雷酸铜银爆炸的 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配置银氨溶液时滴加过量氨水会生成雷酸银吗?
维基和百度上众说纷纭,查了很久发现若氨水过量会在银镜反应中生成雷酸银,求验证或推理过程。
按投票排序
雷酸银AgCNO。你倒是给我解释一下碳是哪来的?"学而不思则罔"不懂?
不好意思弄错了,应该是氮化银配置银氨离子时一定要现配现用,原因是银氨离子会与按其反应生成氮化银,很容易爆炸。要验证的话就配少量银氨溶液,放几个小时,轻摇试管看是否会有爆炸(没做过,题主小心)。其实很想知道雷酸银的碳从哪来的?银氨溶液中没有有机物啊。雷酸银
大约在1800年,化学家霍华德把乙醇加到硝酸银的硝酸热溶液中,第一次合成了雷酸银。后来,用类似的方法又合成了雷酸汞(此法至今仍是制备雷酸汞的标准方法)。这两种雷酸盐是最早的合成炸药,也是当时已知的和仅有的两种炸药,它们都是黑色粉末。著名化学家李比希和戴维年轻时曾因迫于生计而从事过用雷酸银做破坏性实验的工作。
合成这两种雷酸盐的化学过程比它们的发明者所设想的要复杂,它主要包括如下几步反应:
不溶于水的雷酸银(或汞)从溶液中沉淀出来。这两个化合物受热或受冲击很易爆炸,而且爆炸力很强、只要有1~2 g即发生爆炸:实验室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由于雷酸银在大多数反应中太敏感,所以很少合成它。雷酸汞过去多被用作枪炮弹和爆破器材的引爆剂,现在已被新的炸药代替。
一般认为,偶然生成雷酸银可能是由于含有被氧化的氮原子的有机物与银化合物接触所致?例如含有一个碳原子的硝基甲烷和甲酰胺肟,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转变成雷酸,所以,这两个化合物与银化合物接触是有危险的。
至少有两起已报告的实验事故与乙醇接触硝酸银有关,而且每一起事故都是在实验人员用乙醇洗涤硝酸银沉淀时发生的。虽然,像硝酸银这样的强氧化剂与有机物接触并不一定生成雷酸银,但这总是一种潜在的危险。氮化银
人们在200年前就已经知道氧化银与氨水作用可以生成“雷爆银”。这是一种看起来像金属的黑色固体,现在已经知道,它是氮化银。
3Ag2O+2NH3(a)——2Ag3N+5H2O
将氧化银暴露在潮湿的氨气中也能生成氮化银。
氧化银可以溶解在过量的氨水:1mol银加入4mol以上NH3小时成氢氧化银氨溶液:
3Ag2O+12NH3+3H2O——6[Ag(NH3)2OH](该溶液没有危险性)-
如果银氨溶液因蒸发或加入强碱而失去氨,那么就会有氮化银从溶液中沉淀出来.这些具有爆炸性的沉淀呈黑色粒状或硬壳状,或沉积在容器壁上呈镜状。制银镜的溶液和杜伦试剂都特别容易产生Ag3N,把强碱加到含氨的AgCI溶液中也全产生Ag3N。也许其他的含氨银溶液亦如此。新鲜的Ag3N沉淀易溶于过量的氨水中,陈旧的氮化银沉淀则含有不定量的不溶于氨水的金属银。
干燥的氮化银是能够存在的最敏感的化合物之—,即使是非常轻微的触摸,甚至落下的一滴水所产生的冲击也能使它爆炸:它的爆炸力与它按下式分解寸能够释放出能量有关:
2Ag3N——6Ag十N2
氮化银在贮藏时也按上式缓慢地分解,因此,不受干扰的氮化银沉淀不会自行爆炸,放置足够长的一段时间以后,其爆炸性尽失;
可以预料,销毁氮化银沉淀最好是在原容器中加入稀氨水(2 mol/L)或碳酸铵浓溶液.这两种溶液都能溶解氮化银并使之转变为无爆炸性的银氨溶液;为了慎重起见,加这两种溶液寸宜尽量靠近沉淀物,同时还应穿戴好护眼和防溅用具,因为任何扰动都有可能引起氮化银爆炸:潮湿的氮化银很难引爆,因此,用这两种水溶液处理氮化银沉淀可以使潜在的危险性有所减少?
一般来说,用过量的氨水制备银氨溶液,防止所得溶液失去氨,及时处理用过的和剩余的银试剂,基本上可以避免生成危险的Ag3N,回收多余银试剂中的银,一个既安全义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先在银试剂中加入NaCl浓溶液,然后再作进一步的处理-叠氮化银
叠氮化银,即叠氮酸的银盐,在库丘斯(T.Curtius)于1890年发现叠氮酸以后不久就被人们所认识。用硝酸银与叠氮化钠或叠氮酸进行反应是制备它的最好方法。制备的简单过程是这样的:将稀的硝酸银水溶液与稀的叠氮化物水溶液等量混合、搅拌后,把不溶于水的叠氮化银滤出,洗涤,制备即告完成。潮湿的叠氮化银相当安全,可以触摸,但是,干燥的叠氮化银却非常敏感,是一种危险的引爆剂。
叠氮化银没有多少实际用途,除了科学研究需要外,一般很少制备它。由于可溶性银化合物与叠氮化物溶液接触很易生成叠氮化银,所以,做化学实验(譬如有机合成实验)时一定要避免这种接触,以保安全。
类似于叠氮化银的叠氮化铅是许多起爆器和其他起爆剂中的一个重要组分。有不少意外的爆炸事故是因为将叠氮化合物溶液排人铅质排水管后生成叠氮化铅引起的。
久置银氨溶液会出现黑色的氮化银沉淀(注意不是叠氮化银!!)化学式为Ag3N,又称雷爆银,轻微震荡试管即可爆炸。雷酸银由硝酸银乙醇共热制得,其感度也十分高但不如雷爆银敏感。而且银氨溶液中不存在碳源。小孩过年玩的砂炮就是附在沙子上的雷酸银(有些人认为是氯酸钾与锑化物或者红磷,事实上这种无机混合火工药剂非常不安全,极容易自爆,所以已经淘汰。另一种以讹传讹的说法是说久置银氨溶液中是叠氮化银(AgN3)。事实上叠氮化物相对于雷酸盐已经十分安全了(叠氮铜等少数除外),绝对不会晃一晃就炸。叠氮化铅目前是作为正规的军用起爆药使用,足以看出其安全性。叠氮化银也具有较低的敏感程度,一般的震动不会使其爆炸。所以银氨溶液中得黑色易爆物不可能是叠氮化银。Reference:John L. Ennis and Edward S. Shanley. On Hazardous Silver Compounds. J. Chem. Educ. 1991, 68 (1):A6Edward S. Shanley, John L. Ennis. The Chemistry and Free Energy Formation of Silver Nitride. Ind. Eng. Chem. Res. 1991, 30 (11): 2503.
还有叠氮化银把硝酸银溶于乙醇可能生成雷酸银雷酸银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按字母检索
当前位置: >>>>
杜伦试剂能转化生成雷酸银吗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人们大都错误地认为,银镜反应所配制的银氨溶液,如果氨水过量或放置时间过久,有可能生成有极易爆炸性能的雷酸盐;不少的人又将银氨溶液转化生成的雷爆盐的主要成份氮化银与叠氮化银混淆。本文根据有关化学反应的实质,又做了一些实验,全面、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人们大都错误地认为,银镜反应所配制的银氨溶液,如果氨水过量或放置时间过久,有可能生成有极易爆炸性能的雷酸盐;不少的人又将银氨溶液转化生成的雷爆盐的主要成份氮化银与叠氮化银混淆。本文根据有关化学反应的实质,又做了一些实验,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和推理,对有关问题进行科学论断,并做出科学的解释,得出正确结论。   含有醛基的有机化合物与杜伦试剂作用,即所谓的银镜反应,是高中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重要化学实验之一。大多数有机化学教科书(包括大学有机化学教材)都介绍用杜伦试剂检验醛和还原性糖的实验技能。杜伦试剂的制备,通常是把稀氨水(2%)滴入稀硝酸银溶液(2―5%)中,直至氧化银恰好完全溶解为止,所得溶液称为杜伦试剂,即银氨溶液。   大多数有机化学实验教科书都附有告诫:   1.配制杜伦试剂时不能加过量氨水,否则将降低这个试剂的灵敏度,且能生成雷酸银,雷酸银在受热或撞击时会引起爆炸。   2.杜伦试剂必须临时配用,不能久存,不能加热,否则会析出黑色的氮化银(Ag3N)(有的书上说是析出叠氮化银AgN3),稍有磨擦,撞击,都会分解发生猛烈的爆炸。   3.……   所有类似的化学实验书,大多数教科书(包括使用极普遍的教科书),大都只有告诫,不讲原理,不从反应的本质上给以解释。而且很多说法不一,甚至相互存在矛盾。最近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查阅大量资料,并做有关实验,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解释,做出较满意的结论。妥否?请同行斧正。   配制杜伦试剂生成雷酸银(AgONC)的说法是不妥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没有碳,怎能生成雷酸银?那末,杜伦试剂与乙醛或葡萄糖溶液混和发生银镜反应过程中会不会生成雷酸银呢?因为本实验危险性太大,不宜做实验进行探讨,很抱歉,本文只能从理论上加以推论。   什么条件下能生成雷酸银(AgONC)?   1800年,化学家霍华德把乙醇加到硝酸银的硝酸热溶液中,第一次合成了雷酸银。后来,采用类似的方法合成了雷酸汞(此法至今仍是制备雷酸汞的标准方法)。   HNO3   3AgNO3 + 2CH3CH2OH → 3AgONC + CO2↑ + 6H2O   HNO3   3Hg(NO3)2 + 4CH3CH2OH→ 3Hg(ONC)2↑ + 2CO2 + 12H2O   雷酸银与雷酸汞都是黑色的粉末,加热或稍有振动,都可能分解发生爆炸:   2AgONC→2Ag + N2↑+ 2CO↑   Hg(ONC)2→Hg + N2↑ + 2CO↑   其实,这两种雷酸盐生成的化学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可简单用下式表示:   [O]HNO3HNO3   CH3CH2OH→ CH3CHO→[ONCH2CHO] → HON=CHCOOH →   根据以上反应条件和反应原理分析,在银镜反应过程中,溶液中存在NH4NO3,如果时间稍长,因水解使溶液成酸性时,有可能生成爆炸灵敏度很高的雷酸银;用硝酸洗涤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是很危险的,因为这样更有可能生成雷酸银。所以,用硝酸洗涤银镜反应留下的银时,千万不能加热,且即时将废液处理掉。以上反应原理和反应条件,进一步证实,配制银氨溶液不可能生成雷酸银。   配制杜伦试剂(银氨溶液)有可能生成爆炸灵敏度极高的雷爆银,其主要成份为氮化银(Ag3N),氮化银为黑色固体。   3Ag2O + 2NH3(aq) → 2Ag3N + 3H2O   氮化银极不稳定,稍有振动或磨擦,就会分解发生很强烈的爆炸。   2Ag3N→6Ag + N2↑   如果银氨溶液因加热或加入强碱,或放置时间过长而失去氨,就有可能生成雷爆银,并从溶液中析出。   Ag(NH3)2OH ? Ag(NH3)+ + OH- -Q   Ag(NH3)2+?Ag+ + 2NH3 -Q   Ag+ + OH- →Ag2O + H2O   Ag2O + 2NH3 → 2Ag3N + 3H2O   从反应过程中可知,加热、加碱或放置时间过长,都易失氨,有利于氮化银的生成。   因此,杜伦试剂只能随用随配。   氮化银能溶于氨水,转化生成银氨溶液:   Ag3N + 5NH3 + 3 H2O → 3 Ag(NH3)2OH   配制银氨溶液,氨水过量,可以防止雷爆银的生成,是安全的。   叠氮化银(AgN3),即叠氮酸的银盐,通常用硝酸银与叠氮化物,如叠氮化钠、叠氮酸反应制得。可溶性的银化合物与叠化物溶液接触,才有可能生成叠氮化银。所以,配制银氨溶液所生成的雷爆银应是氮化银不是叠氮化银。   通过实验,氨水过量的银氨溶液,灵敏度较差,用它做银镜反应不但时间长,有时反应不易成功。   实验[1]配制银氨溶液。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2ml 2%的稀硝酸银溶液。滴入2%的稀氨水,边滴边摇动试管,使生成的棕色沉淀刚好溶解为止,滴入两滴氢氧化钠溶液,使其溶液为碱性。   加入3滴乙醛,振荡后,把试管放入热水浴中加热,5秒后出现银镜。   实验[2] 配制银氨溶液。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2ml2%的氨水,滴入两滴2%的硝酸银溶液(保证氨水过量,或再滴入几滴上述氨水),边滴边摇动试管,然后加入两滴氢氧化钠溶液。   加入3滴乙醛,振荡后放入热水浴中加热,第一次未见到银镜,透明澄清的溶液变为黑色混浊;第二次重复该实验,一分钟后见到银镜。   通过以上分析论证,结论如下:用乙醛、硝酸银与氨水做银镜反应试验,配制杜伦试刘,如果氨水过量,不利于生成雷爆盐,更不可能生成雷酸盐,将该试剂用来做银镜反应,效果不是很好;雷爆银的主要成份为氮化银(Ag3N),不是叠氮化银(AgN3);银氨溶液长期放置、或加热,尤其加入强碱,银氨溶液容易失去氨而生成易爆的氮化银。当加入乙醛、或乙醇,或用硝酸洗涤附在试管壁上的银镜时,有可能生成易爆物质雷酸银(AgONC)。                                
(责任编辑:化学自习室)
------分隔线----------------------------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分隔线----------------------------
热门词条查询
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
欢迎订阅网站动态,手机扫一扫就可以。
作者 : 河北省大厂高级实验中学 郭建岭 中学课本中酯化反应的概念是:酸与醇作用生 成...
苯酚是无色透明的晶体,熔点43℃,沸点182℃,常 温下在水中溶解度不大,过量苯酚放水...
在进行烃的衍生物教学时,都会对醇、醛、酸 三者之间总结出如下的一个关系: 在这个关...当前位置:
>>>今年2月22日,山西屯兰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78人死亡、114人..
今年2月22日,山西屯兰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78人死亡、114人受伤.有资料显示,煤矿事故80%都是由瓦斯爆炸引起的,瓦斯的主要成分为甲烷.(1)写出瓦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参与井下救援人员需戴着活性炭防护口罩,主要是利用活性炭的______性.(2)为了分析矿井里气体的成分,我采集一瓶矿井里的气体样品的方法是______.(3)用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做燃料,其燃烧的条件是与空气接触和______;在家里一旦发现天然气泄漏,应该______.若将煤气灶(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改造成天然气灶,改动最大的地方是进风管,对进风管具体的改动是______.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宜昌模拟
(1)瓦斯爆炸是甲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点燃&.&CO2+2H2O.活性炭具有吸附性.(2)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具体的操作是: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带到矿井里,倒出水,盖上玻璃片并使集气瓶口朝下取出即可.(3)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天然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然后再打开门窗通风将泄漏的天然气排出;天然气完全燃烧需要的氧气量比煤气的大,因此将煤气灶改成天然气灶时,应将进风管增大或加粗.故答案为:(1)CH4+2O2&点燃&.&CO2+2H2O;吸附.(2)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带到矿井里,倒出水,盖上玻璃片并使集气瓶口朝下取出即可.(3)温度达到着火点;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将进风管增大或加粗.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今年2月22日,山西屯兰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78人死亡、114人..”主要考查你对&&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思路,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文字表达式,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爆炸、自燃&&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思路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文字表达式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爆炸、自燃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 1.知识要点详解在初中化学中,主要应掌握O2、H2、CO2的实验室制法。可以从制备所需仪器、药品、反应原理、收集方法、实验装置、验满、验纯及操作要点等方面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能够总结和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即:研究反应原理一根据所选药品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适当的仪器组成相应的实验装置一根据实验装置的特点,设计合理的实验操作步骤,预测可能的注意事项一根据所制取气体的性质,选择相应的收集、检验、验满及验纯的方法。&&&&& 实验室制取气体及验证其性质的实验,属于基本操作的简单综合实验。通过对比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总结气体的个性及几种气体的共性,提高记忆效果。&&&&&&&2.设计装置的依据制取气体的装置分两部分: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 发生装置的选取根据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状态而设计,收集装置是根据气体的性质(主要是物理性质)而确定的。&&&&& 确定收集装置的原则——气体的收集方法是由该气体的性质,如密度、在水中的溶解性、是否与空气或水反应、是否有毒等决定的。 气体发生装置:①“固+固”的反应,简称“固体加热型”,装置如图A所示,如用KMnO4或KClO3和MnO2制O2。 ②“固+液”的反应,简称“固液常温型”,装置如图B、C、D、E。如用H2O2和MnO2制O2、用锌粒与稀H2SO4制H2或用CaCO3与稀盐酸制CO2。同B装置相比,D装置具有便于添加液体药品,制取的气体量较多的优点;C装置不仅添加液体药品方便,而且可通过导管上的开关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E装置可通过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加入药品的量和速度。 ③“固+液”的反应的发生装置的其他改进:为了节约药品,方便操作,可设计如下图所示装置,这些装置都可自动控制。当打开弹簧夹时,溶液进入反应器内开始反应;当关闭弹簧夹时,气路不通,反应产生的气体将溶液压出反应器外,液体与同体分离,反应停止。气体收集装置:
药品的选取和实验方案的设计: (1)可行性:所选取的药品能制得要制取的气体; (2)药品廉价易得; (3)适宜的条件:要求反应条件易达到,便于控制;(4)反应速率适中:反应速率不能太快或太慢,以便于收集或进行实验;(5)气体尽量纯净;(6)注意安全性:操作简便易行,注意防止污染。例如:①实验室制取H2时选用锌粒,而不用镁条、铁片,原因是镁价格贵且反应速率太快而铁反应速率又太慢;酸选用稀硫酸,而不宜用稀盐酸、浓硫酸,因为用稀盐酸制得的H2,因混有HCl而不纯,而锌与浓硫酸反应不生成H2.②制CO2时可选用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而不选用Na2CO3浓盐酸、稀硫酸,原因是Na2CO3,反应速率太快,浓盐酸易挥发出HCl气体,稀硫酸反应不能进行到底,也不能煅烧石灰石,因为条件不易达到,不呵操作;④用KClO3、过氧化氢制O2时,要加少量的MnO2,作催化剂,以加快反应的速率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实验操作程序:实验室制取气体存选择好药品、仪器后操作的一般程序:(1)组装仪器:一般按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 (2)检查装置气密;(3)装药品:若是固体跟液体反应,一般是是先装入固体再加入液体;(4)准备收集装置:若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在制取气体之前将集气瓶盛满水;(5)制取气体; (6)收集气体并验满;(7)拆洗仪器。 注意:①给同体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②用加热KMnO4或KClO3(MnO2作催化剂)的方法制取O2,若用排水法收集,实验完毕时应先把导管移出水槽再移走酒精灯; ③固体跟液体反应制取气体时,要注意长颈漏斗末端要插入液面以下进行液封,以防漏气。 装置的选取与连接: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实验往往与气体的净化、气体的干燥综合在一起。气体综合实验的装置选择及连接顺序为:气体净化的几种方法: (1)吸收法:用吸收剂将杂质气体吸收除去。如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可先用浓NaOH溶液吸收CO2,再用浓硫酸等干燥剂除去水蒸气。常用吸收剂如下表:
(2)转化法:通过化学反血,将杂质气体转化为所要得到的气体:如除去CO2中的CO,可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CuO+COCu+CO2气体的干燥:气体的干燥是通过干燥剂来实现的,选择干燥剂要根据气体的性质。一般原则是:酸性干燥剂不能用来干燥碱性气体,碱性干燥剂不能用来干燥酸性气体,干燥装置由干燥剂的状念决定.(1)常见的干燥剂
(2)干燥装置的选择&①除杂试剂为液体时,常选用洗气瓶,气体一般是 “长进短出”,如下图A。 ②除杂试剂为同体时,常选用干燥管(球形或u 形),气体一般是“大进小出”,如下图B、C。 ③需要通过加热与固体试剂发生化学反应除去的气体,常采用硬质玻璃管和酒精灯,如下图D。装置连接顺序的确定规律: (1)除杂和干燥的先后顺序 ①若用洗气装置除杂,一般除杂在前,干燥在后。原因:从溶液中出来的气体通常混有水蒸气,干燥在后可将水蒸气完全除去。如除去CO中混有的CO2和水蒸气,应将气体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H2SO4。 ②若用加热装置除杂,一般是干燥在前,除杂在后。如除去CO2中混有的CO和水蒸气,应将气体先通过浓H2SO4,再通过灼热的CuO。 (2)除去多种杂质气体的顺序一般是先除去酸性较强的气体。如N2中混有 HCl、H2O(气)、O2时,应先除去HCl,再除去水,最后除去O2(用灼热的铜网)。 (3)检验多种气体的先后顺序(一般先验水蒸气):有多种气体需要检验时,应尽量避免前步检验对后步检验的干扰。如被检验的气体中含有CO2和水蒸气时,应先通过无水CuSO4。检验水蒸气,再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检验CO2.确定气体收集方法的技巧: (1)排水集气法适用于“不溶于水且小与水反应的气体”,如下图A。 (2)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且小与空气成分反应的气体”(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气体),如下图B。 (3)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且小与空气成分反应的气体”(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的气体),如下图C。&(4)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 ①气体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相近时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②当气体与空气中某一成分反应时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5)有毒气体收集方法的确定 ①有毒,但气体难溶于水时,一般采用排水法收集。如下图D②有毒,但气体叉易溶于水时,则采用带双孔胶塞(一长一短的导气管)的集气瓶利用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但必须接尾气处理装置,以免多余的有毒气体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如收集氨气可用图E。气体制取实验中关于仪器或装置选择题目的解题技巧: (1)需要研究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化学反应原理; (2)需要研究制取这种气体所应采用的实验装置; (3)需要研究如何证明制得的气体就是要制取的气体。根据给出的仪器或装置进行选取时,应明确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主要是两套(同体加热型和固液常温型),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确定选用哪套发生装置;气体的收集装置主要就是三套(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法),依据气体的性质来确定选用什么样的收集装置。选择仪器时要注意先对实验原理进行判断,然后再根据原理确定装置所需要的仪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图:&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设想、主观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方程式两边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相等。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1)写: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反应物在左,生成物在右,中间用横线连接,如: H2+O2——H2O,H2O——H2+O2。 (2)配: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的原则,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在反应前后相等,然后将横线变成等号。配平后,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应是最简整数比,如:2H2+O2=2H2O,2H2O= 2H2+O2。 (3)注:注明反应条件【如点燃、加热(常用“△”表示)、光照、通电等〕和生成物的状态(气体用“↑”。沉淀用“↓”。)。如:2H2+O22H2O,2H2O2H2↑+O2↑。 化学计量数:化学计量数指配平化学方程式后,化学式前面的数字。在化学方程式中,各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应是最简整数比,计数量为1时,一般不写出。书学化学方程式的常见错误:
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条件和气体、沉淀符号的使用:(1).“△”的使用 ①“△”是表示加热的符号,它所表示的温度一般泛指用酒精灯加热的温度。 ②如果一个反应在酒精灯加热的条件下能发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就用“△”,如:2KMnO4 K2MnO4+MnO2+O2↑。 ③如果一个反应需要的温度高于用酒精灯加热的温度,一般用“高温”表示;如:CaCO3CaO+ CO2↑&(2)“↑”的使用&①“↑”表示生成物是气态,只能出现在等号的右边。 ②当反应物为固体、液体,且生成的气体能从反应体系中逸出来,气体化学式后应该加“↑”。如Fe+ 2HCl==FeCl2+H2↑。 ③当反应物是溶液时,生成的气体容易溶于水而不能从反应体系中逸出来,则不用“↑”,如:H2SO4+ BaCl2==FeCl2+2HCl④只有生成物在该反应的温度下为气态,才能使用“↑”。 ⑤若反应物中有气态物质,则生成的气体不用标 “↑”。如:C+O2CO2 (3)“↓”使用 ①“↓”表示难溶性固体生成物,只能出现在等号的右边②当反应在溶液中进行,有沉淀生成时,用 “↓”,如:AgNO3+HCl==AgCl↓+HNO3③当反应不在溶液中进行,尽管生成物有不溶性固体,也不用标“↓”,如:2Cu+O22CuO ④反应在溶液中进行,若反应物中有难溶性物质,生成物中的难溶性物质后面也不用标“↓”。如:Fe +CuSO4==FeSO4+Cu.化学方程式中“↑”和“↓”的应用:①“↑”或“↓”是生成物状态符号,无论反应物是气体还是固体,都不能标“↑”或“↓”; ②若反应在溶液中进行且生成物中有沉淀,则使用“↓”;若不在溶液中进行,无论生成物中是否有固体或难溶物,都不使用“↓”; ③常温下,若反应物中无气体,生成物中有气体.提取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书写信息型化学方程式是中考热点,题目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等各个领域,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并考查了同学们接受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日的关键是掌握好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可按两步进行:首先正确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注明反应条件及生成物状态;第二步就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概念:用文字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步骤:(1)写:根据反应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2)注:注明反应条件:[点燃,加热,光照,通电等] 概念: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的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1)增大氧气的浓度(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对燃烧概念的理解:&&&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一种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实际上燃烧并不一定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可称之为“燃烧”。如2Mg+CO22MgO+C;2Na+Cl22NaCl燃烧与发光,放热,火焰之间的关系:(1)燃烧与发光,放热的关系燃烧一定发光,放热,但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因而不一定是燃烧,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2)燃烧与火焰的关系&&&& 火焰是气体物质燃烧所特有的现象、液体物质的燃烧主要是其蒸气的燃烧,因而产生火馅。若固体物质的沸点较高.燃烧时无蒸气逸出,则无火焰,如铁勺燃烧:若固体物质的沸点较低,燃烧时有蒸气逸出,就有火馅,如钠、硫的燃烧。 (3)发光与放热的关系化学反应瞬间放出热量较多时.就以光的形式出现,反之则不发光,因此,发光一定收热,放热不一定发光。燃烧反应是既发光又放热的反应,单一的发光或放热反应不一定是燃烧。影响物质着火点的因素:&&& 着火点不是同定不变的。对同体燃料来说,着火点的高低跟表面积的大小、材料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有关系。颗粒越细,表而积越大.导热系数越小,着火点越低,所以块状的木材难点燃,向木材的刨花很好点燃。对于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来说,火焰接触它们的情况和外界压强的大小有关系,所以测定物质的着火点对外界条件有一定标准。 (1)内在因素可燃物的性质,不同种物质燃烧的现象不同。例如,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监色火焰,细铁丝在空气中却不能燃烧。 (2)外部因素 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如煤的燃烧经历了煤块→煤球→蜂窝煤的过程,蜂窝煤能使煤更充分燃烧的原因是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如俗语说“人要实,火要虚”。②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就越剧烈。如硫在空气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可燃物在纯氧中比在空气中燃烧会更剧烈。燃烧的利与弊燃烧会放出入量,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人类利用燃烧放出的热量,可以做饭、取暖、发电、冶烁金属等,但燃蛲也有不利的地方,燃料燃烧不充分时,不仅产生的热量少,浪费资源,而且还会产生CO等物质,污染环境自燃:1. 概念: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如果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失,就会越积越多,当温度升高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如果再遇到氧气就会引起自发的燃烧,这就是自燃。爆炸:1. 概念:通常说的爆炸指可燃物拒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量,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的爆炸。 自燃:&&& 露在地表的煤层,由于气候炎热,发生缓慢氧化反应而导致自燃。贮存棉花、饲草的仓库,沾满机器油的破布、棉丝等堆积时间长了,通风不好有时就会自燃。在干燥的季节,森林也会自燃。 在坟地里出现“磷火”也是一种自燃现象。人和动物机体里含磷的有机物腐败分解能生成磷化氢气体。这种气体着火点很低,接触空气就会自燃。在缺乏科学知识的时代,常把这种自燃现象说成是“鬼火”。 平时将白磷浸泡在冷水里,防止自燃。白磷的着火点低(40℃),可用它做自燃实验。取出少许白磷溶解在二硫化碳中,然后把溶液倒在滤纸上,待二硫化碳挥发后,白磷在滤纸上与空气中氧气充分接触就会自燃。爆炸:&&&& 爆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观象,但有的爆炸仅仅是由物理变化引起的,如轮胎爆炸;有螳爆炸则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如火药爆炸,汽油、液化气等燃料的爆炸等。其中,由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是学习的重点,这种类型的爆炸主要是由于:①在有限的空间 (如炸弹)内,发生急速的燃烧,短时问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②氧气的浓度高,或者可燃物 (气体、粉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膨胀。防止这类爆炸的方法:通风,禁止烟火等。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比较: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易燃物:一般来说,易燃物指的是那些易燃的气体和液体,容易燃烧、自燃或遇水可以燃烧的固体,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等。常见的有硫;磷、酒精,液化石油气、氢气、乙炔、沼气、石油产品、面粉、棉絮等。(2)易爆物:指的是那受热或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3)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4)再生产、运输、使用、储存易燃、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 ①对厂房和仓库的要求:与周围建筑物间有足够的防火距离。车间,仓库要有防火、防爆、通风、静电除尘、消防等器材设备,严禁烟火,杜绝一切可能产生火花的因素。容器要求:要牢固、密封、警示标志明显且要注明物品名称、化学性质、注意事项。③存放要求:单存、单放、远离火种:注意通风。④运输要求:轻拿轻放、勿撞击。⑤工作人员要求:严禁烟火、人走电断。火灾自救及逃生策略:(1)可燃性气体泄漏时的注意事项当室内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气泄漏后室内充满可燃性气体.在此环境中打电话或打开换气扇开关,可能产生电火花,造成爆炸、所以应先关闭总阀、开窗通风,并在杜绝一切明火的同时,查找泄露的原因。(2)火灾自救策略 ①迅速找到安全通道;②火灾时上层空气中氧气少,毒气浓度大,所以要匍匐前进:③房间发生火灾时不能随时开门开窗,开门开窗会增加氧气量,使火势更加凶猛;④火灾时,会产生大量浓烟,使人窒息,因此最好用湿布捂住口鼻;⑤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应逆风而跑,因为顺着风更容易被烧伤或发生危险。爆炸极限:(1)概念: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人们把容易导致爆炸的空气中可燃性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称为该气体的爆炸极限。①当可燃性气体在混合气体中的含量高于爆炸极限的上限时,可燃性气体可以安静地燃烧;而低于爆炸极限的下限时,则无法燃烧。②我们通常所说额可燃性气体检验纯度,其实就是检验可燃性气体有没有达到爆炸极限,只要超过爆炸极限的上限,可燃性气体就可以安静的燃烧。(2)几种常见物质的爆炸极限
粉尘爆炸实验:(1)实验装置及步骤下面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如下图所示,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2)现象:砰的一声响,伴随着一团火光产生,放热,塑料盖被掀起。(3)分析:面粉被吹起,与空气充分接触,又被蜡烛点燃,在有限空间内发生急剧地燃烧,并让出大量热,产生的气浪将塑料盖掀起,说明可燃物的粉尘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能发生爆炸。
发现相似题
与“今年2月22日,山西屯兰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78人死亡、114人..”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811101740592726661212526819618795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雷酸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