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差异,啥方面也行 尽量全面点

中西近代教育有什么不同,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请从社会性质方面考虑
中西近代教育有什么不同,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请从社会性质方面考虑 20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中西文化差异 有一部名为《刮痧》的影片,是讲由于中国两千年中医传统经络疗法“刮痧”不被美国认可,造成“虐待儿童”疑案,使得影片中许大同一家被迫服从法律,父子分离、夫妻分居。在中国人看来,明明是对爷爷对孙子的爱而用刮痧的手法为其治病,而美国人却认为是虐待儿童。可见中西文化观念差异是比较大的。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观念,往往带来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 要说起文化的差异,我觉得应该先从饮食文化说起,因为“民以食为天”,它能够反映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方面的差异。世界上有三大美食:中国、法国和意大利,我们看看这些美食方面最基本的差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讲究“色、香、味”,所以中国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很讲实际,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从不下什么工夫,更讲究其营养搭配和保护,注重菜的内在质量。这是中餐和西餐的主要差异。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很多菜,可都长得很瘦,西方人每次菜很少,但都比中国人长得结识。 再看看餐具的差别: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所代表的意义完全不同,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在中国的文化背景里,红色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喜庆,而在西方人的观念里,红色是血的颜色,表示冲动、挑衅和动乱,我们看到西班牙斗牛士拿着红布就是向牛挑战,红色可以激怒斗牛,所以,中国人在喜庆的节日里喜欢穿红色的衣服,而西方人一般选择蓝色,因为他们觉得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 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是:中国人思维比较抽象,西方人比较具体。 在生活态度上的差别是: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实用。 在绘画和雕刻艺术上,中国画是泼墨写意,西方的油画讲究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比如:中国人为了表现神仙可以飞行就在仙女的脚下加上几朵白云,体现飞的意境。西方人就不能理解我们这种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西方的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因为他们只有想到翅膀会飞。在雕刻作品中,中国人更注重想象力和意境,比如一个猴子蹲在马背上,它们的比例相差无几,只是表现了一种意境:马上封侯。而西方的雕刻作品讲求写实和细腻,绝不会出项这种比例失调的艺术作品。 中国人在介绍来宾时,喜欢用褒扬的话语言辞,会加上很多主观评论。但西方人认为,介绍客人时不必评头论足,凡是主观性的评论都有强加的感觉,介绍主要突出被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附加外貌和抽象的评论。 西方人比较看中个人的独立性。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在给对方出主意或提建议时,不能使对方认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不必教人怎么做。中国人往往以出主意提建议表示关心。 中国亲朋好友和同事之间的串门很随便,邀请别人来访无需为对方确定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无需郑重其事征得同意。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平时如果有事上门,事先要确切地预约时间。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随地随便上门时不礼貌的行为。无事打电话闲聊也是美国人视为打乱别人私人时间和活动安排的行为。 中国人缺少拥抱,缺少肌肤之亲。我们不善于用肢体动作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亲近,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被触摸和拥抱的小孩的心理素质要比缺乏被触摸和拥抱的健康得多。成人也是如此。人需要触摸。中国小孩远远比美国小孩受到拥抱和亲吻得少,到了十岁左右,就很少有人拥抱和吻你了,包括你的父母亲人。除了握手,我们要到谈恋爱时才会和另外一个有身体接触。也就是说,我们通常在十来年或更长的时间里,没有身体的亲密接触。在西方文化里,父母和儿女、兄弟姐妹之间、好友之间,从小到大没有间断过拥抱和亲吻。凡是正常的人都会有体会,任何言语表达不能代替肢体的表达。社会学和心理学教科书都有“身体语言”这个术语。中国文化缺少丰富的身体语言来表达人之间的感情和分享。 东方人喜欢把问题复杂化,而西方人则喜欢简单,不愿使自己活得太累。许多中国人觉得西方人单纯,简直有点傻,或者说像小孩,童心重。 西方本质上是一个道德至上的社会,也是一个契约社会,就是我们追求的"和谐社会",契约社会讲究“先说好后不乱”,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有些时候要用法律文本的形式明确当事双方的责权利。即是对自己权利的保护,对他***利的尊重. 中国文化讲仁爱,重义气。在西方,儿女成人后,父母没有再抚养他们的义务,回家吃饭一分一毛也要计算清楚。 中/西方的教育观念差别也是很大的,有一位美国人娶了中国老婆后才感叹:“以前,我以为中国人比美国人聪明,现在我才知道, 原来中国父母永远在逼孩子读书,他们的职责是教育出学业最优秀的子女来,甚至连孩子的暑假也不放过。美国父母的职责是让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运动,去交朋友,去野游,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美国的家长从不帮助孩子辅导功课,他们认为:如果家长是老师,那孩子学校的老师做什么?如果孩子做作业出了错,他们也不给孩子正确答案,会让孩子再思考,他们认为,人哪有不犯错误的,不出错,怎么提高? 他们很注重孩子的自信心,从来不打击孩子,不说小孩怎么笨,总是不断地夸奖.他们也不会让孩子牺牲周末玩耍的时间去学习。中国的父母之间总以子女的学习成绩为荣耀。美国父母之间谈孩子的学业不多,孩子的成绩更是自家的事,别人管不着。 中国的教育总是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被支配、被指责得太多,会变得脆弱,他们最怕犯错误,最怕失败,所以为了避免错误,反而放弃了提出问题的机会,放弃了在失败中学习的过程。长大后,孩子不仅失去了创造和想象的能力,而且会变得患得患失。因为被强压后学习到的知识、思维、逻辑和推理,是被动的。在当今竞争如此无情激烈的世界里,唯有强者方能出成就。中国的教育体系不是塑造一个真实的孩子,总要把孩子变成自己所希望的样子。没有给孩子一个想成为自己的空间,而是别人怎么做你也要怎么做的盲从产物。兴趣对于大人和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让一个人去做不想做的事,只会事倍功半。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个平等的人,与你享受平等的说话权利,批评权利,反抗权利,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会有出息。中国一再强调自己的基础教育有多么扎实,美国孩子的数理化有多么差劲。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美国永远都处在世界科技的前沿。我们中国人天天都用的电脑,其中的电脑芯片和里面运行的大大小小软件,有多少不是美国人搞出来的?
同学,你是浙师大的吧 这个题目是要自己想的哦,网上是没有的。
盲人协会真诚劝告您:千万不要酒后驾车。
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有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论文吗~什么方面都可以~大概字左右~
谢谢~_百度知道
有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论文吗~什么方面都可以~大概字左右~
提问者采纳
论文已发送,注意查收。两份
提问者评价
谢谢~~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中西文化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摘要】提起筷子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每天吃饭的家伙什,一双在手方便实用,除了汤以外,保您可以席卷全桌。很多用惯了筷子的国人对老外的刀叉很不以为然,就是吃个饭嘛,还要刀子、叉子、勺子一长排,一不小心遇到大块的食物还要双手启动,实在是麻烦。每每想到此处,心中便禁不住生发出很多自豪感来。也许你猜不到,其实这简简单单的两根小棍里,可是大有学问。关键词;筷子,刀,叉;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之所以得名与江南民间忌讳有关。
说起为人类饮食服务的历史,这筷子可以算得上刀叉的老祖宗。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主要靠手抓吃食物,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先秦时代,人们吃饭一般不用筷子。根据《礼记》中的记载推测,当时人是用手把饭送入口内的。后来由于人们在烧烤食物时,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竹枝一类的工具来放置和翻动食物,在炊具中烧煮肉块和蔬菜的羹汤,也要用它们来取食,久而久之,聪明的先民逐渐学会用竹条来夹取,这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
筷子古时候单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礼记》、《荀子》、《史记》都提到箸,在《韩非子》特别提到以荒淫奢侈闻名的纣王,使用“象箸”进餐。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声。”则恰好验证了这样的结论。
不过《札记》上说:“羹之有菜者用祛,其无菜者不用梜。”而从造字法来看,“梜从木”被有些学者认为是木头筷子。回想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还是可能的。研究表明大约到了汉代以后,才普遍使用筷子。后来,“箸”又演变为“筷”,与我国古代江南水乡民俗讳言有关。民间行船时讳言“住”,而船家行船又偏偏在吃饭时离不开箸,二者同音,索性改成“快”,后来为了和常说的“快”区分开来,便加上了竹子头。
刀叉因为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它和筷子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观念。
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叉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分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们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筷子刀叉到底谁更先进,各家说法不同,其实各有各的智慧。
筷子的特点是“不变应万变”,料想方的扁的,长的短的,硬的软的,统统可以一夹就起来,确实神奇。这一直很让中国人骄傲,并将其视作先进的象征。
不过最近却有学者反思认为:“从真正人类学发展的科学角度来看,筷子是一种极端原始的、天然的工具,多数人种在刚开始学会使用工具时,都懂得用几根树枝来取代手夹起食物。不含任何复杂的工艺技术。欧洲人却率先进化,以石刀替代树枝,进而发展到金属刀具,最后又发展出叉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繁琐的西餐礼仪。刀叉正是欧洲人工业文明、理性精神的一种最直接反映,自己动手,独立性强,重推理,重解析,更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而拿筷子的华夏人则是吃现成的,不必思考,一点东西你推我让,团团圆圆模棱两可,凡事爱持模糊概念,所以思维能力不发达,未能产生工业革命。”
这种声音确实有些让人振聋发聩,不过所谓率先进化的观点却有失科学了,将刀叉概括为工业文明和理性精神更是牵强。不过有一点需要肯定,同筷子的简单相比,刀叉种类较多,属于专用工具,但由于这种“专”往往表现出“大巧若拙”而被国人忽视。回到餐桌上,也许应对炖得稀烂的黄豆猪蹄,筷子还能游刃有余,一旦碰上牛排,恐怕筷子就要自惭形秽了,刀叉这时表现出它们的专业特长。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筷子和刀叉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很难得出结论。不过关于使用筷子更有利锻炼思维能力的说法却着实有科学依据。科学家们曾从生理学的观点对筷子提出一项研究成果,认定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让人动作灵活、思维敏捷。而筷子中暗藏科学原理也是毋庸置疑的。
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哪些?举一些案例阐述,尽量可以做到案例分析。_百度知道
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哪些?举一些案例阐述,尽量可以做到案例分析。
提问者采纳
西方文化的概念通常与西方世界传统定义相关联。根据此定义,西方文化是文学、科学、音乐以及哲学原理的合集,并且有别于其它主要文明。适用于受西欧移民或殖民影响强烈的国家,并不仅限于西欧。这些传统大都在被列入西方经典。
西方文化被用于许多方面,不管实际使用正确与否,包括美国文化、唯物主义、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商业主义、性的享乐主义、帝国主义、现代主义,乃至解说西方文明。共产主义、纳粹主义也都诞生于欧洲,是文化意义上广义的西方文化的一部分。
正统中华文化中,有尊王攘夷的观念,春秋大义中的华夷之辨,不以种族血统为标准,而以文化义礼作量度,蛮夷之民接受华夏文化可以融入到中华民族当中,“夷狄用诸夏礼则诸夏之”,这种以文化为标准的观念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壮大和统一。华夏文化随着中原王国的对外交流和扩张而传播,史载夏朝以前的大禹的活动范围已经达到越地;周王子泰伯建立了吴国;在春秋时期,楚、吴、越等地已经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来源请求];战国时期秦灭蜀,到秦朝统一中国,华夏文化的地域范围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雏形。中原华夏文化和各地原有文化交流、融合,愈加丰富。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自古以来发生着交流。通过长期的交融、发展,形成了多源性的中华文明。
其他类似问题
西方文化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求一个字的中美文化差异,随便从网上弄,只要字数够就行,不用手写…选修作业…跪求_百度知道
求一个字的中美文化差异,随便从网上弄,只要字数够就行,不用手写…选修作业…跪求
求一个字的中美文化差异,随便从网上弄,只要字数够就行,不用手写…选修作业…跪求了
 一、中美文化基本差异   中国观念
集体主义:一般而言,中国和其他亚洲文化反映了社会科学家称为“集体主义”的取向。这些文化比较注重群体合作和个人谦虚。个人主义:相反,美国人通常表现出一种个人主义取向。自我实现即使不是一种期望,但至少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美国人更重视不受外部制约的“自由”。社会关系
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更正式,等级更分明。中国人似乎非常习惯于等级分明的结构,他们往往根据自己位置和惯例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美国人则更侧重于非正式和平等关系。美国人通常和社会地位相同的人在一起最自在;他们不太重视社会等级。友谊
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更可能拥有少数终生至交,他们彼此之间交情深厚,愿意相互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美国人可能有许多朋友和熟人,这些朋友和熟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换,彼此之间承诺的义务有限。义务
在中国人之间,与他人的关系通常意味着彼此之间的义务。与此相反,美国人倾向于回避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长期义务的局面。取向
中国人侧重于关系取向。保持和谐的关系比完成任务更重要。相比之下,美国人侧重于任务取向,完成工作通常比关系更重要。和谐与面子
中国人所受的教育通常是避免直接冲突、公开批评和具有争议的话题。他们希望在周围的人中保持和谐,给别人留“面子”。相反,美国人通常愿意直接面对问题、提出批评、讨论具有争议的问题,并坚持自己认为是“事实”的意见。他们对“面子”并不在意。关系与规则
在交往方面,中国人通常更信任人际关系,而不太信任书面规则和程序。而美国人一般认为书面规则适用于每一个人,并且能够产生公正、合理的程序和决定。时间观念
中国人比较怀旧,也比较注重未来。美国人通常对过去不太感兴趣,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情况。身份地位
在中国的传统中,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很大程度取决于继承特征,例如年龄、性别和家庭,但这种情形正在发生变化。对于大多数美国人,个人地位主要基于自己的成就,包括受教育程度和事业上的成功。
  2.剖析美国人  (1)美国人的性格  凡同美国人有过接触的,大抵都会认为美国人待人热情、开朗大方、易于接近。当你初次结交一位美国人,他会对你侃侃而谈,甚至滔滔不绝,使你毫无拘束之感;当你走在街上,对陌生人无意多看了几眼,他也许会向你微笑着点头致意,或者招呼一声“哈罗”;如果你的车子在路上抛了锚,会有热心人过来帮你修理;如果你在大街上迷了路,也会有人热心地为你指点。旅游胜地夏威夷岛上的居民尤以好客著称。贵客一踏上夏威夷岛,就会有美丽的夏威夷姑娘为他献上花环。这种花环系用新采摘的兰花扎成,幽香馥郁。夏威夷州又被称为“阿洛哈州”,“阿洛哈”一词有“您好”、“欢迎”、“再见”等多层意思,在夏威夷群岛上,“阿洛哈”之声处处可闻。夏威夷人正是用芬芳的花环和亲切的“阿洛哈”呼声来欢迎千千万万的客人。  许多游客看到美国人做事的快节奏感到困惑不解。初到美国的人,第一印象大概就是美国人个个都匆匆忙忙。城市里的人似乎总是赶着到什么地方去,即使被阻片刻,就变得很不耐烦。起初,你也许以为这是对你的不友好表示。公共汽车司机催促你;商店的售货员急急忙忙地对待你;你在街上走,后面的人一推就走到你的前面。你买东西或到外面吃饭,没有人跟你说笑寒暄。别以为美国人这样匆忙是对你表示不友好。通常,大城市以外的生活步伐就慢多了,其实,别的国家也有这种现象。  住在纽约、芝加哥或洛杉矶等大城市的美国人,往往觉得人人做事都同样在赶;他们预期别人也“推一下”,跟东京、香港、贝鲁特或圣保罗的人没有不同。不过,他们一发现你是异乡人,多半会表示友善并尽力帮助你。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初到城市时,自己也是异乡人,他们记得踏入一座新城市时,心理有多惊恐。如果你需要帮忙或想问什么问题,可以找一个面容和善的人,对他说:“我是外地来的,你能帮我一下吗?”  此时,大多数人会停下来,微笑地给你指点途径或答复你的问题。但你必须让他们知道你需要人帮忙,否则他们多半会从你身旁走过,根本不会注意到你是外地人,也不知道你需要帮忙。你偶尔会遇到一个本身太忙或赶着办事没法帮你的人。遇到这种情形,你也不必气馁,只要另找别人。大多数美国人都乐于帮助外来客。  美国人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他们一致推崇那种受大家喜欢、具有吸引力的人。因此他们总是希望能同别人无拘无束地接触,并结识更多的朋友。美国人互相交往时,不喜欢服从于别人,也不喜欢别人过分客气地恭维自己。美国人所担心的是被别人视为不易亲近的入而受到孤立,这对平民百姓来说,意味着寂寞;对政客们来说,则意味着竞选的失败。因此。美国人交朋友的特点是交情泛泛他们同大家的关系都十分融洽,希望给别人一个好印象,但是却往往缺乏那种可以推心置腹的知交。有位美国人对此曾作过十分中肯的评价,他说:“美国人能够与人一见如故,迅速博得对方好感。但是一周之后,他们会把你忘得干干净净。他们喜欢新东西。如同对待自己的旧车一样,他们也废弃自己的朋友。在结识人方面,没有人比我们更迅速,但在建立一种真正的友谊方面,却没有人比我们感到更为困难。”  美国人性格的第二个特点是独立进取。他们不喜欢依赖别人,也不喜欢别人依赖他们;美国人从小便养成独立奋斗、不依赖父母的习惯。在街上,每天清晨都可以看到十一二岁的男孩挨家挨户送报纸,不论风雷雨雪从不贻误。有些女孩很小便到邻居家去帮助照看小孩。他们的父母都认为让子女从小自强自立,对他们将来到社会上去生活大有禆益。在这种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一生都以独立进取作为为人的宗旨。他们求学时,靠自己的成绩获得奖学金,靠半工半读挣取学费;成年后,他们纷纷离开父母,自立门户;一旦结婚成家,他们更是独来独往,要靠自己的本事在美国社会的生死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年青夫妇生儿育女,也完全靠自己抚育,不指望祖母或外祖母照顾孙儿孙女;当孩子们长大后,家庭就有所分工,一般说,做饭、洗衣、打扫房间是妈妈的事,修理用具、修剪草坪、擦洗汽车是爸爸的事,摆桌、洗碗是女孩子的事,收拾娱乐室及管理小动物等是男孩子的事。不过,在美国这种独立精神往往成为老人的悲剧。一个老年人丧失了生活能力时,他那些自扫门前雪的儿孙们是很少来照看他的。美国有不少老年人便这样在孤独寂寞中郁郁死去,有的甚至死去多日还无人发现。美国人性格的第三个特点是讲求实际。他们不象法国人那样喜欢漫无边际的幻想,也不象英国人那样讲派头、要面子。美国早期历史造就了他们善于在逆境中不气馁、看准目标、孜孜以求的性格。他们认为,死要面子意味着一事无成,耽于幻想则意味着一无所有。他们钦佩的是那种精明强于的人。他们喜欢一切都自己动手,大小事情都能自己解决。多数美国人都懂得怎样使用机器、修理电气设备、油漆家具和粉刷墙壁。他们认为,做这些生活中的粗活理所当然,绝对无损体面。相反,那些书呆子、假绅士,健谈短行的人才会被人取笑。美国人在金钱上也非常务实。付出劳动便要取得报酬,求助他人便当以惠相报,在美国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他们在劳动与报酬方面计算得清清楚楚。搭乘别人的汽车要分担汽油费;使用亲友的电话要交电话费;朋友们一起去吃饭,通常是各付各的钱;甚至小孩子在家帮妈妈洗碗也要索取报酬;父母到儿女家小住还需交饭钱。   美国人性格的第四个特点是格外看重成功的价值。人们常说,美国人的性格是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形成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角逐的社会中,只有强者方能出头,只有打败所有的对手,才是成功者。在美国人眼里。重要的不是一个人的家庭背景,而是他本人的才华和能力。哪怕是个小孩子也要竭力在学校中出类拔萃,才可讨得父母的欢心。他们似乎也明白,受父母之爱并不是天生的权利,而是经过自己努力所获致的战利品。如果拿美国和英国作比较,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英国,如果你询问某人的身份时,得到的回答是一长串的祖宗姓名和头衔。在那里,一个人的出身往往决定了他的命运。在美国,别人向你详细介绍某人时,只会说:“这位是畅销书的作者”,或“这位是某某学校的网球冠军”之类,绝对不会大摆其家谱。这与美国的历史有关。北美殖民地时期,不存在固定的地位和传统等级,一个人只有靠成功才能出人头地。美国总统林肯曾经十分幽默地说过:“我不知道我的祖父是何许人。我更为关心的是他的孙子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实在是美国人特点的真实写照。美国人还有—个特点,便是好动不好静。他们总是追求新奇的事物,不断地改变环境,在冒险中寻求刺激。他们从来不满足于稳定的生活和安宁的环境;喜欢运动、旅行。变换职业,和四处迁居,有的甚至喜欢拿生命去冒险。在美国,大学教授可以去当公司经理,银行家也可能、夜之间改行当农场主。美国前总统杜鲁门在跻身政界以前就先后当过农民、杂货店老板、军官和律师。里根总统也曾从事过救生员、播音员和电影演员等多种工作。  你也许注意到美国人很好动。住在美国中部平原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往往只为同朋友吃顿晚饭,驾车到120公里甚至160公里外的邻城。他们为了看一场戏或听一次音乐会不惜跑到另一个城镇。许多青年就读的大学,距离自己的家和亲友的住处都很远;他们挑选远的地方,只是想“看看本国的另一个地方”。美国人喜欢在自己的国家里旅行,也喜欢到世界各地旅行。他们总想知道附近山头或邻市以外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美国人迁居的现象更为常见。据统计:美国每年约有4000万人搬家,平均每五户中就有一家三年迁居一次。这种频繁的迁居,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不习惯于平淡无奇的生活,渴望看到新地方、寻找新的就业机会、获得新成功的性格。每逢星期六和星期日,到处都可见到要搬家的美国人贴出临时广告,出售家中的大小物品。有些美国人为了打破生活上的沉寂,甚至采取一鸣惊人的办法,拿生命当儿戏:纽约耸入云霄的摩天大楼,有人敢于从外面攀援而上;奔腾呼啸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也有人敢于躺在铁筒中顺流而下;浩淼无际的大西洋,更有人敢于乘着气球飞越而过。美国人性格中的求新与冒险精神,确实是较之其他民族更为突出。  (2)评点美国人的十大缺点  据美国《时报杂志》最近对日本、中国、韩国、新加坡、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17个东西方国家的1500余名人士所作的问卷调查,对美国人因“颇有微词”而采取“敬而远之”态度的外国人不在少数。该杂志根据接受调查者批评的集中程度,依次列出了“美国人的十大缺点”,最后又请居住在美国本土的几名美国人自己来对外国人心中的“美国人的十大缺点”作一番点评。有趣的是,这“十大缺点”在一些美国人口里却几乎又成了“十大优点”——  ◆占51%的接受调查的外国人认为:美国人盛气凌人。  美国人的解说:其实有点“盛气凌人”也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盛气凌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即意味着充满自信,而这份自信又是需要强大的国力作“后盾”的。实际上,中国人、罗马人、英国人甚至葡萄牙人在其国力最强大时也都曾无一例外地在外国人面前表现出“盛气凌人”的架势。  ◆占48%的接受调查的外国人认为:美国人总以为美国才是最好的。  美国人的解说:这可是爱国主义使然。要知道,许多小国、穷国、弱国的人也往往认为自己国家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既然如此,那么就请不要苛求美国人吧!  ◆占46%的接受调查的外国人认为:美国人咄咄逼人。  美国人的解说:没错呀,咄咄逼人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一种极其宝贵的战斗精神,而正是这种不愿依附强权、不愿死守传统和教条的战斗精神造就了伟大的美利坚。其实,美国人的“战斗精神”与法国人说的“革命精神”,或日本人说的“边疆精神”也有共通之处。  ◆占42%的接受调查的外国人认为:美国人不看重历史。  美国人的解说:比起埃及、印度、中国、希腊等世界文明古国,甚至英国和法国来,美国确实年轻了些,也没有值得自豪的悠久历史。然而正因为我们年轻,我们就更充满了活力和朝气。正因为我们年轻,我们就往往更乐于向前看,而不是老往后面看。  ◆占41%的接受调查的外国人认为:美国人不学外语。  美国人的解说:是的,因为没有多大用处。我们既不热衷于学法语、德语,也不想浪费很多时间来“攻读”更难学的汉语、日语,甚至也“懒得”去跟大洋彼岸的英国兄弟去学“标准英语”。我们最大、最重要的邻国——加拿大使用的是和我们相同的语言,而法国和德国尽管也称得上是世界大国,但跟我们远隔万水千山。我们更愿意把其他民族花费在学外语上的时间花费在创新或干实事上。其实日本人也不就这么做的吗?日本人发达的翻译事业使得他们“淡化”了学习外语的热情,但日本人对外国经验的借鉴却比世界任何民族都做得好。  ◆占38%的接受调查的外国人认为:美国人数学不行。  美国人的解说:一点没错,在近些年举办的国际中学生数学竞赛中,很少有美国孩子夺魁的。我们的高中生的数学水平只是与日本或中国的初中生相当。甚至在校就读的大学生中,不精于四则运算的也可谓比比皆是。但我们的想法比较“实际”——既然如今人人都拥有了袖珍计算器,那么这类“伤脑筋”的事就完全应该靠机器来办,而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供我们进行其他方面的更为重要的学习,或干脆去玩,躺在床上睡大觉。  ◆占39%的接受调查的外国人认为:美国人“科盲”多。  美国人的解说:在近些年举行的国际科学知识比赛中,美国人,特别在年轻一代美国人中的“科盲”比例确实要高于英国人或德国人,甚至可能高于韩国人。但问题是:对于究竟什么是“知识”,美国人的观念也许和其他民族有出入。我们并不看重记忆、吸收那些早已被确认为“真理”的公式、条文,实际上我们对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可能更感兴趣。这也是为何我们在知识竞赛中成绩常常很差,但又能立于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前列的原因之一。  ◆占38%的接受调查的外国人认为:美国人总爱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  美国人的解说:在我们的英国兄弟看来,在公众场合的大声喧哗简直是一种“缺乏公德”的典型表现,确实我们也远没有东方的中国人或日本人来得安静、含蓄。我们中的一些人也想改,但长期形成的习惯可能一下子还改不过来呢!不过反过来说,“大声喧哗”正说明了我们的乐观、开朗,说明我们永远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故有心理学家估算:美国人的心理年龄平均要比英国人年轻上8岁之多。 ◆占36%的接受调查的外国人认为:美国人不知道节俭。  美国人的解说:比起生性节俭的英国人和日本人来,我们确实“奢侈”了些。我们的信用卡常常透支,我们的大学生常常由于借贷过多而不得不刚刚毕业就宣布“破产”,我们还常常借钱去旅游、美餐甚至赌博。这可能是“及时行乐”的思想作怪,也可能是一种出于“务实”的考虑。我们不想把金钱苦苦积累起来留到人老珠黄的晚年再来使用——因为到那时消费的“乐趣”已在衰老的身体和苍凉心境的“影响”下大打折扣。顺便说一句:今天世界上有越来越多国家的“聪明人”(其中也包括中国人),开始跟着我们“超前消费”了,据说贷款买房、贷款上大学在中国就十分风行。  ◆占35%的接受调查的外国人认为:美国人在性方面不够检点。  美国人的解说: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者刚刚结束的美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为期长达10年的一次“性调查”,高占一半的美国成年男女安守本分,是一夫一妻制的忠实维护者。他们一般每周行房仅1次,而且也从不在配偶以外的异性身上寻求性刺激。值得一提的是,此比例要比法国人,甚至英国人或德国人都要高。此外,十几岁少女怀孕的比例尽管在半个世纪里居高不下,但近些年来已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