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幼儿园到小学之间需要做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培训...

当前位置:学员主页 -->文章
有些人认为:所谓准备应是物质方面的准备,如准备好书包、文具等。相当一部分教师及家长认为:幼儿入学准备应是提前让幼儿学习一部分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如认拼音、做数学题等,以为这样可减少幼儿入学后的学习难度和学习量,约儿能较快地适应小学学习。但是&幼小衔接&(国家教委&八五&重点科研课题)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幼儿入学后学习感到困难的真正原因是幼儿能力发展水平低,即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差,表现为学生对小学的学习内容&&符号学习(文字,拼音、数字均为符号)感到听不懂、不理解、没掌握。第二,幼儿入学准备不足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得差,即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发展水平低,这直接导致一部分幼儿入学后不能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如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等。
  研究还表明:这两种准备之间有极高的正相关关系,即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水平低的幼儿入学后学业成绩差的较多。
  以上研究结果给我们的两点关键性启示是:①我们不能就知识准备论知识准备,而要看到学习困难背后的能力原因;②幼儿入学准备是全面的准备,不仅要在学习能力方面做好准备,而且要发展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因为它内在影响着幼儿的行为。
  根据以上思路,幼儿入学准备的核心应该是:①发展幼儿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心理能力,即: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想象、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②发展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即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的能力,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幼儿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等。
&&& 浅谈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
&& 二、幼儿观察的特点
&&& 三岁以前儿童的知觉主要是无意的,没有目的的,因此谈不上什么观察。进入幼儿期后,孩子的观察力开始发展,在正确的教育下,逐渐由缺乏目的性转变为相对独立的、有目的、有组织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有目的、有方向、自觉的观察能力。但就整个发展来说,幼儿观察力的发展还是不够的,他们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精确性、概括性、组织性等都还不强。下面,具体谈谈幼儿观察的特点:
&&& (一)观察的目的性。学前初期幼儿常常不能进行自觉的、有意识的观察。他们的观察或事先无目的,或易在观察中忘记了目的,很容易受外界刺激和个人情绪、兴趣的影响。比如有这样一张图片,画面上有几个小朋友在玩,其中一个小朋友的衣服扣扣错了,鞋也掉了一只。请幼儿从画上把这个小朋友找出来。小班幼儿常常不能完成任务,他们会被画上那些好玩的玩具所吸引,而完全忘记观察的目的。中、大班,幼儿的观察目的性有较大提高,在我们的观察实验中,有78%的中班孩子和93% 的大班孩子可以完成观察任务。
&&& (二)观察的精确性。学前初期儿童的观察也往往不够仔细、认真,常常是粗枝大叶、笼统、片面。他们能看见颜色鲜艳、位置突出、新鲜、有变化的物体,看不见虽然能代表事物实质但却不显眼、不突出、比较细致的部分,有时甚至发生错误。如小班幼儿把柿子当成西红柿,分不清蜜蜂和苍蝇、绵羊和山羊的事常有发生。通过教育,中班孩子能逐渐比较精确地观察事物,能发现众多小朋友中哪个唱错歌了;动物园里一共有几只猴子,几只熊猫,几只松鼠,就是躲在树上、藏在山后的小动物,也能找出来。
&&& (三)观察的持续性。学前儿童,特别小班孩子的观察常常不能持久,很容易转移注意的方向和对象,到中班,特别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时间才能逐渐增加。有个实验表明:三、四岁幼儿对图片的平均持续观察的时间只有六分八秒,五岁的儿童增加到七分六秒,六岁达十二分三秒。可见,学前儿童观察的持续时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特别是六岁儿童,观察的持续时间有明显的增加,进步较大。
&&& (四)观察的概括性。学前初期儿童观察时,常常不能把事物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考察,因而也不能发现各事物或事物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当你给幼儿看两盘萝卜头,其中一盘泡在水里,萝卜头长出了小绿叶;一盘无水,萝卜头萎缩了。小班幼儿通常看不出萝卜头生长与水分之间的关系。如果再给幼儿看两幅图画,其中一幅画着小孩玩球,另一幅画着球把玻璃打碎了,小班孩子也往往说不出这两幅图画间的因果关系。中班幼儿观察的概括性稍有提高,但也只有部分儿童能作出比较令人满意的回答,到大班,才有多数儿童能作出正确回答。
&&& (五)观察的组织性。学前儿童在观察中,常常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地、有组织、有条理地进行观察,而时常是一会儿看东,一会儿看西,杂乱无章;甚至还不会有条有理地区别两个物体或图片的异同,不会将两个物体或两张图片中的相应部分逐一进行比较。在这方面,中、大班的幼儿较小班幼儿有较大的进步,但即使是到了大班,也仍然不是多数的孩子都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观察事物。
&&& 三、怎样使幼儿观察全面、精确
&&& 观察是幼儿认识的源泉,幼儿通过对外界事物的直接观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但是由于学前儿童观察能力不强,观察不能认真、细致,结果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粗略的,对事物的印象也只能是表面、片面、孤立零碎、星星点点的。因此,在培养、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时,幼儿观察的全面性、精确性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那么,怎样发展幼儿观察的全面性、精确性呢?下面提供几点方法:
&&& (一)给幼儿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比如,在幼儿观察桃树之前,就先向幼儿说明:&今天我们观察桃树,要仔细看看桃树的树干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它从哪儿开始分杈,树杈多不多;桃花是什么颜色,它有几个花瓣。&等等,使幼儿对观察桃树的任务,要求有一个比较具体、清楚的理解。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请两组幼儿观察两张初看完全相同的图片,对其中一组幼儿在观察前讲明这两张画有五处不同,而对另一组幼儿只笼统地要求他们找出图片的不同处,而不告诉共有几处不同。结果前组儿童平均找出4.5个不同,后组儿童只找出3.7个不同。由此看出,观察目的、任务的明确程度,是会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目的、任务越明确,效果越好。
&&& (二)给幼儿以具体的观察指导。在幼儿观察时,教师可以用语言(比如谈话、提问等)提醒孩子在观察事物时,应该做到注意力集中、认真,不光要看得见那些色彩鲜艳,位置明显,有强烈刺激性的部分,也要注意那些色彩不太鲜艳,位置较偏,面积较小,不太明显的部分;不仅要看到局部,而且要看得到整体;特别要注意那些细小、不突出但却反映事物实质、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是指导的重要内容。老师应具体指导幼儿如何有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如何有先有后,有主有次地进行观察。同时,还要使中、大班幼儿懂得观察的方法、顺序。根据观察对象及任务、要求的不同,指导的方法应有所变化。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主次程序法(即先中心后四周)、方位程序法(即由上而下、由左而右、由近及远、由远而近、自头而尾等等)、分析综合法(即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或先局部,后整体再局部)等等,使幼儿的观察方法逐渐服从于观察的目的、任务,直接为取得较全面、精确的观察效果服务。
&&& (三)尽可能使幼儿眼、耳、鼻、口、舌、手等感官都参与认识活动。比如,认识黄瓜和西红柿时,可以不仅让幼儿用眼睛看,还可以让他们用手摸、用嘴尝;教幼儿认识菊花、水仙花时,不仅可以让幼儿看看、摸摸、还可以让幼儿闻闻,这样可使得幼儿对黄瓜、西红柿、菊花、水仙花,从形状、颜色、气味等各个方面都有个比较完整、精确的认识。
&&& 四、怎样培养幼儿观察的概括性
&&& 我们知道,幼儿观察的概括性较差,他们常常是孤立地而不是联系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因而发现不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抓不住事物的主要情节,也概括不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幼儿观察的概括性呢?
&&& 首先,要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它是如此的纷繁复杂、千姿百态,既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也有助于促进幼儿观察概括能力的发展。春
天,老师可以带孩子们观察小草怎样变绿,小花怎样开花,到冬天可以带孩子再看看它们又怎样凋谢、枯黄,然后启发幼儿想一想小草、小花的生长与季节气候间有什么关系。夏
天,在下雨之前,可带幼儿去观察地上蚂蚁怎样忙碌搬家,下雨后再带幼儿去看天上出现的美丽的彩虹,使幼儿懂得下雨与蚂蚁搬家、彩虹出现间的联系。小朋友都是十分喜欢看
星星的,但是也都是很少注意星空的变化的。其实,晚上的星星变幻无穷,四季的星空也不一样,老师可以围绕满天星斗,向孩子们讲解有关星星变化内在的奥秘。其它象日出日落,月缺月圆,云霜雨雷以及四季的更替变化等自然现象,都是用来培养训练幼儿观察的概括性的极好材料。
&&& 其次,要引导幼儿多动手实验。比如,把两盆花分别放往向阳和背阴的地方,将两颗蒜分别放在有水和无水的盘子里,然后带幼儿观察它们生长变化的过程及其异同,使幼儿具体、实际地了解植物生长与阳光、水份之间的关系,这无疑比单纯用语言讲解,效果要好得多。类似这样的实验很多,象把树叶、铁片放在水里看它们的沉浮;做架风车看空气怎样使它转动;用水冻冰花了解气温和水、冰之间的相互关系;养几条小蝌蚪,观察它们怎样长腿、脱尾,最后变成小青蛙。诸如此类的实验都是可以指导幼儿动手做一做的。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幼儿观察的兴趣,更主要的是能够帮助幼儿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幼儿概括事物主要特征的能力不断地得到锻炼和提高。
&&& 再次,要具体教给幼儿理解、概括观察对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与步骤。在组织观察图片《谁又替我把雪扫》这张图片时,可以指导幼儿先观察画上有一位老爷爷和一群小朋友,老爷爷手里拿着一把笤帚,他正推开房门,四个小朋友躲在门背后,手里也拿着笤帚;然后观察老爷爷家门前小路上的积雪已经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老爷爷家门前的雪是谁扫的?&&这四个小朋友为什么要躲在门背后?&&他们手里为什么也拿着笤帚?&&扫雪和他们有没有关系?&等问题,使幼儿逐步概括出老爷爷&&小朋友&&扫雪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出图画的主要内容。总之,教幼儿掌握理解和概括观察对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和步骤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在指导幼儿观察时,应该努力教幼儿把握这样五点:(1)仔细分辨图片、实物以及某一观察情景中的各主要物体或主要部分;(2)看清各主要物体或主要部分的外形特征、动作姿态;(3)确定各主要物体或主要部分间的相互关系;4)进一步分析细节,如图画中的背景、陪衬物;(5)再次概括综合,理解事物各方面的关系和联系,如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 、人与事之间、物与事之间、物与物之间、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等,从而把握对象的最主要内容,理解对象的总义。
幼儿的注意力
&&& 一、培养幼儿注意力的重要性
&&& 注意是人们都熟悉的心理现象。人们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一定的事物,这就是注意。注意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指向,一个是集中。所谓&指向&,是说心理活动在每一瞬间内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所谓&集中&,是指被指向的事物在人脑中能得到最清晰、最完全的反映。当幼儿专心听故事,看木偶戏,看小人书时,对故事、木偶戏、小人书的内容感知得非常清楚,而对周围人们的说话、活动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这就是注意的表现。
&&& 注意和人们的认识过程是紧密相连的,它总是与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密切伴随,而不是孤立地单独存在。当人们注意的时候,他总是在注意观察什么、注意倾听什么、注意记忆什么、或者注意想象、思考什么。可以说,注意是人们心理活动的积极状态,脱离各种认识过程的单纯的注意是不存在的,脱离注意的各种认识过程也是无意义的。所以注意的发展对人的学习、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离开了注意,人们的认识活动、学习、工作都不可能很好地进行。从各种名人传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学习和工作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比如,居里夫人,从小读书非常专心,就是别的孩子跟她开玩笑,故意发出各种使人不堪忍受的声音,也丝毫不能把她的心思从书本上引开。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一边走路,一边思考,是那样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连自己撞在树上了,还问是谁撞了他。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 幼儿的注意力在其心理的发展中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试想,如果幼儿在游戏、作业、活动中,他要感知事物,回忆往事,思考问题,而注意力却不能指向、集中在所要感知、回忆、思考的对象上,他肯定就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回忆不起来,什么问题也得不到解决。许多观察和实验都表明,幼儿智力的发展与他们的注意力的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注意集中、稳定的孩子,智力发展较好;而注意不集中,不稳定的孩子,则智力发展较差。同时,幼儿注意力的发展不仅影响幼儿智力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幼儿对新知识的接受效果。通过对超常儿童的研究发现:超常儿童的注意力都是非常集中,而且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这种集中,他们看书、画画、作业都能坚持数小时不转移,不分散注意,正是由于有这种注意力,才使他们学习效率高,掌握知识迅速、牢固。而那些学习新知识效果不好的幼儿,则往往是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孩子。因此,虽然其中有的幼儿天资并不愚钝,小脑子也挺灵,但就是因为注意力总不能集中、稳定,学习成绩免不了总是落后。这就说明,幼儿注意力的培养是件十分重要的事,它关系到幼儿智力的发展,影响幼儿学习的效果,因此必须从小加以培养。
&&& 二、幼儿注意的特点
&&& 在与幼儿的接触中,我们常可看到这样的情形:上课开始了,小朋友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朗诵散文,忽然,跑进一只小猫,小朋友的注意力立即转到小猫身上,眼睛都随着小猫转;
&&& 老师带小朋友在院子里观察桃树,突然邻近树上传来小鸟的叫声,幼儿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找小鸟;早操时,幼儿听着老师的口令做着操,动作挺整齐。忽然院子里走进一群服装鲜艳、肩背闪光灯、手拿照相机的外宾,幼儿情不自禁地老扭头看他们,动作跟不上拍节了,队形也乱了。
&&& 这些事例都反映了幼儿注意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幼儿的注意不稳定,易转移。他们虽然已开始能比较自觉地去注意某些事物,但是还很不稳定,不能较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
中、保持在某一事物上,稍受干扰注意力就会分散。
&&& 幼儿的注意力为什么这样不稳定、容易转移?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 首先,与外界刺激本身的特点、性质有关。周围环境中那些新鲜、好玩的事物或强烈、多变化的东西,都特别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街市上的霓虹灯,寂静院中的锣鼓声,色
彩鲜艳的新图片,能动会响的电动玩具等,这些都很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使幼儿注意转移。
&&& 第二,与幼儿的兴趣、需要有关。幼非常喜欢听故事,做游戏,游戏、故事是他们特别喜爱的和需要的活动内容。因此,在上课、作业时,如果附近有这些刺激的干扰,特别容易引起幼儿注意的分散。
&&& 第三,与幼儿的生理成熟水平有关。实验表明,大脑皮质是注意的主要的生理机制,注意的强度、稳定性与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机能直接相联,而幼儿大脑皮质正在发育之中,大脑皮质的两种机能,特别是抑制机能还没充分发展,兴奋机能与抑制机能不平衡,容易产生兴奋而且难以抑制,不能长时间保持一个特定的优势兴奋中心。因此,这就在生理上影响了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使幼儿在周围出现新异刺激时,很容易受干扰而分心。
&&& 此外,幼儿上课、活动时注意力容易转移,与上课、活动内容的深浅是否合适,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变,语言是否生动、吸引人有直接的关系。过深、过浅的教学内容,呆板不变的教学方法,单调平淡的教学语言,都容易使幼儿注意转移。
&&& 三、根据幼儿注意的特点组织教学与活动
&&& 幼儿注意的最大特点是:注意容易转移、不稳定。根据这一特点,在组织幼儿教学和活动时,老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 首先,教学、活动的内容要力求新颖、生动,使幼儿感兴趣。奇妙有趣的童话,优美动听的散文,富有情趣的寓言,构思巧妙的谜语,简短活泼的歌曲,生动形象的舞蹈等,都是比较适合教幼儿学习的内容。识字课、计算课、体育课,内容比较容易单调、乏味,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老师一定要想法赋予它们以一定的情节,使它们也对幼儿有很强的吸引力,把幼儿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在作业和活动的内容上。
&&& 其次,教师组织教学与活动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变。这对于保持、稳定学前幼儿的注意力也是极为重要的。比如,教幼儿学习复述故事&金色的房子&时,虽然这个故事内容很生动,但若总是采取老师背一句、小朋友背一句,老师背一段、小朋友背一段的方法,幼儿一会儿就会分心走神了。老师可以这样做:第一遍由教师生动、完整地复述,然后老师边放配乐录音,边操作桌面上的玩具进行表演,第三遍请几个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小朋友来分段复述,第四遍再请小朋友分别扮演各个角色,戴上头饰和简单道具进行表演。这样,一节课虽然二、三十分钟的时间,但因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孩子们的注意力可以始终集中在故事的复述上,並且在很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了故事&金色的房子&的复述。
&&& 第三,要注意在教学与活动中适当多用些颜色鲜明、形象生动、能动会变的直观教具。比如,给幼儿朗诵诗歌、讲述故事时,可以配上几幅色彩美丽的图片,使幼儿视、听结合。这样,幼儿的注意力会比单纯听老师口头讲述时保持久些。如果老师不用图片而改用能动可变的活动教具,边朗诵边操作活动教具,进行表演,幼儿会更有兴趣,在更长时间内专心注意。
&&& 第四,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表情。如在讲科学童话&真假蜜蜂&时,一上课,老师就可以用启发式的语言问小朋友:平时,我们看到的都是真蜜蜂,那么怎么还会有假蜜蜂?这假蜜蜂是怎么回事?然后老师再绘声绘色地开始讲述,这样能使幼儿注意力在较长时间内都集中在听老师的讲述上。相反,如果老师对故事内容不熟,照着书结结巴巴地念,既不连贯,又无表情,语气语调也平淡,无变化,幼儿就不会集中注意去听,或者听一会儿就不爱听了。
&&& 此外,还要注意尽量消除可能分散、转移幼儿注意力的各种外部因素。例如,在上课前,提醒小朋友把手里的玩具收搁好;作业时,室内、室外避免有喧哗嘈杂声;老师的衣着、发式不要过分新奇、花哨等等,使幼儿有一个比较安静、适宜的学习或活动环境这样有利干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能稳定更长的时间。
&&& 四、怎样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
&&& 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注意;有意注意则是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从幼儿注意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注意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因此,在组织教学和活动时,我们既要考虑利用幼儿注意的无意性,同时也必须重视幼儿有意注意的培养与发展。教育实践与实验都表明: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可以培养的,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幼儿的有意注意是逐渐发展着的。
&&& 怎样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呢?
&&& 第一,必须使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这是因为有意注意要求幼儿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使注意服从于一定的活动目的和任务。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有意注意的产生与维持。对幼儿所作的有关注意力的观察实验证明:幼儿对活动的目的越明确,注意越容易维持。例如,要求幼儿背诵一首诗,並告诉他们这是要在&六一&儿童节庆祝会上朗诵的,幼儿背诵这首诗的注意力就要比平时学习背诵诗歌专心、认真得多;要求幼儿画贺年片,並告诉他们这是准备送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同样,幼儿也会表现出从未有过的细心与专注,而且画了一张还要再画一张。很显然,如果幼儿对活动的目的、任务不是很明确,是不可能有如此集中、稳定的注意表现的。
&&& 第二,必须对幼儿有一定的有意注意的要求。这一点应该贯彻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在每天早晨入园时,应当要求小朋友注意观察活动室、绒板画的布置,以及室内养植的小蝌蚪、白菜根有什么变化。上课时,应当要求小朋友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师的讲解和示范上:&注意听,这个故事里都讲了什么。&&用心看,老师是怎么画的,从哪儿起笔、画到哪儿为止。&等等。如果能经常这样反复地要求,天长日久,就能使得幼儿逐渐形成一种专心做事情的意识与习惯,自觉调节、控制自己的注意方向的能力,也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 第三,用语言组织、稳定幼儿的有意注意。在教学与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对于幼儿的有意注意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常常能帮助幼儿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例如,在带幼儿参观百货商店时,一进门,琳琅满目的商品立即吸引了幼儿的注意。这时幼儿的注意是无意的、不自觉的,老师可以及时响亮地带头问:&售货员叔叔、阿姨好!&幼儿的注意力就会随着向售货员叔叔、阿姨问好而转到了售货员身上。接着老师可以再具体地围绕售货员向幼儿提问:&小朋友,你们看,售货员叔叔、阿姨在做什么?&&他们怎样把东西卖给顾客?&&顾客走时,售货员叔叔、阿姨说什么?&这就引导幼儿进一步有目的地去注意看、注意听,注意力牢牢
地集中、稳定在售货员及其活动上。
&&& 第四,让幼儿在积极的活动中保持有意注意。与幼儿接触过的同志、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如果让幼儿单纯坐着静听老师的讲解,他们注意保持的时间就较短;如果让他们边听边动手学着做一做,则注意保持的时间就长些。这是因为让幼儿边听边动手做的作法既符合幼儿好动的天性,也能促使幼儿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在内心产生为完成活动任务而专心听讲的强烈愿望。因此,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有动手活动的机会。在上计算课时,不光是让幼儿坐听静看老师讲解、演示,还可以让幼儿每人手里拿一套计算卡片,使幼儿有机会跟随老师动手演算;上音乐课时,小朋友不是呆呆坐着听老师唱,他们也可以随着琴的节奏,模仿老师的嘴形跟着轻轻哼唱;上语言课讲故事时,老师讲,小朋友也可以轻轻地、断断续续地跟着讲,甚至可以用手、身体等来表演。观察和实验一致表明:游戏,特别是教学游戏、智力游戏是发展幼儿有意注意的有效手段,在&配对&、&找错&等游戏中,幼儿自觉控制注意、不受外界干扰的时间远远超过通常上课时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讲解上的时间。特别是在中、小班,差别更显著。在游戏中,因为幼儿有一定的活动任务、目的,有感兴趣的、喜爱的活动内容,同时还有具体可以利用的游戏材料,所以幼儿的有意注意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幼儿的记忆力
&&& 一、正确对待幼记忆力的培养
&&& 记忆是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认、回忆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断感知着这样那样的事物,经历着各种各样的情形和变化,产生种种不同的思想和感情,从事无数复杂的活动和交往,所有这一切,都可以经过识记,作为经验在头脑中保持下来,以后,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为人再认或回忆出来。比如:幼儿到动物园,观看了可爱的熊猫,反复观察了它的外形和逗人喜爱的动作,并将熊猫的印象保留在脑海中,这就是识记和保持的过程。以后在电视、小人书、图片、挂历等等上再出现熊猫的形象时,幼儿就能够正确地辨认出来,这就是再认;在没有熊猫形象出现时,也能述说出熊猫笨拙的外形、可爱的动作,这就是回忆。能够识记和保持经验,并能在必要的时候,恢复再现经验,这就是人的记忆的特殊功能。
&&& 由此,我们也可看出,记忆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知识经验积累的必要条件。只有依靠记忆,人才可能把通过感知觉所获得的丰富感性认识加以积累,才可能把通过学习所获得的大量知识经验加以保存。因此,记忆也是高级认识过程,比如想象、思维发展的前提,是人个性心理特征,比如兴趣、性格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记忆为人积累过去的知识经验,积累过去的感情、思想体验,人就不可能产生一定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也不可能发展起种种能力,形成对人,对事,对己的比较稳定的态度体系以及相应的比较固定的行为方式。比如:小朋友在老师带领下多次感知各种各样的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并且把这些知识都以记忆表象的形式在头脑中保存下来,以后,在教学的指导下,幼儿才可能进行&它们都是交通工具&的概括;当看到小轿车、自行车时,作出它们是不是交通工具的判断,并且能想象将来2000年时,火车、轮船、汽车将是什么样。如若幼儿在此以前没有对交通工具的识记和积累,他是不可能进行上述的概括、判断和想象的。因此,为使幼儿从小掌握丰富的周围生活和自然的知识,并为其高级认识活动的发展提供基础,我们应该重视从小培养幼儿的记忆力。
&&&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智力虽含有记忆力,而且记忆是想象、思维等高级认识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记忆力并非就等于智力,记忆力仅仅是智力结构因素中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这如同录音机、图书馆一样,记忆的作用只是保留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旧的东西,它本身并不能产生新的东西,更不能创造。因此,在强调培养、发展幼儿记忆力的同时,我们切不能把智力就当作记忆力,而只重幼儿记忆力的培养;切不可强迫幼儿被动接受大量知识,死读死记,使幼儿仅成为旧知识的&储存库&,而妨碍其智力其他因素,诸如概括抽象、逻辑推理、创造性想象等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在智力各因素全面、和谐的培养中,发展幼儿良好的记忆力。
&&& 二、良好记忆力的标准
&&& 家长和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幼儿记忆力良好。但究竟怎样的记忆力才算是良好的记忆力呢?有人认为幼儿记得快就是记忆力好,也有人认为幼儿记得牢就好,还有人认为不管记得快慢、牢否,只要用时想得起来就算好。其实,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既然记忆力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四个过程,那么良好的记忆力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识记敏捷:对学习材料能很快地记住,速度超过一般人,花费时间少;
&&& 2.保持长久:能较久地保持学到的知识经验,遗忘得慢;
&&& 3.记忆正确:对材料的识记准确,在保持和再认、回忆的过程中也没有歪曲、遗漏和增补;
&&& 4.恢复迅速:记住了的材料,在需要应用时,能迅速从记忆宝库中恢复提取出来,及时解决问题。
&&& 由此可见,记忆力的好坏应该从识记的敏捷性、保持的长久性、记忆的正确性和恢复的迅速性等四方面进行全面衡量,这也就是记忆的四个品质。每个人的记忆力有不同特点,记忆力好的人,在这几个方面也有强有弱。有的人长于记得快,有的人善于记得准确,而有的人则不易遗忘。但是记忆的这四个品质都是良好的记忆力所需要的,并且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因此,对幼儿的记忆力,我们也应该从上述四方面全面培养,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有所偏废。
&&& 三、幼儿的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 记忆按照记忆的目的性来分,有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两种。无意记忆没有什么明确的记忆目的,是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了一些东西;有意记忆有明确的记忆目的,是有意识地、自觉地去识记一些东西。幼儿期,儿童的记忆主要是无意记忆。他们并不因别人的要求或自己的需要去记忆,而是因一些东西本身生动形象、具体鲜明,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或强烈的情绪体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幼儿所获得的许多知识、经验都是通过无意记忆得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幼儿记忆的这一特点,尽量注意教材的直观形象性和生动趣味性,充分利用无意记忆,帮助幼儿积累更多、更丰富的知识经验。
&&& 但是,在教学和活动中,总有些材料不太生动有趣,比较枯燥。因此,幼儿的学习不能仅仅依靠无意记忆,还必须运用有意记忆,否则,儿童就不能学到许多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 在整个幼儿期,虽然无意记忆占优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的教育作用,幼儿的有意记忆能力也逐步地发展,幼儿逐渐能够调节控制自己的记忆过程,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和需要去有意地、自觉地记忆一些事情。比如,有个实验要求幼儿按照要求到&商店&去买皮球、牛奶、铅笔、娃娃、糖果等五样东西。结果表明:三、四岁的孩子走到&商店&,就认为他的任务完成了,既没有事先有意地记住要&买什么&,到&商店&时也没努力回忆应该做什么事;四、五岁的孩子来到&商店&时,能迅速地复述要买什么,不过遗忘了也就算了,不再设法回忆;五、六岁的孩子,接受任务时,会要求老师把任务交代得慢一点,而且边听,嘴里边轻轻重复,如遗忘了就请求成人提示,这是很明显的有意记忆的表现。
&&& 四、幼儿的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 记忆按照记忆时对材料是否理解,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机械记忆即所谓死记,硬背,记忆时对材料的意义、逻辑关系并不理解,只是用逐字逐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记忆。意义记忆则是理解的记忆,是根据对材料的内容、逻辑关系的理解而进行的。由于生活经验缺乏,理解力差,幼儿在记忆时较多地、大量地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比如许多诗歌、故事等,幼儿是逐字逐句地硬背记住的。许多字、词、句,幼儿并不理解其含义,但反复多次也就记住了而且,幼儿这种机械记忆的能力有时还相当惊人。有个四岁的小女孩,听妈妈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听了几次后,她竟能一字不漏地再讲给别人听。有人故意更改几个字,她能马上指出,是哪几个字改动了。有的幼儿虽不懂得数的实际含义,却能流利地从1数到100或更多。研究表明:要求幼儿记住熟悉的词要比记住生疏的词效果好(熟悉的词,3岁儿童平均记住1.8个,4岁儿童平均记住3.6个,5岁儿童平均记住4.6个,6岁儿童平均记住4.8个;而生疏的词,则分别只平均记住0、0.3、0.4、1.2个);要求幼儿识记一些毫无意义的音节和同样多的有意义的词,后者效果要比前者好(4-5岁幼儿记住有意义的词的数量是所记住的无意义音节的9.43倍,6-7岁幼儿,则为3.24倍);要求幼儿识记意义近似的材料也比识记意义不相联系的材料效果好(意义近似的材料,5-6岁幼儿记住记住3.7个,6-7岁幼儿记住6.5个,而意义无联系的材料,则分别只记住1.4和1.5个)。这就说明,幼儿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远比不理解的机械背诵的效果好。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也有许多事实说明,幼儿对理解的事物的记忆比对不理解事物的记忆效果好。比如:故事比寓言易记;识记专门为幼儿编写的儿歌比识记唐诗快得多;幼儿容易记住&雪白&、&天蓝&、&五颜六色&、&笔直 、&火红&,却不易记住&洁白&、&蔚蓝&、&五彩缤纷&、&挺拔&、&红艳艳&等语词。
&&& 同时,许多实验和观察还表明,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增加,理解力的增强,再加上老师经常通过提问等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材料,幼儿的意义识记能力也在不断地发展着。学前晚期的幼儿复述故事时,就不再是逐字逐句地照背,而是根据自己对故事内容和意义的理解来进行记忆,许多比较抽象的词,如&美丽&、&洁白&、&认真&、&诚实&、&炯炯有神&、&兴趣盎然&,寓言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拔苗助长&、 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画蛇添足&等等,幼儿都能在教师的启发下,在理解的基础背诵、运用;一些比较复杂的音乐作品,如《龟兔赛跑》、《骄傲的小鸭子》、《胡桃夹子选曲》、《彼得和狼》,他们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进行意义识记,当录音机再次播放这些作品时,一播出曲名,幼儿就能随着乐曲哼唱,甚至会即兴表演。同时,不少研究也表明:学前晚期的幼儿机械记忆的效果也越来越提高,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效果的差别逐渐减小,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幼儿的机械记忆中渗入了越来越多的意义理解的成分。
&&& 由此可见,虽然运用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是幼儿记忆的特点,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对幼儿的意义记忆的培养。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幼儿的意义记忆能力会不断发展,同时它还会有力地促进幼儿机械记忆效果的提高。所以,在发展幼儿的记忆力时,我们既要注意提高幼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同时又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意义记忆能力。这是发展幼儿记忆力的两个重要方面。
&&& 五、提高幼儿的有意记忆能力
&&& 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和记忆规律,对如何提高幼儿的有意记忆能力,我们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 (一)向幼儿提出一定的有意记忆任务和要求。有意记忆是在一定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如果老师不经常向幼儿提出一定的识记任务和要求,幼儿就不会自发地去有意记忆什么。因此,老师在日常生活、教学和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活动时,应该经常向幼儿预先提出识记任务和要求。在讲故事之前,教师预先向幼儿提出要复述故事的要求;在游戏开展之前,要求幼儿先记住游戏玩法、规则。实验证明,让幼儿带着任务和要求去学习、去记忆,能显著提高其记忆效果。有人曾将一个四百字的故事分别讲给中班A 、B两组幼儿听。对A组,事先要求他们听完后要复述:对B组则只要求他们认真听,而没有告诉他们听完后要复述。事后检查,A组幼儿能复述出故事内容的70%-75%,而B组幼儿只能复述出故事内容的40%左右。
&&& (二)使幼儿明确记忆目的,提高记忆积极性。幼儿是否明确记忆目的,记忆积极性如何,对记忆效果影响很大。有时幼儿没记住一些事情,常常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记忆目的及记忆的积极性;相反,如果我们使幼儿明确记忆目的,激发其记忆积极性,幼儿的记忆效果就能明显提高。有位老师在第二次带幼儿参观动物园之前,事先告诉小朋友今天参观动物园时,要认真观察并记住大象、长颈鹿和猴子的外形、动作及神态,回来要把它们画出来,送给没去参观动物园的小弟弟、小妹妹,这就调动起了幼儿观察、记忆的积极性。这次活动记忆效果就比第一次单纯地观察记忆效果好得多。此外,召开故事会让幼儿学讲故事,为庆祝&六一&组织幼学唱歌曲,其记忆效果也常常比平时单纯学要好得多。
&&& (三)在游戏中积极发展幼儿的有意记忆能力。许多专门的实验和观察表明:在游戏时,幼儿对记忆的目的和要求要比在实验室条件下容易意识到,也愿意为扮演好一定角色而努力实现记忆的目的和要求。比如,在&开商店&游戏中,幼儿担任&顾客&,为购买到各种物品,幼儿会努力识记各种物品的名称、外形特征及用途等等。因此,利用游戏发展幼儿的有意记忆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 六、怎样使幼记得又快又牢
&&& 在培养幼儿记忆力时,怎样使幼记得又快又牢呢?
&&& (一)给幼记忆的材料要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我们知道幼儿的记忆,主要是无意记忆,对能吸引他的,使他感兴趣的和能引起其情感体验的,幼儿就容易记住,反之,则较难记住。因此要使幼儿记得又快又牢,给幼儿的记忆材料应该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具体形象的儿歌,色彩美丽、情节生动的图片等等,都易吸引幼儿的兴趣和注意,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很快记住。而且由于幼儿在记这些材料时,注意力集中,同时还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也记忆得特别深刻、牢固。
&&& (二)引导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许多实验和事实都表明:幼儿对记忆材料理解得越深,记得越快,印象也越深刻。有位老师曾用两种不同方法教幼儿记忆《龟兔赛跑》这个故事,采取老师念一句,幼儿跟一句,这种单纯重复、死记硬背的办法,幼儿需要六节课时才基本记住这个故事,在一个半月后召开的故事会上,大多数幼儿都不能讲出故事的主要情节;采取在幼儿背诵之前,先通过图片、活动教具、讲解等帮助幼儿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的方法,这样,幼儿只用四节课的时间就基本记住了故事内容,在一个半月后召开的故事会上,许多幼儿能比较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帮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是非常重要的。当你告诉幼儿数字&1&象筷子,&2&象鸭子,&3&象耳朵,汉字&水&就象小河里涓涓流淌的三股水时,幼儿就会将理解和记忆结合了起来,自然能记得又快又牢。
&&& (三)使识记内容成为幼儿活动的主要对象。有一个实验,发给幼儿十五张图片,图片中央画有物体(如猫、狗等)和醒目的符号(如△、+、〇)。参加实验的幼儿分为A、B两
组,A组幼儿按物体的特点分类(如将猫和狗放在一类),B组按符号分类(如将△放在一类)。分类完毕后,再要求两组幼儿说出各图片上物体(如猫、狗等)的数目。结果,A
组幼儿平均说出10.6个,B组幼儿平均只说出3.1个。可见,幼儿的记忆内容是否成为活动对象,这对记忆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是幼儿活动的直接对象的内容,易为幼儿记住。
&&& (四)让幼儿更多的感受器官参与记忆过程。有个实验表明:同样教一个故事,当采取老师讲,幼儿听的办法,幼儿只能记住20%-30%的内容,要完全记住故事内容,需要四、五节课的时间;若采取老师讲,幼儿听,还跟着动嘴说一说的办法,幼儿能记住30-50%的内容,有三节课的时间,幼儿就能记住故事基本内容;如果采取老师讲,幼儿不但听听、说说,並且同时用手拿活动教具表演表演的办法,幼儿的记忆内容可达65-80%,一般只需二节课的时间,幼儿就能较完整地讲述故事。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尽力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都投入记忆活动,这可以促使幼儿记得又快又牢。
&&& (五)加强复习,防止遗忘。幼儿记忆材料,无论记得多纯熟,随着时间的流逝,总是要遗忘的。研究发现,人们学习后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的量是先多后少,所以,帮助幼儿复习也要及时,开始时的复习,次数要多些,每次间隔要短些,以后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也可逐渐延长。
浅谈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个能正确使用语言的幼儿,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皮亚杰理论认为:&思维的结构越精密,就越需要语言来完成这种精密细致的工作。&可见,语言发展水平如何是鉴别幼儿智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发展口语的最佳期,抓紧这个时期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一)语言环境的创设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基础。
(1)创设平等、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纲要》指出: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使幼儿想说、敢说、乐说。幼儿是否敢于大胆开口讲话与教师创设的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应创设一个能让幼儿敢说、想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正确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和谐、理解、接纳、支持与鼓励的&。我发现,在活动中,举手的总是那几个语言发展比较好的幼儿。教师也往往为了更快的得到预想的答案,而给这些占有优胜的孩子很多的机会。而语言水平相对滞后的幼儿却被冷落。教师应当顾及大部分幼儿的发展水平,对发展较慢的幼儿给予更多的鼓励,在他们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要粗暴的打断,应耐心等待。&面对孩子在语言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教师的等待是一份宽容,是我们教育者应给孩子的尊重,让其感觉到你对他的信任,同时又给自己留有教育的余地。
(2)营造真实丰富运用的语言环境
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
A、丰富语言区的内容:包括幼儿的语言读本、图书、图片,故事中的情境表演(提供头饰道具),幼儿自带的配图读物,语言游戏的材料等,使小朋友喜欢到语言区玩,并产生交流的语言情境,培养幼儿喜爱看书的习惯,当然幼儿交换图书或对书中自言自语或发生一些让老师&不爱听&的语言,我们不能以看书要&安静&为由而把幼儿交流的积极性打消。创设&宝宝日记&角,让幼儿把做过的印象最深最有趣的事情,用绘画的形式及口述的形式记录下来,如&美丽的春天&&植树趣谈&&五一见闻&等等,培养了幼儿的前阅读和前书写的兴趣。利用每天午睡前讲故事,让幼儿每天积累一些优美的书面语言。有一次一位幼儿告诉我柳树姑娘的舞婀娜多姿!我很惊诧于她的语言,反思一下,不是前几天讲灰姑娘的舞婀娜多姿吗?有些幼儿会迁移运用了。
B、利用班级墙饰让幼儿说话交流语言,如:根据主题活动&美丽的春天&,老师就和小朋友收集一些春天的花卉,如桃花、迎春花,饲养春天的昆虫,如&蚕宝宝&&蜗牛&&小蝌蚪&,还有&黄豆发芽&的小实验等等放在自然角里,让幼儿观察说话:粉红色的桃花真美丽!迎春花像喇叭,嘀嘀哒嘀哒!黄豆发出了嫩绿的薪牙。老师和幼儿共同布置的&春天的花园&,把文学作品&美丽的春天&搬上墙饰展示出来还配上琅琅上口的文字,幼儿会在活动之余三三两两在墙饰旁交流。幼儿的作品展示也是小朋友喜欢讨论的好地方,如:某某小朋友画了哪些东西?谁画的春天最美丽?&
C、带领幼儿走向大自然走向社区,丰富幼儿的生活,拓展幼儿语言交流的情境。如在寻找春天的活动中,幼儿对倒挂的柳枝,飞来的燕子,就会情不自禁用优美的语句赞美起来&弯弯的柳条象妈妈的头发&,&绿油油的小草真美呀!&-----;在街上,幼儿对琳琅满目的物品、东西会&侃侃而谈&,这是巧克力、脑白金&&是啊!幼儿的语言只有在真实情境中才会脱口而出,才会娓娓道来,幼儿的语言运用只有在真实具体丰富的沃土中得以滋润生长。
(二)在各种活动中渗透语言教育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手段。
&&&&& 幼儿的语言学习仅靠语言课及相应的语言活动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将幼儿的语言训练渗透到各种活动之中。
&&&&& 1.在美术活动中渗透。幼儿的世界到外充满着美的色彩,他们爱画、爱玩、爱制作,教师可在美工活动中,抓住幼儿这一特点,让幼儿对自己作的画进行讲述。如:在孩子作完一幅画后,请孩子画面内容讲出来,再请小朋友给画中的小动物说句话;同时我们也可 利用优秀文学作品,让幼儿来画故事,如在故事画《三只蝴蝶》,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必须边想、边讲故事的内容边画画,这不仅符合孩子边画边说的年龄特点给孩子提供一次复述故事、锻炼口语的机会,加深孩子对文学作品的印象,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 2、.在计算活动中渗透。在上计算课时,可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玩玩说说中学会计算知识。如:在学习10以内物体的数量时,可把幼儿带到花圃前,让幼儿讲一讲花圃有几种花?有什么颜色?使幼儿能充分发挥语言能力,引导幼儿学会运用五颜六色进行表达,然后引导幼儿数有几朵花等等。这样,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 3、在体育活动中渗透。在体育活动中幼儿的活动量比较大,兴趣很高,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根据这 一特点,在爬、跳、跑等一系列活动中,应采用先请幼儿观看老师的示范动作,然后请幼儿模仿老师的动作进行活动,最后请幼儿讲一讲你是怎样做好的等方法。这样,既注意了活动的动静交替,又使幼儿通过自身的体验,讲出了各种活动的特色,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现代电化教学是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趋势。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具有动力作用。也就是说人的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幼儿是在交流和表达中发展语言的,语言教学中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交流,乐于表达,是相当重要的。而利用现代化的电化教学创设由具有具体感性的立体信息显示的动态的情境,能直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当动画录像《三只小猪》播放后,幼儿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随着逼真的形象动物对话和富于动态的情景,幼儿情不自禁地想说乐说,很快地进入故事的情境中。看完动画片之后幼儿还兴致未尽,自己也模仿着动画片中角色语气、边对话边表演。由此可见,幼儿语言表演活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其中动态的信息,因为更富有真实感,而能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使幼儿不只是仅仅将它单纯地作为某一知识去理解,而是在积极运用已有的经验理解和把握它的同时,使幼儿通过交流、表达,更充实地把握了故事内容,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孩子对故事的理解,提高了对故事复述能力,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家庭的语言教育是幼儿语言能力培养关键。   
家庭是幼儿生命的摇篮,是孩子们最温暖、最安全、最自由、最快乐的港湾,家庭成员的讲话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因此,在家庭中家长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榜样的作用对幼儿学习语言兴趣的培养 。幼儿期正处在接受语言能力最强的时期,这时候对孩子进行普通话的教育与培养,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家庭中家长要以身作则与孩子用普通话交谈,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乐意讲普通话,特别是围绕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学习与生活,谈一些符合孩子语言特点的,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孩子乐于说、乐于讲,并时时要求她用普通话表达,从小培养幼儿学说普通话的兴趣。同时家长应注意用规范的语言来与幼儿进行日常交谈。  
2、充分利用各种环境,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让家长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带孩子去公园、书店、游乐园等地,充分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周围的景物,在玩的过程中教幼儿认识事物,鼓励幼儿勇于交谈,如与小朋友、售货员、管理员们进行对话。有时,也让孩子与小动物们、植物谈话。与幼儿园语言教育互相配合,引导幼儿说日记,并给以记录等等。这样家长可以从中了解孩子们的内心在想些什么。孩子们的大脑中有了内容,自然会流露出想说的欲望,同时为幼儿的想象插上了美丽的翅膀。  
3、睡前讲故事 。睡前讲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是最温馨最幸福的时刻,孩子依偎在妈妈、爸爸身边,听着有趣的故事,不但是一种美的享受,还可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语言的熏陶,此时家长可适当的提问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让孩子通过说来表达对故事中人物的看法等等,从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让幼儿接受语言信息。孩子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强,有时看过一两次广告后也能流利地说出广告语,这充分表现出孩子想学习语言的渴望,因此,选择一些合适的电视节目让幼儿欣赏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是很有益处的,特别是一些孩子较为喜爱的动画片等。家长还可以为孩子们选择配乐的优美的儿童诗让幼儿欣赏,时间长了,幼儿自然会跟着读;同时也可以利用录音机、影碟机等电教手段,让孩子在日积月累中学习语言,接受语言,加强对孩子的语言培养。
  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切机会,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表达、交流、争论,满足幼儿&说&的愿望,从而为提高全民族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注意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就幼儿语言学习和发展而言,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掌握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具体步骤:
首先,培养幼儿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地倾听老师的讲话。教师的声音、表情、内容都是培养倾听的关键。
其次,培养幼儿倾听同伴的讲话。幼儿倾听同伴说话比较难。幼儿说话的不完整、不规范,导致幼儿不喜欢倾听同伴的讲话。我注意运用一些语言技巧,用教师的情感,同时开展一些活动,如&能干宝宝&、&传话不走样&、&你听我说&等,激发幼儿仔细倾听同伴说话的愿望。在倾听习惯的培养中,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积极引导幼儿进行说的练习
&(3)培养幼儿会说。会说即用较规范的语言表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幼儿用完整语句进行表述,帮助幼儿积累、学习优美的字、词、句。在交谈中,及时帮助幼儿用词的准确性,并且通过家园一致配合教育,以此更进一步提高幼儿语言的能力。
四、注重个别差异
幼儿的语言是在周围环境和人际交往中发展的。由于他们生活的环境和个性的不同,语言发展的速度也不同。针对个人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有效提高每个幼儿的语言能力。如对语言能力较差的幼儿,我首先帮助他获得成功感,请他说一些简单的、熟悉的、喜欢的事,尽管他说得并不好,而我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认真听,并帮助他把意思表达清楚。久而久之,使他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总之,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幼儿在轻松的语言环境中获得了发展语言的机会,提高了幼儿语言的能力,让幼儿成为了主动探求并积极参与语言加工的创造者。
幼儿思维的发展
幼儿思维的发展(Thinking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思维是人对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内在联系的间接、概括的反映,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游戏、最初形态的学习、劳动成为幼儿的三种基本活动形式。由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感性经验不断增加,言语能力不断提高,幼儿的思维已开始摆脱动作的束缚,成为独立的心理过程。
一、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是人对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内在联系的间接、概括的反映,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所谓概括的反映,是指思维在人对客观事物经过多次感知后,能发现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所谓间接的反映,是指思维能通过已知属性去认识其未知属性以及与其它事物的关系,也就是在概括反映的基础上,根据对事物共同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认识,间接地理解和把握那些没有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例如:幼儿看到蚂蚁搬家,这是感知过程,是对蚂蚁搬家的直接反映,但同时幼儿由此知道天快要下雨了,这是幼儿由看见蚂蚁搬家而推想出来的,就是间接的反映,是思维。至于孩子为什么能从蚂蚁搬家想到天快要下雨了,则是因为幼儿过去多次有过这样的感性经验:每当蚂蚁搬家,天很快就要下雨。久而久之,&蚂蚁搬家&和&天要下雨&两件事就连接起来,以后再看到蚂蚁搬家,他就可以利用这种概括化了的经验,去间接推知大雨将到。
&&& 由此可见,思维是在感觉、知觉、记忆等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又比这些过程更复杂。通过思维,人可以认识感知所不能直接反映的事物,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与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同时还可以由一事物理解另一事物,间接地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思维大大地扩展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所以我们说,思维是高级的认识过程,是智力的核心。
&&& 思维既然在智力结构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早对幼儿进行适宜的思维早期教育和训练。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幼儿早期教育和早期智力开发的核心。
&&& 二、思维发展的三种形式
意 义 及 特 点
根据思维的不同形态
1、动作思维
又叫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特点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直观、具体的,解决问题依赖实际动作。
2、形象思维
又叫直观形象思维,它是依靠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3、抽象思维
又叫语词逻辑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是借助于语词、符号来思考问题,故又称语词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
1、聚合式思维
也叫集中性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2、发散式思维
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找变异的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造性
1、常规思维
是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思维
是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它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人的思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在这形成发展过程中,它经历了三种不同水平的发展形式,即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 所谓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依靠对物体的直接感知和动作进行的思维。这是人的思维的最低级形式。婴儿的思维是典型的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他们只有在直接感知具体事物时才能进行思维。如婴儿,看见布娃娃,他会拿起布娃娃做游戏;布娃娃被拿走,他的游戏也就停止了。另一方面,他们的思维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进行,婴儿不会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总是边做边想,例如,问婴儿怎样才能把桌子上的匙子拿下来,他并不回答你,而是马上跑过去拿;请婴儿画张画,他们也不是先想好了再画,而总是边画边想。
&&& 从三岁左右开始,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起来。所谓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表象,即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幼儿认为&儿子&就是指和他差不多大的小孩;看见成人经常给小孩洗澡,他也给新买来的布娃娃洗澡;计算时,幼儿需将数目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如&3+2&,他需先想着是&3个苹果加2个苹果&,或&3只小兔加2只小兔&,才能算出得数。这些都是儿童思维具体形象的表现。儿童这种具体形象思维是在其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儿童活动的发展,儿童的表象也日益丰富,思维凭借表象的成分才越来越大。
&&& 在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基础上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思维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指依靠概念、判断以及推理而进行的思维。它反映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也是人类思维的最高级形式。儿童能够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组成恰当的判断,并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活动,从而使他们间接理解能力迅速发展了起来,他们能够理解许多较复杂、隐蔽的事物的因果关系,能脱离直观的形象来揭示寓言或比喻词的含义。
&&& 人的思维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道路,它是由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发展起来的。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过程中抽象概括水平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发展提供基础;后者高于前者,但又不能脱离前者。
&&& 三、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 我们已谈到,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婴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的基础上逐渐孕育,形成的。到幼儿中期,它进一步迅速发展,愈来愈在幼儿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从幼儿思维的各个具体方面,都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个特点。比如,幼儿往往根据物体的一些外部、表面、直观的特征来概括事物特征,问他灯和蜡烛有什么共同点,回答是:&都是白的,长圆形的。&只有启发他再想想,他才能说出:&有光,能照亮。&要求幼儿概括鱼的共同特征,有的说:&鱼有尾巴。&有的说:&鱼是在水里游的。&,&鱼有一层一层的鱼鳞。&这就说明,幼儿概括事物的依据,或是物体的表面颜色、形状,或是可直接感知到的物体间的外部联系,而不是物体内部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因此,幼儿的概括的内容往往比较贫乏,内涵也往往不精确。概念,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幼儿概括的这种特点也就直接影响了幼儿掌握的概念的水平。他们能掌握关于具体事物的具体概念,例如爸爸、妈妈、姐姐、妹妹,桌子、椅子、汽车、飞机,香蕉、苹果、大象、长颈鹿等等,但不易掌握比较抽象的性质概念、关系概念、道德概念,如水果、野兽、动物,植物、家具、种子、勇敢、诚实等等。而且就是对上述日常具体实物概念的掌握,他们也都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如幼儿认为只有他那么小的孩子才是爸爸、妈妈的&儿子。&比他大的,长了胡子的人就不会是别人的儿子;&桌子。&就是木头做的、放东西、吃饭用的;&英雄。&就是解放军,不拿枪打仗的就不是英雄。
&&& 幼儿的判断、推理也是很形象的。他们常常按照事物表面 的直观联系或者偶然的个别外部特点来进行判断、推理。例如,问幼儿皮球在斜面上为什么会滚落下来,他们会回答:&皮球没脚,站不稳&,&皮球是圆的,它会滚&;看见老师给小人书包书皮,他们会问:&是不是书也怕冷,也要穿衣服?&还有的幼儿听家长或老师讲要喝开水,不要喝生水,喝生水要生病,他马上就跑去往金鱼缸里倒开水。
&&& 幼儿的理解,多为直接理解。例如看图讲述时,幼儿能说出图画中最突出的个别人物,以及他们的外形特征、姿态、活动、位置关系等等,但不能理解人物表情所反映的内心活动,更不能概括图画主题。又如幼儿常常说:&某某是好孩子&,&某某不是好孩子&,但问他什么是&好孩子&,他回答:&上课坐得好,手不乱动,眼睛看老师&,&不打架,不挤人&,却说不上比较抽象的品质,如守纪律、爱劳动、友爱谦让等。这些都反映了幼儿理解的表面直观性,他们容易理解事物及事物之间能直接感知到的外在特点、联系,但不易理解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比较内在、隐蔽的关系。
&&& 四、幼儿有抽象逻辑思维吗
&&&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方式,那么,幼儿有没有抽象逻辑思维呢?
&&& 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在正确的教育下,幼儿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丰富,特别是语言的发展,思维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从学前中期开始,逐步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到学前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已比较明显。
&&& 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发展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 (一)幼儿不但能广泛了解事物的现象,而且开始要求了解事物的原因、结果、本质、相互关系等等。他们遇到什么事情都喜欢追根究底,问个&为什么&,比如:&螃蟹为什么横着爬,人为什么直着走?&&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小蝌蚪为什么变成了青蛙?&&&这些问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生物到无生物,无所不包,充分反映了幼儿正在努力探索事物的内在奥秘和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和逻辑关系的一种思维形式,其过程以寻求某种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关系开始,以揭示这种本质和关系而告终。因此,幼儿提问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幼儿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是幼儿抽象逻辑思维活动的表现。
&&& (二)幼儿思考力进一步发展,不仅能反映具体事物、事物的具体属性或可直接感知的表面联系,而且逐步能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及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幼儿能根据事物内部的共同特点来进行概括,如把汽车、电车、轮船、三轮车放到一起,说&它们都可供人乘坐&;把狮子、老虎、狐狸、狼、大象放到一起,说&它们都是动物&;五、六岁的孩子已能够准确运用野兽、玩具、水果、家具、交通工具等许多概念,而且能结合生活中的大量事实,理解一些更抽象的概念,如会说:&他打针不哭,真勇敢。&&我们俩互相帮助。&&别乱看了,上课要认真。&等。这里的&勇敢&、&认真&、&互相帮助&都是十分抽象的概念。不少五、六岁的幼儿已能按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来进行判断、推理,他们知道火柴浮在水面是因为它是木头的,重量轻,针沉到水底是因为它是铁的,重量重;他们还能猜中一些简单的谜语,可以理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关系这个时期的幼儿的判断、推理已由表面,直接走向比较内在,间接了。
&&& 由此可见,幼儿是有抽象逻辑思维的。当然,对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我们也不能估计过高,因为这个时期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只处于萌芽期,和学龄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相比,还有很多局限性。这表现在:(1)幼儿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事物数量很少,而且这些事物只是在他有限的知识、经验范围之内。(2)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比如,幼儿只能理解&打针不哭&是勇敢,还不能理解同坏人坏事作斗争也是勇敢。
&&& 所以我们在教育和教学中,既要重视培养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又要重视培养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那种只重视培养幼儿具体形象思维而忽略培养抽象逻辑思维的做法是错误的,当然,我们也要防止超越幼儿思维发展的年龄阶段性,出现&拔苗助长&的错误做法。
五、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进行教育
&&& 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进行教育,需要教师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尽量避免抽象、空洞的说教。比如,先引导幼儿观察蒲公英和它的绒毛在空中飞舞的情景,然后就可以教幼儿理解掌握名词&蒲公英&、&绒毛&,形容词&雪白&、&洁白&,动词&飞舞&、&飘落&等。&风&、&雨&、&声&、&磁&等是比较抽象的自然现象与科学现象,仅用口头讲解,幼儿难以理解,教师可采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并且让幼儿亲手动动,亲眼看看,这样会使幼儿很轻松地掌握这些词的含义。如&风&,可以拿汽球,对着纸片挤压其中的空气,让幼儿看到汽球中射出的气流吹动纸片的情景;如&声&,可以把小纸人放在鼓面上,叫幼儿敲打鼓面,幼儿既可听到鼓声,又能看到小纸人在鼓面上跳舞的情景。通过这样做,幼儿会十分顺利地掌握这些科学知识的。
老师在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也要注意多采用直观形象的事例,多结合幼儿熟悉的生活实际。在发现孩子骄傲现象时,给他讲个&坐井观天&的井底蛙的故事;当孩子上课爱插嘴时,给他讲个《爱插嘴的八哥鸟》的故事。有位特级幼儿教师曾讲过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她班上有几个小朋友不爱接受别人的意见。于是这位老师编了一个《老槐树和啄木鸟》的故事,说有一棵老槐树枝茂叶盛,乘凉的人都夸它,它很高兴。但不久老槐树的叶子落光了,啄木鸟飞来告诉它:&你有病了,身子里有虫子。&老槐树很不高兴,又晃脑袋,又眨眼睛地说:&不用你管,就你多事。&后来它的病越来越厉害,连树枝都枯了。乘凉的人也都不来了。一天,啄木鸟又飞来了,好心地给老槐树治病,并对它说:&要是我第一次告诉你,你就听我的话,病早就好了。&老槐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讲完故事,这位老师就启发小朋友想一想:老槐树爱听什么,不爱听什么?它为什么病得越来越厉害?乘凉的人为什么不再来了?孩子们从这个生动形象、有针对性的故事里接受了深刻的教育,以后不再一听到别人提意见就噘嘴巴了。
&&& 由于幼儿思维具体形象,不善于分析事物的内在含义,不能理解语言的寓意、转义,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老师一定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切忌讲反话,或嘲笑、讽刺幼儿。例如有一次上课时,个别儿童想上厕所,其他儿童也都要去,老师着急了,说:&厕所多香,谁愿去就都去吧!&结果幼儿真的都去了;做早操走步时,有的幼儿缩脖、猫腰,老师说:&看这样子,跟老头子一样。&孩子听了,不但不挺起腰来,反而都缩脖、猫腰,&小老头&越来越多。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孩子只会&直听&、&正听&老师的话,而听不懂老师的&话中话&。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教师说:&你们看小钢走步多精神,真象个解放军!&孩子们一听,就会学小钢,抬起了头,挺起了胸,走得很精神。可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用具体形象的榜样感染、影响幼儿是非常重要的,空洞的说教或嘲讽对幼儿心理发展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应该努力避免。
&&& 六、培养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
&&& 根据思维的本质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培养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要从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入手,发展他们的言语,教给他们正确的思维方法;并且通过智力游戏,实验等方法,实际锻炼幼儿的思考力。
&&& (一)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由感知而获得的感性经验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幼儿接触的事物越广泛,感性经验越丰富,概括就越全面、准确,理解也越深刻、灵活。比如,通过实物和图片,让幼儿观察各种形状、颜色、大小不同的灯之后,让幼儿回答:&什么叫灯?&许多儿童都能说出灯的本质特征:&灯是能给人照亮的东西。&又如,带领幼儿观察理发员、炊事员之后,他们就不会再认为凡是穿白大褂的都是&医生&了。因此,我们要注意让幼儿多走、多看、多听、多摸,经常带他们接触大自然,接触周围事物,並让他们多看图书,画册、电视、电影等等,以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其感性知识。在幼儿积累了同类各种事物、多种材料的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之后,再引导幼儿进行分类、概括,把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最初的各种概念,在此基础上,再教幼儿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幼儿思维就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发展了。
&&&& (二)发展幼儿的言语。言语是思维的外衣,也是思维的武器和工具。正是借助于词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人脑才能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的反映。例如,有了代表同一类的各种事物的词:&苹果&、&桔子&、&梨&、&水果&,幼儿才能把各种颜色、形状、大小不同的苹果概括为&苹果&,各地出产的各种各样的桔子、梨,概括为&桔子&和&梨&,然后再把苹果、桔子、梨,概括为&水果&。通过利用语言中的词和语法规则,幼儿才得以逐渐摆脱实际行动的直接支持,摆脱表象的束缚,抽象、概括出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如水能浮木(水和木间的规律性联系),木能燃烧(木与火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磁能吸铁(磁与铁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但在学前期,幼儿词汇还不丰富,特别是对抽象性、概括性较高的词掌握得较少,内部言语也还正在形成发展之中,使思维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我们要培养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必须发展幼儿的言语,注意帮助他们在广泛接触周围环境时,丰富相应的词汇;在广泛的语言交往中,学习准确地运用词汇,学习完整、连贯地表达思想。&
(三)教给幼儿正确的思维方法。有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和较高的语言水平,只是为思维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工具,只有使幼儿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使幼儿会利用这些经验,並借助语言进行正确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作出合乎事物内在本质和客观逻辑的判断推理,幼儿的思考力才能逐渐得到发展。幼儿园的各科教学、各项活动都有利于训练幼儿的思维方法,关键在于老师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在教学和活动中把这些方法教给幼儿。如上计算课时,在教会幼儿&2&&3&&4&相邻数后,应启发幼儿寻找&5&(6、7、8、9&&)的相邻数是几和几;计算&小明做了二件好事,小华比小明多做了二件好事,他们共做了几件好事?&等应用题,都有助于幼儿熟练掌握判断、推理等方法。幼儿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犹如插上了思维发展的翅膀,抽象思维能力就能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所以老师在这方面对幼儿多加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 (四)通过智力游戏、实验等方式,实际锻炼幼儿的思考力。智力游戏是一种以科学常识为内容,以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以游戏为活动形式的游戏。因为它趣味性浓,又有直观的图片或实物,还有明确的需要完成的任务,所以它可以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唤起幼儿已有的知识印象,促使幼儿积极动脑去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从而促进幼儿思维抽象逻辑性的发展。智力游戏一般都比较短小、简便,上课时、饭前、饭后以及游戏、自由活动时间,老师都可和孩子们一起玩。如锻炼幼儿抽象概括能力的智力游戏:&摆春天&、&摆秋天&、&图片上哪些是动物,哪些是交通工具&、&把多余的一个拿掉&、&看图编故事&;锻炼幼儿判断、推理能力的智力游戏&谁先吃完西瓜&、&帮动物找妈妈&、&看图改错&&怎样才能拿到苹果&、&怎样三刀把蛋糕切成八小块&等等。这种经常化的练习,能有效地锻炼幼儿的思考力,使之潜移默化地得到发展。
&&& 幼儿园也可以利用一些自然条件、简单实物、工具等,组织幼儿亲自进行一些简易的小型科学实验,让幼儿在动手时动脑,在动手中发现,在动手中询问,在动手中提高。比如给每一个小朋友一个塑料口袋,打开兜一圈,然后扎上口。孩子们会惊奇地发现塑料口袋鼓起来了,&咦,塑料口袋怎么变成圆鼓鼓的了?&&它里面装着什么?怎么看不见?&&放开口,怎么用手抓不住?&通过亲自的实验,孩子们感觉到了空气的存在,並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动脑对感性经验进行分析、综合,就可以概括抽象出空气的性质。可见,让幼儿亲自参加科学小实验,是发展幼儿思维的有效的好方法。我们应该创造条件,选择浅显的、儿童能够接受的内容,让幼儿多动手去实验。例如&磁铁的本领&、&美丽的冰花&、&能变的温度计&、&有趣的聚光镜&、&追人的影子&、&神奇的梳子&、&透明的玻璃&、&种子发芽&、&植物与水&、&摩擦生热&、&物体滑落&等等,通过实验实际锻炼幼儿的思考力,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七、怎样教幼儿学会比较
&&& 比较是幼儿思维的一个基本过程。它是在思想上把各种对象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异同的过程。因此,比较是幼儿学会分类、概括的前提。
&&& 学前幼儿由于知识、经验缺乏,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也较差,还不善于对物体进行比较,因此在对物体进行比较时,常常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 1.幼儿还不善于找出物体的相应部分。
&&& 2.幼儿容易找出物体突出的、直观的异同,但不善于找出物体细微的、本质的异同。
&&& 3.幼儿容易找出物体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但不善于找出物体的相似点。
&&& 怎样教幼儿学会比较呢?根据上述幼儿比较的特点,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 1.教幼儿懂得比较是拿物体的相应部分来比。例如,比较人,要把头与头相比,身体与身体相比,衣着与衣着相比,动作与动作相比;比较两盆花,应该拿花朵与花朵比,叶子与叶子比,花茎与花茎比,花盆与花盆比。总之,要使幼儿懂得&比&就是拿一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与另一物体或物体的另一部分去比,同时这两个相比的物体或物体的两个部分有一个要求,就是必须要相应,只有相应的两个物体或相应的两个部分才能相比。
&&& 2.教幼儿对要比较的物体,按同一标准进行分析,并将相应部分一一对应。比如,将两辆汽车按车头、车身、车尾、车窗、车灯、车轮等,分解成同样的六个部分,再将车头与车头对应,车身与车身对应,车尾与车尾对应,车窗与车窗对应,车灯与车灯对应,车轮与车轮对应,这样,就为进行比较它们的异同,打好了基础。
&&& 3.教幼儿学会全面、精确地比较物体,不仅能找出物体突出的、直观的异同,而且能找出细微的、本质的异同。这需要结合教学、日常生活、游戏等,对幼儿进行大量的教育、训练,如:常识课比较茄子与黄瓜,绵羊与山羊,鸽子与燕子的异同;游戏时,比较玩具大象与狗熊,汽车与火车,男孩与女孩的异同;散步时,比较杨与柳,楼房与平房,商店与书店的异同等等。通过大量的比较,促进幼比较的全面性、精确性的提高。
&&& 4.教幼儿不仅能找出不同点,还能找出相同点、相似点。比如,比较鸡、鸭、鹅时,使幼儿不仅能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而且还能知道它们都有羽毛,有翅膀,会生蛋,都是家里饲养的动物。这是培养幼儿比较能力的重要方面,因为只有这样,幼儿才可能全面、完整地认识事物,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抽象概括,以形成概念。不难理解,如若幼儿不能找出鸡、鸭、鹅的相同点、相似点,他们也就不可能形成&家禽&的概念。因此,在培养幼儿比较能力时,比较不同点和比较相同点、相似点,两者不可偏废。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会影响幼儿精确、完整地认识事物,影响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 八、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也就是平时常说的&机灵&。幼儿思维是否灵活,直接关系到幼儿思维是否全面、深刻,解决问题是否新颖、有独创性。
&&& 从幼儿思维实际来看,中班幼儿的思维就开始具有一些灵活性,如给中班幼儿八根长短不同的游戏棒,要求他们按长短排列整齐。有的孩子要通过不断调换,用较长时间才排列出来。但有的孩子却机灵地把游戏棒朝桌上一竖,把下头整理齐,上头长短一清二楚,然后按照长短挑出来逐一排列,又快又整齐;又如,皮球掉进洞里了,中班孩子不仅知道可往洞里灌水,使球浮上来,而且知道可用钳子钳,可用捕昆虫的网兜捞。这就告诉我们,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已有一定的表现,正待我们去开发,去培养,去促使它迅速发展起来。
&&& 那么,怎样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呢?
&&& 首先,培养幼儿乐于动脑的好习惯。如同自然界的其它生物一样,人的大脑机能的发展,也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在一定合理的限度内,大脑是越用越灵敏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幼儿乐于动脑的习惯,经常向儿童提些问题和鼓励幼儿多提问题,使幼儿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状态。老师的每次提问,都必须事先经过认真考虑和周密设想,既要明确,又要富有启发性,问题应是孩子能够回答的,但又是他们必须经过一番思考才能答出的。
&&& 我们还要鼓励幼儿自己积极思考,好奇好问。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凡是孩子根据已有知识,经过努力,自己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动脑解决;一时难以自己解决的,可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在老师指导下,找到圆满的答案。这样,就能使幼儿求知欲越来越旺盛,思维活动越来越活跃,爱动脑、勤思考的良好习惯,也就逐渐形成了。
&&& 第二,积极鼓励幼儿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我国的教育,自古以来就推崇&师道尊严&,凡教师的话,得&有言必听&。听老师的话,这一般是对的。但如果强调过分,就会在孩子的头脑里,产生一种&意识定势&,或叫&思维定势&&&想问题,按照一个固定的思路;办事情,总在一个传统的框框内进行,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孩子又怎能有思维的灵活性呢?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认为,儿童的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精神与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是直接相关的。历史上有成就的、思维灵活的科学家、文学家,在儿童时代,无一不具有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如举世闻名的爱迪生、居里夫人、鲁迅、高尔基等等,都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幼儿敢于独立思考,而不轻附众议;敢于探索、创新,而不拘泥于传统思维习惯的精神。对于那些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精神,勇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及别出心裁的主张的孩子,更是要积极给予鼓励,充分给予肯定。
&&& 第三,引导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就是使幼儿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同一问题,从不同途径、不同渠道寻求解决同一问题的多个答案。这种做法能有力地促进幼儿思维多端性的发展,使幼儿的思路越来越开阔,暂时神经联系越来越广泛,因之,对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各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不应忽视引导、训练幼儿思维的多端性。比如,自由活动、外出散步时,可以问问幼儿:&长方形积木可以派哪些用场?&&羽毛球搁在树枝上了,有哪些办法可以把它弄下来?&上语言课时,出示一张图片,要求幼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描述;给幼儿讲一个故事的开头,请幼儿各自续编情节的发展等。这些方法都能充分地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
&&& 第四,启发幼儿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启发幼儿灵活运用已有知识,不仅能使已有知识更加巩固、扎实,接受新知识更加迅速、容易,而且能使幼儿知识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因此,它也是培养幼儿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面。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应积极地为幼儿灵活运用旧知识而创造条件。当学了磁的性能后,可以请小朋友&老奶奶&找一找掉在地上的针;学过&2&、&3&、&4&、&5&的组合分解后,让小朋友自己来给&6&、&7& 、&8&、&9&组合、分解;学过10以内加减法后,要求小朋友以最迅速的方法,从9条&小鱼&中拿出七条&小鱼&;待装饰画课学过对边折找中心的知识后,在计算课讲&等分&之前,也可先请小朋友平分方形纸,平分蛋糕,以至平分香蕉;常识课学过&透明&的知识后,语言课可要求幼儿不用&明亮&、&晶莹&,而用另一个意义相近的新词,来形容玻璃窗。久而久之,幼儿的思维就能越来越灵敏,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 此外,让幼儿做一些智力游戏,如&对着说&、&词语接龙&、&什么东西洗洗吃?&等等,也有助于促进幼儿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社会适应能力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一转折点,由于生活习惯上的骤变以及课目的繁重,使许多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害怕学习的现象。朱慕菊等人在年开展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表明,儿童入学前后各半年是幼小衔接的阶段,儿童入学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学习适应困难和社会性适应困难两方面,而农村儿童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城市儿童更为严重。社会性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差,没有形成应该做的事就必须完成的意识和想方设法去完成的能力;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差,不能适应进入小学后突然闯进的&符号世界、规则海洋&;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差,不能应付大量需要独立完成的课业和独自料理生活;人际交往能力弱,对于扩大了的生活范围和人际交往的群体缺乏适应能力。
具体策略:
社会适应能力有一个很广的范畴,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至少可以包括五个方面的能力:在社会活动中作出初步决策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保护与运用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评价他人言行的能力、社会应变能力、承受一定挫折的能力。具体来说,我们是这样培养的:
1、在游戏中发展。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由于幼儿易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在日常生活教育和教学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游戏活动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如体育游戏&小小拓展队&中,让幼儿过梅花桩、穿越隧道、钻电网、爬竹梯等,最后到达山顶,完成任务,培养幼儿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个性品质,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完成任务的能力,激发幼儿乐于助人的情感。
为了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自理能力的教育和比赛活动,分别开展了&我为衣服宝宝做操&、&穿衣服比赛&、&谁的书包最整齐&等活动,以好玩的游戏形式、琅琅上口的儿歌,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我们还在大班幼儿中开展跳绳比赛、小小运动会,要求参赛孩子能坚持完成任务,培养了幼儿的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在幼儿心理学中讲到,4~5岁的幼儿已经具备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所以在中班时我们就通过值日生、小帮手等让幼儿完成一定的任务,并设置情景让幼儿完成各类任务,让幼儿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记清要求、反复多遍、完成后检查),逐渐养成完成任务的意识和能力,变被动完成为主动完成。同时还根据幼儿园活动内容设计一些亲子作业、让幼儿养成每日按时完成任务的好习惯。
2、在社会中成长。
幼儿的各种社会性能力,还需要在社会的大熔炉中锻炼,我们不失时机带孩子走入社会、走进社区。在重阳前夕,我们带领孩子们慰问了&夕阳红&老年公寓的爷爷奶奶,为爷爷奶奶带去精彩的节目和自制的礼物;环保日,美术班幼儿绘制十米长卷加入宣传环保的队伍;六一儿童节,我们把优秀的节目带到社区,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庆祝;社区文艺节上,参加陶艺现场展示;大学生军训场面深深吸引了孩子,他们从大哥哥、大姐姐刚强、坚毅的脸上看到了自信、毅力与坚持。
我园努力把幼儿园建设成开放校园,大学生志愿者、肯德基的服务员、广大的家长也走入了幼儿园与孩子们一起活动、一起游戏,孩子们在一系列活动中萌发了幼儿主动与他人交往的意识,大大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
3、在一日活动各环节渗透规则意识。
幼儿的社会性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教育过程,其中的很多内容不单单是在大班时才得于培养的,为了更好的让幼儿顺利完成衔接,我们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将幼儿的社会性能力培养从小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因势利导的进行教育,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完成幼小衔接中的社会适应性准备,为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奠定基础。
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及生活规则。依据&教育贯穿一日活动&的思想,我们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教育中。如在幼儿饭前、点心前的洗手环节时,由于人数较多的缘故,幼儿总是出现拥挤的现象,为了帮助幼儿学会等待,能懂得&你先我后&的意识,我们在水池前贴上五双小脚印,让幼儿按脚印数量等待,明白要你先我后,不能拥挤。
上小学的孩子,有时要自己上学,成人关注、照顾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孩子自己照料自己,树立规则和安全意识。我们平时带孩子出去玩,都能率先树立榜样,并提醒孩子遵守各种规则,如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上下楼梯靠右行,玩运动器械要轮流等,帮助孩子养成习惯,提高遵守规则的能力。
集体教学活动的规则。我们要求倾听教师及同伴的发言,不插嘴,回答问题要举手,上课注意坐姿,不找人讲话等。我们抓住孩子们爱听故事的特点,利用饭前10分钟,开展&小小故事会&活动。在听故事前先向孩子们提出几个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听,听完后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以此来发展他们有意注意。
区域自选活动的规则。区域活动是幼儿自选、自主的活动,是幼儿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良好场所,也是幼儿学会遵守规则的好途径。如:美工区、益智区、语言区、建构区等,通过与幼儿的集体讨论设立各区域的进区规则,如:按各区域规定的人数进区活动,不吵闹,玩完后将物品放回原位等。幼儿采取自选的方式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动,做活动的主人,了解活动与规则的关系,从而为顺利活动而自发地遵守规则。
另外为了让幼儿养成按指令统一行动的习惯,我们利用晨间谈话、早操、户外活动、兴趣活动等逐渐让幼儿学会做事先听清楚要求,不懂就问;学会听到指令做相应的事情。
4、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社会性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的主题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是全面的、启蒙的,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对幼儿社会性能力的培养也有具体的目标。我们把目标分解到每一个教学活动中去,在生动、有趣的教学中发展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如:综合活动&制作贺卡&,看似简单、平常,它通过孩子自己制作贺卡、送贺卡、签名活动等,培养幼儿大胆寻求他人帮助、大方与人交往的能力;另外在我园&陶艺&特色教学活动中,老师能注重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让幼儿养成认真、专注制作陶艺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帮助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有毅力,不半途而废。
&幼小衔接&问题广泛涉及到家庭、
1、生理准备: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
1)具有良好文明的进餐、睡眠、排泄、盥洗等卫生习惯。
2)能自己整理自己的仪表,注意保持仪表整洁。
3)会动手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书包、铅笔盒等)
4)了解身体主要器官及自身生长的需要,掌握自我保健的有关常识和简单方法。能沉着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1、&环境造氛围&。根据衔接班在
& 1)首先,注意为
& 2)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将集中围坐式的环境改变为分隔式的区域型环境,根据教学活动需要,有时又按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的体验促进
三、小学应做好以下准备:
&&&&&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光是
四、幼小衔接更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家长应做好以下准备:
自从欧文创立第一所
&首先,对于
&其次,家长应为
&&&&& 总之,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是单方面就能做好的,需要调动多方面因素共同努力,从而促进
三、加强与小学的联系和交流
1、参观小学的校园,观摩小学生升旗上课及课余活动。
2、邀请小学生来园与小朋友一起举行活动。
3、&有条件通过图片、资料、电教等各种
4、邀请小学的老师来
浏览: 27&&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小衔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