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媒对大学生就业网有什么影响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作为最前沿、最活跃、最具凝聚力的群体,是大众传媒的主要消费者,他们习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认知和了解外部的世界,满足自身社会化的需要。与此同时,大众传媒也在逐步渗透并作用于大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由于处在大学期间的学生心智还尚未成熟,缺乏一定的人生阅历,其价值观还没有定型,正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因此特别需要大众传媒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重要作用,去引导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本文正是通过分析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价伊取向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从而探讨如何利用大众传媒这个教育途径,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国论文网 /1/view-323469.htm  [关键词]大众传媒;价值取向;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08-0060-03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催生了国内大众传媒业的高速发展,实现了传输功能从单一到多样,传播主体从自身到受众,传播技术从模拟到数字的深刻变革;同时,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孕育而生,更方便了人们参与媒体,了解世界。大众传媒以其丰富的信息传递、方便的参与互动、开阔的传播空间等优点,吸引高校中最前沿、最活跃、最具凝聚力的大学生,使得当前大学生群体成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消费者。据初步调查统计,目前我国大学生对大众传媒比较依赖,平均每天看电视120分钟,听广播60分钟,看杂志、报纸60分钟,上网180分钟。他们一方面通过大众传媒获取知识、了解世界、参与活动,发表见解;另一方面,又深受大众传媒的传播内容、舆论观点的影响。可以说,在主流价值观与多元文化相融合的今天,大众传媒正逐步渗透并作用于大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价值取向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和行为上的稳定趋向,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般受社会价值和社会目的的影响和制约。就大学生而言,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和行为选择。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在传播内容中的某个思想、某种观念以及意识形态都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即通过鲜明的、带有倾向性的舆论来影响大学生的言谈举止、态度立场和价值取向。由于大众传媒本身生存发展存在于追求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之中,因此它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从领域来看既有横向的广度,又有纵向的延伸,从效果来看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一、我国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积极影响      1 大众传媒宣传弘扬主旋律强化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认同   在我国,大众传媒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架设在人民和政府间的桥梁纽带,肩负着宣扬主流文化的重任,发挥着舆论导向的作用。大众传媒始终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歌颂弘扬主旋律。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宣传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宣传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抱有正确的政治态度,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这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认同。由于大众传媒受众多、传播快,而且自然、亲切、轻松,没有强制性,加之形式多样、方便灵活,因而在大学生中的感召力、影响力、渗透力十分强大。大众传媒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健康、科学、正确的信息,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正面影响效果明显。同时,大众传媒所发布和传递的内容大都是对我国传统价值观念进行的重新评价、选择和认可,这样使得大学生们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观,从而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整合。      2 大众传媒的正面报道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我国的大众传媒从开办至今一直承担着对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道德规范与价值观念传播的重大责任。一方面,传媒始终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有利于大学生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摒弃错误的道德观念。同时,大众传媒也不同程度的宣传弘扬包括社会公德、家庭道德在内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对优秀人物、优秀事迹的宣传报道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如:媒体深切“关注”的雷锋传人郭明义就成为大学生的楷模和偶像。许多大学生都在郭明义事迹的感召下,自发地成立了爱心服务队,开展义务献血、捐资助学等活动。大众传媒的根本性质决定了它本身具有宣传、鼓励、教育、引导等功能,其肯定的某些社会行为及存在的意义,可以促使大学生进行仿效,并进一步植入深层次的价值观念之中。      3 大众传媒传播的丰富内容提供给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念   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传媒行业的高速发展,引起了当今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它像一张巨大无形的网,不仅融合了来自世界各地,方方面面的资源,更将传统的、现代的、西方的、东方的、主流的、非主流的等信息进行整合和渗透,使得思想文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而推动了大学生价值观念向多元和多样发展的态势。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多元文化,不同的文化传播、碰撞、交融在一起,在其诱导下。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更加趋于个性化、多样化。一方面,现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学习和吸收新鲜的东西,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展现了年轻人朝气蓬勃,勇于进取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现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注重时尚又灵活、现实,追求平等自由,注重表达和发表独到见解,思想活动相对独立和多变。      二、我国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消极影响      1 大众传媒的谣言或虚假新闻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谣言或虚假新闻本质上是不真实的,是没有任何客观事实根源的“新闻”,是利益驱使的产物。目前,在我国大众传媒中,制造谣言和假新闻最多的就是互联网。由于网络空间的自由性和随意性,使得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发布、修改和删除信息,且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与此同时,部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为了迎合受众的需要,铤而走险对新闻进行造假。   谣言或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极大,特别不利于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谣言或假新闻往往混淆视听,扰人心智,不仅浪费了大学生受众的时间和精力,更欺骗和伤害了他们感情,更有甚者深受其害误人歧途,分不清是非,辨不清伦理,造成了思想行为方面的误导。另一方面,谣言或假新闻不仅严重损害媒体形象,更降低了大学生对媒体的信任度,有碍整个社会常态发展。谣言或假新闻有时会偏离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价值判断造成误导,从而引发大学生思想混乱,造成群体事件,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      2 大众传媒低俗化内容可能误导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近几年来,部分传媒在宣传和报道中的低俗之风愈演愈烈,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有的媒体为了争夺受众者的“眼球”,热衷于抢新闻、挖新闻、大揭社会阴暗面;有的媒体则津津乐道于“两性”关系、追星捧星等;还有的媒体节目以语言低俗为特色,下流荒诞,不堪入目(耳)。这些大众传媒塑造的低俗内容严重扭曲了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功利化,在思想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个人价值主义取向,崇尚自我,唯我独尊;在行为方面表现的不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在生活方面具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颓废主义的物质价值取向。同时,一些节目常以大学生为话题,想尽办法揭秘大学生活隐私,将婚前同居、代孕学生、美女就业等问题完全曝光,从而引发大学生的错误联想,误导他们的价值追求。      3 大众传媒传播的暴力凶杀内容使大学生漠视生命价值观   一个人的生命价值观体现他对生命生物性的认识、生命价值的认知,并对他的个人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是个体行为的动力。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从形成到发展,深受大众传媒传播内容的影响。   目前,我国传媒机构所播放的新闻类和广告类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涉及暴力、凶杀、自杀、恐怖、诽谤等内容,一些收视颇高的涉案题材电视剧、电影也常常上演报复、陷害、杀戮等手段来争夺受众。特别是互联网上的暴力、恐怖小说、自杀等网络信息也无形间给大学生带来盲目的随从模仿和消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生命价值观念的漠视。具体表现:一方面暴力、凶杀等镜头血腥、刺激符合现代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具有强烈的模仿性,促使大学生产生打架、暴力、杀人等冲动。如:2006年来自山西太原的19岁大学生张某就模仿了美国恐怖片《惊声尖叫》中的片段,将一名少女无辜杀害;另一方面,受到传媒中渲染或夸大的自杀报道的影响,原本就情绪不稳定、抗挫折能力差的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社会学理论认为,自杀高危人群在看到报道后,会对背景或问题与自己相近的自杀者产生身份认同,并用模仿对方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报道的越多。被模仿的机会越大。有研究表明,若自杀者为知名人士,对受众的影响比普通自杀者高出十倍。      三、利用大众传媒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对策      大众传媒作用于大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于积极向上的正面影响,我们要推崇并使之常态化;对于消极影响我们要坚决抵制,并进一步探讨其解决对策。      1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自律与社会监督并重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环境的监测者和守望者,对培养一个民族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至关重要,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传播自律与社会监督并重,建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一是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媒体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为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一系列具有导向性的社会公共价值观念,不断净化大学生接受信息的平台,提高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事物的认知方式;二是传媒从业者要提高责任意识,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对社会上的流行现象要持审慎负责的态度,要恪守新闻规律。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指导实际工作;三是重视社会监督。通过对政府事务、公共事务和一切涉及公众利益的活动进行监督,使它们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规定的轨道运作。对于树立媒体的公信力有很大作用,同时,公信力的提升也使大众媒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更有说服力,更加深入人心。      2 提升节目品位,打造适合大学生的媒体节目   我们知道,任何价值观的传播,只有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和内化,并转化为具体情景下个体自我完善的价值观念,才能真正具有传播的效应。也就是说,只有大众传媒真正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实际,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愿望,传媒的价值引导作用才可能被实现。目前国内大多数传媒机构整体报道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健康有益,体现了节目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但整体来看缺乏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内容或真正适合大学生观看或参与的节目。只有符合和尊重大学生主流的价值所需,才能真正被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才能发挥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是,严格把关播出内容,营造一个良好的传媒环境。自办节目应该讲究品位和高雅,追求社会效益,避免出现低级、庸俗的内容,这样可以发挥引导作用,及时纠正大学生出现的错误观念。同时,控制网络“自由”发布,坚决抵制色情、凶杀、暴力等内容。二是,开辟大学生频道,打造专属栏目。围绕大学生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关注校园内的热点问题,开辟专栏或栏目。例如:目前,收视一直飘红的职场秀类节目《职来职往》就是围绕就业难这个大背景,而面向社会上的所有求职者(已经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居多)开办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应聘,发现自身价值或存在问题,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更好的融人社会参与竞争。      3 广泛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透过媒体,引发出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出现的种种不良倾向,是与他们缺乏必要的媒介素质修养分不开的。媒介素养是指公众对传播媒介及其传播信息的认知、解读、评判和利用的整体素养和实际能力,是大众对传播媒介所从事的信息传播这一社会现象的基本诉求和基本看法。…通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媒体语言和媒体技术,能够鉴别媒体内容,反思媒体信息及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媒介素养教育兴起并壮大于美英等西方国家,在我国还处于启动和发展阶段。高校或传媒要针对不同对象,分门别类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开展媒介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钱文彬,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J],新闻界,2010,(3)   [2]莫文斌,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异化与关怀[J]求索,2008,(5)   [3]朱自立、许燕、单雯等,媒体自杀报道对象对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16卷(3)   [4]张北坪,论新闻舆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有效影响,[J],探索,2009,(2)   [5]王希华、林爱兵,数字时代编辑的传播理念与媒介素养,[J]中国出版,2004,(1)   [6]周素勤、曹花大众传媒低俗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   责任编辑 杜福洲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大众传媒失范现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信息源,除了及时快捷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并提供各种文化娱乐服务之外,还时刻发挥着传播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建设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功能。“所谓失范被定义为终极目标跟合理手段的矛盾状态”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和社会学家默顿提出大众传媒有两个功能,第一是“授予地位的功能”,即大众传媒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效果,起到“扬善”的社会功能;第二是“进社会准则的实行”的功能,即大众传媒“惩恶”的社会功能,也就是大众传媒能够起到的舆论监督功能,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揭露”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发起有组织的社会行动,这种通过向公众揭发偏离社会准则的倾向的做法,就是发挥着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所谓的偏离道德的行为在传播学中被称为失范行为。本文主要论述当前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公正、不公平的待遇及侵害大学生就业权益的现象,研究这种现象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发挥出大众传媒应该具备的“促进社会准则...&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大众传媒在促进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同时,自身在商业化背景下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低俗化发展倾向,而一些低俗文化的传播也使得高校的女大学生深受影响。女大学生由于在思维完善的过程中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较深,不但在价值观念、自我认识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均会出现一系列的改变,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女大学生在未来成长中的社会角色、发展空间、性格特点、交往选择以及能力素质等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着重指出:“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因此,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研究大众传媒低俗化现象对女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选取大众传媒中对女大学生影响力较大的一种媒介形态——广告为对象,将量化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深入考察、探究了当前大众传媒对性别的表现情况,由此尝试提出优化女大学生健康成长媒介环境的对策与建议,以有...&
(本文共45页)
权威出处:
随着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的文化产业面临新的转型,文化的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发展给文化市场也带来不少问题,泛娱乐化现象便是其中问题之一。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作为传播载体的大众传媒不断的以娱乐的名义去博人眼球,制造出繁荣的娱乐文化市场。在这种娱乐文化中,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引导功能甚至是审美功能都受到抑制,能否博得大众一笑成为传媒活动的标准。在这样的娱乐化的氛围中,大众无一不受影响,尤其是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娱乐化信息一方面可以满足青少年放松身心的需要,可是另一方面,过度的娱乐化内容对他们的人生观势必将造成消极的影响。本文正是从这一现实情况出发,分析了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与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并在此前提下分析泛娱乐化现象影响青少年人生观的作用机制,最后根据作用机制提出科学应对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的基本策略。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以及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这部分从娱乐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出发,提出娱...&
(本文共49页)
权威出处: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物质产品的“短缺”,正在向服务类产品,特别是精神文化的消费服务类产品的“短缺”转移。我国经过20多年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后,文化市场日益扩展,正在从计划向市场转移。成功加入WTO后,在经济领域我国的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在文化领域市场开放的时间表也已经被WTO协议所设定。正是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我们目前谈论以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这类话题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十七大报告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创造活力”、“文化软实力”、“文化权益”、“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群”等新名词频频闪现。这些新名词体现了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部署。专家们认为,十七大报告关于文化的论述新意迭出,许多提法的首次出现令人耳目一新,而其中“文化软实力”一词更是成为讨论的焦点。...&
(本文共59页)
权威出处:
一、金融风暴使大学毕业生遭遇就业寒冬2009年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接近600万。逐年增加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给应届大学毕业生增加了更多就业压力。(一)金融风暴与经济寒冬在年间,全球经济出现空前的高速增长,房地产价格持续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而其中不少属于泡沫。2006年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下跌,很多贷款合同无法兑现,进而引发次贷危机。由于美国金融衍生产品泛滥,监管不利,使得次贷危机已演变为金融危机,并扩散到全球每一个角落。这次金融危机,股市受到重创,财富迅猛蒸发。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正从虚拟经济逐步波及到经济实体,并将同时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上升,甚至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才刚刚开始,预计2009年至2010年初就业市场的形势将更为严峻。(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科技进步带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造成了失业问题。但从长期来看,科技进步的“二次就业效应”和“补偿效应”,又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导致就业量的增加。大学生作为劳动力整体的一部分,也受到了科技进步的影响,存在“就业难”的现象。本文拟就科技进步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应对措施作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自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开始了跨越式发展,迎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0万,2011年达643万,2013年将达667万,2015年将达691万。[1]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人数将越来越多。(一)就业率现状万毕业生受经济危机影响,就业率仅为35%;2010年高校毕业生630万,就业率89.6%,[2]2013年比2011年新增24万,再加上历年累积的待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二)大...&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6613
订购咨询:800-810-661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新媒体对藏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王荣山&吕庆燕&钟婷婷
&&&&来源:&&&&
&&&&&&字号
摘 要:大学阶段是职业价值观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新媒体以独特的传播方式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360名藏族大学生为被试(调查对象),使用《大学生网络使用调查问卷》和《职业价值观问卷》,调查分析新媒体对藏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研究数据表明:新媒体日益成为藏族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信息渠道和交流平台;职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及声望因素均占相当比重,首要考虑因素为发展因素;藏族大学生涉入网络的程度差异、对网络态度的差异、上网动机的差异、关注网络内容的差异影响其职业价值观,并趋向多元化。
关键词:新媒体;藏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新媒体是指区别于传统媒体并且趋向于满足差异化需求的新兴传播方式,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以网络为代表。价值取向是介于价值观念和行为之间的中间环节,对价值的认识、判断均需通过价值取向才能在实践中实现[1]。新媒体以独特的传播方式和特有的功能吸引着大学生群体,并在无形中对其思维方式和观念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构建。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研究中关于职业价值观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凌文辁对职业价值观做了较系统的研究,并根据Herzberg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将其从大量文献中摘选的价值观条目进行因素分析,认为职业价值观包括三个维度,分别为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和声望因素。发展因素包括符合兴趣爱好、公平竞争、工作有挑战性、能提供培训机会、晋升机会多等与个人发展有关的因素;保健因素包括工资高、福利好、职业稳定、工作环境舒适等与福利待遇和生活有关的保健因素;声望因素包括单位知名度、社会地位高等与职业声望地位有关的声望因素[2]。职业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心理因素,对职业的选择和衡量有多种要素的参与,但各因素起的作用不同。本文主要通过声望因素、保健因素和发展因素三个维度探究藏族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一)被试
抽取藏族大学生360人作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350份,问卷回收率为97.2%;其中男性为182人,占52.0%,女性为168人,占48.0%;一年级学生有82人,占23.4%,二年级有86人,占24.6%,三年级有93人,占26.6%,四年级有89人,占25.4%。
(二)研究工具
《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共十个条目。问卷包括四个维度:涉入网络程度、使用网络动机、网络关注内容和对网络的基本态度;第二部分使用凌文辁等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问卷》,问卷共22题。数据统计和分析均采用SPSS17.0软件。
三、结果与分析
(一)网络新媒体成为藏族大学生极为重要的信息渠道和交流平台
根据《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藏族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数据分析如下:
1.涉入网络程度:藏族大学生网龄在1年以下的占2.2%,在1~3年的占3.1%,在3~5年的占44.1%,在5~8年的38.9%,在8年以上的占11.7%;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占8.9%,在1小时到2小时的占25.3%,在2小时到4小时的占29.3%,在4小时到6小时的占29.9%,在六小时以上的占6.6%。网络新媒体已成为藏族大学生重要生活学习组成部分。
2.网络关注内容:26.2%的藏族大学生上网目的主要是聊天交友,33.6%上网目的主要是动漫、电影及下载音乐等,40.2%上网目的主要是查阅资料、浏览信息等。占据藏族大学生上网时间最长的,聊天交友占36.5%,看动漫、电影及下载音乐占23.3%,查阅资料、浏览信息占40.2%;上网关注的信息是新闻的占42.3%,娱乐及影视信息的占19.2%,空间及个人主页更新信息的占38.5%。
3.对网络的基本态度与动机:55.9%的藏族大学生认为网络提供的信息及时且重要,39.5%的藏族大学生认为网络提供的信息有点用,仅4.6%的藏族大学生认为网络提供的信息无用且有害。在网络提供信息对其价值观的影响方面有36.7%的人认为及时且重要,52.7%的人认为有点用,仅10.6%的人认为无用且有害;在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的优势方面,48%的人认为网络更及时,32%的人认为网络随处可见,20%的人认为网络提供的信息内容更活泼。
数据显示网络新媒体成为藏族大学生极为重要的信息渠道和交流平台。
(二)藏族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职业理想随阅历成长趋于实际
新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信息可以使大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就业需求。被试全体,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择业时更注重个人的发展,同时也看重经济收入高低等保健因素。这和凌文辁、方俐洛等在《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中的结果是一致的[3]。从需要理论来分析,人类行为的动机是需要,人们选择职业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发展因素对应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注重的保健因素。只有满足了生理需要才能进一步去实现自我的发展[4]。
350份有效问卷获取的数据表明,藏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分布呈现多元化,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声望因素均有考虑,数据显示53%的人首要考虑发展因素;25%的人在选择职业时首要考虑保健因素;22%的人首要考虑声望因素。
对男女藏族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1可知,结果P=0.,男性藏族大学生和女性藏族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没有显著差异,都首选发展因素,注重职业能符合兴趣爱好、公平竞争、工作有挑战性、能提供培训机会、晋升机会多等与个人发展有关的因素;其次保健因素,包括工资高、福利好、职业稳定、工作环境舒适等与福利待遇高等条件;最后声望因素,如单位知名度、社会地位高等与职业声望地位等要求。
表1 不同性别藏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比较
& & & & & & & & & & & & & & & 注:*P?0.05,**P?0.01
对不同年级的藏族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方差检验,由表2可知结果P=0.003&0.01,不同年级藏族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的藏族大学生网络涉入的程度不一,对新媒体的体验程度也不一致,年级越高,价值观更为实际和多元化。
表2 不同年级藏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比较
& & & & & & & & & & & & & & & & & &注:*P?0.05,**P?0.01
表明藏族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职业理想随个体自身阅历成长趋于实际。
(三)新媒体为藏族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对其职业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
对涉入网络的程度和对网络态度这两个维度的单选项目与职业价值观的三个维度的项目进行检验,对上网动机、上网关注内容这两个维度上的多选项目与职业价值观三个维度的项目进行多重反应分析。由于多选题涉及项目繁杂,所以只筛选出所占比例最大的前三个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具体的结果如下:
表3 涉入网络的程度和对网络的态度对藏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1.涉入网络程度越深,职业价值观越呈现多元化,在首要考虑发展因素的同时会兼顾保健因素。
如表3所示,P&0.01,所以涉入网络的程度对职业价值观有显著的影响,网龄和上网时间长的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中首要考虑因素都为发展因素,其次为保健因素,最后为声望因素。网龄在1年以下的藏族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首要考虑因素为声望因素,如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工作是否有挑战性及晋升机会等与个人发展有关的因素。其中有48%的男性和52%的女性;网龄在1~3年的藏族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首要考虑因素为声望因素,如单位知名度和社会地位等与职业声望地位有关的因素,其中有50.7%的男性和49.3%的女性;网龄为3~5年的藏族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首要考虑因素为发展因素,其次为保健因素,如福利好和职业稳定、工作环境舒适等与福利待遇和生活有关的因素,其中有49.8%的男性和50.2%的女性;网龄在5年以上的藏族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首要考虑因素为发展因素,其次是保健因素,最后是声望因素,其中有52.6%的男性和47.4%的女性。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藏族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首要考虑的因素为声望因素;上网时间在1~2小时的藏族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首要考虑的因素为声望因素,其次为发展因素;上网时间在2~4小时和4~6小时的藏族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首要考虑的因素为发展因素,其次为保健因素;上网时间在6小时以上的藏族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首要考虑发展因素,其次是保健因素,最后是声望因素。在涉入网络程度上,网龄和上网时间越长的藏族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越呈现多元化和趋于实际,表现为以考虑发展为主导因素的同时兼顾保健和声望因素。
2.对网络的态度上认为网络重要且及时有用的藏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首要考虑的因素为发展因素的同时兼顾保健和声望因素。
大学生在感受新媒体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对网络的态度也在发生相应的改变,认为网络及时且重要,对就业有一定的帮助。如今的大学生已摆脱以往理想主义的狂热,在择业时并不那么注重虚名。如表4所示,对网络态度这一维度对职业价值观有显著的影响。认为网络重要且及时有用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主要倾向于发展因素,同时注重保健因素和声望因素。
表4 涉入网络程度和对网络的态度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 & & & & & & & & & & & & & 注:此表的数据为不同职业价值观的藏族大学生在涉入网络程度的态度各项目所占的百分比。
如表4所示,在对网络的态度上认为网络及时且重要的藏族学生中,(1)有53%的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中首要考虑发展因素,如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工作是否有挑战性及晋升机会等与个人发展有关的因素,其中男性占52.1%,女性占47.9%;(2)有46.8%的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中首要考虑保健因素,如福利好和职业稳定、工作环境舒适等与福利待遇和生活有关的因素,其中男性占44%,女性占56%;(3)有38.7%的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中首要考虑声望因素,如单位知名度何社会地位等与职业声望地位有关的因素,其中男性占48%,女性占52%。认为网络对就业有帮助的藏族学生中,(1)有39.4%的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中首要考虑发展因素;其中男性占48%,女性占52%;(2)有34.6%的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中首要考虑保健因素,其中男性占49.8%,女性占50.2%;(3)有26%的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中首要考虑声望因素;其中男性占42%,女性占58%。
在对网络的态度上认为网络重要且及时有用,对就业有帮助的藏族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以发展为主导因素的同时兼顾保健和声望的多元化现象。其中,男性的上网时间可能更多地用于网络游戏,与女性对网络的体验不同,认为网络重要有用,在对网络对就业有帮助的体验上不如女性深刻。
3.上网动机为聊天交友和浏览信息、查阅资料的学生职业理想更趋于现实,在考虑发展因素的同时会注重保健因素;上网动机为看动漫电影及下载音乐等娱乐需求的学生职业价值观较注重声望,如职业和单位的名声等因素。
表5 上网动机和上网关注内容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 & & & & & &注:此表的数据为不同职业价值观的藏族大学生在上网动机和上网关注内容各项目上所占的百分比
(1)如表5所示,在上网动机为聊天或交友的藏族学生中,有39.80%的人在职业价值观中首要考虑发展因素,如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工作是否有挑战性及晋升机会等与个人发展有关的因素;有36.7%的人在职业价值观中首要考虑保健因素,如福利好和职业稳定、工作环境舒适等与福利待遇和生活有关的因素;有25.5%的人在职业价值观中首要考虑声望因素,如单位知名度何社会地位等与职业声望地位有关的因素。
(2)在上网动机为看动漫电影及下载音乐的藏族学生中,有30.7%的人在职业价值观中首要考虑发展因素;有31.7%的人在职业价值观中首要考虑保健因素;有38.6%的人在职业价值观中首要考虑声望因素。
(3)在上网动机为查阅资料、浏览信息的学生中,有45.8%的人在职业价值观中首要考虑发展因素;有36.4%的人在职业价值观中首要考虑保健因素;有26.1%的人在职业价值观中首要考虑声望因素。
在上网动机上,对网络提供信息的需求较强的藏族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中考虑的因素更趋于现实,同样地首要考虑发展因素的同时注重保健和声望因素。但对网络提供娱乐放松的需求较强的藏族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较注重声望因素。其中,女性的上网动机较男性更多地聊天交友或查阅资料,男性对网络娱乐放松的需求较女性强烈。
4.上网关注内容为新闻信息的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和趋于现实,在注重个人发展的同时兼顾声望因素和保健因素。
如表5所示,藏族大学生上网关注的内容所占的比重排列前三位的是新闻、空间及个人主页更新和聊天交友。
在上网关注内容是新闻的藏族学生中,有44.2%的人在职业价值观中首要考虑发展因素,如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工作是否有挑战性及晋升机会等与个人发展有关的因素;有32.5%的人在职业价值观中首要考虑保健因素,如福利好和职业稳定、工作环境舒适等与福利待遇和生活有关的因素;有29.6%的人在职业价值观中首要考虑声望因素。
在上网关注内容为空间及个人主页更新的藏族学生中,有38.4%的人在职业价值观中首要考虑发展因素;有30.9%的人在职业价值观中首要考虑保健因素;有32.7%的人在职业价值观中首要考虑声望因素。
在上网关注内容上对新闻等信息需求较强烈的藏族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更趋于多元化和实际,倾向于以发展为主导因素的同时考虑保健和声望因素,对娱乐需求较强烈的藏族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倾向于较注重声望因素。
以互联网和手机为物质基础的网络文化已彻底改变了大学生所处的媒介环境。新媒体提供的信息使大学生可以根据就业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压力渐大的就业竞争。通过全球信息的传播缩短了学生与外部世界的距离,如在社会体制改革的情况下,目前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经济效益不佳,更多的大学生在注重自我发展的同时也看重保健条件。职业价值观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呈现出多元价值并存的局面。藏族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涉入网络程度越深其职业价值观越多元化;首要考虑发展因素,同时兼顾保健;对网络态度的差异、上网动机的差异、关注网络内容的差异都极大影响藏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钱文彬.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J].新闻界,2010(3).
[2] 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
[3] 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2005(5).
[4] 吕倩倩.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08(3).
(责编:董慧(实习生)、宋心蕊)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传媒推荐|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就业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