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永远的母校原文

& & & 浊酒一杯入愁肠,却化作千丝万缕相思泪。此去经年,虽明月常向别时圆,却已相逢无期。安知再聚之时不满头华发,又或作古,此岂非“此时一别成永诀”?& & & &愁也罢,悲也罢,生活却不罢。千言万语化作一声祝福:济沧海、挂云帆!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人气:35869 更新:
人气:33440 更新:
人气:29597 更新:
人气:24756 更新: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的更多文章
大家在看 ^+^
推荐阅读 ^o^
一个人,照顾好自己的心~
幸福那么缺货,请别肆意挥霍
走着走着,人就老了……
哪有男人天生会当爸
猜你喜欢 ^_^
24小时热门文章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相关热词搜索:永远的母校
一段时间里,有许多我的前辈、原乾县中学(今乾县二中)的老校们友不停的打电话说今年是母校七十五华诞!他们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我才意识到自己曾经离开母校十七年,如今又在母校工作近五年了!
二十多年了,荒凉的岁月把我的心已经风化成一块坚硬的石头,我的记忆里很少浮现出些许关于母校的曾经。
晚自习后,从中院广场走过,一片银杏叶从我眼前飘落在地,俯身捡起那一枚枯叶,仔细端详,那一丝丝弯弯曲曲的脉络,不就是生命的纹路吗?那一道道或明或暗的颜色,不就是生命的色彩吗?驻足银杏树下,抬头是一树黄灿灿的叶子,在明亮的路灯映衬下显得格外的金黄。静静地,静静的,就这样默默的伫立银杏树下,心头莫名的涌上了一丝难以言说的惆怅。
也许,那一枚飘零的枯叶牵出了我一秋伤感的愁怨!
也许,那一树摇曳的金黄泛滥了我几十年思念的情感!
我真想从内心深处大喊一声:乾县二中,我回来了!母校,我又回来了!
这是返回母校任教五年来一直郁结在我内心深处的不可遏制的情思。
我是母校走出的一名学子,而今,又执教母校,这一双重的身份让我对母校有了更加特殊的感受!
二十多年前,我带着乡下孩子的土气和稚气,怀揣着上大学的梦想考入乾县二中。
那时候,高一年级只有四个班,二百来人。学校也只有一座教学楼,就是现在的中教学楼——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了。我清楚地记得,高中三年我一直坐在教学楼四楼最西边的教室。那里曾洒下我三年求学的艰辛汗水,那里曾流过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三年的时光,那里曾记录了我人生中最难忘怀的恩师的谆谆教诲。那里曾有过太多太多足以让人永生难忘的记忆以及感动!
回首往事,心里总会涌起一股温馨和感动!
回母校任教以后,每每远望我曾经坐过的教室,内心就涌动着走进去,再重现一次当年求学的场景的冲动。但每次走到教室门外,就是没有勇气跨进去,徘徊、彷徨,脆弱的心经不起情感的折磨,只好作罢。
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
五年了,我还是没有鼓起勇气走进去……
我是一个心灵脆弱的人,我不忍心让记忆里那些美好的轮回搅扰了我现在的好心情;我是一个外表开朗的人,我不愿意让岁月中那些斑驳的回忆牵动我无限的哀思。
我知道,在那里演绎了无数学子挥汗青春的动人事迹,在那里抒写了众多老师孜孜追求的奉献人生。那是一座求知的殿堂,一块做人的圣地。
就让我永远带着这一份虔诚,顶礼膜拜那见证过我青春风采的教室以及开启我智慧之门的老师们。
城隍庙大殿,是我对母校情感最深的地方之一。这也是学校里唯一保存下来的历史文物。
城隍庙大殿位于校园北端,坐北朝南,处在新建的后教学楼和中教学楼之间。面阔五间,东西宽二十多米,南北进深十几米,殿前两侧摆放着一对石狮,很有气势。那时候,由于校舍紧张,城隍大殿就成了我们学校里男生们的宿舍。我那时虽说没有住校,但是不想回家的时候,就和住校同学凑合着住,好多个夜晚就在那里度过了。
那时候,大殿里大概住了一百多人,一张床板上平均睡三人。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一个人睡的地方就一砖头半那么宽。冬天里还好说,挤一挤挺暖和的,可是到了夏天,简直没办法入睡。熄灯以后,由于人多,就是静不下来,聊天的、走动的、吃东西的……
我是一个爱瞎想的人,晚上睡不着,两只眼睛就直愣愣的盯着屋顶,我曾经还冒出过一个幼稚的想法,城隍爷会不会在半夜里出来。多少个夜晚的等待,我连城隍的影子都没有看到。也许是城隍庙大殿太破败了,城隍不愿意回来了吧!
现在回想起来,都不知道那时是怎么熬出头的!
在这里曾发生过一件刻骨铭心的事,至今回忆起来,我内心很不是滋味,我为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感到可耻!
那个晚上,宿舍里的同学们早都进入了梦乡,我和几个狐朋狗友去学校后边的新开巷看完电影回来(那时村子里死了人,经常放电影),一时半会找不到床铺,结果搅得几个同学睡不安稳,有一个同学当时让我不要嚷嚷了,我气不打一处来了,操起床板上的砖头砸了过去,一下子整个宿舍静了下来。那个同学被我的凶神恶煞的行为震慑住了,一句话也不说,我为了逞一时的威风,还骂了他几句。后来,我们俩上了同一所大学,有好多次我想向他道歉,但当我面对他那和善的面容时,我竟一句话也说不出口。
因为年久失修,加之阴雨连绵,2006年9月,城隍庙一角坍塌,政府重新修葺了城隍大殿,如今城隍大殿建筑雄奇,雕刻精美,再也看不到当年的颓圮与荒凉。这里已经变成了学校会议室。每次开会,坐在大殿之内,我的内心就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涌动,我会不自觉的走进当年的情景!
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永远割舍不断的情缘吧!
如今的母校和我上学时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唯一呈现原貌的就只剩下中教学楼了。
二十多年前,我就在这座楼里度过了青春奋斗的三年高中学习生活!这里曾见证了我们纯真的同学情谊,给我现在及今后留下了最为刻骨铭心的回忆!
记得当时我们班只有五十多人,同学们大多来自乡下,待人实在,生活简朴,吃苦耐劳,学习踏实。全班同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三年里,我们一起憧憬未来,耕耘理想,痛并快乐着……
那时,同学们每天早上都提前到校,先是读一会儿书才整队去操场上早操。每次走进教室时,我都能看到侯军华手捧英语书在教室外的走廊上边走边背单词;张参军在教室过道捧着一本地理书来回踱着步子放声背诵;教室里,早到的同学们都在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拼命的读书……
在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中,老师们抓得紧,同学们养成了刻苦学习的习惯。每天晚上,住校的同学几乎都要学到十二点左右,教室、宿舍熄灯早,同学们就在路灯下看书,凡是亮着灯的地方,都有坐着、站着苦读的身影,这种刻苦的学习模式一直延续了三年。就在这种不懈的努力和拼搏中,同学们相互鼓励,彼此感染,将那深厚单纯的同窗情谊深深地埋在彼此的内心深处。在当时升学率不及20%的情况下,我们班的同学后来有一半以上考入了大学,实现了农村孩子的梦想!
同学们相处和睦,不管是城里的、乡下的。当时,早晚饭,都是在学校学生灶上吃,城里的学生家里粮食少,用钱在早上买饭吃,乡下学生家里钱紧缺,给灶上交粮用面票换饭吃。班上好多城里学生和乡下学生合灶吃饭,城里同学买菜,乡下同学用粮票换馍和稀饭,然后大家围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吃饭。现在回想起来,那场面正是热闹极了!
高一那年中秋节,父亲在工商局上班的王锦沧用自己的军用书包背来了一书包的月饼,让后排的同学们吃得一干二净。王锦沧开玩笑说:“凡是吃月饼的,都要替我写作业!”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时光荏苒,岁月如水。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同窗好友山南海北,天各一方。但母校三年结成的浓浓的同窗之谊在岁月的流逝中越来越根深蒂固!
感谢母校,让我们走在了一起;感谢母校,给我们带来青春的共同记忆;感谢母校;让我们结成同窗之谊!
与校园相比,在缥缈如烟的往事中,恩师们的教诲更是如影随形,终生不离不弃。
在母校的三年,我们学习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实现了梦想,同时也收获了满满的师生情。我对所有教过我的母校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你们的音容笑貌将永远定格在我的心里!
郭宏伟老师是我高一时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郭老师虽说很年轻,但烟瘾很重,上课前总要在教室门外吸完一根自制的卷烟。郭老师上课思维非常敏捷,讲课一字一顿,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是那样的富有表情,伴着他那不紧不慢的讲解很是吸引人。高一、高二郭老师一直带我们班。高三时,数学老师是王景善,一位十分和蔼的中年人,讲课节奏缓慢,但他上课很认真,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这种严谨的风格深深的渗透在每一个学生的品行中。
语文老师王云清,看上去文质彬彬的,不苟言笑,不善言谈,但特别敬业,对学生也特别负责。我常常记起他给我们讲《雨中登泰山》时的声情并茂,忘情投入的朗读场景。
教过我英语的老师有高一的孔建中老师,高二的赵景福老师,高三的王建老师。孔老师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那音质带有一种娃娃腔特别吸引人,再加之她上课很幽默,我当时很爱听他的英语课,可惜的是教完高一她去新疆了;赵老师身材魁梧,经常穿一件风衣,儒雅翩翩,讲起英语来很有学者风度,后来听说也转行从政了;王老师作为一名女老师,对学生很关心,讲课很详细,作业批改很用心,常常把我作业中的错误一个一个改过来,她关心学生的生活,经常问这问那,多年后回想起来仍感语重心长。
我读文科后教过我的还有讲课幽默的历史老师陈生福,陈老师上课,总爱以一种反问的语气提醒所有人,所以至今还记得。高三了,历史老师换成了李晓渊老师,他同时兼任我们高三.一班班主任,李老师虽然年龄有点大,但是很严厉,学生们都怕他,我也深有体会。有一次晚自习,我们几个在教室里边小声说话,老李在外边发现了,他冲进教室,大吼一声:“你们几个,出来!”我们几个来到教室外面,李老师加重语气:“你们说呀,再说呀。”他目光严厉审视着我们每个人,我们顿时默不作声了,接着是一顿臭训,我们个个耷拉着脑袋像个焉萝卜似的……
限于篇幅,我想就此停笔,仅以上面的几位恩师为代表作为对所有恩师的感念。
感谢那个让人难忘的黄金岁月,感恩那一段纯洁无暇的师生情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恩师啊!你们用丰厚的知识开启了我们求知的大门;你们用高尚的品格风范树立了我们做人的典范。
感谢恩师!感谢我中所有的老师们,我爱你们,敬你们,永远忘不了你们。
师恩难忘!
岁月匆匆,往事如烟。
闭目回首,往事一幕一幕,仿佛就在昨天。
斗转星移,时光如梭。
不知不觉从母校毕业已经二十年多年了。无论我身在何处,人在何方,都忘不了这所给我知识给我力量的母校,都忘不了良师的教益和益友的鼓励!二十多年来,除了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校友们怀念乾县中学,我们感谢母校——乾县二中!今天,经历了七十多年风雨洗礼的母校在一代代二中人砥砺求索、锐意创新中正在走向新的辉煌,经历了七十多年风风雨雨的校园默默地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和校友们始终不变的情怀——感恩母校!感谢恩师!
乾县二中,终将成为所有校友们灵魂深处的精神高地。
乾县二中,定会成为所有学子们魂牵梦萦的成才圣地。
乾县二中,永远的母校,永远矗立在我以及所有校友们的心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永远的母校 -美文故事-散文日志随笔- 文章阅读网
当前位置:>>>文章内容
永远的母校
来源:文章阅读网 时间: 23:04 阅读:
  我入读鳌江时,那年我14岁,在这里度过1年初中与2年高中的岁月,是我一生中最怀的时光。要不是文化大革命年代学制缩短且小学附设初中,我一定再有三年的机会依偎在母校鳌中的怀抱里,多聆听她的教诲。(注:文革时期的学制,小学为五年,初中高中分别为二年)
  记忆中的鳌中是那样朴实无华而充满魅力。绿树掩映中的几幢砖瓦结构平房,宛若“三”字排列,前排一字儿十间教室,被位于中间的校务处分隔在左右,中排与后排,分别是宿舍和学生宿舍,学生宿舍靠北处腾出两间高中部的教室。我高中时,教室一直就在这地方。教室虽是陈陋,却整洁明亮。坐在教室里,起风的时候,常能听到室外风抚树叶的沙沙声。靠窗的座位,也常能到筛过绿荫洒进窗户的和熙阳光。泥沙铺就的操场和校道,看似扎实自然,但遇上暴雨过后,就仿佛人的身躯被划出几道伤痕。十分空阔,一个南向的大门连着四方形的围墙,将整所学校围起来。
  难忘母校的池塘。池塘每年都会随着旱季的到来而干涸,但毕竟岭南雨水充沛,所以每年它又会从干涸变丰润,随晚春几场大雨的到来,池塘又恢复风貌,年年这样丰涸交替。那时我还不懂,看到池水干涸会觉得有点,一汪池水常在才好。但现在想来,水满则溢,池塘的丰涸,恰如明月的圆缺,正是在变化中求生存。池塘的一枯一丰,何尝不是代表了母校鳌江中学在沧桑沉浮中,随春秋交替,不断焕发出新力的精神与气质。
  难忘池塘边那狭小的厨房。一眼望去,厨房斑驳墙壁的瓦屋顶上那个通风口,俨然屋脊里的微形小屋,满眼烟垢。别看它简陋,当上午最后一节课的钟声响过之后,你会看到一群饥肠辘辘趋之若鹭的学子们如潮般涌去,那竹木制的四方形叠式蒸笼上的炊烟,同样弥漫着富有诱惑力。曾经有几个晚上,我被好友海鸥邀于这厨房门口,头顶星空,在星闪月明的夜下,一杯杯沁入心田的酒,正在演绎着“高山流水”的。酒菜虽是最简朴,餐桌虽是最简陋,与友虽是举杯对明月,但其意义,远超于宴会上那灯红酒绿皮笑肉不笑的美酿佳肴。
  难忘厨房后门那口水井,这里是母校的一道风景线。清晨,有一群人在等着打水刷牙洗脸;夕阳傍山,又见井边挤满了人,人们忙着提桶打水,来回穿梭于浴室间。井圈,师生们那洗衣的声响,伴着男女同学的欢声笑语,更似是一曲交响乐。忆着这些,自然会浮现汉葵老师生前与这井一幕幕的故事。曾经多少次,师生们东西不慎掉入井底,人们总是找来方老师,熟悉水性的老师,毅然潜进十多米深的井底,顷刻,便带着原物钻出井面,每当此刻,人们便对老师投以诧异的。
  难忘校园苍翠的林木。春暖花开时节,它们各展丽姿,枝头含绿吐红,争芬斗艳,生机勃发。记不清多少个中午饭后,我在这绿荫下思考,也曾追寻春之踪迹,在这里描红绘绿。当时的心境,是多么的爽朗,多么的高远!记得鳌中二十年后,我与校友到此旧地寻芳,却再也见不到那片难忘的绿树林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茂密荔枝林,心头不免生出一丝惆怅。
  难忘中学前面的鳌江河,在春夏秋冬的阳光下熠熠发光。多少回在回家的路上,我望着那一行行白鹭在江面翱翔,思想的翅膀也随着飞向远方。
  忘不了那良师尽职重教好学的良好校风。我想用校友李臣副县长在校友会上的谈话,见证当年的辛勤耕耘:“这首先应归功于那些备受磨难而赤诚依旧的老师们。记得那时,同学们都在暗中流传着鳌中不少老师的传奇故事:F老师原是老游击队员,犯了错误才被贬到学校教书;L老师原是问家,由于被打成右派才被下放到我们这个小地方……文化大革命前,我们这帮青少年都十分纯朴、直观,那管什么左什么右啊。阅历丰富,博学多才的老师有什么不好?恪尽职守,循循善诱的老师有什么不好?于是,越有传奇经历,越带神秘色彩的老师我们就越敬重。许多年之后,当党的政策的春风融化了历史的坚冰,更多的鳌中教师恢复了的和被上调之后,我们才终于恍然大悟,原来那时的鳌中竟阴差阳错地聚集了一批优秀教师和难得人才,历史的误会成就了鳌江中学”!
  记忆中的鳌中教师,不管是否带着神秘色彩,都是十分地恪尽职守,可亲可敬。忘不了总是操着一口沙哑声音的郑国武主任,我读高中时,正值他“新官上任”,我们这些乡下来的走读生,大都怕他。还会暗地里取笑他的嗓音以及方言腔,给他取了绰号。早上上学,要走十里路,才能到学校,有时就会迟到。而他却会象幽灵一样的出现在大门口,声嘶力竭,手舞足蹈的斥责我们。脖子上那些暴突的青筋,在一双白多黑少大眼睛里,铸就他特有的威严,在很长的一段里,我一见他,就会心里发怵。,就象是江河里的流水,回首这样的往事时,我才知道那时主任您是出自对我们的爱,而今,就是想告诉您,告诉我中所有的老师,我爱你们,忘不了你们。
  忘不了朴实无华、学识渊博、和蔼可亲的吴铨老师,他把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学生身上。数学课上,那如洪钟般的声音,面对几十张稚气未脱的面孔,义无返顾地播洒着知识的甘霖。他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许多年之后,老师调到惠来一中任教已退休,我于一次外出中遇上老师的儿子华厦,也是初二时的同桌,当时喜上眉稍,借机登门拜访老师。一见恩师,多少年沉积于心头的浓情,便化在拥抱的顷刻之间,继而是在午间饭桌洋溢,想不到又一次聆听老师退休后的肺腑之言,师恩难忘啊!可惜他老人家2004年已经仙逝,不然定可再次聆听教诲。那时,还有教我们语文的方钟灵老师,教我们物理的杨盛周老师,教我们化学的方汉葵老师,教数学的许毓焕老师,教美术的吴敬义老师,后勤主任谢长芳老师,等等,都是难得的良师。教者尽职,孜孜不倦,默默耕耘,这无疑是鳌中良好校风的基础和主因。
  忘不了那艰难岁月及同学们刻苦求学的精神。鳌江学生,来自于农村和葵潭农场。农场学生的要比农村的好得多。那个年代,国家物质贫乏,实行计划经济,农民缺衣少食。那时的鳌中,邻近的学生走读,五公里以外是内宿生,且大部分是农村家庭,每周回家“取粮”一次,回校时就似挑夫一样,根本就不是现在的学生模样。说似挑夫,是因为肩上挑着番薯、萝卜干(菜脯)与咸菜。至于从家取大米,则如数家珍似的。记得曾经几次这样的情景:拿起沉于米缸底量米用的搪瓷小口杯,往米缸里轻轻一捞已“咔咔”见底,怎么都无法量上两斤,几乎是米缸剩粮的全部!这种情形,不仅发生在我身上,好多同学也常有经历,连当年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每天也难以吃上半斤米。
  忆起内宿期间,一两大米拌着番薯炊成饭,外加一条萝卜干或再搭配点咸菜,便是一餐了,日日如是。但当年的番薯也不可多得,肚子饿了只能菜脯加开水。可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同学们忍受着饥肠听课,饿了咬着菜脯和着白开水做作业,求知的远胜饥饿的威胁,自觉学习的热潮在校园中蔚然成风。我内宿没多久,由于粮食不足,一家分“两灶”不合算,干脆就走读。当年,因为每周区区两斤米,因为每学期区区几元内宿费,就导致不能内宿。后来同事黄国填在谈起这段学生生活时,用了幽默风趣的生动语言说:“之后生出来的还带有菜脯味”。
  生活中也曾有过不少困难,都没记忆这么清晰,而当年在鳌中读书时的峥嵘岁月,在我的头脑永远定格了。它仿佛是一张被拍摄下来过上胶膜的照片,展现在我的眼前,印象是那么的鲜明和深刻!
  提起这段难忘的岁月,我至今历历在目,是在家庭不堪重负的情况下,节衣节食,支持我读到高中毕业。对于贫寒人家而言,我们说寒窗苦读,父母也实是不容易啊,而今想着这些,心中不禁涌起无限的感激之情。我理解父母,家里当年还有五个幼小的弟妹,生活的重担压在父母肩里,实在是难哪!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我高中毕业时。这就是以后每忆起母校就会想到父母的缘故。我深知,父母给我以生命,母校给我以知识;生命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给生命以力量,一样的恩重如山!
  岁月匆匆,往事如梦,回首母校往事时,仿佛还在昨天,不觉从鳌江中学毕业已经三十年有余了。三十多年来,无论我身在何处,都忘不了这所给我知识给我力量的学校,都忘不了良师的教益和曾经相濡以沫的同学情谊;三十多年来,除了我还能做些什么呢?唯有在心中默默祝愿:祝愿校友们安康,宏图大展;祝愿老师健康长寿,安度晚年;祝愿母校生命之树常青,祝愿母校在百年华诞时更加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2011年8月于深圳
& 下一篇:
发表读后感:
本栏随机推荐文章
Copyright &
版权所有.,,故事在线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年级再见吧母校短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