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教育与教育公平问题的概念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

公平教育与教育公平的概念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_百度知道> 问题详情
为什么要实现教育公平?用什么标准评价教育公平?请你列举若干你所见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为什么要实现教育公平?用什么标准评价教育公平?请你列举若干你所见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
我有更好的答案
论文写作技巧
相关考试课程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关于教育公平的论文
> 关于教育公平的论文
关于教育公平的论文
编辑:张莉
  写论文时如何阐述教育公平问题呢?多看看范文学习一下吧。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关于教育公平的论文,欢迎阅读,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关于教育公平的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越来越复杂,以先赋地位为主的社会分层模式逐渐被以自致地位为主的分层模式所取代,分层的标准多元化和人格化改变了传统的&世袭&身份的保守倾向,特别是社会成员的权力、收入、声望和机会越来越取决于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这使人们对教育公平有了新的追求,即充分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文章重点分析了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对如何实现城乡教育公平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教育;教育公平;社会分层
  一、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和社会分层
  社会学认为,学习是人一生中的社会和个人经历,它会改变一个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方式。对于这样的&经历&,没有一个社会会任其自由发展。教育正是一个社会指导这样的学习经历的正式设置[1]。也就是说,在社会学视野中教育被看成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
  功能主义的观点认为,教育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功能:社会化、社会控制、筛选和分配、同化作用、社会革新和变迁。虽然在某些方面也促进社会变迁,但是从以上这些功能来看,教育这种制度设置的主要功能就是维持现状,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保守的社会力量[2]。
  与功能主义的观点不同,冲突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手段,是传播主流意识和维护现有统治秩序的一种手段。冲突论者并不去确定教育在社会中的正式或非正式目的,而是把教育看作是统治阶级的工具,通过控制入学资格和训练出驯顺、守纪律的工人,使社会不平等永远存在下去[3]。冲突理论对传统的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也提出了批判,柯林斯认为:&&在学成绩&与&职业成功&的关系,似乎主要是源于教育程度的证明价值,而不是这种教育程度本身可能表现的技能。&&学校除了形成那些在上层社会中已占优势的文化方式外,对学习只有很少的影响;成绩只是对中产阶层的报答和证明而已。&[4]柯林斯的《文凭社会》中体现出这样的一种观点:教育的意义越来越局限在那一张文凭之中,文凭并不代表它的持有者具备某种层次的技能水平,仅仅表示了持有者接受了某种程度的教育,它是某种职业某种阶层的准入证明。
  社会分层,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也可以是一种分析和研究社会现象与结构的方法。所谓社会分层是一种根据获得有价值物的方式来决定人们在社会位置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5]。换句话说,社会分层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过程。
  不同学者对社会阶层划分的依据不同。马克思按照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来划分阶级(阶层),资本主义存在两个主要阶级,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是统治阶级,而无产阶级则没有生产资料处于被统治的地位,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这两个阶级的冲突[6]。韦伯则确定了财富、权力和声望这三个社会分层的关键因素。财富可以理解为经济地位,权力是政治地位,而声望则是社会地位,这三个地位构成了划分社会阶层的&三位一体&的理论[7]。丹尼尔&贝尔则把职业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他写道:&在很大程度上,职业是划分社会阶级与阶层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8]
  不论按照什么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社会分层都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有了分层也就意味着社会是存在不平等的,而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中,社会分层就是制度化了的社会不平等体系。
  二、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
  说到教育与社会流动和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教育是阶级再生产的机制。在《教育、文化和社会的再生产》这部著作中,布迪厄令人信服地向人们说明,隐藏在传授知识等众多正面功能背后,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在生产社会不平等并使之合法化的方式,是现代社会中阶级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机制。因为正是通过这种教育机构,家庭背景的差异甚至对不同语言和生活方式的熟悉程度的差异,被转化成学校考试成绩的差别。这样,教育就不断地将社会中已有的阶级结构复制出来[9]。布迪厄的阶
  级再生产理论强调了教育对于阶级结构的维护和复制的作用,但是同样也有许多研究表明了教育对社会流动起着积极作用。很多研究表明,后天的教育是社会成员地位提升的自致性因素的主要方面,这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就有体现。自隋唐开始,中国出现了科举制度,为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官员。众多的贫寒子弟通过考试的方式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科举制度成为促进社会流动的一种重要机制。而在现代社会,教育也同样促进了社会流动,农民子弟通过高考制度读大学,流动到城市,进而能进入较好的职业阶层,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以上两种观点表面上存在矛盾,但是又都有足够的事实和理论依据。孙立平把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界定为教育对社会阶层结构存在双重影响:&它一方面复制或再生产着原有的结构,另一方面又为这种结构的变动和微调提供了渠道。而在具体的情境中,教育会显示出它哪一方面的作用,则取决于其他的种种因素。&[10]
  笔者认为,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可以看成是双向的。教育制度对原有社会结构的复制作用可以看作是原有社会结构在教育制度上打下的烙印;而另一方面,教育也为社会流动与社会合理分层提供动力。
  社会分层和社会各阶层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尽管适当的社会分层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是人们追求社会平等的理想自古至今没有变。在教育方面,平等则主要指教育公平,即接受教育机会的平等。
  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系统密不可分,合理的社会分层有利于社会各阶层成员之间利益占有与分配关系的和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所以,通过合理的社会流动来调整社会分层意义重大。社会分层事实上的不合理会制约教育公平的实现,而教育的公平能促进社会流动,对实现合理的社会分层起着平衡和调节作用。教育公平与社会合理分层之间相辅相承的关系显而易见。
  三、当前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的现状
  我国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在达到法定年龄后,都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就目前来讲,教育领域的公平仅仅体现在法律上每个公民不分性别、年龄、种族、宗教信仰,人人都享有相同的权利,而在现实社会中,教育现状是存在许多不公平的。
  调查显示,随着学历的提升,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在国家重点高校,农村学生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教育不公平的现状[11]。
  我们把教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起点阶段、过程阶段、结果阶段,教育不公平在这三个阶段中都有表现:
  首先是在教育的起点阶段存在着很多明显的不公正,主要表现在接受教育的机会上。由于受到遗传、环境、经济、性别、家庭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的教育远远未达到教育机会均等,一些适龄儿童并不能按时入学接受教育。在中小学和大学,由于政策和区域条件的影响,教育机会严重不均等,这并不完全和社会发展程度成正比。比如,以高考升学为例,越是发达地区,升学率越高,高考最低控制线成绩越低;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升学率低,高考最低控制线则高于经济发达地区。我国普遍实行入学考试制度,入学考试也是接受新教育的一个起点,在这个起点上,号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可能正是因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一个原则,会起到维护和延续教育的不公平。比如在任何一个市,中考实行全市统一考试,但由于城乡存在着教育资源等的差别,分数面前的平等却正是对城乡不同学生的不平等。而如上所说,高考制度就存在更加明显的不平等。
  第二是在教育的过程阶段。教育过程是个广泛的概念,不完全等同于专业教育中的教育过程,其主要内容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社会评价等方面,如果我们将其看成一个系统的话,那么教育过程不平等则可分为系统内不平等和系统外不平等两个层次。教育过程系统内不平等主要是指教
  师对学生的区别对待,如在师生的互动关系上,教师看重强势学生群体的价值,忽视或否定弱势学生群体的价值等。教育过程系统外不平等,主要是从教育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入手来分析,如教育资源投入分配不公,给重点学校、班和城市学校投入多,给普通学校、普通班和农村学校投入少。在各地普遍存在着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另外众所周知的&211&、&985&工程,都是教育过程不平等的体现。
  第三是教育结果的不公平,即&指没有使每个学生接受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得到全面发展,保证教育教学的要求&[12]。实质上,教育结果公平还有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学业成就均等。教育结果公平只是指在宏观上是公平的,而在微观上是不公平的。所谓宏观上的公平是指教育制度、教育背景等在面向全体社会或国民方面是公平的,但在落实到某类人、某一学校等方面是不公平的。国家在制定教育制度时,充分考虑到了学校等方面的意见,具体到微观层面上,仍呈现出不完全平等的现象。例如对于学校而言,国家虽强调了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学校中却不完全相同,如在高等教育中,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差距就很大,好在政府意识到此问题,及时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以法律规定不同类学校的教育公平问题。
  四、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
  事实上,要实现教育的绝对公平是不现实的。在现实中,我们只能根据目前教育制度安排中存在的各种不公平现象,采取相应的对策,尽力促进教育达到一种相对公平的状态。上文把教育分为起点、过程和结果三个阶段,分别探讨了三个阶段的不公平状况,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教育的不公平最主要体现在起点和过程阶段。
  教育起点阶段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入学机会上,包括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过程阶段的不公平则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包括城乡之间和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分配。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1、加大教育的财政经费投入
  早在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上世纪末要达到4%。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目标还没有达到。教育应该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要务,不应为了经济的一时发展而牺牲教育。为促进教育发展,逐渐实现教育公平,政府应该加大教育财政经费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战略地位,将教育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支出比例,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发展的支柱和血液,如果没有充足的经费投入,那么我国的教育就谈不上什么发展,更谈不上实现教育公平了。
  2、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实行一定的倾斜性
  我国过去实行的教育政策不但没有缩小之前己经存在的教育差距,而且还起到扩大教育差距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提出,缩小教育差距、实行一定的倾斜性的教育政策应该提上日程。实行公共教育倾斜性政策,就是要实现教育均衡,保障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教育发展,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发展教育,努力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修正过去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取向,保证各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实行倾斜性的公共政策,首先要加强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教育资金投入总量,用于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师质量,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其次要增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和科学性,使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发挥切实作用,逐步消除经济带之间和经济带内部的教育投入上的差距。
  3、继续推行和完善义务教育,并改革高考招生制度
  义务教育的提出,本就是为了让适龄儿童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现在要做的是使之更加完
  善,推行更加彻底。国家财政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完全免费化。
  对于高考招生制度,首先要继续改革现行的分省定额、划线录取制度,努力建立起以高校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新型高校自主招生、独立录取的新体制。其次,在高校收费方面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收费方式,如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来源状况来确定收取学费的时间和每次收取的数额,按学分收取学费,一个学分有一定的收费标准,学生按自己所选学分数交纳学费,适当减免那些来自城市贫困家庭和农村家庭学生的部分学费,同时完善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俭学及绿色通道制度。
  目前,我国教育公平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而越显重要。这一问题得不到切实有效地解决,就有可能影响到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影响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平衡发展,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社会的稳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实现教育公平是政府的职责。因此政府应当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推动和确保教育尽可能的公平。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419,p422,p239.
  [美]柯林斯著,刘慧珍等译.文凭社会[M].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p2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人民出版社,1995.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p23.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p95.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2]翟葆奎,郑金洲.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79.
下页更精彩:1
关于教育公平的论文相关推荐没有公平教育,如何奢望教育公平?_善达观_善达网
没有公平教育,如何奢望教育公平?
2015年会以“慧聚——教育变革促进教育公平”为主题。大雄以为,本次年会最大的意义是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教育公平”才是教育公益的目的。第一,教育公平是一个公民权利问题,教育公益就不是献爱心、做好事,不是慈心善举,而是公民行动。第二,年会明确了“教育创新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并廓清了关于“创新”的种种迷思。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杨东平老师说,2014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每年一届,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每年的WISE大奖被誉为“教育领域的诺贝尔奖”)“一个大奖和6个项目奖,几乎全部关乎教育公平,支持和帮助弱势群体接受和改善教育。它似乎不应当是教育创新奖,而是教育公平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引自杨东平博客&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马志娟老师也用数据说明了自己的观点:“WISE自2009年举办以来,已评出42个教育创新项目。其中有9个是针对特殊人群的,包括残障儿童,比如聋哑视障的,有两个是针对女童或者寡居妇女。有16个是通过低成本、高质量、大规模方式为贫困儿童提供完整的基础教育项目,另外19个则专注于为弱势群体普及某项特殊技能,比如阅读发展、职业技能、英语教育和开放资源等。WISE是一个教育创新的峰会,但它有强烈的公平诉求,这从众多案例也能看到这个共同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引自我们的教育“创新”是一个无需多虑的问题,创新与高新技术没有必然的关系。比如,大家都知道有锄头才能刨地,但是有时候没有锄头而地又必须马上刨,当别人都在等锄头从天而降的时候,有人用斧头把地给刨了,甚至连斧头都没有用手指头把地给刨了,这就是创新。发现新问题,或者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或者发现了旧工具的新功能(如爱斯基摩人用冰箱防止食物因温度过低而冻坏),都属于创新。创新的根本在于解决问题。在战乱地区普及基础教育,在政策、资源、人才、公众认识水平等方面都必然面临重重困难,能做出一些成果,必然时时处处都要创新。总而言之,相比教育创新,教育公平才是全世界教育行动者最关心的问题。什么是教育公平?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教授对“教育公平”的定义是“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杨东平老师在获得法国“查理与莫妮克·莫拉泽奖”后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教育公平主要面临城乡、地区、性别、民族、阶层等五大差距。按性质分,则分为:教育权利平等(公民不分性别、出身、健康状况等差异,法律上全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并受到依法保障;当前中国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是也有偏远地区上学难、流动儿童入学难等问题),教育机会均等(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师资、资金、招生名额等分配不公,差距太大;这是当前中国教育公平的主要矛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引自国际在线然而,教育公平有很多没那么容易说清楚的细节。质疑1:是否存在教育资源分配绝对公平的状态?即使让我们自行想象,我们能设计出一种人人都认为公平的分配方式吗?比如,如果高考取消各大高校在各省市分配名额的现行制度,实行全国统一命题、自由报考,各高校录取一律按照报考者“分高者得之”的原则,就公平吗?一位兄长读了研究生之后历经艰难挤进了机关单位,落户北京的时候,颇为得意地跟我说:以后我的孩子考清华北大就只要五百分了(那一年在湖北的录取分数应该是670多分)!如果说要大学录取马上“一律平等”,估计他要分分钟爆炸:校园这么多年的寒窗苦读,职场这么多年的忍辱负重,倾尽家产的买房落户,这么多年的堵车、雾霾……结果“一夜回到解放前”——“太不公平了!”你能说他的诉求没有道理吗?社会的规则(哪怕是不公平的规则)一旦确立,就会有很多人按照预期的收益而付出努力甚至是牺牲。每个人“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原本不同,而不同处境、不同经历的人,对公平的理解、预期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可能有一个人人都满意的公平状态。而且,社会是发展的、变化的,社会公平的形式也应该是发展的、变化的。所以,也不存在一个一劳永逸的公平方案。所以,大雄的观点是:公平是动态的,是不同的“公平观”抗争、对话、妥协的过程。质疑2:教育公平是可以赐予的吗?很多善良的人和公益组织,希望通过物资捐赠、志愿服务(即人力资源的捐赠)、政策倡导,帮助困境中的人获得公平待遇。但是,当他们没有权利、没有能力表达自己的公平诉求,只能等着政府为民做主、等着社会“恩赐财物”的时候,只会产生一种结果:等到城里的孩子都可以弹钢琴了,才会考虑给农村的孩子发一支钢笔。处于优势地位的学生得到充分的满足之后,才能顾得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于国家而言,要等既得利益阶层得到充分保障和更多特权之后,才会有溢出部分“惠民政策”、“惠民资金”;于社会大众而言,要等捐赠人生活富足之后,才会给“悲惨世界”里的人献出一份爱心,看着他们因为自己的慷慨而笑容绽放。从国家到个人,对公益的理解是一致的:锅里(优势地位群体)有了,碗里(弱势地位群体)才能有。财货、“惠民政策”可以赐予,可以收回,还可以变本加厉地剥夺,但公平却无法赐予。如果公平可以赐予也可以收回,心情好的时候赏你一颗糖吃,心情不好的时候踹你两脚,那还是公平吗?能被赐予的公平,绝不是真正的公平。赐予别人的公益,也不可能帮他们实现公平,往往只能是“余唾公益”。公平不能被赐予,政府无法赐予,民间也无法赐予。公平只能靠自己争取。什么是“公平教育”?公平的重要性,是“不证自明”的。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甚至头脑不正常的人,都不会觉得公平是不重要的。从孟子的“义利之辨”,到罗尔斯的“正义论”,在古今中外众多贤哲笔下,公平在任何社会都是第一要义。公平先于效率,也优先于爱心、慈善。社会可以冷漠,但是不能不公平。我们可以没有慈心善行,但是不能违背公平。公平是所有价值评判的尺度:是否公平,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件事情是好是坏、一个人是对是错,一种风俗是否合理、一项法律是否正当。公平的议题,本身并不玄乎,但是我们被“意识形态”麻木了几十年之后,已经失去了对公平的敏感性。在任何国家,公平都是立国的基石。古代中国尚且知道“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当代中国竟然可以堂而皇之地高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样的口号二十年,“兼顾”一下公平就算了事。其可怪也欤!《白毛女》上演时,扮演黄世仁的演员险些被战士开枪打死在舞台上。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根本说不清黄世仁到底哪里错了!黄世仁振振有词地对杨白劳说:“咳,人啊!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今儿你欠我的帐,说到天上也要还呀!”我们还可以帮黄世仁补上几句辩护词:“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要是我黄世仁欠了他杨白劳的钱,他也可以霸占我的女儿呀!咱可是签了字画了押的,人可以穷,但是不能没有契约精神。”我们受了一堆教育,但是学到的知识却没不能帮我们判断是非对错。问题就在于,我们缺少了公平教育。公平观是价值观的核心。而当我们失去了对公平的追问与追求,就会变得迷茫,无所归依。追求公平本是人的天性,这个天性比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阅读能力、爱自然、爱家乡等都更重要。追求公平,是各种动物历经千万年生存繁衍,保存下来的“集体无意识”,已经成为本能。十年前看过一个心理学实验的视频:两个儿童一组(目测都不到8岁),共十几组。研究人员把10颗糖果送给年龄较大的那个孩子,并告知他们,如果规定时间内形成意见一致的分配方案,就把10颗糖果送给他们;如果没法达成一致,就谁也得不到。有一些年龄较大的孩子一般会提出“三七分账”等不平等条约,但除了个别最后接受了“四六分账”,年龄较小的孩子都宁可“两败俱伤”,也都不愿接受不公平的方案。最后,少数几对真的一无所获,大部分都以五五分账而欢天喜地地达成一致。很多教育行动者,喜欢说“教育是让小孩子自由自在地发展自己的天性(潜能)”一类的话,然后会领着他们读书绘画,带着他们悠游山林。但是,当他们将来遭遇欠薪、工伤、传销等等困境的时候(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全文”《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上)》),他们的“天性(潜能)”能应对困难吗?我们开展的教育能帮他们应对困难吗?有人说,教育不是万能的,总有一些事情是教育无能为力的。大雄想说,教育也不是无能的,至少在这些问题上,教育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而且应该有所作为的。公平是社会的主心骨,也是人的主心骨,就应该是教育的主心骨。可悲的是,公平教育已经缺失多年。从学校到社会,我们不去分辨共不公平,只教我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要开展公平教育。教育公平,是为了教育重新分配社会资源。公平教育,却是通过教育来改造社会。教育公平,是优势群体关怀弱势群体,结果是弱势群体依然弱势。公平教育,却是弱势群体在我们的协助下,觉醒,行动,找回应有的平等权利。还有好多话没说,感觉这篇文章还没写完。也许这篇文章永远也写不完。作者简介:大雄,武汉晓庄公益创始人、总干事,微信号yinyou0725。师从四川郭虹老师,以公民教育为志业。学了心理学而鄙视心理学,考了社工证而痛骂社工,读了万卷书却感慨百无一用,骑行万里路却遗憾无济于事。一肚子不合时宜,半辈子都在热爱、反思、抗争的路上。来源:二黑的爸微信公众号,作者:晓庄公益大雄,编辑:王一名
Fetching pins&教育公平有何重要性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育公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