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试题第一章试题DOC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测试题_(湘教版)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测试题_(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高一数学必修三测试题,高一数学必修4测试题,高一数学必修1测试题,高一数学必修3测试题,高一数学必修五测试题,高一数学必修2测试题,必修四第一章测试题,高一化学第一章测试题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8|
上传日期: 14:20:4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测试题_(湘教版)
官方公共微信【师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综合测试卷 新人教版选修6&&人教版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每天登陆还送下载点数哦^_^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超值!),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第一章测试卷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大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 4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黄河风情线、湿地保护、企业出城入园、大气污染防治……身居兰州,人们都能切身感受到近几年城市的发展和变化。2014年11月,国务院批复《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兰州市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据此回答1~3题。1.“环境友好型”中“友好”重在强调( )A.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B.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C.环境的客观性D.人类的主观能动性2.截至2014年,兰州市森林面积315.5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5.96%。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兰州市林木覆盖率的是( )A.善待林木,防止水土流失B.植树造林C.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D.加强公园、比赛场馆及通往各个场馆两侧道路的绿化工程3.下列叙述中,与“环境友好型”理念相符的是( )A.在硬件建设方面,要把建设特色放在首位B.全民参与C.在市民中提倡主人翁意识、学习意识、参与意识、自律意识D.兰州市要求公交车、环卫车、邮政车都使用清洁燃料1~3.【解析】 第1题,“友好”重在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第2题,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目中“能有效提高兰州市林木覆盖率”这个要求,前三项都不能有效提高兰州市林木覆盖率,只有最后一项可以。第3题,“环境友好型”强调了市民的环境参与意识。A、B两项与“绿色”无关,C项因不明确市民与环境的关系故不能选。公交车和出租车等车辆使用清洁燃料能够减轻大气污染,有利于改善兰州市的大气环境。【答案】 1.B 2.D 3.D4.下图中三幅漫画,联系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三幅漫画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只能是对立的B.图示环境问题都是原生环境问题C.生物在地球上已无法生存D.图中反映了全球气温升高、森林被严重破坏、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等环境问题【解析】 第一幅图反映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第二幅图反映的是森林被破坏后,小鸟失去了栖息之地,第三幅图反映的是水体污染。【答案】 D读我国新疆地区(土地资源166.48万平方千米)荒漠化情况统计表,完成5~6题。表1 新疆的荒漠化土地类型(万km2)荒漠化土地总量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土地111.322.354.3150.5454.12表2 新疆荒漠化土地形成因素(万km2)水蚀风蚀冻融盐碱化12.5383.935.249.3985.关于新疆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荒漠化土地面积小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B.荒漠化主要是滥伐林木造成的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任务D.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解析】 由表1得出A项错误,由表2知新疆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造成的,荒漠化土地已经退化,那里的人类活动很少。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可以有效地治理荒漠化。【答案】 C6.关于荒漠化形成和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控制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对防御荒漠化效果不明显B.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田灌溉不合理C.只要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就不会形成荒漠化D.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水平气流【解析】 控制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可以有效地控制荒漠化的发展;表2显示,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蚀,其动力是近地面水平气流,荒漠化也有自然原因形成的。【答案】 D 下图为“循环经济模式图”。据此完成7~8题。7.下列行为能较好的体现“循环经济”的是( )①东北大豆和小麦间作 ②消费者选用具有环保标识的产品 ③我国农耕区谷物种植和家畜饲养④城市垃圾用于焚烧发电、集中填埋 ⑤北京留民营村的生产模式 ⑥生产企业减少商品的过度包装 ⑦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⑧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A.①③④⑤⑧B.②④⑤⑥⑦C.①③④⑤⑦D.②⑤⑥⑦⑧【解析】 循环经济就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东北大豆和小麦间作及我国农耕区谷物种植和家畜饲养体现不出该经济发展模式。城市垃圾用于焚烧发电、集中填埋不能对废弃物进行充分的利用,且对大气和土壤环境会造成污染,也不能体现循环经济。【答案】 D8.下列关于循环经济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唯一途径B.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C.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能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又能降低环境污染D.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其中包括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解析】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降低环境污染,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但其不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唯一途径。【答案】 A9.可以用来表示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关系的图(图中a表示经济发展,b表示环境质量)是( )【解析】 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质量下降;但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认识到既要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又要保护环境,因而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加大,环境质量上升。【答案】 A汽车产业的最新科技发展成为2013年日内瓦国际车展的最大特色,自2009年以来日内瓦车展始终是首个设立替代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汽车专项的国际车展。据此完成10~11题。10.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B.减轻大气污染C.促进经济快速发展D.提高能源利用率【解析】 新能源汽车的最大优点在于其绿色、环保,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答案】 B11.若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产生的影响是( )A.缓解土地荒漠化B.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C.减轻耕地压力D.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解析】 乙醇大多由粮食发酵制成,因此大量使用洁净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答案】 B读“人口增长与环境容量、资源、能源消耗的历史与现状示意图”,完成12~13题。注:①农地面积/107km2 ②人口数量/108 ③能源消耗量/108t ④淡水消耗量/103km3 ⑤氟利昂排出量/104t ⑥二氧化碳排出量/10-612.二战后,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能源消耗量、淡水消耗量、氟利昂排出量、二氧化碳排出量都大幅度上升,其中增加速度最快的是( )A.能源消耗量B.淡水消耗量C.氟利昂排出量D.二氧化碳排出量13.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关于农业用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及其基本建设用地的增多 ②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引起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 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引起水土流失和盐碱化面积增加A.②③B.①②C.①③D.①②③12~13.【解析】 第12题,注意题干要求的是二战后增加速度最快的,其中氟利昂排出量从无到有,且二战后急剧上升。第13题,城市及基本建设会占用农业用地,而沙漠化、水土流失和盐碱化都会使农业用地退化,从而减少农业用地面积。【答案】 12.C 13.D如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14~15题。14.能维持这一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关键是( )A.江河B.森林C.村寨D.梯田【解析】 在这里森林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具有保持沙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答案】 B15.哈尼族人的村寨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这样做(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B.为了避免洪涝灾害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D.为了观赏梯田美景【解析】 将村寨布局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可以获得较清洁的水源,避免水源受农业生产的污染。【答案】 C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一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环境污染的程度较低;在经济起飞阶段,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往往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环境状况开始改善。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曲线,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6~17题。16.下图中四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的,其中最理想的是( )A.甲B.乙C.丙D.丁17.和先行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是因为( )①我国自然资源贫乏 ②我国民众环境意识提高 ③国际社会制约增强 ④环境承载量压力增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6~17.【解析】 第16题,最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程度低。第17题,随着民众环境意识提高、国际社会制约增强、环境承载量压力增大,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答案】 16.D 17.B18.下图中我国与③④两国相比,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 )A.人均资源占有量多B.城市化问题严重C.生活贫困化加剧D.人口总量大,人口压力大【解析】 由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与③④两国相比,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小于③④两国,主要是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所以人口总量大,人均资源拥有量少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答案】 D读“江南丘陵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及“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例图”,完成19~20题。19.该县农村这种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是( )A.土地盐碱化B.水土流失C.酸雨危害D.大气污染【解析】 由图中可以看出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薪柴所占的比重高达32%,这样容易造成丘陵地区的植被破坏,江南丘陵地区降水量较多,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就会带来水土流失问题。【答案】 B20.关于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方式多样化,科学合理B.主要用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C.直接作为生活燃料,燃烧效率高D.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解析】 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县农作物的秸秆主要当做燃料利用,而在农村农作物秸秆燃烧发出的热量利用率很低,所以该县农村秸秆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答案】 D第Ⅱ卷(非选择题 60分)二、非选择题(共60分)21.读漫画“最后的自卫”,完成下列问题。(12分)(1)这幅漫画反映出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它的主要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环境问题的本质是____________问题。(3)图中的巨大斧子代表________。(4)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还有________等。【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森林资源被破坏、枯竭,显示了生态的破坏,这是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超过了森林自身的再生速度而致,其本质就是发展的问题。最后自卫的武器是一把利斧,说明大自然将要对人类社会报复即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答案】 (1)生态破坏 人类向自然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2)发展(3)环境即将对人类社会的报复(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4)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污染22.陕西省郊县城西的安定村积极发展日光温室、猪圈、厕所和沼气池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根据图表材料,分析完成(1)~(4)题。(12分)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经济效益分析表(单位:元)类型无沼气的温室有沼气的温室增产或节约蔬菜产值580080002200燃煤用电1400140有机肥料投入3500350化肥投入360100260农药投入300100200饲料投入750060001500总计14450142004650(1)将大量粪水排入河流以后,发现鱼类大量死亡,其原因主要是( )A.中毒死亡B.缺氧死亡C.缺食物死亡D.因寄生虫太多而死亡(2)沼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按形成和来源看属来自________的能源,按能量的转换和传递来看,属________能源。(3)二氧化碳进入日光温室有利于蔬菜产量的提高。其原因主要有哪些?(4)安定村的蔬菜投放市场后深受城市居民的欢迎,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 (1)B(2)甲烷 太阳辐射 二次(3)二氧化碳具有保温作用,能保持日光温室的温度,有利于蔬菜的生长;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有利于蔬菜有机物的积累,从而提高蔬菜产量。(4)由于安定村的蔬菜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很少,是一种绿色食品,有利于人体健康。23.如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人口―生活能源―荒漠化关联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1)将下列有关内容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中,使关联图成立。①耕地生产力下降 ②草场退化 ③平均收入减少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2)为缓解该地区生活能源不足的问题,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该地区可开发的新能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3)针对图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请你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至少答5点)【解析】 第(1)题,A处为人口增加引起的,将导致购煤能力下降,因此为“平均收入减少”;B处是秸秆燃烧量增加引起的,为“草场退化”;C处为农田施肥量减少和荒漠化扩大引起的,为“耕地生产力下降”。第(2)题,图中信息提示该地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可以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第(3)题,该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合理即可。【答案】 (1)③ ② ①(2)太阳能 风能(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退耕还林还草;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人工种草,制定合理的载畜量;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境管理;消除贫困,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4.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我国沿海某区域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信息材料:该区域景观及气候资料图(18分)(1)根据图示信息,说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2)为充分发挥该地区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延长农业生产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该区域应发展的工业有哪些?(3)研究性学习小组考察本区域时,发现该区域面临的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解决该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有哪些?【解析】 第(1)题,自然地理特征可从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着手,这些可从图中提取信息。第(2)题,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可生长水稻,山区森林茂密,还有果树及水塘,因此可根据本地农业资源发展相应的工业。第(3)题,该区域由于对丘陵地区的过度开垦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治理的措施有发展立体农业、植树造林、开发优势农业资源、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答案】 (1)①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②亚热带季风气候;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植被;④红壤;⑤河流水量丰富,季节变化明显,落差较大,含沙量较大。(答出三点即可)(2)①以水稻为原料,发展食品加工工业;②以木材为原料,发展造纸工业;③以水果为原料,发展水果罐头工业;④以淡水鱼为原料,发展水产品加工业。(答出三点即可)(3)水土流失 ①大力发展立体农业;②植树造林,维护农业生态;③因地制宜,开发优势农业资源;④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答出三点即可)
亲!您可以或新用户?
网站特色导航
本站站长弟弟侯医生淘宝店
版权声明:1、本站资料大部分为网络收集整理、购买、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本着友好方式发邮件给我们,我们均无条件删除。无共享精神者,也请勿使用本站资料!2、部分资料为收费会员下载,目的促进资源共享,您可以通过提供原创或自编资料获取。如有任何因为资料搞事者或者勒索本站者,本站将坚决奉陪。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5a18c50fgc43a2b8d44f9&690" WIDTH="690" HEIGHT="475"
ALT="【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TITLE="【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专题讲座: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北京市京源学校 侯小波
教材分析与辅导
今天将与大家一起交流,我对必修 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的一些认识和教学思考。
我的介绍分为 2个单元,第一单元是教材分析,第二单元是案例解析,谈具体的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 首先,我们先对必修
1的教学内容进行一下整体的梳理。其主要内容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middle/5a18c50fxc423b88b"
ALT="【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TITLE="【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
从教学内容上,我们不难看出,必修
1侧重于自然地理学的内容。有两个研究主线:一是对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客观认识,二是自认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这里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自然地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学科。(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从定义上不难看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具体来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也就是说,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不过是距地表上、下
30 千米左右的物质和能量。所以必修 1 ,第一章的内容,严格来讲,不属于地理学的知识,而是 天文学或地球科学研究范畴。
那为什么要将这部分知识纳入高中地理课程中呢?这里不仅有对学生终身发展需求的考虑,更有学科内在逻辑的需求。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请老师们思考以下两点内容:
1、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是什么?这根我们的教学策略有没有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由自然地理要素构成。我们实质的研究内容则是自然环境中各要素的存在和运动,因而其特征表现为综合性(整体性)和差异性。因而,对于自然地理的研究常采用两种基本方法:即个案研究的方法(整体性)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差异性)。而自然地理环境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特点,究其原因,是因为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系统,所以,无论是哪种研究方法,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和影响进行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构建(整体性),以及通过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推演环境系统的变化,即变量控制。(差异性)。
2、这个系统在第一章中是如何建立的?
& 这个问题,我将结合第一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系统分析。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9733;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9733;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973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9733;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本章知识结构】
研究范围&&
<img TITLE="高中地理(必修&&wbr&1&&wbr&)第一章&&wbr&宇宙中地球" ALT="高中地理(必修&&wbr&1&&wbr&)第一章&&wbr&宇宙中地球" ALIGN="righ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cn/netcourse/tyx201a/images/zt2.jpg" WIDTH="20" HEIGHT="275" />&&&&&
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以地球为中心的天文背景(特别是太阳)
宇宙(天体和天体系统)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在天文背景下(主要是太阳)地球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表面的特征)
& 《宇宙中的地球》由三个部分内容组成: 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几个版本的教材对这几部分内容的叙述基本一致,都是由远及近、循序渐进的,首先讲述宇宙,然后讲述地球所在的太阳系、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宇宙中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最后讲述人类生存的地球,着重讲述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圈层结构。
由于中图版地理教材的章节安排与课标对应最为紧密,下面,我将结合课标,并以中图版为例为大家进行本章的知识梳理。
【本章知识梳理】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课 标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是本条
“标准 ”的重点要求。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 “标准
”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 “外星人
”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 “标准
”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和科学事实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课 标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课标分析: 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是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这其实是上一节内容的延伸,是以太阳为案例,进一步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方面进行阐述,教学中必须把重点放在其对人类的影响上。为了说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必须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规律。并且,由于说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实在太过广泛,因此可以用案例的方式进行阐述。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课标: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分析: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必修
1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本条 “标准
”要求学生从了解层面上升到理解规律和成因层面。地球运动包括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两重形式。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最后具体分析时区的划分;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通过读图来分析,前后关联的知识点层层递进,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和五带。本条
”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 本条 “标准
”对学生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这一要求,属于理解层面,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仔细分析这部分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本节内容的实质是一个几何光学的问题,即一个运动球体与一束平行光的关系。几何光学最简单的解法是“图画”的方法,而“图画”法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摆出来,画出来,找出来,说出来”。这样,训练的不仅是学生的读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建立“图——型、图——图、图——话”的转化能力,同时会用到理科教学常用方法——即化归的方法。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 标 :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课标分析 :本条 “标准
”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
“标准 ”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块的主题是 “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学习了有关
“宇宙中的地球 ”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 “什么是自然环境 ”。 “标准 ”以 “宇宙环境 —地球 —自然环境
”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 从人地关系角度来看,本条 “标准 ”的行为动词为 “说出
”(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本节内容在学科教学中,与前后的逻辑关系以及本身内在的联系。比如:大气的垂直分层,既与太阳辐射的影响有关,又与大气本身的物质成分和理化特点有关,同时也是后面章节大气运动的基础。
【本章逻辑情境】
本章逻辑关系概括如下:
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实质讲述内容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天文背景。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其实质讲述内容是在天文背景下(主要是太阳)地球运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其实质讲述内容为在这些影响下,地球表面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圈层。前两部分研究的对象是天文背景下,无大气、海陆、地形等影响下的地表均一的地球,这个对象不属于地理环境。第三部分研究的对象则为地球的表面,即在前两部分的影响下,地理环境的形成及特点。
其逻辑关系简言之,则为第一部分是地球的能量来源,第二部分是绕转关系下的光热分配,第三部分则为在其影响下的物能运移规律。前两部分是第三部分的形成基础、物能支撑;第三部分则为前两部分的必然结果,即形成地球表面符合一定规律的地理环境系统。
【第一单元内容小结】
& 综上所述,我们一起将必修
1第一章进行了知识梳理和教材分析,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9312;便于学生从学科角度找到知识间内在关系
&#9313;便于把逻辑情境转换为问题情境,利于学生地理思维的训练和地理能力培养
&#9314; 帮助教师选择有效的教学案例、教学策略。
之后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我认为是两个转化工作:
&#9312; 把地理事实转化成学科认识逻辑
&#9313; 把学科认识逻辑转化为学生认知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觉得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9312; 本章最核心的知识是什么?
&#9313; 本章易对易错的知识什么(特别是易错知识)?
&#9314; 本章对促进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什么 ?
&#9315;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 下面是我依据《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以上述问题为线索,对必修
1第一章内容进行的一些思考,仅供大家参考。
易错知识点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天体和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概念
生命物质存在条件的对应关系
对图(表)资料进行分析描述概括的能力
对统计图(表)地理解读的策略
用标准地理语言描述的训练
太阳系八大行星比较
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区分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
对图(表)资料进行分析描述概括的能力
对统计图(表)地理解读的策略
用标准地理语言描述的训练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的概念和意义
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变化
地方时与区时
太阳高度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
“图—型、图—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用“图画法”解决地理问题的策略
划归的方法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岩石圈)
地壳与岩石圈
大气分层及特点
地理现象到地理规律的分析推理能力
用地理方法推断“暗箱”的方法策略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单元 案例解析
&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必修
1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课程标准”对这部分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这一要求,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这部分教学也感觉难度较大。因而,第二单元主要以地球运动一节为例,和老师们共同探讨一下教学中的策略和方法。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课程标准】
&&#973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知识结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9312;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速度,以及因自转、公转而产生的恒星日、太阳日和回归年等概念。
&#9313;学会解释地球的运动规律,并准确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意义。
&#9314;运用教具、学具或应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或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交替及四季形成的原因。
&#9315;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9316;利用图表比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931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9313;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9314;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策略】
用“图画”的方法解决地理问题,既 “摆出来,画出来,找出来,说出来”。
【课时安排】
1、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2、第二课时:光照图 ( 摆画 )
3、第三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4、第四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5、第五课时:光照图(诊断提升)
【案例分析】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本课时教学内容在于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速度,以及因自转、公转而产生的恒星日、太阳日、回归年和黄赤交角等概念,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地球运动后续的学习影响较大。我认为,本节内容教学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其实质是物理学中物体运动的分解,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将二者完全割裂开来。
2、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都是对运动特征的一种描述,这些特征的综合就是一种运动,所以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运动特征描述的能力。
3、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上来讲,对于物体运动的认识理解,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所以本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将现实中的形象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形象,再将学生头脑中的三维形象转化为现实中的二维形象,其实质是“图——形”、和“图——图”之间的转化。
我对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如下:
(知识点)
【视频】地球运动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
【模拟】参照视频,用三球仪模拟地球运动
【观察回答】将地球运动分解为自转和公转
设计意图:
学生以地球运动视频(运动事实)作为参照,通过观察、模拟、对比、纠正等环节,在头脑中建立运动视像;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把地球运动分解为自转和公转。
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正确模拟地球自转(轴,方向)
适时纠正学生画图中的问题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描述地球自转速度和周期(适时补充讲解角速度和线速度)
结合示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异
指导学生总结自转的运动特征
【模拟】用地球仪正确模拟地球自转
【画图】正确画出侧视、俯视和仰视的地球自转(正确标注方向,能找到轴的位置,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地轴与赤道和南北极点的关系)
【回答】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全球分布规律,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原因。
【回答】结合示意图,回答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别及原因
【总结】学生在学案上填出地球自转的运动特
设计意图:
大致环节按照“摆出来、画出来、说出来”的顺序进行教学。这样做的好处如下: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运动视像
有利于学生学习物体运动的描述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标准地理语言描述地理现象的习惯
可以充分暴露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利于教师适时纠正
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指导学生在三球仪上正确模拟地球公转(轨道与方向)
讲解轨道形状(椭圆画法,两个钉子,一条线,绷直来话,引出椭圆焦点和太阳位置)
适时纠正学生画图中的问题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描述地球公转速度和周期
给出开普勒定律,引导学生探索近日点、远日点的时间、运行速度等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总结公转的运动特征
【模拟】用三球仪正确模拟地球公转
【画图】正确画出俯视状况下的地球公转示意图(正确画出轨道,正确标注方向,注意地轴的方向)
【回答并标注】根据经验说出地球公转速度和周期,根据开普勒定律,结合公转示意图推到近日点、远日点运行速度的差异,并标注图中
【总结】学生在学案上填出地球自转的运动特
设计意图:
& 设计思路与自转相同,依然按照“摆出来、画出来、说出来”的顺序进行教学。
定义: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并分析。
模拟:再次演示地球运动,指导学生找出黄道面和赤道面,并找到黄赤交角
指导学生在侧视图上正确画出黄道面和赤道面,并找到黄赤交角
模拟:再次演示地球运动,让学生观察地轴、黄道面和赤道面是否发生变化,并分析原因
指导学生在示意图上标注角度
分析黄赤交角的定义
观察地球运动,指出黄道面和赤道面,并的能用两个平面物体正确表示黄赤交角
在侧视图上正确画出黄道面和赤道面,并找到黄赤交角
观察,并解释黄赤交角保持不变的原因
在示意图上标注黄赤交角,以及地轴与黄道面
设计意图:
设计思路依然与自转公转相同,依然按照“摆出来、画出来、说出来”的顺序进行教学,但由于黄赤交角的稳定性是后续学习的重要支撑,同时,黄赤交角的形成和建立,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是学生的易错点之一,所以其形成过程以及结论需要引起学生的重点关注。所以在教学策略和环节上,这些重点和易错点则需要学生“指出来”,加以强调。
方法:复杂的运动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简单运动进行研究;研究地球运动的一般方法就是要
“摆出来、画出来、指出来、说出来”。
知识:自转公转的运动特征及黄赤交角的形成。
【课堂检测】
&第二课时:光照图
光照图的实质是在地球运动的基础上,加上太阳光照的影响,其实质是一束平行光线与一个运动球体之间的关系。这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光线与球体的视像,将学生对于地球运动光照现象的认识由形象认识转化为抽象认识,引入相关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时应特别关注,“一点两线
”(即太阳直射点和晨昏线)及“两经两纬”(即子夜、午时两经线和南北回归两纬线)。
教学策略与地球运动基本相同,在此,我不做重复叙述。学生视像建立需要借助简易实验实现,可用实物投影作光源,分析其在地球仪上的光照状况进行教学。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实际教学中,我只借助了三球仪和晨昏仪(带有晨昏圈和太阳直射点的地球仪)。我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一束平行光与一个静止的球的关系。参看视频,用晨昏仪进行模拟。这样做的好处是,晨昏仪可以移动,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视角进行观察。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画出光照侧视图和俯视图。分别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讲解昼夜半球、晨线、昏线、太阳直射点以及子夜午时经线等概念和规律。画光照图时要注意几点:&#9312;赤道与地轴的垂直关系;&#9313;晨昏线与光线的垂直关系;&#9314;过太阳直射点的光线,其延长线必过地心。
二、地球运动过程中的光照图变化(以二分二至为例)。视频演示地球运动中,光照情况的变化。视频演示春分时刻地球光照情况,用三球仪进行模拟。学生通过观察,用晨昏仪摆出此时地球的光照情况并在学案相应位置上画出春分时刻光照侧视图和俯视图。夏至、秋分、冬至如上。此过程是将学生形象思维转为抽象思维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后续地球运动意义分析的基础,这个过程的关键点在于引导学生正确画出晨昏线,画图中提示学生注意,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以及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
三、分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学生在所画的每幅光照图上,对应节气找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之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总结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同时结合视频,分析原因(黄赤交角的影响)。此图建议学生保留,可作为后续分析地球自转与公转意义(特别是公转意义)的材料和依据。
第三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 本课时学科内在逻辑如下:
一、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1、可由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入:结合示意图描述浴缸中水的运动。思考其成因。2、用实验模拟的方式来解释原因。实验可以采用中图版教材上方式“在地球仪上滴墨汁,观察墨汁流动”或者在转动的伞上滴墨水,观察其流动;还可以用“傅科摆”的方式的进行呈现。并总结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上偏转;偏转强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增。(注意,所谓的左偏,右偏是要顺着运动方向来看)<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5a18c50fxcd&690"
ALT="【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TITLE="【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3、地转偏向力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对风向、对水流以及对河流两岸的影响。<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5a18c50fxc&690"
ALT="【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TITLE="【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二、昼夜更替
& 可以以问题链作牵引,引导学生观察并深入思考。
1、昼夜产生的原因,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否相同?
2、如果地球不自转,是否会产生昼夜更替?
3、由于地球自转,目前昼夜更替的周期是多长?全球都这样吗?
4、昼夜更替对人类的影响是什么?
三、地方时
& 地方时的计算可以借鉴数学和物理的教学模式
,以导学试题的形式进行教学,但例题选择要有层次,呈现次序要合理: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我的例题顺序编排如下:
给出地方时定义: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经度上的时间都不相同,称为地方时。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5a18c50fx7a039c2c"
ALT="【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TITLE="【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9312;如图:
A、 B各为几点?为什么?
&#9313;图中 C为几点?你怎么推断的?
&#9314;图中 D、 E各为几点?为什么?
&#9315;经度每隔 1°,时间上相差多长时间?
&#9316;时间相差 1小时,经度相差多少?
&#9312;图中 c为几点?
&#9313;a 和 c经度相差多少度? a为几点?
&#9314;b 、 d各为几点?
例题 3: A( 20° N, 50° E), B( 60° S, 90° W),如果
A为早上 10点, B为几点?<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5a18c50fxc3&690"
ALT="【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TITLE="【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方法总结:
&#9312;画图,求出经度差和时间差;
&#9313;在图中标出对应的经度和时间;
&#9314; 注意:东早西晚。
例题 4: A点经度 50° E, A点位 10点, B点 12点 20分,求
B点经度?<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middle/5a18c50fxc&690"
ALT="【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TITLE="【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2、区时
说明分区计时的原因。说明分区计时的方法。(此图要边讲边画,特别注意东西十二区的重合)<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5a18c50fxc2&690"
ALT="【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TITLE="【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例题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5a18c50fxca&690"
ALT="【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TITLE="【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9312;求西三区的范围?用的是那条经线的地方时?
&#9313;北京( 116° E)在哪个时区?用的是哪条经线的地方时?
&#9314;A 点经度 30° E,地方时为 5点,求 B点( 42° E)的区时?&
3、日期变更线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5a18c50fxc42420dabfe4&690"
ALT="【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TITLE="【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例题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middle/5a18c50fxc&690"
ALT="【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TITLE="【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9312;已知
A点经度为 0°,时间为 6月 3日 18点
求 B所在经线为几月几日几点?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向进行计算:
顺时针: 6 月 4 日 9 点
逆时针: 6 月 3 日 9 点
同一时刻同一地点不可能出现两个日期。引出矛盾,从而引出国际日期变更线。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认为国际上,人为规定了一条日期变更线—— 180 °经线(不是一条直线)。
规律: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越过 180° 经线 ,日期减一天。
提问:刚才这两个算法,哪个是正确答案?( 6 月 3 日 9 点 )
&#9313;用阴影在途中标出 6月 3日的范围?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5a18c50fxcd&690"
ALT="【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TITLE="【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这说明实际中还存在着一条日期变更线,它就是旧的一天的结束时刻和新的一天的开始时刻,即
24 点( 0 点)。
规律: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越过 0点线( 时间线 ),日期加一天。
&#9314;最短再过多长时间,会出现全球为同一天的情况?
规律: 当 180 °达到 0点时,即 180 °经线和 0点线重合时,全球为同一天。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middle/5a18c50fxc&690"
ALT="【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TITLE="【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9312;若图中阴影表示黑夜,则
A地为几点?
&#9313; 若图中阴影表示 3月 21日,非阴影表示 3月 22日,则 A地为几月几日几点?
&#9314;若图中阴影表示 3月 21日,则北京为几月几日几点?
&#9315;若图中阴影表示 3月 21日,则最短再有多长时间,全球为同一天?
例题 8:(综合)
一列时速为 189km 的火车,北京时间 3 月 8 日 20 : 00 从北京直发洛杉矶(两城市图上铁路线长约 12.6cm
。不考虑途中停车时间),到达终点站时当地区时为 3 月: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5a18c50fx7a039ce74fb7&690"
ALT="【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TITLE="【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A.11
日 16 : 00 B.12 日 8 : 00 C .12 日 16 : 00 D.13 日 8 : 00
第四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 本课时学科内在逻辑如下:<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middle/5a18c50fxc&690"
ALT="【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TITLE="【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在时间上决定了节气和日期,在空间上形成了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在自转意义中也形成了地方时的分布),从而形成了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所以此课时在教学过程一定要注意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各种现象规律之间的对应关系。我的教学操作如下: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5a18c50fxcfa&690"
ALT="【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TITLE="【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5a18c50fxc42421d6fdc8&690"
ALT="【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TITLE="【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
&#9312;学生在自己画的光照图上标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9313;学生在光照图上,用红笔描出昼弧,黑笔描出夜弧。(在赤道、回归线和极圈上描画)。
&#9314;学生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全球昼夜状况分布规律,并将其填入学案。(空间分布规律),
&#9315;学生总结春分到夏至(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冬至到春分)全球昼夜状况分布规律,并将其填入学案。(空间分布规律),
&#9315;学生总结规律:
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极圈内则出现极昼极夜。
昼夜长短变化纬度分布规律: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上,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此半球上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夜长短变化时间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上,各纬度昼长随太阳直射点纬度升高而渐长。
极昼极夜变化规律:极昼极夜从极点开始出现,从极圈开始缩小;极点出现半年白天、半年黑夜,极圈极昼极夜现象只出现一天。
&#9316;规律图的识别(也可给出坐标,让学生自己画)。
判读下图纬度和时间?<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5a18c50fxcb&690"
ALT="【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TITLE="【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9317;强调几个对应关系。<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middle/5a18c50fxce3&690"
ALT="【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TITLE="【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
1= ∠ 2 ) + ∠ 3=9 0 °。
纬度定义:∠ 1=A 点纬度,∠ 2=B 点纬度。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之和为 90 °
&#9318;通过读图,观察子、午、晨、昏的时间关系,引出昼长(夜长)与日出、日落时刻的关系。将地方时的计算与昼夜长短现象之间建立联系。
昼长(日出、日落时刻)关于正午 12 点对称。
夜长(日出、日落时刻)关于子夜 0 点对称。
昼长 = 日落时刻—日出时刻;日出时刻 =12 —昼长 /2 ;日落时刻 =12+ 昼长 /2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5a18c50fxc&690"
ALT="【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TITLE="【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区别太阳高度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这是学生的易错点之一)
&#9312;学生在教材中找到太阳高度角的定义: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交角
&#9313;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太阳高度角。(关键点:找到地平面和太阳光线)。
&#9314;这个交角可能出现的情况。(补充定义:交角为 0 度角,锐角或直角)
&#9315;学生在地球仪上摆出某点的太阳高度角(用小纸板模拟地平面,铅笔模拟光线;指导摆出方法)
&#9316;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判断图中 A 点和 B 点的太阳高度角大小。并在通过在地球仪上摆出进行验证。
&#9317;学生摆出 A 点和 B 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并在学案图中相应位置画出 A 点和 B
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关键点:&#9312;正确认识太阳高度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9313;地平面为过球面的切线;正午太阳高度角为锐角或直角)
&#9318; 总结太阳高度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区别。<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middle/5a18c50fxcec&690"
ALT="【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TITLE="【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
&#9312;在图中用作图的方法求出正午太阳高度角 H A 和 H B 的大小?
HA =90 °; H B=66 ° 34&
&#9313; 让学生用作图的方法求出(纬度为 x )任意一条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导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 H=90 ° -
纬度差(所求纬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差值)。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9312;学生在光照图学案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侧视图中,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并算出它们的大小。
&#9313;学生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
&#9314;学生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折线。
&#9315; 提示学生观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并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 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9316;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什么时候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夏至),什么时候最小?(冬至),最大值最小值一年出现几次?( 1
&#9317;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什么时候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冬至),什么时候最小?(夏至),最大值最小值一年出现几次?( 1
&#9318; 回归线之间什么时候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直射时最大)一年中出现几次( 2 次)。
&#9319; 提示学生观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并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 季节变化规律: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非常广泛,常见的有日影问题、楼间距问题、集热板问题等。
例题一:日影问题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5a18c50fxc&690"
ALT="【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TITLE="【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9312;M点和N点,多长时间后可以达到日影最短? 
&#9313;M点和N点在图示时刻的日影朝向?
&#9314;M点和N点在日影最短时的日影朝向?
&#9315;M点有一 10米高的旗杆,一天内日影最短为多少?
例题二:楼间距问题
下图是房地产开发商在某城市 (30 ° N) 建造的两幢商品住宅楼,请读图后,运用以下公式及相关知识回答。
( tg35 °≈ 0.7 , tg45 °= 1 , tg60 °≈ 1.732 ) &#57348;<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5a18c50fxca&690"
ALT="【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TITLE="【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1.
某户居民买到了北楼一层的一套房子,于春节前住进后发现正午前后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问该房子一年中正午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的时间大约是 (
A. 1 个月 B. 3 个月
C. 6 个月 D. 9 个月 &#57348;
为避免这种纠纷,房地产开发商在建楼时,应该使北楼所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太阳照射,那么在两幢楼间距不变的情况下,南楼的高度最高约为
A. 20 米 B. 30 米 C. 40 米 D. 50 米 &#57348;
例题三:集热板问题<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middle/5a18c50fxcf&690"
ALT="【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TITLE="【新课程专题】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如图:咱们学校(
116 ° E , 40 ° N )要装一个太阳能热水器,为了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照,要求随季节调节支架角度 A ,求二分二至日支架角度
A 应为多少度?
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中,可用如下图示引导学生:
&#9312; B 点有什么特点?杆子 OC 的影子是 OA 朝向与 B 有什么关系?影子的朝向与太阳直射点所在方向相反。
&#9313;H 是什么?杆子高度 OC 与影子长度 OA 什么关系?
OC/OA=tanH 。
有了如上视像基础和规律后,正午太阳高度角应用方面的问题基本可以解决。
三、四季的更替
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其中春秋为过渡季节。
黄赤交角是影响天文四季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
北温带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春( 3 、 4 、 5 月)、夏( 6 、 7 、 8 月)、秋( 9 、 10 、 11 月)、冬(
12 、 1 、 2 月)
第五课时:光照图(诊断提升)
光照图是联系地球运动以及自转公转意义的重要媒介,同时它也是高考各类规律图、变形图、简略图的基础,但老师要注意,讲课过程是用光照图进行各种变形,但解题过程则刚好相反,要求学生能根据题意还原光照状况。此课时内容可根据具体教学进度和学生情况安排详略和难易程度。
此课时内容为大家安排的是北京四中朱海燕老师的一节诊断课和京源学校林琳老师一节高三复习课。这里不多加叙述。【第二单元内容小结】
& 老师们,以上就是我对第三节“地球运动”的一些思考和一些具体做法。
& 一句话概括:我的讲解源自课标课标教材,指向高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对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什么?如何把握教学内容的知识逻辑?如何将知识学科知识逻辑转化成学生的认识逻辑?采用什么样教学策略师最适合学生认识和发展的?总之,教师不仅仅是在教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生认知的方法。什么教学策略师最适合的?即要符合学科知识逻辑,又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就是好方法。这需要老师们的思考。
& 以上就是我整个辅导的全部内容,不当之处,还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我的更多文章:
( 15:23:02)( 07:49:56)( 11:52:46)( 09:09:45)( 07:16:42)( 07:14:31)( 13:38:31)( 07:38:49)( 07:58:13)( 08:24:22)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一地理试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