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电央视新闻现场报道道的元素

中国电视新闻动漫研究--《河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中国电视新闻动漫研究
【摘要】:
电视是承载着多形式元素的大众媒介,电视新闻借助其传播技术的优势,以多视角的画面叙事元素,将信息以更加生动、具象、准确、易受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电视新闻动漫是在传承新闻漫画逾百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充分吸取当代新媒体动漫(动画或漫画)传播的形式成果,开创了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中新闻动漫的新形式,出现了以新闻动漫为依托的新的新闻报道形式。
本文以介绍电视新闻动漫的定义入手,结合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大量实例,对这一新的电视新闻形式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从而得出如下一些基本看法:
电视新闻动漫,就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借助于电子技术的传播手段,以声音配合动画或漫画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所作的报道。主体是新闻,动漫只是一种表现新闻的形式。它是电子传播技术高度发达、各种传媒激烈竞争、快餐文化成为时尚的当今时代的必然产物。其主要表现形式有新闻事件模拟、新闻事件要点分析、新闻评论画面三类;其主要特点和优势是取景范围的最大化、新闻评论的具象化和叙事风格的趣味化。电视新闻动漫做为一种比较新颖的融合了视觉、听觉等多种媒介传播方式的更加直观的新闻形式,已经潜入我们每日接触的新闻节目当中,成为现代新闻形式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报道形式,它有着自己不同于纸媒和广播、网络等传播形式的新特点,但如果运用不好,也容易出现内容失真、评论失当、趣味低下等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在积极推广、发展、完善这一新的电视新闻形式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维护其新闻的本质属性,正确处理动漫手法与真情实景的关系,坚持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目前,新闻动漫作为电视新闻中的新形式还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关注,对它的研究还比较少,我想通过本文的研究让大家来重视电视新闻动漫这种新闻的表达方式,让新闻动漫在电视新闻中发挥其更加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G222【目录】:
中文摘要3-4
英文摘要4-8
(一) 选题缘起8-9
(二) 选题意义9-10
(三) 文献综述10-11
(四) 创新之处11-12
一、电视新闻动漫的概述12-22
(一) 电视新闻动漫的定义12-13
(二) 电视新闻动漫的产生与发展13-22
1. 一个迅速崛起的电视新闻新形式13-16
2. 催生新闻动漫的背景与原因16-19
3. 电视新闻动漫的常见类型19-22
二、电视新闻动漫的特点与优势22-40
(一) 取景范围的最大化23-31
1. 预取未来之景24-25
2. 补取已逝之景25-27
3. 展示无法亲见之景27-29
4. 揭示事物内部之景29-31
(二) 新闻评论的具象化31-34
(三) 叙事风格的趣味化34-40
1. 提升了新闻节目的视觉愉悦性35-36
2. 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36-38
3. 提高了新闻的易受性38-40
三、电视新闻动漫在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40-57
(一) 始终保持新闻的本质属性40-51
1. 真实性40-45
2. 时效性45-47
3. 新鲜性47-51
(二) 正确处理动漫手法与真情实景的关系51-53
1. 动漫画面与真情实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51
2. 动漫画面不可取代真情实景51-53
(三) 坚持观点与材料的统一53-54
1. 对事物的评价要从事物本身出发53-54
2. 防止滥用夸张、变形手法,对报道对象进行人为的丑化或美化54
(四)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54-57
参考文献59-6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沈有元;唐黎;;[J];巢湖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杨蕊;;[J];采.写.编;2007年03期
楼旭东;荣元;;[J];当代传播;2008年03期
周小普;余敏;;[J];国际新闻界;2009年01期
李娟;王诗文;;[J];青年记者;2009年11期
俞柏鸿;[J];新闻实践;2005年05期
曾维康;;[J];声屏世界;2009年08期
罗以澄;黄雅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余镇邦;[J];新闻爱好者;2003年04期
商铁山;;[J];新闻爱好者;2009年1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云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罗锋;;[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刘东建;刘俐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李成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俞小和;;[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陈自清;;[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陈文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燕道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李成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张薇;熊腾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齐骥;;[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童兵;;[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黄升民;陈素白;;[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冯悦;;[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范军;;[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邵益文;;[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杜月英;;[A];中国编辑研究(2009)[C];2010年
赵毅;;[A];中国编辑研究(2009)[C];2010年
殷晓蓉;;[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殷晓蓉;;[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雪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朱蓉蓉;[D];苏州大学;2010年
卢迎春;[D];苏州大学;2010年
谷颖;[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王汉熙;[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李书藏;[D];武汉大学;2010年
张志刚;[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徐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段鹏;[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杨硕;[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尤永;[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林堃;[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朱世昭;[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赵广香;[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王思童;[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陈欣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李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刘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李闻莺;[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丰义哲;[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任彦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连保军;;[J];传媒;2006年08期
李良荣;[J];采.写.编;2005年01期
林海哨;;[J];东南传播;2008年06期
王益洪;[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年10期
陈力丹;[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4年05期
李良荣;[J];新闻界;1998年06期
陆地,高菲;[J];声屏世界;2005年08期
张颖;;[J];现代视听;2008年08期
杨靖,陈思劼;[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运炽;[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韩向阳;[J];声屏世界;2002年07期
李东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年09期
刘智勇;;[J];中国地市报人;2011年04期
翁星;;[J];现代传播;1983年02期
张春祥,郝晓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05期
赵迎霞,孙永雷;[J];新闻前哨;2001年06期
金铁明;;[J];记者摇篮;2005年05期
张滨;张翀宇;;[J];新闻前哨;2006年07期
贾哲敏;;[J];青年记者;2011年04期
吴双;;[J];视听界;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欧阳照;;[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黄匡宇;;[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黄雅堃;黄匡宇;;[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李斌;;[A];中国教育电视:挑战与对策——第四届中国教育电视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拜合江;;[A];中国教育电视:挑战与对策——第四届中国教育电视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赵雪松;;[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C];2002年
孙忠;;[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李米东;刘莹;;[A];中国教育电视:挑战与对策——第四届中国教育电视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劳光辉;;[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南卷)[C];2010年
孙忠;宋长虹;郭瑞宝;袁希强;;[A];山东气象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继刚;[N];伊犁日报(汉);2008年
遵义县电视台 李勇;[N];贵州民族报;2010年
太原电视台
张洪秀;[N];山西日报;2010年
同煤电视台
商殿臣;[N];大同日报;2009年
顾威;[N];工人日报;2010年
方山县电视台
段荣华;[N];吕梁日报;2010年
刘金伍 上蔡县广播电视局;[N];驻马店日报;2010年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
郑洋;[N];甘肃日报;2009年
姚斐;[N];伊犁日报(汉);2009年
尹新慧;[N];喀什日报(汉);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梁;[D];复旦大学;2010年
蔡海龙;[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王昊;[D];复旦大学;2005年
侯海涛;[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唐俊;[D];复旦大学;2008年
向美霞;[D];复旦大学;2010年
王建磊;[D];上海大学;2011年
王琰;[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陈明瑶;[D];浙江大学;2008年
雷震;[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子毓;[D];河南大学;2010年
杨秀双;[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赵庆秋;[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刘雁霞;[D];河北大学;2011年
禹薇;[D];郑州大学;2010年
万红霞;[D];河北大学;2009年
杨延祥;[D];黑龙江大学;2010年
李莎;[D];河南大学;2011年
王楠;[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周瑞金;[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SNG对话中国电视新闻:现状、影响力及其发展走向研究
从2003年开始,一种新型电视新闻直播手段SNG开始在中国内地的电视新闻业快速发展起来。仅仅两年后,全国拥有或准备购置SNG设备的电视台由2、3家迅速蔓延到十几家,并且这个数字仍然在飙升。我们可以预见,SNG的大范围轮番轰炸必将在中国电视新闻传播中掀起新一轮冲击波。换句话说,研究SNG在中国内地的发展现状和影响力,可能将为今后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直播常态化的发展指明一条前进的道路。
在这一背景下,结合当前我国的电视新闻发展实际,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在于SNG进入中国电视新闻业的现状、影响力、发展趋势,其中,影响力是重中之重:当SNG这种先进的直播技术手段进入到我国的电视新闻报道中时,它对我们的电视新闻业产生了哪些影响?它的影响力有多大?它颠覆了什么?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为了论述这个问题,本文的框架分为四个部分:
本文首先对SNG这个先进技术进行了本体论述,从三个方面对SNG的概念进行了定义,介绍了SNG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发展情况,并且分析了SNG的技术特点和优势。
第二,对SNG在中国内地电视新闻业的过去十年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分析,结合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的SNG实际案例,阐明了当前SNG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现状。
第三,在第一、第二两个部分的基础之上,从多个方面分析了SNG对于我国电视新闻的影响,并从正反两个角度去看待它在中国内地发展的特点,阐明观点。
第四:对今后中国SNG报道的未来之路提出了设想和展望。
学科专业:
授予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
导师姓名:
学位年度: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现场报道,就是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对事件进行的报道。随着中国电视业的发展与完善,现场报道已成为当今新闻节目中最重要"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与现场记者
2013年6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现场报道,就是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对事件进行的报道。随着中国电视业的发展与完善,现场报道已成为当今新闻节目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它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使电视新闻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达到了报道过程与新闻事件发展在时间上的统一性,以获得最真切、最及时的报道效果。 中国论文网 /7/view-5330101.htm  现场报道强调的是现场。只有在记者到达现场后,根据当时的场景、信息或结果得出有效结论后,再经过分析与提炼,才能言之凿凿,言之有物。无疑,现场报道既强调记者在现场又强调记者在现场的报道,而绝不是记者在现场念出的事先准备好的报道。现场报道有三种形式:   1.现场直播方式。这种方式一般用于专题新闻报道。比如说,党的十八大在北京胜利召开的开幕式以及每年的全国“两会”等一些重大新闻事件。通常这种报道形式应用于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或较有影响的新闻事件中,它需要准备充分,支撑到位。   2.伴随式现场报道。记者在现场播报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摄像记者在拍下主持人图像的同时,还要拍下新闻事件,即通过主持人把观众带到新闻事件的现场,达到目睹现场真实情景的目的。这种形式的现场报道易于掌握,也比较多见,辽宁电视台的《新北方》栏目大量采用这种方式。   3.问答式现场报道。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以还原新闻事件的本因。这类现场报道适合于突发性事件发生之后,由于记者未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因此采取的一种补救现场采访。   现场报道关键看现场,关键看现场记者的能力与水平。现场记者也称出境记者,在一些重要或特定的新闻事件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知名主持人客串现场记者。由于现场报道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因此,现场记者必须具备以下几点基本素质:   1.丰富的新闻经验。在国外,现场报道的现场记者大多为资深记者,他们通常年龄都在40岁以上,由于多年从事新闻工作,因此,他们采制的现场报道往往视角独特,透彻入理。有资料表明,在美国最受欢迎、最有代表性的主持人都是常年在海外的特派记者,深厚的积淀使他们不仅在现场采访中得心应手,也使他们赢得了尊重和名利。就我国来看,由于技术手段的进步,现场报道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级电视新闻报道中。我们会发现一些有经验的现场记者在新闻事件中,提问得体,反应迅捷,掌控力强。他们既能向广大观众描述基本新闻事实,又能发现事件背后的根源本质,最重要的是他们简单的点评或总结能让人们思考。央视的白岩松、柴静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2.渊博的知识。在现场报道中现场记者常常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士,要采访、要交流就要求现场记者必须具备较为渊博的学识。知识渊博对任何工作来讲都是成功的基石,我们常说新闻人要做个杂家就是这个道理。对于要采访的事件或人物要准备、要设计,可以不通,但必须要懂。因为有些东西是准备不了、预见不了的,这就要靠平时的知识积累了。否则在现场你不知人之所云,就没法交流,也没法平等对话了。凤凰卫视的闾丘露薇、央视的水均益可以说是现场记者的佼佼者,无论是朝核争端、中美关系抑或法制建设、疾病控制,他们都做到了从容不迫,侃侃而谈。   3.熟练的语言表达技巧。记者出现场,是在屏幕上向广大观众讲述新闻事实,因此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很高,在发音上可以不专业、不标准,但口齿必须流利清楚。很显然,如果一名现场记者吐字不清或地域口音浓重,观众看了不知所云或感觉非常难受,那再好的新闻他们也会难以看下去了。另外,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现场记者所表述的必须是观众最想了解、最想知道的,不能将大量的无效信息或非重要信息传达给观众。   (作者单位:阜新广播电视台)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简析中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意义及发展前景
简析中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意义及发展前景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传播优势和传播资源、传播手段,从而在竞争中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是任何媒体必须考虑的问题。从电视媒体内部的竞争来看,能够在重大社会事件和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进行现场直播的电视台往往能赢取受众的注意力和好评。汶川地震发生不久,以央视为代表的国内电视媒体也紧急行动,打破常规编排,推出不间断的全天候大直播,不仅将党和政府的动员令、把灾区的情况第一时间传递给广大受众,而且还发动广大受众捐钱捐物支援灾区。这次国内电视媒体自觉的、及时的、长时间的、打破常规编排推出的新闻直播,也给媒体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如何应急反应提供了一个范例,它树立了中国电视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将在中国电视史上记下浓重的一笔,从此可见,中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字:现场直播、汶川地震、新闻选题
一、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优势和特点
(一)新闻现场直播的含义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节目是以新闻现场的多机位拍摄、现场编辑与卫星传播直接相连的现场新闻即时传送为主体,综合背景资料、相关知识介绍、演播室的串联、评述、现场记者采访,以及多个现场之间的交流为一体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
(二)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优势
1、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节目具有同步感强、可信感强、信息完整、富有悬念等4个突出特点。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可以把新闻发生的现场或景观,活生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产生与事件进展的同步感;向观众展示事件全貌,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面对面直接传播,没有任何中间环节,使观众可以了解新近发生的事实,而且报道刚刚发生或正在进行中的事实(事件),使观众产生亲历感;调动有意注意,使观众产生参与感。在许多重大事件的报道中,观众虽然可能通过更多媒体了解事件的记录与反映,但显然都没有电视新闻直播这种方式来得直接与深刻,让观众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人。
2、既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又能对信息进行整合,以多种方式组成综合报道系统,减少了时空对声像传播的制约,使新闻由“今日新闻今日播报”(TNT)发展为“现在新闻现场播报”(NNN)。中央电视台对伊拉克战争的现场直播,正是充分发挥了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优势。伊拉克战争是北京时间日10点35分打响的。几分钟后中央电视台第一、四、九套节目分别迅即现场直播,跟踪战争进程,其速度之快、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效果之好,都是空前的,在中国电视新闻传播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特别是CCTV-4中文国际频道实行24小时滚动播出新闻,其《关注伊拉克战争》特别报道更是全程跟踪并同步、全方位报道战争进展与相关事件,长达32天数百小时。在电视直播报道中强调整体运作,信息与深度报道、访谈与评论衔接得十分紧密,更加注重对突发新闻事件的应对与处理,在对事件的分析与点评上,形成一种主流的视角并以此来影响广大受众,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反映了我国政府关于伊拉克问题的原则立场,比较充分地满足了中国观众了解世事的信息需求。这次新闻直播报道中还实施了对境外多个主要电视台新闻节目配以同声传译的实时转播,其中包括了CNN,也有在适当时间予以替换的福克斯新闻网,当然还有“阿拉伯世界的CNN”--半岛电视台。学者和观众被这些具有冲击力的新闻报道和详实广泛的一线采访所震撼。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新的一场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完全由电视直播的战争,既是战争的奇迹,也是电视的奇迹。
(三)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特点
1、时间的同步性
直播省去了录播节目中必须要有的新闻采集、制作、审核等许多中间环节,摄制节目的时刻也就是观众接受信息的时刻,使观众能在第一时间经历新闻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在过程中同步体验,实现了新闻事件的“零距离”接触,大大增加了电视新闻的传播魅力。
汶川大地震发生在14点28分,地震发生后22分钟,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就口播国家地震局通过新华社向全社会发布的汶川大地震的消息。大约15:20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打破正常编排开始直播,并且在电视屏幕上滚动字幕,不间断地报道最新消息。新闻频道与综合频道并机直播《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报道。几乎与央视同时,离震中只有92公里的四川电视台卫星频道,在连连强烈余震中,中断正常节目播出,对震情进行全天候24小时的直播;重庆卫视、陕西卫视、上海东方、深圳卫视、湖南卫视等也在第一时间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报道中。国内媒体迅速及时的灾情报道,使广大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灾情的最新变化和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这在以往的电视直播中是罕见的。
与迅速及时比较起来,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次报道始终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这一点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很多人可能对唐山大地震时的隐瞒不报还存有记忆,对非典初期媒体的半遮半掩还历历在目。国内媒体在多次重大事件的报道中,都受到了外国同行的诟病,而这一次则赢得了一片赞扬声。
这次汶川地震的报道完全打破以往先例,记者在第一时间进入灾区,发回了全面、细致、准确的报道,实时滚动报道遇难人数,如实报道灾区的惨烈情景,跟踪记录救灾进展,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声音、灾民的情绪和表情,社会各界的行动和关注通过电视荧屏公开透明地传给受众。这种公开透明的报道后来被证明是完全必要和正确的,它保证了信息的有序流通,有效地预防了人们的恐慌心理,堵住了流言和谣言传播的渠道。正如一位记者所说:”恐慌止于信息公开,谣言止于信息畅通,信息不畅是谣言和恐慌的温床,只有及时、权威的信息公开才能给公众稳定和理性的预期”
  2、不可预见性
直播新闻的现场同步性,也决定了新闻播出的不可预见性。因为新闻事件最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连新闻记者也无法预料,什么样的结果都可能发生,观众收看直播新闻,就是要体验事件发生过程中对于结局的紧张期盼。这种第一时间内的终极悬念使观众产生一种紧张的期待感。例如决定2008年举办权最终“花落谁家”的现场直播,其结果有相当的不确定性,一轮轮扣人心弦的投票紧紧地抓住了中国观众的心,结果北京申奥成功之夜的直播收视率超过了70%。
3、新闻信息的原生态
  现场直播省略了节目制作、播出的许多环节,同时也保证了现场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损耗,还新闻以本来的面目,以原生态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甚至各种细微的差错也无法回避与修正,这种真实性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
  直播类电视新闻节目使电视的时效性更强,更具有现场感,能更为客观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更能调动观众的积极参与,但同时对电视传播技术的要求更高,事前的策划也要求更周密、更详尽,对电视工作者业务素质的要求更高了。香港回归直播报道,就是提前一年开始筹划;澳门回归直播,也提前半年开始准备。成功的直播,需要各方面人员的密切配合,而记者或主持人则成为新闻直播的中心。敬一丹曾经深有感慨地说:“《直播中国》使我开拓了自己的业务领域,边走边说,直播状态,这本身就是我过去很少经历的,它对主持人是多方面的考验。观察发现能力、应变能力、对同伴的协调能力、现场的控制能力,都作用在主持人身上。”
  在现场直播中,前方记者和演播室主持人的设置使电视有了自己的视角和观点,特别是与事件相关的细节和背景的报道更强化了电视媒体的权威性。自1997年之后,央视的现场直播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不仅有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庆阅兵和迎接新千年这样的重大事件直播,而且还有重庆纂江虹桥垮塌和张君系列杀人案的庭审直播,还有钱江潮、抚仙湖水下考古等自然与人文方面的直播。无论是直播的范围还是直播的手段乃至直播的操作水平,都有了相当程度的拓展和提高。在这一时期,重大的仪式性事件通过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节目呈现在观众面前,对中华民族来说,更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选题的发展趋势
(一)以点带面,贴近生活
在过去的新闻实践当中,现场直播似乎总是难逃“大型”之路。首先是题材重大,比如香港回归、申办奥运会、三峡截流工程等;其次是规模大,上述直播所动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等皆非一般日常节目所能比拟。所以“大型”似乎成了现场直播节目的代名词。但是,如果现场直播坚持“大型”原则的话则难以得到切实的发展,因此在具体操作上要更加灵活,逐步增加现场直播节目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比重。就选材而言,直播的现场不能仅限于重大新闻事件现场,而应该扩展到更广的社会层面,也就是要实现选材的多样化。现在每逢重大的天气变化,特别是出现灾害性天气,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各档新闻中都会安排对各地的连线直播,虽然许多直播只是简单的单机直播,场景比较固定,但这样从“小”处着眼的内容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就是所谓做“小”的好处。
(二)选题应突出现场性和故事性
人类天生的好奇心让观众对于充满故事性的事件有强烈的关注欲望。在做电视新闻直播的时候,一定要突出新闻事件中的悬念、冲突和戏剧性元素,从而激起观众强烈的收视期待。
(三)扩大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运用面
目前这样的直播形式在CNN、FOX、BBC等许多国外知名媒体的节目中比例非常高,这些媒体的90%的新闻内容以这样的方式呈现。
往往许多现场直播的选题都偏“大”,一次直播需要对整个频道的节目播出进行调整,因此在常规的新闻节目中穿插现场直播内容就显得灵活了许多。北京卫视的《直播北京》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它在每天的节目中都有通过DSNG小组来自新闻现场的直播,虽然有时候内容显得有些牵强,但这种直播的形式还是值得肯定的。这样的直播形式在社会的某个特定时期曾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松花江水污染期间,黑龙江电视台在原有新闻节目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四档滚动新闻,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这一事件的最新进展。为了进一步突出新闻的时效性,各档新闻节目中也增加现场直播的比例。比如记者全天24小时在取水口守候,每次采样送检的情况都以直播的方式呈现。根据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数据,松花江水污染期间,黑龙江电视台在哈尔滨市网的平均收视率超过了5%,最高点还达到了13%。
(四)选题应突出未知性和悬念感
对于受众来说,越符合预料的事件越引不起他们的收视兴趣,而充满未知性的新闻事件就非常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直播的最大魅力就是带着受众一起去探寻未知。如果再加上直播这种传播方式,让传播者和受众同时揭开层层悬念,事件的发展过程和结果的不可预知性能够激起观众强烈的收视兴趣,共同期待事件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酷爱观看各种体育比赛的现场直播的原因。
除了未知性和悬念感之外,这些突发的新闻事件还有很强的不可重复性,直播就使得受众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见证了历史的瞬间永恒。这种情况下,除了新闻事件,一些人文历史领域的变动也可以采用电视直播的形式。
比如一些罕见的天文奇观、自然现象。这些对受众而言充满了新奇,又具有相当的时效性和相对的不可重复性,但是因为地域、天气和观测条件的差别,并不是所有的受众都能够很清晰地见到这些奇观。
当前,因为新闻报道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视新闻直播这种报道形式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常态,被各家电视媒体广泛应用。这种形式无疑是最能体现电视媒体传播特色和魅力的一种传播方式,而如何进一步开发报道新思路,更好地彰显电视新闻直播的魅力,达到电视媒体传播效果的最佳化,这是电视人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三、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运作模式
(一)增加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生动性
我们知道,直播活动围绕着事件进行,是对事件进程的同步展现和报道,因此,事件的发生过程是直播不可或缺的。换言之,没有过程的事件(进程简短或者没有记录过程)都不会构成直播活动。2007年1月,黑龙江电视台对哈尔滨国际冰雕赛和哈尔滨国际雪雕赛进行了现场直播。了解冰雕和雪雕比赛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比赛往往需要持续几天的时间,而且整个比赛的呈现效果也只是一个相对封闭而且缺乏变化的场景,事件性也很弱。这样就给整个直播的趣味性和表现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记者提前介入,把从冰块、雪块变成艺术作品的过程全程记录下来,这样使相对静态的活动充分地“动”起来。虽然是静态场景,但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冰雕和雪雕作品又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所以直播的创作人员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他们搜集了历届冰雕和雪雕比赛的获奖作品,并融合了一定的特技,像电影胶片那样播放给观众;另外在直播前,工作人员充分考虑了光线的效果。比如,在冰雕比赛中,现场的机位设置上增加了逆光的机位,导播在画面的切换中增加了逆光角度的运用,这使得画面更具有通透感,把冰雕的晶莹剔透美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也弥补了画面“动”感不足的问题。虽然说现场直播是对现场的再现,但在不影响真实性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可视性因素。为了让这样的冰雕和雪雕的现场直播“动”起来,还可以在增加情节上充分考虑,在直播中加入另外一条线索,比如找一名记者与现场的选手一起参与冰雪作品的创作。一方面以这样的方式寻找这些选手身上的故事,另一方面这样的记者体验也会成为观众关注的一个新亮点。
(二)巧妙利用细节突显主题
细节的归纳在现场直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细节抓得好,现场直播就有感染力。黑龙江电视台对哈尔滨国际冬泳邀请赛进行现场直播中就抓住了许多细节。作为勇敢者的运动,冬泳本身就很具有吸引力,许多人都对这种挑战严寒的活动充满好奇。在直播中,画面上出现最多的是人物的表情和神态。不论是冬泳爱好者还是观众,他们的表情和神态就足以说明这项运动的魅力了。同时,记者在现场还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比如来自北京的、已八十高龄的车树奇老人。车老长长的白胡子非常有特点,让人们过目不忘。他的出场一下子就吸引了观众的目光。随后,再加上车老讲述的他自己和冬泳的故事,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直播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在直播形式上,可以采用双视窗的形式,实现演播室与现场的有机结合。受众虽然可以从直播画面中观察和评判新闻现场,但是由于空间和相关知识的限制,对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了解不足,因此现场记者和演播室的主持人应该从受众角度出发,提供他们最想了解的信息。演播室作为现场直播的调度中心,具有对现场再加工的功能。主持人可以通过相关的背景介绍、专家嘉宾的评析来提高信息的丰富性,同时可以适当控制局面,规避“沉默的螺旋”导致的负效应。比如价格听证会上,在消费者意见处于弱势时,演播室内的主持人可以适当强化消费者的意见,从而使双方力量显得均衡,这样会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四)要善于运用图表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
大多数现场直播,尤其是大型现场直播的场景都比较复杂。为了让观众能清晰地了解直播机位和现场的整体情况,应多考虑采取动画和图表的方式向观众呈现。这样的方式也是一种易于受众接受的方式。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黑龙江电视台推出大型跨国直播《胜利的日子》。由于直播点覆盖黑龙江哈尔滨、虎林,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等地,直播一开始,主持人就以一张世界地图开场,把整个直播的点次和流程向观众进行了介绍,给观众一个清晰的框架。
(五)注重整体协调,提高工作效率
突发事件的直播往往会打乱原有的节目安排,而且会大大增加直播人员的工作量。因此,在建立专门的新闻频道的基础之上,要注意加强整体意识,注重整体协调,提高工作效率。现场直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只靠现场记者、主持人去应对,而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首先要在新闻频道总监之下建立一个“大编辑部”,并以整个频道为管理单元,统一策划选题,统一调度记者,进行新闻素材采集工作。这就需要一个与之配套的覆盖广泛、高效运转、功能强大的新闻采集网络,以随时随地快捷方便地获取最鲜活的新闻信息。相应的,要有一系列新闻资源内部网和数据库,并配备一整套新闻资源管理系统。记者采集回来的新闻素材由中心编辑部统一调配,让各部门(时政、财经、科教文、体育等)编辑部各取所需,制作栏目。只有在频道整体意识的带动下,实行大编辑部的组织结构,才有可能真正实现频道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四、目前我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存在的问题
(一)以“连线”代替“现场”
我们所说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是指对事件发生现场和发展进程的及时性报道,这种报道应该是图声并现的,能够给电视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综合感受。正因为如此,现场直播才能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我们经常在一些新闻直播节目中看到以电话“连线”代替“现场”这一怪现象,甚至有人调查统计,以“连线”代替“现场”的比率竟高达60%以上。我们知道,“连线”代替“现场”应该是一种不得已的备份方式,推崇“连线”而减少“现场”是对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一种歪曲。
(二)假直播的现象时有发生
假直播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新闻记者带着策划人先期的策划框架去现场进行采访报道,影响了记者对现场情况的判断和对信息的选择,所做出的现场报道无法反映事件的真实面目;二是拿以前录制的消息充当直播的新闻,用虚假的信息掩盖真实的新闻事件现场。为了一些政治的需要或是电视媒体自身的利益,部分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时有假直播在扮演角色,这种状况的存在,无法让电视观众了解到完整的事件或认识到事件的真实面目。
例如在2008年的春晚,在《激情爬杆》这个杂技节目中,居然出现了慢动作,这是在直播过程中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出现的,除非像体育比赛那样镜头重放。在全景的镜头中也可以看到有些地方没有摄像机,但是却有这些机位的镜头,由此可见整个节目是由多次表演拍摄后剪辑而成的完美作品,并不是现场直播。
而在2010虎年春晚央视声称央视1套、央视4套、央视9套同步直播,结果却令广大观众费解。三个频道播放的版本不同,在刘谦的魔术节目直播中,CCTV1、CCTV4直播中董卿身着绿色礼服,而在CCTV9董卿却身着粉色礼服。对此央视回应:一般情况下,为防止意外发生,春晚的一些节目会提前进行录制。由于受时间限制,春晚播出后,中央9套来不及编辑,部分播放了早先录制好的另一个版本,因此出现一些细节上的出入,但节目整体的顺序及内容均不会出现较大变动。也就是在直播过程中插入了录播内容。
(三)直播技术设备落后
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是做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硬件基础。缺乏相应的技术设备,想要做好现场直播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一般说来,只有类似央视等大型的电视台才具备比较完善的新闻直播的硬件基础,一些小的地方台由于摄像、包装、视频、音频、通讯、卫星传输、光纤线路等技术设备的欠却无法做好或根本不能做相关的现场直播节目,结果是导致本应该做现场直播的新闻“错失良机”,不能发挥出电视媒体本应该发挥的作用。
(四)重报道,忽视解释。
面对灾难,电视媒体进行了持续的报道,对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连续报道。但有的时候却没有做好相应的解释,没能解答观众在看电视时所产生的疑惑。比如,很多观众觉得救灾进展缓慢,大批部队为什么不派上第一线;为什么不实行伞降,这些问题就没有及时地进行解释,或是语焉不详。应当说,现场直播报道的影响力,恰恰在于报道与评论的自然有机结合,在于报道的同时让选择与评论自然得体地流出。真正对人们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的,并不仅仅是事实,而往往是对事实的解释;并不仅仅是事件本身,而是关于事件的某种描述和分析。从传播规律来说,事件传播实际上传播的是对事件的描述和解释;就产生影响而言,解释往往比事实本身更直接、更深刻、更有力、更难以改变。
(五)报道环境欠佳
尽管近年来我国民主政治程度不断提升,电视媒体的报道环境已经有所改善,但是在一些人心目中还存在着类似“媒体只是党的政治宣传工作的一部分”等思想,这些思想的存在严重限制和制约着现场直播工作的进行和发展。其结果导致,一些本应该向观众做现场直播的新闻,由于种种政治需要和其他方面的利益而不能做现场直播,无法让观众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事件的真相和进程。可以说,如果不能建立良好的新闻现场直播环境,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工作的状况。
五、解决目前我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存在的问题对策
(一)慎重选择直播题材
由于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比较大,加之一些枯燥、没有直播意义的题材也不能吸引广大的观众,因此,在选择新闻现场直播题材上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慎重选择题材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提高采访人员鉴别新闻素材的能力。具有优良甄别新闻素材能力的采访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二、侧重平民化方向。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主要受众是广大的电视观众,他们希望看到的多是反映国计民生的题材;三、侧重对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报道。现场直播的最大特点就是即时性、真实性和参与性,应该侧重发挥其在这些方面的优势。
(二)侧重“现场”报道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主要外在表现就是即时性的现场事件图像和声音并现的综合,如果以“连线”取代现场,那就与广播现场直播没有多大的差异了。因此,在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时要尽可能多地运用“现场”报道,而“连线”只能作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这首先需要新闻工作者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现场”与“连线”的重大区别,让“现场”说话。
例如日出现在《今日关注》节目中的一次连线报道:
主持人:这次小泉在哈萨克斯坦都有哪些活动,能不能先给我们介绍一下?
记者:好的。小泉是于28日当地时间下午两点抵达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那的,开始他卸任之前为期4天的中亚之行,这是小泉就任以来首次访问哈萨克斯坦,也是第一个到访的日本首相。哈萨克斯坦政府对小泉的到访非常重视,外长托卡耶夫亲自到机场迎接,随后小泉就前往总统府同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举行会见。两国领导人在会谈中主要讨论了加强双边关系、深化政治及能源合作和日本“入常”这些议题......
主持人:当地媒体对小泉这次来访有什么评价吗?
记者:今天当地的主要媒体均对小泉此次来访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官方哈萨克斯坦《真理报》在头版刊登了题为《日哈领袖加深两国伙伴关系》的文章,对小泉此次来访活动进行了全面报道,称日哈两国关系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还有就是哈萨克斯坦发行量较大的《领袖报》,今天也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文章,分析了小泉此行的主要目的.....
从回答的内容看,显然是记者事先写好了稿件,不管主持人如何提问,只按照自己事先的准备,对照稿件照本宣科。稿件中大量的书面用语,同现场报道的自然生活化用语要求之间的背离,使得这次连线效果大打折扣。由此看来,怕脱稿成了一些现场记者做不好现场报道的巨大障碍,这种障碍只能随着现场报道经验的不断增加而逐渐消除。
(三)展现事件的本来面目
央视《焦点访谈》节目片头的
“用事实说话”,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广大观众观看新闻无非就是想了解新闻报道事件的真相,任何蒙蔽观众的报道都是不负责、不称职的表现。为此,首先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制度要求来制约假直播现象的发生,对做出虚假直播的相关人员给予严厉的惩罚,净化新闻环境;其次,教育广大新闻工作者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工作态度。对人民负责,播报出真实的事件现场是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采用先进的直播技术设备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所有电视媒体都采用先进的直播技术设备还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虽然存在距离,但我们仍然要为实现这个目标付出不懈的努力。首先,国家要加大对电视新闻直播工作的财力投入。运用国家财力上的支持帮助电视媒体更新落后的技术设备;其次,各个电视台要努力创收。电视台可以依托于自身的电视广告等收入来增加经济收入用于改进直播技术设备,并用提高电视台社会影响力来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做广告,实现良性循环。
(五)系统整合直播资源
发挥现有资源的整体优势,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保证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顺利进行。系统整合直播资源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选拔优秀的直播节目策划者。优秀的直播节目策划者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总结来全面调动各种直播资源,并领导多种资源的有效配合;二是做好直播经验总结。俗话“熟能生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尽可能演练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工作,并不断地积累经验,找出资源配合不协调的原因,并在集体学习与总结中广泛的交流与探讨,实现各种直播资源的协调配合。
(六)创建优良的报道环境
创建优良的报道环境,给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首先,加快民主化进程。当今,社会民主化进程已经逐步加快,电视媒体的民主化进程也应该加快脚步,创建比较宽泛的、自由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社会环境;其次,坚持为党负责、为人民服务的原则。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不仅仅要为党的政治需要服务,同时还应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向百姓展现出现场直播事件的真相。
六、提高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人员的素质
在现场直播状态下,电视新闻的从业人员特别是现场记者和主持人的素质要求更高。现场记者不仅仅作为个人或媒体机构的代表到新闻现场采访,而且也代表了观众体验和感受新闻现场,因此,记者要从受众角度出发,传递观众最想知道的新闻信息。无论在日常的直播还是在重大突发事件的直播中,记者和主持人除了具备强烈的新闻敏感和良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应该具备高度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此外,如前所述,现场直播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它要求树立整体意识,这就需要培养一个强有力的直播队伍。不难发现,在伊拉克战争直播报道中,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的轮换频率非常低,这不仅使直播的形式单调,而且由于主持人的过度疲劳,大大影响了整个报道的水平。而凤凰卫视拥有许多有个性的节目主持人,他们能集播、谈、同声传译为一身,对各种突发事件都能应付自如,因而能建立起完善的处理突发事件的直播机制,提高了现场直播的效率。因此,新闻频道要培养强有力的直播团队,就应该突破惯性思维,打破栏目对主持人的限制,在直播节目中善于调用最合适的主持人和记者,真正地实现频道资源共享,提高整体效益。
[1]杜静.现场直播对电视新闻的冲击.新闻爱好者,2005年第11期
[2]王勇.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风险.声屏世界,2006年第3期
[3]周静.电视直播新闻存在的问题.当代传播,2003年第5期
[4]张君昌.《超媒体时代——新世纪电子传媒经营与创新》,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页
[5]高有祥.《电视新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6]郭镇之.《电视传播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7]陆晔.《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孙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闻现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