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历史和政治的文科生适合哪些军校招文科生专业

中公考研部落
更适合文科生报考的考研专业有哪些
辅导课程:&&
来源:中公考研&&发布时间: 09:17:35
[摘要]文科生考研,专业选择的面相对来说会更小一些。那么哪些专业是更适合文科生报考的呢?下面,中公考研为大家列出最受文科生欢迎的考研专业,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专业的选择。
  2017考研交流群:
  身为文科生,你一定是一位感性多于理性的人,或者思想活跃,见解独到;或者能写会画,艺术修养高;或者精于沟通,敢于&同陌生人说话&;或者工于心计,善于谋划管理。文科生可以选报的专业有两类,一是人文类,如中文、历史、外语、新闻等,二是经管类,如经济学、金融学、工商管理等。在这两类专业里,最适合文科生报考的的大致有十个专业,下面就先为大家详细介绍。
更适合文科生报考的考研专业
  【精彩文章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时间转瞬即逝,而此时此刻,2017考研学子正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着,无论前面的复习之路有多么艰难,相信他们都会一直坚持下去的。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同时,中公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 | | | | |
研友互动师兄学姐答疑解惑群
2017考研学习QQ群
2017英语交流QQ群
2017政治交流QQ群
2017数学学习QQ群
精华文章推荐我大学前俩年是读History, Society and Culture的,迄今难忘第一篇大学Essay写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一次European History课堂上跟美国同学唇枪舌战,第一次跟着历史教授去Mexico的村庄里看朴实的墨西哥人民烤玉米。&br&&blockquote&在美国本科阶段读历史或者其他文科方面的专业,是否真的是一种不被看好的选择?&br&&/blockquote&&b&我觉得你还停留在一种状态: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b&&br&&br&父母最早希望我读经济,初到美国我就选了历史,因为我从小就爱读书,经史百家无所不读,《上下五千年》是小学三年纪时每天蹲马桶的时间里读完的,后来看世界史,欧洲史,再到《源氏物语》。高中我是学理科的(父母不让学文科 &.&),毕业那年,我把高考文科综合拿过来做了一遍,历史和地理的选择题是全对(政治,真心答不出,= = 你当我是司马南啊),当时就泪奔了,因为我可是生物和物理都考不及格的同学。所以大致粗放式的历史基础知识积累就是这么完成的。&br&&br&现在回头看,大一大二的历史专业教育填补了我人文框架里的一个巨大的空白:专业化的研究和思考方法。自诩对历史基础知识积累的不错的我,刚入学就遇到了挑战:&br&&br&你若在美国或者其他国家读的高中(K-12或者类似K-12的模式),你可能不太容易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国内的基础教育一直试图做到一个政治正确的逻辑,让你相信所有的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包括历史和哲学这样的学科。&br&&br&&b&但历史都是后人写就的,哪有什么标准答案?&/b&&br&&br&个人愚见:美国的历史教育强调的是搜集资料,阅读分析对比,再提炼出新的观点,所有的essay都是开放式的,允许你如同胡适一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记得Revolution这门课上,我被要求假设孙先生没有英年早逝,之后中国的发展格局,试想国内有哪个教授敢让学生写这样的东西?教授无非是想检验你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理解深刻与否,能否利用有限的信息去推演历史,这样的教育不仅仅推翻了我之前看待世界的方式,更提高了我的思辨能力,让我真的学会了质疑。(有人说这是写小说,我倒不觉得,小说是可以假设所有的因素,包括大环境,而历史本身是很难重构大环境的)。&br&&br&&b&既然你有机会出国学习,就应该学一点不一样的东西,不管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一个好的人文框架对你的未来至关重要,不要活在别人的口中,要活在属于自己的价值观里,如果真的放心不下,Double major一个Eco/Fin好了,虽然我觉得Eco/Fin其实也不能Secure a great future。&/b&&br&&br&&blockquote&想知道这个专业未来的出路以及研究生阶段可选择的专业范围&br&&/blockquote&我一直比较反感出路和专业绑定这一概念,好像你学历史就要去当教授,学数学经济金融就要去做投行咨询,学计算机就要去当码农,学工科就要去焊电路板或者下井。&br&&br&&b&“学什么就做什么”是这个世界最大的谎言。&/b&&br&&br&什么才能决定你的出路?以你自己的双手十指举例。你的专业素养可能只是这双手里的十根指头中的一个,其他的呢手指?&b&你的思辨能力,你的知识广度,你的人际交往能力,你的演讲能力,你的生活态度,你的运气,这些都是。&/b&&br&&br&如果你真的开始考虑研究生的问题了(我估计你到大三又不考虑了),&br&JD/PhD/MPA/MBA都是可以考虑的选择。&br&&br&如果你是考试达人,LSAT能考出高分,去读Law School;&br&如果你想深入研究社会和历史,PhD在跟你招手;&br&如果你对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的实战有兴趣,MPA是个不错的选择,Harvard和U Chicago, Princeton都有好的项目。&br&如果你对商业世界感兴趣,工作俩三年再读MBA也是可以的,美国TOP MBA专业里,商科背景一般都在15%-20%之间,剩下的工程类,教育类,文史类,什么都有。&br&&br&&br&&b&当然如果你够牛逼的话,可以试试HBS的2+2 Program (&a href=&///?target=http%3A//www.hbs.edu/mba/admissions/application-process/Pages/2-plus-2-application-process.aspx&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2 Application Process&i class=&icon-external&&&/i&&/a&),Yale也有类似的项目。&/b&&br&------------------------------------&br&&br&&b&有评论说我不谈H1B工签,大灌心灵鸡汤,我真心无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况,你让一个大一未读的同学立马考虑H1B工签的问题? 他知道H1B是什么吗?你入学知道H1B是什么?&/b&&br&&br&&b&理论上美本大三之前都可以换专业,他以后想回国也好,移民也好,读Law School/B-School/PhD也好,是他自己人生选择,我们这儿讨论的就是各种可能的出路,所以谁都别装逼说你得读这个读那个,你自己读不来,羡慕起别人家里愿意支持读文史哲的孩子,就想拉别人下水和你一起读Acc和CS? 你们知道有多少人在美国四大S1里苦苦挣扎? &/b&&br&&br&&br&&b&说到底你们想每个人都一样,所以到底是谁内心自卑和阴暗?&/b&
我大学前俩年是读History, Society and Culture的,迄今难忘第一篇大学Essay写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一次European History课堂上跟美国同学唇枪舌战,第一次跟着历史教授去Mexico的村庄里看朴实的墨西哥人民烤玉米。在美国本科阶段读历史或者其他文科方面…
我来就是给题主泼冷水的!往下一拉滚动条,冷水居多,虽然不多我一盆,我的“亲历者说”总多少有点价值,毕竟我本科受过国内顶级的文史哲训练,也被当成学术苗子培养过。&br&&br&重申:前方冷水预警!想要加鸡汤/鸡精的请移步别处!&br&&br&须知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文史哲永远是极其小众的东西。&br&&br&印象中同学、朋友里做玄学的做隋唐的做明清的做康德的做尼采的做民国的做医学史的做人口史的基本上都有的,我今年初曾试着把每一项都写下来,以为我的同学、朋友就可以凑齐一整套文史哲的研究者阵营。但当我真写下来,发现差好多呀,同学和朋友里留下来做研究的人还是太少。当初就知道会很少,过了些年一回首,发现比当初预计的还少得多。&br&&br&所以题主,你真的有信心你能留下来做研究?我说的可全是top2大学的科班,横向包括近十个系、所,纵向包括前后十余届,最后留下来做研究的就这么一点人。题主你也说高考应该考不上211,你真的有信心在top2大学相关专业留下来做研究的也就这么点人的大形势下,一个不是211的学校出来的能留下来?我不是说最后留下来做研究的甚至成为大才的没有非211出身的,非211出身的学术栋梁还是数得出不少的,但是你真的有信心这种稀有的情况会落在你身上?&br&&br&题主如果是想报历史系然后当个历史老师,应该是个可以实现的目标。但是题主的父母一定不满足于此——他们会嫌不是好工作;题主也一定不满足于此——“自我感觉很适合作历史研究”,成大师神马的应该不敢说,但至少也想要有小成吧?&br&&br&但你未必有你认为的那么适合做历史研究。经常有想入top2大学相关专业的优秀高中生来咨询我,不少人自称喜欢历史。我详细询问他们,却发现多数只是粉丝性质。&br&&br&我们这代中学生,男生很多是电子产品、游戏的粉丝,女生很多是明星、奢侈品品牌的粉丝。男生沉迷游戏成绩不好的,往往在游戏论坛上提出过有用的建议被游戏公司采纳过,于是很多人就认为自己可以去游戏公司做事。真的可以吗?&br&&br&我前段时间翻到一个长贴是个做明星公关的人写的,提到某男星的未来发展,很多花痴粉在下面讨论得非常热烈,都说该男星现在的经纪人怎么怎么不靠谱,话里话外都是这样的意思:还不如让我去当他的经纪人。真的可以吗?&br&&br&粉丝和粉丝是平等的,历史粉和任何一种其它粉相比也没什么高贵冷艳可言。我的表妹是某位男星的花痴粉,能对他每个电视剧里第几集出场、每集有限的戏份在大概哪一分钟了如指掌,剧情可以倒着背——这需要的记忆量和中学生里的历史爱好者也差不多了;她也作为粉丝在长期的微博粉丝粉头撕逼大战中深谙了策划宣传文案、用新媒体进行话题炒作的门道。有位朋友是香奈儿的粉丝,对奢侈品了如指掌,品牌历史、经典款沿革、每季新品的各种信息都信手拈来。其实,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任何一样东西背后都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粉丝在所爱之物上都具有远超出常人的知识。但不是说你对香奈儿了如指掌就能进香奈儿去做事的。&br&&br&同样,也不是自认对历史“了如指掌”就能进行历史研究的。更何况,你未必有你认为的那样对历史达到“了如指掌”的地步:文史哲专业的学生里,除开调剂的,只要是主动报这个专业的,大学之前多少都有点基础。一开学还没有开始上课时,大家侃侃而谈,这个说对隋唐最熟,那个说长于希腊罗马,但是真上起课来,别说上隋唐史、希腊史的课会听到以前闻所未闻的东西,就是通史课讲到这一段的那一节课,也会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像原来认为的那样“对这段已经很熟了”。对这段历史,你就算对基本史实、基本公论、基本争议之处都有所了解,那也都是最“基本”的东西而已。现在的前沿在哪里?百度百科上没有,你在高中时逛的书店里买的所谓的“历史类书籍”也都没有告诉你。&br&&br&好多人都曾认为自己“熟读历史”,进了系上了课才知道,即使自己很愿意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也会因还不够好而被淘汰。淘汰,一批一批地淘汰。这类专业就像长跑,不断有人掉队/离开,有的是主动放弃,找别的出路;还有的是被淘汰,被迫找别的出路。&br&&br&其实所有行业都是大家跑圈,都会有不适合的人掉队。但不同的是,文史哲只容得下很少的人跑,而需求旺盛的行业容得下浩浩荡荡的大军,只要没弱到完全不能跑,总能跟上大队,讨一口饭吃。&br&&br&经过好几圈的淘汰仍然毫无压力的,是家庭(包括钱和知识氛围)和自己的才智都撑得住的。我在文史哲的圈里混过一段,虽然现在已经离开,而且当初就自认不是一流学生,但是对于同学、学长学姐学弟学妹里什么人以后能有大成,什么人最终只能是个伪学霸还是看得出来的。有那么几个人是很早就看得出适合留在这一行的,过些年再看,最终真的坚持下来的也妥妥的就是当初那几个。比如有位大神,大一时看着就蛮像能坚持下来的样子。&br&&br&题主喜欢历史,父母看来不怎么喜欢,于是题主与父母有偏好分歧;题主想以兴趣为业,父母想你报一个好找工作的专业,于是题主与父母有观念不合。大神也与父母有偏好分歧,也有观念不合:大神的父母坚持认为宋诗才是中国的正统,大神认为宋诗岂一个装逼了得——此为偏好分歧;父母认为读《四书》必从文字学角度疏解,只督导其读记原文,将之隔绝于疏注之外,说那些疏注错处太多,小朋友容易被误导,大神却认为好书烂书总不妨一观,自己年龄虽小,心中却自有分辨——此为观念不合;教育风格上其父推崇卢梭,大神喜欢洛克,爷儿俩常冷嘲热讽——此为偏好分歧;父亲一向持重,平时读宋史明史,闲下来爱读正统型名臣名将的笔记诗作,大神却爱玄奇,钟情于礼崩乐坏毫无章法的朝代,闲下来读的都是异端类文字——此为观念不合;父母又总是担心其史观偏于虚无,无益于做研究,大神却认为正因从小史观偏于虚无一路方得一向以博学和敏感傲人……&br&&br&(前一段时间知乎上top2学生写自己当年同班同学里的大神事迹,引来了“夸张”、“造神”的质疑。我之前这一段,看上去像在强调大神及其家人如何牛逼,但其实我的强调点是大神和其家人的精神世界有某种一致,父母连带七大姑八大姨都不会用“你读的专业不好找工作”这类话去烦孩子。某年大年初一清晨,大神与其姨夫对坐,一人捧一个笔记本电脑倾谈“口述史前沿”。要是我也这样,会被家人劝说“要聊这些什么时候不可以,一大家子人难得聚在一起,大年初一事还多着呢”。大神的家人却互相叮嘱“爷儿俩来了兴致,不要打扰他们,聊到半夜又何妨”,然后静静端上茶水和水果盘而已。第二天即大年初二,大神整理谈话笔记四万字,邮件群发给相关的同学和朋友。过年期间,同学们都在家团聚,有时互发短信,经常有同学的短信是“刚才又被亲戚鄙视了,说我的这个专业不好找工作”,大神的短信则经常是“我现在就在xx寺看墙上的文字,家母发现颇有可深挖一铲的,你有没有什么要我帮着留意的或者让我问的?”——我再重申一次,我的重点不在于大神及其家人有多牛逼,而在于大神和其家人的精神世界是一致的:那些家人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所以同样看着寺院墙上刻的文字,有的在讨论这些文字的史料价值,有的更发散一些是在讨论这是某种古文化的辐射区,西文文献怎么说,中文文献怎么说,尽管角度各异,他们内在是有某种一致的——这家人谈到历史专业都是以学术分工的视角,不会以“好不好找工作”的视角。)&br&&br&题主在高考报志愿上就已经深觉说服父母不易,此番如果逆了他们的意思报了历史专业并立场鲜明地要以做研究为终身事业,以后争端只会更多。你们的争执,是你的父母用锅铲打你,问你你能挣多少工资,念叨隔壁的小张挣得比你多多了;大神也和父母一路吵着架、冷战着过来的,但他们的争执,是在大神到父亲的书房看看最近买了哪些书,父亲到大神的桌子上看看有没有新写的东西,父亲虽然开明却还是摆脱不了干预孩子思路的想法,孩子也会有叛逆之心,父亲的知识结构被大神完全继承下来的同时,史观和个人风格上却有了儒和道的分野。这是一种“张力”,这种张力撑起了一个年轻人的学术敏感。&br&&br&大神虽成日与父母争执,却不会损耗用于研究的能量。大神会感叹“最近与父母总言语不和,颇感心力交瘁”,但往往接着就是一波学术大爆发,很多东西都是在反叛父母对自己思路的干预中逐渐形成的,这种与父母的“观念不合”其实是促进学术的创造力的;而题主以后要面对或许也是“最近与父母总是言语不和,颇感心力交瘁”,却是会逐渐磨灭学术创造力的:你的父母试图干预的不是你的思路,而是你的人生。当题主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时,若父母在旁边会使你的心情和原本坚定的意志受到严重的影响。&br&&br&“整天看书有什么用还不如隔壁小张挣得多”这种话是很毁心情、毁气氛的,要排除这种话的干扰而坚定于自己的路,会损耗很多时间和精力,而这些时间和精力如果不损耗掉,是应该用于研究的。题主会发现“最近与父母总是言语不和,颇感心力交瘁”之后是真的心力交瘁,而没有学术大爆发。&br&&br&大神也没有“学校成绩不靠前,可能考不上211”这种问题,从来不以高考为意,没有为分数损耗过什么能量,倒是为选哪个专业颇纠结过一时。其实文史哲本来就很近,大神选隔壁中文系的课屡次碾压中文系学生。中文系的老师看到大神的字说,啊,这风格有点像北师大那几个人啊,大神淡定地回答说,是的,我三岁到六岁的硬笔启蒙老师是xxx,毛笔启蒙老师是xxx,都曾在北师大呆过,是启功的入室弟子……在文史哲这几个系经过许多轮淘汰坚持下来的,就是当初那些犹豫选文史哲哪个系、选定之后在外系的课上能碾压该系学生的人。别说什么术业有专攻,专攻自然是要有的,但想在顶级的学校做教员(没错,我说的是做教员,不是“做名教授”),文史哲都得非常好,这点底子必须有,须知做教员首先要开课,也不能只开一门课。讲不是自己最熟悉的那门课,如果没有博学和聪慧撑着,无法应付拿着智能手机的学生。现在的本科小孩不是那么好忽悠了。我一个师兄现在给本科小孩上课很头疼,如果不能全程吸引学生,让学生有闲暇看智能手机的话,那么小孩们会翻出百度百科来教老师做人,分分钟让老师无言以对。&br&&br&有人说我张口闭口“碾压”,可能这个词目前都有些政治不正确了。其实,我说的不是被大神碾压,而是被“大势”碾压:在这类专业里,生存空间是很窄的,如果做学生时没有辗压别人的本事,以后就要被残酷的现实碾压。&br&&br&当时我的一个同学,现在仍在做研究,对我们说过无论如何都会一直做研究。这是经过几圈淘汰后没有掉队的,此人的水平可以给大家作参照线:低于这个水平的就请提早离开文史哲小队的跑道,跟着别的浩浩荡荡大军混吧。&br&&br&此人的背景和题主大概相似,和前面那位大神相比,并无可称得上“家学”的,但是从小喜欢历史。父母是中学老师,所以利用工作之便让其从小在学校图书室内博览群书。小学高年级时能直接阅读前四史,因为母亲是高中语文老师,负责文言文的命题,经常从史书摘段落,也顺便指导孩子阅读史书原文;在上大学前就了解西方史学理论,在高二高三的两年内新发表出来的西方前沿论文都是会看的,已经看了几十篇。我觉得,入大学前的实力已经超出了预计要入top2并来咨询我选专业的那些“优秀高中生”里自称喜欢历史的那部分人——那部分人多半是感兴趣某一段史实,好多人还是通过百度百科了解的,这就是粉丝水平。&br&&br&这样的实力与题主中学时的水平比不知如何,但此人相对题主有两个优势:&br&1、成绩好:天赋高,知识面广,高考成绩自然不是问题,轻松成为某有名的地级市的文科状元;&br&2、父母宠溺:比当时我们专业的很多同学高了几十分,够上北大光华,却选历史,父母因为宠溺也无异议,典型的“只要你开心就好”型的父母,是当时我们班人人羡慕的父母。&br&&br&此人刚入大一不久就写了一篇历史八卦型的随笔,角度新,眼光毒,史料扎实,文字也清洁隽永,在BBS被捧为奇文,引隔壁中文系女生组团来围观本尊。平时也写格律诗,画国画,学点拉丁文,高朋满座。在外人眼里,活得逍遥自在,偶尔多愁善感一下,秋夜,潇潇夜雨,淡然地拿起一本《柳如是别传》,感叹一下刚刚发现最后七页有玄机。陈寅恪的这本书不太好读的,尤其是对大一的孩子,读书早,当时不过17岁而已。顺手翻翻还有新发现,这逼格在我们班也算神仙一流人品啦。&br&&br&当年我最羡慕此人的还不是骨子里一股浪漫风流的品格,而是能做自己喜欢的方向的研究。我如今总会这样叙旧:你记得大一那年米兰德比(那些年AC米兰还如日中天呢,岁月流逝今非昔比啊)吗,暗夜的宿舍里就剩我们两个米兰球迷静静地各自看书等开球,我翻着《明会要》抠一个判例,你是在看《xxx》。我是因为法学有些底子、随时做好往法学方向转的准备才去抠《明会要》,我把啃《明会要》看作工作,看球则是乐趣,所以我看着《明会要》等米兰德比是看着一样不想看的东西等一样想看的东西,相当于上着班等下班——那时我们哲学刚读到异化,马克思说(马克思的理想中,劳动是人的本能和乐趣)异化表现之一种就是工作不是乐趣,工作时就期待下班;而你则是既自幼对《xxx》有情怀,也想研究和在研究《xxx》,以你的天赋,你才有资本去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xxx》是你想看的东西,米兰德比也是你想看的东西,你看着你想看的东西等着你想看的另一样东西,不是无聊上着班等下班,上班下班对你都是乐趣,有乐趣是你生活的常态,你比我幸运,我羡慕你。&br&&br&此人当年看来的确是幸运儿:父母宠溺,自己天赋也高,本科时也小有成绩,气质风雅淡定,少见任何不良心绪。但真的这么逍遥自在吗?我无意中看到其手札,一字一句,非常严肃,无关嫉妒,只是内里透着深沉的哀伤,在对自己身边的大神自叹不如。这两个人不仅研究领域不同,更重要的是自身的目标、争夺的资源不是同一种,所以不构成竞争。那真的不是嫉妒,是哀伤:哀伤自己的起步终究是晚了;从前以为母亲是负责文言文命题的高中语文老师,引导自己直接读前四史已算是得天独厚,比上大学后才起跑的同学好太多,没想到还是晚了;自己虽耐得住寂寞,愿皓首穷经,板凳坐得十年冷,但晚了就是晚了;或许有自己学历史在前,以后有了孩子可以让他/她早起步,可又一想,孩子若是男孩,更愿他去学计算机,若是女孩,更愿她嫁个好人,守护好自己的小家。这终归只是一个无解的悖论。&br&&br&后来此人出国了,仍在做研究,做的领域已经钻了下去,越来越窄,只做某个朝代的某种专史。我调侃说,作为当年你对床的室友,我最知道你自幼的情怀是什么,平素喜欢哪些,除这些外对哪些别的也颇具逸致,唯独没见你对这一块有兴趣,这些年性情大变啊?对方叹了口气,说谋生而已,谋生而已,这个方向目前有项目,正好自己也不讨厌,现在能做到不讨厌,不错了;又说自己真正想研究的东西申funding始终是很难的,虽然一直在看那方面的东西几年了,文章也开了个头,但距写出来遥遥无期,让我告诉几个同龄朋友,别每次发邮件都提“就等着看你那篇写xx时期的知识分子的文章”了,每次一看到这个字眼,头都疼——不是那比喻意义上的“头疼”,是真的头在疼。最近大概因为用脑过度,头有时会昏,有时会疼,心绪不宁时心头一紧头也会疼,当年自己在校时从没光顾过校医院,学校论坛上对校医院恶评如潮,总暗自庆幸自己健康一百分,根本没和万恶的校医院打过交道,如今却觉得渐渐精神短少,头昏头痛,有空得去趟医院检查。&br&&br&话语间,仍是透着当年在手札中透露出的那种深沉的哀伤。&br&&br&但当年那个风雅少年,哀伤里总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如今这哀伤,却是真哀伤了。
我来就是给题主泼冷水的!往下一拉滚动条,冷水居多,虽然不多我一盆,我的“亲历者说”总多少有点价值,毕竟我本科受过国内顶级的文史哲训练,也被当成学术苗子培养过。重申:前方冷水预警!想要加鸡汤/鸡精的请移步别处!须知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
我不是你说的那些大神,但我自己是top2某文史哲专业毕业的。当时也是可以选择那个学校所有的专业但我一意孤行选了这个,还拒绝了某港校的全奖。我家里人也有做历史教学和研究的。&br&&br&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你考不上最好的一个梯队,就不要学历史了,也不要学别的文科专业,尽量学一门手艺吧。如果能考上,请学一门手艺,同时兼修历史学。至少在北大可以修双学位。 (&b&补充: 注意我说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只针对题主一个人。我的意思不是所有喜欢文史哲的人都不应该学这个专业!也不是说应该抛弃兴趣只管糊口!也没有歧视“手艺”,我自己就在学手艺!求不误解_(:з」∠)_)&/b&&br&&br&要做出自己的选择,你可以在大学的时候做四件事:&br&1) 好好跟历史学教授搞一次研究,认识自己的学术水平,认识学术界的现状&br&2) 做一份和历史专业无关的实习,不要混日子,认真去做,好好认识一下社会是什么样&br&3) 根据你读过的历史,思考一下现在和未来的社会、你自己和你的家庭。成熟地认识选历史之后你的人生和你的家庭会是什么样子。&br&4) 和在搞历史研究的人,在做历史老师的人,学了历史但没有做相关工作的人,都多聊一聊。问问他们现在在做什么,对自己在做的事情感觉如何,如果有其他选择是否还会选这条路。选人最好随机一点,不要专门挑成功者或失败者去问。&br&&br&之后再做出选择。有一个正牌历史学本科学位,GPA不低,在北大清华保研是不成问题的。不要在高三还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做出选择。可能我说的比较难听,你现在做的选择无论对的还是错的,都是完全盲目的。包括你对你的兴趣爱好的认识都是完全盲目的。不仅不了解社会,不了解历史学界,也不了解自己,只是人云亦云地听外人说了一大堆。这不是你的错,这个年纪都是这样的。&br&&br&你至少来知乎问了,比当初的我强好多了。&br&&br&人的兴趣爱好是心智成熟之后才能真正确定下来的,18岁不谙世事的小孩,离心智成熟还有很远的距离。往往是看了一点某学科的皮毛,就想要为之奋斗终生了。我国高考志愿制度在这方面有严重的缺陷,上大学以后发觉真正的XX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几乎是大部分大学生的经历。而对一个普通家庭而言,高考是十几年含辛茹苦供你,之后还得供大学、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有的父母不仅一辈子忙活这个,养老钱都给投进去了。错误选择付出的代价真的不小。&br&&br&所以我并不是不支持你学历史,是觉得你可以多看看再做决定。在那之前,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很多学校都有经济学(包括金融和会计)、法学双学位,如果你够牛的话,甚至可以学一个数学或计算机双学位。我见过的历史最牛的同龄人,是历史+数学双,而且学的都很不错。以后的历史研究,也慢慢地引入了simulation之类的方法,学一点理科不会没用的。大学的时候也觉得自己同时搞不定两个学位,可能是没有适应相应的学习方法,也可能是懒。看看父母为了自己起早贪黑,是不是就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了呢?&br&&br&&br&=====&br&关于PT学生的智商是否显著高于其他学校的回复:&br&&br&简单地说,就是我所做的结论并不是统计性的结论,而是一个决策。统计性的结论,包括智商是否显著地影响升学情况。但决策问题,是given你的智商水平和其他固定条件,你去选什么能最大化效用函数。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political correctness和心灵鸡汤都有它的好处(不是说没有坏处)。PC和鸡汤,能够让人们相信人生可控的部分的力量,采取行动去改变它,优化它。而实际的人生中,提升自己处境的唯一办法,就是去努力改变能改变的。&br&&br&鸡汤的坏处是,有时候人对自己可控的部分估计过高了,产生执念,弊大于利。也许三本的学生平均智商是比一本低,如果他们相信他们的智商能超越一本,非要去读纯数学博士,可能一辈子就毁了,这是坏处。所以光喝鸡汤也营养不良,还得吃粮食,学会理性看待自己的能力局限,分析自己的效用。可是,如果完全没有鸡汤,全都是一瓢凉水洒下来,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个体来说,他们就失去了主动优化自身效用的唯一可能性。&br&&br&我觉得我比你有情一点点。你看到的是冰冷的统计数字,我看到的是每个人需要做的决策。不过你的无情也有好处,粮食和鸡汤,相辅相成。我这答案,其实也是粮食,不是鸡汤。&br&&br&=====2.6更新====&br&这么多朋友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我也觉得有了个平台诉说自己很少在公共场合讲的话。&br&这几天做事之余也有思考,是不是这件事就是理想 vs 现实的简单抉择。答案很明确,并不是。文科不等于穷困,虽然 &a data-hash=&1a40d2e99ed2e10eaa126bc& href=&///people/1a40d2e99ed2e10eaa126b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城市猎人& data-tip=&p$b$1a40d2e99ed2e10eaa126bc& data-hovercard=&p$b$1a40d2e99ed2e10eaa126bc&&@城市猎人&/a&
答案里说的不同学科市场体量论十分有道理,但从一个不错的学校的文科专业毕业,确实有可能过得不错。当官就不说了,重要学科的中学、培训学校老师,至少过得比大部分程序员舒服得多。搞不好成了名师,不仅万众敬仰,收入颇丰,也可以满足读书方面的爱好和桃李满天下的理想。至少有些知乎的朋友是有希望做到这一层的。&br&&br&所以,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并不是问题的全部。&br&&br&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你自己的想法,你有多了解你自己,你有多少条件了解你自己。&br&&br&这是我想特别提醒高中生和大一、大二朋友注意的。原答案提的四个建议,不仅是为了了解现实,也是了解我们自己。纯文科研究这条路,现实、天赋都是障碍,但和世间任何的道路一样,在不存在强迫的前提下,最终决定一个人离开这条路的,永远是他的主动放弃。&br&&br&放弃是指,对这条路失去使命感,停止追求。某些迫于现实的选择,比如父母逼着考公之类,不能够算放弃。纯文科是可以业余搞的,就连三轮车夫都可以搞出登堂入室的古文字学研究。不在学院里固然很难分到一杯羹,人文专业却仍是现代学科里最接近普及的。我认识一些国学爱好者,本人做的工作和国学完全无关,但学养和生活状态非常接近古代的文人学者。也许从中文系的学术角度考虑,他们写不出好的论文,但他们的国学修养放在古代文人中也难分伯仲,做到这个程度根本就不需要用论文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了。所以,因为现实而被迫离开,却一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例子,不算放弃。&br&&br&Once again, 放弃是指,对这条路失去使命感,停止追求。&br&&br&主动放弃,可能由于太多的挫折,多到超过极限了。也可能虽然出路不错,但是自己不想干了。我自己大概是后者,前者已经被反复讨论过了。&br&&br&所以,你要了解的,是这个学科在你心里的真正分量。你对它赋予了多大的价值,以及为它能受多少苦。&br&&br&知乎都流行讲故事,我想简短地讲讲我自己的故事。今天没空了,等下次有空再更。
我不是你说的那些大神,但我自己是top2某文史哲专业毕业的。当时也是可以选择那个学校所有的专业但我一意孤行选了这个,还拒绝了某港校的全奖。我家里人也有做历史教学和研究的。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你考不上最好的一个梯队,就不要学历史了,也不要学别的…
我同意 “出国该学点不一样的东西“&br&但是不支持只凭兴趣读一门养不活自己的专业,完全不考虑生计。&br&&br&&b&&u&为什么出国该学点不一样的东西:&/u&&/b&&br&从文学到经济到历史,从绘画到电影到动画,从生物到物理到人体解剖,从计算机到EE到数学,只要是感兴趣的课,我在本科里都涉猎过。&br&这些课对职业发展有帮助吗?我从来都不期待。学了与自己专业无关、却饶有兴趣的课程之过程,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一点——学习是很有乐趣的!&br&熬夜做project,写自己感兴趣话题的paper,或者做自己想做的app,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一点都没错,这种学习生活,充实到到我愿意自己掏腰包学到我学不动为止。&br&&br&也可以说,美国本科这种提供大量entry level学习资源的环境,是你可以探索你真正想学东西的地方。这是你人生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br&只是,你别给自己的文史专业加太多的功利心的砝码。抱着功利心去学习这种专业,不仅会丧失学习的乐趣,而且一旦付出没有及时兑现,会容易放弃。&br&&br&&u&&b&为什么不能仅仅只读一门养不活自己的专业:&/b&&/u&&br&诚然,理想是伟大的,但现实的枷锁,没有人可以完全挣脱。我想,题主这个问题,潜台词就是:“文史专业不好找工作,学了会不会养不活自己”&br&&br&你的担忧完全没错,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的人,说理想、兴趣高于一切物质基础,就是耍流氓。&br&物质基础,就是决定上层建筑,&br&生存压力,就是高于兴趣爱好。&br&&br&在快乐的享受文史、艺术、给你带来的学习乐趣之余,请一定,先培养好自己的生存技能。&br&你&b&可以&/b&多注意如何从自己专业里挖掘职业方向(比如文史可以留意法律相关的机会);也可以double一门容易找工作的技术型专业。&br&在学习之余,更加重视实践,多做相关实习,工作,part-time,research,去接一接地气。&br&&br&真正想学好,并爱上一门专业,你必须报以“不计回报”的心态去学。只要你有一点生存上的后顾之忧,你就很难在一个领域上放心大胆的走到底。为了保证“不计回报的学习”,你必须得先给自己足够的资金储备。&br&在本科时代,稍微曲线救国,放下身段学一些能及时养活自己的手艺,没有什么丢人的。这是一种为了让兴趣可以健康持续下去的经营。&br&&br&只有在可以解决温饱的底气下,&br&才能有资本、资源、自信,去学点“不一样的东西”。
我同意 “出国该学点不一样的东西“但是不支持只凭兴趣读一门养不活自己的专业,完全不考虑生计。为什么出国该学点不一样的东西:从文学到经济到历史,从绘画到电影到动画,从生物到物理到人体解剖,从计算机到EE到数学,只要是感兴趣的课,我在本科里都涉…
“前事皆由朕所误,非汝曹所能预也。”&br&《明史》记载的武宗遗言。&br&刷地一下就泪崩了……&br&&br&看哭很正常……尤其是你对历史人物代入了情感的时候。&br&史料通常只有帝王将相,但从那些流水帐般的文字当中,却也可以读到悲欢离合。&br&当你理解了悲欢离合,便会发现,史料有种悲壮的苍凉感。&br&人在历史长河里太渺小了。二百七十年,即使你是一个皇帝,也不过是十六分之一而已。即使你是万人之上,是天子,却也不过是被洪流推着往前走的一个道具而已。&br&武宗做了这么多看起来荒诞可笑的事,遭受了当朝臣子的嘲笑甚至隐晦的谩骂,但他却没有任何反驳之言。他只是说:&br&“都是我自己的错,和你们没有干系。”&br&万方有罪,罪在朕躬。&br&他自己也承认,自己不是个好皇帝。&br&可是他做了什么?&br&没错,他大兴土木,建夜总会,玩兴太重,四处乱跑。&br&可是,他也平了农民起义,退了漠北外寇,镇了南境叛乱……&br&即便每天玩到后半夜,他有一天怠过政吗?&br&即便每天不上朝,他有什么事是不经自己手,让别人代他处理的吗?&br&刘瑾乱政,他杀刘瑾;重臣病逝,他亲自写挽联。&br&他上阵杀敌,乘舆几陷,却一往无前。&br&比一比不慎被俘的英宗,比一比求神拜佛的世宗,比一比天天懒觉的神宗,比一比熹宗思宗……&br&在武宗之前,恐怕只有太祖和成祖的武功更高。&br&在武宗之后,又有哪个君主亲自出阵杀敌了?&br&这样的君主,为什么还要被逼得说出“都是我的错”这种悲伤的话啊……&br&&br&真的是,泪崩。&br&借用崇祯说过的一句话,&br&“汝奈何生帝王家?”&br&如果不生帝王家,安照朱厚照自带的逗逼属性,一定会有个更欢乐的遗言吧。&br&嗯。&br&&br&==========&br&哦PS一记……&br&我看甄嬛传还真看哭了……&br&果郡王死的时候_(:3」∠)_&br&不过主要是因为李东学太帅了所以才_(:3」∠)_&br&所以这世界还是看脸啊!!!!
“前事皆由朕所误,非汝曹所能预也。”《明史》记载的武宗遗言。刷地一下就泪崩了……看哭很正常……尤其是你对历史人物代入了情感的时候。史料通常只有帝王将相,但从那些流水帐般的文字当中,却也可以读到悲欢离合。当你理解了悲欢离合,便会发现,史料有…
中国历史“兴趣阅读”建议书目
&br&&br&一、引子
作为一名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日常里难免会遇到非专业人士对历史的各式解读,特别是在解构、戏说和穿越三股风潮盛行的当下。不过,这也不能尽数责怪他们,毕竟人家只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而且也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这时,出于对我们这类专业人士的信赖,他们时常会主动让你推荐几本好看的历史学书籍,藉此使他们过把瘾或开个眼。但头疼的问题往往出现在这里,什么是好看且专业的历史学书籍呢?&b&坦言之,接触了几年的历史学,称得上专业的书籍大部分都足以使普通的读者望而却步或览而生倦;而若以可读性的高下来排序推荐,又觉得有不少的书籍似乎称不上是纯历史学的内容。&/b&往往在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之后,我们这帮所谓的专业人士也得不出什么好的答案,况且荐书和看书人的兴趣又是紧密相连的,在不清楚对方的程度之前,实在不好妄开书单。事出无奈,别人的一番盛情总不好以冷水浇之,至于此前的种种顾虑,这时也顾及不了太多,姑且为之吧!于是便有了下面的这个书目。&/p&&br&&p&
需要说明的是,&b&这个书单所列内容只限于一般读者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所列书籍尽最大可能避免了类如国内一般教科书式的写法,&/b&至于史学研究所依靠的根基——原始典籍,考虑到受众的问题,则未包含在内,&b&因此全部是研究著述类&/b&。本书单共分6大类,内含多个子题及百余本相关书籍,&b&大体是结合自身阅读涉猎并参照其他推介所得。&/b&原则上一个作者一本著作,个别优秀者除外&b&。第一单元的通史,试图将市面上现有较好的各类通史性著述融入其中;第二单元断代史内容则相对精深化,个别断代史缺列书目,则是考虑到目前尚未有特别适合入门者阅读的著作,可参照通史来把握。余下的四个单元,入选标准主要考虑的是著作的可读性&/b&,个别因为所涉及内容重要且难以替代,故一并列入。此外,&b&读者如有兴趣,不妨按照本书目所出列的作者“按图索骥”,进一步查阅他们的其他著作,因为这些人大都是近现代学林中的佼佼者&/b&,这里也只是择取了他们著作中可读性较强且篇幅也不大的著述。&b&希望读者通过本书目能够对中国历史有一个较为可亲、可敬的认识,并能从中感到兴味&/b&。&br&&/p&&br&&p&&b&
当然,任何书单都只能反映个别的视角和观点,而且亦总有缺漏之处,因此它也势必不能涵盖或替代其他类似的推荐,而这一点正是我最后要特别强调的。&/b&&/p&&br&&p&二、书目&/p&&p&(一)、通史:&/p&&p&1. 钱穆:《国史大纲》&/p&&p&2. 吕思勉:《中国通史》&/p&&p&3. 傅乐成:《中国通史》&/p&&p&4.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p&&p&5. (日)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p&&p&6. (日)宫崎市定:《宫崎市定中国史》&br&&/p&&p&7.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p&&p&8.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p&&p&9.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国大历史》&/p&&p&10. (美)韩森:《开放的帝国》(可一并参阅卫三畏:《中国总论》)&/p&&p&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本书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通史,但论述脉络亦属通贯,且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某些特质有较为出色的分析)&/p&&br&&p&(二)、断代史(侧重政治):&/p&&p&1.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或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另,关于三代以前文明可进一步参阅: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本卷由苏秉琦主编)&/p&&p&2. 徐宏:《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p&&p&3. 张荫麟:《中国史纲》(三代至秦汉)&/p&&p&4.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p&&p&5. 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p&&p&6.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p&&p&7.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或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p&&p&8. 姚大力:《“天马”南牧:元朝的社会与文化》&/p&&p&9. 孟森:《明史讲义》、《清史讲义》&/p&&p&10.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p&&p&11.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或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p&&p&12. 陈志让:《军绅政权》或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民国)&/p&&p&13. 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或钱理群:《毛泽东时代与后毛泽东时代》&br&&/p&&p&14.《剑桥中国史》系列&/p&&p&15.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十卷本&/p&&br&&p&(三)、制度、社会与文化&br&&/p&&p&1. 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p&&p&2. 邢义田:《中国文化源与流》&/p&&p&3. 杜正胜:《中国式家庭与社会》&/p&&p&4.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p&&p&5.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进一步可参阅氏著《国史新论》)&/p&&p&6.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p&&p&7. 周良宵:《皇帝与皇权》(进一步可参阅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p&&p&8. 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br&&/p&&p&9. 朱自清:《经典常谈》(进一步可参阅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p&&p&10. 余英时:《中国文化史通释》(进一步可参阅氏著《士与中国文化》)&br&&/p&&p&11. 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进一步可参阅氏著《中国思想史》)&br&&/p&&p&12. 藤枝晃:《汉字的文化史》&/p&&p&13. 冨谷至:《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文化史》或李均明:《古代简牍》&br&&/p&&p&14. 池田温:《敦煌文书的世界》&br&&/p&&p&15. 陈垣:《史讳举例》&/p&&p&16. 竺可桢:《天道与人文》&/p&&p&17. 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民俗与迷信》&/p&&p&18.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p&&p&19. 费孝通:《乡土中国》(进一步可参阅氏著《生育制度》、《江村经济》、《中国绅士》)&/p&&p&20. 翟学伟:《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p&&p&21. 吴思:《潜规则》、《我想重新解释历史》&/p&&p&22.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p&23. 巫鸿:《美术史十议》(进一步可参阅氏著《时空中的美术》、《黄泉下的美术》等)&br&24. 邢义田:《立体的历史:从图像看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br&25. 雷德侯:《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br&&p&26. 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p&&p&27. 沈从文:《沈从文说文物》系列&br&&/p&&p&28. 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p&&p&29. 扬之水:《古诗文名物新证》(进一步可参阅氏著《诗经名物新证》、《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丛考》)&/p&&p&30. 李约瑟原著,柯林·罗南改编《中华科学文明史》&/p&&br& 附 商务“世说中国”书系、海豚书馆系列、大家小书等择阅 &br&&br&&p&(四)、人物:&/p&&p&1.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去圣乃得真孔子》&/p&&p&2. 李开元:《秦始皇的秘密》&/p&&p&3. 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p&&p&4. 李贞德:《公主之死》(建议辅以阅读罗新《杀人石猜想》中的相关篇章)&br&&/p&&p&5. 宫崎市定:《宫崎市定说隋炀帝:传说的暴君与湮没的史实》&/p&&p&6.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建议辅以阅读谢天祐《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中《失掉后台的改革者》一文)&/p&&p&7. 史景迁:《王氏之死》、《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p&&p&8. 白谦慎:《吴大澂和他的刻工》(进一步可参阅柯律格:《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p&&p&9.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p&&p&10. 梁启超:《李鸿章传》(进一步参阅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p&&p&11. 唐德刚:《袁氏当国》、《晚清七十年》&/p&&p&12. 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按此书论及胡适截止1929年,关于胡适此后的经历评
述,参看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br&&/p&&p&13. 王汎森:《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p&&p&14. 余英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p&&p&15. 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对比阅读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还原13个历史真相》)&/p&&p&16. 金安平:《合肥四姊妹》&/p&&p&17.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p&&p&附 胡文辉:《现代学林点将录》&br&&/p&&br&&p&(五)、空间地理与族群生活&/p&&p&1.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p&&p&2.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p&&p&3. 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中国行政区划沿革》&/p&&p&4.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p&&p&5. 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p&&p& 6. 葛剑雄:《亿兆斯民》&br&7. 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p&&p&8. 葛剑雄等:《上海书评选萃:谁来决定我们是谁》&/p&&p&9. 江上波夫:《骑马民族国家》或山杉正明:《游牧民的世界史》&/p&10. 石田干之助:《长安之春》&br&&p&11. 谢弗:《撒马尔罕的金桃》(中译本《唐代的外来文明》)&/p&&p&12. 薛爱华:《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进一步可参阅张伟然:《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p&&p&13.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p&&p&14. 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 &br&&/p&&p&15. 大木康:《风月秦淮——中国游里空间》&/p&&p&16. 赵园:《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p&&p&17.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p&&p&18. 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或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p&&p&19. 王铭铭:《逝去的繁荣&b&:&/b&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b&》&/b&&/p&&p&20. 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p&
21. 王明珂:《寻羌:羌乡田野杂记》(进一步可参阅氏著《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br&22.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br&23. 彼得·海斯勒:《江城》或《寻路中国》&br&&p&24. 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或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p&&p&25. 中山時子:《中国饮食文化》(进一步可参阅篠田统:《中国食物史研究》)&/p&&p&26. 李建民:《旅行者的史学——中国医学史的旅行》&/p&&p&27. 赖瑞和:《杜甫的五城》或桑原骘藏:《考史游记》&br&&/p&&br&&p&(六)、史学与文学&/p&&p&1.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或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p&&p&2. 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进一步可参阅王汎森:《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br&&/p&&p&3.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及《古史辨自序》&/p&&p&4. 张之洞撰,范希曾补正:《书目问答补正》(辅助参考《黄永年文史五讲》)&/p&&p&5. 柴德赓:《史籍举要》&/p&6.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br&7. 逯耀东:《勒马长城》或《魏晋史学及其他》&br&&p&8. 严耕望:《治史三书》&/p&&p&9. 王国维:《人间词话》(进一步可参阅《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p&&p&10. 俞陛云:《诗境浅说》&/p&&p&11. 闻一多:《唐诗杂论》、《神话与诗》&/p&&p&12. 鲁迅:《魏晋风度及其他》、《中国小说史略》&br&&/p&&p&13. 周作人:《知堂书话》(亦参孙犁:《耕堂读书记》)&br&&/p&&p&14.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书简》(抑或宗白华:《美学散步》)&/p&&p&15. 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p&&p&16. 叶嘉莹:《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或氏著其他作品&br&&/p&&p&17. 小南一郎:《唐代传奇小说论》&/p&&p&18. 宇文所安:《追忆:中国古典文学的往事再现》&br&&/p&&p&19. 大木康:《明清文人的小品世界》&/p&&p&20. 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及林庚:《西游记漫话》&/p&&p&21. 金庸:《鹿鼎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择阅(建议以倪匡《我看金庸小说》一书为导读)&/p&&p&22. 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br&&/p&&p&23. 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p&&p&附
《剑桥中国文学史》&/p&
中国历史“兴趣阅读”建议书目
作为一名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日常里难免会遇到非专业人士对历史的各式解读,特别是在解构、戏说和穿越三股风潮盛行的当下。不过,这也不能尽数责怪他们,毕竟人家只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而且也没有经过系统的训…
历史的魅力:&br&&br&1、很多人认为历史是关于过去的真相研究,但历史其实却更像是一种解释学,对同一件事,当时、十年、百年、千年会有不同的主流认识、边缘认识,千年后并不一定比当时更接近真相或背离真相。历史真相一经发生就永远无法被客观地记录了,所以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甚至可以被政客们打扮成花姑娘,但是没关系,为什么历史会变成花姑娘,也是一个可以讲述的故事。这种多元化的叙述,有助于人活跃思路,形成独立的认知,而非人云亦云。&br&&br&2、过去提出以史为鉴知兴替,希望从历史中获得经验教训。可是学了历史后会发现很多错误会一遍遍再犯。《国语》里就有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可是明清两朝有文字狱、民国政府抓过知识分子、学生,建国后有反右、文革。我觉得,历史上好的经验要借鉴很难,因为时间地点人心等等变量都不一样了,移花接木的后果也许往往是失败。而历史上坏的教训要借鉴也很难,这一点我认为和人心有关,人性的贪婪,对利益的追逐,常常才是导致各种悲剧的根源。黑格尔说过:历史的主要教训就是没有什么人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所以历史的魅力之一当不包括汲取经验教训,而仅仅是认知相对接近历史真相的史实。去理解、接近那些曾经活生生的人、事。&br&&br&3、学历史常常要求能设身处地站在当时当地当事当人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而不是以今时今地今人今事的立场去对其作评判。不然以今人后见之明,很容易把不相干的事情扯到一起去,或颠倒事情的因果。这大概可以归功于学历史有助于人形成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严谨而不自以为是。&br&&br&4、历史作为人文科学自然和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我每次看史学著作中提及世事变迁,人的命运几度起伏,总是会被所打动。太多过于强大、而不知为何的力量,左右着人无法解释的“命运”时,人在此中的挣扎,像蚍蜉撼大树般不自量,显得如此渺小、但又如此执着。&br&&br&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出路窄问题:&br&&br&1、我国现在还不发达的现状,急需振兴工业,发展技术,连物质都还没富裕起来,精神自然关心不到。历史系作为纯文科专业,创造不出物质财富被轻视。&br&&br&2、历史系作为基础学科,全国很多高校都设有这门学科,加上近来高校又扩招,而社会上需要的历史系人才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自然导致历史系就业越来越困难。不要说中国,就算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历史系就业也不算容易,毕竟社会还是需要更多的人去创造物质财富。
历史的魅力:1、很多人认为历史是关于过去的真相研究,但历史其实却更像是一种解释学,对同一件事,当时、十年、百年、千年会有不同的主流认识、边缘认识,千年后并不一定比当时更接近真相或背离真相。历史真相一经发生就永远无法被客观地记录了,所以历史…
有没有呢?算是有一点儿吧。&b&但实际只体现在起草敕旨上。大的决定,内阁不可能替皇帝来下,但执行的细节上,皇帝要遵循礼法,参考成例,尊重官僚的意见。&/b&&br&&br&&br&杨廷和老先生自己写过武宗南征的故事。以下引文均见《杨文忠三录》卷3:&br&&br&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朱宸濠造反,消息传到北京,武宗皇帝让朝臣集议,杨廷和表示京师无人留守,皇上不能去。说白了,没有太子啊。万一死在道上,咋办?&br&&blockquote&正徳十四年七月,上闻宸濠之变,遂欲亲征。左右日从?之,意益决。予辈虽屡疏谏止,终不纳。至七月十三日,命司礼监集百官议于左顺门。&br&予与同寅三公云:“满朝臣子受国厚恩,无所补报,今日有事,正当尽忠竭节,为朝廷出死力杀贼,岂敢有所推避,以遗君父之忧!&b&皇上不必亲征&/b&,但当命文武大臣督率官军前去剿杀,仍命各处镇、巡官调度所部,互相应援,或捣其巢穴,或扼其奔突,是乃万全之计。此贼大逆不道,得罪天地祖宗,江西军民恨入骨髓。若出黄榜数百张,谕以顺逆利害,使之勤王报効,诛斩首恶,寛释胁从,不旬月间,只江西城中人亦能擒之,不烦天兵也。&br&“京师根本重地,圣驾未宜轻动。永乐中北征,有皇太子、皇太孙居守;宣徳中亲征汉府,有郑王、?王居守。今大驾欲出,居守重任,付之何人!”&br&予因向诸司礼言曰:“公等敢任之乎?”&br&又向许泰、江彬、神周辈言曰:“公等能任之乎?”&br&科道中亦有助予辈言者。&br&毛礼书澄曰:“亲征亦是好事,先朝曾有之。”&br&予曰:“朝廷连年北巡,今年春又欲南巡,岂皆为亲征耶!”&br&顾礼侍清私于人曰:“若不亲征,万一失陷南京,谁任其责?”&br&予初不闻其言,既退,敬所乃为予言之。二礼部皆儒臣,亦为此言,何耶?&br&&b&又明日,兵部本出,得?:“朕亲统六师”云云。竟不能止也。&/b&&/blockquote&内阁坚决反对,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武宗决意要亲征,内阁也没办法。之后兵部建议要让内阁随驾南下,内阁讨论是否要去,梁储说我去,杨廷和不同意,你去了宠臣们干坏事还拿你顶缸。真有什么不当,你敢力争么?梁储说,我就算站在龙舟前面挡路,也要力争。杨廷和笑道,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如果吾皇的御驾继续前进,这个螳臂当车的阁臣……&br&&blockquote&予笑曰:“在此尊严之地,又当暇豫之时,且不敢争,况行营乎!”&/blockquote&在朝廷都不敢争,路上你还争个鬼!&br&&br&内阁的办法在什么地方呢?不陪武宗过家家。既然决定要亲征,就要撰写各种敕旨给有关官员,规定他们的职责。内阁拟稿后进呈,武宗看后,毎稿都用红笔添上自己最爱的“总督威武大将军亲征”字样,让内阁出正式稿。还把内阁给南赣巡抚王守仁拟的兼任江西巡抚给去掉了。&br&&br&内阁坚决不同意。&br&&br&武宗就派司礼监太监和幸臣跑到内阁去逼令赶紧写,说:“否者必有身家之祸!”杨廷和这时候硬顶了。&br&&br&司礼监传来皇上的话:“杨廷和若不写勅当云云云云”。云云云云,什么呢?我们做臣子的,不好说的太细。&br&&br&到了八月十九号,武宗按捺不住,找了个事把杨廷和批了一顿,让杨廷和“回话”,杨廷和就自己请罪,从内阁跑回家去了,给皇帝上本认罪。武宗又说:“既回话认罪罢,不必在懐,便急出办事。”&br&&br&二十一号,武宗就南征去了。内阁没给他发“威武大将军”的敕命,王守仁也当了江西巡抚。但武宗还是乐呵呵地一路自称“威武大将军”。总的来说,内阁劝阻不了皇帝南征,皇帝也没能让内阁跟他一起胡闹。
有没有呢?算是有一点儿吧。但实际只体现在起草敕旨上。大的决定,内阁不可能替皇帝来下,但执行的细节上,皇帝要遵循礼法,参考成例,尊重官僚的意见。杨廷和老先生自己写过武宗南征的故事。以下引文均见《杨文忠三录》卷3: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朱宸濠造…
作为历史系小笨鸟一枚,以下一切话都是从自己出发的,而且保真。&br&历史的魅力?大概每个人眼中都有不同吧。我觉得它本身就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东西。你想想,有一样物件,不管是一本书,还是一个文物,它穿越千百年的时空,出现在你这里。虽然沉默不语,但它带着历经风霜雨雪的苍凉烙印。只是面对它,难道你内心没有一种触摸它、感知它、了解它的冲动吗?(好吧,也许,也许,在有些对历史不感冒的人、和一些号称自己懂历史的人看来,这纯粹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发情行为。)&br&然而它不会讲话,它只是默默地呈现在你面前,就像它穿越千百年所做的一样。因此你要试着与它沟通吧。你要了解它所在的时代,那个时代里它所处的生态、它扮演的角色。你难道不会情不自禁地想要翻开这本书、或者举起这件文物,细细地端详它。从它字里行间或肌肤腠理当中挖掘一些东西出来吗?(有时候,人选专业就和找对象差不多吧,反正我选择历史学就是这么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br&傻了吧唧过了四年大学生涯,只觉得周围高人越来越多,自己越来越不是个儿。临近毕业了,才敢战战兢兢地来回答这个问题。你看到我这个时间答题,其实我是在绞尽脑汁地改毕业论文(加尔文你快来烧死我好了...T_T )。关于历史专业的前途,我也有过这样的疑问。乍一看好像历史专业没有什么出路。我周围的同学大概就三条路:考公务员或选调生、考研究生、找个学校就业当老师。当然也有家里稍给力些想出国的。但是在这出国的一小撮人里,貌似只有我是打定主意出国学历史的。其实我自己也没想好,跑去美国究竟好在哪里了。但是我实在想不到自己除了历史对其他科目还有什么兴趣,同时又着实觉得留着国内自己只能被边缘化。(蛋疼ing!万一论文答辩安排的靠后了?洒家托福还考不考了)&br&说历史专业出路窄,与其说是这社会没有给我们出路,还不如说是自己短浅的目光看不到路。有时候事情就这样,被大山压着,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路都是人走的,有时候又是我们自己把路走窄了。如果连我们这些历史学子都只有“学历史出来只能教历史”的偏见,我们又凭什么要求社会给我更多的机会呢?学历史的人里难道就真没有其他行业的成功者吗?我看未必。(死去吧!破电脑电量不足,明天再写。睡觉觉)在艺术界、政界、商界都有历史系毕业的干的不错的人。&br&当然,丑话还是要说的,对于四体不勤的人,学什么、干什么,都是一样,等着被淘汰吧……&br&对我而言,其实这倒是一个细枝末节的问题。既然我选择了历史,那么无论它将来是否能成为一门显学,我都不要离弃它。就如同将来我会挽着新娘,许诺无论健康与疾病,都会陪伴她一生一样。&br&题外话,当我一开始打出我是“历史系小笨鸟”的时候,我心里居然有点暖洋洋的。我突然想感谢谁一下,谁呢?考虑到最近在写宗教改革,可能离主比较近,那就感谢上帝,让我差不多找到了足以寄托一生的这个职业吧。我会坚持做下去的,以不负主对小笨鸟的恩泽。&br&如果觉得好气又好笑,就当以上全是一个小孩子的梦呓吧。。。也许在那些历经千年风雨的文字和物件面前,我只是一个拖着鼻涕路过的小屁孩罢了。&br&这个行业需要那些敢于挑战自我极限的战士。如果只是想要混碗饭吃,去做个中学教师可以满足,但是永远没有 “点钱点到手抽筋” 的机会,永远没有。
作为历史系小笨鸟一枚,以下一切话都是从自己出发的,而且保真。历史的魅力?大概每个人眼中都有不同吧。我觉得它本身就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东西。你想想,有一样物件,不管是一本书,还是一个文物,它穿越千百年的时空,出现在你这里。虽然沉默不语,但它带着…
&p&以下摘录自罗志田老师的《史学答问,兼谈历史系的本科生读什么书》&/p&&p&全文可见&a href=&///?target=http%3A///group/topic//&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group/topic/&/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br&&blockquote&&blockquote&3、历史系的本科生读什么书&/blockquote&&p&现在不少学校要求给给本科学生开列“必读书目”,其实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不认为有谁能决定哪些书是“必读”。以今日中学教育的实际状况和大学生的实际水准,本科教育大概会越来越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素质当然与知识有相当程度的关联,但未必以知识(特别是所谓专业知识)为核心。故历史专业本科生的读书范围,不一定非集中在史学方面不可(以今日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互动,纯粹专门的史学书籍也已渐少)。我同意一个流传很久的看法:开卷有益。本科期间,应尽量强化一些基本技能(如中、外文的阅读和表述及计算机使用能力等,这与任何文科学生今后的择业直接相关),读书或可以泛览为主,尽可能多读。尤其是中外小说,多读只有好处。&/p&&p&所谓专业书籍,很难确定何者当读,何者不当读(有些书如《易经》和专谈性理的理学、心学书籍等也许不适宜多数本科学生读)。对研究历史未入门者也许以读一些离我们时代较近的名家著作比较好一些。管见所及,下列诸人都是通人,他们的书以至少翻阅一下为好:康有为、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王国维、吕思勉、鲁迅、胡适、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钱穆、钱基博、陈垣、郭沫若、蒙文通、徐中舒。这些人的著作凡涉及史学时,多属古代史,而近现代史的著作稍难确定何者当读。因为对近现代史有意识地进行研究是本世纪的事,不过几十年;积累太浅,又恰处于传统断裂的时代(当然也有颇多未断之处),未能继承传统史学注重当代史及前代史的传统,故迄今未能出什么大家(专治近现代史者或未必同意)。这样,近现代史是处在一个什么人的论著都可以不读、若进行研究则人人的论著都不能不读的境地。&/p&&p&海外华裔学者的著作甚可参看,因其多受西学训练,而又具有中国传统的成分(受影响的深浅差距可能甚大)。可注意参看其注释中所引西人的史学及非史学著作,既可了解其接近何流派,也常常能得知哪些书籍曾经或正在影响外面史学的发展。&/p&&p&外国史家的著述,也是能多读最好。我们的翻译书籍通常出版年代越后则译错之处越多(有例外),故有可能最好读原文或西文译本。读西方史家著作,最好先了解西方当时或稍前流行的思潮,因为史学必然在大学术语境的影响之下。近几十年如社会学、结构主义、系统论(不是我们有些人说的那种)、人类学、文化批判理论、以及前些年兴起的“后现代主义”等对史学都有非常明显的影响。读外国史学著作最好是读其研究本国史的著作,那才是主流。至于其研究中国的论著,则在他们的学统内只是支流,以中国史为研究方向者固不能不读,余人则可不必读。读外国史家关于中国的论著,除了解国外的学术大语境外,还要先了解其史学的主流,然后才知道其论著之所欲言。&/p&&p&现在不少学校“中外史学名著导读”所列的中外书籍全是很多个世纪之前者,中国的从《左传》到《资治通鉴》,外国则有要求读吉本《罗马衰亡史》的英文原本者。是否《资治通鉴》之后中国便无“史学名著”?吉本的文采虽好,让学生读相当于我们乾嘉时代的英文是否有利于今日的学术“走向世界”呢?这样的名著经过什么样的“导读”能对今日的学生研究历史有实际的帮助?有多大的实际帮助?&/p&&p&这类选本获书目其实反映出只图顺手而不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的心态。朱光潜先生在抗战后期论大学《国文选目》时提出,应学荀子的“法后王”取向,最好选章士钊、梁启超、胡适等人的文字,若选文言文也以多选唐宋以后的为好;因为秦汉文章“大半绝对不可模仿,比较易模仿的还是唐宋以后的文章”,更能起到实际的示范作用。其最后所说的“示范”作用其实应该是“选读”和“导读”最应考虑的功能,可惜这一重要观念长期没有受到足够的注意。拙见恐怕还是多选用白话或当代外语写作的论文和专著对学生更有实际的启发和示范作用,因为他们即将面对的(学术刊物和出版社所要求的)正是今日而非往昔的学术研究和表述方式。&/p&&p&附带地说,从学生的需要看,我们现在开设的有些课程不够实用,有时且与人的常识相悖。例如,不少学校皆有“专业外语”课。然浅陋如我,便未曾听说世界上哪一国有专供某一专业使用的“语言(或语文)”。国内大学似从未开设过“专业中文”课,哪里会有什么“专业外语”? 今日学生相当不足的是国文的书面和口头表述能力,及非常缺乏所谓“非专业”(其实许多是相邻专业)知识。从学生将来可能面临的实际需要看,可考虑为有志于史学专业者开设一两门类似“史学研究与教学”或“史学研究辅助知识导读”这样的选修课,或有更直接的帮助。&/p&&/blockquote&&br&&p&以下来自曾在校内上看到的一篇分享,是杨奎松老师推荐的历史系: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阅读书目&/p&&blockquote&历史系【本科生】推荐阅读书目:&br&  1.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br&  2.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br&  3. 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 &br&  4. 吴思:《潜规则》和《血酬定律》 &br&  5.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五册) &br&&br&  6. 毛泽东:《毛泽东自述》 &br&  7. 张国焘:《我的回忆》 &br&  8. 弗拉基米洛夫:《延安日记》 &/blockquote&&blockquote&  9. 郑超麟:《郑超麟回忆录》 &br&  10. 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 &br&  11. 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br&&br&  12.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br&  13. 甘地:《甘地自传》 &br&  14. 巴金:《随想录》 &br&  15. 胡适口述,唐德刚注译:《胡适口述自传》 &br&  16.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blockquote&&blockquote&  17. 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 &br&  18. 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三卷) &br&  19. 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美国社会实录》(四卷) &br&  20. 乔治·奥威尔:《1984》 &br&  21. 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   22. 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 &br&  23. 罗伊·亚历山大罗维奇·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br&  24. 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 &br&  25. 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blockquote&&blockquote&  26. 张正隆:《雪白,血红》   &br&
27. 韩丁:《翻身》 &br&  28. 张炜:《古船》 &br&  29. 柏扬:《丑陋的中国人》 &br&  30. 王鼎钧:《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三、四)    &br&  31. 龙应台:《野火集》 &br&  32. 龙应台:《大江大海》 &br&  33. 于建嵘:《中国工人阶级状况》 &br&  34. 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 &/blockquote&&blockquote&  35.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br&  36. 方军:《我认识的鬼子兵》 &br&  37. 国亚:《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 &br&  38. 杨美红:《罂粟花红——我在缅共十五年》 &br&  39. 马继森:《外交部文革纪实》 &br&  40. 倪创辉:《十年中越战争》   &br&  41. 沈志华、杨奎松等:《中苏关系史纲》 &br&  42. 傅国涌:《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 &/blockquote&&blockquote&  43.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br&  44.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 &br&  45. 韦君宜:《思痛录》 &br&&br&  46. 廖亦武:《中国底层访谈录》 &br&  47. 杨显惠:《夹边沟纪事》 &br&  48. 张胜:《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 &br&  49. 赵家梁:《半截墓碑下的往事——高岗在北京》 &br&  50. 李锐:《庐山会议实录》 &/blockquote&&blockquote&  51. 吴冷西:《十年论战》 &br&  52. 吴法宪:《吴法宪回忆录》 &br&  53. 逄先知:《毛泽东传()》 &br&  54. 高文谦:《晚年周恩来》 &br&  55. 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   &br&  56. Jung Chang and Jon Halliday,Mao:the Unknow Story &br&  57. 肖延中:《巨人的诞生》 &br&  58. 冯亦代:《悔余日记》 &/blockquote&&blockquote&  59. 李辉:《一纸苍凉——杜高档案》 &br&  60. 林牧:《烛尽梦犹虚——胡耀邦助手林牧回忆录》&br&历史系本科生【必读】书目:    &br&  孔子:《论语》 &br&  余冠英:《诗经选译》 &br&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 &br&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blockquote&杨老师是做中共党史、中外关系史、近现代史的,大多数书目我是没看过的,咳咳,捂脸。。。&br&上课的时候老师也会推荐书目的,题主可以多听老师的话,其实是比较高效的方法啦~&br&愿题主早日心愿达成,加油啦↖(^ω^)↗&br&--------------------------------------------------------------------------------------------------------------------------------&br&对我个人影响比较大的一本书是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br&包伟民老师主编的《历史学基础文献选读》也很有帮助,老师都会有一段对选文的解读~
以下摘录自罗志田老师的《史学答问,兼谈历史系的本科生读什么书》全文可见3、历史系的本科生读什么书现在不少学校要求给给本科学生开列“必读书目”,其实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不认为有谁能决定哪些书是“必读”。以今日中学教育…
读史,哭一哭又何妨。&br&&br&一些族群的兴,必然宣告另一些族群的亡;&br&一些人穷奢极欲不食肉糜,另一些人易子而食冻卧路边;&br&每一个文明奇迹建立的背后,必然是民夫徒户的尸骸累累;&br&每一次改朝换代,必然生灵涂炭百业凋敝。&br&&br&读史,哭一哭又何妨。&br&&br&历史的角落里,藏满了阴谋后的血污,斗争前的妥协。&br&恶盗杀人,为财帛;&br&将军杀人,求功名;&br&杀一人有罪而屠万人无辜。&br&君不见恶的军刀总以正义为名挥舞。&br&&br&读史,哭一哭又何妨。&br&&br&就哭那些生不逢时的天才,&br&就哭那些半途而废的革新,&br&就哭那些无疾而终的感情,&br&就哭那些捐躯赴死的亡灵。&br&&br&大时代,小人物悲欢总轻贱。&br&为卑微者的群像感伤又何妨,因为你我不就是现在这个历史时点中的卑微者吗?
读史,哭一哭又何妨。一些族群的兴,必然宣告另一些族群的亡;一些人穷奢极欲不食肉糜,另一些人易子而食冻卧路边;每一个文明奇迹建立的背后,必然是民夫徒户的尸骸累累;每一次改朝换代,必然生灵涂炭百业凋敝。读史,哭一哭又何妨。历史的角落里,藏满了…
蛮简单。&br&回答专挑中国三代至东汉这一时段的问题,下限撑死到南北朝。&br&原因很简单:门槛低。&br&在学术上要在这一时空范围内做出成绩的那都不是一般人,but,对于知乎,这一范围内恰恰是非专业人士最能够轻松谈笑风生的区间。&br&因为,史料少。上古与前中古史,相信大多数历史学本科生与票友看过的文献相当:基本上就是前四史、通鉴、五经与诸子书。&br&然后就是多读书,记住,史料为先,捎带着关注学界动态,择口耳相传的研究佳作读之。&br&要想更进一步,买本秦汉陶文拓片集或者墓志铭集也是极好的,前提是你能看的懂。自从上世纪中叶“新证法”被广泛运用后,考古资料极其有助于上古史研究已成公认,强烈推荐陈直先生的《史记新证》、《汉书新证》与《读金日札 读子日札》,精读完相信你可以打知乎上众多“民史”的脸了=_=&br&&br&但是:千万不要贪心什么都答,&b&尤其是明清!&br&是明清……&br&明清……&/b&&br&这两朝“爱好者”最多,但很多的质量………啧啧&br&这牵扯到一个问题:史料和基本史学方法。&br&一个历史学三年级本科生,起码应该上过&b&史料学/文献学/史学理论/史学史,&/b&以及这两代的&b&专题史&/b&,那么他应该清楚很多东西。这两朝的问题是史料太多太广太泛,即使是本专业写学年论文从选题到史料剪裁其实都很难下手,更难出新东西。而普通的票友,些许就读过《明史纪事本末》、《明史》、《明朝那些事儿》之类,哦对,《南明史》也是许多明粉最爱,《实录》精读过两朝以上的几乎没有。这样的文献储备,对不起,写出来的文水平一目了然。更别提明清两代浩大的私家笔记/地方志/西人日记/专科著作,以及清代的双语档案了,票友根本不会关注。&br&所以简而言之,答题要谨慎,态度要谦虚,并且不要随意攻击前辈学者(一上来就陈寅恪XXX,吕思勉垃圾这样的答案,我自动就默认答者是票友,因为我相信一个本专业的学生起码应该清楚他们于学界的贡献)&br&&br&另外,你可以挑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话题来答,但文风一定要学院派。&br&&br&最后的最后,历史学这个专业带给学生最多的是一种研究思路与学术视野,这点是最重要的,这也体现在专业名上——是“历史&b&学&/b&”而不是“历史”。&br&&br&最后的最后的最后,还是要多读书。因为种种原因,我见过历史学专业的到大四连个毕业论文都写不好的人,也见过非历史学专业但有很深造诣的人。所以呢,读书才是硬道理。
蛮简单。回答专挑中国三代至东汉这一时段的问题,下限撑死到南北朝。原因很简单:门槛低。在学术上要在这一时空范围内做出成绩的那都不是一般人,but,对于知乎,这一范围内恰恰是非专业人士最能够轻松谈笑风生的区间。因为,史料少。上古与前中古史,相信…
分明是义和团依靠自己的愚蠢打击了大清国的统治……&br&&br&从来改革派最大的敌人都不是革命派。赵太爷显然是懂得这个道理的,然而前清则没有明白这一点。
分明是义和团依靠自己的愚蠢打击了大清国的统治……从来改革派最大的敌人都不是革命派。赵太爷显然是懂得这个道理的,然而前清则没有明白这一点。
学会历史最大的现实意义就是让你会独立思考,
学好历史人能够透过表象看清实质 ,让你不盲从,不轻信,不会被别人当枪使,也不会成为野心家的炮灰。所以,学好历史最好的作用是让你爱你自己。
学会历史最大的现实意义就是让你会独立思考,
学好历史人能够透过表象看清实质 ,让你不盲从,不轻信,不会被别人当枪使,也不会成为野心家的炮灰。所以,学好历史最好的作用是让你爱你自己。
我希望这是正常的。&br&应该是初二的历史课本,讲侵略与反抗,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讲五四运动,九一八,长征。讲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br&&br&那个时候我不懂什么道理,在老师分析之前我也不懂得什么阶级的局限性,什么改革弊端。我只看到了无数仁人志士,殚精竭虑,为中华民族能够站起来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不惜抛弃万贯家财,不惜放弃更好的生活。&br&文人想靠笔杆子救国救民。&br&科学家想靠知识建设国家。&br&当兵的想靠枪杆子换来国泰民安,安居乐业。&br&很多人腰杆到死都挺的那么直。&br&&br&我忍不住就热泪盈眶了,同时感觉热血沸腾。再后来我写作文的时候从来不引用这方面的素材,因为我害怕写着写着就麻木了。&br&就像第一遍粗略翻译完《出师表》,我也会莫名其妙的哭出来,然而老师细细讲解完又不停的分析完中心感情以后,反而不会那么感动了。&br&&br&但当同学问我怎么了的时候,我却只能用衣袖擦下眼睛,再眨两下,装模作样的用个老套的理由:&br&哎呀沙子进眼睛里了。&br&&br&不然我觉得我会被当成一个异类。&br&这实在太可怕了。
我希望这是正常的。应该是初二的历史课本,讲侵略与反抗,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讲五四运动,九一八,长征。讲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那个时候我不懂什么道理,在老师分析之前我也不懂得什么阶级的局限性,什么改革弊端。我只看到了无数仁人志士,…
暂且先不提钱不钱。历史这种学科的科研路,可比你想象得要复杂枯燥得多,真不是抱着兴趣读几本书就搞定,你还是先挑几本学术专著来看看,你有决心有定力有耐心搞科研吗?&br&文科门槛很低,你们这种理工医科甚至高中生读了两本历史小说就以为自己通天彻地上知一万年在网上多的是,但这真的不代表你适合读历史研究生。&br&还有三本,不得不怀疑你的学习能力,但你可以去做,知道自己要什么是好的,人生中很多事情别人说了没用要自己真真体验过了争取过了才知道值不值得。不过你的这种条件,得给自己留条退路。
暂且先不提钱不钱。历史这种学科的科研路,可比你想象得要复杂枯燥得多,真不是抱着兴趣读几本书就搞定,你还是先挑几本学术专著来看看,你有决心有定力有耐心搞科研吗?文科门槛很低,你们这种理工医科甚至高中生读了两本历史小说就以为自己通天彻地上知一…
高中毕业多少年了?等我掐指算算,等我数数脚指头啊。&br&&br&我晕。回答一个问题就意味着停不下来。&br&&br&从现在来看,高中的历史简单的不值一提。&br&&br&当你们看历史教科书发愁的时候。我也举个例子:最近某行业出了十本书,邮购过来以后,厚60厘米,看完以后得出一个结论,狗屁。而你还必须买大量这样的书籍,用于阅读,不然你都不知道人家说了什么,你怎么反驳对方?&br&&br&最重要的就是兴趣,没有兴趣,那学历史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有些人的眼光(时间观)比较宏观,就比较喜欢历史;有些人比较局限,看不了那么远,就比喜欢经济;还有些人完全没有时间观,所以喜欢技术和美女等。&br&&br&讲第二种学习方法。我那个时候学外科学,7000页,吗#。我是背不下来,结果就有人能背下来,人家给自己定个计划,每天看多少页,一目四行,看过以后,闭目回顾,再看一遍然后就去玩了。傻眼了。于是我把他喊回来问:你背下了?他说:嗯。我问:你背的那一段?他说:从那到那。于是我考他,结果人家几页的内容一字不差,然后我考拉丁语,考三羧酸循环,人家对答如流。于是我意味深长的说:赶快去玩吧,不要耽误我学习了。继续苦逼的背外科学,在每个段落标注关键词,然后背诵关键词。&br&&br&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毕业多少年了?等我掐指算算,等我数数脚指头啊。我晕。回答一个问题就意味着停不下来。从现在来看,高中的历史简单的不值一提。当你们看历史教科书发愁的时候。我也举个例子:最近某行业出了十本书,邮购过来以后,厚60厘米,看完以后得出一个结论,狗…
赞同&a href=&///people/b9ec19d3f7cec& data-hash=&b9ec19d3f7ce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b9ec19d3f7cec& data-hovercard=&p$b$b9ec19d3f7cec&&@林梅农&/a&的答案&br&对历史感兴趣、比一般人多知道一些历史知识,相比于历史研究,是远远不够的。&br&我不知道题主计划未来走什么路线,姑且讨论关于研究学术的问题吧。&br&我现在是大二历史系学生,在过去的一年半里我们学习的专业课程不止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还有中国历史文选(全繁体古文),中国、西方史学史、思想史。同时还必修古代汉语和哲学的一些课。每一科都需要钻研的,而且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而是培养考据的能力、史观和历史思维。这都是很抽象的东西,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怎么积累呢,听课,做笔记,写论文,泡图书馆,跟项目,多和老师交流,说起来好像也就是这些,但这些每一项要做好都不是易事。&br&题主你说到人人和知乎上擅长历史的人,其实当你接触到真正的历史学者你就会知道,许多所谓的 “历史大神”其实知之甚少而且多有谬误。我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们真的都是在专业上浸淫几十年的大家。&br&况且,历史的研究不是以你知道多少历史事件来作为学问标准的,等你读研究生之后,你研究的课题会非常小,比如具体到中国史—明清史—明清经济史—明清土地—明清土地流转情况研究,当课题具体到如此地步,你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考证大量的文物,这都是非常困难、辛苦而且枯燥的,而且并不是你有多少付出就能有多少回报。&br&我也是一直很喜欢历史的,在中学及以前接触的学科中,历史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但是当你真正要做历史研究的时候,仅仅凭热情是支撑不了的。&br&而且在学术研究这一块儿,不同档次的学校专业差距真的挺大的,而且要考研的话,跟对导师很重要,好的导师选学生也是很挑剔的。题主本科不是历史,在考研的时候与历史系学生的差距并不只在对史实的了解上,应该说越好的历史专业,对学生历史思想和能力就越重视,大学四年里传授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而且在学生心中构建一个历史的建筑框架,这些东西靠自学真的是很难的。&br&记得大一开学的时候有一个老师对我们说过类似这样的话:要想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历史系学生而不是混一个文凭,比如要研究中国史,你大学四年至少要看完《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左传》《汉书》......再说别的,历史从来不是一门速成的学问。&br&&br&&br&说了这么多,并不是就完全否定题主的理想,如果题主真的要坚持的话我也是支持的,只是想说,研究历史真的没有那么简单,不要只凭一腔热血就草率选择,这条路是很辛苦也很漫长的。有时候困难反而会激起我们的倔强和斗志,但在出发之前,千万要思虑周全。
赞同的答案对历史感兴趣、比一般人多知道一些历史知识,相比于历史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我不知道题主计划未来走什么路线,姑且讨论关于研究学术的问题吧。我现在是大二历史系学生,在过去的一年半里我们学习的专业课程不止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
杨乃武小白菜案平反。&br&&br&
关键是借此收权,本来太平天国后各督抚权重难治,隐隐有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后的诸侯割据之势,凭借这么一件大案,又生生的延长了国祚几年。
杨乃武小白菜案平反。 关键是借此收权,本来太平天国后各督抚权重难治,隐隐有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后的诸侯割据之势,凭借这么一件大案,又生生的延长了国祚几年。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些军校招文科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