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收入高还是国际金融与贸易收入高?

国际金融与贸易专业和金融学专业从就业方向,就业前景,就业率,工资等各方面比较起来,哪一个比较好?
国际金融与贸易专业和金融学专业从就业方向,就业前景,就业率,工资等各方面比较起来,哪一个比较好?
09-10-28 & 发布
国贸系学的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精,想要有所发展,自己的努力就得加倍!金融系是中国几年来最吃香的学科,感兴趣的话,可以试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前景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就业难&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大二学生,笔者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毕业流向做了一次调研,此次调研工作的资料搜集,笔者分三次进行。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就业难&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大二学生, 们有必要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毕业流向做一次调研,看看 们现在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为将来就业的激烈竞争争得更多筹码。此次调研工作的资料搜集,笔者分三次进行。首先,笔者采访了本校00届已经毕业的学姐。该学姐系经管学院国贸专业学生,毕业前获英语双学位,中共党员,现就职于上海某对外贸易公司。她向笔者简单介绍了一下她的同学毕业后的情况:同学甲毕业后,为了留津,进入一家专业并不对口的国企;同学乙凭借英语双学位的优势,进入天津一家知名的上市国企;同学丙由于实际工作能力突出,成为外资企业的进出口大户;同学丁选择继续深造。以上是学长毕业去向的一个缩影,也客观体现了 专业就业方向,但毕竟只是少数几人,不能完全说明国贸专业的就业状况。鉴于以上原因,为了得到官方较正式的就业前景资料,笔者登录了复旦大学研究生网站,并亲自走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办公室。以上两所大学在应用经济学领域都有很高地位,国贸专业属国家重点级学科。复旦大学公布的资料显示,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外贸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三资企业以及政府涉外经济部门等。而人民大学给出的资料也如出一辙:就业去向近年来除了到银行、证券、保险、进出口公司、民营企业等金融机构、外贸机构和公司企业外,到国内的涉外企业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的越来越多,如到4大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越来越多等。综上资料所述,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最后,为了得到更有力、更实际的资料,笔者去了&528招聘网&。查询了北京各企事业对国贸专业的网上招聘资料。网上招聘资料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企事业对国贸专业毕业生的招聘情况,但也可以代表一定的社会现实。在网上招聘的大公司并不多,笔者搜索到的较典型的有三家:平安人寿保险北京分公司;中国家用电器进出口公司;中科华星科贸有限公司。后两家公司在招聘人的要求上略高于其他企事业,中国家用电器进出口公司要求应聘者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最好有自己的客户,本科以上学历,通过英语六级;中科华星科贸有限公司要求更为苛刻:1、大学本科学历,英语六级以上,听说读写能力俱佳,能够承担对外联系及谈判翻译工作,能够熟练的操作电脑及办公软件 2、文笔佳,沟通协调能力强,思路清晰有条理,具有外贸商务工作三年以上经验者优先 3、有报关员证书,熟悉对外贸易及进出口相关知识者优先 4、积极主动,高度的责任心和坚韧性;而虽然平安人寿对应聘者的要求只是有强烈追求成功的事业心即可,但其潜在竞争应该可以想象应聘者的素质会比较高。这只是三个比较特殊的公司,而其他的公司招聘情况应该更具代表性,这些公司大都招聘大专毕业或高中毕业的懂国际贸易的学生,本科毕业的英语专业或国贸专业学生也在一些公司招聘考虑范围之内。招聘职位以报关员、销售业务员、租船员、外事秘书、外贸业务员、销售主管等为主,大多为国际贸易实务。在性别上,客服和秘书要求女性的较多,在销售、制单等职位上要求男性的居多。对工作年限一般要求两年以上者为佳。综上,可以看出这样几点问题:1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英语要求颇高,一般为英语六级以上水平,口语要好,表达流利。2在性别上,也有职业差异,而大部分有性别限制的公司对女性应聘者的限制较多,换言之,女生在应聘时可能会比男同学遇到更多的问题与压力。3本科生的竞争压力过大,与其竞争职位的有高中生、大专生、研究生甚至归国的留学人员。这些人的涌入无形中对本科生就业造成冲击。4普通学校毕业生与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差别,前者确实在一些硬性条件上低于后者,用人单位更热衷于对后者的招聘。5不尽然的是,企业更注重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内在素质及工作经验。因此, 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来应对未来就业的激烈竞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国际金融与贸易专业和金融学专业要看你人在哪里,本科专科了我学金融的,现在从事贸易工作我们这学金融好像只能进银行啊.但是我不喜欢银行的工作性质.贸易相对来说需求量更多些.金融学有点太深了吧.好像搞专业的人士才会用吧.个人意见.看你自己喜欢什么性质的工作了.现在对口的工作不那么好找了,重要的是你会什么.祝你好运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育龙网中国第一教育门户【咨询电话:010-】
您现在的位置:&>&&>&
育龙网校&WWW.CHINA-B.C0M&& 日&&来源:育龙网
育龙网校核心提示: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国际金融
第 一 章 国际收支
主讲老师:孙志华
根据大纲的要求,应掌握以下几个概念:
1.有关国际收支;
2.国际收支平衡表;
3.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几个项目以及其各自的概念;
4.会运用国际收支的变化来分析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
在考试中,本章的内容一般会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以及论述题的形式出现。
第一节 国际收支概述
一、国际收支的概念及演变:
国际收支概念的发展过程
国际收支所包括的范围
17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对外贸易收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外汇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各种国际经济交易的总和(广义的国际收支)
二、两个主要的国际收支概念―狭义的国际收支与广义的国际收支
(1)狭义的国际收支与广义的国际收支的概念
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之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所有外汇收入和外汇支出的总和。
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之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各种国际经济交易的总和。
广义的国际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未结清债权债务+以货币表示的无须货币结清的国际交易。
(2)国际收支概念的理解
A.一定时期的发生额:
国际收支是按时期来统计的,因此,国际收支是统计学中的一个流量概念。一国国际收支的发生额是一个时期数,从而具有可累加性的特性。
B.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
只有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所发生的经济交易,才应反映在一国的国际收支当中,而居民和居民之间的交易,就属于国内交易,不应包括在该国的国际收支当中。
确定居民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区分:
首先是自然人,判断个人居民的标准通常有三种:时间标准、国籍标准、住所标准。
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用了时间标准。其基本含义是:凡是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居住期限满一年和一年以上的个人,不论其国籍如何,在统计国际收支交易时,都被认为是这个国家的居民。但居住在该国的外交使节、驻外军事人员除外。换言之,这些被本国政府派驻的外交使节和驻外军事人员,无论在被派往国居住多长时间,都不被算作被派往国家的居民。
相关热词搜索:
--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侵权,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
《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复习题库答案.doc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三、名词解释
列昂惕夫之迷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美国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著名经济学家列昂惕夫在195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发现,美国出口品不如它的进口品资本密集程度高。这一结论被称为“列昂惕夫之迷”。
非关税壁垒
是指利用一切非关税措施而实行限制进口的手段。
是指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甚至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在国外市场抛售商品,打击竞争对手以占领市场。
是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或者可随时利用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保持汇率稳定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一切资产。
5、国际收支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6、自愿出口限制
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过的要求下,“自愿”规定某一时期内(一般是3至5年)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制。在规定的额度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限度即禁止出口。
7、浮动汇率制
汇率水平完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政府不加任何的干预的汇率制度。
8、生产可能性
由于一个国家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它不可能无限地生产商品。在两种商品中间有一种替换(Trade-Off),即某种商品多生产一些;另一种商品就只能少生产一些。这种商品间的替换,就是一国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当前位置:
&石油高等院校经管类特色教材 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石油高等院校经管类特色教材 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商品价格:
推荐商家:
商家报价:
出版日期: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此产品在互动出版网目前处于
与之前价格相比()-¥元
您看到的商品报价由易购整理
石油高等院校经管类特色教材 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用户评论
热卖经济推荐第05版:中国金融 周刊
国际金融报
往期回顾 &
非税收入畸高不利涵养民生
国际金融报
  2012年上半年已经成为历史,虽然核心财经数据尚未完全出笼,但从一些省份已经公布的财政数据看,今年地方财政收入增收压力较大。许多地方从过去20%至30%的两位数增长降到个位数甚至负增长,在税收增长回落的同时,非税收入却接连出现30%至40%的高增长,这种此消彼长的情况是多年所未见的。  去年以来,在全球经济一片凄风苦雨中,中国经济依然特立独行,甚至不乏亮色——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强的政府财力即为显著特点。去年13万亿元的财政总收入,如果对应13亿人口,人均贡献度为1万元,而目前全国年人均收入尚不到1.5万元。财政收入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相比于在那些危机中苦苦挣扎,高赤字、揭不开锅、甚至政府要关门的欧美国家来说,过去十多年间,我们30%的超高的财政收入可圈可点。但是,财政收入和国民人均收入的比例如此接近,说明国家在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实现了超额分配,这种情况长期持续,显然不利于改善百姓收入水平,“十二五”收入倍增计划任重而道远。  在实体经济较为困难的今年,财政收入柔性下滑的背后,非税收入30%至40%的高增长对防止财政收入大滑坡起到了积极的延缓阻滞作用。政府通过合法程序获得除税收以外的收入,还通过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形成相当可观的非税收入。在税收收入下滑甚至局部负增长时,非税收入增幅达到30%至40%,有的地方增幅甚至达到100%,这种结构性失衡的背后,不可避免地会助长乱收费行为的反弹,增加企业的民众负担等,值得各方警惕。最近广为媒体和公众诟病的做馒头也要行政许可的新闻就是典型。  中国的宏观总体税负水平毋庸置疑是偏高的。中国社科院的报告称,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达1/3,而美国、日本宏观税负分别为27.9%、28.3%。如果把握各种名目的非税收入加总,则远远超过1/3。我们在居民收入上尚没有成为高收入国家,但在税负痛苦指数上已跻身高收入国家水平。税负水平超过企业、民众的承受能力,成为经济转型和消费能力提升的最大掣肘因素之一。并且,较重的税率和名目繁多的非税并没有直接给民众以反哺和回报,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繁琐复杂的多轨体制并行,造成相当多的非税收入成为部门巨大的资源,用来进行寻租和话语权的博弈。  从财政管理的透明度、绩效和综合管理水平看,中国各级财政的非税收入管理水平仍然低下,透明度不高,地方行政长官的主导作用强大,仍然是“小头”实行了预算管理,“大头”实行专户管理,特别是上缴财政专户的非税收入仍然是谁使用、谁管理,财政对这些资金的审批和管理流于形式,预算内外资金“两张皮”的问题未真正解决,“收支脱钩”难以真正落实。导致非税收入分配和使用秩序混乱。  有非税收入的主要是行政权力较大的强力部门,普遍存在使用管理不到位,使用不规范问题,滥支现象比较普遍,有的用来建办公楼、宿舍;有的用来发放职工的工资、津贴、补助,有的甚至乱发。光一个中等城市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市民“五险一金”的资金就可能有百亿之巨。  财政收入增幅放缓,而非税收入大幅攀升,这种背离呼唤政府部门应以更大力度加快自身转型和改革。重大改革政策应努力破解并逐步消除阻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失衡的制度约束。当下,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倒逼税制改革的加快。去年以来,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行。包括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对小微企业实施大范围减税等,多项减税措施大面积推开,数百项部门规费被强行取消。应该说,过去几年来,这些工作已颇有起色。但要扭转长期畸形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仍需要下大功夫。当前,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先把不合理的财政收入结构扭转过来,非税收入过高的增幅和较大的占比是不正常、也是不可持续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是政府基本的收入来源,收费只能作为辅助来源,然而现阶段非税收入高速增长,甚至要与税收相比肩,则暴露出税收和非税收结构的失衡。究其原因还是地方收入能力不足,又缺乏税收立法权,为了增加地方收入,要么利用行政权力新设多种收费项目,有的甚至提前征收所谓“过头税”。特别是在当前地方刚性民生支出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要用钱的地方多,税收下滑无疑加大地方财政支出压力,于是收费重又抬头。但越是税收乏力,越要警惕“乱收费”和“过头税”卷土重来;越是经济放缓,越要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培育经济发展后劲。  财税收入应能正确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如果税收增长长期数倍于经济增长,这种背离不可持续,现在因为经济下行、企业效益等原因,税收增幅回落了,非税收入又快速拉起了,这很容易进一步扭曲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适当地换挡减速,设定一个安全的半径,以平稳的速度,平衡的节奏和技巧,谨慎前行,速度会阶段性地放缓些,但追求的是有效率、有质量、更安全、更真实的增长。而如果持续开快车,在弯道换挡时依然追求“惯性超车”,以赶超式思维推进,急转变不好,矛盾会更凸显,阵痛会更强烈,风险会更大,非税收入增长过快过高的社会风险不可等闲视之。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际金融与贸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