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建设祖国

中国近现代中小学地理教育史(下册)
&&&&&&&&&&&&&&&&
/ 中国近现代中小学地理教育史(下册) 
本书内容提要  本书将中小学地理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按历史的进程,叙述其演变概况。 全书分近、现代两篇,每篇各立三章,每章再分若干时期,构成本书的主体。 近代篇附有日寇占领区和红色政区的地理教育各一章,现代篇附有台湾和香 港的现代中学地理教育各一章。  本书介绍了历次颁布的地理教育文件,编印的地理教学用书(包括教科 书、教科图、参考书、教学法等),以及发表的重要地理教育、教学论文和 其它资料;反映了各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基础教育制度和培养目标,地理课 程的设置、目的、内容,以及地理教学的设施和方法;体现了各个时期地理 教育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因素;对重要时期的地理教育思想作了分析,地理教 育成绩作了评估,有功于地理教育事业的名人作了简介。  本书涉及面很广,内容翔实,是我国一部相当完整的中小学地理教育史。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本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对地理教育工作者、中小学 地理教师、高师院校地理学科的师生、以及从事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研究人 员,均有参考价值。  中国的近现代中小学地理教育史(下册)现代篇第四章 地理教育兴旺时期()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于世界的东方,结束了帝国主 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长期统治。四十多年来,除台湾、香 港、澳门外,全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掌握政权,走社会主义道路, 各项事业呈现翻天复地的深刻变化。中小学地理教育随着历史的进程,可分 为三大时期,以下再分为几个小阶段,记录其发展的概况。  第一节 前期(53、8)  从新中国成立至 1952 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晚期。革命的对象,是推毁 地主阶级,改革封建土地制度;同时,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建国初期 的教育事业,一方面发扬老解放区教育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改造国民党统 治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教育。一、中小学教育的性质建国前夕,1949 年 9 月下旬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以前,《共同纲领》起着根 本大法的作用,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其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 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 教育工作,应以极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 的、法西斯主义教育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人民政 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  1949 年 11 月 1 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12 月下旬,教育部①在北 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是贯彻执行《共同纲领》所规定的主要任务。会上讨论了如何对旧教育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问题,确定教育改革的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 收旧教育有用经验,藉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1951 年 3 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 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义社会自觉的和积极的成员。”同年 10 年 1 日,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决定》指出:“我国原有学制(即各级各类学校系统)有许多缺点,??初等学校修业六 年并分为初高两级的办法,使广大劳动人民子女难于受到完全的初等教 育。??“规定”小学修业年限为五年,七岁入学,实行一贯制,取消初高 两级的分段制。”中学修业年限仍为六年,初高三三分段。教育部根据小学五年一贯制制定《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于 1952年 3 月颁发试行。《规程》提出小学教育的宗旨是:“根据新民主主义的教 育方针和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育方法,给儿童以全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成 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自觉的、积极的成员”,并规定其培 养目标为:“智育方面,使儿童具有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社会、自然的 基本知识。德育方面,使儿童具有爱国思想、国民公德和诚实、勇敢、团结、 互助、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体育方面,使儿童具有强健的身体,活泼、愉 快的心情以及卫生的基本知识和习惯。美育方面,使儿童具有爱美的观念和 欣赏艺术的初步能力。”
同时,教育部颁发试行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中学的任务 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和普通 文化知识教育青年一代,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全面的发展,以及为升入高等学 校或参加建设工作打好基础。”《规程》规定的中学教育培养主要目标:“(1)①
当时东北、华东等大行政区都设有人民政府教育部。本书只提教育部,即指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使学生正确运用本国语文,得到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养成科学的世 界观。(2)发展学生为祖国效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爱祖国、爱人民、 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国民公德和刚毅、勇敢、自觉遵守纪律的 优良品质。(3)培养学生体育卫生的智能与习惯,以养成强健的体格。(4) 陶冶学生的审美观念,并启发其艺术的创造能力。”
关于《教导原则》规定:“中学教导工作采取教师负责制,由教师负责各项教学工 作和学生思想行为之指导,以贯彻中学教育全面发展的宗旨。”“中学教师应根据理论与 实际一致的教育方法,结合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的实际,进行教学,以达学以致用的目的。 自然科学的教学尤应力求与现代生产技术相结合,采用实验、实习、参观等实物教学法, 使学生理解一般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与最简单最基本的生产工具的使用方法。”“中学以 课本教学为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规定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 律,充分掌握教学内容,运用正确的教学法,按照一定进度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中 学教学方法,应注意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与 分析、批判、独立思考的能力,务使学生对所学各科知识能深切领会、具体运用,并在实 践活动,求得验证和发展。”二、中小学地理课程(甲)中小学地理课程的设置  建国之初,小学地理课程的设置,继续了华北解放区的安排,小学低年 级有小量的地理常识内容,附于语文课本中常识性的课文里讲述。中年级把 地理常识同政治常识和历史常识合并在一起,开设“社会常识”课,其中地 理常识部分的教学目的是这样提的:主要是使儿童知道附近地区和全国的地理概况,养成儿童热爱乡土、热爱祖国的精神。从儿童身边的地理环境出发,进行教学,使儿童知道本区可 爱。例如滨海地区,交通发达,物产丰富;东北地区建设进步,生活安定。 儿童热爱身边环境,推广开来,再研究全国的情况,以及各大都市的重要性, 从而认识中国天赋条件优厚——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只要努力就可建设成 为一个新中国。此外,关于世界地理也要择要研究一个大略,使儿童熟知中 国和邻近各国的关系,分别认清谁敌谁友,养成正确的国际观念,奠定新爱 国主义的基础。”(引自顾梦应著《小学中年级常识教学手册》,商务 1951年 3 月版第 3 页)  高小两个年级均开设地理。由于我国是一个大国,各地区具体的历史条 件差别很大,表现在过渡期中各地区不仅所使用的小学地理教材不同,就是 对小学地理教学任务的提法也不一样。比如 1949 年 11 月蔡迪《高小地理的 编与教》一文中,对高级小学地理教学的任务,则侧重于根据东北地区的历 史条件,是这样提的:  “??通过本国地理,特别是我国地理上伟大丰富的物质条件和中国人 民伟大的创造(如长城和大运河等),提高其对祖国的热爱,使得狭隘的、 原始的、盲目的爱国情绪变为物质基础的、理性的、健康的东西,就成为地 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原文载华北人民教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 会编《小学各科教材及教法参考资料》,新华书店 1952 年版第 617 页)  1950 年 7 月,教育部印发《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初稿》,规定小学低 年级不设常识科;中年级的常识科,讲授“社会常识和自然常识”,社会常  识包括政治、历史、地理、卫生四部分;高年级政治、历史、地理分科设置, 地理每周 90 分钟,分两节进行。  同年 8 月,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初高中各年级设 地理课,每周 2 课时,总数为 12 课时,课时比重达 6.7%(据 《中 国教育年鉴》,下同)初高中第一、二学年均授本国地理,第三学年均授外 国地理,但实际上,高中第一年级第一学期授自然地理。  在 1952 年 3 月颁发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 里,其中“教学计划”分别规定小学第一、二、三学年不设常识科,教师应 将自然、社会等常识,在语文及其它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进行。第四、五 学年地理单独设科,每周 2 课时,每节 45 分钟;先讲本国地理,占 3 学期, 后讲外国地理,占 1 学期。从二年级起,语文课本包括有地理教材,讲一些 学习地理时常用的、基本的名词、字句习见的地理现象,作为四年级学习地 理的准备。初中三个年级和高中一、二年级都设地理,除初中为每周 3 课时 外,其余各年级均为每周 2 课时,课时比重为 5.8%,没有安排地理课程体系。 在实施中,初一授自然地理。  同年 9 月,教育部发出《关于“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部分科目 调整办法及高中地理科分别讲授中外经济地理的通知》。通知中说:“自 1952 年秋季起,初高中一年级一律按照《中学暂行规程(草案)》所规定的教学 计划执行。初高中二年级以上原按 1950 年 8 月所颁发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执行的班级,部分科目作出调整;地理科调整如次:高中一、二、三、年级本年度均授外国经济地理;1953 年度高中一、二、三年级均授本国 经济地理;1954 年秋季起,高中一年级授本国经济地理,高中二年级授外国 经济地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1953 年 8 月停止执行。(乙)中小学地理课程的标准(Ⅰ)《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初稿》的地理部分  《标准初稿》印发时,注明“仅备研究讨论”,但事实上,文件所提出 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材组织和教学方法要点,为以后制定小学教学大纲和 编写统一教材打好了基础,较之国民党政府时期所订的《课程标准》大异其 趣。为了便于研究,特将有关地理部分的原文列下:(Ⅰ)《小学中年级常识课程暂行标准初稿》教材纲要中的地理常识第三学年1、本县的区域大概(包括面积、人口、山河、气候)。2、本市县的工业、农业和物产。3、本市县的名胜古迹。4、本地和邻地的交通。  5、本省(直辖市为所在省)的区域大概(面积、人口、山河、气候、政 治区划)。6、本省(直辖市为所在省)的生产和交通。 第四学年1、我国的区域大概(包括面积、人口、山河、气候、政治区域等。)2、我国的经济概况(包括物产、交通、工农生产等)。3、国内民族和国外华侨分布。4、我国的国防。5、我国的邻国。6、苏联和世界其他重要国家。(Ⅱ)《小学高年级地理课程暂行标准初稿》第一目标  (一)使儿童具有一般地理常识,了解人类社会和地理的关系,认识劳 动人民对改造自然环境的努力,以确定改造自然、建设社会的信念。  (二)使儿童具有祖国地理的基本知识,认识祖国地大、物博、人众等 的现状,确信祖国由农业国建设成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前 途,以加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  (三)使儿童具有一般世界地理常识,认识和平阵营必然胜利,世界革 命必然成功的趋势,以增进国际主义思想,并坚定保卫世界和平的决心。  (四)使儿童具有学习地理的初步技能,学会研究地理、绘制地图等基 本方法,以增进调查、研究、制作等的兴趣和能力。(一)本国地理概要第二 教材纲要第五学年 中国地理1、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包括边防和海防重地)。2、我国的地势、气候和人口分布(包括移民、侨民)。(二)我国的重要山河、湖泊、港湾(包括水利工程)岛屿。1、山脉——帕米尔高原,天山山系,昆仑山系、喜马拉雅山。  2、河流——长江、黄河、松花江、黑龙江、珠江、运河、塔里木河、雅 鲁藏布江等。3、湖泊——太湖、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青海等(包括淡水湖、咸水湖)。4、港湾——塘沽、连云港、青岛、威海卫、旅大、高雄、厦门、汕头等(包括军港、商港、军商合用港)。5、岛屿——台湾、舟山,海南岛、南海诸群岛等。(三)我国的各省市区1、国都——北京市  2、黄河流域及西北各省市——河北、天津(市)、山东、平原、河南、 山西、察哈尔、绥远、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3、松黑流域及东北各省市区——辽东、沈阳(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吉林、黑龙江、松江、辽西、热河、内蒙古自治区。  4、长江流域及西南各省市区——江苏、上海(市)、南京(市)、浙江、 安徽、江西、湖北、武汉(市)、湖南、贵州、四川、重庆(市)、云南、 西康、西藏地方。  5、珠江流域及华南其他各省市——广东、广州(市)、广西、福建、台 湾。  (四)我国的重要产业第六学年1、畜牧和森林——产量及其分布。2、矿产——煤、铁、石油、金矿、钨、锑及其他稀有金属等产量和分布。3、水产——鱼、盐等产量和分布。4、农业——米、麦、豆、棉、麻、丝、茶等产量及分布。5、工业——重工业、轻工业。6、商业——国内贸易、 国外贸易。(五)我国的交通 1、铁路、公路主要干线。2、水运、空运。3、 邮电。世界地理  (一)世界的水陆分布和交通概况 1、世界水陆分布——大洋、大洲。2、 世界交通——陆路主要干线;空运、水运主要航线。(二)世界上的两大阵营 1、和平民主阵营(1)世界和平民主堡垒——苏联。(2)我们的友邦——蒙古、朝鲜、越南。(3)民主势力谮伏中的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 度,缅甸、暹罗,印尼及其他。2、帝国主义侵略阵营(1)帝国主义罪魁——美国。(2)美帝掌握中的南美。(3)美帝的夥计——英、法、意及其他。(4)帝国主义的殖民地——非洲、澳洲及其他。(三)两大阵营的将来
第三 教学要点 壹、教材编选要点(一)必须贯串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地理观点,认识自然环境可利用来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社会在不断地变化,自然也在不 断地变化,地理环境的发展和变化,是和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各方面条件 密切地联系的。(二)全部地理以本国地理为重点,世界地理以亚洲为重点。(三)教材的内容,要选取:  1、可以启发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和建 设新民主义社会思想的。2、和工农大众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的。  3、可以增进儿童对于地理环境发展由过去、现在到将来一般趋势的认识 的。4、适合儿童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的。5、体裁宜多采用故事体和游记体。6、文字浅显明白,附有明确注解和习题。7、附有地图或照片(以有色地图为最适宜)的。(四)教材的组织和分量1、根据由近及远的原则,先本国地理,后世界地理。分量:本国地理占3/4,世界地理占 1/4。本区域和本省市地理,可特别详细教学,并多加补充 教材。  2、本国地理的区域划分,主要根据自然条件。内容分量:政治(各行政 区、省市、重要都市、国防等)占 1/5。经济(工农业物产、交通??)占2/5,自然(疆域、地势、山河、港湾、岛屿、气侯??)占 2/5。  3、世界地理应先亚洲、次欧洲,先社会主义及新民主主义各国,后帝国 主义及其附庸国,殖民地等,并从历史发展方面和历史科联络着去分析国际 情势,以使儿童明了帝国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贰、教学方法要点  (一)指导儿童多看地图,绘地图,以培养儿童看地图,绘地图的兴趣 和能力。  (二)培养儿童的理解力:例如讲东北物产时,可以提到那些物产对工 业上的贡献;并且可以推测我国将来由农业国改进到工业国的前途。    (三)重要事实是要记忆的,但物产、人口等的数量不易详记的,只要 有概念的了解就可以了。  (四)研究和讨论:可联系实际多从乡土问题出发。尤其要引导儿童提 出问题,培养儿童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五)引起儿童自己的活动,例如观察、调查、研究、实验、搜集、制 图、记录要点等,并常常引导儿童实地考察和游览,但在调查、考察、游览 之先,必须使认清目的,以免不得要领。(乙)《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草案)》  1951 年 3 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讨论通过中学政治、语文、历史、 地理、数学、物理、化学 7 科的课程标准草案,但未见到《中学地理课程标 准(草案)》,内容不详。  《地理知识》1951 年 2 卷二期上,刊有蒲良所作“推荐毕黎译的《自然 地理》”一文,开始笼统提到:“在新的中学地理标准中,规定有一年要学 自然地理学”,并推荐最近中华书局出版毕黎译的《自然地理》,可作高中 自然地理教科书用,指明原著为巴尔科夫(A.C.Барков)和包洛文金(А.А.Половинкин)合著,经苏联俄罗斯共和国人民教育委员 会核准作为中学课本。事实上,原著是苏联七年制学校开在第五年级(相当 我国初中一年级)用的课本,我国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于 1950 年春已译作初 中自然地理课本,高中一年级用的自然地理课本,是田世英编,人教社出版 的。
三、中小学地理教科书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对中小学教科书极为重视。 1949 年 10 月 19 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闭幕词中说:“教科书要由国家办,因为必须如此,教科书的内容才能符合国家政策,而且技术上可能 印刷得好些,价钱也便宜些,发行也免得浪费。”“教科书对于国计民生, 影响特别巨大,所以非国营不可。”同年 10 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设编审局,集中了老解放区和原开明书店,中华书局的部分编辑人员。承担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委会 的工作,开始编审中学文史地教材。1950 年 9 月,教育部出版总署联合发出《1950 年秋季中小学教科用书表》,以解决各地中小学教科书版本不一,供应混乱等问题。从此,中小学 春秋两季教科用书表,每年 3 月、9 月分别下达,至 1958 年各地自编教材后 才停止颁发用书表。
同年 9 月,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 因此出版总署和教育部共同组织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当年 12 月 8 日成立,简 称“人教社”)。①1951 年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批准的《1951 年出版工作 计划大纲》规定:“人教社开始重编中小学课本,并于本年内建立全国中小 学课本由国家供应的基础。”据此,人教社开始重编和修订中小学课本,重①
人教社社长由出版总署副署长叫圣陶兼任;副社长由教育部司长柳湜兼任,秘书长为金灿然。社务委员会由叶圣陶、柳湜、刘凯风、宋云彬、朱文叔、金灿然、吉少甫、田世英、魏建功 7 人组成。总编辑为叶 圣陶,副总编辑有柳湜、宋云彬、刘董宗、朱智能、金灿然。编和修订的课本于 51 年秋季起陆续供应。  当时人教社遵循的编辑方针,是 1951 年教育部在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 议上所提:“各科教材必须保持完整的科学性和贯彻爱国主义精神,必须研 究中国,参考苏联,以苏联中学教科书为蓝本,编写完全适合于中国需要的 新教科书。”人教社地理编辑田世英在《谈谈中小学地理教科书》②(《地理知识》1952年 10 月号)一文中,谈到编好中小学地理教科书的两个主要环节:一是学习 苏联中小学地理教科书的先进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漫长的迂回道路;一是 走群众路线,可以使我们得到集思广益的效果。文章扼要介绍了苏联中小学 地理教科书最值得学习的优点有二:第一、关于各年级地理教材的分配与排 列,基本上达到了自近及远、由习见到罕见、由现象到理论的原则;第二、 有高度的政治思想性,有立场,有原则,充满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剥削制 度的仇恨,并指出学习苏联中小学地理教科书的先进经验,主要是吸收它的 理论和方法。  建国之初,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小学地理教材,多采用 1948 年 3 月华 北新华书店编辑出版的《高小地理课本》的版本。1950 年 7 月,教育部虽印 发了《小学高年级地理课程暂行标准初稿》,但未编成课本。1952 年 5 月, 教育部会同出版总署对全国小学地理教科书作了统一的规定,决定从 1952 年秋季起,高级小学地理课本采用前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委会改 编、中经人教社修订的《高级小学地理课本》(一至四册),其中第四册,1951 年春季已经使用。而这套课本是 1949 年前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委会根据解放前王毓梅等编的《高级小学地理》旧课本改编而成的,内容 虽加修订,删除了明显的反动内容,补充了一部分新的材料,但全部体系和 结构基本仍旧。这段期间,中学地理既无统一的教学目的,也无统一的教材,所使用的中学地理课本相当庞杂,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大类: 第一类是新中国成立前编印的旧课本,其中来自国民党统治区的,主要有以下几套:田世英:△《初级本国地理》开明 1950、2、修订本 韦息予:《初级外国地理》开明 1949、8、平 1 版本 王成组:《高中本国地理》商务 1949、12、改编本 苏继顾:《高中外国地理》商务 1950、3、修订本 盛叙功:△《高中外国地理》中华 1950、12、新修订本 来自新老解放区的,主要有:陈光祖 蔡迪:△《初中本国地理》新华 1949、 4、 华东教育研完室地理组:《初中世界地理》新华 1949、 卢村禾、陈尔寿:△《高中适用新世界地理》(2)上海新中国联行出教社上册 1949、9、下册 1950、2、 第二类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编本,主要有以下几套:曾次亮 田世英:△《初级中学本国地理课本》(4)新华 1950 人教社1952、②
全文包括:(一)当前中小学地理教科书的情况;(二)中小学地理教材的分配问题;(三)中小学地理教科书的基本条件;(四)编好中小学地理教科书的两个环节。陈原:△《初级中学外国地理课本》(2)新华 1950、9 人教社 1952、3、 田世英:△《高级中学自然地理课本》(1)新华 1950、 8 人教社 1951、4、田世英 邓启东:△《高级中学中国地理课本》(2)人教社 1951、5 初版
版 褚绍唐等:《高中本国地理》(3)大中国图书局 1951、徐俊鸣:《高中适用新中国地理》(2)广州正大书店 1950、9、 周光岐:△《人民民主国家地理》  (说明:有△者,是教育部、出版总署共同规定 1951 年春季采用的中学 地理教科书。)  第三类是人教社 1951 年冬季,参酌教育部的指示,依照新的方向,从苏 联十年制学校所用自然地理课本和外国经济地理课本改编的。  从上列中学地理课本可以看出,实际开出的中学地理课程,与前面根据 文件列出的地理课程设置并不一致,而且各大行政区也不一样。①  第三类根据苏联教材改编的新课本,都是新课程,待后期详加说明。第 一类来自国民党统治区的地理课本,均为选作代用的教材,内容虽加修订, 但仅止于删除了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和增加了一部分新材料,全书的架子没有 多大更动。第二类课本是在没有课程标准的条件下编出来的,在质量上较代 用本有些提高。兹就手头掌握有材料的第一、二类课本略予介绍。开明出版的田世英《初级本国地理》五册,是由王勤育和宋家泰修订的。原书分区系按六部地方编辑,到修订第四册时,正值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 过了全国大行政区的新建制。本册为了配合当前的实际情形,就依照大行政 区的划分进行修改。这样,本册中的陕甘两省的教材,就与第三册相重复; 而东北大行政区包括的省市,为辽宁(附沈阳、鞍山、本溪、抚顺 4 直辖市), 辽西、吉林、松江、黑龙江、热河新 6 省。②中华出版,盛叙功《高中外国地理》的新修订本是第三次修订,由于供应当时迫切需要,只就下列几个方面作了一些修改:  1、从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上说,一套旧的观点尽可能的改过来了,如 “地理决定论”、“民族品质说”、“人口过剩论”这些作为帝国主义者侵 略根据的资产阶级的地理观点。对于“大民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尤予 以指摘和消除。2、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世界两大阵营各国的情况。  3、从地理学的观点上,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待自然的情 况。(《修订要旨》语)  新中国联合出版社发行的《新世界地理》,情况特殊。本书虽是编者根 据他们的旧作《新世界地图集》的说明扩充改编而成,但由校订者芮乔松代 为增补了一部分新资料,而且是在上海解放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出版的,故 把它看作来自新解放区。
全册分装上下两册。见到的版本不一,章次也不同。上册属 1951 年 8 月 5 版,目次如下:①
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译有《初中自然地理》,编有《初中世界地理》。②
1948 年秋,经过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解放,重划行政区域。1949 年 5 月,各报刊登了新 6 省所属县、市、 旗。  第一编世界总论,分世界地形、世界气候、世界产业、世界人口、世界 政区 5 章。  第二编各洲分论,包括亚洲概说,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蒙 古人民共和国、南洋群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附锡兰、不丹、尼泊尔) 西南亚洲 8 章,以及欧洲概说、苏联、欧洲人民民主主国家,南斯拉夫和希 腊。  下册属 1950 年 2 月初版,从第十二章至第二十八章,章目依次为北欧诸 国、德国、奥地利和瑞士、意大利、伊比利亚半岛诸国、法国、西欧低地国 家。英国、非洲概说、北美洲概说、坎拿大、美国、墨西哥、中美及西印度 群岛、南美洲概说、大洋洲概说、两极地方。  曾次亮、田世英合编的四册《初中本国地理》,第一、二册属曾编,第 三、四册属田编。所见是曾编部分,人教社出版。没有编辑说明,从两册内 容和体例中归纳如下几点:  1、本书开始是未立章的绪论,即全国总论。在“我们的祖国”标题下, 概述国名,广大的疆土和众多的人民、优良的地理环境、各民族的家庭、我 国四邻,现在的行政区划。  2、分论除内蒙古自治区①独立一章外,余按六大行政区分章,章次为华 北、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章以下,按省、市分 节。有一省立一节,如绥远省、台湾省等;有一省立两节,如浙江省、广东 省等;也有两省合立两节,如河北省和平原省、热河省和辽西省。安徽江苏 未标省,分为皖北、皖南、苏北、苏南四个行署区。讲省区地理,开始多用 游记体,叙述主要城市,然后叙述全省山河、产业和交通。每个大区逐省讲 完后,再作总结。3、内容上,人文地理份量多,自然地理份量少。编制上,每节有习题,每章后有附表。  陈原编的《初中外国地理》,52 年以前的版本,分订上下两册,53 年 4 月人教社第六次修订本,合为全一册。一册版本分 10 章,章目依次是:地球 仪和地图、苏联、亚洲人民民主国家、“日本、东南亚洲和印度半岛”、西 南亚洲、欧洲人民民主国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被分割的大陆(包括非洲、 澳洲、南极洲)、美国和南北美洲(包括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人口 和国家(包括世界上的人口和世界的两个阵营)。在编排顺序上,两册本不 同于一册本的是:第三章为我国的北邻和东邻,第四章为东南亚洲和印度; 战败后的日本列在第三章之尾,越南民主共和国列在第四章之首,这是按地 理方位安排的,而一册本则改依政治原则。  本书特别注重政治地理,没有从自然上讲述亚、欧两洲和南、北美洲的 概况;根据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的问题,把南斯拉夫同希腊一块列入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并指斥铁托为南斯拉夫工人阶级的叛徒。
由田世英编、赵寿祺助编的《高中自然地理课本》一册,供高中第一学 年第一学期使用。“编辑大意”首先说明把自然地理放在高中一年级的原因: “在高级小学及初级中学学了一般地理及区域地理之后,综合的学一些自然①
内蒙古自治区 1947 年 5 月成立。从成立至当时,只包括兴安盟、呼纳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察哈尔盟 6 个盟,即原黑龙江、辽宁两省的西部和热河、察哈尔两省的北部蒙旗地,自治区政府所 在地名乌兰浩特。地理的根本知识,以便在这个基础上,把中国及外国地理的学习提高一步。” 全书立 5 章 22 节,目录如下: 第一章地球,分地球在宇宙间的地位,太阳与月亮、地球的发展史,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上)(下)6 节。 第二章大陆,分陆地的分布和边缘、大陆的水平形势、大陆的垂直形势、大陆上的水面——“河流”与“湖泊”、外动力与地形的变动、内动力与地 形的变动 6 节。  第三章海洋,分海洋的重要和区划、海底地形、海水的运动、海水的温 度与盐分 4 节。  第四章大气,分大气的重要与组成、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气压和风、降 雨 4 节。第五章自然生物,分自然生物的发展与人的作用、生物的分布 2 节。 这一课本有如次几个特点;(1)选有一些难度大的内容,如地球的生成、潮汐的成因、风的偏向、内动力的形成,所作的解释,达到了当时地球科学 的水平;(2)贯彻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的观点:“人类的最高任务,不仅是 了解自然,而是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本书每讲一种自然现象,多少夹 叙些有关系的人生活动,以作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例证,最后以专题论述 了“人的作用”;(3)在编制上,斟酌取材,不蔓不枝,说理通畅,行文简 洁;课文中有插问,注解多。高中一年级开自然地理不过两年,本书使用的寿命虽短,但在中国中小学地理教育史上别开了一次生面。 田世英、邓启东合编的《高中本国地理》,没有见到原书,内容和特点无从介绍。令人不解的是:1956 年全国已实施新订的地理教学大纲和使用新编的地理课本,高中是开中国经济地理,为什么人教社还出版《高中本国地 理》?必须带叙一下:上海亚光舆地学社于 1950 年出版中学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册》和《最新世界地图册》。据介绍,前者是参照新华书店出 版及上海联合出版社发行的《本国地理》而编制,计总图 22 幅,分图 30 幅; 后者搜集苏联最新出版的世界地图从事编制,计总图 15 幅,分图 35 幅,对 社会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和平阵营,与帝国主义的侵略集团及附属国家的反 和平阵营,分剖显明,了如指掌。两种图册地形采用分层设色,16 开本,用 重磅道林纸七色精印。次年,另有两处同时印行两本很有价值的地理教学参考书:一是孙敬之等 6 人的《地理教学讲座》(北京 1950 年暑期教师学习讲座专辑),北京大 众书店 1951 年 2 月出版,内载讲演稿 9 篇。一是陈原编译的《苏联学校的地 理教学》,三联书店 1951 年 2 月出版。这是一部文集,内载编译者一年来断 续摘录,节译或改写而成的笔记 10 篇。        四、对中小学地理课本的评论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天(10 月 3 日),科协南京分会地理组举行一次中学地理座谈会,参加者为南京市中学地理教师和地理组会员 60 多人。座谈会由李旭旦主持,就最近华东局公布采用的田世英《初中本国地理》(开明)、 华东教育研究室地理组《初中世界地理》(新华)、王成组《高中本国地理》(商务)、苏继顾《高中外国地理》(商务)四种教科书进行批评和建议。 除对《初中世界地理》评价较好外,对其他三种地理教科书分别指出其科学 性的错误和教材庞杂、陈旧等问题,没有涉及国内外关系的政治思想和资产 阶级地理学的地理思想(详见《中学地理教科书的讨论》、《地理知识》1950 年创刊号)  1950 年 4 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令金灿然写出《中学地理教 本中的几个政治思想问题》一文,在 1950 年 5 月 3 日《人民日报》上发表, 嗣后《新华日报》(50 年 6 月 2、3 日)、《河北教育》(50、2∶6)、《云 南文教》(51 年 4 期)等报刊分别转载,足见其所谈问题的重要性。  该文是就王成组的《复兴高中本国地理》(1949 年 12 月改编本)、田 世英的《开明初级本国地理》(1950 年 2 月二、四册修订本)、韦息予的《开 明初级外国地理》(1949 年 8 月平 1 版本)三种教本,分别在几个政治思想 观点上加以分析和批判,兹撮要转述。  (一)关于两个阵营。文章首先阐明如次一段理论:“全世界的国家已 经划分成明显的、丝毫不容混淆的两个阵营,一方面是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 主阵营,另一方面是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侵略阵营。在世界地理教学中,必 须把这两个阵营分开,决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世界各个国家并列起来,一 国一国的叙述它们的地势、气候、产业等等,更不能把世界的资源及物产混 合起来,无立场的加以说明和比较。”接着,指出韦息予编的教本中,看不出这种分明的界线:“第一、在目次上就没有显出两大阵营的色彩;第二、没有介绍美帝国主义的真实情况; 第三、对于苏联还有若干歪曲的叙述;第四、对于新民主主义国家没有加以 适当的叙述,对于美帝国主义的从仆法、意、南也没有适当的解剖;第五、 在许多地方,把苏联和英美扭在一起叙述,混淆了敌友界线。”文章对每一 点都列举了例证,如第五点:“第 78 页说德国‘国境在苏美英法四国军队分 区长期占领中’,没有分清两种占领的性质。第八编综述中,把世界各国的 农产、动力资源、金属矿产等作了平面的罗列,分别不出那些是掌握在苏联 及新民主主义国家手里,那些是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手里。”(二)关于中苏友好。文章引用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 一边,绝不例外”的论断,并申言“中国人民必须倒向苏联一边,已昭若日 月的真理”之后,批评王成组改编的教本违反既定国策,在如下两个方面表 现了明显的反苏观点:第一、关于东北,叙述关于旅顺口、大连的中苏协定 时,诬蔑苏联侵占了中国的权利,并且说“苏联在东北的势力大为扩张。”?? 第二、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如把《中苏友好协定》中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 的独立叫“不幸”、“台湾收复而外蒙独立,恐怕得不偿失。”??  (三)关于民族平等。文章阐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同纲 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 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 的大家庭’。在我们的地理教学中,应该根据这个精神,培养学生对少数民 族的正确认识,消除国民党反动统治者灌输给他们思想中的大民族主义的余 毒,养成他们尊重少数民族的思想观点。”接着,批评田世英的修订本没有 对一点加以足够的注意,在涉及少数民族的各节中,对于少数民族的生产生 活情况,对于他们的经济政治制度,缺乏明白而正确的叙述。而且在若干地  方,沿袭了大汉族主义的口吻,对少数民族加上了一些轻蔑的词句。  (四)关于地理环境与人口问题。文章概括地指出“所有旧的地理教本 都摆脱不了地理决定论与人口论的影响。这些教本中往往离开了一定的社会 制度来看地理环境与人口发展,把它们看成绝对的与具有决定性的。”接着 具体指出田、王两氏分编的初中、高中本国地理关于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人口 论的错误地方。  (五)关于经济建设。文章阐明“本国地理教学中,应该把我们丰富的 物质资源,及我们应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从事生产建设,加以恰当而生动的 叙述,藉以提高他们对生产建设的认识,并鼓励他们的建设热忱。”接着指 出所介绍的两种本国地理教本中,在这方面都做了一些,但都做得不够,而 且有错误。  (六)关于选用材料。文章用具体例子指出“这两种本国地理教本在选 用材料上都不够严谨,有的由于无批判地采用旧材料而承袭了旧错误,有的 由于没有随着形势的发展改用新材料而形成了错误。”  文章举出(四)、(五)、(六)三方面的一些错误例子,都提到政治 思想高度上作了批判。例如人口论,对向东北、西北及西南的移民,两书都 是单纯的用人口过剩来解释。??一二百年来,华北、华东、华中南地区的 人口确实向东北、西北、西南以及海外移殖。但这种移殖是否由于这些地区 的“人口过剩”呢?不是的,那是表现了在封建的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剥削 之下,劳动人民失掉了生产手段,或者虽保有少量生产手段,但由于过分的 剥削而不能取得维持温饱的生活资料的结果。所谓“人口过剩”,是封建剥 削与帝国主义的侵略所造成的,一旦把这种剥削与侵略的锁链挣脱,大规模 的生产建设开始的时候,所谓“人口过剩”就不复存在了。还须提及,该文前面列有出版总署编审局 4 月 30 日所写的如下说明:   “现在中学地理教本大半是旧时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各家私营书店所出版的。过去老 解放区虽出过几种中学地理教本,但分量太少,内容也与全国解放后的形势不很符合,不 再适用了。因此,前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在去年秋天,中央人民政府出 版总署编审局在今年春天,提出供各方参考选用的教科书书目时,在中学地理科目中,就 例入商务,开明的这几种本子。但是事实上,这几种本子虽然有在解放后由出版者自行修 订过的,却仍旧包含着许多原则性的重大的缺点。??希望各地采用这三种地理教本或采 其他旧地理教本的教师,在教学时注意这篇文章所批评的地理观点,批判地使用旧课本。” 的确,编审局的说明起了动员的作用,金灿然的文章提供了批判的武器,不少关心中学地理教育的人士和中学地理教师,对第一、二类的地理课本,都纷纷发表文章,进行评论。这里列举部分书评文章于下:彭果:对陈光祖编《初中本国地理教科书》(新华书店版)的意见(上海《新教育》) 陈桥驿:对《本国地理课本》(人教社版)的意见(《新教育》) 崔高举:我们对(曾次亮、田世英)《初级中学本国地理课本》第一册的一些零碎意见(河南《文教通讯》) 陈桥驿:对陈(原)编《外国地理课本》的几点意见(《新教育》) 王恩民:对陈原编《初中外国地理》(上册)的意见(《地理知识》1952∶1) 屈家璋:对田著《高中自然地理》的几点意见及一些补充(《天津教育》1951、13) 金祖孟:评《高中自然地理课本》第一章(《地理知识》 1951、 2∶2) 屈家璋:对田世英、邓启东编《高中本国地理》(上册)的意见(《天津教育》1951,11)褚亚平执笔:我们对现行中学本国地理课本的意见(《人民日报》)  评王成组的《高中本国地理》和卢、陈合编的《新世界地理》的文章较 多,如:陈桥驿:评王成组的《高中本国地理》(上海《大公报》,) 周靖馨:对于王成组编著《高中本国地理》(中册)的几点意见(《地理知识》1952、3)李宣文:对于王成组编著《高中本国地理》(下册)的几点意见(《地理知识》1952、7)吴传钧:评《新世界地理》(《地理知识》1950、5) 张凌光:对于《新世界地理》上册的意见(《地理知识》) 鞠继武:对《新世界地理》的意见(南京《教师生活》) 关信源:我对《新世界地理》(上册)的意见(《广东文化与教育》) 潘钟琳:清除现行地理教科书的错误观点(评《新世界地理》上海《解放日报》1951、7、22)  上列书评文章,从持论来看,一是评议,充分肯定优点,适当指出缺点: 一是抨击,专挑错误和毛病,批得体无完肤。从批判的内容来看,改编本或 修订本是以思想观点的错误为主,新编本是以科学知识的错误为主。为了读者了解书评的具体意见,这里选取两组文章,择要转述。  对陈原《初中外国地理课本》的意见有两篇。陈桥驿对原书的评价是: 无论就观点、内容、编排各方面讲,都算得是解放后最使人满意的一册地理 教科书;也指出不妥和错误之处,如讲英国人口部分的标题是“地少人多”, “爱尔兰有英国‘盲肠’之称”、“实际的权力握在内阁手里,皇帝已没有 什么作用了。”这是残留着一些容易引起观点模糊的字句;又如国际形势, 好些地方偏重了叙述和揭发帝国主义者的侵略野心,而忽略了人民力量的壮 大。王恩民首先肯定原书基本上是好的,但指出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正文中有些科学概念和事实的错误,如解释“位置”说:“位置就是方向”;解 释“等高线”说:“比方有一座四百公尺的山,顺着山坡,每隔一百公尺的 同距离连成一条线,这线就是等高线”;“关东州就是现在的旅顺、大连”, 印度“棉织工业中心孟买和阿麦达巴德都在德坎高原”,等等。有些习题提 问不妥当,如“为什么平均人口密度是日本向外侵略的藉口?”“越南的主 要农产品是什么?解放后要进行怎样的改革?”等等。另外指出有些统计数 字前后矛盾;有些词句用得很不恰当。  对卢、陈合编《新世界地理》的评论有五篇,掌握原文的仅吴传钩和张 凌光两篇。  吴传钧对原著的评价,优点是:(1)全书 380 页,约 23 万字,各部分 所占页数:总论 70、亚洲 70、欧洲 100、北美 35、南美 25、大洋洲和两极 地方 15。从各洲的重要性来衡量这个分配比例是合适的。(2)观点较新。 明确指出了各国的本质和处理生产力的办法,把世界两大政治营垒划分清 楚,对于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也有明确的批判,避免了一般旧地理教科书所 犯的政治上的错误。(3)取材广泛,对于基本的地理科学理论和重要的地理 事实都能扼要介绍,合于中学地理教育内容的要求,而且文字深入浅出,中 学生容易体会吸收。(4)插图选择适当,能代表各国的本地风光和地理特色。  (5)每章后面附列的习题,大多富有启发性,可供学生讨论的根据。缺点是:(1)叙述方式脱不了列举位置、地形、气候、人口、农业、交通、工商业、 都市等的老套,差不多每一国都是如此,未免呆板。(2)有些地方未能洗除 环境定命论毛病,尤其人口和农产分布的叙述,把环境的影响估量得过高。(3)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主要动态的新事实介绍得不够多。   1950 年 7 月,陈尔寿作了再版“序言”,归纳各方面的意见,优缺点各五,除吴传 钧所评的优缺点外,缺点方面还包括(1)译名前后有不统一的地方,较对不够精细,错 字很多;(2)内容太多,高中两学期教不完。 其他四篇评论,都是针对修改本的。张凌光认为本书吸收了一些新观点,避免了旧的地理课本中明显的政治上的错误,在一些地方大致分清世界两大 政治营垒,可作高中世界地理暂用本或参考用书。但又认为原书的错误还是 严重的,分三方面进行了批判:(一)不少地方表现地理决定论;(二)讲 人口问题的错误和缺点;(三)讲地利(资源、物产等)多数没有谈到隶属 于谁,谁能更好的使用地利。其次,这本书的错字很多。
陈尔寿和芮乔松在第 5 版中作的“序言”说:“本书因为是解放前的旧材料改编修 订而成,内容缺点很多。1950 年夏季再版时,我们虽然遵照出版总署的指示,进行过增 删和较订,但若干不正确的观点,并未完全肃清。??  此外,1951 年 11 月《地理知识》,刊出中国地理学会北京分会人民大 学地理组所写《关于地理教材和地理出版物的反爱国主义思想》一文。该文 指出反爱国主义思想表现在(1)客观主义;(2)世界主义;(3)崇美思想。 中学地理教材也存在这类的问题。《高小地理课本》方面,见到唯一的自我批评文章。1952 年春,人教社编审部地理组对第四次修订本作了一番检查,写有《高小地理课本的初步检 查》一文(《人民教育》 1952 年 3 月)。该文就检查第一、二册的结果, 总计显著错误 97 处;按错误的性质分:语法的错误最多,地图次之;再次为 政治思想、科学知识不正确,字体不一致等,分类列表如下:
项目 册别
语法
地图
政治思想
科学知识
名词字体
总计
第一册
16
8
5
30
第二册
33
16
10
4
4
67
总计
49
24
10
4
9
97
在这些错误和缺点当中,最严重的是政治思想方面的错误。文章列举两例:(1)第二册第三课说上海“原来是个冷落的地方”,同册第十一课也说 香港“原来是个荒凉的渔村”。这正是帝国主义在侵占这些地方之后制造出 来的理论,说明这些地方并不重要,经过他们统治之后才繁荣起来。这种说 法的用意在掩饰他们侵略行为的丑恶,使他们的侵略合法化。(2)第二册第 九课谈到洞庭湖的水灾问题时,把水灾原因归根于“历年江水挟带泥沙入湖, 沉积湖底”,使洞庭湖失掉调节长江水量的功用,似乎洞庭湖的泛滥成灾, 只受自然的现象,这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反动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圈套,忽 略了社会制度是决定地理现象的主要因素。洞庭湖的水灾,主要是过去反动 政府不关心民瘼,水利失修所造成。同课里又把沿岸恶霸地主的霸占湖田说 成“大量开辟湖田”,这样一说,恶霸地主的不法行为反而有了开辟耕地、改造自然的意味了。 文章最后指出了造成错误和缺点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缜密的考虑”和“周详的计划”。怎样修改,怎样新编,过去从没有一个通盘的计划,没有 系统的提纲和标准,①无论修订也好,新编也好,大都出于个人的好恶。其次 是编者之间、编者与绘图者之间,都各于各的,既没有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又没有建立经常的检查制度。  1953 年 1 月,中国地理学会召开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期间,教育 部教学指导司邀请大会代表,举行了一次“中小学地理课本编辑问题座谈 会”。其中对于小学地理课本的意见,认为是“老一套的编辑方法,全面叙 述,没有重点,没有区域特征,满篇是地名和名词,是完全不适于小学教育 的原则的。”(鞠继武:《中小学地理课本编辑问题座谈会总结》,刊于 1953年 2 月《地理知识》)   有一册供小学高年级用的《地理教学手册》,张粒民编,商务 1951 年 2 月出版,32 开本,202 页,被林之樵严加痛斥,说这本书是根据级少数过时的书籍胡乱抄袭而成的, 犯的严重错误主要是有许多崇美论点,它把旧中国的经济和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走了一百多 年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美国经济作些纯数量的对比;叙述美国的资源如何丰富,什么什 么都是美国第一,而美国缺乏的重要生产资料和战略资料却一字未提;有一幅叫“职业分 布”的图表中,竞把苏联和中国都列入牧业区、渔猎区和农业区的范围,而美国则拥有工 业地区,欧洲全是工业地区。(林之樵:《清除大汉族主义和反爱国主义的地理学观点(书 评)》,登在《地理知识》),《地理教学手册》是被批的三本著作之一。) 在进行中小学地理教材批判的同时,地理学界的专家们也拿起新的理论武器,对资产阶级地理学的旧思想展开猛烈的抨击,见于《地理知识》的,主要有吴传钧的《对于旧地理思想的批判》(1950、2)、邓静中的《论地理 学上的几种错误思想》(1950、6)、李旭旦等的《美帝侵略的地理思想》(1951、2∶2)、巴达邵夫的《对资产阶级地理学理论的批判》①(1952、4)。这样的批判,有助于查清中小学地理教材中的毒素。 总之,各种资产阶级地理观点和唯心观点,不同程度地充斥在建国初期一些中小学地理教材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地理教育界组织了对资产阶级地理观点的批判,是完全必要的,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以后看来, 这些批判有的也不免存在一些简单化、绝对化的倾向;有些批判文章本身也 不是完璧无瑕的。①
从此反映出:1950 年 7 月教育部印发的《小学高年级地理课程暂行标准初稿》,没有作为修订或新编的依据。①
本文是中国地理学会北京分会邀请北京人民大学经济地理教研室苏联经济地理专家巴达邵夫讲演的记 录,由李祥琪翻译。这是一篇系统的深刻的批判资产阶级地理学理论(地理环境决定论,种族主义,地理 政治学,全球地理学,马尔萨斯学说等)的好文章。第二节 后期(57、8)一、中小学教育目的任务的变更  从 1953 年到 1957 年的五年时间,实行党制定的国家总路线,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同 时实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教育事业纳入五年计划之中。这一时期的 教育性质,已由新民主主义教育进入社会主义教育。  1953 年 12 月,政务院发布《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其中 指出“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它的任务是教育新一代,使之成为 新中国健全的公民。”  1954 年 1 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中等教育会议。确定当前中学教育 的任务,是以国家总路线的精神教育学生,把他们培养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 设和保卫祖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着重发展高中。教学改革应以教学内容的 改革为中心,相应改进教学方法。  同年 6 月 5 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中指出: “中学教育的目的,是以社会主义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全面发 展的成员。中学教育不仅要供应高等学校以足够的合格的新生,并且还供应 国家生产建设以具有一定政治觉悟、文化教养和健康体质的新生力量。”同 日《人民日报》发表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为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 成员而努力》一文,提出“中小学教育的目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全 面发展的成员,即社会主义社会的自觉的积极的建设者和伟大祖国的保卫 者。”教育部制订的《1955 年普通教育发展计划》中,提出普通教育在认真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贯彻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方针的同时, 有步骤的实施基本的生产技术教育。建国以后,倒向苏联一边,已成我国的国策,全国逐渐形成向苏联学习的热潮;包括教育在内的许多建设事业也取得了苏联的大力帮助,苏联派遣 大批专家来华工作。进入 1953 年,学习苏联趋向高潮,而苏联的普通教育理 论和方法,也就深刻地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二、中小学地理课程的设置  1953 年 6 月,教育部召开全国第二次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小学五年一贯 制本年秋季起暂缓执行,仍沿用四二制。同年 9 月,颁发《试行小学四二制 教学计划(草案)》,规定 1——4 年级不设常识课,地理常识包括在初小语 文课中;5、6 年级地理仍单设,每周 2 课时。1954 年 2 月颁发的《小学四二 制教学计划(修订草案)》, 1955 年 9 月颁布的《小学教学计划》,小学 地理均仍旧置。同年 7 月,颁发《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及《1953 年 8 月至 1954年 7 月试行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的调整办法》。教学计划中关于地理 课程的设置如下表所列:阶段
初 中
高 中
年级






课程 体系
自然 地理
世界 地理
中国 地理
中国经 济地理
外国经 济地理
每周课时
3
2/3
3/2
2
2
这次设置的中学地理课程有三个主要特点:(1)课程体系是仿照苏联的①。初一开自然地理,世界地理开在中国地理之前,高中开中、外经济地理, 这样的课程体系,是前所未有的。(2)高三虽无地理课,但初中各年级地理 课时略有增加、比重仍达 6.7%。(3)初中中、外地理也好,高中中、外地 理也好,每周课时是一样的,亦即中、外并重。  1953~56 这段期间,高小和中学地理课程连续开设 7 年,各学年每周合 计达 16 课时,是我国普通中小学地理学习年限较长、课时较多时期之一。 在调整办法中,地理课程调整如次:初中二年级授中国地理,初中三年 级授世界地理;高中二年级授中国经济地理;高中三年级增设地理;也授中国经济地理,每周 2 课时。  1954 年 7 月,教育部发出《关于中学部分学科的设置,授课时数的变更 的通知》,高中一年级地理科原规定讲授中国经济地理,因为修订的课本不 能如期供应,现改授外国经济地理。次年 6 月,教育部在《关于制发 1955—1956 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的通知》中,规定高中一年级中国经济地理改讲外国经济地理,高中二年级外国经济地理改设中国经济地理,并说明这样对 调设置的理由,是因为初中二年级教世界地理,到高中二年级教外国经济地 理,这两门学科的关系密切,如果学习时间相隔太久,学生容易把世界地理 知识忘了,这样对学习外国经济地理便会增加困难。经过这次调整,我国中 学地理体系就与苏联完全一致了。三、第一次《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  1952 年,教育部在《关于编订中小学教学大纲中若干原则问题》里,提 出制定教学大纲的方针是:“第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青 年和儿童一代,并把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和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 想残余从我们的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法中清除出去。第二,在教学大纲 中,应当划定教材的知识范围、容量和进度,给学生以系统的、巩固的科学 文化知识,打下他们参加国家建设或升入中等专业学校与高等学校的基础。  1953 年春,教育部拟定了《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初稿,寄给 国内的地理学者和一部分中小学地理教师征求意见。初稿规定初中地理教材 偏重自然地理。
人教社为了贯彻新编中小学教材的编辑方针,作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要求各编辑室根据中央最近指示和总的编辑方针修订教学大纲;编辑人员必①
当时苏联中学地理课程体系是:五、六、七年级依次设置自然地理、各洲自然地理、苏联自然地理;八九年级分设外国经济地理和苏联经济地理。十年级设天文学、属物理课程。须加指明的,中苏学制不同。 中国小学 6 年,且四二分段。苏联小学仅 4 年,比我国提早两年进入中学阶段。须遵照方针、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及编写教科书的原则;进行工作。由此可 知,是先订好教学大纲,然后据以编写教科书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订的《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和《中学 地理教学大纲草案)》,是在人教社新编十二年制中小学地理课本全部完成, 其中有些经过反复修订以后,于 1956 年 5、6 月由人教社先后出版,新华书 店公开发行的。  这次教学大纲的编订,套用苏联教学大纲的模式,与旧中国《中小学地 理课程标准》相较,不但内容迥不相同,而且形式也大不一样。教学大纲虽 仅有“说明”和“大纲”两部分组成,但详细程度远非旧《课程标准》所能 比拟。为了让读者了解新颁《教学大纲》的精神和面貌,特将《小学地理教 学大纲(草案)》“说明”部分全文照录,“大纲”部分择要介绍,并摘抄《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草案)》的地学部分;至于《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 由于全文太长,只宜摘录。(甲)《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说 明 小学地理教学的任务:  (一)使儿童获得关于地球的、祖国的、世界各大洲的初步的地理知识, 并获得关于定方向和运用地图的技能和熟练技巧。(二)使儿童从各种地理事物和各种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例如太阳的光热跟气候的关系,气候跟天然植物分布的关系等),认识世界的物质性, 认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初步培养儿童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 观。(三)使儿童认识祖国的自然界,认识祖国丰富的资源,认识祖国人民劳动的情况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并认识当前的国际形势,从而培养儿童 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在初级小学,地理还没有独立分科。这时候,儿童通过教师组织的观察、远足参观、实习课、实习作业,并通过语文课本上故事和课文的阅读及教师 的讲述,学习地理知识。①在高级小学五六年级,地理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了。儿童学到的地理知识是:  (一)地球和地图 使儿童知道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懂得 根据太阳、北极星和指南针来确定方向,学习看地球仪和地图;并能在地球 仪上和两半球图上指出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知道地球上的五个气温带。这些 知识是学习中国地理和各洲地理的初步基础。  (二)中国地理概述 使儿童知道祖国的位置、面积和人口,知道祖国 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民民主国家,知道祖国 的海疆、陆疆和我们的邻国,知道祖国主要的平原、高原、山脉、河流、湖 泊和它们的经济意义。
(三)中国区域地理 根据我国自然环境的特征,大纲中把全国分为东 北区、黄河中下游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云贵区、青藏区和蒙新区五 个区域。按照从北(寒温带)往南(副热带和热带)从沿海(湿润地带)往 内陆(干燥地带)的空间顺序,依次描述。使儿童从生动有趣的说明和图画①
初级小学各年级语文课本应该包括的地理教材项目,经研究决定以后,再行公布(大纲原注)中,认识祖国各地区的自然界,认识祖国人民在全国各地区进行生产活动的 情况,认识祖国人民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认识国内各兄弟民族的 友爱合作和团结一致。  在讲述黄河中下游区的时候,应该使儿童认识我们伟大首都——北京。 认识北京是祖国历代劳动人民所建设的文化古城,现在是全国政治、文化和 交通的中心,是伟大祖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挥台。  (四)伟大的祖国 使儿童在学完中国区域地理以后,对祖国地理的全 貌再有一个总的认识。认识祖国领土的广大,人口的众多,资源的丰富,政 治制度的优越,各民族的友爱团结,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其美好前途。  (五)各洲地理 使儿童知道各大洲主要的平原、山脉、河流和湖泊, 知道各大洲自然界的情景,知道各大洲的主要国家和居民的生活状况。从而 认识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力量的强大和人民生活的幸福,认识帝国主义的残暴 和腐朽,认识全世界人民在争取和平、争取民主、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中的伟 大胜利。  在五、六年级,儿童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学到大纲中所 规定的地图知识。使儿童认识全国的、分区的和世界各大洲的地形图和政治 区划图。懂地图上的方位和图例各种符号的意义;教会学生用地图上的比例 尺计算距离,并能把大纲上所规定的地理事物(平原、山脉、河流、湖泊、 国家、城市等),在地图上正确地,熟练地指出来。教师生动语言的讲述和地理课本课文的阅读,是五六年级儿童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实习作业、远足参观,在教室里广泛地利用各 种教具:图片、地理挂图、幻灯等,也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条件。远 足参观每学年至少应该举行一次。五年级可以着重认识当地的自然界,六年 级可以着重参观当地人民的生产活动和各种建设。举行远足参观,一定要有 目的,一定要注意使儿童能够得到许多具体的地理观念,例如平原、丘陵、 河流、湖泊、城市、村庄、农业生产合作社、工厂、矿场、铁路、公路、森 林等等,以便更好地了解本学年学习的教材。在小学中,乡土地理的教育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讲述中国地理概述和当地所在的区域的时候,应该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使教材内容跟乡土地理结 合起来,启发儿童认识当地的自然界,认识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和当地的主 要建设,从而培养学生将来积极参加故乡和祖国建设的热情。要做好乡土地 理教育工作,教师平日必须注意搜集本乡(本城)的地理材料,或利用课外 时间,组织并领导学生进行乡土地理的研究。  地理课外活动的内容,除了进行乡土研究以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 组织并指导他们从事地理模型制造、地图绘制、远足参观、气象观测、地理 读物的课外阅读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并 且能够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在五六年级,应该进行的实习作业有下列几种:利用太阳、北极星和指 南针辨别方向,运用地图上比例尺计算距离,认识地图上的图例,练习在各 种地图上找出教学大纲上规定的地理事物,填绘暗射地图,对气象和物候进 行观察和纪录。①①
如果目前学校中还不具备实施这些实习作业的仪器(如指南针、温度表),应该创造条件,逐步实施(大纲原注)。  为了完成地理教学的任务,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 仔细阅读教学参考书,经常学习时事政策,并且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如果 在地理课中,只是照本宣科,罗列事实,不能把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联系起 来,不能把课本上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大大失去教育的意义。大 纲  这部分是分年级并按学期作出内容和进度的具体安排。首先确定每一学 期的地理总课时为 34,然后按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确定课时和内容要点, 最后安排复习课时和实习作业。例如五年级第一学期(34 课时)第一部分地 球(9)课时),第二部分中国地理:(一)中国地理概述(9 课时),(二) 中国区域地理:1、东北区(12 课时),复习(4 课时)。关于内容要点,举中国地理概述为例: 中国的位置、面积、人口,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中国是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国的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港:塘沽新港、旅大、青岛、上海、广州、湛江。最大的岛:台湾岛、海南岛。海洋在经济上和国防上的 意义。中国的陆地边界。中国的邻国。 中国的地形东部低西部高。东部的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西部的高原和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山脉:喜马拉雅 山(珠穆朗玛峰),昆仑山、天山、大兴安岭、秦岭、南岭。多种多样地形 的经济意义。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内流河与外流河。流入太平洋的河流: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大运河。流入印度洋的河流:鸦鲁藏布江、怒江。内陆河: 塔里木河。淡水湖和咸水湖。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咸水湖:青 海。河流和湖泊在经济上的意义。关于实习作业,除认识各种地图,并能在地图上找出,在暗射地图上填出教学大纲上所规定的地理事物外,就是安排观察当地自然界的实践活动。 如五年级第一学期:(1)认识地平方向,利用太阳和北极星定方向,利用指 南针定方向。(2)利用中午时日影杆在太阳下的阴影,测定当地的经线。(3) 观察学校附近的地形与河流,认识平原、丘陵或山地。判断河流的上游、下 游、左岸和右岸。第二学期:组织学生用温度表观测气温,用风向标或小旗观测风向,并记录阴、晴、雨、雪等各种天气状况(每日记录,每月整理一次)。并注意 记录当地自然界物候变化的时期(河水解冻的结冰,草木发芽、开花、结实 和落叶、候鸟来住等)。气象观测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轮流担任,要求每组 学生能连续观测一星期(学生的长期气象观测训练,可以另外组织课外气象 小组)。物候观察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由教师帮助学生选择观察对象,并 制定长期观察计划。在制定气象观测和物候观察的时候,地理科教师应同自 然科教师取得密切联系,一方面注意巩固和扩大学生在自然科里已经取得的 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注意避免两科实习作业的重复。必要时,这两科的 教师可以共同制定气象观测和物候观察的计划。  六年级第一学期:继续组织学生进行当地的气象观测和物候观察。到学 期结束的时候,把全年的记录加以整理。  《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草案)》的地学部分 初级小学(1—4 年级)1、当地四季的显著特征和动植物的变化。2、草、树木、乔木、灌木、针叶树、阔叶树等概念。3、候鸟和野兽。4、记载自然历。 高级小学(5、6 年级)1、水的三态变化和自然界水的循环,水力的利用。  2、空气的特性和成分,空气的流动和风的成因,风向和风力。风力的利 用。  3、气象观测和气象日志(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晴、阴、雨、雪、云、 气温、风向、风力——暴风、大风、微风、无风)。  4、土壤的概念和成因;土壤的成分和种类(壤土、沙质土、粘质土), 土壤的特性(渗水性、持水性和毛细现象)。观察土壤剖面。  5、地壳构造、矿物的概念和分类,花冈岩和石灰石,食盐、煤和石油、 铁矿石和铜矿石。  分析小学地理、自然教学大纲中关于地理、地学的编订,与 30 年代小学 课程标准相关部分比较,地理方向,有如下显著的不同点:1、新大纲先学地球和地图的初步知识,作为学习中外地理的基础,较旧标准把地球的形状、两极、赤道、经纬线、水陆分布等内容列在中外地理的 后面,则合理得多。2、中国区域地理,新大纲是根据自然环境的特征划分的自然区,没有顾及省级行政区的完整性,如黄河中下区包括的范围,除四省(河北、河南、 山东、山西)两市(北京、天津)外,其余为数省区的部分地区,即陕西省 的秦岭以北,内蒙古自治区的阴山以南,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北,甘肃省 的东南部等;而旧标准则是各省区和蒙古、西藏两地方的政治区。3、世界地理,新大纲主要讲各洲,分国只讲苏联;旧标准主要讲分国,其次讲世界大势。 地学部分,新大纲编订各年级的内容,远不及旧标准的完备。尤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其形成的昼夜和四季变化的重要知识,全付缺如。(乙)《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1956 年说 明 中学地理教学的任务,是要把一定范围的地理知识教给学生,并且使他们获得一些实际的技能和熟练技巧,帮助他们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能以无限忠诚献身于伟大祖国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献身于保卫世界和平事业。  在地理教学中要进行生产技术教育。应该使学生通过地理科学基本知识 的学习,了解一些生产的科学原理,得到一些对于将来参加实际工作有益的 训练。  通过地理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中的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 象,理解各种地现象之间,自然界跟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要使学生从地理这门课程里,了解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国家同资本 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制度上的根本差异;认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制度 比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在地理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伟大祖国的自然界,认识我国历代人民在 地理探险、发明创造和改造自然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 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果断性、坚韧性和战胜困难的决心,以及培 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的观念,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地理教学应该注意跟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际形势的发展相结合。这不仅可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联系实际,使学生知道当前国内和国际上 经济、政治发展变化的情况。但是,引用材料的时候,必须注意跟本大纲有 关的项目相结合;应该防止引用过多的材料和不适当的材料,形成专讲时事 政治的偏向。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许多有实践意义的技能和熟练技巧。 例如实地辨别地平方向和实地进行简易测量的技能;绘制简单地图的技能; 使用各种仪器(温度表、气压表、风向标、雨量器);阅读和绘制各种平面 略图,统计图表;观察和描述自然界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等。  接着,对各年级地理课程的任务、各组成部分的意义和要求,教材的内 在联系,以及教学应该注意之点,作了冗长的说明,计 5,000 余字。  初中一年级自然地理各组成部分的说明,是按课题逐一作出的。如在“地 球的运动和经纬网”的课题里,使学生对于太阳的热力、白昼和黑夜交替的 原因,四季变化的原因都得到一个初步的认识。此外,获得了经纬度的概念, 认识了经纬网的意义,更可以丰富学生对于地图的知识。研究四季变化的原因,对于学生理解气候这一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观察太阳高度的变化并把观察材料积累起来加以比较,才能理解四季变化的 原因。此外,使学生认识南、北两半球在夏至日和冬至日所承受的太阳光热 并不相同,对于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也有极大的意义。进行这一部分教学, 必须用地球仪做实验。(按:太阳高度为什么有变化,大纲并未说明,也就 是说,没有说明地球斜着身子公转是形成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初中二年世界地理这门课程的任务,是要向学生介绍各大洲和我国以外的若干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概况,并把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情况作扼 要的说明。各大洲一般都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地理位置、面积和境域、地 形和矿藏、气候、河流和湖泊,主要植物带的动植物、居民和政治地图。并 说明: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世界各大洲和大纲中所列的主要国家的自然现象孤立地罗列描述。必须使学生在学习各大洲和主要国家的时候,能够把各个 自然现象看作是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而不是彼此孤立的东西, 并且能够把各大洲和主要国家自然环境的特点辨别出来??。  初中三年级中国地理的说明,特别要提到的是:中国地理的教学,应该 注意乡土地理和本省(自治区)地理的研究。教师在讲到本省所在的区域时, 应联系本地和本省的地理特征予以说明,并可把大纲中没有列入而在本省(区)有重要意义的地理知识作适当的补充。 高中一、二年级外国经济地理和中国经济地理的说明,一概从略。 “说明”最后部分是“地理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有 3,000 多字,主要是对教学方法或实践活动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例如,对初中各年级的“天 气观察”所提的要求如下:  学习跟天气和气候有关的问题时,应该要求学生系统地观察天气并整理 观察所得的材料。观察天气的工作,在初中一年级就要组织起来。平时每天  要有值日生进行观察,在学习“天气和气候”课题时,全体学生都要进行观 察,并且要做出记录和描述。观察的内容不应该超出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范围。①在初中一年级结束时,要根据一年的观察和搜集的材料,描述每一季的天气 变化。  在初级中学二、三年级里还要继续观察天气。这两年可以让学生按着值 日的顺序轮流到学校地理园的气象台上观察气象(使用比较复杂的仪器), 并把得到的材料做初步整理。如果学校中还没有建立地理园和气象台,就应 该创造条件逐步使其实现。到每一季的末了,再把这一季的气候写成一份完 整的记录。为了找出本地气候的规律,要把这些记录跟以前已有的有关材料 做比较。大 纲 这里只将大纲按年级列出内容的组成部分及其课时。各个部分的要点从略。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