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女贞德合成(法语:Jeanne d'Arc或Jeanne la Pucelle)用英语怎么说

查看: 169|回复: 15
5★冷门 -【AliaVox】沙瓦尔 - 圣女贞德() 战争与监狱(2CD)
该用户从未签到
本帖最后由 jtwh2000 于
16:41 编辑
复件 CDs Cover 1.jpg (333.92 KB, 下载次数: 0)
16:36 上传
5★冷门 -【AliaVox】沙瓦尔 - 圣女贞德() 战争与监狱(2CD)
JEANNE D’ARC ()
Batailles & Prisons
圣女贞德 - 战争与监狱
Performers: Montserrat Figueras () 蒙赛拉·菲格拉斯
& && && && && && &&&Louise Moaty, René Zosso, Manuel Weber
& && && && && && &&&La Capella Reial de Catalunya 加泰罗尼亚皇家小教堂合唱团
& && && && && && &&&Hespèrion XXI 晚星二十一古乐团
Direction: Jordi Savall 约第·沙瓦尔 / 萨瓦尔
Label: Alia Vox
Reference: AVSA9891 A+B ()
. Recording Date and Place : Enregistrements réalisés à la Collégiale de Cardona (Catalogne) et à l’Arsenal , Saint-Pierre-aux-Nonnains, Metz,&&Du 20 au 24 décembre 2011 par Manuel Mohino et en septembre 1993, par Nicolas Bartholomée et Manuel
. Available format : 2 SACD hybrid multichannel stereo
. Booklet languages : Français, English, Castellano, Deutsch, Català, Italiano
. Date of publication : 22/06/2012
圣女贞德(法语:Jeanne d'Arc或Jeanne la Pucelle,日-日)是法国的军事家,天主教圣人,被法国人视为民族英雄。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中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最后被捕并被处决。
贞德原本是一位法国农村少女,她声称在十六岁时的一日,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天使圣弥额尔、圣玛加利大和圣加大肋纳,从而得到“上帝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格兰人占领的法国失地。后来她几番转折,得到兵权,于1429年解奥尔良之围,成为了闻名法国的女英雄,后带兵多次打败英格兰的侵略者,更促使拥有王位承继权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圣女贞德于1430年在贡比涅一次小冲突中为勃艮第公国所俘,不久为英格兰人以重金购去,由英格兰当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于日在法国鲁昂当众处死。20年后英格兰军队被彻底逐出法国时,贞德年老的母亲说服教宗加里都斯三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博吉亚家族的开创者)重新审判贞德的案子,对法兰西女英雄贞德,加里都斯三世(又译卡利克斯特三世、嘉礼三世,)发表言论,指出“法兰西女信徒贞德是无罪的”。这是贞德英勇就义后,教廷为她作的第一次昭雪。1455年,法国人民在巴黎圣母院,为贞德举行了隆重的昭雪仪式。最终于1456年为她平反。1909年,罗马教廷册封贞德为「真福」,之后并于日由教皇本笃十五世封圣,册封为「圣女贞德」。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被法国定为纪念贞德的全国假日。
贞德死后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从拿破仑到现在,法国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伟大形象进行宣传。主要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亚、伏尔泰、席勒、威尔第、柴科夫斯基、吐温、萧伯纳、布莱希特都创作过有关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为题材的电影、戏剧、和音乐也一直持续发展直到今天。
里维特版本的电影《圣女贞德》分为“战争篇”和“监狱篇”上下两部,但并非是布列松和德莱叶版本的翻拍,也并不是根据原有传说进行编纂,而是改编了萧伯纳的同名历史剧。因此,这个版本的《圣女贞德》具有强烈舞台戏剧风格,因此如何在电影基础上嫁接舞台魅力正是里维特的情趣所在。但为了坚持作品的现实主义基调,里维特砍掉了肖伯纳原剧本的最后一幕。里维特并不像吕克贝松那样注重角色塑造,相反,他使用布莱希特的方法,通过削弱角色人性化的魅力而形成的表演上的间离效果,从而突出了角色所具有的神性一面。贞德为了她虔诚的信仰被判烧死,在火堆上她大喊“耶稣、耶稣”,影片戛然而止。
本唱片封面图案取自A.迪富尔所著的《杰出的妇女传记》(约1505)中的圣女贞德骑马彩饰图。
贞德请求参与这次解救奥尔良的远征,并穿上了骑士的装备,由于她没有自己的资金,她的盔甲、马匹、剑、旗帜与随从花费都是他人捐赠的。贞德的军队在日到达战场。历史学家Stephen W. Richey对于贞德为何能受到查理任用提出了这样的解释:“在战场一年接着一年的可耻失败,法国政府在军队和人民的领导地位上已经士气低落而名声败坏。当查理王储同意由贞德来领导他的军队并准备战争时,他很可能已经试过所有正规、理性的策略选择,然而却皆告失败;只有一个已经到达了存亡最后关头、却全然无计可施的政权,才会在绝望下去相信一个自称受到上帝指示的农村文盲女孩,让她指挥国家的军队。”
对于贞德在战场上的实际领导能力一直是历史上的争论之一,目击者声称她常常在战场上做出相当明智的决策,但士兵和将领们往往将她所获得的胜利视为是上帝的神秘力量所成就的。传统的历史学家如Edouard Perroy则推断贞德在战场上的领导作用主要是在士气上的。这些分析往往是根据后来贞德在审判上的证词,贞德声称她更注重她的军旗、而不是她的剑。最近学者在审判证词的解读上则较常指出,跟随她的军官们将她视为一个足智多谋的战术家和成功的战略家。Stephen W. Richey主张:“她持续领导着军队进行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胜利,扭转了整场战争的局面。”不管在哪种情况下,历史学家都同意,法军在她的领导下都能创造相当非凡的胜利。
Twenty years after his work on the soundtrack of Jacques Rivette's movie Jeanne la Pucelle, Jordi Savall returns to this powerful subject matter and presents a new set dedicated to the mother figure of the struggle for French independence. The music on Joan of Arc - Battles and Prisons provides the perfect atmosphere for Savall's fresh look this historical icon. Alongside works by composers from the time of Joan of Arc (Guillaume Dufay, Josquin Desprez, Johannes Vincenet, Johannes Cornago, etc.), the set also features compositions and arrangements by Jordi Savall. The biographical program of the set is further illustrated through spoken dialogue. The accompanying 500 page, six language hardbound book is richly illustrated and provides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s well as texts and translations. The result is an amazingly vivid portrait of a troubled time.
Most of the recordings of the great Catalonian viol player and group leader Jordi Savall delve into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early music traditions. Among them is a special group referred to here as CD-books, which combine a CD (or in this case two) with a lavishly illustrated hardbound book containing essays and relevant artwork in addition to texts and the usual listings of personnel. Kudos to Savall's grant-writers for continuing to get these things funded during Spain's fiscal crisis, and this release, Jeanne d'Arc: Batailles & Prisons (Joan of Arc: Battles and Prisons) outdoes even other similar Savall releases. With the booklet weighing in at 504 pages, awesome even if it does include text in six languages, and essays covering such topics as Joan of Arc's relevance to the modern French right wing, this is not only a musical program but a survey of the entire Joan of Arc phenomenon, and one with sufficient depth to meet most people's needs.
The two actual CDs also go beyond what has been included on other Savall releases, combining several kinds of material. There is spoken-word text, both narrative and dramatic, outlining the life of Joan the Maid, to use the contemporary English term. The music itself is of different kinds, all of it impeccably performed by Savall, his vocal group La Capella Reial de Catalunya, his instrumental group Hespérion XXI, and a small group of soloists that includes the late Montserrat F this must have been one of the last few albums she made. Savall includes these kinds of pieces: popular melodies reflecting Joan' the Dufay motet Veni sancte spiritus (sung by three voices, symbolizing the Trinity); the ubiquitous L'homme armé tune, evoking Joan's warrior status, military and royal fanfares, and other occasional instrumental pieces. Some of the music is by Savall himself, drawn from his score for a 1993 French film about Joan of Arc. As often happens, Savall accomplishes something slightly different from what he set out to do.
The dramatic presentation has its moments, such as when French and British troops clash with their bands playing in slightly different tunings. But in general the words are less interesting than the music, which, like so much of what this musician does, gives a feeling for the resonances of Renaissance music in the lives of its original hearers like no other performances can do. This is one of Savall's most ambitious releases, and one of his very best.
Tracking list:
1.& &&&« Ballade de la Pucelle » (instrumental)
2.& &&&Aprez que j’ay veu et leu…
& && &&&« L’Appel » : « Le Départ » & « Les Voix ». J. Savall d’après G. Dufay& &
3.& &&&Rondeau : « Ce jour de l’an » d’après G. Dufay
4.& & 21 mai 1420. Le Traité de Troyes
5.& & Fanfare « Dit le Burguygnon » d’après mss. anonyme (XVe s.)
6.& & 21 octobre 1422. Mort de Charles VI.
7.& & Rondeau « Fortune, par ta cruaulté » d’après J. Vincenet (ca. 1420)
I. LES VOIX
8.& &&&« Les Voix : Veni Sancte spiritus ». G. Dufay (ca. )
9.& &&&Quand j’eus l’âge d’environ treize ans…& &
10.& & Juillet 1428. Domrémy est pillé par les troupes des Bourguignons…
11.& & Janvier-février 1429. Le Voyage à Vaucouleurs.
Musique : « Saltarello » d’après mss. anonyme (XVe s.)& &
II. VOYAGE À CHINON ET RENCONTRE AVEC LE ROI
12.& & « Le départ ». J. Savall
13.& & Ma mie, que faites-vous ici ?
14.& & « Le départ ». J. Savall
15.& & « La Pucelle » (instrumental)
16.& & « Les Voix » d’après G. Dufay
17.& & 6 mars 1429. Rencontre avec le roi à la Cour de Chinon.
18.& & « Vive le Roy ». J. Desprez
19.& & Mars 1429. Jeanne est soumise
20.& & Rondeau « La Trémouille ». J. Savall
21.& & Musique : tambour
22.& & « Veni Creator Spiritus » d’après anon. VIIIe s.
III. LA DÉLIVRANCE D’ORLÉANS
23.& &&&La lettre aux Anglais
24.& &&&29 avril 1429. La Délivrance d’Orléans.
25.& & 11 mai 1429. Le roi rencontre la Pucelle à Loches.
26.& & « L’Homme armé ». J. Savall d’après le Sanctus de la messe de G. Dufay
27.& & 18 juin 1429. Bataille de Patay
28.& & 29 juin 1429. Départ de Gien pour débuter la marche à Reims.
IV. LE SACRE DE CHARLES VII
29.& & « Ballade de la Pucelle » (instrumental). J. Savall
30.& & 17 juillet 1429. La Route du Sacre.
31.& & « Prière III » Fantaisie d’après anonyme XVe s. / Adoramus te
32.& & « Marche Royale pour le Sacre ». J. Savall
33.& & « Te Deum ». Jordi Savall
34.& & « Marche Royale pour l’Onction ». J. Savall
35.& & « Les Voix ». Jordi Savall d’après G. Dufay
36-37-38. « Messe de l’Homme armé ». G. Dufay
39.& & « Marche Royale pour l’Onction ». J. Savall
40.& & « Sonnerie Royale pour la fin du Sacre ». J. Savall
V. BATAILLES ET PRISONS
1.& & Musique : Fanfares & tambours
2.& & « Bataille entre Français et Anglais ». Jordi Savall
3.& & 8 septembre 1429. Après quelques opérations militaires
4.& & « Fortuna desperata ». Josquin Desprez
5.& & 16 mai 1430. Le duc de Bourgogne met le siège devant Compiègne.
6.& & « Chiave, chiave ». Anonyme (CMM 131)
7.& & Le lendemain, Jeanne est capturé par les Bourguignons.
8.& & « Dit le Bourguignon » d’après mss. anonyme (XVe s.)
9.& & « Ballade de la Pucelle ». Improvisation harpe
VI. LES SOLITUDES - LE PROCÈS
10.& & « Fortune par ta cruauté » d’après J. Vincenet (ca. 1420)
11.& & 21 novembre, 1430. Jeanne est vendue…
12.& & « Les Solitudes Prière II » d’après Adoramus Te. Anonyme
13.& & 9 janvier 1431. Ouverture du Procès en condamnation de Jeanne
14.& & « Le départ ». Jordi Savall
15.& & Samedi 10 mars, 1431. Première séance du procès dans la prison.
16.& & « Planctus Jehanne » d’après mss. anonyme s. XV
VII. ACCUSATION, ABJURATION ET SENTENCE
17.& & Mercredi, 26 mars, 1431. Début du procès ordinaire
18.& & Prière « Fortune par ta cruauté » d’après J. Vincenet (ca. 1420)
19.& & Jeudi 24 mai. Abjuration de Jeanne.
20.& & Musique : Cloches (Inquisition) / « Adoramus te » orgue
21.& & « Les Voix ». Jordi Savall d’après G. Dufay
VIII. PROCÈS DE RELAPSE, CONDAMNATION ET EXÉCUTION
22.& & Lundi 28 mai, 1431. Dans la prison.
23.& & Prière « Adoramus te Domine » (Anonyme – CMM 4)
24.& & « Fanfare de l’Inquisition ». Jordi Savall
25.& & 30 mai 1431. Quand la Pucelle fut « arse » à Rouen
26.& & « Planctus Jehanne ». Jordi Savall d’après mss. XVe siècle
27.& & « Sonnerie Royale pour la fin de la Guerre ». Jordi Savall
CONCLUSION
& & Fin de La Guerre de Cent Ans et Annulation du Proces
28.& & Motet-Chanson : « Rejois toy terre de France/Vivat Rex in eternam »
& && && &(Anon. Paris, XVe s.)
29.& & « Le départ ». Jordi Savall harpe
30.& & « Hymne Patres nostri peccaverunt ». Johannes Cornago, CMM2
31.& & 7 Juillet 1456. Sentence de Réhabilitation
32.& & « Les Voix : Veni Sancte Spiritus »
33.& & « Ballade de la Pucelle ». J. Savall d’après L’homme armé
34.& & Plus que la sainte, l’inspirée, je crois que Jeanne…
35.& & « Le départ ». Jordi Savall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25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音乐币 +10
魅力值 +10
谢谢分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专辑的艺术水平很高!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00:09签到天数: 171 天[LV.7]常住居民III
感谢LZ无私的及时分享好片,不客气地接受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感谢楼主无私分享,很好听。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5:46签到天数: 6 天[LV.2]偶尔看看I
感觉应该是不错的一张曲子。谢谢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看到这套专辑,心情有些激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没有她的音乐,下载看看喜不喜欢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3:11签到天数: 6 天[LV.2]偶尔看看I
我找了好久了,谢谢楼主大大啦。
该用户从未签到
悠扬的音色非常令人陶醉
该用户从未签到
真是莫大的享受,感谢分享
本站联系方式:QQ:
Powered by声明:360百科词条的编辑和创建无需支付费用,坚决打击账号买卖、传播虚假信息、恶意篡改内容、冒充官方收费的行为。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圣女贞德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共15个义项):
圣女贞德 - 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法国传奇女英雄
所属类别 :
其他人物相关
其他人物相关
圣女贞德 即 贞德。
圣女贞德(法语:Jeanne d'Arc或Jeanne la Pucelle,日-日)是的,圣人,被法国人视为。在(1337年-1453年)中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最后被捕并被处决。贞德原本是一位法国农村少女,她声称在十六岁时的一日,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天使圣弥额尔、圣玛加利大和圣加大肋纳,从而得到“上帝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由人占领的法国失地。后来她几番转折,得到兵权,于1429年解,成为了闻名法国的女英雄,后带兵多次打败英格兰的侵略者,更促使拥有王位承继权的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圣女贞德于1430年在一次小冲突中为所俘,不久为英格兰人以重金购去,由英格兰当局控制下的以和罪判处她,于日在法国当众处死。20年后英格兰军队被彻底逐出法国时,贞德年老的母亲说服教宗重新审判贞德的案子,最终于1456年为她平反。500年后被封圣。贞德死后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从到现在,法国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伟大形象进行宣传。主要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柴科夫斯基、、、都创作过有关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为题材的电影、戏剧、和音乐也一直持续发展直到今天。
中文名: 贞德
外文名: Jeanned'Arc,Jeannela Pucelle(法文)、JoanofArc(英文)
别名: 冉·达克、拉·比塞尔
出生地: 法国-栋雷米村
出生日期: 日
逝世日期: 日
主要成就: 在中领导法国人民,屡次战胜英国
名言: 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
接受宣福礼: 日(由)
封为圣人: 日(由)
圣人历节日: 5月30日
称号: 、、
获奖 0 次,提名 0 次&&&&获奖效率值:0%
个获奖演员中
找个明星来PK:
或者看看他们:
获得各奖项数值对比
相关奖项知识
以上图表基于2015年8月前的数据统计。对于有异议的信息(如年龄、血型、影片等)可完善相应词条内容,以对数据进行改善和质量提升。
贞德出生于法国和洛林大区边界一个叫做栋雷米的农村,父亲为雅克·达克(Jacquesd'Arc),母亲为伊莎贝拉·达克(Isabelle Romée),有三个哥哥和一姐姐。她的双亲拥有大约50英亩的土地,并经营一座农场,同时她的父亲也担任了村庄里不太重要的的官员职务,负责收集税金并领导看守村庄的工作。这个村庄属于法国东北部仍然忠诚于法国王室的一小块孤立地区之一,周遭都被勃艮第人的领土所包围了。在贞德的童年中,村庄遭受了几次袭击,其中一次甚至使村庄起了大火。贞德后来证实了她在1424年遇见第一次神迹。她据称遇见了大天使圣弥额尔(/弥额尔)、童贞玛加利大和亚历山大的圣加大肋纳,告诉她要赶走英格兰人,并带领王储至兰斯进行加冕典礼(兰斯大教堂,法国传统上的加冕典礼地点),在她16岁时她请求她的亲戚杜兰德·拉苏瓦(Durand Lassois)带她前往附近的沃库勒尔,她在那里向当地的驻防部队指挥官博垂科特(Robert de Baudricourt)说明来意,希望能带她前往王储的所在地—。博垂科特只是嘲笑了她一番,但这并没有让贞德就此打退堂鼓。贞德在第二年的一月再次前来,随同的还有两个支持她的士兵:让·德梅斯(Jean de Metz)和贝尔特朗·德普朗吉(Bertrand de Poulegny)。在他们的支持下她获得第二次接见,在谈话中她并说出了一些神奇的战情预报,预言奥尔良附近的法军将会战败(也就是鲱鱼战役〈Battle of the Herrings〉)。
圣女贞德总是带着她的军旗进入战场。目击者也指出她携带的武器包括剑、长矛或斧头。在前线传来的消息证实了贞德的预言后,博垂科特终于同意护送她前往希农。她伪装成男性,穿越了广阔的敌方勃艮第领土,最后到达王储查理在希农的城堡。在会面中她给了查理极为深刻的印象,查理接着指示在普瓦捷对贞德进行背景的调查和神学上的检验以证实她的道德。在这个时候,查理的岳母约兰德(Yolande of Aragon)筹措了资金以发起一场解救奥尔良的远征。贞德请求参与这次远征,并穿上了骑士的装备,由于她没有自己的资金,她的盔甲、马匹、剑、旗帜与随从花费都是他人捐赠的。历史学家Stephen W. Richey对于贞德为何能受到任用提出了这样的解释:“在战场一年接着一年的可耻失败,法国政府在军队和人民的领导地位上已经士气低落而名声败坏。当查理王储同意由贞德来领导他的军队并准备战争时,他一定是已经试过几乎所有正规、理性的策略选择而却皆告失败。只有一个已经到达了存亡最后关头、却全然无计可施的政权,才会在绝望下去相信一个自称受到天主指示的农村文盲女孩,让她指挥国家的军队。”贞德的军队在日到达战场,但当时的法军指挥官迪努瓦公爵(Jean de Dunois)和其他将领自行拟定了作战计划,在没有告知贞德的情况下展开作战。贞德察觉后对此大发雷霆,无视于其他经验丰富的指挥官计划先补给奥尔良的判断,贞德主张直接攻击英军,她投入了每一场小规模战斗中,身处战斗的最前线,并随身带着她那明显的旗帜。对于贞德在战场上的实际领导能力一直是历史上的争论之一,目击者声称她常常在战场上做出相当明智的决策,但士兵和将领们往往将她所获得的胜利视为是上帝的神秘力量所成就的。传统的历史学家如 Edouard Perroy 则推断贞德在战场上的领导作用主要是在士气上的。这些分析往往是根据后来贞德在审判上的证词,贞德声称她更注重她的军旗,而不是她的剑。现代的学者在审判证词的解读上则较常指出,跟随她的军官们将她视为一个足智多谋的和成功的。Stephen W. Richey 主张:“她持续领导着军队进行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胜利,扭转了整场战争的局面”。不管在哪种情况下,历史学家都同意,法军在她的领导下创造了相当非凡的胜利。
贞德非常轻视法军将领们一向谨慎行动的战略,在战场上她采用正面的猛烈攻势来进攻那些英军堡垒。在攻陷了几个堡垒后,英军开始放弃其他木制的防御建筑,并集中剩余的兵力,以防守一座控制了奥尔良联外桥梁的石制堡垒—─土列尔堡垒(les Tourelles)。在5月7日,法军开始进攻土列尔,贞德在交战中被一支箭射中肩膀而被士兵们抬离前线,但她很快把箭拔了出来,负伤重返战场以领导最终的攻势。在奥尔良的迅速胜利,使法军开始计划进一步的攻势。英格兰人预期法军的下一个目标会是巴黎或;迪努瓦公爵后来证实这的确是原本计划的目标,但贞德坚持应该朝进攻。在一系列突如其来的胜利后,贞德说服查理授与她和阿朗松公爵(John II of Alen&on)全权指挥军队,并获得允许进攻罗尔河附近的桥梁的机会,以作为稍后进攻兰斯的序幕。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提议,因为兰斯的距离是巴黎的两倍,而且已经深入敌军领土。法军在6月12日攻下了,6月15日攻下卢瓦尔河畔默恩,接着在6月17日攻下博让西,阿朗松公爵完全支持贞德所做的决定。其他的将领,包括迪努瓦公爵,也对贞德在奥尔良的胜利印象深刻,因而都转为贞德的忠诚支持者。贞德还在札若的战斗中,警告闪避来袭的火炮而救了他一命。在同一场战役中,她也在攀爬攻城梯时遭到石头击中头盔,但她仍继续战斗。在6月18日,预料中的英格兰援军到达,英军指挥官为约翰·法斯托夫(John Fastolf),这场(Patay)可以看作是的逆转:法军先锋部队在英军的阵势准备完成前便发动突袭,在接下来的战斗里歼灭或俘虏了大批的英军,并俘虏了英军指挥官,与一小批士兵逃出的法斯托夫则成为英格兰可耻战败的替罪羔羊。法军在战役中只承受了极小的伤亡。法军于6月29日开始从卢瓦尔河畔默恩进攻兰斯,并于7月3日在与勃艮第城市欧塞尔的谈判中使奥塞尔保持中立,法军于是得以通过,其他途中路经的城镇也都毫无抵抗的重归法国一方。而之前签定了条约的特鲁瓦,也在四天的围城后不流一滴血的投降了。军队到达特鲁瓦后面临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传说此时贞德结识了一位名为“兄弟理查”(Brother Richard)的,兄弟理查长期以来在特鲁瓦宣扬世界末日将近的警告,而使当地的农民改种植豆类—能够早熟的作物,军队到达时豆实刚好成熟,于是便解决了粮食问题。这个传说被历史学家路希·史密斯(Edward Lucie-Smith)所引用,他以此主张贞德扮演的其实是神圣化的角色,而不是实际的一些能力。兰斯在7月16日打开了大门,加冕典礼迅速于隔天早晨举行,查理王储正式加冕为。虽然贞德和阿朗松极力主张进攻巴黎,但查理较倾向于与勃艮第进行谈判以达成休战。勃艮第的菲利普公爵于是利用谈判来作为缓兵计的策略手段,在谈判的同时暗中增援巴黎的防御。法军继续往巴黎前进,途中获得更多城镇和平的投降。由英格兰贝德福公爵率领的英军与法军在8月15日相遇,双方打成平手。法军接着在9月8日进攻巴黎,尽管贞德在战斗中被击伤腿部,她仍然继续指挥军队直到当天的战斗结束。隔天早上,她便接到王室的命令下令法军撤退。许多历史学家将这次撤退归咎于法国大臣拉特雷穆瓦耶公爵(Georges de la Trémoille)所犯下的政治大错。
贞德在卢瓦尔-沙里特(La-Charité-sur-Loire)度过了没有战斗发生的11月和12月,接着在隔年3月前往Lagny-sur-Marne,并在5月13日前往贡比涅以抵挡英格兰和勃艮第人的攻势。在日的一场小规模战斗中,贞德被俘虏了。当她下令军队撤退回贡比涅城时,她处在军队的最后方以确保所有人都退回了城里,但就在这时贡比涅城因为害怕英军跟着闯入,没等到所有部队撤回便将城门关下,贞德与剩余的后卫部队便遭到了勃艮第人俘虏。贞德在审判的过程中被监禁在位于的一座高塔。后来这座塔便被称为圣女贞德塔。当时有关的惯例是,只要俘虏的家人能付出赎金便能将他赎回,但这次勃艮第人不想这样做。许多历史学家指责查理七世没有努力进行援救。她试图逃跑了好几次,有一次甚至从70英尺的高塔跳了下来,摔在干燥了的护城河的柔软泥地上而没有受重伤。在一番谈判后,菲利普公爵将贞德交给英格兰。在法国北部博韦的一名主教皮埃尔·科雄(PierreCauchon),在这些谈判和稍后的审判中担任关键的角色,他是英格兰的强硬支持者,并认为自己有责任确保贞德会遭受惩罚。指控贞德为异端邪说的审判是出自政治上的目的。贝德福公爵宣称法国国王的宝座应该属于他的侄儿—英格兰国王亨利六世的,而她破坏了这一切。审判的程序于日在鲁昂展开,由英格兰占领政府主导,审判的程序在许多方面都显得杂乱无章。温彻斯特的红衣主教在审问贞德(由右图所示,Gillot Saint-&Evre所绘,现存巴黎卢浮宫),他负责总结一些主要问题。而担任法官的科雄主教的审判权只是法律上的假设(legal fiction),他是因为亲英格兰的立场而获得了这个职位。英格兰政府资助整场审判的花费。神职的公证人员Nicolas Bailly,也只是被任命收集对贞德不利的证词,却没有提出半点反面的证据。也因此整场审判缺乏根本的公平基础,所以,无论如何贞德都将被定罪。审判的纪录证明了贞德有着卓越的才智。纪录中最著名的一段质问是:“你是否觉得自己受到天主的恩典?”而贞德回答:“如果没有的话,希望天主能赐予我;如果我已得到,希望天主仍给予我。”这个问题是一个学术上的陷阱。当时教会的教条是没有人可以肯定他自己受到天主的恩典,如果她做出肯定答复,那她就证明了自己是异端邪说。而如果她的答复是否定的,那她就承认了自己是有罪的。公证人Boisguillaume后来证实了当时法庭在听到了贞德的回复后“那些质问她的人全都目瞪口呆”并且只得暂停了那天的审问。这一段质问后来非常知名,在现代成为了许多领域的创作题材。几个法庭的人员后来证实很大一部分的手抄纪录都被更改了。许多神职人员都是被强迫参加的,包括审问官Jean LeMaitre,其他一些人甚至遭到来自英格兰人的死亡威胁。依据审讯的规定,贞德应该被监禁在由修女所看守的教会监狱,但英格兰人却将贞德监禁在由一般士兵看守的监狱中。科雄主教也拒绝了贞德希望教宗出面的要求,因为这很显然会让他的审判停止。最后法庭总结了贞德的12项罪行指控,但这些指控都和在审判中的纪录相互矛盾。在各种方式的逼迫之下,不识字的贞德没有意识到死刑的逼近,签下了一份她完全看不懂的公开弃绝书(abjuration, 等于直接认罪),法庭在官方留下的纪录上却是另一份不同的文件。
贞德还有另外一个罪名:像男人一样穿衣服。这在1431年可是一项大罪。当时的教廷是按照圣经上的训令(《》第22章第5节)来判罪的。“妇女不可穿戴男子所穿戴的;男子也不可穿妇女的衣服,因为这种行为都是天主和你的神所憎恶的。”贞德在战场上穿的是,但是在军营里却穿的男装,据记载,她穿的是一种很短的灰色的束腰外衣,套在朱红布料做的、织的很密的长筒袜子上面。那个时候还没有橡皮筋,男子的长统袜的顶端都开有成对的扣眼,中间用绳子串起来系紧。一般人用七种以上的花色来系这种袜子,而贞德用了20种,而且还系得很紧。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奥尔良少女”的身份。在监狱里,贞德宣称,没有紧身的袜子,她感到很不安全,她要和教廷抗争到底,准备接受自己的命运。后来,她被套上一身长袍。行刑时,她没有遗言,只是向敌人发出了嘲笑。
死刑于日在鲁昂进行,目击者描述了死刑的那一幕。贞德被绑在火刑柱上,她不断的祈祷着,并向旁边的牧师请求让她握著一个小十字架。最后火被点燃,几分钟后,一切都结束了。英国人将烧焦的木炭拨开,暴露出焦黑的尸体,以向人群证明她的确死了,接着又燃烧了尸体一次,以避免她的骨灰被人收集。英格兰人将剩余的灰烬都扔进了。负责点火的Geoffroy Therage后来形容他当时“非常害怕因烧死了一位圣女而会被打入地狱。”
在战争结束后,重新进行了一次审判。在贞德年迈的母亲伊莎贝拉·达克和法国异端裁判所的首席法官Jean Brehal的请求下,授权了这次重新审判。审判开始于神父Guillaume Bouille对案件重新的审讯,并在1452年由Brehal主导下进行了调查,正式的裁决则在1455年11月进行。遍及欧洲各地的许多神职人员参加了审判,审判的过程也遵照标准的法庭规定进行。组成的小组也分析了115名目击者的证词。最后Brehal在1456年6月提出结论,描述贞德为一个,并指出当初主导审判的皮埃尔·科雄是为了自身的现世利益而错误的将贞德定罪。法庭最终在日正式宣布了贞德的清白。
在贞德崭露头角前的法国,是法国历史上最阴暗的一段时期,长期的战争让法国人民遭受了大量苦难。法国北边的一大片领土被英格兰军队所占据,而且这些地区很可能就要被以“第二王国”的名义永久成为英格兰领土。当时的法国国王为,查理六世大约在贞德出生的那年发疯了,导致他完全无法处理政事。国王的两个亲戚,勃艮第公爵与奥尔良公爵路易,经常为了摄政的权力与王室成员的监护权而争吵不休。而当巴伐利亚的伊萨博王后的婚外情绯闻传出后两派的斗争急剧升高,各自开始绑架王室的成员,斗争在1407年达到最高潮,无畏的约翰策划刺杀了路易公爵。这两人的支持者各自被称为勃艮第派(约翰)与阿马尼亚克派(路易)国王借着这场政争的混乱入侵法国,在1415年的中获得戏剧性的胜利,并接着占领了法国北部的城镇。未来的法国国王,查理七世,在他4个年长的哥哥都去世后,于14岁时承担起了王储的头衔。他第一项重大的行动是于1419年和无畏的约翰缔结和平协议,但这次谈判却变成一场大灾难,查理事先保证会保护约翰的安全,但在谈判中约翰却被阿马尼亚克派刺杀了。继任勃艮第公爵的是于是改与英格兰结盟,大片的法国领土都被英格兰和勃艮第人占领了。1420年,巴伐利亚的伊萨博王后签下了《》,条约中承认了由英格兰的亨利五世和他的继承人来继承法国王室,这等于剥夺了王储查理的继承权。条约还引起了关于王储其实是王后与奥尔良公爵的私生子、而不是国王查理所亲生的揣测。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于1422年在2个月内相继去世,留下了一个婴儿,在名义上成为了英法两国共同的国王,由亨利五世的弟弟贝德福公爵(Bedford)摄政。到了1429年,法国的整个北部,以及西南方的一部分,都在外国的控制下。英格兰占领了巴黎,而勃艮第人则占有。兰斯的重要性在于,它一直是法国国王进行加冕典礼和祝圣仪式的传统地点,尤其是这时主张拥有王位的法国王室成员都还没有进行过加冕。英格兰这时展开了对奥尔良的攻势,奥尔良处在上,它成为了最后一个能阻挡英军长驱直入剩余法国领土的战略要地。法兰西民族的存亡面临了空前危机,依据现代历史学家的说法“整个王国的命运都系在奥尔良上了”。当时没有多少人对奥尔良的未来感到乐观。
百年战争在贞德死后继续进行了22年,查理七世成功的保住了法国国王的正统性,而没有被英国所宣称的继承者(于1431年12月时进行加冕)所敌过。在英国能重新组织于1429年损失的和长弓兵部队前,英国也失去了和勃艮第的同盟,法国成功的在1435年的条约(Arras)中使勃艮第向法国靠拢。英国摄政的贝德福公爵在同一年去世,使年仅10岁的亨利六世成为最年轻的而却没有人辅政。勃艮第立场的转变以及亨利六世无能的领导或许就是造成战争结束的主要原因。KellyDeVries主张,贞德将作为攻势用途和正面攻击的战术也影响了法军往后的战争。圣女贞德在接下来400年成为了半传说的角色。有关她的记载主要来自,英国主导的首次审判的5份原始手稿于19世纪时在旧档案库里被发现。很快的历史学家也找出重新审判时的完整纪录,包含了115位目击者的证词,以及以拉丁文记载的首次审判的纪录。许多当时的信件也被发现,其中3份有着贞德“Jehanne”的签名,摇摆的字迹显示她还在学习写字。这些第一手资料都是两次审判所留下的文件,成为相当不寻常的丰富资料来源,如同DeVries说的:“没有任何中世纪的人物,无论男女,像贞德一般能被广泛的研究。”贞德来自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而且只是个不识字的17岁农村女孩,但却在短短几年内成为了传奇人物。在贞德前英法两国都以有千年之久的(Saliclaw)来正当化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原本只是君王之间的为了继承权产生的冲突。贞德则为战争带来了不同的意义,如JeandeMetz所描述的:“我们(法国)的许多国王都来自英国血亲;但我们就要成为英国人吗?”而StephenRichey则说:“她将一场原本枯燥乏味、普通人民深受其害但却不感兴趣的王朝间的冲突,变为一场热情激昂的保家卫国的圣战。Richey也描述了她对后代的影响力:“在她死后5个世纪的人们,对她做了一切纪念:(她是)狂热的信徒、宗教神秘主义者、天真纯洁,却又可悲地成为一枚被当权者摆弄的棋子,同时又是现代民族主义的创始者和象征,被崇拜的女英雄和圣女。她即使面临酷刑的威胁和火刑的死亡时,仍然坚持著她所听到的来自天主的声音。无论那个声音是真是假,她的事迹让所有听到她故事的人都会震撼不已。”在1452年战争结束后对她的死刑进行重新调查的同时,教会宣布由于她在奥尔良的光荣事迹,核准奥尔良为朝圣的地点之一,并对当地的罪犯颁布了一次特赦。圣女贞德在16世纪被反对新教徒的天主教同盟作为他们的象征。而在1849年至1878年担任奥尔良主教的FélixDupanloup的努力下,于1909年对贞德进行了赐福礼。她并于日由教皇本笃十五世封为殉教圣女并圣师,她的纪念节日被定在5月30日。她成为了罗马天主教会里最受欢迎的圣人之一。圣女贞德并不是女性主义者,她所扮演的角色为依据宗教传统的特殊人物,代表了无论来自何种社会阶层都能得到神的召唤。她严格禁止法军招引妇女进入营地,有一次甚至还以剑背来敲打这些以驱离她们。不过,许多在贞德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帮助都来自女人,查理七世的岳母阿拉贡在起初对贞德的调查中证实了贞德的处女之身,并资助发起了援救奥尔良的远征。在贞德于贡比涅被俘后,卢森堡伯爵的姑母珍夫人(JoanofLuxembourg),也改善了贞德在监狱里的生活状况而且可能也延缓了她被移交给英国人的时间。最后,英国摄政的贝德福公爵的夫人安妮(AnneofBurgundy),在审判前证实了贞德仍是处女之身。也因此法庭无法指责贞德为女巫,并为贞德的清白和圣徒品行提供了证据。从克里斯蒂娜·德·皮桑(ChristinedePizan)到现代,圣女贞德成为女性眼中勇敢而积极的正面角色。自从开始圣女贞德在法国时常被作为政治的象征,自由派强调她出生于卑微平凡的家庭,早期的保守派则强调她对国王的支持。后来的保守派则强调她的民族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维希政府与法国反抗势力都以贞德作为象征之一:维希政府的宣传强调她对抗英国人的事迹,在海报上显现英军战机轰炸的情景,并辅以标题:“他们总是回来展现暴行。”而反抗势力则强调她与外国占领势力的对抗,以及她的故乡洛林被所控制。传统的天主教徒,尤其是在法国,也用贞德作为象征之一,在1988年反对教宗进行改革的法国枢机主教勒费弗尔·马塞(Marcel Lefebvre)被逐出教会,支持者则将他和圣女贞德被逐出教会相提并论。三艘法国海军的军舰也前后以贞德为名,现役的是一艘直升机航空母舰。引起相当争议的法国政党国家阵线(Front National)也以贞德作为号召,在出版物上都有她的画像,而且还以燃烧的三色旗作为殉教的象征。不过这个政党的反对者往往讽刺这种盗用贞德形象的做法。每年的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也被法国定为纪念贞德的全国假日。而香港港岛东区的,就是在1955年时以圣女贞德命名。
对贞德有着很高评价,认为是法国的。贞德死后法国的民族主义高涨,出现了很多关于贞德的史料编写和研究,法国爱国主义运动(法国右翼政治组织)以她的伟大形象进行宣传。并有大批作家和作曲家歌颂她,包括、席勒、、、、和都创作了有关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为题材的电影、戏剧、和音乐也一直持续发展直到今天。在英国贞德被认为是“魔女”。包括莎士比亚在描述法国王室的腐败历史剧『亨利六世第一部』(HenryVI,Part1,1592年)中贞德被描绘为妖女。近代英国百年战争胜利并吞并法国,那今天的自由主义将不在英国存在,贞德救助了‘’英国”的看法也出现。也在《英语国家史略》中有过很高的评价:贞德远远超越于普通人之上,在一千年里无人能同她相媲美。关于她的审讯记录提供出的细节,经过千百年光阴的消蚀仍然跃然纸上,后代人都可以根据她的言语对她作出公断。她完美地体现了人类本性的善良和勇敢。不可征服的勇气,无限丰富的感情,单纯者的美德,正直人的智慧,这一切都在她身上放出了光彩。她解放了养育自己的土地,因此赢得了光荣。军人们都应该读一读她的故事,思索一下这个真正的军事家的言论和行动。她虽然没有学过战争艺术,却在短短的二年时间里在各种形势下揭示了制胜的诀窍。
贞德被处刑5年后的日,出现自报为贞德的女性。贞德的哥哥皮埃尔认为这个女性是真的贞德,受到附近城堡领主们的欢迎。同年秋天,她在当时是卢森堡公领地同领主结婚了。1439年8月,奥尔良作为拯救的城市要求给予捐助。1440年,巴黎的法院下令调查此事,但这贞德随即消失。1457年,调查认为这损害了贞德的名誉,要求删除所有假贞德的资料。但另一1457年的资料也说贞德是皇室的。根据资料显示,贞德是的皇后伊莎贝拉同盟弟路易所生。路易王妃的儿子菲力普在日死去,路易也在同年11月23日被暗杀。贞德是王族的后裔,处刑的极有可能是替身,贞德依然生存。但是,学者们认为这件事情是不可能的。
贞德自从离开家乡后直到她被俘虏并误签弃绝书之前都穿着男装。女性穿着男装在那个时代是会引起宗教上的指责的,英格兰人主导的审判也以此将贞德定罪,理由是圣经上有关穿着的规定。但在重新审判中推翻了这一项指责,因为这忽略了圣经教义上的例外情况。在教义上来讲,女人可以在必要时伪装她自己以穿越敌方的领土,并称这样做可以让她在露宿野外时避免性骚扰。在重新审判上作证的牧师证实她在监狱里穿着男装以避免遭骚扰和。当初经查理王储指示而在普瓦捷对贞德进行的调查也指出,她穿着男装是因为她的任务是男人所做的工作,也因此著男装更为合适。她在整个军事生涯以及后来被俘时都保持着短发,重新审判中的神学家以及法官Brehal也都替她的发型进行了辩护。就如Francoise Meltzer所说的:“对于圣女贞德的描述,显示出人类每个时代以来在性别上的成见和偏见,但这些记载却没有告诉我们圣女贞德的长相。这些记载是可以被解读的,一种关于性别的记号:每个世代以来的文化对于具有勇敢特质的人物的想像,再加上性别角色上的模糊,使得她相当难以被后人描绘。
看到的神迹
圣女贞德所看到的神迹一向是她的事迹中最受争议与讨论的,吸引了许多神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有关她看到的神迹的线索只能从当初审判的纪录里加以找寻,这些纪录相当复杂且不一定准确,而且贞德在审判一直抗拒回答法庭针对这些神迹的质问,也拒绝依照惯例对这些回答的真实性做发誓。对于贞德所言“看到了某些东西”的宣称通常被认为是出自真诚的,她认出了天使圣弥额尔、圣玛加利大和圣加大肋纳出现在神迹中,问题只在于她所看到的是否真的是神迹。虔诚的天主教徒更相信贞德所看到的真的是出自神迹。而另一种看法,许多学者认为贞德所看到的只是由心理疾病造成的幻觉和妄想,例如偏执狂的精神分裂症、癫痫造成的短暂脑叶变化。大多数采取这种看法的学者都认为贞德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精神领袖,而不是有真实才干的领导人。其他说法还包括结核病扩散、。许多人反对这种心理疾病的解释。一个精神病患不太可能会得到查理七世朝廷的支持。事实上之前的国王—发疯了的查理六世,便被人称为“疯子查理”,当时法国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衰退便是因为他的发疯造成的权力真空而导致的。他宣称自己的身体是玻璃做的,任何人接近就会打碎他,但他的臣子部下们并没有将他的说法也当成信仰的意识。在特鲁瓦签定的条约剥夺了查理七世的继承权,或许其中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担心他遗传了父亲的疯病。当贞德到达希农时,王室的顾问Jacques Gélu便提出警告:“我们任何人都不该因为受到这个女孩谈话的影响而改变政策,一个农夫……如此的被幻觉所蒙蔽;我们不该因此而遭受外国的讥笑……”与现代人对于中世纪的刻板印象不同,查理七世的朝廷相当的精明,而且对于幻觉这方面都抱持着怀疑论的看法。还有的说法指出贞德在纪录上所展现的智慧,证明了她不可能是精神病患。贞德一生中都展现出相当聪明,在重新审判中都常对贞德的智慧感到惊讶,“他们(审判者)常常从一个问题跳到另一个问题,变化无常,但尽管这样,她仍然相当精明的回答,而且显示出极好的记忆力。”她在质问中不可思议的回覆甚至迫使法庭停止公开的开庭。不过,尽管智力的衰退和记忆的丧失是许多主要精神疾病的病征,但缺乏这些病征不代表能完全排除精神疾病的可能性。虽然这样,许多学者如JudyGrundy便指出,除了审判上的表现外,依据许多目击者的说法,其他精神疾病可能导致的混乱,例如:显著的人格改变和杂乱无章的言语,都没有在贞德身上出现。那些主张贞德所见的是心理疾病造成之幻觉的人,通常根基于以下其中一种或多种的可能:1.由于认为天主并不会命令某个人去投入战争、或至少不会是去跟英国人打仗,所以贞德一定是受到幻觉的影响,而不是真的遇上神迹。不过,由于这只是人对于上帝的假设,这种说法不能算是根据客观原则而对于心理疾病所作出的判断。2.“由于唯物论上否定天主的存在,所以任何看见的“神迹”都必定是幻觉,因此贞德一定是有着”,这个观点也遭受到批评:因为据调查有40%的现代科学家仍然相信天主的存在,因此科学家在这个观点上也产生了分歧。3.同时,医学界并不会自动的将全部的神秘现象归类为心理疾病,而且通常不会将以上的两种分析视为是有根据的诊断:由于有关贞德心理疾病的争议主要聚焦在她所见的是否为幻觉上,如果有人想要将这些所见的事物视为心理疾病的病症(也就是“幻觉”和“”),那此人就必须先证明这些真的是属于幻觉和妄想,而不是自己利用这些假设来作为证据以证实假设的本身。一些对贞德所见的神迹的医学解释则是讽刺性的:为了回应有些人所主张的,贞德是因为喝了患有结核病的牛只所产下的未加热杀菌的牛奶而产生了幻觉,RéginePernoud写道:“法国政府应该停止对牛奶的加热杀菌规定,好培养出更多这样的英雄人物来造福国家”。虔诚的教徒则有自己的理由,首先是贞德的神迹,虽然正统认为基督以后没有神迹,但贞德的一些神迹仍然得到很多教徒的认可,贞德在审判过程中曾描绘过圣迈克尔的相貌,和教廷秘密藏书中的描述完全一致(这些书籍只主教以上级别的神职人员才会看到)。圣女贞德的宗教意义是常常被一些人忽视的。
小说剧本弗里德里希《奥尔良的少女》1801年乔治·萧伯纳《》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Bertolt Brecht《》描写在现代(世界经济危机)时她成了一位救世军的积极分子。Jean Anouilh 《》1953年视贞德为出生平民的少女,却用着自己的热情与爱国情怀促使当权者进行抵抗。《西蒙·马卡德的观点》描写在第二次战争中一位少女竭力唤醒周围人去对抗德国侵略者,有着一如贞德对抗英格兰的气概。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巾帼英雄贞德传》或《贞德的个人的回想》虚构自传 1896年《处女》1739年 讽刺教会的叙事诗佐藤贤一《雇佣兵皮埃尔》1996年王领地寺院静《黄金马刺》1988年-1989年藤本《贞德的一生》2001年藤本《贞德暗杀》2001年佐藤贤一《贞德》2004年ジョゼフィーン?プール 《小人儿书 贞德传》 2004年《》2007年厚木隼《我们的贞德》2007年《》2012年 贞德为该作品中职阶为(裁定者)的英灵《贞德别传》 年代不详歌剧和音乐席勒 歌剧《贞德》1845年柴科夫斯基 歌剧《奥尔良的少女》1878年-1879年席勒的作品同样为柴可夫斯基所采用,歌剧名为《奥尔良少女》,而脚本则是由作曲家本人自己加工过的。这部歌剧中,贞德作为殉道者战死于战场上,但歌剧结尾,柴可夫斯基却又忠实于原著:贞德遗体还是被执行了火刑。阿尔图·奥涅格《火刑台上的贞德》年,清唱剧。约翰G.B展览《圣女》的戏剧音乐凯特·布什《专辑Aerial》 2005电影《圣女的苦难》法国,1927年,导演: 卡尔·希奥多·德雷耶 Carl Theodor Dreyer《Jannu.Dark》美国,1948年。《火刑台上的贞德》意大利,法国,1954年。《贞德审判》法国,1962年, 导演: Robert Bresson,ZDF/ 1969 Kino B《贞德的爱和自由天使》《贞德的十字架》法国,1994年。《贞德千古传奇》美国,1999年。《圣女贞德》法国,1999 年。导演: 吕克·贝松《圣女贞德传奇》加拿大 1999 年。莉莉·索博斯基主演动漫永井豪《蛮》1971年美内《骑马的武士》1975年天川须美子《圣女贞德》1995年安彦良和《圣女贞德》1995年-1996年酒见贤一《贞德传》1995年-1996年秋里和国《少女》1995年-1996年种村有菜《神风怪盗贞德》1998年-2000年日丸屋秀和《黑塔利亚》第五季 2013年雪広うたこ《魔界王子》2013年游戏《贞德》贞德的一生模拟RPG《ナポレオン》ADK制作的对战型格斗游戏《英法一百年战争》模拟《帝国时代Ⅱ》第二战役 圣女贞德《剑刃风暴:百年战争》一百年战争的动作游戏,作为剧本的主角登场《无双大蛇2》贞德作为同是KOE旗下游戏的《剑刃风暴:百年战争》的主角以友情加盟的新武将身份登场《Fate/Grand Order》手游,贞德是职阶(裁定者)的英灵《拿破仑》故事中作为敌人登场人物登场《圣女贞德》 LEVEL5开发的PSP平台一款S·RPG游戏《文明3》中,贞德作为法国文明领袖出现其他1964年,法国海军的。贞德 Da Arc 日本摇滚乐队
我要拯救世间所有的人!而夜晚是我的朋友,没有什么令我害怕的东西。神对英人是爱是恶,本人一概不知。本人仅知除了死者外,所有英人将会被赶出法国。若我还未在神的荣耀下,我希望天主能赐予我,若我已身处其中,我希望天主仍给予我。除叛国之外,我无所畏惧。我无所畏惧,因为神与我同在。我不惧怕,我生来就是为完成这任务。我所说的是:勇敢地攻入英格兰人之中,而我也会攻入他们之中。所有的战役,胜负都在于一心。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百科兴趣圈
{{if list && list.length}}
360百科致力于成为用户所信赖的专业性百科网站。人人可编辑,让求知更简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女贞德合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