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的道理》两章 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说说这些道理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孟子》两章参考课件__3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26页免费24页免费33页免费74页4下载券74页7下载券 61页2下载券66页1下载券34页7下载券54页2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4页2下载券58页免费33页1下载券25页2下载券61页免费
《孟子》两章参考课件__3|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8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孟子》两篇中考题汇编 - 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
当前位置:首页
& 试题精选
《孟子》两篇中考题汇编
发布时间: 14:07:37&&信息来源:&&作 者:&&浏览次数:3400 &&【
一、(2006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0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
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 &&&&&&&&&&&&&&&&&
&&&&&&&&&&&&&&&&&&&&&&&&&&&&&&&&&&&&&&&&&&&&&&&&&&&&&&&&&&&&&&&&&&&&&&&&&&&&&&&&&&&&&&&&&&&
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 &&&&&&&&&&&&&&&&&&&&&&&&&&
&&&&&&&&&&&&&&&&&&&&&&&&&&&&&&&&&&&&&&&&&&&&&&&&&&&&&&&&&&&&&&&&&&&&&&&&&&&&&&&&&&&&&&&&&&&
二、(2006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题)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小题(15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
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9.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择其善者而从之
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11.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9分,每小题3分)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
三、(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试题)阅读文言文,完成20—23题。(12分)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0.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3分)
21.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
&&&&&&&&&&&&&&&&&&&&&&&&&&&&&&&&&&&&&&&&&&&&&&&&&&&&&&&&&&&&&&&&&&&&&&&&&&&&&&&&&&&& (3分)
22. 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3分)
&&&&&&&&&&&&&&&&&&&&&&&&&&&&&&&&&&&&&&&&&&&&&&&&&&&&&&&&&&&&&&&&&&&&&&&&&&&&&&&&&&&&&&&&&&&
23. 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和(&&& )这两句。(3分)
A.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四、(2006年沈阳市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5题。(15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死于安乐。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2分)
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2分)
&(1)举:&&&&&&&&&&&&&&&&&&&&&& &&&&&&&(2)任 :&&&&&&&&&&&&&&&&&&&&&&
1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舜/发于/畎亩之中&&&&&&&&&&&&&&&&&&& B. 曾益/其所不能
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 入/则无法家/拂士
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2)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1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2分)
&&&&&&&&&&&&&&&&&&&&&&&&&&&&&&&&&&&&&&&&&&&&&&&&&&&&&&&&&&&&&&&&&&&&&&&&&&&&&&&&&&&&&&&&&&&
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
&&&&&&&&&&&&&&&&&&&&& &&&&&&&&&&&&&&&&&&&&&&&&&&&&&&&&&&&&&&&&&&&&&&&&&&&&&&&&&&&&&&&&&&&&&&
&&&&&&&&&&&&&&&&&&&&&&&&&&&&&&&&&&&&&&&&&&&&&&&&&&&&&&&&&&&&&&&&&&&&&&&&&&&&&&&&&&&&&&&&&&&
五、(2004年贵阳实验区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18—21题。(10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
18.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2分)
①故:&&&&&&&&&&&&&& &&&&②是:&&&&&&&&&&&&&&
19.用现代汉语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2分)
&&&&&&&&&&&&&&&&&&&&&&&&&&&&&&&&&&&&&&&&&&&&&&&&&&&&&&&&&&&&&&&&&&&&&&&&&&&&&&&&&&&&&&&&&&&
20.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
&&&&&&&&&&&&&&&&&&&&&&&&&&&&&&&&&&&&&&&&&&&&&&&&&&&&&&&&&&&&&&&&&&&&&&&&&&&&&&&&&&&&&&&&&&&
&&&&&&&&&&&&&&&&&&&&&&&&&&&&&&&&&&&&&&&&&&&&&&&&&&&&&&&&&&&&&&&&&&&&&&&&&&&&&&&&&&&&&&&&&&&
21.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3分)
【相关链接材料】“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 &&&&&&&&&&&&&&&&&&&&&&&&&&&&&&&&&&&&&&&&&&&&&&&&&&&&
&&&&&&&&&&&&&&&&&&&&&&&&&&&&&&&&&&&&&&&&&&&&&&&&&&&&&&&&&&&&&&&&&&&&&&&&&&&&&&&&&&&&&&&&&&&
六、(2004年四川遂宁市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 ,&&&&&&&&&&& ,&&&&&&&&&&& ,&&&&&&&&&&&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
1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1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七、(2004年山东泰安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 鄙:&&& &&&&&&&&&&&&&&&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
共同特点:&&&&&&&&&&&&&&&&&&&&&&&&&&&&&&&&&&&&&&&&&&&&&&&&&&&&&&&&&&&&&&&&&&&&&&&&&&&&&&&
八、(2004年山东威海市中考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5—9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死于安乐也。
5.给下边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
6.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两组是(&&& )和(&&& )(4分)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 何苦而不平(愁)
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斟酌损益(利益)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 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一鼓作气(振作)
7.文中缺漏了一处文字,把缺漏的文字补出来。(2分)
答:&&&&&&&&&&&&&&&&&&&&&&&&&&&&&&&&&&&&&&&&&&&&&&&&&&&&&&&&&&&&&&&&&&&&&&&&&&&&&&&&&&&&&
8.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 这一观点。(2分)
9.写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2分)
答:&&&&&&&&&&&&&&&&&&&&&&&&&&&&&&&&&&&&&&&&&&&&&&&&&&& &&&&&&&&&&&&&&&&&&&&&&&&&&&&&&&&&&
九、(2003年山东淄博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12—13题。(6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 。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解释加点的字。(3分)
①衡(&&&&& )于虑&&&&&& ②而后喻(&&&&& )&&& ③以光(&&&& )先帝遗德
13.(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 ,&&&&&&&&&&&&&&&&&&&&&&&&& 。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 。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 。(3分)
十、(2003年湖北咸宁市中考试题)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20—24题。(15分)
天时不如地利……故曰,&&&&&&&&&&& ,&&&&&&&&&&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必胜矣。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①池非不深也(&&& )&&&& ②委而去之(&&& )&&& ③故君子有不战(&&& )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得道者多助&&&&&&&&& 策之不以其道&&&&&&&& 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 比至陈&&&&&&&&&&&&&& 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始龀,跳往助之
2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原文句子。(2分)
&&&&&&&&&&&&&&&&&&&&&&&&&&&&&&&&&&&&&&&&&&&&&&&&&&&&&& &&&&&&&&&&&&&&&&&&&&&&&&&&&&&&&&&&&&&
2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
2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4分)
&&&&& &&&&&&&&&&&&&&&&&&&&&&&&&&&&&&&&&&&&&&&&&&&&&&&&&&&&&&&&&&&&&&&&&&&&&&&&&&&&&&&&&&&&&&
&&&&&&&&&&&&&&&&&&&&&&&&&&&&&&&&&&&&&&&&&&&&&&&&&&&&&&&&&&&&&&&&&&&&&&&&&&&&&&&&&&&&&&&&&&&
十一、(2003年重庆中考试题)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15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
1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而后喻
B.国恒亡&&&&&&&&&&&&&&& 人恒过,然后能改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大计亦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1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行为上要&&&&&&&&&&&&&&&& 。(用原文回答)(2分)
1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4分)
&&&&&&& &&&&&&&&&&&&&&&&&&&&&&&&&&&&&&&&&&&&&&&&&&&&&&&&&&&&&&&&&&&&&&&&&&&&&&&&&&&&&&&&&&&&
&&&&&&&&&&&&&&&&&&&&&&&&&&&&&&&&&&&&&&&&&&&&&&&&&&&&&&&&&&&&&&&&&&&&&&&&&&&&&&&&&&&&&&&&&&&
十二、(2004年天津中考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20题。(14分)
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16.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池非不深也&&& 园林池沼宽畅  &&&&&& B.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兵
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   &&&&&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17.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2分)
夫 环 而 攻 之,必 有 得 天 时 者 矣
18.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4分)(如每词能写三个以上,另加1分)
①多助之至:&&&&&&&&&&&&&&&&&&&&&&&&&&&&&&&&&&&&&&&&&&&&&&&&&&&&&&&&&&& &&&&&&&&&&&&&&&&&&
②失道者寡助:&&&&&&&&&&&&&&&&&&&&&&&&&&&&&&&&&&&&&&&&&&&&&&&&&&&&&&&&&&&&&&&&&&&&&&&&&&&
19.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 ①②④  &&&&&& B. ①③⑤ &&&&&&& C. ②③④ &&&&&&& D. ②③⑤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
十三、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是&&&&&&& 家的经典之一。你还知道该学派的哪些经典?请再举三部:&&&&&&&&&&&&&&&&&&&
2.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
3.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
4.《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
&&&&&&&&&&&&&&&&&&&&&&&&&&&&&&&&&&&&&&&&&&&&&&&&&&&&&&&&&&&&&&&&&&&&&&&&&&&&&&&&&&&&&&&&& &&
5.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
&&&&&&&&&&&&&&&&&&&&&&&&&&&&&&&&&&&&&&&&&&&&&&&&&&&&&&&&&&&&&&&&&&&&&&&&&&&&&&&&&&&&&&&&&&&
十四、(2005年苏州中考模拟练习)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5.“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
6.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
&&&&&&&&&&&&&&&&&&&&&&&&&&&&&&&&&&&&&&&&&&&&&&&&&&&&&&&&&&&&&&&&&&&&&&&&&&&&&&&&&&&&&&&&&&&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参考答案
一、18.(1)奋起,指有所作为 (1分) (2)经常(1分)(共2分)
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
20.(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一点1分。共2分)
21.(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共4分)
二、8.A& 9.D& 10.C& 11.(1)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2)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3)(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关键词语译漏译错一处扣1分)
三、20. 治理国家(1分,意思对即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2分,意思对即可) 21. 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3分,意思对即可)
22.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分)
23. A D(共3分,每项1.5分)
四、10.《孟子?告子下》或《孟子》 11.(1)被选拔 (2)责任,使命& 12.D& 13.(1)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意译亦可) 14. (举例)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磨炼的观点。 15.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
五、18.①所以 ②这种(每个1分)& 19.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20.略(所举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每点1分) 21.略(不论考生就一点来谈或两点结合起来谈,不论考生持什么观点,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即可)
六、11.C 12.B 13.B 14.C 15.D
七、5.①同“弼”,辅佐 ②边境& 6.①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②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防患于未然& 卒章显志
八、5.①zēng ②bì 6.A B& 7.人恒过,然后能改。& 8.生于忧患& 9.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九、12.①通“横”,梗塞,不顺;②明白,了解;③发扬光大。 1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侍卫之臣& 忠志之士&&& 开张圣听(或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十、20.①池:护城河。②委:放弃。③有:或,要么。21.B& 2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3.①(这样)都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②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 24.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十一、11.B(3分) 12.(1)(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2)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本题共6分,每小题3分)
13.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本题2分,每空1分)
14.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即可)(本题4分,超过20字扣1分)
十二、16.(2分)C& 17.(2分)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18.(4分)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寡人等。& 19.(3分)D& 20.(3分)让老百姓定居不能靠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服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精良。(每句1分)
十三、1.儒& 《论语》《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增加”或“增”。 3.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能写出原句的意思亦可。 4.围绕“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亦可。 5.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答即可。
十四、1.(1)兵器& (2)限制& (3)通“叛”,背叛& 2.C&&& 3.B& 4.A& B& 5.施行仁政的人& 君子& 6.得道& 天下顺之& 7.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 【】 【
相关评论[Top 4]【】
暂无评论。
发表人:&电子邮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子梁惠王上的道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