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求总结化学反应中的一般和特殊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百度知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 A X )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对应表示符号: K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全都是甚而知识!
----------------------------------------------------------------------------------------
高一化学(必修2)期末复习1-4章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高中化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63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第一部分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一)掌握基本概念..第一部分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一)掌握基本概念1.分子分子是能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如:He、Ne、最新最全高中化学知识总结(精心整理)相关文档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关于我们常见问题关注我们官方公共微信您当前位置: &&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来源:互联网&&
  小编寄语:关于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二是大家应该好好学习的课本,为帮助大家学好这部分知识点,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好好学习。
  一、 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 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 逐渐减弱
  三、 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 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练习]1、下列反应中,即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B )
  A.Ba(OH)2.8H2O与NH4Cl反应 B.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C.铝与稀盐酸 D.H2与O2的燃烧反应
  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相关新闻: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启迪巨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京公网安备82号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20
RT 急求 详细一些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 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θ计算反应焓变ΔH。
  对任意反应:aA+bB=cC+dD
  ΔH=[cΔfHmθ(C)+dΔfHmθ(D)]-[aΔfHmθ(A)+bΔfHmθ(B)]
  二、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1、电解的原理
  (1)电解的概念:
  在直流电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上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2)电极反应:以电解熔融的NaCl为例: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Cl2↑+2e-。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Na++e-→Na。
  总方程式:2NaCl(熔)2Na+Cl2↑
  2、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食盐水制备烧碱、氯气和氢气。
  阳极:2Cl-→Cl2+2e-
   阴极:2H++e-→H2↑
  总反应:2NaCl+2H2O2NaOH+H2↑+Cl2↑
  (2)铜的电解精炼。
  粗铜(含Zn、Ni、Fe、Ag、Au、Pt)为阳极,精铜为阴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还发生几个副反应
  Zn→Zn2++2e-;Ni→Ni2++2e-
   Fe→Fe2++2e-
   Au、Ag、Pt等不反应,沉积在电解池底部形成阳极泥。
  阴极反应:Cu2++2e-→Cu
  (3)电镀:以铁表面镀铜为例
  待镀金属Fe为阴极,镀层金属Cu为阳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
   阴极反应: Cu2++2e-→Cu
  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的概念:
  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2)Cu-Zn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如图为Cu-Zn原电池,其中Zn为负极,Cu为正极,构成闭合回路后的现象是:Zn片逐渐溶解,Cu片上有气泡产生,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该原电池反应原理为:Zn失电子,负极反应为:Zn→Zn2++2e-;Cu得电子,正极反应为:2H++2e-→H2。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总反应为:Zn+CuSO4=ZnSO4+Cu。
  (3)原电池的电能
  若两种金属做电极,活泼金属为负极,不活泼金属为正极;若一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做电极,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
  2、化学电源
  (1)锌锰干电池
  负极反应:Zn→Zn2++2e-;
  正极反应:2NH4++2e-→2NH3+H2;
  (2)铅蓄电池
  负极反应:Pb+SO42-PbSO4+2e-
   正极反应:PbO2+4H++SO42-+2e-PbSO4+2H2O
  放电时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
  充电时总反应:2PbSO4+2H2O=Pb+PbO2+2H2SO4。
  (3)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反应:2H2+4OH-→4H2O+4e-
   正极反应:O2+2H2O+4e-→4OH-
   电池总反应:2H2+O2=2H2O
  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金属腐蚀
  金属表面与周围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因电化学作用而遭到破坏的过程称为金属腐蚀。
  (2)金属腐蚀的电化学原理。
  生铁中含有碳,遇有雨水可形成原电池,铁为负极,电极反应为:Fe→Fe2++2e-。水膜中溶解的氧气被还原,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该腐蚀为“吸氧腐蚀”,总反应为:2Fe+O2+2H2O=2Fe(OH)2,Fe(OH)2又立即被氧化:4Fe(OH)2+2H2O+O2=4Fe(OH)3,Fe(OH)3分解转化为铁锈。若水膜在酸度较高的环境下,正极反应为:2H++2e-→H2↑,该腐蚀称为“析氢腐蚀”。
  (3)金属的防护
  金属处于干燥的环境下,或在金属表面刷油漆、陶瓷、沥青、塑料及电镀一层耐腐蚀性强的金属防护层,破坏原电池形成的条件。从而达到对金属的防护;也可以利用原电池原理,采用牺牲阳极保护法。也可以利用电解原理,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
  第2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1、2节)
  原电池的反应都是自发进行的反应,电解池的反应很多不是自发进行的,如何判定反应是否自发进行呢?
  一、化学反应的方向
  1、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
  放热反应多数能自发进行,即ΔH<0的反应大多能自发进行。有些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如NH4HCO3与CH3COOH的反应。有些吸热反应室温下不能进行,但在较高温度下能自发进行,如CaCO3高温下分解生成CaO、CO2。
  2、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熵是描述体系混乱度的概念,熵值越大,体系混乱度越大。反应的熵变ΔS为反应产物总熵与反应物总熵之差。产生气体的反应为熵增加反应,熵增加有利于反应的自发进行。
  3、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
  ΔH-TΔS=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ΔH-TΔ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自发反应总是向ΔH-TΔS<0的方向进行,直至平衡状态。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1、化学平衡常数
  (1)对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生成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之比为一常数,该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 。
  (2)平衡常数K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程度(即反应限度),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反应可以进行得越完全。
  (3)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对于给定的可逆反应,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4)借助平衡常数,可以判断反应是否到平衡状态:当反应的浓度商Qc与平衡常数Kc相等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1)平衡转化率是用转化的反应物的浓度与该反应物初始浓度的比值来表示。如反应物A的平衡转化率的表达式为:
  α(A)=
  (2)平衡正向移动不一定使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提高。提高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可使另一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提高。
  (3)平衡常数与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之间可以相互计算。
  3、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升高温度使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使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平衡常数实现的。
  (2)浓度的影响
  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一定时,改变浓度能引起平衡移动,但平衡常数不变。化工生产中,常通过增加某一价廉易得的反应物浓度,来提高另一昂贵的反应物的转化率。
  (3)压强的影响
  ΔVg=0的反应,改变压强,化学平衡状态不变。
  ΔVg≠0的反应,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4)勒夏特列原理
  由温度、浓度、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可得出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平衡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例题分析】
  例1、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1)Fe2O3(s)+3CO(g)=2Fe(s)+3CO2(g)    ΔH=-25kJ/mol
  (2)3Fe2O3(s)+CO(g)=2Fe3O4(s)+CO2(g)   ΔH=-47kJ/mol
  (3)Fe3O4(s)+CO(g)=3FeO(s)+CO2(g)     ΔH=+19kJ/mol
  写出FeO(s)被CO还原成Fe和CO2的热化学方程式 。
  解析:依据盖斯定律: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我们可从题目中所给的有关方程式进行分析:从方程式(3)与方程式(1)可以看出有我们需要的有关物质,但方程式(3)必须通过方程式(2)有关物质才能和方程式(1)结合在一起。
  将方程式(3)×2+方程式(2);可表示为(3)×2+(2)
  得:2Fe3O4(s)+2CO(g)+3Fe2O3(s)+CO(g)=6FeO(s)+2CO2(g)+2Fe3O4(s)+CO2(g);ΔH=+19kJ/mol×2+(-47kJ/mol)
  整理得方程式(4):Fe2O3(s)+CO(g)=2FeO(s)+CO2(g);ΔH=-3kJ/mol
  将(1)-(4)得2CO(g)=2Fe(s)+3CO2(g)-2FeO(s)-CO2(g);ΔH=-25kJ/mol-(-3kJ/mol)
  整理得:FeO(s)+CO(s)=Fe(s)+CO2(g);ΔH=-11kJ/mol
  答案:FeO(s)+CO(s)=Fe(s)+CO2(g);ΔH=-11kJ/mol
  例2、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用电解质,CO为阳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体为阴极助燃气,制得在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完成有关的电池反应式:
  阳极反应式:2CO+2CO32-→4CO2+4e-
   阴极反应式:             ;
  总电池反应式:               。
  解析: 作为燃料电池,总的效果就是把燃料进行燃烧。本题中CO为还原剂,空气中O2为氧化剂,电池总反应式为:2CO+O2=2CO2。用总反应式减去电池负极(即题目指的阳极)反应式,就可得到电池正极(即题目指的阴极)反应式:O2+2CO2+4e-=2CO32- 。
  答案:O2+2CO2+4e-=2CO32-;2CO+O2=2CO2
  例3、下列有关反应的方向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热的自发过程都是熵值减小的过程。
  B、吸热的自发过程常常是熵值增加的过程。
  C、水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是趋向能量最低状态的倾向。
  D、只根据焓变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是可以的。
  解析:放热的自发过程可能使熵值减小、增加或无明显变化,故A错误。只根据焓变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是片面的,要用能量判据、熵判据组成的复合判据来判断,D错误。水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是趋向能量最低状态的倾向是正确的。有些吸热反应也可以自发进行。如在25℃和1.01×105Pa时,2N2O5(g)=4NO2(g)+O2(g);ΔH=56.7kJ/mol,(NH4)2CO3(s)=NH4HCO3(s)+NH3(g);ΔH=74.9kJ/mol,上述两个反应都是吸热反应,又都是熵增的反应,所以B也正确。
   答案:BC。
  化学反应原理复习(二)
             
  【知识讲解】
  第2章、第3、4节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1、化学反应是怎样进行的
  (1)基元反应:能够一步完成的反应称为基元反应,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分几步完成的。
  (2)反应历程:平时写的化学方程式是由几个基元反应组成的总反应。总反应中用基元反应构成的反应序列称为反应历程,又称反应机理。
  (3)不同反应的反应历程不同。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历程也可能不同,反应历程的差别又造成了反应速率的不同。
  2、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小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可以表示反应的快慢,即反应的速率,用符号v表示。
  (2)表达式:
  (3)特点
  对某一具体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所得的数值可能不同,但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
  3、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反应速率常数(K)
  反应速率常数(K)表示单位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快。反应速率常数与浓度无关,受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减小。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增大,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减小。
  (3)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压强只影响气体,对只涉及固体、液体的反应,压强的改变对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
  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际上是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为压强的改变是通过改变容器容积引起的。压缩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增大,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增大,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加;增大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减小;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减小,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
  4、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经验公式
  阿伦尼乌斯总结出了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
  式中A为比例系数,e为自然对数的底,R为摩尔气体常数量,Ea为活化能。
  由公式知,当Ea>0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常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也随之增大。可知,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与活化能有关。
  (2)活化能Ea。
  活化能Ea是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不同反应的活化能不同,有的相差很大。活化能 Ea值越大,改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越大。
  5、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
  催化剂大多能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催化剂能通过参加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有效提高反应速率。
  (2)催化剂的特点:
  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而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
  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不能改变平衡转化率。
  二、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
  1、合成氨反应的限度
  合成氨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同时也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熵减反应,故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将有利于化学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
  2、合成氨反应的速率
  (1)高压既有利于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又使反应速率加快,但高压对设备的要求也高,故压强不能特别大。
  (2)反应过程中将氨从混合气中分离出去,能保持较高的反应速率。
  (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进行得越快,但温度过高,平衡向氨分解的方向移动,不利于氨的合成。
  (4)加入催化剂能大幅度加快反应速率。
  3、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在合成氨生产中,达到高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所需要的条件有时是矛盾的,故应该寻找以较高反应速率并获得适当平衡转化率的反应条件:一般用铁做催化剂 ,控制反应温度在700K左右,压强范围大致在1×107Pa~1×108Pa 之间,并采用N2与H2分压为1∶2.8的投料比。
  第3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一、水溶液
  1、水的电离
  H2OH++OH-
   水的离子积常数KW=[H+][OH-],25℃时,KW=1.0×10-14mol2·L-2。温度升高,有利于水的电离, KW增大。
  2、溶液的酸碱度
  室温下,中性溶液:[H+]=[OH-]=1.0×10-7mol·L-1,pH=7
  酸性溶液:[H+]>[OH-],[ H+]>1.0×10-7mol·L-1,pH<7
  碱性溶液:[H+]<[OH-],[OH-]>1.0×10-7mol·L-1,pH>7
  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
  (1)强电解质
  强电解质是在稀的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强电解质在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主要包括强酸、强碱和绝大多数盐,书写电离方程式时用“=”表示。
  (2)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主要以分子形态存在,少部分以离子形态存在,存在电离平衡,主要包括弱酸、弱碱、水及极少数盐,书写电离方程式时用“ ”表示。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盐类水解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常数
  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电离平衡时,弱电解质电离形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之比为一常数,叫电离平衡常数。
  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越大,达到电离平衡时,电离出的H+越多。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且每步电离都有各自的电离平衡常数,以第一步电离为主。
  (2)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以CH3COOHCH3COO-+H+为例。
  加水、加冰醋酸,加碱、升温,使CH3COOH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加入CH3COONa固体,加入浓盐酸,降温使CH3COOH电离平衡逆向移动。
  2、盐类水解
  (1)水解实质
  盐溶于水后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的H+或OH-结合生成弱酸或弱碱,从而打破水的电离平衡,使水继续电离,称为盐类水解。
  (2)水解类型及规律
  ①强酸弱碱盐水解显酸性。
  NH4Cl+H2ONH3·H2O+HCl
  ②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
  CH3COONa+H2OCH3COOH+NaOH
  ③强酸强碱盐不水解。
  ④弱酸弱碱盐双水解。
  Al2S3+6H2O=2Al(OH)3↓+3H2S↑
  (3)水解平衡的移动
  加热、加水可以促进盐的水解,加入酸或碱能抑止盐的水解,另外,弱酸根阴离子与弱碱阳离子相混合时相互促进水解。
  三、沉淀溶解平衡
  1、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
  (1)概念
  当固体溶于水时,固体溶于水的速率和离子结合为固体的速率相等时,固体的溶解与沉淀的生成达到平衡状态,称为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做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用Ksp表示。
  PbI2(s)Pb2+(aq)+2I-(aq)
  Ksp=[Pb2+][I-]2=7.1×10-9mol3·L-3
   (2)溶度积Ksp的特点
  K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沉淀的量无关,且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能引起平衡移动,但并不改变溶度积。
  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根据浓度商Qc与溶度积Ksp的大小比较,规则如下:
  Qc=Ksp时,处于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Qc>Ksp时,溶液中的离子结合为沉淀至平衡。
  Qc<Ksp时,体系中若有足量固体,固体溶解至平衡。
  (2)沉淀的转化
  根据溶度积的大小,可以将溶度积大的沉淀可转化为溶度积更小的沉淀,这叫做沉淀的转化。沉淀转化实质为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四、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生成沉淀
  既有溶液中的离子直接结合为沉淀,又有沉淀的转化。
  (2)生成弱电解质
  主要是H+与弱酸根生成弱酸,或OH-与弱碱阳离子生成弱碱,或H+与OH-生成H2O。
  (3)生成气体
   生成弱酸时,很多弱酸能分解生成气体。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强氧化性的离子与强还原性离子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大多在酸性条件下发生。
  2、离子反应能否进行的理论判据
  (1)根据焓变与熵变判据
  对ΔH-TΔS<0的离子反应,室温下都能自发进行。
  (2)根据平衡常数判据
  离子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大时,表明反应的趋势很大。
  3、离子反应的应用
  (1)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相互间能发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2)用于物质的定性检验
  根据离子的特性反应,主要是沉淀的颜色或气体的生成,定性检验特征性离子。
  (3)用于离子的定量计算
  常见的有酸碱中和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
  (4)生活中常见的离子反应。
  硬水的形成及软化涉及到的离子反应较多,主要有:
  Ca2+、Mg2+的形成。
  CaCO3+CO2+H2O=Ca2++2HCO3-
   MgCO3+CO2+H2O=Mg2++2HCO3-
   加热煮沸法降低水的硬度:
  Ca2++2HCO3-CaCO3↓+CO2↑+H2O
  Mg2++2HCO3-MgCO3↓+CO2↑+H2O
  或加入Na2CO3软化硬水:
  Ca2++CO32-=CaCO3↓,Mg2++CO32-=MgCO3↓
 我有word文档,方便的话我可以发给你
好的。我的邮箱
其他回答 (1)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总结概括& & 1、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的有机物:1~4个碳原子的烃,一氯甲烷、新戊烷、甲醛。& & 2、碳原子较少的醛、醇、羧酸(如甘油、乙醇、乙醛、乙酸)易溶于水;液态烃(如苯、汽油)、卤代烃(溴苯)、硝基化合物(硝基苯)、醚、酯(乙酸乙酯)都难溶于水;苯酚在常温微溶与水,但高于65℃任意比互溶。& & 3、所有烃、酯、一氯烷烃的密度都小于水;一溴烷烃、多卤代烃、硝基化合物的密度都大于水。& & 4、能使溴水反应褪色的有机物有:烯烃、炔烃、苯酚、醛、含不饱和碳碳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有机物。能使溴水萃取褪色的有:苯、苯的同系物(甲苯)、CCl4、氯仿、液态烷烃等。& & 5、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类、醛类、含不饱和碳碳键的有机物、酚类(苯酚)。& & 6、碳原子个数相同时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不同类物质:烯烃和环烷烃、炔烃和二烯烃、饱和一元醇和醚、饱和一元醛和酮、饱和一元羧酸和酯、芳香醇和酚、硝基化合物和氨基酸。& & 7、无同分异构体的有机物是:烷烃:CH4、C2H6、C3H8;烯烃:C2H4;炔烃:C2H2;氯代烃:CH3Cl、CH2Cl2、CHCl3、CCl4、C2H5Cl;醇:CH4O;醛:CH2O、C2H4O;酸:CH2O2。& & 8、属于取代反应范畴的有:卤代、硝化、磺化、酯化、水解、分子间脱水(如:乙醇分子间脱水)等。& & 9、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不饱和羧酸(CH2=CHCOOH)及其酯(CH3CH=CHCOOCH3)、油酸甘油酯等。& & 10、能发生水解的物质:金属碳化物(CaC2)、卤代烃(CH3CH2Br)、醇钠(CH3CH2ONa)、酚钠(C6H5ONa)、羧酸盐(CH3COONa)、酯类(CH3COOCH2CH3)、二糖(C12H22O11)(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C6H10O5)n)、蛋白质(酶)、油脂(硬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等。& & 11、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置换出氢气的物质:醇、酚、羧酸。& & 12、能发生缩聚反应的物质:苯酚(C6H5OH)与醛(RCHO)、二元羧酸(COOH—COOH)与二元醇(HOCH2CH2OH)、二元羧酸与二元胺(H2NCH2CH2NH2)、羟基酸(HOCH2COOH)、氨基酸(NH2CH2COOH)等。& & 13、需要水浴加热的实验:制硝基苯(—NO2,60℃)、制苯磺酸(—SO3H,80℃)制酚醛树脂(沸水浴)、银镜反应、醛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热水浴)、酯的水解、二糖水解(如蔗糖水解)、淀粉水解(沸水浴)。& & 14、光& 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的:烷烃与卤素的取代反应、苯与氯气加成反应(紫外光)、—CH3+Cl2—CH2Cl(注意在铁催化下取代到苯环上)。& & 15、常用有机鉴别试剂:新制Cu(OH)2、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银氨溶液、NaOH溶液、FeCl3溶液。& & 16、最简式为CH的有机物:乙炔、苯、苯乙烯(—CH=CH2);最简式为CH2O的有机物:甲醛、乙酸(CH3COOH)、甲酸甲酯(HCOOCH3)、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 & 17、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或与新制的Cu(OH)2共热产生红色沉淀的):醛类(RCHO)、葡萄糖、麦芽糖、甲酸(HCOOH)、甲酸盐(HCOONa)、甲酸酯(HCOOCH3)等。& & 18、常见的官能团及名称:—X(卤原子:氯原子等)、—OH(羟基)、—CHO(醛基)、—COOH(羧基)、—COO—(酯基)、—CO—(羰基)、—O—(醚键)、C=C(碳碳双键)、—C≡C—(碳碳叁键)、—NH2(氨基)、 —NH—CO—(肽键)、—NO2(硝基)& & 19、常见有机物的通式:烷烃:CnH2n+2;烯烃与环烷烃:CnH2n;炔烃与二烯烃:CnH2n-2;苯的同系物:CnH2n-6;饱和一元卤代烃:CnH2n+1X;饱和一元醇:CnH2n+2O或CnH2n+1OH;苯酚及同系物:CnH2n-6O或CnH2n-7OH;醛:CnH2nO或CnH2n+1CHO;酸:CnH2nO2或CnH2n+1COOH;酯:CnH2nO2或CnH2n+1COOCmH2m+1& & 20、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水:用无水CuSO4——变蓝& & 21、发生加聚反应的:含C=C双键的有机物(如烯)& & 21、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乙醇(浓硫酸,170℃);卤代烃(如CH3CH2Br)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C—C—OH、卤代烃发生消去的条件:C—C—XHH& & 23、能发生酯化反应的是:醇和酸& & 24、燃烧产生大量黑烟的是:C2H2、C6H6& & 25、属于天然高分子的是: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天然橡胶(油脂、麦芽糖、蔗糖不是)& & 26、属于三大合成材料的是: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 27、常用来造纸的原料:纤维素& & 28、常用来制葡萄糖的是:淀粉& & 29、能发生皂化反应的是:油脂& & 30、水解生成氨基酸的是:蛋白质& & 31、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的是:淀粉、纤维素、麦芽糖& & 32、能与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的有机物是:含有—COOH:如乙酸& & 33、能与Na2CO3反应而不能跟NaHCO3反应的有机物是:苯酚& & 34、有毒的物质是:甲醇(含在工业酒精中);NaNO2(亚硝酸钠,工业用盐)& & 35、能与Na反应产生H2的是:含羟基的物质(如乙醇、苯酚)、与含羧基的物质(如乙酸)& & 36、能还原成醇的是:醛或酮& & 37、能氧化成醛的醇是:R—CH2OH& & 38、能作植物生长调节剂、水果催熟剂的是:乙烯& & 39、能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标志的是:乙烯的产量& & 40、通入过量的CO2溶液变浑浊的是:C6H5ONa溶液& & 41、不能水解的糖:单糖(如葡萄糖)& & 42、可用于环境消毒的:苯酚& & 43、皮肤上沾上苯酚用什么清洗:酒精;沾有油脂是试管用热碱液清洗;沾有银镜的试管用稀硝酸洗涤& & 44、医用酒精的浓度是:75%& & 45、写出下列有机反应类型:(1)甲烷与氯气光照反应(2)从乙烯制聚乙烯(3)乙烯使溴水褪色(4)从乙醇制乙烯(5)从乙醛制乙醇(6)从乙酸制乙酸乙酯(7)乙酸乙酯与NaOH溶液共热& & (8)油脂的硬化(9)从乙烯制乙醇(10)从乙醛制乙酸& & 46、加入浓溴水产生白色沉淀的是:苯酚& & 47、加入FeCl3溶液显紫色的:苯酚& & 48、能使蛋白质发生盐析的两种盐:Na2SO4、(NH4)2SO4& & 49、写出下列通式:(1)烷;(2)烯;(3)炔& & 俗名总结:& & 序号物质俗名序号物质俗名& & 1甲烷: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11Na2CO3纯碱、苏打& & 2乙炔:电石气12NaHCO3小苏打& & 3乙醇:酒精13CuSO4?5H2O胆矾、蓝矾& & 4丙三醇:甘油14SiO2石英、硅石& & 5苯酚:石炭酸15CaO生石灰& & 6甲醛:蚁醛16Ca(OH)2熟石灰、消石灰& & 7乙酸:醋酸17CaCO3石灰石、大理石& & 8三氯甲烷:氯仿18Na2SiO3水溶液水玻璃& & 9NaCl:食盐19KAl(SO4)2?12H2O明矾& & 10NaOH:烧碱、火碱、苛性钠20CO2固体干冰
文秘杂烩网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化学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