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登山队队终于——————。 ———————————————终于——————。

陈业伟摄影作品:尼泊尔博卡拉
“因为山就在那里。”10年时间,陈业伟用数以万计的照片,记录下喜马拉雅与喀喇昆仑这两座世界上最高山脉的雪山风光,也记录下当年源于疯狂,至今也不被大多数人理解的14座8000米雪山的拍摄梦想。
12年前,在尼泊尔的博卡拉,当第一次出国的陈业伟鼓起勇气坐上摇摇晃晃的动力滑翔机,远眺连绵不绝的喜马拉雅山脉时,眼前的一切把他彻底震住了。“飞在3000多米的高空,喜马拉雅山脉的雪山群就似触手可及,那是一种晶莹通透的震撼。”12年后,当陈业伟坐在黄浦江畔的摄影工作室里回忆这一幕时,他的眼睛里还闪着光彩。
这一刻,似乎唤醒了陈业伟内心深处对山的痴迷。
就像初识糖果滋味的孩子,这种美妙的滋味让陈业伟贪恋。坐一次滑翔机的门票是170美元,这对他来说并不便宜。但接下来三天,他仍然每天一大早就来排队,只为一次又一次追逐无限靠近雪山的感觉,幻想着什么时候能亲手摸一摸如此干净通透的雪山。此时的他或许没有想到,此后的10年里,自己会像蚂蚁一样置身于茫茫群山之中、冰川之上、雪山之巅,踏上长达万里的雪山拍摄之旅。
在广西岭南大山里长大的陈业伟,对山的记忆是朴素而悠长的。“小时候最喜欢从山顶顺着山坡一直滑到山脚,去捡松树上掉落下来的松果。”这个连走路都不安分的孩子,浑身上下总有因调皮而不断制造出来的伤口。对他来说,爬山是一种本能。“看见山就有要爬上去的欲望,不想让山挡住视野,去看远方的风景。”长大后,陈业伟远离家乡,一路从广西闯荡到海南和上海,在证券行业里打拼了十几年,也渐渐远离了山和儿时的梦想。
心念一旦动摇,便一发不可收拾。梦想的苏醒,让陈业伟萌生了辞职的念头。虽然他当时的经济状况不错,但还远远达不到下半辈子衣食无忧的地步。“但只要还有一顿饭吃,还能买得起机票,就无法阻挡我的脚步。”不愿意按部就班生活,在刚刚步入中年、朝气尚未耗尽之时,陈业伟做出了辞职去拍摄雪山的决定,他说:“我想要不一样的活法。”当他最后一次离开办公场所,回望夕阳下的熟悉环境,那一刻他告诉自己,该开始新的人生了。
最完美的珠峰
终于,小飞机冲上一处边缘近乎垂直的绝壁平台,然后戛然停住,降落在传奇的卢卡拉机场,机舱里响起了一片欢呼声。这是2007年11月,确立14座拍摄梦想的陈业伟刚刚结束在西藏境内珠峰北坡的拍摄,第一次来到尼泊尔境内的珠峰EBC(即珠峰大本营),开始记录珠穆朗玛峰南坡的故事。
在高耸的14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独立高峰中,地处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东段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最为人熟知。从18世纪开始,便陆续有一些国家的登山队前往珠峰探秘,但直到日,才由英国登山队的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诺盖两人从南坡首次登上顶峰。
海拔5170米的各里克齐普营地是前往EBC的最后一个住宿点,而相距不太远的海拔5545米的卡拉帕塔尔山口则是EBC途中观看珠穆朗玛峰的最佳位置。“到达卡拉帕塔尔山口,要攀登一大段冰雪混合的陡峭山脊,海拔急剧上升让攀爬变得非常艰难,每走几步路都得喘一口气,否则胸腔及肺部仿佛就要炸开似的。”当陈业伟手脚并用地登上卡拉帕塔尔山口极目远眺时,珠峰、洛子峰、努子峰、阿玛达不来等群峰尽收眼底。他兴奋地把相机三脚架架在悬崖边的一小块空地上,不停地更换角度按动快门。“千辛万苦都有了回报。”
跟登山者意在冲顶不同,雪山摄影师反而需要跟雪山拉开一定距离。“如果只是拍到雪山的山尖尖,却没办法反映出雪山脚下的冰川、河流、山谷等整个地貌环境。”在陈业伟看来,这种“糖水片”并不是他想要的。“好的照片除了美,还要能表达情绪,能感染人。”
3年后,当陈业伟再次重返EBC徒步时,却遭遇了人生第一次“高反”。独自躺在昏暗的旅馆小房间,吸着同伴帮忙拿来的瓶装氧气,头疼欲裂恶心难受得一夜无眠的他,感到从未有过的痛苦和疲惫。但第二天清晨,当风消雪停,他拖着虚弱的身体站到旅馆的阳台上,沐浴着朝阳的雪峰猝不及防地迎面闯入眼中。“那美丽而温暖的金色,散发着温柔而静谧的圣洁力量。”他一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眼泪夺眶而出,干脆大声哭了起来,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只有他自己知道。
魔境乔戈里
2010年底,陈业伟已经基本完成喜马拉雅山脉9座8000米雪山的拍摄,喀喇昆山山脉开始纳入他的视野。与喜马拉雅山区不同,这里仍然是世界上最为荒僻的地区,冰川纵横,荒芜野性,人迹罕至,恍如一个魔境世界。
为了避免高原反应,他先飞到西藏,独自一人开着越野车从拉萨出发,沿着新藏公路西上,历经一个月到达中巴边境。随后,从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坐一天一班的国际班车进入巴基斯坦境内,在距离乔戈里峰最近的巴基斯坦北部最大城镇锡卡都,跟向导侯赛因会合。
海拔越升越高,天逐渐放晴。忽然,侯赛因的步子缓了下来,只见一座巍峨庄严的雪山正从他们接近的山脊后面渐渐冒出来。“是乔戈里峰!”陈业伟兴奋地大叫。夜宿在海拔5700米的乔戈里峰营地,尽管白天已经徒步了8个多小时,但陈业伟仍旧好像有使不完的劲,不停地用相机记录着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直到在侯赛因的再三坚持下,才不得不钻进帐篷。
第二天早上,经过6个多小时的艰难攀登,登山队终于在天色微亮时到达康多歌罗垭口。放眼望去,喀喇昆仑山脉360度全景尽收眼底,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依次展开,还有众多海拔六七千米的高峰巍然耸立。顾不上喘口气,陈业伟飞快打开相机包,支好三脚架,开始拍摄。
时间过得飞快,感觉还没有拍几张片子,巡山员就频频催促抓紧下山。“登雪山的人都知道,半夜登山及日出前下撤,是避免日出后冰雪融化,引发雪崩及滚石滑落的危险。”陈业伟不得不收拾好器材,却吃惊地发现根本没有下山的路,巡山员冷峻地指着他脚边的垂直落差近乎90度直角的悬崖峭壁说:从这里顺着绳子滑下山!
陈业伟再次检查了一遍装备,谨慎地扣上保护绳,跟在巡山员身后,尽量让脚踩在崖壁上的雪洞,小心翼翼滑出第一步。“从第一步开始,脚边的碎石就不停地滚落,滑至一半,我一个粗心大意,左脚刚踩实,右脚一滑,结果重心不稳,身体瞬间下坠。”万幸的是,陈业伟死命地抓住了保护绳,脚底下也慢慢找到支撑点。经过整整3个小时的下滑,他才最终安全地站在了冰川上。事实上,这种危险在他的每一次拍摄中都时时刻刻相伴左右,以至于他每次出发前都会写好遗书。
去往乔戈里峰的路上,陈业伟就丢失了相机的唯一一根数据线,造成主力摄影器材阿尔帕相机几乎成了摆设,只完成了巴基斯坦境内乔戈里峰、布洛阿特峰和南迦帕尔巴特峰的拍摄。两个月后,他再闯巴基斯坦,却仍然未能顺利拍到令他满意的加舒尔布鲁木I峰、II峰的照片。2013年初夏,当他做了充分准备,打算再次回到巴基斯坦时,却传来了杨春风等登山者在巴基斯坦南迦帕尔巴特峰山脚下被恐怖分子枪杀的消息。
陈业伟至今仍忘不了与杨春风初见的日子。“那是在尼泊尔加德满都的一家小旅馆里,他看起来有些其貌不扬,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说话低调斯文,就像是内地小县城里的一名企业小会计,很难让人想到是民间登山界泰斗般的人物。”有着对雪山共同梦想的两人一见如故。
老杨的去世对陈业伟的触动很大。“如果有一天我像老杨那样走了,那我的这些照片就永远被湮没了。”老杨的骤然离世增加了他的紧迫感,促使他坐下来,拿起笔,开始整理这10年积攒下来浩如烟海的照片。整理完的那天,陈业伟有些怅然若失:“没想到10年一晃就过去了。”
今年6月,陈业伟原本计划再去一次巴基斯坦,弥补2013年的拍摄遗憾,也盼望着能在老杨遇难的地方,给他敬上一杯酒,聊表哀思。但直到现在,他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旅伴。他笑称,找志同道合的旅伴比找女朋友可难多了。“如果有喜欢拍摄的同伴,也许我的脚步会走得更远一些。”一次完美的登山为什么会遭遇山难?_旅游_中国百科网
您现在的位置: >
> 文章内容:
一次完美的登山为什么会遭遇山难?
    &&&&&&&&  日,中国一支民间商业登山队登上了海拔8167米的世界第七高峰,8名队员全部登顶。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此次登山活动都堪称壮举! &&&&&&&&  日,中国一支民间商业登山队登上了海拔8167米的世界第七高峰,8名队员全部登顶。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此次登山活动都堪称壮举!   然而,一次完美的登山,绝不仅仅是登顶这么简单,安全下山才是最重要的。这支登山队体验登顶快感不到24小时就失去了3条生命,他们的名字值得我们记住:李斌,赵亮,韩昕,其中韩昕是山东淄博人。   时隔一个多月,关于这次山难的原因,媒体和网友仍然在争论不休。   首先是李斌的氧气早已用尽,体力彻底衰竭了。&他躺在雪地上,说:“好冷呀,不走了。”然后一口气变成半口气,最后彻底没了气息。李斌遇难后,全身开始浮肿,指头肿得戒指都撸不下来,最终队友解下他的项链当做遗物带了回去。   赵亮依然在独自摸索着下山的路,由于缺氧意识开始变得模糊,当他试图攀上一块岩石时,夏尔巴人将他喊了回来。&在返回的过程中,赵亮突然滑坠跌落山谷,踪影全无。   韩昕在雪坡上熬了一夜,精神终于支持不住了,他眼前出现幻觉,开始发狂,竟然卸下了自己的背包、氧气、雪镜,甚至是冰爪、手套!韩昕在通过山脊时滑坠了50米被岩石卡住,等夏尔巴人前去施救时,他已经遇难。   上个世纪80年代的淄博总工会宿舍楼,到了夏日的夜晚,这里就成了一帮1970年前后出生的半大小子的乐园,但韩昕的身影极少出现在他们之中。韩昕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画画,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艺术家。   小时候的韩昕早早就具备了一些艺术家的气息,成熟、稳重、有主见。所以当韩昕的妈妈总是叫他“小昕”时,很多朋友,甚至连他的哥哥都喊他“老昕”。这样的性格气质一直伴随了韩昕终生。   从山东艺术学院毕业后,韩昕在一家公司从事广告设计,几年后转向户外用品的经营,开始了他的登山生涯。韩昕为什么要登山?在周围人的眼中,韩昕是一个完美的人,坦率、豁达、热心、有责任、敢担当……但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人,别人眼中的完美也意味着内心深处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酸楚。韩昕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想,高山冰雪上肯定有另外一个我在等我。”这也是所有登山者的情怀。   从2007年攀登玉珠峰开始,韩昕先后攀登了慕士塔格和雀儿山,今年他选择了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峰。于是韩昕就成为了淄博登山界当仁不让的旗帜和领袖,这也使得他的背包里多了一些登山之外的东西。韩昕曾解释过为什么会选择这座山峰:“登山不仅仅代表你自己,出去登山你代表的是一座城市的形象与实力。每次与北京、上海、深圳、成都这些大城市的山友交流时,我在他们面前确实有点骄傲,因为登山彰显了淄博的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在长达7天的徒步进山过程中,会路过许多尼泊尔小山村,我们在一个村子里买了一只山羊。这山羊赖皮得很,不肯往前走,朝它的屁股上猛踹两脚才肯挪动一下。我们用了3天的时间将这只羊踹到了山脚下,在意大利营地将它宰着吃了。   韩昕在去攀登道拉吉里之前,曾找人卜了一卦,结果是他两年内不宜远行,他笑了笑,并没有相信这些“怪力乱神”的东西。出发前,韩昕的妻子对他说:“你登山我不反对,但从这次以后,不管你登哪座山我一定要跟着你。”   韩昕于4月9日抵达成都报到,与其他6名队员汇合:赵亮、李斌、张梁、楼国龙、饶剑锋、张平(化名)。再加上领队杨春风、攀登队长张伟和随队记者郑向峰,这支10人的队伍随即飞往加德满都,开始了境外登山之旅。   杨春风、张平等4人决定乘坐直升飞机进山,而韩昕等6名队员和10名夏尔巴人协作则是从BENI小镇徒步进山。道拉吉里峰位于尼泊尔的最西端,徒步要走7天才能够到达,虽然7天的徒步很漫长,但清秀的风景和队员之间的说笑倒也使得旅途不那么寂寞。他们途经一个村子买了只山羊,一路将它赶到山脚下,在意大利营地宰杀炖了。“现在看来,在山脚下杀羊,似乎并不是一件吉利的事情。”郑向峰回忆时说道。   登山队将BC(大本营)建在了海拔4611米的地方,虽然海拔不是很高,但环境十分恶劣,李斌刚到达大本营时遭遇高反,呕吐不止。整个营地都是建在冰川上面的,队员们在帐篷底下铺了三层垫子,一觉醒来腰部依然发凉,他们将所有的衣服套在身上还是感觉冷。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队员们的体力只有消耗,而没有得到有效补充。   BC环境的恶劣只是一个方面,漫长的等待更是对他们的考验。登山队于4月18日到达BC,5月1日尝试冲顶失败,一直等到5月13日才获得冲顶的机会。在这20多天的时间里,队员们没有别的事情可干,天天望着道拉吉里峰,觉得山都变小了,仿佛跨几步就能登上山顶。此时带来的蔬菜、肉都已吃光,只剩下方便面和罐头,队员们的体质开始变得虚弱,最后派夏尔巴人出去买了两只活羊回来才解决了燃眉之急。   韩昕在BC表现出了一个登山者的理智和忍耐,他只给妻子打过一次电话,说了没几分钟就挂掉了。“我不能打电话了,我怕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说道。   “老楼啊,你表现很不错啊,下山后让我的小兄弟好好采访采访你。”他跟我要了一包方便面,然后就往下走。这恐怕是韩昕生前的最后一句话了。   ――楼国龙,登山队幸存者之一。   在BC苦苦等待了20多天后,登山队终于等来了机会,他们从瑞士购买的天气资讯显示,5月13日顶峰天气状况良好,而这一天恰巧是人类登顶道拉吉里峰50周年纪念日。登山队8名成员(张平中途退出,郑向峰不参与攀登)随即于5月10日从BC出发,当天到达5810米的C1(一号营地)。   韩昕跟随着队伍一起艰难地往上爬升着,呼吸越来越急促,脚步也越来越沉重。前两天长时间的攀爬,加上陡峭的雪坡、无处不在的冰裂缝和不时滚下的落石,几乎将队员们的体力消耗殆尽。从C2开始,领队要求队员们使用氧气,韩昕知道不能够对氧气形成依赖,于是他将出气量调到最低,而体力下降严重的李斌则将氧气开到最大。在氧气的帮助下,队伍最终按计划达到了C3。   5月13日凌晨,登山队开始从7350米的C3向顶峰发起冲击,预计时间是12个小时,实际上花费了13个半小时。   下午1时,队伍开始下撤。“这坡怎么这么陡啊!”下山的时候,张伟骂了一句。当下降到8100米时,攀登队长张伟突然滑坠,一口气到了7950米处,幸亏氧气瓶从背包中掉出来制动住。一名夏尔巴人发现了张伟,将他带回了C3。   除了饶剑锋和另外一名夏尔巴人在前面下撤,韩昕等6名队员都停下来不敢乱动,这一停留也浪费了很多宝贵时间。此时天色渐晚,气候也开始变化,云雾突起并飘起了雪花,天地间全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分不清方向。   由于体力原因,楼国龙和李斌结组下撤。他俩的氧气在登顶的时候就几乎用尽,到最后都走不动路了。楼国龙很幸运,在路边竟然捡到一瓶近乎满格的氧气,“看来老天不想让我死啊!”楼国龙仰天大笑道,然后他就拖着李斌往下走。当下降到7600米处时,李斌的体力彻底衰竭了,他躺在雪地上说了一句:“好冷呀,不走了。”然后从一口气变成半口气,最后结束了生命。   当楼国龙解下跟李斌连接在一起的安全带时,捡到的氧气瓶不慎掉落谷底,“我父,老天就肯让我多活一个小时啊!”此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队伍还在摸索着回家的路。晚上9:30左右,领队杨春风由于体能透支在7450米处滑坠,后来被上来接应的夏尔巴人发现,用绳索拖回了C3。在杨春风滑坠后不久,赵亮也接着滑坠了,他跌落山谷之中,踪影全无。   其余3名队员再也不敢走了,他们在7400米处的一个雪坡平台上呆了一晚上,等待救援。这是漫长而痛苦的一个夜晚,零下几十摄氏度的气温几乎置他们于死地,身体状况尚可的韩昕为队友们做着按摩,以防止他们被冻僵。14日早晨,张梁觉得自己快撑不住了,他决定独自下撤,这其实是一个赌博,而他幸运地回到了C3并活了下来。   韩昕也决定去山下探探路,他对躺在地上走不动的楼国龙说:“老楼啊,你表现很不错啊,下山后让我那小兄弟好好采访采访你。”韩昕跟楼国龙要了包方便面,然后往山下走去。楼国龙此时筋疲力尽,昏昏沉沉地继续睡了。没过多久,韩昕也因滑坠遇难。   一名夏尔巴人说,他看到韩昕意识模糊,在经过一段山脊时脱下了身上的东西,滑坠了50米被岩石卡住。当夏尔巴人回去取了绳子前去营救时,发现韩昕已经不行了,于是他带上韩昕的背包、氧气等物品将楼国龙救了回来。   韩昕之死是最为蹊跷的:东西都还在,人怎么没了?假如韩昕滑坠后遇难,夏尔巴人或许会带走他的背包氧气,但没有任何理由取下他的手套、冰爪、雪镜等物品,韩昕如果意识正常的话,那他绝不会自己卸下这些保命的装备。“韩昕精神崩溃后自己脱下了身上的东西。”这或许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参考资料: 新浪新闻中心:.cn/c//s.shtml一位完美的登山者一次不完美的登山
Mail: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登山队穿越矿区成功获救
本报讯由于雇用的土著突然拒绝合作,由北京女企业家王秋杨和《新周刊》社长孙冕等组成的中国7人登山小队,被困于印尼南部的原始森林中,中国登山协会获悉后向我国外交部门请求救援。随后,登山队脱离了当地土著的辖区,下撤到美国自由港公司矿区附近(本报曾连续报道)。昨天,经多方努力,被困的登山队终于成功穿越矿区,到达安全位置——印尼小镇缇米加。
昨天上午9点40分,受困印尼原始森林的中国登山队队员孙冕发出消息,称登山队一行7人已经获救。孙冕写道:“我、王秋杨、刘建、孙斌、次格、范范、陈芳等刚被解救下山,感谢祖国!感谢指挥这次营救的王勇峰队长和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及所有关心我们的亲人们!”
登山队队员刘建的妻子肖女士说,下午5点半,刘建打来电话,简单讲述了他们被救援的过程。刘建说,8点刚过,他突然看见矿坝上有越野车,正向登山队扎营地斑马墙方向驶来,车顶上还挂着小红旗。几分钟后,三辆越野车停在矿坝中间,车里的人用不太流利的英语向7名队员表明是来救援的。队员们非常激动,扛着行李就往矿坝上狂奔。
刘建说,来接他们的是警察和矿区保安,随后队员们被带到了当地警察局,局长亲自登记了他们的护照信息,然后要求7人拍照,并在一份文件上签名,文件大意是:7人在矿区到缇米加的路程中,发生任何不测都与矿区无关。午饭后,他们由一辆护卫车护送出矿区,一路上非常颠簸并且出现武装分子,所幸有惊无险。下午4点,登山队终于成功穿越矿区,安全抵达缇米加小镇。
为了这次救援行动,已经两夜没合眼的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王勇峰说,队员们到达小镇,意味着这次营救行动取得成功。“感谢我国外交机构做出的巨大努力,希望他们安全返回祖国”。
登山队今天将离开缇米加,前往雅加达,并尽快搭乘飞机归国。
被困队员短信内容摘录
在穿越矿区时,王秋杨向丈夫张宝全及助理欧阳黛娜发来短信:
中午在警察局查证件答问题,签了声明,同意从这里到缇米加安全自负。然后送我们到大巴车站。等半天上来几个美国安保人员,让我们途中听到枪声就卧倒!说上个月刚死了八个人,司机都穿防弹背心戴头盔。我们好不容易出了土著窝,还得躲地方武装。两小时后如果安全到达缇米加就踏实了。争取明天一早离开这个兵荒马乱的地方。
本报记者 邓杭
综合《华西都市报》报道
作者:邓杭
(来源:京华时报)
(本文来源:
跟贴读取中...
网易通行证: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网易通行证: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新闻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7664条
评论6539条
评论6074条
评论5773条
评论5461条
游戏直充:
热门功效:
热门品牌: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站在6206米失去了你 登山队员归来却失恋
站在6206米失去了你 登山队员归来却失恋
  日 08:31:30  来源:申江服务导报
&&&&家 &&&&
&&&&在那场人类死亡率最高的运动中,他从来没有感到过一丝的害怕,然而一旦踏上平坦的城市水泥路,万丈雄心突然如大浪下的沙堡,一会儿便无影无踪了。
&&&&7月15日下午16点05分,从乌鲁木齐驶出的T54次列车,误点将近1个小时,缓缓驶入上海站。
&&&&勇登6206米启孜峰顶的“复旦登山队”终于凯旋而归。
&&&&看到站台的第一眼,队员们的眼眶就红了。一束鲜花,一个拥抱,大吼一声“我们回来啦!”登山队长林烨焓第一个走出车厢,因为太兴奋,一路背回来的葡萄也落在车厢里。
&&&&登山队后方队员来了,朋友们来了,媒体来了……林烨焓在人群里找了很久,她没有来。
&&&&“欢迎团”在站台上逗留了很久,有人试探性地问:“烨焓,现在回哪里?”
&&&&理所应当地蹦出“复旦”两字,刚出口,又收了回去。登山队出发前,作为非沪籍毕业生的林烨焓办理完所有离校手续,已经从宿舍撤走。他意识到,眼下,自己不再是复旦的居民。可是,房子还没来得及租。今晚,住在哪里?
&&&&回学校再说吧,睡觉的地方总还有的。朋友扛了他的背包拖他走。
&&&&林烨焓一路神思恍忽,两眼只是紧盯着不变的手机屏幕。
&&&&进复旦宿舍区之前,朋友玩笑道:“你现在可是非法移民,复旦已经没你的床了,查出来就遣返雪山。”林烨焓反驳:“谁说的!启孜峰顶,我还亲手插上了‘复旦登山队’队旗!”
&&&&暑假的校园,空空荡荡。辗转拨了七八通电话,林烨焓终于在一个研究生朋友的寝室找到一张空床。出发前分散在3处的行李已经拼不齐一个家。“我现在连一件干净的衣服都翻不出来。”
&&&&衣服登山装备摊了一地,没有力气去理;感冒,朋友寝室里的杯子不敢乱用;林烨焓赶忙登陆复旦BBS,顾不得回复塞满信箱的问候,第一件事便是去“房产信息”版发帖租房。朋友宿舍毕竟不是久留之地,想要留在上海,一定要先有一间房。
&&&&出发前,女朋友答应帮他找房子的,现在也不知道有什么结果。回到上海后,她连一条手机短消息也没发过来。
  云上 &&&&
&&&&登山队的T恤后面印了这样一句话:“2004,走过风雨的朋友。”登顶成功那晚,祝贺登山队的帖子顷刻跃上了复旦BBS每日十大之首。网友留言:“年轻,有什么不可以……”
&&&&年轻的“英雄”凯旋而归,“山友”们闻风而来。林烨焓兴致勃勃说起雪山上的风景,时不时望两眼电脑屏幕,看看有没有新的房源信息。
&&&&“到格尔木,开始有高原反应,后脑勺发胀。到了拉萨,每天醒来头就痛得不行。我就发明了一招对策。从睁开眼睛起唱歌,连唱10首,脑袋就会放松下来再也不痛了。第一天,和同屋唱到忘我,‘两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隔壁传来两声敲墙壁的‘警告’。头痛啊我们哪管这么多,继续唱。结果没多久,一对美国情侣气势汹汹来拍我们的门,‘我们还要睡觉呢!’只好同他们解释。第二天,我们准备唱歌了,就探出门看看美国人的热水瓶有没有摆到房门口,如果摆出来换水了,说明他们已经出门,我们便可以安全地唱歌了。”
&&&&“在海拔4700米的羊八井大本营,我们走一步喘三喘,当地十八九岁的小姑娘,精瘦精瘦的个头,却跳着绳子从我们面前笑过去。看到我们手里举着相机,掏出她们‘私藏’的牛肉干、奶酪、酥油饼分给我们吃,然后跑回家,换上漂亮的衣裳,问邻居借支花,让我们给她们拍照片。”
&&&&“专门的运输队负责运送食物,50斤肉,20斤蛋,1只大冬瓜又是20斤,还有105斤土豆,我从小到大也没见过这么多的土豆!我们登山队每人负重15斤,运输队员一人20公斤不在话下。从大本营进驻到5500米,我们像乌龟一样爬了6个小时,他们‘嗖嗖’一个来回才3小时,一路上和我们照面2次。一开始,我们担心食物不够,比原计划多带了1/3上山,连一片牛肉干,一包蛋黄派,一粒葡萄干都不舍得吃。下山后,才发现,食物只消耗了1/2,便开始‘腐败’,午餐肉干吃,炒了吃,煎着出,拌面吃;糖水罐头当果汁喝,只喝汁水不吃果肉;剩下的精制油啊,当然还有土豆,统统送给了运输队。”
&&&&“我在5900米高峰留下过一笔‘宝藏’,呵呵……从帐篷里钻出来,内急得厉害,干脆掘冰三尺,造了个临时厕所。左边是小山头上的流雪(小雪崩),右边是帐篷,头顶上是凌晨4点的月光、星空和漫天飞雪,双脚拱成‘山洞’,穿过冷飕飕的风……”
&&&&林烨焓平淡的语气激动着每一个听众。激动的听众陷入讨论的时候,他却用另一种语气说着另一些话,很轻,几乎没什么人听见:“烦啊!女朋友工作太忙,下火车到现在还没见上面;下周一就要去报社报到,对工作一点概念也没有:还有房子、户口……烦啊真是麻烦!”
&&&&他呆呆地看着窗外,那是100米的上海地平线,这样的高度在许多时候比6206米的启孜峰还难以征服。
  凡间 &&&&
&&&&“登顶成功,媒体更加关注。看了报道以后,你们就以为登山大概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吧,你看,几个大学毕业生,轻轻松松不就上了6000米?麻烦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你们想象都想不到。”
&&&&焦头烂额!
&&&&回想出发前的日子,用“焦头烂额”来形容不为过。
&&&&媒体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出发前几天最高峰,一天能插进5档采访。当然,一些报道,给他们惹来不小的麻烦,惊动了学校。使得登山队每个人都带着重重的心事上了路。
&&&&好在他们的行为最终取得了学校的理解与支持,并派专员随行到拉萨,保证后勤,连每天租用海事卫星的300元租金,以及每天15分钟通话额度,每分钟3美金的通话费,校方也揽了下来。但是,“复旦登山队”的未来,登山运动的规范发展,始终萦绕着。
&&&&因为割舍不下登山,割舍不下女朋友,林烨焓犹豫再三,在临行前3天,草草和上海的一家报纸签约。并和领导商定,延期报到,登山回来后立即上岗。
&&&&落户蓝表没时间送到上海市就业指导中心,班主任整天在他耳边吹风:“出发前抽个空去办掉吧,今年有限额的,总共20000个留沪指标,现在已经排到19000多……”即使跑一趟的功夫,林烨焓也挤不出来。“不管了,回来再说吧!”
&&&&他和女朋友结缘于一次野外登山活动,多年的默契,女朋友对他唯一的爱好毫无怨言。这一次林烨焓执意要远行,她也没多说什么。走得太匆忙,宿舍来不及清空,还是女朋友帮着打理干净的。到了拉萨,收到女朋友的短消息,说搬家的那天,倾盆大雨好像倒塌在她身上,她差点哭了。远在千里外的林烨焓,说什么安慰的话都显得苍白。
&&&&她答应下班以后去看房子,或许,这将是他们未来的家;她帮他垫付了部分登山服的钱,他的快乐便是她的快乐;他走得很潇洒,她却每天闷在办公室拼命加班,不愿意输给任何人,包括他,据说,下个月,她就会升职当主管。日子应该是朝着好的方向奔去了。
&&&&登一次启孜峰,林烨焓花掉了5000多元,存折上剩下最后一笔租房子的钱,是万万不能动的。否则,他早就坐飞机回来了。
&&&&一副烂摊子,需要一个了结。千头万绪,林烨焓却不知道应该由何入手。
&&&&“嘀嘀嘀……”手机短消息铃突然响起。
&&&&回来那天我们失恋 &&&&
&&&&“房子没有找到,我想,也不需要找了。你安全回来就好。以后自己照顾好自己。”
&&&&“什么意思?”
&&&&“你的眼中只有登山,再没有其他的,再没有我。”
&&&&“为什么你从来也没有对我说过这些?为什么这么突然?”
&&&&“因为我累了。一个人走也挺好。”
&&&&“如果可以重来,不要去登山,我一定会留在你身边。可以么?我给你带回来的,你最喜欢吃的葡萄还没给你呢。”
&&&&“如果,可以如果么……”
&&&&电话挂断的声音很轻,如同高山雪崩发生的刹那,那种清脆的回声似乎在宣告生离死别。这一刻很短,林烨焓却相信那将是一辈子的永恒;这一刻,他又回到了雪山,暴风雨将登顶的路封死了;这一刻,他终于明白,这个世界并不是什么都能够战胜的――即便自己以为已经战胜了自我。(陆W)
(责任编辑:袁静)
相关新闻/图片:
发表评论: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频道精选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华 网 检 索
国内新闻排行
国际新闻排行
新华网友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登山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