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双螺旋结构图片的详细介绍在哪里有?生物化学方面的网站哪些比较好?

各种类型的双螺旋结构-2014临床助理医师考试生物化学考点
来源:新东方在线
& &在线为了帮助即将参加临床助理医师考试的考生顺利复习,整理了相关知识,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各种类型的双螺旋结构  DNA有多种不同的构象,其中有些构象之间在构造上的差异并不大。目前已辨识出来的构象包括:A-DNA、B-DNA、C-DNA、D-DNA、E-DNA、H-DNA、L-DNA、P-DNA与Z-DNA。不过以现有的生物系统来说,自然界中可见的只有A-DNA、B-DNA与Z-DNA.DNA所具有的构象可根据DNA序列、超螺旋的程度与方向、碱基上的化学修饰,以及溶液状态,如金属离子与多胺浓度来分类。三种主要构象中以B型为细胞中最常见的类型,与另两种DNA双螺旋的差异,在于其几何形态与尺寸。  其中A型拥有较大的宽度与右旋结构,小凹槽较浅且较宽,大凹槽则较深较窄。A型一般存在于非生理状态的脱水样本中,在细胞中则可能为DNA与RNA混合而成的产物(类似酵素及DNA的复合物)。若一段DNA上的碱基受到一种称为甲基化的化学修饰,将使其构型转变成Z型。此时螺旋形式转为左旋,与较常见的右旋B型相反。某些专门与Z-DNA结合的蛋白质可辨识出这种少见的结构,此外Z型DNA可能参与了转录作用的调控。& &以上是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资料,祝大家考试顺利 !
责任编辑:daijiangming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新东方在线"上的内容,包括文章、资料、资讯等,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的,其版权 均为"新东方在线"或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 ,任何公司、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得到 "新东方在线"许可 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新东方在线" 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 文章、资料、资讯等 均为转载稿,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 " 稿件来源:新东方 " ,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与新东方在线联系。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时间表
1网上报名时间
3月11-3月20日
2现场报名时间
3月23日-4月10日
7月1日-7月15日
9月12-13日
6分数线确定
7证书领取两年内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对推动生物化学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原因是什么望500.600字左右_百度作业帮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对推动生物化学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原因是什么望500.600字左右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对推动生物化学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原因是什么望500.600字左右
两位科学巨匠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惊世发现,揭开了分子生物学的新篇章.如果说十九世纪达尔文进化论在揭示生物进化发展规律、推动生物学发展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话,那么,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则是开启生命科学新阶段的又一座里程碑.由此,人类开始进入改造、设计生命的征程. 诚然,生物科学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其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不同学科新理论、新技术相互渗透融合的结果,但勿庸置疑,它首先是科学家个人创造性劳动的宝贵结晶.今天,了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产生的背景、条件,以及对生物学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对我们深刻认识这一重大发现的科学价值,正确把握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规律和方向,是大有裨益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笔者撰写了这篇短文,权作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50周年的纪念. 浩繁纷杂的生物尽管千差万别,但不论哪一个种类,从最小的病毒直至大型的哺乳动物,都毫无例外地可以把自己的性状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而无论亲代与子代,还是子代各个体之间,又多少总会有些差别,即便是双胞胎也不例外.人们曾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一母生九子,九子各别”,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存在于一切生物中的这一自然现象,并为揭开遗传、变异之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17世纪末,有人提出了“预成论”的观点,认为生物之所以能把自己的性状特征传给后代,主要是由于在性细胞(精子或卵细胞)中,预先包含着一个微小的新的个体雏形.精原论者认为这种“微生体”存在于精子之中;卵原论者则认为这种“微生体”存在于卵子之中.但是这种观点很快为事实所推翻.因为,无论在精子还是卵子之中,人们根本见不到这种“雏形”.代之而来的是德国胚胎学家沃尔夫提出的“渐成论”.他认为,生物体的任何组织和器官都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遗传变异的操纵者究竟是何物?仍然是一个谜. 直到1865年,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在阐述他所发现的分离法则和自由组合法则时,才第一次提出了“遗传因子”(后来被称作为基因)的概念,并认为,它存在于细胞之内,是决定遗传性状的物质基础. 1909年,丹麦植物学家约翰逊用“基因”一词取代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从此,基因便被看作是生物性状的决定者,生物遗传变异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926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发表了著名的《基因论》.他和其他学者用大量实验证明,基因是组成染色体的遗传单位.它在染色体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和空间,呈直线排列.这样,就使孟德尔提出的关于遗传因子的假说,落到具体的遗传物质———基因上,为后来进一步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尽管如此,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基因究竟是一种什么物质.直至本世纪40年代,当科学工作者搞清了核酸,特别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时,基因一词才有了确切的内容. 1951年,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得到了DNA结晶; 1952年,得到DNAX射线衍射图谱,发现病毒DNA进入细菌细胞后,可以复制出病毒颗粒…… 在此期间,有两件事情是对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的.一是美国加州大学森格尔教授发现了蛋白质分子的螺旋结构,给人以重要启示;一是X射线衍射技术在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中得到有效应用,提供了决定性的实验依据. 正是在这样的科学背景和研究条件下,美国科学家沃森来到英国剑桥大学与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合作,致力于研究DNA的结构.他们通过大量X射线衍射材料的分析研究,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日在英国《发现》杂志正式发表,并由此建立了遗传密码和模板学说. 之后,科学家们围绕DNA的结构和作用,继续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并于1961年成功破译了遗传密码,以无可辩驳的科学依据证实了DNA双螺旋结构的正确性,从而使沃林、克里克同威尔金斯一道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现代生物学研究业已搞清,核酸是由众多核苷酸组成的生物大分子.核苷酸主要有四种类型,它们按不同的顺序排列,构成了含有各种遗传信息的核酸分子.基因就是核酸分子(主要是DNA)中含有特定信息的核苷酸片断. 在对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深入研究,并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自然界中的大量生命现象和实验中的许多实验结果,也给生物学工作者以有益的启示. 比如,大肠杆菌是一个品系繁多的大家族,有上万种不同的类型.有的品系因缺少指导合成某些特殊营养物质的基因,因而必须从培养基中直接摄取这些营养物质方能生活.这些大肠杆菌被称作营养缺陷型.如大肠杆菌K不能合成苏氨酸(T)和亮氨酸(L);而它的另一个品系则不具备合成生物素(B)和甲硫氨(M)的能力.把这两种大肠杆菌的任何一种单独放在缺少TLBM的培养基上都不能生长.但是,当把这两种大肠杆菌混合在一起,放到缺少上述四种物质的培养基上,却奇迹般地长出了新菌落.这是什么原因呢?前面已经说过,大肠杆菌K中缺少T、L两种基因,却含有B、M两种基因;而另一个品系的DNA上,尽管不具备B和M基因,却含有K中缺少的T、L两种基因.当把它们放在一起大量培养时,前一品系细胞中的DNA有可能通过细胞膜进入后一品系的细胞中,使两种类型的DNA之间进行重新组合,形成同时含有BMTL四种基因的大肠杆菌新类型.其实,上面这种细菌间的杂交现象并不是仅仅在生物学家专门设计的营养缺陷型实验中才能进行,在自然状态下的许多细菌中同样存在,只不过数量太少,一般不易被人们发现罢了. 上述DNA的转移,主要是靠细胞之间的接触实现的,无需借助外力的帮助.但是,也存在另一种情况,DNA的转移和重组,是在第三者的介入下完成的.如噬菌体的转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噬菌体是专门侵染细菌和放线菌的一类病毒.它体积小,结构简单,除六角形头部含有DNA外,周身披有一个起保护作用的外壳和一个蝌蚪状的尾巴.侵染细菌时,先从自身尾部分泌出一种溶菌酶,将菌体某处的细胞壁溶解,然后再把头部的DNA经由这个缺口送入细菌体内.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有两种类型.一种叫烈性感染,即侵入菌体内的噬菌体DNA立即进行自我复制,产生新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然后分泌溶菌酶使菌体细胞壁裂解,释放出新的噬菌体;另一种类型叫温和感染,即噬菌体DNA进入菌体细胞后,并不立即进行自我复制,而是插入到被感染菌体细胞的染色体内,潜伏下来.当细菌染色体进行自我复制时,它也跟着复制,并随染色体一同悄悄地进入子细胞内.可是一遇到紫外光照射等外来刺激,温和噬菌体的DNA就会立即脱离细菌染色体,迅速复制,进而使菌体裂解,释放出新的噬菌体.生物学工作者用温和噬菌体去感染有鞭毛的沙门氏杆菌,并通过紫外光照射促使侵入菌体内的噬菌体DNA迅速复制,释放出成熟的噬菌体,然后再用它们去感染无鞭毛的沙门氏菌,结果使无鞭毛细菌长出了鞭毛.其原因在于,当温和噬菌体侵染有鞭毛的沙门氏菌,进行自我复制时,阴差阳错地误把菌体细胞中决定鞭毛性状的DNA片断,也裹进了自己的蛋白质外壳内,而当它们再去感染无鞭毛的沙门氏菌时,就把这种决定鞭毛性状的DNA片断带进了无鞭毛的沙门氏菌中,以至出现了使无鞭毛的菌长出鞭毛的怪事.这种现象叫“转导现象”.这一实验不仅再次证明,生物细胞中的DNA可以从一个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胞,而且表明,在实现这种转移的过程中,噬菌体是一种理想的运载工具. 既然DNA是决定生物性状的主要遗传物质,在自然界中又存在着DNA的转移和重组,并且还有噬菌体等充当基因的运载工具,那么,能不能设法把不同生物细胞中的DNA分子分离出来,进行体外切割,以获得我们需要的某些特定基因;或者人工合成某些基因片断,然后再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方案,让基因重新组合,通过一定的运载手段,把重组体重新送回到生物体细胞内,并使它的功能表达出来,从而突破远缘杂交的障碍,按照人们的意志改造生物、创造出新的品种呢? 如前所述,大肠杆菌是人类最熟悉的微生物之一.大肠杆菌细胞质中的质粒是一种环状DNA,出入细胞较为容易.加之它结构简单,繁殖快,易于培养,所以大肠杆菌自然就成了基因工程研究的对象和理想的操作工具.1969年,美国生物学家夏皮洛等人首先用生物学方法,从大肠杆菌的质粒环状DNA片断上人工分离出了基因.三年之后,美国科学家科恩,首次把两个大肠杆菌的质粒从细胞中分离出来,在体外让质粒中的DNA分子重新进行组合,然后再送回大肠杆菌中,使其成功地获得表达,从而第一次实现了基因操作. 自此以后,基因工程获得了如火如荼的发展,取得了一个个振奋人心的突破,宛如升起在科学上空的瑰丽明星,令人神往.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用基因操作突破种间壁垒,实现各种生物遗传性状的重组,基因工程已成为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健康和各个产业部门.放眼未来,它在造福人类中的作用是无可限量的.前景诱人,任重道远,让我们为之奋斗努力吧!DNA的双螺旋结构-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物化学备考考点
来源:新东方在线
& 为了帮助即将参加的考生顺利复习,频道搜集整理了相关知识,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一)DNA双螺旋结构要点  1.DNA分子是两条反向平行(一条是5’-3’、另一条是3’-5’走向)的互补双链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在外,碱基在内,垂直于螺旋轴。两链的碱基以氢键结合。互补配对方式:G=C,A=T.  2.DNA双链是右手螺旋结构螺旋每周含l0对碱基,螺距3.4nm,相邻碱基平面距离0.34nm,直径2nm.  3.螺旋的表面有大沟及小沟,是蛋白质DNA相互作用的基础。  4.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维系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横向靠氢键,纵向靠碱基间的疏  水堆积力维持。  (二)DNA双螺旋结构的多样性  DNA、在不同环境、特别是不同湿度串,可以形成不同的立体构象。上述结构模型为B-DNA,还有A-DNA和左手螺旋Z-DNA结构。& &以上是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资料,祝大家考试顺利 !
责任编辑:daijiangming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新东方在线"上的内容,包括文章、资料、资讯等,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的,其版权 均为"新东方在线"或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 ,任何公司、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得到 "新东方在线"许可 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新东方在线" 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 文章、资料、资讯等 均为转载稿,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 " 稿件来源:新东方 " ,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与新东方在线联系。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时间表
1网上报名时间
3月11-3月20日
2现场报名时间
3月23日-4月10日
7月1日-7月15日
9月12-13日
6分数线确定
7证书领取两年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a双螺旋结构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