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初中物理模拟题题~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2015年山东高考物理试题和答案及解析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5年山东高考物理试题和答案及解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转载]这还是物理试题吗?
《》明确指出:对于知识,应着重评价学生是否能理解物理学概念、原理和规律并应用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深的水池”。从题目情境推测,雨后人走的地面可能就是平常的路面。在一般的路面上,雨后确实是在路面上的一些洼处有一些积水,但也不会有什么深的水池”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2015届高三物理期末及一模试题物理学史汇编(含答案和解释)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5届高三物理期末及一模试题物理学史汇编(含答案和解释)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2015届高三物理期末及一模试题物理学史汇编(含答案和解释)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1(2015苏北四市一模).下列说法符合物理学史实的是A.楞次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B.伽利略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C.安培发现了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D.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答案:B1(2015苏州第一次调研).下列关于物理学史和物理研究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点电荷来代替带电体的研究方法叫微元法B.利用v-t图像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方法是理想模型法C.伽利略借助实验研究和逻辑推理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D.法拉第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与他坚信电和磁之间一定存在联系的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答案:C1.&(2015北京昌平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根据 可知:质量一定,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B.根据 可知: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越大C.根据 可知: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场强度与检验电荷的电量成反比D.根据 可知:电容器极板上所带的电荷量越多,其电容就越大答案:A2.&(2015北京昌平期末)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研究物体变速运动规律时,做了著名的“斜面实验”,他测量了铜球在较小倾角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发现铜球做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且铜球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增大,于是他对大倾角情况进行了合理的外推,由此得出的结论是(C)A.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C.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变速直线运动D.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即惯性答案:C1(2015成都第一次诊断).在物理学发展史上,伽利略、牛顿等许许多多科学家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下选项中符合伽利略和牛顿的观点的是(& )A.人在沿直线加速前进的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后,将落在起跳点的后方B.两匹马拉车比一匹马拉车跑得快,这说明:物体受力越大则速度就越大C.两物体从同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较轻的物体下落较慢D.一个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再受力了,它总会逐渐停下来,这说明:静止状态才是物体不受力时的“自然状态”。1答案.A.【试题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的力越大加速度a越大,而不是速度越大,故B选项错误;根据自由落体运动,两物体同时到达(加速度g一样),故C选项错误;一个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再受力了,它,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它将保持运动状态一直匀速直线运动,故D选项错误,故综上所述,只有A选项正确。1(2015厦门质检)、在物理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亚里斯多德根据理想斜面实验9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设计了扭秤测量出了引力常量 。C、库仑通过扭秤实验确认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D、法拉第通过实验研究9发现通电导线能产生磁场答案:C13(2015佛山期末)、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奥斯特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B、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速度大的物体惯性一定大C、牛顿最早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必然结果D、感应电流遵从楞次定律所描述的方向,这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必然结果答案:D13(2015深圳一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出的&&&&B.万有引力常量是由牛顿直接给定的&&& C.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由密立根测得&&&D.用实验可以揭示电场线是客观存在的答案:C14(2015宝鸡质检一)、纵观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科学家的重要理论、重大发现和发明创造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则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伽利略通过对理想斜面实验的研究,得到“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结论B.库仑创立了库仑定律 ,卡文迪许用扭秤实验测定了静电力恒量kC.第谷经过长达20年对太空观测,发现和总结出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D.奥斯特通过对磁现象的研究发现了通电导线的磁效应答案:D1(2015宜宾一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伽利略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 B.牛顿测量出了万有引力常量C.法拉第发现了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D.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答案:D1(2015宁波期末)、某学习小组以“假如失去¨¨¨”为主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提出以下四种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A•假如物体间失去了摩擦力,任何运动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守恒B•假如没有洛伦兹力,导体棒切割磁感线时就不会产生动生电动势C•假如磁体周围失去了磁场,那么其它形式的能都将无法转化为电能D•假如导体失去了电阻,所有用电器将都不能工作答案:B1(2015德州期末).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物理学中的一种常用的方法。下面四个物理量中属于比值法定义& 式的是& A.加速度&&&&&&&&& B.磁感应强度 & C.电场强度&&&&&& D.导体的电阻 答案:BD1(2015松江区一模).下列哪组表示的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A.长度、时间、质量&&&&& B.牛顿、千克、秒&&C.米、秒、千克&&&&&&&&& D.摩尔、米、特斯拉答案:C1(2015青浦一模).在国际单位制中属于选定的物理量和基本单位的是&&&&&&&& (&&& )(A)力的单位牛顿&&&&&& (B)热力学温度的单位开尔文 (C)路程的单位米&&&&&& (D)电压的单位伏特答案:B3(2015青浦一模).下列叙述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牛顿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B)历史上首先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推翻“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的物理学家是亚里士多德(C)安培最早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D)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总结出了电磁感应定律答案:D1(2015山东莱州期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牛顿做了著名的斜面实验,得出轻重物体自由下落一样快的结论B.法拉第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C.伽利略开创了科学实验之先河,他把科学的推理方法引入了科学研究D.库仑首先提出了电场的概念,并引用电场线形象地表示电场的强弱和方向答案:C1(2015青岛期末).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库仑提出了用电场线描述电场的方法 B.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C.伽利略根据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和理想实验,提出了惯性的概念D.开普勒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答案:BC1(2015上海金山期末).下列属于物理学中的理想化模型的是(&&&&& )(A)电阻&&&&&&&& (B)电场线&&&&&&& (C)加速度&&&&&&&& (D)电场强度答案:B2(2015上海金山期末).下列单位中属于国际基本单位的是(&&&&& )(A)安培&&&&&&&& (B)牛&&&&&&&&&&& (C)特斯拉&&&&&&&& (D)焦耳答案:A
1(2015宁德期末).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下关于物理学家所作科学贡献符合史实的是 A.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B.卡文迪许用扭称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C.安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数值D.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了点电荷相互作用的定量关系答案:B14(2015唐山期末).关于物理学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奥斯特首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楞次率先利用磁场产生了感应电流,并能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C.法拉第研究了电磁感应现象,并总结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D.纽曼和韦伯先后总结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答案:C
1(2015郑州第一次检测).关于行星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谷通过整理大量的天文观测数据得到行星运动定律&&& B.开普勒指出,地球绕太阳运动是因为受到来自太阳的引力C.牛顿通过比较月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和地球赤道上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对万有引力定律进行了“月地检验”&&& D.卡文迪许在实验室里通过几个铅球之间万有引力的测量,得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答案:D11(2015郑州第一次检测).(4分)关于高中物理力学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应先释放小车后接通电源&&& B.在“验证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要使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只需让橡皮条具有相同的伸长量即可&&& C.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采用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D.在“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中,应将轨道适当倾斜,以平衡小车运动过程的阻力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物理题_百度百科
物理是一门由思想,政治共同完成的理科·物理题不但能增长人的大脑的灵活性还能让人们更加明白它的原理和内涵的道理。
物理题题型
物理题题型一般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实验题、阅读题等。其中计算题与最大的区别就在与物理解计算题时需要用公式代入,而且在代数据时,单位一定要写下去,而基本不用。物理题一般都有画图,但是各量存在的关系比较难找,要仔细读题,理清思路。
物理题解题技巧
选择题一般不会出现大量的计算,一般通过基础知识进行判断即可获得答案。
常用的快速方法有,,答案回带法,,等等。
填空题简单,但是分数较难拿全。在解填空题时,需注意保留的要求,单位等等细节的方面才有可能拿全分;在填空题的压轴题部分,经常出现不同物理量之间的转化,需要注意单位换算。
计算题分值大,但是通常分为几个小问,而这几个小问又通常是递进式的。
在前几问就不会做的情况下,可以将问题转化为已知条件解下一问。
在解题过程中,公式书写,单位计算尤为重要。实在不会写的情况下,尽可能罗列与该题有关的公式,尽量将公式分拿到手。
注意要写“解”“答”等字眼,并进行一些必要的文字说明,在细节处尽量拿分,进而拿全分。
实验题以考察实验基础,实验器材,等为主,近两年兴起的实验设计是考察热点。虽然题为实验设计,但是原理都是书本上有的,只要记住各类实验的原理,再根据情况进行实验设计即可。
企业信用信息不比不知道,一比真奇妙欣赏2005全国理综I? 24题和1997全国物理25题两道物理试题
不比不知道,一比真奇妙欣赏2005全国理综I? 24题和1997全国物理25题两道物理试题
不比不知道,一比真奇妙
湖北丹江口市第一中学 汪新亮
  2005年全国高考理综I物理题第24、25两题分别与97年全国高考物理第25、26两题不管从考试内容还是物理状态、过程、情境、模型都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从文字表达上也明显一样。
  一、大家先欣赏2005全国理综I&
24题和1997全国物理25题两道物理试题及答案
  例1(2005全国理综I24题)(19分)如图,质量为m1的物体A经一轻质弹簧与下方地面上的质量为m2的物体B相连,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A、B都处于静止状态。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轻滑轮,一端连物体A,另一端连一轻挂钩。开始时各段绳都处于伸直状态,A上方的一段绳沿竖直方向。现在挂钩上挂一质量为m3的物体C并从静止状态释放,已知它恰好能使B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C换成另一个质量为(m1+m3)的物体D,仍从上述初始位置由静止状态释放,则这次B刚离地面时D的速度的大小是多少?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解:开始时,A、B静止,设弹簧压缩量为x1,有kx1=m1g&&
  挂C并释放后,C向下运动,A向上运动,设B刚要离地时弹簧伸长量为x2,有
kx2=m2g &&&②。
  B不再上升,表示此时A和C的速度为零,C已降到其最低点。由机械能守恒,与初始状态相比,弹簧性势能的增加量为△E=m3g(x1+x2)-m1g(x1+x2)&&&
  C换成D后,当B刚离地时弹簧势能的增量与前一次相同,由能量关系得:
  由③④式得& &&&&&&⑤
  由①②⑤式得
  &&& ⑥
  例2(1997全国物理25题)(12分)质量为m的钢板与直立轻弹簧的上端连接,弹簧下端固定在地上。平衡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0,如图所示。一物块从钢板正上方距离为3x0的A处自由落下,打在钢板上并立刻与钢板一起向下运动,但不粘连。它们到达最低点后又向上运动。已知物块质量也为m时,它们恰能回到O点。若物块质量为2m,仍从A处自由落下,则物块与钢板回到O点时,还具有向上的速度。求物块向上运动到达的最高点与O点的距离。
  解:物块与钢板碰撞时的速度    ①
  设v1表示质量为m的物块与钢板碰撞后一起开始向下运动的速度,因碰撞时间极短,动量守恒,mv0=2mv1&&&
  刚碰完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P。当它们一起回到O点时,弹簧无形变,弹性势能为零,根据题给条件,这时物块与钢板的速度为零,由机械能守恒,&&&& ③
  设v2表示质量为2m的物块与钢板碰撞后开始一起向下运动的速度,则有2mv0=3mv2&
  仍继续向上运动,设此时速度为v,则有 &⑤
  在以上两种情况中,弹簧的初始压缩量都是x0,故有   ⑥
  当质量为2m的物块与钢板一起回到O点时,弹簧的弹力为零,物块与钢板只受到重力作用,加速度为g。一过O点,钢板受到弹簧向下的拉力作用,加速度大于g。由于物块与钢板不粘连,物块不可能受到钢板的拉力,其加速度仍为g。故在O点物块与钢板分离,分离后,物块以速度v竖直上升,则由以上各式解得,物块向上运动所到最高点与O点的距离为  ⑦
  现对两题物理过程与遵循规律比较如下表:
  二、大家再赏析2005全国理综25题和1997全国物理26题
  2005全国理综25题和1997全国物理26题都考察了带电微粒在电容器里作类平抛运动,以及离开电容器后作匀速直线运动。2005全国理综25题先通过左边的稳恒电路将某一电压加到电容器两端,由于照射光不同其相应的电阻也发生变化,从而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会发生变化,电子在电场中作类平抛运动,离开电场后继续作匀速直线运动,最后打在屏幕S上。1997全国物理26题先通过加速电压加压后再偏转,偏转电压作周期性线型变化,电子在电场中作类平抛运动,离开电场后继续作匀速直线运动,最后打在筒上。两题都有部分电子将打到电容器极板上而不能打到屏或筒上。
  例3(2005全国理综25题)(20分)图a中B为电源,电动势E=27V,内阻不计。固定电阻R1=500Ω,R2为光敏电阻。C为平行板电容器,虚线到两极板距离相等,极板长l1=8.0×10-2m,两极板的间距d=1.0×10-2m。S为屏,与极板垂直,到极板的距离l2=0.16m。P为一圆盘,由形状相同、透光率不同的三个扇形a、b和c构成,它可绕AA/轴转动。当细光束通过扇形a、b、c照射光敏电阻R2时,R2的阻值分别为1000Ω、2000Ω、4500Ω。有一细电子束沿图中虚线以速度v0=8.0×106m/s连续不断地射入C。已知电子电量e=1.6×10-19C,电子质量m=9×10-31kg。忽略细光束的宽度、电容器的充电放电时间及电子所受的重力。假设照在R2上的光强发生变化时R2阻值立即有相应的改变。
  ⑴设圆盘不转动,细光束通过b照射到R2上,求电子到达屏S上时,它离O点的距离y。(计算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⑵设转盘按图a中箭头方向匀速转动,每3秒转一圈。取光束照在a、b分界处时t=0,试在图b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电子到达屏S上时,它离O点的距离y随时间t的变化图线(0~6s间)。要求在y轴上标出图线最高点与最低点的值。(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只按画出的图线评分。)
  解:(1)设电容器C两析间的电压为U,电场强度大小为E,电子在极板间穿行时y方向上的加速度大小为a,穿过C的时间为t1,穿出时电子偏转的距离为y1,
  &&&&& ①
  &&&&&&&&& ②
  eE=ma&&&&&&&&&&
  &&&&&&&&& ④
  &&&&& ⑤
  由以上各式得 &&&&&&&&&&&&&⑥
  代入数据得& &&&&&&&&&&&&&&&&&&&&&&&⑦
  由此可见,电子可通过C.
  设电子从C穿出时,沿y方向的速度为v,穿出后到达屏S所经历的时间为t2,在此时间内电子在y方向移动的距离为y2,
  vy=at1&&&&&&&&
  &&&&&& ⑨
  y2=vyt2&&&&&&&&&
  由以上有关各式得&&&&&& &&&&&&&(11)
  代入数据得
y2=1.92×10-2m
&&&&&&&&&&&&&&&&&&&&&&&&&&&&(12)
  由题意
y=y1+y2=2.4×10-2m&&&&&&&&&
&&&&&&&&&&&&&&&&&&(13)
  (2)根据
  由以上两式可知,电子到达屏S上离O点的距离y正比于。当光依次通过b、c、a照射光敏电阻时,其电阻分别为2000Ω,4500Ω、1000Ω,根据比值法很快就能求出离O点的距离y。但是当光敏电阻为1000Ω时,由于
  电子将打到电容器极板上而不能到达屏s如图所示:
  例4(1997全国物理26题)(12分)如图1所示,真空室中电极K发出的电子(初速不计)经过U0=1000伏的加速电场后,由小孔S沿两水平金属板A、B间的中心线射入。A、B板长l=0.20米,相距d=0.020米,加在A、B两板间电压u随时间t变化的u-t图线如图2所示。设A、B间的电场可看作是均匀的,且两板外无电场。在每个电子通过电场区域的极短时间内,电场可视作恒定的。两板右侧放一记录圆筒,筒在左侧边缘与极板右端距离b=0.15米,筒绕其竖直轴匀速转动,周期T=0.20秒,筒的周长s=0.20米,筒能接收到通过A、B板的全部电子。
  (1)以t=0时(见图2,此时u=0)电子打到圆筒记录纸上的点作为xy坐标系的原点,并取y轴竖直向上。试计算电子打到记录纸上的最高点的y坐标和x坐标。(不计重力作用)
  (2)在给出的坐标纸(图3)上定量地画出电子打到记录纸上的点形成的图线。
  解:(1)计算电子打到记录纸上的最高点的坐标设v0为电子沿A、B板的中心线射入电场时的初速度,则&& &&&&①
  电子在中心线方向的运动为匀速运动,设电子穿过A、B板的时间为t0,则l=v0t0&&&&&&
  电子在垂直A、B板方向的运动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对于恰能穿过A、B板的电子,在它通过时加在两板间的电压uc应满足  && ③
  联立①、②、③式解得  ==20伏
  此电子从A、B板射出时沿y方向的分速度为 =&&&&&&&&& ④
  此后,此电子作匀速直线运动,它打在记录纸上的点最高,设纵坐标为y,由图4可得  =&&&&&&&& ⑤
  由以上各式解得
y= +=2.5cm&&&&&&
  从题给的u-t图线可知,加于两板电压u的周期T0=0.10秒,u的最大值um=100伏,因为uc&Um,在一个周期T0内,只有开始的一段时间间隔△t内有电子通过A、B板△t=&&&&&&&& ⑦
  因为电子打在记录纸上的最高点不止一个,根据题中关于坐标原点与起始记录时刻的规定,第一个最高点的x坐标为x1==2cm     ⑧
  第二个最高点的x坐标为
x2==12cm          ⑨
  第三个最高点的x坐标为
&x3==22cm
  由于记录筒的周长为20厘米,所以第三个最高点已
  与第一个最高点重合,即电子打到记录纸上的最高点只有两个,它们的x坐标分别由⑧和⑨表示。
  (2)电子打到记录纸上所形成的图线,如图5所示。
  三、如何备考?
  通过以上四题的比较与分析,我的意思并不是要求在复习过程中猜题背题记题,希望复习中,注重从不同角度设置全新的物理情景或者在旧模型中经常变换过程情景,使陈题面貌翻新,精心挑选复习题,充分发挥复习题的功能,充分挖掘典型中的知识点、能力点、力争作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能够在把握好物理研究对象(单个物体或系统)的前提下,正确区分不同物理状态,分析清楚各个物理过程(大过程可分解许多小过程)和情景,在此基础上建立恰当的物理模型,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运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并尝试改变某一过程,对每一个题目真正掌握,并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做一题而知一类题。
发表评论:
馆藏&42317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物理模拟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