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外交学院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

/7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22 p.2 p.15 p.20 p.33 p.44 p.14 p.14 p.18 p.20 p.22 p.18 p.41 p.23 p.7 p.4 p.32 p.39 p.67 p.10 p.13 p.10 p.18 p.23 p.第2课外交关系的突破[课程标准]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第2课外交关系的突破[课程标准]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练习:专题五第2课外交关系的突破Word版含解析相关文档专题pptdocdocdocpptpptdocpptdocdocdocpptpptdocpptdocpptdocdocppt关于我们常见问题关注我们官方公共微信我国在外交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ffw
我国在外交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全方位突破
当前位置: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全方位突破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何亚非
  近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全方位新进展。中国倡导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拓展了与各类大国的关系,与广大发展中国家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深化,全面深入地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思想和中国方案,丰富了治理内涵,推动治理体制机制的改革。盘点这些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绩斐然。
当地时间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
  拓展全球伙伴关系
  建立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使中国外交如鱼得水,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个角落。
  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建立与拓展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创新之举。它超越了纯粹的“不结盟”和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模式,其核心理念是“重道义、讲原则、谋共赢”,凸显了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求同存异”、“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哲学思想与核心价值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亲和力。
  中国摒弃和反对“零和”思维和游戏规则,不赞成排他性的结盟关系,主张世界秩序开放包容、多元互鉴,国际关系和谐相处、平等相待、合作共赢。中国周边外交“亲诚惠容”的思想正是全球伙伴关系在周边的现实反映。中国已经与67个国家和5个国际组织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思想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赞同和支持。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倡导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伙伴关系思想的升华。中国倡导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与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军事同盟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冷战”时期建立起来的美国“军事同盟”是封闭的、排他性的,其根本目的是对抗,甚至是军事对抗。盟友关系并非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而是以美国为中心,其他国家依附或仰仗美国的安全保障。
  相比之下,中国希望建立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不管前面有没有“战略”两字,都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不针对第三国,始终贯穿了中国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万隆精神”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全球经济共同发展服务的。
  中国倡导的全球伙伴关系没有“厚此薄彼”的刻意区分,也没有“你们与我们”的阵营之分割,追求的是彼此合作的“全球主义”和命运共同体建设。
当地时间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白宫南草坪举行隆重仪式,欢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中国主张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也并非以中国为中心,而是多中心、多层面、有不同支点的同心圆组成的全球和区域合作网络。就像互联网一样,相互联结、相互交错。它既有南南合作,又有南北合作,更有不分南北、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世界丰富多彩,各国发展条件不一、发展模式各异,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提倡做加法和乘法而不是做减法,是1+1大于2,是“互联网+新时代”的各国相互学习、连接和合作的新模式。
  全面参与 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事关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是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准绳和框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二十国集团(G20)核心成员,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也是全球治理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思想和方案,丰富治理理念和机制,将对21世纪国际新秩序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习近平指出,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治理正经历重大变化,这是全球治理变革的背景。这些变化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打破了美国“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的神话,西方国家软硬实力受损,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各国都在探索新的全球治理理念和机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2014年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迪的《21世纪资本论》虽相隔几百年,却都深刻揭示了资本与劳动相比的获利优势和资本贪婪本性。
  二是发展中国家集体崛起,世界力量对比的“东西方鸿沟”迅速缩小,全球治理正逐步从“西方一统天下”向“东西方共治”转变。尽管如此,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制内话语权与自身力量增强并不匹配。
  三是中国融入全球治理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年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唯一亮点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中国在二十国集团(G20)应对金融危机中的无私、杰出表现赢得世界各国的赞誉。中国的制度优势、道路优势和发展模式由此受到世界广泛关注和认可。
  中国全面、深入参与全球治理表明,中国正以实际行动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推动全球经济恢复强劲可持续增长。其中突出的例子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创新了全球治理的国际合作模式,为区域乃至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已得到60多个国家的欢迎,是新世纪亚洲、欧洲和许多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重大机遇。中国正与沿线国家进行政策沟通、发展战略对接,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一体化、资金流通以及文明交流互鉴做好准备。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等新国际金融机构将给“一带一路”建设增添强大动力。
  尽管美国推动达成的《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在制定全球治理新规则方面排挤中国,中国却始终对TPP等区域一体化设想抱开放态度。中国是世界128个经济体的最大贸易伙伴,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将在国内四大自贸区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同时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放,而且更加侧重对“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相互开放,如同亚洲腾飞的“双翼”,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世界经济强劲发展。
  全球治理领域变革尚未有穷期,它将深刻影响新世纪国际秩序、国际规则的调整和重塑。各国高度关注中国作为G20核心成员和2016年轮值主席的引领作用。这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全球治理变革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大好时机。
  特色大国外交显效
  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为指导,中美关系在矛盾中向前发展,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框架;中国与欧洲等中等强国的关系开创新局面,“东西南北”的地缘政治概念被打破;中国与金砖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正在深化,巩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基。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对美国成功的国事访问是在国际局势日趋复杂、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中美矛盾不断出现的背景下进行的,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尽管最近中美在南海问题上分歧突出,美国进入大选期处理中美关系的难度和不确定因素增加,但中美沟通渠道畅通,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依然是两国的共识。
  这些基本共识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双方都不认同中美作为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必然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中国在坚定维护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基础上坚持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道路。美国欢迎中国发展壮大,希望美中进行建设性竞争与合作。二是中美对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变革达成基本共识,美国对中国可能挑战现有国际秩序的担心有所缓解。秩序与规则之争历来是国家竞争的核心,也是中美在国际关系中碰撞的焦点。它既事关国际秩序,涉及全球治理体制,又关乎主权利益,对中美能否和平相处、合作共赢至关重要。中美在G20的密切合作为防止世界金融经济崩盘做出了贡献,使两国认识到,中美“块头大”、国际影响力大,中美合作不仅仅事关两国利益,更将影响世界的发展与稳定。三是中美坦诚以待,不回避分歧和矛盾,加强分歧和危机管控,建立两军沟通机制,搭建网络安全协调渠道,充分表明两国关系渐趋成熟,有能力管控分歧,避免冲突和对抗。
  此外,中国加强与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中等强国关系是中国特色全方位外交的重要体现。中国建立全球伙伴关系设想与这些国家同中国发展务实合作、搭中国发展“顺风车”的愿望不谋而合。
  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访问获得巨大成功就是典型例子。中英在核电、高铁、金融等领域深度合作开创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国际产能合作的新领域。国际关系中“东西南北”的两分法被打破,全球基于利益共同体的伙伴关系被广泛接受,中国共同发展、合作共赢思想越来越受欢迎。
  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西方中等强国与美国在对外战略上有较大分歧。他们与巴西、印度、印尼、土耳其等发展中大国一样,都主张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2008年金融危机及紧随其后的经济和债务危机,给西方中等强国一个警示,那就是全球治理体系包括货币体系需要变革,以减少系统性风险。中国关于全球治理的思想被许多中等强国所接受,他们愿意加强与中国协调,改进全球治理体制,以反映世界格局转变的现实。
  中等强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凸现,中国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应重视发挥中等强国在全球和区域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中等强国既包括英国、法国、德国、韩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也有墨西哥、土耳其、伊朗、印度尼西亚、南非、阿根廷、埃及、沙特阿拉伯等发展中国家或者其他国家。中等强国的特征是能在国际事务各领域采取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为自己制造腾挪和折冲空间。这些各具特色的中等强国已构成国际社会的“中产”和“中高产”阶层,成为推动国际权力结构向扁平化发展的动力源。如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由韩国、墨西哥、巴基斯坦、阿根廷等挑头的“团结谋共识”运动,成为打破日本、德国、印度、巴西“四国联盟”以捆绑方式强行获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重要力量。
  再次,广大发展中国家始终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基和战略依托。中国十分重视自己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关系身份认同。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期间强调的那样,中国在联合国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会忘记在20世纪70年代初,是发展中国家支持联大通过2758号决议,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这种血肉联系将始终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础。
当地时间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在俄罗斯乌法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总统普京、巴西总统罗塞夫、印度总理莫迪、南非总统祖马出席
  当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发生双重“重心转移”:一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提升,仅中国就连续几年超过30%,世界经济增长重心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二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对外经贸重心从发达国家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
  21世纪初,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0%和20%。到了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完全颠倒过来,变为19%和81%。中国贡献率最大,约为35%。
  中国近年来的出口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中国增长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贸易伙伴。从出口增速看,年中国出口增速回落到7.2%,其中G7国家降到4.4%,其他发达国家7.4%,金砖国家为6.1%,其他发展中国家仍有12%,其中东盟增速最高,为16%。从中国出口比重看,2000年G7国家、其他发达国家、金砖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四类经济体占比分别为48%、35.2%、2.7%、13.9%。2014年这四类经济体占比变为3.9%、30.8%、6.2%、29.2%,发展中国家份额上升近19%。
  中国外交需要与时俱进,更加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关键伙伴作用。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一带一路”倡议颇能说明问题。这项倡议的实施将使中国从过去主要侧重对发达国家开放,转为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双重开放,并将对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摆在优先位置,实践了邓小平30多年前提出的“三个方面开放”全方位开放的战略思想。
  中国在发展,世界在前进。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何亚非 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前外交部副部长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
>>>请举出19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______________..
请举出19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列举题难度:中档来源:期中题
1971年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签署,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等。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请举出19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______________..”主要考查你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由于美国的蓄意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被国民党集团长期非法窃据。中国政府始终不渝地争取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直到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终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中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时间:日2、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这是中国、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以及在这个问题上主持正义的其它国家经过长期斗争而取得的巨大胜利,是中国外交工作一次重大突破,是国际反华势力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图谋的彻底破产,而且说明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革命,改变世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超级大国在联合国以及世界各种事务上为所欲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3、另外,中国在一些大的问题上,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积极为他们伸张正义,坚定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他们争取应有的权利。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惟一的发展中国家,在很多方面,中国与很多发展中国家有共同的遭遇,能深刻理解他们的需求。中国为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斗争&:&&&&&&&&&&&&&&&&&&&&&&&&&&&&& 1945年6月,包括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宪章》上签了字。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执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却仍被中国人民推翻了的蒋介石集团所窃踞。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50年9月,在美国操纵下,第五届联大否决了苏联和印度分别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1951年,美国操纵第六届联大否决了苏联等国代表提出的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问题列入联大议程的提案,并通过了“延期审议”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决议。1961年,第16届联大决定将中国代表权问题列入联大议程。这是对美国为阻挠恢复新中国合法权利而设置的重重障碍的重大突破。&&1971年7月,美国仍然继续阻挠联合国正确解决中国代表权问题。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59票反对、55票赞成、15票弃权否决了所谓“重要问题”案。接着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获得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就是联合国历史上著名的联大2758号决议,它从政治上、法律上、程序上公正彻底地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这是中国外交工作一次重大突破。尼克松访华:文革后期,中共开始考虑缓和与西方的关系,中美之间展开秘密谈判。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的欢迎。2月28日,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中国访问于2月28日中美双方签订的友好声明,内容是:1.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2.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3.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4.任何一方不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和谅解。台湾问题:中国重申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反对“两个中国”。美国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中美关系:1、建国后----60年代:敌对。原因:(1)企图变中国为自己的殖民地野心不死,在中国扶植的代理人蒋介石被打倒,亲自干涉中国内政。(2)杜鲁门主义和冷战的影响,敌视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企图将社会主义政权扼杀在摇篮内。表现:(1)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意图与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并且派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公然干涉我国内政。(2)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代表地位,并且实施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3)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2、70年代:逐步缓和原因:(1)美国方面:美国孤立中国的计划失败,美苏争霸在70年代美国处于守势,并且中苏关系破裂,美国开始考虑改善通中国的关系。(2)中国方面:苏联陈兵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威胁,美国在亚洲地区属于战略收缩和保守的倾向,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国际地位,对付苏联的威胁,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用作用。过程:(1)1971年,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2)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20多年代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的一部分。尼克松访华:《中日联合声明》:又称《中日建交公报》,是日中日邦交正常化时,两国政府签署的一份联合声明。中美发表《联合声明》后,新任日本首相田中角为了实现自己的竞选宣言荣表示充分理解中国政府的“复交三原则”(即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废除《中日和约》),中国政府也对此做出积极回应。同年9月25日,田中角荣和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和内阁官房长官二阶堂进访问中国,会见了毛泽东,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中国外交部长姬鹏飞等人,商讨了两国恢复邦交、发表联合声明及其他事项。9月29日上午,两国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举行《中日联合声明》的签署仪式,日本的田中角荣、大平正芳和中国的周恩来、姬鹏飞在声明上用毛笔签字。如何看待当今的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的“前天”:“两千年友好”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从两千多年的汉朝就开始友好交往,唐朝是两国文化的高峰期,既有来到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又有高僧鉴真的东渡日本。在古代,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中有很大一方面也是对中华文明的巧妙借鉴。“两千年的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彼此的文化营养和文明成果。中日关系的“昨天”:“五十年对立”随着日本明治维新的开展,军国主义势力开始抬头,日本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1937年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未愈的伤口上,日本军国主义犯下了滔天罪行,使中国人民饱受痛苦,尤其是南京大屠杀,使两国人民祖祖辈辈的辛辛苦苦创造的“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突然断裂。中日关系的今天:“时而和平时而对立”1972年,日本首先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进行的首次正式访日。2006年,日本首相不顾中韩人民的反对,参拜供奉着二战日本战犯的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开始进入冷淡期。2006年-2008年,中日两国领导人开始“破冰之旅”“融冰之旅”“迎春之旅”。中日关系官方缓和。日,中国汶川发生地震,日本派出救援队,中日关系在民间缓和。2011年,日本地震,中国即时援助,改变了很多日本本土人民对中国的看法。2013年,中日钓鱼岛争端,中日关系开始不明朗化。总结:1.“两千年友好”的历史证明,和平才能共生,和谐就会共赢。2.“五十年对立”的历史证明,“斗则两伤”,对立必然同输,战争一定同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抗日战争日本失败。3.中日关系直接关系到维护和平国际环境、保持国内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在大局面前,人人必须清醒,处处必须理性,一切爱国感情和行为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4.双赢才是王道。从战略高度,即从历史、大局和未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理性的选择和最佳方式。田中角荣访华:
发现相似题
与“请举出19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______________..”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415213584437596491683637283087当代中国外交复习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当代中国外交复习题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交学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