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总分第一天 几点钟到试场

7月18日7月20日7月20日7月25日7月27日8月1日
超124万考生在线演练
519936人参与
329545人参与
269326人参与
240070人参与
211431人参与
177729人参与
148445人参与
5037人参与
3779人参与
2527人参与
2239人参与
1920人参与
1840人参与
1767人参与
1034人参与
主讲:黄明峰(7月13日晚)
主讲:胡云(7月14日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 ┊
版权所有&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未订制考试只可选择两门考试
一级建造师
二级建造师
造价工程师
安全工程师
一级消防工程师
二级消防工程师
电气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
质量工程师
物业管理师
初级会计职称
中级会计师
注册会计师
社会工作者
公共营养师
计算机二级
职称计算机
报关水平测试
教师公开招聘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日,上海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第一天,上午10时59分,有网友在某论坛上发帖,题为《高考作文题出来了:会融风暴中的我》,新浪、网易、搜狐等网站均被误导,发布消息“2009上海高考作文:金融风暴中的我”,当天中午,上海电视媒体也在新闻节目中作了误报。后经验证,2009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考试的作文是一道关于“郑板桥的书法”的材料题。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造成上海高考报道失实的首要原因是(
)。A.网络监管不到位B.权威信息不透明C.新闻媒体的竞争D.记者素养的缺失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A.适度增长B.优化结构C.防范风险D.防止通胀2A.美国科学家已经发现地球的“温室效应”B.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地球“温室”理论C.地球上的温度肯定会发生巨大的改变D.我们大多数人低估了地球升温的速度3A.打击盗版,提倡正版软件,保护知识产权B.注重政府形象,重视并看好与微软公司的合作C.对微软公司的技术垄断行为提出委婉批评D.保护用户利益比保护知识产权更重要4A.散文化倾向明显,不强调韵律与平仄,明显区别于传统诗歌B.注重诗歌情感的内在张力,抒情舒展自如,形成行云流水般的表达风格C.不注重诗歌自身的句式与章法,偏重语义的清晰性与表达的逻辑性D.较早形成俯身向下关注民生疾苦,学习民歌精华的现实主义新诗传统5A.从“神五”、“神六”到“神七”,三次飞天,三次辉煌B.杨利伟、翟志刚等是新时代、新世纪里出现的新的中国英雄C.中国的航天科技飞速发展,已跻身于世界第一流行列D.中国航天事业蒸蒸日上,迈入了一个新时代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
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
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
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
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迷?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④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这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在驾驭你。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最后,这类文献综述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⑤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冬可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然后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
⑥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但论文质量将更有保障。因版面限制而砍去综述,实在是削足适履的不智之举。
⑦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这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
1.概括第①段大意。(25字以内)(2分)
【参考答案】文献综述在国内学术界不太受重视,问题较多。
【测量目标】概括段落大意
【知识内容】准确概括文章所变现的事情特征
【试题分析】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读者需要与作者进行交流,思考某一段、某一部分的内容,大意。读者品味作者的表达思路时,会在文中不同的部分停留、再读,进行概括、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概括段意”,正是解决一些真实的阅读问题过程中一个四位环节。就这篇文章的第一段而言,但读者在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必然需要对我国的“文献综述”现状进行回想,概括。
【答题分析】概括段落大意,既是学生阅读的必需行为,也是测量考生是否理解文本的常用手段。部分考生在答题时未能领会题目中“概括”的要求,而直接摘抄原文中罗列的各种具体现象,造成失分。
【难度】0.62
【区分度】0.08
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2分)
大多& D.通常&&&
【正确选项】C
【测量目标】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知识内容】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
【试题分析】从形式看,本题与关联词的填写、选择和理解一脉相承,知识今年选择的是副词。不过,这道试题更着重于“理解文章内容”的角度,如果考生读不懂全文,不能从文章的结构上贯通文理,而只从文字符合语法要求上来解题,则很难做出正确选择。文本中,第②段总领③④⑤段,与这三个空格呼应的词语有“必须”、“多”、“尽可能”、另外,第②段第三处空格还应该能与“很少”一词呼应。
【答题分析】从答题情况看,D项干扰性比较大。D项中第一空填入的是“通常”,这与行文中第③段的“必须”是不相匹配的;第二空填入的是“都”,这与行文中第④段的“多”是不相匹配。
【难度】0.67【区分度】0.27
3.第③段加点词“倾听”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2分)
【参考答案】认真阅读
【测量目标】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知识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
【试题分析】“倾听”的本义是“认真、仔细地听”,有两个义素;一是态度上的认真、仔细,二是行为上的听。在本文中,这两个义素仍然存在,只是第二个义素需要还原为与本文相关的“阅读”。
【答案分析】部分考生能打出两层意思中的“阅读”这一层,而忽略了态度上的“认真、仔细”这层意思,导致失分。
【难度】0.55【区分度】0.17
4.简析第⑥段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第⑥段强调学术刊物对文献综述的倡导与支持的重要性;是对核心观点的补充,使论述更全面。
【测量目标】分析段在文中的作用
【知识内容】理解词句内在联系
【试题分析】第⑥段在本文中是比较特殊的一段,文章以第②段总领③④⑤段对主旨进行阐述后,在本段叙说了学术刊物对文献综述应有的态度及其重要性,与一般考查段落作用的试题的答案如“承上启下”略有不同。选择这一段来考查段落作用,旨在打破考生答题的套路和模式,希望考生能真正从文本出发,结合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
【答题分析】本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第一层考生大多能结合段落的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分析,有部分考生习惯于一类题目的答题套路,一见到“段落作用”,就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使用套路进行答题,导致失分。
【难度】0.39【区分度】0.32
5.联系上下文,对第⑦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献练述需要对别人的观点概括提炼,不能重复别人的观点。
B.文献综述不是简单重复原文观点,而是对原文的发现和发展。
C.文献综述要突破原文观点的限制,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
D.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观点加以整合,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
【正确选项】D
【测量目标】分析句在文中的含义
【知识内容】理解旨在考查考生对使用了较为复杂的表达的句子分析的能力,其难点有二:一是“不是在重复别人”,二是“说出自己”。结合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的不重复别人,并不是不重复别了的观点,而是要在重复别人的观点时加以整合、提炼、概括、选择;所谓的说出自己,并不是对原文观点加以发展,也不是穿破原文观点、说出个性化的认识,而是对别人的观点加以整合后,为己所用,用来说出自己的观点做好准备。
【答题分析】从考生选项分布来看,B项的干扰性较强,说明考生未能正确理解“文献综述”并不需要对原文的观点加以“发展”这一特征,而这一特征在第③⑤段中都有所表述。选C项的考生也是未能把正确把握前文叙述中的“文献综述”的特点,而错误地认为要“突破”,要表达“个性化的认识”。
【难度】0.58【区分度】0.23
6.作者认为优秀的文献综述具有哪些价值?(4分)
【参考答案】优秀的文献综述提供了该领域的学术谱系图,为该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是提高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保障。
【测量目标】刷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知识内容】准确概括文章所表现的事情特征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在全面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对主要内容进行整合的能力。全文论述文献综述的重要性主要集中在③④二段,其中第③段叙述的是文献综述类似于学术谱系图的作用;第④段论证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多由大家执笔的原因时,指出专门的文献综述有导向性和前瞻性,甚至为学科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而总括性的描述,则可见于文章的最后段落,即文献综述是提高论文质量的保障,是使论文有效且合法的手段等。
【答题分析】从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出,考生对“文献综述”的概念未能全面理解,导致部分考生仅仅从第③段概括答案,从而失分。文献综述应该包括作为论文一部分的文献综述好了独立成篇的专门的文献综述两种。另外,考生习惯于从文中尽量多地抄写句子来作答,字数多,却未能对文本所叙述的丰富的内容进行整合,综观全文、整合信息的能力也为能得到体现。
【难度】0.75【区分度】0.26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
-12题。(22分)
冬阳·童年·骆驼队&&&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④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⑦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⑧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钤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⑨“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⑩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11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12“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13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14“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15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16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17“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18“谁?”
19“骆驼呀!”
20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21“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7.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参考答案】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突出“我”观察的仔细,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和天真。
【测量目标】分析句在文中的作用
【知识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体会关键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试题分析】骆驼是本文重要的一个意象,文章中多处对骆驼进行了从外到内地细致刻画,各处刻画的作用有同有异,或者异中有同。第⑥段划线句是文章第一处集中地对骆驼进行动作描写,这段描写的主要特点在于:一是细节描写,二反映出观察者对骆驼的好奇、平等的态度,以及孩子的天真、童趣。
【答题分析】大部分凯胜都能从具体的句子出发,通过对句子的分析,得出这个句子的特点,进而得出这种特点在文中的作用。第二个得分点的难度要高于第一个得分点,即考生在阅读文本时,从具体的内容、是相对比较难掌握的。
【难度】0.73【区分度】0.18
8.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3分)
【参考答案】爸爸认为挂铃铛是骆驼安全的需要,是从实用角度讲的;“我”认为挂铃铛是人的需要,是从感情需求的角度讲的;“我”的想法富有情趣,所以更美。
【测量目标】分析作品的思路
【知识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脉络
【试题分析】题干中明确了要求考生作答的是“更完美”的表现,考生需要分析文本的思路,掌握其感情脉络,根据上下文分析“我”和“大人”不同的想法:在“成熟”的“大人”心里,凡物皆为实用而存在,骆驼的铃铛只是为了对抗威胁、保护生命:而在“我”的眼中,人和动物、动物和动物都是平等的、和谐的,清脆、好听、富有节奏的铃声,是为了在沙漠中行走的旅人和骆驼打发寂寞用的。
9.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①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B.第②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C.第③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
D.第④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
E.第⑩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
F.第15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喑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
【正确选项】CF
【测量目标】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知识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试题分析】本题六个选择项,都是对骆驼队相关描述的分析。文中对骆驼的描写大多使用了细节刻画的方法,而A项涉及的第①段则使用了白描手法,极其简洁而又具有画面感,如同电影中的长镜头;B项则涉及通过对不同对象的描写,营造出不同的氛围的分析,沉默的骆驼营造的是“静”的氛围,冒着热气营造出“动”的氛围,两者有比较的意味;C项涉及的关联词“但是”既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但是”后面的内容反映出真实的现实则与“我”的孩子的胡乱的想法的转折;D项中考到的动作描写也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出骆驼性格的照应;E项考查的部分文本与第8题涉及文本一致,但是E项是从手法的角度来考查,而第8题是从文章内容、思路的分析来考查;F项,从后文“再不见骆驼的影子”等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对骆驼的喜爱是一路既往的。
【答题分析】考生基本能选出F项,说明考生对文本情感脉络的把握较为到位。干扰性最强的是B项,有四成多的考生选择了这项,说明考生对文字语言的敏锐的竿子还有待提高。
【难度】0.66【区分度】0.15
10.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画线句。(3分)
【参考答案】&&
答案示例: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
【测量目标】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知识内容】对作品的表现手法简要的评析
【试题分析】给出作者的文字风格,再给出一个特定的例句要求考生加以赏析,题干中明确的指示语给了考生答题的途径。画线句文字的“细致”,主要体现在用形容词、副词对中心词进行修饰,并不体现在对某一动作的细致刻画上,这与第7题的考查内容是不相同的。画线句文字的“不柔弱”,既体现在用词朴素、节奏短促上次,也体现在语气坚定,蕴含的精神积极昂扬上。
【答题分析】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的鉴赏是层次较高的能力,部分考生在做这类题目时常常会陷入没有自己的话可以说的尴尬境地,而只能以套话应试。部分考生则能认真分析具体的句子的具体的语言风格,从文本实际出发,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结合例子进行恰当的分析。
【难度】0.60【区分度】0.30
11.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前一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后一部分(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
【测量目标】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
【知识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脉络
【试题分析】本题围绕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与此相关的作者的情感变化来测量考生阅读能力。这道题目阅读量、信息量大,考生不同的阅读习惯、思维习惯会在做题所需的时间多少上得到体现。外在形式和内在情感只是相互依存的,如果考生能准确分析全文两大部分的视角差异,则这两部分的内在情感的差别,应该也会水到渠成,得到解决。
【答题分析】大部分考生都能准确把握题干给出的指示,根据文章前后两部分视角差异,分析出不同的情感。这个过程中,部分考生层次分析有误,而另有部分考生对情感的概括不够准确,导致失分。
【难度】0.70【区分度】0.21
12.“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4分)
【参考答案】答案示例:“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冬阳”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这样写足见作者构思之巧。
【测量目标】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
【知识内容】体会情与景、情与理的关系
【试题分析】题干给出的指示明确地指导考生答题的方向:作为标题的一部分,“冬阳”必然是重要的,重要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着墨不多?“冬阳”这一艺术形象作为具体的景物,在文中出现的次数不多,所占的分量不重,但作为抽象的意象以及所渲染的意境,去恩呢该笼罩全篇。
【答题分析】考生基本能回答出“故事发生的时间”这一点,对“冬阳”具有的渲染、烘托的作用也能言及,但在表达上有所欠缺。
【难度】0.56【区分度】0.32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
(2)_&&&&&&&&&
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3)_&&&&&&&&&
___,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4)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七则》)
&&&&&&&&&&&&&&&&,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6)&&&&&&&&&&&&&&&
,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7)一夫当关,&&&&&&&&&&&&&
。(李白《蜀道难》)
(8)月子弯弯照几州,&&&&&&&&&&&&&&&&&&&
。(杨万里《竹枝歌》)
【参考答案】(1)心远地自偏(2)吾尝终日而思矣(3)起舞弄清影(4)于我如浮云(5)造化钟神秀(6)不以规矩(7)万夫莫开(8)几家欢乐几家愁
【测量目标】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知识内容】有一定的文言文背诵量
【试题分析】本题共八句填空,从出处看,选自高中教材的四句,选自初中教材的一句,选址课外的三句;从体裁看,诗四首,句一句,文三句;从年代看,先秦三句,晋代一句,唐代两句,宋代两句。
【答题分析】考生默写情况总体良好。填写内容有错别字是扣分的主要原因,如有的学生将“偏”写成“遍”或“徧”将“尝”写成“常”;将“于”写成“与”等。另外,今年的8句的分布,课内5句,课外3句,如果只背会课内的内容,则得不了满分。从答题情况看,即使如试卷中出现的耳熟能详的课外的名句,仍然有很多考生无法填出。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
-16题。(8分)
春江晚景&&&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1分)
【标准答案】津亭
【测量目标】刷选文中的信息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中相关信息的理解和刷选的能力,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比如理解“津亭”的意思是“古代建于渡口旁的亭子”,或者理解“津”的意思是“渡口”,然后再词语中进行刷选,就能得到答案。
【答题分析】本题难度系数为0.69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正确选项】D
【测量目标】记时课文说涉及的文学常识
【知识内容】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
【试题分析】本题四个选项,分别考查了用典、题材、对仗、律师等文学文化相关常识。A项中,本诗并没有通过“用典与用实”的结合而达到“含蓄而又自然”的效果,与本诗不切合;从题材上看,本诗不属于“咏物”诗,B项判断有误;本诗垢颔联、颈联在词性、结构上多有不对称的地方,跟谈不上“对仗工整”,所以C项有误;D项对本诗的语言风格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答题分析】从考生答题情况看,C项最具干扰性,考生选择C项是因为对“对仗”等文学常识掌握不够扎实所致,本诗颔联、颈联在词性、结构上多有不对仗的地方,如“逢此”与“渺然”不对仗、“兴来”与“佳处”不对仗、“自得”与“能传”不对仗。
【难度】0.70【区分度】0.24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参考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测量目标】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知识内容】分析作品的变现手法、把握作者的基本思想
【试题分析】古诗词中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语法,景中有情,借景抒情,是诗歌常用的抒情发式,而即使是“无我之境”的相对客观、内敛的景色描写,也仍然能通过经作者选择后的景物透露出作者情绪的痕迹。赏析这类诗词的时候,首先要看作者使用了哪些景色、意象,再看这些景色、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和氛围,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再欣赏这样的发式具有怎样的文学效果。
【答题分析】大部分考生能基本掌握诗歌的景色和情感,不过或因没有结合具体的诗句有不同的情景关系进行分别赏析,或因不结合具体景物而笼统地用套路、空话去回答问题,或因分析模糊、不准确或不完整,或因评析不到位、评析出差错,或因答非所问,而造成失分。
【难度】0.52【区分度】0.34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
-21题。(17分)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日:“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日:“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选自《汉书》,有删改)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使者以闻
&&&&&&&&&&&&
&(2)布衣草履而牧羊
(3)岁余,羊肥息&&&&&&&&&
&(4)上过其羊所,善之
【参考答案】(1)使……知道(2)穿着布衣(3)繁殖(4)认为……好
【测量目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
【知识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课文中常见实词和所字结构的掌握和理解。四个词都是高中教材出现过的,其中“闻”“善”在规定的300个实词内,“布衣”则为常见词,考生也不陌生。
【答题分析】考生对“闻”、“善”掌握较好。“息”字在课文《陈情表》中出现过名词性的用例,意思与本题中类似,只不过在这里是作为动词使用。“息”字失分较多,反映出考生迁移能力较差,不能根据上下文推断文字的语境义。
【难度】0.43&&&
【区分度】0.50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臣生与人无争&&&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B.以田畜为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布衣草履而牧羊&&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愚以为贤者宣死节&&&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
【正确答案】C
【测量目标】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内容】了解常用的文言虚词的意义或作用
【试题分析】这道试题考查考生对常见虚词的用法、意义的识记与了解。“与”、“为”、“而”和“者”都是文言文中极为常见的虚词,高中教材关于虚词的附录对这个4个虚词都有较为详尽的介绍。
【答题分析】三个干扰中,D项干扰性比较高。D项的两个“者”字在形式上有类似处,都是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结尾处,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这两个“者”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放在形容词后构成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可以翻译为“……”的人,后者是定语后置的结构助词,可不译。
【难度】0.67&&&
【区分度】0.26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苟,子何欲?
(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参考答案】(1)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苟”、省略句、宾语前置,各1分)
(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以时”、“辄”,句意,各1分)
【测量目标】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知识内容】根据语言环境正确把握重要词、句的意思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需要关注句子中关键的实词、虚词、句式。第一句中重要的是“苟”及句式,第二句中重要的是“以时”、“辄”等。
【答题分析】考生对常用词如“苟”、“辄”、“恶”等理解都掌握较好,主要失分在句式的准确把握和第二句句意的理解上。
【难度】0.66&&&
【区分度】0.55
20.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2分)
【参考答案】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则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所以被认为不符合“人情”。
【测量目标】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知识内容】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试题分析】这道试题检测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中隐含在内的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需要考生根据文章叙述的事实,即使者把事情上报给宰相后,宰相对这件事情的反映,加一推测:如果这不是“常情”,那宰相以为的“常情”应该是怎样的。考生如果只对文章相关的句子进行翻译则是不够的。
【答题分析】考生答题时多能够就事实找到文中相关的句子,然后进行翻译,而未能结合题干要求,作出全面、准确的回答。
【难度】0.39&&&
【区分度】0.29
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3分)
【参考答案】皇帝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接着认识到他是忠厚的长者,最后发现他有治国才能。
【测量目标】概括全文主旨
【知识内容】体验人物形象特点,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试题分析】文章讲述了几个故事,而每个故事都包含有卜式的行为、皇帝的反映这两个主要部分。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就需要掌握这两两呼应的行为和反映。
【答题分析】不少考生能根据文本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出要点,但是,用准确的词汇变化的过程进行概括并不到位。
【难度】0.72&&&
【区分度】0.21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1分)
潭州东池藏氏堂记&&&
①弘农公刺潭④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殃焉。池之胜于是为最。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②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
③君子诣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
&[注]①刺潭:担任潭州刺史。
22.第①段“水萦之若块焉”中的“之”是指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参考答案】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
【测量目标】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知识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代词在文中的具体指代,并用自己的话回答。由于文章开头有多处使用了“之一”一词,其中几个作代词使用的,指代内容并不完全一致,也会给考生带来一定的难度。
【答题分析】多数考生能准确指出指代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也有部分考生未能理解句意,回答了“东池”、“东泉”、“东池的堤岸”等
【难度】0.72&&&
【区分度】0.31
2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参考答案】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建在水边的戴氏堂好像相连的大船随波起伏的奇特景象。
【测量目标】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
【知识内容】鉴赏优秀的文言诗文作品,变现手法简要的评析
【试题分析】本句的赏析难点主要在于考生如何把戴氏堂和东池的相互关系准确分析出来。画线的“连舻縻舰”四字理解上有一定难度,考生需要通过对这四字的字形来揣测大致的意思,这也正是第二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不同于第一篇所在,即:考生不一定需要对文本有字字落实的准确把握,但需要能够在通读之后又大致的把握。
【答题分析】从答题情况看,考生对“连舻縻舰”四个难字的理解并不存在很大的问题,基本都能大致把握。失分主要是在于部分考生未能准确地把握这个比喻反映出戴氏堂随波起伏的景象。
【难度】0.71&&&
【区分度】0.34
24.第②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因为在这里居住着有才德的人。
【测量目标】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知识内容】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试题分析】画线句的前文是“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考生如果能在做题时保持开阔的视野,则能够注意到“得人焉居之”这几个字,再进一步推断,这里所说的“人”,也是有一定条件的,即是“有才德的人”。
【答题分析】部分考生未能全面的把握句意,而将“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整个句子,甚至更多的内容抄下来作为答案,是不符合答题要求的。部分考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进行准确的概括。
【难度】0.44&&&
【区分度】0.43
25.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
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
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
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
【正确答案】B
【测量目标】分析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知识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体会关键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试题分析】本题选取了文中四处与戴氏相关的表述:A项主要与“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贤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相关;B项主要与“为堂而居之”相关;C项主要和“好孔氏书,旁及《庄》《文》”相关;D项主要和“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相关。
【答题分析】正确答案为B。分析文章中“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一句,可知“授”的主语是“弘农公”,而后半句的主语存在暗换,应该是戴氏。“居”在这里理解成“居住”,“居之”理解成“居住在这里”,由“而”字把“为堂”和“居之”相联结,则主语是一致的,都是戴氏。如果把“居”理解成“让某人居住、使某人居住”,联系中学教学的实际和文本理解的顺畅,不如理解成“居住在这里”跟流畅自然。而有的版本中这一句下有注说“而下有令字”,即有的版本中这句话是作“为堂而居之”的。首先试卷未提供这一版本,而所有考生的作答必然是按照提供的材料来进行的;其次,这一版本的辞句,正好证明了我们上面的说法:如果要把这句话理解成“让他居住在这里”则“而”下需要有“令”字,否则另一版本“而”下加上一个“令”字便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选择A项的考生可能是对“选”字未能作正确的理解。
【难度】0.56&&&
【区分度】0.25
26.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参考答案】本文描绘了戴氏堂的美景,称赞了戴简离世乐道的情操,颂扬了弘农公治政、识人的才能和中正的美德。
【测量目标】概括全文主旨
【知识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脉络
【试题分析】文章写景、记人,以美景来渲染戴氏的品格,以对美景、志士的发掘、欣赏来颂扬弘农公的才德,曲折有致。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需要考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层次,并用自己的话对主要内容加以概括。
【答题分析】考生基本能理解文章大意,写出主要内容。失分主要是在对景物、人物特点的概括不能够准确,或者在答案的表达上过于笼统、随意。
【难度】0.60&&&
【区分度】0.36
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高考总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