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伤亡情况安县桑枣【无一伤亡】喂啥?

分享给朋友: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通用代码: <input id="link4"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value="" />复 制flash地址: 复 制html代码: <input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id="link3" value="" />复 制分享视频到站外获取收益&&手机扫码分享视频二维码2小时内有效汶川地震中的奇迹:桑枣中学中师生无一伤亡下载至电脑扫码用手机看用或微信扫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二维码2小时内有效汶川地震中的奇迹:桑枣中学中师生无一伤亡扫码用手机继续看用或微信扫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二维码2小时内有效,扫码后可分享给好友没有优酷APP?立即下载请根据您的设备选择下载版本
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
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670号
请使用者仔细阅读优酷、、
Copyright(C)2016 优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当前位置:>>
教师培训资料之219:抗震奇迹: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师生无一伤亡
作者:施昭华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日
抗震奇迹:安县桑枣中学师生无一伤亡
不是没有见过出事的学校,有的学校墙没弄结实倒塌砸到同学,有的学校组织不好,造成同学踩踏事故。
  他不能让这样的危险降临在自己同学的身上。于是,他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会事先告知同学,本周有演习,但娃娃们具体不知道是哪一天。等到特定的一天,课间操或者同学休息时,学校会突然用高音喇叭喊:全校紧急疏散!
  每个班的疏散路线都是固定的,学校早已规划好。两个班疏散时合用一个楼梯,每班必须排成单行。每个班级疏散到操场上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每次各班级都站在自己的地方,不会错。
  教室里面一般是9列8行,前4行从前门撤离,后4行从后门撤离,每列走哪条通道,娃娃们早已被事先教育好。孩子们事先还被告知的有,在2、3教室里的同学要跑得快些,以免堵塞逃生通道;在4、5的同学要跑得慢些,否则会在楼道中造成人流积压。
  学校紧急疏散时,他让人记时,不比速度,只讲评各班级存在的问题。
  刚搞紧急疏散时,同学当是娱乐,半大孩子除了觉得好玩外,还认为多此一举,有反对意见,但他坚持。
  后来,同学教师都习惯了,每次疏散都井然有序。
  他对教师的站位都有要求。教师不是上完课甩手就走,而是在适当的时候要站在适当的位置,他认为适当的时候是:下课后、课间操、午饭晚饭,放晚自习和紧急疏散时--都是教学楼中人流量最大的时候;他认为适当的位置是:各层的楼梯拐弯处。
  教师之所以被要求站在那里的原因是,拐弯处最容易摔,孩子如果在这里摔了,教师毕竟是成人,力气大些,可以一把把孩子从人流中抓住提起来,不至于让别人踩到娃娃。
  每周二都是学校规定的安全教育时间,让教师专门讲交通安全和饮食卫生等。他管得严,集体开会时,他不允许同学拖着自己的椅子走,要求大家必须平端椅子--因为拖着的椅子会绊倒人,后面的同学看不到前面倒的人,还会往前涌,所有的踩踏都是这样出现的。
  那天地震,他不在。同学们正是按着平时学校要求、他们也练熟了的方式疏散的。地震波一来,教师喊:所有人趴在桌子下!同学们立即趴下去。
  教师们把教室的前后门都打开了,怕地震扭曲了房门。
  震波一过,同学们立即冲出了教室,教师站在楼梯上,喊:&快一点,慢一点!&
  教师们说,喊出的话自己事后想想,都觉得矛盾和可笑。但当时的心情,既怕同学跑得太慢,再遇到地震,又怕同学跑得太快,摔倒了--关键时候的摔倒,可不是玩的。
  那天,连怀孕的教师都按照平时的学校要求行事。地震强烈得使挺着大肚子的女教师站不住,抓紧黑板跪在讲台上,但也没有先于同学逃走。唯一不合学校要求的是,几个男生护送着怀孕的教师同时下了楼。
  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2200多名同学,上百名教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
  学校所在的安县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学校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90多位教师的房子都垮塌了,其中70多位教师,家里砸得什么都没有了。
  他从绵阳疯了似地冲回来,冲进学校,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他的同学,11岁到15岁的娃娃们,都挨得紧紧地站在操场上,教师们站在最外圈,四周是教学楼。
  他最为担心的那栋他主持修理了多年的实验教学楼,没有塌,那座楼上的教室里,地震时坐着700多名同学和他们的教师。
  教师们迎着他报告:同学没事,教师们都没事。
  他后来说,那时,他浑身都软了。55岁的他,哭了。
  通信恢复后,教师们接到家长的电话,会扯着大声骄傲地告诉家长:我们学校,同学无一伤亡,教师无一伤亡--说话时眼中噙着泪。
  他的教师们收入都不高,教师平均月收入1126.78元。学校的墙上写着:&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
  那时,在大震时分布四处的同学家长们的伤亡数尚在统计中,学校墙外的镇子上,也是房倒屋塌,求救声一片。但是一个镇里的农村高中,却在大震之后,把孩子们带到了家长面前,告诉家长,娃娃连汗毛也没有伤一根。
他叫叶志平,是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四川省优秀校长。
【综合评析】
  如果没有发生汶川5.12地震,这所学校的做法再平淡不过,也不会为我们所知晓。
  但大地震发生了。许多学校师生伤亡惨重,但这所学校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2200多名同学和上百名教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全部冲到了操场上,并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逃生模式结果竟与演习无二--同学无一伤亡,.教师无一伤亡。
  在庆幸和感动之余,我们发现了这所学校的不平凡之处:安全教育意识强,平日的工作是那么的细致和有效。
  1、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安全教育人命关天
  安全事故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可一旦发生,后果会十分严重,往往涉及到人的生命。因此,安全问题是一个&以一万对万一&的问题,也就是说它可能在一万次中发生一次,但是我们必须以一万次的教育、一万次的管理、一万次的培训来预防和应对它。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是一切的根本,而安全教育在关键时候就能挽救生命。平时训练多流汗,灾难来临少流血。地震后师生无一伤亡,手拉手围在一起,校方才可以大声地、骄傲地向家长报告平安的消息,这就是安全教育的意义和魅力。
  人的一生面临的危险种类其实有很多,比如交通事故、食品中毒、溺水、火灾、台风、雷电、治安伤害等等,都需要防范与安全教育,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工作。有一位专家以身说法,在他50多年的人生里,经历过多次危险事件,地震经历过不止一次,出过交通事故,经历过山洪暴发、火灾,甚至还遭遇过食物中毒,还有一次在山区开车,车从山上冲下来,发现离悬崖竟只有一尺。在我们身边潜伏着许多危机,至于这个危机到底离我们有多远,我们也许不知道,但我们所能做的是在认识上、在行动习惯上有所准备,也就是要开展系列的安全教育。
  学校和班级的工作虽然繁杂,但安全教育不能放松,因为它在关键时候可以拯救生命。
  2、安全教育要注重细节,一丝不苟
  安全演习对同学来说有点新奇,一不小心,往往会沦为做戏,教师不认真,同学敷衍了事,其收效甚微。叶校长却能严格要求,每次演习都按照预先制定的方案一步不漏地进行。演练从实战出发,每个班的疏散路线事先固定好,前四排走前门,后四排走后门;哪几个班合用哪个楼梯、不同楼层同学的撤离速度、撤离时教师的站位、到操场上的站立位置等,都事先作好安排,力求快而不乱,井然有序;地震来时,师生先在桌子下避险,并抢先把门打开,防止门变形而打不开。细节能决定生死。灾难的发生是突然的,往往几秒钟、十几秒钟就意味着生与死的不同结果。
  3、安全教育贵在长期坚持,习惯成自然
  一次两次的安全教育并不难,贵在坚持,常抓不懈。安全教育在大多数情况看来是在做无用功,没什么作用,坚持起来就有些困难;很多学校也只是偶尔抓抓,效果自然不够明显。而叶校长将此当作一项的常规工作,坚持不懈地每学期做一次,而且一做就是四年。长期的演练让同学和教师形成一种共同的行为方式,最终成就了一个奇迹。
  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工作,一切从实战出发,注重细节,并且做到安全教育常抓不懈,反复演练,形成习惯,这样就可避免安全教育走过场。
  这个案例还有几点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1.安全教育方面班级与学校的分工与配合
  本案例虽然是以学校为单位组织的安全教育,但也可看见教师的身影。像一些疏散演习、防火演练等应当由学校统一规划,教师配合完成;安全常识教育、生存智慧等则可由教师示范着做,并通过班会等途径完成。如何细化班级与学校的分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2.每周一次安全教育会流于形式吗?
  虽然安全教育非常重要,但每周一次的安全教育安排哪些内容?如果用于班会的时间是固定的,安全教育是不是会挤占其他活动的时间?或者说安全教育是否会因为时间的无法保障而流于形式?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
上一篇:[ 04-27 ]
下一篇:[ 05-17 ]
三中校园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衡阳市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
TCP证号: 电话:《抗震奇迹:安县桑枣中学师生无一伤亡》读后感自从进入《知行中国班主任研修网》这个网学习以来,在看课、选课、作业的同时,收获蛮大的。被网站丰富、实用、有效的特色所吸引,案例故事真实,专家点评准确到位,课例制作创新。在工作之余,有时改着作业就被吸引住了。刚才看到了这样一则故事:抗震奇迹:安县桑枣中学师生无一伤亡不是没有见过出事的学校,有的学校墙没弄结实倒塌砸到学生,有的学校组织不好,造成学生踩踏事故。 他不能让这样的危险降临在自己学生的身上。于是,他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会事先告知学生,本周有演习,但娃娃们具体不知道是哪一天。等到特定的一天,课间操或者学生休息时,学校会突然用高音喇叭喊:全校紧急疏散! 每个班的疏散路线都是固定的,学校早已规划好。两个班疏散时合用一个楼梯,每班必须排成单行。每个班级疏散到操场上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每次各班级都站在自己的地方,不会错。 教室里面一般是9列8行,前4行从前门撤离,后4行从后门撤离,每列走哪条通道,娃娃们早已被事先教育好。孩子们事先还被告知的有,在2、3教室里的学生要跑得快些,以免堵塞逃生通道;在4、5的学生要跑得慢些,否则会在楼道中造成人流积压。 学校紧急疏散时,他让人记时,不比速度,只讲评各班级存在的问题。 刚搞紧急疏散时,学生当是娱乐,半大孩子除了觉得好玩外,还认为多此一举,有反对意见,但他坚持。 后来,学生老师都习惯了,每次疏散都井然有序。 他对老师的站位都有要求。老师不是上完课甩手就走,而是在适当的时候要站在适当的位置,他认为适当的时候是:下课后、课间操、午饭晚饭,放晚自习和紧急疏散时――都是教学楼中人流量最大的时候;他认为适当的位置是:各层的楼梯拐弯处。 老师之所以被要求站在那里的原因是,拐弯处最容易摔,孩子如果在这里摔了,老师毕竟是成人,力气大些,可以一把把孩子从人流中抓住提起来,不至于让别人踩到娃娃。 每周二都是学校规定的安全教育时间,让老师专门讲交通安全和饮食卫生等。他管得严,集体开会时,他不允许学生拖着自己的椅子走,要求大家必须平端椅子――因为拖着的椅子会绊倒人,后面的学生看不到前面倒的人,还会往前涌,所有的踩踏都是这样出现的。 那天地震,他不在。学生们正是按着平时学校要求、他们也练熟了的方式疏散的。地震波一来,老师喊:所有人趴在桌子下!学生们立即趴下去。 老师们把教室的前后门都打开了,怕地震扭曲了房门。 震波一过,学生们立即冲出了教室,老师站在楼梯上,喊:“快一点,慢一点!” 老师们说,喊出的话自己事后想想,都觉得矛盾和可笑。但当时的心情,既怕学生跑得太慢,再遇到地震,又怕学生跑得太快,摔倒了――关键时候的摔倒,可不是玩的。 那天,连怀孕的老师都按照平时的学校要求行事。地震强烈得使挺着大肚子的女老师站不住,抓紧黑板跪在讲台上,但也没有先于学生逃走。唯一不合学校要求的是,几个男生护送着怀孕的老师同时下了楼。 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 学校所在的安县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学校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90多位教师的房子都垮塌了,其中70多位老师,家里砸得什么都没有了。 他从绵阳疯了似地冲回来,冲进学校,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他的学生,11岁到15岁的娃娃们,都挨得紧紧地站在操场上,老师们站在最外圈,四周是教学楼。 他最为担心的那栋他主持修理了多年的实验教学楼,没有塌,那座楼上的教室里,地震时坐着700多名学生和他们的老师。 老师们迎着他报告:学生没事,老师们都没事。 他后来说,那时,他浑身都软了。55岁的他,哭了。 通信恢复后,老师们接到家长的电话,会扯着大声骄傲地告诉家长:我们学校,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说话时眼中噙着泪。 他的老师们收入都不高,教师平均月收入1126.78元。学校的墙上写着:“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 那时,在大震时分布四处的学生家长们的伤亡数尚在统计中,学校墙外的镇子上,也是房倒屋塌,求救声一片。但是一个镇里的农村初中,却在大震之后,把孩子们带到了家长面前,告诉家长,娃娃连汗毛也没有伤一根。 他叫叶志平,是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四川省优秀校长。地震中的奇迹,以前听说过,但没了解很清楚。今天详细地看了之后,心里触动很大。一个好校长等于一个好学校,可以成就一大群孩子的一生。从今天的实例来看,一个好校长成就的就不仅仅是一群孩子了,而是众多家庭的幸福。在无情的地震面前,似乎没有机会可以挽回一些损失。与那些在地震中失去学生的家庭来说,叶校长学校的家长是多么的幸运哪!叶校长的壮举告诉我们:安全大于天,安全重于泰山;做到实处,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才是最最重要的,也是最最智慧的!
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一段视频,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读后感写作要点:
1、要弄懂原作:"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
2、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3、要抓住重点: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4、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千万不可有假大空的嫌疑。
最近更新的读后感内容:[转载]“汶川大地震桑枣中学2200人无一伤亡”揭示了什么?
令全国惊骇的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数万人的宝贵生命,给受灾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财产损失。世界震惊,举国哀恸,天灾已降,哀愕已申,今天,国人拭泪止啼之后不断地诘天问地,询问缘由,反思自我。而在这次与伤亡最为惨烈的北川县毗邻安县桑枣中学,2200名师生1分36秒安全撤除危险区竟无一伤亡,不能不说是奇迹。桑枣中学的奇迹不但为该校2200余学生家长、百余名老师的亲朋所庆幸、感怀,也在当地社会、教育系统乃至全中国口口相传。
桑枣中学的校舍决非“铜墙铁壁”,为何能创造出如此奇迹,按照媒体的说法,桑枣奇迹是由叶校长和该校全体老师创造的,也是2200余名学生共同书写的,奇迹源自大写的责任。一是该校校长叶志平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不玩虚活注重实干。一栋实验教学楼,建筑时才花了17万元,校长叶志平发现多出有质量问题,为了确保安全,他多次一点点向教育局,软缠硬磨左一个5万元、右一个5万元的化缘而来,为此光加固此楼就花了40多万元!二是桑枣中学从2005年开始,在校长叶志平带领下,每学期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紧急疏散演习前事先告知学生,本周有演习,但娃娃们具体不知道是哪一天。等到特定的一天,课间操或者学生休息时,学校会突然用高音喇叭喊:全校紧急疏散!每个班的疏散路线都是固定的,学校早已规划好。两个班疏散时合用一个楼梯,每班必须排成单行。每个班级疏散到操场上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每次各班级都站在自己的地方,不会错。教室里面一般是9列8行,前4行从前门撤离,后4行从后门撤离,每列走哪条通道,娃娃们早已被事先教育好。孩子们事先还被告知的,在2楼、3楼教室里的学生要跑得快些,以免堵塞逃生通道;在4楼、5楼的学生要跑得慢些,否则会在楼道中造成人流积压。学校紧急疏散时,他让人记时,不比速度,只讲评各班级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没有校长叶志平和全校师生平时不懈的努力,就没有桑枣中学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2200人无一伤亡的奇迹。
桑枣中学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2200人无一伤亡出现的奇迹,笔者认为,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只要尽责尽职,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就能做到有备无患,或者将天灾、人祸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桑枣奇迹的创造正是用事实诠释了本质安全理论。
我们经常说,责任重于泰山。可也有人说“责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笔者认为,讲责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讲责任,首先要解决想做不想做的问题,或者说是解决“要我干”还是“我要干”的问题。人的一切行动来源与大脑的指挥。如果你要想做某件事,再难也不难,如果你要不想做某件事,再容易的事也难。如果你要想做某件事,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如果你要不想做某件事,即使有许多优厚的条件,你还能找出许多不去干的理由。
在平时我们经常发现以下现象:在领导安排工作、布置任务时,有些人总是寻找借口,提出一大堆困难,列举一大串完不成任务的理由,其目的是让领导少安排工作、少安排难的工作、最好不安排工作。在接到任务后,不是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动脑筋完成任务,而是畏首畏尾,拖一天是一天;特别是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不是积极的去解决,而是“孩哭抱给他娘”——向领导诉苦、找领导协调、给领导出难题,将皮球踢给领导,其目的是千方百计地让领导调低工作量。在工作标准上,不是严格按领导要求,按标准规程施工,而是心浮气躁图省事、怕麻烦,既想出成绩、出政绩、出名,又不想出力。所以就自我降低标准,搞一些形式主义、表面文章,耍一些花拳绣腿,自欺欺人,不求实际效果;一些“形象工程”、“路边工程”、“政绩工程”、“文字游戏”、“数字游戏”都属于这一类。在完不成任务时,不是诚恳地从自身找原因、找不足,千方百计弥补,以便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而是千方百计寻找借口、推托责任,敷衍别人,原谅自己,掩饰其懦弱或无能。以上这些现象都是从思想上不负责任的现象。
其次,讲责任,要注重落实。我们天天讲责任,时时讲责任,但许多时候,一些人往往是写在纸上,讲在嘴上,喊在会上,贴在墙上,就是很难落实到行动上。其实,中国绝不缺乏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乏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乏各类规章制度,缺乏的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决不缺少聪明才智,缺的就是“精细”实践和执行。假如我们人人都将自己的责任,牢记于心,将预防各类事故的预案逐一落实到行动上,何愁工作干不好,何愁天灾人祸突然降临。
其三,讲责任,要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小事体现大节。作为普通人,大量的时间,甚至一生都做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能做成惊天动地大事的,只是凤毛麟角。如果能把一些小事做好、做到位、做成功,就很不简单了。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不可谓官不大、位不高、权不重,而他强调的却是“关照小事,成就大事”。他的格言是:“任何大事都是从注重小事入手。”雷锋一生并未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做了一些人人都能做,人人都会做的小事而已。他只所以能够感动中国,影响几代人,其原因就在于以小见大、平凡中见伟大。古人云:“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成其高”。所谓成功,就是把平凡的事干好,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坚持。“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连小事也做不好,做不到位,要做成大事那纯粹是空想。
上坡时帮人推一把车,体现是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顺手关上滴水的水笼头,关上长明灯,体现的是一种节约意识;乘车时,主动为老人、孕妇、伤残、孩子让座,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扶弱济贫”的优良传统和良好的社会公德;走路是随手捡起地上的一个废弃塑料袋、饮料瓶投进垃圾箱,体现的是“爱护公共卫生,保护环境”的公共道德理念。目前,我们规范班前会、规范着装、规范工前检查制度、规范交接班制度、规范跟值班制度、规范各类岗位责任制,强化安全知识的学习,实行“每日一考”、“逢会必考”、技术比武月月赛,这些措施从单体上来讲,都不是什么大事,有的只是举手之劳。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些小事一件件的都做好,做到位,我们的企业、我们的社会,不论是安全状况,还是文明程度,都将会向前迈进一大步。正如形象大使濮存昕所讲:“我相信,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
其四,讲责任,关键在于平时,关键在于坚持。人们常说习惯贵在养成。有专家研究证实,人的行为95%受习惯影响。有人说:“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忘不掉的是真正的素质”。而一些好的习惯的养成,往往是靠强制形成的。煤矿经常流传“九天松,一天紧,最后弄个合格品”的口头禅,反映的就是个别单位和个人不注重平时加强管理,实实在在的提高工作质量,只为应付上级检查欺上瞒下的做法。孰不知这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做法,长此以往只会使人疏于努力,助长懒惰。假如我们的某项工作没有按时完成,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们也许还可以拼命工作,将时间追回来,将损失补回来。而假如因为领导安排的安全工作没完成,或因平时疏于管理、不注重工程质量、工作质量,造成了一次安全事故或一场灾难,人牺牲了,财产损失了,我们能拿什么去补?能补回来吗?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我们可以套用毛主席的话说,“一个人一时一事讲责任并不难,难的是时时讲责任,事事讲责任。”
也许我们平时为了安全、为了工作,做的一些事,看起来对安全或者工作作用不大,有时还可能引起部分职工的误解,但是,假如由此避免了一起事故或一场灾难,那功绩将是无法用金钱和语言来评估的。像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那样,当初搞紧急疏散演习一样,也曾招到很多人的误解,甚至有人认为,叶志平是疯子。可是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未顾及这些,他心中只装着桑枣中学全体师生的安全。可以说,这种紧急疏散演习让人一千次、一万次误解过,可是这次汶川大地震桑枣中学2200人无一伤亡的事实,彻底化解了所有人对校长叶志平的误会,而转而产生对校长叶志平的崇敬、佩服和感激。
煤炭开采是一个高危行业,煤矿安全涉及到千家万户矿工的生命、健康和无数家庭幸福。如果每名管理者、每名矿工都能像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那样视责任如泰山,抓安全注重落实、注重实干、注重细节、注重平时、注重坚持,我想,煤矿事故就会大幅度减少,甚至杜绝,最终实现本质安全之目的。
作者简介:陈守良,男,现年54岁,大专,政工师,曾获得江苏省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资格证书,并获得江苏省优秀劳动保护工作者称号,从事劳动保护工作多年,有多年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经验。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汶川地震伤亡情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