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体积的稻子和麦子的区别哪个重

对稻子产生了兴趣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对稻子产生了兴趣
作者:王丽萍&&&&文章来源:青浦区华新幼儿园&&&&点击数:&&&&更新时间:
秋天的主题已进入了有一个阶段了,孩子们对秋天里周围事物的一些变化也有了初步的感知了解,有一天饭后,孩子们一起观看了稻子收割的录象,在观看时孩子们都聚精会神,看完后,有的孩子问:“老师,农民伯伯为什么种稻子?”“稻子割下来干什么?”“稻子种在什么地方?”等等,从孩子们不同的提问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对稻子产生了兴趣,那么,孩子对于稻子的已有经验有哪些,还可以拓展哪方面的经验,是需要老师观察并作出价值判断的。
&& (环境创设:在主题版块和自然角里投放稻穗和麦子。)
自由活动时,孩子们围着主题版块议论着:“你看,这是什么?”
“这是小草。”(指稻子)
“不对,这是米。”
“米是一粒一粒的,在袋子里的,不是长在这里的。”
“是米,我在我老家看见过的。”
一个孩子有点困惑,但看见别的孩子说得这么肯定,他将信将疑,又指着麦子说:“那这个也是米吗?”
“是啊,这个是从这里(指稻穗)采下来的。”他看见我在看他们就问我:“老师,是不是啊?”
我说:“仔细看看,他们长得一样吗?”
孩子们看了看,一个孩子说:“好象颜色有点不一样。”
分析思考:
从孩子们的言行看,他们还不能分辨录象中看到的稻子和稻子的实物,他们对稻子麦子有观察和了解的兴趣,但大多数孩子对稻子和麦子的认识停留在自己已有的比较模糊的经验和猜测上,将稻子说成米,稻子和麦子的区别也仅仅是在颜色方面,说明孩子对稻子和麦子的名称、特征还缺乏了解,我们首先应该引导孩子获得最基本的关于稻子和麦子名称和特征方面的认知经验。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让孩子原有的模糊的经验得到提升,我们结合孩子的兴趣,从了解名称和特征入手,首先预设了集体活动“稻子和麦子”,通过听赏故事,引导孩子运用各种不同感官,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区分稻子和麦子的不同。因为对于共性的问题用集体活动的方式来解决,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和经验分享。
& (活动准备:稻子和麦子的实物,图夹文故事书,米制品、面制品的图片、实物。)
在集体活动中,当出示许多食物的照片时,孩子们都说开了,有一个孩子说:“这是粽子,我奶奶包过粽子给我和爸爸妈妈吃的,很好吃的。”
师:“奶奶是用什么包粽子的呢?”&&&&&&&&&&&&&&&&
幼:“用米,我看见粽子里面有米饭的。”
师:“原来米能做成米饭,还可以做成粽子,我这里也有一些好吃的东西,你们想尝尝吗?
孩子们非常兴奋:“想。”他们一边尝一边议论着:
有的孩子问:“老师,麦子是一粒一粒的,怎么变成面包就看不到一粒一粒的了呢?”
“粽子能看见里面的米粒,圆子用米做的怎么看不见米粒呢?”
有一个孩子说:“我看见奶奶用粉做圆子的,不是用米做的。”
“用米怎么做成圆子呢?”
分析思考:
针对孩子的问题,我觉得虽然孩子了解了稻谷和麦子可以做成好吃的食物,但对具体的稻谷如何变成米、米和麦子如何变成粉的过程,也就是谷物如何变成食品的过程缺乏了解,而他们提出的问题也说明他们对这个过程有探索和了解的兴趣。
二期课改主张活动要贴近孩子的生活,而食品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经常接触的东西,这对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事物变化的兴趣,促进探索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让孩子探索了解稻子和麦子变成食物的过程,能让孩子拓展有关稻子和麦子的认识,积累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但这种探索性的活动比较适合小组的、个别化的探索,以个别化的区角探索活动满足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无法直接体验的稻子变成米、米和麦子变成粉这样一个过程的了解兴趣。
(环境创设:小作坊:稻谷、麦子、米、石磨。)
在区角活动中,有的孩子用手剥米粒,剥开后发现了米粒,显得非常高兴:“看,稻子外面有一层壳的,剥掉壳米就出来了。”有的孩子推动石磨,操作、了解米粒和麦子变细成粉的过程,:“老师,你看,我把米磨成粉了,我再磨磨麦子吧。”随后,他又将麦子磨成了粉,这时孩子们又提出问题来:“老师,米和麦子变成粉了,怎么做成好吃的东西呢?”
&分析思考:
针对集体活动中孩子的言行表现和需要,将集体活动目标渗透在区角活动中,通过投放适宜的材料与孩子的互动,拓展延伸孩子的经验,可以从中发现孩子的热点兴趣,再生成集体性的活动,孩子一般都喜欢吃好吃的东西,这应该是大多数孩子的问题和愿望,从这个实录中,我们看到,在孩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他们有了制作食品的愿望,而这种制作活动能让孩子直观地感知和了解食物的制作过程,还能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有利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于是,我们又在区角活动中孩子兴趣需要的基础上开展了制作、品尝米制品和面制品的集体活动。
(活动准备:各种米(大米、糯米)、米制品(米糕)、面粉、面制品(糕、面包、包子)、发哮好的面粉、豆沙。)
&&& 在制作、品尝活动中,孩子们认真地‘工作’着,有的孩子揉着面粉,开心地说:“嘻嘻,粉加了水软软的,象橡皮泥。”
他们忙着将面粉搓成团,又捏出一个洞加上馅,捏一捏就做成了,吴雨晨包馅时,不小心将馅掉在桌上,旁边的李聪主动捡起并对他说:“小心,不能浪费。”
包子做好了,孩子们急切地问:“怎么烧呀?”当他们把包子放进电饭锅后,还不时地问:“要烧多少时间?”“什么时候熟呀?”“快好吃了吗?”有的孩子不时地观察电饭锅的动静。
当他们在品尝自己做的包子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有的孩子说:“包子蒸好了好香呀。”
“包子好象比刚才大了。”
“老师,我看见我奶奶做的大的圆子也放在电饭锅上蒸的,不过,她还放在水里烧,也很好吃的。”
师:“是呀,吃的东西有不一样的烧法,你们还吃过什么,是怎么烧的?”
幼:“我吃过放在水里烧的馄饨,还有蒸的馄饨。”
“我吃过放在油里烧的馄饨的。”
“我没有吃过,什么味道的呀?”
“很香很香的,叫你妈妈烧给你吃,你吃了就知道了。”
在品尝中他们还提议:“我们给中4班的小朋友送一点去,让他们也尝尝吧。”
分析思考:
集体的教育活动使孩子的经验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制作、品尝的过程中他们直接感知了解了米制品和面制品食物的加工制作过程,在这过程中,孩子显得积极而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是建立在他们兴趣之上的,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也培养了他们动手能力、同伴间交往合作的能力,这样的集体性活动有利于孩子个体经验的分享提升,在相互的交流中也引发了孩子对食品的烹饪方法的关注,这个我们可以作为活动后续的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帮助孩子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
1、集体活动和区角活动作为两种不同的组织形式,哪一种方式更适合孩子知识的建构,我们应该始终从观察孩子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活动的组织形式,老师应该有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2、在同一教育目标下,集体活动与区角活动应该尽可能涉及更多的领域目标,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这个案例中还比较欠缺的是集体活动后的区角活动并没有在各个区角铺开,涉及的领域目标比较单一,这是在今后的活动中需要调整和思考的。
3、集体活动与区角活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应象保育与教育那样,二者并重,协调发展。如果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小麦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 的粮食作物。世界上多数居民以小麦为主食。因此,它享有“世界性的粮食”的美称。
大家还关注同样体积的小麦与水稻那个重_百度知道同样的体积湿小麦重还是干小麦重
绝↗殇1070
哈哈.我进行过专门研究,还是干小麦容重高,按12.5%的750克左右的小麦为基础,大约每增加一个水分减少容重2-5克.原因是小麦吸水膨胀后,体积增大,(孔隙度难测出变化大小)但小麦颗粒的比重大于水,导致数值降低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湿小麦重。因为除了小麦自己本身的重量外,还有水的重量。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稻子和麦子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