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善言辞 我数学物理方程不好 不知道选什么专业好 希望大家能帮帮我

[转载]志愿填报细节——选专业要考虑哪些因素
选专业要考虑哪些因素
&&专业选择是高考志愿填报的重头戏,学校只伴随学生几年时光,而专业却要伴随一生。专业的选择不仅仅是对某种专业学习领域的选择,而且也是对社会分工领域的选择,是职业生涯的起点。在高考志愿填报中专业选择非常重要,对此考生和家长也有很多迷惑的地方。2011年高考正一步步走近,考生和家长也都开始关注志愿填报相关问题了,下面就讲一讲高考志愿填报中专业如何选的问题。
&&认识专业的分类
&&目前我国高校理工科专业分为理学、工学、生物学、农学、医学五大类,理学类是培养学生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大学期间所学的课程偏重基础理论,理学类相关专业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分支学科,这些专业多数在名称上都带有“学”字。工学类是培养学生技术和工艺水平的操作性专业,是工程师的摇篮。工学类专业名称多以“技术”、“工程”以及“科学”为后缀或直接以技术名称命名。文史类专业共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和管理学七大类,文史类专业实际上就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两大类。人文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产物的学科,即通常所说的文(文学、语言学)、史(历史学、考古学)、哲(哲学、逻辑学、美学、宗教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问题、社会秩序的学科,主要包括语言学、历史学、政治学、国际政治学、外交学、经济学、管理学、贸易学、金融学、保险学、社会学、人口学、犯罪学、法律学等学科。
&&学会选择重点专业
&&教育部把高校本科专业分为5级:第一级为国家重点学科;第二级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第三级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第四级为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第五级为不具有授予学士学位资格的专业。一般来说,有国家重点学科的专业是最好的专业,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是好的专业,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是比较好的专业。层次越高,实力越强。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一流的科研、一流的管理往往都集中在这里。这不仅是大学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区分专业实力强弱与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结合分数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选择重点专业,对于考生发展比较有利。高校重点专业通常会得到国家、所在学校更多的重视和投资,所培养毕业生的质量也容易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认可,对于考生日后读研、保送、就业和出国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好多考生考分比较高,但是却没有选到相应较好的专业,其中原因很多,没有很好地掌握重点专业的选择要领,不了解院校重点专业分布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对重点专业的选择窍门就是要参照教育部对专业的划分标准,查清院校的重点学科和硕博点分布,结合自己的分数,在仔细了解院校专业设置重点学科分布情况的前提下,作出选择。
&&要符合潜质性格特点
&&我国高中课程和高考内容都是文化课知识,与将来大学专业学习关系不大,这不利于学生发现,把握自己的潜质和兴趣,对在高考志愿填报中选专业带来一定难度。学文科的考生在选专业上还有一定的优势,中学阶段所学的文学、历史、地理、语言等知识,对大学日后的专业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如数、理、化、生物等基础知识,对大学阶段的理学类专业也还有一定联系,但是中学阶段所学的理科知识对工科专业几乎不涉及,而在大学的理工科专业中,相当一部分而且最重要的还是工科专业。基于这点考虑,在选专业时考生一定要仔细审视自己将来的升学方向,并要认真了解高校的文科、理工科专业的设置内容和特点,了解学习某个专业应具备的素质,才能达到科学合理选专业的目的,否则不仅学习起来就很痛苦,还会影响长远发展!结合考生填报志愿的实际,可以说,选专业一定要从自己的潜质和性格特点出发:如果你喜欢数、理、化、生物,那你也要仔细审视好,因为大学里工科专业很多,如果你是一个动手能力不是很强的人,不习惯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如果你选择了工科专业,将来在专业学习和就业时就会受到很多限制。再比如,如果你是文科考生,且性格内向又不善言辞,即使你非常喜欢文史知识,就选一些将来做学问的专业,如:中国语言文学、历史什么的,要立下将来坐冷板凳做学问的志向,要尽量避免选择那些要和人打交道,要具备较强语言表达与人沟通能力和具备揣摩人心理的能力的专业,否则可能会很痛苦。要想成功选择专业就必须要从自己的性格和潜质条件出发,这是选专业的根本前提。
&&要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前景
&&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划分的学科门类。在高考志愿填报中,对专业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对相应专业学习领域的选择,从根本上来讲是对社会分工领域的选择,是开始你职业生涯的起点。
&&专业学习是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准备。选专业关键要看看你将来想从事哪个行业的工作,而不是盲目赶潮流,随心所欲草率行事。现在很多考生和家长在选专业上存在着一定的偏见,特别是在相当一部分学理科的考生中,认为在工科专业学习的都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在社会上比较吃香,就业状况好,于是不管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何,都涌向热门的工科专业。但是社会是复杂的,选择了工科专业,并不意味着已经捧上金饭碗;选择其他专业,也同样不会注定就默默无闻。选专业时一定要和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也就是说将来要在哪个领域发展,准备从事哪个行业的工作联系在一起,这也是选专业的一个重要前提。
&&选专业还要考虑性别因素
&&选专业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选职业,选社会分工领域。在当今社会,虽然讲男女同工同酬,但是由于工作环境、工作对象不同,除专业素质外,各种职业对人的生理、心理的要求也不同,因此职业角色一般来说还是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有的行业适合男性从事,而有的行业则适合女性从事。所以,选专业还应该考虑行业和职业的性别因素。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在一年一度“两会”记者招待会上,为温总理和杨外长担任翻译的均为女性,那甜美流畅的翻译,令很多人倾倒!据说现在某些外语院校或外语专业里七成以上都是女生。从职业规划上来讲,女性一般多从事医疗、卫生、教育、语言、财经、管理等领域的工作,在报考志愿时选择相关类别的专业者居多,现在的高级财经、管理的白领中女性占了相当的数量,据统计目前从事新闻、图书编辑、报纸期刊编辑工作的女性已占了56%以上。
&&相对来说,男性喜欢动手,喜欢技术研究。在工程技术领域男多女少,很多工科专业,学生男女比例悬殊。因为在工程技术领域很多工作不适合女性,并且理工科越往上越往高端就越是男性擅长的领域。目前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两院院士中,女性院士仅占5.01%。很多工科专业像土木工程、冶金、材料、采矿、机械、石油、水利水电、测绘等,需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甚至是较好的体力,而这一切却正是女性所欠缺的,这些专业学成后将来从事的工作与女性的身体生理条件不符,而像护理、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专业,则是女性擅长的。
&&在当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注明只要男生,用人单位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对男女性别有一定要求,不能一概定性为性别歧视。就业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选专业时性别因素也是要认真考虑的。女生在选择理科专业时,要尽量回避那些需要较强体力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工科专业。
原文链接: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教育专访_素质教育-家庭教育-教育培训行业发展研究中心 _德照网
  惠永东是收藏界的一位知名人物,也是一名“慈善大使”。7年来,他默默地坚持做慈善,为赈灾、助学、帮困捐款30多万元。昨天,他将珍藏多年的名家翰墨8幅作品公开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给无锡光彩事业促进会,用于帮助有需要的人。“自己的日子过好了,就要想想别人。”这是惠永东赚到钱后的第一想法。2008年惠永东捐出第一笔善款。那时发生了汶川大地震,他在电视上看到众多无家可归的灾民流下了眼泪,有了一定能力的他向市慈善总会捐出了3万元。也在那一年,他收养了一名残疾人。一天惠永东路经港下,一家店里挂着几幅画引起他的注意,爱好书画的他本能地走了进去观赏起来。店家告诉他,这些画是她的表弟赵志斌画的。表弟身体高度残疾,只有三个手指能动。听到这里,惠永东被打动了。进一步打听,才知道赵志斌生活在东北,惠永东立刻要了赵志斌的电话号码。  一天,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我想把志斌接到无锡,我要养他。”赵志斌在无锡的日子里,惠永东每个月支付他生活费,还找来美术老师对他进行专业辅导。很快,赵志斌的绘画技艺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他的老虎画作出神入化。2011年,惠永东自掏腰包7万元,帮助赵志斌办了画展,还出资3万元替他出了一本作品《画虎集》。  惠永东还帮助过其他家庭贫困的画家、生病的老夫妻、无家可归的孩子……只要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立刻慷慨解囊。7年时间里,惠永东共捐助了30多万善款。如今,在他的影响下,儿子也把每年的压岁钱捐给慈善机构。他还要求孩子工作以后,不管挣得多还是少,都要拿出一部分收入来做社会公益。
  红帽、红衣、红裤,“美猴王”一团火一样如约而至。56岁的六小龄童对红色有着特殊的感情,一如他对《西游记》的热爱。  “我应该是全中国最幸福的演员了,哪有一部作品能有这么多观众,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据统计,六小龄童主演的央视版《西游记》重播3000多次,观看人数达到60亿人次,相当于中国人每人看了4遍。  “一个人一生做精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了。如果说我的前半生是在传承中国猴戏艺术,那么后半生我希望更多地去传播中国西游文化。”这是六小龄童给自己的人生定位。  出生于章氏猴王世家的“六小龄童”章金莱,扮演的孙悟空被誉为“天下第一猴”“国猴”“猴圣”,作为中国几代人的偶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多年来,在传承家族艺术之外,六小龄童花费颇多心血的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以及为儿童、扶贫、医疗、动物保护等公益事业不遗余力的奔走呼吁。  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国粹  2004年是个猴年,六小龄童的“西游文化校园计划”正式拉开序幕。这是六小龄童为自己定下的一个公益计划,目标是到下一个猴年2016年进1000所学校举办讲座,让青少年从对西游文化的热爱延伸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一个请六小龄童的是中国农业大学。第一次面对面地跟大学生交流,六小龄童有点紧张,但他还是直言不讳地发问:“孙悟空是真善美的形象,白骨精是假恶丑的形象,把他们弄在一起谈恋爱,人妖不分了,你们觉得很好笑吗?我是笑不出来,我的心在流血。”当时全场鸦雀无声。  十几年前,一部恶搞西游人物的香港电影让六小龄童很震惊,而让他更震惊的,是一所名牌大学学生对这部电影的推崇热捧。“艺术上的百花齐放无可厚非,孙悟空的造型可以不一样,表演风格可以不一样,服饰可以不一样,连金箍棒的粗细长短花纹都可以不一样,但无论时代怎么变,文化的精髓不能变,每个文艺工作者都要有自己的底线。”六小龄童说。  “孙悟空叔叔,孙悟空在取经的路上有几个妖怪女朋友啊?”每次面对小朋友这样的提问,六小龄童总是哭笑不得。这些年,内地的影视剧也争相戏说恶搞西游人物,甚至德高望重的玄奘大师也没能幸免。  “历朝历代没有写孙悟空谈恋爱的,中国的世界名著不多,不要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在六小龄童看来,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是可怕的,有了自己的文化不去弘扬是可悲的,一个民族有了优秀的文化而国人还去践踏,那就是可耻的。  刚从云南回来,马上奔赴上海,紧接着又赶往四川高校跟学生见面,六小龄童常年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去校园的路上,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国粹,“中国传统戏曲才是猴戏取之不尽的营养源泉,那些模仿韩国的必死无疑”。  六小龄童的讲座是名副其实的“讲演”,每次都是“先讲后演”,有时一天做3场,嗓子都哑了。在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讲坛,800座的礼堂进来1500人。《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的旋律响起,“美猴王”耍起金箍棒,不少学生开始热泪盈眶:“你就是我们童年的记忆啊!”还有学生干脆打出横幅:“我们不许你老”。  “谁说现在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关键是要面对面、心碰心地交流。”六小龄童说。  “美猴王”的受欢迎不仅在国内,在伦敦大学、牛津大学也一样。“几百人的大厅爆满了,走廊里也都是人,中国留学生、外国学生都有。”六小龄童说,在不少西方人眼中,《西游记》原本就是一个中国人带着两只宠物、一个仆人,去西方旅游的故事。而他亲力亲为地演讲,就是为了让外国人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中国几代人这么喜爱这个猴王?我告诉他们,你读懂了《西游记》,你就读懂了中国;你了解了孙悟空,你就了解了中国人”。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行者,历经人生的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完成大业,通过《西游记》这样雅俗共赏、深入浅出、老少皆知的国学文化来讲道理,沟通起来就容易多了。”讲明辨是非、扬善惩恶,讲信仰追求、团队精神,分享《西游记》中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哲学,在六小龄童的讲演中,一部《西游记》就是一部百科全书,道不尽的故事,说不完的精彩。  大学300场,中小学500场,一路讲下来,六小龄童感慨很多:“我演《西游记》时这些孩子还没出世,我相信,是中国经典著作中的‘孙悟空’给他们带来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感动和力量。守护中国民族文化这种公益理念,一定要传递给孩子们,年轻人未来的走向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抓住每一个为公益发声的机会  今年是中英文化交流年,4月29日,六小龄童版孙悟空作为中国首个文学形象进驻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在杜莎夫人蜡像馆近200年的历史上,中国神话人物进驻还是第一次。  “这不仅是对我所塑造的孙悟空形象的肯定,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元素不断地在与西方文化交汇相融。这就是超越了政治、经济和种族的文化力量。”六小龄童说,孙悟空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更应成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友好交流的使者。  《西游记》一剧在欧美、日本及东南亚等国的播出,让这部中国古典名著名震四方的同时,也让六小龄童收获了国际上的赞誉。在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六小龄童主演的央视版《西游记》重播次数甚至超过了国内,是为数不多能打败韩剧、日剧收视率的中国电视剧。曾经中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关系紧张的日子里,这位“美猴王”的到访却受到当地民众的热情接待。  多年来,六小龄童塑造的孙悟空,已经成为海内外观众熟知的中国文化代表象征符号和经典艺术形象,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身为“国宝级艺术大师”,六小龄童曾数次被选为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形象大使,并代表中国将传统文化一步步发扬。在今年首个中英文化交流年上,六小龄童更肩负起中英文化交流的使命,受邀在牛津大学发表演讲,成为中国内地演艺界走上牛津大学讲坛讲演的第一人。  除了在各种场合传播传统文化,六小龄童还从不放过收集西游文化藏品的机会。只要在北京,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潘家园、报国寺、十里河的古玩市场。多年来,他的藏品数量之丰斩获了“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如今,有些藏品已经增值数百倍,甚至是稀世珍品,但他从不拍卖,而是全部捐献给美猴王世家纪念馆和六小龄童艺术馆。  2014年8月,斥资近30亿元、完全展示东方元素的西游主题公园在吴承恩的故乡江苏淮安破土动工。为了这一天,六小龄童奔波了10年。他说这种传统文化主题公园照样可以做得与迪士尼乐园一样有趣,“用神话故事来讲述人之善美,是非常奏效且影响深远的方法。”说到民族文化的传播,六小龄童一直认为除了公民公益意识的自我修炼,也需要法律来“惩奸除恶”,目前来看,保护民族文化的法律还不健全,“中国影视剧还没有分级制,《西游记》不是爱情小说,这种题材恶搞,票房越好,危害越大。”  六小龄童要做的是“文化大公益”,除了拍电影、出书,在2016年之前完成计划中1000所海内外院校的讲演,他还不断挤出时间,为北京儿童医院、西游文化主题公园、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两岸四地文化交流等单位和项目担任形象大使,希望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推动文化崛起、影响人心,“做公益必须积少成多。要让传世的民族文化瑰宝永续,就要抓住每一个为公益发声的机会”。  “孙悟空身上的坚持让我受用终生”  “为什么我们老百姓那么喜欢美猴王孙悟空,因为在他身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如果说大闹天宫体现了他的英雄主义,那西天取经就是他不屈不挠的创业史。”“孙悟空之所以被称为美猴王,是因为它符合人们对于英雄的共同期待——爱憎分明、仗义执言、敢于较真儿、惩奸除恶、坚持不懈、永不言败。而公益的精神,莫过于此。”  美猴王的这些气质也被六小龄童融入到了公益行动中。“《西游记》中孙悟空随师父西天取经,一路磨难不断,换作两个字就是‘坚持’。”六小龄童说,做公益就是需要这样的坚持,“一步一个脚印,不屈不挠地完成自己的使命。环境再磨人,只要精神信仰岿然不动,我们就不会倒下。孙悟空身上的坚持让我受用终生。”  “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人是要有梦想的,就像师徒4人西天取经,一路上磕磕绊绊,但大方向不能变。”六小龄童的第一个梦想是用17年拍了一部《西游记》,作为世界上重播率和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被载入吉尼斯纪录;第二个是用10年拍了《吴承恩与西游记》,告诉世人为什么只有吴承恩能写《西游记》;第三个是建西游记主题公园,呼吁了10年,去年已经动工。眼下,六小龄童正在完成他的另一个梦想——把《西游记》搬上大银幕。  近日在京揭开神秘面纱的中美合拍3D魔幻电影《敢问路在何方》里,六小龄童将再次披挂上阵,亲自扮演孙悟空。除了主演,他还将担任本片的艺术顾问,以确保不戏说、不恶搞,艺在先技在后,尽可能拍出原著和中国文化的精髓。  其实早在1995年,美国就曾有公司筹拍电影《大闹天宫》,投资达上亿美元,并邀请六小龄童主演孙悟空。片方专门请来一个好莱坞化妆世家的化妆大师,结果出现的孙悟空乱发披肩,满脸皱纹。六小龄童说,自己跟化妆大师一交流,原来对方理解的孙悟空就是一只千年老猴王。“这就是文化理解的差异,在中国人心中,孙悟空应该是一个人格化的美猴王。最后,我把央视版孙悟空定妆照拿给他看,他当时就对翻译说,要是早看到有这样的‘美猴王’,他就不来了,这个比他的好。最后他走了,我也退出了,理念实在不对。”像这样的事情还不是一次两次,六小龄童感慨,这些年来,自己无奈放弃了很多合作机会,甚至一度想到了放弃这个电影梦。  “要在10年前,我的想法肯定和现在不一样,那时我会觉得《西游记》就是要靠中国题材、中国导演、中国编剧、中国主演、中国发行来跟好莱坞抗衡,但现在我知道,这不可能。因为西方不理解、不接受,你的故事他看不下去。”六小龄童说,《西游记》不仅仅属于中国,它更属于全世界,“能让全世界都知道有个美猴王有个孙悟空,那就是很大的成功”。
  “我只是努力去做一些事情,改善河南贫困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我知道能力有限,但我就是想通过不断感染周围的人一起来做公益,将爱心逐层扩散,我坚信星星之火终可燎原,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孩子需要大家帮助。”河南大学教师张晓晖通过发起“母亲助学金”活动,9年来,共募集捐款近90万元,帮助河南贫困学生2000余人。  30日,记者如约见到了“母亲助学金”发起人张晓晖。谈及发起“母亲助学金”的初衷,张晓晖说,他本科毕业便来到河南大学外语系任德语教师,任职第一年的2006年12月,他清晰地记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自己的一个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舍不得花钱吃饱饭,饥饿时便在宿舍用睡眠抵抗,他为此感到震惊,心里难以平静。本就喜欢发博文的他,将学生的故事写在了自己的博客里,并在博客上发起成立“母亲助学金”的倡议,希望借此帮助贫困的学生。  “倡议发出后,我捐出一个月的工资作为启动资金,出乎我意料的是,倡议得到周围许多爱心人士的响应,很多网友和老师、同学陆续加入,善款源源不断地汇集,也促使我有了帮助更多山区贫困学生的想法。”张晓晖说,正是爱心人士的善心推动着他坚持将这个“母亲助学金”运作下去,他不能让爱心人士和贫困的孩子们失望。  “母亲助学金”成立后,为使捐赠的每一分钱用到实处,张晓晖每年都要去山区支教助学三到四次,收集贫困生情况,制作详细的捐款明细单和受助人情况报告,并全部在捐资者公开,且爱心账户每支出一笔钱,他都会把受助者信息和银行凭证寄给捐款人。“我将不知该如何透明的经费全部由自己承担。”张晓晖说,他去山区支教时购买文具、书本、等费用由自己垫付,同行志愿者的路费和食宿等费用也由他承担。9年来,他每个月都会拿出一半的工资投入到“母亲助学金”,累计已达15余万元。  “与这些山区贫困孩子、村民相处,他们的淳朴会让你将一切辛酸忘却,感动无处不在。”  张晓晖说:“一次我为南召县山区的孩子送完文具准备回家,在山下休息时,我曾经帮助过的一个孩子的母亲,为了给我送些特产、聊会天,冒着雨天走了两个小时的山路追赶上我表示感谢。当时的那种感动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  “一路走来,同样遇到许多困难,但我不愿多提,我认为感动和源源不断的爱心要远胜于这些艰辛。”张晓晖说,既然选择了帮助贫困孩子这条路,困难是必然会遇到的,但他从不为此而后悔,反而享受这条痛并快乐的道路,并愿意为孩子们纯真的笑容与渴望知识的眼神而坚持,也感恩于有这么多爱心人士的同行。  9年来,“母亲助学金”帮助了2000余名贫困学生,为河南省的南召、兰考的贫困小学捐赠5000余册图书,为孩子们带去4000余件衣物。然而,随着帮助规模的日益增大,张晓晖也有着自己的困惑与无奈。“为了节约运营成本,助学金都是我一个人在运作,而捐赠的主要对象也是我身边的同事、学生等,我作为纽带,能力有限,真的担心日后会力不从心。”张晓晖说,无论我们这次公益活动结果如何,他都会尽皆全力去帮助每一个贫困学生,也坚信每个人都是善良的,有时只是因为忙碌而忽略了善意。  “接下来,我计划在大学开学时将200名贫困学生的愿望卡在校园展示,寻求众人帮助他们完成各自简单的愿望。”张晓晖认为,他为贫困学生做的事情都是微不足道的,既然微小,那证明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所以,他更希望每个人都行动起来,献出自己的爱心,让这份爱心不断在周边的人群中传递扩散开去,同时希望每一个人能够在自己活得好的时候做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
  “因为我很渺小,所以我要用我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带动更多的人。”漫漫公益路上,吕海英深知一个人的力量微薄,于是她主动联合11名爱心人士,于2012年3月份成立了准格尔义工协会。  短短三年,准格尔义工协会成员从11名发展到400多名,从最初建立的3个部门拓展到17个部门,包括了助学、助老、助残、大病救助、环保、大学生义教等。其中,关爱留守儿童家园、关爱空巢老人家园、残疾人农产品义卖网络平台已成为准格尔义工协会的常态化公益项目。为了帮助更多人,准格尔义工协会还先后建立了沙圪堵分会和大路分会。  在吕海英的带领下,准格尔义工协会3年服务时间累计超过5万小时,共开展过60多次大型活动,累计出动志愿者2000多人次,创造出相当于120万元的社会价值,帮助了数以千计的贫困家庭。400余名志愿者的心血和奉献一步步收获了信任和荣誉,2014年,准格尔义工协会荣膺“鄂尔多斯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荣誉称号。  在准格尔义工协会组织的9次“一对一”助学活动中,其中8次助学活动由吕海英亲自组织、策划、寻找资助人,让400多名贫困家庭的孩子得到了长期的“一对一”资助。  回顾21年来的公益路,纵然苦过、累过,但吕海英觉得值得,她认为“施比受更为有福”。吕海英说:“每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都离不开志愿服务,离不开你、我、他的奉献精神。未来我依然会行走在公益路上,做文明的传递者和践行者。我愿意和更多的人在公益的路上,‘益’路同行。”
  刘树林,历城区东风街道办事处富泉社区居民,今年73岁。退休后热心社会公益,怀着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发挥特长,贡献余热,用爱心传递着社会正能量。  他积极参加志愿活动。2010年加入首批济南市城管志愿者—热心市民队,踊跃参加清扫路面、清除野广告、冬季路面铲雪、清理垃圾等志愿活动,在市城管局开展建言献策征集“金点子”活动中,写出金点子十余条。2010年被授予济南市“十佳百姓义务城管员”。  他热衷社会公益事业。主动帮助残疾人办理残疾人证、免费公交乘车卡,为困难户申请低保。在历城区第二届道德模范评选中,被授予“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有段时间,老百姓对殡葬服务有关问题反映比较强烈,他得知后,主动与相关部门进行了两次商讨,陪同市电视台到市物价局与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提出了几项不合理收费问题,并为一名逝者家属讨回一千元不合理收费。  他热心为居民服务。老伴身体不好,基本不能自理,家务都由他一人承担,几年来精心照顾好老伴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热心为居民服务,2013年被授予山东省“爱心家庭”称号。社区内积极为居民服务,经常修理报箱,帮助居民免费修理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炊具甚至坐便器,准备热菜热饭送给夜间巡逻的小区保安。居民经常夸他为“活雷锋”。
  “学一个自己不喜欢甚至排斥的专业好痛苦呵,想想要干一辈子,真可怕!”  调查发现,10个大学生中就有2个对自己的专业强烈不满,从而找不到学习和努力的动力,有的还造成了心理问题。  眼下正值填报志愿的时期,选择热门专业还是兴趣专业成了考生和家长纠结的话题。本期采访的专家认为,选择合适的专业其实与你的大脑类型相关,你可以做做“职业倾向”测试,那可为同学们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类型打开一扇窗哦!  采访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 杜文东教授  1 兴趣与专业不一致痛苦不堪  个案1:日,一位年仅24岁的诗人坠楼自杀了。他曾是一位流水线的工人,他在诗中写道:“流水线旁我站立如铁,双手如飞/多少白天,多少黑夜……”“上下如走钢丝,左右如履薄冰/轰鸣声萦绕在车间的上空/偶尔抬头,可以看到青春飞过”,“将自己最好的青春/在流水线上/亲手埋葬”……  个案2:我很喜欢英语、舞蹈、唱歌,可我现在学的是护理专业我每天都过得很痛苦 不想做的事情却偏偏要做!  《霍兰德职业偏好量表》中,将“职业兴趣”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技能)、研究型(调研)、艺术型(创造)、社会型(社交)、事业型(领导)、常规型(实务)。  个案1是位诗人,是位“艺术型(创造)”的人才,却做着“现实型”的流水线的工作。  个案2也是艺术型人才,却在做着“社会型”的护士的工作。  两人的工作都与兴趣相去甚远。  何为兴趣?兴趣是人的心理取向。做着和心理取向不一致的工作,为什么会痛苦?  2 有什么样的大脑会有什么样的兴趣  “全脑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有四种不同的思维偏好。几乎所有的人的大脑,都以其中一种思维偏好为主。  受思维偏好的影响,每个人的天赋禀性、沟通习惯及兴趣点是不一样的。有的喜欢跟“人”打交道,有的喜欢跟“理”打交道;有的喜欢“想法、思想”,而有的喜欢具体的“事和物”。  反映在专业兴趣上,有的喜欢“理性的科学世界”;有的喜欢“纪律性执行领域”;有的喜欢“感性的人际环境”等。  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大脑,就会有什么样的兴趣,如果其专业和兴趣相去甚远,与大脑特色相去甚远,总让大脑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当然会感到无比痛苦了。  3 能力是选择专业的必备条件  个案:有位女生喜欢玩电脑游戏,于是选择了电脑专业,但是学起来很困难,特别是学习计算机编程。  如果兴趣与能力优势不一致,学习某些专业时就会比较吃力。这位女同学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然学习编程就很困难了。  此个案说明,仅凭兴趣选择专业是不全面的,感兴趣的事情并不代表其有能力去做。  有不同能力优势的人,适合学习的专业和未来从事的职业是有所区别的。  如空间能力强的人,适合从事机械制造、工程设计、建筑等理工科的专业和艺术方面的专业,以及与这些专业相对应的职业。  言语能力强的人适合于学习语言文学、文字编辑、翻译、文艺创作等专业,和从事相应的职业。  湖南卫视节目主持人李湘,幼时曾因说话太快而被当成缺点受到批评,但恰恰是这一特点,使她得以成为优秀的娱乐节目主持人。  4 能力与大脑的物理连结有关  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能力强项?  神经科学家研究表明,不同的人之所以在思维和行为上各有千秋,是因大脑细胞的物理连接各有千秋。  研究者发现,不同的个体在大脑主管感觉(比如触觉、视觉等)的区域上结构都很相近,而主管控制和注意力的区域的结构却大不相同。  就因为“大脑细胞的物理连接”不同,所以有人喜欢鼓捣东西,家里的电器被拆了装、装了拆;有人解立体几何题的能力一骑绝尘;有人有超强的书写知觉能力,手机号报一遍就能抄得快而准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优势,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优势的前提下,才能恰当地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学业和专业方向。  研究还发现,男女的大脑左右半球发育情况不同,女性主管语言的中枢神经区域发育得好,适合学习文科;而男性主管逻辑推理的中枢神经区域发育得好,适合学习要用到推理能力的理科。  5 专业要与性格气质相匹配  个案:有位某重点大学生物制药系的大二学生,她讨厌这专业,想复读重考。父母领她去做心理咨询。“职业倾向测评”发现,她适合做经常跟人打交道的、具有挑战性的事情,而这与生物制药这种研究型的专业截然相反。  此个案告诉我们,在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职业意愿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气质特征适合哪种专业和职业!  心理学上的“气质”,是指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气质截然不同的人:有的人脾气很急,走路、办事总是急匆匆;有的人说话办事慢条斯理,很少发急。有的人喜形于色,大大咧咧;有的人沉默寡言,深思熟虑等。  心理学将气质分为四种类型,每一种气质,都有与之相匹配的专业——  多血质:推销、公关、文艺工作者等。  胆汁质:竞争、创新性的职业等。  粘液质:财会、图书、文秘、模式化工作等。  抑郁质:职员、作家、艺术家、科研等。  现实生活中,纯粹属于某一气质类型的人也不多,多数人是几种气质兼而有之的混合型。  6 性格也与大脑结构密切相关  科学家研究发现,大脑不同区域的形状、大小能影响性格。  研究者通过比较受试者大脑结构异同和不同区域的大小,按心理学家根据临床研究得出的个性测评系统,把受试者大体归为4种个性类型——冲动、任性的“猎奇型”性格;悲观、羞涩的“伤害回避型”性格;容易成瘾、沉溺的“奖励依赖型”性格;勤奋、刻苦的完美主义者——“持久型”性格。  大脑和性格的关系说明,这些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征,不大容易改变,可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7 根据自己的“个性类型”选专业  个案:“我打算学心理学。我最近看了一个美剧,里面有一位心理咨询师,特别帅,做咨询的时候感觉可牛了,我非常喜欢他,我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一名像他那样的心理咨询师,所以我要学心理学。”  这位同学对心理学的兴趣,是“晕轮效应”。  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仅仅抓住并根据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对事物的本质或全部特征下结论,这是很片面的。如个案对心理学的理解,仅是因“美剧中一位心理咨询师特别帅,特别牛”,其片面性可想而知。  对高中生来说,其兴趣多是表层的、不稳定的,或是直接兴趣,这就使兴趣产生了不确定性。  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和兴趣所在?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特长在哪?如何才能知道什么专业适合自己的个性?  可以先通过“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锁定自己的兴趣类型。然后再对照相应的专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专业!
& & 周立波的“毒舌”又惹祸了。在某档电视节目,他调侃穿着汉服表演的年轻人“漂亮是漂亮的,但是人家还是会问你哪个洗浴中心的”。这番说辞饱受抨击,除了一些人不懂他的“幽默”,还因为背后是严肃的汉服复兴之争。  ◎主持人:路治欧 章衡  东方今报评论员  ◎嘉宾:  黄晓峰 洛阳太学与汉服促进会会长  曾磊 大学教师、传统文化爱好者  龚弈鸣 中国传媒大学2011级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博士生  周立波让我大为光火  主持人:周立波调侃穿汉服的年轮人是“哪个洗浴中心的”,你们怎么看?  曾磊:这种表达,体现了周氏一贯调侃的非庄重作风。  黄晓峰:我是大为光火,也觉得比较悲哀。汉服是民族精神的衣冠、风骨的衣冠。这反映出周立波传统文化素养的缺失,少了基本的敬畏之心,也说明社会对于华夏文化复兴的认知还处于缺失状态。  龚弈鸣:周立波的观点太浅薄、专业性知识欠缺。主持人的不当言论引发了一群持有汉服情结的人的不满,击中了他们的“痛点”。  黄晓峰:汉服代表着一个古老民族厚重的根基、远去的风骨和信仰的力量,是华夏民族对天地万物的感怀、对理想与人格的追求。我们在中国率先穿起这件衣服,就是要在中国重建这种精神、这种理想。  何谓汉服是严肃命题  主持人:实事求是地说,服务行业着装的汉服元素好像确实比较多。  黄晓峰:这是汉服在回归生活,应该提倡。  曾磊:不存在这样的元素。洗浴、茶艺、餐饮等行业中那些所谓的汉服,到底是不是汉服复兴人士界定的汉服,那很难说。不过,一些人倡导汉服复兴的核心不是服饰本身,而是汉民族意识。  主持人:你的意思是说,我所认为的汉服并不一定是汉服?  曾磊:是的。按照汉服运动的界定,汉服是从炎黄时代到明朝末年,除了一些胡族色彩极为浓厚的服饰以外的所有服饰的总称。这个定义具有政治敏感性。在一些学者和评论者看来,这个定义和我国的主流价值观是相冲突的。  有人借汉服复兴做文章  主持人:为什么你们要把汉服复兴和华夏文化复兴联系在一起?  黄晓峰:文化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这是汉服复兴之初就提出来的一句话。  主持人:没有衣冠复兴,就没有文化复兴吗?  黄晓峰:衣冠之于华夏,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  曾磊:对于一些人来说,汉服不是服饰本身,而是汉民族意识,是兴起于网络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潮的一种载体。他们复兴的是极端民族意识、民族分裂性意识形态和与中华民族对立的历史观。  黄晓峰:我们倡导汉服复兴,是倡导重建一种真正的大国风范和君子精神。不是去搞对立,不是去伤害别的民族感情。  让衣服回归衣服本身  主持人:曾磊,如果让衣服回归衣服本身,你认同复兴汉服吗?  曾磊:不反对单纯地推行汉服,但是反对贩卖极端民族意识。汉服承担不起华夏文化的复兴,更承担不起华夏文明的复兴。踏踏实实地建设我们这个多民族的现代中国,才是华夏文明真正的复兴,不是说套上这件衣服就复兴了。  黄晓峰:华夏文化的复兴当然包括很多内容,汉服复兴的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回归到服装本身。  主持人:汉服就是中国某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着装而已,服饰随着历史而变迁没什么可惜的。如果你觉得哪朝哪代的衣服漂亮,大可以自己穿起来。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但不代表也不能回到过去。一些汉服复兴者的错误言论,应当警惕并严厉批判。
  有钱却没得到社会尊重,土豪;有钱又获得世人敬重,儒商。前者与后者的差距在于德行与文化素养的缺乏,其背后是正确价值观的缺失。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这对于重塑儒商精神当然同样适用。本期环球时报特邀6位顶尖学者及企业家,畅谈重塑儒商精神的意义与使命。  ——“一个有权力、有资本力量的人对其他人不照顾,这太危险了”  速度加快,世界显得越来越小。传播信息的技术与工具的改变,使全世界连在了一起。任何地方发生任何问题,包括经济、疾病、政治、恐怖主义等问题,都会影响全球。全球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但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个生命共同体中和谐交流、互赢互信、互相提携的美好景象。相反,这个越来越浓缩的生命共同体,矛盾冲突越来越严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国际组织越来越分崩离析。以中国为例,中国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动力,政治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世界上对于中国和平崛起能认同接受的难度非常大。这个世界虽然到处都在谈论对话,实际上对话并没有真正地出现,所谓气候、贸易、网络安全、军事方面的对话,其实多是博弈,多是伴随冲突、矛盾和互相批评。  近两三百年来影响世界最大的力量、也是最重要的意识形态是从西方开始的“启蒙心态”,突出表现的是经济人的价值观念。经济人是一个理性的动物,能充分发挥他的能力,在法律范围内扩大利润,这种人是值得肯定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这个价值有密切关系。但经济人的核心价值都充分发挥了,为什么没办法真正让世界和平呢?因为以个人利益为最高利益,这个社会就不能和谐安定。如果一个有权力、有资本力量的人对其他人不照顾,这太危险了。因此,经济人还有一些重要的价值没有发挥出来,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仁”,也就是同情心。所以,我最近特别强调“精神人文主义”的重要性。所谓“精神人文主义”就是突出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以“仁”为核心,以同情为核心。经济人没办法进一步创造新的视域。我们必须从经济人变成一个文化人进而转化为生态人,具有终极关怀的、有精神性的人。  在经济人的世界中,现实是不平等的,矛盾冲突层出不穷。儒家思想就是从现实出发:入世才能转世。儒家要转化的世,不是想象中的天国、彼岸,而是在现实世界中转化这个世界。学做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价值,它对所有人都适用,因此儒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普世价值。儒家希望通过对个人的教化培养,把一个人从自我中心扩展到关心家族、社群乃至国家、天下。儒家的基本精神就是从私到公,不以个人私利为目标,而是逐渐把自己掌握的资源、创造的价值财富和别人分享。个人如此,家庭如此,国家如此。儒家思想就是要打破自我中心主义,狭隘的家族主义,狭隘的社群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乃至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
& & 王丽梅是九台街道办事处新风社区网格长,也是爱心志愿服务站站长。  王丽梅助人为乐,扶危助困,在当地有口皆碑。自2006年以来,她连续8年爱心帮助残疾空巢老人杨妈妈,买米买菜、背着上下楼、洗澡、日常帮助等等,2014年1月杨妈妈乳腺癌手术后,她连续140天给烤电,风雨不误,贴心照顾。小孩圆圆,沙子扬到了眼睛里,她抱起就往医院跑。杨秀兰摔伤,她背着去医院看病,一日三餐、大小便精心照顾。她时常捐助的特困户吕铁民,房子倒塌了,她和邻居、城建共同帮助翻盖房子。每次80岁的史秀珍阿姨去银行,都会找她帮助,她爱心搀扶从不厌烦。大家有大事小情,都会和她倾诉,视她为贴心人。  王丽梅热爱公益事业,2013年8月筹建了爱心志愿团队,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倡导文明等志愿活动。2013年9月自己出资为298户空巢老人免费安装援通呼叫器,只要老人轻轻一按,就会得到她和志愿者们的爱心帮助,至今已有效助老服务398人次,救回付伟、王玔、孙树涛三人生命。  在她的影响下,爱心志愿队伍不断壮大,她率领爱心志愿者们积极支持九台区文明办工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做出了贡献。
  郭迎霞,禁毒志愿者,三江倍力健身俱乐部经理  有感于禁毒工作的神圣,也为了响应国家关于深化禁毒工作的号召,郭迎霞和她的团队以志愿者的身份,倾注一腔热血于我市禁毒公益活动中,在各个方面对禁毒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为禁毒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作为三江倍力健身俱乐部经理,为方便和满足禁毒干警的健身练兵的需要,郭迎霞出资完善了戒毒所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戒毒所建起了一个专业的健身房,并多次组织禁毒干警到俱乐部训练,给予他们更科学和专业的健身指导,对于他们的身体素质的提升发挥了作用。  此外,郭迎霞还组织单位员工,开展了多次慰问活动。他们的身影时常出现在戒毒所、禁毒支队,慰问广大学员和干警,共同把普通的一天变得有意义,传播温暖和关爱的力量。看到戒毒所的停车场年久失修,不利于干警工作和学员生活,郭迎霞又马上投资,对停车场进行了修缮。  为了配合抓好禁毒宣传引导工作,营造禁毒氛围。郭迎霞始终坚持“防毒于先,宣传禁毒”的理念,长期紧抓禁毒宣传与健身引导相结合的工作,不断加大禁毒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强化健身会员与单位员工的拒毒防毒意识。  在三江倍力健身俱乐部,郭迎霞的团队始终坚持加强对周围群众的文艺健身宣传教育。在每年的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期间,郭迎霞都会组织本单位员工及相关企业员工利用文字、图片、标语等多种形式开展“关爱生命、远离毒品”活动和《禁毒法》宣传。在今年的“6.26”来临之前,郭迎霞的团队共组织开展禁毒宣传活动7场、发放各种禁毒宣传资料800余份,进一步使群众深刻认识到毒品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严重危害性,增强了周围群众禁毒法制意识,引导人们自觉提升抵制毒品侵蚀,积极参与到禁毒人民战争中来。  相信,郭迎霞的这种精神一定会化做一种力量,注入到“履行禁毒义务,参与禁毒斗争”的社会氛围之中,而为本溪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每天清晨,在开封市尉氏县滨河路中段一家餐馆前,总能看到一些环卫工人陆陆续续地前来领取一份爱心早餐。或甜粥稀饭,或包子馒头,还有几根咸菜,总是让前来免费就餐的环卫工人对餐馆老板的爱心善举赞不绝口。  而让人想象不到的是,这份爱心早餐的发起者是一位80后小伙——餐馆的老板吴晓东。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做这份慈善,到尉氏全城找寻爱心老板,再到街头巷尾的人人传颂,吴晓东这个名字和他的爱心早餐一样,越来越被更多的人熟知。  “最初也没想到这份爱心早餐会这么受环卫工人欢迎。”谈起发起爱心早餐的初衷,吴晓东告诉记者:“今年3月份,因为捐助了庄头镇一个贫困家庭后,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莫大乐趣,便萌生了资助更多人的念头,当后来看到餐馆门口环卫工人啃干馍、喝凉水的情景后,我便决定为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80后且拥有自己饭店餐馆的吴晓东,把想法和餐馆里的几个人一说,便得到了支持,说干就干,第二天吴晓东就熬制了免费稀饭。  起初,并没有环卫工人知道餐馆提供爱心早餐。吴晓东就发动店里的员工和朋友上街发放到环卫工人手中。渐渐地,也有人说吴晓东是为了炒作,为了提升餐馆的名声,增加经济收入,但听到这些话他全然不去理会。随着爱心早餐越来越被更多的环卫工人所熟知,如今每天前来就餐的环卫工人络绎不绝。  “现在每天都有80余名环卫工人前来免费就餐,我们享受着他们用辛勤劳动建设的美丽环境,我提供简单的早餐也算是对他们辛劳的回报吧”,吴晓东告诉记者。吴晓东发起免费爱心早餐的事迹,传遍了尉氏县城的每个角落,不少爱心人士也纷纷来到餐馆进行捐助,其中一位爱心人士经常“光顾”餐馆,或是捐助200元钱,或者捐赠馒头、包子等,吴晓东说,正是越来越多爱心人士的捐赠,才使得爱心善举有了更远的传播,也正是爱心人士的捐助,吴晓东决心将这一善举持续下去。  采访结束时吴晓东告诉记者,在偌大县城仅有一家这样的爱心餐点,环卫工人往返就餐势必会影响正常工作,他希望能有爱心人士和自己一起并肩携手,多地点提供爱心早餐,为环卫工人提供就近就餐的方便。
  由作家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畅销书《心会痛,才算长大》,讲述了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是2006年北京市高考文科探花的张智澜,在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的工作和成长经历,记录了她初入职场时感受到的成长之痛、以及救助孤儿时心灵的震撼之痛。张智澜通过亲身经历告诉同龄人,通过参与公益慈善,在真实社会中经受历练,并将其内化为心灵层面的收获,就能快速成长为一个成熟、自立、负责、愿意为他人着想的人。  该书文笔优美,叙述平实,向我们展现了一位高智商职场菜鸟的成长之路,通过智澜独特的青春经历,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慈善行业从业者的艰辛、奋斗与收获。  三年的光阴,身处中国公益慈善的第一线;30个成长故事,历经悲欢起伏,体会到的种种心痛诠释了智澜的成长历程。  从一开始的各种小聪明、小抱怨和小挫折,到经历打击之后的不知所措和重振旗鼓,我们能够通过作者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初入职场,步履维艰,我们也曾面对那些琐碎如订餐、打电话、访问客户的难题,当时仿佛都是不可逾越的高山,现在回首想来,就会像作者一样为自己的成长报以会心一笑。  在张智澜的描述中,一个个形象生动而鲜活的慈善从业者和志愿者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看到这个领域内,那些真正想做事、能做事的人,用自己的努力,默默地为慈善付出,静静地为公益奉献。  用心痛换取成长,能悲悯才有收获。在这本书中,每个故事都落在公益慈善,每次成长都为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与此同时,公益慈善也助力年轻人,让他们在工作中收获个人价值和心灵升华的双重成长。  北师大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从这本书中,看到了中国年轻一代的希望,认为智澜书中所描述的,正是他们走上社会舞台的真实写照。王振耀表示,对于公益慈善事业的投入,往往能够促成人们对于生活与生命价值更深刻的体会,加速年轻人的成长。比如智澜书中写到的:“‘养德’恰恰是‘养生’的起点,其次才是锻炼身体、调理饮食,不能舍本逐末。中医认为宽仁厚德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论语》中就有‘仁者寿’的说法,孔子还说过‘大德必得其寿’。行善之人通常拥有仁爱之心、宽厚之心、敦睦之心、无私奉献之心,这样的人心态和善、平衡,与长寿之道更为相通。”这样的生活真谛和生命哲理,不是出自饱经沧桑的中年或老年人,而是出自20多岁的年轻人,实在令人感叹!正是因为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才让风华正茂的青年人得以站到人生智慧的高峰,体悟生命的真相。这或许是由于在救助弱者的过程中感同身受的“心痛”,让人有了悲悯,而正如智澜书中所说,正因为这颗“会”痛的心,才让人真正“长大”。  该书作者张智澜说,她在慈善工作中接触到的那些大病重生的孤儿和他们的监护人、志同道合的媒体人、倾情奉献的捐赠者,还有温暖友爱的同事们,共同鼓励她以一颗会痛的心去体味作为人的艰辛和伟大。这是慈善最为深刻的视角,也敦促她时刻秉承施受平等的出发点,为需要帮助的人送上有尊严的、持久的关爱。慈善,正是最为珍贵的支点,擦亮了智澜的心目,引导她跨出自我的苑囿,加速了她的成长。  著名作家卢新华认为,在今天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容易恃宠而骄,变得自我、自私、甚至自负,不会“心痛”,甚至拒绝“痛感”。然而,正是痛感孕育了生命,而心痛乃至悲悯,恰恰是完善一个高尚灵魂的必经之路。卢新华向家长们呼吁:让你的孩子做慈善去吧!他们在这过程中一定会像智澜那样逐步抛除自己的偏见,走入他人的内心,感受他人的痛苦,体会他人的情怀,发现人性中最深切的善意,从而放下自我,快速成长。  《心会痛,才算长大》作者专访  1.中国的慈善思想源远流长,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此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但是,近年来,慈善事业在中国有很多争议,尤其是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等等,作为一名慈善工作者,您觉得该如何正确“重塑”慈善在大众心中的形象?  近几年频发的负面事件的确给我国的慈善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它不仅破坏了公众对整个慈善行业在几十年内艰难树立起来的信任,直接导致公众参与慈善的热情减弱,而且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难以消除的负面能量,还使真正亟待帮助的人更难获得及时的帮助。这种挑战带来的影响和打击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对此,我感到非常痛心和难过。  做为一名慈善从业者,我个人的行为难以扭转整个社会对慈善的误解,重塑慈善行业的整体形象。但我觉得,实现慈善在大众心中形象的重塑,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也要求每一个慈善机构、每一个慈善人真心付出,从自己努力做起。优秀的慈善项目,获得公众的认可并非仅仅仰仗宣传层面的倡导,更本质的是踏踏实实地工作,让公众关注、认可项目本身。而慈善从业者也需要更具情怀。  目前的慈善现状时刻提醒着作为一名慈善人的我,在实际工作中,继续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进行专业高效的运作,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我们本着真心帮扶孤儿的初衷,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相信会有更多公众了解我们,支持我们。  无论社会大环境如何,不忘初心,终始如一,我和我的同事们都将踏实工作,尽力而为。  我写作这本书也是希望每一位基金的捐赠人和支持者都能够了解到我们日常运营的具体方式,大到理念,小到细节,在书中都有所体现。  2.在公益事业中,您是否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大款或生意人,您如何看待这些人以及这些人的财富观?这些人真心支持我们的公益事业吗?  我在基金主要负责孤儿公益保险的理赔支持工作及部分宣传推广工作。我并没有直接负责善款募集,因此很少与捐赠人进行直接沟通。但是我的师傅吴慧娟负责募款工作,通过配合她的工作,我了解到基金的募款80%来自普通公众的小额捐赠。所以我本人对“大款”和“生意人”的了解非常有限。  不过非常幸运的是,机缘巧合下我有幸认识了一位大额捐赠人。他访问基金时,领导让我为他讲述我协助理赔的孤儿的故事。他深受感动,当即决定成为我们基金的长期支持者。  不过在我眼中,他并非“大款”,而是一位极富情怀的金融才俊。与逐鹿商界的生意人不同,这位金融才俊赚钱的目的绝非为了聚累钱财。情怀与梦想才是他心底最丰厚的财富;而谈及赚钱方式,他依靠头脑和技术取得成功,从不染指“关系”、“潜规则”等等。若你问他,纵横商场,善意会不会使人易受伤害。他会认真地告诉你,的确有坏人利用别人的善良,但更多人会对善意报以更多的信赖与合作机会。此外,他的财富源于智慧,使用财富的方式也绝不流于个人的奢侈消费。他也更愿意把财富用于为更多的人带去福祉,这迥异于“大款”们的贪恋享受。  感谢基金这个平台让我有缘结识这样富有情怀的好心人,本书中《田先生的眼泪》这一章,就是专门写的他的故事。期待有更多像田先生一样真心为公益慈善奉献的人士加入关爱孤儿的大家庭。
  江文忠,邵武市立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共产党员,福建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海西医疗健康联盟委员,主持的《烧伤外科专业的组建和救治》获邵武市科技成果二等奖,2012年被授予邵武市第十一届优秀志愿服务工作者称号。  邵武铁城活跃着一支服务烧伤与乳腺健康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引领这支队伍的是邵武市立医院副主任医师、共产党员江文忠。  今年44岁的江文忠1996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大学一年级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时分配到邵武市立医院外科从事烧伤整形、乳腺、成人疝、腋臭微创等外科工作,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9个寒暑春秋。他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从一名外科普通医生晋升为副主任医师;他施仁术、怀仁心、做仁人,主持的《烧伤外科专业的组建和救治》获邵武市科技成果二等奖,获得邵武市第十一届优秀志愿服务工作者表彰,主持的《闽赣边区乳腺健康宣传教育项目》被福建省委文明办立项为“2012福建省志愿服务项目援助计划”;同时他还是福建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海西医疗健康联盟委员,福建省烧伤、乳腺协会委员,是一位患者信赖的好医生。  爱撒两岸乐儿童  2005年11月,江文忠作为邵武市立医院烧烫伤专科主治医生,应邀去上海参加“亚太地区及海峡两岸三地烧伤外科学术研讨会”,有幸结识了“台湾儿童烫伤基金会”董事长高信邓先生。江文忠将自己在邵武市立医院治疗烫伤儿童熊锦浩的情况向高信邓作了介绍,双方还就烫伤儿童的心理治疗进行了交流。正是受这次活动的感触,让江文忠踏上了志愿者奉献爱心之路。  2006年7月初,江文忠和烫伤儿童熊锦浩应台湾儿童烫伤基金会的邀请,去台北市参加烫伤儿童夏令营。在台湾,江文忠不仅是一名参加学术交流的医界专家,更是一名受欢迎的爱心志愿者,跟烫伤儿童相处得非常融洽。他发挥自身懂医学的特长,积极配合来自台湾龙华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张靖淳,照料随行去台湾的邵武第一幼儿园在两岁时不慎打翻热油锅,造成头部、面部严重烫伤的小朋友熊锦浩。熊锦浩小朋友虽然历经了6次的整形治疗,烫伤部位基本修复,但心里的阴影尚未完全消除。这次去台湾参加为期7天的夏令营,目的是让熊锦浩能在愉悦的活动中接受温馨的心理治疗。熊锦浩在台湾烫伤儿童夏令营学会了自己洗澡、游泳,还参与表演节目,与台湾烫伤儿童互赠纪念品,让其在免费接受心理康复治疗的同时,切身感受到了海峡两岸浓浓的同胞情。  访病慰困行善德  江文忠在临床工作中真切地体会到一个患者的心情及愿望,深知家属的期盼。他善于换位思考,把每一位患者当成自己的家人来看待。  2008年冬季的一天,家住拿口镇固住村刚40岁出头的患者黄香梅被诊断患有乳腺癌,当她得知自己被确诊患有乳腺癌后,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江文忠得知这一情况后,便主动给她打电话,劝她住院治疗。时隔不久,江文忠应计生部门的邀请到拿口镇朱坊村义诊,他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走访黄香梅。走访发现她家境十分贫寒,如今还住在简陋的土墙民房里。江文忠耐心地和她家人谈心交流,了解到放弃治疗的主要原因就是目前家庭经济困难。江文忠为了让她尽快接受治疗,赢得最佳救治时间,主动向其家属提出为她捐助部分医疗费用,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最终在江文忠的劝导下,黄香梅来到了医院住院治疗,成功地做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出院时,患者及其家属拉住江文忠的手,连声称赞:“江医生比亲人还要亲啊!”  类似这样以患者为中心的志愿者服务事例,对江文忠来说比比皆是。  在病人心目中,江文忠是一位难得的爱心志愿者。江文忠对主管的住院病人留有“回访备忘录”,患者出院后的前一个月时间里,他都会利用休息时间每周回访一次,询问患者的康复情况。走访困难家庭患者时,江文忠经常自掏腰包带上慰问品。  执着科普送健康  江文忠的爱心志愿者服务,十年来从未停下脚步。“哪怕是为健康公益事业作了一点点奉献,心里也会特别高兴。”江文忠说到了,也做到了。  江文忠在健康科普志愿服务活动中,走机关、进企业、下农村,北至光泽、资溪、黎川,南至顺昌……爱心足迹遍及闽赣(邵武)边区的多个县市,而这一切都是他心甘情愿的爱心付出。一份份通俗易懂的健康科普资料,一句句叮咛注重保健的肺腑之言,一次次贴近人文关怀的免费义诊,一条条温馨的提示手机短信、微信,江文忠的志愿者服务之泉在闽赣(邵武)边区源远流长,他先后组织开展了乳腺健康志愿者活动达300余场,惠及人数在12000人次以上,不愧于是一项志愿者奉献大爱的不凡善举。  江文忠注重在乳腺健康俱乐部中开展医患互动、心理疏导等活动,除了每月两次周末举办一次乳腺健康科普知识讲座和义诊外,每个季度初俱乐部还组织一次较大规模的集体联谊活动。活动中,江文忠常常备有精彩的电教课件,给大家带来全新的感觉,就连如何处理好婆媳关系,如何提高生命的价值等都列为互动内容。  时光流逝。如今,江文忠对志愿者服务的热心依旧不减。他说,不管自己身在何处,健康科普志愿服务的信念是不会动摇的。
  关于“偶愚”这个称呼的由来,社团负责人的他有自己的解释——十年前投身公益事业的时候,朋友们无法理解一个“草根”为什么非要涉足慈善。“有人甚至说我笨,所以干脆我就自称‘偶愚’了。”他笑着说。  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偶愚和公益伙伴们成立了西部雏鹰助学项目,在经过8年发展后,发展成为一个更为正式的慈善机构——广东省雏鹰助学促进会。谈到西部雏鹰,偶愚就像谈到自己的孩子一样,满脸笑意。“她能坚持十年,如雨后春笋般生根发芽,首先因为我们了解受助者为什么会困难以及困难的原因。其次,我们通过‘把脉’,找准了公益项目应该怎样运作才能更加接地气。”他强调,“接地气”很重要,只有怀抱着务实的精神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2011年,郭美美炫富事件被媒体披露,整个中国公益慈善组织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中国的慈善组织的发展是很艰难的,在外界看来,人人都是贼。”他说,“一提到募捐善款,社会大众第一反应就是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你,然后才会慢慢检验你,澄清你,这样的话,时间耗费得太长。”这些经历让偶愚认真思考了西部雏鹰未来的发展方向。  到底要走怎样的公益道路?西部雏鹰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关注重点在哪里?这些都是偶愚和公益伙伴们思考、探讨、商量过的问题。在他的“理想国”中,公益应该是一种带着温度,带着“人文主义”关怀的事业,而非单纯是募捐款项的数字。相比于其他的公益组织,他更希望通过自己和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让一群生命、让他们的脊梁站了起来,让他们真正得到生命的解放,从而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他强调,西部雏鹰首先要让那些生命中缺乏保障的人找到生活的质量。进一步说,要让他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领悟一个真谛——贫穷的生活不能磨灭自己的责任感。  而在他心目中,西部雏鹰最重要的使命是一种正能量的积蓄与续集,“当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又用自己的双手去帮助他人,这就是正能量。”他强调。
  6月14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在微公益平台发起号召,呼吁社会爱心人士伸出援手,一起帮帮75个孤儿和他们的“妈妈”李利娟。所筹善款全部用于孩子们的疾病治疗,以及日常基本生活的必需支出。  李利娟是谁?她为何会有这么多娃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身家百万的李利娟,19年间收养了75个孩子。早年间靠其生意和积蓄养家,到2011年已入不敷出,现如今更是欠下200多万元的债务。  此时,身患淋巴癌的李利娟仍在努力挣钱,只为给那些同她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爱心妈妈”的坚守  河北省武安市上泉村,村西头的山脚下建有几座低矮的民房,周边的村民都称这块地方为“爱心村”。李利娟是“村”里的户主,她家的户口登记簿就像一本小人书,足足70多页。  就在一个多月前,这个大家庭再添新丁,就是李利娟捡到的第75个孩子。  “一个刚出生两天的男婴,随身只留有一张‘是儿子,盼闺女’的字条。”打开屋门便看到脚下放着个孩子,像这样让一般人感到震惊的事情,对李利娟而言已是司空见惯。抱起眼前这个手脸浮肿的小生命,她连夜赶到了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医生说孩子心脏杂音重,估计是很严重的心脏病,离开氧气随时都可能窒息死亡。”刚刚捡到的婴儿,转眼就被送进了ICU重症监护室,从李利娟的眼神中却看不到丝毫犹豫,“我不可能眼看着他死去。”  6月8日,李利娟又一次来到北京。她四处奔走,为了这个未来也会像其他孩子一样喊她“妈妈”的婴儿联系医院,希望能够治好他的心脏病,让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  充满戏剧性的是,这些命运相似的孩子似乎是排着队找到了这位“爱心妈妈”。早在4月27日,李利娟刚刚捡到一名脑积水的弃婴。而此前两天,她从附近教会门口领回了第73个孩子,一个患有唇腭裂和先天性心脏病的男孩。  从1996年5月,李利娟收养一个5岁的四川籍孤儿开始,19年来,相继有75个孩子走进她的生活。他们中,有被人捡到的弃婴,也有狠心的父母直接扔在门口的,还有徒步数百里前来投奔的。目前,有69个孩子已经上了户口。尽管这些孩子的年龄相差很多,但李利娟对每个孩子的过往都记得清清楚楚。  “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他们中的80%是因残疾或疾病而被遗弃,剩余20%的孩子是遭遇家庭变故的孤儿。”李利娟说,目前,急需手术救治的有15个孩子,他们中最小的尚未满月,最大的24岁,分别患有唇腭裂、心脏病、脑瘫及脑积水等疾病。“虽然手术费用缺口还有100多万元,但让人欣慰的是,没有一个孩子在我手中夭折。尽管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但我们始终在一起。”  “百万富翁”的曾经  今年46岁的李利娟,皮肤黝黑粗糙、眼角爬满了皱纹。人们眼中的她,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没人能想到她从小在城市里长大,更难想象她曾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做服装生意起家的百万富翁。  “身边围绕着75个‘子女’,却有10年都见不到亲生儿子。”李利娟说,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儿子小文(化名),这已成为她内心无法愈合的伤痛。事实上,她也正是因为儿子才开始收养孤儿。  在李利娟20多岁时,与前夫靠着勤劳能干成了“有钱人”。然而,在她不幸遭遇一场车祸后,前夫染上毒瘾败光了大半家产。无奈之下,双方协议离婚,要强的李利娟净身出户。让她没想到的是,前夫为了换取毒资,竟然将亲生儿子以7000元的价格卖给了人贩子。“我接到消息后,赶到车站把儿子抢了回来。”李利娟说,正是这场刻骨铭心的家庭变故,让她走上了一条收养孤残儿童的道路。  在收养了七八个孩子后,李利娟将投资铁矿赚的百万家产用来养家。然而到了2008年,因城市规划,矿区停产,家中30多个孩子一下断了经济来源。为了给孩子们治病,李利娟变卖了豪宅、轿车等所有值钱的东西。3年后,巨大的经济压力让她开始入不敷出。因收养的孩子不断增多,李利娟借遍了身边的亲戚朋友,至今已欠下200余万元。  所幸“爱心村”有许多人过来帮忙,有12个照顾幼儿的保姆奶奶,以及司机、厨师等各1人,他们都是来自邻村或本村的村民。  为了一群孩子的生计,精打细算的李利娟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简易板房里摆摊卖鞋,她还种了20多亩地,养了120多只羊、猪、鹅。“能不买的我们都自给自足,好在孩子们很懂事,都会帮着干农活,照顾弟弟妹妹。”  据了解,除了自谋生路,李利娟和孩子们的生活来源主要靠社会捐助。4年前,武安市民政局给49个孩子都上了低保,每个孩子每月能领到100元到400元不等。此外,“爱心村”每个月都能收到民政局提供的大米和面粉等物资。  顽强女性的抉择  每天早上5点,李利娟准时起床,烧水做饭,打扫庭院,开始了她如同行军打仗一样紧张忙碌的一天。把孩子们各自送到学校后,已是早上8点多。下午放学后,她依次接上孩子们返回“爱心村”,辅导作业、做晚饭,给生病的孩子熬药、按摩,哄年纪小的孩子睡觉……做完这些,往往已过了深夜11点。  因过度操劳,李利娟的身体每况愈下。2011年冬天,她被诊断出患有早期淋巴癌。“住了7天院我就逃回家了,花那么多钱治病,还不如给孩子们创造条件。”李利娟说,回家当晚,她一个人跑到山上哭了一宿,“早上起来我还是这群孩子的妈妈,我知道我的担子,我只能更加拼命地养家。”  在不幸罹患淋巴癌后,2013年,李利娟还因治疗尾椎骨骨折时输错药,差点就成为植物人。多次死里逃生,李利娟说自己并不害怕死亡,“就怕孩子们没了着落。”在她看来,照顾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是责任也是感恩,“我养了他们,我的命也是他们救回来的。”  李利娟忘不了,2001年她在银行门口遇上打劫,头部被砸伤,伤势严重,失血过多,在休克后曾一度被医生放弃抢救。“后来我听说,孩子们不断恳求医生继续救我,还劝说我的家人不要放弃。他们一个个跪在病床前不停地喊着‘妈妈’,当昏迷3天后的我微微睁开眼睛,孩子们全都喜极而泣。”  19年的人生,75个孤残孩子。孩子们在“爱心村”里有了“妈妈”,有了名字,有了家,开始有了童年美好而幸福的回忆。这群孩子中,只要一到上学年龄,且身体状况允许,李利娟就想方设法把他们送到学校读书。如今,5个年龄较大的女儿已经出嫁,一个儿子考上了公务员在陕西省公安系统上班,还有3个女儿在北京、保定等地上大学。  每当谈起这些孩子,笑容总能在李利娟那张疲倦中带着愁容的脸颊上显现。她说,自己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孩子们在一起快乐地生活。这位博爱的“妈妈”,从没想过从孩子们那里得到任何回报。“过年过节时,拿着二斤水果来看看我就够了。”在李利娟心中,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幸福。
  他,年过半百,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送货大叔,骑着三轮车送货是他每天必做的工作。他,也是一名热心的新永康人,送货之余,只要得知有谁需要帮助,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微薄的力量。他,还是一名热心义工,在他的号召下,50多名热心慈善公益的外地务工者组建起了“新永康人服务队”,传播正能量……他,就是吴安建,来自重庆却闻名永康的“拉货大叔”。  近日,吴安建在永康的慈善事迹传到了家乡,也感动了家乡父老,重庆5家媒体记者特意到永康对吴安建进行了专访。  此次专访的主题为寻访“逐梦他乡重庆人”,为庆祝重庆建立直辖市十七周年而设,由重庆市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外事侨务办公室、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发起。当重庆的几家主流媒体制作“逐梦他乡重庆人”专题片时,了解到吴安建热心慈善、助人为乐的事迹,便马上联系了他,并将他列入了采访对象之一,浙江共2位对象入选,另一位是在长兴县开饭馆免费招待环卫工人吃饭的重庆人。  得知这一好消息之后,永康市慈善总会会长胡德伟等人都为其感到高兴,借此机会,我们也了解了更为全面的吴安建。  从小受人帮助  立志回馈社会  吴安建今年50岁,出身贫寒。“我6岁时妈妈去世,11岁时爸爸也离我而去,我从小就没少受村里人帮助,这份情我一直记着。”吴安建说,当年的生活环境不比现在,村民们要养活自己都比较困难,但他们却对他伸出了援助之手,这让他感动至今,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他立志要好好努力,回馈社会。  吴安建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不管在哪里,不管自己口袋里还剩下多少钱,只要得知有人急需帮助,他都会毫不吝啬地给予帮忙,或捐款,或为其联系慈善部门。  吴安建读书不多,从事的也都是体力活,每个月赚的钱也有限,但他从没停止过做慈善。“我有多少能力就帮多少人,哪怕只能捐一元钱,也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吴安建说,他只读了3年书,现在最看不得的就是孩子们读不起书,“在孩子们困难时帮一把,说不定可以改变他们的人生。”  当记者问起,是否还记得资助过多少人,共捐助了多少钱,吴安建憨厚地笑了:“我从来不算这些,我帮别人从没想过要从他那里得到回报。”  为老人申请救助  让他“火遍永康”  吴安建2004年来到永康,在古山镇世雅五金市场当送货工,当时的月工资只有几百元,但他从未停止过慈善的脚步,并且是默默无闻地做着力所能及的慈善。直到2013年的一次帮困难老人申请救助,让他在永康一下子“火”了起来。  2013年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吴安建得知方岩镇一位81岁的老人生活贫苦,两个儿子相继患癌症去世,留下一个16岁的孙子,老人不堪重负。9月底,吴安建就蹬着三轮车来到老人家,给他们送去了食用油、大米和200元钱。从此他成了老人家的常客,时不时捎去米、肉等物品。看到老人家这么困难,吴安建觉得光靠自己一个人,力量有限。他赶到永康市慈善总会,希望能帮老人一家申请救助金。  这位不速之客的到来,一开始还让慈善总会的人大吃一惊:“我们以为他是来申请救助的,没想到是为了帮助别人。”在为老人成功申请到救助金之后,吴安建就成了慈善总会的“常客”,一旦发现了困难的对象,他都会及时向慈善总会反映,帮助困难对象跑前跑后送材料办理手续,经吴安建反映的对象,慈善总会都会认真审核,加上吴安建对困难程度把握比较准确,他送来的对象基本上都及时得到了救助。  没过多久,新永康人吴安建在永康热心慈善的事迹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金华日报、钱江晚报、浙江日报等众多省内外媒体纷纷对其进行了采访报道。一夜之间,这位来自重庆的拉货大叔“红了”,“红”到出门坐车,很多出租车、公交车司机都不收他的钱。当年他也获得了永康市第一届“优秀新永康人”称号。  会将慈善一直做下去  尽管“红”了,也获得了一些荣誉,但吴安建非但没有骄傲,还将荣誉化作继续做慈善的力量,他说,在慈善这条道路上,他会一直走下去,并且要带更多的人参与慈善。  吴安建的善行首先影响的就是他的家人。“我的家人都非常支持我做慈善,并且,他们还跟我一起做慈善。”吴安建骄傲地说,现在,他唯一的女儿、女婿都非常热心公益,去年6月,他在老家谢坝村组建了一支救援服务队,救援队的服装、水泵、云梯等器材就是由他的女婿赞助的,女婿现在还成为了这支队伍的领头人呢。  今年年初,在吴安建号召下,一批热心慈善公益的外地务工者组建起“新永康人服务队”,助学、助难扶困、义工劳动、慈善公益活动等等,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现在“新永康人服务队”规模已经达到了50多人。
  在新疆库车县林场吾斯塘博依村,提起田福进和田开林父子俩,村里人都会夸他们是热心肠,这对父子在村里扶贫帮困三十余载,受到了村民的称赞。  6月25日,记者见到了已经80岁高龄的田福进。1966年,来自甘肃的田福进因为修建铁路来到了新疆库车,没想到一呆就是50年。老人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林场吾斯塘博依村那时候条件很差,村民们喝的是涝坝水,出门是土路,一脚踩下去,看不到鞋,一身都是泥沙,即便如此,他还是选择留了下来。  田福进老人说,那时候村里没有磨面的地方,磨面要去很远的村里,特别不方便。他当时就想在村里开一个磨面坊,自己经济能力有限,于是东借西凑,买回了一台磨面机,终于开起了磨面坊。村里的人不管是维族乡亲还是汉族乡亲,在家门口就可以磨面了。磨面坊一开就是20年,扶贫帮困也是从这台磨面机开始,遇到村里的困难户来磨面,田福林总是好心的免费磨面,有时还会送面粉。  村民艾尼莎木·莫明就是其中一个,她的丈夫早年因病去世,留下她和四个年幼的孩子,作为邻居的田福进一家伸出了温暖的双手,经常为她送去面粉,一直送了8年,直到她的孩子们长大可以自己挣钱。  如今每年过节,艾尼莎木·莫明都会带着四个孩子去田福进家拜年,田福进夫妇还会在自家的菜地里摘些新鲜蔬菜让他们带回去。  田福进老人说:“远亲不如近邻,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就过去了”。  热心肠的田福进老人喜欢帮助别人,儿子田开林从小耳濡目染,渐渐也加入了扶贫帮困的队伍。如今也已经49的田开林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有着自己的棉花地,有时候还去工地上打工,即便自己并不是特别富裕,他还是经常帮助一些困难的乡亲们,并且坚持了20年之久。  说起原因,他说,自己从小看着父母勤俭节约却经常帮助着村里的困难户,现在父母渐渐老了,他想将这份爱心传承下去。  田开林和父亲一样,经常会帮一些孤儿寡母,村民加娜提汗·克莱木就是其中一个。  加娜提汗·克莱木很早的时候与丈夫离异,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还有一个年老体弱的母亲,自己身体不好,靠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加娜提汗·克莱木有5亩地,每年到春播时,就是加娜提汗·克莱木最焦心的时候,自己不能干重活,心里特别着急。每到这时,田开林夫妇就会帮加娜提汗·克莱木种小麦,帮她打理,还经常送些吃的给加娜提汗·克莱木一家人。  加娜提汗·克莱木对于田开林夫妇,也是说不尽的感谢,逢年过节,她也会上门拜访。加娜提汗·克莱木对记者说:“平时都是他们帮助我们一家人,他们是好人,我从心底里感激他们。”  田开林对于帮扶,只是简单的说道:“我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家里困难,我更不能看着孩子和女人掉眼泪”。  如今,田开林是村里群众都喜欢的人,也是大家最信任的人。每每遇到村民之间的纠纷,谁家的羊吃了谁家的麦子,谁家地里的棉花苗被水淹了,总是会找他评评理,他也会把事情处理得皆大欢喜。村里修建村委会,田开林总是带头出义务工,开上自己的拖拉机,拉土总是跑在前面。有人笑他太积极了,他说:“村委会是谁的?是我们大家的,我是党员,我不带头还像个党员吗?”
  “你现在看到的爱心延边公益协会只是个开始,就像刚开始的歌剧,好戏才刚刚上演……”这是姜铭在采访结束时对记者说的话。在他的讲述中,记者看到了一个志愿协会的成长历程,看到了一群志愿者的美丽身影,更看到了“爱心延边”的美好明天。  姜铭今年37岁,阳光爽朗,却不善言辞。在延边医院东侧的一个4层小楼里,记者见到了他。“这是我们协会的办公地点,三个房间,一个办公室,两个仓库。”姜铭告诉记者,这三间房一百多平方米,是在协会成立之初一位爱心人士个人捐赠的。  “2012年,协会刚成立那会儿挺难的,只有会长张永文和我两个人。那时从入户走访救助对象到联系企业招募志愿者都是我们俩跑东跑西。还记得第一笔启动资金是一位爱心人士捐助的3650元,那时心里相当激动。随着协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有会员500余名,爱心企业25家,账户里的余额达6.5万余元。”姜铭告诉记者,从1995年至今,他坚持无偿献血,这期间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志愿者,因而积极发起和筹建了“爱心延边公益协会”。  “我们协会倡导以‘微公益’为主要活动形式,从微不足道的公益着手,强调积少成多,为普通人奉献爱心搭建一个公益平台。在不影响工作和家庭的情况下,通过组织志愿者每个月少抽一包烟、少喝一顿酒,省下20至30元钱,利用休息时间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办公室旁的房间里,摆放了一地的纸壳箱。姜铭告诉记者,纸壳箱里装着2000余件旧衣物,这些衣物都是爱心人士为“爱心衣柜”活动捐助的。而另一个房间堆满了企业捐赠的大米、白面、豆油等生活用品。“25公斤大米和一桶油可以让一个‘三无老人’吃两个月,我们每个月固定为20位老人提供,两个月轮一回。还有龙井岛村慈爱院的23个孤儿,每个月300公斤大米,一年12吨煤。汪清、安图各10名贫困的高三学生也是我们每个月固定的帮扶对象。25家爱心企业每个月连钱带东西啥的平均下来应该有八九千元左右”。  “社会上一些急需救助的特殊病人也是我们一直关注的对象。”姜铭说,雪中送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志愿者,更应该把这种美德传承下去。“张伟民是延吉市朝阳川镇太阳乡合作一队的农民,2000年的一次车祸导致颈椎以下高位瘫痪。当大多数人选择离开的时候,妻子李桂玲却生下孩子,照顾高位瘫痪的丈夫。每天干完农活就为丈夫按摩,按摩完了又去干活。夜间,每半小时为丈夫翻一次身,定时接尿,即使凌晨二三点丈夫拉尿到了被褥上,李桂玲也会起身拆洗被褥。15年过去了,李桂玲依然不离不弃、毫无怨言地伺候公婆,照顾丈夫,抚养孩子……看到这个报道后,我被这不幸却又坚强的一家深深地打动了,也更坚定了做微公益的信念。后来我骑车走了几十公里去看望这个坚强的家庭,也是从那时起,每个月都会想办法给这个家庭筹集25公斤大米、一桶豆油和400元现金,一直到今天。”  4年来,姜铭几乎舍弃了自己全部的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到延吉、龙井、太阳乡各处走访,在小学、社区、敬老院、大山深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博物馆工作的他,并没有多么富裕的生活,却甘愿无私奉献。一辆骑了4年的自行车是他出行的工具,也成为他传递爱心的证明。只要有休息时间,他都会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延吉市的大街小巷。帮助困难群体对他来说,已经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发展壮大爱心延边公益协会一直是姜铭的心愿。为了更多更好地帮助困难群体,姜铭与协会的几位主要成员开始着手对爱心延边公益协会进行注册。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爱心延边公益协会终于正式成立。这也是延边州又一家正式注册的独立公益组织。“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爱心延边一定会造福一方百姓!”如姜铭所说,爱心延边公益协会的明天注定更精彩。
  &扎根基层,做一名实干家,在老百姓的柴米油盐中实现我的人生价值!&2012年,清华大学法学院硕士毕业的徐勃怀着这样的信念,背上行囊带着梦想,奔向未来,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岔路河镇下坎村担任村支部副书记,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在基层的3年,从下坎村副书记到镇党委副书记,他走遍了全镇15个村的每个角落,撰写了4万多字的《岔路河生态经济文化可行性报告》;在对新加坡的招商工作中,他促成多个重大项目落户岔路河镇;作为一名江西老表,他将妻儿父母接到自己的身边,下定决心要在东北的农村耕耘梦想。  放下身段扎根基层,将青春绽放在黑土地上。在团中央&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走基层的分享活动中,徐勃说,&青年人都是梦想家。向上向善,是最快乐的事情,最符合我们青年人的天性和追求。向上向善的青春是最美丽的青春,让最美丽的青春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  清华才子放弃高薪投身农村  刚毕业时,徐勃的确有很多选择,可以去企业拿高薪,可以去律所当律师,在周围的亲朋好友看来,无论如何,他都应该是留在大城市里。  而在毕业时,徐勃却一份简历没有投过,一次企业宣讲会都没有去听过,公务员考试也没有参加,他用他的时间去学习了吉林省的十二五规划等文件。  徐勃说,&我很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要做什么,我听从内心的召唤。基层是我熟悉的地方,我要用我的脚步去亲身感受吉林这块土地的热度。&  徐勃来自农村,对三农问题一直非常感兴趣,在学校的时候他也是三农学会的副会长,专门学习研究我国的三农问题。他曾去过河北保定调研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到过北京的十多个工地,去过甘肃民勤县的沙漠,写过一些关于三农的调研文章。  2011年,毕业前的那一年,徐勃先后三次来到岔路河镇,走街串巷,深入农家做调研。岔路河镇的夏季是一马平川的黑土地和一片绿油油的水稻,而到了冬季又成为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冬域之城,尤其是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城镇化建设,无不深深的打动着这位南方小伙。  2011年底,吉林省从清华引进毕业生到吉林工作,基于对三农问题的兴趣和对东北自然、人文环境的好感,徐勃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当时填报志愿表时有三个机会可以在吉林省省直机关工作,但我只写了7个字:坚决要求去基层。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他不仅自己做好事,还拿出500万元设立基金,帮助遇到困难的“好人”,以此鼓励更多的人来做好事。  6月10日上午,在铜川市新区阳光广场举行一个了仪式,一家企业的老板唐孝标拿出500万元设立公民道德基金。为此,铜川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闫旭还向唐孝标颁发了铜川市精神文明建设突出贡献奖荣誉证书。  据了解,“唐孝标公民道德基金”专用于表彰奖励在铜川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中涌现出来的道德模范,唐孝标希望这项基金可以让更多的人学好人、做好人,相信做好人有好报。今年56岁的唐孝标是安徽人,目前在宜君县运营着一家房地产公司,从2006年到宜君投资发展至今,唐孝标把他的慈善事业也带到了当地,这些年已累计为铜川公益和慈善事业捐款556万元,他本人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慈善企业家”,先后获得了铜川市道德模范、陕西好人、第四届陕西道德模范候选人等荣誉。  唐孝标说,自己坚持做好人、做好事,还是受老母亲的影响。唐孝标的母亲是一位教师,一辈子都乐于助人,如今已经八十多岁,平时省吃俭用,遇见别人有难就会慷慨相帮,每年都要把退休金的三分之一,用来捐助给贫困大学生。在唐孝标眼里,慈母的这些善举,就是他们家一份沉甸甸的“家训”。“钱要用在刀刃上,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唐孝标告诉记者,在他被评为“陕西好人”后认识了其他的“好人”,他发现一些“好人”自己的家庭也很贫困,但仍一直坚持做好事、做善事,他就想为这些“好人”也做些事。随后,他主动写信给铜川市委书记郭大为,申请成立基金,以奖励那些好人,很快他就收到郭大为书记的批示,同意他成立这个基金。
Copyright (C) 德照教育版权所有 鲁ICP备号 工商联认证机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学物理方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