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能没有你作文800字太依恋的作文

09:06 | Tags 标签:, , ,
作者:海苔熊(Hanason)(个人主页:)
「学长,我决定不要研究亲密关系了。」几个月前一个正妹学妹跟我说。
「为什么呢?」我几乎是下意识地问她。
「因为我看了一学期有关亲密关系的文献,发现许多东西就算不做研究,凭着我原先的经验也能猜到。」这种话从正妹的嘴中说出来,我真不知道该说「不意外」,还是应该举一些稀奇古怪的研究来反驳她。
不过学妹的话也的确让我思考,我们除了比较会引用文献之外,到底比一般凡人多懂了些什么?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好的理论来说明什么是爱情,又有什么影响爱情最多?毕竟就连提出爱情三因论红极一时的Sternberg,晚年时也承认,爱情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复杂,另外写了一本「爱情是个故事」(Love is a story),重新解构与诠释爱情(下次跟大家分享)。在读了Brehm (1985)的之后,这个问题似乎有比较明朗的答案。我发现,与25年前比起来,我们对爱情似乎并没有了解得更多,相反地,是增加更多的不确定性。从前奉为圭臬的一些理论与现象,现在大多都要在补上一句「不过…」;从前以为稳定的结果,现在也出现了争论。如果爱情的研究都不能得到一致的结果,重复无止境的循环,心理学家们是否该放弃这条没有终点的路?
幸好,Hazan & Shaver在1987年提出的有着划时代的贡献。从那一年开始,亲密关系研究者像着魔一般,在谈论到爱情的时候,都不得不触及依恋的议题。以我最喜欢的一本期刊Personal Relationships为例,2010年就有一整期在介绍并阐述未来依恋理论的发展走向,其他大的期刊如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等等,近五年来几乎每两个月就会有一篇以Attachment作为标题的文章,其他虾兵蟹将的小期刊就更不用提了,依恋理论简直是亲密关系研究中的红海。(如果你完全迷有听过依恋理论,强烈建议先阅读)
但即使是依恋研究,同样需要面临的问题是:我们比1987年以前,多知道了些什么?或者,我们其实一样在原地打转?本文回顾近两年来(因为光这两年资料就相当丰富)在社会心理学各大期刊发表的文章,并试图整理出五大当前依恋研究的脉络(也因此内容比较艰涩,可能需要泡一杯咖啡耐心地看):(1)从分类到向度、(2)从把妹恋爱到结婚生子、(3)从劈腿嫉妒到性行为、(4)从后天先天到交互作用、以及(5)从依恋对方到接纳自己。
一、从分类到向度
最明显的改变,是依恋研究渐渐从分类的方式走向二维向度化。Brennan & Shaver (1995)整合了诸方量表,以二独立向度:焦虑与逃避,来捕捉个体的依恋风格,自此,我们不再区分你是什么型或我是什么型的人了,而是阐述你哪一种「倾向」比较高[1]。换言之,一个人同时具有焦虑与逃避的两种倾向,而低逃避、低焦虑者则比较趋近安全依恋。另一项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稳定的「人格」,依恋风格更可能因为关系而有所改变。Barry, Lakey, & Orehek (2007)进行了两个研究,发现相对于整体的特质,依恋风格会依照不同的关系而不同(比方说跟家人可能比较逃避的,跟爱人却可能是倾向焦虑的),不论是在自我观感、正负向情绪、或是知觉伴侣支持(perceived support )方面。
二、从把妹恋爱到结婚生子
第二个改变,是我们开始将依恋研究的触角,延伸到关系的不同阶段,从把妹,恋爱,分手,结婚,性行为,到生孩子,甚至是丧偶。让我们从所有恋情的源头「相识」谈起。一段恋情的开始常取决于第一次见面时彼此是否看对眼。如果你去参加快餐约会(speed dating),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有些人相当「不挑」,几乎对所有人都示好,表现得相当积极、很快想与对方拉近距离,但也很悲惨地,几乎被所有的人拒绝。
「这时候你就能体会到人帅真好了吧!」、「看来我还是得常常换ID自推原po是正妹阿!」或许强者乡民会簇拥争先恐后地回答。的确,一项可能的解释是这些好人卡经销商缺乏外貌吸引力,但近年的研究指出,他们很可能是焦虑依恋者(McClure, Lydon, Baccus, & Baldwin, 2010)。McClure等人找来116位男女来进行速时约会实验[2],并记录他们在约会时的互动情形、吸引力(他人评估)、配对成功率等等。结果发现,焦虑依恋者比较不受欢迎、不具吸引力、博爱(less choosy),但配对成功率反而极低。McClure等人指出,这些人采取「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愿放过一个的方式」,洒网捕鱼,乱枪打鸟,所以错失 Mr./ Ms. Right的机率很低,但同样的,打中的机率也很低。只是他们始料未及的是,这样的求偶策略,使得他们被评估得相当廉价,也为他们赚进(?)更多张好人卡。
开始恋爱之后呢?Slotter & Finkel (2009)发现了一个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的事实:也因为这些焦虑依恋者的爱人得来不易,他们一但进入一段关系之后,比其他人更不容易分手(这就是为什么你的另一半天天跟你吵闹要分手,却迟迟不走)。虽然他们总是常常报告自己不满意这段关系,伴侣不够爱自己,但奇怪的是,他们倾向保持对这段关系相当高的承诺感。Slotter & Finkel(2009)想知道这个奇怪的情形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焦虑依恋者倾向待在一个自己也不满意的关系里呢?于是他们进行了一项实验,追踪69位在恋爱关系中的参与者半年后的关系状况,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安全依恋者对伴侣的承诺感与分手机率,会随着伴侣给予的支持是否能满足需求而有所变动,但焦虑依恋者的承诺感与分手机率,则几乎不受到伴侣的行为影响。在其后续的实验中,同样地也发现,当个体被促发焦虑依恋倾向时,他们对伴侣的好(或坏)比较感受不到,更不会因此影响到这段关系的承诺感。简单地说,不论伴侣满足是否有满足自己的需求,焦虑依恋者都难以察觉,而一致、僵化地认为伴侣对自己不够好,但又因为害怕失去对方,不愿离开或结束关系。
和焦虑者谈恋爱的时候,另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她常常说你对她不好,你把两人关系弄得很糟,你在无理取闹,但你其实想说,做这些事情的其实好像都是她,做贼喊抓贼。Turan & Vicary (2009)发现,焦虑依恋者不但较难以察觉并感谢伴侣的支持行为,自己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也甚少会做出有利关系的决定,更多的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有利关系的行为」。那我不是很衰吗?难道我就该默默地承受她的任性,藉以修养我的品性?Turan & Vicary的建议是:多沟通,让他多了解你所做的哪些事情是「在为这段关系努力」,并多读海苔熊写的文章。
他们在后续的实验检验了先前知识的效果,不论是哪一种依恋风格的人,都可以经由增加对伴侣支持行为的了解,提升关系满意度。这也是为什么过去研究都一致地发现,教育程度高的伴侣可以存活比较久,也较能解决关系中的问题(Sullivan, Pasch, Johnson, & Bradbury, 2010)。
谈恋爱的好处是,我们好像可以把所有问题都丢到结婚再解决(S. Brehm, Miller, & Perlmam, 2010)。进入婚姻之后我们开始发现,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一段致命的差距。Clark, Lemay, Graham, Pataki, & Finkel (2010)对亲密关系中「理想」与「现实」相当有兴趣,他们邀请了108对即将结婚的夫妻,在结婚前3~4周测量他们对婚姻的「理想」价值观,并问他们是否依循「实践」之,然后于他们结婚两年周年时再测量一次。几乎所有的伴侣都认同「共享」(communal prototype)比「交换」(Exchange prototype)的价值观好[3],但是Clark等人发现「共享」常常只是一种「理想」,在真正实践的时候,大多数人仍采用「交换」的价值观。有趣的是,随者时间的推进,安全依恋者较能渐渐采用共享的价值观(并认为伴侣也跟他一样),而逃避依恋者不但相反,还认为伴侣跟他一样走向交换的价值观。
结婚之后接下来需要面临的问题便是生小孩,过去研究一致地发现生完小孩之后,婚姻满意度会骤降(Shapiro, Gottman, & Carrére, 2000),而如果你的另一半是焦虑依恋者,情况可能更糟。McMahon, Barnett, Kowalenko, & Tennant (2005)针对一百位刚生小孩的妈妈们进行一周的测量,发现焦虑依恋的妈妈,在一年内忧郁的症状较为明显,而她们如果在产后受到较少的关心与照护,倾向呈现更严重的忧郁症状。因此,丈夫在产后给予妻子多一点关怀(比方说多用「我们」取代「你」或「我」),便能有助于舒缓妻子忧郁的症状(Shapiro, et al., 2000)。
结婚生子之后呢?正如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世间也没有永恒的爱情。再完美的恋爱都会有终结的一天,不论是伴侣移情别恋,或是偕老白头,一方先走。我们生命中常常需要面对自己深爱的人离开我们--不论他们是不是自愿的。在这些时候,依恋系统一样扮演重要的角色。Sbarra & Hazan (2008) 大量回顾了过去有关失去伴侣后心理与生理的调整,指出一段关系的形成是生理(Oxytocin)与心理上(Attachment bond) 的双向结合,而关系在消逝之后,我们也需要三种调整:调整自我、调整自己与身边他人的关系、重新定位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并深呼吸,为失去的这段关系,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Sorenson, Russell, Harkness, & Harvey, 1993)。
从前和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会不经意地与姊妹淘聊到他有多呆多傻;
从前与其他异性出去的时候,总是要稍微保持一点距离;
从前跟他在外面过夜的时候,还要和朋友套好,是跟死党一起去旅行。
现在,他们要适应你变成单身的、你要持重新接受自己回到一个人、你透过更改FaceBook的状态、跟朋友哭诉,重新调整你在朋友圈中的定位;当然朋友也愿意空出多一点时间跟你相处,陪你走出阴霾,因为这些时间原本都是你保留给另一半的「重色轻友」时光;你变得有更多的时间独处,好好想想没有他的世界该靠什么继续走下去。这些,就是调整自我(Self-Regulation)及调整与其他人的关系(Coregulation)的过程。
从前我们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他是你能依靠的安全保垒,现在这个堡垒消失不再了;
以前一起去的地方,现在只能自己去了;
以前一起吃饭的餐桌,现在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吃了;
还残留前一晚她气味的被窝,现在只能自己一个人睡了。
我们被逼迫开始习惯一个人看电视、一个人吃波卡、一个人上街买东西。不用再等对方回家了、不用买她的晚饭了、不用烫他的衣服了、不用配合他的时间起床、也不用忍受他无理取闹了。当初进入关系时要相互配合的部分,现在都不用再做了,因为对方已经不在,不在自己身边了。这些,则是「调整成一个人」(Dysregulation)的历程。
[1]但为行文简便故,还是让俺偷懒一下用「焦虑依恋者」取代「焦虑倾向较高者」吧,事实上几乎所有依恋学者都仍然用这种偷懒的描述法。
[2]你可能会有兴趣快餐约会真的有用吗?能找到Mr. Right吗?你可以去看一下discovery频道有一集是讲快餐约会的,就能发现:天下的男人都在找同一个女人,天下的女人也都在找同一个男人--而这个人通常与他们参加实验前,所描述的「理想对象」一点关系也没有。
[3]共享价值观:一段婚姻的关系是应该在对方需要妳的时候,尽量地进自己所能提供她自己能做的部分,而受到帮助的一方不需要觉得有什么亏欠。交换价值观:一段婚姻的关系本来就应该要公平,当对方对你付出的时候,你也应该要等值地回报他。
Picture credit:
原文发表于
本网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 &&Designed By &&&基于依赖,是福亦是祸,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如果没有人依靠会觉得很孤独,但是,过度的依赖又会让我们失去自己做事的能力,用当今很流行的一个词形容,依赖就是一把双刃剑。如何用好这把剑对于每一个人都十分重要。
在我看来,依赖应该运用正确的方法,适度地依赖于别人,可以从别人那取经,从而使自己事半功倍,相反则会事倍功半。
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只因求贤若渴,希望能够得到孔明的帮助以成就他的伟业,如果我们错误地把刘备理解为依赖孔明,靠孔明“吃饭”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刘备的这种依赖是有利于他做大事,成大器的,正所谓成大器者不拘小节,又何况是依赖于孔明这条卧龙呢?当孔明被刘备感动后追随于他,刘备便所向披靡,在孔明指导之下,多次取得不可小觑的胜利。
从刘备三顾茅庐我们便可体会到正确的依赖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股力量,更是我们成功路上的捷径。
十八世纪英国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定律等令当时的人们为之震撼,又令现代人们受益匪浅的理论,造福世世代代的人类,这不可估量的贡献我们把它归结于牛顿,但是牛顿本人就曾说过“我是站的巨人的肩膀上”,不谈其谦逊的品质,牛顿这样伟大的人况且需要别人来依赖,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而且,牛顿正是正确地把依赖用对了,才会让自己走向成功。
正确地使用依赖,我们可以走向成功,但如果我们“滥用”依赖,依赖便会给我们带来灾难,就像如今黄土高原对待人类一样。
依赖的反面教材并不少见,成年人不会煮方便面;步入高校的大学生不会剥蛋壳;迈入社会的白领不会洗衣做饭,这都是我们身边显而易见的事,当依赖成为阻碍前面的绊脚石,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正确依赖的重要性。
水能载舟亦可覆舟,不要让依赖这把尖刀插进自己的心脏,就算你的心脏长在右边,它也会将你摧毁,我们要正确地依赖,比如做不出的题目请教好同学,选择大学时让父母家人参考,让依赖更加理性一点,我们便会福不单行。所以,对于依赖,我们必须合理。沙发依赖被父母牵着长大的手不知不觉却变成了依赖,那如果没有了父母,我们会怎样?---题记现在是新时代,二十一世纪,无论是科技,人文,还是医学等,我们什么都在进步.可是我觉得,在这些进步的同时,我们人类自己却在日益退步.不知是从什么时候起,我每天早上,没有妈妈像"闹钟''一样叫醒我,我是不会起床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没有爸爸监督我写作业,我是从来不会自己动手去写家庭作业的;不知是从什么时候起,没有父母管着我,让我生病吃药,我是不会好的.而我也就是在父母这样近乎于溺爱的关心下,逐渐对父母产生了依赖.而这些依赖就像泥潭一样,让我越陷越深,不愿自拔.我知道,像我一样的“公主”“王子”还有很多.有的跟我差不多,有的却比我还“严重”我不知道,如果像我们这些孩子走出了那个类似于“保护膜”的家的时候会怎样在这个万紫千红的社会上生存.开学了,我搬出了那个保护了我十五年的家,踏进了学校这个小社会,看着同学和老师千姿百态的身影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来来回回的穿梭,我不知道我会怎么样,离开父母的我会发生什么事,可是,意料之中的事,往往都是在不可思议中发生的.因为开学第一天没有了妈妈这个"闹钟''的响起而迟到被老师训斥的我;开学第三天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而被老师批评的我;开学第二个星期因为发烧而回家打吊瓶的我。想到父母那张张渐渐老去面容,我决定谁也不为的遗弃对父母的依赖,而逐渐学会依赖自己的努力.依赖自己的坚强,依赖自己的勇敢.而我也不知道别人"亡羊补牢'',可是对于"亡羊补牢''来说,我希望在"亡羊''之前就加强"牢''的坚固.而我更希望很多孩子不要像我似的,我到希望他们在走出那个"保护膜''前就学会了自我保护,学会了如何在逆境当中寻找希望的信念.因为只有这样他们自己受到的伤害才会更少.才会让他们自己学会坚强的去打败困难,而不是被困难残忍的打败.抛起掉那些让自己永远长不大的依赖吧.学会那些让自己可以在社会这个舞台上任意挥洒自己的".舞技''吧.坚强的面对生活,勇敢的面对困难,自信的接受挑战,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保护膜'',永远不会破碎的"保护膜''.时时刻刻在生活中为自己加分,加油.依赖自己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我正在从一个被保护的孩子渐渐走向自我保护当中去.我体会到了当中的不易,但也体会到了当中的快乐.学会自我保护,学会依赖自我板凳依赖我不是一定要你回来
只是当又一个人看海
回头才发现你不在
留下我迂回的徘徊
我不是一定要你回来
只是当又把回忆翻开
除了你之外的空白
还有谁能来教我爱
我不是一定要你回来
只是当独自走入人海
除了你之外的依赖
还有谁能教我勇敢
很久没有发现这么符合我心意的歌了。
我轻轻吟唱着那句,我不是一定要你回来, 只是当独自走入人海,除了你之外的依赖,还有谁能教我勇敢。
亲爱的, 你听见了吗
我闭上了双眼, 拒绝了世界。 我不知道为什么如此纷繁复杂,我不能静下来。 是工作和课业的麻烦和任务吗, 是对你们的不满吗, 是我的运气不佳吗,还是我胸中的那股无名火呢。
习惯变成了依赖。 是的, 我依赖你。我多少次地劝别人劝自己要靠自己的坚强,要靠自己, 最后站在身边帮助你的只有自己。
可是,如果形成了依赖呢。
如果我依赖了你的存在呢?
如果我习惯了有你存在呢?
习惯了和你开玩笑,
习惯了你说我傻,
习惯了我和你讲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依赖你的帮助,
依赖你给的希望,
依赖你给的信心和安慰,
依赖了你的存在。
没有你不行。如果这时候我是局外人,我一定会说没有什么不行。或许真的行,
可是你说过了,
没有她,地球还是一样转,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而转。 恐怕,我也是这样吧。
能明白什么是心酸吗。 我就常常心酸。那比伤心还难受, 还要痛楚,
还要耿耿于怀。
难以忘怀的酸楚, 对不起,我不能遗忘, 我每一点每一滴都还记得,
我想要把它丢掉。 可是每一次会想,却愈加深刻。每一次都是如撕心裂肺的刻骨铭心。
你如果再和我说一遍你冷, 我想,如果你看着我的话,我一定有勇气去拥抱你。可是我害怕,我没有这个机会了。我很少说我会冷,因为我是个怕热不怕冷的人。可是说不定就换我了下次。我保证我下次再也不会任性了,再也不会懒惰地待在家里让你出来。因为那实在是太危险了,
你要是被车子撞了,
那我该怎么办。
我不仅仅是罪魁祸首, 我还会很不高兴。你这个人最不负责任的了、 还说我每次都抛弃你, 你每次不是说都不说还恐吓我不就离开我了么。
记住我说的,记住就像歌词里说的,我不是一定要你回来。
如果你可以飞翔, 即使是迂回徘徊那又怎样。
如果你可以快乐, 即使是记忆空白那又怎样。
如果你可以自由, 即使是缺少依赖那又怎样。
如果你可以驰骋, 即使是无法勇敢那又怎样。
你要飞到很远的地方去。我会在这边一个人看海。 望着海天交接的弧线,
才发现你早已不在。
才发现我早就把你弄丢。才发现熟悉的气息早就消失地无影无踪。才发现依赖的身影早就离我而去。
如梦初醒。
凡说, 她还有两年可以用来幸福。可是我觉得两年好短, 根本就不够我这个奢侈又浪费时间点的人来挥霍。
我每次开心的时候,
你们能明白么。 越是开心,就越是难过。幸福使痛苦更痛苦。
轻声吟哦,月下诵歌;心痛成雨,想念成风;挂念难泯,朝朝暮暮。
我清诵着属于我的歌,
迎接等待着属于我的回忆。
无论你是否喜欢。这不是什么特别的歌, 只是它此时符合我的心境。#4楼依赖那女孩从小开始就喜欢我行我素,
并不像其他喜欢依赖,
依赖朋友,依赖父母。
遇到困难只会哭的,求别人帮助的,是让人瞧不起的。
她看不起那样的女孩,
她觉得女孩也应该学会坚强,学会自立
而当她遇到他,
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她的思想 变了
变的连她也似乎觉得不可接受
她遇到困难,
不像以前那样,自己想办法解决了
她会第一时间想到他,
很想依在他身边,
向他哭诉,向他求助
她有开心的事,
也不像以前那样,独自偷着乐
她会第一时间想到他
她很想依在他怀里,
和她一起分享她的快乐
她不知道现在的她为什么如此的依赖他,
她不知道这是好是坏,
但她也不想考虑太多
只想和他好好的
女孩不再那么天真的笑了
因为她已经成了爱哭的女孩了
她会因为他的一句话而伤心地哭,
会因为他的一句话而感动的哭,
会因为他的一句话而高兴的笑。#5楼依赖型依赖型依赖型这种心理状态在自主、自立、自强几个方面比较差。较多考虑“对我如何”,“待我怎样”,较少考虑“我应如何”,“我应怎样”。凡事自己不敢作主,过多依赖父母、亲友、同事、上级的意见。#6楼依赖文字从未像现在这样依赖文字,真的。
最初在创网上写作,只是觉得是好玩。那时,亦不懂得为什么文字会成为有些人最后的坚守。
在最后一次为了物理那苍白无力的成绩痛哭后,我轻声吐出口里的气体,迷茫,无奈。我终究还是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本末倒置的放弃一些自己深深喜欢的东西,如文字。
循环。因为文字,我的成绩开始下降,挽留不住;越是这样,我就越依赖文字,觉得只有文字懂我心,知道我其实是个骨子里叛逆到极点的孩子;越依赖,成绩越差;越差越依赖,枷锁轮回。
向往着作家的生活:拼了命地打字到深夜,桌旁的咖啡早已凉透。凌晨2点,毫无睡意,起身去冲澡。颠倒黑白的过着在旁人看来浑浑噩噩而在自己看来很美好的日子,不需要时针、分针、秒针,回归到伊甸园里,晃晃荡荡的招摇过市。
其实好多作家并不是这样,只是自已仍在单纯的憧憬着“另类”的生活。
许多话连好友都没有告诉过,却可以轻易地打在网上。因为没有人认识我,说我虚伪,去揭穿我千疮百孔的面具。
只是喜欢文字所带给我的感觉,倾诉的快乐,彷徨的无奈,舍弃的怀念。 在文字面前,我总会亲手摘掉我的面具,让自己尽情地哭泣。我今生今世从未承认过任何一个朋友,却毫无戒心的对文字倾吐了一切。通过文字,我看到了真实的自己。
一直未曾发现我对文字竟然爱到无法自拔,直到前几天母亲对我说以后不让我再来创网写作文了,我才愕然发觉:原本对我无关轻重的文字,此时竟无法离开。我找了那么多年的挚爱,在我得到的那一刻却又必须死去。世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擦肩而过。
一直未曾想过文字究竟是会把我带到天堂,还是打下地狱。但不管怎样,即便是害我,请你也不要狠心地丢下我离去。
这样,就足够了,我不敢再贪求什么。标题:内容:相关帖子推荐最新发布的帖子相关文章Copyright & 版权所有联系方式:9204258闽ICP备号-15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能没有你作文6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