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胥渡关渔夫不收百金之剑为什么

关注  粉丝
总访问量:928
今日访问:0
最后登录: 22:30:10
黑龙江宁安市
辽宁大石桥市
山东肥城市
河南长葛市
河南驿城区
广西海城区
山东肥城市
辽宁大洼县
山东肥城市
江苏灌云县
山东肥城市
(最近更新:2350)
(最近更新:15)
(最近更新:256)
(最近更新:116)
(最近提问:56)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内容摘要:本文从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入手,通过对《楚辞·渔父》篇、《后汉书》中的著名隐士严光、《吴越春秋》中帮助伍子胥成功逃难的渔父以及隐居田园一生的陶渊明等我国古代典型的“渔父”形象的分析和探究,从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思想的大背景下展开对“渔父”意蕴的探究,并对其中的意蕴做了类型归纳和整理,将其概括为三类:在道家思想影响下超然自适的一种人生选择;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退隐”,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在儒、释、道等思想的共同影响下,一种对闲适宁静的人生和生活状态的渴慕。关键字:古代文学&& 渔父&& 意蕴&&& 渔隐&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体验和感悟。通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学实践,并且在儒家、道家、禅文化等的影响下,“渔父”形象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更多更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本文将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古代文化传统大背景之下的 “渔父”精神文化意蕴等方面对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加以分析和探究。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 渔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基于这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渔夫这种职业,他们以捕鱼为生,生活在江河湖海边,经常与水打交道,有着身体上的劳动与付出。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最早提到有关于渔的描写大概是《诗经》了。《诗经》的《卫风·竹竿》篇写到:“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其钓维何?维鲂□鱮。”然而这些仅仅是有关于渔这一类活动的描写,渔父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出现,最早应该是在《楚辞·渔父》篇中了。&&&& 《楚辞·渔父》篇中的渔父形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屈原,楚国三闾大夫,遭人诬陷被流放,“颜色枯槁,形容憔悴”。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江边。一个一心想着辅佐君王,为国家的兴盛尽其所能,满腔爱国情怀的人,却被小人谗害至流放。义臣遇不到明君,心里是何其的悲愤与失落!在屈原的理想这般失落,人生追求这般无奈与痛苦之际,一位“渔父”踏浪而来。渔父见到屈原时脱口而出:“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渔父一见面就准确的判断出屈原的身份,说明他并未对世事一无所知,而应该是相当了解。屈原作为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的贵族官员,以他这样的身份和地位为何会流落至这种人迹罕至的江边?渔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屈原自己的回答是:“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是多么自负与自傲的回答,将自己的“清”“醒”与世人的“浊”“醉”截然对立开来,自己的“清”与“醒”不为世人的“浊”“醉”所容,也没有人能理解或者倾听他心中的那份执着的理想与追求,心中充满着悲痛与失落,字里行间流露着难掩的痛苦与无耐!一个执着于政治理想,执着于为国为民的人的苦痛,渔父对屈原充满了同情,当然也是敬佩的,他这样劝解他道:“举世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醴?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渔父作为一个智者,看清了屈原内心矛盾的根源,是其“清”“醒”与世人的“浊”“醉”的对立与两难。作为旷达超远,顺其自然,远离俗世的渔父于是就用自己的思想对屈原进行引导。为什么非要执着于个人理想不可自拔?既然这样的追求让人痛苦并根本无法在现实中立足,那还不如顺应现实,顺应一切,超乎自然天地之外,人就会在世间闲适自处,无欲无求,也就不会有理想失落后那么多的苦痛与悲愤。但是屈原没有因渔父的这么一段劝说而做任何动摇,他身体力行着的,是对道,义的追求,是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虽然屈原并不是儒家思想的信徒,但他所践行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其实是与儒家的思想追求相一致的。屈原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既然个人的理想与追求无法实现,那就为这样的一个美好理念而殉道吧!“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皎皎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他的意志是这样的坚定,信仰是如此的牢固不可动摇。渔父面对这样的“顽徒”,最后报之无耐的莞尔一笑。他临走之前大声高歌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句话唱出了一个出世的智者的感悟与人生态度。一句大智大慧的话语,透露着旷达与淡然的处世之态,出世却并不是与世俗断绝一切联系,而是和自然和社会融为一体,个体精神达到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状态。在这篇文章中,渔父踏浪而来,最后又高歌之后倏然而去,留给后世人无穷的想象与回味。他的旷达与淡然、精神的自由,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渔父”精神。&&&& 东汉时的严光严子陵,也是一位备受后世文人推崇的渔父形象。《后汉书·严光传》:“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令访之。……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严子陵与光武帝刘秀曾是同窗好友。当刘秀称帝登基后,严子陵隐姓埋名过期了渔隐生活。光武帝深慕其贤,得知他过着渔隐生活之后,特地派人去请他出山。然而严子陵始终不肯接受光武帝赐给他的官职和爵位,坚守自己的志向,过了一辈子的渔隐生活,一直到老死,都没有出仕。“士固有志,何至相迫乎?”在“士固有志”的人生信念的支配下,严子陵毅然决然的拒绝出仕为官,拒绝高官厚禄,一直没有违背个人的信念和人生志趣,坚守恬适淡薄的渔隐生活。这不禁会让人想起孔子说过的那句话:“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严子陵正是用毕生的时光践证了这种坚定独立的人格精神。严子陵是真正喜欢渔隐生活的,他也确实一点都不想做官,即使有光武帝这样作为帝王的同窗好友的赏识与再三邀请,也难以改变其志向。所以在后世文人看来,这种绝对自由的追求与选择是一般人所不能达到的境界,汪遵《桐江》一诗这样评价严子陵:“光武重兴四海宁,汉臣无不受浮荣。严陵何事轻轩冕,独向桐江钓月明?”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杯》诗云:“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盛赞了严子陵不慕功名富贵,坚守人格自由的气度与节操。范仲淹也有一首《严先生祠堂记》赞美严子陵风节:“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从后世文人的这些诗文中也可以看出严子陵作为一个不出仕的典型形象的影响是多么巨大,每个后世文人每当厌倦仕途或者冒出渔隐念头的时候,都会找到他作为自己精神的依托。&&&& 《吴越春秋》中也有一个渔父形象,他帮助伍子胥成功渡江,逃离险境,而自己却葬身于江上。原文是这样叙述这段故事的:“与胜行去,追者在后,几不得脱。至江,江中有渔父乘船从下方水而上。子胥呼之,谓曰:“渔父渡我!”如是者再。渔父欲渡之,适会旁有人窥之,因而歌曰:“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子胥即止芦之漪。渔父又歌曰:“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事寖急兮,当奈何?”子胥入船。渔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潯之津。子胥既渡,渔父视之有其饥色。乃谓曰:“子俟我于此树下,为子取饷。”渔父去后,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芦中而应。渔父曰:“吾见子有饥色,为子取饷,子何嫌哉?”子胥曰:“性命属天,今属丈人,岂敢有嫌哉?”二人饮食毕,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此吾前君之剑,中有七星,价直百金,以此相答。”渔父曰:“吾闻楚之法令:得伍胥者,赐栗五万石,爵执圭,岂图取百金之剑乎?”遂辞不受。谓子胥曰:“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子胥曰:“请丈人姓字。”渔父曰:“今日凶凶,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子胥曰:“诺。”既去,诫渔父曰:“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渔父诺。子胥行数步,顾视渔者已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矣。伍子胥怀着父仇兄恨出逃,遇到一条大河挡住去路,生死命悬一线,情况十分危机。就在这时,一位渔父驾一叶小舟,飘然而至。这是伍子胥在千钧一发的时刻遇到的一颗救命稻草,也许也是唯一的希望。伍子胥赶紧牢牢抓住这个机遇,呼唤渔父将自己渡至彼岸。渔父不假思索就答应了伍子胥迫切的呼救,然而智慧的渔父观察周围的环境时发现有人窥探,于是他两次用渔歌的方式暗示伍子胥。终于他将伍子胥渡至彼岸,却发现其面有饥色。本来这个时候作为渔父助伍子胥渡河的行动已经结束,他完全可以马上转身离去。然而古道热肠的他却忍不住接着去帮伍子胥找食物,而这样做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伍子胥对渔父如此之恩难以为报,便拿出身上价值百金的宝剑以赠之。渔父拒不接受。打听其姓名,以图日后再报,渔父也始终不肯透露半字,只说:“得形于默”。不求任何回报,不留名姓,这是何其的洒脱与超然!渔父一开始就清楚,伍子胥是忠臣贤良之后,背负着国耻家仇,也明白送其过河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还有楚国法令“得伍胥者,赐栗五万石,爵执圭”这样的功名富贵的诱惑,然而他还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样做,并且最后他的结局是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用生命来完成了人生追求的大义,以身殉道,杀身成仁。他虽然隐迹于山水,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义无反顾,身隐心却不隐,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世界和人生的关怀。&&&& 陶渊明笔下发现桃花源的武陵渔人也是一个颇具韵味的渔父形象。“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借一个以捕鱼为业的渔夫作为贯穿整个桃花源故事的主线,通过他的行踪及见闻给我们展示了一派美好的桃花源理想生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理想中的生存世界,只能由渔夫才能在无意中发现、找到、并于最后失落,而其他人根本无法访其踪迹。渔夫作为一个与水打交道的职业,活动的范围一般远离人群,受到俗世的影响相对较少,因而他会在无意中觅得这片净土。陶渊明为什么会这样虚构了一个渔父的形象和一个理想的桃花源世界呢?联系他生活的时代及其人生,我们也不难理解他有这样的理想与志趣。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历史上不安定的魏晋时期,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曾祖父陶侃曾封长沙郡公,但因“望非世族”受到门阀等级森严风习下的时人的讥讽。到陶渊明出生的时代,家族已经衰落,家境日见窘迫。青少年时期的他过着“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的贫苦生活。但他好读儒家的六经,又深受老庄学说及魏晋玄学的影响,从小就崇尚自然,淡泊名利。个人的贫困和时代的不安定不仅使诗人始终对现实保持着一份特别的清醒,而且也激发了他对理想人生的追求。他虚构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这种理想的虚构,也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所处的黑暗现实的一种对抗,对人生信念和生存志趣的追求。陶渊明虽然没有做过渔父,但是他骨子里流淌着的却是与“渔父”精神相一致的思想与志趣。他在几次断断续续的出仕之后,最终归隐,并从三十八岁开始躬耕田垄二十余年,直至终老都没有违背自己隐回归田园的追求。他的一生有出仕和归隐两个阶段,他的《归去来兮辞》则是划分这两个阶段的一个明确标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见,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历数辞别官场后的归途之乐、安居之乐、天伦之乐、田园之乐、山林之乐、悟道之乐,出语真诚,绝无丝毫矫情。”“《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对于后人来说,一切的回归,一切的解放,都可以借着这篇文章来抒发。”陶渊明在归耕柴桑乡里的二十多年人生中,丝毫没有违背自己的意愿,即使在贫病交加、忍饥受寒时也没有任何动摇。 他著名的《归园田居》五首形象的说明了他的归隐之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迹,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曖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将个人对独立人格自由的追求抒发的淋漓尽致。陶渊明就是这样,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富贵,不贪恋仕途与权势,只想回归到最朴素最本真的生存状态,顺其自然,过自己追求的那种宁静淡泊的生活。他不是渔父,但是他的追求与一生的实践,却将渔父精神诠释的几近完美。二、渔父形象的精神意蕴(一)隐居江滨,一种生存方式的选择这种淡泊宁静,顺其自然的人生价值选择,应该从道家思想那里去寻根溯源。在肯定自我的道家思想体系中,“隐”乃是出于对个体生命与精神的重视。道家思想一贯主张素朴本真是人性、道德之根本。人在自然社会中生存就应该学会顺应自然之道,保持自我本真的状态,保持人的本性的淳朴和自然。如果对“仁义声名”不断追求,人的自然本真将会一步步失落,最终失去自我。尤其是在险恶的生存环境和政治环境之下,人对“仁义名声”“权势”的追求将会直接导致失去自我,失去独立自由的人格,被权利所奴役,且具有丧生的危险。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在这一方面为后世人树立了典范。庄子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他以编草鞋为生。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却非常充实,甘于贫贱,淡泊功名富贵,并断然拒绝出仕的邀请。《庄子·秋水》中记载:“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庄子的断然拒绝出仕,秉承着老子的无为思想。在他看来,事物不分彼此,没有是非,只要顺其自然,不违背其本性就可以了。他追求的是人生的彻底自由之境。于是在道家这种超然物外,追求独立与自由人生的思想影响下,后世许多人自觉追求返璞归真,终生不仕,宁愿浪迹于江湖,作一介钓叟,于渔隐生活中觅得愉悦的精神体验,实现人生自由的追求。在古代,渔隐生活在众多隐居方式中也最受文人仕子欢迎。古时候归隐的方式大致有这样几种:“渔、樵、耕、读”。读书对于古代的文人来说,是每个人的分内之事。并且如果光读书不作为,于情于理都不合适。耕,是一种传统的农业劳动方式,虽然偶尔有人躬耕垄亩,比如陶渊明,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比较艰辛的体力劳动的付出是比较难以承受的,樵亦是如此。于是,渔隐自然而然的成为众多隐士的最佳选择。一片江水,一支钓竿,一壶浊酒,一卷诗书,一颗淡泊而又闲适的心。如此生活,又有几多人不向往的呢?敦煌曲子词《浣溪沙·其八·浪打轻船》就这样的描写渔翁生活的逸趣:“浪打轻船雨打蓬,遥看蓬下有渔翁。蓑笠不收船不系,任西东。即问渔翁和所有?一壶清酒一竿风。山月与鸥长作伴,五湖中。”一幅多么闲静优雅的大自然水墨画,它师我们沉浸在优美的渔翁雨中垂钓的情景中。任一叶扁舟,在遥远的湖面漂流,寄托着作者浓郁的生活情趣,体现了他追求隐逸、自由的志向。“一壶清酒”,体现了该渔翁性情的洒脱,品德的清高。“一竿风”表明这位渔翁常常一竿横钓,志在渔趣而不在鱼,寄情于大自然,一个贤士形象油然而生。“山月与鸥长作伴,五湖中。”这是渔翁生活的理想与志趣。“五湖”原指具区、彭蠡、洞庭等五湖,在这里则泛指天下江河湖海。说明渔翁一心系在山水间,在自然天地的旷远空间中,过一种遁迹江湖,怡情山水的隐居生活。唐代诗人张志和,也有飘逸洒脱的人生志趣。他放弃了人所羡慕的仕宦之途,自愿隐迹于江湖,过一种自由自在的舟居生活。颜真卿《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献策肃宗,深蒙重赏,令翰林待诏,授左金吾卫事参军,乃致名志和,字子同。寻复贬南浦尉,经量移不愿之任,得还本贯。既而亲丧,无复宦情,遂扁舟垂纶,逐三江,泛五湖,自谓烟波钓徒。”他将自己的两个仆从分别命名为“渔童”和“樵青”,“ 渔童使捧钓收纶,芦中鼓枻,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可见他内心对渔隐生活的热爱。他的《渔父》词五首很好的表现了他的这种志趣。兹举前三首为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蓑笠,绿蓑衣,邪风细雨不须归。”其一“霅溪湾里钓鱼翁,蚱蜢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反著荷衣不叹穷。”其二“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还。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其三这几首词皆以“渔父”为抒情主人公,从不同的角度写其泛舟垂钓的渔隐生活情趣。词中涉及西塞、霅溪、巴陵等地域,这大概就是张志和“逐三江,泛五湖”的“烟波钓徒”生活的真实写照。词中透露着乐天知命、随缘自适的快乐哲学;既描绘了清丽和谐的自然风光,又塑造了潇洒超逸的“渔父”形象。这种贴近生活的人生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闲适而自由的风姿、快乐而超逸的心灵,构成了张志和卓越的渔隐志趣。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二)现实失意,转而寄情于江渚&&&& 在强调君子以道自任的儒家思想体系中,“隐”原是针对知识阶层“仕”的问题而产生的。知识分子从政治社会的参与中引身而退,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也是一种对当政者不满的间接抗议和批判。从孔子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到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显示儒家的仕进和退隐同样都是一种政治态度的取向。于是在政治腐败或仕途失意之时,一些文人在苦闷与悲愤之余选择渔隐作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个人精神的一种寄托。敦煌曲子词《浣溪沙·其九(捲却诗书)》即表现了文人的这种思想心态:“捲却诗书上钓船,身披蓑笠执鱼竿。棹向碧波深处去,几重滩。不是从前为钓者,盖缘时世掩良贤。所以身将岩□下,不朝天。”这是一首表达对仕途不满,弃官归隐的诗。用一幅幅不同但彼此又有联系的艺术画面,勾勒了一个卷起诗书披蓑垂钓的渔父形象。他抛弃了自己喜爱的诗书,披起了蓑衣,戴上了斗笠,手上拿的不再是笔,而是鱼竿。在他的心中,积压着难以言说的愤懑。心中的痛苦是很深的,他那颗随棹而动的痛苦的心,那碧波般的宁静澄澈的灵魂,只能在江水之上抒发心中深深的郁闷。这是被压制的知识分子对封建社会的反抗,腐败的现实让他不得不掩捲诗书,披起蓑衣,远离是非之地,消隐于大自然。他是身在江湖心却犹未死的志士,被黑暗的现实迫不得已才来此隐居,借着渔隐生活来排遣心中的忧郁和悲愤。柳宗元的一生也与这样的情况很相符。公元年柳宗元被发配到柳州做刺史,在此之前,他已有十年的政治流放生涯。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在当时是个很荒僻的地方,人烟稀少、满目萧条。作者处于心理和身理的双重低谷之中,在这个时候,他写下了《江雪》这样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没有鸟飞,只有孤舟的清静旷远的世界,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独自一人在江上垂钓。他垂钓的不是鱼,而是满腔的孤独和寂寞。他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个人的理想,在仕途中接连遭受打击。他把自己描述成一个渔翁,在一个孤独、冷漠、超绝的环境之下,一个人静静的垂钓,闲情,还是悲愤?他卓然无畏,孤独傲岸,在那样冷酷决绝的环境之下毅然坚强挺立,在黑暗的现实的被迫无耐之下选择这样一种方式来遣散心中的悲愤和表达个人的理想。他的《渔翁》一诗却是他在现实失意之下产生的一种回归自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的理想生活愿望:“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中下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诗中描绘的这位渔翁,是一个隐居的渔夫形象,生活愉快恬静。可见柳宗元在接连受到现实的挫折和打击之后,做一个隐居的渔翁,过娴静的隐居生活的想法油然而生。比起刚贬谪时的激愤、执着,这时候他多了一份悠闲、淡然和平和。诗中的渔翁,寄托着柳宗元的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三)半仕半隐——对闲适的渔隐生活的渴慕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共同影响,古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方面积极寻找进身之阶,另一方面又对闲适自由的生活充满无尽的向往。这就造成了一些知识分子身在魏阙,心存江湖之思。比如说北宋的大文学家苏轼,他对自称为“烟波钓徒”的张志和式的生活方式就很羡慕,虽然自己身居庙堂之上。他作有《浣溪沙·渔父》词一首:“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蓑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很明显这首词是根据张志和词改编而来的,从这首词里也不难看出,苏轼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渔隐情结。苏轼一生受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他像大多数封建时代的文人那样有“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与抱负,然而内心又存在一种超然和旷达的人生理想。在仕途的进退中苏轼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却也始终难掩内心的渔隐情结。他以“渔父”为调写下了四首词作来分别吟咏“渔父饮”“渔父醉”“ 渔父醒”“ 渔父笑”四种渔隐生活的情趣,这也进一步透露出苏轼对闲适的渔隐生活的向往与渴慕。陆游也是一位颇具渔隐情结的人。他曾经将自己在陆地上的居室取名为“烟艇”,也写下过不少表现渔隐生活、抒发闲情逸趣的诗篇。他的《烟艇记》一文写到“寄其趣于烟波州岛苍茫杳霭之间,未尝一日忘也。使加数年,男胜□犁,女任纺绩,衣食粗足,然后得一叶之舟,伐荻钓鱼,……醉则散发扣弦为吴歌,顾不乐哉?虽然,万钟之禄与一叶之舟,穷达异矣,而皆物外,吾知彼之不可求,而不能不眷眷于此也。其果可求屿?意者使吾胸中浩然廓然,纳烟云日月之伟观,揽雷霆风雨之奇变,虽坐容膝之室,而常若顺流放棹,瞬息千里者,则安知此室果非烟艇也哉?”作此文时陆游才三十七岁,然而他内心却早有一份归隐之思。在文中作者交代自己从小就有隐居江湖之思,为生活所需不得不入仕,却未尝一日忘怀心中的理想。看他的《鹊桥仙》一诗:“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这首词看不出有什么幽怨悲愤,充满了洞穿世事、淡泊名利、随缘自适、心静如水的生活情趣和人生境界。没有什么矫情伪饰,一切都显得那样平淡而直率,超逸而自然。有人说陆游的人生是一往无前的入世精神与悄然思退的归隐情怀的矛盾,从他一生的经历及其诗词作品中我们也确实读到了他的这种矛盾。 无论是追求个人自由、超然于世外的智者,或者是在现实无耐的孤独苦闷下选择隐居江滨的贤者,还是身居庙堂、心存江湖的闲雅之士,他们都选择了将渔隐作为个人一生精神生活的现实寄托。在道家和儒家等文化的影响下那些许许多多的渔隐贤人,他们或者追求人生的本真自由,或者选择归隐以表示对现实愤懑和对抗,或者将个人对人生和生活的追求寄托于隐秘而深切的渔隐理想。然而不管他们是出于何种动机选择渔隐,都难掩他们内心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切关怀和崇尚。正是由于他们对生存的世界和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注和敬畏,所以他们才会对人生和现实充满更多更深的思考,精神世界也会较他人丰富的多,才会有吟唱“沧浪之水”的超然绝尘,才会有选择恬静渔隐生活的终生坚守,才会有面对险境时的大义凛然,才会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内心世界的永恒宁静淡泊。所有这一切,都在生动而又完美的诠释着渔父精神的意义,同时也诠释着渔隐文化的精神内蕴。&注释:聂石樵主编《诗经新注》齐鲁书社第页 聂石樵主编《诗经新注》齐鲁书社第页 詹杭伦 张向荣编著《楚辞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页 郑天挺主编《后汉书选》中华书局 第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全唐诗》第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页 李白著《李太白全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页 范仲淹著《范文正集》吉林出版集团第页 赵晔著《吴越春秋》江苏古籍出版社第页 陶渊明著《陶渊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第页 陶渊明著《陶渊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第页 郭预恒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第页 袁行霈、罗宗强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第页 陶渊明著《陶渊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第页 霍建波编著《宋前隐逸诗研究》人民出版社第页 高国藩编著《敦煌曲子词欣赏》南京大学出版社第页 凌云著《论古诗文中的渔父形象》(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 王兆鹏主编《唐宋词分类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页 高国藩编著《敦煌曲子词欣赏》南京大学出版社第页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柳宗元诗文选译》凤凰出版社第页 王兆鹏主编 《唐宋诗分类选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页 齐治平、孔镜清撰《陆游及其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页 齐治平、孔镜清撰《陆游及其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千帆竞渡 百舸争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