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惠帝亲赵侯金印价格

&ul&&li&喜相逢:《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br&&/li&&li&伤离别:《戏赠杜甫》(存疑)《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赠李白2首》&br&&/li&&li&常相思:《沙丘城下寄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梦李白二首》《饮中八仙歌》《冬日有怀李白 》《春日忆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不见》&br&&/li&&/ul&&br&&br&现在留下来的诗歌里,杜甫写给李白的更多一些,好像杜甫用情更深,这应该是两个人性子不一样吧,明明是李白比杜甫年纪老,但给人的印象是杜甫可以做李白爷爷。杜甫走的是横眉冷对的大叔路线,李白是俊逸美少年风格。这样两个人走到一块儿,用杜甫的话说就是「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天真的人不管什么斯代尔都很容易凑一起。&br&&br&说起李白的喷油们,似乎跟他更亲密的是月亮。这也是他的情人。&br&&br&杜甫怀念李白最有杜甫的絮叨劲儿的应该是这个了,很「诗史」,细节饱满:&br&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br&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喜相逢:《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伤离别:《戏赠杜甫》(存疑)《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赠李白2首》常相思:《沙丘城下寄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梦李白二首》《饮中八仙歌》《冬日有怀李白 》《春日忆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不见》现在…
谢邀。(但为什么...)&br&&br&首先,王闿运也好,闻一多也好,似乎从来没有原原本本说出“孤篇盖全唐”五个字来。除却无名无姓的“古人”“前人”之外,答者还真没为这五字找到什么“来历”。程千帆先生梳理了历代评论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中也未尝提到。在此先跪求出处。(翻译过来就是:别哔哔瞎哔哔扯哔哔哔蛋。)&br&&br&其次,且来分析闻一多的“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此句来自《宫体诗的自赎》。该文一方面批评宫体诗、或者说简文帝到唐太宗之间的宫体诗,“人人眼角里是淫荡”、“人人心中怀着鬼胎”,是在“无耻中求满足”;一方面赞扬卢照邻、骆宾王、刘希夷、张若虚等人的诗,有真实的感情、有人性,“使人们麻痹了百余年的心灵复活”。&br&请注意!全文大谈特谈《春江花月夜》是多么辽阔深沉,是如何触及了宇宙与永恒,唯独没有半句话在赞美《春江花月夜》是多么“行文流畅,描述生动华美”。&br&请看!&br&&blockquote&从蜣螂转丸式的宫体诗一跃而到&b&庄严的宇宙意识&/b&,这可太远了,太惊人了!这时的刘希夷实已跨近了张若虚半步,而离&b&绝顶&/b&不远了。——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br&&br&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b&强烈的宇宙意识&/b&,被宇宙意识&b&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b&,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b&同情心&/b&,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前人·前文&/blockquote&请问!《春江花月夜》这“绝顶”、“顶峰中的顶峰”是就什么而言的?在原文中何尝与文采、声韵、感染力有半点关涉?一个在主旨上达到顶峰的作品,就能在综合水平上超迈整个唐诗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何况,再看!&br&&blockquote&……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前人·前文&/blockquote&显然,闻一多认为,顶峰张若虚之外,尚且有另一个顶峰陈子昂;这两个顶峰还只是为盛唐开路。换言之,在闻一多这里,《春江花月夜》能盖整个初唐吗,更遑论全唐了。至于张若虚其人,要想“盖全唐”,更是绝无可能。&br&&blockquote&四岁的看客后来便成为&b&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b&,四千年文化中&b&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b&的一道光彩。——前人《唐诗杂论·杜甫》&/blockquote&总之,闻一多对这首诗的文采、声韵持有怎样的看法都无所谓,这“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终究是仅就其中的宇宙意识而言的,绝非对全诗各方面水平所作的综合评价。换言之,闻一多不可能持有、也没有表述,等同于“全唐第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篇盖全唐”观点。&br&&br&再者,便是王闿运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br&对张若虚:中国诗论,有小家、名家、大家,何况杜甫或更多人,犹非大家二字可以指称。壬秋先生的评价,不过认为张若虚超过四杰,足以为大家。至于脚踩杜甫、李商隐,得以“盖全唐”,湘绮看了,怕要发笑。&br&对《春江花月夜》:横绝二字而已。横绝大海是横绝,横绝长江是横绝,横绝小溪也是横绝,不客气地讲,横绝阴沟还是横绝。(闻一多的意思:张若虚横绝六朝超大臭水沟。)湘绮的意见,大抵与闻一多相似,此诗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只不过,王先生无法像闻一多那样,明白地阐述,这跨越主要是关乎“宇宙意识”的,也没有指出它跨越的是谁(们)。不管怎样,王闿运恐怕也从来没有暗示过,《春江花月夜》是横绝全唐、盖全唐。&br&&br&总而言之,“孤篇压全唐”压根就是莫须有的夸耀,包括最常被援引的王、闻在内,没有任何一个有影响力的评论,有这样的观点。当然,就错误的相似来看,动辄抬出“孤篇压全唐”者的智商,似乎还比动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者的智商,在零头上要有小小的加增;胜出的部分,乃在他们勇于接受来历不正的私货,比只敢汲取经典的后者更富有思考与想象的光辉:此二者可是人类的荣耀,进步的阶梯。&br&&br&&br&题外话1:连宇宙意识也不是《春江花月夜》的强项。兴观群怨,一个群字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自古以来,对他人、世界,及其背后的永恒悲剧、命运的观照,都是诗歌的题中之义。唯借作者直接的引导,读者乃完成应有的思考,这恐怕不是某首诗的升华,而是整个诗歌体裁的俗烂与堕落。当然,堕落的受害者,也只能歌颂堕落,唯堕落教他们看得懂。&br&题外话2:这首诗实在不比它之前的同题作品更好。它的创造,不多于炀帝的创造;它的因袭,不少于炀帝的因袭。&br&题外话3:华丽丽地无视庾信,敢说南北朝没有一个诗人,这么澎湃摩擦的文,也有人信个全盘,orz。
谢邀。(但为什么...)首先,王闿运也好,闻一多也好,似乎从来没有原原本本说出“孤篇盖全唐”五个字来。除却无名无姓的“古人”“前人”之外,答者还真没为这五字找到什么“来历”。程千帆先生梳理了历代评论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中…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
&a href=&.c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藏头诗-免费藏头诗在线生成器&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b&因&/b&上岧峣览吴越,&br&&b&为&/b&思尘世去游乐。&br&&b&藏&/b&在蟾宫不放还,&br&&b&头&/b&骨高奇连五岳。&br&&b&诗&/b&成自写真三绝,&br&&b&生&/b&缘断处伸驴脚。&br&&b&成&/b&败终须要彻头,&br&&b&器&/b&度风标合出尘。&br&
因上岧峣览吴越,为思尘世去游乐。藏在蟾宫不放还,头骨高奇连五岳。诗成自写真三绝,生缘断处伸驴脚。成败终须要彻头,器度风标合出尘。 ——李白
&b&“将登太行雪暗天”&/b&出自宋蜀本,也就是最早的版本。后来有人改为“&b&雪暗山”&/b&,再后来更有人改为&b&“雪满山”&/b&。清代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中亦用&b&“雪满山”,&/b&所以现在教材中流行的版本就是雪满山了。而我更倾向于宋蜀本,也就是&b&“将登太行雪暗天”。&/b&&br&&br&就单纯的意境来说,李敖先生在《恰似我的温柔》一书《扭曲殷海光 吴丰山盲从》的注释中提及,&br&&blockquote&&b&在诗境上,也以“雪暗天”为胜。后人有改为“雪暗山”的,更等而下之改为“雪满山”的,盲从者随之。&/b&&/blockquote&我和李敖先生的看法一致,简要来说一下,单纯一家之言。&br&&br&&b&“雪暗山”与“雪满山”&/b&&br&&img src=&/ba26b52f6c3d_b.jpg& data-rawwidth=&687& data-rawheight=&4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7& data-original=&/ba26b52f6c3d_r.jpg&&(图片摄于太行山08年冬
作者 林州)&br&&br&“雪暗山”与“雪满山”都表现了大雪封山的场景。“雪满山”很形象,能让人直观地想象出大雪封山的场景;“雪暗山”除了描绘出满山大雪之外,还从色彩光线的角度展现了当时天气的昏暗与大雪之厚。在这样的昏暗光线下,除了自然因素限制了登山之外,更多的是心理因素,而“暗”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这样的心理。因此两者相比,“雪暗山”的意境更佳。&br&&br&&b&“雪暗天”与“雪暗山”&/b&&br&&br&&img src=&/70cbc1e1f5a20c283f72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10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70cbc1e1f5a20c283f72_r.jpg&&(图片来自微博 HUXIBUNENGSHUO)&br&&br&“雪暗天”与“雪暗山”的表现手段一致,但是“雪暗天”还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雪,在何处?在天空,在太行,在脚下。雪为何会使得天空看起来变暗?是因雪太大太厚,反射的光线盖过了天空,使得天空显得暗。这个意境是雪暗山所没有的,也是雪暗山所达不到。而且,山与天相比,何足道哉?“雪暗天”给人心理带来的压抑之感造成的行路之难,又岂是“雪暗天”所能相匹的?&br&&br&当然对于“雪暗天”,除了意境更准确之外,也比“雪暗山”符合实际情况。李白写下《行路难》的时候(天宝三年),并没有登太行,而是在天宝十四年冬才登太行,并写下《北上行》。因此,当时远望太行的李白所看到的情景应当与图片中的视角相似,&b&和山相比,天空更暗。&/b&&br&因此,“雪暗天”无论是意境与实际情况上都是胜于“雪暗山”的。&br&&br&&br&对于为什么意境更好的“雪暗天”会被雪满山代替并成为主流,这个有两方面原因。&br&一、“雪满山”出自鲍照的《鹤舞赋》,原文“冰塞长河,雪满群山”,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一句即引此句,因而这就成为“雪满山”一说的有力证明。对此我我认为,对于诗仙李白,他难道只会照搬原句吗?&br&二、正如李敖先生所说,&br&&blockquote&&b&盲从者随之。&br&&/b&&/blockquote&不得不说,有时候有时候,一个想法或者言论要想流传下去,有好的内涵不一定管用,但是有一个追随者甚多,影响力巨大的载体,就很管用了。
“将登太行雪暗天”出自宋蜀本,也就是最早的版本。后来有人改为“雪暗山”,再后来更有人改为“雪满山”。清代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中亦用“雪满山”,所以现在教材中流行的版本就是雪满山了。而我更倾向于宋蜀本,也就是“将登太行雪暗天”。就单纯…
你觉得那种不合韵,平仄都对不上的诗是李白写的吗?
你觉得那种不合韵,平仄都对不上的诗是李白写的吗?
所谓文无第一,孤篇盖全唐,也是偏爱这首诗的人发自肺腑的赞誉。&br&楼上 &a data-hash=&ef23d984ce1cbe2aebf20c& href=&/people/ef23d984ce1cbe2aebf20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ef23d984ce1cbe2aebf20c&&@张静年&/a&回答很详细了,就我个人而言,不谈典故背景,单是吟读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时候,便觉得格局跳脱一众情思闺怨,江水明月开天地,清风冲怀而入,有种抑制不住的情怀升起。所谓好诗,当是如此。
所谓文无第一,孤篇盖全唐,也是偏爱这首诗的人发自肺腑的赞誉。楼上 回答很详细了,就我个人而言,不谈典故背景,单是吟读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时候,便觉得格局跳脱一众情思闺怨,江水明月开天地,清风冲怀而入,有种抑制不住的情怀升起。所谓好诗,…
李花初发君始病,&br&白榆风飒九天秋。&br&预愁明日相思处,&br&言声虽是颜貌殊。&br&当时天下无甲兵,&br&然后拾卵攫其雏。&br&是夜巴歌应金石,&br&真仙若降如相问。&br&知君忆得前身事,&br&乎子吹箫月满台。&br&若怕平原怪先醉,&br&问予何故独安然。&br&可惜狂风吹落后,&br&作尉孜孜更寒苦。&br&此时师握玉麈尾,&br&答云伏枕艰难遍。&br&——唐·李白
李花初发君始病,白榆风飒九天秋。预愁明日相思处,言声虽是颜貌殊。当时天下无甲兵,然后拾卵攫其雏。是夜巴歌应金石,真仙若降如相问。知君忆得前身事,乎子吹箫月满台。若怕平原怪先醉,问予何故独安然。可惜狂风吹落后,作尉孜孜更寒苦。此时师握玉麈尾…
不算。&br&&br&无病呻吟不是指的与现实生活无关、无益,而是违背自己真实感情的矫揉造作。&br&&br&之所以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而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就在于他们的情怀不同。
不算。无病呻吟不是指的与现实生活无关、无益,而是违背自己真实感情的矫揉造作。之所以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而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就在于他们的情怀不同。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暂。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此再也没有见面。&/p&&p&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李白与杜甫的友谊,却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是唐代两个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两个伟大的文学家,洛阳相会使他们产生了亲如兄弟般的友谊,二人互相寄赠的诗篇,至今仍广为流传。&/p&&p&
杜甫是西晋名将杜预之后,唐初诗人杜审言的孙子。从小生长在文化氛围很浓的家族。虽然自小丧母,寄居洛阳姑母家中,又体弱多病,但他勤奋好学,七岁时文思就很敏捷,能吟咏凤凰。除了读书之外,就是练习书法,九岁时就已写满了一口袋的大字,后来经过不断努力,书法已经相当出色了。十四、五岁时,已在洛阳文坛崭露头角。洛阳名士崔尚、魏启心等看了杜甫的作品都很吃惊,称他是班固和扬雄的再生。&/p&&p&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事实上,这种远游自有它客观上的理由,“四方之志”不外乎为自己将来的生活寻求出路。所以有人在参加科举考试之前,就走出家乡,到人文荟萃的都市,用言语或诗文自我宣传,结交有权威的人士,这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很有帮助。纵酒放歌,嫉恶仗义的杜甫,就是在这种动机的驱动下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p&&p&
二十岁那年,他离开了故乡,到各处去漫游。他首先到了吴越,遍历了江宁、苏州、杭州,荡舟镜湖,还登上了天姥山。吴越争霸的陈迹、秦皇巡幸的遗踪以及历代的风流人物、江南的秀美山水,启迪了年轻的杜甫,他的胸襟开阔起来。此后他又游历齐赵,体味着齐鲁文化的底蕴,写出了像《望岳》这样的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气魄宏大,洋溢着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豪情壮志。 在八九年的漫游当中,杜甫看到了一些国家的隐患:穷兵黩武,边将好战喜功,征戍频繁,赋役繁重。他陷入了苦闷之中。正当此际他结识了李白,才得一吐内心的积怨。&/p&&p&
李白当时已名满天下,天宝元年(742)被唐玄宗召人长安。玄宗命他供奉翰林,陪从侍宴,代草文书,并未重用他。他依然未改傲岸和放荡的性格,过着狂放的诗酒生活。一到长安,便和酒徒们聚在一起,如鱼得水。他的行为当时就是在玄宗的眼里也是新奇的、有趣的。唐玄宗最宠信的宦臣高力士,是势倾内外的显赫人物。李白一次在玄宗面前喝醉了酒,表露了他的傲慢,还喝令高力士为他脱靴。他最终为高力士、杨贵妃等人所不容,只得“恳求”归山而被“赐金”离开了长安。政治上的失败和仕途上的挫折,使他感到极度悲愤。之后,他只身来到洛阳。 杜甫听说李白已到了洛阳,便急不可待地前来拜访。&/p&&p&&strong&天宝三年(744)初夏,这两位伟大的诗人终于在洛阳会面了。&/strong&他简直被李白的风采吸引住了,李白的一派仙风道骨使杜甫仿佛置身于仙的境界,他看见了游侠,他还亲自陪同李白去求仙访道。二人越过黄河,到了王屋山,去寻访道士华盖君。谁知走到小有清虚洞天,才知华已死了。千山万壑,一片沉寂,寺院也是一片荒芜,他们只好沮丧而返。&/p&&p&
之后,李白去陈留拜访从祖、当时任采访使(监察官)的李彦允,杜甫则到了梁宋(今河南一带),李白接着赶来。正在梁宋,他们又遇见了高适。高适当时仍未中举,正在梁宋和山东一带漫游。杜甫在开元末年曾与他在汶水之溪结识,如今重逢,这三个诗人便在这里度过了一个浪漫而放荡的秋天。 三人同游了汴州东南的梁园。梁园是西汉文帝二儿子梁孝王刘武建的离宫,原有平台、兔园等名胜。经过南北朝的战乱,此时已荒芜了,但断井颓垣,遗迹尚在。三人在凭吊中不禁为历史沧桑巨变而感叹。他们同上酒楼,饮酒做诗,十分兴奋。这时李白四十四岁,名满天下;高适四十三岁,边塞诗享有盛名;而杜甫才三十三岁,重要作品还没有产生。他觉得李、高的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喝完酒后,他们仍然兴致勃勃,便登上了城东南的吹台,面向芒山、砀山,勾起了怀古的幽情。这一带是汉高祖隐匿过的地方,如今刘邦早已死去,只看见几只大雁和野鸭在飞鸣。不想在当前这所谓太平盛世中,人们竞空怀壮志,无从施展,正像那失群的孤雁,杜甫不禁心头泛起了,一阵悲凉的情绪。他们不满现实,发出了对唐王朝现实的批判: 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猛将收西域,长戟破林胡。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 皇帝好战,边将贪功,用兵吐蕃,侵袭契丹,他们忧国伤时,担心有一天要引起天下大乱。 宋州以北,直到单父(今山东单县),有一片适于游猎的孟渚泽。他们在这里一起呼鹰逐兔,驰骋游猎。冬天。他们登上城北的单父台,远望无边无际的原野,似乎一直能望到渤海的海滨。凛冽的寒风、苍茫的风云,从万里之外扑面飞来。他们的话题又转到唐玄宗的穷兵黩武,谈到了“太平盛世”背后的危机。“君王无所惜,驾驭英雄才。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他们对东北边境的形势已深感不安了。 &/p&&p&
天宝四年(745),高适南游楚地,杜甫和李白到了山东齐州。李白要在齐州紫极宫领受北海高天师的“道箓”;杜甫则拜访了北海太守李邕。秋天,杜甫到了兖州,李白又由任城(今山东济宁)赶来相会。这次重逢,杜甫写出这样四句诗赠给李白(《赠李白》),表达了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心情:&/p&&p&
秋来相顾尚飘蓬,&/p&&p&
未就丹砂愧葛洪。&/p&&p&
纵酒狂歌空度日,&/p&&p&
飞扬跋扈为谁雄?&/p&&p&
随后他和李白一起到山东访问道士董炼师和元逸人。他们白天携手同行,醉时共被酣睡,友情比去年在洛阳和宋州时又增进了许多。他们有时走出兖州北门,寻访范隐士的居所,在那里任情畅谈,常常守着一杯酒仔细讨论诗文。这是两个诗人最后的会合。不久,杜甫要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南,两人在兖州城东的石门分手,临别,李白赠杜甫一一首诗:&/p&&p&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p&&p&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p&&p&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p&&p&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p&&p&
此后,杜甫功名不就,困守长安,孤独的生活使他更觉友谊的可贵,因而时常想起李白,写下了《春日忆李白》;而李白在重返东鲁探亲,想到了昔日和杜甫同游齐鲁的情景,也是思意倍,增写下了《沙丘城下寄杜甫》,可见二位诗人的友谊是多么的挚深。&/p&&p&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卷入了皇室之争的漩涡,被监禁、流放;杜甫也是陷贼、被贬、逃难,直到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才在成都草堂定居下来。当时他得知李白被赦的消息,想到他本是蜀人,却仍漂流在外,十分伤感,非常希望李白返回蜀中故乡隐居,来重温青年时代亲如手足的友情。但二人最终没能再会面。&/p&&br&
他们在杜甫父亲杜闲的家里相识,两人不仅有诗歌的往来,而且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李白与杜甫相会是在李白因触怒权贵放归山林时。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形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两人可谓一见如故。李白当时已经是诗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还默默无闻。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应是很投缘的。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有诗互相寄赠。杜甫的诗中充满了对李白的崇敬,而且对李诗风格评价甚恰。如《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日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大杜甫11岁,他们常以诗相赠.他们的友谊纯净如水!《杜甫诗集》可以见到10来首,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等。但李白写给杜甫的,找遍了《李白集》也只见到三首即《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就此也可以想见两个伟人曾经的关系。 &br&&br&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暂。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此再也没有见面。多情的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写出了刻骨铭心的诗句;李白应该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达、交游广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在他的诗中出现。这里好像出现了一种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平衡为条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单方面的美好承担。李白对他无所求,他对李白也无所求。 &br&&br&
天宝十五载,李白参加了永王起兵与肃宗争夺皇位的行动,被唐中央王朝所疾视。此时的李白是孤独而落魄的,但是,却有一个人,对李白的认识和崇敬并没有随着朝中的舆论而改变。他写诗为李白抱不平、为其剖白辩护。他说“处士祢衡后,诸生原宪贫。稻梁求未足,薏苡谤何频!”意思是李白之下庐山从永王,乃是为生活所迫要讨碗饭吃,并非有什么野心;“苏武元还汉,黄公岂事秦?”,说的是如苏武欲归汉,夏黄公不事秦始皇一样,李白追随永王也并非是其心甘情愿的,乃至于愤怒地喊出了“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在众人对李白避之不及的情况下,此人却句句为李白开脱,真可谓用心良苦啊。而这位与李白患难见真情的诗人,就是杜甫! &br&&br&
杜甫对李白的信任,笔者认为,是他对李白的崇敬之情根深蒂固的体现。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偶像情结&.而如若要追溯这份情感,那要从李杜相识时说起了。 &br&&br&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杜甫和李白初识于洛阳。当时,李白四十四岁,因不为权贵所容而被唐明皇赐金放还②[与后面的注释不符],而小他十一岁的杜甫则在十年前考进士不第后,就一直游历四方,正好这个时候游到了东都洛阳。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宿命”的相遇吧。 &br&&br&
闻一多先生认为李杜的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刻,或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能与之相比,并把这次相遇比作“太阳和月亮的相碰”③[与后面的注释不符]。那么李白和杜甫二人,谁是“太阳”?谁是“月亮”呢?从创作风格来看,李白是太阳,热情奔放;杜甫是月亮,内敛深沉。从当时的影响力来看,李白依旧是“太阳”,诗名远播,光芒四射。李白此时虽已丢掉了御用诗人的宝座,却仍然是钦定的桂冠诗人 ,“天下无人不识君”。杜甫仍然是“月亮”,诗名未就,光华初露。殊不知,这时的“月亮”,他日却放射出和太阳一样耀眼的光芒。不过从两人当时的地位可推想出,李白的声名与才气使得杜甫对他的仰慕如长江流水,奔涌而出。杜甫能与这位著名大诗人相遇相交,其受宠若惊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也格外珍惜这一段友情,为他日后写下二十多首与李白有关的诗歌的埋下伏笔。 &br&&br&&br&
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经常举杯畅饮,携手同游,谈诗论文,议论时事,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再加上又都是酒国中人,欢饮达旦中各显出一番天真来。杜甫后来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中写道:“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说的是自己和李白高谈阔论,而酒中的李白最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本色,最能张扬他的人格魅力。随着和李白交往的日益加深,杜甫对李白的了解更为深入。李白的诗歌才情,人格魅力和人生态度都让杜甫钦佩不已,“偶像”情结迅速滋生。 &br&&br&杜甫对李白的“偶像”情结之一:赞美其天才放逸,行云流水的诗歌才情时的李白已经被尊称为诗仙,他天马星空,洒脱飘逸,用生命来追寻浪漫,让世人震撼于他澎湃的热情,并不自觉地被吸引,被感染,被打动……李白诗如川江上行船,异峰奇岩,山花竹海,扑面而来。忽而岚雨飘洒,薄雾缭绕;忽而满天彩云,气清日朗。顺流而下,听不尽两岸猿声,看不完屏风迭嶂。李白诗如高度烈酒,俗称“烧刀子”,一饮入喉,便有酒精刺鼻,热力入肺,胸胆开张。但不宜浅斟,而要痛饮;不宜小杯,而要大盅,需有量者方可。酒酣耳热,一醉陶然,便飘飘有凌云之概……④李白诗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同时期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br&&br&他和杜甫相处的那段时间里,两人时常喝酒论文,李白的诗歌造诣必定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曾有观点认为,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中,“浮去连海岱,平野入青徐”与李白诗句“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⑤、“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⑥”句式相似,视野比以前更开阔了。于是后人猜想,李杜相处的那段时间里,李白帮杜甫改诗⑦。虽然这一观点有待确认,但是我觉得两个同样喜爱诗歌创作的人在一起谈诗论文,肯定会互相切磋。李白当时又是诗坛泰斗,诗歌自成一体,作诗经验也比杜甫丰富,所以他会指导杜甫修改诗歌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br&&br&而杜甫在和李白的交流中,除了能吸收经验外,还感受到了李白的天才放逸。他后来在《春日忆李白》中写到: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 &br&&br&他在诗中赞许李白:相对于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并且寄托了杜甫期盼和李白重逢,继续把酒言欢,作诗论文的希望。此外还有“李白一斗诗百篇⑧”, 说的是李白只要喝下一斗酒就能做出上百篇诗歌;“敏捷诗千首⑨”说的是李白下笔敏捷,赞美李白作诗天然涌发之才情。而《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br&&br&这两句便是历来描写李白最受传颂的名句。味诗意,解释为“落笔时风雨之震惊,诗成后鬼神为之哭泣。”其以高度夸张的语言,形容李白诗歌艺术强大的力量。落笔能惊动狂风暴雨,说明李白诗极有气势;诗成引起鬼神哭泣,称赞李白诗感人肺腑、写得神妙,赞美了李白的创作才华,而李白也确实有资格接受这一赞美。从这些诗句中都能看出杜甫对李白的衷心赞美以及对李白才华的推崇和钦敬。 杜甫对李白的“偶像”情结之二:景仰其求仙问道,超然世外的人生态度。 &br&&br&李白近道,故有仙灵气,得天人之妙相。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近千首诗中有一百多首与神仙道教有关。他正式入道,“名在方士格”。他炼丹服食,是非常认真的,充满对于神仙境界的幻想。当他仕途失意的时候,便进一步走向道教。道家和道教信仰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的能力,他的不少诗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而其实是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贺知章曾称他为“谪仙人”,他也以“谪仙人”自居,同样出于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生的向往。他的明朗、自信、壮大、奔放的感情,也基于这样的人生向往。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⑩。 &br&&br&道教的熏陶给予了李白超凡脱俗的气质。而人们往往觉得超凡脱俗并有突出成就的人会有种高不可测的感觉,也容易对这类人产生景仰。杜甫也不例外。其《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的首两句:“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其中的“狂客”,指贺知章。这2句记录了贺知章送号给李白一事:李白作为国家级诗人出现在长安诗坛之际,诗坛长老贺知章便对其人格、诗风作出“谪仙人”这一评价。杜甫与李白相识后,对贺知章送号“谪仙人”予李白表示赞同,因为他与贺知章一样,见到李白后都惊为谪仙人。可见李白的仙风道骨给杜甫留下了深刻印象。 &br&&br&&br&李白超凡脱俗的气质,与自然合为冥一的潇洒风神让杜甫景仰不已。《赠李白》中写道“李侯金闺彦, 脱身事幽讨”,这两句可以对比出杜甫眼里李白的超然,指出李白的心境是一般人达不到的高度。于是杜甫跟着李白一起去名山大川寻仙访道。《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一诗记述了他们同寻访范道士一事,并借此抒发二人的真挚友情。而《赠李白》一诗中有“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道出杜甫自己也早就有出游梁、宋的打算,正在期望与李白同游梁、宋,拾瑶草、采玉芝。而杜甫的《赠李白》中提及到李白喜欢炼丹服药一事:“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从中也可猜想出他们之前曾经“相期拾瑶草”,一起做了不少浪漫主义的事情。杜甫和李白分别后,他在长安感受到了人世冷暖,对李白纯真的友情更加珍重,对与李白一起度过的自由放任的日子更加思念。他甚至后悔没有与李白一道隐居山林,却跑到长安来看人冷眼,寄人篱下……虽然杜甫最终还是近儒多于近道,但是李白交往的时期,杜甫的求仙诗和游侠诗明显地豪放、大气得多;就人生态度而言,杜甫也旷达了许多,所以与李白一起求仙问道的经历是他永生难忘的。 &br&&br&杜甫对李白的“偶像”情结之三:崇敬其快意恩仇,笑傲王侯的人格魅力。 &br&&br&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把李白的酒仙和诗仙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唤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br&&br&说的是李白只要喝下一斗酒就能做出上百篇诗,他经常在长安街市饮酒,醉了就睡在酒家里。有一天,唐玄宗召李白去白莲池作诗,李白喝得兴起,硬是不肯上船,还自称“我是酒中仙”。[这段话理解有误] &br&&br&试想,若是普通人,一斗酒下肚,即便酒量好没喝趴下,也肯定是混混沌沌,说话不知所云了。而这个李白,非但没有醉倒,还能吟诗作赋;非但能吟诗作赋,而且是洋洋洒洒上百篇。如此的才情,即便诗文中有所夸张,也足见杜甫对李白才华的钦佩了。接着李白更是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来。玄宗传诏李白去作诗,他非但不去,还说自己是酒仙。换了随便哪个旁人,哪怕是杜甫,怕也不敢如此妄为吧,说不定还是受宠若惊,一路跑着见皇帝去了。刚作完这么些诗句,拿几篇套用一下换点赏金,天子一高兴了没准官升三级,实在是名利双收的美事。但李白就是李白,俗语有云:“酒后吐真言”,他却是表里如一,醒时敢叫高力士脱靴,醉了连皇上的帐都不买。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br&&br&都说好酒的人一定是为人坦荡,光明磊落的大丈夫。因此才不怕酒醉惹祸上身,身在尘世,心境却早已超然于世俗之外。杜甫通过此诗对李白对李白的纵恣天才和不畏权贵、洒脱豪爽而赞叹不已。 &br&&br&李白还是时代的娇子,他具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以及“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的个性风采,这些的种种让他有了非凡自信的资本——“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但是他又把人生想得过于理想化,他有求仕之心,却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也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脱离了现实环境的理想化人生设计,再加上李白心高气傲的性格,注定会被现实打击得遍体鳞伤。其中最大的挫折莫过于本文开头提到的追随永王起兵事件。李白被判罪流放夜郎,杜甫写下《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其中“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2[二]句,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曲折,语极悲愤,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而最后2句,杜甫通过哀怜李白,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他认为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屈原是含冤而死,李白是含冤被流放。杜甫自始至终都是相信着他的好友,这表明他对李白人格的认识之深,敬佩之甚。庆幸的是,在杜甫作诗的时候,李白已遇赦放还,在南游洞庭了,故有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而杜甫的牵挂和怀念,却还在持续着…… &br&&br&诚然,这两位诗坛巨匠间的忘年之谊是无庸质疑的。杜甫对于李白诗歌的推崇极大地扩大了李白诗歌的影响,而且对后人欣赏李白的诗歌,指示了一个方向。虽然当时杜甫的名望不及李白,但是后人对杜甫诗歌的评价上升到和李白同样的高度。郭沫若更称:“李白和杜甫是象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虽然两人在文学道路上的追求与探索各不相同,却能惺惺相惜,肝胆相照。 &br&&br&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飞行;圣入世,杜甫一生都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水中行走跋涉。 李白写幻想,杜甫写现实;李白写过往未来,杜甫写当今时事;李白写梦中世界,杜甫写梦醒时分;李白写复杂为单纯,杜甫写单纯为复杂;李白近道,杜甫为儒;李白是传奇,杜甫是诗史;李白是天之骄子,杜甫是国之人杰。李白诗秀在神,杜甫诗美在骨。两人都以他们超凡的诗才和博大的襟格,撑起了唐代诗坛一片“高不可及”的瑰丽天空;都以其高贵的人格和真挚的友情,谱出了文学史上一段“文人相重”的千古佳话。 &br&&br&附录: &br&&br&【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一)】 &br&&br&杜甫 &br&&br&昔年有狂客,尔号谪仙人。 &br&&br&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br&&br&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br&&br&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br&&br&【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 &br&&br&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br&&br&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br&&br&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br&&br&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br&&br&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br&&br&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br&&br&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br&&br&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br&&br&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br&&br&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br&&br&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br&&br&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br&&br&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br&&br&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br&&br&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br&&br&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br&&br&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br&&br&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br&&br&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br&&br&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br&&br&【赠李白】 &br&&br&秋来相顾尚飘蓬, &br&&br&未就丹砂愧葛洪; &br&&br&痛饮狂歌空度日, &br&&br&飞扬跋扈为谁雄? &br&&br&【赠李白】杜甫 &br&&br&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br&&br&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br&&br&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br&&br&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br&&br&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br&&br&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br&&br&&部分来网络
余皆采自论文, 引用不当及冒犯之处,深感不安&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暂。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此再也没有见面。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李白与杜甫的友谊,却成…
是“身与名”。&br&&br&“身与名”是其人本身(行迹、去向)与他的名声,含义是两重的。而功名不包含其人本身这个意思,不要因为“功名”更顺口就觉得“身与名”是误传。&br&再看本句的前一句是“事了拂衣去”,“拂衣”便是“身”啊,从句意上讲,“深藏身与名”更妥,而如果是“功名”,就丢了前一句了。&br&&br&类似的:&br&尔曹&u&身与名&/u&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br&将军百战&u&身名&/u&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是“身与名”。“身与名”是其人本身(行迹、去向)与他的名声,含义是两重的。而功名不包含其人本身这个意思,不要因为“功名”更顺口就觉得“身与名”是误传。再看本句的前一句是“事了拂衣去”,“拂衣”便是“身”啊,从句意上讲,“深藏身与名”更妥,…
Fuck the fucking fucker who fucked me the fuck day
Fuck the fucking fucker who fucked me the fuck day
&blockquote&《新唐书·李白传》&br&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循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b&十岁通诗书&/b&,既长,&b&隐岷山&/b&。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b&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b&,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来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br&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br&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位,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br&  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传正嘉叹,复其夫徭役。&br&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blockquote&10岁通《诗经》《尚书》,诗词格律肯定不在话下。但李白对诗的大胆创新应该与他的经历有关,在岷山隐居过,为人仗义任侠,好诗、酒、剑。游历长安而不得志的经历加深了他的悲剧色彩,他游历天下,用诗来记录自己的一生,肯定是不够快乐的,但远离官场和勾心斗角,对于鲁直的李白来说何尝不是一件好事。而贺知章的“谪仙人”,杜甫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也反映了当时的名士牛人对他的认可。&br&李白的一生肯定是极为精彩的,我们只能从一些细节去遐想他壮丽的一生
《新唐书·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循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
哒哒哒哒哒,呯呯呯呯呯。&br&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br&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br&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br&&br&还觉得少两句么?&br&&br&===&br&&br&UPD&br&&br&往往意犹未尽的诗,才是流传千古好诗呀。意犹未尽并不能得出少两句的结论。&br&你觉得意犹未尽,可能是前几句没着味。这首诗前几句笔墨很重,前四句直到“总是玉关情”,已经把情绪都倾出来了,所以最后能有“何日平胡虏”之问。如果读诗时前几句一带而过,就觉得末两句是空中楼阁,需要再有两句翻炒入味;但其实此诗前面就下足了料,最后两句是一笔勾芡,笔墨再转一层。若不要最后两句,只要前面的二十字,其实也可以独立成篇。&br&当然你仍然可以觉得要再续补两句。每个人心中诗该是什么样子,情绪该吞几分、吐几寸,毕竟是不一样的。
哒哒哒哒哒,呯呯呯呯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还觉得少两句么?===UPD往往意犹未尽的诗,才是流传千古好诗呀。意犹未尽并不能得出少两句的结论。你觉得意犹未尽,可能是前几句没着味。这首诗前几句笔…
近体诗看多了。碰见六句的别扭。鉴定完毕。
近体诗看多了。碰见六句的别扭。鉴定完毕。
来做个增补,作为眉姐答案的佐证。&br&&br&我特地检索了《李太白全集》,全集中此首只有如下部分:&br&&br&&blockquote&  ○ 三五七言&br&&br&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blockquote&&br&之后不入韵的部分,系后人伪作。
来做个增补,作为眉姐答案的佐证。我特地检索了《李太白全集》,全集中此首只有如下部分: ○ 三五七言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之后不入韵的部分,系后人伪作。
那些所谓李白的诗都是后人伪造的。——鲁迅
那些所谓李白的诗都是后人伪造的。——鲁迅
李白早就知道你的问题了,有诗为证:&br&&br&&b&《答知乎》其一&/b&&br&
唐 李白&br&&b&因&/b&时有感关雎咏&br&&b&为&/b&口莫学阮嗣宗&br&&b&我&/b&亦当年狎儿戏&br&&b&是&/b&非闲见寂寥中&br&&b&预&/b&愧衰孱语不工&br&&b&言&/b&语虽殊意亦同&br&&b&家&/b&家绕屋栽杨柳&br&&br&&b&《答知乎》其二&/b&&br&
唐 李白&br&&b&空&/b&忆泉声菊畔畦&br&&b&间&/b&想冰容比君子&br&&b&狗&/b&监谁能荐子虚&br&&b&全&/b&真谁见德支离&br&&b&都&/b&忘炊玉有时饥&br&&b&是&/b&时千山雪新霁&br&&b&脑&/b&热如遭锤凿钉&br&&b&残&/b&寒便被柳条欺&br&&br&&br&&br&&br&好了,不开玩笑了,有种东西叫藏头诗生成器,有种傻逼叫空间狗。
李白早就知道你的问题了,有诗为证:《答知乎》其一 唐 李白因时有感关雎咏为口莫学阮嗣宗我亦当年狎儿戏是非闲见寂寥中预愧衰孱语不工言语虽殊意亦同家家绕屋栽杨柳《答知乎》其二 唐 李白空忆泉声菊畔畦间想冰容比君子狗监谁能荐子虚全真谁见德支离都忘炊…
从几个层次来谈这件事&br&&br&首先是“主要生活时代”问题——&br&李白一生活了61岁,只有生命的最后七年(755-762)在安史之乱间,唐代由盛转衰的时间点公认于安史之乱,哪怕就按照755年立刻衰了来算吧,这段时间只占李白生命的九分之一左右。不论如何算不上“主要”。如果按照李白被召长安为官算起,他走上政治舞台是742年,天宝元年,正是盛唐高峰时代。整个天宝年间他完整地享受了一圈名满天下的感觉。&br&杜甫则不然,首先他只活了58岁,其次所历安史之乱及乱后时代(755-770)一共十五年,占据他人生的四分之一强,加上他之前十年困守长安,即便在天宝时代也处于社会下层,饥一顿饱一顿。如果按照杜甫得官时间来算,他被授河西尉改兵曹参军时是天宝十四年(755年),当年十一月安史之乱就爆发,按照古人出仕立业为人生主要大事的世界观,他的社会活动期限显然主要是在乱中及乱后了。&br&所以,讨论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厘清何谓“生活在某个时代”,是从此人出生至逝世算生活,还是以出仕、入世为起始,并且,如果一人身跨数个性质不同的时代,究竟以哪个来做代表性概括。&br&&br&其次则是更重要的“历史时期论”——&br&之前某个答案已经谈及这部分了,我就简单说下。综合历史观点和文学史观点,盛唐时期的下界有741/742、755、770几个不同的划分节点。其中文学史上的盛唐以杜甫逝世而告终,其实已经是大历五年,按史学论点已经是妥妥的中唐或者唐后期或者唐中期了。&br&对755-770这段杜甫社会活动主要时间,对其性质的评价虽然模糊,但按照原帖说成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并无不妥,特别是“历史时期”这个说法,本身已经排除了文学史断代的介入。如果把这个表述换成“由盛唐转向中唐的过渡期”更能体现出这一段时间的特殊性,并且兼顾史学和文学史两方面的模糊争议。&br&&br&最后,从生活时代对诗风的“标记作用”而论——&br&虽然不知道百度百科资料出处,无从揣测编写者意图,但我觉得,这个描述至少从某些层面逼近了二人的诗歌风格特征,也算是给普通读者增加一种感性上的认识吧。&br&李白虽然也有怀才不遇、消极沉废乃至于遁世的一面,但其主流诗风,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最为人所知的代表作风格,整体上还是以盛唐气象为基础,所谓盛唐气象,主要是一种基于强盛国力和良性社会上升渠道的自信与乐观,加之刚强的骨力,这一点上,李白的确是时代的骄子。&br&杜甫则不然,他诗歌的创作年代,按照萧涤非等人的断代法,姑且断作四期(壮游、困守长安、陷贼及为官、漂泊西南),其中只有第一期作品勉强可称盛唐气象,但因年纪尚轻、诗名不著,本身也没有多大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望岳》《画鹰》《房兵曹胡马》为此时代表,但很遗憾,这一期整体诗歌数量相当少。&br&自第二期困守长安时起,虽然时间上也属于盛唐时代,但其诗风也明显并不是盛唐风格中的乐观、积极、刚健乃至于王孟一系的潇洒从容,名作都是《兵车行》《丽人行》这类政治讽刺,或者《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赴奉先咏怀》这种充满个人苦逼气质和茫然心态的作品,剩下的平庸之作多为陪宴山林、游乐应酬之类毫无思想性的投赠,无疑也不是盛唐时代应有之义。&br&&br&因此,我个人认为,按照原帖那样描述李杜二人的生活时代,虽然在学术标准下不是严谨的表达,然而作为面向普通网友的普及类文字,还是有其描述性的意义的,能够体现其生活主流和诗歌风格中的某些特色,庶几可为常识印象。
从几个层次来谈这件事首先是“主要生活时代”问题——李白一生活了61岁,只有生命的最后七年(755-762)在安史之乱间,唐代由盛转衰的时间点公认于安史之乱,哪怕就按照755年立刻衰了来算吧,这段时间只占李白生命的九分之一左右。不论如何算不上“主要”。…
杜诗可学而白诗不可学。&br&李白之才,天授也,非人力所及。&br&&br&——————————————&br&老杜作诗有章可寻,炼字、用典,号称“无一字无出处”,影响了有宋一代半数诗人。&br&详情请见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br&从此杜诗成了诗人们心中的圣经。&br&而白诗天马行空,纵横捭阖,恣意酣畅,如黄河九曲而滔滔不绝,又如秦岭高峻而怪石嶙峋。&br&具体例子请见:&a href=&/wanglu/& class=&internal&&李太白天才在哪里? - 王路的粽子铺 - 知乎专栏&/a&&br&摘出一段来:&br&&blockquote&&p&或问:为什么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读起来会有很畅快的感觉?&/p&&p&答曰:李白天才,就天才在这里。&/p&&p&这是音节上的奥秘,贾岛李贺之辈练一辈子,也只是在字词上打圈转,看不到这一点,更别说练到了。&/p&&p&贾岛琢磨「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要是李白,不带琢磨,上来就是敲。不是「敲」字表示的意思响亮,而是「敲」的音节,就比「推」舒服。再具体点说,你念「推」字,要比念「敲」费劲。&/p&&p&「高堂」,两个字,响响亮亮。&/p&&p&「明镜」,两个字,掷地有声。&/p&&p&「悲白发」,平仄仄,「白发」二字,不仅是仄声,更是入声;「悲」又属「上平四支部」,极短促的阴平,效果就出来了。&/p&&p&这么说白了,没意思。得读,得感受。这滋味的好处就像做爱,说是说不出来的。&/p&&/blockquote&
杜诗可学而白诗不可学。李白之才,天授也,非人力所及。——————————————老杜作诗有章可寻,炼字、用典,号称“无一字无出处”,影响了有宋一代半数诗人。详情请见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从此杜诗成了诗人们心中的圣经。而白诗天马行空,纵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晋皇帝列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