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联系中断上下文文,分析“我的心”是一颗

UID 190740
金币 10621
阅读权限 60
中考语文知识精讲 试题分析和专项练习
中考语文知识精讲 试题分析和专项练习(第一部分:汉字、词语)
知识精讲一、汉字知识
1.知识要点与复习策略
  要掌握重点教读课文中出现的常用字,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含义、会组词。能区分常见的同音字、形似字,了解多音多义字在不同词语中的意义。书写汉字,做到笔画清楚,字形规范,不写错别字。初中毕业生应认识的汉字较多,包括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多义字和使用率较高的字。这些字的识记和掌握,若单靠毕业前夕的总复习来巩固,搞临时突击,显然不会有好结果的。因此,在掌握汉字时应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汉字构字常识(主要是形声字)。(2)对任何一个汉字,要从字音、字形、字义三个方面来认识。(3)注意容易读错写错的常用字,读书时要注意分辨。(4)要学会使用字典,词典,掌握音序检字和部首检字这两种方法。?
  从字形上看,汉字可以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大部分合体字属于形声字。形声字由表示字的意义的形旁(也叫义符)和表示字的读音的声旁(也叫音符)组合而成。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结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形声字的形旁只能笼统地表示事物的类别,不能表示具体的意义。有一部分形声字的声旁甚至已不能准确地表示现代的读音。
3.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
  同音字就是现代汉语里语音相同但字形、意义不同的字。所谓语音相同,一般是指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对于同音的形声字,可以通过不同的形旁来判定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对于常用的同音字,要随时留意它们经常和什么字在一起搭配使用,表示什么意思。
  形似字就是形体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字。
  多音字是指一个字有几个不同的读音,表示几种不同的意义。辨别多音字的读音,可以从意义、用法、词性等几个方面考虑。
  学习多音字,不仅要了解某个字有几个读音,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同时,还要了解不同读音的不同搭配习惯。
二、词语知识
1.知识要点与复习策略
  理解、掌握基本课文中的常用词,做到会读、会写、会运用。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会辨析一些同义词和反义词。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能结合语言环境辨析词的褒贬义。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词语数量较多,故复习的难度较大。对这些词语,应该做到会读、会写,能在语境中理解词义。这部分词语也比较多,单靠死记硬背,往往记了这个,忘了那个,事倍功半。应该首先与阅读复习结合起来,即词语复习与阅读复习同步进行,这样做便于理解和掌握。在复习词语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把基本课文下有注释的词看一看,有重点地记一记,做些积累。(2)辨析同义词要从词义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感情色彩、使用对象和搭配关系方面进行区别。(3)运用一些有关解释词义的知识解释词语。(4)要学会在一定的语境中揣摩、理解词语的意思。
2.单义词和多义词
  只有一个意义,叫单义词。
  有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是多义词。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的是最初的或常用的意义,叫基本义;有的是从基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有的是通过用基本义比喻另外的事物而固定下来的意义,叫比喻义。
3.同义词和反义词
  同义词就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大多数同义词只是意义相近或者有某种关联,一般不能任意替代。辨别同义词,可以从词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搭配的习惯、感情的褒贬几个方面着眼。  反义词就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有的反义词表示的意义完全相反,表达两个矛盾的概念,非此即彼。有的反义词表示的意义不是相反,而是相对。如果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意义,它就可能有几个不同的反义词。
4.褒义词和贬义词
  带有褒义色彩的词,即有肯定、赞许、喜爱的情感色彩词义的,就叫褒义词。
  具有贬义色彩的词,即带有否定、贬斥、憎恶等情感色彩词义伪,就叫贬义词。
5.实词和虚词
  表示一定的概念,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都是实词。
  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表示词法意义的,叫虚词。如介词、连词等。
试题解析例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河北省中考题)
A.匿(nì)名    挑拨离间(jiàn) 
B.迥(jiǒng)异 沾(niān)轻怕重?
C.抖擞(sǒu)   并行不悖(bó)   
D.狭隘(ài)    坦荡如抵(d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注音和字形的掌握情况。解答有关汉字的考查题时,一要注意正确识记和理解常用汉字的音、形、义;二要注意区分同音字和多音多义字。如B项&沾(niān)轻怕重&中的&沾&是&拈&的误写。C项&并行不悖(bó)&是&并行不悖(bèi)&的误读。D项出现一个错别字,&坦荡如抵(dǐ)&中的&抵&是&砥&字的误写。只有A项全部正确。
例2 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北京市中考题)?
   A.招是搬非 随机应变 祸不单行 B.心旷神怡 大声疾呼 虚张声势?
   C.敷衍塞责 知迷不悟 辨伪去妄 D.错落有致 自出心裁 不屑置辩?
解析 这类试题是考查学生正确辨析、使用音同或形似而义不同的字,防止写别字,并正确运用。C项中&知迷不悟&的&知&应改为&执&,&执&是坚持的意思。整条成语是坚持错误而不觉悟的意思。而误写成&知&,显然是对成语的意义理解错了。如&甘拜下风&中的&甘&,是甘愿,乐意;而不能写成&干&。&下风&是风向的下方;而不能写成&下峰&。因此要把成语的每一个字写正确,必须准确地掌握每个字的意义。
例3 与“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中的“到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广东省中考题)
   A.新方法到底试验成功了。B.将革命进行到底。?
   C.到底还是你们做得好!& &D.你跟他们到底有什么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义词的理解及掌握的情况。解题时可分三步走。第一步,认真审读题干,明确解题要求是找出词义相同的一项。第二步,从词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的角度在每个备选项内进行比较阅读。首先要搞清楚“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中的“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到底”是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而D项的“到底”正是这个意思。为了更准确,我们还要认真想一想另外三个“到底”在句中的意思,特别注意结合句意来看,认定它们都与例句“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中的“到底”意思不相同。A项中的“到底”是副词,意思表示经过种种变化。B项中的“到底”意思是到尽头;到终点。而C项中的“到底”也是副词,表示毕竟的意思。因此正确选项为D。
例4  词语感情色彩变化了的一项是(&& )(江西省中考题)?
   A.蜜蜂是渺小的,密蜂却又是多么的高尚啊!(《荔枝密》)?
   B.在牛王庙路口,一个指挥交通的民警,竟在混乱中的轮下殉职。(《北京立交桥》)?&&
   C.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背影》)?&&
   D.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藤野先生》)?
解析  本题要求结合语境来判断词的感情色彩是否发生了变化。A句“高尚”一词意思是道德水平高。这里作者以蜂喻人,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歌颂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词的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B句中“殉职”意思是(在职人员)为公务而牺牲生命。此处说交通民警为了疏导堵塞车辆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词的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C句中“聪明”,父亲到车站送他,因为行李太多,而忙于和脚夫讲价钱,看到这些,他有些想法“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聪明”一词原义是智力强、天资高的意思。此处用凡事“太聪明”不好。“聪明”一词的感情色彩就发生了变化,带有贬义,有自我嘲讽和自责的意味了。D句中“精通”一词原义是对一种学问、技术或业务有深刻的研究和透彻的了解。此处有讽刺的意思,这些人“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词的感情色彩没有变化。应选C。
专项练习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在括号中。
1.下列成语的首字按照音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浅尝辄止& &②貌合神离&&③寓意深长&&④气象万千&&
⑤持之以恒& &⑥古往今来&&⑦微乎其微&&⑧偃旗息鼓&&
A.⑤⑥②④①⑦⑧③& && && && && && & B.⑤⑥②①④⑦③⑧
C.⑤⑥②④①⑧③⑦& && && && && && & D.⑤⑥②④①③⑧⑦
2.下面有关字的知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钢、功、芳、慈”都是形声字,但形旁和声旁的结合方式各不相同。B.“戳穿”的“戳”和“杀戮”的“戮”是形似字。C.“假、会、都、提”有的不是多音多义字。D.“刻苦”的“刻”和“克服”的“克”是同音字。?
3.下列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 &&&)
A.围&&葵&&闷&&匪&&界&&爸& && && && && &B.林&&订&&休&&例&&桂&&功
C.尘&&糊&&揭&&势&&明&&饭& && && && && &D.烤&&粗&&致&&聪&&山&&熬
4.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英勇无敌& & 安然无恙& &&&勃然大怒& &&&鞠躬尽瘁
B.契而不舍& & 坚持不懈& &&&惊惶失措& &&&小巧玲珑
C.大惊失色& & 卓有成效& &&&义正词严& &&&朝思暮想
D.声名狼藉& & 得心应手& &&&不折不挠& &&&锐不可当
5.词语中没有错误字的一项是(  )?
A.见义思迁 一穷二白 举一反三B.辨伪去妄 万事具备 招事搬非?
C.不可救要 杳无消息 纵横绝荡D.不屑置辩 虚张声势 为富不仁?
6.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敷衍了事——了如指掌
B.错落有致——分工细致
C.一挥而就——一切就绪
D.莫名惊诧——莫名其妙
7.下列划线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为非作歹(坏人)     心旷神怡(愉快)    诘责(反问)
B.自出心裁(判断)    尔虞我诈(欺骗)    菜畦(田梗)?
C.姹紫嫣红(美丽)    莫名其妙(说出)   惆怅(不如意)
D.辨伪去妄(荒谬不合理的) 油光可鉴(当镜子照)  效尤(更加)
8.根据句意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也不知是哪一位热心肠的人,用云杉枝条编织的花环,( &&)了那一排掩埋忠骨的坟墓,又在小小的墓地周围种植上一圈( )的小树。陡坡外高耸着( &&)的青松。谷地里( )着如茵的嫩草。 
A.装扮&&苍劲&&挺立&&满铺& && &B.装扮&&苍翠&&挺拔&&满盖
C.装点&&苍劲&&挺立&&满盖& && &D.装点&&苍翠&&挺拔&&满铺
9.每组中两个画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②她是个聪明伶俐、非常可爱的小姑娘。
B.①这里冬天冷得利害。?
②应该向他讲明利害关系。
C.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四座街心公园里,栽有松柏,植有鲜花,立着雕塑,……俨然一座立体花园。?
D.①他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②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
10.下面全是同义词的一项是(& &&&)
A.精细& &&&精密& &&&精巧& &&&精神
B.珍藏& &&&收藏& &&&保藏& &&&贮藏
C.修正& &&&修改& &&&修长& &&&修订
D.周密& &&&严密& &&&机密& &&&保密
11.下面不是反义词的一组是(& & )
A.寂静—喧闹& && && && && & B.精美—精致
C.深奥—浅显& && && && && & D.勤劳—懒惰
12.感情色彩一致的一项是(& && &)
A.虚怀若谷& &&&巧妙绝伦& && &平易近人
B.提心吊胆& &&&目不暇接& && &狼狈为奸
C.自私自利& &&&转危为安& && &壮志凌云
D.至理名言& &&&沾沾自喜& && &远见卓识
13.根据句意,依次填空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谁如果要( )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 )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③这一番事前的( ),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A.①鉴赏②束缚③寻思B.①鉴赏②管束③思索
C.①欣赏②管理③思索D.①观赏②管教③沉思& &
参考答案:
1.A 2.C 3.A 4.A 5.D 6.D 7.C 8.D 9.D 10.B 11.B 12.A 13.B
[ 本帖最后由 68023 于
21:31 编辑 ]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精品文章 我很赞同!
精品文章 我很赞同!
昔日人已去,陌路相逢忆旧时。
UID 190740
金币 10621
阅读权限 60
中考语文知识精讲 试题分析和专项练习(第二期 短语、复句)
知识精讲一、复习策略指导
初中阶段学习语法是为了帮助我们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来表情达意,把话说正确,把语句写通顺。语法是研究用词造句的规律,我们学习语法要掌握词的构成、词性、短语、单句、复句等知识特点及运用规律。语法知识是语文基础知识中的重要内容,平时教与学中都感到有困难。因此,中考前的总复习尤为重要,要对所学过的语法知识有重点地进行归类梳理,通过辨析比较,不断加深理解,以求达到熟练地掌握。?
复习短语要了解并列、偏正、动宾、动补、主谓等组合关系,熟悉几种成分的使用。区分短语的类型,首先要分析构成短语的各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例如:“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短语是由“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与“劳动者”构成的,前者修饰后者,是偏正短语,如该短语前再加上“做”这个字,表达的意思就成了“做什么”的意思,就成了动宾短语了。
  复习单句的成分要从分析理解句意入手,使自己具有熟练的造句能力。复习复句的主要类型,要从掌握常用的关联词语理解文章(或语段)的内容及其结构出发。会分析二重复句,能准确地使用符号划分层次,能准确地说明分句间的关系。
二、短语的常见类型
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没有轻重主次之分,这样的短语称为并列短语。如:科学技术、调查研究、光荣而艰巨。
偏正短语:由名词、动词、形容词与在它们前起修饰作用的词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中心语,修饰名词的词是定语,修饰动词、形容词的词是状语。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是偏正关系。如:坚决支持、英雄人物、我的钢笔、紧张地劳动。
动宾短语:一个动词和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的短语叫动宾短语。其中受动词支配的是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结果、处所等。如:团结同学、吃午饭、住窑洞、修铁路。
动补短语:由动词和在它后边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组成的短语。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是补语,有些补语前头要用结构助词“得”,有些补语不能用“得”。如:写得〈清楚〉、跑〈几趟〉、坐〈起来〉、看了〈一阵〉。
主谓短语:主要由名词和动词、形容词组成,主语是陈述的对象,谓语陈述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主谓之间是被陈述和陈述关系。如:精神愉快、庄稼成熟。要注意主语和谓语的搭配,防止搭配不当。
另外,还有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宾语组成,宾语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如:从北京来。同位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指一个人或事物。如:鲁迅先生。
三、复句的判断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成的句子,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做分句。
辨别单句和复句,不能只看句子的长短,而要抓住单句和复句的特点。区分的关键是这个句子有几个主谓结构。单句只有一个主谓结构,复句则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谓结构,其中的任何一个分句不作其他分句的任何成分。
如:[这时],(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单句)
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转折复句)
同一复句里的分句,它们之间有一定逻辑事理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条件等类型。
复句中各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常常用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关系不同,所用的关联词语也不相同,要熟悉什么复句使用什么关联词语,什么关联词语表示什么关系,对成套的关联词语要注意成对使用。
复句的常见语病 有①关联词错用;②缺少必要的关联词;③关联词语搭配不当;④关联词语位置不当;⑤分句次序不当。总之,对复句判别分析时,即要看关联词语,更要看句子的内容。
例1 下列短语结构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征服沙漠  为沙漠所并吞 变成荒漠  非常荒凉
B.地中海沿岸 自然敌人之一 充足的水分 西方文明的摇篮
C.古代的传说&&主要作用& & 狂风肆虐& &垦荒伐木
D.特别强烈& & 空气干燥& & 地势平坦& &风力很强
解析 A项中“变成荒漠”是动宾短语,“为沙漠所并吞”是偏正短语;C项中“狂风肆虐”是主谓短语,“垦荒伐木”是并列短语;D项中“特别强烈”是偏正短语,其它三个是主谓短语。应选B。
例2 下列课文篇名,全是动宾短语的一组是(& &&&)
A.《纪念白求恩》《回延安》& && &&&《小麻雀》&&《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B.《分马》& & 《愚公移山》& && & 《谈骨气》&&《向沙漠进军》
C.《挖荠菜》&&《记一辆纺车》& &&&《想和做》&&《挥手之间》
D.《听潮》& & 《反对自由主义》& &《竞选州长》《论雷峰塔的倒掉》
解析&&此题考察对短语的掌握情况。解题前先明确什么是动宾短语,即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起支配作用的是动词,被支配的是名词或名词短语。懂得了这一点,逐项审查,不难选出D项来。
例3 下面括号内对句中有关成分的判断,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我记得有一回我迟到了。(主谓短语作宾语)?
B.这个孩子吃得很香。(动补短语作谓语)?
C.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主谓短语作主语)?
D.撕日历,翻台历,对孩子来说,也许只是件好玩的事儿。(并列短语作主语)
解析&&本题是中考试题,考查学生分辨短语结构类型的选择题。所不同的是本题的题干要求能辨析短语结构类型和分析单句成分。辨析短语结构时,要统观整个短语。A项“我记得”什么?能回答我记得的是“我迟到了一回”这是主谓短语,A项是正确的。B项“这个孩子吃得很香”一句主要讲“这个孩子”,而“吃得很香”是一个动补短语充当谓语,判断是没错误的。C项一句的主语是“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是由一个偏正短语充当主语的。而主谓短语“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作“点”的定语,所以C项不是主谓短语充当主语,而是偏正短语作主语,C项是有错误的。应选C。&&
例4&&辨析单句和复句,属于单句的是(& && & )
A.“双曲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新创造,世界上所仅有的。
B.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一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部分。
C.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D.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解析&&是不是单句,主要是看谓语部分。一个句子只要有两个谓语成分是独立的,即不被其他句子成分所包容的,那就不再是单句了。如A句中的两个“是”,C句中的“绿得”、“青得”,D句中的“拥抱着”、“偎依着”、“入了”都是独立的谓语成分,因而这些句子都是复句。而B句只有“占用”这一个词充当了全句的谓语成分,所以是单句。至于“吃得”一词,在句中它不是独立的谓语成分,因为它被包容在“……之后”的结构之内,没能成为分句的谓语。答案为B。
例5&&下面属于复句的一项是(  )?
A.无论谁都得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B.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C.假山的堆叠,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D.“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解析&&判断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主要看它的结构,几个分句连用,在结构上互不包含,即互不作句子成分,这样的句子是复句,那么D句就属于此类情况。第一个分句是说:“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第二个分句是说:“……我以为”。而A、B、C三个句子都是单句。复句中各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常常用关联词语来表示,但并非所有复句都使用关联词语。相反,也有在单句中使用关联词语的,关联词连接的是句子成分而不是分句,这也要注意区别。应选D。
为下列各题选择最合适的一项填在括号里。1.下列短语结构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能忘记& & 铺座位& &  卖东西的人&&讲价钱
B.满院狼籍& & 父亲赋闲& & 丧事完毕& & 行李太多
C.他的背影& & 那年冬天& & 流眼泪&&  一个熟识的茶房
D.轻松极了& & 听清楚& &&&教室明亮&& 站直
2.下列短语结构各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星光闪烁&&电闪雷鸣&&学习文化&&努力工作
B.夜幕低垂&&广阔天空&&热爱祖国&&校园生活
C.遵守纪律&&历史使命&&阳光灿烂&&人民公仆
D.团结互助&&山川秀丽&&语文教材&&勤劳善良
3.下面短语结构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望着他们&&抽根棒子&&几根木棒&&我们学校
B.有气没力&&皎洁无比&&欢天喜地&&膘肥体壮
C.温一碗酒&&疏导洪水&&取出布带&&战胜自然
D.空气芬芳&&傲然耸立&&黑影晃动&&祖国美丽
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它生物的侵蚀。”这句话的主语是(& &)
A.主谓短语& && && && &&&B.偏正短语
C.并列短语& && && && &&&D.动宾短语
5.“我们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这句话的谓语是(& &)
A.是& && && && && && &&&B.是应该经常打扫的
C.说& && && && && && &&&D.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
6.“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臂。”句中的画线部分是(& &)
A.定语& && &偏正短语& && && && && &B.补语& && &动补短语
C.谓语& && &主谓短语& && && && && &D.宾语& && &偏正短语
7.“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这句话的主语是(&&)
A.名词& && && && && && & B.偏正短语
C.主谓短语& && && && && &D.动宾短语
8.下列句中是单句的一项是(&&)
A.日,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B.实行改革以后,这个厂的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C.用这种新颖布料制成的冬装,既轻柔,又暖和。
D.坚持认真预习,才能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9.下列属于复句的一项是(& &)
A.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
B.我们认为,如果要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指导好他们的课外书籍阅读,特别是诱发他们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不可忽视的。
C.在青山苍翠的背景下,白鹭像白云般悄然飞过。
D.你有事,先走吧。
10.对下列复句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 )
①高速度地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和文教事业,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可能的。
②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不同。
③阳光映照着雨后的树林,树叶绿得更加鲜艳。
④除非你亲自去解释,他才会相信。
A.并列&&转折&&因果&&条件
B.递进&&转折&&条件&&假设
C.并列&&转折&&条件&&假设
D.递进&&转折&&因果&&条件
11.对下列复句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并列关系)
B.孩子飞也似地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赌玩石子。(选择关系)
C.既然你这么肯定,那就用不着我解释了。(假设关系)
D.要向沙漠进军,取得彻底胜利,必须有充分的水源。(条件关系)
12.依次填入空白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 && &&&说早期的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历史局限,& && && &&&近十多年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污染日益严重了。这不是某个国家能独自解决的,& && && && && &&&国际间的共同协调和联合行动,& && && && &实现人类与自然的重新和谐。
A.尽管&&那么&&只有&&才能& & B.尽管&&所以&&只要&&就
C.如果&&那么&&只有&&才能& & D.如果&&所以&&只要&&就
13.下面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各种不同肤色的人,在美丽的海滨尽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湛蓝的海水,灿烂的阳光。
B.只有党风正,才能事业正。
C.在本世纪我国将相继收回香港、澳门的主权,结束在我国神圣领土上最后的殖民主义的痕迹。
D.每个同学将来都希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答案:
1.B 2.A 3.C 4.C 5.D 6.D 7.D 8.A 9.D 10.A 11. C 12.C 13.B
(57.13 KB)
昔日人已去,陌路相逢忆旧时。
UID 190740
金币 10621
阅读权限 60
中考语文知识精讲 试题分析和专项练习(第三期 修辞、表达、标点符号)
知识精讲一、复习策略指导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例如:“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和“你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前句是反问句,后一句是陈述句,两句话从内容看是一样的,从语法上看也都对,但联系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呢?再比如说,“他的泪很快流下来”和“他的泪如泉涌”,前句显得比较平淡,后一句是夸张,虽然泪水不可能像泉水般涌出来,但它给人深刻的印象。人们在表达思想时,不仅要求语言准确、明白、通顺,而且要求语言形象、生动,有表现力,有美感,所以我们在初中阶段要掌握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八种修辞方法,能在文中辨认这些修辞方法。注意理解其含义,掌握其特点,在说话、阅读和写作中以求准确掌握。了解常见的几种句式(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相应句式,能使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起到一定的修辞效果。?& &
  要掌握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四种文体的知识。对于这部分知识,学生要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更要注意在阅读和写作中会分析、会辨别、会运用,摸索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读法,克服阅读中的盲目性。同时,也要摸索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法,以及应用文的写法,使自己写文章首先做到规范,写什么像什么,提高写作训练的效率,在基础知识部分的测试中,关于文体知识的考查题目常常以判断题型让学生判断正误。?
  复习、巩固标点符号知识。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我们学过的标点符号共16种。其中标号有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9种;点号有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7种。我们口头说话,不能没有停顿,没有语气。书面写作,也不可缺少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二、修辞方法的判断 1.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 ① 表示比较的: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 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 表示例举。 ④ 表示想象。
2.借喻和借代的不同。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侧重于“喻”,借喻的喻体和本体是相似的关系,借代的借体和本体是相关的关系,借体与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 ②借喻可以换成明喻,借代不能。
三、文体知识复习要点  1.记叙文。记叙文的要素是指所写的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文的人称较多使用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描写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记叙文的详略,是对选取的材料进行详略处理:把能突出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详写,对表达中心意思起一定作用的次要材料略写,使文章主次分明,中心突出。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和描写,在记叙文中也常穿插一些抒情和议论。? 
  2.说明文。说明文要注意说明对象的特征。对象特征,就是说明文所要说明的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为了说明得更有条理,根据说明的特点,说明文往往采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罗辑顺序。说明文要根据具体内容、写作目的、阅读对象来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等,同学们要学会鉴别这几种不同的说明方法。
3.议论文。议论文的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的论据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要让别人赞同自己的论点,作者就得拿事实和道理作为根据来证明它的正确性。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反驳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这两种,分析议论文的论证过程时,要注意分析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4.应用文。要理解每种应用文的用途,做到注重实用性,用语恰当,格式正确。四、语言表达的要求  语言的实际运用要求简明、连贯、得体。简明,就是要简要、明白,就是准确地把握事物的主要脉络,而且尽量去掉多余的话,使用语言要力避啰嗦重复。语言连贯,是指句子与句子之间连接要自然、合理、严密。语言得体,是指说话写文章要看对象(身份、职业、文化修养等)、讲究说话方式(直言或婉言)、适合语境(上下文限制)、讲究分寸、注意场合(如喜庆与忧伤、严肃与随便等不同的场合)和文体特点(如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等。五、标点符号的运用1.标点符号的位置。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不能出现在一行之首,行末放不下时,可把字与点号挨紧些,放在一行的最后一格。
2.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格的位置,中间不能断开,都标在正中。连接号占一个字位置,着重号标在字的下面,而间隔号写在格的正中。
3.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4.冒号“三不用”。 ① 引语不是原话,南昌是转述时不用冒号。 ② 引语断为前后两处,中间“……说”后面用逗号,不用冒号。 ③ “……说”在引语的后边,用句号,不用冒号。
5.问号“两不用”。 ① 虽有疑问词“什么”、“怎样”、“谁”、“哪里”等,却不表示疑问,表示陈述语气时,不用问号。如:他什么也不会干。 ② 肯定和否定连用的句式不表疑问语气时,句末不用问号。如:我不知道他明天能不能来。
6.句号、问号、感叹号,这三种符号都用在句子末尾,表示句终的停顿,但它们表示的语气不同。在平时阅读时要注意结合语境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和作用;在写作训练时也要注意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平时注意掌握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是考试时能正确解答有关标点符号的关键。
例1 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
①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②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③莫非它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④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
A.比喻&&拟人&&反问&&排比
B.反语&&夸张&&设问&&排比
C.比喻&&拟人&&反问&&反复
D.反语&&夸张&&设问&&反复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修辞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修辞方法都很熟悉的同学,可按句子顺序一一认定,最后选出正确项。对修辞知识学得不够扎实的同学,此题的难点在句③和句④。反问,是无疑而问,不必回答;设问,是有疑而问,自问自答。句③属前者。排比侧重于结构上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成串排列,以增语言气势;反复侧重于同一词语或同一句子一再出现,起到强调突出作用。看句④,虽然“有”字反复出现,但它不是被强调突出的,所以句④运用的是排比修辞方法。正确答案为A。
例2 下面运用比喻的一句是(& && & )
A.母亲永远想念我,如同我永远想念她一样。
B.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C.耳朵里好像真的听见一片朗朗读书声。
D.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
解析 本题考查比喻的识别能力。A句“如同”不是比喻词,而是表示类比。C句“好像”也不是比喻词,而是表示推测,因为“耳朵”和“读书声”没有相似点。D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B句是比喻句,理由一是用了比喻词“像”,理由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即“迅速”与“一划而过”。正确答案应为B。
例3 下列句子中运用借喻修辞方法的是(& && &&&)
A.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B.“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C.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D.晋祠,真不愧是我国锦绣山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解析 本题着重考查比喻类型的识别。A句用的是拟人修辞方法。B句“友邦人士”是反语,“瓜分”是一个词,都和借喻无关。真正要识别比喻类型的是C和D两项。C是借喻,D是暗喻。借喻,没有本体,没有比喻词,只出现喻体,如C句,“箭头”和“瀑布”都是喻体,省略号后的句中没有出现本体(“雨道”),也没有比喻词,如D句,本体“晋祠”和喻体“明珠”都在句中出现,用动词“是”连接起来,所以不是借喻。
例4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记叙文的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B.记叙文的叙述顺序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C.记叙文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D.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记叙文的要素、记叙文的顺序、记叙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和记叙文的表达方式等知识的掌握。A项、C项和D项都没有错误,只有B项似是而非,到底有没有错误呢?我们来看有关文体知识。记叙文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倒。而B项所讲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是文学知识中小说的情节。至此,本题的正确选项应为B
例5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
A.“荔枝蜜”这篇文章选自《杨朔散文选》。
B.青年人应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C.我们解放日报的同志早得到了消息,见博古、定一同志相约下山,也纷纷随着下来,加入向东的人群,一同走向机场。
D.他一进门就对我说:“在哪儿开会?我已经打听好了,那地方挺不错。”
解析 A句中“荔枝蜜”是篇名,引号应改为书名号。B句的引用是说话人句子的一部分,引文末不加标点是正确的。C句的“解放日报”是报纸名称,应添加个书名号。D句 “在哪儿开会”是句子陈述的一部分,尽管有疑问代词,但没有疑问的意思,应将问号改为逗号,答案为B。
1.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比喻)
B.老城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排比)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对偶)
D.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设问)
2.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
B.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C.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D.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3.下面句中的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
B.南京的“金城”摩托车在广交会上赫然登场。
C.阅览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D.谁会欢迎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家呢?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
C.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
D.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5.下列语句运用了两种以上修辞方式的一句是(& &&&)
A.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
B.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
C.雷声隆隆,电光闪闪。
D.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落下万千条瀑布。
6.与例句的修辞方法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问船尾跑去了。
①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重庆的夜,微波荡漾的江面上倒映着万家灯火,盏盏点点,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
③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
④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A.①④& && && &B.②③& && && &C.①③& && && &&&D.①②
7.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意义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起它(纺车),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杯念。运用比喻,抒发了作者对延安纺车深厚真挚的感情。
B.你们是早晨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运用拟人,抒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C.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坚实阶梯。运用排比,使抽象的概念和道理变得更加严谨。
D.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能画得出祖国的面貌呢?运用夸张,意在表明多调一些颜色,祖国的面貌是可以画出来的。
8.对说明文知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阅读和写作说明文,首先要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本质,其次要注意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以及说明的语言。
B.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C.说明的方法主要有:分类、比喻、对比、举例、引用、描写等。
D.说明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三种。
9.填上能与上文衔接的一项是(  )
你不要以为我是为他们伤心,不,我是为他们骄傲!我觉得我们的战士太伟大了,太可爱了,
A.他们把我感动得掉下泪来。& && &B.他们感动得我掉下泪来。
C.我不能不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D.我能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吗?
10.根据语言简明的要求对下列句子进行修改。
① 最近,有伪造的假人民币流入首都市场,扰乱国家的货币流通。
② 通过宣传教育,有的青年改邪归正,走上了正道。
③ 奥运会女篮预选赛基本结束,中国、匈牙利、澳大利亚、南斯拉夫、加拿大、古巴、南朝鲜等七个队已获小组出线权。
④ 昨天班会上,他首先第一个发言,表示他将接受祖国的挑选。
11.与例句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
A.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
D.一面说,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的“护官符”来,递与雨村……
12.下面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
B.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C.“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让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D.“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13.下列句中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B.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C.《〈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
D.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
14.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也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B.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我的书包里装有课本,作业本,笔盒等。
D.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15.与例句中引号作用相同的是(& &  )
例句: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
A.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
D.一面说,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的“护官符”来,递与雨村……
1-5题 D B A C D
6-9题 C A C C
第10题 ① “伪造的”和“假”前后重复,去掉其中一个。② “改邪归正”与“走上了正道”前后重复,应去掉其中之一。③ 前面已经列举了七个队,用“等”多余,去掉“等”。④ “首先”与“第一个”重复,删去其中一个。
11-15题 B C B C B
昔日人已去,陌路相逢忆旧时。
UID 205373
阅读权限 10
好好,谢了谢谢
阅读权限 10
你真好!让我们权限小的也看到了
阅读权限 10
谢谢你的上传
UID 185319
阅读权限 30
注册 来自 山东东营
感谢楼主提供!谢谢。。。
UID 204966
阅读权限 20
不错,谢谢啊
UID 190740
金币 10621
阅读权限 60
中考语文知识精讲 试题分析和专项练习(第四期 文学常识)
一、知识要点与复习策略
文学常识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常识,基本课文涉及的作家和作品。了解小说的常识:小说的一般特点,小说的分类,小说的要素,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了解散文的常识:散文的分类,散文揭示中心的独特方式,散文的线索。了解诗歌的常识:诗歌的分类,诗歌的基本特点。了解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要注意几种文学体裁的不同特点,深刻领会散文的形散与神不散,要注意诗歌与小说的不同的分类方法,注意正确的分类。这部分知识需要记忆,但不宜死记硬背。可自己动手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涉及到的作家和作品进行归纳整理,这样便于记忆。要结合具体课文的内容、特点记忆,这样记得具体,有形象感。这部分知识的测试,常常以选择题和判断题的形式要求考生选择正确的或者判断其正误
二、几种特殊文学样式
1.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运用夸张、拟人等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文学体裁。如:《皇帝的新装》。
2.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2.杂文:广义的散文的一种,一般是反映社会事件或社会倾向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论文。其特点是:①议论精辟;②形象鲜明典型;③语言生动幽默,尖锐深刻。
三、几种古代文学样式
1.说: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如周敦颐的《爱莲说》、韩愈的《马说》等。
2.记:多记叙事件,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
3.铭:古代刻在器物上告诫自己或歌颂功德的一种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多是押韵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4.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5.序: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体,也可以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赠序是古人专为送亲别友而写的文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例1 下面对几种文体的有关常识叙述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形式多样,就表达方式说,有抒情诗、叙事诗和说理诗;就体裁说,有旧体诗和新诗。
B.散文这种体裁,精粹简练,形式自由,能够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
C.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和自然环境。
D.戏剧的种类很多。根据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等。
解析 本题考查文体的有关常识。C项对小说的三要素的表述,人物和故事情节这二要素是正确的,另一个要素应是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两种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有助于表现人物心理,烘托人物性格,而后者决定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主人公或悲或喜的命运。二者比较起来,社会环境更为重要,所以C项表述不完整。
例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就表达方式说,诗歌可以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和说理诗。《黎明的通知》是抒情诗,《木兰诗》是叙事诗,《有的人》是说理诗。
B.“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C.剧本的特点是:①必须适合舞台演出,②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③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D.小说的情节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几部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学体裁方面的知识,其中A、B、C三项说法正确,而D项有误,题中把小说的情节误为记叙的六要素。小说的情节应该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
例3 对下面四句话的出处和人物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藤野先生》藤野)
B.“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今儿你欠我的帐,说到天上也要还呀!”(《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郑屠)?& &
C.“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贾雨村)?& &
D.“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小子又回来吃咱们!”(《我的叔叔于勒》克拉丽丝)?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课文中的内容和他们的作品中的人物掌握情况。它的重点放在对小说和戏剧的识别上,所以要认真审查每一项所给的内容,可以采用排除法解答此题。这道题的A项、C项和D项都是完全正确的。只有B项,“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今儿你欠我的帐,说到天上也要还呀!”是歌剧《白毛女》中,黄世仁逼迫杨白劳还债,横行霸道,蛮不讲理的恶霸地主的语言。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是节选自施耐庵的长篇小说《水浒》,与《白毛女》毫无关系。应选B。
例4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扁鹊见蔡桓公》、《愚公移山》、《桃花源记》的作者,分别是战国时代的韩非、战国时代的列子和晋代的陶渊明。
B.《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作者相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是汉代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
C.《陋室铭》、《马说》、《醉翁亭记》的作者刘禹锡、韩愈、欧阳修,他们都是唐代著名的作家。
D.《君子于役》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解析 C项中对三篇课文作者姓名的判断是正确,说“他们都是唐代著名的作家”是错误的,欧阳修是北宋作家。应选C。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李白、贺知章。
B.“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C.《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长篇小说,作者依次是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
D.高尔基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著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2.以下古诗的作者依次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一项是(& & )
A.《秋浦歌》、《春夜喜雨》、《江南春》
B.《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钱塘湖春行》
C.《秋浦歌》、《石壕吏》、《忆江南》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登楼》、《卖炭翁》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常书信一般有称谓、问候、克文、祝颂语、具名、日期六个部分。
B.不管何种计划或规划,都必须具备标题、正文、结尾三个要素。
C.新闻和通讯都是报道最近发生的新鲜而重要的信息,要求真实、及时。
D.说明书是一种应用文体,其形式有短文式和条款式,还有短文加条款式。
4.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但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常常相互联系、交错使用。
B.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C.说明的顺序一般是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
D.记叙的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和议论。
5.下列关于古代文体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记”,是指记载、描写事物的一类文章,如《醉翁亭记》。
B.“说”,是一种文体,可叙事,可议论,但都是为了说理,如《马说》。
C.“表”,古时臣下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
D.“铭”,专指刻在金属器物上颂扬他人的韵文,如《陋室铭》
6.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
A.《陈涉世家》选自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作者是我国汉代的司马迁。
B.《狼》选自长篇小说《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是元末明初人。
C.《白杨礼赞》是一篇散文,作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茅盾。
D.《变色龙》是短篇小说,作者是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
7.诗句、题目、诗人姓名对应有错误的是(& & )
A.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 && && && & 王昌龄
B.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 & 《春夜喜雨》& && && && &陆&&游
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 && && && &&&杜&&牧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8.以下课文、出处、作者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乡》& && && && && && &《呐喊》& && && && && &鲁迅
B.《威尼斯商人(节选)》& &&&《莎士比亚全集》& && & 莎士比亚
C.《醉翁亭记》& && && && &&&《范文正公集》& && && &范仲淹
D.《隆中对》& && && && && & 《三国志》& && && && & 陈寿
9.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陋室铭》& && && && & 刘禹锡& && && && && &&&唐朝
B.《最后一课》& && && &&&都德& && && && && && & 德国
C.《藤野先生》& && && &&&鲁迅& && && && && && & 小说
D.《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 && && && && && & 通讯
10.小说三要素中的环境指的是(&&)?
A.人物活动的时间和地点。
B.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C.人物活动的场所和周围的景物。
D.小说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
参考答案:
1.A&&2.D&&3.B&&4.D&&5.D&&6.C&&7.B&&8.C&&9.B&&10.B
昔日人已去,陌路相逢忆旧时。
UID 190740
金币 10621
阅读权限 60
中考语文知识精讲 试题分析和专项练习(第五期 记叙文、小说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理解“三部曲”
1.初读文章,整体感知,明确“写什么”。要求同学们对内容有个大概了解,知道“写了什么”。如《故乡》初读时,应知道写了“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重点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就行了。
2.细读文章,部分深究,明确“怎样写的”。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通过品读课文中最能表现主题的重点词句、重点段落,以及篇幅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懂得课文是“怎样写的”。如《故乡》,文章重点主要是写闰土和杨二嫂的不幸遭遇。为了反衬中年闰土的不幸,作者先写了少年闰土的可爱,然后再从正面写闰土的不幸。通过“深究”,了解到是什么原因使闰土由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变成一个说不出苦的“木偶人”,也明白了杨二嫂怎样由“豆腐西施”变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
3.精读文章,整体优化,明白“为什么这样写”。一篇文章,通过对“部分”的深究,再回到整体上来,得到对整体的概括认识,这时的认识已不停留在某个词句,某个段落,而是对文章主题和结构的认识。如《故乡》回到整体上来,就应明白:原来作者是要通过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描述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痛苦的根源。怎样表现这一主题呢?作者巧妙地插入了对少年闰土和年轻的杨二嫂的回忆,将过去和现在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主题: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深重的经济剥削和阶级压迫使得农民日趋破产,农村经济日益凋敝。通过以上深究使认识由量变上升到质变。
二、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1.要能根据文章的内容,分辨文章的类型。比如,阅读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这类记叙文其中心思想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叙述描写表现出来的。其中有的是以写人为主的散文,有的是人物通讯。要会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描写的分析,了解人物的思想品德及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其中心思想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通过对事件经过的叙述、描写表现出来。这类文章大多要交代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要能通过分析事情的经过,揭示事情的意义。以借物抒情为主的记叙文多属于抒情散文。其中有的是以一定的具体事物为对象,侧重于抒发作者的情怀,有的是以物喻人。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的特点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思融于景物描写之中。?
2.结合记叙文的文体知识对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地分析。要会分析记叙的要素、人称、顺序,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能根据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理清文章的思路,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章的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能从文章中找出重点段落和语句,理解它们的作用,并体会关键性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3.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叙述、记叙、述说人物的活动和事情的经过,把人物和事情的基本情况交代清楚。描写:对人、事、物、景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觉。叙述和描写常常结合起来使用,阅读时要能充分注意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会起很大作用。
  4.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揣摩文中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要从记叙文的特点出发,不能脱离其语言环境。记叙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可以从词语、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去品味揣摩。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钻”字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前面再用“偷偷地”加以修饰,又写出小草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生长的,生动的表明春草的活力与情态、长势,“嫩嫩”、“绿绿”则传神地写出春草的质地、色泽。仔细体会这些词语,便会很自然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草图了。
三、小说阅读方法指导
1.塑造人物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阅读小说首先要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老杨同志》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有着丰富的实际斗争经验的农村工作干部的形象。他具有爱憎分明,作风朴实,深入群众,热爱劳动等好的品德。又如《社戏》塑造了阿发、双喜等农村少年的形象。这些少年都非常能干,阿发单纯又无私;而双喜是聪明机灵,胆大心细,善体人意,做事周全和敢于负责。我们要善于用词语准确地概括出人物的品德。
  2.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既有概括介绍,也有具体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我们要认识这些方法及其作用。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是揭示时代背景,这些描写能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时代根源;还有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内容有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主要作用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心情,渲染气氛等。例如《故乡》开头描写了故乡萧索、荒凉的景象,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原因、心情和背景。小说中的景色描写,当然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在景色中渗透了作者的意图,我们要结合故事情节,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例1 阅读《背影》中的语段,完成练习。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B.地点&&C.主要人物&&D.事件
2.找出文中插叙的语句。?
3.“父亲”为什么一定要送“我”上车,并且嘱咐了那么多话?选择分析确切的一项。?
A.因为“我”不聪明& &B.因为他有点“迂”
C.因为他爱子情深& &&&D.因为外人不可信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南京的见闻一句也没有写??
解析 第1题考查的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记叙的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经过、结果如何,这样才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要表达的中心。选文因为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语段,所以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就不明显,因此只需学生概括一下所写的事情就可以了。本段文字记叙的时间是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地点:南京(或旅馆到车站);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这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选文所记叙的事情:这里不是一般地介绍“我”离旅馆去车站的过程,也不是写“我”在车站的见闻和感受,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在送与不送的犹豫不决及在车站的细心照顾来表现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弄清了这一点,选文的中心事件就很容易掌握了。第2题作者在叙述父亲犹豫送不送“我”时,插入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用来证明“我”已长大,完全可以不送,从而突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根据以上分析,第3题选C是不言而喻了。第4题考查学生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辨析褒义词、贬义词的能力。本题中的“聪明”是褒义词的贬用,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写出了当时“我”对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的一系列举动的不理解,对往事的自责及对父亲的怀念之情。第5题是关于记叙详略的考查,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所以一笔带过。
例2 阅读《社戏》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第2段中加点的词“跑”与第1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2.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第1段第三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B.上文有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C.第3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2段中的“歌吹”。D.作者在第4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2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3.从第1、2、3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标出,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第1段          (活泼、轻松)第2段          (急切、焦虑)第3段          (惘然、陶醉)
4.对上文大意概括恰当的是哪一项?()A.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行船情景。B.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C.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心理活动。D.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阅读小说的能力。第1题考查的是关键词语的表现作用。该题答案是:“跑”与“飞”相呼应。这两个词语都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作用。第2题考查的是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分析及对环境描写作用的认识。A项中的“点”、“磕”、“退后”、“上前”等动作描写,反映了人物的内在性格,反映出了农村少年的能干,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B项是对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考查,引文中三次写到“豆麦”,第一次主要从色彩上写豆麦,烘托了行船环境的优美,而后两次从嗅觉上写豆麦的清香,题目中说:“三处写了豆麦,都是写清香的来源。”是不正确的。C项中考查了这段环境描写下,语句之间的关联。题目中指出的几个词语间的关系是正确的。D项中是考查了同学对心理描写作用的认识。文中写到“猜测”的错误,主要是反映了文章中的“我”要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本文是一篇小说,并非是写作者的实感,也谈不上“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这一问题。本题的答案,应选A、C两项。第3题是有关描写人物方法的考查题目。第一问要求找出直接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题目中“直接”两字很关键,因为引文中的有些行动描写、环境描写都含有“我”的心态,但都不是直接描写,第一问的答案是:第1段画线语句是“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第2段的画线语句是“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第3段画线语句是“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第2问是考查对心理活动的概括能力。第1段应选“轻松”、第2段应选“急切”、第3段应选“陶醉”。第4题是考查同学的概括能力。该题应选D项,该项中的“见闻”含有“行船情景”、“途中的景物描写”;该项中的“感受”是指“我”的心理活动。因此该项概括全面。另外三项都以偏概全,概括不恰当。
一、阅读《礼物》,完成练习。
  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鼾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地退出了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
  那是一所新校舍。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尽管路途遥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梦见高耸的大楼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可是,入学要交纳,1万元建校费,l万元呀,到哪去弄呢?
  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
  母亲病倒了。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
  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踯躅过多次。女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
  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穿,多寒碜人哪?”
  “妈,这是一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母亲说完。
  扎上围裙进了厨房。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望着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
1.本文记叙了女儿送给母亲一座“雕像”的故事,请写出故事的梗概。
2.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人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焦灼”表现了女儿怎样的心情?
②“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小山似的”这个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
③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说说母亲为什么“失望”。
3.文中两次写到女儿流泪,第一次因为& && && && && && && && && && && &而流泪。第二次因为& && && && && && && && && && && && && && &&&而流泪。
4.文章结尾写饱含着女儿爱与深情的“雕像”破碎了,事情什么是这样的结局?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练习。
  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风的轻盈和艳丽,而且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锃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11)“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12)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13)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14)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15)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意,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填入括号内。( )( ) .
A.虔诚 B.侥幸 C.真诚 D.庆幸
2.第①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什么?
3.第②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4.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
5.根据语境,解释绪激段中加点词“芬芳”的意思。
6.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似无情的刀,却能够为树酝酿养料,使收获的果实更加甜美。
B.如果爱一个人就应该”砍掉”他骄狂傲慢的枝条。
C.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准备。
D.“伤”和“爱”看似矛盾,其实“明之伤”正蕴含着“刀之爱”。
7.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
三、阅读《我和鸟儿有个约会》,完成下面各题。(北京市西城区2002年中考题)
我和我的朋友是在阳台上认识的。那天我在阳台上晒红枣,他来阳台上偷吃红枣,不幸被我撞见。我当时一见到他,心里就直扑腾,生怕惊着了他,倒像是我在偷吃他的红枣一样。就在他看到我便飞也似的逃窜时,我喜欢上了他。  
他是一只鸟儿。长得尖嘴猴腮,还灰不溜秋,乍一看还真不像只好鸟。从他那上蹿下跳的调皮劲儿上看,很像我那精力过盛的儿子,所以我断定,这厮一定也是一小男生。我每早拿出一点红枣摆上阳台。他也守信用,每天厚着脸皮准点飞来。吃饱喝足后,就坦然地飞走了。我则躲在门后偷看,享受着我这人类爸爸的爱意。   
我儿子见到这鸟后,忙着下套子要逮,只是他手笨,没有得逞。被我发现,当即收缴作案工具,并厉声斥责:“你怎么可以随意伤害一只可爱的小鸟呢?他是人类的朋友。”“拉倒吧,老爸,你在我们家里,吃的鸡比谁少吗?”他回敬我一句。  
喂鸟是幸福的,喂那种食欲特好的鸟尤为幸福。几天后,待鸟儿吃得心安理得了,躲在门后的人便想出来认个亲戚。那天,见日头很好,估计他的心情也不坏。我把头从门后慢慢探出,献上早已准备好的笑容,希望他能像喜欢红枣一样喜欢这张脸。然而他不友好,在他看我的眼神中,充满着警惕和敌意。我怀疑他读不懂我们人类的笑容,这是令人沮丧的。可笑的是,在他高度戒备地注视着我的当口,还不忘以极快的速度朝枣儿猛叼上一口,然后马上又恢复严肃的盯人状。我觉得他在耍小聪明,为了不影响他进餐,我只好重新退回门后。
一天周末,我见以往总是孤孤单单的他,身后还跟着一只大胖鸟,以为是他的胖太太。我急忙跑到门后窥探他们。这胖鸟给我的印象极好,叫声柔和,仪态端庄,吃相也颇有教养,在我们人类圈中,这叫淑女形象吧。然而据我在门缝反复观察,这胖鸟不是小家伙的太太,&&因为他们之间从来不黏黏糊糊,也不见眉来眼去,只是同来同吃,连同回都不常见。胖鸟每次吃完后,总要衔上一枚红枣带走——可能是一只母亲鸟吧,且家庭负担不老少,带她来的是儿子。这母子俩很少对话,不愿沟通,就像我家那母子俩一样。  
什么事情都有个结束。我与鸟儿缘尽的时候,是我出差两天回来后。阳台上红枣已尽,鸟儿不见踪影。我急忙很张扬地摆上红枣,古人植芭蕉以邀雨,今我摆红枣以邀鸟。鸟儿鸟儿何不归?可惜一切都晚了。他们走得干干净净。估计在以后的岁月里,是不会再想我一下了。  
鸟儿子走了,还有我儿子,他是没办法把我甩掉的。那日,见我在阳台上想鸟,儿子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算了老爸,别跟破产似的,不来就不来了,还省点枣呢。”他是好心,以为舍不得红枣就可以宽我的心,其实,他哪里知道,我真正舍不得的是,我们蜗居在城市的人那少得可怜的温情。只不过鸟儿和我儿子他们从来都不稀罕这些罢了。
1.“我”和“我儿子”对待“鸟儿”有哪些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4段中“然后马上又恢复严肃的盯人状”,鸟儿“严肃的盯人状”是怎样一种眼神呢?(用原文词语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6段中的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6段中加点的词语“一下”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在文中向人们发出怎样的呼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女儿送给母亲礼物 ②不被母亲接受(理解) ③雕像破碎
2.①表现女儿既盼望上学,又担心家里生活困难,凑不够学费的那种复杂、矛盾的心情。②1万元来之不易 ,凝聚着母亲的心血③嫌女儿浪费钱,认为女儿所送礼物不“健康”
3.感激等:委曲等
4.①母亲对女儿不理解 ②女儿伤心失望
2.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 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嫌熟和姿势的优美
3.谜:三月三奶奶砍枣树。 底: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4.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5.酝酿(或:酿造)
1.①“我”喜欢鸟、爱护鸟,“我儿子”逮鸟;②“我”思念鸟,“我儿子”对鸟不再来无所谓。
2.充满着警惕和敌意(或:高度戒备地注视)
3.急切盼望鸟儿回来。
4.①“一下”表现小鸟对我一点留恋心情都没有;②更突出我一种失落的心情。
5.呼唤人世间的温情和关爱。
昔日人已去,陌路相逢忆旧时。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联系上下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