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四川大学博士报名历史系有哪些博士导师

查看: 1932|回复: 2
精华0UID492675主题帖子好友在线时间0 小时积分0金币0 人气0 贡献0 经验0
注册会员,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600 积分
积分0金币0 人气0 贡献0 经验0
一、瞒天过海,四川大学研究生院违规擅该09博士入学初试分数线    1、四川大学于日、29日进行了博士生入学考试,30日上午,历史学院按研究生院的规定进行了博士生考试的复试。  2、4月28日,川大研究生院公布在网上公布各考生可以查到自己的成绩。(注:每位考生只能查自己的成绩,成绩不公开。)  3、5月8日下午,川大研究生院公布了“四川大学2009年博士入学考试初试合格分数线”,考生查到“历史学”学科分数线为:外语55分,专业65分。  4、5月11日下午,川大研究生院更改“四川大学2009年博士入学考试初试合格分数线”历史学分数线:外语61,专业,67——没有任何正式的文件和网站公示。  5、从5月11日至5月14日间,发现分数线改动的考生们迅速向研究生院咨询情况,首先被告知绝无此事。5月14日下午,网站继续更改,附加如下说明:“关于09年历史学科博士初试合格分数线输入错误的更正说明:我校2009年博士初试合格分数线,经学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确定后,在5月8日下午5点49分上网公布时,工作人员误将历史学科分数线录为08年分数线,5月11日上班后发现此错误,及时进行了更正,研究生院已经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批评教育,由此给部分考生带来误解和不便,深表歉意。特此说明。 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二、考生对此事的合理质疑    根据四川大学网页上公布的《四川大学公文实施细则》、《四川大学行政公文处理流程》、《校内网上通知发布程序》,分数线的公布属于行政公文里的公告,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审批,待正式纸质文件出来后,发布在网上也需要严格的流程,不可能草率马虎错漏百出,更不可能朝令夕改。即使真的出错需要修改,也需要经过同样严肃的流程处理,而不是简单网上数字的变动,对广大考生没有任何公示说明。此次改动程序违法。    三、遭遇潜规则,三十余考生申诉无门    在5月11日至5月15日间,三十余考生就此事前往研究生院问询,并提交正式申诉文件至学校相关领导。在5月15日得到该校魏副校长及研究生院赵副院长的正式回复:我们的工作人员犯错了,要允许他们犯错嘛,我们也会对其作相应的处理,你们也要体谅学校的难处,谁叫你们没上线呢。——仅此而已,这就是目前考生们收到的最后答复。  研究生院将如此重大的事故,简单解释为个人失误,不足以定性此事。工作人员代表相关机构行使职权,任何行为都是严肃的行政行为,即使出错,造成的事实是其所代表的行政主体发生错误,而不是他个人出错。相应的,除他个人而外,他所代表的行政主体得首先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并且尽量妥善处理此事,而非仅仅简单问责工作人员。  目前没有任何实质的说法考虑到了这些被离奇宣告落榜的考生。如果第一次被告知分数线如此,考生们无话可说“愿考服输”。但在这短短三天里,他们的生活受到了无比巨大的影响:有的放弃了已找到的工作机会;有的告知了目前就职的单位,调动了相应的工作岗位;有的经济上受到了损失;更重要的是,他们一心信任并向往的学校,以这种方式给予了他们最无情的拒绝——仅仅只是要求他们谅解,没有任何人站在他们的立场提出任何可行的办法,给予任何实质的解决,更有甚者,一研究生院行政人员声称,是否受损口说无凭,“三十多人都受损了吗?”。是的,三十多人都受到了物质和精神层面不同的损失,我们只能保留进一步追究此事的权利。    四、三十余考生无书可读,十余名博导无生可招    很多人会质疑考生们,水涨船高,上调分数线说明普遍成绩考得好,你们成绩考糟了怨不得他人。但需知,此事绝非简单的考生成绩问题:  1、四川大学2009年预计招收博士生人数与往年基本持平,略有增长。  2、从《四川大学2009年博士招生目录》上看来,历史学院此次招生名额为61名。同样未经说明,目前却突降到了52名,实际招收名额与招生简章上的名额相比严重缩水,是否有欺骗之嫌。而消失的名额究竟去哪呢?不得而知。研究生院声称学校对此有规定,不容考生们就此质问。  3、此举直接导致历史学院27位博导中有十余位招不全学生,甚至根本无考生可招——涉及的几乎全是冷门的涉古专业。    事情发生至今已经一周,学校方仍未给予这三十余名考生任何负责的说法并就此事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考生们不甘心的并非自己落榜,不甘心的是学校以这种违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方式,无端宣告他们落榜,严重损害了他们的正当权益。  更为可怕的是,三十余名考生,接受多年高等教育,其中不乏高校教师、律师和媒体工作者,但是竟在森严的学校制度下,无法可想,无法可施,相关负责人全部避而不见,行政人员全部搪塞推脱。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竟然找不到一条有效途径。  日前见到复旦大学破格特招三轮车夫蔡伟为古文字学博士生,觉得大学的希望还是存在,我们的学术理念依然存在,读书人的气节依然存在!对比川大,也让人明白何以复旦声誉日隆,坚实的向一流大学迈进,而川大日渐沦为二流。也许到不久的将来,成为三流的“目标”就能实现了。    后续跟进(持续更新):  网友观点:百年名校怎可以拿“官网”当自己的博客 随意改动公布的信息    搜狐小编和发帖者“直笔瓮”的聊天记录    有图作证:川大网站公布“09年博士入学考试初试合格分数线” 前后跟新的截图    川大历史系2009年近半博导未能招到学生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从今年各大高校考博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但令人震惊的是,川大历史系2009年竟有近半数博导未能招到学生。  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为何出现如此怪事呢?  据了解,今年川大历史系博士报考异常火爆,有的老师甚至有数十人报考,但在川大20多位博导中竟有10余位博导未能招到学生。  这可谓在川大历史上,也是在我国当代教育史上的咄咄怪事。  其中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对于这个疑问,我们或许可以从今年川大研究生院的划线分数上看出若干端倪。  日:川大研究生院在其网站上公布了2009年各科博士考试成绩的初试合格分数线,历史学专业英语为55分,专业课为65分。  日:当天下午,川大研究生院做出一个雷到所有人的举动,在没有任何说明的情况下,历史学的初试合格分数线突然变成了外语为61分,专业课为67分。  日:当天下午,川大研究生院在其于5月8日发布的分数线的网页的下方发布了一份《关于09年历史学科博士初试合格分数线输入错误的更正说明》,声明称:我校2009年博士初试合格分数线,经学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确定后,在5月8日上网公布时,工作人员误将历史学科分数线录为08年分数线,5月11日上班后发现此错误,及时进行了更正,研究生院已经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批评教育,由此给部分考生带来误解和不便,深表歉意。  需要指出的是,这份简短声明的做出,是在众多人士向川大提出质疑后做出的。  对于川大研究生的这份声明,众多学子提出了三点质疑:  第一:既然是公布2009年的分数线,为何工作人员会将2008年的录取成绩录入,难道是对照2008年的合格线来输入2009年的合格线吗?  第二:据川大网站发布的发文程序看,川大发文是要经过主办部门拟文、相关部门会签,校办秘书处核稿、校办主任签署送审意见,送相关校领导会签,然后主管校领导签发,校办机要室编写文号,机关文印室排版,机关文印室套印,校办综合科盖章,然后由主办部门下发等多套程序,因此,工作人员录入错误的可能性不但不存在,而且错误的可能性几乎是零。更何况,公布分数线是如此严肃,事关众多考生利益的大事。  第三:即使是由于工作人员录入错误,在发现错误后,川大研究生院为何不光明正大的发表更正分数的说明,而是要采取偷梁换柱的手段,在秘密状态下修改分数呢?  这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5月14:部分学生曾找到川大研究生院有关领导询问此事,该院赵院长承认改动事实,但面对学生要求拿出成绩审核及改动的程序证明时,赵院长无以出示,回答支支吾吾,不断找水喝,最后不了了之。于是也才有了当天下午的那份简短的声明。  5月15日上午:主管研究生院工作的一校长在众考生的坚决要求下,接见部分考生。这位校长一边听学生反映,一边批阅学生反映到学校的,并回到他那儿的材料。令人奇怪的是,该校长对材料内容完全不看,只是在信访封面批阅—已阅已处理字样。  有学生说,这位校长曾因涉嫌学术论文造假事件,而引起国内外媒体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川大历史系往年招生的博士生大概近九十人左右,而今年招生的博士缩减了一半,空出来的这么多名额究竟到了哪里去了呢?对此,我们不得而知。  很多学生反应,在5月8号公布分数后,他们都向自己的博导打了电话,博导们向他们表示祝贺,他们满怀欣喜的向老师们表示了感谢,很多人都在热烈庆祝自己考上了博士。当看到5月11号的修改分数而向自己的导师询问时,导师们表示并不知情,并感到诧异和震惊。  川大博士考试成绩分数线历来由研究生院来负责,对于此次川大研究生院为何在没有做任何说明的情况下,就将本已定好的分数线擅自改变,现在仍是个谜。  有学生说,川大历史系在川大历来是弱势群体,而研究生院历来比较强势,其他各学院今年博士招生名额都在往年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唯独历史系招生名额大幅减少。  学生们还说,其实,该校校长谢和平先生历来主张大力发展文科,国家也在提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他们对研究生院此次大幅减少历史系博士招生名额表示十分困惑和无奈     注:文章转载地址:http://cd./r-zz556--0-0.html
精华0UID492675主题帖子好友在线时间0 小时积分0金币0 人气0 贡献0 经验0
注册会员,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600 积分
积分0金币0 人气0 贡献0 经验0
假如入失去了公平,考博还有意义吗?&   转帖&日发表&12:55&阅读(54)&评论(4)&   分类:&个人日记&举报&   &   假如入失去了公平,考博还有意义吗?   一个瞒天过海,四川大学研究生院违规擅该09博士入学初试分数线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时候,我们能够发出的只是叹息:校园的这一片净土,曾几何时,都早已不在了。&   作为一个学子,苦读十几载,考博应该是他们最大的愿望了,要走到这一步,应该可以想见的是他们要付出怎样的艰辛与耐力,可当他们在考试中不能被公平的对待,也遇到了所谓的潜规则的时候,他们是如此的无力!众所周之,考试是测量人的特定素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是唯一的原则。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考试还有任何意义吗?但我们看到的是,现如今,博士学位在高校里已经是一件很功利的东西了,既然有了功利二字,这几十个想报考四川大学博士生的年轻人就是在这些功利之下,失去了公平的竞争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那么公平竞争也就往往成为了一句空话。   近些年来,随着竞争的日趋严峻,考博的人们已经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很多的现象表面,考博已经不是单纯的用学问说话那么简单了。就有一位高校教授表示,考博是大势所趋,未来的高校是博士的天下,只有“占领这个制高点”,才能掌握人生更大的主动权。可以想见,这个所谓的制高点的占领,竞争会是多么的惨烈。   但话说回来,既然是让人家来考,就要给人家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吧,公正是***社会的基本特征,也应该是高校招生的基本要求,这样公开的把几十个考生的分数线提高,并且以一句:“我们的工作人员犯错了,要允许他们犯错嘛,我们也会对其作相应的处理,你们也要体谅学校的难处,谁叫你们没上线呢。”就算了事吗?   在此之前就早已听说,考博者们都会有一种共识,不怕考不好,只怕不公平。考博场上有太多的潜规则,诸如&排队说,考某个导师总是要排队的,等导师照顾完了所有的关系户,终究会轮到你。我们看到的是,无数的莘莘学子,受到不公待遇却投诉无门。诉讼吗?呵呵,别天真了,姑且不说个人状告一所大学实力上是如何的不对等,大学是由一帮利益团体组成的巨大团体,个人为之奈何,单就在法院是否受理上就有巨大的法律障碍,我国尚无明确的在大学招生上产生的纠纷可以适用的法律法规。即使侥幸法院受理,又有哪个考生能单枪匹马地满足法院苛刻的举证要求?向上级主管部门投诉,也许有用,但首先要保证它们之间没有利益瓜葛,还要这是一个有着清醒的自律意识的主管部门,其领导要是一个秉公执法有着完美品德的人。呜呼,所幸的是,我还没有去参加过这样的考试,说实话,真受不了这样的刺激!   看来,人所共知的是,大学招生,高考最公平,研究生次之,博士再次之果然是真的。我们不禁要问,博士招生制度怎么了?还有得救吗?
精华0UID1966607主题帖子好友在线时间0 小时积分0金币0 人气0 贡献0 经验0
注册会员,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600 积分
积分0金币0 人气0 贡献0 经验0
假如入失去了公平,考博还有意义吗?赞成&&&新闻热线:021-
《那三届》新书在京发布:38位学人的集体记忆
原标题:《那三届》新书在京发布:38位学人的集体记忆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11日电(记者李晗)1月10日下午,优秀社科原创图书《那三届:77、78、79级大学生的中国记忆》首发新闻发布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
  本次发布会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岩先生、中译公司副总经理张高里先生,本书主编、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先生以及部分作者代表熊晓鸽、李子实、陶景洲、葛明等和读者出席了首发式。
  从社会最底层到“那三届”
  首发式上,几位“新三届”嘉宾回忆了他们当年的求学经历及个人感想。王辉耀会长首先提到,77、78、79届的大学生,因为距离现在时间比较长了,我们管他们叫“那三届”。当年以不足5%的录取率从社会最底层进入到了各行各业。我还记得当年我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学校报到,确实是很美好的记忆。“77、78、79”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熊晓鸽学长特别还拍了一部电影叫《高考1977》。
  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亚洲业务拓展执行合伙人陶景明回忆了他当时求学时生活上的困苦和精神上的富足:“我们当时都很穷,每顿饭都吃最低档次的,当时有奖学金,每月10块钱,到月底时,就很紧张。当时我们都没有裤子穿,有的同学穿的裤子是用化肥袋做的,染成黑色。(当时“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如今的总理李克强也只有两条裤子穿;我比较幸运,有三条。可根据情况增减)但当时的大学生都有种“把学问做到底”的精神,还有一种“自己不自立,国家不强大”的社会责任感。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葛明讲到,作为”那三届“的人都要感谢一个人,就是邓小平,没有他恢复高考的决定,“那三届”的命运就会和”老三届“相同,淹没在茫茫人海之中。邓小平开拓了改革开放的路子,给了这些人一个驰骋的疆场,让他们在方方面面有所成就。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会出现邓小平这样的伟人呢,在我们国家的国情下,最高领导人的决定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座的各位读者在看完这本书后了解一下你们父母这代人是怎么过来的,字里行间在每个成功故事的背后为什么都有伟人的身影。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机会
  随后几位嘉宾对77、78、79“那三届”的特点进行了个人解读,并对“那三届”的传承作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普遍反映了“那三届”的大学生们抗挫折能力都比较强,能够克服困难。
  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熊晓鸽向读者介绍到:“我们这代人的出现是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的,是难以复制的,我们这些考上大学的人,是我们这代人中比较幸运的,但是这种幸运也是有必然性的。我们当时的学习成绩都比较好,在艰苦的生活中还在继续学习。另外一点,我们在学校学习也非常刻苦。我的初高中同学们也有下岗的,所以我们非常珍惜,因为在社会上待了一段时间,和别人打交道的能力也比较强。再有一点,我们的抗挫折能力比较强,看准一件事就想方设法把它做成,不需要别人去安慰。”
  “那三届”们希望能够将他们奋斗的精神传承给现今的年轻人。正如维信诺集团顾问李子实所说:“历史不可能重复,关键是碰到难题的时候你怎么去对待,这可能是这两代人稍许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希望传承的是,作为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我写的文章里我也提到了年轻一代肯定比我们那一代强,因为这是历史规律。现在的社会环境也比较适合你们去成长,希望你们能传承我们的精神,正确看待一些挫折和困境,你们一定会比我们这代人强。”
  面对读者提出的问题,几位嘉宾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读者问到,在“那三届”那个时代,教育、工作、房子都是国家给的,我们现在却是”拼爹“的时代。能不能给我们这些生活压力较大的年轻人一些建议?
  熊晓鸽首先发言,他认为:“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机会。现在的小孩智商都很高,但是情商却没有跟上智商。我说的这个情商,不只是跟人打交道的能力,还包括把握机会的能力,抗击挫折的能力,这一点跟我们这些‘老家伙’相比,可能差了很多。现在很多年轻人讲,我爸妈没有给我更好的机会,但以我的经验来讲,却是非常可笑。当时我的父亲跟我说应该如何求学如何工作,我都没有听从,但事实证明我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李子实也讲到:“我们那批人那时候是没有选择的,分配到哪儿就去哪儿,剩下的事自己想办法,那时有个说法是‘在一棵树上吊死’,现在则是‘在森林里迷了路’,选择其实是非常多的。但是很多事情在于现今社会真得和以前不一样了,如果我活在这个年代,我可能也是另外一种做法。因为有很多事无法改变,所以最重要的是你怎么去做,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能不能坚持,这些事儿比其他外在因素更重要一些。”
  王辉耀会长最后进行了总结,他讲到,《那三届》这本书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现在国家面临改革,面临下一步的经济转型,我们要不断坚持改革开放,因为我们这代人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继承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为国家为社会为世界为全球化的时代做贡献,确实是应该弘扬的“那三届”的精神。
  38位学人的集体记忆
  《那三届-77、78、79级大学生的中国记忆》一书汇集了38位“新三届”学人励志传奇、成功故事、反思、梦想,呈现给读者一个难以复制的群体的集体记忆。是一部由回忆录、日记、随笔、散文组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私人札记。
  书中作者均为各界精英,包括陈平原、陈建功、陶景洲、王辉耀、刘震云、王绍光、刘宏、徐小平等一批知名的企业家、作家、律师、学者、海外华人。他们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重新集结,为中国梦建言献策,贡献思想,把脉中国未来三十年的发展。
  在中国当前面临新的历史转折关口,在77、78、79级毕业30周年之际,本书既是一种集体的追忆与纪念,也力图唤醒当年的梦想、激情和社会责任感,总结和反思那三届30年的成就与不足,并展望未来的路径,探讨新的趋势与选择。纪念的目的在于重整出发,从这个角度上说,本书的出版意义非凡。
  “新三届”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前三届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聚集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以平均不足5%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毕业30年后,在政、商、学各领域,他们中很多人成长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精英分子和中坚力量,其中就包括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等。
  主编王辉耀先生,为77级广州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系“新三届”代表性人物和著名社会活动家,担任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等。他还曾经作为首位中国大陆的人士被加拿大《商业周刊》选登为封面人物;被中国发改委《中国投资》杂志评为中国首届“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被《时尚》杂志评为“中国首届时尚先生”,被《中关村》杂志和新浪网评为“中国最受尊重的十大海归人物”,被搜狐网评为“中国教育60年60人”。
  本书脱胎于“‘中国梦’回顾与展望--纪念77、78级毕业30周年”论坛, 77级毕业30年之际,王辉耀先生策划发起了该论坛。欧美同学会会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央候补委员张杰,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上海交通大学媒体文化和社会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颜海平,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蒋述卓,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北京大学法学院前院长朱苏力,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清华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曹莉,作家刘震云,中央党校战略学研究室主任段培君,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陈圣来,《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新东方学校创始人、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麦可思公司创始人、首席专家王伯庆,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亚洲业务拓展执行合伙人陶景洲,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所长葛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周斌,中山大学数计学院”千人计划“教授许跃生,国家现代服务业重大专项规划协同作业总体组组长汪晓来,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执行会长韩清源等几十位77、78级嘉宾积极出席论坛并踊跃发言。论坛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77、78、79级是时代的受益者,受惠于改革开放发展转型,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那三届》通过这一特殊的群体看待个体的发展历程,反思个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评估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把脉中国未来三十年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当前面临新的历史转折关口,此书的出版将有着重要的的意义。
  链接一:目录
  上篇 如歌岁月
  王绍光大学梦,不期而至9
  王德禄高考1977:永远的感动21
  李子实伸向远方的清华台阶27
  陈平原我们和我们的时代41
  张亚勤从”少年班“到微软51
  陈建功如歌的岁月61
  张隆溪学者,行走中西75
  罗志田77级:追忆与反思85
  俞吾金我的哲学人生95
  饶毅 你可以为中国做什么? 103
  徐小平把人生经历”设计“成人生财富109
  陶景洲实务为国律师人生119
  曹莉 振兴正未有穷期127
  熊晓鸽在早晨第一缕阳光中起飞135
  薛澜 三所大学一代传奇141
  中篇 奋斗求索
  王伯庆我的教育情结153
  王辉耀人生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过程159
  叶舒宪我的”石头记“ 173
  宁滨 人才为中国提速181
  刘宏 我的1978:回忆与思考187
  刘海峰我与高考的不解之缘195
  许跃生我们的大学为何难出人才? 209
  陈圣来把国际舞台搬到中国215
  葛明 中国梦,正当时223
  蒋述卓一个学者的中国梦229
  韩清源中国梦美国梦239
  颜海平再启程:77级的路247
  下篇 建言中国
  王振耀要尊重普通大众的一般需求257
  朱苏力满足老百姓的需要是我们的根259
  关爱和”李约瑟之问“与”钱学森之问“ 262
  刘震云中国教育的本身需要教育266
  张杰 继往开来的一代269
  陈春声中国教育的反思272
  汪晓来规划是面向所有民众的服务275
  周斌 文化自觉的缺乏278
  段培君中国的发展需要梦281
  童世骏从”中国问题“到”中国贡献“ 284
  谢思敏中国走向世界的途径288
  后记291
  链接二:三十八位作者简介:
  王绍光, 1978年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后获美国康乃尔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讲座教授。1993年和胡鞍钢合著《中国国家能力报告》,推动了分税制改革。
  王德禄,1982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物理系;1985年,在《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担任编辑;1993年,创办民间智库--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并任所长,为中国创业环境的改善做了大量工作。为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等决策和管理机构提供以经济、科技管理为主的研究与咨询服务,发布《中国制造》系列报告。
  李子实,现任维信诺集团顾问。1977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在国家事业单位担任工程师四年,此后成为外资公司在华首席代表。1997年,进入清华紫光集团,曾担任下属上市公司总经理。三十年沧海桑田,历经中西企业文化的碰撞融合,见证时代起与伏,感悟人生名与利。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1978年初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1987年夏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年任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执行院长。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013)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大学何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作为学科的文学史》《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等著作30种。
  张亚勤,1978年12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97年,31岁时被授予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成为该协会100年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现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负责微软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的科研及产品开发的整体布局,推进微软在这一地区的业务发展、市场策略及本土自主创新。此前,张亚勤博士在美国总部掌管微软全球移动及嵌入式产品平台,担纲微软进入PC之外市场的领军者。张亚勤博士是通讯和软件领域世界级的科学家。
  陈建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当代知名作家,现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驻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他当了十年矿工,时代的转折使他得以在28岁时走进大学的校门,他的作品里反映了工人、市民、青年学子的生活面貌,一些作品被搬上荧屏,有的还获得国际大奖。代表作有《飘逝的花头巾》、《鬈毛》、《找乐》、《丹凤眼》等。
  张隆溪,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1989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当代著名文化学者,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唯一健在华裔院士。他始终致力于探寻穿越”中国文学“这一丛林的路径,颇为艰深的东西方哲学比较研究,尤其是对于”道“和”逻各斯“的研究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被赞誉为”中西方文化的摆渡者“。
  罗志田,著名历史学家,1977年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师从史学大师余英时先生,出版《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等专著十多种,是当前中国近现代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
  俞吾金,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9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外国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现为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暨人文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内哲学界第一位”长江学者“。已出版个人学术著作二十多种,他的《被遮蔽的马克思》(2012)、《重新理解马克思》(2005)和《从康德到马克思》(2004)、《实践诠释学》(2001)打开了重新理解并阐释马克思思想的新路径。
  饶毅,1978年考入江西医学院,后获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教授,曾任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十几年来,参与了国内科技体制改革的讨论和实践,协助推动建立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新机构。
  徐小平,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1987年至1995年,在美国、加拿大留学、定居,并获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音乐学硕士学位。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创立”真格“天使投资基金。他在新东方提出了鼓励留学生回国创业并成为新东方精神象征之一的”彩虹计划“,他是新东方留学、签证、出国咨询事业的创始人和独立董事,被中国青年一代尊称为”人生设计师“。著有《图穷对话录--我的新东方人生咨询》等多部著作。
  陶景洲,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取得学士学位后,被教育部派遣到法国学习,成为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研究生。现为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负责亚洲业务开拓的执行合伙人。曾获得”中国反倾销第一人“,是”亚洲地区最优秀的仲裁律师“。
  曹莉,1978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剑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教授、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从国学院到西南联大,再到院系调整之前,清华人文学科可谓中西合璧,古今贯通,辉煌一时。曹莉认为这一人文日新的传统和资源,今天的清华大学不但可以利用,而且应该发扬光大、推陈出新。
  熊晓鸽,湖南大学77级外语系学士,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研究生,波士顿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现任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IDG资本创始合伙人。1993年,协助IDG创始人兼董事长麦戈文先生在中国创立太平洋风险技术基金(现更名为IDG资本),是最早将西方技术风险投资实践引入中国的人士。2004年,熊晓鸽在母校美国波士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设立了两项个人奖项--”熊晓鸽新闻终身成就奖“和”熊晓鸽亚洲报道年度记者奖“。同年,他荣获波士顿大学”杰出校友奖“。
  薛澜,1977级考入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博士。现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兼院长,工程科技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同时兼任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非常任高级研究员、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英国牛津大学布兰维尼克政府学院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创新政策与管理,危机与风险管理。
  王伯庆,麦可思公司总裁,中国高等教育供需跟踪评估系统(CHEFS)创始人。1977年考入东北大学材料系。1990年赴美留学,获得数学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2006年从美国回国创业,成立麦可思公司。被戏称为”年龄最大的海归创业者“。
  王辉耀,广州外国语学院1977级毕业生,获得英美文学学士学位,后在加拿大温莎大学、西安大略大学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留学,获MBA学位和国际管理博士(PhD)学位。现担任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员、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叶舒宪,1978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后获四川大学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中心主任,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他在革新文学研究方法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所倡导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已在国内形成声势可观的新流派。已出版《文学与人类学》、《中国神话哲学》等专著三十多部,译著六部。
  宁滨,1978年3月考入北方交通大学电信系。现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交通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副会长,第六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兼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能源与土木建筑水利学部常务副主任,科技部”十二五“863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作为国家高速列车运行控制、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控制和智能交通领域的专家,主持多项国家、铁道部和北京市重点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铁道部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多项。
  刘宏,1978年10月就读于厦门大学历史系。现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嘉庚讲席教授、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主编、《华人研究国际学报》共同主编;《公共外交季刊》学术编辑。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与社会科学院助理院长、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东亚系讲座教授、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及孔子学院院长。已出版英、中、印尼文专著12部及80多篇国际学术论文。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与亚洲国家关系、海外华人、国际人才战略与实践。
  刘海峰,1977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现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是高考改革稳健派代表性学者和”科举学“的首创者。他以”科举“为业,研究科举几十年,在他的努力下,科举研究正方兴未艾,预示着一门新兴的学科”科举学“正在形成。他参与了国家高考制度的改革,认为应该理性认识高考制度,稳步推进高考改革。
  许跃生,1978年入读中山大学,获计算数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9年获美国Old Dominion大学博士学位。他是非常优秀的中年逼近论专家,是当今计算数学应用研究领域中从事小波分析研究的国际代表人物。
  陈圣来,1977年考入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亚洲艺术节联盟主席,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型特色活动和特色文化城市研究》首席专家。历任东方广播电台台长、总编辑,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两次被世界节庆协会授予”中国杰出人物贡献奖“。著有《生命的诱惑》、《广播沉思录》、《晨曲短论》、《品味艺术》等。
  葛明,1979年考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之后加入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为多家企业进行会计审计,并担任兼并、重组与上市的顾问。上世纪80年代初,曾到美国实习。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
  蒋述卓,1978年考入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华东师大中文系博士,现为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教授。他用多种自然的文笔书写人生,并保持着对各门艺术的审美兴趣,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治学之余,会写出文笔优美的散文,还会拿起毛笔写一手灵动文雅的书法。他提倡将文学放到文化背景中去观照与研究,并倡导文学批评的第三种批评--文化诗学批评。
  韩清源,1977年考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今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赴美留学获明尼苏达大学机械工程博士。现为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执行会长,美国华人教科文中心共同主任。曾在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半导体设备制造厂商亚舍立科技公司担任过资深工程师、主任科学家等职,获公司命名为”杰出技术专家“。多次参与组织国际半导体技术大会,担任大会共同主席。 2006年获马里兰州州长颁发表彰证书。目前主要致力于促进美中两国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多方面的民间交流。
  颜海平,1978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现代戏剧、比较文学和批评理论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跨文化研究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文化和社会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历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终身教授,康奈尔大学戏剧电影系教授、中国研究所所长。1999年曾被美国广播电视公司(CNN)评为”新世纪最具有跨国影响力的六位中国文化人物之一“。
  王振耀,河南省鲁山县人,1977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历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非经济分析室副主任,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农村处处长、基层政权建设司副司长,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副司长、司长。他推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四级响应体系,推动了慈善公益事业的信息公开,为中国慈善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朱苏力,江苏省东台县人,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天则经济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研究方向为:中国法律、西方法律史、美国商税法、法社会学、美国法律制度、法哲学、法律经济学分析、比较法、比较法律文化。
  关爱和,河南省汝南县人,1977年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198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后任河南大学党委书记、河南省政协常委、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他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11项,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主要代表著作有《”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从古典走向现代》、《悲壮的沉落》等。
  刘震云,河南省延津县人,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一级作家。著有《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手机》、《我叫刘跃进》、《温故一九四二》等。2012年在中国作家富豪榜位列第19位。
  张杰,1977年考入内蒙古大学物理系,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央候补委员。他在X射线激光和强场物理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声望。曾获”何梁何利科技奖“、世界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重大奖项。
  陈春声,1978年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1989年获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常务副书记,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历史学会会长、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先后担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副主任,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副院长、院长和中山大学副校长。在历史学计量研究和传统乡村社会研究两个学术领域有较大成绩。
  汪晓来,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供职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86年去日本做访问学者,1989年在东京创建SUN JAPAN Co。, Ltd。,任CEO。而后创设Orient Institute Inc。,从事东北亚经济合作研究。2001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受中国市长协会委托,创办都市未来发展研究院,担任院长。合作参与选题如《经营城市十大批判》、《企业大跳槽》、《捞财水世界》等。
  周斌,原名周正言。1949年2月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77级校友,文学硕士。现任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影视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复旦大学世界华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理事长等。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理事,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曾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兼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兼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文科科研处处长,中文系党总支(党委)书记等职。
  段培君,1956年出生,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与战略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战略学研究室主任,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哲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发表科学技术哲学、战略学、发展战略等方面的论文一百多篇,撰写《社会科学次逻辑视野下的方法论个体主义》和合作撰写著作二十余部,是中央党校战略思维教程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发展新模式及其战略体系“负责人,国家软科学”中国总体战略布局下的生态环境战略“课题负责人,中央党校科教兴国战略与创新战略课题负责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客座研究员。
  童世骏,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1977级校友,1994年在挪威卑尔根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共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书记,兼任《哲学分析》(双月刊)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联副主席等。发表有《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合著)和《现代化的辩证法:哈贝马斯与中国的现代化讨论》(英文)等著作,《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哈贝马斯著)等译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文一百多篇。
  谢思敏,1978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后赴日本留学,获日本神户大学法学研究科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回国后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法系执教,先后担任北京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证券部副经理、中日法律事务中心律师,现为北京信利律师事务所律师、合伙人。同时是中华全国律协金融证券专业委员会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原标题: 《那三届》新书在京发布:38位学人的集体记忆
  原文链接:/gn/7360.htm
  稿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大学博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