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让唯物主义重登王座是对还是错

当前位置 : &>>&>>
经典著作研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第一节& 序言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费尔巴哈论》的核心内容是全面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其中主要是阐明德国古典哲学是怎样通过费尔巴哈这个中介环节而产生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也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和不可知论等错误观点。
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论》一书的体系结构来看,它包括一个序言、正文四章、一个结束语和一个附录,附录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序言的中心内容是叙述恩格斯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和目的,同时也说明了把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附录发表的原因和意义。
第一章主困是全面评述黑格尔哲学,论述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实质,分析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指出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剖析了黑格尔哲学家摧在矛盾是其历史必然性,阐明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出现及其意义。
第二章主要是评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第三章主要是评述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尤其是他在宗教哲学和偷哲学上所表现出的唯心主义观点,分析和说明了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根源。
第四章主要是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如何批判地继承改造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如何概括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如何总结了工人运动的实践,从而创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和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结束语指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无产阶级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物质武器,“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愈加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第二节 主要内容
一,关于1888年单行本序言
恩格斯关于1888年2月在伦敦所写的《费尔巴哈论》单行本序言共有五段,主要讲了四层意思。
1,面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有的一个心愿
&&& 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决不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简单继承,而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家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克服民黑格尔哲学中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糟粕;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历史观中的唯心主义和自然观上的开而上学,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想把他们的学说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讲清楚,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早在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2,面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对立,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思想战线斗争的需要
&& “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文明世界的一切语言中都找到了代表”,欧洲和北美的一些国家纷纷建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蓬勃发展的国际工人运动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如蒲鲁东提出的用”保护私有财产“的办法来摆脱资本主义的困境,巴枯宁提出的摆脱国家的限制和束缚,”向一切国家包括最民主的国家帮助和争取普选权的办法建立生产合作。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就是在欧洲和北美的各个主要国家中,资本主义不仅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而且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日趋尖锐。这种矛盾和斗争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就是资产阶级思想家已经失去了当年那种对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的浓厚兴趣,他们对指导工人阶级进行革命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怕得要死。就有了所谓的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
新黑格尔主义是19世纪下半叶以来从右的方面复活黑格尔哲学的各种思潮的总称。他们继承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完全抛弃了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把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改造为绝对经验,抛弃了黑格尔以唯心主义形式提出的社会是有规律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思想,宣扬黑格尔保守的国家学说和资本主义制度永恒论。
新康德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德国,时期代表人物是朗格(1828年――1875年)和李普曼(1840年-1912年)。新康德主义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分化为两派。一派是以柯亨(1842――1918)为代表的马堡学派,一派是以文德尔班为代表的弗莱堡学派。马堡学派侧重于歪曲地利用自然科学来论证康德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弗莱堡学派则以熟知历史文化见长,侧重于用新康德主义的基本观点论证社会历史问题。其共同特点是从右的方面弘扬康德哲学。
3,面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直接原因,是施达克对费尔巴哈的错误评价
&& 费尔巴哈于1839年发表了他的哲学独立宣言书――《黑格尔哲学批判》,宣告了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决裂。1841年,又发表了其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费尔巴哈的这两部著作,尤其是《基督教的本质》一书,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使唯物主义直接了当地登上了王座。丹麦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哥本哈根大学的教授施达克写了一本名叫《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小册子来保护费尔巴哈。施达克的用心虽好,他对费尔巴哈的评价却是错误的。他根据费尔巴哈“想念人类进步”,追求“理想的目的”,想念理想的力量“,就断言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者,这表明施达克不懂得什么是唯物主义这一涉及划分哲学路线的理论,没有真正理解费尔巴哈哲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恩格斯批判施达克,要还费尔巴哈的“信誉债”,“完全承认,在我们那个狂风暴雨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
4,发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说明
&& 恩格斯在把他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拿去付印以前,又重读了一遍1845年――1846年间写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旧稿,读后,恩格斯感到有两层意思应当交待清楚。
其一,旧稿不适合全面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要求。唯物史观的一些重要范畴,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等,虽已提出,但是,对地范畴的表述还是不够准确。
其二,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所定的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因为这个提纲第一次提示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阐明了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
二,哲学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前导
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概括自己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凝聚自己时代最精致、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从而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 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社会的产物,是德国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意识形态,是进步的德国资产阶级反对落后的封建贵族斗争的反映,因而,它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社会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德国资产阶级的进步的社会意识形态。
1,德国古典哲学的时代
恩格斯在第一章的开头就说:“我们面前的这部著作(指施达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使我们返回到一个时期”,这个时期也就是“德国准备1848年革命的时期。”德国古典哲学就是产生于这一时期。
一方面,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于德国资产阶级开始形成和发展时期。
早在16、17世纪,英国和法国都消除了封建割据状态,形成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并先后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然而,从18世纪末到1848年革命前,德国一直是一个封建贵族专政的专制国家,封建割据状况严重,38个诸侯国拥有自己独立的税制、货币和度量衡制度,有独立的内务、外交和军事自主权,从而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恩格斯在谈到18世纪末德国社会的这一状况时指出:“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感到舒服。国内的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农民、手工业者和企业主遭到双重的苦难――政府的搜刮,商业的不景气。
另一方面,正在形成的德国资产阶级是软弱的、妥协的、保守的
2,格尔哲学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
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则是德国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导。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用辩证法思想启迪人们的思想。费尔巴哈则用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猛烈轰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礼堂,以此启迪人们的思想。
与英、法相比,德国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都没有形成一支与封建贵州相搞衡的力量,因此,德国资产阶级不敢而且也无力用革命物手段来解决与封建贵州的矛盾,特别是当它进行革命时,英、法的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对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宗教唯心主义,不敢公然反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德国资产阶级的特点,德国社会历史的基本状况,决定了德国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具有二重性的阶级实质。一方面,德国哲学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具有唯心主义和保守的特性;另一方面,德国哲学反映着德国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改变封建统治现状的革命要求,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准备,因而包含着极其丰富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亨利希•海涅,在1833年定的关于德国宗教和哲学的论文中说,德国哲学实际上是给下一代的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是德国未来革命的序幕,并称赞黑格尔是完成了德国哲学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他断言:经过哲学革命后,将会发生巨大的政治变革。
三,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1,守命题中的革命因素
一般人都把“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看作是黑格尔哲学中最保守的一个命题,因为这一命题本身包含着对现状的肯定,正如恩格斯所说:“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替警察王国、替王室司法、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恩格斯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了这一命题中的革命因素:
其一,现实性仅仅属于必然的东西
&&& 恩格斯指出:“在黑格尔看来,凡是现存的决非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在他看来,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
其二,现实性不是某些事物所因有的永恒不变的属性,现存的都应当是灭亡的。
&&&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发展的进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起来代替正在衷亡的现实的东西,……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的,因而按其本性来说已经是不合理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理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按照这一方法推论下去,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就转变成了另一具命题“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凡是合理的,都是应当出现的”。
2,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
黑格尔哲学的这一合理内核和革命意义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人的思维的一切结果不具有最终的性质,也就是说认识是无限发展的,没有终点和顶峰,没有所谓的绝对真理,这就结束了形而上学的真理观。
其二,人的行动的一切结果不具有最终的性质,也就是说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是无限发展的,没有绝对不变的状态,没有永恒不变的社会制度,这就结束了形而上学的历史观。
一名话,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就在于它结束了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和形而上学的历史观。
3,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其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变化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恩格斯认为,在辩证法面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性;在它面前,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其二,辩证法是客观事物的辩证运动和过程在人脑中的反映。
其三,运动和发展是绝对的,静止和稳定是相对的。
4,格尔哲学的成就
其一,黑格尔哲学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以往全部哲学的发展。
其二,黑格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个体系的谜宫而达到真正、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
四,格尔哲学的解体
1,黑格尔哲学解体的原因
绝对精神的运动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逻辑阶段又分为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概念论又分为主观概念、客体和理念。理念又分为生命、认识和绝对理念三个阶段。自然阶段又分为机械性、物理性和有机性三个阶段。精神阶段也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主观精神(灵魂、意识、精神)、客观精神(法律、道德、伦理)、绝对精神(艺术、宗教、哲学)。这样一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体系,就不能不同它的革命的辩证方法发生矛盾。具体地说,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其一,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方法,发展是无限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可是,其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体系则认为绝对精神的发展有一个终点,即认识有终点,真理有顶峰。
其二 ,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其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体系则要求有一个尽善尽美的的社会和国家。
其三,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方法,发展是普遍的,依次相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应当是不断前进和上升的;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则否认发展的普遍性,他认为绝对精神的存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绝对精神的发展是唯一真实的发展。
其四,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源朱和基础,而其唯心主义的体系则认为矛盾只存在于具体的有限事物之中,而在抽象、无限的绝对精神中,一切矛盾都将调和起来。
2,黑格尔哲学解体的序幕
3,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
五,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
1,费尔巴哈哲学的历史功绩
主要表现在:
其一,它最大的功绩就是在唯心主义的长期统治下,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登上了王座。
其二,揭露了宗教神学,指出了宗教幻想所创造出来的上帝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
其三,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炸开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2,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其一,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唯一真实的物质世界之外不存在任何东西。
其二,意识和思维不论看起来多么抽象和超感觉,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
其三,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3,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
)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批判
但他把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也一起扔掉了,因而,他并没有把唯物主义哲学推向前进。&&&&&&&&&&&&&&&&&&&&&&&&&&&&&&&&&&&&&&&&&&&&&&&&&& 1,马克思和恩格斯批斗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传统,创立了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
)胞学说表明有机界有着共同的结构和发展规律,证明了自然界的联系性和统一性。
)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发现,证明了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多样性。
)达尔文进化论证明了物质世界的前进性和上升性,打破了形而上学的物种不变论的神学史观。
您是&&<font color="#FF5&&位来访的宾客,今日总共来访&49&人!版权所有: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地址:镇江市京口区学府路301号&&邮编:221013 &&联系电话:1&&传真: 1不是物质第一性
而是重视感性和直观——重新理解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含义--《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不是物质第一性
而是重视感性和直观——重新理解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含义
【摘要】: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含义并不是唯物主义的正统含义,而是重视感性和直观。这种特殊的感性唯物主义含义经历了萌芽、形成和确定三个阶段。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B516.36【正文快照】:
主义的肉体设定为真正的、永恒的肉体,换句话说,把一个被剥夺了一切客观的感性意向、一切肉、一切本性的肉体设定为真正的、永恒的肉体,那么,实在的、也即感性的、属肉体的物质,就遭到否定,被设为虚无的了。”[1]400显然,和基督教、唯灵主义崇拜超自然、非感性的肉体相反,费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石怀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郝立忠;;[J];东岳论丛;2011年07期
刘志洪;;[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吴书林;;[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吴辉;张锦波;;[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8期
唐忠宝;王丽梅;;[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刘鹏;;[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0期
王晓晓;;[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郑颖贞;;[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殷筱;;[J];哲学研究;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戴劲;;[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俞吾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孙云龙;;[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袁歆东;;[A];学习 坚持 发展——青海省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优秀论文集[C];1993年
张奎良;;[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刘本炬;;[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陶笑眉;;[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吴晓明;;[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姚品荣;;[A];新世纪江苏老龄事业——“江苏老龄事业发展论坛”文集[C];2002年
薛克诚;;[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晓敏;[N];光明日报;2011年
熊春锦;[N];农民日报;2009年
聂锦芳;[N];光明日报;2005年
熊春锦;[N];农民日报;2009年
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
薛德震;[N];北京日报;2009年
刘增惠;[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吕大吉;[N];中国民族报;2004年
张艳涛;[N];学习时报;2008年
薛德震;[N];北京日报;2004年
熊春锦;[N];农民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钊;[D];苏州大学;2010年
于桂凤;[D];吉林大学;2010年
石阔;[D];吉林大学;2009年
陈乐;[D];吉林大学;2006年
贺庆国;[D];吉林大学;2011年
郭剑仁;[D];武汉大学;2004年
蒋红;[D];复旦大学;2006年
王晓红;[D];吉林大学;2008年
张拴平;[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董晋骞;[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严丽;[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肖群;[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刘栋梁;[D];郑州大学;2011年
陆鑫;[D];辽宁大学;2011年
金莉;[D];吉林大学;2007年
冷琳琳;[D];吉林大学;2007年
陈卫华;[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蔡君龙;[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于洋;[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杨月如;[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800-810-661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800-810-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费尔巴哈哲学浅谈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大师,他率先突破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桎梏,引导了包括青年马克思在内的一大批哲学家走出了困境。然而也正是这样的一个人,引起了哲学界的广泛争论,时至今日哲学界对于费尔巴哈的评价仍旧毁誉参半。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状况呢?人们批评他,那么他到底错在那里了呢?下面我来简单地谈谈费尔巴哈的错误。
第一、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
不真正了解费尔巴哈的人,肯定以为费尔巴哈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但是事实并非完全如此。费尔巴哈说&在我看来,唯物主义是人的本质和人类大厦的基础;但是,我认为它不是生理学家、狭义的自然科学家如摩莱肖特所认为的而且从他们的观点和专业出发所必然认为的那种东西,即大厦本身。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者完全一致;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诚然费尔巴哈在自然哲学领域是唯物主义者,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类存在的,他&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但是费尔巴哈到这里就停止不前了。在历史哲学领域,费尔巴哈成了典型的唯心主义者,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虽然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为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形成列举了一些理由,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费尔巴哈为了自己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思想抛弃了唯物主义,在这里我认为费尔巴哈思想的形成有一个先后顺序,即先有了自己的宗教观和伦理观,然后又在自然哲学领域形成了唯物主义思想,最后不得不为自己的某些思想而在历史社会领域抛弃唯物主义,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费尔巴哈就是典型的这样一位哲学家,他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方式解释世界,为此不惜让唯物主义向唯心主义让步。我们从费尔巴哈的著作《基督教的本质》中不难发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是唯心主义的,所以无论费尔巴哈如何地讴歌爱,他都是错误的,因为他的基础就已经错了。
第二、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
宗教和哲学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在历史上,二者从来没有被割裂过。在中世纪宗教借助哲学来为自己辩护,在中世纪以后,哲学通过研究宗教来完成自己的使命。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会去研究宗教,费尔巴哈也不例外。
我们不得不先承认一点,在对基督教神学的批判上,费尔巴哈是与我们站在一起的。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费尔巴哈竭尽所能地揭示宗教地本质。他认为宗教是因为人地意识而产生的,&宗教根源于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究竟什么是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呢?对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识&;他并不认为有神或上帝的存在,&宗教是人跟自己的分裂:他放一个上帝在自己的对面,当作与自己相对立的存在者&;同时他认为宗教的产生是人本质的异化,&人在宗教中将他自己的神秘的本质对象化。这样就必然证明,上帝跟人的这种对立、分裂&#8213;&#8213;这是宗教的起点&#8213;&#8213;,乃是人跟他自己的本质的分裂&,在他看来,人将自己所不知道的本质分裂出去,虚构了一个神的存在,并对他顶礼膜拜、受他奴役。在基督教神学的认识和批判上费尔巴哈是正确的、成功的,但他在这里还是&习惯性&地停住了。尽管他认识到了宗教的本质,但他内心深处并不想废除宗教。&按照费尔巴哈的看法,宗教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关系、心灵的关系,过去这种关系是在现实的虚幻映象中(借助于一个神或许多神,即人类特性的虚幻映象)寻找自己的真理,现在却直接地而不是间接地在我和你之间的爱中寻找自己的真理了。归根到底,在费尔巴哈那里,性爱即使不是他的新宗教借以实现的最高形式,也是最高形式之一。&恩格斯的这段话深刻地揭露出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本质,虽然费尔巴哈批判神学,但他却将宗教泛化了,赋予宗教人与人之间广泛的爱,用这种爱来代替神学继续地在人与世界地关系中构造中介,用这种宗教的新形式继续束缚人类。费尔巴哈这种虎头蛇尾的学术思想再次在他的宗教观中展现给了我们。
费尔巴哈在他整个的宗教学说中始终在不停地强调爱,&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绝对本质,就是人生存的目的&、&意识是自我确证、自我肯定、自爱&。费尔巴哈将人类之爱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于了一切,我们不禁要问爱真的有费尔巴哈所说的那么重要吗?爱真的能取代一切吗?这种泛化的人的泛化的爱在现实中有实际意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种泛化的爱最终不免将流于形式,同时它也是极度脆弱的,对于现实没有约束力,没有任何意义,尤其在19世纪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为基础的社会。费尔巴哈过分强调爱的同时,却不知自己的理论是多么的苍白和无力。
第三、费尔巴哈的伦理学
&费尔巴哈在每一页都宣扬感性&&一谈到人们之间纯粹的性关系以外的每种关系,就变成完全抽象的了&、&他在这种关系中仅仅看到一个方面&#8213;&#8213;道德&
,&费尔巴哈反对宗教超自然主义和康德、黑格尔等人的理性主义道德理论,强调现实生活的幸福和对人的爱。他认为人的本质就是感性欲望,而人的基本欲望就是追求幸福,意志只有在追求幸福的意义上才是自由的,它服从追求幸福的必然性。&这里费尔巴哈没有完全摆脱康德的&绝对命令&,仍然强调人内在的善、恶评判标准,只不过将&绝对命令&再次赋予了新的含义和解释。他用追求幸福、追求爱取代了人的所有道德,普遍化了人的善恶评判标准。可是如果我们追求的幸福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那我们到底符不符合道德伦理呢?费尔巴哈指出&在社会的交往中,本人的利己主义的满足也就是别人的利己主义的满足,正如性爱的幸福是相互的一样,生产者与消费者、买者与卖者之间的幸福也是相互的,正义同样是相互联系著的双方共同的幸福&。&因此,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就是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准则&。可是费尔巴哈给出的答案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得了吗?我们在追求自己幸福的同时真的能保证他人的幸福吗?费尔巴哈空洞的思想没有任何可行性,与其所是思想,不如说是理想,而且这种理想自古以来就存在,费尔巴哈不过是用哲学的语言将它说出而已,我们还能真的指望用它来解决现实问题吗?
在费尔巴哈的伦理学中,他将一切人抽象化,将一切爱抽象化,并竭尽全力地鼓吹、讴歌这种爱,&费尔巴哈所说的人并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上的人,除了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其他什麼人的关系&。在费尔巴哈眼中,现实世界一如他终年居住的孤僻小村一样,简单美好,人与人之间没有多大的差别,而爱&真的,在费尔巴哈那里,爱随时随地都是一个创造奇迹地神,可以帮助克服实际生活中地一切困难&#8213;&#8213;而且这是在一个分裂为利益直接对立的阶级的社会里&。费尔巴哈讴歌爱本身并没有错,但他错在把爱抬的太高,高过了一切,甚至提出了要废除哲学。恩格斯给予了这一点辛辣的讽刺,&留下的只是一个老调子:彼此相爱吧!不分性别、不分等级地互相拥抱吧!&#8213;&#8213;大家都陶醉在和解中了!&
最后我用恩格斯的一段话来给费尔巴哈的伦理学说作个小节,&简单扼要地说,费尔巴哈的道德论是和它的一切前驱者一样的。它是为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而设计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而在现实世界面前,是和康德的绝对命令一样软弱无力的&。
最后我们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一下费尔巴哈,其实费尔巴哈在这些领域都前进了,但是都没有再进一步,他在学术上退缩不前正如他在生活中逃避到一个孤僻的小山村一样。我们说他引领马克思等人走出黑格尔哲学的桎梏,但正是他自己走到一半停止不前,他没有勇气迈出关键的一步,于是只能构造一些贫乏和空洞的理论来套用于这个世界:在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中都自始至终的在讴歌爱,爱成了费尔巴哈的武器。看见他这种态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费尔巴哈在哲学史上会扮演如此尴尬的一个角色。德国古典哲学在费尔巴哈这里不光彩的得到终结。
这段文字引自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97年第三版,第19页。这段文字并非恩格斯所说,他引自斯达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详情见恩格斯这一著作第62页)
引自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97年第三版,第13页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可见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97年第三版一书的附录。
引自《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6页
引自《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6页
引自《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60页
引自《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60页
引自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97年第三版,第25页
引自《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8页
引自《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1页
引自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97年第三版,第28页
引自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97年第三版,第28页
引自/question/6061941.html
引自/question/6061941.html
引自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97年第三版,第30页
引自/question/6061941.html
引自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97年第三版,第32页
引自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97年第三版,第32页
引自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97年第三版,第32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费尔巴哈哲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