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钢股份最新消息厂区女工李瑞华

劳模写真:李瑞华的“职业病”-青少年思想道德网
||||||||||||||||||||
劳模写真:李瑞华的“职业病”
-------------------------------------------------------------------- 17:17:11  
&KK李瑞华所在的云南省昆明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先后荣获过全总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再就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他本人也被评为昆明市特等劳动模范。
  “作为普通人,我跟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下乡当知青、进厂当工人……特别能体会老百姓的难处。”李瑞华对记者回忆说。1990年只差几个月就40岁的李瑞华,通过社会招干考试,当上了工会干部。“很悬,当时考干规定的报名年龄上限就是40周岁。”个人的经历,对他日后用爱心扶助弱而又弱的困难职工群体有很大的帮助。
KK日,昆明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成立,时任市总生活部部长的李瑞华被派到帮扶中心任常务副主任。用心去体味困难职工的艰辛,用爱心扶助困难职工群体
 & 2002年11月中旬,距昆明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开业不到半个月,李瑞华接到一个求助电话,得悉一个原昆明电池厂的老职工刚刚病死在家里,其妻实在无法处理只好电话求助帮扶中心。李瑞华立即带人赶到这个职工租住的农民出租房,只见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点着一盏昏暗的油灯,刚刚死去的中年男子被一块红布盖着脸,直挺挺地躺在一张凌乱的木床上。经询问得知,这对夫妻曾是昆明电池厂的职工,如今丈夫走了,一家三口人就剩下了这位中年失业女工。
KK从事多年的帮扶工作,李瑞华见过穷困的职工,但没有见过如此穷困的家庭。看着死者妻子早已没有泪水的枯眼,看着她一贫如洗的家,倾听她的哭诉,李瑞华感到了揪心的疼……这凄惨的一幕使李瑞华深切感到自己的肩负着什么样的重担。
&&& 有一次,李瑞华带着同事来到金花针织公司和职工座谈,一个名叫陈振志的中年男职工自我介绍说,他已44岁,在企业极不景气的情况下,离开了工作28年的企业,到保险公司去做一名没有固定收入的营销员,做这个完全陌生的行当,自己没有一点底。李瑞华为增强陈振志的再就业信心,没有用大道理去说服他,而是当即表示:“你做保险不容易,我支持你,我就做你的第一个客户,向你买份保险。”到保险公司第一个月,陈振志经过努力,已经签到了11份保单,只差一份保单,他就可以转为保险公司的正式业务员了,但这最重要的一份保单却任凭跑断腿,把所有关系用上,都签不了,没有这份保单,陈振志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情急之下,他想到了李瑞华一个月前给他的“承诺”,他找到了李瑞华,李瑞华到银行取出了880元,为儿子买了一份保险,李瑞华说:“这份保险我给谁买都是买,而且有回报。我给陈振志买就是在他最关键的时候帮助他。”陈振志临门一脚成功了,他流出了百感交集的泪水。这一年,陈振志被市总评为“昆明市十大再就业明星”,后来,他又被评为“云南省十大再就业明星”。为进一步支持陈振志,市总机关许多人纷纷为自己、为亲属向陈振志购买了许多不同的险种,一直延续至今。2003年底,李瑞华又给陈振志买了两份上万元保险。
KK一般人做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可能仅仅是当作工作而已,李瑞华却不仅如此,他还把为困难职工服务,向困难职工提供帮助当作净化自己灵魂的一个洗礼过程。
&&& 李瑞华缓缓地向记者说:“对于大多数到帮扶中心来求助的职工来说,不是到了走投无路的份儿上,谁愿意低三下四来开口求人?从他们慌乱、紧张,甚至陪着小心对你诉说的神色中,你都可以觉察到他们的自卑与无奈。他们最怕听到的就是一句冷冰冰的回答:‘你的事我们管不了,你到其他部门去’。我们不能这样做啊。”
KK李瑞华说话轻声细语,做事认真仔细,为人谦和,工作做派相当“工会化”,没有丝毫的机关“衙门”习气,他承认,这和他在工会工作整整15年、和13年与困难职工打交道的特殊经历有关。“我自己也当过工人,之前才十八九岁就下乡当农民,对底层百姓的疾苦有亲身感受。和困难职工打交道,最大的收获是使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会和有些行业、有些人去攀比地位、收入。”他说,“我对自己的收入待遇很满足,虽然和一个月挣五六千上万元的人相比,微不足道,但跟我的许多同龄人相比,我已经相当幸运了,我很知足了。”在李瑞华的帮扶工作概念里,帮扶工作的灵魂就是良心。
KK2005年春节刚过,有一个中年女工患血管瘤要到上海做手术,需要先垫付4万元手术费。其夫找到了帮扶中心,按规定,只能至多给他一两千元的救助,但不立即手术,有可能血管破裂,该女工有生命危险。为了救人,一直谨慎的李瑞华竟大着胆子违背了财务制度,从帮扶中心的办公费里借了4万元给这位女工做手术。李瑞华说:“若按照现行的管理制度,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他们说,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解决不了你们的困难。一推了之。这是最省事的办法。相反,借钱给他们看病,我是有风险的。”最后,借出的钱收回了,女工的病情得到控制。李瑞华认为,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良心所安。
KK李瑞华早年生活的经历使他总是在有可能为弱势群体主张权利时无所顾忌,甚至他认为因此得了“职业病”―――只要政府一有类似提价等动作,就会马上想这会不会损害困难职工的切身利益?
&&& 2003年,昆明市举行自来水价格听证,在一片肃杀的涨价声中,只有代表市总工会出席听证会的李瑞华和一位中学老师两人明白表示对把自来水从每立方米1.2元涨到1.9元有不同的意见。李瑞华说:“参加听证的人根本不在乎自来水涨这点价,我自己也不在乎一立方米自来水涨这么几毛钱。但是,这个涨价方案的直接利益受损者是普通百姓,尤其是下岗失业工人。”后来,自来水涨价,政府采纳了李瑞华等人的意见,把低保金从182元提高到190元,等于变相给低收入、无收入群体每人每月补贴了8元的水费。
KK就在此前,在一次煤气涨价听证会上,又是李瑞华代表市总为弱势群体“单打独斗”,舌战群雄,导致涨价流产,使原拟将每立方米煤气从0.79元提到1.2元的打算泡汤,时至今日,煤气费依旧是每立方米0.79元。“一立方米的水或者煤气,提价几毛钱,表面上不多,但困难职工、城市贫民已经承受了来自许多方面的生活压力,这些压力汇集到一起,他们就受不了。其次,这些都是百姓生活必需品,每天都要消耗,积少成多,他们承受不了啊。”李瑞华说,“我现在都有工会干部的‘职业病’了,一听到有公共物品提价的消息时,就会立即从低收入阶层的角度去考虑他们是否能够承受涨价的压力。”记者陈昌云
责任编辑: 姜劲松  新闻来源:  
Copyright (C) 1999-, Cy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青少年计算机信息服务网劳模写真:李瑞华的“职业病”
你的位置:& 正文
劳模写真:李瑞华的“职业病”
摘自:工人日报
本文被访问次数:505
&李瑞华所在的云南省昆明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先后荣获过全总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再就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他本人也被评为昆明市特等劳动模范。 “作为普通人,我跟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下乡当知青、进厂当工人……特别能体会老百姓的难处。”李瑞华对记者回忆说。1990年只差几个月就40岁的李瑞华,通过社会招干考试,当上了工会干部。“很悬,当时考干规定的报名年龄上限就是40周岁。”个人的经历,对他日后用爱心扶助弱而又弱的困难职工群体有很大的帮助。 日,昆明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成立,时任市总生活部部长的李瑞华被派到帮扶中心任常务副主任。用心去体味困难职工的艰辛,用爱心扶助困难职工群体 2002年11月中旬,距昆明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开业不到半个月,李瑞华接到一个求助电话,得悉一个原昆明电池厂的老职工刚刚病死在家里,其妻实在无法处理只好电话求助帮扶中心。李瑞华立即带人赶到这个职工租住的农民出租房,只见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点着一盏昏暗的油灯,刚刚死去的中年男子被一块红布盖着脸,直挺挺地躺在一张凌乱的木床上。经询问得知,这对夫妻曾是昆明电池厂的职工,如今丈夫走了,一家三口人就剩下了这位中年失业女工。 从事多年的帮扶工作,李瑞华见过穷困的职工,但没有见过如此穷困的家庭。看着死者妻子早已没有泪水的枯眼,看着她一贫如洗的家,倾听她的哭诉,李瑞华感到了揪心的疼……这凄惨的一幕使李瑞华深切感到自己的肩负着什么样的重担。 有一次,李瑞华带着同事来到金花针织公司和职工座谈,一个名叫陈振志的中年男职工自我介绍说,他已44岁,在企业极不景气的情况下,离开了工作28年的企业,到保险公司去做一名没有固定收入的营销员,做这个完全陌生的行当,自己没有一点底。李瑞华为增强陈振志的再就业信心,没有用大道理去说服他,而是当即表示:“你做保险不容易,我支持你,我就做你的第一个客户,向你买份保险。”到保险公司第一个月,陈振志经过努力,已经签到了11份保单,只差一份保单,他就可以转为保险公司的正式业务员了,但这最重要的一份保单却任凭跑断腿,把所有关系用上,都签不了,没有这份保单,陈振志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情急之下,他想到了李瑞华一个月前给他的“承诺”,他找到了李瑞华,李瑞华到银行取出了880元,为儿子买了一份保险,李瑞华说:“这份保险我给谁买都是买,而且有回报。我给陈振志买就是在他最关键的时候帮助他。”陈振志临门一脚成功了,他流出了百感交集的泪水。这一年,陈振志被市总评为“昆明市十大再就业明星”,后来,他又被评为“云南省十大再就业明星”。为进一步支持陈振志,市总机关许多人纷纷为自己、为亲属向陈振志购买了许多不同的险种,一直延续至今。2003年底,李瑞华又给陈振志买了两份上万元保险。 一般人做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可能仅仅是当作工作而已,李瑞华却不仅如此,他还把为困难职工服务,向困难职工提供帮助当作净化自己灵魂的一个洗礼过程。 李瑞华缓缓地向记者说:“对于大多数到帮扶中心来求助的职工来说,不是到了走投无路的份儿上,谁愿意低三下四来开口求人?从他们慌乱、紧张,甚至陪着小心对你诉说的神色中,你都可以觉察到他们的自卑与无奈。他们最怕听到的就是一句冷冰冰的回答:‘你的事我们管不了,你到其他部门去’。我们不能这样做啊。” 李瑞华说话轻声细语,做事认真仔细,为人谦和,工作做派相当“工会化”,没有丝毫的机关“衙门”习气,他承认,这和他在工会工作整整15年、和13年与困难职工打交道的特殊经历有关。“我自己也当过工人,之前才十八九岁就下乡当农民,对底层百姓的疾苦有亲身感受。和困难职工打交道,最大的收获是使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会和有些行业、有些人去攀比地位、收入。”他说,“我对自己的收入待遇很满足,虽然和一个月挣五六千上万元的人相比,微不足道,但跟我的许多同龄人相比,我已经相当幸运了,我很知足了。”在李瑞华的帮扶工作概念里,帮扶工作的灵魂就是良心 2005年春节刚过,有一个中年女工患血管瘤要到上海做手术,需要先垫付4万元手术费。其夫找到了帮扶中心,按规定,只能至多给他一两千元的救助,但不立即手术,有可能血管破裂,该女工有生命危险。为了救人,一直谨慎的李瑞华竟大着胆子违背了财务制度,从帮扶中心的办公费里借了4万元给这位女工做手术。李瑞华说:“若按照现行的管理制度,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他们说,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解决不了你们的困难。一推了之。这是最省事的办法。相反,借钱给他们看病,我是有风险的。”最后,借出的钱收回了,女工的病情得到控制。李瑞华认为,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良心所安。 李瑞华早年生活的经历使他总是在有可能为弱势群体主张权利时无所顾忌,甚至他认为因此得了“职业病”―――只要政府一有类似提价等动作,就会马上想这会不会损害困难职工的切身利益? 2003年,昆明市举行自来水价格听证,在一片肃杀的涨价声中,只有代表市总工会出席听证会的李瑞华和一位中学老师两人明白表示对把自来水从每立方米1.2元涨到1.9元有不同的意见。李瑞华说:“参加听证的人根本不在乎自来水涨这点价,我自己也不在乎一立方米自来水涨这么几毛钱。但是,这个涨价方案的直接利益受损者是普通百姓,尤其是下岗失业工人。”后来,自来水涨价,政府采纳了李瑞华等人的意见,把低保金从182元提高到190元,等于变相给低收入、无收入群体每人每月补贴了8元的水费。 就在此前,在一次煤气涨价听证会上,又是李瑞华代表市总为弱势群体“单打独斗”,舌战群雄,导致涨价流产,使原拟将每立方米煤气从0.79元提到1.2元的打算泡汤,时至今日,煤气费依旧是每立方米0.79元。“一立方米的水或者煤气,提价几毛钱,表面上不多,但困难职工、城市贫民已经承受了来自许多方面的生活压力,这些压力汇集到一起,他们就受不了。其次,这些都是百姓生活必需品,每天都要消耗,积少成多,他们承受不了啊。”李瑞华说,“我现在都有工会干部的‘职业病’了,一听到有公共物品提价的消息时,就会立即从低收入阶层的角度去考虑他们是否能够承受涨价的压力。” &&
主办:中华全国总工会&&&&制作: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 中华全国总工会信息中心地址: 中国北京复兴门外大街10号 邮编: 100865电话: (010) 邮件:acftunews@
职工维权热线:12351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号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71|回复: 1
微信扫一扫 转发朋友圈
& &&& 1967年初,阆中缫丝厂一名叫李瑞华的普通女工,昼夜之间成为当年阆中县城的轰动人物。受“文革”派性影响,她一度成为造反派“残酷迫害”的典型,并在县城广场万人诉苦大会诉苦。当地专政机关通过此,在当年的“二月镇反”中,“锁定”了一批“反革命”。  “阆中李瑞华事件”早已成为那个荒唐岁月中的一段荒唐闹剧。然而,它究竟是如何出现的,整个事件中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日前,记者找到李瑞华本人,并通过她的讲述,还原了事件真相。
  “大字报”把她推到浪尖
  1967年春节刚过,阆中缫丝厂迎来了几名来自重庆等地的造反派人物。几人在厂里转了一圈,发现厂里生产照例进行,没有“抓革命”,于是,写了一张大字报贴在厂大门口,动员大家投身“造反”。
  当时全国造反声一片,各种造反组织如雨后春笋。阆中缫丝厂也成立了“前线工人造反队”。这张大字报引发大家围观,由于对大字报的观点持不同意见,“前线工人造反队”迅速分为红、黄两派。本没有参加造反派组织的李瑞华看过大字报后,认为里面的观点符合当时的形势,对大字报持支持态度。她没有想到,命运竟给她的人生开了一个大玩笑。
  厂里两派之间的大辩论很快升级,昔日的同事变成仇人,双方大打出手,不断制造事端以获得舆论支持,企图将对方置于死地,为当年司空见惯。20岁刚出头的李瑞华由于支持那张大字报,成为红派围攻的对象。
  “被保护”后遭利用
  家住阆中县城的李瑞华1964年顶班进厂,平时住在厂里的职工宿舍里。厂里的造反组织分为两派后,红派将指挥部设在李瑞华住的那幢楼里,使得她与对方天天见面。
  突然有一天,红派对李瑞华的纠缠变为做思想工作,说她是受人蒙蔽,要她反戈一击。李瑞华被红派“保护”起来,她的行动受到限制,从外界的视野中消失。能结束被人围攻的日子,李瑞华自然求之不得。受人安排,她成为被黄派迫害的对象。
  1967年2月底,红派在县城广场上举行控诉黄派“罪恶”大会,李瑞华在台上诉苦,照着事先有人写好的材料,述说起她下班途中被人“绑架”到广元,遭到“强暴”后死里逃生的经历和遭遇,激起台下成千上万红派成员的义愤。厂里的黄派被打得无处容身,为躲避武斗不得不流落异乡。
  李瑞华莫名其妙的举动,令黄派大为光火。她被押上大街游行示众。为解恨人们将“月经纸”贴在她背上,用最难听的语言对她恶意进行攻击。
  多舛命运伴随一生
  李瑞华成为臭名昭著的人。一段时间,大人小孩提及她都直摇头。而李瑞华本人活得更惨:她不仅声名狼藉,在公开场所抬不起头,个人婚事也受挫。
  “文革”结束后,李瑞华遭到多方来人调查,她心灵深处的伤痛因此一次次复发。由于名声扫地,男友与她分手,遭受人生重大变故的她发誓终生不嫁。1985年,好心的人们为她牵线搭桥,介绍了一名大龄男子,没料想,婚后的她仍未逃脱阴影。
  夫妻间伴嘴时有发生,她不仅遭到家庭暴力,丈夫还经常用那段往事对她进行人身攻击。万般无奈之下,儿子不到10岁时,她离了婚,独自一人将儿子养大成人。
  几十年来,李瑞华低调活人,她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获得的奖状有一大堆。然而,生活圈中的一些人依然对她抱有太多的怨恨和不理解,哪怕退休后的今天。上个世纪90年代,那名重庆的造反派头头退休到阆中故地重游,得知她的处境后动情道:李瑞华是个好人,她也是那个年代的牺牲品。
李瑞华是个好人,她也是那个年代的牺牲品
|四川麻辣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 ICP 川B2- |||||川网文[号
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 四川麻辣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我为快递人点赞之南阳圆通李瑞华
&&&&&&nbsp
  && 刚过早饭的点,南阳圆通公司分拨中心已是一片繁忙景象,三千多平米的分拣场地内,一集装箱车的快递正等待处理,将在经历卸车、扫描、分拣、装包、装车五个环节后快速、准确地送达用户手中。分拣流水线这边,大大小小的包裹被源源不断地送上传送带,工作人员正熟练又快速地逐一进行着分拣。&  在这群忙碌的工作人员中,一个毫不起眼的女工---李瑞华,正弯腰工作着。从年龄上看,48岁的她在一群二三十岁的姑娘和小伙子之间看起来有些偏大,高强度的工作可能对她来说会是一种负担,而圆通公司为了更快速地扫描出用户的快件运送进程,要求操作人员既不能站着,也不能坐着,必须采取半蹲式,这种工作方式让很多人无所适从,刚开始还行,一个动作久了,就会“腰酸背痛腿抽筋”,它考验的不仅是操作人员的体力,对操作人员的毅力同样也是一种考验。&  可李大姐上班的第一天,就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她先是用了不足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比较熟练地掌握了PDA的使用方法,这让同事们开始对她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为了保证快件时效,扫描工作每天分两班倒,要求所有工作人员每天早上四点上班,李大姐从上班第一天起就从来没有迟到早退请假过。在快递扫描员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一年多,她每天的这种坚持让所有人刮目相看,也在圆通公司内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对李大姐的工作态度都竖起了大拇指,是快递人散发出的正能量,也为年轻人树立了好榜样。&  李大姐的工作就是负责扫描业务量比较大的镇平、南召、云阳的快件,每天早上凌晨四点,当我们大多数人还在甜美的睡梦中的时候,她就早早上工了,半蹲式一件件地拿起来,然后查看确认分拣是否正确,接着是扫描,然后是摆放在固定区域内,她就这样机械性地重复着这几个动作。等扫描完她的全部任务量之后可能已经是上午十点钟了,每天大概三千到四千件的快递主人已经可以在网上查到自己快递目前的状态了,这时候她才会大大的松上一口气。然后,她就可以下班了。可事实是,她又去帮别人去了,这在劳动强度较大的岗位看来实在是让人佩服的事。&  工作中的李大姐是一个乐观、憨厚的老实人,话不多,干活实在。生活中,她是一个孝顺的女儿,采访中听闻她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老母亲,每天早上准备好一家人的早饭后她去上早班,下班回来还要做中午饭,照顾老母亲,陪她聊天,推她出去晒太阳,再去上晚班,回来又接着照顾一家人的生活。她说现在这样的工作她很满足,时间正好,起来的早一点每天的时间就多一些,就有时间给老母亲做饭、喂饭,陪她聊天,在老母亲休息之后,她还可以上班挣钱。日复一日,她重复着简单枯燥的生活,承担着可能她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大的社会责任,就这样坚持在快递行业的第一线。&  作为快递行业的最基层人员,她每天的工作在别人看来都是苦燥而乏味的,她却依然乐在其中,平凡简单、吃苦耐劳,与高大上的形象相去甚远,然而却又像是大雪中一朵傲骨的红梅,就那样坚持站立着,在冬日的寒风中越开越艳。&  我们拍照的时候她全程都表现着不好意思,腼腆的笑着,无措的站着,不知道怎么摆放手脚。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快递一线员工,她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着明天,她是所有快递一线员工的代表,也是快递行业发展最坚实的力量,他们纯朴善良的天性迸发出的惊人力量,正凝聚成一个群体的“大爱”,一个行业的“塑像”,一个个“李瑞华”用他们的坚持和乐观塑造着快递行业的未来,也成为中国社会最基层的正能量!&
[] &&[]&& []就40岁的李瑞华,通过社会招干考试,当上了工会干部。“很悬,当时考干规定的报名年龄上限就是40周岁。”个人的经历,对他日后用爱心扶助弱而又弱的困难职工群体有很大的帮助。
&&&&日,昆明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成立,时任市总生活部部长的李瑞华被派到帮扶中心任常务副主任。&&&&用心去体味困难职工的艰辛,用爱心扶助困难职工群体
&&&&2002年11月中旬,距昆明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开业不到半个月,李瑞华接到一个求助电话,得悉一个原昆明电池厂的老职工刚刚病死在家里,其妻实在无法处理只好电话求助帮扶中心。李瑞华立即带人赶到这个职工租住的农民出租房,只见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点着一盏昏暗的油灯,刚刚死去的中年男子被一块红布盖着脸,直挺挺地躺在一张凌乱的木床上。经询问得知,这对夫妻曾是昆明电池厂的职工,如今丈夫走了,一家三口人就剩下了这位中年失业女工。
&&&&从事多年的帮扶工作,李瑞华见过穷困的职工,但没有见过如此穷困的家庭。看着死者妻子早已没有泪水的枯眼,看着她一贫如洗的家,倾听她的哭诉,李瑞华感到了揪心的疼……这凄惨的一幕使李瑞华深切感到自己的肩负着什么样的重担。
&&&&有一次,李瑞华带着同事来到金花针织公司和职工座谈,一个名叫陈振志的中年男职工自我介绍说,他已44岁,在企业极不景气的情况下,离开了工作28年的企业,到保险公司去做一名没有固定收入的营销员,做这个完全陌生的行当,自己没有一点底。李瑞华为增强陈振志的再就业信心,没有用大道理去说服他,而是当即表示:“你做保险不容易,我支持你,我就做你的第一个客户,向你买份保险。”到保险公司第一个月,陈振志经过努力,已经签到了11份保单,只差一份保单,他就可以转为保险公司的正式业务员了,但这最重要的一份保单却任凭跑断腿,把所有关系用上,都签不了,没有这份保单,陈振志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情急之下,他想到了李瑞华一个月前给他的“承诺”,他找到了李瑞华,李瑞华到银行取出了880元,为儿子买了一份保险,李瑞华说:“这份保险我给谁买都是买,而且有回报。我给陈振志买就是在他最关键的时候帮助他。”陈振志临门一脚成功了,他流出了百感交集的泪水。这一年,陈振志被市总评为“昆明市十大再就业明星”,后来,他又被评为“云南省十大再就业明星”。为进一步支持陈振志,市总机关许多人纷纷为自己、为亲属向陈振志购买了许多不同的险种,一直延续至今。2003年底,李瑞华又给陈振志买了两份上万元保险。
&&&&一般人做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可能仅仅是当作工作而已,李瑞华却不仅如此,他还把为困难职工服务,向困难职工提供帮助当作净化自己灵魂的一个洗礼过程。
&&&&李瑞华缓缓地向记者说:“对于大多数到帮扶中心来求助的职工来说,不是到了走投无路的份儿上,谁愿意低三下四来开口求人?从他们慌乱、紧张,甚至陪着小心对你诉说的神色中,你都可以觉察到他们的自卑与无奈。他们最怕听到的就是一句冷冰冰的回答:‘你的事我们管不了,你到其他部门去’。我们不能这样做啊。”
&&&&李瑞华说话轻声细语,做事认真仔细,为人谦和,工作做派相当“工会化”,没有丝毫的机关“衙门”习气,他承认,这和他在工会工作整整15年、和13年与困难职工打交道的特殊经历有关。“我自己也当过工人,之前才十八九岁就下乡当农民,对底层百姓的疾苦有亲身感受。和困难职工打交道,最大的收获是使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会和有些行业、有些人去攀比地位、收入。”他说,“我对自己的收入待遇很满足,虽然和一个月挣五六千上万元的人相比,微不足道,但跟我的许多同龄人相比,我已经相当幸运了,我很知足了。”&&&&在李瑞华的帮扶工作概念里,帮扶工作的灵魂就是良心
&&&&2005年春节刚过,有一个中年女工患血管瘤要到上海做手术,需要先垫付4万元手术费。其夫找到了帮扶中心,按规定,只能至多给他一两千元的救助,但不立即手术,有可能血管破裂,该女工有生命危险。为了救人,一直谨慎的李瑞华竟大着胆子违背了财务制度,从帮扶中心的办公费里借了4万元给这位女工做手术。李瑞华说:“若按照现行的管理制度,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他们说,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解决不了你们的困难。一推了之。这是最省事的办法。相反,借钱给他们看病,我是有风险的。”最后,借出的钱收回了,女工的病情得到控制。李瑞华认为,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良心所安。
&&&&李瑞华早年生活的经历使他总是在有可能为弱势群体主张权利时无所顾忌,甚至他认为因此得了“职业病”―――只要政府一有类似提价等动作,就会马上想这会不会损害困难职工的切身利益?
&&&&2003年,昆明市举行自来水价格听证,在一片肃杀的涨价声中,只有代表市总工会出席听证会的李瑞华和一位中学老师两人明白表示对把自来水从每立方米1.2元涨到1.9元有不同的意见。李瑞华说:“参加听证的人根本不在乎自来水涨这点价,我自己也不在乎一立方米自来水涨这么几毛钱。但是,这个涨价方案的直接利益受损者是普通百姓,尤其是下岗失业工人。”后来,自来水涨价,政府采纳了李瑞华等人的意见,把低保金从182元提高到190元,等于变相给低收入、无收入群体每人每月补贴了8元的水费。
&&&&就在此前,在一次煤气涨价听证会上,又是李瑞华代表市总为弱势群体“单打独斗”,舌战群雄,导致涨价流产,使原拟将每立方米煤气从0.79元提到1.2元的打算泡汤,时至今日,煤气费依旧是每立方米0.79元。“一立方米的水或者煤气,提价几毛钱,表面上不多,但困难职工、城市贫民已经承受了来自许多方面的生活压力,这些压力汇集到一起,他们就受不了。其次,这些都是百姓生活必需品,每天都要消耗,积少成多,他们承受不了啊。”李瑞华说,“我现在都有工会干部的‘职业病’了,一听到有公共物品提价的消息时,就会立即从低收入阶层的角度去考虑他们是否能够承受涨价的压力。”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精彩旅游:
新华网云南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云南分社和新华网云南频道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云南频道联系。
新华网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包钢集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