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在⊙o中,直线m与⊙o交于a、b两 点,p是直线m的动点m作匀速直线运动,op的长记为x,若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y=2x+b与x轴交于点A(-4,0),与y轴交于点B.
(1)填空:b=8;
(2)已知点P是y轴上的一个动点,以P为圆心,3为半径作⊙P.
①若PA=PB,试判断⊙P与直线l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当⊙P与直线l相切时,求点P与原点O间的距离.
(1)将A点坐标代入直线1中即可求出b.(2)①当PA=PB,题中等量关系OA的平方+OP的平方=AP的平方.根据等量关系求出OP,然后可以判断⊙P与直线l的位置关系.②根据相切以及直线1的方程求出BP,然后求出OP.(1)b=8;(3分)(2)由(1)得B(0,8)设OP=x,则AP=BP=8-x,在Rt△AOP中,由勾股定理得42+x2=(8-x)2(4分)解得x=3(5分)∵PO=3=半径∴⊙P与x轴相切.(6分)(3)当点P在点B下方时,如图,设⊙P1与直线l相切于点M,连接P1M,则P1M=3由△BMP1∽△BOA得$\frac{{M{P_1}}}{OA}=\frac{{B{P_1}}}{AB}$(7分)即$\frac{3}{4}=\frac{{B{P_1}}}{{4\sqrt{5}}}$,解得$B{P_1}=3\sqrt{5}$∴$O{P_1}=OB-B{P_1}=8-3\sqrt{5}$(8分)当点P在点B上方时,如图,设⊙P2与直线l相切于点N,连接P2N,同理可得$B{P_2}=3\sqrt{5}$,(9分)$O{P_2}=OB+B{P_2}=8+3\sqrt{5}$(10分)综上所述,此点P与原点O间的距离为$8-3\sqrt{5}$或$8+3\sqrt{5}$.(11分)(2010o红河州)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中,O是坐标原点,点A在x正半轴上,OA=12根号3cm,点B在y轴的正半轴上,OB=12cm,动点P从点O开始沿OA以2根号3cm/s的速度向点A移动,动点Q从点A开始沿AB以4cm/s的速度向点B移动,动点R从点B开始沿BO以2cm/s的速度向点O移动.如果P、Q、R分别从O、A、B同时移动,移动时间为t(0<t<6)s.(1)求∠OAB的度数.(2)以OB为直径的⊙O′与AB交于点M,当t为何值时,PM与⊙O′相切?(3)写出△PQR的面积S随动点移动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并求s的最小值及相应的t值.(4)是否存在△APQ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相应的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乐乐题库
& 切线的判定知识点 & “(2010o红河州)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习题详情
132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87.8%
(2010o红河州)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中,O是坐标原点,点A在x正半轴上,OA=12√3cm,点B在y轴的正半轴上,OB=12cm,动点P从点O开始沿OA以2√3cm/s的速度向点A移动,动点Q从点A开始沿AB以4cm/s的速度向点B移动,动点R从点B开始沿BO以2cm/s的速度向点O移动.如果P、Q、R分别从O、A、B同时移动,移动时间为t(0<t<6)s.(1)求∠OAB的度数.(2)以OB为直径的⊙O′与AB交于点M,当t为何值时,PM与⊙O′相切?(3)写出△PQR的面积S随动点移动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并求s的最小值及相应的t值.(4)是否存在△APQ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相应的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0-红河州
分析与解答
习题“(2010o红河州)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中,O是坐标原点,点A在x正半轴上,OA=12根号3cm,点B在y轴的正半轴上,OB=12cm,动点P从点O开始沿OA以2根号3cm/s的速度向点A移动,动点Q从点A...”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在Rt△OAB中,已知了OA、OB的长,即可求出∠OAB的正切值,由此可得到∠OAB的度数;(2)连接O′M,当PM与⊙O′相切时,PM、PO同为⊙O′的切线,易证得△OO′P≌△MO′P,则∠OO′P=∠MO′P;在(1)中易得∠OBA=60°,即△O′BM是等边三角形,由此可得到∠BO′M=∠PO′M=∠PO′O=60°;在Rt△OPO′中,根据∠PO′O的度数及OO′的长即可求得OP的长,已知了P点的运动速度,即可根据时间=路程÷速度求得t的值;(3)过Q作QE⊥x轴于E,在Rt△AQE中,可用t表示出AQ的长,进而根据∠OAB的度数表示出QE、AE的长,由S△PQR=S△OAB-S△OPR-S△APQ-S△BRQ即可求得S、t的函数关系式;根据所得函数的性质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即可求出S的最小值及对应的t的值;(4)由于△APQ的腰和底不确定,需分类讨论:①AP=AQ,可分别用t表示出两条线段的长,然后根据它们的等量关系求出此时t的值;②PQ=AQ,过点Q作QD⊥x轴于D,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知:PA=2AD;可分别用t表示出PA、AD的长,然后根据它们的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③AP=PQ,过点Q做QH⊥AQ于H,方法同②.
解:(1)在Rt△AOB中:tan∠OAB=OBOA=1212√3=√33,∴∠OAB=30°.(2)如图,连接O′P,O′M.当PM与⊙O′相切时,有:∠PMO′=∠POO′=90°,△PMO′≌△POO′.由(1)知∠OBA=60°,∵O′M=O′B,∴△O′BM是等边三角形,∴∠BO′M=60°.可得∠OO′P=∠MO′P=60°.∴OP=OO′otan∠OO′P=6×tan60°=6√3.又∵OP=2√3t,∴2√3t=6√3,t=3.即:t=3时,PM与⊙O‘相切.(3)如图,过点Q作QE⊥x于点E.∵∠BAO=30°,AQ=4t,∴QE=12AQ=2t,AE=AQocos∠OAB=4t×√32=2√3t.∴OE=OA-AE=12√3-2√3t.∴Q点的坐标为(12√3-2√3t,2t),S△PQR=S△OAB-S△OPR-S△APQ-S△BRQ=12o12o12√3-12o2√3to(12-2t)-12(12√3-2√3t)o2t-12o2t(12√3-2√3t)=6√3t2-36√3t+72√3=6√3(t-3)2+18√3. (0<t<6)当t=3时,S△PQR最小=18√3;(4)分三种情况:如图①当AP=AQ1=4t时,∵OP+AP=12√3,∴2√3t+4t=12√3.∴t=6√3√3+2,或化简为t=12√3-18;②当PQ2=AQ2=4t时,过Q2点作Q2E⊥x轴于点E.∴PA=2AE=2AQ2ocosA=4√3t,即2√3t+4√3t=12√3,∴t=2;③当PA=PQ3时,过点P作PH⊥AB于点H.AH=PAocos30°=(12√3-2√3t)o√32=18-3t,AQ3=2AH=36-6t,得36-6t=4t,∴t=3.6.综上所述,当t=2或t=3.6或t=12√3-18时,△APQ是等腰三角形.
此题考查了切线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二次函数的应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需注意的是(4)题在不确定等腰三角形腰和底的情况下,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以免漏解.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2010o红河州)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中,O是坐标原点,点A在x正半轴上,OA=12根号3cm,点B在y轴的正半轴上,OB=12cm,动点P从点O开始沿OA以2根号3cm/s的速度向点A移动,动...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2010o红河州)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中,O是坐标原点,点A在x正半轴上,OA=12根号3cm,点B在y轴的正半轴上,OB=12cm,动点P从点O开始沿OA以2根号3cm/s的速度向点A移动,动点Q从点A...”主要考察你对“切线的判定”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切线的判定
(1)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2)在应用判定定理时注意:①切线必须满足两个条件:a、经过半径的外端;b、垂直于这条半径,否则就不是圆的切线.②切线的判定定理实际上是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时,直线和圆相切“这个结论直接得出来的.③在判定一条直线为圆的切线时,当已知条件中未明确指出直线和圆是否有公共点时,常过圆心作该直线的垂线段,证明该线段的长等于半径,可简单的说成“无交点,作垂线段,证半径”;当已知条件中明确指出直线与圆有公共点时,常连接过该公共点的半径,证明该半径垂直于这条直线,可简单地说成“有交点,作半径,证垂直”.
与“(2010o红河州)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中,O是坐标原点,点A在x正半轴上,OA=12根号3cm,点B在y轴的正半轴上,OB=12cm,动点P从点O开始沿OA以2根号3cm/s的速度向点A移动,动点Q从点A...”相似的题目:
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BC与⊙O相切于点B,连接OC,交⊙O于点E,弦AD∥OC.(1)求证:点E是弧BD的中点;(2)求证:CD是⊙O的切线.
如图,线段AB经过圆心O,交⊙O于点A,C,点D在⊙O上,连接AD,BD,∠A=∠B=30度.BD是⊙O的切线吗?请说明理由.&&&&
已知:如图,BE是⊙O的直径,点A在EB的延长线上,弦PD⊥BE,垂足为C,∠AOD=∠APC.求证:AP是⊙O的切线.&&&&
“(2010o红河州)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的最新评论
纠错贡献榜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2010o红河州)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中,O是坐标原点,点A在x正半轴上,OA=12根号3cm,点B在y轴的正半轴上,OB=12cm,动点P从点O开始沿OA以2根号3cm/s的速度向点A移动,动...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该知识点好题
1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
2(2002o咸宁)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BC,AD=1,BC=3,CD=4.梯形的高DH与中位线EF交于点G,则下列结论中:①△DGF≌△EBH;②四边形EHCF是菱形;③以CD为直径的圆与AB相切于点E.正确的有(  )
3(2011o江西模拟)如图,CD是⊙O的直径,BD是弦,延长DC到A,使∠ABD=120°,若添加一个条件,使AB是⊙O的切线,则下列四个条件:①AC=BC;②AC=OC;③OC=BC;④AB=BD中,能使命题成立的有&&&&(只要填序号即可).
该知识点易错题
1已知:如图,AB是⊙O的直径,点P在BA的延长线上,弦CD交AB于E,连接OD、PC、BC,∠AOD=2∠ABC,∠P=∠D,过E作弦GF⊥BC交圆与G、F两点,连接CF、BG.则下列结论:①CD⊥AB;②PC是⊙O的切线;③OD∥GF;④弦CF的弦心距等于12BG.则其中正确的是(  )
2有下列结论:(1)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2)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圆心角的一半;(3)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4)经过三点一定可以作一个圆;(5)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6)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3有下列结论:(1)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2)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圆心角的一半;(3)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4)经过三点一定可以作一个圆;(5)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6)等腰梯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7)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2010o红河州)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中,O是坐标原点,点A在x正半轴上,OA=12根号3cm,点B在y轴的正半轴上,OB=12cm,动点P从点O开始沿OA以2根号3cm/s的速度向点A移动,动点Q从点A开始沿AB以4cm/s的速度向点B移动,动点R从点B开始沿BO以2cm/s的速度向点O移动.如果P、Q、R分别从O、A、B同时移动,移动时间为t(0<t<6)s.(1)求∠OAB的度数.(2)以OB为直径的⊙O′与AB交于点M,当t为何值时,PM与⊙O′相切?(3)写出△PQR的面积S随动点移动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并求s的最小值及相应的t值.(4)是否存在△APQ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相应的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2010o红河州)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中,O是坐标原点,点A在x正半轴上,OA=12根号3cm,点B在y轴的正半轴上,OB=12cm,动点P从点O开始沿OA以2根号3cm/s的速度向点A移动,动点Q从点A开始沿AB以4cm/s的速度向点B移动,动点R从点B开始沿BO以2cm/s的速度向点O移动.如果P、Q、R分别从O、A、B同时移动,移动时间为t(0<t<6)s.(1)求∠OAB的度数.(2)以OB为直径的⊙O′与AB交于点M,当t为何值时,PM与⊙O′相切?(3)写出△PQR的面积S随动点移动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并求s的最小值及相应的t值.(4)是否存在△APQ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相应的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相似的习题。【答案】分析:(1)由直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B,C两点,分别令x=0和y=0求出B与C的坐标,又抛物线经过B,C两点,把求出的B与C的坐标代入到二次函数的表达式里得到关于b,c的方程,联立解出b和c即可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又因A点是二次函数与x轴的另一交点令y=0即可求出点A的坐标.(2)连接OM,PM与⊙O′相切作为题中的已知条件来做.由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可得∠OMC=90&从而得∠OMB=90&.又因为O′O是⊙O′的半径,O′O⊥OP得到OP为⊙O′的切线,然后根据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切线长相等可得OP=PM,根据等边对等角得∠POM=∠PMO,然后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可得∠PMB=∠OBM,再根据等角对等边得PM=PB,然后等量代换即可求出OP的长,加上OA的长即为点P运动过的路程AP,最后根据时间等于路程除以速度即可求出时间t的值.(3)①由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可知点P走过的路程AP=3t,则BP=15-3t,点Q走过的路程为BQ=3t,然后过点Q作QD⊥OB于点D,证△BQD∽△BCO,由相似得比列即可表示出QD的长,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得到S关于t的二次函数关系式,然后利用t=-时对应的S的值即可求出此时的最大值.②要使△NCQ为直角三角形,必须满足三角形中有一个直角,由BA=BC可知∠BCA=∠BAC,所以角NCQ不可能为直角,所以分两种情况来讨论:第一种,当角NQC为直角时,利用两组对应角的相等可证△NCQ∽△CAO,由相似得比例即可求出t的值;第二种当∠QNC=90&时,也是证三角形的相似,由相似得比例求出t的值.解答:解:(1)在y=-x+9中,令x=0,得y=9;令y=0,得x=12.∴C(0,9),B(12,0).又抛物线经过B,C两点,∴,解得∴y=-x2+x+9.于是令y=0,得-x2+x+9=0,解得x1=-3,x2=12.∴A(-3,0).(2)当t=3秒时,PM与⊙O′相切.连接OM.∵OC是⊙O′的直径,∴∠OMC=90&.∴∠OMB=90&.∵O′O是⊙O′的半径,O′O⊥OP,∴OP是⊙O′的切线.而PM是⊙O′的切线,∴PM=PO.∴∠POM=∠PMO.又∵∠POM+∠OBM=90&,∠PMO+∠PMB=90&,∴∠PMB=∠OBM.∴PM=PB.∴PO=PB=OB=6.∴PA=OA+PO=3+6=9.此时t=3(秒).∴当t=3秒,PM与⊙O′相切.(3)①过点Q作QD⊥OB于点D.∵OC⊥OB,∴QD∥OC.∴△BQD∽△BCO.∴=.又∵OC=9,BQ=3t,BC=15,∴=,解得QD=t.∴S△BPQ=BP?QD=.即S=.S=.故当时,S最大,最大值为.②存在△NCQ为直角三角形的情形.∵BC=BA=15,∴∠BCA=∠BAC,即∠NCM=∠CAO.∴△NCQ欲为直角三角形,∠NCQ≠90&,只存在∠NQC=90&和∠QNC=90&两种情况.当∠NQC=90&时,∠NQC=∠COA=90&,∠NCQ=∠CAO,∴△NCQ∽△CAO.∴=.∴=,解得t=.当∠QNC=90&时,∠QNC=∠COA=90&,∠QCN=∠CAO,∴△QCN∽△CAO.∴=.∴=,解得.综上,存在△NCQ为直角三角形的情形,t的值为和.点评:本题是二次函数的综合题型,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抛物线的顶点公式和三角形的面积求法,以及圆的切线的有关性质.在求有关动点问题时要注意分析题意分情况讨论结果.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数学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中,四边形OABC是等腰梯形,CB∥OA,OA=7,AB=4,∠COA=60°,点P为x轴上的一个动点,但是点P不与点0、点A重合.连接CP,D点是线段AB上一点,连接PD.(1)求点B的坐标;(2)当∠CPD=∠OAB,且=,求这时点P的坐标.
科目:初中数学
(2012?渝北区一模)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xoy中,以坐标原点O为圆心,3为半径画圆,从此圆内(包括边界)的所有整数点(横、纵坐标均为整数)中任意选取一个点,其横、纵坐标之和为0的概率是.
科目:初中数学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中,等腰梯形ABCD的下底在x轴上,且B点坐标为(4,0),D点坐标为(0,3),则AC长为5.
科目:初中数学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xOy中,已知点A(-5,0),P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一点,PA=OA,S△PAO=10,则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A.B.C.D.
科目:初中数学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中,四边形OABC是等腰梯形,CB∥OA,OC=AB=4,BC=6,∠COA=45°,动点P从点O出发,在梯形OABC的边上运动,路径为O→A→B→C,到达点C时停止.作直线CP.(1)求梯形OABC的面积;(2)当直线CP把梯形OABC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时,求直线CP的解析式;(3)当△OCP是等腰三角形时,请写出点P的坐标(不要求过程,只需写出结果).(2000o绍兴)如图,以⊙O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所在直线为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两坐标轴交⊙O于A,B,C,D四点,点P在弧CD上,连PA交y轴于点E,连CP并延长交y轴于点F.
(1)求∠FPE的度数;
(2)求证:OB2=OEoOF;
(3)若⊙O的半径为,以线段OE,OF的长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为x2-x+m=0,求直线CF的解析式;
(4)在(3)的条件下,过点P作⊙O的切线PM与x轴交于点M,求△PCM的面积.
(1)根据圆周角定理可知∠APC=90°,很显然∠FPE=90°.
(2)很显然本题要证的是△OCF和△OEA相似,这两个三角形中已知的条件有一组直角,而∠OAE和∠OCF是一组对顶角的余角因此也相等,得出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后可知:OAoOC=OEoOF,而OA=OB=OC,由此可得证.
(3)根据韦达定理可知OEoOF=m,根据(2)的结论可知:OEoOF=3,因此m=3,据此可求出OE,OF的长,即可得出F的坐标.
根据C、F两点的坐标可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CF的解析式.
(4)根据(2)可得出E点的坐标,也就能求出直线AE的解析式,联立直线CF的解析式即可得出P点坐标.
连接OP,则OP⊥PM,可先求出直线OP的解析式,然后根据OP⊥PM得出直线PM的解析式即可求出M点的坐标.
已知了M点的坐标就能求出MC的长,然后根据P点纵坐标即可求出△MCP的面积.
(另一种解法:先在直角三角形APC中,用AC的长和∠CAP的余弦值求出AP的长,同理求出PN,AN的长,即可得出ON的长.然后在直角三角形OPM中根据射影定理求出MN的长,即可求出MC的长,已知了MC和PN的长即可求出三角形PMC的面积.)
解:(1)根据圆周角定理:∠APC=90°,∴∠FPE=90°.
(2)∵∠OAE=∠PFE=90°-∠OEA=90°-∠PEF,
∴∠OAE=∠EFP.
∵∠AOE=∠FOC=90°,
∴△AOE∽△FOC.
∵OA=OB=OC,
∴OB2=OEoOF.
(3)由题意知:OEoOF=m=OB2=3,
x+3=0,解得x=√3&
,x=2√3&.
∵OF>OE,
,OF=2√3,即E(0,-√3
),F(0,-2√3);
设直线CF的解析式为y=kx+b,易知:C(-√3,0),则有:
{b=-2√3-√3k+b=0&,解得{b=-2√3k=-2.
∴直线CF的解析式为y=-2x-2√3.
(4)过P作PN⊥x轴于N.
在直角三角形OAE中,OA=√3,OE=√3
,因此AE=√15&
在直角三角形ACP中,AP=ACocos∠OAE=ACoA
在直角三角形APN中,PN=APosin∠OAE=APoE
AN=APocos∠OAE=√3
∴ON=AN-OA=√3
在直角三角形MPO中,根据射影定理可得:
PN2=ONoMN,∴MN=√3
∴MC=MN+PN-OC=√3
∴S△PCM=oMCoPN=×√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动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