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以下实验测定氢氧化锂的化学性质氢的含量,请回答有关问题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实验是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请回答以下有关化学实验的问题:某兴趣小组需要1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10%的硫酸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若选择40g上述氢氧化钠溶液,则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______g.选择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所需要的仪器______.在实验室配制溶液时,常涉及以下过程:①溶解②称量③计算④装瓶存放.请按要求回答问题:(1)现欲配制50g 10%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过程的先后顺序是______(填序号).(2)现欲配制50g 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20%的氢氧化钠溶液多少克?______.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1)配制4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40g×10%=4g;氢氧化钠的强烈腐蚀性要求在称量氢氧化钠时就放在玻璃器皿内,因此称量氢氧化钠时应选用托盘天平、烧杯、药匙三种仪器;(2)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存放,用图示的序号表示为:③②①④;(3)设配制5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2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是x,根据加水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可得20%x=50g×10%,解得x=25g;故答案为:(1)4;ACE;(2)③②①④;(3)25g.
为您推荐:
(1)利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由溶液质量及溶液质量分数计算溶液中溶质质量;由于所称取的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据此选择仪器;(2)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签存放;(3)根据加水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列方程进行计算.
本题考点: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要合理选择所用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步骤,并且注意实验过程中正确实验操作的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来探究炼铁的原理,装置..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来探究炼铁的原理,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实验进行一段时间之后,A玻璃管内观察到的现象是&&&&&&&B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为避免将CO排放到空气中,并回收利用CO,方框中连接的是C和D装置,导管接口的连接顺序应为a→&&&&&&&&&&除CO外,还有氢气等物质可以还原Fe2O3,某同学设计了用金属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①制取氢气的反应方程式为&&&&&&&&&&②用E和F装置制取二氧化碳,F装置与E装置比较,优点是&&&&&&&&&&&&&&&&&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红色固体变黑(2)吸收CO2&&(3)a→d→b→c (4)①Zn+H2SO4==ZnSO4+H2↑②可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试题分析:(1)在A管中,一氧化碳会与红色的氧化铁反应生成铁粉(黑色)和二氧化碳;所以会观察红色固体变黑。&(2)氢氧化钠能与A中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从而达到除去二氧化碳的目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3)为避免一氧化碳排入空气中污染空气,应将一氧化碳气体收集起来。所以可用C装置来收集。由于气体的密度比水小,所以气体应从d管通入瓶中。气体会在瓶内上部聚集。由于气压的增大,可将水从b管排出,然后再接c管即可将水排入烧杯中。所以连接顺序为a→d→b→c(4)①锌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锌,此反应可用来在实验室中制取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②F装置可将锌粒放在多孔板上,当关上开关时试管内的气压变大,可将稀硫酸压入漏斗中;从而使锌与硫酸分离反应停止。当打开开关时,漏斗中的硫酸再回到试管内,与锌接触反应开始。所以F的优点为可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来探究炼铁的原理,装置..”主要考查你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安全措施和生活经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一氧化碳的毒性&&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安全措施和生活经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一氧化碳的毒性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1.原理和药品: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2.装置:固液混合不加热(1)发生装置&A装置为简易装置,不便于加液体;B,C使用了长颈漏斗,便于添加液体,使用B、C装置时应注意,长颈漏斗下端管日应伸入液面以下,防止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D装置使用了分液漏斗,便于加酸,还可以利用活塞控制反应。 (2)收集装置:二氧化碳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其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如图: 3.现象:块状固体不断溶解,产生大量气泡。4.检验: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5.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的火焰熄灭,证明已集满。 6.实验步骤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装入石灰石(或大理石);c. 塞紧双孔塞;d.从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e.收集气体;f.验满。&7.注意事项:反应物不能用浓盐酸、硫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纯;硫酸不会挥发,但会生成硫酸钙沉淀,沉淀的硫酸根附着在碳酸钙(或石灰石)表面,使碳酸钙(或石灰石)与酸的接触面积变小,最后反应停止!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选择: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注意:(1)不能选用稀硫酸,因为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橙盖在碳酸钙的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2)不能选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得不到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 (3)不能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因为反应太剧烈,产生的气体难以收集。反应速率的快慢与反应物的质量分数和接触面积有关。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物的质量分数越大,反应速率就越快,反之,则越慢。各组物质反应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全措施:安全措施是为了达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稳定、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等目的而采取的举措与行动。生活常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知识,涵盖健康、营养、饮食、居家、生活小窍门等各方面。常见安全措施:1、生产爆炸物的厂房不建在闹市区;2、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物乘车;3、进入深洞前先做灯火试验;4、汽车加油站、纺织厂严禁烟火;5、屋里发生液化气泄露,应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6、火灾自救时,用湿毛巾捂住嘴和鼻子,防止烟尘进入体内,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等。常见生活经验:1、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2、金属表面涂油漆防锈;3、燃气热水器要安装在通风的地方等。碳循环: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O2)。碳循环的描述:碳循环是维持地球表层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循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碳,绝大部分以沉积物的形式储存在岩石圈中的储存库里。储存库中的碳,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有机物质中(如岩石中的石油、天然气、煤),或以无机物的形式存在于矿物碳酸盐中(如碳酸钙)。储存库里的碳,一般情况下是不参加碳循环的,除非岩石被风化,化石燃料被利用,或火山活动将其以CO2和CO的形式带到大气中。大气活性库中的碳,不到全部碳的2%。它主要是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来补充的,火山喷发、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也是重要的来源。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生产有机化合物,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海洋中的浮游植物还可以直接生成碳酸盐骨骼。生物死亡后,生物体沉降到海底形成沉积层。海洋浮游植物生成的有机质,同样也沉降到海底,最终转变成石油和天然气。在适宜的地质条件下,陆地上的植物积累形成泥炭,这种泥炭可以转变成煤、石油、天然气和煤被称为化石燃料,是碳的巨大储藏库。当这些化石燃料被发掘、利用,燃烧生成的CO2和CO又会释放到大气中,参与碳循环。碳的循环示意图:产生及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1)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光合作用 (2)自然界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①主要途径:化石燃料的燃烧②次要途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一氧化碳的毒性:&&&& 一氧化碳进入人体之后会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进而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从而引起机体组织出现缺氧,导致人体窒息死亡。因此一氧化碳具有毒性。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故易于忽略而致中毒。常见于家庭居室通风差的情况下,煤炉产生的煤气或液化气管道漏气或工业生产煤气以及矿井中的一氧化碳吸入而致中毒。一氧化碳的解毒:轻微中毒者,应吸入大量新鲜空气或进行人工呼吸。医疗上常用静脉注射亚甲基蓝进行解毒。
发现相似题
与“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来探究炼铁的原理,装置..”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772526537213067272582283257289150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考化学实验试题集(无答案).doc 4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中考化学实验试题集(无答案)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考化学实验试题集1.(揭阳)某实验小组对实验室中A、B、C、D四瓶无色溶液进行鉴别,它们分别是硫酸钠、稀硫酸、澄清石灰水、四种物质的一种。可供使用的实验用品有: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紫色石蕊溶液、硝酸钡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硝酸溶液、玻璃棒、试管、胶头滴管。请利用提供的实验用品,鉴别出四种物质,并完成实验报告: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取四支试管,各取少量的A、B、C、D溶液,分别先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B溶液变红色,D溶液变成蓝色。A、C溶液都呈色。 B是D是
② 另取二支试管,各取少量的A、C溶液,分别先滴入硝酸钡溶液后再滴入稀硝酸溶液。
A是硫酸钠溶液C是
【发现问题】做完实验②后,该小组在网上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用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进行检验SO42-时,亚硫酸根离子(SO32-SO42-的检验。如往亚硫酸钠(SO3)(SO42-)(SO32-(Ba2SO3)NO3-不能和SO32-反应,但在酸性条件下,NO3-能和H+反应相遇时(HNO3)具有强氧化性,易把SO32-氧化生成SO42-。往亚硫酸钡中加入盐酸能发生类似于碳酸钡与盐酸的反应,生成有刺激性的气体。【猜想】该无色溶液中含有(1)SO42-(2)SO32-(3)。【实验探究】请你将下列实验填写完整。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③ 取该溶液少量试管E中,加入硝酸钡溶液后再加入稀硝酸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不能确定猜想一定成立
④ 取该溶液少量试管F中,加入加入稀盐酸,加热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猜想可能成立
⑤ 在④所得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猜想(3)成立
写出亚硫酸钠溶液与硝酸钡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得出结论】要鉴别一种离子的存在,必须排除其它离子的干扰,不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2.(佛山)氯气(Cl2)是黄绿色气体,水溶液叫氯水。把品红试纸(染有品红的纸)伸入氯水中,品红褪色。【发现问题】氯水中的哪些成分能使品红褪色呢?【查阅资料】氯气溶于水,部分与水反应,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其中,HClO的名称叫次氯酸,是一种弱酸,具有强氧化性。【猜想】猜想1:是氯水中的水使品红褪色的;猜想2:是氯水中的(填化学式)使品红褪色的;猜想3:是氯水中的盐酸使品红褪色的;猜想:是氯水中的次氯酸使品红褪色的。【实验探究】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过程分析
①把品红试纸伸入水中 没有褪色 猜想1不成立
②把品红试纸伸入干燥的氯气中 没有褪色 猜想2不成立
③ 没有褪色 猜想3不成立
【结论】综合分析:氯水中的(填化学式)使品红褪色,具有漂白作用(能使品红等有色物质褪色)。【反思】(1)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价。(2)氯水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化学方程式为。(3)向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问题讨论】(1)如果A装置没有明显变化,则猜想成立;如果B装置没有明显变化,则猜想成立。(2)在验证猜想l的实验中,装置C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若要进一步验证气体燃烧后的产物,操作是: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振荡。(3)要确证猜想5中是否有CH4,某同学认为图示装置有不足之处,需要在装置C与D之间加一个装置。改进后,若气体燃烧,且D装置内壁出现,证明气体中一定含有CH4。为了进一步确定气体中是否含有CO,可分别测定燃烧产物中H2O、CO2的质量。其方法是:将燃烧产物依次通过盛有、的装置,分别称量吸收燃烧产物前、吸收燃烧产物后装置的质量,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结论。4.(湛江)假期,王霞同学在家中与妈妈做面包,发现妈妈揉面粉时在面粉中加入一种白色粉末,做出的面包疏松多孔,口感很好。她很感兴趣,想探究这种“神奇粉末”的成分。【查阅资料】通过对市场上相关产品进行调查,王霞发现了如下图所示的三种商品,其中,发酵粉与水混合后,产生大量气体,你认为该气体是_____①_____。王霞妈妈告诉她所用的白色粉末就是以上三种商品中的一种。(1)【设计实验】王霞探究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发现白色粉末溶解,无其他明显现象,实验结论是_____②_____;另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_____③_____,有无色气体产生,王霞认为白色粉末是纯碱。(2)【实验反思】小明同学认为王霞同学根据上面的实验现象,不能得出白色粉末是纯碱,你若认为小明说法有道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不能得出结沦的原因_____④_____。为了得到鉴别纯碱和小苏打的正确方法,王霞继续查找资料,发现它们有下列的性质性质 碳酸钠 碳酸氢钠
溶解性 20℃时溶解度21.6g,溶解时放热 20℃时溶解度9.8g,溶解时放热
加热 不分解 发生分解反应,分解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根据上面信息,检验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氢氧化钠化学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