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哲学与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对立统一有什么好书籍么

精彩推荐:&&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分享→
发表于: 16:54
有朋友看到我上了论坛,要我说说股市。但是我真的不想在论坛多说什么股市了。记得有句话叫:功夫在戏外。想着大家过新年放假有时间了,还是推荐几本书看看吧,我觉得这些书会对大家之后的操作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你们觉得没有意思,可以不看。所谓说不说在我,看不看在你。1、矛盾论   重点搞清楚矛盾的双面性与对立统一。搞清楚如何识别事物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2、实践论  重点搞清楚如何才能把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统一起来。以防止用教条主义与主观主义思想去判断事物的发展。3、论持久战  了解战争与政治,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乘敌之隙的可能性等。  重点搞清楚,什么是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各是什么,学习在什么样的阶段,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战略,采用什么样的战术,如何布局等等。  毛泽东没有上过一天军校,但却用兵如神,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不受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约束,始终客观地、全面地、系统地分析研究战争,力争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4、物理学,尤其是物体的运动,力与运动,更进一步便是量子力学。5、毛泽东诗词.  看完后,你们就会觉得有用没有用了。我的精确图表交易技术中用到最多的便是“运动”。
本帖评分记录
曾经想帮助一位以前一起打过桥牌的牌友,可另一位一句话马上打消了我的念头。他说过去的让他过去吧!如果有缘,他会来找你!那时帮他不迟。果然十年过去了,没来找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世界本来如此!
本人终于完成减仓任务,可以放心过年旅游度假去了。持股的朋友,最好也能减点仓位出来,让手上也能有点钱,还有就是需要耐心了,这股市没这么快起来。最后还想对牛马饲养员说一句,你不适合满仓持股。
牛马饲养员
九品芝麻官
&&引用第2楼sdlghy88于 14:01发表的&&:本人终于完成减仓任务,可以放心过年旅游度假去了。持股的朋友,最好也能 .. 谢谢你的关心,16年我有时会空仓,学会等待,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祝春节快乐,万事如意。
牛马饲养员
九品芝麻官
&&引用第2楼sdlghy88于 14:01发表的&&:本人终于完成减仓任务,可以放心过年旅游度假去了。持股的朋友,最好也能 .. 我今年还好,没有亏钱,赚的不多。你的话,功夫在戏外,很对。炒股炒人性。
使用(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完成后可按 Ctrl+Enter 发布]
广告热线:400 970 0519 转 8888 投诉受理:400 970 0519 转 9999 法律顾问:江苏茂松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常州化龙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经营性ICP:苏B2-号&电子公告服务许可文件号:苏通[号&老庄哲学思想若干问题的再探索
聚焦命中&& 转第条
显示法宝之窗
隐藏相关资料
【期刊名称】
老庄哲学思想若干问题的再探索
【作者】 【作者单位】
【分类】 【中文关键词】 ,,,
【文章编码】 (2006)-03-0022-06【文献标识码】 A
【期刊年份】 【期号】 3
【页码】 22
老庄都推崇“道”,把它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老子哲学注重的是对宇宙、社会人生的观察,立足于社会批判;而庄子将老子对外部世界“道”的关注,转移到对个体内在自由的要求。他所谓的“心斋”、“坐忘”的主体,正是美的观照得以成立的主体,也是艺术得以成立的最后根据。从美学的视角来把握他的哲学思想,是最恰当的。魏晋“玄学”在实质上是道学,并以庄学为中心的。老庄哲学思想,尤其是庄子的审美精神,对后世在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文】【】 &&&&
  对于老庄哲学思想的研究,从古至今,人们已经做出极其丰硕的研究成果。今天,我们还有没有必要、还能不能够再说些什么呢?如果我们检索一下这方面的有关文献,就不难发现:任何时代的研究者,实际上总是在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自己特定的方式和视域,对老庄学派流传下来的哲学文本《老子》[1]和《庄子》[2],进行创造性的阐释和解读。其结果必然会呈现出对老庄学派的思想的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冲突的理解。唯其如此,老学、庄学才真正成为一种取之不尽的历史Y源;而对老庄学派哲学思想的研究,也就成为既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需要人们对它不断进行再探索、再研究了。
  本文无意对《老子》、《庄子》作全面的研究,只是就其中的若干问题,略抒管见,以求教于同仁。
  先秦道家中的老学与庄学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可分为:先秦时期、秦汉到隋唐、宋元明清等阶段。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奠基期,也是世界范围内的所谓“轴心时代”③。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哲学流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主要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和名家等。整个中国古代哲学也就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道互补的基本趋向。后来虽从印度传入佛教,但很快被中国化,即被儒学化、道学化了。
  儒、道两家之所以成为思想综合的主体,首先是因为他们具有“关心一切人”的普遍立场,其他四家或者价值立场偏颇(如法家和墨家);或者没有价值立场(如阴阳家和名家);只有儒家和道家持有普遍的“人”的立场。虽然他们理解的人,有“道德人”和“真人”的区别,他们理解的人性也有不同的展开领域:儒家展开于“善恶”的道德领域,而道家展开于“真伪”的存在领域,但在从普遍的意义上理解“人”,则是共同的。{1}儒、道两家较其他学派,都更关注在现实条件下,如何实现天道与人道、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问题,因而终于成为中国哲学发展的两大基本派别。
  老子与庄子都推崇“道”,把它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道”,从首、从u。首,有开始、初始之义;u,是道路、行走之义。因此,“道”既是宇宙万象的本原,又是万物行走的道路和必须遵循的规律。《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25章),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42章)说明“道”是宇宙万象的本原,是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又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可知“德”是一物所以生的原理。《老子》还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25章)、“反者道之动”(40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说明“道”是万物行走的道路和必须遵循的规律。“知常曰明”,掌握了它,就可周行而不殆。
  在老子那里,“有”与“无”、“有名”与“无名”是相对应的。“道”,它虽无形、无名,却是一切有形、有名的事物的起源和基础;万物依照这条“道”行走。一切“有名”都是从“无名”而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无”生“有”,“有”又归于“无”。这就是无与有的对立统一,不可见、不可道的“超验世界”与可见、可道的“现象世界”的统一。“道常无名”,当然不可言说,它是无名之名,根本就不是名,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
  从上述可见,老子对“道”的论述,是从本体论、而不是从宇宙发生论,更不是为了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展开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以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为标准,来为老子哲学是唯物或唯心定性,完全是找错了地方,是没有意义的。
  对待社会关系,老子是从与儒家完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社会、说明天道与人道的统一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天”就是“自然而然”,既没有意志,也没有任何道德意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5章)。如果以仁义作为道德的内容,就会导致天下伦理道德之大乱:“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18章)。因此,天道与人道的最高原理是“无为”,以“无为”为体,“有为”为用,“无为而无不为”(37章),“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既然“弱者,道之用”(40章),当然就应当明白“柔弱胜刚强”(36章)的道理了。
  这种“无为”与“有为”的对立统一,也是人生境界的写照:人生追求理想的无限性与具体实现的有限性。作为人生哲学,“无”实际上是一种“致虚极,守静笃”的心境。他还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48章)这就涉及外部知识的学习与内心人格修养的关系、知识与价值的对立。他所提出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忘”而达到“朴”,“复归于婴儿”。以往,人们根据这些,以及“非以明民,将以愚之”(65章)等论述,认为老子搞“愚民政策”。这是个很大的误解。其实,道家所说的“愚”,是淳朴、天真之意。“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20章),圣人也要求自己“愚”,“大智若愚”。圣人的“愚”是大智,不是孩子和普通人的愚,后一类的愚是自然的产物;而圣人的“愚”,则是“精神的创造”,是“自觉的修养过程的结果”。{2}
  老子以后的道家,虽有若干互不相同的派别,但将老子精神发展到高峰,以形成道家正统的是庄子。庄子继承并发挥了老子的思想,他肯定“道”在宇宙、人生与社会的终极意义,并强调它的超越性与真实性。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庄子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超越主客对立、实现心灵自由的“逍遥”之境。这是一种“道通为一”的、多样性统一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于是,他提倡“心斋”、“坐忘”:“~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既要忘掉身外之物,又要忘掉自我,做一个“游于方内”,一切顺乎自然的人。
  “逍遥游”是庄子的自由观的灵魂,也是他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它是建立在“超世”与“顺世”深刻矛盾基础之上的:他在“超世”的精神世界中,领悟“天道”的永恒性与必然性;又在“顺世”的命定哲学中,执着地表现出对于主观意志的追求。超世的最高实现,必须由顺世来完成;顺世所表现出来的因任自然的精神,又正是超世的本质和内涵。而作为两者统一的最好概括的,则是以“逍遥游”为核心内容的“游世主义”。{3}
  老学与庄学的同与异
  老子、庄子都推崇“道”,他们在基本思想发展上的联系,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人们通常以老、庄并称,他们之间的相同之点是被后人所广泛认可的。现在的问题是:他们之间的相异之点何在?
  人们提出这个问题是事出有因的。先秦时期的学术文献并没有把老、庄放在一起论述,没有出现“老庄”或“庄老”的提法。相反,却出现过对老庄迥然不同的评价。例如,韩非子不仅曾经在《解老》、《喻老》中,对老子的著作进行了注解与发挥;而且在他自己的著作里也多处引用《老子》。但整个《韩非子》仅有一处提到庄子,而且还贬斥庄子的学问为“迂深闳大,非用也”。[4]包含在《庄子》一书、据说是门生后学所写的《天下篇》中,把学术观点相近的人物放在一起论述,却对老、庄分而论之。这也是很耐人寻味的。值得重视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它即使把老、庄、申、韩放在一起而同传,但尚无“老庄”之称,况且传文还是以老、韩为主。由于老子思想中,确有为侯王出谋画策、献“君人南面之术”的内容,因此他与韩非在讲政治哲学、权谋机诈方面,自有其承接之处。之所以把庄子也归于此,那是因为在《庄子》一书中,既有许多毁仁义、抨儒墨、“绝圣弃知”等社会政治方面的激烈愤慨之言论。在这方面,又与老子一脉相承。依照司马谈对于道家思想所作的概括:“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疑同样适合于老、庄。司马迁关于庄子“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的论断,实开后代把老庄并为一家的先河。“老庄”这一并称始见于《淮南子》[5],继而流行于汉末、魏初。
  现当代学人的著作中,并不缺乏有关于老、庄相异的论述。例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说过:汉朝以前,无道家之名,老学与庄学也不同,“汉人所谓道家,实即老学也。”“道家之名,乃汉人所立,其以老庄皆为道家者,则因老学庄学虽不同,而同为当时一切传统的思想制度之反对派。再则老学与庄学所说道、德之二根本观念亦相同。此汉人所以统名之曰道家之理由也。”但两者毕竟是不同的:“老学述应世之方法,庄学则超人事而上之。”老学盛行于汉初,庄学盛行于汉末。直到这时,虽然出现《老子》庄学化的倾向,但“实则老自老,庄自庄也”。{4}
  又如,李泽厚也曾经指出,“庄与老有接近连续关系,但基本特征并不相同。老子是积极问世的政治哲学,庄子则是要求超脱的形而上学。与老子以及其它哲人不同,庄子很少真正讲‘治国平天下’的方略道理,他讨论的主要是齐物我、同生死、超利害、养身长生的另外一套。” {5}
  又如,陈鼓应认为,老庄虽然都推崇“道”,但在内涵上却有很大的不同。概略地说,老子的“道”,侧重其客观的意义,强调其“反”的规律以及无为、不争、柔弱等等特性,本体论与宇宙论的意味较重,而庄子则把“道”和人的关系,扣得紧紧的,“只描述体‘道’以后的心灵状态”,并“从主体透升上去成为一种宇宙精神”。{6}185-209
  着重从,“心灵的境界”上来说明老、庄不同的,还有徐复观、牟宗三等。徐复观说:“庄子主要的思想,将老子的客观的道,内在化而为人生的境界”,{7}236老子的宇宙论虽然是为了建立人生行为、态度的规范所构造、建立起来的,但他所说的“道”、“无”、“天”、“有”等观念,“主要还是一种形而上的性格,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到了庄子,宇宙论的意义,渐向下落,向内收,而主要成为人生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的意味,特别显得浓厚。”{7}221-222牟宗三说:“老子之道有客观性、实体性及实现性,至少亦有此姿态。而庄子则对此三性一起消化而泯之,纯成为主观之境界。故老子之道,为‘实有形态’,或至少具备‘实有形态’,之姿态,而庄子则纯为‘境界形态’。”{6}185
  要而言之,老子哲学注重的是对宇宙、社会人生的观察,立足于社会批判,它与自然哲学、政治哲学有更多的关联;其政治哲学甚至也可以被法家思想所吸收。而庄子将老子对外部世界的“道”的关注,转移到对个体内在自由的要求,从而改变了道家思想的发展方向,他的思想对后世中国知识分子人格心理与文化精神影响极大至深。
  老子的审美观与庄子哲学的美学实质
  既然庄子哲学的重点是对个体内在自由的要求,那么,我们对庄子哲学的考察似应以他的审美意识为主。老庄的审美意识的共同之点在于,他们都崇尚素朴自然之美,故老子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12章)之说。老子看到了美与丑的对立统一、美与真和善的关联,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2章)可见老子是为了反对“斯恶矣”之恶而反对世俗之美,而主张“还纯返朴”的“大美”。他把真、善、美都包含在“道”之中,并以是否符合“道”作为衡量的标准。在他那里,“道”与“妙”相联系,而“妙”是老子审美观点的重要范畴,是道的存在形态,是圣人循道顺物之自然。他所说的“涤除玄览”,既是哲学命题,也是美学命题,他的求道与审美是相联系的。
  庄子哲学思想的重心,是放在体“道”以后的心灵状态、人生境界上,他着力追求的是个体的内在自由。既然如此,他们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会归于“美”。所谓“道”,实际上就是一种最高的艺术精神;而所谓人生,实际上就是审美的人生。《庄子》中所说的“神人”、“真人”、“至人”、“圣人”都可以由此而得以理解。庄子要在乱世时代的痛苦人生中,寻求精神的自由解放。但这种自由解放,既不能求之于现世,也不可能求之于来世。这样,他的哲学指向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宗教的,勿宁说,是审美的。
  他把老子“万物之母”的道,发展为大化之道,以“自然无为”为美。他的“至美至乐”的境界,也就是“物化”的境界。他所寻求的自由解放,也就是他所说“闻道”、“体道”;也就是以“游”为象征的、“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大超脱的“逍遥游”。而他所谓的“心斋”、“坐忘”的主体,正是美的“观照”得以成立的主体,也是艺术得以成立的最后根据。因此,从美学的视角来审视、把握并探讨他的哲学思想,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李泽厚说得好:“从所谓宇宙观、认识论去说明理解庄子,似不如从美学上才能真正把握庄子哲学的整体实质。”{5}
  最能说明庄子的审美思想的,莫过于他
  ??????尊敬的用户,您好:请后查看全部内容;如果您还不是用户,请申请免费试用或致电400-810-8266成为法宝用户。谢谢!您也可通过进行单篇购买,支付成功后即可立即查看本篇内容。
【注释】 &&&&&&&&&&&&&&&&&&&&&&&&&&&&&&&&&&&&&&&&&&&&&&&&&&&&&&&&&&&&&&&&&&&&&&&&&&&&&&&&&&&&&&&&&&&&&&&&&&&&
【参考文献】
{1}陈静自由与秩序的困惑[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90.
{3}周勤。论庄子的自由观与人生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1985(1).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
{5}李泽厚.漫述庄禅[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85(1).
{6}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7}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0.
{9}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89.
{10}李哲良中国佛文化漫笔[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43.
{1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7.
{12}闻一多.唐诗杂论[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13}张世英.道家与审美[J].北京大学学报,2005(5).
&北大法宝:()专业提供法律信息、法学知识和法律软件领域各类解决方案,是全国目前数据最丰富、内容最权威、功能最强、更新最快、用户最多的综合法律信息平台。北大法宝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欢迎。法宝快讯:&&&&
本篇【】 &&&&&&关注法宝动态:&
法宝联想【相似文献】  顾敏康&《法学》&2011年&第9期& 朱玉苗&《法治研究》&2011年&第11期&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问题怎么确定知识点?具体见问题补充.生活与哲学中,题目要求用对立统一观点回答,答案从什么角度组织?如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政府与市场关系,答案从矛盾双方斗争性同_百度作业帮
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问题怎么确定知识点?具体见问题补充.生活与哲学中,题目要求用对立统一观点回答,答案从什么角度组织?如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政府与市场关系,答案从矛盾双方斗争性同
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问题怎么确定知识点?具体见问题补充.生活与哲学中,题目要求用对立统一观点回答,答案从什么角度组织?如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政府与市场关系,答案从矛盾双方斗争性同一性角度组织,还是按照课本第九课第二课时“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中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角度组织?好像有的题目提出该问题时参考答案是从矛盾双方同一性斗争性角度写的,有的却是从两点论重点论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角度写的.
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原理 然后后面接方法论如:矛盾即对立统一 『原理』 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和二分法: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换『方法论』
扫描下载二维码问一下心理学上的矛盾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和哲学上二者对立统一的矛盾一样的?原文说的是接近-接近矛盾、回避-回避矛盾之类的,貌似和卢因的场论有关_百度作业帮
问一下心理学上的矛盾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和哲学上二者对立统一的矛盾一样的?原文说的是接近-接近矛盾、回避-回避矛盾之类的,貌似和卢因的场论有关
问一下心理学上的矛盾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和哲学上二者对立统一的矛盾一样的?原文说的是接近-接近矛盾、回避-回避矛盾之类的,貌似和卢因的场论有关
心理矛盾是指心结,自己的一种心理与自己的另一种心理冲突
心理在某些方面确实由哲学控制,但二者的矛盾是完全不同的
矛盾一词,无论在心理学、哲学上都是同一意思。就象人吃饭一样,在酒店吃饭是吃,在家里吃饭也是吃。只不过是环境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都是吃进肚子。
扫描下载二维码怎样理解矛盾在哲学中的含义?为什么说一切事物都有矛盾?他们怎样对立统一?就一支而言…它的矛盾是什么?_百度作业帮
怎样理解矛盾在哲学中的含义?为什么说一切事物都有矛盾?他们怎样对立统一?就一支而言…它的矛盾是什么?
怎样理解矛盾在哲学中的含义?为什么说一切事物都有矛盾?他们怎样对立统一?就一支而言…它的矛盾是什么?
tpAD12CU13
一、世界充满了矛盾,世界在矛盾中运动变化,二、矛盾是世界运动变化的动力,三、矛盾的运动变化有其规律性,四、矛盾有其特性.即矛盾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矛盾有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万物皆如此.一切事物皆有矛盾是自然而成,是客观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嗯,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中包含多个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个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这个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反之,不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其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其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反之,处于被支配地位,...
你能不能在具体点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庄哲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