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图所示的大容器中盛国际海景酒店有密度为ρ1的液体,其中有盛满密度为ρ2的液体的小容器。

如图中甲所示,是一个底面积为50平方厘米、高为10厘米的平底圆柱形容器.容器内盛某种液体时,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与液体的体积的关系如图乙所示.求:& (1)液体密度是多少.& (2)当容器盛满密度为1.1x10_百度作业帮
如图中甲所示,是一个底面积为50平方厘米、高为10厘米的平底圆柱形容器.容器内盛某种液体时,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与液体的体积的关系如图乙所示.求:& (1)液体密度是多少.& (2)当容器盛满密度为1.1x10^3千克/立方米的盐水时,盐水的质量是多少克.
(1)由图可知:容器的质量=100克液体的密度=m÷v(300-100)÷200=1克/立方厘米(2)容器的体积=S×H=50×10=500立方厘米盐水质量=ρv=1.1×500=550克
(1)图中0立方厘米时,得出容器质量100g,取图中(50cm³,150g)的点。
以总质量减去容器质量得出液体质量。
得出液体密度为:
ρ=(150-100)/50=1.0g/cm³=1.0×10³kg/m³(2)容器体积为:
V=50×10=...
密度:1.0×10³kg/m³ 质量:550g现有密度分别为ρ1和ρ2的两种液体,且ρ1<ρ2,在甲杯中盛满这两种液
练习题及答案
现有密度分别为ρ1和ρ2的两种液体,且ρ1<ρ2,在甲杯中盛满这两种液体,两种液体的质量各占一半,在乙杯中也盛满这两种液体,两种液体的体积各占一半,假设两种液体之间不发生混合现象,甲、乙两个杯子完全相同,且上下均匀,则(  )A.液体对甲杯底的压力大B.液体对乙杯底的压力大C.液体对甲、乙杯底的压力相等D.因为ρ1、ρ2不知谁在上,谁在下,所以无法判断压力大小
所属题型:单选题
试题难度系数:中档
答案(找答案上)
模型1即为甲杯:由于ρ1<ρ2,两种液体的质量且各占一半.可得密度ρ1的液体体积大于密度ρ2的液体,密度ρ1的液体体积用灰标记,密度ρ2的液体体积用蓝色标记.模型2即为乙杯:两种液体体积相等,密度ρ1的液体体积用灰标记,密度ρ2的液体体积用蓝色标记.对照组体现体积相等时之间的分界线.对模型1密度ρ1的液体体积进行处理,切割成和模型2中密度ρ1的液体体积相同,即是容器体积的一半(如图所示).对模型2中密度ρ2的液体体积进行处理,切割成和模型1中密度ρ2的液体体积相同(如图所示),经过处理便可以直接从对比处比较甲、乙两杯内液体质量的大小了,答案很明显是对比处是蓝色的乙杯大.所以液体对乙杯底的压力大.故选B.
马上分享给同学
初中三年级物理试题“现有密度分别为ρ1和ρ2的两种液体,且ρ1<ρ2,在甲杯中盛满这两种液”旨在考查同学们对
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密度公式的应用、
……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物理的核心考点解析如下:
此练习题为精华试题,现在没时间做?,以后再看。
根据试题考点,只列出了部分最相关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请访问。
考点名称:
压强的定义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是国际制主单位,1Pa=lN/m2
压强的计算公式
一般,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但液体和固体的压强是不一样的,
液体压强公式:P=&gh 式中g=9.8N/kg 或g=10N/kg, h的单位是m , &的单位是kg/m^3; , 压强P的单位是Pa。
固体压强公式:P=F/S,F是压力,S是压力面积
影响压强大小相关的因素:
压强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等于用压力除以受力面积,所以压强只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在压力不变的条件下,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在受力面积不变的条件下,压力越大压强越大。简单的说,大气压强是某一点(测量点)处垂直于地面的单位面积上的空气的质量(重量),这就很好理解啦,大气包围着地球,大气圈的外表面是圆的,那么地球某处海拔越高则其上部的气柱越短(越轻),反之亦然。 但地球上某点的大气压强又不是恒定不变的,变化的原因就是其上气柱的质量(重量)在变化,重量变化的原因是大气的流动。温度更低的大气流动过来则大气压强就会变大;温度更高的大气流动过来则大气压强就会变小。这是因为温度高的大气的密度(重量)小,温度低的大气的密度(重量)大。
对压强公式P=F/S的理解
1.此公式适用于任何情况,即固体、液体、气体的压强计算都可用此公式。
2.此公式中各物理量单位分别是p&Pa、F&N、s&m2。在计算物体的压强时,只有当F的单位为N,S 的单位为m2时,压强的单位才能是Pa,因此在计算中必须统一单位。
3.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强约0.5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 104N。
4.公式中的,是压力而不是重力。即使在某些情况下,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也不应把公式直接写成p=G/S,而应先注明F=G得:P=F/S=G/S。
5.公式中的受力面积S,是指受力物体发生形变的那部分面积,也就是两物体的实际接触面积,而不一定是受力物体的表面积。如图所示,一个圆台形物体置于水平地面上,分别采用A、B两种方式放置,对地面的压力不变,但图A中受力面积是S2,图B中受力面积为S1,而它们都与水平地面的面积大小无关。
6. 由公式推导出F=pS和S=F/P,可用于计算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
考点名称:
密度换算公式:
密度的公式:&=m/V(&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密度公式变化:m=&V、V=m/&
正确理解密度公式:
理解密度公式时,要注意条件和每个物理量所表示的特殊含义。从数学的角度看有三种情况(判断正误):
(1)&一定时,m和V成正比;(因为&=m/V,&一定,m增大,V也增大,所以成正比)
(2)m一定时,&与V成反比;(因为m=&v,m一定,v增大,&变小,所以成反比)
(3)V一定时,&与m成正比。
结合物理意义,三种情况只有(1)的说法正确,(2)(3)都是错误的。
因为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它不随体积和质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理解物理公式时,不可能脱离物理事实,不能单纯地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物理公式中各量的关系。
常用气体密度换算:
1.干空气密度
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所具有的质量, 国际单位为千克/米3(kg/m3 ),一般用符号&表示。其定义式为: & = M/V (1--1)
式中 M&&空气的质量,kg;
& V&&空气的体积,m3。
空气密度随空气压力、温度及湿度而变化。上式只是定义式,通风工程中通常由气态方程求得干、湿空气密度的计算式。由气态方程有:
&&=&0*T0*P/P0*T (1--2)
式中 :&&&其它状态下干空气的密度,kg/m3;
&&0&&标准状态下干空气的密度,kg/m3;
&P、P0&&分别为其它状态及标准状态下空气的压力,千帕(kpa);
&T、T0&&分别为其它状态及标准状态下空气的热力学温度,K。
标准状态下,T0=273K,P0=101.3kPa时,组成成分正常的干空气的密度&0=1.293kg/m3。将这些数值代入式(1-2),即可得干空气密度计算式为:
&& = 3.48*P/T(1--3)
使用上式计算干空气密度时,要注意压力、温度的取值。式中P为空气的绝对压力,单位为kPa;T为空气的热力学温度(K),T=273+t, t为空气的摄氏温度(℃)。
2.湿空气密度
对于湿空气,相当于压力为P的干空气被一部分压力为Ps的水蒸汽所占据,被占据后的湿空气就由压力为Pd的干空气和压力为Ps的水蒸汽组成。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湿空气压力等于干空气分压Pd与水蒸汽分压Ps之和,即:P=Pd+Ps。
根据相对湿度计算式,水蒸汽分压Ps=&Pb,根据气态方程及道尔顿的分压定律,即可推导出湿空气密度计算式为:
&w=3.48*P(1-0.378*&*Pb/P)/T (2--1)
式中 &w &&湿空气密度,kg/m3;
&&&空气相对湿度,%;
Pb&&饱和水蒸汽压力,kPa(由表2-1-1确定)。
其它符号意义同上。&
密度公式的应用:
1. 有关密度的图像问题
此问题一般是给出质量一体积图像,判断或比较物质密度。解答时可在横坐标(或纵坐标)任选一数值,然后在纵坐标(或横坐标)上找到对应的数值,进行分析比较。
&例1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m一V图像,由图像可知(&&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无法确定甲、乙密度的大小
解析:要从图像直接看出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大小目前还做不到,我们要先借助图像,根据公式& =总结规律后方可。
如图所示,在横轴上任取一点V0,由V0作横轴的垂线V0B,分别交甲、乙两图线于A、B两点,再分别从A、B两点作纵轴垂线,分别交纵轴于m甲、m乙两点。则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分别为,&乙= ,因为m甲&m乙,所以&甲&&乙,故C正确。
2. 密度公式& =及变形、m=&V的应用:
密度的公式是& =,可得出质量计算式m=&V 和体积计算式。只要知道其中两个物理量,就可以代入相应的计算式进行计算。审题时注意什么量是不变的,什么量是变化的。
例2某瓶氧气的密度是5kg/m3,给人供氧用去了氧气质量的一半,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是_____;容积是10L的瓶子装满了煤油,已知煤油的密度是 0.8&103kg/m3,则瓶内煤油的质量是_____,将煤油倒去4kg后,瓶内剩余煤油的密度是______。
&解析:氧气用去一半,剩余部分仍然充满整个氧气瓶,即质量减半体积不变,所以氧气的密度变为 2.5kg/m3。煤油倒去一半后,体积质量同时减半,密度不变。
答案:2.5kg/m3;8kg;0.8&10kg/m3。
3. 比例法求解物质的密度
&& 利用数学的比例式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之为 &比例法&。能用比例法解答的物理问题具备的条件是:题目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由初始状态到终结状态的过程中至少有一个量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量是由初始状态变成终结状态的桥梁,我们称之为&中介量&。
例3甲、乙丽个物体的质量之比为3:2,体积之比为l:3,那么它们的密度之比为(&& )
A.1:2B.2:1C.2:9D.9:2
解析:(1)写出所求物理量的表达式:,
(2)写出该物理量比的表达式:
(3)化简:代入已知比值的求解:
密度、质量、体积计算中的&隐含条件& 问题:
& 很多物理问题中的有些条件需要仔细审题才能确定,这类条件称为隐含条件。因此寻找隐含条件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以密度知识为例,密度计算题形式多样,变化灵活,但其中有一些题具有这样的特点:即质量、体积、密度中的某个量在其他量发生变化时保持不变,抓住这一特点,就掌握了求解这类题的规律。
1.隐含体积不变
例1一个瓶子最多能装0.5kg的水,它最多能装_____kg的水银,最多能装_____m3的酒精。 &水银=13.6&103kg/m3,&水=1.0&103kg/m3,&酒精= 0.8&103kg/m3)
解析:最多能装即装满瓶子,由最多装水量可求得瓶子的容积为V=5&10-4m3,则装水银为m水银=13.6&103kg/m3&5&10-4m3=6.8kg。装酒精的体积为瓶子的容积。
答案6.8;5&10-4
2. 隐含密度不变
例2一块石碑的体积为V样=30m3,为测石碑的质量,先取了一块刻制石碑时剔下来的小石块作为样品,其质量是m样=140g,将它放入V1=100cm3的水中后水面升高,总体积增大到V2=150cm3,求这块石碑的质量m碑。
解析:此题中隐含的条件是石碑和样品是同种物质,密度相同,而不同的是它们的体积和质量。依题意可知,样品体积为:
V样=V2-V1=150cm3一100cm3=50cm3 =5.0&10-5m3
3. 隐含质量不变
例3质量为450g的水结成冰后,其体积变化了 ____m3。(&水=0.9&103kg/m3)
解析:水结成冰后,密度减小,450g水的体积为,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因此冰的体积为=500cm3=5.0&10-4m3,=5.0& 10-4m3一4.5&10-4m3=5&10-5m3。
合金物体密度的相关计算:
&&&& 首先要抓住合金体的总质量与总体积分别等于各种物质的质量之和与体积之和这一特征,然后根据具体问题,灵活求解。
例两种不同的金属,密度分别为&1、&2:
(1)若墩质量相等的金属混合后制成合金,则合金的密度为____。
(2)若取体积相等的金属混合后制成合金,则合金的密度为_____。
解析:这道题的关键是抓住&两总&不变,即总质量和总体积不变。在(1)中,两种金属的质量相等,设为m1=m2=m,合金的质量m总=2m,则密度为&1的金属的体积V1=,密度为&2的金属的体积V2=,合金的体积,则合金的密度
在(2)中两种金属的体积相等,设为,合金的体积,密度为&1的金属的质量m1=,密度为&2的金属的质量为,合金的质量m总,合金的密度为。
注意:上述规律也适用于两种液体的混合,只要混合液的总质量和总体积不变即可。
相关练习题推荐
与“现有密度分别为ρ1和ρ2的两种液体,且ρ1<ρ2,在甲杯中盛满这两种液”相关的知识点试题(更多试题练习--)
微信沪江中考
CopyRight & 沪江网2015(2007o昌平区二模)现有密度分别为ρ1和ρ2的两种液体,且ρ1<ρ2.在甲杯中盛满这两种液体,两种液体的质量各占一半;在乙杯中也盛满这两种液体,两种液体的体积各占一半.假设两种液体之间不发生混合现象,甲、乙两个杯子也完全相同.则(  )
A 、甲杯内液体的质量大
B 、乙杯内液体的质量大
C 、两杯内液体的质量-样大
D 、无法确定
提 示 请您或之后查看试题解析 惊喜:新移动手机注册无广告查看试题解析、半价提问在A容器中盛有80%的H2和20%的O2(体积分数)的混合气体,试求:(1)其中H2与O2的分子数之比是多少?质量比是多少?(2)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多少?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多少?(3)在某温度(高于100℃)时,引燃A容器中的气体,回复到原来温度,则A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是多少?引燃前后,A容器内压强如何变化?A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否变化?
试题及解析
学段:初中
学科:化学
在A容器中盛有80%的H2和20%的O2(体积分数)的混合气体,试求:
点击隐藏试题答案:
解:(1)H2与O2的分子数之比= 80%∶20%= 4∶1
找老师要答案
考拉金牌语文教师
考拉金牌数学教师
考拉金牌英语教师
大家都在看
热门知识点 & & &&
请选择你的理由
答案不给力
关注考拉官方微信当前位置:
>>>(2分)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分别盛满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将完全相..
(2分)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分别盛满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将完全相同的两个物体分别放入其中,当物体静止时如图所示.若溢出液体的质量分别为m甲、m乙;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分别为P甲、P乙;则m甲   m乙,ρ甲   ρ乙,P甲   P乙(均选填“<”、“=”、“>”).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试题分析:两物体都是漂浮状态,所以浮力等于重力,二者重力相等,则浮力相等,因为,所以;由图可以看出:,根据可知:;两容器中液体的深度h相同,由于,所以根据公式得:。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2分)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分别盛满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将完全相..”主要考查你对&&液体压强的计算&&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液体压强的计算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对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1.由公式可知,液体内部的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跟液体的质量、重力、体积以及容器的形状、底面积等无关。 2.公式只适用于计算静止的液体产生的压强,而对固体、气体或流动的液体均不适用。 3.在液体压强公式中h表示深度,而不是高度。判断出h的大小是计算液体压强的关键,如图所示,甲图中A点的深度为30cm,乙图中B点的深度为 40cm.丙图中C点的深度为50cm。4.运用公式时应统一单位:ρ的单位用kg/m3,h 的单位用m,计算出的压强单位才是Pa。  5.两公式的区别与联系:是压强的定义式,  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它都是普遍适用的;而是结合液体的具体情况通过推导出来的,所以适用于液体。
6.用公式求出的压强是液体由于自身重力产生的压强,它不包括液体受到的外加压强。
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探究液体压强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在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时,由于液体压强的大小不易测量或是不能直接观测到它的大小,我们用“转换法”,通过液体压强计中两玻璃管液面的高度差的大小来比较液体压强的大小,将抽象的东西变成了直观且形象的东两,使问题简化了。&&& 由于液体内部压强跟液体的深度和液体密度两方面因素有关,所以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时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即在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时,要保持液体密度不变,在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关系时,要保持液体的深度不变。
发现相似题
与“(2分)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分别盛满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将完全相..”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39366839885641729541639040731824742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盛安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