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游戏俱乐部 体位mod新体位 第20131009期里6分46秒之9分10秒里的背景音乐是什么歌曲?求大神解答。

求,游戏新体位 2013第9期里6分46秒之9分10秒里的背景音乐叫什么。求大神解答。_百度知道
求,游戏新体位 2013第9期里6分46秒之9分10秒里的背景音乐叫什么。求大神解答。
提问者采纳
石川大阪友好条约 - 大冢爱验证无误后请及时采纳~
谢谢。。。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背景音乐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年学线性代数.&br&一开始看的都是中规中矩的教材, 从行列式出发, 讲矩阵, 讲线性变换.&br&然后有一天没忍住, 看了那本&linear algebra done right&, 从线性变换出发讲起的.&br&这本书写的简直一气呵成, 所有概念/定义/定理环环相扣, 无比自然. 没有纠结乱七八糟的问题, 把线性代数的核心清楚的撸了出来..也解释了好多形如&为什么要研究xxx&的问题.&br&当时看到一半, 休息了一下, 想了一会, 然后突然就冒出来俩字: 通了! &br&立马跑阳台上把想通的所有东西默默顺了两遍, 然后找了一本子把那时候的所有想法尽快记下来.. 超担心再过一会就忘了.&br&&br&另外, 当年看william feller的&概率论及其应用&第一册, 尤其是从random walk开始往后的那三四章, 写的简直跟小说一样, 也是环环相扣有转折有铺垫看了就忍不住要全看完. 当时也是看high了..&br&那时候还写了句话, &好的数学专著应该像小说, 而不是手册. 你无法直接翻到某一章就开始看它的公式和推导, 相反, 应该仔细品味每句话铺垫着怎样的故事&&br&数学太感动了.
当年学线性代数.一开始看的都是中规中矩的教材, 从行列式出发, 讲矩阵, 讲线性变换.然后有一天没忍住, 看了那本&linear algebra done right&, 从线性变换出发讲起的.这本书写的简直一气呵成, 所有概念/定义/定理环环相扣, 无比自然. 没有纠结乱七八糟的问题…
&p&写写清楚,方便阅读&/p&&p&(一)&b&通道业务&/b&:目前为止,通道业务这个概念银监会还没有严格的定义,从本质上看,应该属于非信贷融资业务。&/p&&p&&b&
1&/b&&b&、通道业务的作用&/b&:(1)腾出规模,使得银行能够继续发放贷款或者保证资本充足率满足监管当局的要求,也可以规避贷款风险。(2)进入信贷资金限制进入的行业,如房地产开发,如部分政府融资平台等。(3)获取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就是手续费)。&/p&&p&&b&2&/b&&b&、通道业务的种类:&/b&如果有耐心看完整篇文章会发现,通道业务的&b&“通道”&/b&变化很快,这使得一一列举通道业务的种类定义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我们只要知道所有通道业务都必须遵循的原则,&b&对银行来说,凡是能够让他规避监管,转换表内外资产的途径、平台都是通道业务,包括券商、保险、信托、PE、投行等各种现存或者将来会出现的非商业银行金融参与者都可以成为“通道”。&/b&&/p&&p&(二)银行如何完成信贷资金&b&从表内到表外的搬运&/b&。&/p&&p&
1、&b&表&/b&内的定义,表指&b&资产负债表&/b&,信贷资金的特性&b&包括(1)过往产生(2)银行是债权人,就是银行持有或控制(3)预期很有可能带来利益流入。&/b&显然,信贷资金是入表的资产。&/p&&br&&p&
2、&b&大部分银行选择将债权转移,即该部分资产持有人变更实现表内到表外的搬运。&/b&基本途径有:委托贷款(委托人是债权人),银信合作(信托是债权人),发行理财(谁买谁是债权人),银证合作(谁买谁是债权人),银保合作(保险公司是债权人)等。具体操作方式在&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看到关于「银监会拟推贷款批量转让系统」新闻,提出一系列问题?&/a&中有所解释。&/p&&br&————————————————————————————————————&br&&p&好了,问题回答完了,下面都是故事包括了从监管当局开始意识到“表外资产”的风险之后到现在所做的一系列举措,记录了“通道业务”最近几年与监管当局的较量。&/p&&p&在很久很久以前(反正早于2009年),我曾经做过一笔50亿中长期贷款&b&卖出回购&/b&的银信合作,为了给别的项目腾规模,先将资产卖给信托以后用理财资金回购,信托在这个时候就是个通道,资产凭借这个通道一来一回,表内变表外。后来银监会发了【&a href=&///?target=http%3A///view/74dc8e1aa76e58fafab0032d.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银监发[ 号 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i class=&icon-external&&&/i&&/a&】,&b&禁止理财资金用于投资于本行信贷资产和票据资产&/b& 。紧接着又发了【&a href=&///?target=http%3A///view/e8be7cd1842536af.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号)&i class=&icon-external&&&/i&&/a&】,&b&直接叫停了卖出回购银信合作&/b&。 2010年回购的时候就更怂了,因为2010年【&a href=&///?target=http%3A///view/ffafab069dc021e.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银监发〔2010〕72号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i class=&icon-external&&&/i&&/a&】&b&文件要求银信理财合作表外转表内,记拨备。&/b&本来卖出时的AAA级50亿表内中长期贷款现在不光要入表,还要记拨备,而且一次性增50亿表内规模,谁给你啊。回购那天全市基本上停贷放了这50亿,后来年内好彩找了一家信托低价买断了这50亿,不然光拨备当年利润就能被吃大半。&br&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方唱罢,我登场,一首定场诗,咱们来到了2010年。银行很聪明,银监会不是说不准用理财资金买信托吗?我就用理财资金直接买!但是很快【&a href=&///?target=http%3A///view/8dc53aa3e2c1d.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银监会规范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银监发[号&i class=&icon-external&&&/i&&/a&】出台,明确了“&b&不得使用理财资金直接购买信贷资产&/b&。”&br&
2010年末2011年初,4万亿刺激到了头,银行开始收银根,房地产、铁公机、城建项目受到严重影响,这时候银监局火上浇油出台了【&a href=&///?target=http%3A///view/28d66d36f111f.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银监发(2011)7号&i class=&icon-external&&&/i&&/a&-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b&对存量银信合作产品提出了具体的有表外转为表内的工作进度要求&/b&,&br&【&br&号&a href=&///?target=http%3A///view/097eb41cbe3f648b.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转表范围及方式的通知&i class=&icon-external&&&/i&&/a&】文件&b&对银信合作业务提出了具体转表要求。&/b&银行不想吃回已经在表外的信贷资产,但是银监之前的文件表明了一定要让银行吃回,但是你让铁公机城建废了?银监会还接受国务院领导的吧?这时候其他途径就出来了。银监之前所有的文件都是针对所有权的规定,信托推出了收益权理财产品,通过改变标的物的方式解决、113号文件带来的问题。差不多同一个时间北京资产交易开始运转并成为银行同业交易商协会的制定平台,地方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债权融资工具、私募股权融资工具等在北交所挂牌,这时候我也上了一个项目,后来被毙了,一说都是个泪啊。&/p&&p&银监会与银行之间艰苦卓绝的斗争进入的第四年。时间终于到了2013年,银监会下发了&b&《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管问题的通知》&/b&【&a href=&///?target=http%3A///view/cc25deb91a375d64.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银监发[2013]8号&i class=&icon-external&&&/i&&/a&】,&b&提出了非标准化债券资产的概念(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b&然后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当合理控制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总额,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的规定。最后要求对于本通知印发之前已投资的达不到上述要求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商业银行应比照自营贷款,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于2013年底前完成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和资本计提。这在根本上限制了银行的通道建立,因为8号文给出了总量控制,只要监管当局不认定新的&b&“标准化债券资产”&/b&,银行通过不停找通道突破监管的途径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有效抑制了“通道业务”的发展。监管当局获得基本胜利。&/p&&br&&br&——————————————————————————————————&br&&p&最近【&a href=&///?target=http%3A///article/cnBizNews/idCNL4S0HZ0CNFfeedType%3DRSS%26feedName%3DcnBizNew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金融:首批银行理财资管业务试点出炉,通道业务洗牌在即--报载| &i class=&icon-external&&&/i&&/a&】的报道,如果可信,则说明监管当局将在8号文的框架下,将有计划地放开一部分表外业务。从这篇报道看,银行理财资金可能直接投入债券市场,这意味着与之前相比“通道”的作用将显得不那么重要。而从8号文也可以看出,&b&监管当局并非厌恶表外业务,而是厌恶自己无法控制的表外业务&/b&&/p&
写写清楚,方便阅读(一)通道业务:目前为止,通道业务这个概念银监会还没有严格的定义,从本质上看,应该属于非信贷融资业务。 1、通道业务的作用:(1)腾出规模,使得银行能够继续发放贷款或者保证资本充足率满足监管当局的要求,也可以规避贷款风险。…
最近一直在做通道,正好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br&&br&银监对于银行的监管是很严格的,尤其是对表内资产,有无数的监管指标盯着。并且表内资产大量占用资本和信贷规模,影响了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和资产收益率,因此,银行为了或腾出信贷规模,或减少资本占用,或为了提高收益,或为了减少税收等原因,往往会有把部分资产从表内往外挪需求,或者挪到表外,或者找下家接手。这种资产转移过程肯定不能赤裸裸的做报表调整,必须借助某种工具,这个工具就是通道。&br&&br&一般来说,通道需要符合以下条件:&br&1、能够实现资产出表,这是前提,不用多说。&br&2、能够规避监管,这是基本要求。直接报表腾挪是违规,通道则是打监管的擦边球,银行也心虚啊,所以通道一定要能规避监管,一般来说就是三个手段:跨区域,跨行业,抽屉协议。跨区域就是找外省的做,让你不方便查;跨行业就是银行(银监会管)找资管等(证监会管)做,让你信息沟通不畅;同样的,通道业务往往有些不能拿到桌面上来谈的东西,因此很多情况下会有一份抽屉协议。&br&3、能够实现两端不入表。这里的两端不入表,是指在一笔通道业务中,资产的出让方和最终持有方都不把该资产入表,没人喜欢买一块资产来压着自家的表,所以不能实现两端不入表的通道不是好通道。&br&&br&通道的类型大概有几种:&br&1、双买断方式,即卖方在把资产出售的同时,又和买家签个远期回购的抽屉协议。对于卖方来说,将该交易视为不相干的两个业务,在当期实现出表;而对买方来说,将该业务视为买入贩售,也不入表。这是最简单的通道业务,银监怒了,09年在《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中直接封杀了。&br&2、信贷转理财,即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筹集资金,再由该理财资金投向原本应由信贷资金发放的信贷项目。结果银监会又怒了,10年在《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中又封杀了理财资金购买信贷资产。&br&3、受益权转让方式,即通过信托、资管计划等做包装,通过受益权转让的方式来实现资产出表。这一模式主要应用于拟投放的信贷项目。首先,资产出让方寻找一家合作银行,由该合作银行出面作为甲方,与信托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签署一份协议,将该信贷项目打包成为信托计划或资管计划;其次,该合作银行将信托资管的受益权转让给资产出让方。有时候,该类型还会再增加一个远期受益权转让协议加一份免责函作为抽屉协议。这样资产出让方就实现了通过非信贷资金来给信贷项目放贷的目的。&br&4、委托投资方式,该方式与受益权转让模式类似,只不过没有了信托和资管的包装,资产出让方将一笔资金以同业存放的名义存入合作银行,同时与合作银行签署一份委托协议,约定以该笔同业资金向特定对象投资。由于该委托是抽屉协议,在出让方的表内只会体现为存放同业,而在合作银行处则体现为代理业务。&br&5、资产证券化,即通过中介机构,将拟出让资产打包成标准化产品(一般是债券)并在市场上挂牌出售,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银行需要找一个(或者干脆自己成立)SPV,将该资产出售给它,然后由SPV打包成债券,并经过评级公司评级之后才能出售,很麻烦,成本也很高,目前很少银行做,不过这种做法是合规的,不怕被监管查。
最近一直在做通道,正好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银监对于银行的监管是很严格的,尤其是对表内资产,有无数的监管指标盯着。并且表内资产大量占用资本和信贷规模,影响了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和资产收益率,因此,银行为了或腾出信贷规模,或减少资本占用,或为了…
再更一小段。&br&知乎上部分用户的确停留在个人价值远小于家庭的影响阶段。他们看到,我的工程招标输给了市长的亲戚了,真无奈真不爽。&br&而我的周围,充斥着“我之前提到的方案得到了港府支持所以我下周应该会出具体的版本”。家庭条件totally bullshit ok? Who cares!&br&&br&还是那句话,思维方式决定阶级。我和那些人的差别,就是阶级差。&br&&br&请不要再问候我全家了。&br&------------------------------------------&br&评论区有毒!慎!&br&&br&------------------------------------------&br&阶级的差别主要看思维方式。&br&我的大学朋友圈便阶级分化非常严重。&br&&br&我在香港读的大学,考来香港的首先都是成绩不俗的高考生,其次,他们的家境都多少不错,可以负担得起每年十万港币的学费。&br&四年过后,有些同学进了顶级投行、咨询,有些同学申请到了非常好的学校,有些同学读到一半便转学去了更牛的地方,有些同学辍学了,有些人现在都没有找到工作,有些人还没有成功毕业。&br&&br&所以你说家境好坏对于孩子的影响大吗?其实不大,父母的思维对孩子的影响才大。&br&高阶级的思维,表现在有规划性地执行与进步。&br&&br&&br&进入投行的朋友M,高中开始便在某国驻中国大使馆实习,大学每一年的暑假都在四大或投行实习,她是明星学员,天天忙的一塌糊涂,晚上她也照样把西装摔在地上和我们蹲在宿舍门口吃炒乌冬,揉着脚上的水泡,然后第二天一早照样出门上班。&br&所以你明白你当下正在做什么,为什么吗&br&&br&-------------------------------------------&br&&br&说实话有些评论让我有点难过。因为我一直一直的思维都是:“你能想到能看到的东西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br&&br&M的大使馆实习是因为她英语好到拿比赛第一名,毕业后拒绝了四大M&A组的offer,想去斯坦福然后努力了一下申到了全奖。我大学出了本书,毕业旅行去肯尼亚主持了几个劳工仲裁,创了个NGO。&br&想得到,便做得到,这是我们一直以来信奉的。&br&若一定要扯上家庭,那便是我们做决定时不需要care我们的家庭。&br&&br&&br&M评价我,一个在做很酷的事情的傻逼。&br&我评价M,一个能做事情的傻逼。&br&&br&&br&不是秀优越,而是我为我自己的狭隘感到羞愧。
再更一小段。知乎上部分用户的确停留在个人价值远小于家庭的影响阶段。他们看到,我的工程招标输给了市长的亲戚了,真无奈真不爽。而我的周围,充斥着“我之前提到的方案得到了港府支持所以我下周应该会出具体的版本”。家庭条件totally bullshit ok? Who …
这就是amazon发明的“喜欢这个商品的人,也喜欢某某”算法。&br&其核心是数学中的“多维空间中两个向量夹角的余弦公式”,当初我的确是被这算法惊艳到了。&br&&br&============= 更新 =============================&br&不好意思,之前说的有误,特来更正兼补充。&br&&br&“商品推荐”系统的算法( &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Collaborative_filterin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ollaborative filtering&i class=&icon-external&&&/i&&/a& )分两大类,&br&第一类,以人为本,先找到与你相似的人,然后看看他们买了什么你没有买的东西。这类算法最经典的实现就是“多维空间中两个向量夹角的余弦公式”;&br&第二类, 以物为本直接建立各商品之间的相似度关系矩阵。这类算法中最经典是'斜率=1' (&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Slope_On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lope One&i class=&icon-external&&&/i&&/a&)。amazon发明了暴力简化的第二类算法,‘买了这个商品的人,也买了xxx’。&br&&br&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类,最大的问题如何判断并量化两人的相似性,思路是这样 -- &br&例子:&br&有3首歌放在那里,《最炫民族风》,《晴天》,《Hero》。&br&A君,收藏了《最炫民族风》,而遇到《晴天》,《Hero》则总是跳过;&br&B君,经常单曲循环《最炫民族风》,《晴天》会播放完,《Hero》则拉黑了&br&C君,拉黑了《最炫民族风》,而《晴天》《Hero》都收藏了。&br&&br&我们都看出来了,A,B二位品味接近,C和他们很不一样。&br&那么问题来了,说A,B相似,到底有多相似,如何量化?&br&&br&我们把三首歌想象成三维空间的三个维度,《最炫民族风》是x轴,《晴天》是y轴,《Hero》是z轴,对每首歌的喜欢程度即该维度上的坐标,&br&并且对喜欢程度做量化(比如: 单曲循环=5, 分享=4, 收藏=3, 主动播放=2 ,
跳过=-1 , 拉黑=-5 )。&br&那么每个人的总体口味就是一个向量,A君是 (3,-1,-1),B君是(5,1,-5),C君是(-5,3,3)。
(抱歉我不会画立体图)&br&我们可以用向量夹角的余弦值来表示两个向量的相似程度, 0度角(表示两人完全一致)的余弦是1, 180%角(表示两人截然相反)的余弦是-1。&br&&br&根据余弦公式,
&b& 夹角余弦 = 向量点积/ (向量长度的叉积)&/b& =
( x1x2 + y1y2 + z1z2) / (
跟号(x1平方+y1平方+z1平方 ) x
跟号(x2平方+y2平方+z2平方 ) )&br&可见 A君B君夹角的余弦是0.81 , A君C君夹角的余弦是 -0.97 ,公式诚不欺我也。&br&以上是三维(三首歌)的情况,如法炮制N维N首歌的情况都是一样的。&br&假设我们选取一百首种子歌曲,算出了各君之间的相似值,那么当我们发现A君还喜欢听的《小苹果》B君居然没听过,相信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和B君推荐了吧。&br&&br&第一类以人为本推荐算法的好处我想已经很清楚了,那就是精准!&br&代价是运算量很大,而且对于新来的人(听得少,动作少),也不太好使,&br&所以人们又发明了第二类算法。&br&&br&假设我们对新来的D君,只知道她喜欢最炫民族风,那么问题来了,给她推荐啥好咯?&br&&img src=&/f9b50aa7934b1bcebacb4e715d9f1190_b.jpg& data-rawwidth=&903& data-rawheight=&5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3& data-original=&/f9b50aa7934b1bcebacb4e715d9f1190_r.jpg&&&br&如图,推荐《晴天》!&br&&br&呵呵,第二类算法的好处大家也看出来了,简单粗暴好操作(也适合map-reduce),可精度差了点。&br&&br&所以,各家网站真正的推荐算法,是他们在综合上述两类算法的基础上,各自研制并且不断地改进调节的,外人不得而知! ^_^&br&&br&===
再补充 ===&br&&br&多谢 @刘彦彬 给了一个非常专业的评论 ,不贴出来可惜了。&br&&i&“这个只能说是理论基础。歌曲不考虑热门冷门,同时不考虑用户数和歌曲数计算复杂度的话第一一天内离线数据计算不完的(当然网易云音乐用户量小全量暴力计算当我没说),实际应用起来复杂很多了。现在的推荐系统并不存在一种算法通吃,除了算法上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基础数据的影响因素,比如两张歌单有多少歌曲重合,歌单的质量是怎么样的。” &/i&&br&&br&我上一帖也说了,&br&'向量夹角余弦' 解决的是‘量化顾客口味相似度’的问题(是最经典的解法,也有别的解法),&br&不是有了它就能轻易实现第一类算法的,难处在后面咯。&br&我不是干‘CF/算法/数据挖掘/互联网’的,只是几年前偶尔瞄到过这方面文章被惊艳了一下,&br&见到这题就随口抖了个机灵,然后被评论区几位带板凳来的朋友给推上来了 ^_^&br&&br&既然大家都这么有兴趣,我在来抛块砖,说说‘有了理论基础之后咋整’的思(nao3)考(dong4)。&br&继续第一类算法的话题,目标“每日歌曲推荐”(其实题主感兴趣的是这个吧,旁边‘根据你喜欢的xxx推荐的yyy歌单’我觉得不咋样)。&br&首先就是如何定维度。
&br&直接用‘歌’当维度是不行的,第一是太多了算不过来,第二维度数一直猛涨也不是个事。&br&用‘歌单’或者‘专辑’,‘演唱/演奏者’呢?也有类似的困难。&br&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意识到了,咱不是还有‘tag’嘛!&br&云音乐初期,tag是可以由大家自己填的,我记得我填过‘莫扎特’,‘钢协’,‘交响’这样的tag,现在都不见了吧。&br&一段时间之后,tag无法自填了,只能从云音乐给的tag lib中选,这肯定有原因的。&br&我的推测就是,他们需要用tag来当作维度,所以不希望tag数经常变化。&br&第一阶段,他们需要搜集用户的输入来做出tag lib,&br&第二阶段,他们构建了多维度空间,就不希望再动维度了,因此关闭了自填tag的功能。&br&&br&假设就用tag做为维度,那么第二个难处在于,维度上的'刻度'必须有正有负才好使,&br&用户没有机会直接表达对tag的好恶(不能收藏,播放,跳过一个tag),如何定刻度呢。&br&我认为每一首歌背后是有其所属tags这个属性的,这个属性在UI上看不到很可能是因为比较容易引起口水。&br&歌往往隶属于很多歌单,而那些歌单都是有tags的,根据那些歌单的播放数收藏数分享数可以决定其'权威性',&br&取'权威性'高的歌单的tag,就可以得到每首歌的tag属性。&br&然后用户在表达对一首首歌的好恶的时候,其实就不知不觉地影响了他在相应维度上的刻度。&br&&br&假设维度和刻度都这样解决,那么我们可以对每个用户做出‘口味向量’了,接下来的难处是,&br&啥时候算/如何保存‘用户相似性’?&br&所有用户两两算一下相似性,存为一个NxN的矩阵,这种事情不是闹这玩的。&br&&br&其实到了这一步,不考虑‘以人为本’,直接根据我喜欢的tag,从各tag里挑一些人气高的,或者蹿升快的歌来推荐也算是能交差了。&br&不过那样的话,就容易同质化,也就不易让用户‘惊艳’了。&br&让我们继续沿着第一类算法的思路琢磨琢磨。&br&&br&多维度空间还有一大好处是,有‘像限’这种的概念,&br&比如我们可以粗暴地假设,和我同一个像限的人,就是和我‘相似’的人,&br&如果因为维度太多,或者初期用户太少等原因找不到同像限的人, 还可以去‘相邻’的像限找嘛。&br&OK,假设我们根据tag以及自己的像限,找到了一批和自己‘气味相投’的人。&br&再丛这批人中,选几个‘和我夹角余弦’最大(再综合一下个人名声比如星标,粉丝数,和我的互动度等,更好)的人,&br&从他们听过而我没听过的歌中,再选一批 他们喜欢,或者他们新听到,新收藏,或者总人气高的等等,&br&就可以说是“根据我的口味生成”的“每日歌曲推荐”了。&br&&br&以上内容,均是臆测,如果雷同,纯属巧合 ^_^
这就是amazon发明的“喜欢这个商品的人,也喜欢某某”算法。其核心是数学中的“多维空间中两个向量夹角的余弦公式”,当初我的确是被这算法惊艳到了。============= 更新 =============================不好意思,之前说的有误,特来更正兼补充。…
1、对我而言,是&b&自我分析,&/b&因自我分析而实现不断的&b&自我成长。&/b&&br&&br&做起来非常枯燥,而且短时间好像没啥效果,但时间一长,效果体现出来,甚至于形成了习惯,那简直收益无穷。&br&&br&自我分析只是统称,具体说来,是&b&反思—分析—打破—重建—固化&/b&这一过程不断重复的迭代过程。&br&&br&最近几年我自己身上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或者说成长,这让我对&u&江山易改,本性难移&/u&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br&&br&所谓&b&本性&/b&,大概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认知水平、行为模式等的集合,因它往往是无意识中习得的,受环境限制很大,所以才极难改变。&br&&br&而难移,不是不移,就是说还是有机会改变的,这种改变,就需要&b&人不断地对原有的本性(心理状态、认知水平、行为模式等)进行反思,分析其成因、利弊、影响,进而扬弃,发扬优点,打破弊陋,重建更适合更先进的模式,并最终固化为自身的水平。&/b&&br&&br&自我分析——对原有(心理、认知、行为)模式的反思,分析,打破,重建,固化——是人实现不断成长的重要方法。&br&&br&&br&2、过去我一直在说成长需要耐心,因为水滴石穿,量变质变,但这每一滴水是如何起作用的,每一次量变是如何实现的,其实并没有说清楚。&br&&br&而&b&通过自我分析实现自我成长,就是我自己学会的方法。&/b&&br&&br&之前写了不少文章,主要集中在心理模式的调节上,也有少数关于认知水平提升的文章,其实每一篇文字的背后,都是&b&很多次自我分析累积的结果。&/b&&br&&br&&b&反思&/b&——原本的心理(认知)模式是否有问题,需要改变吗?&br&&br&&b&分析&/b&——原本的心理(认知)模式是怎样的,它的逻辑链条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效果,它是如何形成的,问题的关键点出在哪里&br&&br&&b&打破&/b&——找到了问题所在,我们就要有所动作,不能放任问题继续发生&br&&br&&b&重建&/b&——找到适合现有情况的新模式&br&&br&&b&固化&/b&——坚持、调整、优化新模式,形成新的习惯&br&&br&前些日子收拾屋子,找出了十几个小笔记本,上面写满了几年前的感悟,有些比较复杂,是自己想要总结出个框架出来,有些非常简单,就是“以后不可说大话,惹人笑话”之类,或浅或深,或对或错,但每一句,都是一次思考和反思的结果。&br&&br&比如我之前非常在乎某一件事的得失,但经过思考和分析,发现其实在绝大多数事情上,一城一地的得失其实影响并没有很大,重要的往往是&b&整体趋势和积累优势&/b&,于是慢慢就学着能够有较为长远和系统的眼光。&br&&br&&br&3、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是&b&自我说服。&/b&&br&&br&对我自己而言,强制往往没有太好的效果,一则逆反心理很强,二则口服心不服,效果也不好。&br&&br&而一旦一个解释、说法或者理论&b&实实在在说服了我&/b&,它就像浸透入血液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我的心态、想法和行为改变了。&br&&br&关键是&b&说服力。&/b&&br&&br&我自己发现,说服力的关键也在于两点,&b&一是合经验,二是合逻辑。&/b&&br&&br&合经验就是&b&我有过类似的经历,你说的我体会到了,就是这样没错。&/b&&br&&br&合逻辑就是&b&逻辑清晰、深刻精确,丝丝入扣、说理周延,让我只能服气。&/b&&br&&br&这也就引出了两个问题:想要更好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说服,你本身就需要&b&有一定的阅历和逻辑思维。&/b&&br&&br&阅历这种东西没办法,就是要多经历事情,无论成败,见过就比没见过强。&br&&br&逻辑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也不是非得买一本《逻辑学》去啃,可以去阅读逻辑性、说服力很强的文章进行模仿,多读多模仿,潜移默化,就有提高。&br&&br&&br&4、一个关键点,是&b&分析的框架和模型。&/b&&br&&br&很多小伙伴说我自己也想进行自我的分析,可是不知道如何下手。&br&&br&这里面就涉及分析的方法和工具——&b&分析框架和模型。&/b&&br&&br&有了阅历和逻辑思维,只是有了基础,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时候你脑子里要有工具——&b&分析框架或者分析模型。&/b&&br&&br&这种框架或者模型可以是&b&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b&,比如你学法学的,就要学会权利义务、不当得利、紧急避险、不可抗力等等,也可以是借用其他领域的框架解决本领域问题,比如用经济学模型分析政治、社会问题。&br&&br&查理芒格提出的&b&思维格栅&/b&,其实某种意义上就是学习多学科的重点知识模型,进行综合使用,来实现深刻、精确的认知。&br&&br&除了专业知识模型,哲学性的思考范畴也很有用,我个人很喜欢用马哲中的时间空间、量变质变、表象本质、相对绝对、内因外因等模型辅助思考——这一点看个人喜好,实用就好。&br&&br&&br&5、学会自我分析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好像&b&自己成了自己的军师&/b&,经过深入细致的思考,最终得出足够有说服力的解释,进而改变自己原本的心理、认知和行为模式,实现自我的进步和成长。&br&&br&无论是心理状态的调整还是认知水平的提升,都是一次一次微小的改变最终积累而成,而每一次自我分析,都是一次改变的实现。&br&&br&自我分析是实用的,它让每一天的进步成为可能,它源于问题的发现,起于诚恳的面对,因反思、分析而破旧立新,因实践、固化而最终见效。&br&&br&&b&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自我分析就是日新的方法论。&/b&&br&&br&个人感悟,仅供参考。
1、对我而言,是自我分析,因自我分析而实现不断的自我成长。做起来非常枯燥,而且短时间好像没啥效果,但时间一长,效果体现出来,甚至于形成了习惯,那简直收益无穷。自我分析只是统称,具体说来,是反思—分析—打破—重建—固化这一过程不断重复的迭代…
一级不需要报辅导班!&br&协会推荐一级复习至少300小时~&br&希望我的经验文能帮到你~&br&这是我的CFA一级考试心得体会,经验总结。 &br&其实这是人家的douban日记啦—&&a href=&///?target=http%3A///link2%3Furl%3Dhttp%253A///not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ote//&i class=&icon-external&&&/i&&/a&&br&不到5个月的时间!妥妥的全A!木哈哈~&br&&br&&br&写在前面: &br&对我个人而言,这是一次全新的考试体验,考完之后我就觉得实在是很有必要写点什么纪念一下,最令我兴奋的不是我通过了考试,而是通过整个的备考过程(不论是复习看书,考前心态的调整,还是对考试当天过程的控制)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也发现自己真的开始成熟起来了。我很欣慰。 &br&结果也非常令人愉快,不算弃考考生的情况下,37%的通过率,看似不易,实则难不住认真准备的有心人。 &br&~~~~~~~~~~~~~~~~~~~~~~~~~正儿八经滴~~~~~~~~~~~~~~~~~~~~~~~~~~~~ &br&道德手册上说吐协会的槽不违规!那就先吐个槽! &br&教材捆绑销售,考试费用高,Sample收费等等这些槽点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br&尼玛成绩为什么要发邮件通知呢! &br&直接放到官网上自己查询不好么,是对自己的服务器不自信么? &br&爹刷邮件刷的心都碎了! &br&~~~~~~~~~~~~~~~~~~~~~~~~~~~吐槽结束~~~~~~~~~~~~~~~~~~~~~~~~~~~~~ &br&接下来要认真写了,可是到底要采取什么记叙手法呢! &br&插叙吧,如果插叙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代名词的话~ &br&&br&12年12月中旬的一个深夜收到协会的邮件,大概说了两件事: &br&1.美国东部时间1月22日上午九点成绩会发到你邮箱,24小时后官网可查询。 &br&2.QQ邮箱不给力,换一个吧,不然收不到成绩不可以赖我们的哦~ &br&&br&关于1,美国人一定没听过计划不如变化快这句话,不然怎么提前一个月就敢通知! &br&关于2,果断换了Hotmail。 &br&&br&&br&&br&百爪挠心的从10点刷到11点半!一无所获,于是在茫然失措的情绪中睡去。 &br&凌晨两点醒来,手机登邮箱,收到了,点进去。 &br&终于看到了属于自己的Congratulations!Nice! &br&~~~~~~~~~~~~~~~~~~~好吧我知道上面这些你都不想知道~~~~~~~~~~~~~~~~~ &br&关于报名~ &br&这次真的好好写了! &br&我报名真是够早的(),协会的earlybird原则,12月的考试3月前报名比较便宜,借了张双币信用卡,连注册费带一级报名费总共刷掉了近1100刀。报名的过程中没什么复杂的,有问题也是英文表达的问题(家庭住址什么的),六级水平自己报名绰绰有余了,没必要找代理浪费那50块钱的代理报名费。 &br&&br&值得一提的是报名时登记的主邮箱最好是gmail,hotmail,yahoo这种在全世界广泛使用的邮箱,QQ邮箱什么的还是算了吧。 &br&&br&教材是捆绑销售的,一级用电子版已经足够了,Notes看好稳过的,原版教材的电子版在复习后期查漏补缺还是很好用的,主要是通过电子书软件的查找功能找到书上相关概念帮助理解Notes上写的不太清楚的概念。 &br&&br&电子版教材是要使用第三方(Vital Source)电子书软件的,报名成功后,邮箱会收到一个授权码,下好第三方软件,注册并激活后就可以下载电子版教材了,一旦激活,可以使用5年(具体记不清了,在协会网站上看到过,应该没错),也就是说5年内无限次下载你报名当年的原版教材,所以不用担心电脑出问题重装系统之后昂贵的电子书会丢失。 &br&~~~~~~~~~~~~~~~~~~~~~~~报名差不多就是这样了~~~~~~~~~~~~~~~~~~~~~~ &br&关于复习过程,这才是重点对吧! &br&&br&复习用到的材料: &br&Schweser Notes 2011版 (看了新大纲之后跟同学借了2012版的Book2,Book3,复印之)&br&10,11,12三年的Mock和Sample &br&原版教材(电子版,主要用的是原版教材上的练习题,这个题非常好!) &br&Schweser的Practice exam 2011 &br&Standard Handbook &br&某机构的基础班&冲刺班视频 &br&&br&时间分配: &br&将近80%的时间用在Notes上 &br&其中Ethics、FRA、Fixed income、权益投资、Derivatives、Alternative三遍 &br&数量、Corporate Finance、Portfolio两遍 &br&经济学一遍 &br&最后一个月的时间看了视频,做了三年的Mock和Samlpe,具体情况后面细说 &br&看其他材料的时间不足5%忽略不计 &br&&br&2012.2——2012.6,研一下学期,断断续续的看了看Notes的道德、数量、公司金融三个部分,熟练了金融计算器(TI的)的使用,考试的时候可以带两个计算器,我考试的时候就带了TI的普通版和专业版两个计算器。两个计算器的区别在一级涉及到的是Discount Payback Period的计算,另一个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区别是专业版换电池很方便,普通版要拆机,这个真不是一般的难拆。 &br&&br&2012.7——2012.8,研一暑假,因为要考驾照,勉强看了一遍报表分析,相当勉强。 &br&&br&00+刀的沉没成本开始发挥威力了有木有!每天在重压之下很认真的看书啊,怎么也得8H/Day吧!Book3报表分析一遍,Book4公司金融&组合管理&权益投资一遍,时间就到10月初了。 &br&&br&2012.10,国庆假期,没有了上课的影响,Book5固定收益&衍生品&另类投资,大部分是本科学过的东西,效率自然高。国庆收假后Book3,权益投资,固定收益又一遍,最后一周扫了一遍经济学,十月就这么过去了。 &br&&br&2012.11,开始看视频,主要是跟着授课人的思路回忆知识点,这种方式效率很高,同时通过听别人的讲解加深理解矫正偏差。Mock放在周六周天进行模拟,Sample则是利用没课的一整个上午或者下午进行训练。 &br&&br&说说做Mock&Sample的感受: &br&1.Mock模拟考试的时候,不论上午下午都做不完,基本上都要超时20分钟左右,只有最后一次模拟算是勉强没超时。 &br&2.必须承认不论是Mock还是Sample都跟真题有差距,真题定性型题目的比例更高!这就是为什么做Mock会超时,做真题却能提前一小时结束,不用算,不太用想,会就会,不会只能猜一个! &br&3.Mock如果能做到70%+,考试过肯定是没问题的!(我Mock的平均水平也就是个5A4B1C,72%左右) &br&4.Mock一定要掐时间做!Mock的出题思路跟真题很接近,错题一定要好好研究! &br&5.Mock和Sample的出题顺序与真题一致,而Schweser的practice eaxm跟真题的顺序不一致,真题中普遍认为最容易拿分的组合管理的题目在最后,时间不够的话,这部分一定不要放过。 &br&~~~~~~~~~~~~~~~~~~~~~~~接下来是注意事项喽!~~~~~~~~~~~~~~~~~~~~~~~ &br&与顺利通关有关的金玉良言: &br&1.天道酬勤! &br&2.Notes已经是简化了的东西了,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 &br&3.自己的重点笔记一定要有,考前就靠它了! &br&4.自己的错题笔记一定要有,考前就靠它了! &br&5.推荐将道德部分放在最后看,道德部分的考题都是小案例,里面涉及一些金融领域的操作方法&术语,看好后面的内容之后,对理解小案例的内容很有帮助,否则在看道德的同时又要学习金融术语,缺点有二,一是不够系统,一是占用精力。 &br&6.Schweser的Notes每个section后面都会有练习题,不论是角度、深度还是形式跟真题都差距较大,没有参考意义,只可用作熟练概念的工具,做得好做得差都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然也可以不做! &br&7.一定要重视原版教材的练习题,可能有些部分的题目不是选择题,不要怕麻烦,认真做,认真总结,至少做两遍! &br&~~~~~~~~~~~~~~~~~~~接下来是对Eaxm Day的回忆~~~~~~~~~~~~~~~~~~~~~~~ &br&29号下午到广州 &br&30号CFA广州考场,白云区白云大道广州体育馆踩点 &br&踩点的结果分享一下,体育馆的西边,步行大概10分钟的路程(打车真的是一脚油门的事儿),是原来的老广州机场,现在成了商业区,肯德基必胜客星巴克一应俱全,正好可以解决令人发愁的午饭问题(午饭问题其实才是考试日的大问题吧!) &br&这个不是广州考场,但就是这么个阵势,连桌椅的材质颜色都一样!&br&&br&&br&广州体育场有1、2两个场馆,考试当天馆外会搭起临时的房子存放考生的随身物品,中午考场外会有临时摆设的桌椅供考生休息吃饭,传说中协会提供的盒饭没发现(估计广州考场没有),倒是有很多来送饭的人,像我这种单打独斗的同学要做好心理准备和计划,保证午饭质量,毕竟是6小时的持久战。 &br&说说考试当天的见闻: &br&1.按规定,上午8点半(下午一点半)之后不能入场,9点(下午2点)之后才可以继续入场,所以还是早去点比较好,随身物品会检查两遍,进馆时一遍,坐到座位上之前一遍,别抱侥幸心理。 &br&2.监考都会穿马甲,橙色和绿色,橙色明显是leader,只有一个橙色马甲是外国人,其他都是中国人,都很年轻很nice,据说监考一天有900多块啊! &br&3.找到自己的Section之后会有监考核对信息引导你就座。坐好后,在发卷之前随时都可以举手要求喝水、上厕所,开考后也随时可以去喝水、上厕所。整个考场有十几台饮水机,不用担心排队的问题。 &br&4.整个考场90%甚至更多都是学生(CFA持证人虽说全球只有10万多,但底下那个基数和),我所在的Section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人弃考,真挺可惜的,就算准备的不好,来体验气氛一下也是好的么。 &br&5.虽说上午的考试12点结束,但是收卷子&答题卡,检查卷子&答题卡都要耗费时间(差不多20分钟),这样出考场就已经差不多12点半了,由于1点半之后不可以入场,满打满算也就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吃午饭,午饭如何解决一定要事先计划好! &br&6.题目的难度方面,总体难度低于Mock,相对而言,个人感觉上午的简单,下午的稍难。 &br&上午一上来做的那两道数量的题目(我的做题顺序是跳过道德部分按顺序做,最后做道德部分)由于一下子没能进入英文表达的状态卡了一下,下午衍生品部分一道关于有保护的看涨期权(covered call option)的题目卡了一下。 &br&7.考场上一切行动听指挥,考场的广播指令全英文表达,听不清没听准的话,看到身边大部分人动了,再跟着动。 &br&~~~~~~~~~~~~~~~~~~~~~接下来是关于通过标准的讨论~~~~~~~~~~~~~~~~~~~~ &br&参加考试,了解怎么才能通过考试是必要的,考前我也探寻通过标准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br&暂且说说我的看法,虽然协会已经不公布MPS指标的确定方法了,但是毫无疑问全球最优秀的1%考生正确率的70%仍旧是最重要的一条。 &br&虽然有6A4B仍旧Fail的先例,但毕竟是极少数。5A4B1C通过考试的大有人在。 &br&关于道德部分的影响,协会官方网站已有明确说明,只有处在过于不过边缘的人,才会由道德部分的正确率来决定成绩是否合格,可以确认道德部分是没有绝对的一票否决权的。 &br&~~~~~~~~~~~~~~~~~~~~~~~~道德部分的复习心得~~~~~~~~~~~~~~~~~~~~~~~~ &br&道德部分在整个成绩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不必多说,偏偏这么重要的东西又很难把握,付出和回报往往不成比例,地域、文化等因素带来中美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差异,想要一下子完成转变实在不易,简单说说我的对策: &br&1.Notes的道德部分完全可以不看,直接看道德手册。尽量多看。 &br&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总结,在精读道德手册时,协会针对每一条准则都会给出解释,解释中会提到一些很有针对性的注意事项,一定不要放过,转换成自己容易接受的话(比如总是遵循最严苛的规定,又比如在保密原则下吐CFA协会的槽不违规)记录到本子上,到后期这个本子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br&3.积极使用协会的道德标准和职业行为准则评判生活中碰到的事情(比如了解到CFA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这条规定之后,强迫自己不论在什么场合提到CFA的时候都用作形容词)。 &br&4.尽可能多做题,重视原版教材、Mock和Sample道德部分的题目。 &br&5.注意不同条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比如Ⅲ(B)Fair Dealing公平交易和Ⅵ(B)Priority of transactions交易优先权,公平不是平等,没有绝对的平等只有相对的公平,前者规范不同客户之间的交易顺序选择问题,后者规范客户,受托公司,雇员之间的交易顺序。 &br&总之就是积极思辨,积极总结,积极应用~ &br&~~~~~~~~~~~~~~~~~~~~~~日更新并完结~~~~~~~~~~~~~~~~~~~~~ &br&所有的结束都是开始!加油!
一级不需要报辅导班!协会推荐一级复习至少300小时~希望我的经验文能帮到你~这是我的CFA一级考试心得体会,经验总结。 其实这是人家的douban日记啦—&不到5个月的时间!妥妥的全A!木哈哈~写在前面: 对我个人而言,…
回答建议修改:不规范转载
作者修改内容通过后,回答会重新显示恢复正常。
在大部分经典教材中,存款准备金作为信用货币创造乘数中最重要的一环,倒数后甚至会作为简化版的信用货币创造乘数使用,基础货币包括了存款准备金和现金。在教学中,这种简单易懂的逻辑便于学生理解信用货币的创造机制,但在实际中,这种逻辑就会遇到很大问题。&br&&br&最终创造货币的银行在经营中面对各种约束,是无法简单的用吸收存款扣除准备金以后的钱去放贷的,总会有一定比例的钱脱离高能货币的范畴。银行经营要受到巴塞尔协议的约束,我喜欢的一位银行女神说过,巴塞尔协议是存款性中介机构风险经营的终极形态。巴塞尔协议为了防范风险从内而外制定了一系列监管规则,银监会也参照巴三制定了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约束指标,针对贷款更有流动性比率、拨贷比、贷存比等一系列指标。相比国外的银行,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交叉监管更多,除了巴三系列的银监会监管指标外,还有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合意贷款规模,居然还有财政部要求用来对冲未识别风险的一般准备。在如此多的监管指标控制之下,银行能拿出去放贷的存款比例并不太高。&br&&br&无论从存款准备金的历史发展到现行思路,从中央银行的要求、到商业银行的做法,存款准备金都是作为抵御存款风险的保障、存款提取和清算的头寸而存在,商业银行在满足监管规定最低线的基础上,都会预留一部分超额准备用来保障存款提取和清算,这部分超额准备金一般是存款的1%-2%,有的银行甚至更低。这就是说,单单为了满足保障存款提取和清算,这些准备金就足够了。中国法律规定的20%左右的部分,都是作为对冲风险的。加上财政部的一般准备、银监会的各种监管指标,真有那么大的风险需要对冲么?&br&&br&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存款准备金大都有一个随着银行监管完善逐步下调的过程,现今欧洲存款准备金率低于2%,日本和英国甚至接近0%,如此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是建立在现代银行治理和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的基础上的,在巴塞尔协议的框架下,甚至0%存款准备金率也足以覆盖风险。而低存款准备金更不会引起货币超发,就像上面说的,总有一部分存款要变成现金、超额准备、从高能货币中去掉。派生货币的乘数是经验数据,中央银行大可依据掌握的数据控制相应货币发放数量。&br&&br&中国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始于07年前后,一方面是经济过热,另一方面外汇占款急剧膨胀,在公开市场操作容量有限的情况下,人民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也是无奈之举——确实找不到其他办法了。而价格低廉的存款准备金作为人民银行负债的最大头,支撑外汇资产,又意外收获了超多铸币税,这又使得降低存款准备金不那么容易了。&br&&br&但说回来,超高的存款准备金总是不好的,教科书都说,变动存款准备金是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不易控制、而且影响太大。随着银行监管体系的完善、风险抵御能力的增强、外汇占款增速下降、公开市场业务容量等方面逐步完善,20%左右的存款准备金一定会逐步下降的。下降的存款准备金,辅之以完善的风险监管体系对冲风险、货币政策工具转变以更好控制货币数量,也会起到同样的施政效果。&br&&br&但废除的可能性不大,也没有必要。毕竟银行需要存款准备金以应对储户提取存款和清算,即使不规定存准率,银行也要预留超额存款准备金。&br&&br&-&br&&br&此题答给 &a data-hash=&aa4ac923d75a4& href=&///people/aa4ac923d75a4&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aa4ac923d75a4&&@大猫&/a&,没有交流机会很可惜。&br&愿你安好。&br&&a data-hash=&ef24014bf4bfcd38f68bd1& href=&///people/ef24014bf4bfcd38f68bd1&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孔庆勋& data-tip=&p$b$ef24014bf4bfcd38f68bd1&&@孔庆勋&/a&同学在&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存款准备金过高会有哪些负面影响?&/a&的邀请,在此一并作答。
在大部分经典教材中,存款准备金作为信用货币创造乘数中最重要的一环,倒数后甚至会作为简化版的信用货币创造乘数使用,基础货币包括了存款准备金和现金。在教学中,这种简单易懂的逻辑便于学生理解信用货币的创造机制,但在实际中,这种逻辑就会遇到很大问…
这个回答的内容主要是&b&投资公司类型的基础介绍,或者简单地扫盲贴。&/b&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一些金融术语,我将会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来阐述一些我们时不时可以看到的词语。&br&&br&&br&&b&首先是GP,LP:&/b&&br&&b&普通合伙人(General Partner, GP):&/b&大多数时候,GP, LP是同时存在的。而且他们主要存在在一些需要大额度资金投资的公司里,比如私募基金(PE,Private Equity),对冲基金(Hedge Fund),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这些公司。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GP就是&b&公司内部人员&/b&。话句话说,GP是那些进行投资决策以及公司内部管理的人。举个例子:现在投资公司A共有GP1, GP2, GP3, GP4四个普通合伙人,他们共同拥有投资公司A的100%股份。因此投资公司A整体的盈利,分红亏损等都和他们直接相关。&br&如果还不明白的话,举个简单例子,在&b&创新工场&/b&当中,李开复先生则是一个经典的普通合伙人了。&br&&br&&b&有限合伙人(Limited Partner, LP):&/b&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b&出资人&/b&。很多时候,一个项目需要投资上千万乃至数个亿的资金。(与此同时,大多数投资公司,旗下都会同时有着很多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项目)。而投资公司的GP们并没有如此多的金钱——或者他们为了分摊风险,因此不愿意将那么多的公司资金投资在一个项目上面。而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人,他们有很多很多的现金,却没有好的投资方法——&b&放在银行吃利息在金融界可是个纯粹的亏钱行为。&/b&于是乎,LP就此诞生了。LP会在经过一连串手续以后,把自己的钱交由GP去打理,而GP们则会将LP的钱拿去投资项目,从中获取利润,双方再对这个利润进行分成。这是现实生活中经典的&b&“你(LP)出钱,我(GP)出力”&/b&的情况。&br&&br&&br&为了让大家能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我接下来会讲述一些&b&关于LP在整个过程中所需要做的事情&/b&。&br&&br&(由于我曾经在美国留学,大多数这方面的知识最早也是来自于美国学习,所以下面我会拿美国来和中国进行对比,让各位有个更全面地了解。)&br&&br&在美国,绝大多数情况下,LP都有一个&b&最低投资额度&/b&——这个数字一般是600万美金,中国的话我目前了解大多都是600万人民币。换句话说,如果你没办法一次性投资到600万的资金的话,别人连入场机会都没有。此外,为了避免一个LP注资过多,大多数公司也会有一个&b&最高投资额度&/b&——常见的则是由1000万至2000万不等。但这个额度不是必然的,如果LP本身实力比较强大,甚至可以在投资过程中给与帮助的,数个亿的投资额度也是可以看得到的。&br&&br&此外,一般LP的资金都会有一个&b&锁定周期(Lock-Up Period)&/b&,一般为&b&一年至数年不等&/b&(要看公司具体投资的项目而定)。为的是确保投资的持续性(过短的投资周期会导致还没开始赚钱就必须退场)——换言之,如果你给公司投资了600万,&b&你起码要一年以后才可以将钱取出来。&/b&&br&&br&&br&&b&那么GP是如何获取利润的呢?&/b&&br&在美国,公司普遍是遵循2/20收费结构(two and twenty fee structure)——也就是2%的管理费(management fee)以及20%的额外收益费(outperformance fee)。(2/20结构在08金融风暴以后被一些公司打破了,但毕竟不是常规。而且打破结构的公司并没有做的特别优秀的案例)&br&&br&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下面我们又来案例分析:&br&假设LP1 投资了600万去投资公司A,一年之后LP1额外收益了100万。那么LP1需要上缴给投资公司A的费用将会是:&br&600万*2% + 100万*20% = 32万。即LP1最终可以获益68万,投资公司A则可以获益32万。顺带一提的是,不管赚钱还是亏钱,那2%的管理费都是非交不可得。而额外收益费则必须要赚钱了以后才会交付。&br&&br&而在中国,目前来说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有收2%的管理费用。但20%的额外收益费是基本一致的。(最低的我曾经听说过15%并且无2%管理费的,但资金规模并没有太大,估计勉强接近一个亿。)&br&&br&&br&&b&接下来是我们常说的VC,PE&/b&。为了让大家有个更加直观的了解,我将会顺便讲上&b&Angel Investor以及IB&/b&,因为他们正好表示了投资者的四种阶段。&br&在解释这四个名词之前,我先将他们按照投资额度从小到大排序;他们分别是天使投资(Angel),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 VC),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 PE),以及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ing, IB)&br&&br&&b&下面将会开始逐个进行介绍(注:接下来提到的资金额度只是一个大概的均值,不是一个绝对&/b&&br&&b&值,切勿以单纯的以投资额度去判定一家公司是什么天使还是风投或者其他。)&/b&&br&&br&&br&&b&天使投资(Angel Investment)&/b&:大多数时候,天使投资选择的企业都会是一些非常非常早期的企业,他们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产品,或者仅仅只有一个概念。(打个比方,我有个朋友,他的毕业设计作品是一款让人保持清醒的眼镜,做工非常粗糙,完全不能进入市场销售。但他凭借这个概念以及这个原型品在美国获得了天使投资,并且目前正在该天使投资的深圳某孵化器工作室进行开发研究。)&br&而天使投资的投资额度往往也不会很大,一般都是在5-100万这个范围之内,换取的股份则是从10%-30%不等。单纯从数字上而言,美国和中国投资额度基本接近。大多数时候,这些企业都需要至少5年以上的时间才有可能上市。&br&此外,部分天使投资会给企业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甚至会给予一定人脉上的支持。&br&如果你还不了解的话,&b&创新工场&/b&一开始就在做天使投资的事情。&br&&br&&b&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b&一般而言,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比如说已经有个相对较为成熟的产品,或者是已经开始销售的时候,天使投资那100万的资金对于他们来说已经犹如毛毛雨一般,无足轻重了。因此,风险投资成了他们最佳的选择。一般而言,风险投资的投资额度都会在200万-1000万之内。少数重磅投资会达到几千万。但平均而言,200万-1000万是个合理的数字,换取股份一般则是从10%~20%之间。能获得风险投资青睐的企业一般都会在3-5年内有较大希望上市。&br&如果需要现实例子的话,&b&红杉资本&/b&可以算得上是VC里面最知名的一家公司了。后期&b&创新工场&/b&给自己企业追加投资的时候,也是在做类似于风险投资的业务。&br&&br&&b&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b&私募基金选择投资的企业大多数已经到了比较后期的地步,企业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规模,产业规范了,为了迅速占领市场,获取更多的资源,他们需要大批量的资金,那么,这时候私募基金就出场了。大多数时候,5000万~数亿的资金都是私募基金经常投资的数额。换取股份大多数时候不会超过20%。一般而言,这些被选择的公司,在未来2~3年内都会有极大的希望上市成功。&br&去年注资阿里巴巴集团16亿美金的银湖资本(Silver Lake)和曾经投资过的Digital Sky Technology则是私募(尤其做科技类的)翘楚公司。而这16亿的资金也是历史上排名前几的一次注资了。&br&&br&&b&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ing):&/b&他有一个我们常说的名字:投行。一般投行负责的都是帮助企业上市,从上市融资后获得的金钱中收取手续费。(常见的是8%,但不是固定价格)一般被投行选定的企业,只要不发生什么意外,都是可以在未来一年内进行上市的。有些时候投行或许会投入一笔资金进去,但大多数时候主要还是以上市业务作为基础。&br&至于知名的企业,我说几个名字,想来大家就知道了。&b&高盛,摩根斯坦利,过去的美林等等。&/b&(当然,还有很多知名的银行诸如花旗银行,摩根大通,旗下都有着相当出色的投行业务。)&br&&br&此外,&b&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就是FoF&/b&,由于不少的回答中已经给出了比较详细的内容了,我就用一些比较简练通俗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下FoF,也就是基金中的基金吧。(请原谅我这个蹩脚的中文翻译,因为我实在不知道Fund of Fund的翻译是什么,查了好几个网站都翻译成&b&基金的基金&/b&或者&b&基金中的基金,&/b&我现在看到基金两个字都有点“语义饱和”了)&br&&br&&b&基金的基金 (Fund of Fund, FoF)&/b&:FoF和一般基金有一个本质上的区别——那就是他们&b&投资目标的性质&/b&是不一样的。基金投资的项目非常广泛,常见的有股票,债券,期货,黄金这些广为人知的项目。而FoF呢,则是通过另一种方法来投资——他们投资的是基金公司。也就是说,FoF一般是不会对我们常说的股票,债券,期货进行投资的。他们会选择投资那些本身盈利能力很强的基金公司(比如我上面提到的&b&Silver Lake, Digital Sky, &/b&甚至可以再组合一个咱们国内的&b&华夏基金。&/b&)当然,也因为FoF的投资特殊性,所以它并不像我一开始提到的LP那样,有&b&600万最低投资额度&/b&的限制。中国的具体情况我不太了解,美国的话额度范围一般是20万美元到60万美元作为最低投资额度——当然,他们的锁定周期都是一样的,至少要有一年以上的时候。&br&&br&&b&最后,期望&/b&&b&各位&/b&&b&看完以后能对这几个常见缩写有点基础了解,不用再被一堆词汇忽悠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b&&br&&b&希望大家有所收获。&/b&
这个回答的内容主要是投资公司类型的基础介绍,或者简单地扫盲贴。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一些金融术语,我将会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来阐述一些我们时不时可以看到的词语。首先是GP,LP:普通合伙人(General Partner, GP):大多数时候,GP, LP是同时存…
每一个朵花都有开放的时间,每一个人也如此。&br&&br&我至今还记得我原来的前桌,一个富态的女孩,就是这么努力的。她的笔记永远是五颜六色的,各种重点特别清楚,字体也特别好看,我们一帮人上课从来不记笔记,就等着考试之前复印她的笔记。&br&&br&但她每次都考的没我们好,一直到高考也是如此。她后来去了首师大,还是读苦逼的生物专业,我那时就想,她这以后怎么混啊?&br&&br&没想到的是,她后来拿了国奖,发了好几篇高水准的论文,在我们还在大学里醉生梦死时,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科研道路。看着网页上她灿烂的笑容,我没有丝毫嫉妒,却有一种理所应当的释然:这些本来就是她应得的。&br&&br&很多人,也就是在高考之前假装努力一把,以为高考混过去就无忧无虑了。还有些人,高考前也许也真的很努力,但是被高考的失败一棒子打蔫了,一辈子都缓不过来,从此开始自我放逐似的堕落。但我前桌这样的人,是早已经把勤奋作为一种人生的惯性,高考对于这些人也许是暂时的挫折,也许会推迟他们成功的时间。但他们一旦克服心理的挫败,抓住人生的一个机会开花结果,就不会再凋零。&br&&br&看到这道题下面很多是中学生,因此再多说一点。有的说这些人不懂学习方法,有的直接开嘲讽,有的直接说他们感动了自己之类的。我想,看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最好要放在一个大一点的时间尺度上。比如我这个前桌,如果以高考为尺度看,她也许就是失败的,但把尺度放宽到高考之后几年,加上研究生,加上博士,你会发现她如同慢慢萌发的树种,已经撑起了一片天空。这时候,再回头看当年我们曾经私下嘲笑过她的那些话,真的赤裸裸的打脸。&br&&br&这些人的可怕在于,他们拥有了学习高考科目天赋之外的这种持之以恒的素质,和一颗坚韧的心。高考之前,人的生活是被限制在学习的哪些科目里,很不幸,他们也许正恰恰欠缺学习所有这些科目的悟性。我不止一次看到我的前桌因为没考好而趴在桌上哭。说他们感动自己之类的人,想必是没怎么经历过这种极其残酷的自我怀疑的心灵试炼。而这些人,一次次考砸,一次次被说没有方法,一次次被人背后嘲笑,一次次被家长怀疑智商,一次次被老师所惋惜,而他们一次次擦干眼泪,一次次继续选择努力。他们的心灵,经历过了自我怀疑和外界压力的双重洗礼,甚至如我前桌般又在高考里狠狠碾压过一遍。但他们还是继续努力着。&br&&br&拥有如此坚韧的一颗心,他们一旦进入高考之后的不受限制的人生里,他们一旦能够找到自己天赋不那么受限的位置,结合持之以恒的素质,将会成长的飞快。这时候,再回头看高考,会发现那只不过是人生一个小小的踏板。&br&&br&厚积薄发,盖当如是。&br&&br&4月22日分割线&br&&br&知乎上答了很多题,但有些答案总让我放不下,比如这个答案。其实这篇答案已经很少有人赞了,但我还是想补充一下,因为两个原因:1. 这个题目的读者很多是初中高中生,大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成熟的价值观。2. 我这个答案侥幸排行第一,可能被很多这样的学生读到。我在此补充一篇王路老师写的文章,以供参照。原文见于:&a href=&///?target=https%3A///not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每天拿出来2小时浪费(文/王路)&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lockquote&前文略说了精进的主旨,此文再详说精进的要义。前文是精进的第一义,此文是精进的第二义。&br&&br&&br&&br&上回提到王阳明讲“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我想到《黑道风云二十年》里说,打群架时,最不怕对手拿砍刀,最怕对手拿匕首。砍刀虽然大,只是唬人的,不伤及要害,全身砍上十几二十刀,住院十天半月就没事了,而拿匕首的人是真的想拼命的,一枪刺下去,就能要人命。&br&&br&&br&&br&我小时候,自以为象棋水平不错,和别人下棋,喜欢杀得对方“老将光肚”。所谓“老将光肚”,是吃得对方只剩一个“帅”,然后再赢。一天,我们和邻居在门口摆棋,我杀得他“老将光肚”。&br&&br&一个老头走过来,看了一眼棋盘说:“你害臊不害臊?”&br&&br&我问邻居:“你害臊不害臊?”&br&&br&老头对我说:“不是问他,是问你。”&br&&br&我疑惑地看着老头:“我赢了啊。”&br&&br&老头说:“还不如输呢。”&br&&br&我不服气:“咱们下一盘?”&br&&br&老头说:“哈哈,好,下一盘。”&br&&br&我车马炮六个子一个没死,老头死了一个车,把我将死了。&br&&br&我说:“这是我大意了,你丢了一个车,我一个子没丢呢。再下一盘吧。”&br&&br&第二盘,我车马炮全在,老头死了一个车一个马,我又输了。&br&&br&我吞吞吐吐地说:“要不,我再跟你学习一盘?”&br&&br&第三盘,我车马炮还是全在,老头死了两个车,还是我输。&br&&br&我羞愧得无地自容:“你教教我吧。”&br&&br&老头说:“想长进,步数要少,吃子要少。”&br&&br&几年后,我读《孙子兵法》,读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时,一拍大腿:“精辟!”&br&&br&&br&&br&我见过很多用功的人,他们都很像我上文中说到的“勇猛精进”的人,事实上都不是。“用功”和“勇猛精进”并非一码事。我之前写过《我始终不信努力奋斗的意义》,现在又来鼓吹“勇猛精进”,好像自相矛盾。其实,这是第一义和第二义的差别,毫厘之差,天渊之别。&br&&br&&br&&br&R是牛人。那年圣诞节,学院给每位同学发卡片写愿望,R写的是“希望每天能睡够6个小时”。期末考完最后一门,大家聚餐,聚完餐R回到宿舍自习到凌晨3点。他不仅修我们经济专业的课程,和我们相关的所有数学课程他都修,哪怕是只有一点相关,他也要把那门课整个学下来。有天晚上,我在宿舍楼下碰到他,问他干嘛,他说:“去听《小波分析》,对经济学很有用,你要不要一起去听啊?”我说:“算了,要是有《大波分析》我倒愿意听听。”做毕业论文那阵儿,他桌上堆了一堆C语言的书,我问他为什么看那些书,他说写论文遇到一个问题,计量软件没有那个功能,打算自己学编程。R有志于学术,一心想出国读博,但直到今天都未能如愿,仍然在一个银行做小职员。他现在每天下班后仍然看书学习,不过不再是学术理论那些,而是CPA、CFA考试。R虽然牛,但不是精进的人,这是“躁进”。&br&&br&&br&&br&躁进的人,不是真的要进取,他们是以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激情走着现实主义者的道路。他们有劲头去负荷外界施加给自己的一切,但没有勇气去选择自己最想要的那种生活,没有魄力把不太相干的东西统统丢掉,把一切羁绊决然斩断。进取对于他们,不是理想,只是梦想。&br&&br&&br&&br&T是牛人。不仅因为我们头疼的课程,他能轻松玩转,还因为他各种游戏也都比我们打得好。他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我们多,花在游戏上的时间也比我们多,我们班十多个人同时申请三国杀账号,隔了一阵,大家联机时发现别人都只有10级左右,T已经30级了。经常碰到这种情况,我们正在联机玩三国杀,他说:“不好意思,seminar时间到了,我要去听。”然后背书包走了。不止如此,他的应酬也比我们多得多。只要有朋友叫喝酒,他必然会推掉手边的事情去陪朋友。他仿佛一天有48个小时,我们不知道他的时间是哪里来的。T虽然牛,但不是精进的人,这是“狂进”。&br&&br&&br&&br&狂进的人,不是真的要进取,他们有着广泛的兴趣,却不清楚最重要的是什么。也许他们觉得,自己要在每一项上超过周围的人。但正是这种想法限制了他们,因为周围只是个很小的圈子,胜过自己周围的人并不足为傲,他们本可以走得更远。进取对于他们,不是追求,只是游戏。&br&&br&&br&&br&F是牛人。某年夏天,他对我说:“暑假没事,背GRE单词吧。”我说:“你要出国?”他说:“不一定出国,闲着没事,时间总不能浪费吧,英语也不能落下。”然后,他每天花10个小时背单词,坚持了两个月。接下来我们找工作,他也找工作。他每天投10份简历,参加每一场面试,无论是牛单位还是水单位,他一个不落。在手里已经有一堆好offer时,他还早上5点爬起来坐动车到深圳去参加一个小咨询公司的群面。我问他何须如此,他说:“闲着没事,打怪升级攒经验。”他手里offer太多,不知道该去哪家,反而过期了好几个,最终也没有去到最好的那家。毕业我帮他搬东西,看到他的红宝书,随手翻开问他一些单词,他忘得一干二净。F天资极高,但我没发现他在哪方面有过人之处。F虽然牛,但不是精进的人,这是“乱进”。&br&&br&&br&&br&乱进的人,不是真的要进取,他们只是闲不下来,一有空闲就会不知所措,于是一定要找件事情做。他们必须把自己的时间表安排满,把自己变成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给自己造成充实的感觉,认为这样的生活才是完美的,光阴才没有虚度。进取对于他们,不是目的,只是手段。&br&&br&&br&&br&人都是在耗费自己的生命,并试图成就一些事情。有些人真的成就了,有些人一事无成。谁都无法逃开的是,他的生命都将被耗费掉。哪怕你再珍惜时间,你的时间也不会比别人过得慢。每个人的生命都在一秒一秒地流逝。&br&&br&&br&&br&但是,在诸如躁进、狂进、乱进之外,还是有精进的人存在。他们也在耗费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们耗费掉的每一秒生命,都像一把“着在咽喉上的刀”一样。他们杀最少的子,来擒住对方的“帅”。他们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得已,乃战。他们是如此珍惜自己的一兵一卒,不肯浪费,以至于你觉得他们好像根本不好战。&br&&br&&br&&br&我和K有一年时间是室友。那时我大一,他大四。K挺懒,挺拖,看上去并不太珍惜时间,好像没有事情会让他着急。有次,他的某篇paper收到了二审意见,审稿人提了不少要修改之处,要求最迟下周一早上交稿,再晚就不能发了。接下来的几天,我完全没看到他有任何动静,他每天的生活都和平时一样,该吃吃,该玩玩,毫无变化。到了周日,我问他:“你paper改了没?怎么没见你弄过。”他说:“等于改完了。”我惊讶:“什么时候改的?我怎么没看见。”他说:“审稿人提的那些意见,我预计2个小时能解决,他们明天早上10点截止,我8点起床,有两个小时在,就等于改完了。”我觉得他是在开玩笑,结果第二天他果然8起床开始修改,将近10点改完,然后发过去。不久,Paper顺利发表。&br&&br&&br&&br&他改paper的那天早上,我就坐在他旁边看,从到网上搜集最新的数据、到修改模型,再到增加检验过程,其间很多繁难复杂的地方,竟然没有出现一丁点的意外。我问他:“学校网这么烂,你就不怕找数据时突然断网了吗?”他说:“那是不可控因素,不过即使断网了,也能想出应对的办法。”我至今不知道他说的应对办法是什么,但是看他的神情,似乎对于那些可能发生的意外他一点都不恐惧。他自信自己有解决意外的能力,但他好像又特别吝惜这种能力,以至于在意外并没有发生时,他根本不会去动用它。&br&&br&&br&&br&看起来一点也不精进的K,其实是很精进的人。受K影响,我也形成了两个习惯。&br&&br&第一,无论多忙,睡觉的时间不能动。天塌下来也要睡足觉。&br&&br&第二,无论多忙,每天拿出来两小时浪费。可以发呆,可以上网,可以散步,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干正事。&br&&br&&br&&br&7年过去,这两个习惯让我受益良多。回想自己花在“干正事”上的那些时间:学地理、学经济,包括上马哲邓论这种无聊的课程,考各种必需的证……这些对我完成今天手头上的事情一无帮助,反倒是那些拿来浪费的时间里做了的事情、冒出来的想法,让我收获许多宝贵的经验,让我成为了现在的自己。最为重要的是,让我在极为紧张的时候,可以定下心,慢下来。&br&&br&&br&&br&2011年4月中旬,在硕士论文提交的前一周,我的论文被老板毙了,除了题目不动,其他要全部重写。那一周,我处于极度蛋疼和焦虑之中,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延期。不过,我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的习惯,那几天,晚上写论文到头疼的时候,我就合上电脑去珠江边走一走,等头脑慢慢清醒下来再回到宿舍继续弄,最终有惊无险如期完成。其实,一天24小时,除掉吃饭睡觉之外,还有12小时,2个小时不算什么。如果事情果真致命,也肯定不是每天节省2小时就能挽回败局的。那件事情过去之后,我很庆幸自己大一时认识K,并见证了他那一个早上的淡定。&br&&br&&br&&br&K大致这么说过,越是十万火急的时候,越需要放松下来。一个好的赛车手,功力不是体现在油门上,而是体现在刹车上。越是快的人,越能够让自己慢下来。就像你坐在飞机上看夕阳,感觉飞机像虫子一样缓缓蠕动,甚至都没有动,但实际上,它比地上那些火车汽车不知快了多少倍。你觉得速度慢,那是因为你看的是天边,而不是身旁。这样,才能不疾而速,不战而屈人之兵。&br&&br&&br&&br&精进不是在锱铢上计较,不是在分两上争胜。精进的要义,是不疾而速。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blockquote&&br&个人以为,我写的一些感想,更多是对勤奋这种品质本身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我想这恰恰是很多学生最需要的。而王路老师的文章,可能对于勤奋本身有了更多更加细致的思考,读一读有助于大家对照自己的情况进行一些改进。&br&&br&但回头看看王路老师文中举得几个例子,其实也并没有真正贯彻「勤奋」二字的要义。R 和 T 这两类人,其实并没有真正做到持之以恒四个字。虽说王路老师将他们打上了勤奋的标签,但在我看来,勤奋二字背后是专一二字。不专一的勤奋不是勤奋,不能专一的勤奋比懒惰本身也许造成的伤害更大。我前文所言的人生尺度的比较问题,其实也是在说在初高中阶段培养起了勤奋,在后面的摆脱高考局限的人生中如果能够找到使得勤奋能够专一的方向,人一定会成才,如同我的前桌,如果也是今天学英语,明天学编程,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br&&br&初高中阶段,谈对人生的专一太过宏大,因此培养勤奋才是首要的条件。高考之后,才是开始真正选择人生前进方向的时刻,也是培养专一的时刻,那些能够二者结合的人,无一不出人头地。但我身边却很多是要么专一却无法勤奋的人,要么是勤奋却无法专一的人,当然最多的既不勤奋也不专一的人。专一这个词的概念,其实比勤奋更加灵活,也更加深刻,因为它不代表你大学选择的专业就是专一,也不代表你当下选择的工作就是专一。它是一种如此难以把握却又确实存在的精神,以至于我们可能会看到很多看似不专一也能成功的例子,得出专一毫无意义的结论。但我个人理解是,专一是一种智慧,它绝不能被局限在特定的框架下去理解,但它绝对是存在的。如何将它和勤奋相结合,将是决定一个人未来高度最至关重要的条件。&br&&br&希望我写下的这些文字,能够真正帮助一些心存迷茫的学生。
每一个朵花都有开放的时间,每一个人也如此。我至今还记得我原来的前桌,一个富态的女孩,就是这么努力的。她的笔记永远是五颜六色的,各种重点特别清楚,字体也特别好看,我们一帮人上课从来不记笔记,就等着考试之前复印她的笔记。但她每次都考的没我们好…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498 人关注
803 人关注
1603 个回答
3977 人关注
174 个回答
102 人关注
464 个回答
229 人关注
142 个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秘密的事48体位插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