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两位太后因政权被撤销,一位是建文帝传奇的生母吕氏,另一位是哪位皇帝的母亲

明朝第一谜案-建文帝失踪之谜
该帖被浏览& 76,316&次,回复&8&次
一封来自湘潭的信和一部书稿,又勾起我40年前的记忆。澄澈的江水,从容的白帆,掩映在绿阴中的屋场。板塘、荷塘、纱厂街,一个个熟悉的地方。
  车轮和汽笛把一切都抛去了。湘潭的山水、百姓却成了我永远抛不去的记忆。为什么说了这么多还言不及义?没办法,一遇到湖南人我就说个没完,我常常自认为我是湘潭人。20岁时种下的乡情不能改变。你想,一个湘潭人给我寄来一部书稿,还不让我先说说这些陈谷子烂芝麻吗?而这次让我和湘潭再续前缘的是何歌劲先生的《建文帝之谜》这部书稿!关于建文帝的研究正是我关注的一个课题,就使我在乡情之外更加兴奋。
  明建文帝的踪迹之谜,自明成祖登上皇位的那一天起,就一直众说纷纭。几百年来多少学者殚精竭虑,踏遍铁鞋,也没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或说至今还没有一个结论足以说服大家,可以被大部分人都认可。为什么几百年来大家对这个题目如此热衷呢?首先,因为它确实是个谜。解答历史之谜是有很大吸引力的。还有,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失败了,历史把他推到了弱者的位子上,人们出于对弱者的同情,对他给了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希望他没有在那场大火中被烧死。
但,更重要的是,我认为是人们支持他的政策。希望出现一个明君治理天下,对他的失败感到惋惜。建文帝执政,是在洪武年间的霜锋雪剑的严酷之后,如同阳春煦日温暖人间。因此,建文四年的统治,被明代人形容为“四载宽政解严霜”,对之称颂有加。建文年间,社会安 定,民风淳厚,一时士大夫崇尚礼义,百姓安于生业,家给人足,外户不阖,路不拾遗,很少有人犯法。祝允明在《野记》中说:“闻之故老言,洪武纪年之末,庚辰(建文二年,1400)前后,人间道不拾遗,有见遗钞于途,拾起一视,恐污践,更置阶圮高洁地,直不取也。”⑴
  20多年前,我把建文年间的施政概括为“建文新政”。这个提法已被很多学者所接受。
  相反,燕王在靖难之役中提出的口号,是“恢复祖宗旧制”。试想,回到洪武时期的严酷的统治方式,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景象!
转帖出处:zt
分享到:&&
谜团一:建文帝是被烧死的吗
那么,方孝孺等人的死,就不仅仅是因为忠君。他们的死是为建文新政殉身,是为了建立一个以儒家政治理想描述的社会,是对暴政的抵抗,是不希望再回到朱元璋式的专制统治之下。于是“燕师至日,哭声震天,而诸臣或死或遁,几空朝署。盖不幸自古失国者,未有得臣民之心若此者矣”。⑵
  方孝孺在《郊祀颂》中称赞建文帝的爱民,说他“宁屈国法,而不忍以法病民;宁阙储积,而不忍以敛妨农”。作为建文帝的主要谋臣,方孝孺是儒家学说的忠实信徒。他甚至要恢复周朝的井田制,解决“富者益富,贫者益贫”的问题,以建立一个“但使人人有田,田各有公,通力趋事,相救相恤”的社会。
  所以,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就说:不能“以一死抹过先生苦心”。方孝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 “以生民为虑,以王道为心” 的出发点。这就是方孝孺之所以为方孝孺。他迂而忠,但并非愚而忠。
  那么,建文帝的下落为什么会如此歧异呢?首先历史记载就是相互矛盾的。
  《明太宗实录》这样说:
  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I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 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⑶
  《明太宗实录》修于宣德年间,由于政治原因,官修的实录代表官方利益,一些关键和微妙的事常常是不可信的。按实录的记载,建文帝已被烧死,而且还得到了礼葬。有的说用的是亲王之礼,有的说用的是天子之礼。⑷无论亲王之礼还是天子之礼都是极为隆重的。果然如此的话,有谁见过殡葬的仪式?坟墓又在哪里呢?从当时的政治需要来看,如果建文帝死去,就可以绝天下人的系望,明成祖朱棣就可以更安心地做皇帝。显然,明成祖朱棣希望建文帝离开政治舞台,甚至离开人世。《明太宗实录》的记载目的就是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然而既没有人看到给建文帝如何发丧,也没有人见过建文帝的坟墓。“实录”不是在有意说谎吗?也有记载说安葬建文帝是“不封不树”的。按天子礼安葬,怎么会不封不树呢?感情的偏执,可以使人们不顾起码的逻辑。以情理推断,对朱棣而言,哪怕有一点可能掩人耳目,也会为建文帝造个墓了事。正因朱棣连自己都欺骗不了,才不可能发丧建墓,因而才使民间出现那么多谣言。
建文帝的下落3个相互矛盾的说法
既然明人对建文帝的下落已经说不清楚,300年后,清代由张廷玉主持编写的《明史》就更加莫衷一是了。《明史》写道:
  谷王B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在短短50多个字中,便有3个相互矛盾的说法:一、不知所终;二、焚死;三、由地道出亡。
  自燕军攻入南京(建文四年,1402)起,直至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300多年过去了,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仍然没有结论。当年参与编修《明史》的都是饱学的名士,在修《明史》时搜集了大量官私史料,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明史》向以体例严谨、叙事缜密而著称,但我们在这部煌煌“正史”中,对建文帝的踪迹却不知所从。
明朝两次大案件加重了建文帝事实的混乱
其实,我们不能怪清廷的史臣们无能,因为《明太宗实录》有意作假,而以后力图追求真相的人没有搞清楚,从而造成官私史书的记载越来越混乱了。
除了建文帝下落事实本身模糊不清外,还有两件事助成了人们的猜想。
  第一件,就是《明史•姚广孝传》的一段记载说:
  (永乐)十六年三月入觐,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庆寿寺。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唾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也。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醯缺槲锷ㄎ牡邸>弥豢傻谩d咔⒆凳嗄辏潦牵垡怨阈⒀裕疵鲋"
  人们常把此事作为证明建文帝为僧和出亡的依据。其实,作为燕王朱棣的主录僧,姚广孝要求释放被久系的溥洽,不过是对于同为主录僧的溥洽的同病之怜。他们一个服务于燕王,一个服务于建文帝,各为其主。《明史》的说“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有言”二字并不是确有证据的说法,仅仅是一种推测。又说“或言匿溥洽所”,“或言”如同“有言”,也是没有确据的说法。从姚广孝的话中,我们看不出溥洽与建文帝的出亡有关系。相反,姚广孝在临终前请求释放溥洽,倒可能是希望为溥洽洗清仅凭传说就将其关押的冤枉。以朱棣对建文遗臣的残暴处置看,如果溥洽确与建文帝的出亡有关系,是不会被轻易放过的。
  另一件,是明英宗正统五年发生的一件事。
  《明英宗实录》正统五年(1440)十一月丁巳:
  有僧年九十余,自云南至广西,云:“我建文帝也。张天师言我四十年苦,今数满,宜还国。”谒思恩自言。岑瑛送之京师。会官鞫之。其姓名为杨应祥,钧州人,洪武十七年度为僧,游两京、云、贵,以至广西。上命锢之锦衣卫而死。同谋僧十二人俱戍边。
  这件事本末清楚,记载详尽,应该无可怀疑。建文帝生于洪武十年(1377),至英宗正统五年(1440)不过63岁,老僧自称90余岁,肯定是假的。经审问,老僧有名有姓,鞫狱之人必不敢杜撰。这是几个僧人共谋的诈骗事件,由90余岁的老僧杨应祥假冒建文帝,最后事情败露。结果,老僧被关入锦衣卫而死,同谋僧人被处戍边。
建文帝被推翻,经过永乐22年,洪熙、宣德11年,正统5年,已经过去了38年。建文帝即使在世,也不过是个落魄的老僧,他的手中已没有一兵一卒。朝廷已没有必要为他的出现而恐惧。事实上,朝廷的处置也很有分寸,仅将杨应祥一人关入监狱,其余人处以戍边,并未斩尽杀绝。
  然而,杨应祥的诈骗案虽然了结,一些人偏偏不愿相信那是诈骗。消息不胫而走,人们为此拓展出更大的想象。于是在传说和猜测中这个杨应祥就成了建文帝。到万历年间,就连久在朝中任职,熟悉典故制度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对建文帝的事也已经说不清楚了。
  甲戌年(万历二年,1574)今上(明神宗朱翊钧)御日讲,问辅臣以建文君出亡事,张居正对曰:“此事国史无考,但相传正统间,于云南邮壁题诗,有‘流落江湖数十秋’之句。一御使异而询之,自言建文帝,欲归骨故土。遂驿召入宫养之。时年已七八十,后不知所终。”盖江陵(张居正)亦不曾记忆《英录》中有此事也。⑹
建文帝出亡说因此广为流传
对于不清楚的事,人们用自己的想象,填补了一个个空白,编织了一大篇故事。建文帝出亡说因此广为流传。
  出亡说最早是暗暗流传的。建文帝的事解禁后,人们就公开谈论此事了。为了不得罪官方,人们就给建文帝加了“逊”、“让”之名。既然建文帝是“逊国”,是“让国”,朱棣的即位就不是篡夺,就是顺理成章的。一让一即,有让有即,两全其美,既满足了民间希望建文帝还活着的心理,也给官方留下了面子。
  明朝万历年间,关于建文帝的传说越来越圆。程济《从亡随笔》、许仲彬《致身录》相继出现。故事情节越来越详细、越来越完整。但是其中的矛盾是显然的。
  比如,建文帝归来,就有宣德元年(1426)说,有正统五年(1440)说。其结局就有 “一夕暴卒”说,有老死宫中说。其安葬有“以公礼葬于郊外”说,“竟葬西山,树碑曰‘天下大一法师之墓’” 说和“不封不树”说。⑺
  至于传说中建文帝在各地的遗迹,就太多了。
  ▲建文帝曾藏在四川平昌佛罗寺,死后就葬在寺后山坡上。因建文帝经常在寺中面向京城哭泣,后人就将佛罗寺改称为望京寺。
  ▲建文帝从云南大理逃到四川宜宾越溪河,隐居于隆兴,死后葬在隆兴的地下塔林(俗称空山,凿空山地而建墓)。甚至传说清康熙帝也曾来到越溪查访建文帝的遗迹。
  ▲云南武定狮子山,相传建文帝曾在此山正续禅寺驻锡。寺中现有惠帝祠阁,阁内彩塑三尊僧像,中间一尊身披袈裟,背*龙椅,据说就是建文帝像。像为清康熙初年所造。龛额书“明惠帝”三字。阁前对联为:“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据说寺内的乾坤双树、龙凤翠柏、月潭潜龙等十余处景物都与建文帝有关。
  ▲重庆市的龙兴古镇,相传建文帝曾在此地的龙藏寺为僧,“龙兴”亦因此而得名。
  ▲重庆市瓷器口宝轮寺,相传建文帝曾隐居于此。后人因将所在的白岩山改称为龙隐山。宝轮寺也就称为龙隐寺。
  ▲建文帝扮成僧人跑出南京得到了溥洽的帮助。建文帝先隐藏在江苏吴县普济寺,后经姚广孝帮助,隐藏在穹窿山皇驾庵,死后就葬在穹窿山上。
  不一而足。
  对于明清以来出现那么多关于建文帝的传说,怎么解释呢?
  就神话或民间传说形成发展的规律而言,可以借用胡适先生的话来解释:
  凡故事的演变如滚雪球,越滚越大,其实禁不起日光的烘照,史家的考证。⑻
  建文帝传说的发生和演变正符合这一规律。由于建文帝的下落不明,引起了人们的种种猜测和传说,随着时间的延长,传说内容不断扩大,不断丰富,越说越神,越说越圆。和许多不断演化的民间传说一样,关于建文帝下落的追寻,对于许多人来说已经远离了史学或学术,成了一种纯粹的感情牵挂。
  在建文逊国说最盛的时候,明代万历年间的沈德符、明末清初的查继佐,都对建文帝出亡传说的种种矛盾进行过辩驳。
  比如,传说中工部尚书严震出使交n,在云南路遇建文帝,后羞愧自杀。事实上,永乐时期确有个工部尚书姓严,但他叫严震直,而不叫严震。而且,严震直是在洪武二十八年,由明太祖朱元璋派往交n的。严震直在建文年间曾致仕,永乐年间又被起用,但永乐年间并无出使交n的事。永乐年间,严震直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巡视山西,结果,在走到泽州时病死。⑼与传说中严震死在云南完全不同。
  沈德符说:
  当时,倘令故臣随行,必立见败露。近日此中,乃有刻《致身录》者,谓其先世曾为建文功臣,因侍从潜遁为僧,假称师徒,遍历海内,且幸其家数度。此时苏、嘉二府逼近金陵,何以往来自由?又赓和篇什,徜徉山水,无一讥察者?况胡忠安公(按,即传说被永乐皇帝派出侦察建文帝行迹的胡酰┲鍪挂玻远『ブ帘辏樾刑煜拢彩甓急9邸吨野泊分性疲钕缦乱兀薏槐现痢:V萑耍ゴ说亟鋈幔彝纯椎酪病F窠ㄎ木寄苈薰兑矸ㄒ
  所幸伪撰之人,不晓本朝典制,所称官秩,皆国初所无。且妄创俚谈,自呈败缺。一时不读书、不谙事之人,间为所惑。即名士辈亦有明知其伪,而哀其乞怜,为之序论,真可骇恨!
盖此段大谎,又从老僧杨应祥假托之事敷演而成。若流传于世,误后学不小。
  又《传信录》云,宣宗皇帝乃建文君之子。传至世宗皆建文之后。此语尤可诧。盖宋太祖留柴世宗二子,及元末所传顺帝为宋端王合尊幼子二事,而附会之耳。乃不自揆,僭称“传信”,此与近日造“二陵信史”者何异?庸妄人自名为信,他人何尝信之?此皆因本朝史氏失职,以至于此。⑽
  明末清初,查继佐在《罪惟录》中,关于建文帝出亡的不同说法,就罗列了23种之多。因为没有确切证据,作为严肃的史学家,查继佐提出“十六辩”,即“十六疑”,对它们一一加以驳斥,把23种传说全部否定了。
  帝子出走何事,而五六十人闻之,后此无一败?疑一。
  鬼门可出,水关何必复导?疑二。
  金川既启,廷臣惊惧不知所出,在外小臣安敢遽入大内?小臣能入而不能出?疑三。
  兵势汹汹,此何时?而神乐道士趁沃兄裕鄞恳伤摹
  且二十二人信宿王升处也,疑五。
  遁野亦多人,而必以为尽与帝周旋,疑六。
  亡名者必诬之以名,疑七。
  仲彬家吴,吴之人无踪迹取功名者乎?疑八。
  得相聚,疑九。
  革诰敕亦早,此系逆案,而邑丞之但身临史民也,疑十。
  既疑仲彬匿帝,必大索,能哂而去之,疑十一。
  期襄阳胡遂弗后,疑十二。
  一再迹云南,必晤帝,疑十三。
  帝既目善冠盖,而万里复走仲彬者再,疑十四。
  岂不闻胡踔觯洲珊跆焯ǎ恳墒濉
  间关晤接,无他言,而琐及所献,疑十六。
  建文帝出亡之说,看似很完整,其实漏洞百出。最后,查继佐说:
  按出亡之说,传二十有三,岂无一真?惟传二十有三,乃信无一真也。真则一而已矣。即让皇之谥,本自“逊国”二字来。此实录之后,史家不得已,分例逊国,以与“靖难”础1收卟幻馑祷眩偈腊仓H囱酚肴弥澹倘晃鐾鲎鹘庖病3鐾鑫奁涫担蛞松忝碇郑任菝碜鸪屏遥弥蛔忠咽舸恚破挠泻稀7虼沓跏挡蝗茫〖ズ笫溃肺闯⒄谙龋胁晃乓挥锸锯觥e始嘈税哺夜愿创蚰诩任薹溃谇钗庞茫晃砰角耙挥锛八健G也⑽蕹圳投嘀伲芤阅该谱稹<案幢俸螅性啤靶治春谩薄1阕饕换言蝗谩S讨谧骰殉莆幕实邸7虿徽嗽蝗茫肷形浞丛晃模瘫松弦印"
  这段话似颇为费解。它涉及了明成祖的靖难、建文帝的逊国;明英宗的夺门复辟、景泰帝的逊位;嘉靖帝的入统、明武宗的谥号及正统地位。一言以蔽之,与民间对建文帝态度的出发点不同,史官们为了“礼法”、“书法”,在文字上巧为周旋,最后不惜涂抹历史事实。所谓建文帝的让国,是统治者用以说明自己执政的合法性的借口。
建文帝下落之谜的研究是否将面临突破
还有一个很大的政治因素影响着对建文帝下落的宣传,清朝在入关之初,也同样遇到了尴尬的局面。崇祯帝自缢后,仍有儿子下落不明。清朝虽然控制了中央政权,但反清势力仍然十分强大。一些反清复明的势力就奉“朱三太子”为旗帜。所以在当时,清廷力主朱三太子已死,绝不可能在民间躲藏,用此来断绝复明者的希望,以安人心。于是,清初的一些馆臣体会当政者的意思,便主张建文帝焚死之说,而同时指逊国诸书为伪书,以杜绝人们对朱三太子的影射。
  于是,关于建文史事的矛盾纠缠不清。
  最后,大家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建文帝有后人吗?
  有传说,建文帝逃出宫后,云游四方,晚年隐居于武昌,死后葬在武昌洪山。因建文帝改名为让銮,便以让为姓。最近,有人出示了《让氏家谱》,自称为建文帝的后代。其实,自称为建文帝之后的,还不止在湖北。据王崇武先生调查,抗战时期,“大理民家仍有以惠帝为鼻祖者”。⑿既然建文帝没有被烧死,又在各地生活了数十年,留下后代也是可能的。清初人查继佐记载的传说也有此一说。
  查继佐《罪惟录》卷三十二《建文逸记》:“建文帝携一子至浦江郑氏家,后又纳一妾,生四子,冒姓曰陈、曰仝,二仍姓朱。朱姓之一,读书为庠生,正统中偶发狂,自云我允芍螅衔戎魅恕P邪紫兀J现钌劳熘妹猓觳涣袅钪ァ薄"
  历史上,关于建文帝的兄弟和建文帝的后代是怎样记载的呢?
  皇太子朱标有5个儿子:
  长子朱雄英,洪武十五年(1382)8岁时死去。
  次子朱允桑唇ㄎ牡邸
  三子朱允祝ㄎ脑攴馕馔酰夤诤贾荩淳头V扉次唬滴阍笸酰诱闹荨2痪茫倩咕┦Γ衔耍艚诜镅簦览质迥辏1417)卒。
  四子朱允遥ㄎ脑辏1399)封为衡王,朱棣即位,降为怀恩王,与朱允滓黄鸨徽倩咕┦Γ艚诜镅簦罄此廊ァ
  五子朱允 ,建文元年(1399)封为徐王,朱棣即位,降为敷惠王,随母亲吕氏守太子朱标陵墓。永乐二年(1404)改为瓯宁王,奉太子朱标香火。永乐四年(1406)十二月,邸中起火暴死。
  建文帝有两个儿子:
  长子,朱文奎,建文元年(1399)立为太子,燕军攻入南京时已经7岁,下落不明。
  次子,朱文圭,燕军攻入南京时年2岁,被朱棣囚禁在中都广安宫,号称建庶人。明英宗复辟(景泰八年,1457年)以后,可怜他无罪被长期关押,请示太后,派太监前往中都将其放出。英宗说:“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大学士李贤说:“此尧舜之心也。”朱文圭居住在凤阳,可自由出入、结婚,给予阍者20人、婢妾10余人供使令。朱文圭自幼被囚禁,到此时已经57岁了,放出来后连牛马都不认识。不久,朱文圭也死了。
  以上说了一大篇,回顾了迄今为止学界对建文帝下落之谜的认识。可以说,它仍然是个谜,在没有新的材料发现时,也不会再有新的研究和新的结论。如今,何歌劲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全新的线索,建文帝下落之谜的研究是否将面临突破?
居于湘潭锦石的朱元璋苗裔实为建文帝
这是从湘潭锦石何氏家族的世代传说引出的。在家传的《湘潭锦石何氏七修族谱》中有这样的记载:
  吾族汝川公,于明永乐二年由豫章来潭,即奉为不迁之祖。⒁
  有云,吾族本明太祖朱元璋苗裔,因避建文之难改姓何氏。⒂
  与此相表里的,是关于何福救主的记载。据《湘潭县志》记载,银塘何氏之祖是明初大将何福。何福历事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屡立战功,永乐年间被封为宁远侯。《明史》记载,永乐八年北征回还后,被劾惧罪自杀。但《湘潭银塘何氏族谱》却记载何福说:
  闻之先世相传,公智深勇沉,几莫能测。从北征还,成祖惑于谗,怒不可解。公阳告终于家,遂得释,而实归隐银塘,当时竟迄无知者。⒃
经过论证,何歌劲先生推断,居于湘潭锦石的朱元璋苗裔实为建文帝,当时的名字叫何必华。金川门之变后,建文帝逃出南京。前左军都督何福参与了建文帝逃亡的策划,他派家人护送建文帝逃亡。与何福家人一同护主的还有顾氏、齐氏的先祖。建文帝一度在江西临川栖身,于永乐二年来到湘潭银塘,与何氏结婚,改姓何氏,为锦石何氏之祖。后何福参与策划建文帝逃亡的事暴露,以自杀假报,也潜来湘潭,埋名隐居,为银塘何氏之祖。
  何歌劲先生引用了大量文献资料、世代的民间传说和当地的民俗资料,进行了细密的论证和推理,其结论也是小心的。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的说法,几百年来,不下数十种,何歌劲先生的说法则是全新的。何歌劲先生出示的资料以前没有人注意,自然,他提出的结论以前也闻所未闻。这些资料和结论,使迷雾重重的建文帝下落之谜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路径。至少,它又丰富了关于建文帝下落的传说。这是何歌劲先生对破解建文帝下落之谜的一大贡献。
  不过,我们还不能说建文帝下落之谜至此已经完全揭开。要证实何歌劲先生的结论,还有一些疑问需要澄清。比如,关于建文帝的禁忌在英宗正统年间就已经松动,万历以后已经全无禁忌,像侥幸生存下来的方孝孺后裔,都已归宗恢复了方姓,为什么锦石何氏还没有改变?即使锦石何氏不恢复朱姓,也不妨明确那位朱元璋苗裔、锦石何必华就是朱允桑裁创用鞯角宓募赴倌昙涠济挥兴得鳎炕褂校馕恢煸懊缫岜芩浇ㄎ闹眩侵副芙ㄎ南鞣眩故潜芙ㄎ哪昙洹熬改阎邸敝眩坑秩绾稳啡险馕恢煸懊缫峋褪侵煸桑皇侵煸懊缫岬钠渌耍康鹊取
  虽然如此,何歌劲先生的研究还是很有价值的。他提出了全新的材料和全新的结论,使几乎无路可走的建文帝下落之谜的研究有可能再次推进,也许几百年来众说纷纭的建文帝下落之谜将就此揭开。果能如此,厥功伟矣!因此,我支持何歌劲先生的研究成果出版,愿意为它写序,把它推荐给广大读者。
  何歌劲先生告诉我,湘潭还有何必华(也许为建文帝朱允桑⒑胃:推胧舷茸娴姆啬梗褂幸恍┕爬系囊胖贰⒁偶!6运堑目疾臁⑷鲜叮蛐砟芏灾な岛胃杈⑾壬慕崧塾兴镏N乙财诖谢岬较嫣对僮咭蛔吣鞘煜さ幕颇喟吐罚纯茨抢锏纳剿グ葳四窃良缍墓爬弦偶#鎏貌凰サ墓爬洗怠2还芩鞘遣皇怯虢ㄎ牡塾泄兀颐嵌蓟嵋煌逶±分纾炻韵让袷倍媒∈倍怎牡淖慵!
& && && && &毛佩琦
& && && && && && && && && &
& && && && & 日于北京太阳宫
  ⑴祝允明《野记》二,《国朝典故》卷三十二。
  ⑵顾起元《客座赘语•革除》。
  ⑶《明太宗实录》卷五。
  ⑷《明史》卷一百五十二,《王景传》。王景,“建文初召入翰林,修太祖实录。用张荐,除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讲。成祖即位,擢学士。帝问葬建文帝礼,景顿首言:‘宜用天子礼。’从之。永乐六年卒于官”。
  ⑸《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姚广孝传》。
  ⑹沈德符《万历野获篇》卷一《列传•建文君出亡》。
  ⑺佚名《建文皇帝遗迹》,《国朝典故》卷十九;郎瑛《七修类稿》。
  ⑻《胡适论学近著》第一册,《建文逊国传说的演变―跋崇祯本<逊国逸书>残本》
  ⑼《明史》卷一百五十一,《严震直传》。
  ⑽沈德符《万历野获篇》卷一《列传•建文君出亡》。
  ⑾查继佐《罪惟录》,志卷之三十二,《建文逸记》。
  ⑿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
  ⒀查继佐《罪惟录》,卷三十二,《建文逸记》。
  ⒁民国十八年(1929)《湘潭锦石何氏七修族谱》卷一。
  ⒂同上。
  ⒃民国二十二年(1933)《湘潭银塘何氏八修族谱》卷二十八,《福公传》。以上族谱资料均引自何歌劲《建文帝之谜》。
明朝第一谜案-建文帝失踪之谜
建文帝失踪之谜就是个谜,让人猜测和杜撰的故事而已.我所要说的是燕王在靖难之役中提出的口号“恢复祖宗旧制”不过只是他为了争取民心的口号而已,并不代表他以后的政治倾向.综观大明的历史,明成祖应该是一位很不错的皇帝了.他让我想到了很多,比如十三陵...........
本人真名姓氏是“建”,故此从小到大有无数人疑惑于本人的姓。总以为前面还有“张王李赵”什么的姓。其实从中学起就听老人说起“建氏”的由来与建文帝有直接关系,即建文帝出逃后往西,辗转与潼关之前的山区(现河南省灵宝县境内),去世前为躲避其叔的追杀,令其后人改姓“建”。由于我家并非“建氏”的祖传直系(旁系),此说属口述相传,并无依据。但据老人说“建氏”直系手中有完整的族谱。因此建议明史研究者可从灵宝县志或至今存在与“建氏”族谱中探询答案。我想至少从中可以有所启发。据我的感觉,至少“建氏”是建文帝的随从或直系后人。这对于解开建文帝之谜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人提供了上述线索,有意者可与本人联系:
RE:RE:明朝第一谜案-建文帝失踪之谜
花了不少心思去写
RE:RE:明朝第一谜案-建文帝失踪之谜
[:1-18:][:1-18:][:1-18:]
RE:RE:明朝第一谜案-建文帝失踪之谜
怪汗的~~~~~~~~~~~~~!
《梦 回 金 陵DD明建文皇帝在大理》
建文帝遁隐云南达四十年之久,晚年返回北京(燕京),随亡臣生前隐名埋姓,死后骨埋异乡,如洱源潜龙庵的“二忠墓”,而张三丰(民间俗称张邋遢)和沈万三身临其间,从而使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增添几分神秘和精彩。
这段历史在正史和野史中均有记载,云南的地方史料和民间传说则更为丰富。
请参阅《梦 回 金 陵DD明建文皇帝在大理》
& && && && && && && && && && && && && && && && && && && & 大理龙儿
填写显示名:
4到16个字符:中文,英文小写字母,数字或下划线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帖子主题:建文帝朱允炆得位不正,抢了本属弟弟的皇位
共&4302&个阅读者&
军号:2597671 工分:5453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建文帝朱允炆得位不正,抢了本属弟弟的皇位
文章提交者:不要二分法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建文帝朱允炆得位不正,抢了本属弟弟的皇位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十二日,中央发生了一件大事,册皇三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但明朝当时是有相当多的人认为朱允炆不当立啊!名不正言不顺啊!为什么朱允炆不当立?因为准确来说,朱允炆没有资格!他的有力竞争者是,比他仅小1岁的同父异母弟朱允熥(tōng),懿文太子朱标的第三子!允熥虽小1岁,却是嫡子;允炆虽大1岁,却是庶子!在宗法制度里,两者的地位差远了!朱允炆成了储君,这相当于《红楼梦》贾宝玉的位子叫贾环给占了!懿文太子朱标的正妃,即大老婆,是常遇春之女,的亲外甥女!这位常太子妃,生有老朱的嫡长孙朱雄英、再一个就是这位朱允熥!生于洪武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为了生朱允熥,常太子妃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笔者推断,应死于产后大出血!做母亲,真的不容易啊!这一段明宫密事,是笔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史书中吝啬的记录推断出的,百分百准确!懿文太子朱标还有一位次妃,即小老婆,是前吏部尚书吕本之女,即吕次妃!在朱雄英、朱允熥之间,吕次妃生有一子,即朱允炆!后来,懿文太子朱标身边,就吕次妃了!于是,又连生2子,朱允熞、朱允(火熙)。这样,吕次妃自己3个儿子,还要顺便照顾一出生就死了娘的可怜孩子朱允熥!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话放在皇家也同样成立!吕本无子,也就是说,吕次妃没有兄弟,换而言之,朱允炆姥爷这边一点势力都没有!根本无法同朱允熥这边相比,朱允熥的亲姥爷就是常遇春,舅姥爷那就是蓝玉,郑国公常茂是他大舅!开国公常昇就是他二舅!冯胜、傅友德等26名明帝国的“高干”大多互为姻亲,那关系走得近着呢!而且,朱允熥最有利的身份是嫡子!这是作为庶子的朱允炆再勤奋、再努力,也改变不了的!按照宗法制度,皇帝宝座根本没有他这个“贾环”--朱允炆的份儿!被立为皇太孙的应该是,朱允熥!近年,跑出不少据说是朱允炆的后代,有中国的,有日本的,甚至还有的。他们有的称朱允炆为“让皇帝”,笔者听了付之一笑,真是皮厚啊!明明皇位是厚着脸皮从弟弟朱允熥手里夺来的,非要涂脂抹粉说是发扬风格又让给了四叔燕王朱棣!实在是无语!他们大概真以为所谓的祖先朱允炆是条真龙,殊不知其中的黑暗!正是由于朱允熥的特殊地位,后来史书上关于他的记录简单地不能再简单了!无论是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还是造反成功的燕王朱棣!朱允熥都是他们雪藏的对象!朱允炆贪婪于本属弟弟的皇位,后来落得个流落天涯的可悲下场,而朱允熥被燕王朱棣软禁于凤阳,死于永乐16年,这都是后话!同志,不是熟读经典,办事原则性极强吗?怎么数千年的老规矩到他这就给变了呢?呵呵,在咱们朱重八同志手里,什么事都可能发生!朱重八在这次王朝重大变更中,被某支政治势力牵着鼻子走而不自知!反映出其一些致命的弱点!足以为后世为“君”者戒!是,朱允熥是嫡子,但是他克死了自己的母亲,是个“不祥之子”,凡是属于想拥立朱允炆的一帮子人,仅以“不祥之子”这几个字,就可以在学星象走火入魔的老朱内心世界激起阵阵涟漪。这臭小子还克死了他的哥哥朱雄英(洪武15年)、奶奶马秀英(洪武15年)、姥姥蓝氏(洪武25年)、爸爸朱标(洪武25年)!跟谁亲,他就克谁!现代人,都知道,所谓“克”都是迷信的胡说八道!但在当时,管事啊!太管事了!朱允熥“嫡子”的光环立马就暗淡无光了!还有一部分人,早在太子朱标病重期间,就开始在朱允炆的身上下“本”了!先给大家透露一个人:黄子澄!太子朱标病重期间,朱允炆日夜伺候,并把允熥、允熞、朱允(火熙)三个弟弟召集在一起同住,显示自己的长兄之风,父亲朱标死后又嚎啕大哭,痛不欲生!这究竟是自然感情的流露,还是电影表演系?我们无情地指出,朱允炆属于电影表演系!尽管也混杂着真情实感,他小小年纪,那来的如此心机?有高人幕后指点啊!谁?黄子澄之流!幸运地当了皇太孙以后,半大孩子朱允炆在东角门兴奋地对黄子澄讲:“非先生辈,安得至此?”朱允炆的成功表演,赢得了白发苍苍的老朱的赞许,“允炆,这孩子,是个好孩子哦,懂事呵!”好,“嫡子”朱允熥减分了,“庶子”朱允炆加分了!黄子澄辈,为什么要选择拥立“庶子”朱允炆,而不是“嫡子”朱允熥!很明显,“嫡子”朱允熥上台,说了算的将是蓝玉、常昇、冯胜、傅友德他们,我黄子澄能算个“六”,给人家提鞋,还得看人家心情啊!“庶子”朱允炆上台则不然,我,我那就是帝师啊!激动!可见,念了一肚子《周礼》,都念到狗肚里去了,还是哪个山头对自己有利,就抱哪个山头!光靠黄子澄一人的力量,还是什么也干不成,必须要有同党的配合!这就是“汉派”、“江南派”联合阵线!立“庶子”朱允炆,“军事高干”们要是集体反对怎么办?想办法把他们支开!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等,是于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十八日接旨的,准备停当,于九月初六从南京出发,到16卫组建完毕,抵达屯垦目的地,冯胜等人再回京汇报工作,时间已经是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外时间3个多月!在众高干泡在山西的这3个多月时间里!明朝中央发生了一件大事,即正式确立了第三代领导核心,册皇三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时间是九月十二日,正是26名明帝国的“军事高干”前往山西的路上!我们要问,这什么意思?如此国家建立储君的大事,却要把26名明帝国的“军事高干”支开?为什么?26名明帝国的“军事高干”刚离京6天,就如此迫不及待地正了朱允炆的位子?为什么?等这26名明帝国的“军事高干”返回京城时,皇三孙朱允炆的皇太孙储君地位已经即成事实了!大家愿不愿意承认,就由不得你了!朝中那些愚蠢而执拗的北方佬文官怎么办?首先忽悠!皇太孙仁孝啊!要是还执迷不悟,不肯投降,就让他们提前退休回老家抱孙子!工部老侍郎郑彦文,就这样被赶回山西蔚州老家抱孙子了!时间是洪武二十六年正月二十七日!碰到河南人凌汉这种厚脸皮,死赖在首都南京就是不走的,咋办?凉拌!等回头再收拾他!你看,山西佬袁泰(都察院右都御史)死得多及时,八月初一死,呵呵,咱九月十二日就册封了,这老袁要是不死,他左参一本,右奏一本,这事还真不知如何推动呢!自打詹徽詹头领搬到吏部办公,这都察院就遥控不住了,袁泰的人倒多起来了!当然这些人,都好对付,因为他们跟朱允熥既不沾亲,又不带故,只不过是抱着宗法主义的本本不放!一帮愚蠢的死脑筋!最难对付的,还是那个刚刚平叛归来的大胡子-----蓝玉!对老蓝来说,朱允熥殿下是至亲啊!咋办?到时候再说!洪武二十三年三打胡党的斗争经验,完全可以再来一次!还治不了他蓝玉?哼!蓝玉是太子朱标去世前的洪武二十五年春三月离的京,洪武二十六年正月十二日回的南京,走了大半年,朝中就发生了这么多的变故!政治形势迥异!且看蓝玉如何应对?节选自:山西移民对于北京和明朝政坛的深远影响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建文帝朱允炆得位不正,抢了本属弟弟的皇位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111125 工分:50
左箭头-小图标
建文帝的继位是合乎宗法制度的。在宗法制度上没有规定第二位正室所出的嫡子要低于第一位正室的嫡子,所以没有朱允炆的地位要低于他三弟的说法?建文帝继位的合法性来源于宗法制度,而不是什么宠爱、外戚。朱棣用了很多手段攻击朱允炆,但是他一直不敢在宗法制度上攻击建文帝,因为在宗法制度上朱允炆继位是名正言顺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111125 工分:50
左箭头-小图标
在建文失位后,如允通有通力和野心是可以取建文而代之,在当时他继位的合法性是高于朱棣的。至于蓝玉和常氏家族,对于允通而言仅是生母的家里人,估计生于皇室长于东宫的他一年也见不上几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34487 工分:897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一尊大佛
在第27楼的发言:朱棣当皇帝很好啊,功劳成就比建文帝强了不知道多少倍。倒不如说永乐瞎折腾的能力更胜建文帝一筹。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29078 工分:15421
左箭头-小图标
家天下的世袭,就是强盗分赃。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961637 工分:11204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是朱允熥的后史子孙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6418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leverxin
在第2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24楼的发言:......
老朱不可能说:标儿,你的长子死了,戴你死后,皇位就给你二弟了!
哦,在中国继承制度下,如果朱标继承之后,就分大宗小宗,继承权就是朱标的儿子
但是问题是朱标没有继承就死了,所以从哪里看,朱允炆都没有天然的优先继承权。
(当然老朱立朱允炆为继承人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如果是承袭朱标的爵位,自然是朱允炆优先)宗法继承制度,大宗小宗的确定不是依据什么分封、实际继承,而是基于“身份血缘”。朱标、朱允炆的身份血缘摆在哪里,不用什么分封、继承,他们都是天然优先继承权的大宗。而且说朱标没有实际继承也是错误的,洪武元年朱标就被封为太子(皇储)了,他的嫡子在朱标死后,理所当然的要继承皇储的地位。不封朱标的嫡子为皇储(太孙)就是违背了宗法。在宗法制度、法律制度上剥夺朱标一系的大宗地位,唯一条件就是大宗的男丁全部死绝死光,同时还要禁止朱标一系的大宗过继一个男丁!本文内容于
15:57:14 被风楚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6418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leverxin
在第2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24楼的发言:......
老朱不可能说:标儿,你的长子死了,戴你死后,皇位就给你二弟了!
哦,在中国继承制度下,如果朱标继承之后,就分大宗小宗,继承权就是朱标的儿子
但是问题是朱标没有继承就死了,所以从哪里看,朱允炆都没有天然的优先继承权。
(当然老朱立朱允炆为继承人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如果是承袭朱标的爵位,自然是朱允炆优先)谁说朱标一系的大宗,只要朱标一死,就断绝了继承优先权?只要朱标一系还有男丁,大宗的地位用不动员!回去了解一下宗法的基础知识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94919 工分:3224
左箭头-小图标
成王败寇,历史规律,没什么好讨论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3885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2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leverxin
在第2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21楼的发言:......
这一样不影响朱允炆作为嫡子的身份,也不会因此会低于他的三弟。
同样是嫡子,在嫡长孙没有留下男嗣(不可能留下),剩余的嫡子就要拼“年龄”了!
问题是,老朱的嫡长子孙的确没留下后代就死了啊。
老朱不可能说:标儿,你的长子死了,戴你死后,皇位就给你二弟了!
哦,在中国继承制度下,如果朱标继承之后,就分大宗小宗,继承权就是朱标的儿子但是问题是朱标没有继承就死了,所以从哪里看,朱允炆都没有天然的优先继承权。(当然老朱立朱允炆为继承人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如果是承袭朱标的爵位,自然是朱允炆优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13410 工分:287042
/ 排名:2026
左箭头-小图标
此文纯属楼主标新立异,抓眼球之作也,并无研究历史之意识。什么嫡出,什么庶子,中国各朝的封建礼制只有不成文的“立长”,并无禁止“立幼”,更无庶子不能继位之说。最关键的这“皇太孙”字号是朱元璋给的,这“抢”字又从何而来?!谁继任皇位向来就是皇家的事,也容不得外人做主,大臣们可以各说各辞,但最后作主的还是“皇上”,这并不是“民主选举”。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6418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leverxin
在第2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21楼的发言:......
这一样不影响朱允炆作为嫡子的身份,也不会因此会低于他的三弟。
同样是嫡子,在嫡长孙没有留下男嗣(不可能留下),剩余的嫡子就要拼“年龄”了!
问题是,老朱的嫡长子孙的确没留下后代就死了啊。老朱不可能说:标儿,你的长子死了,戴你死后,皇位就给你二弟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3885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21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leverxin
在第20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17楼的发言:......
宗法制度上没有规定第二位正室所出的嫡子要低于第一位正室的嫡子,何来所谓朱允炆的地位要低于他三弟的说法?
第二位正室地位的确不比第一位差。
我说的是朱允炆出生时候老妈不是正室,是后来转正的。
这一样不影响朱允炆作为嫡子的身份,也不会因此会低于他的三弟。
同样是嫡子,在嫡长孙没有留下男嗣(不可能留下),剩余的嫡子就要拼“年龄”了!
问题是,老朱的嫡长子孙的确没留下后代就死了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3885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19楼的发言:而且,即便大宗一系的男丁要是死绝了,只要大宗一系从宗室中领养血亲,“以续宗系”,也可以断绝其他小宗继统的希望,这在宗法制度上也是无可争议的。
杨廷和在朱厚熜问题上犯的就是这个严重错误!1.中国用的嫡长制和欧洲/英国的是不完全相同的,不能随便套用。英国的王位继承法还许可女子继承那2.中国一般多用广义的嫡长继承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而且理论上中国立嫡系的顺序是,嫡长子/嫡长子孙/嫡幼子/嫡长子幼孙... 而朱允炆并不是嫡张子孙,他有哥哥的,不过死了。所以我说如果按死了最大的幼子自动变长子的话,朱棣就是当时的嫡长子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6418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leverxin
在第20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17楼的发言:......
宗法制度上没有规定第二位正室所出的嫡子要低于第一位正室的嫡子,何来所谓朱允炆的地位要低于他三弟的说法?
第二位正室地位的确不比第一位差。
我说的是朱允炆出生时候老妈不是正室,是后来转正的。这一样不影响朱允炆作为嫡子的身份,也不会因此会低于他的三弟。同样是嫡子,在嫡长孙没有留下男嗣(不可能留下),剩余的嫡子就要拼“年龄”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3885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1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leverxin
在第1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12楼的发言:......
常遇春不影响朱允炆宗法上的优先地位。
第二位正室的嫡子也不会使得朱允炆地位会低于他的三弟。
毕竟生的时候不是嫡子,只是后来转正的。与出生就是嫡子的弟弟比还是差了点。
而且他的合法性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因为他其实并不是嫡长孙。如果按照死了哥哥就变长了,那朱棣就是当时老朱的嫡长子了,为什么不立为太子?
宗法制度上没有规定第二位正室所出的嫡子要低于第一位正室的嫡子,何来所谓朱允炆的地位要低于他三弟的说法?
第二位正室地位的确不比第一位差。我说的是朱允炆出生时候老妈不是正室,是后来转正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64189
左箭头-小图标
而且,即便大宗一系的男丁要是死绝了,只要大宗一系从宗室中领养血亲,“以续宗系”,也可以断绝其他小宗继统的希望,这在宗法制度上也是无可争议的。杨廷和在朱厚熜问题上犯的就是这个严重错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6418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leverxin
在第1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12楼的发言:......
常遇春不影响朱允炆宗法上的优先地位。
第二位正室的嫡子也不会使得朱允炆地位会低于他的三弟。
毕竟生的时候不是嫡子,只是后来转正的。与出生就是嫡子的弟弟比还是差了点。
而且他的合法性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因为他其实并不是嫡长孙。如果按照死了哥哥就变长了,那朱棣就是当时老朱的嫡长子了,为什么不立为太子?关于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案例,尤其是继位顺序问题,你可以参考英国王室的继承人顺序。英女王长子查尔斯的儿子们,要优先于英女王次子以下的儿子。将来威廉王子的儿子们出生了,又要优先于亨利王子。这就是所谓“大宗小宗”,也是嫡长制的核心内容。本文内容于
9:43:58 被风楚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6418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leverxin
在第1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12楼的发言:......
常遇春不影响朱允炆宗法上的优先地位。
第二位正室的嫡子也不会使得朱允炆地位会低于他的三弟。
毕竟生的时候不是嫡子,只是后来转正的。与出生就是嫡子的弟弟比还是差了点。
而且他的合法性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因为他其实并不是嫡长孙。如果按照死了哥哥就变长了,那朱棣就是当时老朱的嫡长子了,为什么不立为太子?宗法制度上没有规定第二位正室所出的嫡子要低于第一位正室的嫡子,何来所谓朱允炆的地位要低于他三弟的说法?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6418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leverxin
在第1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12楼的发言:......
常遇春不影响朱允炆宗法上的优先地位。
第二位正室的嫡子也不会使得朱允炆地位会低于他的三弟。
毕竟生的时候不是嫡子,只是后来转正的。与出生就是嫡子的弟弟比还是差了点。
而且他的合法性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因为他其实并不是嫡长孙。如果按照死了哥哥就变长了,那朱棣就是当时老朱的嫡长子了,为什么不立为太子?我反复说过,嫡长子制度其实就是大宗小宗制度,只要大宗朱标一系的男丁没有死绝死光,朱元璋的儿子,包括年幼的嫡子,这些小宗就休想问鼎皇位。这也是儒生们坚定的站在朱允炆一边的根本原因!另外,朱标死的时候,嫡次子秦王、嫡三子晋王还在,什么时候朱棣成为“嫡长子”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64189
左箭头-小图标
如果LZ对明朝宗法制度的典型案例感兴趣的话,应该看看嘉靖皇帝的大礼仪,而不是朱允炆这样连朱棣都不敢攻击的宗法地位。其实杨廷和由于违反九卿廷议制度,私自和匆忙“代拟”的武宗遗诏给朱厚熜,从这份遗诏看,朱厚熜在“大礼仪”中确实没有错,在宗法制度上嘉靖皇帝是正确的。杨廷和在法律制度上,应当对这场政治地震负责。有兴趣的话,把这份“武宗遗诏”全文翻出来看看。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3885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1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不要二分法
在第11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10楼的发言:......
太子尚在世,干嘛急着立太孙?
相反,太子不能当鳏夫,太子妃倒是要急着立!
到了朱标去世,作为嫡子中的最年长则,朱允炆是宗法制度中毫无争议的大明帝国继承人!
朱允炆出生的时候是庶子的身份,但后来却转正了,虽然和朱允熥相比,其继承权有疑问,但也不得不承认他那时是太子的嫡子。不过再怎么样,他的身份也没办法和朱允熥比。而且朱允熥是常氏生的,是常遇春的外孙,属于是武将集团的直系,就算老朱执意要立孙子,他们也绝对要支持朱允熥。后面的蓝玉案很有可能就是老朱害怕将来蓝玉会帮朱允熥篡位而先下手为强。
其实在朱标去世前,朱允炆的地位是怎么样的,这是个问题,朱瞻基在12岁的时候就被立为皇太孙了,但是朱标死之前老朱可并没有立朱允炆当皇太孙,说明他并不是因为多爱这个孙子才选择他,而且他的合法性也存在疑问,朱允炆其实是朱标死后老朱不得已的一个选择。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放弃了他所有的儿子,要知道对付那些权臣,这些儿子们显然比他的孙子更有优势。
常遇春不影响朱允炆宗法上的优先地位。
第二位正室的嫡子也不会使得朱允炆地位会低于他的三弟。毕竟生的时候不是嫡子,只是后来转正的。与出生就是嫡子的弟弟比还是差了点。而且他的合法性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因为他其实并不是嫡长孙。如果按照死了哥哥就变长了,那朱棣就是当时老朱的嫡长子了,为什么不立为太子?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6418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不要二分法
在第11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10楼的发言:......
太子尚在世,干嘛急着立太孙?
相反,太子不能当鳏夫,太子妃倒是要急着立!
到了朱标去世,作为嫡子中的最年长则,朱允炆是宗法制度中毫无争议的大明帝国继承人!
朱允炆出生的时候是庶子的身份,但后来却转正了,虽然和朱允熥相比,其继承权有疑问,但也不得不承认他那时是太子的嫡子。不过再怎么样,他的身份也没办法和朱允熥比。而且朱允熥是常氏生的,是常遇春的外孙,属于是武将集团的直系,就算老朱执意要立孙子,他们也绝对要支持朱允熥。后面的蓝玉案很有可能就是老朱害怕将来蓝玉会帮朱允熥篡位而先下手为强。
其实在朱标去世前,朱允炆的地位是怎么样的,这是个问题,朱瞻基在12岁的时候就被立为皇太孙了,但是朱标死之前老朱可并没有立朱允炆当皇太孙,说明他并不是因为多爱这个孙子才选择他,而且他的合法性也存在疑问,朱允炆其实是朱标死后老朱不得已的一个选择。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放弃了他所有的儿子,要知道对付那些权臣,这些儿子们显然比他的孙子更有优势。朱标生前朱允炆有没有被立为太孙,根本不影响朱允炆作为嫡长孙的地位。在太子还健在的情况下,立太孙其实根本没有必要。而且这种做法反而是“剥夺”了太子的权利。朱棣立朱瞻基为太孙,一是因为只要朱标生前有立吕氏为继太子妃,朱允炆由此获得宗法上的优先地位,他就比他弟弟,包括常小姐的朱允通要优先。朱允炆是大明王朝无可争议的继承人!记住,合法性来源于宗法制度,而不是什么宠爱、外戚。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6418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不要二分法
在第11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10楼的发言:......
太子尚在世,干嘛急着立太孙?
相反,太子不能当鳏夫,太子妃倒是要急着立!
到了朱标去世,作为嫡子中的最年长则,朱允炆是宗法制度中毫无争议的大明帝国继承人!
朱允炆出生的时候是庶子的身份,但后来却转正了,虽然和朱允熥相比,其继承权有疑问,但也不得不承认他那时是太子的嫡子。不过再怎么样,他的身份也没办法和朱允熥比。而且朱允熥是常氏生的,是常遇春的外孙,属于是武将集团的直系,就算老朱执意要立孙子,他们也绝对要支持朱允熥。后面的蓝玉案很有可能就是老朱害怕将来蓝玉会帮朱允熥篡位而先下手为强。
其实在朱标去世前,朱允炆的地位是怎么样的,这是个问题,朱瞻基在12岁的时候就被立为皇太孙了,但是朱标死之前老朱可并没有立朱允炆当皇太孙,说明他并不是因为多爱这个孙子才选择他,而且他的合法性也存在疑问,朱允炆其实是朱标死后老朱不得已的一个选择。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放弃了他所有的儿子,要知道对付那些权臣,这些儿子们显然比他的孙子更有优势。常遇春不影响朱允炆宗法上的优先地位。第二位正室的嫡子也不会使得朱允炆地位会低于他的三弟。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597671 工分:5453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10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不要二分法
在第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8楼的发言:......
按明朝制度,太子、藩王的正妻就是“妃”,其他侧室是没有“妃”的封号的。关于朱标的传记《明史》卷115 列传第三,已经很明确记载“太子元妃常氏,继妃吕氏”,同样关于朱允炆的编辑本段明史 卷四 本纪第四也记载“懿文太子第二子也。母妃吕氏”。加之吕氏在朱允炆即位后,是被封为皇太后的。因此吕氏获得妃的封号是在朱标生前的,也就是“继妃”,继承元妃常氏的正室位置。
一个“妃”字已经足够证明吕氏是太子的正室。而继妃的“继”可不是嘉号,太子、藩王的正室“妃”按明朝制度,生前可没有嘉号的前缀。继妃已经清楚明了的说明吕氏在常氏死后被扶正。
朱元璋、朱棣虽然在正妻死后不再立皇后,但是他们毕竟有过一个皇后。而朱标要是活着即位的话,他不可能单单立一个死去的正妻为皇后。在礼法制度上,朱标都要为自己立一个正室。
常氏死时,吕氏尚不正,当时有吴王出世,允炆才一岁,看不出良莠,为什么不先立吴王呢?
太子尚在世,干嘛急着立太孙?
相反,太子不能当鳏夫,太子妃倒是要急着立!
到了朱标去世,作为嫡子中的最年长则,朱允炆是宗法制度中毫无争议的大明帝国继承人!朱允炆出生的时候是庶子的身份,但后来却转正了,虽然和朱允熥相比,其继承权有疑问,但也不得不承认他那时是太子的嫡子。不过再怎么样,他的身份也没办法和朱允熥比。而且朱允熥是常氏生的,是常遇春的外孙,属于是武将集团的直系,就算老朱执意要立孙子,他们也绝对要支持朱允熥。后面的蓝玉案很有可能就是老朱害怕将来蓝玉会帮朱允熥篡位而先下手为强。其实在朱标去世前,朱允炆的地位是怎么样的,这是个问题,朱瞻基在12岁的时候就被立为皇太孙了,但是朱标死之前老朱可并没有立朱允炆当皇太孙,说明他并不是因为多爱这个孙子才选择他,而且他的合法性也存在疑问,朱允炆其实是朱标死后老朱不得已的一个选择。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放弃了他所有的儿子,要知道对付那些权臣,这些儿子们显然比他的孙子更有优势。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6418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不要二分法
在第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8楼的发言:......
按明朝制度,太子、藩王的正妻就是“妃”,其他侧室是没有“妃”的封号的。关于朱标的传记《明史》卷115 列传第三,已经很明确记载“太子元妃常氏,继妃吕氏”,同样关于朱允炆的编辑本段明史 卷四 本纪第四也记载“懿文太子第二子也。母妃吕氏”。加之吕氏在朱允炆即位后,是被封为皇太后的。因此吕氏获得妃的封号是在朱标生前的,也就是“继妃”,继承元妃常氏的正室位置。
一个“妃”字已经足够证明吕氏是太子的正室。而继妃的“继”可不是嘉号,太子、藩王的正室“妃”按明朝制度,生前可没有嘉号的前缀。继妃已经清楚明了的说明吕氏在常氏死后被扶正。
朱元璋、朱棣虽然在正妻死后不再立皇后,但是他们毕竟有过一个皇后。而朱标要是活着即位的话,他不可能单单立一个死去的正妻为皇后。在礼法制度上,朱标都要为自己立一个正室。
常氏死时,吕氏尚不正,当时有吴王出世,允炆才一岁,看不出良莠,为什么不先立吴王呢?太子尚在世,干嘛急着立太孙?相反,太子不能当鳏夫,太子妃倒是要急着立!到了朱标去世,作为嫡子中的最年长则,朱允炆是宗法制度中毫无争议的大明帝国继承人!本文内容于
9:43:01 被风楚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597671 工分:5453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不要二分法
在第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2楼的发言:LZ根本不懂宗法。
朱标的原配是常遇春的女儿,但是常小姐却早早病逝,朱标当然不能一直做鳏夫,于是朱标把吕氏扶正成为继太子妃。这样一来,不但常小姐的儿子是嫡出,继太子妃吕氏的儿子一样是嫡出。
朱标的最年长的嫡子已经去世,也没有后代,那么就剩余的嫡子按年龄排序,朱允炆是最年长的嫡子,他理所当然要成为皇太孙。
朱老四用了很多手段攻击朱允炆,但是他一直不敢再宗法制度上攻击建文帝,因为在宗法制度上朱允炆继位是名正言顺的!
太祖实录没有吕氏被册为太子妃的记录啊,吕氏继任新一任的太子妃的记载在哪里?
按明朝制度,太子、藩王的正妻就是“妃”,其他侧室是没有“妃”的封号的。关于朱标的传记《明史》卷115 列传第三,已经很明确记载“太子元妃常氏,继妃吕氏”,同样关于朱允炆的编辑本段明史 卷四 本纪第四也记载“懿文太子第二子也。母妃吕氏”。加之吕氏在朱允炆即位后,是被封为皇太后的。因此吕氏获得妃的封号是在朱标生前的,也就是“继妃”,继承元妃常氏的正室位置。
一个“妃”字已经足够证明吕氏是太子的正室。而继妃的“继”可不是嘉号,太子、藩王的正室“妃”按明朝制度,生前可没有嘉号的前缀。继妃已经清楚明了的说明吕氏在常氏死后被扶正。
朱元璋、朱棣虽然在正妻死后不再立皇后,但是他们毕竟有过一个皇后。而朱标要是活着即位的话,他不可能单单立一个死去的正妻为皇后。在礼法制度上,朱标都要为自己立一个正室。常氏死时,吕氏尚不正,当时有吴王出世,允炆才一岁,看不出良莠,为什么不先立吴王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6418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不要二分法
在第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2楼的发言:LZ根本不懂宗法。
朱标的原配是常遇春的女儿,但是常小姐却早早病逝,朱标当然不能一直做鳏夫,于是朱标把吕氏扶正成为继太子妃。这样一来,不但常小姐的儿子是嫡出,继太子妃吕氏的儿子一样是嫡出。
朱标的最年长的嫡子已经去世,也没有后代,那么就剩余的嫡子按年龄排序,朱允炆是最年长的嫡子,他理所当然要成为皇太孙。
朱老四用了很多手段攻击朱允炆,但是他一直不敢再宗法制度上攻击建文帝,因为在宗法制度上朱允炆继位是名正言顺的!
太祖实录没有吕氏被册为太子妃的记录啊,吕氏继任新一任的太子妃的记载在哪里?按明朝制度,太子、藩王的正妻就是“妃”,其他侧室是没有“妃”的封号的。关于朱标的传记《明史》卷115 列传第三,已经很明确记载“太子元妃常氏,继妃吕氏”,同样关于朱允炆的编辑本段明史 卷四 本纪第四也记载“懿文太子第二子也。母妃吕氏”。加之吕氏在朱允炆即位后,是被封为皇太后的。因此吕氏获得妃的封号是在朱标生前的,也就是“继妃”,继承元妃常氏的正室位置。一个“妃”字已经足够证明吕氏是太子的正室。而继妃的“继”可不是嘉号,太子、藩王的正室“妃”按明朝制度,生前可没有嘉号的前缀。继妃已经清楚明了的说明吕氏在常氏死后被扶正。朱元璋、朱棣虽然在正妻死后不再立皇后,但是他们毕竟有过一个皇后。而朱标要是活着即位的话,他不可能单单立一个死去的正妻为皇后。在礼法制度上,朱标都要为自己立一个正室。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7201 工分:18705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是在为朱棣正名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597671 工分:5453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2楼的发言:LZ根本不懂宗法。
朱标的原配是常遇春的女儿,但是常小姐却早早病逝,朱标当然不能一直做鳏夫,于是朱标把吕氏扶正成为继太子妃。这样一来,不但常小姐的儿子是嫡出,继太子妃吕氏的儿子一样是嫡出。
朱标的最年长的嫡子已经去世,也没有后代,那么就剩余的嫡子按年龄排序,朱允炆是最年长的嫡子,他理所当然要成为皇太孙。
朱老四用了很多手段攻击朱允炆,但是他一直不敢再宗法制度上攻击建文帝,因为在宗法制度上朱允炆继位是名正言顺的!太祖实录没有吕氏被册为太子妃的记录啊,吕氏继任新一任的太子妃的记载在哪里?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002308 工分:262069
/ 排名:240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风楚
在第2楼的发言:LZ根本不懂宗法。
朱标的原配是常遇春的女儿,但是常小姐却早早病逝,朱标当然不能一直做鳏夫,于是朱标把吕氏扶正成为继太子妃。这样一来,不但常小姐的儿子是嫡出,继太子妃吕氏的儿子一样是嫡出。
朱标的最年长的嫡子已经去世,也没有后代,那么就剩余的嫡子按年龄排序,朱允炆是最年长的嫡子,他理所当然要成为皇太孙。
朱老四用了很多手段攻击朱允炆,但是他一直不敢再宗法制度上攻击建文帝,因为在宗法制度上朱允炆继位是名正言顺的!对头,朱老四连建文帝奸及老妇都敢编,就是没敢在宗法上攻击他,楼主如果生在那个时代,这个马屁应该拍到蹄子上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191760 工分:378
左箭头-小图标
兰州你把朱元璋当傻子啊,汉朝灭亡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外戚。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64189
左箭头-小图标
关于吕氏,朱老四也不得不承认她是继妃,也就是新一任的太子妃。如果朱标活着继承皇位,他理所当然的要立皇后,吕氏就是当然的皇后。朱允炆属于嫡出是毫无疑问的。照LZ的理解,武媚娘的几个儿子都不应该属于嫡子,“因为唐高宗之前有过皇后”,是不是武媚娘的皇后地位和几个儿子统统都是非法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64189
左箭头-小图标
LZ根本不懂宗法。朱标的原配是常遇春的女儿,但是常小姐却早早病逝,朱标当然不能一直做鳏夫,于是朱标把吕氏扶正成为继太子妃。这样一来,不但常小姐的儿子是嫡出,继太子妃吕氏的儿子一样是嫡出。朱标的最年长的嫡子已经去世,也没有后代,那么就剩余的嫡子按年龄排序,朱允炆是最年长的嫡子,他理所当然要成为皇太孙。朱老四用了很多手段攻击朱允炆,但是他一直不敢再宗法制度上攻击建文帝,因为在宗法制度上朱允炆继位是名正言顺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34条记录]&分页:
&对建文帝朱允炆得位不正,抢了本属弟弟的皇位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文帝朱允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