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宁波市妇儿医院这四门专业课哪个更重要,重点是哪些

数控技术示范性专业
自我评价报告&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教育厅创办,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具有专科层次招生的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创办于1963年,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实力雄厚、办学经验丰富、办学成绩显著的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坚持改革创新,在构建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致力于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实训基地,使学院的教学进入良性循环。学院现有校园占地总面积达1092.7亩(其中1000亩的新校区征地正在进行中),固定资产1.3225亿元,校舍建筑面积107250平方米,在籍学生5700余人(其中校本部4427人),各类实训设备总值3132万元。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170人,其中,高级职称占25%,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28%,“双师型”占35.6%。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市场需求,在教学工作委员会的论证下,学院确定了“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应用电子技术”
和“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等四个专业为重点发展专业,并以此为核心开展实训基地建设。
数控技术专业开设已经有9年历史了,其作为学院的重点专业,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中积累了不少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以能力为本,重视实践教学,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
一、专业定位与办学思路
学院自1996年就开始招收“数控技术”专业的中专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办学经验。在学习研究探索高职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新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办学思路,自觉按高职教育规律办事。数控技术专业经历了从三年制向两年制变革的过程,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能够使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实现目标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模式、教学条件、教学方法、课程教材、实操实训等紧扣社会市场人才需求与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技能要求,较好地适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要求学生毕业后取得双证,即高职毕业文凭和数控铣工中级证,从而实现毕业生到企业直接上岗的目标。
数控专业以就业为导向、面向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以市场人才需求设置专业,以专业岗位需要改革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要求调整课程内容;以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为载体,以职业教育的本质为指针,以有限的学制时间为依据,研究课程整合,试行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融的一体化教学,强化实践环节”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04年继续扩大相关专业贯彻高职教育和教学改革理念,逐步推进专业改革实践探索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三改二”的学制改革,加快高技能紧缺型人才的培养。经过两三年的努力,逐渐建立了清晰,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
由于我院领导班子注重专业建设工作,做到“以教学为中心”,使我院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我院被教育部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院校”之一,同年出现了一批《机械基础》、《数控加工工艺》等省内精品课程。
二、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
(一)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学院明确了专业规划的原则,总体目标和措施,确定了“数控技术”专业为学院重点专业。同样系部明确了今后几年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新专业的设置目标,重点专业的建设方法,特色专业的建设原则,未来几年系部的专业建设规划和措施。通过这些建设规划,使重点专业的建设目标明确。数控专业发展总目标:中期省级示范性专业,远期国家级示范性专业。
针对“数控技术”的特点,我们明确了师资队伍建设方法、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和途径、教材的建设规划等,使专业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二)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1.师资建设
数控技术专业是培养具有较高机床操作技能,懂得机床维护,掌握并能制定数控加工工艺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因此该专业的师资建设应以培养和引进在数控加工工艺方面有较高技能的企业人才为主。
在专业的师资结构建设方面,引进人才尽量为副高级及以上人才,以提高高级职称师资比例,并且形成初、中、高级职称合理比例和老、中、青合理的年龄架构,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职教师培养培养方面重点是对教师的进行数控技能培训和企业锻炼。师资建设目标如表1所示。
师资建设目标表
高级职称比例
双师型人才比例
2003(近期)
2005(中期)
2008(远期)
2.生源建设
优良的材质,才能保证生产优良的产品。应大力加强专业生源建设,吸纳相应层次优秀的生源,保证专业发展后劲。同时,优秀生源一般在工作中有优异的表现,能扩大专业乃至学校的影响,促进学校和专业的招生,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生源建设对外可采用广告,实行大学开放日,到中学作宣讲等多种形式。和中学建立良好的联系,如邀请中学校长参观等,将有助于吸引生源,高考前深入学生中介绍专业情况,提高学生认识,能建立起有利的专业导向,提高生源质量。
对内建立学生反馈机制,重要的是及时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使学生热爱学校和专业,这样使学生成为学校和专业的热心宣传者。
适当扩大招生范围,比较容易吸收优秀生源。
中期专业生源质量应达到同类院校中高水平,专业学生总数达到150人,远期可达到300人以上,生源质量达到同类院校较高水平。
3.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首先需建立稳定、完善符合高职特点的课程体系。具体建设措施在教学改革中叙述。
课程建设中心是建设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其它课程的发展。目的带动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在教研室内选择一门适宜课程。对教研室所设的课程进行研究、分析和设计,分析哪些是重点课程、前沿课程,并进行课程设置,即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进行学科及其结构、顺序和课时分配。其次需要完成课程操作文件,亦即编制授课计划、教学大纲、任务书、指导书,多媒体课件和教材等一系列工作。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提炼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具、试验等一系列教学元素。最后,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使评估能正确反映教学的水平。
此外对专业的课程需要研究出本专业需整合的课程,探索出课程的整合思路与整合方法,为改革服务。
中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文件、教学方法等能比较稳定,形成本专业的课程特色,并完成一门学校和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远期,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文件体系和制定制度,完成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
4、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目的有两点:一是选择或编写符合教学要求的优秀教材,为教学打下物质基础。二是出版教材,提高本校专业影响力。
近期应以选择教材为主,积累经验,为编写满足本校专业特色的教材打下坚实基础。之后,应结合教案,编写满足专业特色的教材,并不断完善。教材选择原则是内容具有先进性、实用性、难度适中性。选择对象是以高教等质量较高的出版社为主,以全国性的高职专编教材为主选教材。近期基础性的课程教材稳定下来。中期产生成熟的自编教材。远期编写一批在全国较具有影响力的教材。
高职教材编写思路不应走由教材到教材的编写老路,而应该由生产知识到理论知识再到教材的思路,如图1:
教材编写思路图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高职的教材具有实用,综合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培养方案,应该采取不同的课程整合。教材的课程整合应以实用,够用的原则来进行。满足整合要求的教材主要以基础性,需综合的教材为主。初步考虑有两种整合教材:制造基础-应包括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夹具、刀具、金属切削原理、工艺规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数控加工工艺,包括数控机床常用刀具、夹具的知识,数控加工工艺知识;CAD/CAM软件应用,包括常用CAD软件知识和常用CAM软件知识;数控机床技术,包括数控机床工作原理、机床结构、数控手工编程等方面知识;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可包括液压传动,电机拖动,机床电气控制,数控原理与系统,PLC等知识。
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音像制品等立体化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对于每门专业课程应有相应的立体化教材相配合。
中期几门主要课程完成多媒体课件,远期专业所有必修课程应有对应的多媒体课件,所有实训课程应有相应的教学录像。
5、教学改革
中国的高职是近几年才蓬勃发展起来,高职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认识、高职的培养模式,终身教育中高职与其他层次教育的沟通、技能认证框架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方式等方面都还很落后,在这种大的国家背景下,无疑给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增加许多难度。
以高职两年制改革为契机,深化教学改革。数控技术与应用专业改革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两制高职培养目标的研究
此研究主要通过调研的方式完成。调研对象应该集中在数控设备加工企业,数控设备生产企业,数控系统生产企业。各种企业根据市场人才吸纳的程度保持一定的比例;调研方式可以通过企业现场调查,人事部门调查,企业负责人调查,各岗位技术人员调查,电话采访等多种形式;调查内容主要应在广东省数控技术专业人才企业分布情况,企业规模及数控设备应用情况,数控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岗位,岗位所需技能,岗位所需知识、素质,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方式等几个方面。
(2)数控专业两年制培养模式的研究
此研究在高职培养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通过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国内同行的交流和自我探索、积累经验来完成。首先在同行的交流的基础上完成培养模式的规划,其次在此模式基础上制定培养方案,最后在实施中积累经验,对比实施的效果,对模式进行调整。
(3)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根据该专业人才岗位所需技能、知识、素质的调查,以及培养模式,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数控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课程体系的优化问题。大多数高职沿用的是本科的宽基础,重学科课程体系,这与高职的培养方式和教育特点不相一致。因此应该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去掉不必要的知识或重复讲授的知识,或者对一些相关知识进行大力整合,突出岗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正真做到学以致用。第二,课程体系制作规律的问题。对课程体系大力调整的同时,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无视课程体系规律而随意调整课程。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模块化、通用化,这在国外课程体系设计上已经应用很普遍。只有模块化才能适应技术的发展要求,满足课程体系的柔性,只有做到通用化才能增强课程体系的刚性,满足专业课程长期的稳定性。第三,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的比例问题。根据现有的资料和教学经验来看,本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如达到1:1较好。
(4)课程内容的研究。课程内容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理论课程的整合,需要根据专业的情况确定专业的课程,特别对于专业两年制,整合力度应该更大。第二是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可以采用先理论后实践,先实践后理论,实践与理论完全融合等多种形式,整合方法要根据内容,根据设备情况而异。课程内容有一个不断调整和摸索过程,最后达到稳定效果。第三是课程内容与证书融合。双证教育的落脚点在课程及内容,因此确定证书技能框架,对框架进行分解,整合到各主干课程中去是课程内容研究的重要方面。
(5)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研究
高职培养的目标有自身的特殊性,所教授的对象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具有自身特点。高职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研究是提炼出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针对每种方法手段研究出适用范围和应用方式,并且探索出适合高职特点的新方法、新手段。这些都需要针对课程进行,并且不断应用和调整。
(6)评估体系的研究
建立正确合理的高职评估体系,将有助于对前述所有改革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便作出及时的调整,而且也能保证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校的教学水平作出正确合理评价。评估应建立在公正、多方论参与的基础上,保持评估的公平性和正确性。评估应有正确的流程,相关操作文件和佐证文件做支撑,更重要的是针对每一门课程,评估应建立统一的课程评估标准。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针对两年制的改革,近期对教学改革做一些探索,中期完成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形成一定成熟的两年制教改方案,远期形成合理的两年制培养模式,创新的专业课程体系,稳定实用的教学内容,完善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合理的评估体系。
6、实验实训室建设
数控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可分为三大类:数控加工、CAD/CAM、数控设备诊断维修试验实训室。数控加工是最重要的专业实训室,CAD/CAM实训室是专业手段应用实训室,数控诊断维修实训室是本专业的辅助实训室。
近期建立起数控加工、CAD/CAM两个实验实训室、中期完成数控设备诊断维修试验实训室部分建设,中远期加强对数控加工实训室加工中心设备的投入,完成数控设备诊断维修实训室中数控设备拆装、数控系统部分的建设,形成数控技术与应用专业完整的实训室。
试验实训室建设方式近期以购买设备为主,中远期以教师开发为主。
对于数控加工实验实训室(即实训基地),应逐步建设为标准企业车间形式。从工作打卡、任务分派、工艺卡片、质量检验、工序转移到各种操作手续填报等,和车间完全等同,使学生不但完成实训任务,而且也熟悉了工厂的工作流程和要求,工作后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环境,提高竞争力。
7、校企合作建设
校企合作是加强职业教育专业运用性的捷径。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相关度,加强专业的适用性,必须了解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于特定职业岗位群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而企业最了解职业岗位群的职业需求,所以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一个重要环节。
根据数控专业知识特点,本专业应选择三类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数控系统生产企业、数控设备生产企业和数控设备使用企业(主要为模具企业)。在合作中,本专业主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实习基地建设
通过和企业合作,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自己工作有一个感性认识,使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数控技术形成一个较全面的认识,而且也使自身能力素质得以提高,比如职业道德的建立,协作精神的培养、意志力的锻炼,工作环境的了解,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只有建设好实习基地,才能充分显示出专业发展的特色。
(2)共同制定学生培养方案
因为学校培养的学生就是在这些类型企业工作,所以合作企业最了解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所需的技能、知识和素质。通过聘请合作企业经验丰富人员参加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培养方案制定,使得教学计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的学生也更具有竞争力。
学校培养方案和计划是需要不断完善的,而这种完善又需要在与企业的不断交流中实现。通过和企业合作,建立起学生培养反馈机制,能够及时从企业和分配的学生那里发现教学方案的缺陷,教学方法的不足,从而使这些得到及时的改进。
(3)及时了解市场需求
因为数控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所以市场对数控技术应用方面人才的要求和需求会不断变化,通过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学校能及时了解到市场的变化,从而对教学计划和招生计划作出相应调整。
(4)“订单”式培养人才
校企合作的基础应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只有如此,才能牢固。互惠互利的最好方式是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即学校是企业培训机构的延伸或者企业人力资源的供应部门,而企业是学校人才培养最后工序的基地或是人才的归宿。如能采用“定单”式人才培养方式,将是校企合作的最好方式。即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状况,拟订人才需求计划,和学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学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到企业工作,这样的培养方式效果最好,最有针对性。
(5)促进双师队伍建设
只有建立一支既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双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水平的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通过校企合作,派部分老师到实习基地企业工作半年到一年,能极大地提高这些教师的实践能力,也相应推动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校企合作形式有多种,较低即实习基地建设;其次是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委员会形式,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最高形式是企业参股,学校专业按企业“订单”培养所需人才,企业与学校结成紧密共生体,共同发展。
中期应建设成比较完备实习基地,远期实习基地完备,并有紧密合作企业。
8、培训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培训、生产、科研和教学之间是一种紧密互动关系,培训、生产、科研是教学的基础和发展,而教学又促进培训、指导生产、提高科研水平。
培训,教学的特殊表现形式,也是教学完善和提高的催化剂。培训,是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某一类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形式,它具有强度大、教学水平要求高等特点,相当于正规比赛,能够较快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因培训时间短,所以能较快发现教学效果,从而完善教学也较快。应积极创造培训教学,并鼓励教师参加,促进专业发展。
生产,教学的归宿和方向。专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能从事专业生产的高级应用人才,教学的内容,方式,目标等都由生产决定。教师从事生产,才能把握教学的方向,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从事生产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利用实训设备,为企业从事生产服务。二是到企业现场服务,解决生产问题。
科研,专业水平的标志,教学发展的重要支撑。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要求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必须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必须不断更新,这种调整均须以科技研究为后盾。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双重任务。科研,应以满足教学仪器开发为基本点,向企业服务性科研发展。中期,本教研室应完全有能力承担教学科研,并开发一批满足本校专业和外校专业的教学仪器,完成两项省级项目的申报。远期,应开展企业科研,具有为企业改造和开发一般数控设备能力,并开展相应服务,并且申报成两项国家科研项目。
(三)实施方案
根据以上专业建设规划,制定了以下的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如表2所示。
完成师资建设规划
引进专业高级人才2-3名,
完成对教师技能的培训,双师型80%,高级职称75%。
培养出2名技师型人才,全部教师具有实训操作教学水平。
完成对部分教师的企业在职培训和年轻教师引进。
高级职称80%,双师型85%,老、中、青3:5:4。
专业人数300人,质量达到中上水平
专业人数600人,质量达到较高水平
确定主干课程
两门省级精品课程
较完善的课程教学文件体系
完善多媒体配套课件和实训课程录像
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每门课程都有较成熟的教学方案
选择高职教材比例90%
自编1-2门国家级教材
完成专业主干课程教材编写
所有编或选教材完全符合专业要求
编写2门国家级影响教材
两年制试点申报
选择一个班进行两年制试点
进行两年制改革全面实践与理论探索
总结第一轮两年制教改经验并完善
总结第二轮两年制教改经验并完善
形成比较成熟的两年制教改方案
实验实训室建设
实训室建设规划
建成数控加工、CAD/CAM实训室
诊断维修实训室部分设备购买
实训室建设全部完成
校企合作的规划
建立部分企业实训基地
建成满足专业需求的实训基地
与部分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实现专业的订单式培养
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培训项目与计划的制定
完成1-2项培训项目,和2项院级科研项目
完成1-2项研究项目
申报成1门省级科研项目和参与企业生产项目
在高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与研究水平
申报成1项国家级项目,平均每人每年国家级论文1-2篇
省级示范性专业
国家级示范专业
三、人才培养模式
(一)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两年制数控技术专业实施“1233”型教学(或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锁定专业培养目标,依据高职教育、教学规律,两大教学体系中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科学地安排在“三个教育阶段”中,实施“三个结合”,学生从入学就接触专业,专业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三个教育阶段不断线,形成“实践——理论——实践”螺旋式推进的教学模式。具体解释如下:
“1”:确立一条教学主线(即以数控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
“2”:构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大教学体系,支撑专业教育全局。
通过课程的模块化和课程的整合、综合化,重组与优化课程内容,弱化课程的学科性,强化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突出高职特色。从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出发,以应用为主旨,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相对独立、并行并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教学新体系。
“3”:教学上实施理论与实践、产学研、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三个结合。
实施“三个结合”是培养高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理论与实践结合”是认识事物、掌握规律的基本方法,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产学研结合”的内涵是,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结成办学伙伴关系,成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权利与义务对等、互惠双赢的合作运行机制。合作双方共同参与制订、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共同负责培养学生,为学生提供两种学习环境(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两类教师(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和研究所专家)、两种课堂(教室、实验室和生产现场),教学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相结合,使学生置身于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中,经受教育训练,并可及时获得最新的实用技术信息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目的是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进行相关的课内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某些非技术性素质教育。改变过去高职教育中只注重单一职业化技术能力教育,而忽视人才的全面素质教育的倾向,全面实现高职培养目标,适应时代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3”: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划分为初级培养、强化教育、综合提高三个教育阶段。
三个阶段的设定为“两大教学体系”的运行、“三个结合”的实施提供了时空条件,也为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搭建了平台。是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一体化,专业技术能力与素质教育贯穿始终,摆脱学科型教育模式的束缚,打破课程编排“三层楼”的旧框架,构建“实践——理论——实践”型的新模式,形成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举措。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主线大纲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制定的,是专业教学的总纲,它与“1233”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同为制定本专业教学计划的依据,也是实施教学检查的依据。
(二)专业培养目标与业务规格
1.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向设备及制造行业,从事数控加工设备的操作、工艺制定、编程、维护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业务规格
(1)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工作能力:
①文字处理、计算机绘图、网络使用等计算机应用能力;
②一定的外文笔译和口译能力;
③机械制造基本能力;
④电气控制基本能力;
⑤数控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
⑥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能力;
⑦CAD/CAM技术应用能力;
⑧数控设备选型及验收能力;
⑨现代化生产车间班组的管理能力;
(2)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须获得如下证书:
①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水平等级测试国家级二级证书(根据广东省要求);
②外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证书(根据广东省要求);
③数控铣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必考);
④毕业证书(在达到教学计划规定的要求并获得必须的证书后方可获得)。
3.学生必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政治思想素质
热爱祖国,有事业心、责任感,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开拓、进取、创新精神。
邓小平理论概论、军事理论课、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律基础
明礼诚信、助人为乐、团结友善、奉献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知法守法
自尊、自爱、自强、认真、刻苦、严谨、谦虚
伦理学、成功素质训练
有一定的中外历史、地理、文化、宗教、艺术、语言等人文知识
文学欣赏、音乐欣赏、合唱艺术
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鉴赏力,有一定的业余爱好
应用文写作、音乐欣赏
商品、市场、竞争、风险、环保、国际观念等
社交礼仪、国际热点知识、中国当代社会问题
善交际、会合作、尊重人
有效沟通技巧、心理学
计算机知识
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具有计算机绘图知识及C程序设计知识
计算机应用基础
具有一定外语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外语的基础及应用知识
电工电子知识
具有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及单片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应用知识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
能用工程语言(机械制图)正确表达的机械装配关系及零件图
机械制图【一(上)】
专业基础知识
具有机械设计基础知识、掌握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具有通用标准件的选用知识
数控机床验收及结构知识
具有数控机床结构、原理、特点知识;具有数控机床的各主要指标验收知识
数控机床加工与编程知识
具有数控机床加工工艺知识与编程知识;具有工艺设计与刀具选择方面的知识
CAM软件应用、PRO/E与模具设计、数控加工工艺、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与维护知识
具有数控系统原理及接口知识;具有PLC原理机应用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编程知识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
数控机床的检测与维修知识
具有数控机床的基本知识;掌握数控机床上常用的检测元件的原理与应用知识、具有数控机床的诊断知识
数控机床、数控机床电气控制
数控设备管理知识
具有一般企业或设备的管理知识和质量控制知识
质量管理、生产管理
计算机应用能力
学生可以熟练使用计算机绘图、对复杂零件进行造型、编程等能力
机械制图【一(下)】
可以看懂外文的技术资料,具有适应岗位要求的读、写、听、说、译(口头、书面)能力
专业英语(分解到主要专业课中)、外语竞赛
技术创新能力
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或技术改造;对数控产品或设备进行技术革新;
数控专业综合训练
可持续发展能力
了解和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具有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能力;了解和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特种加工技术的学习能力,具有模具设计与加工能力;通过查阅专业手册及相关资料可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能力
PRO/E与模具设计、网络技术与应用、工业机器人、现代制造技术、多媒体技术
技术应用能力
机械制造基本能力
掌握机械读图和制图的基本能力;掌握常用机械加工方法的工作原理、工艺特点、质量保证措施,以及常用机床的性能、工艺范围。会通用机加工种的操作
金工实习、制造基础
电气控制基本能力
能读懂电工基本电路,熟悉各种电子元器件,会用电工电子仪表;具有读懂电气原理图的能力;可以对数控系统的参数进行设定;能调试及运行自编的PLC程序;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
数控机床应用能力
熟悉数控车床、铣床、加工中心的操作,掌握数控指令的意义及使用;根据图纸能进行机床加工;能进行自动编程;能看懂机床机械、电气说明书等。
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数控加工工艺、数控专业综合实训、数控机床电气控制
数控机床验收与维护能力
掌握数控机床几项重要指标的意义及验收要点
数控设备管理销售
对数控车间或工厂进行管理,包含产品质量管理
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理智、坦诚、热情、乐观。
(相关课外活动)
有朝气、沉着、刚毅、执着。
(相关课外活动)
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大学生心理学
身体发育、协调性良好,适应能力强,有一定保健知识和运动习惯,达到大学生体能标准
生理卫生、体育
(四)教学要求
本专业教改方案以数控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理论与实践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两大教学体系,将能力素质培养的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并保证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培养三年不断线,实施“三个结合”,教学遵循“实践&&——理论——实践”双循环、螺旋式推进的模式,经过三年的教学,将学生从高中毕业基础提升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水平。
第一阶段&——初级培养阶段
学生一入学就接触专业,通过专业认识实习和专业概论教育,使学生认识本专业的性质、任务、应用范围,熟悉工业化生产的环境,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培养敬业的思想,工程生产中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工人阶级的高尚情操,吃苦耐劳及奉献精神。
第二阶段——强化教育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各类实习、设计、实训,对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进行强化教育。这个阶段的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结合,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和力度。
第三阶段——综合提高阶段
这一阶段是主要是培养综合运用所学技术理论知识进行数控加工、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数控编程、数控维护维修等技能的培养及岗前培训。与企业大力合作,实施产学研结合及专业横向拓展、纵向提高,跟踪专业发展动向。
上述三个阶段的要求是:实习教学的全部教学文件充分(包括:实习大纲、实习计划、实习教材、实习指导书及实习报告)。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制定完善的考核标准。
四、师资队伍建设
1.16,455%180%
2.有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并形成学术梯队。王浩副教授、系副主任,完成校内项目3项;陈力捷老师完成省级精品课建设2项,获院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漆军完成省级精品课建设1项。
3.本专业现有
主讲教师8人,主讲教师中副高以上教师比例为75%;副高以上教师每两年为学生讲授两门以上课程(或讲座)。专职教师近三年共发表论文43篇,其中
主讲教师发表29篇,近三年每年人均公开发表1.2篇。
广大教师热爱学生,忠诚教育事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师德师风建设取得突出成绩,其中1人还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5.学院和系部制订了符合实际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特别是年青教师的培养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6.制订了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听课评课制度等一系列鼓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政策和措施,并执行良好;
7.自2002年正式成立数控技术以来,
专业教师每两年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
五、实践教学条件
“数控技术专业”作为学院的龙头专业,重点建设了数控实训基地。拥有数控加工实训中心,
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场所,设备先进,使用面积为3630.34m2,同时拥有591
m2,的计算机房,拥有4个挂牌的校外实训基地,并建立了良好的运行机制。
2.目前数控专业的学生基本能实现”双证毕业”,学校积极组织学生申请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数控专业的学生可以参加“中高级数控铣工”,“机械CAD”
,“电工上岗证”,“中高级电工”等证书的培训和考核。
3.教学仪器设备能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实验开出率基本达到100%。
4.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高,精心维护,使用效果好。
六、教学经费投入
日常教学经费能充分保证正常教学,每年投入足够的专业建设专项经费,满足专业办学条件建设的需要。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本专业总人数
教学设备总值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大于10%)
生均(大于5000元)
1.根据本专业特点制订教材建设规划,且执行情况良好;
2.遵循高职办学规律,建立合理的教材选用制度,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教育部推荐的优秀高职高专教材,年第二学期选用高职高专教材9本,占60%,
年第一学期选用高职高专教材16本,自编教材1本,占76%,
年第二学期选用高职高专教材23本,自编教材1本,占80%.
年第二学期选用高职高专教材25本,占100%;均超过60%;
3.本专业图书资料充足,满足教学需要,生均专业图书22.2册;
4.有一定数量较高水平的自编教材或讲义,自编教材或讲义12本。
数控专业的图书达6579册,期刊1451种,为该专业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满足了教学要求。
八、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1.&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先进的数控技术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媒体不断呼吁“高薪难聘高素质的数控技工”。教育部等七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决定在90所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并逐步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学制从三年改为两年。
制定和实施两年制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之一,在于开发新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利用职业资格比较法,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开发与改革。
(一)两年制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推行两年制的高职办学体制,能促使高职教育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快、更好地适应市场对技术和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由于两年制的学制较短,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上,应仔细调研、斟酌,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最有用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把最有用的技能传授给学生。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是课程体系开发的前提。在两年制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中,我们运用职业资格比较法、针对本专业所覆盖的岗位及职业资格证书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系统地分析从业者应承担的工作责任和必须相应具备的专项职业能力,并据此确定了专项职业能力应包括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际操作技能。
教育部2003年7月《关于数控人才需求与数控职业教学改革的调研报告》中已经把数控技术人才需求的层次结构和企业未来数控人才需求趋势阐述得非常明确。数控高职高技能型人才定位在“灰领层”——即会编程又能进行熟练操作,还能进行数控设备的维护与维修。
我院专门成立了数控教改小组,在广东省内珠三角周围进行了调研、走访。在我们所调研的企业中,国营大中型企业各岗位需要的技能比较专业,操作员通常就是操作员,只要能熟练操作机床即可,而程序一般由其他岗位的程序员(工艺员)负责编写。这些在车间一线岗位操作的人员,多半是技校或中专毕业生,甚至有的是从社会招聘来的高中生,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即上岗。而一些中小型企业,尤其是珠三角一带的私营企业,大多需要复合型人才,即能操作、会编程且能进行工艺制作、甚至能进行设备维护及故障诊断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从数控类高职或大专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他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个阶段是在车间进行数控设备的操作及维护。经过一年到两年,有的做了工艺员或程序员、有的做了设备维修员、也有的做了车间管理者,同时,由于我国还是一个数控设备的生产大国,在广东有不少设备生产企业,这些企业还需要设备的安装、调试及销售人员。
通过调研和各种信息分析,我们确定了数控技术专业的主要岗位:数控设备的操作及维护、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加工程序编制、数控设备或数控系统的营销与技术服务、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修等。
(二)职业能力的分解与“双证书”结合
在高职人才的培养上,应该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即以能力为本位构建培养方案。我们首先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以数控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支撑,明确数控专业领域核心能力;同时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数控铣床或加工中心高级工)的要求,围绕核心能力培养,构建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通常分为一般能力和核心能力。如图3所示,为数控技术“灰领”人才的职业能力分解图。
职业能力分解图
(三)核心课程的整合与确定
我们根据教学规律要求和核心能力的可融合性,首先组合设计出许多教学模块,同时参照广东省技能鉴定中心的高级数控铣工/加工中心鉴定考核大纲的内容要求,有重点的取舍模块内容;然后进一步明确各模块在学生未来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完成模块教学应采取的活动方式、模块的权重和分值(学分)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等,确定模块教学所需的时数。最后将教学模块合理归类,组合为课程。
如表1所示,为数控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分解表(在此省略了各部分细化的知识模块)。
按学科体系规律,我们把数控技术专业所需的能力分为职业基础能力、机械能力、电气能力三大部分。根据核心能力和一般能力要求,我们又将每种能力分解为几个主要专项能力;每项主要能力需要的知识内容在表中列出。
知识、能力(主要技能)分解表
主 要 能 力
对 应 知 识 内 容
对 应 课 程
整合后的课程
职业基础能力
数控专业常用英语(包括机床操作菜单、应用软件菜单、数控系统专用单词、报警信息等)
(在各专业课中及毕业设计中)
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知识与办公软件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
信息管理与网络知识
识图与绘图
机械制图、Auto
机械制图、Auto
机械加工能力
传统机械加工能力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金属切削原理
金属切削原理与设备
机械加工设备
典型零件机加工艺
机械加工艺
常用刀夹具
数控加工能力
数控加工工艺
数控加工工艺
*数控加工工艺
*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
CAM软件应用
*PRO/E与模具设计
数控专业综合实训
毕业设计及制作
数控机床操作
数控机床操作
数控软件应用
CAM软件应用
PRO/E软件应用
数控设备能力
数控设备机械基础能力
机床常用机械元件
机床常见机构
液、气压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
液压与气动
数控机床结构
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
机床侧(外围)故障诊断与排除
数控技术及应用
数控设备精度检验
数控机床设备精度检测方法及验收
电气基础能力
电工电子技术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
数控设备能力
数控机床电气应用能力
机床电气控制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
数控系统、伺服(主轴、进给、传感器)的原理及接口
数控技术及应用
数控机床电气维护机故障诊断能力
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
典型故障诊断及维修对策
数控机床维护方法
带*为专业核心课程
1.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1)重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以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依据,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创新课程内容为目标,重组课程内容。淘汰低水平重复、陈旧性内容,采用新思维、新方法;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淡化学科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针对性、先进性。在重组课程内容基础上,以主线大纲为依据,以突出专业特点为目标,对课程进行科学地整合,优化课程结构。
①删减一些不必要的课程
去掉原教学计划中理解困难的纯理论性课程,如“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去掉一些与培养目标没有直接关系的课程,如“程序设计基础(C)”、“单片机及其应用”
课程;重新设置了实用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如“数控机床”、“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
“PRO/E与模具设计”、“数控加工工艺”等。
②整合课程内容,减少理论学时
把原计划中的“机械基础”、“液压与气动”、“数控技术应用”、“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整合为“数控机床”课程,强化学生对数控机床整体结构的认识。在数控机床结构介绍的同时,把机械基础和液压气动等基础知识融合进去,删去了力学中公式的推导过程,以介绍数控机床中常用机械零件为主,使教学内容连贯,避免了脱节和重复现象,突出了课程的应用性。
把原计划中的“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与工装”、“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整合为“制造基础”课。整合后的课程以普通机床加工工艺方法为主线,简单介绍公差配合、刀具及夹具,强化加工的方法。用较短的学时,把数控机床加工的基础做以简单介绍,其他内容在数控加工工艺中重点介绍,避免了低水平重复。同时在金工实习中强调了测量技术的应用。
新增设了“数控机床电气控制”专业课程。本课程整合了“电工电子技术”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及“数控技术应用”等课程。由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数控加工方向,对电气知识要求不是很高。在教学学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大胆改革,仅用70学时把数控技术专业有关电气最实用的部分介绍出来,只要学生能看懂数控机床的电气原理图,理解数控系统的接口及应用,对整个数控机床的电气控制有一个全面了解即可。在教学上用一体化教学的手段,节省时间,已适应高职学生的理解能力,达到应用目的。
此外,对一些课程的局部内容也进行了增减,有所侧重。如删减原计划中“机械CAD/CAM”课程着重对计算机绘图内部原理及方法知识的介绍,现注重实用性强的大型软件的使用,课程改为“MasterCAM软件应用”,使其应用性更强。
(2)构建理论课程新体系
在创新教学内容和优化课程结构基础上,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以人才培养的“三个教育阶段”为排序,构建既有高职特色又有本专业特色的理论课程新体系。
改革后的理论课程共设16门课程(包括4门专业限选课,不含任选课程),课堂理论教学时数为728学时,占总教学时数的42.9%,从而为加强实践教学提供了时间保证。
2.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增加应用性强的实训,把实训与考证结合起来。
(1)突破实践教学只限于验证性、演示性和动作技能训练的低档运行状况,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工艺性等应用性强的实验项目,实现实践教学装备的先进性和实践教学环境的真实性,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设计课题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真题真做,增加现场教学,强化岗位技能培训,及时引进本专业领域科技发展新成果。
增加“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一体化教学内容,去掉原来数控技术中的一些参观性“机床操作”实验。数控编程强调的是边讲边练,强调应用。如果单独讲编程很容易忘掉,也不利于理解。与数控机床操作一起讲解,学生可以把自己编制的程序化为加工实物,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
一体化教学内容。有些知识,在实验室中讲解,直观易懂,免去验证性实验,完成一些技术性动手训练内容。
(2)把生产实习与职业资格考核结合起来;毕业综合实践与岗前培训结合起来。科学利用时间,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开设“数控专业综合实训”,分为两个学期进行。第二学期在学完了“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一体化课程及“数控加工工艺”
课程后,开设此实训4周,主要要求学生熟悉数控机床的操作面板并对数控机床进行操作,同时按照中级工的考核内容训练学生,最后考取中级证书。第三学期在学完了高级工的理论课程并经过暑假期间在校外实训基地上岗实习训练后进行一周的提高训练,主要注重复杂零件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为数控技能大赛做准备,完成部分学生的高级工考试训练,同时为没能通过中级工考证的学生提供一次补考机会。
将传统的毕业设计改为毕业制作
让学生选择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从使用软件对零件造型、生成数控代码、切削参数的选择、零件的装夹、机床的调试、到零件的加工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岗前培训的目的,最后以毕业设计明书和毕业答辩的形式考核学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文字表达能力。
(3)根本改变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落实实践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全局中的主导地位,并按“三个阶段”形成系列,形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课程教学新体系。
改革后的实践课程共设4门课程(不包括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时数为986学时,占总教学时数的64.4%,且都为实训教学课程。
九、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我院鼓励实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如资助相关专业课的教师开发各种多媒体、一体化、模块化等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
我系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采用多媒体教学,“一体化”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推动研究性教学,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积极开展教学手段的改革,必修课中平均有37.8%(&25%)的课时使用多媒体授课。
十、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可行,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根据教学规律要求和核心能力的可融合性,首先组合设计出许多教学模块,同时参照广东省技能鉴定中心的高级数控铣工/加工中心鉴定考核大纲的内容要求,有重点的取舍模块内容;然后进一步明确各模块在学生未来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完成模块教学应采取的活动方式、模块的权重和分值(学分)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等,确定模块教学所需的时数。最后将教学模块合理归类,组合为课程
2.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开设足够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如数控铣工实训的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3.根据数控铣工和车工的岗位技能特点和要求开发了技能测试题库,有利于学生的训练和培训专业实习和实训工作措施得力,落到实处,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有力的训练。
十一、教研教改成果
1.制订切实可行的教研教改计划,积极推进”两年制”的教学改革,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组织集体教研活动;
2.从专业实际出发,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有省级教研教改课题4个;
3.”数控加工工艺”和”机械基础”两门课程获2004年广东省精品课程,并重视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
十二、产学研结合
1.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校企联合成立”数控与模具类专业指导委员会”(9人),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共同研究教学计划,落实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教育活动。
&把企业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将企业的资源同样当作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形成互补.
本专业与企业共建了4个校外教学实训基地,每年组织学生到基地实习,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就业选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在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及服务中有明显成果或效益。
十三、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机构健全,职责明确;教学基本文件齐备,管理制度健全,且执行良好;教学档案资料齐全、分类科学、收集完整,且装订规范;建立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监控机制,措施得力,教学秩序良好。
1.教学管理机构:院教务处、教学系部、教研室
2.教学管理制度:教师手册、管理制度。
3.教学管理文件: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工作计划,教师任务书、教学日历、教学总结、试卷分析、班级上课记录。
4.教学执行:教学进程表、教学日历、中教学检查自查、期末教学检查自查、目标的实施方案和总结
5.教学检查:平时听课、中教学检查教学、期末教学检查。
十四、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
1.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概论”这二门课程为主的德育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
2.建立了以“公共英语”、“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这四门课程为主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实用能力,掌握机械电子领域中的最基本理论与技能,为深入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在两年制的教学改革中,大胆的把“机械基础”及“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融合到专业课程中。学生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近三届毕业生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累计通过率为76.4%;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抽测合格率为100%,或参加省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累计通过率100%。
3.建立了以“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数控加工工艺”、“MasterCAM软件应用”、数控电气控制技术“为主的专业技术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具备和掌握数控工艺、数控加工、数控设备等专业知识,为数控加工及设备使用打好基础。
4.建立了限定选修课及任意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对学习的课程有一定的选择。
5.经过系统完整的学习,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达到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且在教学体系中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把考取职业技能证书也作为教学的内容之一,近几年在毕业前考取中级职业技能证书的学生数是毕业生数的100%。
十五、职业能力与素质
1.通过两课教育、入学教育、军训、职业讲座和就业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学生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修养,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2.加强以党建工作为中心的政治思想教育,先后培养并发展了55名学生党员。
3.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身体素质99%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根据心理健康问卷(UPI)调查分析我系学生心理健康。
4.05届毕业生98%能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5.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和寒暑假企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该专业学生还参加了“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等一系列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效果良好,其中获得“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广东赛区数控车工”和“数控铣工”第二名,“数控铣工”第四名等好成绩。
十六、学生满意度
随机调查本专业学生,对教学满意和基本满意的超过80%。陈力捷,乔西铭等老师多年教学测评前十名,深受学生欢迎。陈力捷老师还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十七、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声誉
1.近三年新生平均报到率达到72.01%;
2.近三年毕业生当年年底平均就业率为96%;
3.近三年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很高,学生就业竞争优势很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达100%,优良率为71.43%。
4.在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等一系列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我系学生叶树华获得“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广东赛区数控车工”、欧阳清江获得“数控铣工”第二名,曾庆斌获得“数控铣工”第四名等好成绩。
十八、专业特色
2004年8月,我院在招收的三年制数控技术专业学生中,本着自愿的原则,进行了第一个两年制试点工作;2005年以来数控教改小组积极研究两年制数控技术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创新。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以能力为本位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大幅度的整合课程内容,建设好专业平台课程,促进机电系相近专业“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的发展模式,形成“以数控加工为龙头,以CAD/CAM为主线,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纽带”的培养特色;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数控技术实用人才,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经过不断的努力,在两年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1233”型教学(或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锁定专业培养目标,依据高职教育、教学规律,两大教学体系中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科学地安排在“三个教育阶段”中,实施“三个结合”。学生从入学就接触专业,专业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三个教育阶段不断线,形成“实践——理论——实践”螺旋式推进的教学模式。
在课程体系上采用职业资格比较法。首先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以数控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支撑,明确数控专业领域核心能力;同时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数控铣床或加工中心高级工)的要求,围绕核心能力培养,构建课程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向多媒体教学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转变。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突出高职特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探讨“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为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在教材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上也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以就业为导向、面向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以市场人才需求设置专业,以专业岗位需要改革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要求调整课程内容;以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为载体,以职业教育的本质为指针,以有限的学制时间为依据,研究课程整合,试行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融的一体化教学,强化实践环节”,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办有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正是本着这个理念,我们的“数控加工工艺”和“机械基础”两门课程被评为2004年广东省精品课程,我们学生就业率达到了96%,企业对学生评价的称职率达1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圳远东妇儿科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