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欲 by 尸姐怎么解释这个词

  我们都知道,500年前,伟大的哲学家王阳明老祖宗提出了一个无比伟大的哲学名词——知行合一,他老人家仅仅凭借这一个名词就实现了此前1500年间(直至韩非子祖宗)都未曾有人实现过的梦想——称圣(虽然之前也有很多人被叫做圣人,比如朱熹祖宗,但依我看,他们都算不得真正的圣人,世间仅八子)。  然而遗憾的是,自王阳明祖宗以后,五百年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懂得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了,这实在是一件太过于可惜的事了。如果能把这个词的含义给搞清楚,那么人世间该少却多少悲剧啊!  那么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要先从知与行究竟是否是合一的这一点说起。  确实,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我认为,之所以会有这个疑问,是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有两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始终解释不清:  第一个现象是关于坚持  人人都知道应该努力上进要有毅力,可事实上真正能做到的很少。比如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初中升高中复读两年,高中升大学又复读两年。他跟我说过很多很多次:“哎!这两年,玩儿也没玩儿好,学也学也好!”这是他的原话。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存在过这样的心理吧?  要解释这个现象首先必须明确“知”究竟是什么意思:“知”有“真知”与“假知”之分,“知”不仅是“知道有那么回事儿”,也不仅限于知道对错,更要“真知”才行,更要一以贯之。  那么什么又是“真知”和“假知”呢?用我的这个好朋友的事例来为大家解释一下。首先,他在清醒的时候是真的知道应该努力的;但是当他抵御不住玩的诱惑时,他的头脑中就会做一个比较,是玩能够带来的快乐重要还是学习重要?很显然玩战胜了学习,这个时候的“真知”是“玩能带来快乐”,学习就变成了“假知”;快乐过后,重新意识到了玩是错误的,这个时候学习就又变成了“真知”。  真知与假知是可以转换的。真知取决于比较,5元钱大于3元钱,那么5元钱就是“真知”;10元钱又大于5元钱,那么5元钱就是“假知”。想玩的时候玩是学习的“真知”,克服想玩的欲念学习的时候学习就是玩的真知  第二个现象是关于善恶  人人都知道贪污腐败收受贿赂是不对的,是有风险也有违道德的,为什么还有人去做,而且做得远远比不做的多?这样的人他的知与行明显是“不合一”的。  道理和上一个现象是一样的,他能克制住贪念的时候“风险与道德”是真知;克制不住的时候“享受与贪婪”就是真知。  确实,真的没有人不知道孰对孰错的,关键就在取舍。这就是即使再怎样心知肚明的彼此,也要把赃款暗藏到某某物品烟酒盒等之中才敢拿出来行贿的根本原因。这也就是前段时间因为身陷陪睡门事件所带来的痛苦和屈辱无法自拔的那个韩国女星,最终自杀的根本原因。  人人都知道善恶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所有的坏人在做坏事的时候都会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例如偷窃,他们一定会暗示自己世界上的富人都是恶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再比如贪污,他们一定会认为所有的贪官都和自己是一样的…  至此情况应该很清楚了,每个人都是“知行合一的”;或者可以说知行合一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对错,区别只在于认可与不认可;或者换个说法儿可能更合适——“取行合一”,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的情况,那么他最终所做的选择,与他的行为都是合一的。  “真知”与“假知”不取决于真理,也不取决于公理,而是取决于他的‘一隅之见’(一隅之见等下解释)。  那么知行合一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我认为,“知行合一”一共包含如下九重含义  ......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亲们,如果你们觉得这一段有道理,回复超过一百个,我就把余下的内容发上来。我的整个一本书有五十万字已经完稿了。
  这一段很有道理!!  为什么回复药超过100个才发余下的内容?
  没道理,人人都努力只能带来更加剧烈的竞争,也不一定更美好  
  就是颜回呗:不二过。
  二过用现代文解释是犯相同的错误。我觉得楼上的回答很好。更接近儒家的本意。  总是想一套做一套。是学道(学)与私欲(行)纠缠最后私欲(行)取胜的结果。  颜回的不迁怒,就是心不为形役,不为物累。  以上用中庸的话来说:还是一个字:诚与否。  有诚必有形,有形必有动!有动必有变,这个变字里智慧已经包含其中了。
  不得真趣,休说知行合一,即知与行理解尚未入门,心学虽归儒,理却在禅,禅人重知,证道成佛,阳明合一,理事归一,融禅心入儒学而已,若不解善恶皆无体,人心自分别,还是在矛盾对立的自我认识中打转,绝非真知  
  @禅者眼中
12:55:00  不得真趣,休说知行合一,即知与行理解尚未入门,心学虽归儒,理却在禅,禅人重知,证道成佛,阳明合一,理事归一,融禅心入儒学而已,若不解善恶皆无体,人心自分别,还是在矛盾对立的自我认识中打转,绝非真知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我也觉得知行合一说的是知
  楼主你好,我是心学的爱好者。对于你说的关于“真知”,“假知”那一段,我有不同的理解。首先,我认为,真知就是真知,假知就是假知。不会因比较而变化。你把两个“行”混合了,我个人认为不正确。  守仁大哥在“拔本塞源”里说得很清楚,从狭义上说,你只要知,其实马上就行了。例如你知道那个电脑游戏好玩后,马上就想玩了。这个想就是行。即知是行之始。之所以没马上玩,是因为未拥有那个游戏碟。于是你就会想办法买。买后再玩。  还有一种常见的不行的情况,即天使与魔鬼。同一时间,你有未完成的作业,你需要做作业,这是一个行。你想玩游戏机,又是另一个行。之所以你没有玩游戏机,是因为你衡量过认为作业重于游戏,从而一个“行”压制了另一个“行”。  再说什么是“真知”,真知主要是相对假知而言。假知与真知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别人告诉你的。另一个是自己悟出来的。例如,别人告诉你学习很重要,你表面上是信了,可是潜意识不信,这个就是假知。这种情况你不会很努力学习。如果一些人在从事过工作后,感受到没有知识,处处受制,只能从事苦力,这才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然后读夜校。这种就是真知,会非常努力学习。  再说知行合一,我的理解是,知和行,都是一致的,无任何杂质。而楼主举的例子,在学习时想着玩和学习谁更重要,就是典型的知行不一了。原因是你的行是学习,可是关于这个行,却同时存在着两个知,玩和学习。两者你皆认可,两者你皆为之善,只是个轻重问题。而真正的知行合一,则是学习的时候,认为学习是善,玩是恶。例如我,曾喜玩游戏机,平日学习时,皆受不了诱惑去玩机。后认真研究游戏机,发现与吸毒无异,而我平素视吸毒者为无能,为恶,为中华衰败之物,也从此视游戏机为恶。  最后总结,我的理解,知行合一的状态下,心理不应矛盾,想的和做的一样,没有二心。而知行不一,往往是人没有对本能做好善恶的认知,一律默认本能即善。
  我才反映过来,  怎么叫心学
  知行合一,为我们揭示了两样东西,首先是反对知行分离。知而不行,则无法验证所知,所知则非真知。而不知而行,则无需多说,碰运气的东西迟早失败。  然后,知行合一再揭示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统一性。如果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知”,则必然无法“行”得好。解决办法只有消除了那个反作用的“知”。如武术讲究放松,目的就是消除那个反作用的僵硬死力。  而我认为王阳明比程朱先进之处在于,程朱提出生硬教条的灭人欲,而阳明先生提出致良知,通过研究事物的善恶,鼓励正力,消除反力,做到知行合一。阳明先生没有绝对化地灭人欲。当真正了解人欲后,他认为如果人欲是善,则为,如果恶,则去。
  收获不小,我学到了什么是知行合一
  @konggu945
14:57:00  亲们,如果你们觉得这一段有道理,回复超过一百个,我就把余下的内容发上来。我的整个一本书有五十万字已经完稿了。  -----------------------------  楼主,我也想看看你的大作,大家探讨一下。不要等100个回复啦,呵呵。
  @kakusimonkwok 12楼   楼主,我也想看看你的大作,大家探讨一下。不要等100个回复啦,呵呵。  -----------------------------  哈哈哈,不行,我非得等到一百个回复才发上来,哈哈哈哈!  其实我只是借口啦,兄弟,我知道很难有一百个回复的,所以才这样说。要是我真的在这里发了,你们到时候就不去买我的书啦。那我就没有饭吃啦,兄弟!没饭吃也就没经历再去写书啦,哈哈!
  @kakusimonkwok 8楼   楼主你好,我是心学的爱好者。对于你说的关于“真知”,“假知”那一段,我有不同的理解。首先,我认为,真知就是真知,假知就是假知。不会因比较而变化。你把两个“行”混合了,我个人认为不正确。  守仁大哥在“拔本塞源”里说得很清楚,从狭义上说,你只要知,其实马上就行了。例如你知道那个电脑游戏好玩后,马上就想玩了。这个想就是行。即知是行之始。之所以没马上玩,是因为未拥有那个游戏碟。于是你就会......  -----------------------------  哥哥好,你说的有道理,这是一篇难得的精品回帖。最重要的是里面竟然连一丁点,骄傲和狂妄之气都没有。这是一个真正的思想者应该有的修养。如过我们都能够学会像您这样“批评”和发表观点。那我们这个社会一定会和谐很多。而且不仅和谐,这更是一种极高层次的见识能力...  您的帖子给我的启发很大,总体上来讲,我认同第一部分。希望可以和您做进一步的沟通...感谢!
  呢么接下来,我来说,为什么我经过对您的帖子的认真和客观地反思和理解以后,我还是想坚持我的观点的原因:  第一,我觉得,如果按照您的理解的话,那么其实知行合一,就只能停留在“知”与“想行”的阶段。而我们都知道,只有犯罪的想法,而没有实际的犯罪的行为,这是不算犯罪的。。。所以,我认为以阳明祖宗的大智大慧,他的着眼点应该不会这么窄的。  第二,我觉得,如果按照您的观点,那么一个人就会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知。而我们都知道,哲学的终极,是为了“合”,是为了“存异求同”。也就是说,终极的目的还是为了要统一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同一时间,他是不应该存在两种真知的,只能是一种。  第三,我认为知行合一理解到最后,他的其中的若干个含义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认识决定一切”。当然,关于这一部分,我暂时还没有发帖上来。。。所以,请大家帮忙回复到一百个回复,哈哈!
  @konggu945
10:39:00  很高兴和你讨论知行合一,有知音之感。我的表述还不清晰,现特补充。  你说的第一点,确实如果行=想行的话,是不对的。我私自来个定义吧。从知到行,细分来,应该是一“知”,二“想行”(计划),三“实行”(执行)。知行合一,包括上述三步,我的理解是要做到统一和纯真。在“实行”前有两个相歧的“知”和“想行”,则无法做到知行合一,“实行”必然大打折扣。因此我理解的知行,并不只停留在“知”和“想行”阶段,还包括“实行”。  另外,你说的第二点,我同意,终极目标确是为了统一。我的观点是,大部份人未做到知行合一,未认清本能时,都会在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知。也就是“开小差”。确实,一个人做到知行合一时,他在“行”时是不会存在两种真知的。但是很多人做不到知行合一,因此很多人在同一时间,存在两种知。  关于你的第三点,我赞同“认识决定一切”。知行之所以不合一,就是因为没有清楚认识事物。例如我前面所说,没有认识到电子游戏的真正危害,造成“行”时存在两个知。  王阳明的心学,给我了很大的启发,他提出的“良知”及“知行”的概念,极大地修正了我认识世界的速度。很多时候反省我人生上的得失成败,都可以与知行挂钩。  另外兄弟啊,出书也要搞点剧透嘛,好书一定会有人买的。如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在天涯也全贴出来,也很好卖。要造一点声势哦。  王阳明先生的思想,我认为真要好好推广一下,孔子那套,已经被历代君王污染得差不多啦,易令人成为伪君子。当然真正研究儒学,还是会有收获,我只是说杂质太多,易被误导。而王阳明的思想较原始真实,也更贴近平民。
  其实心学的思想,已经被外国人发扬光大。例如知善知恶是良知,即正确的认识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正反两面,即从多角度看问题。遗憾的是现在中国还未鼓励多元化。又如心学的善恶概念。心学并没有规定什么是善恶,外国人从中理解到教育需要因材施教,而我国仍是高考决定一切。在我们不断学习外国先进理念的过程中,学到的只是细枝末节,难免水土不服。因此我认为中国应该从思想根源上进行一次全面的学习,然后才能谈发展。否则东学一块,西学一块,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体系作为基础,是无法成功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国富论,共产主义是马列主义的资本论,可是马列主义似乎过于超前,因此我们中国还需重建一下思想体系。  废话一轮,只是把心中所积宣泄一下,大家不必在意。
  也为楼主赚回复,早日100
  呵,阳明先生对知行合一在传习录中有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先生认为人们要学习增益自我,知行是得合一的,不要光只是一味只是在脑海中思索不经过实践就自认为的理所当然。必须是有想法必须得经过实践才能得到真知。而如此意识形态才能更好地指导人们的行为,这样不断的实践调整人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增益。  许多人都认为阳明先生引是故意针对理学朱夫子的先知后行的攻击,但实是朱熹公也在其著中有:“即得知,若不真实去做,那个道理也只是悬在这里,无个安泊处”而古时的孔夫子及荀子在其著中也都有:“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即是针对读书中的光只一味皓首穷经空谈而光只在实世中光只会套道理,而不知变通变化运作。  近例即如国之初光只强调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只说强调道理,只是意识形态中理所当然,而不是根据实际的国情及百姓的民生制定国策。这方面的呆执和伤害对社会、国家、民族的伤害是极大的。是故小平同志执政后有文人即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即是要求人们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能只光只是在意识中理所当然。  世事是繁杂的,许多的事物在不同的环境、地位,视角、所求、所需的不同,都会有不同的变化或是结果要求,如人不是根据实际事情的变化而针对性施工行对策,不到实际中去了解调研,就光只一味套大道理的理所当然,等实际结果并不象他们的想象中时,一些人却并不是立时针对性改进自我的错误,反多有借口是说什么:“庶子不识圣人真义”来自我借口逃避。如此对于学子的最终成长是极其不利的。而阳明先生即是当时针对当时社会中的一些不良学风而提出自我的见解。而更细一步的解析先生在其的《天泉论道》中也说得明白:“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此个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即是如是。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说水是冷是热,不去喝一下,这叫无知无行。知道水是冷是热,不去喝一下,叫有知无行。知道水是冷是热,亲自去喝了,这就是知行合一。
  感谢各位道友,谢谢!  19楼的狼兄的回复,明天看,今天太累了。
  19兄的,确实是一篇精品的帖子。感谢19兄。
  亲们,赶紧来给指点指点啊,要破百哦!
  呵呵,阳明先生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兄台觉得---学者为何?
  如果要搞懂知行合一,首先要了解明史,了解王守仁同志的生平,悟道的过程,伟大的学说总是困穷中产生,龙场悟道,光照千秋。然后读读传习录,了解王阳明同志对四书与朱熹同志的不同见解,也不妨了解了解陆九渊同志的些情况,了解阳明同志思想的传承来自何方。  把这些搞懂了,天理与人欲不是分二,是合一,即天人合一;知天理行人欲不是二,合一,此谓知行合一。  知:为明明德;行:为在亲民,为止于至善。如果明明德于天下,必须行:先治其国,齐其家、修其身、正其心、诚其意、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样讲明关键点在格物,知道了格物是乍回事,其它也就弄懂了。所以守仁同志悟道前都在格物,守仁格竹这个著名的故事早已天下闻名。  守仁明白了格物是什么,也就悟了道。他用四句话说明了格物的过程: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去恶从善是格物。四句话是心学精华。  搞清楚了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天下平,天下也就明明德了。  人欲两部份:善、恶。欲即心之动,心动则有善恶。善恶一体两面,各有各理解。  格物就是恶从善,行就是实现至善。行至善过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近道,则至善成。  至善的标准是什么,对于人、国家、社会至善是什么?  用论语的一句话总结:“老者安之,朋者信之、幼者怀之”。这就是大同社会,这就是共产主义,这就是天下太平。这就是人欲的最高实现,这就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就是至善。也是知行的目的,知与行都是一个目的,这就是合一,一就是天理,一就是人欲,故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一家之言。 
  好贴,拜读!刚刚接触心学,不妄言。继续关注!
  知行合-首先要明白知什么。  孔子说,未知,焉得仁。不学无知怎么能得到仁。那为什么要得到仁?因为仁是做人有别于动物的-套论理,是神传文化,也是天道,明白了仁也既明白了这套神传文化,也既得道者,不仅可以使人称为君子,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人升天永生,所以孔子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叹,  不学无知肯定不能明白这套神所黙示的文化,也就肯定不会成为君子而升天永生,那么要明白这套神传文化就必须努力学习,象孔子那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那么明白了仁,得了道就可以升天了吗?如果不遵守仁,不遵行道既使得了道也必失去,所以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可见知与行缺-不可。
  知行合一  我觉得是讲求侧重现实体验,而摈弃一直以来那种平时高谈阔论动手处却无法坚持所“知”的弊端,再或是既有公理之知又有私欲之知,价值观难以统一的挣扎。难点便在于,何谓天理,这是个中国哲学的终极问题,却偏偏要从人生最开始的历练中就要逐渐学习并掌控。  子女照顾瘫痪在床的长辈,牺牲个人娱乐甚至近乎倾家荡产,而长辈长期卧床脾气不好难伺候,子女坚持数年终放弃,子女是否有违天理?  过去那些个模范事迹,动辄舍自己子女父母姓名不顾而只想着大众之人,是否有违天理?  天理,实则为人心,违心之言行,即是违天理。父母与其他人同时落水,我肯定救父母,这就是人心,就是天理,但假若父母从小过分打骂甚至虐待子女让其做童工,子女为报复父母,落水不救父母反救他人,这也是人心,也是天理。  天理是人心所发,与道德教训毫不相关。言行违人心,即违天理;道德教训违人心,亦违天理;普通人工作,努力工作愿事业有成是天理,要修养不愿精进也是天理,初时其天理难以浑然天成,待纯熟时,自会知道劳逸结合,这一平衡,天理自现。  天理存乎一心,然仍须从多心起,多心应在事上磨,行中磨知,知中践行,时日长久,多心磨成一心,终成知行合一。
  @macord
14:37:00  如果要搞懂知行合一,首先要了解明史,了解王守仁同志的生平,悟道的过程,伟大的学说总是困穷中产生,龙场悟道,光照千秋。然后读读传习录,了解王阳明同志对四书与朱熹同志的不同见解,也不妨了解了解陆九渊同志的些情况,了解阳明同志思想的传承来自何方。  把这些搞懂了,天理与人欲不是分二,是合一,即天人合一;知天理行人欲不是二,合一,此谓知行合一。  知:为明明德;行:为在亲民,为止于至善。如果明明德于天下,...........  -----------------------------  赞同。  提一点,如所“知”为乌托邦式的“纯善”之追求,则在行中必违人心,即违天理。天理本含人欲,人欲有“善欲”,亦有“恶欲”,人心就是最大的天理。想必这也是严复少谈主义多谈具体问题的意义所在。
  人心天成,人心既爱高洁,也爱功名,爱女色,爱美酒,爱沉思偶有所得的快慰,甚至爱污言秽语后的痛快。你只高洁之“知”,而为高洁所缚,其他如女色美酒之“知”无以舒张,就是违心,即违天理!爱女色,爱到身亏志无,他欲皆不得所张,同是违心违天理!  天理存于人心,无所不包。为人者,必有天理含而未张、张而不全之处,知行难一。欲合而为一,一需改革社会,让这个社会能使各人欲皆得舒张;二要修心,人欲皆得天理,勿耻“自私”,勿惧“无私”;
  道德教训违人心  ============  道德原本。道德法律  儒家的道德,仁义道德,  差的很多很多
  @mervin-22 18:10:00  道德教训违人心  ============  道德原本。道德法律  儒家的道德,仁义道德,  差的很多很多  -----------------------------  原文打字时漏了个“如”字。  道德教训自人心而成,与人心相违时,已非道德教训之本意。
  mark  知行合一是最好的成功学。
  非常感谢各位道友的宝贵观点。我很认真地看了每一个人的回复,真的,细到每一个词每一句话。认真品读,认真琢磨...非常感谢大家,无比真诚地感谢!  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们能够加入到这个群里来:
  知行合—首先要明白知什么。三字经里有-句,人不学不知義,礼记里靣有-句人不学不知道,孔子说过-句末知焉淂仁,还说过-句知德者鮮矣,仁義道德是-套唯心神祕的神造文化,明白了其中-个字的含义也就明白了这套神所默示的文化,为此孔子学而不厌,发奋忘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为此,有颜回者好学,其心三月不违仁。儒字的意思也是学,学仁学道明徳知義,其目的是成圣称義,  仁義道德是神用来遏制人私慾使人向善去恶的做人论理。明白他不容易,遵守他也需要无私献身?精神,也不容易,可是没有行为知识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孔子有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的话,有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话,虽然行与知同样重要,但毕竟知在先行在后,没有知也就没有行,现在中国社会的道德缺失主要原因不是中国人不能行,是无知,仍然是孔子的那句话,知德者?鲜矣,明白这套神造文化的人太少了。
  @何谓廉耻
17:22:00  知行合一  我觉得是讲求侧重现实体验,而摈弃一直以来那种平时高谈阔论动手处却无法坚持所“知”的弊端,再或是既有公理之知又有私欲之知,价值观难以统一的挣扎。难点便在于,何谓天理,这是个中国哲学的终极问题,却偏偏要从人生最开始的历练中就要逐渐学习并掌控。  子女照顾瘫痪在床的长辈,牺牲个人娱乐甚至近乎倾家荡产,而长辈长期卧床脾气不好难伺候,子女坚持数年终放弃,子女是否有违天理?  过去那些个模范事迹,动...........  -----------------------------  说的好,善恶本难分,一个人的善可能是别个人的恶,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天理。心中能释然,就是我的知行合一。
  @何谓廉耻
17:22:00  知行合一  我觉得是讲求侧重现实体验,而摈弃一直以来那种平时高谈阔论动手处却无法坚持所“知”的弊端,再或是既有公理之知又有私欲之知,价值观难以统一的挣扎。难点便在于,何谓天理,这是个中国哲学的终极问题,却偏偏要从人生最开始的历练中就要逐渐学习并掌控。  子女照顾瘫痪在床的长辈,牺牲个人娱乐甚至近乎倾家荡产,而长辈长期卧床脾气不好难伺候,子女坚持数年终放弃,子女是否有违天理?  过去那些个模范事迹,动...........  -----------------------------  这才是至善之言。
  宋明理学的代表是程朱理学强调“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主静、主敬、居敬、穷理。程朱理学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同时“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虽然程朱理学在一定意义上是稳定正大的。但其不利也在于易使人沉于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但这些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却是极为有用实用的理论思想,于是在南宋后历朝皆将程朱理学视为官学,以来束缚及控制读书人及民众思想的手段。  呵,孔夫子在评易经中所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即是变通之由来。夫子即言变通又何以是为教人一味地束缚呆执?呵  呵,与程朱理学相对应的即是心学,而心学的代表人物即是王阳明公。比如说理学家们的‘圣人’朱熹,便认为明白道理最困难,付诸行动很简单。于是读书人都皓首穷经,除了悟道啥也不干……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朱圣人都说‘知难行易’了,等俺们悟道之后,还不干什么都是小菜一碟?  但王阳明说:‘不对!知和行是一体的,两个都重要。’阳明公以为光懂得哲学、整日高谈阔论,除了消磨时间,其实是屁用都没用!他发现需要一样东西,可以让自己把最高深的智慧,转化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正作为,这样心学才不是空谈,自己的理论才真正有用!于是阳明公结合实践提出了自我的理论即是为“知行合一”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王阳明公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呵,故理家、心学各有所利各有所弊。呵,见仁见智。中国文化史近几百年的文人争辩一直不休即也在于此。  心学门徒与理学门徒的争辩多在于,心学门徒看不起理学的书呆子类型,认为他们除了皓首穷经空想研究一下文字的出处以外,并不务实,到老了也只不过是眼高手低,只知指手划脚谈经辩玄,这些人便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孔巳已一般,可以说出“茴”字的九种写法,但实际的营生却一窍不通,代表的攻击的词有“腐儒无用”“清流误国”等。  这种文人相侵的作法攻击的即是对方的要害,文人的攻击是很准很毒的,如作为理学的学者,即便是大儒也是让心学的言论击到了要害,如不拨乱反正,那么许多一辈子只知钻研而不实践的大儒都成了狗屁不通的废物,这是理学当然不可能接受的。故而理学的门徒也在针对心学的缺失来攻击心学。但实际上来说,口头虽一直骂仗不断,但实际双方都还是承认对方的存在和地位。  说到底,这不过是中国文人中二大观念的冲突与碰撞,各有千秋长短,便如在教育上,理学的教育方式多是严师出高徒,从小多尚“素读”讲究“存天理去人欲”而心学的阳明先生。则讲求“必使其驱向鼓舞,而中心喜悦”以达到日长日化。即也如苏格拉底所说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在于点燃火焰。”实际心学在这方面可能更近于现代的西方教育方式。但心学的不足也在于,虽然心学门徒多务实和实际,但也就在于过于的实际,有时有些会思想会出现偏差手段会变得偏激,同时思想上学习上过于的跳跃在根基上不如理学门徒打得牢靠。
  作者:何谓廉耻
回复日期: 17:22:00  知行合一  我觉得是讲求侧重现实体验,而摈弃一直以来那种平时高谈阔论动手处却无法坚持所“知”的弊端,再或是既有公理之知又有私欲之知,价值观难以统一的挣扎。难点便在于,何谓天理,这是个中国哲学的终极问题,却偏偏要从人生最开始的历练中就要逐渐学习并掌控。  子女照顾瘫痪在床的长辈,牺牲个人娱乐甚至近乎倾家荡产,而长辈长期卧床脾气不好难伺候,子女坚持数年终放弃,子女是否有违天理?  过去那些个模范事迹,动辄舍自己子女父母姓名不顾而只想着大众之人,是否有违天理?  天理,实则为人心,违心之言行,即是违天理。父母与其他人同时落水,我肯定救父母,这就是人心,就是天理,但假若父母从小过分打骂甚至虐待子女让其做童工,子女为报复父母,落水不救父母反救他人,这也是人心,也是天理。  天理是人心所发,与道德教训毫不相关。言行违人心,即违天理;道德教训违人心,亦违天理;普通人工作,努力工作愿事业有成是天理,要修养不愿精进也是天理,初时其天理难以浑然天成,待纯熟时,自会知道劳逸结合,这一平衡,天理自现。  天理存乎一心,然仍须从多心起,多心应在事上磨,行中磨知,知中践行,时日长久,多心磨成一心,终成知行合一。  ----------------------------------------------  得罪地说一句,此般施为看似不错,似有阳明先生的“心即理”及理学程颐、张载夫子“理一分殊”的影子。但细观却实觉得这位兄台的实质却一实非理学之念,二却也实是断章将“心即理”粗解为“自心即理”,而丢却了阳明先的的“致良知”的本意。而却实是有些“任性废学”的意味。  面对困难和问题,但只是给自我一些堂皇的理由来为自我的软弱和退避寻找借口推卸责任。但只依自身所想施行,只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如此施行,人不过便极易会越发的自私和任性,那还谈什么儒家的忠孝仁义?学者为何?但只是为了自我的软弱和退避、自私寻找些堂皇的借口和掩盖心中羞耻愧疚的理由吗?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加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二者皆不可偏废。”王阳明进而言之:“知之真切笃行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即是其意。
  @会微笑的狼 39楼   得罪地说一句,此般施为看似不错,似有阳明先生的“心即理”及理学程颐、张载夫子“理一分殊”的影子。但细观却实觉得这位兄台的实质却一实非理学之念,二却也实是断章将“心即理”粗解为“自心即理”,而丢却了阳明先的的“致良知”的本意。而却实是有些“任性废学”的意味。  面对困难和问题,但只是给自我一些堂皇的理由来为自我的软弱和退避寻找借口推卸责任。但只依自身所想施行,只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如......  -----------------------------  从你的角度这么说,我也认同。这段文字不过有感而发而已,漏洞很多。  我想说明的是,儒家讲中庸,中庸二字,却往往只能是年纪较大经历足够的人生阅历后才能逐渐拥有的特质。致良知也类似,在现实的残酷黑暗与内心追求光明之间长期挣扎而逐渐找到的一种平衡。世上本无绝对的良知,良知中良字,我宁愿将其升华为“道”的层面而非善良之良。既然所有成年人都知道凡事一体两面,又何苦对众人“教化”时只一味强调世俗层面的善呢?  与中庸二字相似,凡事有度。朋友间把酒言欢,本为美事,而如果过分,则会乐极生悲;在外面做好事,做到自己班都不上,也是过;工作生活中遇到烦心事,拌拌嘴骂两句发泄情绪都正常,但到吵架打人了,则是过。这都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知道的道理。无论是自心还是他心,都是人心,与人心相违背而让他人遵守时,他人未从其心,岂非行尸走肉?  心,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七情六欲。无所事事之人,会有努力振作之心;工作狂,更有放松偷懒之心,也就是中庸。我爱我老婆,我照样喜欢天下美女,呵呵!爱老婆,和没事逛街看美女养眼也并不矛盾嘛,这也是中庸。工作中碰上个处处都比自己强的竞争对手,心生嫉妒算不算正常的心之所发?嫉妒,是因为在乎,不嫉妒了,只能是因为人家超你太多你已灰心而难生嫉妒。开始或许嫉妒之心稍过有违中庸,但后终会冷静下来学人之长,有了此前之嫉妒,后学人方能心澄而踏实,此嫉妒之心与学人之心也不矛盾,此事中有传统意义上的善恶吗?  我希望看到中国的阴阳之说或儒家之说不要体现在现实社会中的教导与摆在台面上的教导的对立上。该告诉大家的就别藏着掖着了,无论现实是天堂还是地狱,人终究要面对。人性本善,非人性唯善,大家平常都知道的道理,我也希望能拿到台面上来说。  这年头,善恶如何,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称,难以标准划一。你之恶事放在更恶之人或许成了善事,既难划一,不如放下包袱,从心而已。在社会法制文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个人认为国学要放弃部分过去占有的领地,该扔给国家机器管的就别多参合,可以放松的还是别拿捏得太紧为好。传统之说,应有所取舍整合,以适应社会。
  还是去问王阳明,比较靠谱。难哪…  
  满嘴仁义道德-肚子男盗女娼,是说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能说不能行,可是满嘴仁义道德的人又有几个能明白其中的-个字?知是知道,道也是天道,朝闻道夕死可矣,比人的生命重要,有几人知道。知是知仁,无知焉得仁,为此孔子学而不厌发奋忘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有几人明白了孔子讲的仁?知是知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人不学不如物,不明白仁义不如动物,又有几人明白义?子曰知德者鮮矣,明白德的人太少了,要不你解释-下这个德字,他可是孔子的-生,整个东方文化的代表,天生德于予,你明白真实的孔子吗?滿嘴仁义道德的人其实沒有几个人会真正明白他,真正明白的人大多会象孔子那样视死如归,知与行相比之下知更难。
  儒又有真假了  推理  佛也有真假  推理  ........
  @何谓廉耻
17:22:00  知行合一  我觉得是讲求侧重现实体验,而摈弃一直以来那种平时高谈阔论动手处却无法坚持所“知”的弊端,再或是既有公理之知又有私欲之知,价值观难以统一的挣扎。难点便在于,何谓天理,这是个中国哲学的终极问题,却偏偏要从人生最开始的历练中就要逐渐学习并掌控。  子女照顾瘫痪在床的长辈,牺牲个人娱乐甚至近乎倾家荡产,而长辈长期卧床脾气不好难伺候,子女坚持数年终放弃,子女是否有违天理?  过去那些个模范事迹,动...........  -----------------------------  @飞翔的帖子
17:13:00  说的好,善恶本难分,一个人的善可能是别个人的恶,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天理。心中能释然,就是我的知行合一。  -----------------------------  冒昧说两句。  善恶的确是相对甚至可转换的。但人心一面,共性的始终多过个性的一面,有此基础,才有人类社会,才有人与人的沟通基础。
  呵,“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学”可非是只一味纵由自我心性的哲学。
  看来到一百,有谱儿,哈哈!
  这么简单的东西,让你整出九重涵义,I服了you。有出息,继续继续。
  @铁皮船
12:24:00  这么简单的东西,让你整出九重涵义,I服了you。有出息,继续继续。   -----------------------------  道教还把“天”整出了三十六重天呢,庸人最大的本事就是把简单的东西搞复杂化。
  @konggu945
14:49:33  我们都知道,500年前,伟大的哲学家王阳明老祖宗提出了一个无比伟大的哲学名词——知行合一,他老人家仅仅凭借这一个名词就实现了此前1500年间(直至韩非子祖宗)都未曾有人实现过的梦想——称圣(虽然之前也有很多人被叫做圣人,比如朱熹祖宗,但依我看,他们都算不得真正的圣人,世间仅八子)。  然而遗憾的是,自王阳明祖宗以后,五百年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懂得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了,这实在是一件太过于可惜...........  -----------------------------  不知楼主以为世间八子是哪八子?愿闻高见
  @konggu945
14:49:33  我们都知道,500年前,伟大的哲学家王阳明老祖宗提出了一个无比伟大的哲学名词——知行合一,他老人家仅仅凭借这一个名词就实现了此前1500年间(直至韩非子祖宗)都未曾有人实现过的梦想——称圣(虽然之前也有很多人被叫做圣人,比如朱熹祖宗,但依我看,他们都算不得真正的圣人,世间仅八子)。  然而遗憾的是,自王阳明祖宗以后,五百年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懂得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了,这实在是一件太过于可惜...........  -----------------------------  @齐惊天
22:47:00  不知楼主以为世间八子是哪八子?愿闻高见  -----------------------------  不好意思,朋友,世间仅八子是我之前的一个观点,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觉得这个观点似乎有些过于肤浅和草率了;请见谅,不好意思。
  不就是体用合一吗!所说的话,要同所做的事情有一致性。就是不许玩假的。看圣贤书,做善善之人。  
  不就是体用合一吗!所说的话,要同所做的事情有一致性。就是不许玩假的。看圣贤书,做善善之人。  
  @konggu945 52楼   不好意思,朋友,世间仅八子是我之前的一个观点,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觉得这个观点似乎有些过于肤浅和草率了;请见谅,不好意思。  -----------------------------  无妨,我不过一时好奇罢了,不要见怪!
  @齐惊天 55楼   无妨,我不过一时好奇罢了,不要见怪!  -----------------------------  不会,其实我说世间仅“八子”,当时主要是针对“朱熹”的,虽然我当时就觉得,我已经可以非常准确全面的明白了究竟什么是“格物致知”的含义的,但是我还是对他的观点和认识持反对意见的。  而经过我这段时间的反思,我觉得其实董仲舒的观点,也是有很多开创性的。
  马克,学习勒
  @macord
14:37:00  如果要搞懂知行合一,首先要了解明史,了解王守仁同志的生平,悟道的过程,伟大的学说总是困穷中产生,龙场悟道,光照千秋。然后读读传习录,了解王阳明同志对四书与朱熹同志的不同见解,也不妨了解了解陆九渊同志的些情况,了解阳明同志思想的传承来自何方。  把这些搞懂了,天理与人欲不是分二,是合一,即天人合一;知天理行人欲不是二,合一,此谓知行合一。  知:为明明德;行:为在亲民,为止于至善。如果明明德...........  -----------------------------  此知不是知识之知,而是良知,真知,就是无有善恶是中道,现代把他认为本体,道,中。心中有此良知,不偏不倚,职中而行,就是行天理,行公道。不在会为俗理所左右,成为天的代言人。
  @ds85ok 58楼   此知不是知识之知,而是良知,真知,就是无有善恶是中道,现代把他认为本体,道,中。心中有此良知,不偏不倚,职中而行,就是行天理,行公道。不在会为俗理所左右,成为天的代言人。  -----------------------------  既是良知,何来无有善恶?
  @神是谁 59楼   既是良知,何来无有善恶?  -----------------------------  公道就是无善恶的。而我们在理解公道上往往会往“善”上靠。所以我们为了“善”往往做了许多不善之事。但是不管我们如何去规范和教条“善”,真善还是一直在那里,条规框不了他,文字说不全他。这就是我们先天而有的良心!良心是不用思索的,一思索便是错,“起于一思前,莫在一思后,发而为中节”。
  知行合一,就是知道自己不会写出来,但还是下了点诱饵来钓鱼,所以后面那49万字写地啥不用读都知道,看来楼主是这500年来唯一明白这高深道理的高人,佩服佩服,就是王明阳再世都得服YOU。  俺只知道,该干什么干什么,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到点上班,月底领钱,不到处瞎扯淡,今天懂了释加,明天懂了老子,后天又懂了XX。怎么才50来个字,看来学问不够。
  @何谓廉耻 28楼
17:22:00  知行合一  我觉得是讲求侧重现实体验,而摈弃一直以来那种平时高谈阔论动手处却无法坚持所“知”的弊端,再或是既有公理之知又有私欲之知,价值观难以统一的挣扎。难点便在于,何谓天理,这是个中国哲学的终极问题,却偏偏要从人生最开始的历练中就要逐渐学习并掌控。  子女照顾瘫痪在床的长辈,牺牲个人娱乐甚至近乎倾家荡产,而长辈长期卧床脾气不好难伺候,子女坚持数年终放弃,子女是否有违天理?  过去那些......  -----------------------------  对你的天理不是很理解,如果按你说的这样天理是什么呢?  人心是不同的,每个人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就像你说的子女赡养父母,有人会不去伺候有人伺候,他们都是出于本心啊  那就都是天理了。。。  求解
  先要知善知恶,后要行善去恶。知而不行,或者是行而不知,都是伪法。表里如一就是知行合一。
  @何谓廉耻
17:22:00  知行合一  我觉得是讲求侧重现实体验,而摈弃一直以来那种平时高谈阔论动手处却无法坚持所“知”的弊端,再或是既有公理之知又有私欲之知,价值观难以统一的挣扎。难点便在于,何谓天理,这是个中国哲学的终极问题,却偏偏要从人生最开始的历练中就要逐渐学习并掌控。  子女照顾瘫痪在床的长辈,牺牲个人娱乐甚至近乎倾家荡产,而长辈长期卧床脾气不好难伺候,子女坚持数年终放弃,子女是否有违天理?  过去那些......  -----------------------------  @hj楼
19:24:00  对你的天理不是很理解,如果按你说的这样天理是什么呢?  人心是不同的,每个人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就像你说的子女赡养父母,有人会不去伺候有人伺候,他们都是出于本心啊  那就都是天理了。。。  求解  -----------------------------  前面有位“ds85ok”仁兄比我说得更言简意赅,你可参详一下。  儒家非常推崇赤子之诚,指的就是浑然天成未加雕琢般的赤诚之心。人心自天而生,本就秉承天理,但后天各种“私欲”蒙蔽,如明镜蒙尘,此时所能看到的人心,只是灰尘污垢而非底下的明镜之心。存天理 去人欲,本应去的是灰尘污垢,本应存的是赤子般天理之心。而后世儒家所存之天理,已降格为善恶的层面。境界不同,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拥有赤子之心的人并非所谓的“高大全”,而是酸甜苦辣都会自然而然的物来顺应,对于自己所受既不夸大也不压抑。  还是回到你所说的赡养父母。赡养老人的本质原因,在于报恩,所谓父母恩情大于天,所以赡养父母才更显得诚恳而让人感动。普通人接受了父母的恩情,所以待父母年老才会投桃报李。而待到存在赡养父母的意愿与侍奉父母之辛苦的矛盾时,“赤子”会叫会抱怨,这是人性,更是天理,但他最终没有因为辛苦而放弃父母,也是因为报恩之天理心以及舍弃父母后的愧疚的天理心,世人赡养父母,大抵如此。而薄情寡性之人,早已将己身之赤子之心包裹得严严实实,令他们无法感受到来自外界的能量互动,甚至在舍弃父母后他们也能在内心设立防御机制来抵御愧疚心的侵蚀。还有一种人,名曰“高大全”,与薄情之人,可谓殊途同归,原因不言而喻。  而在西方国家,子女的赡养既有父母的责任,更是社会的功劳。西方人的感恩,更多体现在社会层面上,而不像中国人那样过于集中在家庭及亲近之人。总而言之,但凡是人,人性在,天理就在,扭曲人性,成就某些人为的价值观道德观,即是去天理 存人欲。反之,让人性后天少蒙些污垢,随性而不任性,才是真正的存天理 去人欲!  引申之,也是儒家中庸的真正含义。
  呵呵,何谓君一直是话中有话.
  @会微笑的狼 65楼
14:37:00  呵呵,何谓君一直是话中有话.  -----------------------------  倒是常有人说我啰嗦。倾囊之言,话中话倒是不敢当。  时代已变,人事、物事,还是应平衡一二,所谓圣学方能继续传承下去。无论世象如何面目全非,道不变,核心不变,传承就不会断。
  天理已在生活当中,阳春白雪有之,市井之中有之。人心是天理,引申之,物理亦是天理。人能知天理,只因人心即天理。  知行合一之功,鄙人认为应在常保赤子之心上。世俗纷乱,还是少些功利,多些心智的健康。
  呵呵,有些胡乱了。那请教何谓君什么才是心智的健康?如君所言似“少些功利”即是“心智健康”?如此说来,那请教以君看来,阳明公是否“心智健康”?孔夫子又是否“心智健康”?张载公又是否“心智健康”?
  我认为知行合一应当首推关云长!
  知为觉,行为缘起,一为道。  觉缘起即合道。
  作者:魏庆焕 时间: 03:37:00   知为觉,行为缘起,一为道。  觉缘起即合道。  -------------------  呵,有一类人,常明知自我的行为是错的,但是还要按着错的方向去行动.这也是合道吗?
  @会微笑的狼 68楼
20:08:00  呵呵,有些胡乱了。那请教何谓君什么才是心智的健康?如君所言似“少些功利”即是“心智健康”?如此说来,那请教以君看来,阳明公是否“心智健康”?孔夫子又是否“心智健康”?张载公又是否“心智健康”?  -----------------------------  不过针砭时弊有所倾向,无需拔得太高。道有千万,我取其一而已。  现世从来不缺成功学之类的元素,更不乏阴谋权变。与其独善其身游曳于浊世而我心光明,不如人人光明,让这浊世变得更清澈,如此又何来我心之明。总强调个我明,终究是要这世界浊下去的。阳明之学相对传统儒学,本就更贴近于生活讲求实用,本就不那么纠缠于道德意义上的善恶,本就更能容忍“异端”,如此光鲜生动,理解“错”了又如何?千千万万,终是同源。  现实世界不同古代,精英平民化的趋势也已不可阻挡。与其貌似站得高高在上教化众生,不如让民众各从其欲让其接受,众生日用而不知中,国学才不会作为单独的板块存在于天涯中,国学才有可能融入世界并让世界融入,尤其作为未来中产阶级这一群体,中国欲向何方,他们才起决定性因素。他们如果嫌老祖宗那套条条框框太多难以接受,那就真的完了。
  举报 回复 收藏 72楼作者:何谓廉耻 时间: 16:32:00   @会微笑的狼 68楼
20:08:00  呵呵,有些胡乱了。那请教何谓君什么才是心智的健康?如君所言似“少些功利”即是“心智健康”?如此说来,那请教以君看来,阳明公是否“心智健康”?孔夫子又是否“心智健康”?张载公又是否“心智健康”?  -----------------------------  不过针砭时弊有所倾向,无需拔得太高。道有千万,我取其一而已。  现世从来不缺成功学之类的元素,更不乏阴谋权变。与其独善其身游曳于浊世而我心光明,不如人人光明,让这浊世变得更清澈,如此又何来我心之明。总强调个我明,终究是要这世界浊下去的。阳明之学相对传统儒学,本就更贴近于生活讲求实用,本就不那么纠缠于道德意义上的善恶,本就更能容忍“异端”,如此光鲜生动,理解“错”了又如何?千千万万,终是同源。  ----------------------------------------------------  呵,何谓君说的有自我的道理。是我孟浪了,受教。
  还没到一百
  受教  
  作者:会微笑的狼 时间: 13:49:00   作者:魏庆焕 时间: 03:37:00   知为觉,行为缘起,一为道。  觉缘起即合道。  -------------------  呵,有一类人,常明知自我的行为是错的,但是还要按着错的方向去行动.这也是合道吗?  ===============================  常明知自我的行为是错的——这应该是识吧,难道狼兄认为识就是“觉”吗?
  呵,那请教"识"与"知"又具体怎样分辩区别呢?
  高的那么清楚 有嘛用呢?我们只是老百姓,
  作者:会微笑的狼 时间: 15:59:00   呵,那请教"识"与"知"又具体怎样分辩区别呢?  =========================  呵,在下所说的知是智,是自觉法性,不是世间哲学所界定的知。
  作者:魏庆焕 时间: 16:11:00   作者:会微笑的狼 时间: 15:59:00   呵,那请教"识"与"知"又具体怎样分辩区别呢?  =========================  呵,在下所说的知是智,是自觉法性,不是世间哲学所界定的知。  ---------------------------------------  呵,谢谢回答!
  作者:会微笑的狼 时间: 19:02:00   作者:魏庆焕 时间: 16:11:00   作者:会微笑的狼 时间: 15:59:00   呵,那请教"识"与"知"又具体怎样分辩区别呢?  =========================  呵,在下所说的知是智,是自觉法性,不是世间哲学所界定的知。  ---------------------------------------  呵,谢谢回答!  ============================  呵,让狼兄见笑了!  实际上在下并没看过阳明先生的文字,也不了解阳明先生的主张,所以狼兄就只当在下是胡言乱语好了,唐突之处,还请见谅!
  呵,辩证本是为交流求实。本相互即印证的是思想。最终以求得自身的提高及增益。呵,屈原夫子在其的《卜居》中说:“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那人们便要多学习及倾听不同的声音。故夫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即也是如是。  且觉得每个人都有发表自我意见及看法的权利,只是要印证,自然会难免会有些碰撞。这很正常,觉得在这方面大家到无需过于的客套。呵呵。只是个人看法。见笑。
  @macord 25楼
14:37:00  如果要搞懂知行合一,首先要了解明史,了解王守仁同志的生平,悟道的过程,伟大的学说总是困穷中产生,龙场悟道,光照千秋。然后读读传习录,了解王阳明同志对四书与朱熹同志的不同见解,也不妨了解了解陆九渊同志的些情况,了解阳明同志思想的传承来自何方。  把这些搞懂了,天理与人欲不是分二,是合一,即天人合一;知天理行人欲不是二,合一,此谓知行合一。  知:为明明德;行:为在亲民,为止于至善。如果明明德......  -----------------------------  说的真好 !!!
  作者:魏庆焕 时间: 16:11:00   作者:会微笑的狼 时间: 15:59:00   呵,那请教"识"与"知"又具体怎样分辩区别呢?  =========================  呵,在下所说的知是智,是自觉法性,不是世间哲学所界定的知。  ---------------------------------------  @会微笑的狼 80楼
19:02:00  呵,谢谢回答!  -----------------------------  对的,知行合一的知是有自觉性这个意思,其实也就是价值取向。认同。
  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进群里面来聊聊:。
  楼主:konggu945 时间: 09:54:00   作者:魏庆焕 时间: 16:11:00   作者:会微笑的狼 时间: 15:59:00   呵,那请教"识"与"知"又具体怎样分辩区别呢?  =========================  呵,在下所说的知是智,是自觉法性,不是世间哲学所界定的知。  ---------------------------------------  @会微笑的狼 80楼
19:02:00  呵,谢谢回答!  -----------------------------  对的,知行合一的知是有自觉性这个意思,其实也就是价值取向。认同。  ================================================================  嗯,就是自觉。  只是觉(知)之时(也就是学佛的人常常挂在嘴边的“当下”),并无什么价值或非价值取向。如果有价值或非价值取向,那已经是不觉(知)了,那是“识”了。  真正的知或者说觉是知而不起“知”见,觉而不生“觉”想。
  知,是良知,是天理;  行,是思想,是行为。  知行合一,是思想、行为与良知、天理不相背离。  就这么简单!
  @新创意1 87楼
10:57:00  知,是良知,是天理;  行,是思想,是行为。  知行合一,是思想、行为与良知、天理不相背离。  就这么简单!  -----------------------------  干脆,朋友。有见地。越是简单的就越是真理。
  @kakusimonkwok
13:12:00  @konggu945
10:39:00   很高兴和你讨论知行合一,有知音之感。我的表述还不清晰,现特补充。   你说的第一点,确实如果行=想行的话,是不对的。我私自来个定义吧。从知  -----------------------------  真知其实是通晓事物本质而不是万般表象,这个本质是通过行来检验的,用马大哥的话说就是感性上升到理性,理性通过实践检验,没必要在表象,语意上绕来绕去。  
  在打通"格物"之前讨论知行合一,及其困难,因为:知,知什么?行,如何行?  知非知识,行亦非实践。孔子之"学而时习之",非知行合一。。。
  如19的朋友所讲,“”世事是繁杂的,许多的事物在不同的环境、地位,视角、所求、所需的不同,都会有不同的变化或是结果要求“”  你知道大道理是没有用的。要结合实际情况,审时度势。,,不就成了。无为而治了吗。。呵呵。。类似,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那可不是文字能说清楚的。。。阅历。经历。天资。等。都是也要融化进去,才行。。。。
  大道理,啥是大道理?个人是渺小的,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来说,我们唯一应该做的事是,要努力把我们放到大历史的环境当中去,然后,努力去为“全人类都在努力进行着的”“对永远的不变不动的探索”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足以。
  这世上本来是没有道理可说的,非说不可,那就只有一个道理。要说出一个道理来,那就要有一个在说,一个在听才对。可是听的是说出来的道理,并不是原本的那个道理,因此就有了所谓说不完也听不完的道理,再也扯不清了。
  知者感受天良天然感受真實也, 行者關懷仁善無息也
  我是98啦  真心希望看到楼主下面的文章  我是在百度“知行合一”的时候无意进入的 看完楼主之前的文章学到很多  我是根据自己的一些经历说下个人的看法(仅限于个人行为)  对于知行合一我想很多人都一样理解为“对于要做的事情(自己想做的或别人要求做的)对的去做 不对的就不做”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后就做到 毕竟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个人情感、性格、欲望还有外在因素  我觉得“知行合一”应该是以“知”为标准教导人们去克服这些不利于“行”的因素的影响  我们所“知”的是不是真理 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19楼的很有道理 真理是要经过针对性的实践来检验的
  以“知”为标准教导人们去克服这些不利于“行”的因素的影响 来实现“行”目的的......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突然想到理想这个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