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3价铁离子氧化性,亚硫酸根,过氧化氢氧化性,还原性

当前位置:
>>>SO2是硫酸工业尾气的主要成分.实验室中,拟用下图所示流程,测定..
SO2是硫酸工业尾气的主要成分.实验室中,拟用下图所示流程,测定标准状况下,体积为V&L的硫酸工业尾气中SO2的含量:(1)步骤①中加入H2O2溶液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1mol&H2O2参加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______.(2)步骤③的操作依次是:过滤______、______、______、称重.(3)一定温度下,BaSO4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步骤②逐滴加入Ba(OH)2溶液的过程中,BaSO4的溶度积常数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之一),溶液中SO2-4浓度的变化情况为______(填序号)①d→c→e&& ②b→c→d&& ③a→c→e&& ④d→c→a(4)该V&L尾气中SO2的体积分数为______(用含有V、m的代数式表示).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济南二模
(1)步骤①中加入H2O2溶液,过氧化氢具有氧化性,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被氧化为硫酸,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O2+SO2=2H+++SO42-,1mol过氧化氢反应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2mol,转移的电子数为2×6.02×1023=1.204×1024;故答案为:H2O2+SO2=2H+++SO42-,1.204×1024;(2)步骤③的操作是从溶液中分离出沉淀硫酸钡,操作步骤是过滤、洗涤、干燥、称重;故答案为:洗涤,干燥;(3)沉淀溶解平衡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和钡离子浓度乘积为常数,随着加入的钡离子浓度增大,硫酸根离子浓度减小;始终是饱和溶液中的沉淀溶解平衡,应在曲线上变化;bd点不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答案为:不变,③;(4)mg是硫酸钡的质量,硫酸钡的物质的量为mg233g/mol=m233mol,根据硫元素守恒可知二氧化硫的体积为m233mol×22.4L/mol=22.4m233L,故尾气中二氧化硫的体积分数=22.4m233LVL=m×22.4233V×100%;故答案:m×22.4233V×100%;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SO2是硫酸工业尾气的主要成分.实验室中,拟用下图所示流程,测定..”主要考查你对&&二氧化硫,过氧化氢&&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二氧化硫过氧化氢
二氧化硫:①化学式:SO2②分子结构:SO2是由极性键形成的极性分子,因此易溶于水,其晶体为分子晶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溶解40体积的SO2),易液化(沸点-10℃)。 2.化学性质 (1)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①将S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红。 ②能与碱性氧化物、碱及某些盐反应。如:&(2)还原性 (3)弱氧化性 (4)漂白性(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 能和某些有色物质化合生成无色物质,生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易分解而恢复原色,因此,SO2的漂白并不彻底。在中学化学常见试剂中,能用SO2漂白的只有品红溶液,品红溶液无色溶液恢复原色。SO2与一些物质反应的实验现象:
SO2与强碱反应后固体成分的确定:
SO2与强碱(如NaOH)溶液发生反应后的固体成分取决于二者的用量。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采用数轴分析法讨论。设SO2的物质的量为n(SO2),NaOH物质的量为n(NaOH),数轴代表,如下数轴所示:分析数轴可得:(1)则固体物质为Na2SO3,(2),则固体物质为NaOH 和Na2SO3.(3),则同体物质为NaHSO3(4),则固体物质为Na2SO3和NaHSO3,(5),则固体物质为NaHSO3。二氧化硫的制备:工业制法: 实验室制法:(1)收集:向上排空气法。 (2)检验:品红溶液。SO2是中学阶段学到的唯一种既能使品红褪色,加热后又能使其恢复原色的气体。 (3)尾气处理:用NaOH溶液吸收。 二氧化硫的用途:工业上用二氧化硫漂白纸浆、毛、丝、草编制品等。此外,二氧化硫还可用于杀菌消毒,可以用作防腐剂。 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过氧化氢:
俗称,双氧水,基本结构为H-O-O-H,但并不是直线结构,因此有极性,是极性分子;O上有孤电子对,因此O-O键很弱易断。过氧化氢和水的性质比较:
发现相似题
与“SO2是硫酸工业尾气的主要成分.实验室中,拟用下图所示流程,测定..”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9545613206582254201507237765139579当前位置:
>>>硫酸亚铁铵的化学式为(NH4)2SO4oFeSO4o6H2O,商品名为莫尔盐,可..
硫酸亚铁铵的化学式为(NH4)2SO4oFeSO4o6H2O,商品名为莫尔盐,可由硫酸亚铁与硫酸铵反应生成.一般硫酸亚铁盐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而形成莫尔盐后就比较稳定了.三种盐的溶解度(单位为g/100g水)如下表:
(NH4)2SO4
FeSO4o7H2O
(NH4)2SO4oFeSO4
28.1(一)实验室制取少量莫尔盐的流程如图:试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1中加入10% Na2CO3溶液的主要作用是______;反应中铁屑过量是为了______.(2)步骤3需要趁热过滤,原因是______.(3)从步骤4到莫尔盐,必须进行的操作依次是______,析出的晶体常用______洗涤.(4)若莫尔盐的饱和溶液中有水20克,当温度从30℃降至10℃,最多析出莫尔盐的质量是______(选填编号).A.2.18g&&&&&&&B.大于2.18g&&&&&&C.小于&2.18g&&&&&D.无法确定(二)称取质量为1.96g的莫尔盐制成溶液.用未知浓度的酸性KMnO4溶液进行滴定.(1)已知MnO4-被还原为Mn2+,试写出该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2)判断该反应到达滴定终点的现象为______.(3)假设到达滴定终点时,用去VmL酸性KMnO4溶液,则该酸性KMnO4溶液的浓度为______mol/L.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普陀区二模
(一)(1)碳酸钠水解显酸性,油脂在碱性条件下能水解;还原氧化生成的Fe3+,减少产物中的Fe3+杂质,故答案为:除铁屑表面的油污;还原氧化生成的Fe3+,保证Fe2+稳定、纯净地存在,减少产物中的Fe3+杂质;(2)如果不趁热过滤就会有FeSO4o7H2O析出,故答案为:FeSO4在温度低时溶解度较小,如果不趁热过滤就会有FeSO4o7H2O析出;(3)浓缩结晶后需要过滤、洗涤;硫酸亚铁铵在无水乙醇何总的溶解度小;温度低时,硫酸亚铁铵的溶解度小,可用冰水洗涤,故答案为:过滤、洗涤;无水酒精或冰水;(4)(NH4)2SO4oFeSO4在30度和10度的溶解度分别为:28.1和17.2g,即若溶剂为100g水,冷却析出10.9g,有水20克析出2.18g,硫酸亚铁铵的化学式为(NH4)2SO4oFeSO4o6H2O含有结晶水,故析出质量大于2.18g,故答案为:B;(二)(1)反应的离子方程式5Fe2++MnO4-+8H+→5Fe3++Mn2++4H2O,故答案为:5Fe2++MnO4-+8H+→5Fe3++Mn2++4H2O;(2)高锰酸钾本身有颜色,滴定亚铁离子不需要指示剂,当滴加最后一滴溶液后,溶液变成紫红色,30S内不褪色,说明达到滴定终点,故答案为:加入最后一滴KMnO4溶液紫红色不褪,且半分钟内不褪色;(3)1.96g硫酸亚铁铵晶体的物质的量n=mM=1.96g392g/mol=0.005mol,根据原子守恒则亚铁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05mol,反应5Fe2++MnO4-+8H+=5Fe3++Mn2++4H2O,则5Fe2+~MnO4-,所以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为0.001mol,据c=nV=0.001mol10&-3VL=1Vmol/l,故答案为:1V.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硫酸亚铁铵的化学式为(NH4)2SO4oFeSO4o6H2O,商品名为莫尔盐,可..”主要考查你对&&硫酸盐,设计实验方案及探究实验&&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硫酸盐设计实验方案及探究实验
几种重要的硫酸盐:
1.SO42-的检验 (1)原理:利用,具有不溶于盐酸、硝酸的特性。(2)试剂:可溶性钡盐溶液或溶液,盐酸和稀硝酸。 (3)易出现的错误: ①只加可溶性钡盐,不酸化。误将、等判成SO42-,此时上述离子会分别产生等白色沉淀.②先加可溶性盐,后酸化。误将等判成SO42-,如向待测液中先滴加溶液,再加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便断定含SO42-。其错误之处是未注意溶液中不含SO42-而含Ag+或也会有同样现象,因为③试剂选择错误。误将判成,如向待测液中滴加盐酸酸化的溶液,或滴加硝酸酸化的溶液,生成白色沉淀,使误以为有,错在未注意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可将氧化成。 (4)检验的关键:既要注意试刹的选择,义耍注意操作顺序的优化,全面考虑,综合分析,正确推导,方能排除干扰离子。 (5)最佳检验方法:&2.的检验常用气体法:(不能用硝酸等强氧化性酸),生成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的检验 (1)气体法:,所用酸必须是非强氧化性酸,可用稀盐酸或稀硫酸,生成能使湿润的醋酸铅试纸变黑的气体。 (2)沉淀法:,生成黑色沉淀;或,生成乳白色或黄色沉淀(溶液中)。亚硫酸及亚硫酸盐:
1.亚硫酸溶液中的微粒 SO2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不稳定,易分储成SO2和H2O,因此SO2与H2O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用“”表示。 在亚硫酸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三分子、四离子):2.亚硫酸的性质 (1)亚硫酸的热稳定性H2SO3极其不稳定,只能存在于稀的水溶液中。 H2SO3易分解生成SO2和H2O。 (2)亚硫酸的氧化性和还原性H2SO3遇到比它更强的氧化剂时,表现还原性。如:H2SO3遇到比它更强的还原剂时,表现氧化性。如:(3)亚硫酸的酸性H2SO3是中强酸,在水溶液中分两步电离:。由亚硫酸的组成和电离可知,亚硫酸对应的盐有正盐和酸式盐两种,如。 3.亚硫酸盐等亚硫酸盐易溶于水、易电离。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1.概念: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在实施化学实验之前.根据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运用相关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对实验的仪器、装置和方法所进行的一种规划。 2.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须科学合理。 (2)安全性:尽量避免使用有毒药品和进行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操作,保护人身安全,保护仪器。 (3)可行性:实验所选用的药品、仪器、设备和方法等在中学现有条件下能满足要求。 (4)简约性:方案简单易行,尽可能采用简单的实验装置,较少的实验步骤和药品。还应遵循完成实验所用时间较短,副反应少,效果好等基本要求。 (5)经济性:综合考虑原料的用量和价格。 3.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一个相对完整的化学实验方案一般包括下述内容: (1)实验名称;(2)实验目的;(3)实验原理; (4)实验用品(药品、仪器、装置、设备)及规格; (5)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6)实验注意事项; (7)实验现象的记录及结果处理; (8)问题与讨论。 4.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1)明确目的、原理首先必须认真审题,明确实验的目的,弄清题目有哪些新的信息,结合已学过的知识,通过类比、迁移、分析,从而明确实验原理。 (2)选择仪器、药品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能否腐蚀仪器、反应是否需要加热及温度是否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等),合理选择化学仪器和药品。 (3)设汁装置、步骤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所选用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学生应具备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实验步骤应既完整又简明。 (4)记录现象、数据根据观察,全面而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5)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计算、图表、推理等,得出正确的结论。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分类:1.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观察外观性质一预测物质性质一实验和观察一解释及结论。图示如下:在进行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时,要充分了解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与制法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根据物质的结构特点,设计化学实验方案来探究或验证物质所具有的一些性质: 2.物质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条件合适,操作简便; (2)原理正确,步骤简单; (3)原料丰富,价格低廉; (4)产物纯净,污染物少。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主要涉及原料、基本化学反应原理,实验程序和仪器、设备。核心是原料,由原料可确定反应原理,推导出实验步骤及所用仪器。 3.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通过特定的反应现象,推断被检验物质是否存在。在对物质进行检验或鉴别时,一般的原则是:①给出n 种物质进行鉴别,一般只需检验n一1种即可;②物理和化学方法可并用,一般先用物理方法(如物质的颜色、气味、水溶性等),再用化学方法;③设计的实验步骤越简单越好,实验现象越明显越好;④有干扰离子存在时,应先排除干扰,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⑤进行检验的一般步骤为:观察外表一一加热固体(确定是否有结晶水)——配成溶液——观察外观一一加入试剂——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对几个实验方案的正确与错误、严密与不严密、准确与不准确作出判断,要考虑是否合理、有无干扰现象、经济上是否合算和对环境有无污染等。 1.从可行性方面对实验方案作出评价科学性和可行性是设计实验方案的两条重要原则,在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时,要分析实验方案是否科学可行,实验方案是否遵循化学理论和实验方法的要求,在实际操作时能否做到可控易行。评价时,可从以下4个方面分析: (1)实验原理是否正确、可行; (2)实验操作是否安全、合理; (3)实验步骤是否简单、方便; (4)实验现象是否明显。 2.从“绿色化学”视角对实验方案作出评价 “绿色化学”要求设计安全的、对环境友好的合成线路,降低化学工业生产过程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据此,对化学实验过程或方案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反应原料是否易得、安全、无毒; (2)反应速率是否适巾; (3)原料利用率以及合成物质的产率是否较高; (4)合成过程中是否造成环境污染。 3.从安全性方面对实验方案作出评价从安全角度常考虑的主要因素如下: (1)净化、吸收气体及熄灭酒精灯时要防止液体倒吸; (2)使用某些易燃易爆品进行实验时要防爆炸(如 H2还原CuO应先通H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先验纯等); (3)防氧化(如H2还原CuO后要“先灭灯再停氢”,白磷切割宜在水中进行等); (4)防吸水(如实验取用、制取易吸水、潮解、水解的物质时宜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达到实验目的); (5)冷凝回流(有些反应中,为减少易挥发液体反应物的损耗和充分利用原料,需在反应装置上加装冷凝回流装置,如长玻璃管、竖装的干燥管及冷凝管等); (6)易挥发液体产物(导出时可为蒸气)的及时冷却; (7)仪器拆卸的科学性与安全性(可从防污染、防氧化、防倒吸、防爆炸、防泄漏等角度考虑); (8)其他(如实验操作顺序、试剂加入顺序等)。
发现相似题
与“硫酸亚铁铵的化学式为(NH4)2SO4oFeSO4o6H2O,商品名为莫尔盐,可..”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367711314442513686624112654891742当前位置: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含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一定具有强氧化性..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含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一定具有强氧化性B.阳离子只有氧化性,阴离子只有还原性C.失电子越多,还原性越强D.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不一定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有变化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A.一般含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具有氧化性,如二氧化碳不具有强氧化性,故A错误;B.如亚铁离子、亚硫酸根离子都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故B错误;C.还原性的强弱与失去电子的数目无关,而与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故C错误;D.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只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不一定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有变化,故D正确;故选D.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含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一定具有强氧化性..”主要考查你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化合价升降(某些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判别的依据) 氧化还原反应的发展史: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中氧被夺去的反应属于还原反应。
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对物质的认识存在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隔离开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到从表面上看化合价变化的氧化还原反应,把氧化与还原统一在一个概念下,再透过现象看本质,化合价的变化是有电子得失或偏移引起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氧化剂氧化性的强弱,不是看得电子的多少,而是看得电子的难易;  还原剂还原性的强弱,不是看失电子的多少,而是看失电子的难易。  eg:氧化性:浓HNO3&稀HNO3还原性:Na&Al
2、有新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eg:C(金刚石)==C(石墨);3O2==2O3(放电);P4(白磷)==4P(红磷)
3、任何元素在化学反应中,从游离态变为化合态,或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比如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4、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全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5、元素具有最高价的化合物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 eg.H3PO4、H2SiO3(或H4SiO4)两酸均无强氧化性但硝酸有强氧化性。氧化还原的表示可用单线桥也可用双线桥:
一、双线桥法:
此法不仅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还能表示出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关系。双线桥的箭头始于反应物有关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箭头指向发生化合价变化后生成物中对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或原子团。
标变价   明确标出所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价的元素不标化合价。
连双线  将标化合价的同一元素用直线加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注意:箭头的起止一律对准各元素)
标得失  1.标电子转移或偏离数   明确标出得失电子数,格式为“得/失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原子个数×单位原子得失电子数”   
&&&&&&&&&&&&&&&&&& 2.标化合价变化   一律标出化合价的变化,只有“化合价升高”“化合价降低”这两种写法,不可写为“升价”“降价”等   
&&&&&&&&&&&&&&&&&& 3.标出元素反应类型   一律标出元素所发生的反应,“被氧化”或“被还原”,其余写法均不正确   
&&&&&&&&&&&&&&&&&& 4.检查得失电子守恒   检查得失电子数是否相等,如不相等则重新分析。
二、单线桥法: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电子发生转移(得失或偏移),也就是在反应物中有元素电子发生得失或偏移,这时用一条带箭头的曲线从失去电子的元素指向得到电子的元素,并在“桥”上标出转移的电子数,这种表示方法叫单线桥法。
(1)标价态明确标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的化合价
(2)连单线连接方程式左边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箭头一律指向氧化剂
&(3)不注得失标出转移的电子的总数,这里不用像双线桥那样,仅需直接标出电子总数
注意事项:&
(1)不得标明"得"或"失",否则是错的
(2)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指向氧化剂注意:为了规范起见,单线桥法最好不用于自身氧化还原的反应,因为那样标记会使反应中的电子去向不明确,故在自身氧化还原的反应方程式中最好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氧化性:是指物质得电子的能力。处于高价态的物质一般具有氧化性。 还原性:是指物质失电子的能力,一般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判断 氧化性:氧化剂的氧化性&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还原性:还原剂的还原性&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2)根据金属(非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 ①金属活动性顺序 ②非金属活动性顺序(3)根据与同一物质反应的难易(条件)判断: 当不同氧化剂作用于同一还原剂时,如氧化产物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高低来进行判断。 例:三个反应还原剂都是浓盐酸,氧化产物都是氯气,氧化剂分别是高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有反应方程式可得,反应条件越来越难,可得结论:氧化性KMnO4& MnO2& O2 (4)根据氧化产物的价态高低判断 当变价的还原剂在相似的条件下作用于不同的氧化剂时,可根据氧化产物价态高低来判断氧化剂氧化性的强弱。 例如:,,可得:氧化性Cl2&S注:不能通过氧化剂化合价降低的多少来判断氧化性的强弱。 (5)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 ①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右,金属单质还原性逐渐减弱(对应的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非金属单质氧化性逐渐增强(对应的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同主族元素从上→下,金属单质还原性逐渐增强(对应的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减弱),非金属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的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注:元素在周期表中越是位于左下方,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元素在周期表中越是位于右上方,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6)根据原电池、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根据这个规律也可判断原电池、电解池电极) ①两种不同金属构成原电池的两级:负极:金属电子流出,正极:金属电子流入 还原性:负极&正极 ②用惰性电极电解混合溶液时,在阴极先放电的阳离子的氧化性较强,在阳极先放电的阴离子的还原性较强。 (7)根据物质浓度的大小比较: 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物质的浓度越大,其氧化性(还原性)越强,反之,其氧化性(还原性)越弱。例如:氧化性HNO3(浓)&HNO3(稀);还原性 HCl(浓)&HCl(稀) (8)根据氧化剂、还原剂性质的影响因素判断 ①温度:一般温度高氧化剂的氧化性强(浓H2SO4与Cu常温不反应,加热则反应)。 ②酸碱性:一般在酸性条件下氧化剂的氧化性增强。如KMnO4在酸性条件下氧化能力更强;KClO3能氧化浓盐酸中的Cl- → Cl2,而不能氧化NaCl中的Cl-;又如在中性溶液中Fe2+与NO3-可共存但在H+存在的条件下Fe2+与NO3-不共存等。 知识扩展:一般来说,同种元素形成的物质,元素价态越高,氧化性越强。例如:氧化性 KMnO4&MnO2,但是,也不完全按这个规律,比如 HClO&HClO2&HClO3&HClO4,再有HNO2&HNO3 。这是因为:氧化性的强弱是看物质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容易失电子的物质还原性强,容易得电子的物质氧化性强。次氯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得到盐酸和氧气(2HClO==2HCl+O2),由此可知,次氯酸中氯元素很容易得电子,则氧化性强。亚硝酸只能存在于很稀的冷溶液中,溶液浓缩或加热时,很容易就分解成H2O和N2O3,故HNO2的氧化性更强。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无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历程: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的氧化数发生变化。根据氧化数的升高或降低,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拆分成两个半反应:氧化数升高的半反应,称为氧化反应;氧化数降低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相互依存的,不能独立存在,它们共同组成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以下一般规律:强弱律: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价态律:元素处于最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既具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转化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发生归中反应时,元素的氧化数只接近而不交叉,最多达到同种价态。优先律:对于同一氧化剂,当存在多种还原剂时,通常先和还原性最强的还原剂反应。守恒律: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数目等于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数目。
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判定:物质的氧化性是指物质得电子的能力,还原性是指物质失电子的能力。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与得失电子的数量无关)。从方程式与元素性质的角度,氧化性与还原性的有无与强弱可用以下几点判定:(1)从元素所处的价态考虑,可初步分析物质所具备的性质(无法分析其强弱)。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H2SO4、KMnO4中的S、Mn元素;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Cl-、S2-等;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S、SO2等。(2)根据氧化还原的方向判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3)根据反应条件判断:当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种还原剂反应时,如氧化产物中元素的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的高、低进行判断,如是否需要加热,是否需要酸性条件,浓度大小等等。 电子的得失过程:
其过程用核外电子排布变化情况可表示为: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含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一定具有强氧化性..”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31240212752247146242252246966249683已知还原性HSO3-&I- 氧化性IO3-&I2_百度知道
已知还原性HSO3-&I- 氧化性IO3-&I2
为什么在NaIO3中加入过量的NaHSO3溶液后 IO3-会先被还原为I2再被还原为I-这种已知、还原性排序怎么看反应的先后顺序
提问者采纳
这个不难理解,吃饭得一口一口地吃,电子得失也是一个一个地得失。IO3(-)中的I呈+5价,在与HSO3(-)反应时会先生成+3、+1、0价,最后生成-1价,由于+3和+1的的稳定性很差,生成少量后就迅速变到较为稳定的0价即I2,所以其中的I2算是较稳定的中间价态了,在还原剂过量时必然被进一步还原到I(-)。现在不难判断了,如果中间价稳定,则可以生成中间价态;如果中间价不稳定,则直接生成到稳定价态。再看一个例子:S(2-) + HNO3(过量)这个反应的中间产物有S、H2SO3,最后到H2SO4;由于S是稳定的中间产物,而H2SO3是不稳定的中间产物,因此在反应时间短时,看到的是S沉淀;如果反应时间长,得到的是H2SO4。中间产物H2SO3一旦生成,就会迅速氧化为H2SO4,因此很难大量存在。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这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结构。其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所以还可以表示为
氧化性强+还原性强=氧化性弱+还原性弱这个题目中隐含一个条件 就是碘单质的氧化性强于碘离子这样氧化性强弱就是3个物质的
碘酸根》碘》碘离子亚硫酸氢根还原碘酸根
先得到碘 再得到氧化性更弱的碘离子。而本身变为硫酸根。
还原性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价铁离子氧化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