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纪实避祸心理定价的策略主要有与技巧主要有哪些

北方网日新闻汇总
北方网日新闻汇总
09:33[][]&&
09:33[][]&&
09:33[][]&&
23:10[][]&&
23:09[][]&&
23:09[][]&&
23:09[][]&&
23:09[][]&&
23:09[][]&&
23:09[][]&&
23:09[][]&&
23:09[][]&&
23:09[][]&&
22:49[][]&&
22:37[][]&&
22:33[][]&&
22:20[][]&&
22:18[][]&&
22:15[][]&&
22:11[][]&&
20:59[][]&&
20:58[][]&&
20:55[][]&&
20:48[][]&&
20:40[][]&&
20:32[][]&&
20:30[][]&&
20:28[][]&&
20:26[][]&&
20:18[][]&&
20:17[][]&&
20:17[][]&&
20:17[][]&&
20:06[][]&&
20:06[][]&&
20:06[][]&&
20:02[][]&&
19:38[][]&&
19:27[][]&&
19:10[][]&&
19:03[][]&&
18:59[][]&&
18:49[][]&&
18:38[][]&&
18:38[][]&&
18:38[][]&&
18:20[][]&&
18:15[][]&&
18:15[][]&&
18:07[][]&&
18:01[][]&&
18:01[][]&&
18:01[][]&&
17:54[][]&&
17:45[][]&&
17:44[][]&&
17:41[][]&&
17:38[][]&&
17:36[][]&&
17:33[][]&&
17:32[][]&&
17:28[][]&&
17:26[][]&&
17:26[][]&&
17:21[][]&&
17:19[][]&&
17:17[][]&&
17:03[][]&&
17:03[][]&&
17:03[][]&&
17:03[][]&&
17:03[][]&&
17:03[][]&&
17:03[][]&&
17:03[][]&&
17:03[][]&&
17:03[][]&&
17:11[][]&&
17:06[][]&&
17:05[][]&&
17:03[][]&&
17:01[][]&&
16:59[][]&&
16:30[][]&&
16:57[][]&&
16:57[][]&&
16:55[][]&&
16:51[][]&&
16:51[][]&&
16:50[][]&&
16:47[][]&&
16:45[][]&&
16:42[][]&&
16:41[][]&&
16:37[][]&&
16:36[][]&&
16:36[][]&&
16:36[][]&&
16:36[][]&&
16:36[][]&&
16:36[][]&&
16:35[][]&&
16:34[][]&&
16:29[][]&&
16:26[][]&&
16:26[][]&&
16:26[][]&&
16:26[][]&&
16:26[][]&&
16:23[][]&&
16:23[][]&&
16:22[][]&&
16:21[][]&&
16:15[][]&&
15:55[][]&&
16:15[][]&&
16:15[][]&&
16:15[][]&&
16:15[][]&&
16:13[][]&&
15:52[][]&&
16:10[][]&&
16:10[][]&&
16:10[][]&&
16:09[][]&&
16:00[][]&&
15:57[][]&&
15:57[][]&&
15:57[][]&&
15:56[][]&&
15:50[][]&&
15:50[][]&&
15:50[][]&&
15:50[][]&&
15:50[][]&&
15:50[][]&&
15:50[][]&&
15:50[][]&&
15:47[][]&&
15:46[][]&&
15:46[][]&&
15:46[][]&&
10:22[][]&&
10:22[][]&&
11:46[][]&&
11:46[][]&&
11:46[][]&&
15:42[][]&&
13:49[][]&&
13:49[][]&&
15:36[][]&&
15:09[][]&&
15:17[][]&&
15:35[][]&&
15:35[][]&&
15:17[][]&&
15:17[][]&&
15:17[][]&&
15:17[][]&&
15:17[][]&&
15:33[][]&&
13:49[][]&&
15:33[][]&&
15:33[][]&&
15:33[][]&&
13:49[][]&&
15:32[][]&&
15:31[][]&&
15:29[][]&&
15:26[][]&&
15:26[][]&&
15:26[][]&&
15:23[][]&&
15:22[][]&&
15:21[][]&&
15:20[][]&&
15:20[][]&&
15:17[][]&&
15:16[][]&&
15:13[][]&&
15:10[][]&&
15:10[][]&&
15:09[][]&&
14:42[][]&&
14:42[][]&&
14:49[][]&&
15:07[][]&&
15:07[][]&&
15:05[][]&&
15:04[][]&&
14:22[][]&&
14:22[][]&&
14:22[][]&&
14:22[][]&&
15:01[][]&&
14:41[][]&&
14:41[][]&&
14:41[][]&&
14:41[][]&&
14:41[][]&&
14:22[][]&&
14:22[][]&&
14:22[][]&&
14:22[][]&&
14:22[][]&&
14:22[][]&&
14:22[][]&&
14:22[][]&&
14:22[][]&&
14:53[][]&&
14:51[][]&&
14:50[][]&&
14:49[][]&&
14:46[][]&&
14:40[][]&&
14:38[][]&&
14:22[][]&&
14:22[][]&&
14:22[][]&&
14:31[][]&&
14:28[][]&&
14:25[][]&&
14:22[][]&&
14:22[][]&&
14:20[][]&&
14:20[][]&&
14:19[][]&&
14:18[][]&&
14:17[][]&&
14:17[][]&&
14:17[][]&&
14:17[][]&&
14:17[][]&&
14:17[][]&&
14:17[][]&&
14:16[][]&&
14:15[][]&&
14:15[][]&&
14:15[][]&&
14:14[][]&&
14:13[][]&&
14:12[][]&&
14:11[][]&&
14:11[][]&&
14:11[][]&&
14:09[][]&&
14:08[][]&&
14:08[][]&&
14:08[][]&&
14:07[][]&&
14:06[][]&&
14:03[][]&&
14:01[][]&&
14:00[][]&&
13:58[][]&&
13:57[][]&&
13:56[][]&&
13:56[][]&&
13:55[][]&&
13:55[][]&&
13:54[][]&&
13:54[][]&&
13:54[][]&&
13:52[][]&&
13:52[][]&&
13:52[][]&&
13:49[][]&&
13:46[][]&&
13:44[][]&&
13:44[][]&&
13:43[][]&&
13:43[][]&&
13:43[][]&&
13:43[][]&&
13:43[][]&&
13:43[][]&&
13:43[][]&&
13:43[][]&&
13:43[][]&&
13:43[][]&&
13:41[][]&&
13:40[][]&&
13:40[][]&&
13:40[][]&&
13:40[][]&&
13:39[][]&&
13:39[][]&&
13:39[][]&&
13:37[][]&&
13:34[][]&&
13:34[][]&&
13:34[][]&&
13:33[][]&&
13:33[][]&&
13:33[][]&&
13:31[][]&&
13:31[][]&&
13:00[][]&&
13:02[][]&&
13:02[][]&&
13:13[][]&&
13:10[][]&&
13:30[][]&&
13:29[][]&&
13:29[][]&&
13:27[][]&&
13:25[][]&&
13:24[][]&&
13:23[][]&&
13:23[][]&&
13:23[][]&&
13:23[][]&&
13:23[][]&&
13:23[][]&&
13:21[][]&&
13:21[][]&&
13:20[][]&&
13:20[][]&&
13:20[][]&&
13:20[][]&&
13:20[][]&&
13:20[][]&&
13:20[][]&&
13:20[][]&&
13:20[][]&&
13:20[][]&&
13:17[][]&&
13:15[][]&&
13:12[][]&&
13:12[][]&&
13:09[][]&&
13:09[][]&&
13:09[][]&&
13:09[][]&&
13:09[][]&&
13:09[][]&&
13:09[][]&&
13:09[][]&&
13:06[][]&&
13:05[][]&&
13:04[][]&&
13:02[][]&&
13:02[][]&&
13:00[][]&&
12:57[][]&&
12:57[][]&&
12:57[][]&&
12:57[][]&&
12:57[][]&&
12:55[][]&&
12:55[][]&&
12:51[][]&&
12:51[][]&&
12:51[][]&&
12:51[][]&&
12:51[][]&&
12:51[][]&&
12:46[][]&&
12:44[][]&&
12:34[][]&&
12:34[][]&&
12:28[][]&&
12:28[][]&&
11:46[][]&&
11:45[][]&&
11:40[][]&&
11:40[][]&&
11:35[][]&&
11:30[][]&&
11:24[][]&&
11:24[][]&&
11:24[][]&&
11:24[][]&&
11:23[][]&&
11:23[][]&&
11:22[][]&&
11:20[][]&&
11:19[][]&&
11:19[][]&&
11:19[][]&&
11:19[][]&&
11:19[][]&&
11:19[][]&&
11:17[][]&&
11:17[][]&&
11:17[][]&&
11:17[][]&&
11:17[][]&&
11:17[][]&&
11:17[][]&&
11:16[][]&&
11:16[][]&&
11:16[][]&&
11:16[][]&&
11:16[][]&&
11:15[][]&&
11:15[][]&&
11:15[][]&&
11:14[][]&&
11:13[][]&&
11:13[][]&&
11:13[][]&&
11:08[][]&&
11:08[][]&&
11:07[][]&&
11:07[][]&&
09:53[][]&&
11:04[][]&&
11:03[][]&&
11:03[][]&&
11:03[][]&&
11:00[][]&&
11:00[][]&&
10:59[][]&&
10:59[][]&&
10:59[][]&&
10:59[][]&&
10:59[][]&&
10:59[][]&&
10:56[][]&&
10:56[][]&&
10:54[][]&&
10:54[][]&&
10:51[][]&&
10:51[][]&&
10:50[][]&&
10:50[][]&&
10:50[][]&&
10:50[][]&&
10:50[][]&&
10:50[][]&&
10:48[][]&&
10:48[][]&&
10:46[][]&&
10:46[][]&&
10:46[][]&&
10:45[][]&&
10:45[][]&&
10:45[][]&&
10:44[][]&&
10:43[][]&&
10:42[][]&&
10:42[][]&&
10:42[][]&&
10:42[][]&&
10:41[][]&&
10:40[][]&&
10:40[][]&&
10:40[][]&&
10:40[][]&&
10:40[][]&&
10:40[][]&&
10:39[][]&&
10:39[][]&&
10:39[][]&&
10:39[][]&&
10:39[][]&&
10:39[][]&&
10:35[][]&&
10:34[][]&&
10:33[][]&&
10:33[][]&&
10:32[][]&&
10:31[][]&&
10:29[][]&&
10:29[][]&&
09:43[][]&&
09:43[][]&&
10:28[][]&&
09:53[][]&&
09:53[][]&&
09:53[][]&&
09:53[][]&&
09:53[][]&&
09:53[][]&&
09:53[][]&&
09:53[][]&&
09:53[][]&&
09:43[][]&&
09:43[][]&&
09:43[][]&&
09:04[][]&&
09:11[][]&&
09:11[][]&&
10:24[][]&&
10:24[][]&&
10:24[][]&&
10:24[][]&&
10:21[][]&&
10:21[][]&&
10:21[][]&&
10:19[][]&&
10:16[][]&&
10:16[][]&&
10:16[][]&&
10:16[][]&&
10:16[][]&&
10:16[][]&&
10:16[][]&&
10:16[][]&&
10:16[][]&&
10:16[][]&&
10:16[][]&&
10:16[][]&&
10:16[][]&&
10:16[][]&&
10:16[][]&&
10:16[][]&&
10:16[][]&&
10:16[][]&&
10:16[][]&&
10:16[][]&&
10:16[][]&&
10:16[][]&&
10:15[][]&&
10:15[][]&&
10:15[][]&&
10:14[][]&&
10:13[][]&&
10:12[][]&&
10:12[][]&&
10:12[][]&&
09:33[][]&&
10:10[][]&&
10:10[][]&&
10:07[][]&&
09:43[][]&&
09:33[][]&&
09:33[][]&&
10:06[][]&&
09:33[][]&&
09:43[][]&&
10:04[][]&&
10:03[][]&&
09:53[][]&&
09:43[][]&&
09:53[][]&&
09:33[][]&&
09:43[][]&&
09:43[][]&&
09:53[][]&&
09:43[][]&&
09:53[][]&&
09:33[][]&&
10:01[][]&&
10:00[][]&&
09:59[][]&&
09:58[][]&&
09:57[][]&&
09:57[][]&&
09:53[][]&&
09:43[][]&&
09:53[][]&&
09:56[][]&&
09:56[][]&&
09:55[][]&&
09:55[][]&&
09:54[][]&&
09:54[][]&&
09:43[][]&&
09:43[][]&&
09:43[][]&&
09:43[][]&&
09:53[][]&&
09:53[][]&&
09:52[][]&&
09:52[][]&&
09:52[][]&&
09:52[][]&&
09:52[][]&&
09:51[][]&&
09:49[][]&&
09:49[][]&&
09:49[][]&&
09:49[][]&&
09:47[][]&&
09:46[][]&&
09:11[][]&&
09:11[][]&&
09:11[][]&&
09:11[][]&&
09:43[][]&&
09:43[][]&&
09:42[][]&&
09:42[][]&&
09:42[][]&&
09:42[][]&&
09:40[][]&&
09:40[][]&&
09:40[][]&&
09:40[][]&&
09:40[][]&&
09:39[][]&&
09:38[][]&&
09:38[][]&&
09:38[][]&&
09:38[][]&&
09:38[][]&&
09:37[][]&&
09:37[][]&&
09:37[][]&&
09:36[][]&&
09:35[][]&&
09:35[][]&&
09:35[][]&&
09:35[][]&&
09:34[][]&&
09:34[][]&&
09:34[][]&&
09:34[][]&&
09:33[][]&&
09:31[][]&&
09:32[][]&&
09:32[][]&&
09:31[][]&&
09:31[][]&&
09:31[][]&&
09:31[][]&&
09:31[][]&&
09:29[][]&&
09:29[][]&&
09:29[][]&&
09:29[][]&&
09:29[][]&&
09:29[][]&&
09:29[][]&&
09:29[][]&&
09:28[][]&&
09:28[][]&&
09:28[][]&&
09:28[][]&&
09:28[][]&&
09:28[][]&&
09:28[][]&&
09:28[][]&&
09:28[][]&&
09:28[][]&&
09:27[][]&&
09:27[][]&&
09:27[][]&&
09:27[][]&&
09:26[][]&&
09:26[][]&&
09:26[][]&&
09:26[][]&&
09:26[][]&&
09:26[][]&&
09:24[][]&&
09:24[][]&&
09:24[][]&&
09:24[][]&&
09:24[][]&&
09:24[][]&&
09:23[][]&&
09:23[][]&&
09:22[][]&&
09:21[][]&&
09:20[][]&&
09:20[][]&&
09:20[][]&&
09:20[][]&&
09:20[][]&&
09:20[][]&&
09:20[][]&&
09:19[][]&&
09:19[][]&&
09:19[][]&&
09:19[][]&&
09:18[][]&&
09:17[][]&&
09:17[][]&&
09:16[][]&&
09:16[][]&&
09:16[][]&&
09:15[][]&&
09:15[][]&&
09:15[][]&&
09:15[][]&&
09:15[][]&&
09:15[][]&&
09:14[][]&&
09:13[][]&&
09:13[][]&&
09:13[][]&&
09:13[][]&&
09:13[][]&&
09:12[][]&&
09:12[][]&&
09:12[][]&&
09:12[][]&&
09:11[][]&&
09:11[][]&&
09:11[][]&&
09:11[][]&&
09:11[][]&&
09:11[][]&&
09:10[][]&&
09:10[][]&&
09:10[][]&&
09:09[][]&&
09:09[][]&&
09:08[][]&&
09:07[][]&&
09:07[][]&&
09:06[][]&&
09:06[][]&&
09:06[][]&&
09:06[][]&&
09:06[][]&&
09:06[][]&&
09:06[][]&&
09:05[][]&&
09:05[][]&&
09:05[][]&&
09:05[][]&&
09:05[][]&&
09:05[][]&&
09:05[][]&&
09:05[][]&&
09:04[][]&&
09:03[][]&&
09:03[][]&&
09:03[][]&&
09:02[][]&&
09:02[][]&&
09:02[][]&&
09:02[][]&&
09:02[][]&&
09:02[][]&&
09:01[][]&&
09:01[][]&&
09:01[][]&&
09:01[][]&&
09:00[][]&&
09:00[][]&&
09:00[][]&&
08:59[][]&&
08:59[][]&&
08:59[][]&&
08:58[][]&&
08:58[][]&&
08:58[][]&&
08:58[][]&&
08:58[][]&&
08:57[][]&&
08:57[][]&&
08:57[][]&&
08:57[][]&&
08:57[][]&&
08:57[][]&&
08:57[][]&&
08:57[][]&&
08:57[][]&&
08:57[][]&&
08:57[][]&&
08:57[][]&&
08:57[][]&&
08:57[][]&&
08:57[][]&&
08:57[][]&&
08:57[][]&&
08:57[][]&&
08:57[][]&&
08:56[][]&&
08:56[][]&&
08:56[][]&&
08:56[][]&&
08:56[][]&&
08:56[][]&&
08:56[][]&&
08:55[][]&&
08:55[][]&&
08:55[][]&&
08:55[][]&&
08:54[][]&&
08:54[][]&&
08:54[][]&&
08:54[][]&&
08:54[][]&&
08:54[][]&&
08:54[][]&&
08:54[][]&&
08:54[][]&&
08:54[][]&&
08:53[][]&&
08:53[][]&&
08:53[][]&&
08:53[][]&&
08:52[][]&&
08:52[][]&&
08:52[][]&&
08:52[][]&&
08:52[][]&&
08:52[][]&&
08:52[][]&&
08:52[][]&&
08:52[][]&&
08:51[][]&&
08:51[][]&&
08:51[][]&&
08:50[][]&&
08:50[][]&&
08:49[][]&&
08:49[][]&&
08:49[][]&&
08:49[][]&&
08:49[][]&&
08:49[][]&&
08:48[][]&&
08:48[][]&&
08:47[][]&&
08:47[][]&&
08:47[][]&&
08:47[][]&&
08:47[][]&&
08:47[][]&&
08:47[][]&&
08:46[][]&&
08:46[][]&&
08:46[][]&&
08:46[][]&&
08:45[][]&&
08:45[][]&&
08:45[][]&&
08:45[][]&&
08:45[][]&&
08:45[][]&&
08:44[][]&&
08:44[][]&&
08:44[][]&&
08:44[][]&&
08:44[][]&&
08:44[][]&&
08:43[][]&&
08:43[][]&&
08:42[][]&&
08:42[][]&&
08:42[][]&&
08:42[][]&&
08:42[][]&&
08:42[][]&&
08:41[][]&&
08:41[][]&&
08:41[][]&&
08:40[][]&&
08:40[][]&&
08:40[][]&&
08:40[][]&&
08:39[][]&&
08:39[][]&&
08:39[][]&&
08:39[][]&&
08:39[][]&&
08:39[][]&&
08:38[][]&&
08:38[][]&&
08:37[][]&&
08:37[][]&&
08:37[][]&&
08:36[][]&&
08:36[][]&&
08:36[][]&&
08:36[][]&&
08:36[][]&&
08:36[][]&&
08:35[][]&&
08:35[][]&&
08:34[][]&&
08:34[][]&&
08:34[][]&&
08:34[][]&&
08:34[][]&&
08:33[][]&&
08:33[][]&&
08:33[][]&&
08:32[][]&&
08:32[][]&&
08:32[][]&&
08:31[][]&&
08:31[][]&&
08:30[][]&&
08:30[][]&&
08:30[][]&&
08:30[][]&&
08:30[][]&&
08:29[][]&&
08:29[][]&&
08:29[][]&&
08:27[][]&&
08:27[][]&&
08:27[][]&&
08:24[][]&&
08:26[][]&&
08:25[][]&&
08:25[][]&&
08:23[][]&&
08:23[][]&&
08:22[][]&&
08:22[][]&&
08:22[][]&&
08:21[][]&&
08:21[][]&&
08:21[][]&&
08:21[][]&&
08:21[][]&&
08:21[][]&&
08:21[][]&&
08:18[][]&&
08:18[][]&&
08:18[][]&&
08:12[][]&&
08:11[][]&&
08:11[][]&&
08:11[][]&&
08:11[][]&&
08:11[][]&&
08:09[][]&&
08:05[][]&&
08:03[][]&&
08:03[][]&&
08:02[][]&&
08:02[][]&&
07:58[][]&&
07:52[][]&&
07:46[][]&&
07:42[][]&&
07:41[][]&&
07:39[][]&&
07:37[][]&&
07:33[][]&&
07:28[][]&&
07:22[][]&&
07:20[][]&&
07:17[][]&&
07:11[][]&&
07:05[][]&&
06:59[][]&&
06:58[][]&&
Copyright (C) .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中国农业聚集地 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
本站公告:
超强厄尔尼诺 农业如何避祸
第一产业网提示:6月6日,大雨袭来前的北京市石景山区阴云密布。新华社记者 李欣摄6月1日,路人在江西省瑞昌市赤乌中路的积
6月6日,大雨袭来前的北京市石景山区阴云密布。新华社记者 李欣摄
6月1日,路人在江西省瑞昌市赤乌中路的积水中骑行。 新华社发 魏东升摄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今年4月15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了一则新闻公告,预测今年可能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并很有可能成为自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厄尔尼诺年,一时间,全球和金融市场一片警惕之声。5月、6月以来,部分极端天气现象频出,有专家认为与厄尔尼诺不无关联。 厄尔尼诺,这个频繁见诸报端的舶来词汇,究竟代表着什么?为何会有如此重大的影响?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里代表‘圣婴’,简单地说,它是一个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气候现象。”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郑飞向记者解释。 早在18世纪初,秘鲁和厄瓜多尔的渔民们就发现每隔数年鱼的产量就锐减一次,而且锐减的时间呈现了很强的规律性,几乎都集中在“圣诞节”(12月25日)前后。当地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厄尔尼诺”,以此表示他们对耶稣基督的虔诚,其实这就是如今人们所说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与太平洋表面的风向和水流方向密切相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表示,太平洋上空大气层中的东风一旦减弱,太平洋中的暖水层和冷水层就会产生变化,暖水上浮,冷水下降,表层海水温度就提高了。 针对厄尔尼诺,当前科学界仅能够给出比较可信的6个月左右的预测结果。“太平洋某些区域海水温度升高0.5摄氏度以上,表示进入了厄尔尼诺状态,这个状态维持3个月以上才会形成真正的厄尔尼诺现象。”郑飞说,厄尔尼诺之所以如此受关注,是因为它的发生将对全球气候造成极大影响。
更多农业新闻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第一产业网官方微信(diyichanyewang)。
欢迎向本网编辑提供资讯线索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网站声明:本网部分内容转载网络,仅供参考。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告之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链接:/news/show-214386.html,如需投稿,请联系网站底部商务合作QQ。新闻记者如何「记实避祸」? 传播者与社会情境互动的本土研究
新闻记者如何「记实避祸」? 传播者与社会情境互动的本土研究
( 台湾 辅仁大学 新闻传播学系)
要]本研究探讨记者在本土情境下报导新闻时,可能遭遇什么样的外力干预,而记者又采取何种策略来响应外力、突破情境限制。研究者深度访谈廿八位记者,结果发现:记者可能遭受来自政治人物、商业巨子、黑道大哥和消息来源的诉讼威胁、暴力威胁、新闻断线威胁、升迁威胁;记者为了化解这些威胁、又想把自己认知的「事实」传播出去,会以客观、模糊、变造、联想等写作策略,搭配无欲则刚、疏通折冲、相互掩护、迂回转战等人际互动策略来进行报导。
&&&&[关键词]两难
&&&&壹、前言:记实与避祸的两难习题
一九九四在十二月十三日凌晨,当时的屏东县议会议长郑太吉,带着县议员在内的手下七、八人,到经营赌场的潮州人钟源峰家,按门铃叫出钟,更在钟母面前开了两枪杀钟、手下随即补以乱枪,钟母跪求无效,报案指控郑太吉带头杀人。第二天(十四日),各报都报导钟源峰被杀,但对凶嫌是谁却讳莫如深,只模糊写着「疑与屏东一政坛人士有关」(中国时报)、「死者母亲目击带头按铃者系一民代」(自由时报);即使到了十六日,立委蔡式渊公开点名郑太吉开第一枪时,报纸仍是欲言又止,有的写出蔡式渊「在质询中指名道姓指出涉嫌人」却不写这个涉嫌人是谁(联合报),有的内文点名、标题却仍写「屏东议坛郑姓人士」(中国时报)。不仅如此,报导这桩血案的记者几乎全未具名,以「本报讯」、「屏东讯」取代「记者某某某屏东报导」。
&&&&记者为什么反常的不具名报导?为什么在目击者和立委点名涉嫌人时仍不写出「郑太吉」三个字?
研究者曾在一九九五年八月,访问一位主导此一新闻处理的报社决策主管,他指出,郑太吉在屏东有权有势、有枪有獠猡,且在钟案发生前不久刚率众砸过一家报社,记者忌惮他的凶狠,所以既不敢点他的名,也不敢具名报导;报社为了记者身家安全,不仅接受如此模糊的报导,更买了两件防弹衣,送到屏东给记者护身。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新闻报导是记者与社会情境互动的动态过程,更具体的说:
1、记者在报导涉及有权势者的负面新闻时,并未把自己发掘、认知的「事实」全部写出来,而且没写出、没写明的往往是最关键的信息。
2、记者没写出、没写明关键的负面「事实」,是因为他们遭遇、感受到来自社会情境中有权势者的威胁,害怕被报复。
3、记者试图在写出「事实」(记实)、与避免遭到报复(避祸)间求取平衡点,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新闻就是「记实」理想与「避祸」现实妥协的产物。
本研究把记者处在各种势力交相激荡的社会情境中,既想「记实」又要「避祸」的报导方式,称为「记实避祸」的报导策略。
郑太吉杀人事件中的「记实避祸」报导现象,绝非特例。
本研究作者之一曾任报社编辑六年余,主编过社会新闻版、政治新闻版和头版,多次亲手处理类似案例;另一研究者为新闻研究所与报社的建教合作生,多次在报社实习,时间合计达五个月,也见过和听过不少案例。
两个研究者在媒体的不同位置参与观察,却都发现「如何记实避祸」是当前台湾新闻记者经常面临的难题,加上同为一个研究计划成员,具有共同的研究兴趣和合作经验,因而决定合力进行本研究。
本研究认为「记实避祸」涉及「情境为何」、「如何适应」两个关键问题,因此以下列两个问题作为探讨重点:
1、新闻报导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外力的干预?这些外力又如何对记者进行干预?(情境问题)
2、报导者如何化解外力的干预?他们采取了哪些策略?这些策略的内容为何?(适应问题)
&&&&贰、文献探讨
钟蔚文等人(1996)在探讨新闻记者知识的本质时指出:记者的工作是十分社会性的,不只要处理信息(如采访写作),更要进行人际互动(如布线);因此,要研究记者,不仅要考虑他个人的因素,也必须考虑他的工作性质和所处情境(例如在华人社会人际互动智能似乎特别重要),并且应将研究焦点放在记者与工作、情境的互动关系上,观察并分析记者如何适应工作与情境的变局。
本论文研究记者如何「记实避祸」,要探讨的正是:记者在台湾的社会情境下报导新闻时,可能遭遇什么样的外力干预,而记者又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响应外力、适应情境。
本节探讨有关记者工作情境和报导策略的文献:首先将依循历史文化脉络,检视中国史官和文人记事写作的情境及其因应策略;然后从国内外的研究报告中,整理出当代新闻产制的影响因素和记者的报导策略。
&&&&一、「记实避祸」的历史文化传统
在中国历史上,再现「真实」,往往是要冒着杀头危险的勇敢事业。春秋战国时代,齐国太史兄弟,先后秉笔直书「崔杼(宰相)?其君」,结果二颗人头接连落地(谢苍霖、万芳珍,);明朝方孝儒被逼为夺得帝位的燕王(明成祖)起草诏书时,挥笔直斥「燕贼篡位」,换来十族被诛,二千人丧命(胡奇光,)。于是,如何再现「真实」又能保全身家性命,成为史官的最大挑战。
孔子,可能是最早在「记实」与「避祸」间取得平衡点的人。他作《春秋》时,「约其辞文」,以简约、模糊的笔法记事,而把对当世君臣「不可以书见」的「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口授弟子,开了中国模糊报导的先河(杨家骆编,1984 : 509-510;谢苍霖、万芳珍,1991 : 82-83),进而发展出避讳、不碰禁忌、委婉表现,以防犯禁招祸的记事传统(沉锡伦,1996;杨耐思、蔡富有,1996)。
在戒严时期的台湾,也不乏新闻文化人因文贾祸的例子,例如:一九五八年《联合报》记者林振霆采访「刘自然事件」后被捕入狱廿五年、一九六六年《台湾新生报》记者沈?璋死在调查局侦讯室、一九六六年《台湾新生报》副总编辑单建周被连续约谈十余次后跳楼自杀、一九六九年作家柏杨为报社翻译漫画时犯忌被判刑十二年、一九七一年《大华晚报》董事长李荆荪被判无期徒刑……(南方朔,1989;高明辉,5;柏杨,2)。
质言之,在中国历史上乃至戒严时期台湾,报导记事可能招来政治势力的杀身、囚禁报复,在这样的社会情境下,史官文人下笔难免战战兢兢、欲言还休,于是而有模糊、避讳、不犯禁忌、委婉表现的「记实避祸」写作传统。
&&&&二、当代记者所面临的「祸」
Shoemaker & Reese(1996) 把影响媒介内容的力量,依其产生的来源,由内而外区分成个人、媒介常规、媒介组织、媒介组织外、意识形态等五个层次。在媒介组织外层面,他们列举了消息来源、广告主及阅听人、政府的控制、市场竞争等四大外力,这四大外力,或可视为本论文所指的「祸」的来源。(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另可参考朱立,1981; Wolfsfeld,1984; Bantz,1990; Shoemaker , 1991; Aitschull,1984; Fink,1989; Kessler,1989; Weise & Burke , 1986 ;Owen et. al. ,1974)。
至于这些「祸」源如何对新闻记者进行影响,我们从相关的文献中可以发现法律威胁、暴力威胁、断线威胁、业务威胁等四大形式:
&&&&(一)法律制裁
新闻当事人可能以法律行动向记者施压,他们可能控告记者妨害名誉及信用罪、侵犯隐私权、评论侦查与审判中的案件、泄漏国防军事机密等罪、违反证券交易法、违反选罢法或以文字图画公然侮辱执行公权力的公务员等其它罪名。(尤英夫,1993;沈征郎,1992;漆敬尧,1993;施启扬,1995;罗文辉,1993;段重民,1993;陈美伶等,1994)
&&&&(二)暴力威胁
新闻当事人可能以恐吓或暴力行动威胁记者。Nerone (1990)考察美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发现美国新闻界过去或现在面临的暴力型态有四种,分别是:1.个人攻击式:个人因为被某媒体激怒,所引发的攻击事件,如「运动明星」被新闻界恼怒时,可能就拳脚相加;2.集体式:某一群人感到被某个媒体羞辱、或集体利益被侵害而采取的集体攻击行动( Tilly, 1978 );3.反对特定团体式:对抗某个团体或社会实体,如黑人或少数族群的报社;4.强迫媒体报导式:企图强迫媒介「开口」。例如,1980年10月,一个武装男子占领辛辛那堤的WCPO-TV电视台的新闻室,要求重视贫穷问题。
Sussman (1994)在1993年的调查更发现,在101个国家中,发生共约1060件违反新闻自由的案例,46个新闻记者在16个国家中被绑架,大约330个记者在48个国家中被逮捕,154个记者在13个国家中被暴徒攻击、殴打、受伤,86个记者在28个国家中感到死亡威胁,从1988年以来每年更有平均66个记者被杀,其中在1993年,阿尔及利亚政府以宗教恐怖分子的罪名,杀了8个新闻记者。
&&&&(三)断线威胁
消息来源是记者的采访对象或把消息提供给记者的人(Gans,1979),是采访报导成功与否的关键(欧阳醇,1990)。
若消息来源身分曝光,很可能遭到当事团体、组织或个人的报复(郑贞铭,1990),无法再提供记者新闻,而导致新闻来源断线。
如果记者破坏与消息来源之间的信任或交情,消息来源以后可能拒绝透露任何消息,记者在采访线上将很难立足(李宗桂,1995)。
朱立 (1981) 则指出,消息来源透过发布消息、罐装新闻或社论、制造假事件、招待和送礼、直接传播以及泄密等六种方式来操纵媒介。
&&&&(四)业务威胁
由于媒介依赖商业赞助而生存,因此广告主对那些信息能进入新闻信道、那些能获选取、如何凸显都有极大影响力 (Shoemaker, 1991:64) 。Altschull (1984)即指出:媒介内容与媒介资金供应者的利益直接有关; Kessler ()也指出:美国妇女杂志因不愿失去香烟广告主直接或间接的广告赞助,因此虽强调健康的重要性,社论中却几乎完全不谈吸烟的危险;Weise 及 Burke (1986) 指出,香烟业运用广告费用的影响力,减少媒介刊登香烟有害人体的报导。Powell和Friedkin (1983) 研究公共电视的组织时也发现,连公共电视也因节目经费需要各方的捐助,而对赞助者的要求,常会加以响应。
&&&&三、当代记者的「记实避祸」策略
Gans(1980)指出,记者通常有三种三式来响应外在因素的影响:一是勇敢反击(fighting back)、二是屈服(giving in)、三是先行避免(anticipatory avoidance),其中勇敢反击势难避祸、屈服恐已放弃记实的理想,只有先行避免较接近本论文所探讨的「记实避祸」。
&&&&在先行避免方面,Gans更进一步列举了三种作法:一是与掌权者合作,二是讲求证据可信度(如先请律师过滤新闻稿),三是讲求中立客观、排除主观价值。
&&&&此外,也有文献讨论到客观、模糊和联想策略:
&&&&(一)客观策略
客观是最常被讨论的策略。Tuchman(1972)首先指出客观报导可以使记者免于诽谤诉讼。Shoemaker&Reese()更把客观报导视为新闻界的「防卫常规」(defensive routin )。
至于客观报导的具体做法,Boyer(1981)访问五十家报社编辑后,归纳六个客观报导的原则:1.平衡而公正地呈现关于某议题的各方面看法。2.报导的内容要正确(如:指出正确的消息来源)、符合事实。3.呈现所有主要的相关重点。4.区分事实与意见,但视意见为事实的相关(relevent)要项。5.记者本人的态度、意见、涉入感对报导的影响要减到最少。6.避免偏误、怨怼和迂回的说法。Tuchman(1972)则指出,记者常用下列四种方式表示客观:①呈现正反双方的意见。②在新闻报导中提出证据,证明报导的内容属实。③合法使用引号(直接引述他人意见,让事实自我表白)。④把事实依适当顺序(倒金字塔)排列。
罗文辉与法治斌(1993)指出,客观报导可能在两个阶段使记者免于诽谤罪的威胁。第一个阶段在于,新闻刊登后,当事人满意这种客观报导,因此不会告记者诽谤;第二阶段是,当事人如果提出诽谤告诉,法官认为该客观报导没有构成诽谤,使记者免于罪责。但客观报导能否在这两个阶段,使记者免于诽谤罪的威胁,却缺乏直接相关的学术研究。
当然,平衡、意见与事实分离、指出消息来源只是客观报导原则的其中三项,其它如:正确报导、查证事实等,可能更能使记者免于诽谤威胁。总之,记者应注意下列客观报导原则,避免诽谤(罗文辉与法治斌, 1993):1.采访争议性事件,应平衡报导争议双方或多方的观点。2.报导中如果呈现对当事人不利的内容,应设法查证,并给当事人响应的机会。3.遣词用字应平实,避免夸张、讽刺的词句。4.明确指出消息来源。
&&&&(二)模糊策略
文献中提到的模糊策略可分为报导者模糊和消息来源模糊两类。
1、报导者模糊:早期美国新闻界的做法就是如此。美国的独立战争引发的政治争议,带来各种不同政治立场的报业林立,报业的个人色彩浓厚,但同时也萌发新闻界日后有关「不偏」(impartiality)的新闻专业意识形态。为了避免被司法追诉,新闻界产生以「假名」(pseudonym)发表言论的方式(Champagne, 1975)。
陈顺孝(1996 : 1-2)也指出,国内的记者在报导涉及有权势者的负面新闻时,虽然会写明事件经过,但却不写新闻当事人的姓名,只模糊提到他的职业和身分特征。例如:在郑太吉杀人事件中,《中国时报》只写「疑与屏东一政坛人士有关」而不点名。
2、消息来源模糊:如果消息来源要求保密,而且也确有保密必要,记者可以用模糊的方式写出消息来源的身分。美国的研究文献称为「匿名消息来源」(anonymous sources),其具体做法如下例 (Blankenburg,1992):(1)据报导(it was reported)、据悉、据了解(it was learned)(2)消息人士(sources)、一位可靠的消息人士(a reliablesource)、官方消息人士(official sources)(3)一位政府官员(an administration official)、一位白宫官员(one White House official)(4)观察家(observer)、警方(police)。
根据Wulfemeyer(1985)的调查,在Time及Newsweek的国际新闻中,约有80%使用了匿名消息来源。Culbertson(1975)发现一般报纸的新闻报导中,约有33%采用匿名消息来源。Blankenburg(1992)调查三家报社New York Times、Washington Post及Los Angeles Times分别在1990年及1991年二月的要闻版(main news)中,使用匿名消息来源的新闻报导(250字以上)比例,发现约在23-35%之间。
不指明消息来源似乎还有社会价值的意涵,它可以在意见市场上提供更多样化的讯息。例如,在波斯湾战争期间,美国国防部严格控制与战争有关的信息,相关消息来源个个噤若寒蝉,不敢出声,除非相信记者能保护他们不致受到处分或制裁,才愿意透露讯息、发表意见或批评当局。因此,各报采用匿名消息来源的情形增加(Blankenburg,1992)
&&&&(三)联想策略
&&&&「联想」在心理学的意义是「两种心理现象之间建立关系的历程」(张春兴,1992)。陈顺孝(1996 : 1-2)提到有两种联想式报导策略:
&&&&一是否认型:即以「某人否认某事」的形式来揭露某人涉及某事。例如:1991年9月,当时的新闻局长邵玉铭请辞获准,自立早报以「邵玉铭辞职获准,否认系因涉及绯闻」为题报导。
&&&&二是互补型:通常包含两则相互搭配的新闻,主新闻不写新闻主角姓名,只含糊点到他的身分;搭配稿则写出身分特征与主新闻相符者的姓名,凸显他否认指控的说词;主新闻和搭配稿在版面上紧邻排列,有时更合并成块、加框呈现。例如:联合报在报导男立委魏镛进女厕被指偷窥事件时,先在版面右方刊出主标题为「立院女厕传有男立委偷窥」的主新闻,内文详述偷窥疑案经过,但没说明涉案男立委是谁;主新闻左侧则紧贴着魏镛照片和主标题为「魏镛遗憾,指为恶意影射、政治事件」、子标题为「昨两次发言称确曾因腹痛入女厕,百分之百没有偷窥,有人影射将采法律行动」的搭配稿。
&&&&(四)变造策略
学术论文之外,在新闻记者的忆述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部分会利用假信息,误导相关当事人,以求达到保护自己和消息来源的目的。例如:变造报导地点(把原本甲地发的新闻,写成乙地发的新闻)、变造消息来源 (从甲处采访到的新闻,写成乙处人士表示)、变造内文(故意弄错新闻中的某些比较不重要的信息,藉以保护新闻来源)(黄玉峰,1996;林笑峰,1993)。
&&&&四、小结
&&&&经由以上的文献探讨,我们似可将「记实避祸」定位为:当代新闻记者赓续中国曲笔记实传统,为了在此时此地不受报复地说出真相,而发展出的报导方式。在文献探讨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
1、「记实避祸」是植根于中国社会、文化脉络的一种记事形式, 但有关此时此地记者为何及如何「记实避祸」的学术研究,却仍然缺乏。
2、有关当代新闻报导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少,但其中多数为国外论文,欠缺本土研究;在报导策略方面的文献,则仍嫌单薄;尤其欠缺直接探讨记者如何「记实避祸」的本土研究。
由于文献不足,研究者将本论文定位为初探性研究,希望藉由对记者的系列深度访谈,搜集到丰富的本土素材,进而为现有研究补白,发展在地的、切合实际的传播研究。
&&&&参、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深度访谈法,共计访谈廿八位新闻记者。其中廿六人为新闻工作年资超过五年的资深记者,所跑新闻,涵盖政治、财经、社会、体育、影剧和地方各路线。每次访谈时间一至三小时不等。
&&&&一、研究程序
本研究共同作者之一于一九八八年进入报社工作,一九八九年起先后主编社会版、政治版和头版,经常参与处理必须「记实避祸」的新闻,并自一九九四年起开始研究这种以模糊形式追求「记实避祸」目标的报导体,曾发表相关论文;另一研究者为报社与新闻研究所的建教合作生,自一九九五年暑假起,每逢寒暑假即到报社实习,实习期间也注意到记者的「记实避祸」现象。
一九九五年八月起,本论文两作者先后加入一项探讨记者如何适应工作和情境的研究计划(以下简称A计划),自一九九六年二月起,这一计划成员以口述历史方式对新闻记者进行系列访谈。在访谈过程中,多位受访记者都谈到外力干预与因应策略问题,本论文两作者因而认为「记实避祸」是颇能反映「本土记者如何适应此时此地工作和情境」的研究课题之一,于是在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与研究群其它成员讨论后,决定将「新闻记者如何『记实避祸』?」独立为一个研究主题,作为A计划的一个子计划。
独立研究「新闻记者如何『记实避祸』?」后,两研究者一方面继续参与A计划的研究和访谈工作,以「记实避祸」作为研究和访谈重点;另一方面专门针对「记实避祸」问题,研读文献、讨论研究方向和访谈大纲,并锁定具有五年以上经验的现役报社记者进行专题访问。
&&&&二、访谈对象
本研究主要采取滚雪球抽样,先由包含本论文两作者在内的A计划研究群,根据研究的需要,寻求在实务界工作的朋友、学弟妹、学生进行访问,再请受访者推荐其它人,逐渐扩大访问名单。先访问熟人的考虑是,新闻工作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记实避祸」更经常在伦理边缘游走,有一定的交情,比较能得到受访者信任、问出记者所认知「真实」情况。
截至本论文停止搜集资料,也就是一九九七年三月中旬为止,本计划共访问廿八人,其中十四人由A计划研究群共同采访,十四人由本论文两作者分别访谈。
这廿八人中,廿一男七女,廿六人工作年资在五年以上、主跑路线包括政治、财经、社会、影剧、体育和地方等,大体涵盖第一线采访工作者的各个层面。
&&&&三、访谈问题
本研究的访谈问题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发展、修正成的。访谈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访谈是为了A计划的整体需要,广泛探讨记者个人的生命史、工作内容和难忘的个案,初期并没有一套「记实避祸」访谈问题,但由于受访者一再谈到相关的案例,本论文两作者觉得有项目研究的必要,于是不断增加访谈「记实避祸」问题的时间,并经由讨论逐渐发展、扩充、调整成一份「记实避祸」访谈大纲。
到了一九九六年十一月,「记实避祸」研究问题与访谈大纲已发展得相当完备,于是将「记实避祸」独立为一个子计划,独立进行专题式的深度访谈。
访谈问题重点有三:
1、在您从事新闻工作的历程中,曾经碰到外力(例如:黑道、政治人物)向您施压,要求您报导或不报导什么吗?如果有,是哪些外力?请举例说明。
2、这些外力通常以什么方式向您施压?外力对您构成的主要威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当外力大到使您无法像平常一样秉笔直书时,您通常会采取什么样的报导策略,来达到既能报导事实,又能免受外力报复的目的?请您举例说明。
&&&&四、资料呈现
访谈结束后,由工读生将录音带转录成书面资料,再由研究者进行核阅、资料整理、分析和论文撰写工作。
资料呈现的原则为:
1、反映局内人观点:尽量引用受访者谈话的原文,减少研究者的二手陈述;对受访者的报导策略和新闻观点,只陈述其内容、不评论其是非。
2、为受访者保密:对不便公开的信息,以号码(001、002……)取代受访者姓名、以英文大写字母取代受访者所提案例中的人名(A.B.C.……)、以天干取代地名和机关名称(甲地、乙地……;甲机关、乙机关……)。
在研究中发现,记者报导新闻时可能遭受法律、暴力、断线、升迁四种威胁,而记者为了化解这些威胁、又想把「事实」传播出去,会以客观、模糊、变造、联想等写作策略,搭配无欲则刚、疏通折冲、相互掩护、迂回转战等人际互动策略来进行报导。因此,本论文将研究发现分成:报导新闻时可能遭遇的「祸」、「记实避祸」的写作策略、「记实避祸」的互动策略三大部分呈现。
&&&&肆、研究发现之一:报导新闻时可能遭遇的「祸」
受访的记者表示,经常会对他们的报导进行干预的主要是政治人物、商业巨子、黑道大哥和消息来源,而这四类人物的身分经常重叠,例如一个政治人物可能出身黑道或财团,又是重要的新闻来源。记者最顾忌的是具有黑道背景、与媒体老板关系密切的人物。
至于外力对记者的干预形式,可大体分为法律威胁、暴力威胁、断线威胁、升迁威胁四种。
&&&&一、法律威胁
新闻当事人可能以扬言控告、寄发存证信函、按铃控告等方式向记者施压。采取这种施压方式的通常是政治人物和财经人士。
扬言控告常是直接向记者提出口头警告,例如:「礼拜六早上,我们四个人,我、我们主任、我们副主任,还有我们跑甲(部会)的那个记者,一起来采访他……采访的时候,A(企业集团负责人)白色的卷宗夹,透明的卷宗夹,里面放一篇文章,第一篇就是B(报社主任)写的特稿……他坐下来,换了名片以后,第一句话不是听我们的访问,第一句话是说,『B,我要告你』『你是B主任是不是?你摆明了就是要修理我嘛』。他就这样讲,『你摆明了就是要修理我嘛』『你就是看我不顺眼』……」(024)。
存证信函有时寄给记者个人,有时同时寄给记者和报社主管。「像A(立委)就蛮会写存证信函的,他的存证信函并不是说你的报导错误,而是说你的报导对他构成什么伤害,但他念在跟你报老板的交情很好的份上放你一马,但下次一定会追究,这根本不是什么存证信函,而是恐吓信」(026)。
有时当事人也会直接采取法律行动,例如:「民国78、78年以前台北有一家医院……院长叫A……他有开一个弃婴之家……有人检举他把婴儿卖掉,警察就去搜索调查,后来A也被押起来,那时甲报有一个女记者自己去采访,写A贩卖婴儿,一个婴儿卖50万、60万,写了很多,跟真的一样,大概也可能是真的,因为无风不起浪,但她写这些……没有半点她可以左证的资料,后来警察查了半天查不出他有贩卖人口的事实……他告这个记者毁谤,请她提出贩卖婴儿的事实出来,检察官看了就问这个记者:『?说他贩卖婴儿,?有没有证据?』『没有。』结果被判8个月」(018)。
&&&&二、暴力威胁
暴力威胁是受访者最常提到的压力,而且是政治、财经、社会乃至体育各线记者都同样遭遇到的,受访者没人遭遇过暴力攻击,但多人曾遭恐吓。采取这种施压形式的,除了黑道和黑道出身的民代外,这包括与黑道往来密切的政治人物和财团首脑。例如:
「黑道对新闻影响太大了……我举个例来说……就是彰化那个「阿不拉」死掉的时候,记者接到一封信,信里面一个空白的东西,然后彰化记者就知道说,叫你不要乱写。所以你会隐瞒很多事实,记者被黑道威胁恐吓是非常非常的多,记者穿防弹衣也是有……郑太吉有时候新闻出来他不爽,他打电话给你,他不会跟你说他不爽,他说,某某记者,你有没有看到你今天写的东西啊?跟我昨天讲的怎么不一样啊?你就知道他意思在哪里了。所以记者被人家讲一次之后,下一次要下笔就会注意一下,先想第二天的后果,再决定怎么下笔,对事实一定有影响」(008)。
「以前我都不相信黑道可以威胁到媒体,但是我看到甲(银行),就什么都相信!那实在很恐怖,现场还打起来。同业之间也会讲来讲去,像……A(立委)在现场就会当场威胁记者:你敢写怎么样,我就给你好看。我也听一个电视记者面色惨白的说:『A警告我们的摄影记者,镜头不要照着他,回去敢乱写、乱报的话,他都有录像存证;哪个记者?叫什么名字?哪一家报社、电视台的?他都有拍照。』他直接来恐吓……」(023)。
「最近我跑甲(国营事业)的一些弊案,碰到很大的压力,有人晚上十二点连续两三天打电话来我家,然后不讲话,然后电话挂了,十五分钟后他再打来。然后又挂掉,十五分钟又打一次,连续三天,后来我就把电话线拔掉,后来才没打……等到A(甲国营事业高级主管)跟B(甲国营事业高级主管)最后的斗争阶段,我又进来开始痛批,家里电话又来了。这次电话一拿起来,就骂三字经,说你再写你试试看,断你一条腿」(024)。
「黑道公然进立院时,我曾写过A(立委)等被认为是黑道出身的立委以前的资历,后来我间接听说,A曾经放话给同业转给我说:026要不是女的,我就把她「罩布袋」了,他们未必真的敢在台北这么做,但在地方他们就敢,在嘉义就有记者被立委候选人拿枪指着头灌酒灌到他吐出来再灌,就因为他写了不利这个立委候选人的新闻,这记者后来举家搬离嘉义,屏东、云林也是大家很清楚的地区」(026)。
「我们主管是不干涉的,因为他也知道。像A(股市名人)的事情,背后有黑道支持,我们主管自己写也不挂名的。有一次撰述委员就跟我们讲说,A那个事情要不要把它做大一点、写清楚一点,那主管说「挂你的名好吗?」他就不说话,因为他也怕」(023)。
有时,具有黑道背景的人物根本不必以行动施压,记者自然就感受到压力而投鼠忌器,例如:
「法务部长廖正豪说过,扫黑,抓了李约伯后,他以为隔天的新闻报导会写出警方如何的漂亮一击,抓到帮派分子,结果出乎意料,他看的是说商界闻人李约伯被约谈,很可能是被诬陷,可能是冤枉的,他吓一跳……后来才知道记者想说李约伯大概进去关个几天就会出来,所以不敢修理他,要看一看风向,等到李约伯被关进绿岛,而且确定是有证据被抓后,才开始写李如何鱼肉乡民、包揽工程,做了哪些坏事,这些记者早就知道了,只是刚开始扫黑时,大家都以为是玩假的,怕他出来以后再修理你」(026)。
「立法院院长选举当天在议场里面有立委挨揍,当天有兄弟带枪进议场,这种事情我们不可能去报这个新闻,一方面没有人会承认,二方面这事情我写出来但我不晓得是非有多大?我无从去评估,可是那天的那些事情我们都很清楚,我那天全天被吓得一身冷汗,因为一不小心出事的话,就开火」(009)。
&&&&三、断线威胁
新闻当事人本身若是重要新闻来源,他可能以停止提供新闻来威胁记者,或者不需威胁,记者就因害怕断了这条线而在下笔时有所顾忌;新闻当事人若非重要新闻来源,他也可能查出你的消息来源、切断你的新闻供应线。这是黑道、财团、官员民代常用的手法。例如:
「我觉得他(伍泽元)是一个争议的人,他不是一个恶劣的人,所以保留比较多一点。我当时的source是因为他身边的人愿意告诉我,所以如果把他写的那么赤裸裸的,将来我的线索就断掉了,就很麻烦。所以有很多折衷,到底要不要写」(008)。
「我约了A(企业集团负责人)见面,他(报社主管)不愿意来,那时候我跟他讲……我们没有办法,还是要经营这个路线,总不能为了其它人闹意见,把我们的路线,建立的人脉……说实在,A一句话说,全面封杀甲报(受访者任职的报社),他们的主管谁敢见我一面?没有人敢……讲到这一点,他才勉强同意」(024)。
「后来发现他们(甲政府机关)是有报税,可是他们报的税很少……大部份人会占到这个便宜……我就把这个新闻写出来……我10点钟新闻写出来,11点甲机关那边就有人打电话给我,第一个人讲话很好玩,他问我:『你缺钱用是不是?你缺钱用我给你嘛!你何必写这个新闻呢?你写这条新闻,独家奖金有多少呢?300?500?值得吗?不值得嘛!你写这条新闻把我们整个甲机关都得罪光了。』……晚一点的时候,甲机关更高级的人打电话来,那个人跟我交情很好:『不要报了啦!新闻嘛!我们这里有很多案子,你来我资料拿给你看都可以……』,还有人打电话来:『喂!你知不知道你这新闻报导出来,我要补多少税?赚钱已经很辛苦了,平常每个月用的钱能够剩下的已经不多了,一补上去,全家都没有钱,要去贷款耶!兄弟这样做的吗?你这样够义气、有道义吗?』……后来我们新闻还是登了,各报也跟着登,这个新闻闹的很大,甲机关还被国税局罚了四千万,甲机关三千多个人,每个人都要补5年来的逃漏税……后来他们就封锁我……我也度过了一段相当黑暗的黑暗期,我不能确定这段黑暗期有多久,虽然是蛮久的……那段时间跑甲机关的新闻很难,但是还是要跑……」(018)。
&&&&四、升迁威胁
有些新闻当事人与报社老板和高级主管有很交情,或者他们的权势足以令报社老板和高级主管屈服,这时,新闻当事人可能透过媒体的老板和主管向记者施压或报复,或向记者表明他与记者上司的关系,这样的威胁迫使记者面对为真理抗拒长官不惜遭贬黜,或是屈从的两难习题,是受访者表示最头痛的干预。例如:
「我跑立法院的时候,有一些……立法委员对我的报导不高兴,但我作的是正确的报导,他们没有办法来函更正,就告诉你他跟你的老板多熟多熟、他跟总编辑什么时候才吃过饭,借机警告你他能影响你的考绩、影响老板和高级主管对你的印象」(026)。
「鸿源事件发生时,我曾经分析鸿源集团背后的黑道势力,A(鸿源高层主管)非常不爽,当时鸿源案慢慢爆开来,他也不愿用黑道的方式解决,就一再要求请吃饭,他要了解我为什么要写他、新闻来源是谁,他找我我拒绝,他就找我的采访主任,一直找、一直找,后来采访主任也希望能够化解就答应了……在饭局上,我跟我的采访对象和主管一起吃饭,相对变得弱势」(026)。
「A(政商名人)利用甲证券这个公司来炒作股票……这炒作股票的案子被调查局查到了,调查局有一次就去搜索A的家……结果搜到了两个蛮好玩的支票,两张金额都不小,一张是B(政府要员)开的,一张是C(政党要员)开出来的……我后来报导了这个新闻,但没有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我就用较模糊、指射的手法:政坛里高层的两位人物,一个在党、一个在政……报纸注销来后,听说B那天非常不高兴,打电话跟我们报社董事长抗议……但很奇怪的是,我并没有写是谁,为什么会有人自己打电话来抗议?所以这件事有没有,就很明显了。后来董事长就问总编辑,总编辑就问我……后来就不了了之。到了隔年一月二日……每个人的考绩表都发了,只有我的没有发,采访主任就约谈我:『我知道你历年来的考绩都是特优,但是今年报社有一些状况,希望你以后下笔能谨慎一点,所以考绩方面打的比较差一点。』……在我一在追问之下,他才告诉我是因为『这件事』」(018)。
&&&&伍、研究发现之二:「记实避祸」的写作策略
&&&&一、客观策略
多位受访者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挖掘充分的证据、平实、平衡的报导就是最佳策略,许多玩弄其它策略的人,只是为了掩饰证据不足的心虚而已。
&&&&(一)证据充分
一位记者说「你的新闻如果是事实的话,愈写你的力量会愈大」(026),另一位记者更进一步指出,以充分证据为基础的报导足以让当事人无话可说,即使报导对当事人不利,也不敢轻举妄动,他曾撰文论及伍泽元的操守问题,而未遭受任何反弹,因为「他看内容就知道哪些东西是我可以拿得到的……那手写的东西基本上是两三个人在里面而已……他觉得说,你连这个都可以拿得到,你搞不好还有很多东西没写出来」(008)。
&&&&(二)下笔平实
掌握事实之外,下笔平实、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也可以避免许多纷扰,「很接近事实的事实,但不代表是一个事实,所以在下笔的时候要把没有把握的东西过滤掉,把有把握的东西写出来,好比说,第一,他们去围标一个工程,这是一个事实;第二,他们围标以后可以分到多少钱,各种价钱都有,无法判断哪一个是真的、准确的,所以这种东西就要过滤掉、删掉,不报了,或者用另一种方式『获得钜额的资金』,就是不能写死说有多少钱」(018);「我今天杀一个人,你写我杀一个人没有关系,你不能说我杀10个人,虽然说杀一个人也是死刑,杀10个人也是死刑,但是这种东西在他们当事人感觉就是不一样」(018)。
&&&&(三)平衡报导
让当事人有辩驳的机会尤其重要,特别是新闻对当事人不利时,「打个电话花不到三分钟的时间,他否认你就写『他否认』三个字,这也是一种平衡,这道手续做完了,就无懈可击」(015)。「你写否认之后,不怕被告。因为你给他讲话的机会,最好是第一段就写」(020)。
不过,受访者也承认,在某些情况下,例如郑太吉杀人事件,即使掌握充分证据、平实、平衡报导一样可能惹祸,这时,仍然需要其它策略(008、018)。
&&&&二、模糊策略
模糊策略是指记者在报导新闻时,对新闻中的部分信息不直接写明,包括对报导者、消息来源、指涉对象、内容、文体、文词的模糊。这是为了保护消息来源,使他不致曝光,以及保护记者自己,避免因激怒当事人而遭报复。
&&&&(一)报导者模糊策略
记者在处理敏感新闻时,为了怕遭报复而不具名报导,以「本报讯」、「某地讯」、「本报记者」等取代「本报记者某某某报导」的标准作法。不过,并非处理所有的敏感新闻都不具名,是否具名的考量重点包括:
1、写整体现象时具名较安全、针对特定个人时具名较危险:「大部分都把那个记者的名字隐掉……只有我在挂名的……那我为什么?因为我又没针对一个……他们有隐起来是因为他有具体指涉……我是在写一种现象……就好象针刺原理一样,那个压力就是聚焦点越小越严重……我在广泛的骂一个黑道跟黑金的结合,当然这压力就分散了」(007);「我听说别报有人直接被黑道威胁的,那他们为什么被威胁?……我觉得因为他们有直接指射某个帮派、甚至某个人……」(001)。
2、在小地方、特定路线或打长期战时,即使匿名报导也容易被查出身分,是否具名差别不大:「都知道你就跑这个线……这个线出了大新闻,不就可能是你写的吗?尤其是地方记者,大家都很熟,你就算写『本报记者屏东报导』,人家还是会知道就是你」(025);「像A(商界名人)的事情,刚开始我有写本报讯……后来写了一篇两篇了,我们主任就跟我聊这个事情,他大概说你事实上要长期写下去,你写到最后人家也知道是你在写的,那你写不写本报讯其实都已经没有差别了。因为大家都很容易抓出来就是你了……后来我就改成记者024采访报导」(024)。
&&&&(二)消息来源模糊策略
访者隐匿消息来源的做法,大致可分为全隐、抽象化、加多化三种。
1、全隐是指不提供与消息来源身分有关的任何讯息。例如:「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指出」、「消息来源指出」、「据了解」、「据了解」、「据指出」、「据熟悉内情的人表示」、「台北讯」(026、012、027)。
2、抽象化是指提高消息来源身分的抽象层次,扩大涵盖的人数,增加别人追查的困难。例如:「某分局的某派出所警员告诉我某件事,最后我可能写:『警方调查』、或『警方认为』」(025);「我把层次拉高,有『市府』表示,其实是教育局里面的督学表示,但是我把它拉高,变成『市政府』表示,模糊掉……也可能写教育界」(012)。
3、加多法是指把消息来源和其它知情人士的名字并列写出,例如:「把(机密会议)与会者名字都写出,大家要查谁泄密就不简单」(026);「那一天还是再三跟他们保证说,我也访问哪些哪些,是你们全部名字都会出来,那厂商说是打群架喔,那不要紧,那你可以把我们公司的名字挂上去,如果没有写其它公司的名字,你绝对不能写我们公司的名字。」(001)。
不过,也有记者(018、016)指出,如果一件事的知情者只有一或二人时,任何策略都难以隐藏消息来源,这时,记者就必须等待一个对消息来源不再有伤害(至少是伤害最小)的时机来发布新闻。例如:「有一个检察官去年办一个案子……立法委员A是甲工专的董事长,他将学生的一年的学杂费十几亿拿去买股票……因为A……党政关系非常好……那个地检署的检察官很正直,然后检察长找他去,叫他把案子处理掉,不可以起诉他,所以他受到很大的压力,但因为检察长对他恩惠很大,所以他最后还是决定配合检察长把案子处理掉……但是那个检察官心理就很痛苦、很挣扎,因为他觉得违背自己的良心,有一次我们吃饭,他就一边哭,一边把这件事说出来,他还递了辞呈,不作检察官。我就跟他说,你辞职准后,我会写这个新闻……因为如果当初我写,他在地检署就混不下去了,无法面对长官,但他辞职后,就跟那里脱离关系了,写出来就无所谓了」(018)。
&&&&(三)指涉对象模糊策略
记者在处理负面新闻时,对事涉何人格外谨慎,尤其在当事人极具权势、或缺乏强有力证据时,往往不敢直接点名,而仅点出身分范围(如:屏东政坛人士)、或点出身分头衔(如:立委)、或点出身分特征(如:曾任省府高级官员的现任部长级人士)、或点出姓氏(如:林姓立委)(020、021、016、018)。
&&&&(四)内容模糊策略
当新闻内容的知情者极少时,记者为了保护消息来源,往往把所得到的精确资料含糊化。「好比说调查局查逃漏税的案子,查到那人逃漏两亿三千五百四十四万几千几百几十几元,这只有承办人员才会知道这么精确的数字,如果故意写错又违反职业道德,所以就写两亿多元,没有精确到个位数。知道两亿多元的可能有很多人,但知道精确数字的可能只有一两个」(018)。
&&&&(五)文体模糊策略
为了降低内容的冲击力、灭低当事人反弹的可能性,有时记者会把严肃的新闻改于轻松幽默的文体写出。例如:「以前的团体奖金只给所谓各组组长,那这次团体奖金是他给新闻部的经理,现在代理的经理,然后由他去发给他觉得可以拢络的人,这是我的感觉啦!因为他除了发给各组组长之外,各组副组长、然后部份主播、部份记者,但是他怎么发,我就质疑他发放的标准……领比较多的独家奖金的人没有拿到所谓的绩效奖金,但是没有拿过甚么独家奖金的人,他却有得到所谓的绩效奖金。那这个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当然这种东西很敏感,所以我就把它写得较趣味化,我就写说今年甲(电视台)的记者他们过年多领了一份奖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022)。
&&&&(六)文词模糊策略
记者在处理涉及权势人物的负面新闻时,为避免激起反弹,往往以一些委婉、含混用语来表达权势人物的身分和作为。例如:
「我也会用一些抽象或中性的字眼避免黑道找麻烦。例如:不写「A与B挂钩」,而写「A与B『交往』」;不写「A向B行贿(回扣)」,而写「A与B有金钱往来」。像今天发生德资和全民出租车打架,你下笔就要很小心,如果任何一方不满,都可能找你麻烦。所以我不要写「互殴」,我写「互有拉扯」比较好」(019)。
「甲(县市)有一个最大帮派叫乙帮……以前老大叫A在甲(县市)算是最狠的角色,被人家开枪打死……那时……就不断有人放话进来说这新闻能不写尽量不写,要写自己小心一点,我坚持一定要写,因为那时我才跑半年……同业、我们报社特派员以下,都希望我淡化处理,协调结果是我坚持要写,但按纯粹新闻来说,应该写「乙帮老大A被枪击」可是这条新闻见报是:「甲(县市)地方闻人A在那里遭枪击」,在地方上很多黑道份子都很要面子,他们在地方上都是地方仕绅,不叫帮派老大,公开写他是某帮老大他们会找你麻烦……」(010)。
&&&&三、联想策略
&&&&(一)否认式报导
以「某人否认某事」的形式来暗指某人涉及某事。例如:「昨天有一个立委跑到女生厕所去偷看人家,但是立委A说不是他……这样写就很明显了」(017)「对于A(立委)偷窥案来说,除了旁边加一则A否认稿之外,还可以问另外跟A很好的委员,他一定说,绝对不可能是A委员,你把这段话在第二段加进去,读者也会联想A和偷窥案的关系」(025)。
&&&&(二)互补式报导
通常包含两则相互搭配的新闻,主新闻不写新闻主角姓名,只含糊点到他的身分;搭配稿则写出身分特征与主新闻相符者的姓名,凸显他否认指控的说词;主新闻和搭配稿在版面上紧邻排列,有时更合并成块、加框呈现。例如:
「我模糊的带过,说外传吕安妮可能怀孕,怎么样……等等,这样子的写法,我们绝对没有证实,但是我在访问王文洋的稿中用问答的方式去处理我要真正表现的东西……王文洋出面否认,否认的理由是说『如果吕安妮怀孕,我一定不会不知道』……那我们透露的讯息,代表……王文洋跟吕安妮还是在一起、还有很深切的性关系。我们透露这样的讯息,我们也知道这样的事实,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写出来,所以我们就用这样的文艺处理,去保护我们自己,让王文洋后来也没有办法告我们……」(024)。
&&&&四、变造策略
记者为了保护自己、保护消息来源、避免遭报复等等因素,有时会变造新闻中有关报导者、消息来源、文体和部分内容。
&&&&(一)报导者变造策略
甲记者跑的新闻,由乙记者挂名报导,以防有心人从甲记者的人脉关系中查出消息来源。例如:「当天出来之主新闻其实是我写的,里面的消息来源大部份也是从我这边来的,可是我为了要保护我的消息来源,我刻意挂我们跑警政署那位记者的名字」(010);此外,甲地发的稿、有时也会挂乙地的地名(010)。
&&&&(二)消息来源变造策略
把甲消息来源外泄的信息,伪装成乙消息来源提供的。例如:
「我跑甲(国营事业)这个案子,是某一家A厂商告诉我的,白纸黑字,这些厂商的资料都是白纸黑字的提供,……但是这样子的新闻你绝对不能哪一家厂商表示,甚至你不能写厂商表示,因为你一写厂商表示,可能这几家厂商很熟悉,这时候你可能写甲(国营事业)内部高层主管表示,这个时候不会有任何人怀疑,因为甲(国营事业)的内斗很激烈。甚至你写经济部国营会表示也可以,国营会可能灰头土脸被经济部长K一顿,但是事实上国营会没有讲,但是国营会有这些资料,甚至你写监察院表示都可以,监察院因为他也会有一些文字的档案……」(024)。
「事实上我消息来源有百分之之九十都从甲分局这里来的,我写稿得时候就尽量让这条新闻看起来像是从警政署这边出来的,让他们去查的时候查不到」(010)。
「像A(记者)他可能知道来自宋楚瑜第一手的新闻,可是宋请他不要具名,于是最后的处理是『宋楚瑜和友人通电话时记者正好在场』」(027)。
&&&&(三)内容变造策略
「用故意出错的方式,让人家猜不出消息来自何方,以保护消息来源。像一些重要的人事名单,如果照实注销来,很快就会查出是谁泄漏的。但是我在名单上动一些手脚,故意弄错几个无关紧要的人名,消息来源至少就有理由说那不是他泄漏的」(027)。
&&&&(四)文体变造策略
将应该以甲文体(如:报导体)刊出的文稿,伪造成乙文体(如:日记体)信息。例如:「那一段时间我们报社每一天在三版都有登一大篇千岛湖的报导,第一天写千岛湖一个死难者的家属去大陆看遗体写的日记,我们全部刊登,写得非常煽情、好看。我们报社说法是我们有记者去那边获得那人同意把日记每一篇都传真回来我们这边,然后我们刊登。后来事实证明根本就没有这回事,那是我们记者在现场,然后把情况报回来,执笔时我们采访主任写的……这后来引起争议:记者可不可以伪造新闻?这东西算不算是伪造的?……如果说从新闻的观点来看,这是一个捏造的新闻,但是第二,里面的内容完全是事实……我们长官不认为这种作法是错的,因为他们认为新闻可以用很多种方式包装,这只是另外一种包装的方式 」(018)。
&&&&陆、研究发现之三:「记实避祸」的互动策略
除了在写作上以客观、模糊、联想、变造等策略,来保护记者自己和消息来源,避免遭报复外,记者在操守上的无欲则刚、在与消息来源互动关系上的疏通折冲、记者间的交相掩护、跨媒体的迂回转战也都有助于「记实避祸」。甚至有记者认为「下笔……并不是一个重点……人际之间的调停」更重要(024)。
&&&&一、无欲则刚
主跑不同路线的多位受访者(010、018、007)异口同声表示,操守清廉的记者能赢得新闻当事人的敬重,即使他们对报导有所不满,通常也不会采取报复行动。
「其实在这个环境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警察、公务人员、记者也好,我是业者,你没有收我任何的好处,你做应该做的事,我没话讲,可是你收了我的好处,你还找我麻烦,我就会找黑道对付你.只要自己做得清的话,我不会因为暴力威胁改变新闻的主轴」(010);「如果说我真的很正对不对,我当烈士,真的鬼看了都怕耶!他道上他也会敬重你啊」(007)。
&&&&二、疏通折冲
受访者认为在新闻见报前,先知会当事人,有助于化解他的反弹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当事人可能会与记者讨价还价,要求把报导的伤害降到最低,但无论如何,记者因此能安全的传播部分信息。例如:「兄弟五个球员被押时,曾出现报导说这些黑道是谁……有一个记者A……他就点名是甲县省议员B……他做得最好的就是……在写这篇报导时,曾经跟组长报告过,由组长去跟B打招呼会出来」结果,他具名写出「三分之一」的「真相」,「到目前为止……没受到任何骚扰」(015)。
「A(记者)去年职棒七年上半球季写了一篇有关甲(县市)议员B进甲(县市)职棒场去卖槟榔的事……事后,B……到报社来闹事……报社并没有给A很好的保护……倒是A他透过职棒联盟,因为这件事他与职棒联盟是站在同一线上……由职棒联盟出面来跟B谈判……其实新闻记者有很多保护伞……当报社没有办法去提供你完全保护时,就必须利用我们的人脉」(015)。
有的记者则在新闻见报后才采取疏通作法:
「甲(企业集团)一个协理A打电话给我,请我去他办公室聊一聊,他们董事长……要告我们……我跟他分析……说你告,告不成,他也觉得不应该告……最后我们两个协调了一个办法……找B(企业集团负责人)出来做一篇专访……把B的话照录,写了一千四百字的专访,写了一篇特稿……把两方面的意见都陈述了……不卑不亢的处理,但也就是因为不卑不亢,B说还是要告……最后,(甲企业集团)他们自己想了一个办法,可不可以写一篇新闻……有关于B他私下荷包捐出的钱,怎么样去帮助这些原住民……我接受,因为这也是新闻……他说可不可以拜托你礼拜六一定要出来,或是礼拜天一定要出来……因为礼拜天早上C(B的亲属)去打完球以后跟B约了在B家……B的D(亲属)当天要跟C一起劝B不能告我们……听说,就是因为那一次摆平下来……化解掉了」(024)。
&&&&三、交相掩护
交相掩护包括记者掩护消息来源、同报社记者相互掩护、跨媒体相互掩护。
&&&&(一)记者掩护消息来源
记者「可能采用交叉的方式,这里查出来的事到哪里查证,做很多掩护的动作。今天譬如说我从调查局那里知道一个讯息后,他们调查局大概都是跟检察官合作办案,然后我故意去套检察官,他们会先否认,然后我说:『可是我有听到调查局出去,他们有跟你们申请搜索票,有没有这么一件事情?』没有办法了,他们就会大概讲一些,再打到调查局的发言单位讲:『你们今天是不是有办一个什么案子?』『没有没有。』『可是检察官说有啊!』这样就可以制造一种模糊,这样两边会互相认为是对方讲的,就没有办法查出是谁讲的」(018)。
「某一件事,A知道讯息1,2,B知道2,3,C知道2,3,4,如果A是你的线民,告诉你讯息1,2,结果你立刻把讯息1,2隔天见报,就算你写『据了解』,别人还是会查出是A泄漏的,尤其当你和A讲话的时候被别人看到,更容易被查到,因为知道那件事的人只有三个,而且只有A知道讯息1,讯息1是查出来的关键。这时候,你可以先把讯息1,2压着不发,放在心里,然后用别人察觉不出来的方式把讯息1拿去问其它人,但是过程中要确保这些人不会告诉其它报的记者,免得抢了你的独家,这就是打散消息来源,到时候,你新闻一见报,引用的消息来源都是别人,不是A,也就保护了你的线民」(019)。
&&&&(二)记者相互掩护
碰到敏感的大新闻,有时记者会进行任务分工,一扮白脸由对当事人有利的新闻、一扮黑脸揭露其负面信息,如此:一来在新闻上可做到正反并陈,二来扮白脸者可疏通当事人对黑脸的反弹、化解报复危机。例如:
「A(商界名人)是我在顾的线,所以那时候我们是分头进行,报社主管下了一个命令……一个人扮黑脸,一个人扮白脸,我是那个白脸,财政部那个人是黑脸。从财政部尽量挖新闻来打他,我尽量帮他讲话,让版面同时呈现,第一个可以达到平衡,第二个我们可以拿到一半资料,第三个我们可以领先」(024)。
&&&&有时,记者与新闻当事人关系太好,不便处理当事人的丑闻,这时他可能请其它记者代打。例如:「像王人达的事情……因为我跟他的交情很好……我只写了一篇比较正面的东西,但是我把采访权交出来,因为,在我的立场,我不太适合写这东西,我推荐我报社其它同仁去写」(015)。
&&&&四、迂回转战
&&&&(一)借力使力策略
有时,记者自行挖掘出敏感内幕新闻,但为降低被报复、被告风险,先提供消息给立委,由立委利用言论免责权分布,再据以报导;或提供消息给检警,等他们采取行动再报导。例如:「记者会传递一些敏感的消息给立委,让他们去质询,然后再据实报导立委质询的内容。因为如果不藉由立委言论免责权的管道,一些敏感的消息记者发出去,他自己就要承担后果……」(027)。
&&&&(二)远交近攻策略
有时,新闻当事人已成功的促使媒体老板、主管封杀一则新闻,由于组织的压力,记者已无机会在自己的报纸上刊登消息,这时记者可以提供消息给不具竞争性的其它媒体,或以笔名在别的媒体写稿、等新闻炒大再跟进。
「我记得那个时候好象是甲(航空公司)出问题,好象是差一点撞机,还是说差一点撞山,好象是撞山,记者已经写出去了,但是扣了两天没用,那记者很生气,就把消息放给电视台……对,报导出去的效果是说第一个,给报社压力,第二个,反制报社给压力的人……如果不是报老板的意志的话……那我们还可以FIGHT,比如说,副总编辑、采访主任、甚至主任、甚至总编辑,我们都可以去FIGHT」(024)。
&&&&柒、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探讨记者在本土情境下报导新闻时,可能遭遇何种外力干预,而记者又采取何种策略来响应外力、突破情境限制。
研究者深度访谈廿八位记者,结果发现:记者可能遭受来自政治人物、商业巨子、黑道大哥和消息来源的诉讼威胁、暴力威胁、新闻断线威胁、升迁威胁;记者为了化解这些威胁、又想把自己认知的「事实」传播出去,会以客观、模糊、变造、联想等写作策略,搭配无欲则刚、疏通折冲、相互掩护、迂回转战等人际互动策略来进行报导。
这样的研究发现,引发研究者在传播研究和新闻教学上产生几点想法,以下逐一提出讨论:
&&&&一、在地的研究、情境的教育
本研究发现:新闻报导是记者与社会环境中各方势力角力的动态结果,而非如镜子般静态反映社会「真实」,这一发现与传统认为只要报导技术够好即能反映事实、呈现真相的反映论(reflection)(张锦华,;林芳玫,)迥然不同。问题是:目前的新闻实务教科书和实务课程似乎仍以反映论为理论基础、以报导技术为讨论重点,这样的实务教学显然与实际脱节,有必要检讨、修正。
要建立以记者与情境互动为主轴的新研究、教学方向,首先需要了解台湾此时此地的传播工作情境为何,然而有关本土传播研究却仍然薄弱,以致我们对国内传播情境的了解实在少得惊人;举例来说,黑道对新闻报导的影响几乎是所有受访记者都提到的重要干预力量,但研究者却找不到讨论这个问题的国内传播学术论文;「记实避祸」是每个受访记者都用过的策略,新闻传播系所却缺乏研究、讨论、更遑论教学。我们实在有必要发展「在地」的、植根于本土社会和历史文化脉络的传播研究(翁秀琪,1997:2),以提供学生必须具备的情境知识(钟蔚文,1996),教他们如何在现实情境中将理想和所学作最大程度的发挥。
&&&& 二、务实的新闻伦理
「记实避祸」策略往往涉及新闻伦理争议,该不该模糊、可不可变造,连受访的记者之间都有不同的意见;过去学术界在讨论相关现象时更常从新闻伦理的角度加以批判,而缺乏「同理心」的理解。本论文从局内人的观点呈现记者为何及如何「记实避祸」,希望引起实务界和学术界注意,以更务实的角度重新评判这些策略,进而修正、补充现有的新闻伦理规约。
研究者和多数受访记者都认为,不能为了避祸就不择手段的滥用策略,但也觉得目前的新闻伦理规约只重理想的纯粹性,缺乏在现实情境下如何实践理想规约的导引,实在有必要务实的调整,我们期待新伦理规约能考量情境因素,让记者知道,什么策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什么策略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作何种程度的弹性使用。
&&&&三、以实践为导向的新闻伦理教育
「记实避祸」的报导现象显示,实践理想不是「能不能实现」的全有全无问题,而是「如何实践更多理想」的动态问题;因此,新闻伦理教育不仅要教学生「应该如何」「不可如何」,更应该教学生「怎么做」;例如:要学生「据实报导」就应同时教他们「如何记实避祸」、要学生「不可收红包」就应同时教他们「如何不收红包」;学生学会更多「怎么做」的策略,就更容易在现实的环境中找出可以实践理想的空间。
当然,我们也必须告诉学生每种策略的适用情境,更要让他们了解「智械机巧,知而不用者为尤高」,不要滥用策略,许多受访记者即指出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操守清白、证据充分、报导客观就足以避「祸」,根本不需要玩弄其它策略。
&&&&四、媒体的公民教育
新闻报导既然不是像镜子般映照「真实」,而是记者与各方势力角力之后的妥协产物,我们就有必要告诉大众:阅听新闻不只要看「媒体报导什么」更要思索「媒体为何会如此报导」,并找出记者欲说还休的关键信息;这种批判性接收新闻信息的能力有必要透过「媒体的公民教育」推广社会大众。
基于以上想法,研究者认为在现有文献和本研究发现的基础上,还有几个主题值得继续研究:
&&&&一、本土的新闻语言学和人际互动研究
「记实避祸」植根于中国社会、文化脉络中,要进一步了解这种报导策略,我们有必要从社会文化的角度作更精细的研究,例如:从历史的角度追索台湾新闻工作情境的变迁及记者应变策略的演化;从语言的角度更精确分析「记实避祸」的常用词汇、句法及其意涵,进而发展本土的新闻文本分析工具;从中华文化中「人情与面子」(黄光国,1995)的观点探讨记者与消息来源、新闻当事人的互动情况。
&&&&二、「记实避祸」的变项研究
本研究粗略呈现几个与「记实避祸」变项,未来研究者似可针对特定变项,作更进一步的研究,例如:不同路线记者(如政治线与体育线)所面临的情境及所采策略有何异同、不同地区记者(如台北市与屏东县)所面临的情境及所采策略有何异同、不同性别记者所面临的情境及所采策略有何异同、大中小型报社记者所面临的情境及所采策略有何异同。
&&&&三、「记实避祸」未解问题的研究
本研究还有几个问题尚未厘清,有待未来研究者进一步探究,例如:记者如何学会这些策略,记者根据什么标准决定在何种情境下采取何种策略,记者对什么策略可以用什么策略不该用的伦理标准为何,在记者响应压力的过程中、媒体组织扮演什么角色。
&&&&四、「记实避祸」的对应研究
此外还有几个「记实避祸」相关或相对的课题有待探讨:例如:本研究探讨记者如何响应社会情境中的威胁,但社会情境中不仅有威胁也有利诱,因此,记者如何响应利诱、如何在利诱情境下报导,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题目;又如:本研究着重讨论媒体组织外的压力对记者的影响,而媒体组织内非专业因素对记者的干预及记者如何响应,也一样值得研究。
当然,限于时间和能力,本研究仍有许多缺点和限制,例如:未对受访者所谈内容进行逐一查证;混用「记实避祸」和A计划两套访谈纪录,前者有完整的访谈大纲而后者不齐备;侧重总社记者,只访问一位地方记者,而据多位受访者指出地方记者面临的「祸」、采取的对策可能比总社记者更多样、更复杂。
尤英夫 (1993):《新闻法论》。台北:世纪法商杂志社。
朱立 (1981):《传播拼盘》。 台北:时报。
李宗桂 (1995):〈记者与消息来源的互动游戏 响应文〉,臧国仁(编)《新闻工作者与消息来源》,页12-13 。台北: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
沈征郎 (1992):《实用新闻编采写作》。 台北:联经。
沉锡伦(1996):《语言文字的避讳、禁忌与委婉表现》。台北:台湾商务。
林芳玫(1996):《女性与媒体再现 女性主义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台北:巨流。
林笑峰 (1993):《新闻编采实务》。 台北:文云。
南方朔(1989):〈我们曾经有过一个黑暗年代 新闻文化人被政治压迫的那段历史〉。《新新闻》1月23日至29日,页68-70。
施启扬 (1995):《民法总则》。 台北:自行出版。
柏杨(1996):《柏杨回忆录》。台北:远流。
段重民 (1993):〈新闻自由与公平审判〉,翁秀琪、蔡明诚(编)《大众传播法手册》,页131-157。台北: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
胡奇光(1993):《中国文祸史》。上海:人民。
翁秀琪(1997):〈对台湾「传播学正当性危机」的一些想法〉。《新闻学研究》53: 1-2。
高明辉(1995):《情治档案》。台北:商周文化。
张春兴 (1992):《张氏心理学辞典》。台北:东华。
张锦华(1994):《媒介文化、意识形态与女性:理论与实例》。台北:正中。
陈美伶、李太正、陈连顺 (1994):《民法入门》。 台北:月旦。
陈顺孝 (1996):〈读者如何阅读『模糊式报导』?〉。「媒介素养研究初步报告发表研讨会」报告论文。台北:木栅。
黄玉峰 (1996):〈从「挟持官员」谈对省议员品德操守新闻的处理〉。《新闻镜》415:40-43。
黄光国(1996):《知识与行动 中华文化传统的社会心理诠释》。台北:心理。
杨耐思、蔡富有(1996):〈避讳〉,于根元、张朝炳、韩敬体(编)《语言的故事》,页239-243。台北:洪叶。
杨家骆编(1984):《新校本史记三家注并附编二种》。台北:鼎文。
漆敬尧 (1993):「诽谤」,翁秀琪、蔡明诚(编)《大众传播法手册》,页81-108。台北: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
欧阳醇 (1990):《 采访写作》。 台北:三民。
谢苍霖、万芳珍(1991):《三千年文祸》。南昌:江西高校。
钟蔚文、臧国仁、陈百龄、陈顺孝(1996):「新闻记者知识的本质:专家与生手的比较(I)」。国科会专题研究计划(NSC-85-2412-H-194-006)期中报告。
钟蔚文等(1996):「传播教育应该教些什么? 几个极端的想法」。《新闻学研究》53:107-130。。
罗文辉 (1993):〈隐私权〉,翁秀琪、蔡明诚(编)《大众传播法手册》,页53-80。台北: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
罗文辉、法治斌 (1993):〈新闻报导与诽谤〉。 亚洲协会专题研究报告。
Altschull,H.J. (1984). Agents of Power. New York:Longman.
Bantz,C.R. (1990).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Media Industries and Mass Communication. In J. Anderson(ed.). Communication Year Book,vol.13,p.502-510. Newbury Park,CA:Sage.
Blankenburg,W.B.(1992)The Utility of Anonymous Attribution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Winter/Spring
Boyer,J.H. (1981). How Editors View Objectivity. Journalism Quarterly,vol.58,no.1 (Spring),p24-28.
Champagne,R.J. (1975). Alexander McDougall an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in New York. Schenectady: New York State American Revolution Bicentennial Commission in Conjunction with Union College Press.
Culbertson,H.M.(1975) Veiled News Sourses-Who and What Are They? American Newspaper Publishers Association, News Research Bulletin
Fink,C.C. (1989). How Newspapers should Handle Upscale/Downscale Conundrum. Presstime,p40-41.
Gans, Herbert J.(1979).Deciding What's News: A Study of CBS Evening News, NBC Nightly News, Newsweek and Tim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Gans, Herbert. (1980). Deciding what‘ s news. NY:Vintage Books.
Kessler,L. (1989). Women‘ s Magazines’ Coverage of Smoking Related Health Hazards. Journalism Quarterly,66, 316-322,445.
Nerone,J.C. (1990). Violence against the Press in U.S. Histor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0(3),Summer,p6-33.
Owen,B.,Beebee,J.H.&Manning Jr.,W.G. (1974). Television Economics. Lexington. Mass.:Health.
?tabPowell, W.W., & Friedkin, R.(1983).&Political and Organizational Influences on Public TV Program&, in Wartella E. &Whitney D.C. (Eds.)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Yearbook, 4: 413-438.
Shoemaker,P.J. (1991). Gatekeeping. Newbury Park,CA:Sage.
Shoemaker, P.J.&Reese, S.D. (1996). Mediating the Message:Theories of Influences on Mass Media Content.(2nd ed). NY:Longman.
Sussman,L. (1994). Press Freedom is Set Back Worldwide. Editor & Publisher , Jan.1.,67,p28-29.
Tilly,Charles. (1978). 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 Reading,Mass.:Addison-Wesley.
Tuchman,G. (1972). Objectivity as Strategic Ritual:An Examination of Newsmen‘ s Notions of Objectivit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77,no.4,p.660-79.
Weise,W.L. & Burke,C. (1986). Media Content and Tobacco Advertising:An Unhealthy Addic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36,59-69.
Wulfemeyer,K.T.(1985)How and Why Anonymous Attribution Is Used by Time and Newsweek Journalism Quarterly,62:81-86,126(Spring,)
Wolfsfeld,G.(1984)Symbiosis of Press and Protest:An Exchange Analysis Journalism Quarterly,61(3) 550-556,742
How to Record the Truth and Avoid the Misfortune for the Newsmen
Chen Shun-xiao Kang Yong-qin: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research what outside interferences the newsmen will encounter as reporting news under indigenous situations, and what measures the newsmen will take to answer the outside force and to break through the situation limits. After the deep interview with 28 newsmen, the writer found newsmen might encounter the lawsuit menace, violence menace, newsbreak menace and promotion menace mainly from politician, business giants, gang leaders and information sources. To deal with these menaces, the newsmen will take up the writing strategies of impersonality, faintness, alteration and association, along with the personal commutative strategies of lessening desire, dredging the obstacles, mutual covertures and circuitry fighting.
Key words: D S S News Reporting
[责任编辑]叶琼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定价的策略主要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