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试卷第27课中电报里的志司为什么加引号?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28页1下载券55页免费30页免费24页免费51页免费3页免费1页免费1页免费21页2下载券18页1下载券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3.20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五年级上册课文复习
输入您的搜索字词
提交搜索表单
五年级上册课文复习五年级上册课文复习
第一组&&&&&&&&&&&&&&&&&&&&&&&&&&&& 1 窃读记
一、课文以“1____”为线索,以放学后2______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3____顺序4_________、5______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6____的热爱和对7____的渴望。
二、1____:适合,相宜。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只读不买的窃读行为相适合。
2____: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惹人讨厌的,每当感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3________:饿得肚子直叫。&&&&& 4_______:留恋,不忍分离。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文中是说作者在饿着肚子站着苦读中,也幻想着能够有钱;要求不高,只不过能吃上一碗面条,再坐下来舒服地读书。这种最简单的需求对一个穷学生来说像“白日梦”一样难以实现。
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一、题目的寓意: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1____;“大树”指2______。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3______,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4______;要努力培养5____贯通、6____贯通、7____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二、1________: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后来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文中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起义后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2__________:单,一个。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3________: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4____: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3 走遍天下书为侣
一、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一遍又一遍地读”。作者以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选择带一样东西娱乐的假设开始,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新鲜的比喻,即反复地读一本书,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游,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惊喜,来说明选择的理由。然后继续假设,列举了“一遍又一遍地读”的方式和方法,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读,就会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二 ________:一点也不迟疑,坚决果断。文中指在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4* 我的“长生果”
一、这篇略读课文是著名作家1______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他的读物由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了想象力,锻炼了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先构思要2________,落笔也要有点3________的“鲜味”才好;作文,要写4________;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5____和6____,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7________的创造。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二、 1______: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色彩明丽。 2____:看得到而得不到,令人羡慕。
3_____:尽情地看。& 4_______: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文中指看画片时非常有兴趣。
5________:形容长久。& 6________: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文中指作者读书读到入迷的程度。
7________:____,飘浮不定的想象;____,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文中指作者读书进入意境,产生许多联想。
8________: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9________:牵,拉。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12________:心情不愉快,无精打采的样子。
10________: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11________: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13_______: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文中指文章公式化,非常机械、乏味。
14________:__,表露,表现;____,指本领。充分显示出本领和才能。
15________:__,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第二组&&&&&&&&&&&&&&&&&&&&&&&&&&&&&&& 5.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1____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2____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秋思》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长相思》这首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一、梅花经霜傲放,被人们赋予坚强的品格,为人们所赞颂,成为中华民族1________的精神象征。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2 ___他乡、3_________的外祖父的回忆。梅花年年开,“我”的记忆之门也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开,而这梅花引发的回忆都跟外祖父有关。&&&& 梅花与外祖父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外祖父爱梅花,在他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梅花就是4____的代表,他把爱祖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的身上;另外,外祖父对祖国的5____也一如梅花,坚贞不移,虽身处异国他乡,不变的是中国心。&&&&& 课文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一共写了五件小事,有的6____表达这种感情,如,①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②因年龄大不能回国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有的间接地表达这种感情,如,③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④临走送我墨梅图,⑤到船上送我带着梅花的手绢等。&&&& 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二、朵朵冷艳,缕缕幽芳:____,形容花耐寒而艳丽。_____,形容香味清淡而芬芳。冷艳和幽芳写出了梅花的清高品格。&&&&& 1________,就是名气很大。__:很。&&&& 2____:弄脏。&&&& 3____:怀念,留恋。
古玩:可供玩赏的古代器物。&&&& 不甚在意:不太在意。&&&& 大抵:大多;大都。
愈……愈……:表示程度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加深,相当于“越……越……”。
骨气:坚强不屈的气节。&&&& 折节:屈服。&&&& 无所谓:谈不上,说不上。
隆冬:冬季最冷的时候;深冬。
三、1.星岛,即新加坡,又称狮城、星洲。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中送别》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全诗是: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__________,王孙归不归?
《浣溪沙》北宋诗人秦观的词。全词是: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______,无边丝雨______。宝帘闲挂小银钩。
7* 桂花雨
一、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1____,接着写了2______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3______和4______。&&&& 读着这篇文章,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且溢满字里行间。
二、1____:姿势。课文中说桂花树不像梅树那样有____,是说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如梅树姿势优雅好看。
2__: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8* 小桥流水人家
一、课文的作者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1____绕村庄、杨柳2____垂水面、水鸟3____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日出而作,4________,5________,无“闹市”之乱耳,无“疲惫”之劳形,有如世外桃园;结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6____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二、1____:指流水的声音。&&&& 2____:形容姿态轻柔美好。&&&& 3____:形容水很清澈的样子。
4____:本文指小溪枯竭。&&&& 5____:衬托、装饰,使更好看。本文指小溪使家乡的风景更好看。
6________:为防备外来的侵害,相邻各处协同守卫t望,遇警互相通报支援。本文指家乡的人们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生活情景。&&&&&& 野菌:野生的菌类。
三、小桥流水人家:语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人们通常用它来指代江南水乡。本文指作者的家乡,有小桥,有流水,有人家,与诗句相吻合。另外,用诗句来做题目,更显得家乡美好可爱,富有诗情画意。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出自古歌中句。《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歌词是:“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于我哉!”后名为《击壤歌》。这首诗描绘的是上古太平盛世,人民自食其力所过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了,就开始干活。太阳下山了,就回家休息。生活是围着太阳走的。要喝水,就自己打井;要吃饭,就自己种地。人少地多,无争无忧。人们感到君王似乎是没有什么用的。现在人们对偏远地区的生活,也往往借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两句话来形容。
西江夜行&&&&&&&&&&&&&&&&&&&&&&&&&&&&&& &&&&&&&&&&&&&&&&&&&&&&&&&&&梦 李 白
唐 张九龄&&&&&&&&&&&&&&&&&&&&&&&&&&&&&&&&&&&& &&&&&&&&&&&&&&&&&&&&&&&&唐 杜甫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浮云______,游子______。
____天宇旷,____故乡情。&&&&&&&&&&&&&&&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 &&&&&&&&&&&&&&&&&灞上秋居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 &&&&&&&&&&&&&&&&&&&&&&&&唐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______,寒灯______。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 长安春望&&&&&&&&&&&&&&&&&&&&&&&&&&&&&&&&&&&& &&&&&&&&&&&鹧 鸪 天
&&&&&&&& 唐 卢纶&&&& &&&&&&&&&&&&&&&&&&&&&&&&&&&&&&&&&&&&&&&&&&&&&金 刘著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闲。
家在梦中______,春生江上______+。&&&&&&&&&&&&& &&&&&&&江南____梅花发,人在天涯______。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
第三组&&&&&&&&&&&&&&&&&&&&&&&&&&&&&&&&&&&&&&& 9 鲸
这是一篇常识性1____文,介绍了鲸的2________、3________、4____和5________等方面的知识。&&&&&&& 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每个自然段基本上讲了一个意思:第1自然段讲鲸特别大;第2自然段讲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第3自然段讲鲸的种类;第4自然段讲鲸怎样进食;第5自然段讲鲸用肺呼吸;第6自然段讲鲸如何睡觉;第7自然段讲鲸的生长特点。概括起来说,4―7自然段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作者运用6______、7______、8______、9______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课文首先拿鲸和人们熟悉的象作比较,使我们形象地了解到,鲸比象还要“大得多”。接着,用翔实的数字来说明鲸的体重,以此来说明鲸“大”。然后,又以我国捕获的一头鲸为例,再次列举具体数字,具体生动地说明鲸的确很大。作者在介绍鲸吃食物以及鲸的生长时,又一次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加以说明;在介绍鲸的呼吸时,用“花园里的喷泉”来比喻鲸呼吸时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这种打比方的方法,使说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一、打开课本,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向我们走来。它那1____的外貌、2____的习性和3____的行为清晰地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在喜爱小松鼠的同时,不能不叹服作者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及准确而简练的说明。&&&& 课文第1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2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为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生活习性。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练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二、1____:合人心意,讨人喜欢;机灵,灵巧。&&&&& 2&&&&&&&____:和顺善良。&&&&& 3____:强壮有力。
4____:精巧细致。&&&& 5____: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
橡栗:橡树的果实,外表皮有一层硬壳,圆形,呈棕红色,内仁如栗子,可食用。
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苔藓:苔藓植物的一纲,属于这一纲的植物,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绿色,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11 新型玻璃
一、玻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功能独特的新型玻璃层出不穷,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这篇课文紧紧扣住一个“1__”字,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等五种新型玻璃的2____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3____,鼓励人们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创造出更多的新型玻璃。&&&& 全文一共6个自然段。前5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了新型玻璃在现代化的建筑中的重要作用,预言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这篇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课文前5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且富于变化。如,第2自然段用“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这句话来转折,起到4_________的作用;第3自然段的开头既连接了上文,又直接进入下一种玻璃的介绍,清楚明白;第4自然段的首句过渡非常自然,令人感到亲切。第5自然段的开头则以形象的比喻引起读者的注意,激起读者阅读的愿望。&&&& 用词准确,表达生动形象,也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重要特点。课文对每种玻璃的特点和用途都介绍得极为生动具体。如,开篇先从夜深人静、警铃骤响讲起,引人入胜地讲述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可以自动报警,为下文介绍这种玻璃的作用埋下了伏笔。再如,介绍夹丝玻璃的坚硬时,说夹丝玻璃即使破碎,碎片仍粘在一起,课文用“藕断丝连”来形容,使人容易理解。作者还把变色玻璃比作“自动窗帘”,把噪音比作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在介绍吃音玻璃时,作者又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它说成是“消除噪音的能手”,并通过具体例子和数字加以印证,使人清楚明白,印象深刻。
二、1_______:图谋,打算。
2______:被怀疑有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本课是指被怀疑有盗窃博物馆里的展品的可能性。
3______:指作品、产品等与世人见面,本课是指吸热玻璃早就生产出来和用户见面了。
报警:向治安机关报告危急情况或向有关方面发出紧急信号。&&&& 噪音:嘈杂、刺耳的声音。&&
警报:用电台、汽笛、喇叭等发出的将有危险到来的通知或信号。&&&& 吃音:本课指阻挡、消除噪音。
分贝:计量声音强度大小的单位,在大、中城市的繁华街道上都有这种计量装置;科学家说,声音超过54分贝就称为噪音,对人体有害。
12* 假如没有灰尘
一、在人们眼中,灰尘通常是污染环境、传播病菌、危害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然而,这篇课文却向我们介绍了灰尘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的;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更为严重的是,大气中的相对湿度不断上升,就会影响生物的生存。此外,假如没有灰尘,大自然也将会变得非常单调。作者正是通过灰尘的作用,揭示出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全文共6个自然段,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首段先从人们对灰尘通常的认识写起,指出灰尘的危害,接着笔锋一转,第2自然段以问句设疑,发人深思,自然导入下文。第3自然段简要介绍了灰尘的大小和主要来源。第4至6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详细说明了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解答了第2自然段所提出的问题。第6自然段是重点段,由“灰尘大多具有吸湿性能”这一特性入手,层层推进,说明了灰尘的重要作用。此外,这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先介绍灰尘的1____,然后再具体说明灰尘的2____,结尾都运用“假如没有灰尘”这样的句式,对其重要作用加以强调和总结。&&&&& 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3____、4______、5____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生息:生活;生存。&&&&&&&&&&&& 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日晕:日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的光现象。在太阳周围形成彩色光环,内红外紫。日晕常被看做天气变化的预兆。
第四组&&&&&&&&&&&&&&&&&&&&&&&&&&&&&&&&&&&&&&&&&& 13 钓鱼的启示
一、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使“我”获得的是终身受益的启示──那是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人生财富。& &&&课文回忆了“我”十一岁时发生的一件事,事情是按发展过程记叙的:从去钓鱼写到钓到一条罕见的大鱼,从不肯放鱼写到依依不舍把鱼放回湖里,最后写34年后的感悟。&&&&& 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1.根据“我”的心情变化,填空。&&& 当“我”钓到大鲈鱼时,________________;爸爸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________________,但因为爸爸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只好________________。事情过去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
二、1____:细小的波纹。 &&2________:非常小心,丝毫不敢疏忽。& &3____:翕,收敛。(嘴唇)一张一合。
4____:(月亮)明亮而洁白。&&&&& 5____:请求(对方)答应。&&&&&& 6_________:不允许争论、辩解。
7____:吸引。&&&&& 8_____:挑选,选择。&&&&&& 9____: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14*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一、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让人终身受益的文章。文章从“我”回忆小时候,有一次随父亲登上高高的塔顶,看蛛网般通往城市广场的街道,父亲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给了我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切入;随后记叙了“我”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的时候,就是父亲从小的教诲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最后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的事实,让人从中感悟到: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又多了一条。&&&&&&&&&&&&&& &&&&&&&&&&&&&&&&&&&&&&&&二、1星罗棋布:像天上的群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罗列分布。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2环抱:围绕,多用于自然景物。如,“群山环抱”。&&&&& 3大喜过望:望,希望。所得超过了原来的期望,因而特别高兴。
4心灵手巧:心思灵敏,手艺精巧。&&&&&&&&&&&&&&&&&&&&& 5挑拨:搬弄是非,引起纠纷。
6络绎不绝:络绎,往来不断,前后相继。形容过往的人或车辆连接不断。
15 落花生
一、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1________,不要做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可以分成以下三段理解,第一段(第1自然段),先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爸爸对于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如果学生把二、三两段合并成一段理解也可以。文章在表达上颇具匠心:详略分明(得当),以物喻人,同时言辞朴实无华。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说法,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二、1开辟:开拓发展。课文中指把原来荒着的地,开垦出来。&&&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3分辨:辨别。
4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5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6体面:(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
填空,体会父亲话的含义。&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____________:它的果实____________,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____________的果实____________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____________。你们看它____________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____________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____________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 人要做____________,不要做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课堂小练笔的题目设计&&&& (1)直抒胸怀。赞美你,____________(赞美周围像花生那样的人)
(2)借物喻人。____________颂(如,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不畏严寒的青松;默默无闻的小草)
16* 珍珠鸟
一、&&&&&& 本文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1怕”人到“2信赖”人的变化过程。课文前半部分写了两件事,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对小生灵真诚的、无微不至的爱。课文后半部分,生动地记叙了小珍珠鸟与作者之间逐渐挨近,直至熟睡在他的肩头,对作者真诚信赖的变化过程。这种人鸟之间的真情,深深感动了作者,于是,作者于笔尖流泻下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3境界”的感受。我们从中感悟到: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4真诚的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二、&&&&&& 1斑斑驳驳:指一种颜色中夹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也指阳光透过物体的缝隙照射下来,形成许多不规则的光点,明明暗暗的。本文指吊兰的叶子在阳光下明明暗暗,颜色不一,相互交错。
2生意葱茏:文中形容草木生长旺盛,充满生命活力。&&&&&&&&& 3索性:直截了当,干脆。
4流泻:迅速流出。本文指作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感受从笔端一下子流淌出来。
& 眸子:本指瞳仁,泛指眼睛。&&&&&&&&&&&&&&&&&&&&&&&&&&&&& 垂蔓:课文中指吊兰垂下来的一条条细长的茎。
第五组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象形字:人( )月( )山( )牛( )马( )羊( )齿( )燕( )网( )鼎( )
指事字:上( )上加一横指上。下( )下加一横,指下。本( )下加一横,指树根。末( )上加一横,指树梢。
&&&&&&& 刃( )刀上加一点,指刃。
会意字:休( )表示人靠在树旁休息。 采( )表示手在树上摘。& 众( )表示多人相聚。磊( )表示石头成堆。
&&&&&& 旦( )表示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来。闻( )门内有耳,表示“听”。&&&&&& &牧( )表示手拿木棍赶牛放牧。
形声字:左形右声:蚂、蚁、编、清&&&&&&&&& 右形左声:飘、瓢、雅、瓶&&&&&&&&&&& 上形下声:空、暑、茅、管
下形上声:想、裳、婆、斧&&&&&&&&&&&&&&&&& 外形内声:街、阁、圆、匮&&&&&&&&&&& 内形外声:问、辨、风、罔
第六组&&&&&&&&&&&&&&&&&&&&&&&&&&&&&&&&&&&&&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 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1____ ,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2_____,终于在3____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4_____ 的父爱,赞扬了5_____ 的父子之情。&&&&& 课文先写大地震的6_____中,年轻的父亲7_____好受伤的妻子,8_____地冲向儿子的学校,9_____学校已成废墟,他10_____11_____地向儿子教室的方位走去。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12_____寻找自己的儿子阿曼达。最后写经过38个小时不停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二1昔日:指往日,从前。&&&& 2废墟: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3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4绝望:毫无希望。&&&&& 5疾步:快步行走。&&&&& 6开辟:开发、开垦,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本课是打开的意思。
18* 慈母情深
一、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1_________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2__________”,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 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描写了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在车间一角工作的妈妈“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的母亲!“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苦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的母亲!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情达理的母亲。这些地方突出表现了母亲的3____________,表达出对母亲深深的4_____与无比的5_____。& 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这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何等难忘的印象。&&&&&&&&&&&&&&&&&&&&&&&&&&&&&&&&&&&&&&&&&&&&&&&&&&&&&&&&&& 二&& 1失魂落魄──形容极度惊慌,行动失常的样子。&&&&&& 2龟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裂开。
3震耳欲聋──耳朵都震得快要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一、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的1_________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课文按2___________顺序,先讲作者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3_________”,爸爸的评价是“_________”。“我”对“精彩极了”的评价的反映是“5_________”,而对“糟糕透了”的评价的反映是“6_____起来”。显然,这时候的作者并不理解父母的心。再讲作者几年后认识到父亲原先的评价是对的,受到母亲7_____的他一直在写作,并且得到了父亲有限的肯定。几年后,“我”再看那首诗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不得不承认”,说明作者已认识到父亲的评价是对的,但在感情上似乎还不好接受。最后讲作者成年后取得了成就,他深感自己有8_______的母亲,又有非常9_____的父亲非常幸运。成年以后,“我”“越来越体会到”父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在自己的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10______”,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11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不仅认识到两种评价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必要性,而且认识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看来截然不同的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那就是12___。&&&&&& &&&&&&&&&&&&&&&&&&&&&&&&&&&&&&&&&&&&&&&&&&&&&&&&&&&&&&&&&&&&&&&&&&&&&&&&&&&&&&&&&&&&&&&&&&&&&&&&&&二1_____:本课指因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2_________: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的样子。&&&& 3_________:跟过去一样。
4_____: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想法。&&&&& 5_____:泉源,比喻力量、知识、感情等的来源或产生的原因。
6_____:错误的道路。&&&&&& 7_____: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关于课题 关于课题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前者是概括了妈妈的评价语言,后者是概括了爸爸的评价语言,这两句话又是课文的中心语句,主题所在,把它作为标题时,应用引号,以示父母的语言,点明文章的中心。
20* 学 会 看 病
一、一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二是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二1_____:本文指精神萎靡不振。&&&& 2_____:本文是狠心的意思。&&&& 3_________:说话没完没了。
4_________:比喻由于另外的原因使祸事加深。&&&& 5_________: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求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做。
6_____:本文是艰难、缓慢的意思。&&&& 7_________:心神不定,心中不安。&&&& 8_________:一点不怀疑。
第七组&&&&&&&&&&&&&&&&&&&&&&&&&&&&&&&&&&&&&&&&& 21 圆明园的毁灭
一、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1_____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2____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3_____,激发人们不忘4_____,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5__________,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是教学的重点。
二1___________:“估量”是推算、计算的意思。“不可估量”是说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计算。
2_________:圆明园的主园有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除三园外,还有许多小园。“拱”,环绕。“众星拱月”,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许多小园……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描绘出了圆明园的总体格局。
3_________: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4_________:“玲珑”,精致灵巧;“剔透”,剔除多余的部分,使透空明晰。“玲珑剔透”,形容器物小巧玲珑,精致奇妙。西洋景观:“西洋”,泛指欧、美各国。在长春园内,有一个景点叫“西洋楼”。这是一座西式宫殿建筑,石柱的柱头柱身皆仿罗马式,庭院中的松柏灌木模拟欧洲几何图案修剪,围墙和道路铺装以及石雕陈设等也都是西洋式。文中“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一句所说的“西洋景观”指的就是“西洋楼”。这座西式宫殿建筑,占地面积达100多亩。
22 狼牙山五壮士
一、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1_____群众和连队转移,2_________,3_________,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4__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课文是按照5_________的顺序记叙的。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全文记叙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其中第二、四、五部分是详写,其余为略写。&&&& 课文顺序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课文既表现了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壮举,又突出描述了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他们的感人事迹所体现的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已成为全民族共有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二1_________:贯注,精神、精力集中。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2_____:高而陡的山崖。
3_________: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4__________:仰着头挺着胸无所畏惧的样子。
5_____: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23* 难忘的一课
一、《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1______的顺序,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1_____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课文线索清晰,叙事生动,感情充沛。“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简短而又深刻的话贯穿全文,反复出现,每一次都伴随着一段情节,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它既是文章的2_____,又是情感的3_____,集中体现了台湾人民强烈的4_____热情。
二1_____:本课指师生的感情真诚恳切,发自内心。&&&&&&&& 2_____:收复。本课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被收复。
24* 最后一分钟
一、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日1_____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2_____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之中。
二1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 2脊梁: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第八组&&&&&&&&&&&&&&&&&&&&&&&&&&&&&&&&&&&&&& 25 七律? 长征
一、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这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1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2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3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4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军:在古代,大国军队都设中军、上军、下军等三军。后来通常用“三军”来泛指全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6 开国大典
一、本文记叙了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1_____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2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3_____、4_______、5____中央人民政府6_____;接着讲7_______的盛况;最后讲8_____游行。&&&&&&&& 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9_____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在这一个个场面描写中,对毛泽东的直接描写虽然不多,但很典型,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高呼“人民万岁”,按动旗杆的电钮,不断地向群众挥手。通过这些言行的描写和庄严的会场环境以及人们激动的欢庆场面的烘托,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毛泽东──他是深受人民10_____的领袖,他的伟大形象历历在目。
二1_________:庆祝建国的重大典礼。&&&&&&&&&&&&&&& 2_____: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3___:举。&&&&&&&&& &&&&&&&&4_____:恭敬、庄严地立着。&&&&&&&&&&&&&&&&& 5_____:恭敬地看。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观看盛大典礼的看台。&&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1_______在_________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3_____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4_____的情感,5____的胸怀。&&&&&&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6____________& _ , ________________”的批示。&&&&&& 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如,7_____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8_____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再如,9_____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些传神的细节描写,朴实无华而又生动形象。它表现了毛泽东既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又有着伟大人物的胸怀,充分而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为革命而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本文对毛泽东的心理活动刻画得非常真实和细腻。如,第八自然段,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金日成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还是留在朝鲜,这是毛泽东当时思考的问题。“……就让我见见遗体吧!”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这个要求作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父子情深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袒露无遗。“……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二& 1_____:因公务而牺牲。&&& &&&&&&&&&&&&&&&&&&&&&2_____:犹豫不决的样子。&&&&&&&&&&&&&&&&&&&&&&&&&&&&&&&&&&&&&&&&&&&&&&&&&&&&&&&&&&&&&& &3_____: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28* 毛主席在花山
一、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泽东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泽东1热爱群众、2关心群众、和群众3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深刻反映了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
二1夜以继日:以,用来。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 2局面:一个时期内事情的状态。
3旮旯:方言指角落,文中指狭小偏僻的地方。
输入您的搜索字词
提交搜索表单
&|&&|&&|&&|&&|&&|&&|&Copyright&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0.108 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年级上册语文试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