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0加括号3过程

当前位置:
>>>不能用NaOH溶液除去括号中杂质的是()A.Mg(Al2O3)B.MgCl2(AlCl3)C..
不能用NaOH溶液除去括号中杂质的是(  )A.Mg(Al2O3)B.MgCl2(AlCl3)C.Fe(Al)D.Fe2O3(Al2O3)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A.Al2O3和NaOH溶液反应,Mg不反应,Al2O3+2NaOH=2NaAlO2+H2O,所以可用NaOH溶液除去杂质,故A不选;B.AlCl3和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沉淀,当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时沉淀转化为可溶性的偏铝酸钠,MgCl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二者都生成沉淀,故B选;C.Al和NaOH溶液反应,Fe和NaOH溶液反应不反应H2O+Al+NaOH=NaAlO2+H2以可用NaOH溶液除去杂质,故C不选;D.Al2O3和NaOH溶液反应,Fe2O3不反应,Al2O3+2NaOH=2NaAlO2+H2O,所以可用NaOH溶液除去杂质,故D不选.故选B.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不能用NaOH溶液除去括号中杂质的是()A.Mg(Al2O3)B.MgCl2(AlCl3)C..”主要考查你对&&物质的分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物质的分离
分离与提纯的原则和要求:(1)选择分离与提纯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①不增:指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②不减:指应尽可能减少被分离与提纯的物质的损失。 ③易分离:指如果使用试剂除去杂质时,要求反应后的产物跟被提纯的物质容易分离。 ④易复原:指分离物或被提纯的物质都要容易复原。 (2)分离与提纯操作过程应遵循“三必须” ①除杂质试剂必须过量;②过量试剂必须除尽(因过量试剂会带人新的杂质);③除杂途径必须选最佳。常见的分离与提纯的方法:
(1)物质分离与提纯常用的物理方法
(2)物质分离与提纯常用的化学方法:①加热法混合物中混有某些热稳定性差的物质时,可直接加热,使热稳定性差的物质分解而分离出来。例如:食盐中混有氯化铵、纯碱中混有小苏打等均可直接加热除去杂质。 ②沉淀法在混合物中加入某试剂,使其中一种以沉淀形式分离出去的方法。使用该方法一定要注意不能引入新杂质,若使用多种试剂将溶液中不同粒子逐步沉淀时,应注意后加入试剂能将先加入的过量试剂除去,最后加入的试剂不引入新杂质。例如:加入适量BaCl2溶液可除去NaCl中混有的Na2SO4。 ③转化法利用化学反应将某种物质进行多次转化而分离。例如:分离Fe3+和Al3+时,可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生成Fe(OH)3和NaAlO2,过滤后,分别再加盐酸重新生成Fe3+和Al3+。注意转化过程中尽量减少被分离物质的损失.而且转化后的物质要易恢复为原物质。 ④酸碱法被提纯物质不与酸或碱反应,而杂质可与酸或碱发生反应,可用酸或碱作除杂试剂。例如:用盐酸除去 SiO2中的石灰石,用氢氧化钠除去铁粉中的铝粉。 ⑤氧化还原法 a.对混合物中混有的还原性杂质,可加入适当的氧化剂将杂质氧化为被提纯物质。例如:将氯水滴入混有FeCl2的FeCl3溶液中,除去FeCl2杂质。 b.对混合物中混有的氧化性杂质,可加入适当还原剂将杂质还原为被提纯物质。例如:将过量铁粉加入混有FeCl3的FeCl2溶液中,振荡过滤,除去FeCl3 杂质。 ⑥调节pH法通过加入试剂来调节溶液的pH,使溶液中某组分沉淀而分离的方法。一般加入相应的难溶或微溶物来调节。例如:在CaCl2溶液中含有FeCl3杂质,由于 Fe3+水解,溶液呈酸性,可采用调节溶液pH的方法将 Fe3+沉淀除去,为此,可向溶液中加氧化钙或氢氧化钙或碳酸钙等。 ⑦电解法此法利用电解原理来分离、提纯物质。例如:电解精炼铜,将粗铜作阳极,精铜作阴极,电解液为含铜离子的溶液,通直流电,在阳极铜及比铜活泼的杂质金属失电子,在阴极只有铜离子得电子析出,从而提纯了铜。
发现相似题
与“不能用NaOH溶液除去括号中杂质的是()A.Mg(Al2O3)B.MgCl2(AlCl3)C..”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311705355541366771129122369923338140【题文】依据下列解方程的过程,请在前面的括号内填写变形步骤,在后面的括号内填写变形依据.解:原方程可变形为 (____________)去分母,得3(3x+5)=2(2x
阅读下面解题过程,然后解答问题:解方程:x4-x2-6=0设y=x2,则原方程可化为y2-y-6=0,解得:y1=3,y2=-2当y=3时,x2=3,?∴x=±
;当y=-2时,x2=-2,原方程无实数根.∴原方程的解为:x1=
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换元法”.仔细体会这种方法的过程步骤,然后按照上述步骤解下列方程:
,则原方程可化为关于y的方程:______解得:y1=
?请你将后面的过程补充完整:
观察下列一组式子的变形过程,然后回答问题:
…(1)请你用含n(n为正整数)的关系式表示上述各式子的变形规律.并证明你的结论.(2)利用上面的结论,求下列式子的值:(
阅读下面的例题:解方程:x2+|x|-2=0.原方程可化为:|x|2+|x|-2=0即:(|x|+2)(|x|-1)=0.∵|x|+2>0∴|x|-1=0∴x1=1,x2=-1∴原方程的根是x1=1,x2=-1请参照例题解方程:x2-6x-|x-3|+3=0.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根据有理数的运算顺序作答.
解: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同级运算,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如果有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然后算大括号里的.例中,步骤到,比先算括号里的简便;用的是分配律.例中,步骤到,比先算括号里的简便;用的是"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会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本题考查的是有理数的运算能力及依据.
3626@@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39@@Math@@Junior@@$239@@2@@@@有理数@@@@@@49@@Math@@Junior@@$49@@1@@@@数与式@@@@@@7@@Math@@Junior@@$7@@0@@@@初中数学@@@@@@-1@@Math@@Junior@@
第三大题,第5小题
求解答 学习搜索引擎 | 观察,分析下面两个例题的计算方法:例1计算:(1\frac{3}{4}-\frac{7}{8}-\frac{7}{12})÷(-\frac{7}{8})+(-2)÷\frac{3}{4}解:原式=(1\frac{3}{4}-\frac{7}{8}-\frac{7}{12})×(-\frac{8}{7})+(-2)÷\frac{3}{4}\textcircled{1}=\frac{7}{4}×(-\frac{8}{7})+(-\frac{7}{8})×(-\frac{8}{7})+(-\frac{7}{12})×(-\frac{8}{7})+(-2)×\frac{4}{3}\textcircled{2}=-2+1+\frac{2}{3}-\frac{8}{3}=-3例2计算:-1-[1-(1-0.5×\frac{1}{3})]×[2-{{(-3)}^{2}}]解:原式=-1-[1-(1-\frac{1}{6})]×(2-9)
\textcircled{3}=-1-(1-1+\frac{1}{6})×(2-9)\textcircled{4}=-1-\frac{1}{6}×(-7)=-1+\frac{7}{6}=\frac{1}{6}.请回答以下问题:(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是如何规定的?(2)例1中,步骤\textcircled{1}到\textcircled{2},比先算括号里的简便吗?用的什么方法?(3)例2中,步骤\textcircled{3}到\textcircled{4},比先算括号里的简便吗?用的什么方法?(4)学完"有理数"这一章后,你增长了哪些知识和能力?2015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案(新苏教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5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案(新苏教版)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2015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案(新苏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 c oM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课题: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一)& 第 1 课时& 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1.脱式计算。35-4+27&&& 6×3÷2让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2.揭题: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是同一级,乘除是同一级,当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那么,如果一道算是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混合运算。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1)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1货架图。谈话: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到文具店买文具。(指名读读货架上物品的单价)课件出示问题(1),并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先要算什么?(先要算3本笔记本多少元)指名列式解答,教师板书:5×3=15(元)& 15+20=35(元)引导:你能根据上面的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指名列式,教师板书:5×3+20引导思考:观察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2)学习运算顺序。提问:根据刚才的提示,你知道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明确: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没能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并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让学生观察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自己写出这些题目的脱式计算吗?试一试。让学生拿出练习本试着算一算,师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3)出示问题(2),让学生思考讨论:先求什么?为什么?(要求找回多少元,可以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提问: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学生列式:50-15×2追问:观察这道题,和上一题有什么区别?引导思考:这里有乘法和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观察算式,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2.总结运算顺序。出示:5×3+20&&& 50-15×2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面或在后面,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计算。2.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先计算出每组上面的得数,再和下面的数进行比较。最后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3.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最后交流汇报。师强调:第(1)题,先算4张成人票的价钱,再算应付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5×4+8。第(2)题,先算12张儿童票的价钱,再算应找回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00-12×8。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课题: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二)&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理解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用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2.在学习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1.计算下面各题。18-8×3&&& 4×5-10学生计算,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揭题:上节课我们在购物商场解决了小军和小晴的购物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问题。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2。(1)出示教材第36页例2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提出问题:买1支钢笔和1个订书机,一共应付多少元?引导:根据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什么?(1支钢笔和1个订书机的价钱)题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与这个问题相关联的是什么条件?(2)思考:怎样求出一共应付多少元?你能列综合算式解答吗?让学生先独立列式,再交流。指名汇报,教师板书:40÷5+12&&& 12+40÷5说说每一步列式表示的是什么?这两道算式我们都先求的是什么?(一支钢笔的价钱)明确:40÷5表示一支钢笔的价钱。12是一个订书机的价钱,相加表示一共应付的价钱。那么我们在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呢?互相说一说。指名回答。(先求一支钢笔的价钱,先算算式40÷5)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40÷5+12&&&&&&&&& 12+40÷5&& =8+12&&&&&&&&&&&& =12+8&& =20(元)&&&&&&&& =20(元)(3)总结运算顺序。出示:40÷5+12&&&&&&&&& 12+40÷5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计算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今天的这两道算式是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明确:把乘法换成除法的,计算的时候也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2.试一试。出示题目,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再列出综合算式,最后指名汇报交流。学生列式:15-40÷5。引导:在这个算式里,“40÷5”表示什么?(求一支钢笔的价钱)追问:这道算式,既有减法又有除法,应该先算什么?(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指名板演:&15-40÷5=15-8=7(元)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说说每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2.完成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出上下两题哪一题的得数大一些,并说说估计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合理。3.完成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4题。先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全班汇报,教师结合学生错例适当追问,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课题: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1.根据实际情境,让学生体会括号能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2.在探索与交流中体会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体会括号能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1.口算,说说运算的顺序。(1)出示:56-8+9=&&& 49÷7×4=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两题是同一级的运算,从左往右计算)(2)出示:7×7-5&&& 77-42÷7 说说这两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2.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在计算15-6×2时,得到的结果是18,你知道他在计算时犯了什么错误?让学生讨论,指名回答:小明的运算顺序是错的,他先算减法,再算乘法。追问:对于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添上小括号)3.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3。(1)理解题意。出示教材第38页例3情境图及问题。提问:要求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买1个书包后还剩多少元)引导:怎样列式?50-20=30(元)追问:每本笔记本是5元,30元可以买几本?30÷5=6(本) 提问:刚才我们列的是分步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让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相应算式。学生可能回答:50-20÷5。(2)学习算理。引导:“50-20÷5”根据我们上节课所学应该是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和我们分步列式中的先算减法再算除法的计算顺序不同,如何才能使这道算式先算减法再算除法?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进行引导: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算式里添上小括号,不管小括号里是加、减法还是乘、除法,都要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教师板书添上小括号:提问:现在这道题,变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并指明学生板演。师生总结:先算“50-20”,在“50-20”的下面画出横线,再进行计算。&&& (50-20)÷5&& &&& = 30÷5&&& = 6(本)2.试一试。出示:(42-18)×30&&& 95-(24+50)让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并寻找错例。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3.归纳小结。我们在计算混合运算时,一定要先分析,确定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像这样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里,不管括号里是加、减法还是乘、除法,都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8、39页“想想做做”第1、2题。让学生先用线画出每题应先算什么,再进行计算,最后集体交流订正。2.完成教材第39页“想想做做”第3题。(1)让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2)提问:变式和原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3.完成教材第39页“想想做做”第4题。(1)让学生先读题,在列综合算式。(2)学生交流汇报自主学习成果,交流内容包括: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每一步列式的含义、列综合算式时应注意什么。(3)教师适时评析错例(如综合算式时忘了加括号)。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课题:练习五&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和掌握。&&& 2.能通过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谈话: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 )再算(& );如果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 )。二、基本练习1.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1题。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写在书上,集体订正。2.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2题。(1)先指名回答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2)比较每组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说说你发现了什么。3.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3题。先指名回答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然后集体订正。4.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4题。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引导:分析各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然后全班订正,教师结合学生的错例适当追问。5.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5题。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列式解答,指名汇报答案,教师适时作出评价。三、综合练习1.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6题。(1)先让学生与同桌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2)比一比每组题目的运算顺序和得数,说说发现了什么。(3)小结: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这两个数的和;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五”第7题。要求:不计算,比较两道算式的大小。3.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五”第8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说说运算顺序。4.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五”第9题。(1)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提问:要解决“平均每天看多少页?”你认为应该先求什么?(5天看了多少页)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说出解决的方案,并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汇报交流,教师板书:(132-72)÷5(2)引导:“如果只能借阅9天”说明剩下的书只能几天看完?你能列综合算式吗?师根据汇报板书。5.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五”第10题。让学生观察图形,阅读题目。引导:从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中,你读懂了什么?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 《补》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课题:算“24点”& 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算“24点”的基本方法,并在游戏中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算“24点”的规则和基本方法。教学难点:会用4张牌算“24点”。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师手持扑克牌,谈话:认识它吗?它有几种花色?几个数字?是的,这是一副小小的扑克牌,用它能玩几十种游戏,同学们,你会用扑克牌玩哪些游戏?学生自由发言。揭题: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种和数学有关的扑克游戏――算“24点”。提问:你会玩算“24点”吗?能否说说怎么玩?结合学生的介绍,教师出示游戏规则:(1)每人准备扑克牌A~10各一张(A表示1);(2)在我们准备的扑克牌中拿出几张牌,利用学过的加、减、乘、除进行计算,使最后的结果是24。但要注意:每张牌只能用一次。二、交流共享1.新手教程。(1)课件出示扑克牌3。谈话:加入不限定你出几张牌,我的手上有一张“3”的扑克牌,你手上的牌出几,就能和我的这张牌计算得出24。方法一:出8,三八二十四。 方法二:出3和7,三七二十一,加3就是24。方法三:出3和9,三九二十七,27减3就是24。……(2)课件依次出示扑克牌2、4、6、8、10、12,让学生说出如何算出24。归纳并提问:刚才同学们除了用上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还想到了其他的一些方法,看来凑成24的方法还是很多的。你知道哪些数比较容易算出24吗?&&& 2.闯关。第一关:基础闯关。(1)课件出示3张牌:7、6、3。谈话:联系这3个数,哪些数能让你直接想到24。(6,因为四六二十四;3,因为三八二十四)引导:根据6去找4,能通过另外两张牌找到4吗?怎么找?根据3去找8,能通过另外两张牌找到8吗?(不能)那么,这3张牌应该怎样才能得到24?学生思考后得出:7-3=4,4×6=24。(2)课件出示3张牌:7、8、9。学生互相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这里有8,如果去找3,行吗?(不行)那该怎么办?提示:如果乘不行,就用加法试一试。学生试算出汇报,教师板书:7+8=15& 15+9=24小结:我们在算“24点”时,当一种方法行不通时,可以换其他方法再进行试算。(3)组织活动:分小组,用下面各组牌上的3个数算出24。课件出示以下三组牌:第一组:2、3、4第二组:3、8、9第三组:3、5、9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把各自的想法写出来,最后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2、3、4: 2×3×43、8、9:9÷3×8 3、5、9: 3×5+9(4)教师任意摸3张扑克牌,让学生比赛算“24点”,对算得又快又准的学生予以表扬,并明确:有些是算不出“24点”的。第二关:挑战自我。谈话:下面加大游戏难度,刚才我们用的是3张牌,现在我们用4张牌,游戏规则还是一样,注意:每张牌只能计算一次。课件出示4张牌:A、2、5、8提示:这里的A代表数字1。先和同桌交流想法,然后写在本子上。指名汇报,教师板书:①5+1=6&& 8÷2=4& 6×4=24②5-2=3& 8÷1=8& 3×8=24 ③1+5=6&& 6÷2=3& 3×8=24学生还可能得出不同的算式,如:(5-1)×(8-2)、2×(5+8-1)、(5-2)×8×1等,教师应给予鼓励。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43页“试一试”:你能用下面每组4张扑克牌上的数算得24吗?让学生说方法,教师适时指导。第一组:8-7=1& 1+5=6&& 6×4=24第二组:9-7=2& 2×4=8& 3×8=24或9-7=2& 3×4=12& 2×12=24或3×9=27& 27-7=20& 20+4=24第三组:6÷2=3& 3+1=4& 4×6=24或6+6=12& 12×1×2=242.比一比。教师讲解比赛规则:四人一组,各人从自己的扑克牌中任意拿出一张,谁先算得24,谁就获胜。如果计算的结果得不到24,就换牌再算。学生进行游戏,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算不出的加以展示,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计算。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 c oM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 2 3 4 5 6 0括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