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文言文翻译三峡中夏,春,秋,用一个字概括

《三峡》文言文练习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三峡》文言文练习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三峡》文言文练习题.&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 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文章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水,而把夏水置于首位?本文写春冬之景,用_____、_____、_____、_____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_____、_____、_____、_____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段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第三段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神情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第三段中“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中的“趣味”指什么?
先写山,写出山高连狭窄的特点,为下文写水做铺垫.作者是以江水作注,重点写江水,而水以夏水为盛,故先写夏水.春冬之水都显示出清幽美,秋季之水显示出凄婉之美,古写四季之境时,所以不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第三段写三峡的秋天,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峡中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 内容上:引用渔歌民谣,渲染出三峡秋天的萧瑟气氛.第三段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神情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这里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间青,水光变幻.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第三段中“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中的“趣味”指什么?水清、树荣、高山、草盛(茂盛),确有许多趣味.
先写山,写出山高连狭窄的特点,为下文写水做铺垫。作者是以江水作注,重点写江水,而水以夏水为盛,故先写夏水。春冬之水都显示出清幽美,秋季之水显示出凄婉之美,古写四季之境时,所以不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第三段写三峡的秋天,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欢迎光临书村网,书中自有黄金村!书村是一个提供学习,工作的知识内容分享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
八年级(上)文言文高效训练:三峡(郦道元)  
编辑:书村网 发布时间:
八年级(上)文言文高效训练:三峡(郦道元)  &&&&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略无阙处&&&& &&&&&②不见曦月&&&&&&&&&&&& ③沿溯阻绝&&&&&&&&&& ④或王命急宣&&&&&
⑤飞漱其间&&&&&&&&& ⑥夏水襄陵&&& 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⑧属引凄异&&&
⑨良多趣味&&&&&&&&& ⑩林寒涧肃
二、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绝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④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选择题
A.&&& &&&& B.&&
C.&&&&&&&&&& &&&&&&& D.&&&&&
2&&&&&&&&&& &&&
?& A/?&& B /?& C/?&&& D/
3&&&&&&&& &&&
4&&&& &&& &
?& A&&&& B&&&&& C&&& D
5&&&&&&&&&&&&&&&&&&&&&&&&&&&& &&&
6.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B、或王命急宣&&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C、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哀转久绝
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
A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B乘奔御风(奔驰)&& C夏水襄陵(河岸) &&&D属引凄异(连续)
8.下面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的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
A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B向来碧绿的潭水里,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C平静的河流,碧绿的潭水,都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D平时碧绿的潭水里,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
9.选出最能概括本文段内容的一项&&&&&&& (&&&&& )
A描绘了三峡夏季水流之急。&&&&&&& &B描绘了三峡四季的美丽景色。
C描绘了三峡春冬之时的美丽景色。& &D描绘了打鱼人的悲惨生活。
10.对画横线句子&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然像风那样飞奔,也没有那么快。&&&&&&&&&&&&&& B.虽然骑着如飞的快马,也没有那么快。
C.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 D.即使骑着风奔跑,也没有那么快。
11.文章第四段给读者的感受是
A.莫名的惊恐与无尽的哀愁,具有凄婉美。&&&&& B.淡淡的烦恼与朦胧的伤感,具有幽怨美。
C.豪放而又洒脱,具有粗犷美。&&&&&&&&&&&&&&& D.细腻而又柔软,具有平和美。
12.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人自然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D.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简答题
1.读了第②段的内容,你联想起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的哪一句诗?我的联想:&&&&&&&
2. 我能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①第⑶段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写出了江水的季节特点。&&&& &&&&& &色彩互异,& &&&&&&&&&&&& &动静相杂,相映成趣,令人无限遐想。
②&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以&清&字状&&&& ,以&峻&状&&& ,以&荣&状&& ,以&茂&字状&&& 。
3.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古人常用&三&字形容&多&或者&少&,如文中&猿鸣三声泪沾裳&。请你也举出两个含&三&字,其含义也是表示&多&或者&少&的成语、俗语、典故等。&& 我的积累: &&&&&&&&&&&&&&&&&&&& &
②本文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与朱元思书》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都是写水流之急,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写法不同,你能说说它们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 &&&我的赏析: &&&&&&&&&&&&&&&&&&&&&&&&&&&&&&&&&&&&&&&&&&&&&&&&&&&&&&&
4.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5.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①夏季:&&&&&&&&&&&&&&&&&&&&&&&&&&&&&&&&&&&&&&&&&&&&&&&&&&&&&&&&&&&&&&&&&&&&&&&&&&&&
②春冬: &&&&&&&&&&&&&&&&&&&&&&&&&&&&&&&&&&&&&&&&&&&&&&&&&&&&&&&&&&&&&&&&&&&&&&&&&&&&&&&&&&&&&&&&&&&&&&&&&&&&&&
③秋季: &&&&&&&&&&&&&&&&&&&&&&&&&&&&&&&&&&&&&&&&&&&&&&&&&&&&&&&&&&&&&&&&&&&&&&&&&&&&&&&&&&&&&&&&&&&&&&&&&&&&&&&&
6.填写出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
&& ①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 &&&&&&&&&&&&&&&&&&&&&&&&&&&&&&&&&&&&&&&&&&&&&&&&&&&
&& ②体现三峡险的语句是:&&&&&&&&&&&&&&&&&&&&&&&&&&&&&&&&&&&&&&&&&&&&&&&&&&&&&&&&&
&& ③体现三峡窄的语句是:&&&&&&&&&&&&&&&&&&&&&&&&&&&&&&&&&&&&&&&&&&&&&&&&&&&&&&&&&
&& ④表现山河秀丽的语句是:&&&&&&&&&&&&&&&&&&&&&&&&&&&&&&&&&&&&&&&&&& &&&&&&&&&&&&
7.文中的&良多趣味&指的是什么?
8.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下面是《小石潭记》选段,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分)  
&&&&&&&&&&&&&&&&&&&&&&&&&&& &&&&&&&&&&&&&&&&&&&&&&&&&&&&&&&&&&&&&&&
11.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12.填空: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13.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3分)
【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20日专电(记者江时强、刘诗平)
&&&&&&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20" month="5" year="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 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 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
导游词:&&&&&&&&&&&&&&&&&&&&&&&&&&&&&&&&&&&&&&&&&&&&&&&&&&&&&&&&&&&&&&&&&&&&&&&&&
14.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一、①通&缺&;②阳光;③逆流而上;④有时;⑤冲刷;⑥上 ⑦飞奔的马&& 快⑧连续。⑨真(或实在)&&& ⑩寂静
二、①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②即使乘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③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④(声音)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
三、1.C太阳(A在&&假如 B极&&断绝 D清波&&水清)
2.D(&高猿&是一个偏正式的语言单位,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不停顿)
3.A(&隐&是&遮蔽&的意思)
4.B(A项是表倒装的助词,可不译;C项是动词,&去&的意思;D项是代词,&它&的意思;题干中的例句与B项都是结构助词,&的&意思)
5.B(选文第二段先写水之盛,再写水之速)
6.C&& 7.D&& 8.A&&& 9.B&& 10.C& 11.A& 12.B
四、1.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2. ①素、绿、湍、倒;②水、山、柏树、草。
3. ①士别三日、三人行必有我师、三言两语、三头六臂;②前一句从时间和距离角度突出水流之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后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水流急湍、波浪汹涌的特征,形象生动,给读者以亲见之感。
5.①水势迅急凶猛& ②景色秀丽奇绝& ③萧瑟凄凉
6.①三峡七百里&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③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7.绝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8.表明人们的感伤心情】
9、相同点:都从侧面描写水
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10.夏水急猛或狭窄水急的特点&&& 渲染了秋天凄清萧瑟(肃杀)的气氛。
11、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1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13.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 wWw.mCqyy.cOm」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本站发布的作品部分转载于互联网,旨在提供网民阅读参考。若《八年级(上)文言文高效训练:三峡(郦道元)  》涉及版权问题,或作者不同意本站转载您的作品,请通知我们,收到反馈我们会将相关稿件删除处理。
因为本站编辑人手有限,而部分作文出处也无从考究,所以没注明《八年级(上)文言文高效训练:三峡(郦道元)  》的出处或转载到本站请您谅解,感谢各位的包容与支持!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 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1、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的目的是什么? “ 2、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 ”与 7、本文 4、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6、 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试举一
例。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什么角度写的?9、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什么?8、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 10、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 12、作者“A袍敝衣”处在“披 13、作者在叙述11、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对此你有何评价?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14、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 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 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15、第 2 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16、 “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17、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19、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18、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20、本文为更好的达到启迪,鼓励和教育青年人立志勤学的目的,还功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种写法的作用。 21、 “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 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22、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 24、 作 .23、 细读第二段, 谈谈在 “口体之奉” “中有足乐” 和 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 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26、 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5、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27、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28、读书要善于整体把握,请用简洁的语言29、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30、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2、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 或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拜师难,冒严寒 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 ;生活难, “日再食, ”穿“A袍敝衣” 。 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4、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5、嗜学 3、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家贫 6、○1 古时男子 20 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 7、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后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2 “ 及笄”女子满 15 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8、叩问之难: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 之艰: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 旅途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A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 9、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10、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11、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 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相照应 12、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13、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 永远学习的。14、 吕蒙; 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5、 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 16、四个方面: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 ;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 ;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 (或有良师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得出结论:说明学业,道德指教) ;书目齐全) 。17、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18、告诉后生“们,求学之道在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人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19、 ○1“日有[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对比; ○2“岁有裘葛之遗”与“A袍敝衣”相对比; ○3“坐大厦之下而诵《诗》 《书》 ”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对比○4“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对比 20、 ○1“我”与“同舍生”生活条件的对比; ○2“我”求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环境对比。 作用:通过对比,自然得出结论, (或推出论点)突出主旨。 鲜明而有说服力。 缺少勤奋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根本原因在于用心不专。21、 “太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就,就因为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22、 作者意在说明在艰难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但处于优越条件下却可能业不精,德不成。这 我赞成“中有足乐” 。 因为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24、根本原因在于其用心不专;同意这种观点,学习条件的优 学习的好坏与天资无关,只是用不用心23、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甚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越,不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的主观上是否努力。 25、 的问题,更不能去埋怨别人,表明后天的努力的重要性。26、点明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27、赞扬马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行对比,勉励马生刻苦读书。28、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进29、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 ”几乎成了口头禅。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 , 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 ;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 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成绩的根源。 小石潭记练习题 5.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6.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7.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8.作者开头说“心乐之” ,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9.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0、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 B、 C、 D、 ) 30、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美 6.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小石潭记》参考答案:5、游览的先后顺序 小石潭记》 考答案: 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7.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8.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 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9.略 10、D《桃花源记》练习题 桃花源记》 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 些特点?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7、“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有什么作用?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 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12、根据 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13、用原文回答:(1)写世外 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 子: , , ,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 , 。(4)、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 。(6)表 , 。(3)、。(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 ,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春色美妙景致迷人的成语:。(7)、《桃花源记》中可以用来形容。1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15、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由此段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1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 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桃花源记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参考答案:4、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5、自然环境的美 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们生活的恬适。或:美丽富饶,安宁和平,人们安居乐业。6、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 热之中而叹惋。7、反映桃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8、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9、环境美丽,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富足,安居乐业。10、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 大人民的愿望,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虽民风淳朴,但生产力低下,是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小农经济,只能 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今天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11、对黑暗动荡的现状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12、 桃花林芳草鲜美,桃花源土地平旷。13、(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往来种 作”和“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 豁然开朗。(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7)落英缤纷。14、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15、景物描写 一村。16、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孔子语录的练习题1、孔子名____, 字_____ ,_____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 二、原文填空 的一部书。 家,是 ____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 1.学而时习之, 的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3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 , 5.4.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 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 家来大连!“6.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8.《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9.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10.曾子鼓 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11.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 知识关系的句子是: 四、解释加点的词: 时习 温故 五、翻译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不亦说乎 罔 殆 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诲女 是知 不信 弘毅 后凋 传不习 其恕乎 , 。13.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 ”,并阐述为: , 。 , 。12.论述新旧4 从本文找出八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三个。5 你对本文的哪一则感受最深,谈谈你的理解。6 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 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7 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 目的?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9、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 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那些风范呢?10、 “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11、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12、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中孔子的话加以分析。13、“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4、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 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 答案: 答案:一 丘 仲尼 春秋 思想 教育儒 二 儒 孔子 言行 《孟子》《大学》《中庸》三 1 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2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3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4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5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 仁 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7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四 理解填空 1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乎 3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4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8 择其善者而从5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6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7 三人行必有我师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9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0 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 论述新旧知 识关系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2、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五 1 按一定时间 “悦”的古字愉快 有害 通“汝”你 通“智”聪明 刚毅 生气发怒 每天 反省 真诚 诚实 老师传授的知识 旧的知识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2 ⑴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⑵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真诚了呢?⑶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⑷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⑸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⑹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 程有很遥远。⑺(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⑻ 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3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故而知新 内自省也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温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曹刿论战》同步训练 曹刿论战》 二、文言文阅读。 (一)《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 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2、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 的原因是什么?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段文字写的重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描写人物的方法是( 描写 ) A.肖像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D.侧而描写 6、读完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何间焉 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有间 B. 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 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 何以战 (二)曹刿论战(节选)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 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 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B. 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C. 夫战,勇气 也 (作战, 是靠勇气的) D. 夫大国, 难测也 (大国兵多将广, 难以测量) 2、 “下视其辙, 曹刿 登轼而望之” 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3、读了《曹刿论战》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 30 字) 用原文语句回答。(1) 4、 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 的时候。(2) 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 的时候。5、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6、文中的 “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三)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 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 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呜呼。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D.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C.可以一战。 D.B.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微斯人,吾谁与归?4、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承前省略的主语是 ;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5、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 ”。 6、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 。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二、文言文阅读。(一)1、作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2、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4、作战前的政治准备 5、C6、头脑清醒、目光敏锐、见解深刻、有军事头脑的人。 7、D (二)1、D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3、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 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4、(1)彼竭我盈(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 逐之。 6、急躁冒进(三)1、语言 议论 2、A 3、A.何以战翻译应是“以何战”B. 与现代汉语习惯一样。C.可以一战翻译顺序应为 小大之“可以凭借一战”D. 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顺序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古仁人 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官吏和贵族 上文中一悲一喜的人《出师表》练习题 出师表》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7~23 题。(一)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 顾臣于一广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 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鸯钝,拔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巨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由是感激()②遂许先帝以驱驰()③故五月渡沪()8.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 4 个四字短语回答。9.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 概括为_______,临危委重任和______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10.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 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 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二)先帝虑汉、贱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贱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j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波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不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条劳,此进趋之时也。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 ) ( )②故托臣以讨贼也( )③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A.通)12.对 “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的“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熟”,形容词 B 同“谁”,疑问代词 C.同“怎么”,疑问代词 D.同“为什么”,疑问代词 13.文中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 请找出有关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14.这段文字在内容上写到了哪两层意思?请概括回答。 (三)诫子书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士何及!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谨慎 D.静以修身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A.卒中往往语 B 非淡泊无以明志 C.先帝知臣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17.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18.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19.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出师表》答案二、(一)7.①感动、激动②奔走效劳③所以(因此)8、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9.三顾茅庐 临 出师表》答案 崩寄大事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10.①六出:六出祁山②七擒:七擒益获 ③东和:东和孙吴④北拒:北拒曹魏⑤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 (二)11.①可是②托付③睡吃 12.C13.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14、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三)15.A16.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 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17.作者就学习(或“治学”)和做人(或“修身”)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 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 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18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19 非治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峡》练习题及答案 三峡》一、积累与运用 2.填空题。 《三峡》 《 ① 选自 字 , (朝代) 》 三峡是 , 学家。 , , 。 , , , 。 、 和 的总称, 在重庆市 和湖北宜昌之间。 作者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是:③理解填空:A、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B、《三峡》中描写三峡夏季景色的句子:C、 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 D、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良 沿溯阻绝 沿溯 绝( ) ( ) ( ) (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 )⑤虽乘奔御 虽 奔御 奔御风,不以疾也( 疾 ) 自三峡七百里中 ⑧自 ( 古义: , 今义: ) ( ) )③绝t 绝t多生怪柏( 绝t ) ( ) ( )( )④至于夏水襄陵, 襄 ) 古 5.)⑥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哀转久绝 ( ⑦空谷 空谷传响, 空谷 绝 义: , 今义:4.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自非亭午夜分 ①自 ③虽乘奔御风, 虽 不以疾也。 古义: , 今义:②或王命急宣 或解释下列词句:①重岩叠嶂:②素湍绿潭:③清荣峻茂:④林寒涧肃:⑤晴初霜旦: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也:8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不见曦月。 6.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 ②嶂 ③蔽 ④曦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7.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8.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9.“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 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10.“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二)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 潭,回清倒影。绝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 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概括上文三段内容的大意。12.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13.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14.作者写三峡秋景 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15.《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 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16.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17.下 列句子有写水流湍急的,有写水清澈的。请选出与“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不同的一句(2 分) ( ) 潭,水尤清洌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A.下见小18.本文结尾引用了渔歌,《岳阳楼记》中也写到:“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请分别说说两文中渔歌的作用。(2 分) 19.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法方法? 20.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三峡》同步练习参考答案一、2.①水经注疏 三峡》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②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奉节 郦道元 善长 北魏 地理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③理解默写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B、至于夏水襄陵,沿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 趣味。 D、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 猿鸣三声泪沾裳 3.①真、实在 ②通“缺”,中断 ⑧从、在 4.①如果 自从 ②有时 或者 ③即使 ③极高的 山峰 ④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⑤飞奔的沾裳。”巴东三峡巫峡长 马 快 ⑥几 ⑦消失虽然 5.①重重的山岩,层层的峭壁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③水清、树荣、山高、草盛④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⑤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⑥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⑦即使骑上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二、(一)6.①毫无②峭壁③遮蔽④日光,这里指太阳 7.山高岭连,中间狭窄。8.连和高 9.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10.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 (二)11.①段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②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③段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12.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 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13.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 14.抓住 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1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6.答案要点: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18.在本文中渲染了肃杀、凄清的气氛;在 《岳阳楼记》中烘托出喜悦的心情。19.对偶 夸张 20 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 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3 分,三峡风光介绍 2 分,时代 变化 1 分。如语言不简洁连贯,不生动优美,酌情扣分)马说练习题及答案二、阅读研究6.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7.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 什么关系?8.“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10.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11. “安求其能千里也?” 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12.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 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13.读 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时”你有什么感受?14.本文结尾两句,对全 文有什么作用?15.“ 策之不以其道”中的“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16.你怎样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7.作者的人才观 中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18.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人才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19.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 一格降人才”和本文阐述的观点是否相矛盾?谈谈你的看法。2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做简要阐述。 21. 根据本文内容, 从千里马角度谈起, 分别以 “有志” “无才” 和 为首词, 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有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到刘备后,才有隆中决策,才有火 烧连营,才有……请根据课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 有________方显________; 无________岂有___________。 23.根据文意,请尝试创作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联,对千里马或伯乐 表达自己的心声。 上联: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 24.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他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句子对一个下联。 上联:良马 有幸遇伯乐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25.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 上联:世上岂无千他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句子对一个下联。 里马;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应如何去做?27.学完《马说》后,你认为应该该去“识才和选才”。结合社会实际谈一谈。28.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 主人分别是谁?29.古往今来,曾有许多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尽的感慨。请写出其中 的两人及他们发出的感慨。30.在当今社会,你认为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请举例说明。31.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 备怎样的素质?32.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33.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 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二、阅读研究 薄的统治者。 6.伯乐: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 8.统治者昏庸浅7.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 遇的抑郁心情。9.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10.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没有千里马,说明伯乐 11.反问。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2.策之不以其道, 13. 对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 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 “食马者” 把 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 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千里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在。 15.千里马的特性。14.点明文章主旨。“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 17.作者主16.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18.可以围绕千里马应充实自己并主动抓住机遇展露才华,而伯乐应该是不拘一格来发现人才。19.《马说》强调的是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而龚自珍则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是呼唤能拯救天下的人才。20.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人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 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21.有志难成千里马;无才可作老黄牛。22.伯乐,槽间千里马;刘备,隆中决策人。23.伯乐识良 马,明主觅贤才。24.贤才无辜逢昏君。25.人间难得九方皋。26.此题为开放题,回答合情合理即可,如:应从“普通马”做起,然后才 能脱颖而出。 27.识才和选才的方法现在很多,如考试、自荐、组织推荐、竞争上岗等。28 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29.刘禹锡:斯是 陋室,惟吾德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0.言之成理,例证恰当即可。如认为千里马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 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31.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于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 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32.言之成理即可。不同意。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 33.需要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统治者的知人善用。岳阳楼记复习题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 1 一 6 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唯,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桔倾样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鸥翔集,锦鲜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 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 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 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 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注释〕 旷日:荒废时日。 1.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 C . 人不对 对: 回答 D . 家富则市得良犬 B .满目萧然 市: 买 ) ( 2 分)A .薄暮冥冥 薄:迫近 B .沙鸥翔集 集:集合 )2. 选出下列句中 “然” 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 D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e也( 2 分)A .屋舍俨然C .百事也尽然3.翻译下面句子。(4 分) 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 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4.甲文第一段中“感极而悲者”是指哪些人?他们感极而悲的原因是什么?答: 5.与范仲淹一样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众疾苦的历史人物很多。请你从下面提供的人物中任选两位,并写出其与此相关的名句。(2 分) 杜甫 顾炎武 周恩来 ) ( 2 分)A .甲文前两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的向往和对朋友的劝勉之情。C .乙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篇叙事,借事说理。 D .乙文说明了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的道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 7 一 10 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 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耻耳,夫当 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 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8.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 D.故不暇廉耻耳 ) ②自是数年之后( ) 不求甚解 B.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温故知新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安用重法邪?(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 ,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 ”的忧乐观。 ” 。10.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3 分)(1)甲文表达了作者“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 11 一 14 题。【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 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 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3 分)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山间之四时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4 分)(1)前人之述备矣。(2)野芳发而幽香。13.[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4 分) [甲]: [乙]:14. [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4 分)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 15- 20 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粮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 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矣。 嗟夫!予尝求古人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5.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分) 阡陌交通, (2 (1) 鸡犬相闻 ( ) 而或长烟一空, (2) 皓月千里 (2)乙段的主要内容是 ( )16.各用一句话说说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 分)(1)甲段的主要内容是17.两则短文虽然同是写景散文,但是写作目的却不一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两则短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1)甲文表达的是 (2)乙文表达的是 19.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 分)18.乙文中表达作者宏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2 分)(1)微斯人,吾谁与归?(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0.请从乙文中任选一处你认为美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美的理由。 《岳阳楼记》复习作业纸答案: 岳阳楼记》复习作业纸答案: 1.B 2.C 3.(1)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4.迁客骚人(或: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因为他们“去国怀乡,忧(2)在家里就感到愧对他的家人,在外面就感到愧对他的朋友。谗畏讥”而触景生情。 5.杜甫D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顾炎武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D 为中华崛起而 读书。6.C7. (1)他的(2)这 8. B9. (1)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10.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去奢省费,轻摇薄赋, (2)景象 (3)季节 12.(1)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选用廉吏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3 分)(1)日光 幽的香味。13. [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答“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可得分)[乙]而乐亦无穷也(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可得分) (每句 2 分) 14.①[甲]是写水景,[乙]是写山景; ②[甲]写了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 15.⑴交错相通 ③[甲]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⑵有时 16.⑴渔人进入桃源,发现桃源中人生活美满。⑵写洞庭湖春天的景色,同时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17.⑴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渴望。⑵作者宽大的胸襟和抱负。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19.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3 分,重 点落实“微、斯”等词和“与谁归”这一特殊句式。)20.略(3 分,扣住抓住了景物特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动静结合……只要言之 有理即可)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 情. 2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 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 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 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____________”,作 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 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 “寻张怀民”是由于“念 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 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 什么特点?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 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 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光_(赏月)2、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原因是什么?答:是作者初到此不久, 朋友不多,加上他是被贬之人,能与之亲密交往的人就更少了,所以想来想去能与之赏月同乐的人就更少了,正因如此,作者才想到了也 被贬斥道这里的张怀民****3、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 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写出两句) , 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诗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怀民果然也没睡,二 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 4、作者赏月是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从中感悟到了作者哪些 复杂微妙的感情? 作者赏月是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贤人如吾两人耳。自得其乐、英雄无用武之地、冷清、悲凉之情 3。补充下列对偶句 出句:将影做藻见奇趣 对句:____________以水喻月抒闲情 1. 本文选自 《 》 作者是________, , 字子瞻, 号________, 是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 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____________,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___的苦闷心情。⑴月下美景;壮志难酬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的心境。(2 分)乐观、豁达 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月光进入了屋子;拟人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4 分)欣然起行; 解衣欲睡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 分)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 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10.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人物: 我和张怀民 地点: 事件: )(3 分)B 承天寺 夜游承天寺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庭下……竹柏影也;空灵 澄澈、宛似仙境 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 月色入户,近然起行。⑵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2 分)D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初三文言文复习题及答案―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一个字概括黄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