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报名希望之星英语大赛我有卡

2010年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复赛认证指南_教育频道_新浪四川_新浪网
2010年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复赛认证指南
  2010年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复赛阶段已经紧锣密鼓的展开了,请入围复赛的参赛选手仔细阅读复赛的注册激活流程。
  凡是入围2010年度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复赛的选手,都会得到一张参加“希望之星”英语复赛的身份确认卡。请进入复赛的选手在日至4月30日之间,使用报名账号登录希米网(如若还没有报名账号,请登录希米网进行报名),凭此卡上的复赛资格确认码进行复赛资格确认,并取得接下来的参赛资格。
  根据近期家长打电话,对于复赛资格认证的指南的一些误解,现在把认证指南的步骤做一下修改,为以下内容:
  注册流程:
  步骤1:获取大赛复赛参赛卡
  步骤2:打开希米网后,使用参赛账号登录,(位置参照如下图)
  如果还没有登录帐号的选手请先点击“2010年参赛选手报名”进行报名注册,位置参照下图
  步骤3:完成2010年参赛选手报名之后,您将看到一个“2010年度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选手参赛证页面,请记住此参赛证页面上的参赛编号,以便再次登录希米网进行比赛的成绩查询。此时在参赛证页面的顶端将看到如下图状态
  (注意:如果没有看到如上图状态,请回到希米网首页,用报名时填写的电子邮件和密码在希米网顶端进行登录。即可以看到会员中心。)
  步骤4:点击会员中心,进入到会员中心的页面,可以看到第一项“复赛资格确认”,如下图:
  刮开参赛卡背面的刮条,将ID号和刮条内的复赛资格确认码输入,并点击“资格确认”,看到:你已经成功通过2010年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复赛资格认证,同时你也成为希米网社区的高级会员,赶快到社区去体验不一样的希米VIP吧!表示完成复赛资格确认。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请按照下列步骤完成认证:
  步骤1:若认证出现错误信息,请确认卡号和认证码的输入是否有误,以及是否使用了普通注册账号登录。如若出现以下提示(您使用的不是参赛账号,请补填信息),请点击“确定”进入补填信息页面,或者点击“我要报名”进入补填信息页面,以完成报名!如无法解决问题可登录BBS留言或者加希米网官方群。
  提示:点击确定之后会自动进入补填信息页面。
  或者点击“我要报名”进入补填信息页面。
  补填信息页面
  步骤2:完成复赛认证
  复赛认证链接:2014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之我见
2014年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已经结束。这已是我第10年看这个大赛了。
平心而论,我从初中毕业那年就开始对大赛失望了,尤其是最近几年,每年播出节目的天数减少,我认为这是可以说明问题的。今年大赛的全国总决赛更是没有以前的多轮晋级与淘汰,而是直接和国际名校签约,有名校签约则参赛成功,否则参赛失败。今年大赛的全国总决赛的流程是这样的:第一轮,选手演讲,然后和在场的6位评委进行互动,6位评委分别投票表决,至少4位评委支持则进入第二轮,如果支持的评委数少于4位则直接失败;第二轮,选手选择一个领域和一位在场评委进行知识问答的对决,双方轮流答题,采用突然死亡法,答错的一方直接失败,选手挑战成功则进入名校招生团一关,选手挑战失败则可能被名校招生团挽救;进入名校招生团一关,选手和名校招生代表交流之后,名校招生代表进行表决是否愿意为该选手发出邀请函,选手在愿意招收的学校中选择一所。
前几年,我已经多次抨击过全国总决赛不用评分制的弊端,况且,每个评委不是同时表决,这又有不公平,本文不再重复这一点。本文将从另外的几个角度阐述我的观点。
需要特别说明一点,允许观点和我不同的人发表观点,但是禁止任何人身攻击,人身攻击者我都将拉黑。要讨论,只能讨论一件事情本身,如果转移话题则认为是理屈词穷,如果不是反驳一个观点而是攻击观点不同的人则等同于认输。
一、大赛的性质
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的性质应该是怎样的?我认为,应该是给英语爱好者一个交流和展现自我的机会,通过参加这个大赛应该能收获很多,除了英语能力的提升,还能对西方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以及通过参加大赛交到朋友(鼓励交朋友,但是不能把大赛中的“友谊”绝对化)。无论比赛结果如何,无论获得什么名次和奖项,参加这个大赛的经历对于选手而言都应该是一次美好的回忆。
早些年的大赛,小学组的选手落败时泪洒赛场,尚能理解,初中组及以上的选手因为比赛结果而哭泣的至少我没看到过。2007年小学组10进8第三场比赛的时候,比赛结果尚未揭晓,一个选手已经开始哭了(实际上她确实是那场比赛唯一未能直接晋级的选手),当时主持人还劝她不要哭,可见当时组委会还是对选手有较多的考虑,虽然2007年的大赛并不完美,但是依然颇为精彩,是我看过的质量最高的一届大赛。
近几年大赛,赛场上哭的选手数量明显增加了,究其原因,不得不说是组委会在其中起到了不好的作用。说得难听点,组委会为了收视率不择手段。那么,让选手流泪对收视率真的有好处吗?我并不这么认为。让选手流泪固然能博取关注,但是这样的效果是很短暂的,在此之后反而会使得观众对节目的印象极差,就如兴奋剂似乎可以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副作用也很显著,无论是从比赛公平的角度还是运动员身体健康的角度都不允许参赛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我相信,大多数观众是想通过收看这个节目有所收获,提高英语水平以及学到更多知识,所以节目组若想提高收视率,就应该顺从观众的需求,我认为2007年那样的形式还是不错的,比赛对选手的英语要求足够高。虽然节目组不可能让所有观众都满意,但是还是要了解大多数观众的需求。
2013年和2014年的大赛,甚至有了国际招生团来到现场招生,2013年至少选手还有名次,2014年根本就没有晋级与淘汰,每位选手的比赛就完全是先通过评委一关,然后由名校招生代表决定是否发出邀请函,这样的招生是否合理这里先不讨论,留到第二部分,至少比赛变成了招生,其性质和以前大相径庭。以前的大赛全国总决赛,比赛结果很明显,每个选手都有特定的名次和奖项。今年的大赛呢?根本没有比赛的感觉,没有排名先后之说。
二、招生是否合理
现在的大赛变成了国际招生团来招生,看起来这是一个吸引更多人参加大赛的手段,其实不然。我相信真正清醒的人都会意识到这是一个噱头而已,顺便说一句,去年大赛微博上的“我要去哈佛”活动,我是最后一个被选中去哈佛大奖的,但是至今没有任何消息,之前第一个被选中去哈佛大奖的观众在微博上私信联系过我,他也没有收到任何消息。由此可见,微博上对观众的活动是假的,有什么理由相信选手参赛被录取是真的?如果真的在全国总决赛现场能被国际名校录取,对于这些名校和选手本人而言都是不负责的行为。
全国总决赛现场,就是一个演讲,和评委互动,然后进行知识问答,演讲和知识问答部分时间都很短,和评委互动时间再长也不会超过半小时,只凭这点时间的表现就能让招生代表决定是否要录取一个选手?记得2006年大赛开始采用淘汰制,已经有人反映过比赛时间太短的问题,只靠一个一分钟的演讲就决定选手晋级、待定还是淘汰,就像足球比赛上下半场不是各45分钟,而是只有各5分钟或10分钟,进球的概率就很低,这样中国队和巴西队可能踢成平手,但是这能说明中国队和巴西队实力一样吗?如果只是一个比赛这样影响也不大,但是名校录取学生岂能如此草率?
以美国大学招生为例,虽然每所大学是名副其实的自主招生,学生可以自由申请多所大学,但是也有统一的考试,非英语国家的学生需要考TOEFL或IELTS语言能力考试,所有学生都需要考SAT(申请美国本科生)或GRE(申请美国研究生)等学业水平考试,此外还需要个人陈述、教师推荐信等材料,最后还要通过面试才能录取。高中组全国总决赛节目中可以看到,每位选手确实给招生代表提供了在校学习成绩和语言考试成绩,但是我认为这远远不够。不知道除了语言考试成绩,是否还提供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即使提供了,那也只是具有了考试成绩,而其余的材料方面还是很欠缺的。实际上,美国大学招生时非常看重成绩以外的材料,个人陈述尤其重要,相信其他国家的大学招生时也需要这些成绩以外的材料,而这些成绩以外的材料根本不是场上如此短时间内的表现可以取代的。即使比赛能取代面试过程,还是缺少了上述材料(如果面试能解决一切,又何必要求学生提供这些材料)。正常的流程是,学生申请时提供了考试成绩和必需的材料,招生负责人直接和学生进行电话面试或者视频面试即可,根本不需要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因为申请一所大学的学生可能有很多,而且来自全世界很多不同的国家,招生负责人根本不可能每个国家都跑一遍。
退一步讲,就算选手在大赛全国总决赛中的表现完全能体现其实力,足够让国际名校招生代表作出决定,这样的招生方式也有明显的不合理之处。回顾一下全国总决赛的流程,第一轮是6位评委对选手投票表决,只有当至少4位评委支持选手时才可能进入第二轮以及招生代表的面试,如果第一轮支持选手的评委少于4位,根本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完全可能发生的情景是,选手在第一轮的表现获得招生代表的青睐,但是卡在了评委这一关,这时候名校代表想发出邀请函都爱莫能助。显然,在全国总决赛现场,招生代表已经没有完全的自主权决定是否录取一个选手,而是要服从评委的裁决,这不符合实际招生的情况。
综上所述,说大赛全国总决赛国际招生团在现场招生是噱头,丝毫不过分。
再退一步讲,就算全国总决赛的招生合理,招生代表在这时候录取也显得草率。很多选手距离到录取的学校上学可能还有好几年,几年的时间里一个人的变化会很大,美国的统一考试也有有效期,如TOEFL的有效期是两年,GRE的有效期是五年,国际招生团的招生代表发出邀请函或者录取就没有有效期了?
这里也要对选手说,如果参加今年的大赛,完全没必要把是否过关或者是否得到招生代表发出的邀请函看得那么重。如果确实有实力,完全没必要通过这个大赛被国际名校录取,就按照正常的流程,考完该考的所有考试,学校里的学业成绩足够好,准备好个人陈述、教师推荐信等必需材料,面试认真对待,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都足够强,真正的千里马是一定会被伯乐发现的。固然,参加大赛有机会获得名校发出的邀请函,但是实际上申请成功的学生有多少是参加这个大赛的?并不是说获得邀请函才能申请名校。
三、大赛对英语的要求
既然是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首先应该要求选手的英语足够好,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选手更是如此。前几年,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选手英语水平都很高,简直无法想象一个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选手会词汇量不够或者英语不流利、发音不标准,但是近几年,这种现象已经是司空见惯,固然仍有英语水平确实高的选手,但是总体水平确实下降了不少。今年的大赛,主持人说,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选手是全国十强,代表了全国英语的顶尖水平,对此,我不敢苟同,我相信,真正英语处于全国顶尖水平的人根本不会参加这个大赛,就如全国数学顶尖水平的人不会参加“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至少上海市高中四大名校除了交大附中以外的三所学校都是集体抵制“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的。显然,在“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中获得一等奖甚至获得满分的选手并不代表全国数学顶尖水平,同样,参加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选手也不能代表全国英语顶尖水平。
大赛对于才艺的要求其实在2009年全国预选赛中已经出现,而2010年开始的全国总决赛过分强调才艺。组委会的解释是: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选手英语水平都已经很高了,再比英语就分不出高下了,所以要对选手有更高的要求,还要比才艺。
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让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选手都去考TOEFL,我不相信所有人都能考满分。
实际上,要反驳组委会的说法很简单,可以举两个实例。
“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组委会说:能参加“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的选手数学水平都很高了,所以我们要对他们有更高的要求,还要考查他们的英语能力,所以部分试题用英语写。
“华罗庚金杯”全国少年数学邀请赛组委会说:能参加“华罗庚金杯”全国少年数学邀请赛的选手数学水平都很高了,所以我们要对他们有更高的要求,还要考查他们筛选信息的能力,所以初赛试题在电视上播出(实际上“华罗庚金杯”全国少年数学邀请赛早在几年前就没有电视播出试题了)。
看了这两个实例,相信多数人都会说这是很荒唐的。如此看来,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组委会只是在模仿“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和“华罗庚金杯”全国少年数学邀请赛的做法,并对这两个数学比赛的组委会说“你行,我也行”而已。
就算比才艺是合理的,从近几年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选手的英语水平看,可以这样说:这些选手的英语水平之低,远没有到拼才艺的地步,实际情况是,选手在普遍英语水平低的情况下拼才艺。更何况,英语比赛比才艺本身就是喧宾夺主。
我所在的专业虽然不是英语专业,但是对英语的要求很高。专业课教材全部是英语,老师上课用的课件都是英语,考试时试题全部是用英语,可以说,除了老师上课不是说英语,我们的专业课在其他方面是全英语教学。有的专业课是外教上课,那更是全英语教学,连老师上课都是全部说英语。我不敢说我的英语水平有多高,但是我所在专业一直与英语打交道,我已经习惯了英语环境下的学习。
反观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到了全国总决赛,评委和选手还说很多中文,这样是否合适?说那么多中文,是不是英语还没有达到全部用英语表达的程度,既然如此,何以代表全国英语顶尖水平?
去年我修过一门选修课程专业英语,期末时每人选择一个和我们专业相关的话题进行10到15分钟的演讲,演讲过程中还要放PPT,演讲时,除了我们的老师在现场,还有一个外教也来听演讲。有的同学在演讲时读稿,而我是把演讲稿完全背下来的。
我们一个非英语专业,专业英语课演讲时间都要长达10到15分钟,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总决赛演讲时间只有1分钟到1分半,实在太短了,其要求甚至低于专业英语课的演讲要求。固然,考虑到节目播出时长的限制,演讲的时间不可过长,但是既然演讲时间短,就更要突出对英语的高要求,最低要求也要演讲过程全英语,为了防止才艺给选手造成少说英语的机会(如唱京剧就不说英语了),应该禁止演讲过程中表演才艺——大赛首先是一个英语比赛,没有比才艺的必要。
总而言之,将才艺引入英语比赛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后来才出现的,我认为引入才艺的效果非常不好,一个好好的全英语的比赛变成了英汉三明治的选秀节目。现在的大赛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乱,没有合理的评判选手表现的标准,没有过硬的英语实力,选手总体水平显著下降。
四、节目播出内容
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作为一个电视节目,应该播出什么?答案似乎很简单,当然应该播出全国总决赛中每位选手的比赛。但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节目组居然做不到!
2007年及以前的大赛,播出的确实是全国总决赛现场每位选手的比赛。2008年开始,增加了过多的花絮,这是喧宾夺主,导致不少选手的比赛没有播出。今年的大赛很明显,很多选手的比赛没有播出,直接一句话带过结果,我相信大多数观众不愿意看到这样,还是想看到尽可能完整的比赛,至少看到每位选手的比赛。至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不需要我为组委会想办法,既然2007年及以前能播出每位选手的比赛,为什么现在就不行?
平心而论,在我看来很多花絮毫无必要,反而是画蛇添足。以下对几点花絮所强调的内容予以反驳。
1、过分强调友谊。2009年大赛屡次强调参赛选手朝夕相处成为很好的朋友,固然选手可以成为朋友,但是不能把朋友的概念绝对化,不参加这个大赛不等于交不到朋友,参加这个大赛不等于一定交到朋友。参加这个大赛和选手相处与平时上学和同学相处大同小异,可以和部分同学交朋友,也可能和有的同学合不来,和选手相处也是同样的道理。
2、强调选手参赛次数之多。可以说,一个多次参赛的选手很执著,很有勇气和毅力,但是有些事情不是那么绝对。可以说,对于含金量低的比赛,多次参加并不能体现勇气,而抵制参加非但不是懦弱,而是真正的勇气和大智慧。我从小学到高中参加过很多比赛,有教育部批准的,也有民间组织的邀请赛,有的参加过很多次,也有的只参加过一次。我曾经“长期追求希望之星”,我参加次数最多的比赛是“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二年级,除了初中三年级时因为当时没有初中三年级的比赛而没有参加,其余每年都参加,总计参加6次,比赛结果是只获得两次三等奖,未能获得二等奖或一等奖而成为希望之星,实际上我参加“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成为希望之星,而是练兵,为参加其他比赛积累经验。也有的比赛,我参赛次数就很少,不是因为我不想参加,而是因为每所学校有参赛人数限制,如“上外杯”上海市高三英语竞赛我只有高三才有机会参加一次,“TI杯”上海市高二数学竞赛我只有高二才有机会参加一次,参加这样的比赛,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不是想参加就能参加,而是学校根据有限的名额决定让谁参加,有限制名额的比赛,再强调参赛次数之多就毫无意义了。
3、强调参赛人数之多。我之前说过,很多正规的学科竞赛的参赛人数超过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这些学科竞赛也没有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那么高调。有人反驳我说大赛组委会是和自己比,每年参赛人数增加。没错,参赛人数增加确实可以反映影响力增加,但是影响力绝对不只是体现在参赛人数。如果是学科竞赛,因为没有观赏性,所以影响力可能只是体现在参赛学校数和参赛人数方面,但是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不一样,电视播出的节目有观众,观众有多少也是反映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请组委会下次体现大赛影响力广泛的时候,把收视率也报出来。实际上,我在网上也和部分观众交流过,有的观众近几年都不看了,理由是太忙,我认为真正的原因就是对大赛失望了,如果大赛确实足够精彩,再忙,一年总能抽出几个小时看大赛的,看不到直播也能看视频。由此可见,虽然参赛人数确实在增加,但是观众人数不见得在增加,甚至可能在减少。
如果强调参赛人数是为了体现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选手比例极低,也是没有意义的。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选手比例极低说明什么?竞争激烈?其实不然,实际上参赛的绝大多数选手英语水平都是不高的,在晋级人数确定的情况下(注意,是晋级人数,而不是晋级比例),低水平选手是否参赛,对高水平选手的晋级难度没有影响。况且,在我的印象中,2007年大赛还没有强调参赛人数,但是那年大赛还是颇为精彩。
上文说到,很多学科竞赛是有参赛人数限制的。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学科竞赛每年参赛人数是比较固定的,变化幅度很小。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每年参赛人数都是300多万到400多万,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每年参赛人数都是100多万,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各赛区预赛每年参赛人数都是60万—70万,其中能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决赛的选手每年都是约10万。人数比较固定,可能有如下原因:想参赛的人更多,但是要控制参赛人数,事先进行了选拔,优胜者才有机会参赛;有的比赛是有学校强制学生报名参加,而有的比赛是有学校不组织学生报名参加。有限制名额的比赛,再强调参赛人数之多就毫无意义了。
4、过分强调竞争的激烈与残酷。我相信收看这个大赛的观众智商都不低,不需要组委会讲也能体会到比赛是激烈而残酷的。实际上,竞争何止在这个大赛中存在,在任何比赛中都是竞争,甚至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无处不在,可以说,竞争其实很平常,因此应该以平常心对待。我高中时所在的班级是理科班,有淘汰制度,根据学期或学年,凡是考试名次在全年级一定名次之后(大约后三分之一)的同学将被淘汰出理科班进入平行班,这样的淘汰可不是比赛中了,而是每天的学习都要经历。另外,我参加过的比赛,“TI杯”上海市高二数学竞赛题目较简单,因此得奖分数线也高,我参赛的那年,必须得满分才能获得一等奖,只要扣1分就只有二等奖,我由于最后一道题的失误,只获得二等奖,竞争就是如此激烈和残酷,但是必须接受现实。在刚过去的一个学期,我修的一门课由于平时作业和考试都很简单,竞争尤其激烈,我相信我在考试中发挥得绝对足够好,但是由于高分太多,我也不得不接受没有拿到A而只有B+的现实。
以平常心对待竞争,还体现在更多方面。很多时候,竞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暂时的领先或落后并不表示最终结果。对于选手而言,即使参赛没有获得国际名校的邀请函,也不能说是失败的,如上文所说,按照正常的流程进行申请,是金子总会发光。就我个人而言,我修过的课有各种情况:有的课自始至终都处于好成绩,总评确实得到A;也有的课自始至终成绩都不好,总评也不好;还有的课平时成绩和期中考试都很高,但是期末考试遭遇滑铁卢,原来总评可以得A的结果只有B+;甚至有一门课,平时成绩始终偏低,但是凭借课堂上的回答问题获得额外加分,期末考试又考得很好,结果力挽狂澜,总评还是得到A。我当过一门课的助教,那门课有两个同学平时成绩取得最高分,但是由于期末考试考得不好,总评也不理想,而有些同学平时成绩稍低,但是期末考试考得很好,结果还是得到A或A-。由此可见,世上没有常胜将军,要时刻记住“胜不骄,败不馁”,风水轮流转的事情时有发生。
我进入大学,已经远离这些中小学的学科竞赛多年,本不想翻旧账,但是为了证明我的观点,不得不翻出旧账,这是最好的论据。
综上所述,花絮的出现绝对是弊大于利。观众要看的是比赛过程,最重要的也是比赛本身,而不是花絮。就如任何一个正规的学科竞赛,评奖的唯一依据是选手在竞赛中的表现如何、得多少分,阅卷人或者评委根本不关心选手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出门、比赛当天是否临阵磨枪、心态是否紧张等等。我之所以要说这些,是因为我看到这个大赛在这些“虚”的地方过于高调,而“实”的地方明显不足。
大赛的没落,其实早从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我也写过若干篇博客指出大赛的不合理之处,相信很多观众和我有同感。全国总决赛,代表的是参加这个大赛的所有选手的顶尖水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代表全国的英语顶尖水平。
说实话,大赛让我失望了这么多年,今年我本来是不想看的,考虑到只播出9天,时间很少,所以还是决定收看了。今年大赛的质量如何,相信大多数观众都心知肚明。
我相信,每年举办和播出大赛,组委会都付出了很多。从各地方赛区选拔赛,到全国预选赛,再到全国总决赛,每个环节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年和今年的全国总决赛还要邀请国际名校招生代表,去年的全国总决赛还邀请黄西参与,开销更大。
虽然组委会付出了很多,但是正如2006年一位网友所说,观众不满意,付出再多等于零。观众都理解并尊重组委会的努力和付出,但是这不等于满意,如果观众不满意,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改进,说其他的没有任何意义。热力学第一定律为,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他能量互相转换,但是在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保持不变。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转化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应用到工作中也是如此,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只有付出才能有回报,但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付出不等于有回报,各行各业没有不辛苦付出就能出成绩的,但是付出的目的不是为付出而付出。大赛播出结束后,在赵音奇的微博上看到其感想,提到中文媒体环境和现有考核体系下有语言劣势和收视劣势,既然看到了这些劣势,组委会有没有想过其中的原因呢?语言劣势,我上文已经提到,比赛不是全英语直接导致选手总体英语水平下降。收视劣势,正好印证了我上文所说的,参赛人数多不一定大赛影响力就大,在参赛人数增加的同时,观众人数却在减少,这是组委会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
可能有人要反驳我,说节目播出时大赛官方微博转发的几条微博以及官方微博和主持人微博下的评论都是对大赛予以正面评价的,可见这个大赛在观众心目中还是不错的。其实不然,组委会在转发微博时可以“报喜不报忧”,即只转发对大赛评价好的微博,不转发对大赛评价不好的微博。即使观众发的微博和评论都是对大赛评价好的,也很好解释,只有认为大赛好的人才愿意收看大赛,认为大赛不好的人已经放弃收看大赛了,更不愿意在微博上进行评论。
2013年开始,央视又推出一个新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可以想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对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又造成打击,虽然两个节目看似不相干,但是看到一个更好节目的观众完全可能放弃一个较差的节目。
这个大赛日后何去何从,我还不知道,我只是把我想说的说了,至于组委会是否虚心接受,我已无能为力。
我的更多文章:
( 00:06:06)( 16:04:39)( 10:08:27)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CCTV希望之星英语大赛让我变勇敢”_新浪新闻
“CCTV希望之星英语大赛让我变勇敢”
  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东北赛区报名
  咨询电话:251155
  曾经获奖的几名选手
  本报讯(华商晨报 华商响网主任记者 王莉)一次比赛带给孩子的收获决不止获奖那么简单,还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在CCTV希望之星英语大赛开赛之际,几位曾经参加过CCTV希望之星英语大赛的孩子们,谈了自己的参赛感受。
  东北赛区获胜将直接进入全国比赛
  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东北赛区组委会介绍,比赛已经开始海选,11月份将开展沈阳市和辽宁省赛。
  本次大赛由沈阳晨报爱学堂教育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承办,分为幼儿(学前)组、小学低(1~3)年级组、小学高(4~6)年级组。
  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是惟一一项由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的、中央电视台主办的面向全国的大型电视英语比赛,现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外语比赛。
  组委会介绍,东北赛区总决赛各组别的冠军选手可获得晋级2015年“希望之星”全国预选赛资格。
  往届选手谈比赛
  一二六中学一年十五班的赵英旭(获全国赛星光奖):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让我懂得了要勇敢战胜困难,勇于挑战自我,乐观面对现实,坚定追求梦想的信心。让我更深地体会到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体验比名次更珍贵。
  南京一校六年四班刘姿廷(获全国赛星光奖):希望之星给了我自信,也让我更加坚信自己,坚定自己走的路,坚定追梦的决心!现在,不论哪方面,我都会用“Never Give Up”来激励自己厚积薄发!勤能补拙!
  报名须知:报名时需持身份证或户口本、学生证或工作证、一寸正面免冠近照2张,欢迎团体报名。
  咨询电话:024-51155
  (原标题:“CCTV希望之星英语大赛让我变勇敢”)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希望英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