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一到风景线的意思这个标题什么意思

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答案:解析:
  1.把树叶当作有生命的人来直接呼唤讲话(或:把树叶拟人化),更为亲切感人,用这种形式能够更自如地表现作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2.这是比喻,把“新生的幼芽”比做“珍珠”,形象生动地流露出对新生命无限喜爱和赞美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3.“幸好”一词非常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对绿叶的关切和珍爱,也表达了对生命的关切和珍爱。(意思对即可)
  5.我们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人生虽然短暂,但一个人只要一生对人类有所奉献,就无愧于生命了。(言之有理,意思健康即可)
  6.参考答案:吱吱蝉鸣,像战士长啸(或:像军号长啸),给炎热的仲夏带来几多生机。或:嘒嘒蝉鸣,似怨妇哀吟(或:似银笛独奏),给金黄的秋日带来一丝凉意。(句式相似,比喻恰当,全句内容贴切即可)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点击新版全程测试卷  初一语文(上)
阅读文章,回答1~10题。
  ①也许因为我在江南农村长期生活过的缘故,我特别难忘那朴实无华的红花草。
  ②红花草,也称紫云英,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草木植物。南方的水稻种植区里,遍野都有她的足迹。还在早春时节,歇冬的农田仍无生机,倔强的红花草就从隔年的稻田周围,争先恐后地萌发出来。她那葱绿的羽叶,浅倚着冻土,嫩茎上开着一朵带霜zhu@露的小红花,恰如举着一支小火把,把大地煨得像块红玛瑙,真美。
  ③然而,我对红花草的喜爱,还不单因为她那如火如t*的生命力,更在于她那朴实、崇高的情怀。
  ④数九隆冬,万物萧疏,红花草却冲风冒雪地生长着,她的生命力何等蓬勃!春暖花开,百花争艳,红花草又无意争春,默默无闻地扎根成长。她的品格何等谦逊!暮春将临,落英缤纷,红花草更到了全盛时期:这时,她的花蕊深蕴着醇香,香气弥漫,空气好像(1)进了糖丝,使无数蜜蜂为之颠狂,终日绕着她采蜜。驰誉中外的“紫云英蜜”,就从这时开始萌出那琥珀色的柔光。一到插秧季节,红花草又慷慨地被翻进土里,泡入水中,变成了好的绿肥,为迎接更大的丰收牺牲自己。
  ⑤红花草,活着,敢斗残冬,无意争春,一心为美好的生活酿蜜;死时,默默无怨,死得其所,给永恒的土地再添厚肥。是的,红花草不名贵,不浓艳,也难入观赏之林。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极少贡献殊多的无私的精神,不正是一种崇高人格的象征吗?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倔强(  )
花蕊(  )
醇香(  )
琥珀(  )
2.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带霜zhu@(  )露
如火如t*(  )
3.文中标(1)的空缺处应填的词是
4.指明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①南方的水稻种植区里,遍野都有她的足迹。
②她那葱绿的羽叶,浅倚着冻土,嫩茎上开着一朵带霜zhu@露的小红花,恰如举着一支小火把,把大地煨得像块红玛瑙,真美。
③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极少贡献殊多的无私的精神,不正是一种崇高人格的象征吗?
5.结合语境理解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驰誉中外的“紫云英蜜”,“驰誉中外”的意思是驰名国内外。
B.还不单因为她那如火如t*的生命力,“如火如t*”可解释为像火那样红,像荼草那样白,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C.红花草又慷慨地被翻进土里,“慷慨”在这里可理解为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D.香气弥漫,“弥漫”的意思是指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空间。
6.第②段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介绍红花草的特点
B.红花草十分美丽
C.表现红花草顽强的生命力
D.说明这种植物的生态特点
7.第④段作者以时间为序,表现了红花草朴实崇高的情怀,请依次指出红花草各时段所具有的精神和品德。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8.细读选文,看看第②段与第④段在意义上属何种关系?文中哪句话表现了这种关系?表现这种关系的关联词语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9.文中揭示象征意义的句子是哪句?
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是对选文的结构分析,指出正确的一项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课标读想用七年级语文(上)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6题。
  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
  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上,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
  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满满的。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点,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交给了母亲。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小姑娘咽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过路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1.“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中的“干枯”在下面哪句话中用得不恰当
A.秋天来了,干枯的落叶好像为大地铺上了一层花毯
B.村里的水井早就干枯了
C.他长得很干枯
D.她终日沉浸在悲伤中,心渐渐地干枯了
2.小姑娘醒来为什么能得到一罐清亮新鲜的水
A.因为小姑娘长得很漂亮
B.因为小姑娘对母亲的孝心
C.因为小姑娘对小狗的爱心
D.因为小姑娘对过路人的同情心
3.水罐由木头的变成银的又变成金的,原因是
A.魔术师看小姑娘太穷了,可怜她
B.魔术师不想让小姑娘一下子就得到金水罐
C.没有原因,水罐想怎么变就怎么变
4.“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这句话包含了小姑娘的几种心态,下列最不正确的那一种是
A.很想喝水B.渴
C.贪心D.舍不得
5.全文主要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来展开故事情节
A.动作描写B.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D.层层递进
6.作者为什么写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星星
A.让钻石被每一个人看到
B.说明爱心是永恒的
C.让每一个人都看到小姑娘的爱心
D.让读者对钻石印象深刻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章,回答1-8题。
大 家  按事先约定,旅行社的中巴将于下午1时离去。归程漫长,路途险峻,不得不早点发车。大多数游客恋恋不舍地告别神秘秀丽的喀纳斯湖,按时上了车,只有三个人迟迟不归。  1时半,那三人仍不知去向,大家难耐车内的燥热,纷纷躲到树阴下抱怨,历数三个家伙的种种不是,从第一天上车就看他们不顺眼,没有一回准时的,耽误大家的时间就是图财害命,别是潜逃的特务吧?就他们那熊样,哪有人家特务那两下子。  2时,人还没回来,大家开始担忧,频频向远处张望。在这支临时拼凑的松散团队中,众人与三位失踪者毫无瓜葛,但同情心和不安感还是有的。湖区一带森林茂密,人烟稀少,早年还有“湖怪”吞噬骆驼的传闻,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他们几个人不像缺心眼儿的二杆子啊。 2时半,失踪者总算出现了,每人骑一匹马,由哈萨克族小孩牵着,优哉游哉,毛发未损。原来他们的迟归,只是因为贪玩。  大家松口气,纷纷回到车上,准备出发。不料那三人下了马,并不上车,和导游打了招呼,就旁若无人地钻进路边的一个小饭馆。   人们震惊了,愤怒了,这么晚回来,还好意思吃饭?素质太差!这不是欺负人吧?拿我们当什么了?谁去说一说,快开车吧,太晚了不安全,尽是盘山道,车翻了大家一起玩儿完,谁也跑不了。   愤怒了半天,只有一个来自北京的女人独自下车,前往交涉,其他人则留下来继续愤怒。北京女人进了饭馆,试图阻止那三人点菜,建议他们买点干粮带走。未遂。向导游和司机求助,也未遂。导游、司机看来与饭馆老板很熟,他们伙在一起,劝北京女人不要着急。煎炒烹炸的油烟中,北京女人咳嗽两下,言词激烈起来,其关键词有信用、权利、做人、回扣、大家,等等。迟归者中的一个冷冷反驳道:“大家都没有说什么,你一个人就代表大家了?”  北京女人满脸通红,疾返中巴搬救兵。谁知大家不肯当救兵,只是在车内嚷嚷一通,算做一种远距离的声讨。北京女人进退失据,在阳光下傻傻地干晒。  3时,迟归者吃完饭回来。车上的人适时转了话题,谈起奶茶和伽师瓜。中巴启动时,北京女人突然出人意料地提议,由迟归者向大家道歉。  全体游客一愣,当即鸦雀无声。都说于无声处听惊雷,其实许多时候无声处不一定有惊雷。汽车闷闷行进,远处牧场的羊群默默吃草。有人小声说:“得了,出门在外,都不容易。”一些人随声附和:“那是那是。”  北京女人冷笑,自言自语:“听说当年,日本鬼子一个人就敢管咱一个县,开始我不信,现在有点儿信了。”无人接话,几个八九岁的孩子困惑地看着成人,中巴改换低档运行,地势陡峭起来。1.按事件发生的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大家在不同阶段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们震惊了,愤怒了”和“其他人则留下来继续愤怒”中两个“愤怒”的词性不同,前一个是_________词,后一个是__________词。“其他人则留下来继续愤怒”这句话带有___________意味。 3.文章刻画北京女人主要用了什么描写?从文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谁知道大家不肯当救兵,只是在车内嚷嚷一通,算做一种远距离的声讨。”这里“当救兵”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汽车闷闷行进,远处牧场的羊群默默吃草”属于 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北京女人为什么说“听说当年,日本鬼子一个人就敢管咱一个县,开始我不信,现在有点儿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中找出和最后一句中“地势陡峭起来”相呼应的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结尾为什么要提到几个八、九岁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一6题。
诊周海亮  流感说来就来了。好像,城市里每个人都在流鼻涕。这让他的诊所里,总是堆满了人。  诊所不大,靠墙放着两个并排的长凳,人们挤坐在那里,有秩序地,一个挨一个地,等着他开出药方,或在头顶挂一个吊瓶。这场面让他稍有些欣慰。他不喜欢有人插队,正如他不喜欢有人生病,尽管,他是一个大夫。  有时他认为自己好像选错了职业。比如现在,他已经忙了一个上午,面前依然晃动着没完没了的病人,这样他就有些烦躁。后来他更烦躁了,因为他看到一个没有排队的女人,身子有些佝偻、头发已经花白的女人。女人紧抱着叠成筒的被子,踉踉跄跄、慌慌张张地直接挤到他的面前。他看到女人在皱纹间顽强地挣扎出一双浑浊的眼,吸盘般吸附着他的脸。女人说,看病,感冒了。声音沙哑。  他皱了皱眉,用手指着长凳上等候着的那些人,说,都看病,都感冒了。  女人说,我给你钱。  他的眉毛马上打结,他说都给钱,这里没赊账和赖账的。  女人并不理会他的话,她把沾满灰垢的干桔的手伸进自己的胸脯,摸啊摸啊,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人民币。女人说,孩子感冒了,很严重,你快给他看看。女人轻轻拍打着怀里的被筒,露出焦急和紧张的表情。  女人递过来的,是一张破旧的两毛钱。他认为这张钱的年龄,应该不会比女人小多少。  女人小心翼翼地揭开包得紧紧的被筒一角,他歪着头,向里面看了一眼。只一眼,他便愣住了……  你不要理她。坐在凳子上的一个男人说,我认识她,这附近所有的国营医院和个体门诊,没一个理她的。  他摆摆手,示意男人不要说下去。他轻轻地问女人.孩子病得很重吗?  是的,很重。女人说,你快给他看看,他们都不给他看……他很可怜,他整夜咳嗽。  还有呢?他问,把听诊器小心地塞进被筒。  不吃饭,有时候发高烧……夜里总是哭哪!女人说。  还有呢?他继续问。  就是咳嗽,发高烧,不吃饭,夜里总是哭!女人重复着。  啊,知道了。他抽出听诊器,是感冒,没什么大问题,开些药吧?  不行呢。女人说,他怕苦,他会吐药的。  那么打个吊瓶?他说。不行不行!女人说他很怕疼的。  你别理他!坐在凳子上的男人又说话了,还有这么多人等着呢!  你闭嘴!他冲着男人吼。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突然变得很激动,你闭嘴行不行?让你等一会儿不行吗?男人撇撇嘴不说话了。  那给他打一针吧。他朝女人笑笑,马上就好,不会疼的。他站起来,把椅子让给女人。他从药架上取下两瓶针剂,仔细看了看标签,摇匀,将封口割开,然后把药液抽进一个小的针管。你抱着他,别让他动,打一针很快的。他一边说着,一边小心地揭开被筒,缓缓将一管药液推进去。不疼不疼的,他轻哄着。  现在你摸摸看,是不是不烧了?过一会儿他对女人说。  好像是呢。女人的表情终于平静下来,嘴角有了些笑。  回去的时候,把被子包严实点,别让他受凉。他叮嘱。  那谢谢你了……不过明天我还想来,你再给他看一看,行吗?女人说。  当然行。他收下女人推过来的两毛钱。以后呢,女人说,我想每个月都来给他看看……  绝对没问题的。他笑着,你什么时候来都行。  女人终于走了,心满意足。走到门口,女人回过头采朝他笑笑。笑得他心酸。  他开始给下一位病人开药,挂吊瓶。他心里想着那个故事:单身的母亲和十七岁的儿子……儿子辍学打工……摔下脚手架,死去……母亲疯了,每天抱一个被筒,到处找人给儿子看病……她总说,儿子刚满两岁……可是没有人理她……一个也没有……没有……  他想,被子里包的那个干瘪的、脏兮兮的枕头,应该是她儿子枕过的吧。  他流下一滴眼泪。  他想,不管如何,也得把这个诊所开下去。他答应过女人的。哪怕,他仅剩下女人一个顾客。1.文章的题目是“诊”,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诊”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开头写“有时他认为自己好像选错了职业”。结尾又写“不管如何,也得把这个诊所开下去”。谈谈“他”产生这两种想法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主要写了“他(大夫)”“女人”“坐在凳子上的男人”三个人物,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试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女人小心翼翼地揭开包得紧紧的被筒一角,他歪着头,向里面看了一眼。只一眼,他便愣住了……”请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在文中画曲线的句子后补写一段文字。(要求:准确、简明、符合情节发展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塑造人物方面,本文运用了、等描写方法。请选择一处你认为描写人物最精彩的语句,指出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精彩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方法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段插人性的文字,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一下这段文字在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这是作者产生的一种联想,由美景想到美味,由滕王阁美得毫无遮掩想到赣菜辣得直接爽快,这样写一是为了总体表达登临滕王阁的独特感受,赞美滕王阁视野开阔眼界,景致优美;二是自然引出下文对滕王阁美景的具体描述。(意对即可)2.①那山水胜迹,渔歌帆影,落霞孤鹜,令我陶然心醉。②饱经沧桑的滕王阁而今带给人们的,仍然是美好的风景和美好的心情。(两点任答一点即可)&&3.①滕王阁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不能不前往一游;②滕王阁就矗立在赣江边上,游玩方便,而且其临观之美,令人心旷神怡③登上高阁,视野会开阔起来,胸中满蕴的激情就狂奔起来,④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为滕王阁留下震古烁今的名篇——《滕王阁序》;⑤滕王阁几经兴废,记录着沧桑,见证着历史,登临它,可以读历史烟尘,可以写当代风采可以书写未来憧憬。(答出任意三条理由即可)4.①因为美丽的景色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包含了无穷的灵思。作者观赏了滕王阁的胜景之后,觉得不吐不快,它要写属于当代的文采风流。②作者觉得,虽然滕王阁经历了沧桑巨变,但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却是永恒的。他要把这种独到的感悟表达出来,与读者分享登临的收获。(意对即可)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度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马寅初堂堂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讲话这样开头:“兄弟今年七十三岁……”其后他大讲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冷水浴的乐趣,甚至在火车上也必弄桶凉水来冲洗。“凉水一激,汗毛孔里的泥垢就出来了”。这是北大老校友回忆当年初入北大,听马校长讲话时的情形,他们的感觉是“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热情和不加修饰的真率”。而他们看见马校长,第一个印象是,“身体特别棒,当时他年已古稀,虽然鹤发稀疏,却有红润的童颜。他仍常常在假日到西山去爬山,还常年坚持洗冷水澡,在北京冬天那寒风刺骨的河岸上,老人家光着身子往冷水里跳”。马寅初的儿子马本寅告诉记者,父亲1961年以近八十高龄回故乡嵊县视察,由于洗冷水澡而患上肺炎,才终于改掉了这一习惯。此前,北大开大会批判马寅初,会议开始了很久,他不来。派人去“请”来了,他搬张椅子坐在台前泰然自若。台下有人开始喊口号,他很镇静地说:“我这个人每天洗冷水澡,不管多冷的天都不怕。现在天气并不冷,给我洗热水澡,我就更不在乎了。”马校长搬张椅子坐在台上讲桌旁的场景,北大师生并不陌生。遇有领导人或文化名流来校讲演,他常常这样,以便随时和主讲人交流。一次,国家体委某副主任来北大讲话,按常理,马寅初不用陪同,可他不但往讲桌旁边一坐,而且不断插话,越说越起劲,最后干脆喧宾夺主地批评起一个人来,说这人不爱体育锻炼,身体很差,这样重要的会他竟然不来听讲。被批评的是历史系主任翦伯赞教授。有当时在场的学生回忆,马校长这番背后的“人身攻击”让大家哑然失笑,“眼前浮现翦教授那清瘦、文弱的身影,再看看马校长壮硕的姿容,也真感到马校长的话有点道理”。当年,北大所有的刊物和全国各地的报纸都猛烈批判《新人口论》,马寅初却拒不检讨,坚决不写检讨文章,照常笑眯眯地出入北大燕南园住所,“圆圆一张脸像弥陀”。所以董桥曾撰文,让今人“学学马寅初的硬朗”。这种硬朗,在北大学生的回忆中:“马校长这块硬骨头实在难啃,让他屈服,没门儿;逼他自杀,妄想!”1958年前后屡遭点名批判期间,马寅初曾说:“我总想以行动来教育学生,我总希望北大的一万零四百名学生在他们求学的时候和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要知难而进,不要一遇困难便低头。”1960年1月,在“马寅初不投降,就叫他灭亡”的口号声中,这位不妥协的学者终于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搬离燕南园,回到东总布胡同的旧宅。不久,他又被免去全国人大常委的职务,不能再公开发表文章。从此,马寅初在政治舞台和学术舞台上消失了。马本寅告诉笔者,那个时候,家里很冷清,很少有人来拜访。但在如此境况中,马寅初根据大量的农村实际调查,写出一百万字的《农书》。他坚信“这部书现在虽然不能出版,但不等于永远不能出版”。孰料“文革”开始,马寅初不得不痛下“与其让别人烧,不如自己烧”的决心,整整一藤箱、几十卷的《农书》手稿,在作者亲手点燃的火中灰飞烟灭。马寅初的硬朗由来已久。1927年北大校庆时,他发表《北大之精神》演讲:“……此种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然既有精神,必有主义,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已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研究者称,马寅初在20世纪50年代“单枪匹马”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与“北大之精神”相符合。有一本关于北大校长的书,写马寅初那篇,标题是――为真理而死,壮哉!为真理而生,难矣!【小题1】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热水澡”指的是建国后对知识分子思想的改造过程,马寅初泰然自若地应对,表现了他对这场运动的嘲讽,以及面对打击从容、乐观的人生态度。B.有研究者评价马校长是“单枪匹马”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与他本人倡导的“北大之精神”相符合。这种评价是不准确的。C.“为真理而生,难矣!”是对生活在特定时代的马寅初的客观评价,也是对马校长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现在的北大精神仍需要“为真理而生”。D.文革之初,马寅初亲手将一百多万字的《农书》烧毁,是他对社会现实妥协的体现。E.作者截取了文革前后马校长生活中的点滴故事来描述他的形象,介绍他的精神,正遵循了“典型环境中典型形象”的文学创作原则,将文学性和历史性巧妙地结合。【小题2】根据文章分析马校长的人物形象。(6分)【小题3】文章中作者记述马校长时却写到了他对翦伯赞教授的批评,你对文章这样安排的看法是什么?(6分)【小题4】在北大原来大讲堂的东墙上,曾经写着这样的八个大字:“勤奋,严谨,求实,创新。”这是“集思广益”得到的北大精神。98年江泽民主席在北大百年校庆时题了八个大字“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马寅初校长也谈到北大精神。北大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圣洁的文化殿堂。请结合文本与实际,谈谈你对“北大精神”的理解。(8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湖北省高三10月阶段性统一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
4月1日清晨,醒得太早。随手翻开一本书,是沈从文的书信集,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没想到会发表的自呓般的文字。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沈从文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乱圈点,内容大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许多真挚的朋友巴望他早日康复,他反复自语:没人知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病。
在呓语里,他说:“翠翠,你在一点零四的房间里酣睡,还在想着我吗?我死了也想着我吗?”我不由得吃了一惊。原来,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啊。原来,他一直未能忘怀少年的情怀——他在自传里,写下了一段孽缘:一个女孩趁着他的爱情正燃烧时,骗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令他不得不离开家乡。而他将曾在自传中落笔的美好感情,嵌入了小说《边城》中。
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而三三(张兆和的昵称)也排在翠翠的后面。我终于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了她的纯粹高洁。
幸好,他有她。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了另一条命。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他丢掉了那支光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我仔细读过其填补国内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注]与其他关于“瓶瓶罐罐”的文章,功力胜于如今的文物专家不知多少倍。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沈从文,不论什么文物入了他的眼,所有的来龙去脉都清晰起来。许多人都震惊于他惊人的记忆力以及渊博深厚的古文及古文物功底。他只是微微一笑,甚至对于“故宫解说员”的工作,也做得尽心尽责。在文物面前,讷于言的他,随时可口若悬河。
他埋葬了文学世界里的沈从文,成就了文物专家沈从文。无法言说、无处排解的痛苦,开成了一朵朵奇葩。看到那些一丝不苟的文字,与之前的文学之笔截然不同,但也同样圆润、朴素、悠远,印着他个人的标记。只是,我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有些人的有些转身,即便与世无争,即便毫无声响,即便当事人一直微笑,也让旁人难以释怀。
在北京一个小巷里的一间斗室,沈从文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给了文物研究。他美丽忠诚的妻子,每天给他送饭。有时,上顿的饭菜凉了,他还在不辞劳苦地涂抹写画。张兆和只能倚门无奈地一笑,不能理解这个人为了什么要如此自苦。她只能安慰自己,毕竟他已经“正常”了。
这个世间只有一个沈从文,天分过人,外表温和,内心倔犟。当年郁达夫好心劝慰这个在小旅馆流着鼻血写文章、几近饿死的文学青年放弃文学之路时,年轻的沈从文带着湖南人的“一根筋”和走投无路的无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当鲁迅在报纸上痛斥他的时候,他保持了冷静与克制,仍不改文风;当郭沫若代表一种新环境全盘否定他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生命,但重新站起来时,更加骄傲——谁都知道,郭本人对于文物有着相当的造诣。后来,时为社科院领导者的郭沫若也不得不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并撰写了序言。沈从文自始至终,没有说过郭的一句不是,哪怕1949年时自己都快被这个强势的人逼疯了。
一个人面对挫折和痛苦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和成就。
张兆和在沈从文逝后,轻声说道:斯人可贵。
[注]《中间古代服饰研究》:这部书以历史朝代为编排顺序,通过出土和传世文物的图像,并结合有机连续的174篇文章,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及其与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反映了自殷商至清代3000多年间中华民族服饰的情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文章以作者清晨醒来翻看沈从文的书信集开篇,引出对沈从文在“精神失常”时期的情况的交代,显得十分自然。
B.受少年时期的爱情经历的影响,沈从文喜欢妻子张兆和的美丽、忠诚、纯真、微黑,但不& 喜欢她大家闺秀的才气。
C.沈从文的天分也表现在文物研究方面。他有关文物研究的文章颇显功力,《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还填补了国内空白。
D.面对沈从文文物研究的文字,作者“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主要是因为作者为沈从文找到新的人生方向而高兴。
E.张兆和不能完全懂得丈夫的精神世界,但仍对他充满崇敬、赞美之情。由她在丈夫去世后说的“斯人可贵”可以看出。
2.文章以“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3.如何理解“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的含意?请简要分析。(4分)
4.沈从文的成功转身带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相关内容加以探究。(8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湖北省高三10月阶段性统一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考证是做学问的必要的步骤,必由之路。特别是社会科学,你使用一种资料,一本书,你首先必须弄清楚,这种资抖,这本书,是否可靠,这就用得着考证。你要利用一个字、几个字或一句话、几句话证明一件事情,你就要研究这一个字、几个字或一句话、几句话,研究它们原来是什么样子,后来又变成了什么样子,有没有后人窜入的或者更改的东西?如果这些情况都弄不清楚,而望文生义或数典忘祖,贸然引用,企图证明什么,不管你发了多么伟大的议论,引证多么详博,你的根据是建筑在沙漠上的,一吹就破。这里就用得着考证。必须通过细致的考证才能弄清楚的东西,你不能怕费工夫。
在进行论证时,我服膺两句话: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古今中外,不管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科学家,哪一个人在进行工作时也离不开这两句话。在开始进行一个课题的研究时,你对于这个课题总会有些想法吧,这些想法就是假设。哪里能一点想法都没有而进行一个课题的研究呢?为什么要“大胆”?意思就是说,不要受旧有的看法或者甚至结论的束缚,敢于突破,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挥自己的幻想力或者甚至胡想力,提出以前从没有人提过或者敢于提出的假设。不然,如果一开始就谨小慎微,一大堆清规戒律,满脑袋紧箍,一点幻想力都没有,这绝对不会产生出什么好结果的。哥白尼经过细致观测,觉得有许多现象是太阳绕地球旋转说解释不了的,于是假设了日中心说。这真是石破天惊的假设,大胆的假设。没有这个胆量,太阳恐怕还要绕地球运转若干年。没有大胆的假设,世界学术史陈陈相因,能有什么进步呢?
有了假设,不等于就有了结论。假设只能指导你去探讨,去钻研。所有的假设,提出来以后,都要根据资料提供的情况,根据科学实验提供的情况来加以检验。有的假设要逐步修正,使之更加完善。客观材料证实了多少,你就要在假设中肯定多少。哪些地方同客观材料相违,或者不太符合,你就要在假设中加以修正。这样可能反复多次,十次,百次,几百次;假设也要修正十次,百次,几百次,最后把假设变成结论。有的假设经不住客观材料的考验,甚至必须完全扬弃,重新再立假设,重新再受客观材料的考验。这就叫做小心的求证。
也有人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假设,自己认为是神来之笔,是灵感的火花,极端欣赏,极端自我陶醉。但是后来,客观材料,包括实验结果证明这个假设不能成立。在这个关键时刻,真正有良心的科学工作者应该当机立断,毅然放弃自己的假设,另觅途径,另立新说。这是正途。可是也有个别的人,觉得自己的假设真是美妙绝伦,丢掉了万分可惜。于是不惜歪曲材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选取对自己的假设有利的材料,堆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迁就自己的假设的结论。这是地道的学术骗子。
事情是什么样子,你就说它是什么样子。这是唯物主义,同时也是真理。同样是真理,事情却有大小。哥白尼倡日中心说,这是大事情上的真理。语言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弄清楚一个字或一句话的古音古义,这是小事情上的真理。事情有大有小,而其为真理则一也。有人夸大考证的作用,说什么发现一个字的古音,等于发现了一颗新星,这有点过分夸张。这样的发现与哥白尼的日中心说是不能比的。不管怎样,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历史,这一点恐怕是无法否认的。从事各种工作的人,都在自己的领域内追求真理、探索真理。
(选自《季羡林自选集》,有删改)
1.下列对“考证”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考证的过程就是弄清楚所引用的资料是否可靠的过程,考证是做学问,特别是进行社会科举研究的必由之路。
B.我们使用某些字句时,要考证这些字句原来的样子及变动后的样子,弄清楚是否有人为添加或更改的情况。
C.考证能为一轮提供可靠的依据,不加考证而贸然引用材料证明观点,这样的观点就成了无本之木,不能成立。
D.考证一字的古音等于发现一颗新星的说法无疑夸大了考证的作用,因为考证的作用无法与哥白尼日心说的意义相比。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推许“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态度,并要求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在课题研究中秉持这一原则。
B.大胆地假设要突破旧有看法或结论的束缚,提出以前没人提出或没人敢提出的假设,但“大胆”并不意味着可以胡思乱想。
C.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是建立在细致观测基础之上的,这一大胆假设改变了世界学术史陈陈相因的状况,推动了学术进步。
D.对假设中与客观材料相违背或不太符合的部分,都应加以修正,而对已被客观材料证实的部分都应加以肯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设能够引导人们探讨和钻研,但它并不能直接作为结论。成为结论的假设都经过了检验,都经过了多次甚至数百次修正。
B.小心的求证的过程可以过滤掉经不住客观材料考验的假设,促成新的假设的产生,这一过程还考验着科学工作者的良心。
C.所提出的假设已被证明不能成立,还坚持己见,不惜歪曲材料,片面选取材料证实自己假设的科学性的人是学术骗子。
D.无论对学术领域里的小事还是大事,都要坚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态度,人类正是在追求、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进步发展的。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三)语文卷(有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划,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原来艺术品的这幅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的全体。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成上的必要,决不是偶然的。所以单看一笔、一字或一行,自然不行。这是伟大的艺术的特点。在绘画也是如此。中国画论中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这个意思。西洋印象画派的持论:“以前的西洋画都只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一幅大画,毫无生气。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然融合不可。”在这点上想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画的进步。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的三昧境。在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这道理看似矛盾又玄妙,其实是艺术的一般的特色,美学上的所谓“多样的统一”,很可明了地解释。其意义:譬如有三只苹果,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就是“统一”。只有统一是板滞的,是死的。小孩子把它们触乱,东西滚开,就是“多样”。只有多样是散漫的,是乱的。最后来了一个画家,要照着它们写生,给它们安排成一个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两个靠拢在后方一边,余一个稍离开在前方,——望去恰好的时候,就是所谓“多样的统一”,是美的。
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这是艺术的三昧境!
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何以不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境。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勃雷克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就是当作一大艺术而看宇宙的吧!艺术的字画中,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一笔。即宇宙间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倘不为全体,各个体尽是虚幻而无意义了。那么这个“我”怎样呢?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小我,应该融入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以造成这一大艺术。
(选自《丰子恺散文选》,有删节)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2.结合摆放苹果的事例,说说在审美过程中应该怎样处理“多样”和“统一”的矛盾。(8分)
3.丰子恺在文章结尾提出的“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包含哪些深意?(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届湖北省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逆&爱&&(佛刘)
七爷是个匪。 
 &七爷原来不是匪。有一年地主逼债,娘上吊而死,七爷红了眼,趁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七爷杀了地主一家,然后上山当了匪。
  当匪的日子七爷很快活,这是一种和原来完全不同的生活。没吃的了,就去抢;没花的了,就去夺。要酒有酒,要肉有肉,要女人也有女人。
  桂花就是在一次抢劫中,被七爷掳上山的。
  桂花吓坏了,瘫在轿子里。七爷说,你不要怕,被七爷看上,是你的福气。  
桂花是大家闺秀,读过书,也见过世面。刚开始只是被吓蒙了,镇静下来后,她抱定了拼死的念头。
  桂花漂亮,尤其在灯光下,更有夺人魂魄之感。七爷看傻了,他觉得桂花是他见过的最漂亮的女人了。他想,拥有了桂花,他这辈子也就不白活了。
  但是桂花不从,桂花说,你敢动我一下,我就撞死给你看。
  七爷被桂花的气势镇住了,越是这样的女人,对他越有吸引力。为了脱身,桂花想尽了办法,无奈七爷看得紧,桂花寸步难行。
  有一天,桂花说,让我嫁给你也行,但你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
  七爷说,请讲。  
桂花说,你必须明媒正娶,否则我宁死不嫁。  &&
七爷拍拍腰间的手枪说,这好办,你定日子。
  桂花说,我要先回家见一下爹娘,然后再跟你们回来。
  七爷说,好办。
  选了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一伙人浩浩荡荡地下了山。桂花的爹娘先得到了消息,既高兴又忧愁,高兴的是女儿还活着,忧愁的是女儿要嫁给一个土匪。
  就在一家人喜忧参半忙活婚事的时候,村外忽然响起了枪声。七爷的一个手下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说,日本鬼子已经把村子包围了。
  所有的人都慌张起来,情急之下,七爷一拍腰间的手枪,大声道,有七爷我在呢,弟兄们掩护,让桂花她们先撤。
  桂花看着豪情万丈的七爷,心里莫名其妙地动了一下。
  七爷说,桂花,你赶快走,如果咱俩有缘分,那就打跑了鬼子我再去找你,如果没有缘分,也许就见不着面了。
  桂花半信半疑地看着七爷,没想到竟是这样的结果。
  七爷拔出了腰间的手枪,他大手一挥,高声说,弟兄们,保家的时候到了,我们土匪也是爱国的。
  桂花凄婉地看着七爷,忽然说,你要小心。
  七爷怔怔地看了一眼桂花,一股暖流忽然涌上心头,这就是爱情的滋味吗?可惜它来的太晚了。
  我们走!七爷挥了一下手臂,带着人冲了出去。
  没过多久,村子里已是枪声一片。
  桂花跟随着父母还没跑出去,就被鬼子围了回来。她们都被赶到村西空旷的一块土地上。桂花眼尖,一眼就看到了被五花大绑着的七爷和他的几个弟兄。桂花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上。
  七爷的半边脸上都是血,好像是受伤了。
  一个指挥官模样的鬼子拄着战刀,来回巡视着人群,忽然回身一指七爷说,你的投降的有!
  七爷怒目圆睁,脸上的血还在往下滴答。
  只要你投降了,吃香的喝辣的,皇军是不会亏待你的。
  去你妈的,七爷冲着指挥官吐了一口唾沫,别看老子是土匪,可老子活是中国的人,死是中国的鬼,让老子投降,痴心妄想!
  桂花看着七爷,没想到一个土匪竟然还有这样的骨气。
  死啦死啦的有!统统的死啦死啦的有!指挥官气急败坏,挥舞着手里的战刀。七爷死了,七爷手下的几个弟兄也死了。
  桂花和大部分的乡亲都活了下来。
  桂花一生未再嫁。她说,她已成过亲,嫁过人了。
(选自2011年第8期《山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匪徒七爷抢了大家闺秀桂花,虽然七爷满心欢喜漂亮的桂花,可她誓死不从。后来日本鬼子围村时,七爷带领兄弟舍命掩护桂花和乡亲们,才打开了桂花爱情的心扉。
B.桂花其实并未与七爷“拜天地”“入洞房”,但“她说,她已成过亲,嫁过人了”,这只不过是没有遇上意中人而给前来说媒者的一个托词。
C.桂花是一个刚烈之女,自从七爷有了拔枪保家卫国的举动后,对七爷的爱热烈奔放起来,时而嘱咐七爷小心,时而面露钦佩之情。
D.作者善于运用“留白”的手法,恰到好处的“空白空间”在读者脑中拉伸了故事的长度,也增加了人物的厚度,使得小说精彩纷呈,韵味无穷。
E、这篇小说语言凝练,情节集中,人物极富个性。形象的动作描写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将桂花和七爷这种非常规的爱情故事写得曲折回环,感人肺腑。
2.小说一开始就写“七爷是个匪”,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七爷和桂花分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逆爱指违背常情、不合常理的爱,含贬义。小说的题目是“逆爱”,有人认为应改为“真爱”,你认为哪个更佳?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景线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