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展文 英文名读后感怎么写写

以水热法于ZSM-5分子筛中分散MoO_3的研究--《催化学报》1998年03期
以水热法于ZSM-5分子筛中分散MoO_3的研究
【摘要】:热扩散法的MoO3最高分散量为每克ZSM-5上0.08克MoO3.而本文采用水热分散法可使MoO3在ZSM-5分子筛中的分散量大大提高.当分散量高达每克ZSM-5上0.3克MoO3时,通过XRD,IR,DTA谱测试和吸附测定,都证实了MoO3在ZSM-5中仍然是以非晶相分散态存在.此时,样品有吸附自重6%的水的吸附能力和相应的孔道.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O782.2【正文快照】:
以水热法于ZSM┐5分子筛中分散MoO3的研究郭兴巴图(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系,呼和浩特010022)肖丰收*徐如人(吉林大学化学系,长春130023)提要热扩散法的MoO3最高分散量为每克ZSM-5上0.08克MoO3.而本文采用水热分散法可使MoO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军威,张志新,王心葵;[J];催化学报;2000年02期
王豪;范煜;石冈;刘海燕;鲍晓军;;[J];催化学报;2007年04期
李俊诚,向兰,汪展文,魏飞;[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王军威,靳国强,张志新,王心葵;[J];天然气化工;2000年02期
张贺,王祥生,李钢;[J];天然气化工;2002年06期
李俊诚,向兰,汪展文,魏飞;[J];无机化学学报;2004年06期
李菲菲;桂兴华;刘道胜;宋丽娟;孙兆林;;[J];物理化学学报;2008年04期
徐志昌;张萍;;[J];中国钼业;2010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云涛;[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张贺;[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张兰芬;[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冯良波,汪汉卿,陈英武;[J];催化学报;1982年02期
詹必增;曾昭槐;;[J];石油化工;1989年02期
唐有祺,谢有畅,桂琳琳;[J];自然科学进展;199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原金海;谭世语;周志明;;[J];安徽化工;2008年03期
赫崇衡;[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刘俏;孙世群;;[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11期
周灵萍,杜大明,李宣文,王少坤,周爱秋,刘建;[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谢有畅,唐有祺;[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Z1期
宋长友,吴念祖,王平;[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侯晋;张鹏远;黄伟莉;陈建峰;;[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王雪静;周继红;黄浪;方克明;;[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郑骥;马鸿文;;[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姜坤;严丽霞;虞贤波;王靖岱;阳永荣;;[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褚秀娟;张华;;[A];第八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赵祥芳;金杏妹;;[A];第三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李茸;刘祥萱;王煊军;;[A];第四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杨利利;尹伟;王亚明;贾海峰;;[A];第四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张飞;张明森;姜健准;刘莹莹;;[A];第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9年
李静;马莉莉;蔡烈奎;朱路新;;[A];第七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张立忠;崔德强;霍东亮;赵悦;;[A];第七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0年
邢淑建;臧甲忠;刘冠锋;于海斌;;[A];第七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侯静雯;海正霞;陈亚芍;;[A];第八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周峰;李广战;韩皓;;[A];2007年全省有色金属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敏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谢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张勇;[D];湖南大学;2010年
付名利;[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黄辉;[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刘智;[D];吉林大学;2011年
靳尉仁;[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1年
单祥雷;[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侯晓川;[D];中南大学;2011年
钱林平;[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苏会立;[D];郑州大学;2010年
付丽丽;[D];郑州大学;2010年
郭冬伟;[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刘冬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胡洋;[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孟连霞;[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曾湘;[D];湘潭大学;2010年
李圭;[D];湘潭大学;2010年
张晓敏;[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蒋德超;[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宋继梅;胡媛;宋娟;郑化桂;;[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张青山,张辉淼,郭炳南;[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朱建华;[J];催化学报;1993年04期
姜辉,崔巍,舒玉瑛,徐奕德;[J];催化学报;1999年03期
许磊,王公慰,魏迎旭,齐越;[J];催化学报;1999年03期
刘自力,林维明;[J];催化学报;1999年05期
舒玉瑛,田丙伦,马丁,包信和,徐奕德;[J];催化学报;2001年02期
龚燕丽,向兰,金涌;[J];催化学报;2003年12期
左东华,聂红,Michel Vrinat,石亚华,Michel Lacroix,李大东;[J];催化学报;2004年04期
刘学芬,张乐,石亚华,聂红,龙湘云;[J];催化学报;2004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玲;[D];兰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曾双亲;[D];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2000年
张文治;[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付长城;[D];中南大学;2005年
邱泽皓;[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周瑜芳;[D];四川大学;2006年
周述慧;[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张兰芬;[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柳正文;[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林凌;伊晓东;邱波;王跃敏;李天赋;方维平;万惠霖;;[J];催化学报;2007年12期
方奕文;董新法;王文进;薛亮;林维明;;[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年08期
靳明程;段爱军;兰玲;张振莉;高镇甬;赵震;姜桂元;霍全;潘惠芳;;[J];工业催化;2010年10期
刘志红;王豪;鲍晓军;;[J];化工进展;2008年02期
陈佳明;裴丽霞;周静茹;张立志;;[J];化工进展;2011年10期
张永江;宋华;江善睿;扈明明;付凤娟;姜山;许小亮;;[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1年10期
王鑫;刘全杰;方向晨;;[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7年12期
方奕文;薛亮;王文进;郭锐华;;[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宋雯雯;刘姝;刘海莲;任瑞霞;臧树良;;[J];应用化工;2011年01期
鞠秀芳;王洪国;徐静;靳玲玲;宋丽娟;;[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占林;彭绍忠;姜虹;刘雪玲;;[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魏珺芳;[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申群兵;[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志英;[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耿丁新;[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杨云涛;[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陈栋;[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庞新迎;[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葛祥才;[D];大庆石油学院;2002年
张贺;[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叶娜;[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白素松;[D];同济大学;2008年
赵凌雁;[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英骏,谢有畅,明晶,刘军,唐有祺;[J];催化学报;1982年04期
刘英骏,谢有畅,李册,邹志扬,唐有祺;[J];催化学报;1984年03期
刘英骏,谢有畅,解刚,唐有祺;[J];催化学报;1985年02期
赵璧英,康志军,李超,谢有畅,唐有祺;[J];催化学报;1985年03期
陈曙,李国英,王玉庆,于伯龄;[J];催化学报;1986年02期
刘英骏,吴江平,郭沁林,桂琳琳,唐有祺;[J];催化学报;1987年01期
黄惠忠,赵璧英,郭沁林,桂琳琳,唐有祺;[J];催化学报;1987年02期
徐献平,赵璧英,谢有畅,唐有祺,杨先春;[J];催化学报;1992年02期
王秋霞,徐强,赵璧英,谢有畅,唐有祺;[J];催化学报;1993年06期
赵璧英,徐强,谢有畅,杨先春;[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兴巴图,吕少哲,李丹;[J];发光学报;1999年01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少鹏;[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李铁:什么是真正的香港危机
阅读 1478|回复 10
李铁:什么是真正的香港危机
李铁:什么是真正的香港危机李铁 知名媒体人说起香港人的特质,很多人都会用到“务实”这个词。确实,长期以来,香港人在政治方面都不爱搞宏大叙事,务实和理性的风格甚至使他们对政治和群体表达相对 冷漠。这一点,从香港的报摊就可以看出来:这座城市几乎没有一本像样的时政杂志,娱乐八卦周刊毫无疑问才是杂志的中坚。香港人几十年来习惯了专注于自己的 工作与家庭,激烈的群体表达似乎与香港人无缘。大学教授们,也都倾向于做一个知识分子而不是意见领袖。但情况在这些年显然已经发生变化,香港似乎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这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我们只有了解香港今天所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困境,才能明白为何“This city is dying(这城市快死掉了)”,会在过去一年成为城中热话。香港经济模式的困境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更发表报告指出,香港是全亚洲贫富最悬殊的城市。香港是一个税基狭窄的外向型经济体,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利得税、薪俸税、地价收入和投资收益。现今的香港政府,与物业相关的税收亦接近两成,其比例远远高于经合组织成员国。在1996年到2006年的十年间,政府卖地和投资收益共占政府总收入的39.6%;在过去两年,政府的卖地收入更是分别超过了600亿和800亿港元,以政府年度总收入为两千多亿计算,约占三成。学者们普遍认为,这种土地和房地产财政既缺乏稳定性,更存在结构性问题。但与此同时,政府的大部分支出都用于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主要是新移民的涌入)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一部分支出的比重只会进一步增大。更加吊诡的是,高地价政策给普通市民造成了沉重负担,而政府又不得不倚赖卖地收入来“派糖”平息民众的怨气,这变成了一种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尽管目前香港仍能以卖地保证库房盈余,其公共财政却隐藏着极大的危机。香港政府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自前任特首董建华时期以来,政府不再安于“积极不干预”的角色,不断尝试主导经济转型,发展新产业,但“八万五”的房屋政策导致楼价暴跌,代表高科技经济的“数码港”最终沦为地产项目。在经历了连续的赤字预算案和SARS的打击之后,政府终于决定接受“背靠祖国”的定位,开始大力发展与内地的经贸融合。这便是2004年开始实行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其中正包括了内地人熟知的自由行。香港学者卢兆兴曾以“大陆化”(mainlandization)来描述香港回归后所经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大陆化”这个词本身已经揭示了,“一国两制”实行十五年以来,两地间的融合多于疏离,而融合又以香港向内地的靠拢为主。作为中央对香港的一种经济策略的“大陆化”,恰恰始于CEPA和自由行。CEPA对香港经济的影响有多大?根据香港政府工业贸易署的统计,仅仅在2007年到2009年,香港的服务企业因CEPA获得的累积业务收益超过500亿港元;而香港根据CEPA设于内地的企业在此期间获得约1985亿港元的收益。而自由行方面,专业人士估计,以一个百分点失业率代表3.5万人失业计算,自由行和CEPA大约将香港的失业率拉低近两个百分点。当初开通CEPA和自由行时,中央和港府都有一种期望,那就是用这种刺激措施使香港经济喘一口气,用以带动金融、专业服务、教育和医疗等产业的服务需求,毕竟这些行业才应该是香港竞争力的核心。然而近十年过去,有评论认为,零售业的急剧增长“其溢出效应无法到达其他产业”,反而使其他新兴产业难有发展的空间。即使增加了就业,自由行吸纳的主要是大量的低技术劳动力,年轻人投身其中亦难有好的发展前途。因此,自由行的好处除了商铺业主,普通市民几乎享受不到。反而是连锁零售商店的急剧扩张,破坏了香港社会原本的社区结构和消费习惯,其中的损害逐渐浮现,演变成今天港人与内地游客的对立。更严重的是,在这十年之中,自由行带来的眼前利益和繁华景象甚为符合港人实用主义的心态,而“背靠祖国”的神话也已经深深植入香港社会的群体意识之中。由于库房连年盈余,政府不仅不再讨论税基狭窄的问题,还以争取到新的中央“惠港措施”为政绩,遑论顾及经济转型。直到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曾荫权政府才终于大梦初觉,委任了一个经济机遇委员会,提倡发展知识经济和“六大优势产业”,时至今日仍成效不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无论创意、环保、医疗或是科技等多么先进的现代产业,在香港首先便要克服高地租带来的成本问题,这恰恰又是香港经济的重心和痼疾所在。高昂的地价和生活成本,极大削弱了香港在很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旧问题仍未解决,而且可能更加恶化了。因为就在这十几年间,无论香港经济和市民生活境遇如何变化,有高地价护航的大地产商却始终旱涝保收,以回归前就已积累下的雄厚土地储备和资产为基础,在回归后几乎不受节制的环境里迅速发展成为超级寡头,不仅巩固了原先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阻碍了自由竞争,更加剧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根据香港社联的统计,2010年香港录得十年以来最多的贫穷人口数量以及最高的贫穷率,而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更发表报告指出,香港是全亚洲贫富最悬殊的城市。地产财阀的合围今天香港的公共交通、煤气、电力以及超级市场等,无一不由大地产商所控制。高度垄断之下,各个领域的公平竞争渐渐不复存在。2010年,一位前地产商私人助理潘慧娴女士撰写的《地产霸权》引起了香港社会的广泛关注。《地产霸权》所依据的,除了公开的经济数据,便是十几年来港人无比熟悉的大小事件,但串联在一起,便组成了一幅触目惊心的超级寡头垄断经济与民生命脉的景象。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主要的四家地产商就已经控制了香港55%的房地产市场,如今新的地产商已经极难进入这个市场。而大地产商凭借地产事业获取的暴利,进而收购拥有大量土地的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机构,享受这些廉价地皮的同时也因公共服务的专营权和垄断地位获取稳定可观的利润。今天香港的公共交通、煤气、电力以及超级市场等,无一不由大地产商所控制。受此书启发,一位名叫庞一鸣的香港青年开始身体力行一个“一年不帮衬地产商”的计划,然而,这项计划殊为艰难。纵使他不搭乘公共巴士,不去连锁超市,不去连锁快餐店,不去大商场里的电影院,不装上网宽频,他也无法不用电,不坐渡海小轮或是地铁。电力公司和小轮也都属于大地产商所有,而港铁本身就是一个地产商。今天,香港人的衣食住行已被全部纳入地产商强大的网络之内,民众在无法负担房价的同时,更发现当公共服务加价时,他们几乎毫无招架之力。高度垄断之下,各个领域的公平竞争渐渐不复存在。政府的放任无疑助长了跨行业垄断的加剧。早在1993年的殖民地时代,立法局已经开始讨论公平竞争政策,但在回归之后的头十几年里,特区政府一直反对订立适用于所有行业的公平竞争法,而只愿意对电讯和广播业进行反垄断监管;直至2008年,政府才终于发表竞争立法建议的咨询文件。这条法例原计划应在立法年度内通过,但至今仍在讨论之中。在这十几年香港大学所作的历次民调中,香港社会“公平”指标得到的评分,长期在各项指标评分中包尾,远远落后于自由、文明、治安、廉洁、繁荣以及法治等指标;2011年12月公布的民调显示,若要在“繁荣、廉洁、公平、自由或福利社会”中做出选择,最多港人选择的是“公平社会”,其次才是廉洁和繁荣的社会。反抗各种不公平,拿回自己应得的那份,俨然成了港人的头等目标。官员遭遇信任危机除了在面对地产财阀时表现软弱与放任之外,政府为摆脱财赤而进行的公产私有化过程也助长了垄断企业的扩张,使基层市民生活更加艰难。不少香港人认为,当香港社会逐渐为大地产商的跨行业垄断付出沉重代价时,港府却躲在“积极不干预”和“小政府,大市场”的旧信条后面,以一时的盈余或赤字来判断市况,逃避作为平衡者和仲裁者的责任,放任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情况恶化。持这种看法的港人并非没有依据,比如长期以来,政府不愿主动监管一手楼销售。直至今日,香港地产商在卖楼过程中仍只需进行“自我规管”,故而民间有“街市卖菜呃秤会被海关检控,地产商卖发水楼却不必负责”的愤懑。2011年,政府终于开始就立法规管一手楼销售进行公众咨询,提上日程,但此时政府早已在民众中落下了受制于“地产霸权”的软弱形象,社会不满也自然随之而来。除了在面对地产财阀时表现软弱与放任之外,政府为摆脱财赤而进行的公产私有化过程也助长了垄断企业的扩张,使基层市民生活更加艰难。2005年,房屋委员会将旗下遍布各个公共屋邨的180个零售和停车场设施分拆出售给“领汇”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然而接下来的几年,由于领汇以成倍的租金加幅逐渐使小商户绝迹,原本作为公共屋邨配套设施的商场也逐步蜕变为低收入阶层负担不起的连锁商店聚集地。小商户因大幅加租而发起多次抗议,民怨累积之下,这一公营服务私有化的案例可说是相当失败。这些做法,包括“公平竞争”法的难产,不但加剧了市场环境的不公平,还损害了政府自身的管治威信,令民众怀疑政府无意改变甚至是助长各种社会不公的现象,从而逐渐不再信任政府。在“不信任”的社会氛围之下,政府官员稍有不慎,便可能瓜田李下,堕入“官商勾结”或是“利益输送”的疑云。例如,前地政署署长梁展文曾参与政府和某大地产商补地价的谈判,退休后又加入该地产集团接受高薪厚职,因此数次被立法会传唤解释此事。尽管梁氏并未违反法律,此事却触发了公众对政府官员可能收取“延后利益”的疑虑。此次特首曾荫权就因为参加私人宴会、低价乘坐富豪的私人游艇等并未违法的“小事”而引发了轩然大波,就连他本人也连称感到意外:“我承认45年公务经验是我的资产,但也是包袱,有时会令自己有盲点,只相信自己一套,忽视时代转变后,公众期望也跟着改变,对公职人员有更高的要求。”言下之意便是,他本人没想到,民众对官员的信任度已经今非昔比。今天港人对贪腐问题如此敏感,固然是因为香港人对公务员的廉洁度是“零容忍”,却也不排除港人对政府官员疑虑渐深。香港公务员一向以清廉高效著称,这种不信任不仅对整个公务员体系产生了相当负面的影响,也增加了未来政府推行政策的阻力,更加剧了社会分裂。法治遭到民粹挑战批评和挑战单独看来似乎都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却已逐渐升格为对整个司法体系的攻击,并借着民粹和排外情绪的抬头壮大声势。香港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香港是个法治社会”。“法治”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基石,香港人一直也以他们的司法制度和法治水平为荣。但这一基石,近年也有松动的迹象。有人开始挑战法治,或许是香港遇到的最大挑战。法治程度首先与民众的信心有关。回归以来香港市民对法治状况评分的几次下跌,均由重大的事件诱发:1999年“胡仙案”;2000年警方引用公安法逮捕大学生;2008年民间电台案、富豪超速驾驶案以及艺人裸照案;以及2010年包致金侄女袭警案。这些事件均涉及律政司选择性检控或是警方选择性执法。可见,在港人心中,司法独立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乃是最重要的法治指标。不过,虽然香港的司法机关从来都是民望最高的机构,以及香港的法治评分总体上仍处于高位,当社会对经济目标和社会公平的渴求过于迫切,而资源又相对紧拙时,民粹情绪便极易被煽动起来,转而威胁到法治所涵盖的诸多价值。例如,与如今的“双非”婴儿涌港直接相关的庄丰源案,早年虽在学界和社会上引起激烈争论,终审法院的判决毕竟还是获得了特区政府和舆论的普遍尊重。然而,在“双非”婴儿比十年前多了50倍的今天,已经有声音将此案重新定性为大律师策动的、终审法院造成的“错案”,而社会对此却并无太多分析和批判的声音。究其原因,虽然有如今香港社会不堪重负的因素,更多的恐怕还是近年来民粹情绪的抬头,使得社会整体在法治立场上的某些退却逐渐合理化了。在此过程中首当其冲的便是俗称民告官的司法复核案件。首先是针对司法复核申请人的所谓“滥用”法律援助和“滥用”司法复核的攻击。如前所述的“领汇”管理公司,在2004年上市前曾被公屋居民提起司法复核,由于上市计划一度被阻止,有许多投资者甚至主流媒体将矛头指向领综援的起诉人,并逐步扩大为对法律援助制度的质疑,以对该公屋居民提起司法复核的动机的揣测,得出滥用法援的结论。然而,法律援助制度的核心要义是确保每个人不会因经济困难而得不到应有的法律服务。而市民提起司法复核是一项法定权利,其申请是否获得接纳,则由法院遵循普通法原则和具体案情及理据做出裁决,亦可视为法院自有一套防止滥诉的机制,如果法院受理申请,自然就不存在“滥用”的问题。最严重也是近期发生的,便是直接攻击司法复核制度本身,提出所谓“司法暴政”论,将“法院是否有权废除民选议会制定的法律”这一在成熟法治社会得到充分讨论的“反多数难题”,一面倒地变成对司法之恶的声讨。2011年,在高等法院判决“入境条例”中限制外佣申请居港权的条文违背基本法之后,一篇刊登在主流报章上的评论宣称发现了“香港宪制的盲点”,即,法院竟然可以推翻一项由立法和行政共同决定的、行之已久的政策。然而,香港的司法复核制度既包括对政府行为的复审,也包括对立法是否合乎基本法的审查。后者赋予了法院更多权力去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此“盲点说”若获得香港社会接纳并予以相应的“纠正”,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势将严重削弱,而法治也就离覆亡不远了。这些批评和挑战单独看来似乎都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却已逐渐升格为对整个司法体系的攻击,并借着民粹和排外情绪的抬头壮大声势,以动机去量度个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合法性和法律专业人员的操守,以经济效益的大小作为评判法官裁决是否正当的唯一标准,这些都是极度偏离法治原则的鼓吹,并将逐步侵蚀法治的各个层面。最后香港人可能会面对如此荒谬而可怕的不确定性:当损失达到多少亿时,当多少万内地孕妇或外佣涌入时,法官的裁决就应当被“纠正”呢?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香港的法律精英们不遗余力地予以还击,但由于他们多属于与政府不友好的派别,其政治身份多于专业身份,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他们的意见对普罗大众的影响力;而在他们之外,香港社会也缺乏强大而稳定的知识分子阶层,勇于承担起沟通知识界与民众的责任,不厌其烦地向民众解释:为何要用纳税人的金钱去援助那些可能“阻碍经济发展”的人告政府;为何法院的裁决即使“不受欢迎”却仍必须得到尊重。但这些精英的声音,在各种不满的情绪之中,能压得住民粹的鼓噪吗?结语几个月以来,香港风波不断,面对着一些港人升腾的戾气,并非是一句“请勿动怒”或是“包容理性”就可以抚平的。许多港人看到了“背靠祖国”的出路不在于在物质和心理上定期领取惠港劵,而在于借助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庞大的市场尽快实现经济转型。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突破地产财阀的合围,靠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的崛起实现可持续的经济转型,是解决香港诸多问题的出路所在。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香港必须坚守的,便是这座东方之珠得以安身立命的——法治。
关注|预测|活动|看房|
明朝“厂卫横行”,没有谁能保证安全
明朝“厂卫横行”,没有谁能保证安全黄波 文史学者&&明朝的锦衣卫和东西厂都是特种机构,在历史上合称“厂卫”,厂卫之横行,今人通过影视剧已有大致之了解,但一些真相和细节还有待厘清。比如人们通常认为,这些特种机构是明中叶以后皇权控制力削弱的一个结果,仿佛这是明朝快衰败的时候才有的乱象,其实大谬不然,决定建立特种机构的不是别人,正是明皇朝的开创者朱元璋。为了让臣子们在自己面前永远透明,起初朱元璋设立了“检校”这样一个职务;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又特设“锦衣卫”。检校专门负责察听各级官吏的日常行动,史书上说还包括“风闻之事”,意思是捕风捉影的事也要费心收集,而锦衣卫则更厉害,它无需通过司法审判机关,对所有臣民均可径行抓捕和审讯,而且它不隶属于中央各部,直接由皇帝指挥调遣,完全就是一个权力无边的特别法庭。锦衣卫经常对落在他手里的官员施加酷刑,而有些官员,皇帝还只是想略施惩戒,并没有准备让他彻底消失,这样,锦衣卫的所谓诸多“不法”之事就传到了皇帝那里,于是在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演出了一场怒烧锦衣卫刑具的好戏,他说:审问犯人是司法机关的事,我有时让锦衣卫先问问,不过是要他们先把情况摸一下而已,怎能随意入人于罪?这话有点像说单口相声。他之所以要演这样一场戏,不过是因为锦衣卫的民愤实在太大,他面对官僚集团,权且作出一种安抚的姿态罢了。锦衣卫之后,朱元璋之子朱棣在夺取其侄的皇位后,仍然出于强化控制的目的,于锦衣卫之外又设立了东厂,交由宦官掌管,后来明宪宗一度又设立西厂,厂卫制度自此正式建立。朱元璋当初设立特种机构,如果说其最主要的针对者还是握有一定资源和权力的政治精英,而且因为朱元璋个人的精干,厂卫们也绝不敢对他玩猫腻,那么越往后,厂卫制度必然会发生两大变化:一是在厂卫们的淫威之下,普通民众也无法幸免,二是连皇帝自己也可能为厂卫所欺瞒。以提督东厂的大太监魏忠贤为例,他对东林党人的迫害众所皆知,而除此之外,小民命运又如何呢?《明史》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有五人共饮于旅店,其中一人忽大骂魏忠贤之恶,余四人戒其慎言。此人大言曰:忠贤虽横,也不能将我剥皮吧?我何畏!夜半熟卧,有人破门入,以火照面,将大言者拿走。其余四人随后也被请去,但见大言者手足均被钉于门板上。魏忠贤笑语:此人说我不能剥他皮,姑且一试。即命取沥青浇满全身,用椎敲之,不久皮全部脱落,俨然人形。四人惊骇欲死,忠贤赏每人五金,纵之出。皇帝的妃子也必须仰魏忠贤之鼻息,怀有身孕的裕妃就因为得罪了魏忠贤,即被太监们幽禁于别宫,并断绝了饮食。一个雨天,裕妃爬到屋外,匍匐于地饮屋檐滴下的雨水,慢慢死去,胎儿夭折。从此明熹宗绝嗣……一种恶既然生长了出来,终有一天,它会走向反噬纵容者的一面,那时候没有人能够保证安全。这就是明朝“厂卫横行”留下的教训。
台中市立惠文高中九十七學(2008年)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次期中考高一歷史科試題
台中市立惠文高中九十七學(2008年)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次期中考高一歷史科試題一、單選題(每題2分)1  「第一面紅旗:重視工業,強調多、快、好、省。第二面紅旗:要求加速農業、工業建設,達到超英趕美的目標。第三面紅旗:沒收人民所有財產,人民分別住在單位裡,以大兵團作戰方式從事生產。」這是中共哪一階段的經濟目標?(A)1940年代&&(B)1950年代&&(C)1970年代&&(D)1980年代。2  1931年11月,中共在某地成立中央政府,管理一萬五千平方英里的土地及三百萬的人民。其後陸續建立的十多個蘇區延伸中央蘇區的管轄範圍,總人口數增加一倍。紅軍人數達到三十萬人的水準。這個地方是:(A)四川&&(B)江西& &(C)山西&&(D)陝西。3  1935年10月,約八萬名紅軍和三十五名婦女從江西出發,展開一段年餘的艱辛歷程。最後,不到一萬人隨著毛澤東到達長城南方的陝西。毛澤東的弟弟也死在這次征途中。此事件為:(A)寧漢分裂&&(B)長征&&(C)新四軍事件&&(D)四一二清黨。4  1954年,臺灣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兩國形成正式的軍事合作關係。該約最後一條規定:本條約應無限期有效,在一締約國得於廢約之通知送另一締約國一年後,予以終止。照此條文來看,該約的廢止應是在何時?(A)1971&&(B)1972&&(C)1979&&(D)1980。5  1959年的廬山會議上,某人針對大躍進導致的後果,指責毛澤東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有些驕傲」,「看不見、聽不見反面的東西」,「自己犯了錯誤,不認帳,不檢討,反而責備別人」他是:(A)周恩來&&(B)彭德懷&&(C)鄧小平&&(D)劉少奇。6  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對於「國共關係」是抱持什麼樣的態度?(A)表面支持國民黨,私下扶植共產黨&&(B)支持國民黨,反對共產黨&&(C)希望雙方能合組聯合政府,避免發生內戰&&(D)促成中共支持國民黨,接受國民政府的安排。7  下列三則為抗戰前後國際局勢的相關資料:資料一:日,「甲國」和「乙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甲國」的用意是希望「乙國」出兵攻打「丙國」。資料二:西安事變發生後,「丙國」為了牽制「乙國」以避免「乙國」出兵攻打,因此指示中共中央不得殺害蔣委員長。資料三:抗戰初期,「丙國」首先提供中國部分軍事援助。請問,甲、乙、丙各是那個國家?(A) 甲:美國;乙:德國;丙:蘇聯&&(B) 甲:德國;乙:日本;丙:蘇聯(C) 甲:蘇聯;乙:德國;丙:美國&&(D) 甲:蘇聯;乙:日本;丙:美國。8  中共在不同時期提出其發展的宣傳口號,以下哪一句口號出現的時代背景不同於其它三者?(A)革命無罪,造反有理 (B)不管黑貓白貓,能捉老鼠就是好貓 (C)語錄不離手,萬歲不離口 (D)橫掃一切牛鬼蛇神。9  中共某一領導人認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鑑外國經驗。……把馬克思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請問這應是誰的主張?(A)華國鋒&&(B)鄧小平&&(C)江澤民&&(D)胡鍧 。10 XXX事件結束後,中共在當月23、24日於北京召開的中央委員全體會議中,討論某人「在反黨反社會主欺的動亂中和主持中央工作以來所犯的錯誤」,撤銷他的總書記、政治局常委與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等多項職務。這個人是:(A)江澤民&&(B)趙紫陽 (C)李鵬&&(D)鄧小平。11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發展過程中,有一份史料是題到:「外面雖是白的,內面還是紅的」、「我們改了名義,要他們發給我們軍需軍餉,我們處處占著便宜,絲毫不曾變成國民黨的軍隊。」在這份史料中「改了名義」是指:(A)聯俄容共時期,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B)被國民政府收編為政府軍之一&&(C)國共內戰後期,接受蘇聯軍經援助&&(D)從國內政黨身分轉而成立蘇維埃政權。12  在某個邉娱_始前十七年,全中國大陸總共印製一千套毛澤東選集。但邉娱_始後五年裡,普及本付印六億九千萬冊,合訂本五千四百萬冊。此時中國人口約七億五千萬人,所以平均算來,至少每一個成人手上都有一套毛澤東選集。這個邉邮牵(A)改革開放&&(B)大躍進&&(C)文化大革命&&(D)土地改革。13  自鴉片戰爭後關稅即不能自主,請問中國關稅自主權於何時收回?(A)民國初建立&&(B)五四邉&&(C)黃金十年&&(D)抗戰勝利後。14  周恩來曾說:「侵略中國的□,是中共崛起大陸的大恩人」文中的□是指? (A)法國&&(B)日本&&(C)英國&&(D)蘇俄。15  某一個時期,北京、天津、上海、南京一帶民間流傳說:「盼中央、望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天上來,地下來,就是老百姓活不來。」此時期是:(A)辛亥革命時&&(B)國民革命北伐時&&(C)抗日戰爭前夕&&(D)抗日戰爭結束後。16  哪一件史事造成在武漢有汪精衛成立政府,同時在南京另有蔣中正的政府?(A) 清黨&&(B)九一八事變&&(C)西安事變&&(D)七七事變。17  某年2月,共軍在北京舉行勝利遊行。當天黃沙滾滾,共軍乘著美軍卡車,駕著美軍坦克,持著美軍槍械,甚至穿著美軍制服,迤邐而過。這一切都是來自國軍部隊的戰利品。前述景象出現在何時?(A)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後&&(B)北伐軍攻入北京後&&(C)七七事變發生後&&(D)平津會戰結束後。18  這是一段出自某部百部全書的辭條:「……日,五十一國代表簽署聯合國憲章。……中美英法蘇五個常任理事國享有否決權。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五十一個憲章簽字國為創始會員國,中國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之一,但由於美國阻撓,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直到1971年10月才得到恢復。」該書的出版地是:(A)紐約聯合國總部&&(B)華盛頓&&(C)北京&&(D)臺北。19  這是一段外籍記者回憶中國抗戰的文字:「那一天,我和新聞部的朋友一起離開我們待了很久的防空洞,到嘉陵江邊看日落。剛到江邊,警報聲響了起來。這時,只聽見從無雲的天空裡傳來一陣嗡嗡聲,接著便看見由二十七架日機組成的編隊。」他所說的情景,發在在哪個城市?(A)西安&&(B)重慶&&(C)天津&&(D)南京。20  這是中共歌頌某項政策的宣傳語:「山藥每畝二十萬斤直到一百二十萬斤」、「一棵白菜五百斤」、「全縣糧食每畝從去年的二百十一四斤提高到今年的兩千斤」。這項政策為何?(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 (C)文化大革命 (D)開放經濟特區。21  這是某位中共領導人在1987年6月:「……現在我可以放膽地說,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決定不僅是正確的,而且是成功的,所有的懷疑都可以消除了。」這個人是:(A)& & & & 毛澤東&&(B)鄧小平&&(C)江澤民&&(D)胡鍧22  資料一:這一年3月,美國桌球隊才應邀往北京表演比賽,同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的席位,成功進入聯合國。資料二:透過剛由國會所通過的「臺灣關係法」,美國得以創造性模糊的用語重申維護臺海和平的責任。資料三:總統尼克森親訪中國,簽訂「上海公報」,總統表示,美國認知海峽兩岸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而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資料四:美國與中共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並邀請中共領導人明年赴美訪問。美國在該公報中首次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但保留與臺灣的非官方往來。(A) 四三二一&&(B)一三二四&&(C)一三四二&&(D)一四三二。323  對日抗戰後,中共勢力突然強大的主因,下列何者正確?(A)& & & & 蘇聯以東北軍所遺留的武器支助中共&&(B)中共控制住首都所在的華北地區&&(C)依調停規定,中共接收富裕的東北&&(D)蘇俄高性能的俄製武器大量賣給中共。24  閱讀下列兩則資料,回答問題:資料一:日,蔣介石在上海進行了血腥大屠殺,同一時間江蘇、廣州等地也都發生了大屠殺,許多著名共產黨員都在這一時期被捕、犧牲了。其後蔣介石更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與武漢的國民政府對抗,史稱「四一二政變」。資料二:民國16年4月,蔣中正先生定都南京,共黨則迎汪精衛至武漢主持國民政府,形成「寧漢分裂」。同年4月12日,南京政府成立中央清黨委員會,公布「清黨條例」,先後逮捕共黨千餘人,史稱「清黨」。(A)資料一是台灣教科書的內容,資料二是中國大陸教科書的內容(B)資料一與資料二的事件名稱不同,應為同一時期發生的兩個事件(C)資料一與資料二敘述的是同一個事件,因而只有一個說法是正確的(D)資料一與資料二因為政治立場不同,所以對歷史事實做出不同的解釋。&二、題組題:(均為單選題,每題3分)* 民國初期,有位學者主張:「歐美式議會制度根本就是金力主義。理論上人人平等,選舉時每人一票;實際上則是擁有巨貲的資本家在背後暗中操縱,進而控制整部國家機器,為他們自己指@T谶@種民主制度之中,貧苦大眾永遠是被剝削和壓制的一群。真正的民主只存在於沒有階級的社會當中。在這個沒有階級的社會中,私有財產制度全面廢止,金力主義無所依附,所以能人人平等,一人一票也才有真實的意義。」 25  這位學者是:(A)胡適&&(B)陳獨秀&&(C)梁啟超&&(D)梁漱溟。26  當時,那個國家的領袖建立了上文所謂「真正的民主」、「沒有階級的社會」:(A)& & & & 蘇俄的列寧&&(B)美國的威爾遜&&(C)德國的希特勒&&(D)義大利的墨索里尼。* 下列兩段資料是關於中國大陸1960年代在經濟、政治方面發展的資料:資料一:1965年的中國大陸的經濟產值比起1957年有明顯改變,尤其工農業總產值增加60%,其中工業成長98%,農業成長10%。資料二:1962年,毛澤東發表於中共八屆十中全會公報的文字:「在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整個歷史時期,……被推翻的反動統治階級不甘心於滅亡,他們總是企圖復辟。同時社會上還存在著資產階級的影響和舊社會的習慣勢力,……一有機會,就企圖離開社會主義道路,走資本主義道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及時警惕和堅決反對黨內各種機會主義的思想傾向。」27  綜合上述,資料二提到「一有機會就企圖離開社會主義道路,走資本主義道路。」應該是影射何人?(A)江青&&(B)林彪&&(C)華國鋒&&(D)劉少奇。28  綜合上述,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本質為何?(A)振興經濟&&(B)推動西化&&(C)權力鬥爭&&(D)推動教育。* 有一幅暗喻某場戰爭的漫畫內容是:「蔣中正一手握著機槍,一手拿著銀元;馮玉祥一手提著大刀,一手捧著窩窩頭;閻鍚山一手拿著手榴彈,一手拿算盤。」顯示三人實力懸殊,戰爭結果勝負立見。」29  請問這是指哪一場戰爭?(A)北伐 (B)中原大會戰&&(C)抗日&&(D)國共內戰。30  該場戰役的意義為何?(A)& & & & 瓦解地方勢力,鞏固中央統治權威&&(B)列強介入中國事務,激起民眾一致仇外&&(C)國共合作破裂,彼些各自發展&&(D)北洋軍閥控制政局,北伐終告失敗。* 下列乃民國11-13年間,國共發展的重要宣言:資料一:中國國民黨一全大會宣言:「終要把軍閥來推倒,把受壓迫的人民完全來解放,這是關於對內的責任。至對外的責任,定要反抗帝國侵略主義。」資料二:孫、越宣言:「孫逸仙博士以為共產組織甚至蘇維埃制度,事實上均不能引用於中國,……此項見解,越飛君完全同感,……中國當得俄國國民最炙熱之同情,且可以俄國協助為依賴。」31  對照當時歷史情勢,應該如何正確解讀資料一和資料二?(A)有鑒於俄國從未侵華,故孫氏採取合作態度&&(B)蘇俄適時對中國表示友善,孫氏也需外國支持&&(C)蘇俄長期同情中國革命,孫氏樂於與其合作&&(D)蘇俄為表示支持革命,放棄共產革命的理念。32  孫、越達成合作的時代背景,下列何者為「非」?(A)知識分子支持共黨&&(B)軍閥混戰不斷&&(C)中原大戰的刺激&&(D)列強侵略中國。3 * 資料一:如果要說那些以大刀、石頭及血肉之軀英勇與日寇拼死的抗日官兵值得後人永世頌揚的話,那麼南京政府,尤其是蔣、汪二人,實為出賣中國領土主權、出賣流血犧牲的愛國官兵、出賣愛國民眾的千古罪人。& &&&資料二:全國民眾,誓死抗日,而汪精衛誓死媚日,竟至敢冒韙,繼《上海停& &&&戰協定》之後又簽訂賣國之《塘沽協定》,即加以賣國之名,豈得為過。33  從資料一、二,推知這種說法的時代背景應是什麼?(A)北伐時學生工人反日的心聲&&(B)十年建國期間,社會上部分反日人士的看法&&(C)抗戰初期,民眾對國民黨的反感&&(D)抗戰後期,解放區左派人士的主張。34  此期國民政府採取的策略為何?(A)苦撐待變&&(B)消耗戰持久戰& &(C)攘外必先安內 (D)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發展。三、多重選擇題(每題4分,錯一選項倒扣1/5題分)35  以下一段話是引自蔣中正的著作:「我國的敵人不是倭寇而是土匪,東三省、熱河失掉了,自然在號稱統一政府之下失掉,我們應該負責任,不過我們站在革命的立場說,卻沒有多大關係……..。無論外面怎樣批評毀謗,我們總是以先清內匪為唯一要務,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本末顛倒,先後倒置。」下列對於這段話的解讀,哪些項合乎事實?(A)東三省、熱河失陷後,蔣中正展開剿共(B)蔣中正對日本侵略東三省、熱河,抱持不抵抗政策 (C)所謂「土匪」是指中國共產黨的紅軍(D)所謂「批評毀謗」,是指「反對內戰,要求一致抗日」的呼聲和輿論&&(E)日本侵佔東三省,熱河的行動是在實現其大陸政策的南進計畫。 36  1970年代,美國在「上海公報」發表聲明: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在「建交公報」發表聲明: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根據這兩份文件內容,以下敘述何者正確?(A)美國都承諾將支持中共申請加入聯合國&&(B)在冷戰對峙下,美國企圖拉攏中共以抵制蘇俄&&(C)使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漸受阻礙&&(D)海基會、海協會會談期間,美國阻撓中共吞併臺灣&&(E)美國的態度是解決兩岸問題的關鍵因素之一。37  下列哪個措施是造成人民人心浮動,進而對國民政府完全失去信任,最後使國民政府撤守大陸的原因?(A)強力推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土地&&(B)紙幣發行浮濫,通貨膨脹不可收拾&&(C)官商勾結,政府嚴重腐化&&(D)鎮壓以學生為主的反內戰和平邉&&(E)參加韓戰,損耗國力。38  國民政府在抗日戰爭發生前的五次剿共行動中,第三次結束於1931年9月,第四次在1933年1月開始。這段時間發生哪些事件,使政府的攻勢前後相隔一年半?(A) 北伐&&(B)中原大戰&&(C)九一八事變 (D)一二八事變&&(E)西安事變。39  資料一: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懷德率領下,開始秘密渡過鴨江,夜行晝伏,開赴朝鮮前線,原定計畫是進至龜城、德川、五老里一線構築陣地,組織防禦,先站穩腳跟,爾後再組織反攻。資料二:中共以軍隊推動土地改革,經由土地革命動員占農村多數的貧苦農民,起來鬥爭地主士紳,使他們和傳統統治階級誓不兩立。誓不兩立之後,大多數農民願意聽從中共的領導,在地方上參加中共的農民協會、赤衛隊、蘇維埃和黨支部,取代農村原有的基層權力結構,同時使大多數農民比較願意提供中共人力和物力資源,擴大中共的軍隊和上層權力結構。資料三:在整個結構中,政府建立了穀類公賣制,將供應全國主要的穀類收集後再分配,政府管制穀價,並指定農人應栽種哪些穀類,該生產多少。從歷史的觀點看,此乃是治國權術的最高表現,把中國古代利用地方官吏管理操縱百姓的藝術發揮到了極致。以下的選項何者正確?(A)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排列是資料一、資料二、資料三&& (B)資料一指的是中共抗美援朝的光榮事蹟,支援大韓民國,打敗北朝鮮,並且全身而退&&(C)資料二是中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後的土地改革工作,全面沒收地主的土地,積極將農民納入農業生產合作社&&(D)資料三是指中共1953年10月開始實施的統購統銷政策&&(E)三段資料發生的時代,毛澤東已取得在黨內的領導地位。40  「……我……不明白日本要這個帝制,不過是為了使我更加傀儡化,為了更便利於統治這塊殖民地。皇帝的名義那裡會給我帶來什麼權力?……除了依附在日本關東軍的皮靴上,我簡直什麼也不會,什麼也不想。」根據前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我」指汪精衛&&(B)「我」指溥儀&&(C)「這塊殖民地」指臺灣&&(D)「皇帝」指重新擔任大清皇帝&&(E)「這個帝制」在二次大戰後宣告結束。 &&
阿富汗人为什么可以上街游行?(《搜狐》)
阿富汗人为什么可以上街游行?& & 最近,一名美军枪杀了16名阿富汗平民,媒体马上进行了曝光,很快阿富汗人就上街游行抗议,得到国会议员的支援。“上街散步”,在塔利班时期是不可能有的权利。如今,阿富汗政府和美国都对此表示容忍,被骂“去死”的奥巴马发誓,将不遗余力地追究涉案军人的责任。美国国防部长称开枪士兵或将面临死刑本期观察员:北民枪杀平民事件:阿富汗人游行抗议让美国屈服枪杀平民事件后,阿富汗人多次上街游行&&&&11日一名美军士兵枪杀了16名阿富汗平民。事件被报道后,13日,约400名示威者高呼“美国去死,奥巴马去死”等口号,上街游行示威;15日,当人们听说美军要转移嫌疑人,当地又有1000多名群众上街游行示威,给政府和美军施压。阿富汗国民议会下院通过了一项议案,谴责美军严惩凶手,议员们纷纷抗议,并警告阿富汗民众可能因此事愤而反抗。阿富汗人上街散步,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就在上个月,2000多人就曾上街抗议美军焚烧《古兰经》。阿富汗人现在已经学会了毫不客气地上街散步。&他们的游行示威,得到政府和美国的容忍&&&除了国民议会通过议案,总统卡尔扎伊也要求,北约军队应从阿富汗农村哨所立即撤离。政府显然对群众上街抗议自己的盟友或“主子”,并没有采取禁止措施,而是给他们鼓劲打气,听之任之。被骂“去死”的奥巴马,显然也没有仗势对这些不听话的“被占领”刁民,采取镇压措施,而是表现出了极大的理解和容忍。他当天就向受害者表示哀悼。当北约司令和国防部长当天第一时间承诺要全面调查,将责任者绳之以法,奥巴马马上发表声明支持,北约秘书长对此也予以坚定支持。奥巴马再次承诺:像保护本国公民一样惩治凶手&&&&奥巴马13日再次发表声明说,他对这起悲剧性事件感到震惊,骇人听闻,不可接受。据彭博社报道,奥巴马发誓要不遗余力地处理这件事,他说发生阿富汗平民被枪杀事件,就像发生在我们自己的公民和孩子身上一样,这是严重的谋杀,涉案军人将会被完全追究责任。根据美国军事法律,一些犯罪情形适用死刑。面对示威者要求在阿富汗法庭审理嫌犯,美方回应转移嫌犯出于安全考虑,并没有否认在阿富汗审理的可能性。阿富汗的游行示威或许还将继续。 阿富汗人已经多次上街抗议美军,得到了国会议员支持。阿富汗政府和美国都保持了容忍和尊重。阿富汗的公民权利比塔利班时期进步明显塔利班时期,公民没有抗议的权利&&&&群众上街游行示威,这在塔利班统治下是不可能的。曾经抗议示威的塔利班上台后,采取的是宗教式统治,治理方式简单粗暴。城市居民别说是上街游行示威,就是公开抛头露面都要严格限制,因为受到世俗和外国腐蚀的城市居民,会污染伊斯兰教的纯洁。男人必须留胡须,女人必须戴面纱。人们更不能到学校聚集学习,尤其是女人,一旦逮住就被投进监狱。&&&&甚至人们连离家抗议的权利都没有,最著名是那个在塔利班授权下,被割掉鼻子和耳朵的18岁少女,为了反对极端统治,捍卫妇女权益,只能忍着残疾,登上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以示抗议。 信息封闭,公民知情权、表达权被剥夺&&&&人们无法聚集起来上街抗议,还源于信息封闭,无法相互联络。塔利班禁止人们使用手机,禁止人们看电视,听收音机和其他娱乐活动,新闻自由荡然无存。不仅如此,号称“学生”的塔利班,把女教师们彻底赶出就业市场,因为阿富汗70%的教师是女性,这样不仅女孩子无法受教育,男孩子几乎也无法受教育,阿富汗整整一代人在得不到学校教育的情况下成长,愚民政策让阿富汗人不知道“公民权利”是何物。& 美军推翻塔利班,阿富汗公民权有明显进步&&&&塔利班倒台后,阿富汗举行了议会大选。如今,阿富汗有了一部新宪法,并且建立起了一整套的国家制度,例如比较完整的司法体系。新闻开禁了,选举开禁了,抗议开禁了,妇女权开禁了……电视机从0台到现在走进50%的家庭,700万学生正在接受教育,公民政治权利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次,政府官员到学校去讲解如何选举,从不知选举是何物的学生不专心,女教师阿克芭扎妲用手猛拍桌面,大声问道:“你们为什么不认真听?只有你们弄明白了如何参加选举,才有可能去告诉其他人,才能在大选中作出自己的决定。难道你们不明白,你们就是阿富汗的未来吗?”
塔利班时期人们被禁止世俗化,没有新闻自由,也不能联络聚集,教育权也被剥夺,整整一代人在愚民政策中度过,不知公民权利为何物。如今,这些正在进步。公民抗议暴行,上街散步再自然不过了共识:游行抗议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的,上街游行示威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这已经写入了《公民与政治权利公约》,成为普世共识,也写入了号称民主的国家宪法。阿富汗人民在这起枪杀平民事件中的表现,说明了他们正在懂得以及正在行使他们的权利。&&&&实际上,上街游行在早期的西方社会,为推动国家政治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最厉害的就是工会和妇女了,劳动节和妇女节就是他们上街争取来的。列侬们的反战示威同样声势浩大。如今,上街游行真的就跟上街散步一样,成了家常便饭。反战上街,反对总统上街,反对国会上街,减税上街,环保上街,妓女上街,就连杀只小狗,也要上街抗议。抗议为富不仁或者纯属凑凑热闹也上街,最有名的就是占领华尔街运动了。 尊重公民游行抗议,对阿富汗政府更有利&&&&阿富汗公民上街散步,这倒不是因为阿富汗政府和美国多么心地善良,也不是因为他们多么hellokitty,而是因为宽容对他们更有利。首先,尊重公民上街散步的权利,能够让更多人感觉到政府和美国,让百姓当家做主的姿态。其次,散散步就能消消气,所以尽管塔利班借机鼓动“起义”,但是至今并没有多少人响应。然后,政府就可以借机要求美军早点撤军,而美国则可以借此加强驻地安全,获得盟友比如德国英国支持。如果,美国确实能依法审判嫌犯,给阿富汗人一个交代,抗议者反而会感到行动取得成功。 缅甸军人射杀中国平民,我们网上抗议&&&&在中国我们也能看到网上的抗议声音,比如缅甸军人越境枪杀我两名同胞的事件。这起事件发生在1月12日,当时因为大家都不知道,所以没有抗议,到了3月13日,事发60天后,外交部发言人向媒体证实了这件事。于是,中国网民们在网上强烈“散步”,要求严惩凶手,要求外交部给缅甸施压,甚至高呼这是“侵略”。外交部也做出了回应,“中方要求缅方尽快查清案情真相,严惩凶手,并切实加强对边境地区驻军的教育和管理。”缅方在抗议之下,表示重视中方交涉。云南外事办多个部门也正在处理此事。这充分说明了政府是多么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和抗议权。 结语:有暴力无抗议才可怕 &&&&美军枪杀阿富汗平民事件确实令人愤慨,必须惩治凶手。阿富汗人民的上街抗议行动,令我们感佩。这个曾经在塔利班时期,已经被控制得不知道民主和抗议是何物的民族,终于在这件事上,让我们看到了觉醒的希望。但愿他们的抗议,能为政府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起到作用。 公民“上街散步”的权利是国际共识,也被写入号称民主的国家宪法。在很多国家,这都是家常便饭。
“三一八”枪响之后
突然想起今天又是“三一八”,贴一篇多年前的旧文
20:29 &&&“三一八”枪响之后 &傅国涌&一 &&&&&&& 历史将永远记住—— 1926年3月18日下午,天色阴沉,寒气逼人,天上还飘过小雪花。在北京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卫队悍然开枪,共杀死请愿的学生、民众47人,伤200多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当天的《国务院通电》说请愿学生、群众是“暴徒”,第二天的《临时执政令》进一步指控极少数国民党人、共产党人(如徐谦、李大钊、易培基等)“啸聚群众”,“散布传单,率领暴徒数百,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持木棍,袭击军警。各军警因正当防卫,以致互有死伤”。 &&& &&&&“三一八”的阵阵枪声震撼了几乎所有知识分子的灵魂。枪响之后,鲁迅先生停止了手头的写作,愤然写下《无花的蔷薇之二》(4—9节),发表于3月29日的《语丝》周刊第72期,给历史留下了一个衰亡民族良知不泯的声音:“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段祺瑞政府使卫兵用步枪大刀,在国务院门前包围虐杀徒手请愿,意在援助外交之青年男女,至数百人之多。还要下令,污之曰‘暴徒’!”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以上都是空话。笔写的,有什么相干? &&& &&& 实弹打出来的却是青年的血。血不但不掩于墨写的谎语,不醉于墨写的挽歌,威力也压它不住,因为它已经骗不过,打不死了。” &&& &&& 他把这一天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他这些文字毫不隐晦曲折,直截了当点名批评了段祺瑞政府,而且在惨剧发生后的第十一天就在北京公开发表。 &&& &&&&3月25日,鲁迅写下《死地》,发表于3月30日的《国民新报副刊》; &&& &&&3月26日,鲁迅写下《可惨与可笑》,发表于3月28日的《京报副刊》; &&& &&&&4 月1日,鲁迅写下了传世的名篇《纪念刘和珍君》,发表在4月12日的《语丝》周刊74期。这篇文章因为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而广为人知,我们永远都忘不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以及“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忘不了“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时的 “惊心动魄的伟大”,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充分见证了中国女性的勇毅和临难的从容! &&&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这些文字传诵了将近80年,感动了一代代的青年。我有时候常想如果不是鲁迅他们在淋漓的鲜血面前写下的文字,后世的人们也许根本就不知道刘和珍其人,这个年仅22岁就被杀害的女孩。 &&& &&&&4月2日,鲁迅先生写了《空谈》,发表在4月10日的《国民新报副刊》。那些深刻的一针见血的议论即使今天读来依然令我们触目惊心——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 &“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最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 &&&&4月6日,他写了《如此“讨赤”》,发表于4月10日的《京报副刊》; &&& &&&5月6日,他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三》,发表于17日的《语丝》周刊79期。在“三 一八”枪响后的一个多月中,鲁迅先生接连不断,连珠炮似地写下了一系列匕首投枪一般的文字,并且公开发表在当时的报刊上。今天已经没有鲁迅,也没有《京报》、《国民新报》、《世界日报》和《语丝》。一个杀戮青年的民族是可悲的,但有了鲁迅,有了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我们的民族便还有希望。杀人固然可恶,但一个没有鲁迅的民族更加可怕,一个民族的整体堕落以此为甚。 &&& &&&二 &&& &&& “三?一八”的枪声一直回荡在鲁迅的耳边,烈士殷红的血迹一直晃动在他的眼前,所以他才会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一再提起这件事。但是如果说当时除了鲁迅就再也没有人站出来谴责屠杀了,那不是对历史的篡改就是对历史的无知,还是让我们抹去岁月的灰尘,读一读1926年3月18日枪响之后那些发黄的报刊吧。 &&& &&& 和鲁迅走了一条截然不同道路的兄弟周作人,这个以苦茶隐士自我解嘲、写小品文的作家,他的忧愤虽然没有他的哥哥来得深重,但对于“未完成的生活之破坏”,他同样的感到悲痛。 &&& &&&“三一八”第二天,周作人就写下《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军》,不仅指名道姓、愤怒地谴责段祺瑞等杀人者,对无动于衷、至少袖手旁观的国民军也毫不客气。他连续在《京报》副刊发表《对于大残杀的感想》、《可哀与可怕》等文,为学生刘和珍、杨德群之死痛心疾首,对“不知哀矜”男女感到可怕。 &&& &&&&“三一八”第五天,他写下《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发表在3月29日的《语丝》72期),谴责“这回执政府的大残杀”,“中国人似未知生命之重,故不知如何善舍其生命,而又随时随地被夺其生命而无所爱惜。” 他说:“惭愧我总是‘文字之国’的国民,只会以文字来纪念死者。”他的文字平稳而不激烈,但对死者的追念,对政府的谴责、抗议则没有什么两样。 &&& &&& 4月5日《语丝》73期发表了周作人《新中国的女子》,对牺牲学生给予极高评价,“最可佩服的是女学生们的勇敢”,与《纪念刘和珍君》一样热情地讴歌“新中国的女子”。 &&& &&& 5 月24日他还在《语丝》80期发表的《闲话四则》中提到“三月十八日以来北京有了不少的奇迹,结果是沉默,沉默,再是沉默。这是对的,因为这是唯一适当的对付法。”这些话虽然没有鲁迅“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来得精粹、沉痛,但周作人那一刻也没有沉默,他几乎参加了每一场追悼会,并送去哀愤的挽联。直到1926年5月31日,他还在《语丝》81期发表《死法》一文,6月28日他又写下“百日”祭文(发表在7月1日的《世界日报 ?副刊》),称“‘五四’是解放运动的开头”,“‘三一八’乃是压迫反动的开始”。 &&& &&& 面对“三一八”的枪声,在暴力和血腥面前,周作人和当时无数的知识分子一样没有被吓倒,而是无所顾忌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守住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底线、人道底线。这个周作人和我们习惯中所了解的那个隐士、汉奸完全不一样 。今天我们重读那些遗忘已久的文字,简直不敢相信出于周作人的手笔。 &&& &&& “三一八”的枪声,青年殷红的血在周作人心中留下了铭心刻骨的记忆。所以,他才会一而再地提及“三一八”。1928年当国民党“狂热地讨赤”,屠杀革命青年时,他又想起了“三一八”的死者,将他保存的燕京大学魏士毅烈士纪念碑的照片交给《语丝》发表。20年后,他在1945年3月18日的日记里不无苍凉地写下:“‘三一八’的第二天,下著小雪,铁狮子广场上还躺著尸体,身上盖著一层薄雪……”甚至40年后,他还在1966年3月18日的日记里写着:“今日是‘三一八’纪念,倏忽已是四十年,现在记忆的人,已寥若晨星矣。”悲凉之气笼罩了他的整个生命,他也在随后到来的民族浩劫中丧生。可以说“三一八”的噩梦缠绕了这位知识分子整整一生。 &&& &&&&三 &&& &&&温文尔雅、以《荷塘月色》等美文传世的朱自清先生,时为清华学校老师,他也参加了“三一八”那天的集会游行,亲身经历了从死尸堆里爬出的血腥一幕。作为屠杀的见证人,1926年3月23日,他在屠杀后五天内就愤怒地写完了《执政府大屠杀记》。他说:“这在北京是第一回大屠杀!”“这一次的屠杀,我也在场”。他要国人“看看这阴惨惨的二十世纪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的中国”,因此他详尽地记下了那骇人听闻的公开杀戮,记下了自己的所见所感所闻。枪响之时,他还以为是空枪,直到鲜红的热血滴在他的手背上、他的马褂上,他才清楚屠杀发生了。他说,那滴在身上的死者鲜血的“红色我永远不忘记”,那近在耳旁的伤者的“呻吟我也永远不会忘记”。他清楚地记下了光天化日下的兽行,为历史留下了一份可信的珍贵记录——&&&&&&&& “有些人虽幸免于枪弹,仍是被木棍,枪柄打伤,大刀砍伤;而魏士毅女士竟死于木棍之下,这真是永久的战栗啊!据燕大的人说魏女士是于逃出门时被一个卫兵从后面用有楞的粗木棍儿兜头一下,打得脑浆迸裂而死!……卫队不但打人,行劫,最可怕的是剥死人的衣服,无论男女,往往剥到只剩一条袴为止”。 &&& &&&他还记下了值得纪念的两件事:&&&&&&&& “一是清华同学韦杰三君(他现在已离开我们了!)受伤倒地的时候,别的两位同学冒死将他抬了出来;一是一位女学生曾经帮助两个男学生脱险。这都是我后来知道的这都是侠义的行为,值得我们永远敬佩的!” &&& &&& 在那场惨剧中,他的学生韦杰三被罪恶的子弹击中,挨不到三天,在一个漆黑的深夜(1926年3月21日凌晨1:48)他的微笑就永远凝固了。4月2日,朱自清先生含泪写出《哀韦杰三君》(发表于4月9日的《清华周刊》)。他反复地说——韦杰三是一个可爱的人,反复地说起韦杰三的微笑。他说“三一八”那天早上在天安门下电车时还见过韦杰三的最后一面,“也照平常一样,微笑着向我点头。他的微笑显示他纯洁的心,告诉人,他愿意亲近一切;我是不会忘记的。还有他的静默,我也不会忘记。”无论多少年后,凡读过这篇文字的人又有谁能忘得了韦杰三永远的“微笑”呢? &&& &&&&四 &&& &&&&时任北大代校长的蒋梦麟在北大公祭大会上沉痛地说:“我任校长,使人家子弟,社会国家之人材,同学之朋友,如此牺牲,而又无法避免与挽救,此心诚不知如何悲痛。”据报道他说到这里“潸然涕下。于是全场学生相向而泣,门外皆闻哭声。” &&& &&&&时任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林语堂,在刘和珍她们被难的第三天就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一文(3月29日发表在《语丝》72期),他说自己经过了“有生以来最哀恸的一种经验”,“二女士之死不尽像单纯的本校的损失,而像是个人的损失。”他说刘和珍她们“是代表我们死的”。 &&& &&& “她们的死,于我们虽然不甘心,总是死的光荣,因此觉得她们虽然死的可惜,却也死的可爱。我们于伤心泪下之余,应以此自慰,并继续她们的工作。总不应在这亡国时期过一种糊涂生活。” &&& &&&刚动过手术的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对记者表示自己“极为愤慨”,认为“无论在任何国家,均非依法从严惩办不可”,否则就是政府“自弃于人民矣”。 &&& &&&1926 年4月1日,《晨报》副刊《诗镌》推出“纪念三一八”专号,青年诗人闻一多发表《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以饱含深情的语言歌唱为自由、正义而血洒铁狮子胡同的死难志士,称“诸志士们三月十八日的死难不仅是爱国,而且是伟大的诗。”甚至连“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诗人徐志摩也写下《梅雪争春》一诗: &&&&&& 南方新年里有一天下大雪, &&&&我到灵峰去探春梅的消息; &&&残落的梅萼瓣瓣在雪里腌, &&&&我笑说这颜色还欠三分艳! &&& &&&&运命说:你赶花朝节前回京, &&&&我替你备下真鲜艳的春景: &&& 白的还是那冷翩翩的飞雪, &&&&但梅花是十三龄童的热雪!&&&同时,他在《自剖》一文中谴责了这场“空前的血案”、“屠杀无辜”的行为——“这回却不同。屠杀的事实不仅是在我住的城子里发见,我有时竟觉得是我自己的灵府里的一个惨像。杀死的不仅是青年们的生命,我自己的思想也仿佛遭着了致命的打击,比是国务院前的断脰残,再也不能回复生动与连贯。” &&& &&& &&& &&&五 &&& &&& “呜呼三月一十八, &&& 北京杀人乱如麻! &&& &&& …… ……” &&& &&&刘半农的诗句,经赵元任作曲后传唱全城,悲怆、低沉、反复的旋律飘荡在20世纪音乐史的上空。两个文弱书生,不惜自己“名教授”、“名学者”的羽毛,不惮铁血和子弹,唱出了一个民族无比悲愤的心声,成为衰亡民族不屈从于强权、暴力的见证。 &&& &&&&&&&&&&&&&&&&&&&&&&&&&&&&&&&& 六 &&& &&&&《现代评论》周刊主编王世杰的《论三月十八日惨剧》、主要撰稿人之一陈翰笙的《三月十八日目击记》,都一致抨击了军阀政府的杀人暴行。身为北大法学教授的王世杰还在《现代评论》连续发表文章,明确提出法律制裁问题。他根据大量事实断定“此次残杀,是一种预定计划,不是偶然发生的事实。段祺瑞以及其他参加残杀计划的决定的人,自然要与他土匪式的卫队,同为本案的责任者”。并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元首犯罪,也能与庶民百姓一样受制裁吗?”这个问题。 &&& &&& 其他主要撰稿人许士廉、高一涵、陶孟和等也纷纷发表文章公开谴责政府,杨振声和凌叔华则以“三一八”为背景发表小说《阿兰的母亲》、《等》。即便是陈西滢的“闲话”也是谴责杀人者的。翻开当年的《现代评论》,那个温和的以自由主义为导向的知识群体针对“三一八”惨案发出的声音和其他优秀知识分子并没有什么两样,历史的真实面目就是如此。 &&& &&& &&&&&&&&&&&&&&&&&&&&&&&&&&&&&& 七 &&& &&&当然,值得一提的还有邵飘萍办的《京报》,连篇累牍地发表新闻和评论,广泛深入地报道“三一八”的真相。 &&& &&&&3 月19日,《京报》第二版刊出题为《国民拥护国权大流血——八国通牒之大反响》的长篇报道,副标题是“死三十余人伤二百人死伤确数容再详细调查”(其时,比如韦杰三就还辗转呻吟于医院中,并未断气),率先公开报道了“国务院门前之屠杀”,“中弹倒地之男女甚众,满地皆血,哭声震天。”并刊登了70多位伤亡者的姓名、单位、籍贯、职业、性别及负伤的部位、伤势等详细情况。以血写的事实把段祺瑞政府钉在了历史的被告席上。 &&& &&&&这一天,同时发表了邵飘萍先生连夜起草的《世界之空前惨案——不要得意,不要大意》。他还调整版面刊出了请愿代表撰写的长篇纪实《民众大流血之别报》,揭露惨案真相。 &&& &&&3月20日,《京报》发表邵飘萍亲笔写的社论《可谓强有力之政府——举国同声痛哭,列强一致赞成》,以及特写《小沙场之战绩》,辛辣地嘲讽段祺瑞政府“以国务院为小沙场”,弹无虚发、尸横满院的“战绩”。 &&& &&&&同一天《京报副刊》发表了石评梅的《血尸》,几天后又刊出她的《痛哭刘和珍》一文。 &&& &&&3月21日,《京报》发表评论《警告司法界与国民军——段、贾等可逍遥法外乎?各方注意屠杀案要点》,在杀人政权的眼皮底下,一个普通报人、一张民办报纸居然毫不含糊地提出——“缉拿要犯公开审判,使犯罪者伏法”这样要命的问题。 &&& &&&3月22日,《京报》发表《诛人类之蟊贼》、《敬告法大学生》等时评。 &&& &&&3月23日,北京各界社会团体、学校在北京大学大操场举行万人追悼会,悼念刘和珍、杨德群等47位死难英烈。邵飘萍亲往采访,并登台演说,慷慨激昂,痛斥政府杀害和平请愿的民众。第二天《京报》作了详细的报道。 &&& &&&3月31日,《京报》出版《首都大流血写真》特刊,全面详尽地报道惨案真相,印刷30万份,以“唤醒各党各派,一致起而讨贼”,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 &&&仅仅从3月19日以后的12天里,《京报》就发表了113篇有关“三一八”的消息、评论、通电、文章,平均每天10多篇,最多的一天达18篇。《京报副刊》也发表了鲁迅先生等撰写的有关文章103篇。 &&& &&&4月26日,邵飘萍惨遭军阀张作霖的杀害,他手创的独立报纸《京报》也被封杀,离“三一八”枪响仅一个月零八天。 &&&& &&&&八 &&& &&&这是1926年3月18日,军阀杀害了47人之后,新闻界和知识分子们的群体反映。军阀虽有杀人的武器,却也奈何不了知识分子们手中的笔,在青年男女们淋漓的鲜血面前,他们用自己的良知写下了一个个大写的“人”字。 &&& &&&透过这些热血文字,我们依稀看到了这个民族的面孔,在军阀政府开枪杀人之后,本民族的优秀分子,那些文学家、学者、新闻记者并没有鸦雀无声,在枪声面前沉默了,而是公开地发出了正义的声音。这是一个衰亡民族之所以没有灭亡的真正原因所在。正是这些本民族的精英人物能够直面强权和暴力,坚定地捍卫人类的良心和人性的尊严,我们的民族才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年轻的刘和珍君们倒下去了,血泊淹没了她们年轻的面孔,如果没有她们的师长们站出来,写下这些传世的唁文,不,不是唁文,应该是檄文,也许我们将永远无法追寻她们彗星般的足迹。因此那些挺身而出的师长们将和她们的英名一起永垂史册。 &&& &&&正因为有了这样优秀的热血青年,有了这样优秀的知识分子,有了举国上下社会舆论的一致抗议,尽管那个年代依旧黑暗,当时的花瓶国会还是破天荒地召集非常会议,通过了屠杀学生的“首犯应听候国民处分”的决议;京师地方检察厅进行调查取证,多少“维持一点司法独立的精神,也替国民保存一点异于禽兽的人格”(周作人语);因此才有了国务院“阁员总辞职”,段祺瑞才被迫颁布了对死难家属的“抚恤令”,段祺瑞政府也在1926年4月倒台了,这一切离大屠杀发生还不足一个月。 &&& &&&那些死伤的青年学生未必有什么高深的政见,但他(她)们都一样深深地热爱这个国家。那些老师辈的教授、学者、作家、记者、编辑,政见也许五花八门,对社会的关怀程度也天差地别,有些根本不关心政治,但面对屠杀他们却异口同声地发出了共同的怒吼,一致谴责杀人政权,这就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的面貌。他们用自己手中神圣的笔,行使了天经地义的抗议权。那些发表他们文章的报刊,《京报》、《国民新报》、《世界日报》,还有《晨报》(曾公布“三一八”伤亡者名单),更不用说鲁迅等创办的《语丝》周刊,甚至《现代评论》等,在“三一八”枪响之后的那些日子里,他们都写下了值得后人永远追忆的一页。&&&&&
shenghua.feng@so
龙门飞甲?大家都盼大侠
大侠在哪里?
解放军报:坚决抵制“军队国家化”等错误观点
解放军报:坚决抵制“军队国家化”等错误观点&胡主席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贯彻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必须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各项建设首位,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抓住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从党、国家和军队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的要求。思想政治建设作为我军的根本建设,关系到军队发展的方向和全局。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各项建设首位,是加强军队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我军特有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所处的环境更加复杂,肩负的任务更加繁重,面临的考验更加严峻,思想政治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首位意识只能强化不能弱化。我们必须从打得赢、不变质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把思想政治建设抓得更加科学扎实有效。 今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历史经验表明,每逢党和国家面临大事,国内外敌对势力总会借机兴风作浪,社会上噪音杂音也会明显增多,人们的思想往往更加活跃。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重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只有坚定不移地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各项建设首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部队思想文化阵地,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观点,始终把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来把握,作为最高政治要求来落实,作为最高政治纪律来遵守,才能确保党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牢牢掌握部队,确保部队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指挥。必须始终抓住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不放松。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深入学习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深入学习胡主席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广泛开展“赞颂科学发展成就、忠实履行历史使命”教育活动,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增强官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必须始终抓住军队党的建设不放松。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始终做到坚定不移听党的话、跟党走。以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认真抓好党委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学习教育活动,全面加强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军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始终抓住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不放松。及时掌握官兵思想脉搏,注重做好一人一事的工作,注意解决官兵实际问题,有效化解矛盾,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搞好形势政策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官兵进行教育引导,确保部队政治坚定、思想稳定、士气高昂、团结和谐,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明代秘密警察无须经司法程序可把人拿下
明代秘密警察无须经司法程序可把人拿下&[导读]明代还存在由皇帝直接支配和操纵的秘密警察系统,主要功能是侦查官员和民众的言行,不经正式司法机构之手,也无须遵循严格司法程序,可将嫌疑人直接下狱刑讯并处罚。&明代东西厂和锦衣卫对官民的防范和监视明代司法机构分为中央三法司和地方司。三法司为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刑部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有点像现在的最高法院;大理寺掌复核,也有部分最高法院的功能;都察院是监察机关,兼理刑名,有点像现在的最高检察院。地方司则包括依照行省设置的提刑按察使,府县两级的知府、知县等。但在国家法定的以三法司为首的司法机构之外,明代还存在由皇帝直接支配和操纵(有时实权也落于宦官之手,但名义上仍是皇帝管控)的秘密警察系统,从侦查、拘捕到审讯及执行,做足全套。所谓“缉访于罗织之门,锻炼于诏狱之手,裁决于内降之旨”,法律失去自己的位置,司法受到极大扭曲。这套系统,历史学家一般称作“厂卫”,主要功能是侦查官员和民众的言行,不经正式司法机构之手,也无须遵循严格司法程序,可将嫌疑人直接下狱刑讯并处罚。 厂卫之酷,贯穿有明一代,即使在以宽厚著称的孝宗朝,也未能取缔。厂卫之反法制本质,《明史·刑法志》论曰:“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踵而行之,至末造而极。举朝野命,一听之武夫、宦竖之手,良可叹也”。有遗民在明朝覆亡后,发出“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之叹,泣血锥心,实不夸大。 厂卫之机构,包括锦衣卫和东厂、西厂(明宪宗时汪直创建,后被废)及内行厂(明武宗时增设,只短期存在)。厂卫机构总部设于京师,在地方也有诸多分支机构。 锦衣卫俗称“缇骑”,最多达到十五六万人。其由朱元璋创立,除传统仪仗、警卫职责外,还兼管刑狱,名唤“诏狱”,专门侦查“不轨妖言”,可不经司法机关,直接逮捕拷讯有危害皇权统治嫌疑的人员,其刑罚决定三法司也无权更改。 厂则是由司礼太监主管的秘密警察系统,只有东厂一直持续到明朝覆亡,此处姑且专叙东厂。东厂役长、番役均自锦衣卫中挑选,轮流外出侦查,一是听记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和北镇抚司审案,一是打听官员情况及各种民情。侦查结果通常会写成报告,直接送交皇帝。东厂同样有独立的逮捕、审讯和判决权,除非有圣旨,司法机构甚至内阁都不能过问。 厂卫的秘密警察性质,可由其职权充分体现。首先是秘密拘捕权。明代官府抓人,需要“符”(逮捕者的身份证明)以及逮捕证明,但厂卫无须“符”,只凭“驾帖”(逮捕证)就可千里之外跨省追捕。到明中期以后,厂卫甚至无须“驾帖”即可任意逮人。其次是秘密审判权,厂卫均可自设法庭,秘密审讯。再次是秘密关押权,一下诏狱、厂狱,即如堕十八层地狱,少有生机。若冤死狱中,也无从投诉。最后是独立处罚乃至处决权,旁人无法过问。 厂卫之酷烈,于成化朝的汪直、正德朝的刘瑾、天启朝的魏忠贤三个时期最甚,又以魏忠贤时期最为黑暗和漫长。 天启年间,魏忠贤以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是实际上独裁最高权力的“九千岁”。其时秘密警察多如牛虱,不论百姓或官员,莫不置于严密监视之下。有平民与朋友在密室喝酒,大骂魏忠贤,立被东厂番役捕去,凌迟处死。当然,厂卫监控更多的还是官员、士人中的持不同政见者,而且一人犯忌,亲朋好友皆受株连,随时有送命可能。魏大中被逮,有司不通知其家属所系何地,大中的儿子只能偷偷跑到京师,想刺探父亲的消息,还得“变姓名匿旅舍,昼伏夜出。”杨涟被捕下狱,他的一个朋友苏继欧,已经削籍回乡,且为人低调隐忍,本不至于招杀身之祸,但为同里阉党恐吓,竟自己上吊而死。周顺昌被下诏狱,朱祖文进京访周的朋友,战战兢兢如新娶之妇,和人接洽,只在萧寺古庙之中,信件常折成指头大小,藏于鞋袜,或糊之壁间。秘密警察的恐怖,将有良心而未附阉党的知识分子个个逼成潜伏的“余则成”。魏忠贤的秘密警察统治,可谓网罗森严,为达到“未雨绸缪”、“一网打尽”的目的,他和厂卫中人拟了不少黑名单,以防范、监视名单中人,随时将之构陷、逮捕、刑讯、处罚。当时最著名的黑名单,是魏忠贤的干将王绍徽拟进的《东林点将录》和崔呈秀的《同志录》,此外魏应嘉、邵辅忠、卢承钦、岳和声、阮大铖等人也都拟有名单。后来魏的刽子手许显纯逮人,就以上述名单为基础,钱谦益回忆说,“显纯操刀,每出片纸,姓名累累如保牒。” 在魏忠贤掌权时期,大狱屡兴,前后诛杀朝臣名士不下百人(《先拨志始》记:每死一公,许显纯就剔其喉骨,以小盒封盛,交给魏忠贤以示信),无辜平民则以千计,基本上都是依靠厂卫之秘密警察系统。其狱之酷,《明史》诸传及明末野史有详尽记述,太过残忍,暂不征引。只摘方苞记史可法狱中见左光斗之《左忠毅公逸事》一段,可见一斑:“左公……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史可法)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左光斗之肺肝虽铁石铸造,终未能熬过黑狱,惨死其中。与他一同下狱的清流名士,也多遭酷刑致死。至今读这段历史,犹觉胸中耿耿,如有阴冷剑戟搅动活人生肉。 后来崇祯帝即位,魏忠贤倒台,此前的黑暗诏狱部分得到昭雪。但秘密警察统治并未结束,因为崇祯帝自己又搞起来,不但加强厂卫侦缉,还弄许多经济特务和军事特务。秘密警察的势焰较魏忠贤时代一点也不减弱,特务们对官员可玩弄于股掌,有次竟将京师附近各县县官一起免职,对老百姓更是生杀予夺,常因抢掠不成,将平民肆意逮虐。这帮秘密警察一到甲申明亡,又带头投降,期盼在新统治者手中“再建新功”。不过李自成没待见他们,不是打杀,就是赶走。沦落民间的过去的秘密警察们,被民众追逐喊打,只得“哀号奔走,青肿流血”,衣服被扯得稀烂,随身的钱也被抢得精光。 其实秘密警察头子,还真没几个有好下场。前面说的魏忠贤,只落个自杀下场;再早的刘瑾,则遭凌迟处死;而西厂的缔造者汪直,最终被放逐南京御马监,废弃而死。“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有明一代,厂卫领袖基本都是宦官,这句格言,不但印证了他们的生前,也落实了他们的身后。
说句大白话
原来段祺瑞政府如此无能,管不得垮台。
那时的知识分子可以办报,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可以谴责抗议,也非常有血性。。。
> 李铁:什么是真正的香港危机
后您才能在本论坛发布信息!
热点楼盘论坛
热门楼盘推荐
社区热点社会星光大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邮箱格式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