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ada文献综述怎么写写

Rate this post
When you login into Oracle Database and it throws an error message:
Ora-12560: TNS: protocol adapter error
Then follow the below mentioned steps to solve this issue.
First of all, make sure that you have set the correct ORACLE_SID:
C:\&sqlplus system/manager@xe
SQL*Plus: Release 11.2.0.2.0 Production
ORA-12560: TNS:protocol adapter error
Enter user-name:
C:\&set ORACLE_SID=xe
C:\&sqlplus system/manager@xe
Connected to:
Oracle Database 11g Express Edition Release 11.2.0.2.0 - Production
SQL& startup
ORACLE instance started.
Total System Global Area
Fixed Size
1388352 bytes
Variable Size
Database Buffers
Redo Buffers
4591616 bytes
Database mounted.
Database opened.
If the above method doesn’t work, may be the OracleService for the database is not running. Check for the service, if it is not running then starts the service. If it is running then restart the service.
C:\&sqlplus
SQL*Plus: Release 11.2.0.2.0 Production on Sat Nov 16 22:34:24 2013
Copyright (c) , Oracle.
All rights reserved.
Enter user-name:
/ as sysdba
ORA-12560: TNS:protocol adapter error
Now restart the service using below method.
Start & Run & Type Services.msc
Start/Restart both Oracle service & listener service- OracleServiceXE & OracleXETNSListener
C:\&sqlplus
SQL*Plus: Release 11.2.0.2.0 Production on Sat Nov 16 22:41:30 2013
Copyright (c) , Oracle.
All rights reserved.
Enter user-name: / as sysdba
Connected to an idle instance.
SQL& startup
ORACLE instance started.
Total System Global Area
Fixed Size
1388352 bytes
Variable Size
Database Buffers
Redo Buffers
4591616 bytes
Database mounted.
Database opened.
If you are still unable to resolve the issue, write below in comment section. We will try to solve your problem.
Related Posts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IT Blogger Tips focus on Blogging Tips, SEO Tips, Social Media, SQL Tips, PL/SQL Tips, Oracle DBA, Linux/Unix, Latest Technology, How Tos and Technical Solutions.
You can find us on
- October 17, 2015
- August 25, 2015
- August 10, 2015
on Google+
SUBSCRIBE TO FREE BLOGGING TIPS
Today's Trendy Articles
Disclaimer: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blog is my own views. Author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f data or damage with the use of this blog. You are advised to test yourself everything before using the information.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 光明佛经网
当前位置: >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发表时间: 10:50:34阅读:作者:谈锡永
  入梵本新译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自序
  《入楞伽经》(Lankavatara-sutra)是一本难读的经典。说它难读,并非因为经中的名相深奥,而是因为它的主旨难明。
  本经在汉土传播,有三个主要系统。两个属於,另一个为宗。禅宗与法相宗,在见地与修持取向上本大异其趣,却同时以本经为依止,足见两宗对本经主旨的体会,已各有不同的观点。至於禅宗两系,古师以一乘教讲说本经,谓系据南所传;後来则改用《摄大乘论》(Mahayanasamgraha)讲说本经。同一禅宗,对本经竟亦有不同的观点,更可见经义之难明也。
  印度论师中,属&瑜伽行中观派&(Yogacara-Madhyamaka)者皆重视《入楞伽经》,如入西藏初传的寂护(Santaraksita),即谓经中的〈偈颂品〉已尽摄义理。至於西藏甯玛派(rNying ma),其最高法门&大&(rdzogs chen),即依《入楞伽经》作为基本经典。这样一来,便更增加了本经的复杂性,其主旨似更模糊。所以一向以来,学者皆谓《入楞伽经》难读。
  笼统的,便谓《入楞伽经》是结合如来藏与唯识思想的经典。然而这样标定本经的主旨,实嫌简率。盖经中处处说&如来藏藏识&,&藏识&即是阿赖耶识,由是自可说之为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结合。但这样说时,却只实为皮相而已。问题在於:经的要旨不能轻轻地用&结合一词来交代。如何结合?转出甚么义理?这义理代表甚么样的修持见地?如是种种问题,主&结合&说者却都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若据藏密甯玛派的观点,本经实主说如来藏。《入楞伽经》本已明言,释尊下降楞伽演说自内证智境界,此境界便即是如来藏。亦可以说是释迦的&心识状态&,然而佛的&心识状态&,已不称为识,通常皆称之为&智境&。
  然则何以却会牵涉到藏识呢?
  《入楞伽经》对此其实已很明显,一切如来的智境都无可说,亦且不可思议,以其已超越识境的语言文字以及一切概念,不过,如来的智境亦非不食烟火般z然独存,凡有智境,必同时自显现而成识境,这个识境,周遍一切处、周遍一切界,用现代语言来说,即是自显现而成一切时空的世界。&&关於这点,由於时代限制,於口耳传承中便说之为&甚深缘起&、&极密缘起&,亦即四重缘起中的&相碍缘起&(一切时空皆因应其相碍局限而成显现)。
  所以,如来藏这佛的智境,在我们的时空世界便自显现而成为藏识境界。因此,《入楞伽经》是这样来定义如来藏的&&&名为藏识的如来藏&。不过,在旧译三种《入楞伽经》中,都译失了句义,依然笼统因循译为&如来藏藏识&,遂令智境与识境的关系不明。笔者是故据梵本将本经重译,复依藏译及日译将初译稿作出修订,读者读此新译,自当对&如来藏藏识&有决定性的理解。
  如今,但依古义一说如来藏&&简单地来说,&如来藏&其实有三种境界:佛的心识法尔不受污染,我们将这种境界名之为&不空如来藏&;藉修习力,可令心识当下离诸烦恼污染,我们将这种须藉修习作为基础的当下离垢心识,名之为&空如来藏&;凡夫心识必受污染,我们将这污染的心识境界,名之为&藏识&。
  所以《入楞伽经》处处提到&如来藏藏识&这一名相,实在并非是将如来藏与藏识二者&结合&,它其实是用这名相来统称上述的三种心识境界,用来显示如来的内自证智境,以及由修习力而能成显现的菩萨心境,与内自证智所自显现的识境。
  甯玛派这种见地,在西藏本土亦已隐晦,是故许多得&大圆满&传承的,於著述时都未将之表出。这隐晦有其历史原因&&
  西藏初传之时,汉土禅宗和尚摩诃衍入西藏传法,得没庐王后。可是在辩论时,摩诃衍却输了给印度瑜伽行中观派的论师莲花戒(Kamalasila);加上没庐王后後来又毒死自己的亲子,西藏臣民对她非常反感,因此便造成藏土传法须忌讳禅宗的局面。
  还不只这样。藏密格鲁派(dGe lugs,黄教)草创时期,跟觉曩派(Jo nang)竞争得很剧烈。他们都传&时轮金刚&(Kalacakra),然而在见地上却大有差别。觉曩派主如来藏&他空见&(gzhan stong)之说,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士却主中观应成派(Prasangika)之说,由是两宗便势成水火。後来格鲁派执掌政权,便逼觉曩派改宗,此派一废,藏密论师谈如来藏时便十分小心翼翼。
  甯玛派受到上述历史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大圆满&的如来藏思想便只重口传。虽然,甯玛派的如来藏见地不同觉曩派,觉曩派持&他空见&,跟甯玛派的&了义见&不同,但受到压力则只有轻重之别而已。然而一旦掌握了这有关如来藏的见地之後,再读甯玛派祖师的论著,便会觉得许多论著其实已贯串了这个见地,只不过未白纸黑字地将之写出来而已。(唯据出土资料,则甯玛派古师却未受历史因素影响,所以亦有些论典,已明显表明如来藏这一见地。可是这些文献皆未翻译为汉文,姑置之不论。)
  由甯玛派的如来藏思想,可以解释《入楞伽经》的传播分歧。
  甯玛派的&大圆满&,本属印度瑜伽行中观派的修习 (当时则未有&大圆满&之名)。这一派修习的特点,跟唯识今学不同之处,在於不以&转识成智&为究竟,而瑜伽行的唯识今学派则以之为究竟。然则二家却亦有相同之处,即同样重视心识境界。由是即可说明为甚么法相宗会将《入楞伽经》视为本宗所依的经典,这应该是秉承印度瑜伽行派论师的传统。
  至於汉土禅宗,由初祖菩提达摩起,至五祖弘忍,以及与六祖慧能同时的神秀,都一直重视《入楞伽经》,这即是因为禅宗古师的见地,实同藏密甯玛派&大圆满&的见地,皆以心识当下离垢为修持目标。後来禅宗改用《摄大乘论》来说《入楞伽经》,实已偏离了印度论师的传统,也可以说是对禅宗古师的离异。
  本经&导论&(见拙《如来藏论集》),即以甯玛派的见地作为根据。由此见地,可认为本经实全说如来藏。&&也可以这样说,本经实演说佛、菩萨、凡夫等三种心识。持这见地以读《入楞伽经》,即无杆格难通之处。如若不然,只在名相上做工夫,或只依唯识的观点来诠释,恐怕都未能通达本经的要旨。因此&导论&中所发挥的如来藏思想以及《入楞伽经》经旨,对汉土学者来说应该有一份新鲜的感觉。然而我们却不妨持此观点来研读四祖道信以上的禅宗祖师论述,当会发现,他们的观点即与此见地吻合。
  至於甯玛派祖师的论著,则可用龙青巴尊者(Klong chen rab'byams,)的《心性自论》(Sems nyid rang grol)、《法性自解脱论》(Chos nyid rang grol)及《平等性自解脱论》(mNyam nyid rang grol)为例。若持上述观点研读,便当於见地上生胜解。&&凡夫具心性;菩萨具法性;佛具平等性,然而自性圆满清净则一,故任从一路而入皆可证自解脱。这便与前说如来藏的见地一致。这个说法,亦即释尊所说的三解脱门&&空解脱即心性自解脱;无相解脱即法性自解脱;无愿解脱即平等性自解脱。
  甚至持此见地来认识唯识学说,也会领悟到,这是对凡夫心识,以及对时所现的心识境界作一系统分析。盖必须对心识境界有所确认,始能谈得上心识修习也。
  由此可见,《入楞伽经》所贯串的,实为佛法修习的最高法门,以当下自解脱为目标。这法门,亦即是文殊师利菩萨及维摩诘居士所演说的&不可思议法门&。
  希望本译以及&导论&,能破解学者对《入楞伽经》的疑难。若有少分利益,应当感谢甯玛派近代法王敦珠智金刚尊者的教导。
  谈锡永
  西元二千又五年岁次乙酉正月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翻译说明
  1 据南条文雄梵文校订本译&&
  Nanjro Bunjru,ed.The Lankavatara Sutra
  (Kyoto:Otani;University Press,1923)(简称&梵本&)
  2 译时参考下列三汉译&&
  (1)《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求那跋陀罗译(简称&刘宋&译)
  (大正&十六册,页479上-514中)
  (2)《入楞伽经》,菩提流支译(简称&魏译&)
  (大正&十六册,页514下-586中)
  (3)《大乘入楞伽经》,实叉难陀译(简称&唐译&)
  (大正&十六册,页587上-640下)
  (以上三本,有时又通简称为&旧译&)
  3 译时参考下列二藏译&&
  (1)'Phags pa lang kar gshegs pa theg pa chen po'i mdo
  (《圣入楞伽大乘经》)
  北京版,ngu函,页60-208;
  奈塘版,ca函,页81-298;
  德格版,ca函,页56-191。
  (2)'Phags pa lang kar gshegs pa rin po che'i mdo las sangs rgyas thams cad kyi gsung gi snying po shes bya ba'i le'u
  (《圣入楞伽宝经名为诸佛所说心髓品》)
  北京版,ngu函,页208-313;
  奈塘版,ca函,页298-456;
  德格版,ca函,页192-284。
  (统简称&藏译&)
  4 译时参考铃木大拙英译&&
  Daisetz Teitarao Suzuki,The Lankavatara Sutra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56)(简称&铃木译&)
  5 译时参考下列二日译&&
  (1)《梵文和U入楞伽经》,安井济U
  (京都:法藏馆,1976)(简称&安井译&)
  (2)《&ぅンカ&にへる&&&
  梵文入楞伽经の全Uと研究》,常盘义伸U
  (京都:花园大学国际研究所,1994)
  (简称&常盘译&)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第一章 《婆罗那王劝请品》 (Om)
  顶礼三宝
  顶礼诸佛菩萨众
  下来悉心所纪录《入楞伽经》,於中法王开示一切法
  一.罗婆那王劝请品(Ravanadhyesana)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大海边摩罗耶山顶(Samudramalayaiskhara)楞伽城(Lankapura)中,此中杂宝诸花以为严饰,与大众及大菩萨众俱,彼等从诸佛土俱来集会。
  诸菩萨摩诃萨於种种三摩地游戏,具足力与,诸佛手灌其顶,以大慧(Mahamati)菩萨摩诃萨为其上首。彼等善解如自心现之器义理;彼等随顺种种有情心行而作调伏;彼等究竟通达五法、三〔自性〕、〔八〕识及二无我。
  尔时,於海龙王(Sagaranagarajan)宫说法七日期满而出,无数释(Sakra)梵(Brahma)天龙(Nagakanya)奉迎,〔世尊〕举目见摩罗耶山楞伽大城,即便微笑而作是言:昔诸如来应正等觉,曾於彼摩罗耶山顶楞伽城中,说自内证圣智[注1]之法,此离外道量智,及声闻与缘觉[注2]识境。今我亦当为罗婆那(Ravana)夜叉王(Yaksaadhipati)说如是法。
  罗婆那夜叉王乘如来神力而闻佛音,遥知世尊从龙宫出,无数释梵天龙围绕;且见於聚会中,心意动荡海波浪起,藏识(alayavijnana)大海受客境风动而转识(pravrttivijnana)荡漾。尔时,彼立其处,发声而高唱言:我当往请世尊入楞伽城,於此长夜中作,利乐诸人天有情。
  罗婆那夜叉王随即偕诸眷属,乘花宫车来诣佛所,到已,下车,步行右绕佛三匝。彼等奏乐,以大青因陀罗宝而为弦拨,〔奏已〕置(vina)於一旁,彼〔琵琶〕以吠琉璃宝而为嵌饰,置於无价黄白上衣如毕利扬瞿(priyangu)[注3]者之上,唱种种音[注4],如具六(saharsya)、神仙曲(risabha)、持地调(gandhara)、明意(dhavata)、近闻 (nisada)、中令(madhyama)、鸡尸迦(kaisika),於歌音(gitasvara)、土风(grama)、雅调(murchana)[注5]等诸旋律中相应,歌音与妙笛音,偈颂(gatha)节拍中和声&&
  1 心自性为法藏义[注6] 无我离量离诸垢[注7]
  其内自证趣所知[注8] 愿佛示知入法道
  2 无量功德善逝身 於彼现为化已化
  内自证趣法得乐[注9] 适时佛请入楞伽
  3 过去诸佛与佛子 现种种身楞伽住
  祈尊示我无上法 种种夜叉愿谛听
  尔时罗婆那夜叉王,更依都咤迦(totaka)调而歌偈颂言&&
  4 世尊经七夜离海 此海鲸鱼众所住[注10]
  海中亦有龙王宫 於今安详升此岸
  5 罗婆那於佛升时 带同妃后[注11]夜叉众
  带同输迦[注12]娑剌那[注13] 带同众中饱学者
  6 依神力诣世尊处 下花车向如来礼
  各报名字申供养 供已得世尊护持[注14]
  7 来此者我罗婆那 是为十首夜叉王
  佛能摄受我 以及楞伽一切众
  8 过去诸佛此城中 於镶宝石山颠处
  曾经宣示自所证 内自证智之境界
  9 今愿世尊亦如是 於诸佛子环绕中
  说法宝严山顶上[注15] 我楞伽众愿谛听
  10 过去诸佛曾称誉 入楞伽经自所证
  此为内自证智境 不见其余教法中
  ll 我忆念於过去世 诸佛与诸佛子俱
  当众朗诵此经典 世尊唯愿说如是
  12 佛与佛子此适时 哀悯一切夜叉众
  登彼杂宝庄严山 演说甚深微妙法
  13 楞伽城是庄严城 诸般宝石为严饰
  清凉瑰丽群峰绕 珍宝网罗作华盖
  14 世尊此中诸夜叉 已离贪嗔等诸过
  思量自证供养佛 彼此劝信大乘法
  15 此中夜叉童男女 渴望听闻於大乘
  世尊我导师请来 来摩罗耶楞伽城
  16 头上瓶耳夜叉众[注16] 彼等亦於城中住
  彼愿奉献於大乘 是故愿闻内自证
  17 彼曾勤供养诸佛 於今亦愿如是作
  请来请以悲悯故 请同佛子来楞伽
  18 大意请受我宫室 连同此中诸乐天
  种种杂宝璎珞饰 以及无忧王花园[注17]
  19 我尽一切供养佛 以及供养诸佛子
  於我无有不能供 请悲悯我大牟尼
  20 尊闻彼说已 即呼罗刹王而言
  过去世中此宝山 诸大导师所曾住
  21 为悲悯於汝等故 内自证法为宣说[注18]
  於此宝石庄严山 未来际亦当如是
  22 此是瑜伽者住处[注19] 彼於现法乐中住[注20]
  夜叉王兮汝已得 诸善逝及我悲悯
  23 如是世尊受请已 於是默然而安住
  罗婆那即献花车 世尊安坐於其上
  24 罗婆那及随从众 以及智慧诸佛子
  百千乐天歌且舞 一齐同入此城中
  25 入此悦意城中後 复受夜叉众敬礼
  罗婆那与夜叉男 及夜叉女申敬意
  26 一众夜叉童男女 供养珍宝网
  罗婆那以宝璎珞 供养佛及菩萨众[注21]
  27 佛及佛子诸智者 各各接受供养已
  各各即为彼宣说 内自证境甚深法
  28 时罗婆那夜叉众 更向大意申敬礼
  彼是最佳请法人 故劝请彼至再三
  29 汝为向佛请法者 请说内自证趣境[注22]
  我与夜叉及佛子 以此向汝作劝请
  30 汝是言辞最胜者 亦是精勤瑜伽者
  故我至诚而劝请 大士祈请佛说法
  31 说此内自证深法 离外道及二乘过
  此於佛道次第中 极清净且最无上
  32 尔时世尊无量变 化成诸宝庄严山
  以及诸般瑰丽境 悉以珍宝为严饰
  33 於彼一一宝山颠 皆可见佛住其处[注23]
  罗婆那及夜叉众 亦见一一立於旁
  34 如是一一山顶上 一切国土咸显现
  复於一一国土中 悉皆见有一世尊
  35 此中亦见夜叉王 以及楞伽诸百姓
  且见佛之所化现 与真无异楞伽城
  36 其余诸境亦显现 如无忧园及林树
  且於一一山之颠 皆有大慧请於佛
  37 一一佛为夜叉故 说内自证趣法门
  如是於诸山顶上 宣说万千了义经[注24]
  38 既而导师及佛子 忽於虚空中隐没
  只余罗婆那夜叉 唯见自身宫内立
  39 彼疑此实是为何 向来谁说谁听法
  向来谁见谁所见 城何处去佛何去
  40 诸城究竟往何处 宝光诸佛诸善逝
  其为梦耶为幻耶 抑为幻现寻香城
  41 其为翳眼之所见 其为见彼如阳焰
  其为石女梦中儿 其为旋火轮焰烟
  42 诸法法性即如是 一切无非心境界
  凡愚於此未能知 故为种种相所惑
  43 此无能见与所见 亦无说者与所说
  是故佛相与法益 无非悉皆是分别
  44 如一往见而见者 是则不能见於佛
  分别不起不见佛[注25] 离世得见转依者[注26]
  时楞伽主寻即开悟,觉知自心转依,认知世间无有而,由是住入无分别界。以过去世善业资粮故,乃得善巧通达一切论典,得能如实见一切法,而更不随他而知;唯以一己觉智[注27]善观察诸法,得离诸计度见地;更不依他而成大瑜伽行者,能现自身为诸善妙相;究竟了知一切善巧方便,得善增进诸地之地上性相智;常乐远离心意自性[注28],而得断除自身三相续(tri-samtati)之见地;得於因法上与外道〔辩之〕一切辩智,究竟通达佛地自内证如来藏(tathagatagarbha),而知自住佛智。
  〔尔时〕闻虚空中有内自证(adhyatma-vedya)之声音言:行者须如是知。
  善哉、善哉,楞伽主,善哉。瑜伽者须如汝所行而行、须如汝所见而见诸如来及一切法。异於此者,实为断见。须如汝所为,超越心意识以认知一切法。
  汝须(antas-carin)诸法,而不落於文字相与相似见;汝须不堕入声闻、缘觉与外道之行持、句义、认知、见地与。汝须不乐於闲谈与绮语;汝须不受於自性见[注29],亦不具权力虚荣心,更不耽着於如六种禅定等定[注30]。
  楞伽主,如是即为大瑜伽行人之修行,能摧外道论,能破诸恶见,能正离我见执着,由是能以妙慧於内心起转依。如是者皆诸佛子於大乘道上之所行;为入佛自证地故,汝应随顺而修学。楞伽主,由善修三摩地(samadhi等持)与三摩\底(samapatti等至),导汝入此法门而令所得更为清净,莫着二乘与外道所证境界而引以为乐,〔外道境界〕实依未成熟之理量作修行而生起,是故彼由执我见而执世间有见,乃谓有四大、功德(guna求那)、色法。〔二乘〕坚执无明缘行为实有,由是以为此胜於空性而致迷乱,彼落分别,故堕入能所心中。
  楞伽主,此〔法门〕可令行者悟入内自证境,此即大乘修证,可成就种种色趣(rupa-gati),由是证得殊胜诸有[注31],於中得〔修证〕果。
  楞伽主,由入大乘行,除彼蔽障,灭诸识波,更不堕入外道洞窟及其观修。楞伽主,彼外道由执着我见而起修,彼於识法自性着二取见而生起劣观。
  善哉,楞伽主,如汝先前见如来时,思维此义理,如是〔思维〕,即见如来。
  时罗婆那即思维言:我愿再见世尊,世尊於一切观行自在,离诸外道观,生起内自证境界,且离能化与所化。彼即瑜伽者所证智,彼即享受三摩地大乐者之现证,此大乐由禅定得现观决定而来。愿我得见大悲悯者,彼能以神力烧烦恼薪分别薪尽;彼受诸佛子环绕;彼能洞察一切有情心;彼周遍一切处;彼知一切法;彼永离事(kriya)与性相(laksana)。愿我见彼,令未得者得、已得不退。愿我得入无分别而住於三摩地与等至之大乐,入如来行处,增长满足。
  尔时世尊知楞伽主即当证无生法忍(anutpattika-dharma-ksanti),乃示大悲悯,为十首王重现杂宝庄严山顶与宝网覆盖等事。十首楞伽王再见光华,山顶上种种还复如前,如来应正等觉具三十二相庄严。复於一一山头见自身与大慧立如来前,佛正宣说如来内自证之现证〔境界〕,诸夜叉环绕,交言此教法名相与行相。如是悉此王之所见。
  世尊重以慧眼而非肉眼普观会众,如师子王奋迅回盼欣然大笑,顶髻於眉间放射辉光[注32],由|、由腰、由胸前吉祥种子字(srivatsa)[注33]、由一一毛孔皆放辉光,如劫火炽焰、如无量彩虹、如日初出,光辉炽盛灿烂。释梵护世诸天於虚空中,见世尊坐於可与须弥山比之〔楞伽〕山顶上,欣然放声而笑。时会中菩萨众与释梵天众咸作是念
  世尊为一切世法主宰(sarvadharma-vasavartin),今究竟以何因缘,初则微笑,继而大笑?又何故放射身光?何故,既放射而於彼内自证圣智境界(svapratyatma-aryajnana-gocara)中默然安住,且不示以为胜而住於三摩地大乐中,复顾眄如师子王,但以罗婆那之所观、所趣、所行(yoga-gati-pracara)以为念?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以前受罗婆那请,思悲悯彼,且知会中诸菩萨心意,及观未来世有情以乐着名言而心生迷乱;倾执名相以为道理,倾执二乘与外道行,由是或作是念,如来世尊已超越识境(vinivrtta-vijnana-viseya),焉可捧腹大笑。大慧菩萨为免彼等好奇,因问佛言:以何因何缘而大笑耶?世尊答言:善哉、善哉,大慧,善哉。大慧,〔如实〕见世间自性(loka-svabhavam avalokya),且为彼於三世堕入邪见之世人,欲令其开悟,故如是问我。此应即智者为自利利他之所问。
  大慧,楞伽主罗婆那曾以二法问过去世诸如来应正等觉,今亦欲以此二法问我,欲知其差别、其成就、其决定,此非二乘与外道由观修而可得尝其法味。於未来世,此可喜十首者亦会当如是问佛。
  既知此已,世尊故谓楞伽主言:可问,汝楞伽主,如来已允许汝,毋复延误。凡汝所欲问,我当一一答,作判别而令汝心满足。〔令能〕离分别而安住其心;〔能〕善观察一一地上之所应调伏;〔能以〕智思量诸法;〔能入〕内自证实相;〔能〕住禅定大乐,於定中为佛摄受而住於寂止乐(samathasukha);能超越二乘所修三摩地及其认知,而住菩萨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能如实通达一切法无我;能於大莲花珍宝宫入三昧而受诸佛灌顶,诸菩萨各坐於诸色莲花座上环绕,彼莲花座由佛以神力支持,汝见诸莲座上菩萨皆瞻视於汝,如是不可思议境界。
  汝应起诸相应行而住於,此中有诸方便行,是即可见此不可思议境界,由是得入佛地,随物应形。此即二乘外道、梵释四天王天等所未曾见。
  尔时楞伽主既蒙世尊许,即从无量净光明如大宝莲花之宝山顶起座,天彩女众环绕,随化现诸色N、种种色花、种种色香末香涂香,及宝幢、华盖、彩幡、旗帜、长短璎珞、宝冠、重冕,及诸种庄严衣具,悉皆光辉灿烂,殊胜善妙,得未曾闻、得未曾见。
  复化现诸般乐器,过诸天、龙、夜叉、罗刹、乾闼婆、紧那罗、摩T罗迦、人非人等所有。复化现一切欲界世间所有诸般乐器,一切佛土所见胜妙乐器。
  世尊与诸菩萨为大珍宝网覆护,诸上妙衣,诸高宝幡。〔罗婆那等众〕升虚空际七多罗树高处,现诸供养云以为供养,乐音震响,徐徐降下,落於有化现珍宝莲花庄严之宝山顶,其光明仅次於日。既坐,欢喜恭敬以谢世尊允许其二法之问&&
  世尊,我曾问过去如来应正等觉,彼已为我说,今我更问,唯愿世尊尽可能用名言句义为我宣说。[注34]
  世尊,二法者,为化佛化如来所说,非法身佛说。法身如来入三摩地大乐境界,於此境界更无分别,亦无所宣说。世尊於一切法自在,为应供如来,唯愿世尊说此二法,诸佛子与我皆愿乐闻。
  世尊答言:楞伽主,且说此二法。[注35]
  时夜叉王重理身庄严具,光辉璀灿,宝冠、环钏、金刚Q璎珞等。於是问言&&
  〔如来〕常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世尊,云何有此谓为应舍之二法?何者为非法(adharma)、何者为法(dharma)?
  法若皆应舍,云何有二?二由落於分别而起,由分别而有法我,其实无有。〔二〕由法之现[注36]与不现〔而起〕,此未认知藏识之无分别性相(avisesa-laksana),故如见虚空中有真实毛轮相。〔二法〕为所知〔界法〕而非为尽清净界〔法〕[注37]。此应如是而成〔二法〕,云何可舍?
  世尊答言:楞伽主,汝不见诸法分别,如瓶等可坏法,其自性为有坏灭时,凡愚遂置之於分别中。此实如是,於此汝岂不知耶?
  以凡愚具分别,故有法与非法分别,圣智则实不见其如是。楞伽主,凡愚如此,彼由有相而有瓶等,然具智则非如此。
  共性之火焰,於宅舍、宫室、园林、坡地起火,且焚之毁,即见火焰具差别〔相〕,一一依所焚物而现长短大小。此实如是,於此汝岂不知耶?
  法与非法二法,即如是而有。
  非但火焰依一相续而见有种种火焰,由一种子,楞伽主,亦依一相续即可见其生起芽、茎、节、叶、瓣、花、果、枝种种自相。
  此为由外法如是生起诸法,然内法实亦如是。
  由无明而成立蕴、处、界一切法,此於三界中生,如我等所见,彼具〔苦〕乐、形相、语言、行为等一一差别。
  识之一性,亦随器世间而执持为种种相,由是诸法即有上中下、染离染、善与恶等差别。非但此也,楞伽主,瑜伽者於修道观行时,内证相亦见有种种差别。
  故於一各别世间中,由分别生起法与非法之差别,试问尚有几多为我等所未见?实在如是,我等〔未见〕。
  楞伽主,法与非法之差别由分别生。楞伽主,云何为法?法者,为二乘、外道、凡夫之所分别。彼等以为法者,首须具性与质,由因而生。如是即须舍离。此皆不应於相作种种虚妄分别。
  凡所取着〔相〕,皆由自心显现,此即所谓法性。[注38]
  如瓶等法,由凡愚见分别而生,彼等实为无有,其色〔质〕实不可得。由此见地以见一切法,即说为舍离。
  云何为非法?楞伽主。於其〔法〕自身无所得,无由分别所成相〔自性〕,超越因缘[注39],不起有无〔二〕见,如是即说为於法舍离[注40]。
  更说云何於诸法无所得,此如兔角、驴角、骆驼角、石女儿,此等即为无自性可得之法,以其相不被认为实有故。彼等於知者无非俗说名言(samvyavahara),彼等非如瓶等能成取着,以其非由识认知故成舍离。&分别有&即如是舍离。此即是舍离法与非法。
  楞伽主,汝问云何舍离法与非法,我已答竟。
  楞伽主,汝屡言过去曾问诸如来应正等觉,彼等已答,楞伽主,所谓过去,其实亦为分别之异名。过去为分别、未来现在亦是分别。以法性故,诸如来不作分别[注41],彼超越分别与无用之理量,彼等不随色〔法〕自性(rupa-svabhava),除非为未知者开示演说,或为演说彼〔如来〕大乐。由此般若(prajna),如来所作为无相行(animittacara),是故如来体性与如来身,实即是智(jnana),此无分别,亦无可分别。为何彼不於意(manas)成分别?以其分别为我(atman)、为神我(jiva)、为人(pudgala)故。彼如何能无分别耶?末那识(manovijnana)[注42]由客境起,此〔客境〕中缘起形色、显现、分位、相状等。是故分别与无分别,皆应超越。
  楞伽主,有情显现如壁上彩画,彼等实无知觉。楞伽主,以一切法非有,故世间一切皆无业无行,无能闻、亦无所闻。楞伽主,世间皆如幻化,此非外道与凡愚所能知。楞伽主,如是见於法,即真实见於法,异此而见者即入分别。以其依於分别,是故即取着二法。此如见镜中影、见水中影、见月下影、见壁上影、或闻空谷之回声。人执着於自分别影,即执持法与非法,由是即不能舍离二法,更增长分别,不能寂灭。寂灭即谓唯一(ekagra),唯一则生最胜三摩地,此由入如来藏而得,此为内自证圣智境界。
  第一&罗婆那王劝请品&竟。
  1 pratyatma-arya-jnana,唐译为&自所得圣智证法&,魏译为&内自身圣智证法&。然此处佛所说法,实只为圣智境界。
  2 本经下来提及声闻(Sravaka)及缘觉(Pratyekabuddha),皆依旧译翻为&二乘人&或&二乘&。
  3 priyanga为佛子罗T罗(Rahula)之化地,故黄白丝衣当为该部居之衣制。音译为&毕利扬瞿&,依《翻译名义集》。
  4 下来所列,即所谓&七全音&。
  5 佛曲有种种调,如越调、乞食调、双调等。Grama旧译为乞食调; murchana旧译为越调。
  6 此处&藏&之梵文为nidhi,意为&仓库&,而非alaya或garbha之翻译。
  7 此处&无我&,梵文为nairatmyam,意应为&无物性我&,与&心自性&句相应。
  8 pratyatma-vedya-gati-suanakam,魏译&内心所知法&,唐译&证智之所&,皆译失原意。参下来注22。
  9 pratyatma-vedya-gati-dharmaratam,魏译&心所证法&,唐译&证智常安乐&,亦皆译失原意。
  10 maraka,唐本译为&摩竭&,魏本译为&恶兽&,通指海怪而名,实应专指鲸鱼。
  11 apsara,指飞天、乐天,为夜叉王妃后。以下多译为乐天。
  12 suka,原义为鹦鹉,今借用指能言善辩者。&输迦&依唐译。
  13 sarana,通指海中鬼神。&娑刺那&依唐译。
  14 adhisthita意为&所护持&。铃木译仅谓罗婆那等&立於世尊旁&(stands by the Lord),未有译出adhisthita之意。见铃木译,页5。
  15 此所请说为&离尘法&(dharmaviraja),字数限制,未有译出。译为长行则为&请说离尘法法宝以庄严山顶&民。
  16 kumbhakarna,瓶耳,旧译为&瓮耳&。即夜叉中双耳如瓶者,喻为能藏所闻。
  17 Asoka,阿输迦,即阿育王,无忧王。此喻为华丽花园。
  18 pratyitma-dharma,此中pratyatma即pratyatmadhi-gama(内自证)之字根,故可译为&内自证法&。唐译&自证法&。
  19 yogin观行者,即指修菩萨瑜伽行者,今以&瑜伽行&一名已流行,故译为&瑜伽者&。
  20 颂文首二句,唐译作长行:&此是修行甚深观行现法乐者之所住处&,此实说佛内自证智为乐空双运。魏译作&现见法行人 乃能住此处&,未能译出此意。
  21 梵本此处谓供养&胜者&(Jina)及&胜者子&,实指佛陀及菩萨众,故意译如是。
  22 pratyatmagatigocara,唐译&自证智境界&,可商榷,此中gati,基本为&趣入&义,故可理解为&入内自证境&,然此gati,又与&六趣&之&趣&相关,因而前人有将之译为&轮回&(作动词用),故此处用此相关语,当特别说之为识境而非智境。智境不可说,故一切智境唯藉识境而显示,此是本经甚深法义,於此颂可见端倪。魏译为&内自证境界&,较合。
  23 梵作parsadah,意为部众。应不合,详颂文即知。今依旧译。
  24 魏译及唐译,分别译为&出千百妙声,说此经法已&,及&以千百妙音说此经已&,与梵本不同,今依梵本译。然而二者亦可视为无异,以&了义经&即指&此经&,此即如云,以千百妙音说千百《入楞伽》。
  25 魏译&不住分别心,亦不能见佛&,与梵本同。唯唐译则云&不起分别,是则能见〔佛〕&,与梵本异。应依魏译始合,此处犹言:离识境亦不能见佛。
  26 apravrtti-bhave此句如译为长行,应言:佛已得圆满转依,故唯不依世间〔分别〕而始可见。按,此句应与上句连读,即谓:虽以识境见佛,但若执持识境亦不能见佛。二句意义相辅相成。
  27 此处梵文为buddhi,应指&觉智&,而不单指&觉&。
  28 此处梵文为citta-mano-manovijnana-svabhava-viveka-ratasya。
  29 na svabhava-drstina,魏译与唐译,则谓为:不持吠陀(Vedas,二旧译皆译此为&围陀&)所说诸见。
  30 dhyana,禅定。故魏译作:&亦不应住六种定。&然此所谓六种禅定,应即指外道专修神通之禅定,故唐译为:&汝不应着禅定神通自在力中。&
  31 此指四重缘起之缘生。详见龙树《七十空性论》及《法界颂赞》,可参阅拙《七十空性论略疏》及拙译《法界赞》(收《四重缘起深般若》,台北:全佛出版社,2004年)。
  32 魏译&顶上肉髻放无量光&;唐译&于其眉间&&一一毛孔皆放无量光明&(连下句而译),盖皆未明顶髻于眉间放光义,故说顶髻即不说眉间,说眉间即不说顶髻。无垢友(Vimalamitra)所传五秘密脉修习,即符经说。
  33 魏译译为&e德处&;唐译译为&德字&。於释迦,其种子字即e字。
  34 佛内自证智境不可说,故此处如是言。此即明全经所说&名言句义&,皆不可说而说。此亦即智境唯藉识境而显现之意。
  35 bruhi Lanka-adhipate dharma-dvayam。魏译唐译皆无此句,但说世尊促楞伽主问。如唐译云:&汝应问,我当为汝说。&与今梵本异。
  36 bhautika,生起、现起。不同生灭之&生&。
  37 相对而言,佛智境即为&尽清净界法&。故此句犹言:&是识境法,非智境法&。
  38 汉译不明此名义,故译为离分别而见自心法性。于大中观,则一切法无非皆是法性自显现,凡显现必成分别相,故须舍离者,非是一切法之显现相分别,而是不知其为法性自显现,故为之别立实法作生因(如造物主、求那等),且以其具生因故,遂以为有体性(质)与物性(性)。一切法为法性自显现,即下来说&五法&中之&如如&。
  39 梵dharma-ahetukas,应解作&超越因法&,不应解为&无因法&。因法,即指因缘,译为&因缘&较易明了。
  40 旧译於此,说为舍离非法,误。此误由上来说&云何为非法&而致。下文说兔角、石女儿等,旧译以为即说非法,亦误,梵本仍说之为法(dharmasya)。对於&云何为非法&此问,经中实未正答。经义实为:一切法由心识分别而成显现,一旦落於分别,则成为&法&,然而於内自证智境中,一切显现无非皆是法性中自显现(如如),故实无&法&与&非法&分别。由是离於识境,离识分别,即是舍离法与非法。
  智境中之&无所得&,一如兔角、石女儿之於识境中无所得。此为设喻,非是说彼为&非法&。
  41 此句以下经文,旧译皆失(唯唐译较佳),如魏译&我说真如法体是如实者,亦是分别&,此句即不见於梵本,亦未合经义(经义说真如为相,非是实体)。唐译&为众生得安乐,故而演说法&,亦误解经义。
  本段所言,即大中观法义,笔者自信所译甚为慎重,希读者亦能郑重。
  42 旧译为&意&,今改译。唯於说&八七六识&时,仍依旧译,译为&心意意识&。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第二章 《集三万六千一切法品》(1)
  二.集三万六千一切法品
  (Sattrimsatsahasrasarvadharmasamuccaya)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彼曾游一切佛土,与诸大菩萨,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什转身向佛,曲躬恭敬而以偈颂赞佛言&&
  1 佛以智悲视世间 彼实犹如虚空花
  不可说其生或灭 故不能说有或无
  2 佛以智悲视世法 彼实犹如幻想物
  以其离於识智者[注1] 故不能说有或无
  3 佛以智悲视世间 彼实犹如一梦境
  不可说其断或常 故不能说有或无
  4 法身自性如梦幻 於此云何作赞誉
  不持为有即赞礼 亦不持为无自性
  5 现而不可见之法 以其超越识与境
  牟尼超越尘境法 於彼何能作毁誉
  6 佛以智悲离形色 且证人法二无我
  由是常恒佛清净 离烦恼〔障〕所知〔障〕
  7 佛非灭於涅内 亦非住於涅中
  能觉所觉二都离 亦复离於有非有
  8 若人如是见牟尼 寂静远离於
  其人今世与後世 缚取清净而无垢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以如是偈颂赞佛已,即向佛自说名字&&
  9 世尊我名为大慧 我能善赞颂大乘
  愿问一百八句义 於此辩才佛无上
  10 尔时最胜世间解 於闻彼之问请後
  即普观於诸会众 向彼善逝子作说&&
  11 汝等胜利王诸子 今我恣汝所欲问
  我当为汝作开示 於内自证中作答
  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蒙世尊许问,即顶足而问言
  12 云何虚妄计度净 彼又从何而生起
  云何能知於迷乱 彼又实从何处来
  13 云何刹土与化现 云何有相有外道
  云何离识境次第[注2] 云何而有诸佛子
  14 何处得为解脱道 其谁受缚谁能解
  云何禅定心境界 从何处而有三乘
  15 云何而为因缘生 云何为其果与因
  云何而有彼二法 彼究竟从何处生
  16 云何而为无色定 云何而为灭尽定
  云何而为灭想定 云何由此而得觉
  17 云何生起诸所作 行於何处持其身
  云何为缘云何见 云何而得入道地
  18 其谁能破此三有 云何为身云何住
  其持续从何处起 诸佛子从何处生
  19 其谁能获得神通. 得自在得三摩地
  云何而得三昧心 胜利象王祈告我
  20 云何而为彼藏识 云何而为污染意[注3]
  云何可见世间生 可见云何而得灭
  21 云何种性非种性 於义云何说唯心
  於义云何建立相 云何教法说无我
  22 云何而说无有情 何者随顺世间法
  云何而能除常见 云何而能除断见
  23 云何佛与诸外道 於显现中无分别
  告我云何尼夜耶[注4] 既能兴起将如何
  24 云何而为空性义 云何灭而知
  云何而为彼胎藏 云何世间能不动
  25 云何世间如幻想 如梦如乾闼婆城
  如阳焰如水中月 唯愿告我祈告我
  26 云何而为七觉支[注5] 云何而为菩提分[注6]
  云何国土有动乱[注7] 云何生起成有见
  27 云何离生灭世间 云何其似空花起
  世尊云何而得知 云何知而离名相
  28 云何不属於分别 云何彼即如虚空
  真如几种心几重 波罗蜜多实有几
  29 云何而有地次第 离识之境复如何
  云何而有二无我 云何而得所知净
  30 非识智有几多种[注] 修学教诲有几种
  所生有情有几种[注9] 云何金宝摩尼种
  31 由谁而有诸语言 云何有情成差别
  云何而有种种明 由谁於彼作显示
  32 几种偈颂几种韵 长行亦复有几种
  於中说有几种理 复有几种诠释义
  33 饮食实有几多种 云何爱欲得生起
  云何而为转轮王 云何王者与邦主
  34 王者如何护其国[注10] 诸天复有多少聚
  云何而有诸土地 云何而有日月星
  35 持明实有几多种[注11] 有几多种瑜伽者
  实有几多种 有几多种阿^梨
  36 如来实有几多种 有几多种佛本生
  摩罗实有几多种 有几多种异端众
  37 自性实有几多种 心有几多种差别
  云何唯施设假名 唯愿告我善说者
  38 云何天际有风云 云何忆念与识智[注12]
  云何林树与藤萝 祈请告我三界主
  39 云何马象鹿受捕 云何而有卑愚者
  佛为心之调御者 祈请告我愿告我
  40 云何而说为六时 云何而有一阐提
  告我彼等云何生 男女以及雌雄人
  41 云何观修有逆退 云何行者得进境
  瑜伽观修有几种 云何行者能安住
  42 有情生於诸趣中 云何而有异形相
  云何能积聚 如虚空者祈告栽
  43 云何而为释迦种 云何生为甘蔗王[注13]
  云何而为苦行仙 彼所教者实为何
  44 云何佛周遍显现 云何菩萨众环绕
  彼等既有种种形 亦复异名种种类
  45 云何而不食诸肉 云何食肉须禁戒
  云何生出食肉类 云何而为肉食者
  46 云何土地日月形 或似莲花或须弥
  或如e宇如狮子 尚祈世尊能告我
  47 云何而有诸土地 形如覆盖帝释网
  或如帝释网侧立 彼由诸珍宝所咸
  48 云何如鼓如琵琶 或如种种花与果
  或如日月而无垢 尚祈世尊能告我
  49 云何而为应化佛[注14] 云何而为异熟佛
  如如智佛复云何 尚祈世尊能告我
  50 云何於彼欲界中 不能成就等正觉
  告我云何离爱欲 色究竟天中解脱
  51 灭度之後谁持教 导师更住世几时
  能传多久远 〔尚祈世尊能告我〕
  52 告我究有几种理 复有几种外道见
  云何而为诸戒律 云何而成为比丘
  53 云何而为转依境 云何而为无相境
  於彼声闻与缘觉 以及於彼诸菩萨
  54 世间神通力由谁 云何而为出世间
  云何得住心七地 唯愿世尊能告我
  55 僧众实有几多种 云何而竟起异诤
  为有情众说医方 此实云何祈告我
  56 世尊云何如是说 迦叶拘留孙是我
  拘那含牟尼是我 告我云何大牟尼
  57 有情无我云何说 云何而说断与常
  云何不於一切处 但只宣说是唯心
  58 云何而为男女林 云何诃子余甘子[注15]
  云何而有鸡罗娑[注16] 轮围山及金刚山
  59 云何於彼诸山中 种种杂宝为严饰
  满住仙人乾闼婆 唯愿告我祈告我
  60 大雄佛陀正遍知[注17] 闻问大乘微妙法
  且问诸佛最胜心[注18] 〔即以偈颂而作答〕
  61 善哉善哉汝大智 善哉善哉汝大慧
  汝且谛听善谛听 我当次第答汝问
  62 须知生以及不生 涅空性与
  是皆悉为无自性 诸佛波罗蜜多子
  63 声闻菩萨与外道 及得无色行诸众[注19]
  须弥巨海与诸山 海岛刹土与土地
  64 日月以及诸星辰 外道天与阿修罗
  解脱自在与神通 禅定以及三摩地
  65 彼灭以及如意足 菩提分以及觉支
  禅定及诸不可量 蕴聚以及来与去
  66 灭受想与出离定 以及世间诸名言
  心与意及识等等 无我以及彼五法
  67 自性分别所分别 能所二见悉云何
  种种乘与诸种藏 金宝摩尼所出生
  68 一阐提以及大种 流转众以及一佛
  智知教以及成就[注20] 有情有以及无有
  69 云何马象鹿受捕 汝且告我实云何
  云何因与喻相应 成一教法实云何
  70 云何而为因与果 迷惑如林而成理
  外世间无但唯心 云何上进无次第
  71 百重无相转依境 汝且告我复告我
  医方明与工巧明 咒术伎艺诸外明
  72 告我云何能测量 须弥诸山及土地
  云何能量彼海洋 云何能量日与月
  73 有情身有几微尘 粗中细各有几何
  诸刹土中几微尘 诸沙漠中有几何
  74 云何一肘与一弓 云何俱卢舍由旬
  兔毫窗尘与虱卵 以及羊毫长几麦
  75 一升半升几粒麦 一斛十斛十万斛
  一亿斛至频婆罗[注21] 如是亦复各几粒
  76 一芥子有几极微 几芥子成一草子
  一豆一铢与一钱 於中复有几芥子
  77 此中一两有几钱 复几多两成一斤
  几多斤成一须弥[注22] 此为极大之积聚
  78 佛子云何不问我 云何却又问其余
  声闻缘觉与菩萨 以及佛身几极微
  79 於火焰尖几极微 复於风中几极微
  诸根各各几极微 毛孔眼眉几极微
  80 云何而得广资财 云何而为转轮王
  彼复如何护国土 彼於解脱实云何
  81 云何长行与韵句 云何情欲甚广大
  云何种种饮与食 云何而为男女林
  82 何处而为佥刚山 告我何处实何处
  彼其如幻复如梦 抑如渴鹿钟爱地
  83 云何而有云生起 云何而成诸季节
  云何而为味自性 云何男女阴阳人
  84 云何菩萨与庄严 佛子问我应问我
  云何仙人乾闼婆 严饰彼诸胜妙山
  85 云何而为解脱道 其谁受缚谁能解
  云何寂灭观修境 云何与外道
  86 云何有非有无果 可见世间云何起
  云何诸净诸计度 云何而起诸计度
  87 云何有所作生起 云何而得令转离
  告我云何断诸想 云何而成三摩地
  88 破三有者其为谁 云何其身与其处
  云何教法说无我 云何教随世俗说
  89 汝其问我佛相否 汝其问我无我否
  问藏问正理外道 噫汝胜利王之子
  90 云何常见与断见 云何心得三摩地
  云何言说与智慧 云何戒律与种性
  91 云何理量与诠释 师弟有情诸种性
  饮食虚空智与魔 悉皆说之为施设
  92 云何汝问林与藤 噫汝胜利王之子
  云何问诸土差别 云何问彼苦行仙
  93 汝何种性谁为师 告我胜利王之子
  云何卑陋复云何 於欲界中难证觉
  94 汝问於色究竟天 云何得能入悉地
  世间神通复云何 云何比丘之自性[注23]
  95 汝其问我化生佛 汝亦问我报生佛[注24]
  如如智佛实云何 云何而为彼菩萨
  96 胜利王子汝问我 云何有地无光明
  如琴如鼓复如花 云何而为七地心
  97 汝是等问及余问 是皆依相而作问
  且复远离诸邪见[注25]
  98 我将依证依於教[注26] 为汝细说且谛听
  佛子谛听我所说 佛所列举百八句[注27]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世尊言:云何百八句。
  世尊言&&
  生句非是生句;常句非是常句。[注28]
  相句、无相句;安住与变异句、非安住与非变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非自性句;空句、非空句;断句、非断句;心句、非心句。
  中句、非中句;恒常句、非恒常句;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
  烦恼句、非烦恼句;爱欲句、非爱欲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善巧句、非善巧句;清净句、非清净句;相应句、非相应句;譬喻句、非譬喻句。
  弟子句、非弟子句;导师句、非导师句;种姓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无相句、非无相句;愿句、非愿句。
  三轮句、非三轮句;形色句、非形色句:有无句、非有无句;二俱句、非二俱句;自证圣智句、非自证圣智句;现世间法乐句、非现世间法乐句。
  刹土句、非刹土句;微尘句、非微尘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大种句、非大种句;算数句、非算数句。
  神通句、非神通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云句;工巧句、非工巧句;风句、非风句;地句、非地句;思议句、非思议句[注29];施设句、非施设句;自性句、非自性句;蕴句、非蕴句;有情句、非有情句;认知句、非认知句;涅句、非涅句;所知句、非所知句;外道句、非外道句;乱句、非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阳焰句、非阳焰句;影像句、非影像句;旋火轮句、非旋火轮句;乾闼婆城句、非乾闼婆城句;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邪见句、非邪见句;波罗蜜多句、非波罗蜜多句;戒句、非戒句。
  日月星辰句、非日月星辰句;谛句、非谛句;果句、非果句;灭句、非灭句;灭起句、非灭起句;医治句、非医治句。
  体句、非体句;支分句、非支分句;明句、非明句;禅定句、非禅定句;颠倒句、非颠倒句;现见句、非现见句;守护句、非守护句;种族句、非种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国句、非王国句:摄受句、非摄受句;财宝句、非财宝句;记句、非记句。
  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男女阴阳人句、非男女阴阳人句;味句、非味句;作句、非作句;身句、非身句;邪计句、非邪计句;动句、非动句;根官句、非根官句。
  有为句、非有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四天王天句[注30]、非四天王天句;季节句、非季节句;茂林句、非茂林句;藤萝句、非藤萝句;种种句、非种种句;说教句、非说教句;律制句、非律制句;比丘句、非比丘句;住持句、非住持句;文字句、非文字句。
  此即百八句,过去诸佛所说。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世尊言:大慧,诸识有两种生住灭,非外道〔臆度〕所能知。
  此谓相续灭(prabandha-nirodha)与相灭(laksana-nirodha)。诸识生起亦知有此两种,相续生与相生:於住时亦两种,一为相续住,一为相住。
  诸识有三种相:一者、转相(pravrtti-laksana);二者、业相(karma-laksana);三者、赋性相(jati-laksana)[注31]。
  大慧,诸识说有八种,依其功用则分别为两类[注32],现识(kh yativijnana)及分别事识(vastuprativikalpavijnana)。大慧,譬如明镜现诸形色,现识亦如是而现外境。大慧,现识与分别事识二者无异,相互为缘。是故大慧,现识以不可思议薰变为因而起变现功用(acintyavasanaparinamahetuka);而大慧,分别事识则以无始以来由戏论而致之习气为因,起分别外境功用。
  复次,大慧,一切根识灭(indriya-vijnana),即藏识[注33]虚妄分别种种习气灭,此即所谓识之相灭。
  复次,大慧,於智中相续灭者,即谓〔识之〕所依灭、所缘灭。所依者,即指无始以来由戏论而致之习气,所缘者,即指识所见所分别之外境。故此无他,但唯心而已。
  大慧,此如泥团与微尘,非异非不异。复次,此如金与金饰。大慧,若泥团有异於微尘,则泥团当不由微尘而成,以泥团实由微尘成,故说泥团与微尘非异。然而,若泥团与微尘非不异,则泥团与微尘当无区别。
  是故,大慧,若转识有异於藏识,则即於实相中藏识亦不成转识因:若二者不异,则转识灭即是藏识灭,然而实相则实不灭。是故,大慧,所谓灭者,非藏识赋性相灭[注34],但业相识灭。若赋性相灭,藏识亦灭;若藏识亦灭,此即无异於外道断见所说。
  大慧,有等外道论言,对外境之取着若灭,则识相续灭。於识相续灭时,无始以来之相续即灭。大慧须知,彼外道由作因(karana)建立相续,彼不说眼识依形色与光明和合而生,唯别说其因,如胜性(pradhana)、士夫(purusa)[注35]、自在天(isara)、时(kala)、极微(anu)等。
  复次,大慧,此有七种自性(svabhava)&&
  集自性(samudaya-svabhava);诸有自性(bhava- svabhava);相自性(laksana-svabhava);大种自性 (mahabhuta-svabhava);因自性(hetu-svabhava);缘自性(pratyaya-svabhava);成自性(nispatti-svabhava)。
  复次,大慧,此有七种第一义(paramartha胜义)&&
  心境界(citta-gocara);智境界(jnana-gocara);般若境界(prajna-gocara);二取见境界(drstidvaya-gocara);离二取见境界(drstidvayatikranta-gocara);超子地境界(sutabhumyanukrama-na-gocara);如来内自证境界(tathagatasya-pratyatmagati-gocara)[注36]。
  大慧,此即成就过去、现在、未来诸如来应正等觉之自性、第一义与体性[注37]。由是以慧眼入有法共相与自相而成建立,成就世间出世间诸法。此建立不与外道所持邪见相同。
  大慧,何谓外道所持邪见耶?彼等不认知所谓外境者,实为心之虚妄自分别;彼等复不解诸识自性无非为心显现,实为浅心凡愚之辈。故彼持有、无二见,而不知此实〔一为〕自性,〔一为〕第一义。
  复次,大慧,我说教法,说灭由三界具分别而起之苦;说无明、爱、业及诸缘灭;说认知外境如幻,但为心自显现。
  大慧,有等与,遍计由无种而起事物,故说物体为因果现[注38],而住於时中,由是蕴、处、界於因中生起而成相续,有已还灭。大慧,彼等对於相续、对於作用、对於生、对於灭、对於有、对於涅、对於道、对於业、对於果、对於真实,皆持断灭见(vinasa-uccheda)。所以者何?彼等因未洞悉诸法根本,故未能现观故。此如片片破裂之瓶,更不成瓶之用,又如烧焦种子,不能发芽。即然如此,大慧,彼等视为实体之蕴处界,实未尝中断其变异。彼等之见地,实未知对一器世间之所见实源於自心变现,唯是虚妄分别。
  复次,大慧,若法由无中生起,诸识但由彼三缘和合为因而生[注39],是则应见非有之法,如龟生毛、如沙出油。是故其宗见实不能成,彼於虚无中已坏,且大慧,彼等所行所作及其所说之因,悉皆无用,其所说之有与非有,亦无义理。
  大慧,於彼诤论三缘和合时,彼依於因果,由是有过去、现在、未来,及有非有,以其住於彼抉择地 (tarkabhumi)[注40],其决定即依其理教(yuktagama)[注41],如是彼即生邪智忆念(smrti)[注42]。由是大慧,浅心凡愚者受邪见毒,乃说此由无明而致之颠倒思维,即一切智所说。
  复次,大慧,复有婆罗门与沙门,认知自心之外世间,自无始以来,由分别与戏论而成为现;知此世间无自性且复无生,如云、如旋火轮、如乾闼婆城、如幻、如阳焰、如水中月、如梦;此自心离分别与因缘、离说、离言诠相(laksyalaksana);知身及资具并所住处,一切皆是藏识境界,超越能所。如是无妄想境界从自心觉,更不与生住灭相应。
  诸菩萨摩诃萨,大慧,如是思维,恒住不舍,不久当得生死涅二种平等。其所行,大慧,当依大悲方便无功用行,观一切有情自性如幻如影,非由缘生[注43]。超越能所差别,证知离心即无所得。以依离缘起故,得次第入别别菩萨地,住别别三摩地境界,且由信功德,解三界唯心,由是能入如幻三摩地(mayopamasamadhi)。
  菩萨以见唯心故,得入无相道,由是而住波罗蜜多,且能任持,离作者与业及修学,入依於如来身(Tathagatakaya),如如变化之金刚喻定 (vajravimbopamasamadhi)。
  以成就转依故,大慧,彼等即能渐次现证如来身,具力、神通、自在、慈、悲、方便以为庄严,入诸佛刹土,入诸外道殿堂[注44],超越心意意识(citta-mano-manovijnana)。
  是故,大慧,彼菩萨摩诃萨欲随逐如来身而现证,当於唯心义中观修,离蕴、处、界、心念、因缘、业行、修学与生住灭等诸分别、诸虚妄戏论。
  三有实缘无始以来虚妄分别习气与戏论而现,观无相无生佛地境界,即能通达自证圣法、即能无功用而得心自在,如摩尼宝能成种种色,即能随宜变化,入诸有情微细心中。以坚信唯心义故,即能於佛道中渐升诸地。
  是故,大慧,诸菩萨摩诃萨应於自证中善为修学[注45]。
  尔时大慧白佛言:唯愿世尊为我说心、意、意识、五法、〔三〕自性、诸相等微妙法门。此是诸菩萨摩诃萨之所修学;此远离由心外别立余法以认知世间之心境界[注46];此尽破由语言与戏论所施设之所谓真实,故为诸佛教法心要。唯愿为楞伽城摩罗耶山中诸菩萨说,说诸如来之法身境界,说藏识大海及其波浪。
  时世尊即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
  由四种缘,眼识生起。何者为四?一者、取着外境而不知由於自心;二者、由无始以来戏论与邪见所积集之习气,令执持色;三者、识之本性(vijnana-prakrti-svabhavata);四者、渴望见种种色相。
  有此四种缘,藏识喻如洪水,转识即生波浪。余〔识〕亦如眼识。於诸根微尘毛孔中,诸识或顿生,如明镜现诸影像;或渐生,如风吹海水。
  大慧,心海波浪亦复如是,无间受外境风吹,因、所作、相,相互为缘不断,业识与根本识由是互相缠缚而不能脱,不能了知色自性,大慧,五识聚即如是起用。与五识俱者有所谓意识,外境於焉即受了别,由分别而成相,於是转起色身[注47]。然而意识与余识不知彼此相互为缘,故於分别即起执着,此分别实为自心之投影。如是,诸识於极密切联系上起功用,由分别而显现为外境。
  以诸识如是起用故,於行者入等至(samapatti)境界时,不觉知微细习气於中运作,由是以为灭诸识入寂止境。然而诸识实未灭,以习气种子未灭,故诸识依旧,所谓灭者,实为彼已不复执持之外境更不起用。
  如是,大慧,此藏识微细行,除如来与住地菩萨,其实难知。二乘及外道,彼作观修,即使依於其修定之力及智,亦不能辨别。唯有藉其智力而能了知菩萨诸地相、於句义能得决定、且於诸佛刹土培植福德资粮者,始能无碍而知,由是彼得远离分别与戏论,此〔分别与戏论〕由自心〔变现〕之外境而起。彼隐居山林而专作观修,无论上、中、下,唯有於外境分别中能现观自心流注,得住无边刹土受诸佛灌顶,现证自在、力、神通与三昧者,诸善知识及诸佛环绕,大慧,彼始能知心、意、意识,此即以心为自性之外境分别力。彼等即能越过由业、爱、无明所成之生死海,大意,行人故须依善知识与诸佛之教而作观修修学。
  1 即世间智。
  2 nirabhasa,唐译&无影&,魏译&寂静&。字根abhasa,指&无而为有&之境界,故唐译为&影&。若直译,即指离心识观感(无影像),故译为&离识境&,俾合本经主旨。
  3 manovijnana即末那识,於旧译,译为&意&(有时又译为&意识&)。
  4 Nyaya ,为足目(Aksapada)所创之正理学派。此句在唐译为&何故当来世,种种诸异部&(魏译略同),实误。此非说&当来世&有正理学派兴起,实问彼前途如何。
  5 原文&觉支&(bodhyangani),应专指七觉支。
  6 原文bodhipaksa。
  7 指心动乱。释迦常以国土喻心。
  8 梵文jnana,本经用此词时,与般若(prajna)有别。般若专指佛智境, jnana则有时指佛智,有时指菩萨证智,故姑且暂译为&非识智&。
  9 梵文sattva-akara。
  10 原文谓&王者如何守护其所有(bhava)&,今意译。
  11 梵vidya-sthana,直译为&住於明〔处〕&,此&明〔处〕&即指智境,故今译为&持明&(vidya-dhara)。铃木译此处则译此句为&解脱实有几多种&(How many kinds of emancipation are there?)。见铃木译,页25。
  12 梵文medha,指对世间学术之理解力,此即识智(亦可译为&世智&)。今为突显本经所说智与识之关系,故译为&识智&。
  13 梵文Iksvaku。
  14 Nirmanika-Buddha,此处与与常用之Nirmana-Buddha不同,强调其生起。故下来对报身佛亦称为异熟佛(Buddha-Vipakaja),此即强调其由异熟心 (报生心)生起。于法身佛则称为如如智佛(Tathatajnana-Buddha),亦强调其为智生身(身智界三无分别之身)。
  15 karitaki旧译&诃梨&(诃梨勒),即诃子。Amali旧译&庵摩罗&(阿摩勒),即余甘子。
  16 kailasa旧译&鸡罗娑&、&开拉沙&,为山五峰之一。山上有湖,流出而成沙拉忧河(Sarayu),环抱无斗城(Ayodhya)而入恒河,故风景优美无比。此与下轮围山(Cakravada)、金刚山(Vajrasamhanana)成一刚柔对比。
  17 梵文Mahadeva,直译为&大王&或&天王&。今依旧译。
  18 此处&心&,梵文为hrdaya,指心要、心髓、体性等。
  19 arupya-carin,此如求生无色天之禅修者。
  20 梵文jnama-jneyah-gamam,即智(jnana)、所知(jneya,识境)及教法 (gama)三者。
  21 颂中量名,依唐译及魏译。prastha升;drona斛;kharya十斛;laksa十万斛(魏译百万斛);koti一亿斛(唐译千亿斛);vimvana频婆罗,意为十兆斛。此中一百万为一亿;十亿为兆。
  22 颂中重量名词依唐译与魏译。anu极微;sarsapa芥子;raksika草子;masa豆;dharana铢;masaka(旧译缺,今姑译为钱);karsa两;pala斤;Sumeru须弥。
  23 铃木本此处误译,把&色究竟天&句拼入前颂,并将&云何得能入悉地& (siddhanto hyakanisthesu&&katham)句误为&云何汝问我理量&(What do you ask me about reasoning?)。见铃木译,页31。
  24 此处名相与大慧所问者不同。Nairmankabuddha,姑译为&化生佛&; Vipakasthabuddha,姑译为&报生佛&。
  25 此颂及前94颂,皆只三句。
  26 &证&为意译,原文为&成就&(sidhanta)。
  27 &句&(pada),原意为足印,引伸为&住&,故所列举百八句,即为佛所曾住之境界,然此非佛所住,以足印为喻,即知其虽曾住而实已离。
  28 此二句与下来诸相对句结构不同。
  29 思议,梵文cintya;旧译则译为&心&,即把cintya与citta混淆。
  30 kanistha,意为最低,故应指四天王天。唯旧译则译为色究竟天(akanistha)。
  31 唐译为&真相&;魏译为&智相&。梵Jati意为体性、赋性,尤指相应於相碍缘起而成之特性(如此世间人有五官等)。故此处改译为&赋性相&,即指仍持其相碍特性之识相。
  32 刘宋译作三类:&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与魏译及唐译不同。(参见第十品注8)
  33 梵文为alayavijnana,即阿赖耶识,今皆沿旧译例,译为藏识。
  34 此处梵文为alaya,仍应指阿赖耶识。阿赖耶与阿赖耶识二者原有分别:所谓&阿赖耶赋性相&,实为转起阿赖耶识之因,非此处所说。故今译为藏识赋性相。
  35 士夫(purusa),即相当於灵魂或神我。
  36 此同魏译与刘宋译。唐译无&般若境界&,於第六,别立一&如来所行&。此中&般若境界&,魏译为&慧境界&,实指对识境实相之认知。
  37 旧译三词连贯成一名相:&自性第一义心&,实可商榷。此中hrdaya,旧译为&心&,然此词实指精神领域之本质,故姑译为&体性&。参注92。
  38 此即谓物体由因缘结合而成为果,於是成物而显现。
  39 此即指上来所说之无种、因果现、时为三缘。此据传为胜论师之说,所谓三缘,即彼等基本概念(句义)。
  40 唐译为&觉想地&,魏译&觉观地&(刘宋译同唐译)。
  41 此中yuktya为&理&,即因明学上之法则;agama为&教&,即教法。理由教法决定,故教法即为因明学中之&心学&(认识),理即为因明学中之&量学&。於诤论时立量,此量实依教法而成立,故即是 yuktyagama,今依唐译,译为&理教&。魏译及刘宋译皆未译此词。
  42 此指观修时之座後忆念,即是行持。详见诸论所说。
  43 唐译&从缘而起&,误。魏译及刘宋译则不误。非由缘生者,即非如缘起法所云,由缘起而成为有。然此亦非谓&缘生是故性空&,以其已说为实非缘生故。&非缘生&始说为空,即须超越缘起。
  44 梵文tirthya-ayatana-upagata,此句唐译未译,魏意译为&入一切众生所乐&,刘宋连上句译为&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此盖於译时有所顾忌。若明本经&智境唯藉识境而成显现&之深义,则当知外道一切识境,亦皆为智境之显现,是故无有分别。
  45 所谓自证,即渐次由认知识境而转为认知智境。此中修学,即是瑜伽行。
  46 此指藏识境界。於本经中,凡说&心&(citta)者,多指藏识。
  47 色身与意生身相对。下来说菩萨意生身,可与此段参阅。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第二章 《集三万六千一切法品》(2)
  尔时世尊重作颂言&&
  99 犹如因风海扬波 动荡而无止息时[注48]
  100 藏识大海常如是 受客境风所鼓动
  故见诸识生动荡 波浪重重即是此
  101 甜青与红等诸色 盐与螺壳乳与蜜
  芳香果实与花朵 以及太阳之光芒
  102 是皆非异非不异 恰如大海与波涛
  由是说彼七识聚 与心和合而相俱
  103 此如种种波动荡 於彼大海水面起
  如是藏识之所生 是即说之为诸识
  104 於彼心意与诸识 由其行相作分别
  然而入者互不离 以其无有能所故
  105 此则犹如海与波 二者实在无差别
  如是说於彼心中 实无诸识别转起
  106 诸业由心而积集 复由彼意作思量
  由意识而咸认知 五识分别成现境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以颂问言&&〕[注49]
  107 如绀青等种种色 实为我等识所现
  尚祈告我大牟尼 诸色云何如海浪
  〔尔时世尊以颂答言&&〕
  108 实无种种颜色相 显现於彼海浪中
  为彼浅智凡夫说 故说心能转诸相
  109 於自心中无所转 以其超越能取故
  此处说为能所取, 犹如说彼海与浪
  110 身与资具及住处 我等识中如是现
  以其如是而被见 与浪转起无差别[注50]
  〔尔时大慧复说颂言&&〕[注51]
  111 於大海上可明见 波涛境界如粼舞
  若言藏识如大海 是则云何不觉知
  〔尔时世尊以颂答言&&〕
  112 凡愚以无智觉故 故喻藏识如大海[注52]
  於中动荡若波涛 即以此相而明喻
  〔尔时大慧复说颂言&&〕
  113 日出普照於世人 此更不分优於劣
  世尊实为世间灯 对於凡愚应实说
  114 既於法中安立彼[注53] 云何却不实在说[注54]
  &尔时世尊以颂答言&&&
  若然我说实在时 於彼心中无实在
  115 如浪立时现於海 如像立时现於镜
  此复犹如於梦境 心立时现於根境[注55]
  116 由於缘不具足故 诸识转起依次第
  意识之用为认知 意则依此作思量
  117 世间自现依五识 於等引境无渐次[注56]
  此则譬如工画师 或可譬如其弟子
  118 彼布色彩而作画 我说此画非是色
  此画亦非即画布 更非作画诸器具
  119 为取悦於诸有情 画由颜色作显现
  由是言说离真实 以真实离文字故
  120 於彼法中建立我 我为行者说真实
  真实即是自证境 离所分别能分别
  121 我以此教诸佛子 此非为彼凡愚说
  所见种种皆如幻 彼等尽为无所有
  122 所授教法有种种 随其因应而变异
  教法若不能相应 是则有如非教法
  123 此如因应於病况 医者授之以药物
  是故佛陀教有情 亦依彼等心量教
  124 此非外道与声闻 心能到达之处所
  导师之所教授者 实为彼之自证处
  复次,大慧,若菩萨欲了知〔落於〕能取所取(grahya-grahaka)之分别境界(vikalpa-gocara),实为自心之所现(svacitta-drsya),当离愦闹、群聚、睡眠等碍;当离外道论著及二乘法:当令彼菩萨摩诃萨通达自心所现分别相。
  复次,大慧,於菩萨摩诃萨依心般若智相(citta- prajna-jnana-laksana),安立住处(vyavasthayam sthitva)时,彼当更修学上圣智三相。
  云何上圣智三相耶?此即&&
  一者、离识境相(nirabhasa-laksana)[注57]。
  二者、一切诸佛本愿力加持相(sarvabuddhasvaprani-dhanadhisthana-laksana)[注58]。
  三者、依圣智趣自证丰目(pratyatmaryajnanagati-laksana)[注59]。
  於此〔三相〕得自在已,行者当舍喻为跛驴之心、般若、智,入菩萨第八地,更修上圣智三相。
  大慧,离识境相者,须於二乘及外道一切法得究竟自在,方能生起;一切诸佛本愿力加持相者,由一切诸佛之誓句而生起[注60];依圣智趣自证相者,由菩萨离一切法相,现证观世间一切法如幻之三摩地身,复趣入佛地,从而生起。大慧,此即三重圣境。依此三者,圣者得入自证境界[注61]。以此之故,大慧,汝须修养上圣智三种相。[注62]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会中诸菩萨心之所念,承诸佛加持力,乃以圣智真实中之差别问世尊言:唯愿世尊告我,依百八句义,於圣智真实中作差别之法门。如来应正等觉,为诸菩萨摩诃萨堕入自相共相以观诸法者,说辨别遍计自性义。菩萨通达辨别(prativibhaga-viddhena)遍计自性义,由是即能净治而入二无我,照明菩萨诸地;复能超越二乘与外道之寂止乐,入如来法身,此即不可思议如来行与〔如来〕界,且得令五法〔三〕自性不起[注63]。此即谓彼等能得与般若(prajna)、智(jnana)相成之法,复能入如幻境界,至诸佛刹土,至兜率天宫,且住於色究竟天,成如来身。
  世尊告言:大慧,有一类外道,溺於无有,依彼见地,断言一切法自性随因坏灭而无有,即以此分别见而谓兔角无有,彼等乃说一切法无有如兔角。复次,大慧,又有一类外道,见大种、求那、极微、实境(dravya)、形与位等诸法差别有,故执着於兔无有角而牛有角。
  是故大慧,彼等堕入二见而不能了达唯心,彼等欲分别自心〔所成〕之外境。大慧,身及资具,与所住处,实唯分别而成为有。
  兔角非是非非是(na-asty-asty-vinivittam),故对此不应分别。由是大慧,於一切法,可准而知其非有非非有,於彼不应作分别。
  复次,大慧,离於有与非有者,更不作兔无角想,以相对故,彼不想兔无角;亦不作牛有角想,以观察牛角,至极微亦不可得,故无究竟实法。如是即圣智现证境界,离有与无。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世尊言:非如是耶,世尊,若见不依分别而起之相[注64],於是比度,以不生分别而说〔兔角)为无。
  世尊言:非是,大慧,〔角〕不以不生起分别即成为无有。何以故?以有角想即有分别故。依於角想,大慧,分别即生。由分别与角想之相依,大慧,即以其相依而远离异不异(anyananya),故说兔角为无有,非由相对〔牛角〕故。大慧,若分别异於兔角〔想〕者,则当不由角为量而成分别;若说不异,则分别实由角为量而成[注65]。
  分析极微而观察,无角〔实体〕可得,如是角之概念即为非理[注66],故彼等〔牛角与兔角〕皆为无有,更何须说〔兔角〕为无耶。是故大慧,相对於牛而说兔无角之理不成,於此更不应作分别。大慧,外道持有无二见,由角之理即知其不可得。
  大慧,复有一种外道持邪见,彼执着於色、因、数等,不善知虚空之自性,见虚空与色相离,遂於彼等之相离而存在起分别。然而大慧,空即是色,复次大慧,由於空入於色内,是故色即是空。以建立能持(adhara)所持(adheya)故,大慧,始说二者相差别,成空与色,大慧,於大种转起〔情器世间〕时,实彼此相异,不住於虚空,虚空於彼等实为无有。兔角亦然如是,大慧,彼相对於牛角而成无有,然而大慧,分析牛角至极微,复分析极微而至无物可成极微想,是则尚有何物可由相对而成为无耶?余法亦尔,故由相对立量,不能持之为正量。[注67]
  尔时世尊复说与大慧言:菩萨摩诃萨,大慧,须离兔角与牛角、色与空等分别想。如是,大慧,汝与诸菩萨当思维自心所现分别之自性,则当入诸菩萨地,宣说彼等於自心显现中之观修法。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125 所见世间实非有 诸法心生故可见
  身与资具及住处 皆为藏识之显现
  126 心与意以及意识 三自性以及五法
  二种无我及清净 即诸导师之所说
  127 譬如长短等诸法 唯由相对而咸有
  若说为有实非有 若说非有实为有
  128 分析而至於极微 实无色法可分别
  所能建立但唯心 此恶见者所不信
  129 此非理量之境界 亦非声闻之境界
  此为悲悯者所说 佛内自证之法门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为净自心现流而问佛言:世尊,云何清净自心现流?此清净为渐(krama)为顿 (yugapat)耶?
  世尊答言:自心现流渐净非顿,大慧,此如庵摩罗果渐熟非顿,净自心现流有情众亦复如是,渐而非顿。大慧,此如陶师造器,渐而非顿,大慧,如来清净有情众亦如是,渐而非顿;大慧,此如大地生诸草木,渐生非顿,大慧,有情由如来清净亦复如是,渐而非顿;大慧,此如学习剧艺、舞蹈、歌唱、音乐、琵琶、书画等伎艺,渐成熟而非顿,大慧,如来清净一切有情亦复如是,渐而非顿。
  大慧,譬如明镜无分别顿现形象,大慧,如来清净一切有情亦复如是,无分别顿入无相境界;大慧,譬如日月以光华顿照一切色法,大慧,如来令一切有情离颠倒见所成习气,彼由此〔习气〕而接受心现之外境;大慧,亦复如是,顿向一切有情示现不可思议佛智境界;譬如藏识顿现自心所见之身、资具、住处境,大慧,等流佛(Nisyanda-Buddha)亦复如是,顿成熟有情内心,安置彼於色究竟天宫殿,作种种修学;大慧,譬如法身佛以光辉照耀而顿成等流化身佛,大慧,亦复如是,自证圣智顿时照耀,离有无见。
  复次,大慧,云何为法性等流佛[注68]所教?一切法由自相共相而被认知,以其与习气因缘相对待,即不知其为自心所现之外境,由是而成聚集,由分别相而成量,於是即有各种非真实,类如种种情器,如幻生起,分别似真实而成为有。更者,大慧,遍计自性(parikalpita-svabhava)[注69]由执着依他自性(paratantra-svabhava)而转起[注70],今设喻以明之,譬如幻师依草木瓦石而幻变,现有情与色像,各具自相色身,相异而可分别。如是变现,大慧,实无本质。与此相似,大慧,依於依他自性,由是遍计自性即依分别心而取种种差别相。以此别别显现皆是遍计,且依附於习气,大慧,直至计度未除,皆须了知遍计自性之所由成。大慧,此即法性等流佛所教。
  复次,大慧,法性佛之所行,则为建立超越心自性相之内自证境界。大慧,如化化身佛[注71]建立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等持、心、般若、智,以及通达蕴、处、界种种形色,解脱诸识分别相与所行[注72]。故佛之所说,遮外道见,超越形色。
  复次,大慧,法性佛绝对离诸缘,於所作、感官、计量等皆一切无事,非是凡愚、声闻与外道境界,以彼等恒执一自我故。是故,大慧,於此殊胜性相汝须修学,从而得内自证。於认离自心外境为真实之见地,汝当舍离。
  更者,大慧,声闻有两种差别相,说为:内自证殊胜相(pratyatmaryahigamavisesalaksana)、分别执着自性相(bhavaikalpa-svabhavabhinivesalaksana)。云何声闻内自证殊胜相?谓行者证空、无我、苦、无常诸谛境界,由是离欲寂息,得心住一境;谓行者已灭蕴、处、界、自〔相〕、共相等一切外法义〔概念〕;谓行者得如实现观。既入心一境性,於是声闻得住於殊胜自证法乐,此即是禅定解脱(vimoksa)、三摩地道与果、等至救渡(vimukti)。然而於中仍未除习气,且未离不可思议变易生死(vasana-acintya-parinati-cyuti)。如是,大慧,即声闻内自证殊胜境界。菩萨摩诃萨,大慧,於得此声闻所证之殊胜法乐自证已,不自享寂灭乐(nirodha-sukha)、等至乐(samapatti-sukha),悲悯有情,住於本愿。大慧,菩萨须自决定,不应致力於声闻所得之内自证殊胜法乐境界。
  大慧,云何执着由分别而起之自性〔相〕?若有人知大种功德如青、黄、暖、湿、动、坚等法,非由作者〔所造〕而生,然彼仍依教理计量,执其自〔相〕共相义,大慧,菩萨於此须应舍离而安住於法无我,遣除人我恶见。菩萨须於诸地道上渐次而进。此即声闻众由分别有境而起之自性执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世尊言:依世尊教,所谓常不可思议[注73],即自证殊胜境,为第一义谛。今者,外道所说之作者,岂非亦为常不可思议耶?
  世尊答言:非是,大慧,外道所说作因(karana)为常不可思议,然此实不能成立,所以者何?大慧,外道所执之常不可思议,非依於因之自性相(hetu-svalaksana)故。大慧,若此常不可思议非依於因之自性相,云何得以成立耶?复次,若所说为常不可思议者依於因之自性相,以此因之自性相常依於作因,故不得成常不可思议。
  然而,大慧,我之第一义谛为常不可思议,则以其既依於因之自性相,且超越有无故。以其为自证殊胜境界,故有其性相;以此〔性相〕为第一义谛因,是即有因;以其无事於有与无,故非作者;以其与虚空、涅、寂灭同类(drstanta-sadharmya),是故为常。[注74]
  是故,大慧,诸如来之常不可思议,不同外道之常不可思议,其为诸如来内自证圣智之如如(tathata)。以是之故,大慧,菩萨摩诃萨须当修学,由圣智入此常不可思议自证〔第一义〕谛。
  更者,大慧,外道之常不可思议不可说常为其性相,以其已用无常为因(hetu)故[注75]。彼以为常者,实不为常,以其不能由自力而成(svakrta)性相。大慧,外道说常不可思议为常,实以见所作诸法无常,由是依比量知(anumana-buddhi)成为常,大慧,若此,我亦可依同理而说彼之常为非理,以所作诸法无常实由於彼等有已还无[注76]。复次,大慧,若外道之常不可思议依於因之自相,以此因自相非有,〔故彼之常不可思议实〕如同兔角〔而非有〕;且大慧,彼之常不可思议无非为名言分别,大慧,此即外道之所以为虚妄。
  所以者何?大慧,仅依名言分别即如兔角,以其为无因之自性相故。大慧,我之常不可思议实为常者,以其以自证殊胜境界为因故[注77],以其无事於作者之有非有故。此常,非由量之推度而来,非基於有非有、常非常等外加义。
  若常不可思议,由於思维〔外法〕无有,由於思维外法之常性[注78]而成为常,则我可说此种常不可思议,实为外道不知自因性相,彼等在内自证圣智境界之外,大慧,其所说法,无关宏旨。
  更者,大慧,畏由生死(samsara)分别而起诸苦者,欲求涅(nirvana),不知生死与涅实无差别,由是以见诸法非真实故,遂遍计根境於未来际断灭,由是而成涅〔境界〕。彼等不知,大慧,涅实为由内自证境界而令藏识转。
  是故,大慧,彼愚人说三乘(yanatraya-vadin)而不说无相之唯心境界,大慧,此所以彼不知三时如来之教法,外境即唯自心,由是取着有外境为心所见,大慧,彼等故常生死轮转。
  更者,大慧,依三时如来教法,一切法无生。何以故?无有实性,唯自心显现。大慧,以其非是有生,亦非是非有生,是故无生。大慧,一切法如兔角、如马角、如驴角、如驼角,然而凡愚浅智者以其虚妄遍计,於自性作分别,由是亦说一切法无生。一切法之自性相〔实为〕无生,大慧,此是内自证圣智趣境(pratyatma-atrya-jnana-gati-gocara),非凡愚浅智者之二取分别境自性。身、资具、住处等自性相,於凡愚见藏识为二取性相时转起,彼等堕入有法之二见而认取生住灭,故一切法生,唯由分别而为有与非有。是故,大慧,汝须於此中修学。
  复次,大慧,此有五种性(gotra),各具其自现观(abhisamaya)。是为&&
  一者、声闻乘现观种性(Sravakayanabhisamaya-gotra)[注79]。
  二者、缘觉乘现观种性(Pratyekabuddhayanabhisamaya-gotra)。
  三者、如来乘现观种性(Tathagatayanabhisamaya-gotra)。
  四者、不定种性(Aniyata-ekatara-gotra)[注80]。
  五者、无种性(Agotra)[注81]。
  大慧,云何<
&精彩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如侵犯到原作者的相关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工信部ICP备案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邮箱格式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