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程设置理论案例对新闻工作者的启示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文心雕龙.知音》篇对传播工作的启示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知音》是《文心雕龙》研究文学鉴赏的专篇,总结了文学鉴赏规律,阐述了文学批评原则,介绍了文学审美方法,同时还特别强调读者接受问题。本文试图从这个方面发掘作品独特的审美意义,阐述对传播工作带来的启示。这对于进入读图时代、在传播过程中利用文化传播开展文学审美活动,克服现代社会的弊端,抵制贫乏与平庸,远离轻浮与虚无,完善自我,美化人生,重建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论文网 /8/view-1071074.htm  关键词文学审美 读者接受 知音 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      无论是就文学活动的功能属性还是其存在系统而言,读者也就是文学作品的接受与消费主体都有其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和研究价值。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等古训可知,中国古代文论已注意到作品的多义性和读者的因素。刘勰特别看重语言传播的巨大力量:“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作为我国第一部自成体系的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不仅注意到了作品的多义性、读者的作用,而且在《知音》篇中已从接受实际和理论层面上论述了自己的读者意识,怎样才能使作品更有利于受众的接受,使文章作品更好地被理解传播。“知音”这个概念由来已久,原本是指对音乐鉴赏的高度契合,后来转变为对作品的鉴赏。《知音》以叹语开篇,接着以实例说明知音之难,并将这些典型归纳成三种,亦即: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由于这些原因,在阅读时无法客观见知作品的优点,反而从各个方面加以贬抑,从而产生沟通的障碍,对于交流的困境以及交流障碍的思考,《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已有深刻的认识。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审视《文心雕龙?知音》篇读者意识,试着剖析其传播观念在中国传播史上的独特价值。      1 音实难知:通过“议程设置”培养“知音”      “音实难知”是从读者受众的角度出发谈起的。“音实难知”的原因是由于鉴赏对象“篇章杂沓,质文交加”,文学作品以其创作情感的丰富性和表现手段的多样化,使其形象丰满、意蕴丰富而“文情难鉴”,“文情”指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这些抽象的东西本身就难以把握。正如刘勰在文中所写:“夫麟凤与?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作品客观上的复杂性与读者知识的偏狭,二者加重了读者理解作品的隔阂。有这样的情况产生,首先是因为读者的阅读积累不够,所以刘勰一开始就先要读者“博观”,其次虽然看得多,但是要怎样看就是接下来比较大的问题,于是刘勰整理出六种方法以供读者参考:一观体位;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体位是指整个文章的架构,置辞是指文章的遣词,通变是指文章的种种变化,奇正是指文章中思想的奇特或纯正,事义比较偏向使用典故以及举例的技巧,最后则希望读者在音节铿锵上去体会文章。以上分别从六个方向提出建议。然后通过“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会演奏上千个曲子而后才懂得音乐,观察了上千把剑而后才识别宝剑;而全面观察的方法,务必要先看得多。读者受众的理解力,审美水平是有限的,有的艺术作品超越了普通大众的欣赏水平,那么我们的艺术作品的创造者,是不是就要一味地迎合受众的欣赏水平,而降低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呢?这当然是不可取的,艺术作品以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魅力,建立一种可以引领人们思想的航标,让人们可以享受精神愉悦的同时,又可以建立某种正确的人生价值体系。所以当读者受众还没达到这种精神境界时,我们就需要通过传播的力量,来培养一定的受众群,让他们可以聆听作者的心曲,可以正确欣赏宝剑的优劣。   传播理论中的“议程设置”是比较有效引导受众的方式之一,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上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从读者受众在空间上的分布、存在态势看,受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众多性、混杂性、分散性和隐匿性。在欣赏水品上也是良莠不齐,这就需要传播者不断地进行“议程设置”对受众的爱好、兴趣、欣赏水品不断地进行引导,不断利用作品和传媒的力量对大众进行艺术熏陶,提高普通读者受众的鉴赏力,要不然我们的文艺作品就会面临“曲高和寡”“对牛弹琴”的窘况。我们的高雅艺术“芭蕾舞、京剧”在改革开放转型期就曾面临着这种状况,普通受众都一窝蜂忙着去赚钱,拼命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而忽视了精神世界的提升,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犹如一片文化沙漠。普林斯和伊塞尔把读者分成三种类型,即真实读者(实际阅读文本的人)、隐含读者(指促使读者把握文本的人)、理想读者(指能够明白全面地理解所有微妙术语和文本结构的人)。福楼拜就对同时代的受众感到绝望。司马迁则逃避现实受众,期待未来受众的理解。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刚问世时,被文坛漠视,在现实受众那里碰了壁,但作者充满信心地期待着潜在读者。后来事实证明,他的作品获得了潜在的未来受众的广泛接纳和许多好评。媒体能够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伯纳德?科恩就指出:“在多数时间,报界在告诉人民该在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地成功。”沃尔特?李普曼将之形象地比喻为“探照灯理论”。探照灯照向哪里,公众的眼神就关注哪里。   从音实难知,知音难觅的感叹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人认为只有知音才能分辨作品的优劣,只有知音才能了解作者的心声,只有知音才能发掘好的作品内涵。历代文人墨客苦苦地追寻着自己的知音,也期待成为别人的知音。但知音并不是无时无处不在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传播手段去培养“知音”,让知音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      2 知多偏好:关注“受众”的选择性心理机制,确立合理的目标定位      “知多偏好,人莫圆该”,这就是主观原因造成的了。“知”就是批评者;“该”即“赅”,完整之意,“圆该”指能面面俱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是多种多样的;而批评者由于本身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文化水平、思想道德修养等,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口味也会不同,在评论作品时,难免将主观情绪带入其中,“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对作品做出不公允不全面的评价,即“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人的爱好多有所偏,不能全面地观察问题。性情慷慨的人碰到激昂的声调击节赞赏,有涵养的人看到细致含蓄的就高兴;喜欢浮华的人看到绮丽的就动心,爱好新奇的人听到奇异的就耸动。合乎自己爱好的便赞叹诵读,不合口味的便看不下去,加以抛弃,各人都执着一偏的见解。由于具有不同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的接受者而言,在接受过程中,对于同一个文学作品的接受效果是迥然不同的。他们或“击节”或“高蹈”或“跃心”或“惊听”,体现了不同的接受效果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默雷特”,见仁见智,各随其性。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爱好、个性、偏爱和原有的知识储备对作品进行解读,使之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心灵上的愉悦,而不是按照作品本身潜藏着的含义去理解。《文心雕龙?知音》篇就强调读者作为多样化、多层次、多特征的个体存在,从而导致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理解、交流、沟通上的困境和障碍。1967年由德国康次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提出的“接受美学”概念的核心是就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尧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成品。艺术鉴赏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审美活动,它是读者在“披文入情,动情观照”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审美经验,对作品审美意象的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从鉴赏主体而言,它追求的是想象的自由和创造的乐趣,满足于主观感受的真实和情感体验的愉悦。偏于直觉,重在情感,强调悟性,而并不考虑是否与作者原意相吻合、能否为社会公众所接受。不同审美主体,在不同的情境之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意象,体验到不同的情感,把握不同的意蕴。
  知音与理想读者作为审美主体在历史中具有一定的地位,“读者肯定不会在真空中看到原文;一切读者都有其社会和历史地位,他们怎样解释文学作品将受到这个事实的深刻影响”。读者、受众不是某种臆想出来的东西,不是理论上的假设,而是十分具体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客观现实,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所以传播者在进行传播时就要充分考虑受众的众多特性和选择性心理机制。受众具有自在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形貌、个性、兴趣、立场,都把自己划归在不同的社会类型之内。受众具有自主性,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自尊心理和自己对信息作品的选择、理解与判断,并不轻易为传播所任意左右或支配。受众具有自述性,受众对信息作品内容的感知与认识不全由作者给定,面对各种信息每一位受者仍然都会作出属于他自己的理解与阐述,并据此进行再传播。受众具有归属性,受众虽不是作为固定的群体而存在,而是自发的、未经组织的人群,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类可归,心无所系。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划归、登记在某一特定的接受群体之列。工人与农民,妇女与儿童、球迷与股迷……他们从心理到行为都将自己视为某一特定的群体。而大众传播媒介根据受众的这些特性,有意地把不同的各种信息分类集中传播给不同的接受群体,如《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如广播电视系统的“经济台”、“教育台”等都是。所以我们要根据受众的“知多偏好”,定位自己的作品、栏目、频道的风格,确定适合自己的受众群体,确定合理的目标定位。      3 信伪迷真:克服受众“本位”局限引发的传播困境      “知实难逢”是站在作者传播者的角度发出的感慨。对于知实难逢,曹丕早有论述,在《典论?论文》中把它归结为文人的偏见,指出“文人相轻,自古皆然”,认为这是由于他们“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而形成的。这虽然接触了问题的所在,却未能深加探究,仍只是片面之解。“本位”指一个人的思考立场。就个体来说,固然无法穿越时空隧道,与不同时代的人交流,但当他可以通过阅读进行交流时,如果他无法体会写作者的内心世界的话,沟通交流仍会失败。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孟子在《孟子 ?万章下》提出:“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读者自己的思想揣度作者的意思,尽量还原作者的本意。这是中国文论家所普遍认同审美接受观之一,同时也是创作者所渴求的。作者非常希望读者能渗透其用心,领悟其宗旨,了解其甘苦。如果读者和作者能够心心相印、默契无间,犹如伯牙鼓琴子期知音一样,这种双向共振与交流的阐释就达到了最高境界。这就是一种世代相传、难以割舍的知音情结。   刘勰则从历史的角度,全面而且深刻地揭示了“知实难逢”的根源所在。从刘勰的论述中,我们看到,鉴赏主体的主观性是极为复杂的,它既由主体审美意识所决定,也为主体思想修养所制约,还要受一定社会、阶级、时代以及一定审美圈子的志趣、偏好的影响等等。刘勰列举了三种现象:一是“鉴照洞明”却“贵古贱今”的,即识鉴精当,有敏锐而深邃的审美眼光,但只看重古人而轻贱当世。这种现象会妨碍读者对近当代作家作出正确理解和评价。二是因“文人相轻”而产生的“崇己抑人”现象。文中写道:“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这也是一种不利于文学健康发展的现象。这一倾向妨碍了批评者对同辈或同等才力作家作品的鉴赏。三是由于“学不逮文”以至于“信伪迷真”。作者举例道:“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前两种是读者的受众的不良倾向,应加以反对;第三种是读者理解文学作品能力的问题,只有通过读者提高个人文学及道德素养来加以解决。   以第三种情况为例,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考量《知音》篇中“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对传播者的启示。学问够不上谈文,却把谬误的当成是真实的,楼护便是。这是个体所受的教育所带来的认知局限。教育是个体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之一,教育塑造人的思维方式,并造成不同个体认知境界的差异,就是个体所受教育的差异,产生的“知识鸿沟”,从而带来传播困境。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多诺霍和奥里恩在1970年发表的《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一文中提出了“知识沟假设(knowledge-gap hypothesis)”,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获得媒介知识的速度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差距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从而产生交流障碍。要想克服这种传播困境带来的交流障碍,就必须不断的缩小知识差异,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的“希望工程”就是减小“知识沟”的一种有效途径,这也为了防止由于知识差异的扩大,而导致沟通障碍和生活水平差距的扩大。只有保证全国人民都能平等的接受相应的教育,人们之间的沟通才能畅通无阻,人们的生活水品和质量才能有所保障。从中央电视台到各个省台设立“教育频道”都期待着能改善受众的知识结构,提高国民的素质及媒介素养,从而达到沟通无极限。   作为传播者本身要想进行无障碍沟通,就要强化使命意识,正确行使和发挥传播的力量:去塞求通,监督政府、引导国民、服务受众。墨子云:“上下情请为通”,“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墨子 ?尚同中》)管子甚至主张:“遍知天下”(《管子 ?七法》)。要适应受众心理,满足受众需要,利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克服“本位”局限,从而实现无障碍传播交流。   人事往而不返,传播进而无极。今人说,受众是“上帝”,是大众传播媒介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文心雕龙?知音》更是把受众当成“知音”,《知音》中的传播观是从接受美学上研究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认为读者是文本得以成为作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作品都要经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过程,方能实现其意义和价值,读者的积极能动性,在与文本的交流互动中得以体现。《知音》在洞悉了人性的复杂、偏狭与多元化后,意欲突破人世间的各种交流障碍,解放出活泼真实的性灵,从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化解心灵冲突,实现沟通交流,构成一个完整而有效的大众传播机制,这是《知音》在传播史上最重要的价值。这对于进入读图时代,信息爆炸的“地球村”时代克服现代社会的弊端,抵制贫乏与平庸,远离轻浮与虚无,完善自我,美化人生,重建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当今的传播工作有着深刻的启迪和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振甫.文心雕龙.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   [2][美]汤普金斯.读者反应批评[M].刘峰等,译.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37.   [3] 特里?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王逢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 邵培仁.传播学导论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36.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您的位置: &
论新闻记者的学识与技能修养
摘 要:新闻工作是一项每天与人打交道的人际交流活动。记者通过新闻报道向人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同时,又传播积极、健康的情趣和各种有益的知识。一些刚刚踏上新闻工作岗位、未经新闻实践的同志,往往以为记者靠一支笔就行。毫无疑问,记者必须有一定的写作技能,但是不能把"能写"和记者水平等同起来,认为只要能笔下生花就能应付自如的想法太简单了。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往往会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一个称职的记者不仅仅要有一支得心应手的"笔",其自身的作风、知识、技能诸多方面的修养如何,就显得至关重要。议程设置理论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初探--《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议程设置理论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摘要】:本文以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为基础,结合新课程理念,通过考察大众传播环境下媒体议程对中学生的影响,提出了一个思想政治课程及教学研究新的方面,找到了一个研究思想政治课程及教学如何实现学生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结合的途径。本文的研究涉及到议程设置理论的两个价值维度或者说可以利用的两个方面:第一,大众传播中议程设置效果背后的传播机制;第二,议程设置现象中有序的公众议程事件。这样,本文研究的路径有两条:一条路径是从议程设置形成的传播机制入手,分析大众传播的过程,找出其中可利用的规律和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这一特殊的传播过程;第二条路径是挖掘大众传播中议程设置效果本身(媒体为公众所设置的重大议程议题)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为高中学生更好的参与社会生活架起一道桥梁。文章沿着这两条路径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研究中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一系列问题作出全新的探讨。
全文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第一部分对议程设置理论作简要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由议程设置理论引发的对我国思想政治课程及教学的启示: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加强学生现代公民素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实现思想政治课育人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的统一。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议程设置理论视野下,我国思想政治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存在的问题有:教科书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实际社会生活;学生的能动性得不到尊重,灌输式的教学仍占主导;教学设计过程重教材、轻学生研究;思想政治课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有:教学中忽视媒体议程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课程资源开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思想落后,新教育教学理论不能得到很好应用;对学生的导向需求研究不够深入;对思想政治课的性质与功能理解不深等。第三部分从教学论的角度,结合议程设置理论对第二部分指出的思想政治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点对策:开发媒体议程中的课程资源,对社会文化产品进行再认识;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学设计关切学生需求;改进教学方法,开展以互动为特点的探究式教学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G206;G633.2【目录】:
摘要3-4Abstract4-8前言8-17 一、 问题的提出8-11 二、 本论题的研究现状及评价11-15 三、 论文写作思路及论文的结构15-16 四、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16-17第一章 议程设置理论及其对思想政治课的启示17-25 一. 议程设置理论17-20
1、议程设置理论概述17-18
2、议程设置理论的核心观点18-20 二. 议程设置理论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示20-25
1、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21-22
2、加强学生现代公民素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22-23
3、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究23-24
4、思想政治课育人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的统一24-25第二章 议程设置理论视野下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审视25-32 一. 议程设置理论视野下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25-28
1、教科书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实际社会生活25-26
2、学生的能动性得不到尊重,灌输式的教学仍占主导26-27
3、教学设计过程重教材、轻学生研究27-28
4、思想政治课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28 二.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28-32
1、忽视媒体议程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课程资源开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28-29
2、教学思想落后,新教育教学理论不能得到很好应用29-30
3、对学生的导向需求研究不够深入30
4、对思想政治课的性质与功能理解不深30-32第三章 解决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之对策研究32-44 一. 开发媒体议程中的课程资源,对社会文化产品进行再认识32-35
1、关注媒体议程,开发媒体议程中的课程资源32-34
2、全面评价媒体议程,深入认识社会文化产品34-35 二. 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学设计关切学生需求35-38
1、研究学生的导向需求,做好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35-36
2、结合媒体议程,科学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的重点36-37
3、作业设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37-38 三. 改进教学方法,开展以互动为特点的探究式教学38-44
1、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探索基于媒体议程的探究式教学38-40
2、积极开展媒体议程探究,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0-44结束语44-45参考文献45-47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47-48致谢4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万陈芳;;[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6期
贺小桐;;[J];新闻传播;2011年05期
张夏楠;;[J];媒体时代;2011年03期
陈思源;;[J];神州;2011年12期
李博;;[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许祚;徐田娣;马凯;;[J];新闻爱好者;2011年18期
刘劲青;;[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刘福利;;[J];新闻前哨;2011年09期
王晓华;;[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05期
肖克艳;金鸣娟;;[J];理论界;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芦净;;[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邓智华;;[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戴国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严秀芳;;[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李天银;;[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2002年度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论文集[C];2002年
孙娟;;[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祁沛民;;[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申统山;;[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王俊辉;;[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杜规年;;[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南卷)[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宫美玲;[N];济宁日报;2009年
叙永县叙永镇中心校
付玲;[N];泸州日报;2009年
通辽市奈曼旗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梁健;[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李宏旺 山阴县玉井中学;[N];朔州日报;2009年
浙江大学 潘怡蒙;[N];中国教育报;2010年
吕梁贺昌中学
于丽;[N];吕梁日报;2010年
程秀萍;[N];上饶日报;2010年
康县岸门口中学教师;[N];陇南日报;2010年
泸定中学 王青果;[N];甘孜日报(汉文);2010年
河南省台前县第一高级中学
王玉民;[N];学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石永军;[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欣;[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程荣彬;[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吴美慧;[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高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林根;[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万新宇;[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郑志生;[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贺燕琴;[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宗少华;[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李凤阳;[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论出镜记者及其报道技巧
下载积分:50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9:05:3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论出镜记者及其报道技巧.PDF
官方公共微信江苏卫视引入公共新闻理论的实践与启示——以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为案例探析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江苏卫视引入公共新闻理论的实践与启示——以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为案例探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议程设置功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