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大肠埃希菌属的生化特性。

沙门氏杆菌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沙门氏杆菌
肠道细菌的一个属,包括肠伤寒杆菌。在形态上和生理上都极似大肠杆菌,但为了医学上的方便,仅从细菌抗原的构成上,根据而(F.Kauffmann)等(1934)提出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属。拉丁学名Salmonella界细菌界门Proteobacteria目肠杆菌目Enterobacteriales科Enterobacteriaceae属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种沙门氏杆菌
性肠道细菌的一个属,包括杆菌。在形态上和生理上都极似,
主要沙门氏菌的生化特性但为了医学上的方便,仅从细菌抗原的构成上,根据而考夫曼(F.Kauffmann)等(1934)提出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属。但它和大肠杆菌,特别是与的副大肠杆菌(Paracolon)、及等具有共同的抗原成分,区别并不明显。沙门氏杆菌是(1—3)×(0.5—0.8)微米的杆菌,除几个例外,多具有周生可进行活泼的运动。革兰氏阴性,不形成,物质代谢依其种类而显示同型乳酸发酵和大肠杆菌型的中间型,碳水化合物的利用一般不良。不利用和,不形成、乙酰甲醇(acetyl me-thylcarbinol),但能产生。该菌在普通肉胨上生长良好,必需营养的界限不高,虽然有不少是(prototroph)的,但不能自由生活,都是作为动物(从人至鸟)的寄生菌而被发现的。用热或酒精处理后调查结果表明,菌体抗原(O抗原),是由2—4成分的组合构成(用Ⅰ,Ⅱ,Ⅲ表示),处理前的鞭毛抗原(H抗原)因各种菌大抵是呈二种不同类型的相(phase)而生长,称为第一相和第二相。对沙门氏杆菌O抗原成分的化学研究,证明是由构成的。这种多糖以、和的重复单位为基本结构。毒素与其它肠道细菌的情况一样,是,致死量约为0.5毫克左右,是一种多糖磷脂质的复合体。鸟、人、猪对许多菌都有较高的,但症状上与肠伤寒、、(主要是肠炎沙门氏菌和)一样,有各种不同的程度。治疗上最有效。
(Salmonella)是一大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内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统称为沙门氏杆菌。1880年Eberth首先发现伤寒杆菌,1885年Salmon分离到杆菌,由于Salmon发现本属细菌的时间较早,在研究中的贡献较大,遂定名为。现有67种O抗原和2000个以上,所致疾病称沙门氏菌病。
根据其对的致病性,可分为三类:①对人致病;②对人和动物均致病;③对动物致病。
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沙门氏菌有:伤寒沙门氏菌(S.typhi),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paratyphiA、B、C),(S.typhimurium),(S.choleraesuis),肠炎沙门氏菌(S.enteritidis)等十余种。一般可简称伤寒杆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鼠伤寒杆菌,猪霍乱杆菌,肠炎杆菌。大小0.6~1.0×2~3um,无,一般有毛,无,多数有,革兰氏阴性杆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S型。在肠道杆菌上形成无色。不发酵乳糖和不产生,不分解尿素,VP试验阴性,大多产生硫化氢。发酵、和甘露醇,除伤寒杆菌产酸不产气外,
其他沙门氏菌均产酸产气。主要有O和H两种抗原。少数菌具有表面,功能与大肠杆菌的K抗原相似,一般认为与毒力有关,故称Vi抗原。
1.O抗原:为脂多糖,性质稳定。能耐100℃达数小时,不被乙醇或0.1%石炭酸破坏。决定O型原特异性的是脂多糖中的多糖侧链部分,以1、2、3等表示。例如乙型副伤伤寒病程种各种试验阳性率寒杆菌有4、5、12三个。鼠伤寒杆菌有1、4、5、12四个;猪霍乱杆菌有6、7二个。其中有些O抗原是几种菌所共有,如4、5为乙型副伤寒杆菌和鼠伤寒杆菌共有,将具有共同O抗原沙门氏菌归为一组,这样可将沙门杆氏菌属分为A~Z、O51~O63、O65~O67共有42组。我国已发现26个菌组、161个血清型。使人类致病的沙门氏杆菌大多属于A~E组。O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lgM抗体。
2.H抗原:为,对热不稳定,60℃经15分钟或乙醇处理被破坏。具有鞭毛的细菌经甲醇液固定后,其O抗原全部被H抗原遮盖,而不能与相应抗O抗体反应。H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上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和空间构型。
沙门氏杆菌的H抗原有两种,称为第1相和第2相。第1相高,又称特异相,用a、b、c等表示,第2相特异性低,为数种沙门氏杆菌所共有,也称非特异相,用1、2、3等表示。具有第1相和第2相H抗原的细菌称为双相菌,仅有一相者称单相菌。每一组沙门氏杆菌根据H抗原不同,可进一步分种或型。H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lgG抗体。
3.Vi抗原:因与毒力有关而命名为Vi抗原。由聚-N-乙酰-D-组成。不稳定,经60℃加热、石碳酸处理或人工易破坏或丢失。新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的伤寒杆菌、丙型副伤寒杆菌等有此抗原。Vi抗原存在于细菌表面,可阻止O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的反应。Vi抗原的抗原性弱。当体内菌存在时可产生一定量抗体;细菌被清除后,抗体也随之消失。故测定Vi抗体有助于对伤寒带菌者的检出。有些沙门氏菌在血清学分型的基础上,可借噬菌体进一步分型。各菌株的Vi抗原在上的特异性是一致的,但对噬菌体有不同的敏感性,可用噬菌体裂解试验分为96个噬菌体型。我国常见者有12个型。伤寒杆菌的噬菌体分型在追踪传染源及发现新型菌株上有实际意义。对热抵抗力不强,60℃1小时或65℃经15~20分钟可被杀死。在水中能存活2~3周,类便中可活1~2个月,可在冰冻土壤中过冬。胆盐、煌绿等对属细菌的抑制作用较对其他肠道杆菌为小,故可用其制备肠道杆菌,利于分离中的沙门氏菌。1.:指有动力的H型菌株失去鞭毛成为无动力的O型菌体。
2.S-R:S型在上多次移种后,逐渐失去O抗原变为R型菌落,细菌的毒力也随之消失。
3.V-W变异:指有Vi抗原的菌株(V型)失去Vi抗原(W型),即细菌与抗O血清凝集而不再与抗Vi血清凝集,称为V-W变异。
4.位相变异:将具有第1相和第2相H抗原的沙门氏杆菌接种于琼脂平板上,所得单个,有些是第1相,有些是第2相。如任意挑选一个(第1相或第2相),在上多次移种后,其后代又出现部分是第1相、部分是第2相的不同菌落。1.侵袭力:沙门氏杆菌侵入小肠粘膜,穿过上皮细胞层到达上皮下组织。细菌虽被细胞吞噬,但不被杀灭,并在其中继续生长繁殖。这可能与Vi抗原和O抗原的保护作用有关。的粘附作用也是细菌侵袭力的一个因素。
伤寒感菌2.内毒素:引起发热、减少。大剂量时可发生中毒性休克。内毒素可激活释放趋化因子,吸引粒,导致肠道局部炎症反应。
3.:有些沙门氏杆菌,如鼠伤寒杆菌可产生肠毒素,性质类似肠产毒性大肠杆菌的肠毒素。1.肠热症:是和副伤寒病的总称,主要由伤寒杆菌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引起。
典型伤寒病的病程较长。细菌到达小肠后,穿过肠粘膜侵入肠壁淋巴组织,经淋巴管至肠系膜淋巴结及其他淋巴组织并在其中繁殖,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此时相当病程的第1周,称前驱期。病人有发热、全身不适、乏力等。细菌随血流至骨髓、肝、脾、肾、胆囊、皮肤等并在其中繁殖,被中吞噬细胞吞噬的细菌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此期症状明显,相当于病程的第2~3周,病人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肝脾肿大及全身中毒症状,部分病例皮肤出现玫瑰疹。存于胆囊中的细菌随胆汁排至肠道,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部分菌可再次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出现超敏反应,引起局部坏死和溃疡,严重者发生肠出血和肠穿孔。肾脏中的细菌可随尿排出。第4周进入恢复期,患者逐渐康复。
典型伤寒的病程约3~4周。病愈后部分患者可自粪便或尿液继续排菌3周至3个月,称恢复期带菌者。约有3%的伤寒患者成为慢性带菌者。
副伤寒病与伤寒病症状相似,但一般较轻,病程较短,约1~3周即愈。
2.急性肠炎(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沙门氏杆菌感染。多由鼠伤寒杆菌、猪霍乱杆菌、肠炎杆菌等引起。系因食入未煮熟的病畜病禽的肉类、蛋类而发病。潜伏期短,一般4~24小时,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腹痛、腹泻。细菌通常不侵入血流,病程较短,一般2~4天内可完全恢复。
3.败血症:常由猪霍乱杆菌、丙型副伤寒杆菌、鼠伤寒杆菌、肠炎杆菌等引起。病菌进入肠道后,迅速侵入血流,导致组织器官感染,如、骨髓炎、胆囊炎、肾盂肾炎、心内膜炎等。出现高热、寒战、厌食、等。在发热期,血培养阳性率高。伤寒或副伤寒病后有牢固的免疫性,很少再感染。主要依靠细胞免疫,表现为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数量增多,活性增强,从而杀死寄生在细胞内的细菌。
体液免疫方面,局部抗体较重要,尤其是SlgA具有特异性防止伤寒杆菌粘附于肠粘膜表面的能力。抗O和抗Vi抗体能抵抗病原菌的感染。至于血循环中lgM、lgG抗体对胞菌无免疫作用。1.标本:根据伤寒病的病程采取不同标本,通常第1~2周取血液,第2~3周取粪便或尿液。急性肠炎取患者吐泻物和剩余食物。败血症取血液作培养。
2.分离培养与鉴定:血液应先接种胆汗肉汤增菌;粪便和经离心的尿沉渣可直接接种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37℃经18~24小时培养后,挑选无色半透明的不发酵乳糖的涂片、染色、镜检,并接种双糖含铁或三糖含铁。疑为沙门氏杆菌时,作和鉴定。
,协助临床早期诊断肠热症。常用肥达(Widal)氏反应。即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的H抗原与待检血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含量多少及其增长情况,辅助临床诊断肠热症。
肠热症常由伤寒杆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引起,故通常采用上述三种菌的抗原进行试验。有的地区可由丙型副伤寒杆菌引起,应增添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作试验。
本试验在肠热症患者第一周末时,即可出现阳性结果。判定结果时必须考虑下述情况。
1.正常抗体水平:正常人因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血清中可含有一定量抗体,其效价随各地区情况而不同。一般说来,O凝集价≥1:80、H凝集价≥1:160时才有诊断价值。
2.动态观察:判断肥达氏反应结果须结合临床症状、病期等。单次凝集效价增高,有时不能定论。如间隔数天重复采用,若效价随病程延长而逐渐上升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3.O与H抗体在诊断上的意义:患肠热症后,O与H抗体在体内的消长情况不同。LgM型O抗体出现较早,持续时间仅半年左右,消失后不易受伤寒、副伤寒杆菌以外细菌的非特异性抗原刺激而重新出现。lgG型H抗体出现较晚,维持时间可长达数年,消失后易受非特异性抗原刺激而短暂地重新出现。因此,①若H、O凝集效价均超过正常值,则感染伤寒、副伤寒的可能性大;②H与O效价均低,则患肠热症的可能性甚小;③若H效价高而O不高,可能系预防接种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④如O效价高而H不高,可能是感染早期或其他沙门氏菌感染(肠炎杆菌与伤寒杆菌有共同O抗原)引起的交叉反应。
4.其他:少数病例在整个病程中,肥达氏试验始终呈阴性。可能是①发病早期曾用大量或多种抗生素治疗;②患者。故本试验阴性时,不宜匆忙地否定诊断。
伤寒伤人不同病期血、粪便、尿液中病原菌与特异性凝集素的阳性检出率最可靠的方法是分离培养病原菌,但检出率不高。一般可先检测可疑血清中有无Vi抗体,当效价&1:10时,再取粪便或尿液多次分离培养,才能确定。肠热症的特异性免疫,以往采用皮下多次接种死菌苗,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常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
近十多年来,领带链霉素(Sd)株和Ty-21a株减毒口服活菌苗的副反应较小,免疫效果且较持久。Ty-21a活菌苗是缺少-4-的伤寒杆菌。该菌株失去合成脂多糖的能力,故无发热反应,无,服用安全,以产生细胞免疫为主,经国内、外现场试用,此菌株安全、稳定、有效免疫期至少为三年。
治疗可采用氯霉素、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中药,等有效。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药品中大肠埃希菌可疑菌的鉴定--《药物分析杂志》2008年10期
药品中大肠埃希菌可疑菌的鉴定
【摘要】:目的:通过药品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可疑菌的鉴定实验,提出选择生化试验不同对鉴定结果的影响及选择适宜生化试验重要性;探讨应选择的生化试验。方法:参照中国药典等文献可疑菌采用IMViC试验、增加适宜的生化试验的方法及采用VITEK微生物鉴定仪分析方法。结果:可疑菌与大肠埃希菌生化特性不符、鉴定结果为莱克勒氏菌属不脱羧莱克勒氏菌。结论:讨论了大肠埃希菌可疑菌的鉴定选择"适宜生化试验"的必要性、可疑菌鉴别应选择的生化实验及原则,提出选择生化实验基本程序图;从药品的安全性出发,检出革兰阴性短杆菌、兼性厌氧、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可疑菌时,应作大肠菌群检查。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927【正文快照】: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是药品是否受粪便污染而存在的指示菌L’1,近年来药品中检出大肠埃希可疑菌鉴定试验时有报道〔’,,」,这些可疑菌IM-VIC、乳糖发酵生化试验结果均为++-一、产酸产气,若按2000年版中国药典七4」方法,均应判为典型大肠埃希菌。2005年版中国药典L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祝锡林,苏德模;[J];中国药事;2004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毅;倪晋仁;黄文;;[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5期
刘超祥;姜自见;朱峰;冯友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7期
秦玉花;倪学勤;黄秀深;陈继兰;韩玉萍;张天娥;徐薇;;[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4期
薛密;王倩;王海涛;谢明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张永勤;王哲平;孙岩;詹志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陈秋红;孙梅;匡群;施大林;张维娜;刘淮;胡凌虹;何义进;谢骏;;[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周志龙;[J];安徽医药;2003年02期
许光;[J];安徽医药;2003年05期
刘晓帆,张艳,王宇翎;[J];安徽医药;2004年04期
蒋克海;;[J];安徽医药;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寅;曹东;吕昌虎;盖沂超;;[A];《中国民族医药杂志》傣医傣药专辑(二)[C];2008年
尤力都孜·买买提;努尔买买提·艾买提;艾则孜·亚森;古力娜·达吾提;;[A];第五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杨思芸;张健;;[A];四川省药学会第七次全省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谢小保;李彩玲;李素娟;袁英姿;欧阳友生;陈仪本;;[A];第八届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古力娜.达吾提;尤丽吐孜;艾则孜.亚森;努尔买买提;;[A];第十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明溪;何晓山;熊磊;;[A];第25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中医药高等教育儿科教学研究会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贾冬英;[D];四川大学;2002年
于录;[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2003年
李国才;[D];扬州大学;2004年
郑桂丽;[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范玉华;[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4年
赵晓丹;[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余建清;[D];武汉大学;2005年
马琳;[D];青岛大学;2006年
张占涛;[D];沈阳药科大学;2005年
黄现青;[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吉祥;[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孙超;[D];东华大学;2010年
吴利锋;[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王倩;[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师伟;[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陈菲菲;[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贺能琴;[D];云南大学;2011年
赵爽;[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赵丹;[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韩娜娜;[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苏德模,徐维洁,许华玉;[J];药物分析杂志;1998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庞君容;[J];四川医学;1997年03期
孔繁林,朱江;[J];临床检验杂志;1993年04期
王自春!100052北京,曾毅!100052北京;[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9年04期
侯玉敏,杨培华,顾佩娟,黄伟,殷奋;[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1年05期
王复甦;;[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1年05期
徐乃昌,郎黎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年09期
张文元;[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2年02期
郑宏媛;;[J];医学研究杂志;2002年08期
刘淑卓,苏颖,孙立红,郭福玲,殷红;[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苏金石,胡兵,李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魏日华;桂荣;塔娜;;[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第15次饲草生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宋国亮;陈凌燕;孙林杰;乔荣岑;荣骏弓;习向锋;陶家权;;[A];首届中国兽药大会——兽医生物制品学、兽医微生物学学术论坛论文集(2008)[C];2008年
李雪梅;刘婷婷;包放;魏艳敏;刘正坪;尚巧霞;赵晓燕;宋庆丰;;[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何文兰;宋玉立;杨共强;;[A];河南省植保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七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王俊娟;樊保香;叶武威;赵云雷;;[A];中国棉花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师维军;乌买尔江;马君;徐利民;;[A];中国棉花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袁文;柴同杰;周玉法;苗增民;张红双;秦梅;;[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食品卫生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石玉祥;张志勇;支龙彬;李存;赵淑会;钟翠红;;[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食品卫生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余阳俊;赵岫云;徐家炳;陈广;张德双;;[A];中国园艺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戚亭;崔尚金;张超范;;[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七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冯卫东;[N];科技日报;2009年
本报记者 覃特;[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施水泉;[N];健康报;2001年
梁振鹏;[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胡嫚;[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朱骏;[N];农民日报;2006年
李德勇;[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燕子;[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石玉;[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陈洋根;[N];辽源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志坚;[D];郑州大学;2010年
姚琦;[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余方友;[D];复旦大学;2011年
曹颖;[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李渊;[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郑铃;[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吴庆刚;[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叶英;[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李家斌;[D];浙江大学;2002年
田素飞;[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庆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赵力;[D];西南大学;2008年
陈凯;[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陈晓明;[D];浙江大学;2008年
王巍;[D];黑龙江大学;2009年
林江;[D];南昌大学;2008年
赵宝;[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李莎;[D];青岛大学;2012年
罗建华;[D];浙江大学;2011年
孔海深;[D];浙江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一株与侵袭性大肠埃希菌O144诊断血清交叉凝集的蜂房哈夫尼亚菌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0Leanl《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下载积分:900
内容提示:0Leanl《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21:21:5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0Leanl《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DOC
官方公共微信猪肝脏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方案
实验原理:
1、大肠杆菌的性质:
&&&大肠杆菌是G--无芽孢直杆菌,在大多数培养基上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是凸起光滑湿润的粉红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为红色短杆菌。三糖铁琼脂上的反应为斜面和底部都变黄,产气,不产生硫化氢。生化特性为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不发酵蔗糖。MR试验,吲哚试验为阳性,VP试验为阴性,不产生H2S,不能利用枸椽酸盐。半固体中沿穿刺线向四周生长。
2、沙门氏杆菌的性质:
&&&沙门氏杆菌是G-直杆菌。在麦康凯平板上为细小半透明、圆形、无色小菌落,三糖铁斜面下层变黄色,上层仍为红色,穿刺处为变黑产生H2S。能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能利用枸椽酸盐,不发酵乳糖不利用蔗糖肌醇,MR阳性,VP阴性,不产吲哚,不分解尿素。
实验材料:
含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猪肝脏、培养基(琼脂平板培养基、三糖铁琼脂斜面培养基、麦康凯琼脂、生化培养基、SC)、器械(剪刀、记号笔、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试管、玻片、培养皿)、药品(消毒酒精、结晶紫、碘液、酸酒精、品红、松柏油)
实验内容及操作程序:
一、培养基制备:
制备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平板、SC增菌培养基、生化培养基,制备方法见附1.
二、标本制备:
(1)取新鲜猪肝脏一小块,火焰表面消毒。
(2)用浸过消毒液的剪刀剪开一个小口于消过毒的猪肝脏。
(3)用接种环在剪开的肝脏小口沾取肝脏液,分别画线于麦康凯培养基和接种于SC中,37C恒温培养24小时。
三、细菌分离培养:
(1)取出培养了24小时的麦康凯平板。挑选麦康凯平板上的凸起光滑湿润的粉红菌落染色镜检,看是否为红色短杆菌,若是,即疑似为大肠杆菌,则取其接种于另一麦康凯平板,37C恒温培养24小时。
(2)取出培养了24小时的SC增菌培养基,染色镜检,看是否有疑似沙门氏菌,有则取其中细菌画线接种于麦康凯平板上,37C恒温培养24小时。
四、细菌的鉴定纯化:
(1)检查疑似大肠杆菌的培养基是否长满了粉红色菌落,染色镜检。并取其分别接种于生化培养基上(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肌醇、枸椽酸盐、尿素、MR、VP、H2S),并做穿刺实验于三糖铁上。37C恒温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若实验结果满足预期效果,则可判定为大肠杆菌,则将其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上传代培养。
(2)检查疑似沙门氏菌的平板上是否长满细菌,染色镜检,看是否满足于沙门氏菌的染色特性。并取其接种于生化培养基上,并作穿刺实验于三糖铁上,37C恒温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若结果满足于沙门氏菌的生化特性,则可判定为沙门氏菌,则将其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上传代培养。
实验的预期效果:
(O表示产酸,Q表示产酸又产气)
主要生物学特性和生化特性
革兰氏染色:
菌体形态:
三糖铁琼脂斜面变化:
革兰氏染色:
菌体形态:
三糖铁琼脂斜面变化:
实验记录:
主要生物学特性和生化特性
革兰氏染色:
菌体形态:
三糖铁琼脂斜面变化:
革兰氏染色:
菌体形态:
三糖铁琼脂斜面变化:
时间人员安排:
【1】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SC)&&
&(1)原料&&&蛋白胨5g&&&&&&乳糖4g&&&&&&&&亚硒酸氢钠4g&&&&磷酸氢二钠5.5g&&&&&&&&&&&&&&&&&&&&&&&&&&&&&&&&&&&&&&&&&&&&&&&磷酸二氢钾4.5g&&&&&&&&&&&&&&&&L—胱氨酸0.01g&&&&&&&&&&&&&&&&蒸馏水1000ml&&
&(2)制法&&称取L—胱氨酸0.1g(或DL—胱氨酸0.2g)加4%氢氧化钠1.5ml,使其溶解,再加入蒸馏水8.5ml即成1%L—胱氨酸氢氧化钠溶液。将除亚硒酸钠和L—胱氨酸以外的各成分溶解于900ml蒸馏水中,加热煮沸,待冷却后,以无菌操作与上液混合,最后加入1%L—胱氨酸氢氧化钠溶液1ml,分装于灭菌瓶中,每瓶100ml,PH应为7.0±0.1。&&
&(3)用途:用于沙门氏菌增菌培养。
&【2】麦康凯培养基&&
(1)原料&&琼脂&&&&&&&&1.5—2g&&&&&&&&胆盐&&&&&&&&&&&&0.5g&&
&&&&&&&&&&&&蛋白胨&&&&&&2g&&&&&&&&&&&&&&1%中性红溶液&&&0.5ml&&
&&&&&&&&&&&&氯化钠&&&&&&0.5g&&&&&&&&&&&&蒸馏水&&&&&&&&&&100ml&&
&&&&&&&&&&&&纯乳糖&&&&&&1g&&
(2)制法&&
①将琼脂加于50ml蒸馏水中,加热溶解作为甲液。&&
②另将蛋白胨、乳糖、氯化钠、胆盐置于50ml蒸馏水中,在水浴中加热溶解,作为乙液。&&
③将甲、乙两液混合矫正PH至7.4,然后用脱脂棉过滤。&&
④分装于三角瓶中,每瓶100ml,高压蒸气灭菌15min。&&
⑤待冷至65度时每100ml甲、乙液中加入1%中性红溶液0.5ml。&&
⑥摇匀后即可将其倾入无菌平皿内,制成平板待用。&&
⑦用途:分离沙门氏菌及志贺氏菌属细菌时用。&&
备注:此培养基可利用乳糖的发酵来鉴别肠道致病性革兰氏阴性细菌,此原理同S.S琼脂平板,但其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没有S.S琼脂培养基强。&
【3】&琼脂平板
&&&&&1、材料:普通肉汤&500mL&&,琼脂10g
&&&2、步骤:
&&&&1)将称好的琼脂加到普通肉汤,加热煮沸,待琼脂完全融化后,将pH调至7.4-7.6,&&&&&&&&&&&&&&&&&&&&&&&&&&&&&&&&&&&&&&在加热煮沸20min,并注意补充蒸发的水分,琼脂溶化过程中需不断搅拌,并控制火力,不要使培养基溢出或烧焦。
&&&&&2)用蒸馏水湿润夹有薄层脱脂棉的纱布过滤,边过滤边分装试管,每管约4-5mL,试管分装完毕塞好棉塞,剩余部分装入灭菌盐水瓶中,包扎好待灭菌。
&&&&&3)高压蒸汽灭菌,趁热将试管口一端搁在玻棒上,使之有一定坡度,凝固后即成普通琼脂斜面,也可直立,凝固后即成高层琼脂。
&&&&&4)剩余部分的普通琼脂以手掌感触,若将琼脂瓶紧握手中觉得烫手,当任能握持时,即为倾倒平皿的合适温度(50~60℃)。每只灭菌培养皿倒入10~15mL,将皿盖盖上,并将培养皿于桌面上轻轻回转,使培养基平铺于皿底,即成普通琼脂平板。
【4】三糖铁琼脂&&
(1)原料&&&&牛肉膏3g&&&&&&&&硫酸亚铁0.2g&&酵母浸膏3g&&&&&&&&氯化钠&5g
&&&&&&&&&&蛋白胨15g&&&&&&&&硫代硫酸钠&0.3g&&&&蛋白释5g&&&&&&&&琼脂&12g&
&&&&&&&&&&&乳糖10g&&&&&&&&4%酚红溶液&6ml&&&&&蔗糖10g&&&&&&&&蒸馏水1000ml&&葡萄糖1g
&(2)制法&①加热溶解,校正PH至7.3,分装试管,高压灭菌12磅15—20min;使凝成底层较深的斜面。②用途:鉴别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即测定细菌对葡萄糖、乳糖及蔗糖的发酵反应,以及能否产生硫化氢。&&&&&&&&&&&&&&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埃希菌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