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视频有一个老板路过老家,说了句想吃吗吗做的臊子面做法,妈妈就没休息给孩子做

黄桂平在悬崖峭壁处捡垃圾,陡峭的悬崖让他行走困难。
妇女带着女儿在光明北路,突然一人抢她女儿试图离开。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签约诗人梦卿推荐:
  年近花甲,依旧矜矜业业,坚持于扶风本土文化的抒写和传承。此种人文情怀和创作才思教人敬佩。
  杨老的作品通俗易懂,所涉笔,耳熟能详,读之,朗朗上口。字里行间,无一不诠释北方汉子一颗粗狂又细腻的心,关中男儿的豪爽本色,扶风子女的淳朴厚道。他的作品充满踏实的归宿感,归根意识深入人心;他的作品涌现世代责任感,弘扬彰显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用一句话来概括其作品风格,那就是:关中的信天游。
  我认为,写作的行径万变不离其宗,其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处,便是延伸笔下的光热,努力去发现,捕捉,守护,颂扬,传播真善美的主题。
  杨老的写作正是立足于此,用最自然的状态写意最自然的画面场景,歌咏最自然的情感寄思。返璞归真,所留下的,自然是原生态的美。
  读他的文章,像是和左邻右舍拉家常,像是年少汇聚听长辈教化门风,像是寻回一种失传已久的特色。亲和,贴切,为百姓所认可介绍,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这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学创作。
  作者简介:
  杨润杰,笔名闰土,陕西扶风天度人,农民作家。喜写诗歌,散文,创作颇多,作品散见地方报刊网站。2015年荣获陕西农民工诗歌朗诵优秀奖。
  (杨润杰)
  作品选
  ◎法门寺
  过去多少年间,
  常出差在外。打闹拼博。
  当有人问我,家在何处,
  我自毫的答到在法门寺不远的角落。
  其实我离法门寺,
  还有近十个公里。
  但我也沾了佛的灵气、感受了佛的光x。
  使我的工作、生活充满着无限的喜气。
  法门寺、法门寺,
  这个震撼人心的名字。
  响彻全球、震撼世界,
  佛的形像、温暖着人们的情怀。
  法门寺、法门寺,
  中国佛事在这里举办。
  世界佛会在这里举行,
  你像征着祖国的和谐、梦一般的温情。
  法门寺、佛骨在这里展仰,
  游览人群队排成两行。
  外国友人也喙劭矗
  来欣赏中国的景观异象。
  法门寺啊法门寺,
  您的塔高大而宏伟。
  大殿宽畅令人陶醉,
  四面大佛记载着您的点点滴滴。
  法门寺是旅游盛地,
  法门寺地宫珍藏着舍利。
  身居法门,
  是前世修下的功德。
  ◎鸟儿的哭栖
  一场雪飘白了,
  山川沟峁,村庄院落。
  一对鸟儿在院子的树上,
  喳喳喳的哭着。
  &我一天]`吃饭`,
  寻不到填肚的食物。
  大雪覆盖了一切,
  你说我怎么活着。
  雪对人类有益,
  我不得不这样说。
  雪多了是害,
  &爸妈&曾对我说过。
  &有一年,大雪下了几月,
  天塌地陷,饿死了我多少同僚。
  有些绝种,在史书上都难一找到。
  命大的,活着也没有多少。
  院里凉晒着十多斤玉米,
  我用袋子遮着,遮着。
  鸟儿不知咋会知道,
  商量着和我讨要食物。
  看着可怜&流泪&的小鸟,
  我心软把玉米撒向了院落。
  不知足的它们,又叫来了它们&同伙&,
  一会儿&弹尽粮绝&。
  鸟儿擦干了&眼泪&,展翅致谢。
  世上还是好人多。
  雪再下,
  我们还会好好的活着。
  ◎猫与鼠
  一只老鼠,
  钻进了粮仓。
  惹怒了主人,
  他要跟猫算账。
  我养你为了捉鼠,
  养你为了保护粮仓。
  你这样懒懒散散,
  你心里到底咋想。
  主人把猫饿了三天,
  又放进了粮仓。
  猫饿的咪咪乱叫,
  和老鼠商量起了良方。
  你不该糟塌粮食,
  你不该咬衣,打洞,藏粮。
  我是你的天敌,
  我要把你装进我的皮囊。
  老鼠连连求饶,
  猫大哥贵手高放。
  我教育我的子O,
  不在糟塌农民食粮。
  现在骗子太多,
  谁信你鼠肚鸡肠。
  我要赶尽杀绝,
  让人们不为你心伤。
  猫尽了职责,
  猫捍卫了立场。
  人们都像猫一样,
  一切丑恶统统扫光。
  ◎拜年
  春节回乡探亲,
  带上糖、烟、茶、酒。
  看望二爸、三叔、六婶,
  叙叙在外创业的艰辛。
  看看农村的巨大变化,
  听听亲人们叨叨念声。
  党的富民政策,
  使我们永远拔掉了穷根。
  三叔盖起了&洋楼&,
  二爸粮仓满囤。
  六婶常住城里,
  五哥钱扎yy。
  七弟虽然残疾,
  国家吃喝全付。
  三嫂去年得了大病,
  政府报销一空
  拜年拜出了喜气,
  倾听了乡亲们的心声。
  家家户户感谢党,
  人都说:一年更比一年强。
  ◎我最喜爱寒冬
  许多人喜欢,
  阳光明媚的春。
  而我却恰恰相反,
  最喜风雪交加的寒冬。
  冬是一年四季的末尾,
  冬最能锻练人的身心。
  冬能考验人的意志,
  冬能把一切贡献给春。
  花草在冬季里凋谢,
  树木在冬季里落叶。
  小虫在冬季里休眠,
  鸟儿在冬季树杈上喳喳地叫开。
  西北风撕开了冬的面孔,
  严寒冰霜笼罩着村庄古镇。
  大田地庄稼缩头缩脑,
  卯足劲儿等待来年之春。
  勤劳善良的村民,
  仍在“三九”天耕耘。
  任凭雪打霜杀,
  守护着丰收的喜神。
  寒冬啊寒冬,
  我喜欢你光明磊落,不徇私情,
  不管穷人、富人,
  都要经过你这严寒之冬。
  ◎村上的一棵皂角树
  村上有一棵“皂角树”,就长在我家大门外不远的地方。
  谁也说不清楚它长了有多少年了,有人说,这棵树长了一百年了;也有人说二百年了,但这些言谈均无从考证,可全村人却拿它当“宝”,视为“神”的化身。据老辈人讲,这棵“皂角树”是我们村的镇村之树,谁要动它一下或说它的坏话,全村人就会“倾巢而出”,不惜一切地去保护它。
  每逢过年,善良忠厚的老人们,都会三五成群地跪在大皂角树下,上柱香、点根蜡,意在祈求保护全村老少的平安;甚至有些外村的老人们也会赶过来,在这棵大皂角树下,祈祷保佑家人的幸福安康。
  这棵“皂角树”的树干,五个人合围才可以抱得住,高度大约有二、三十米,树冠直径约十多米宽,生长在村口中央,就像一把“大雨伞”,非常显眼,非常壮观。
  在春季,皂角树开花时,便引来成千上万只蜜蜂采花,“嗡嗡”的蜜蜂,凑响了欢乐的歌声,向人们展示它们的勤劳和智慧。
  在夏季,人们坐在皂角树下纳凉,白天里,妇女们纳着鞋底,欢欢笑笑,谈论着家长里短;男人们是“三皇五帝夏商周”地谈古论今;小娃娃们围住大树,追逐打闹;老人们则拿着小“收音机”,收听秦腔名家唱段。
  在秋季,树上的“皂角”,三个、五个一串,挂满枝头,个个饱满地像一把把“镰刀”,引的人们路过树下时,驻足仰望相看。
  在冬季,皂角树叶先后落下,光秃d的树枝上,只有那些“皂角”,还在风中摇曳,时不时地发出“沙沙”地响声,似乎在向人们示意:虽然我不再有绿叶的庇护,但请不要忽视我的丰硕成果!于是当哪天有大风吹过,一大早的便可看见,很多妇女与老人们提着篮子,在树下捡拾被风吹落下来的“皂角”,那可是女人们最喜欢的原始“洗发液”呢。
  记得村上老辈人说过,在民国二十多年前,关中西部闹旱灾,有个土匪头子领了十多个人,突然闯进村来,抓了好多老百姓,要粮要钱,那时村民们自已都吃不饱,哪来的粮钱?于是土匪们便把抓来的老百姓,集中在皂角树下,轮番拷打,并把其中一个人吊在树上,树下点燃扫帚,活活将其烧死……后听说,没缛欤歉鐾练送纷右辜湫凶撸艚罟担背”忻K匀嗣嵌即底拧吧朴猩票ǎ裼卸癖ā保两裾飧龉适禄乖诿窦淞鞔
  还记得那年,全国都在闹“非典”,我们村的村民也都人心惶惶,都害怕“非典”病毒传入村中,于是人们坐在皂角树下,倾听有关报告,查看相关资料,学习预防“非典”的科学知识,老人们则是在祈求皂角树,保佑一方平安。
  皂角树下,成了人们聚集的地方,队上开个会,搞个选举,承包个土地什么的,都在那儿举行,包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队长派个活,记工员记个工分,都会在皂角树下进行。平时人们一手端着“玉米珍子”的饭碗,一手端着自家烹饪的小菜,蹴(方言音jiu,蹲下的意思)在树下,你吃我一口小菜,我尝一下他家饭的味道,好不热闹,那情景既是村上的“老碗会”,也是大家情感的联络点,更是村上的“新闻发布会”场。
  常言说:人做好事,好事等人。 去年夏天,有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在皂角树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至今还记忆犹新。“解放前夕,有一对夫妻,恩恩爱爱,成亲多年,生活舒心,可眼看男人都四十岁了,却膝下无子无女,但那妇人心底善良,勤快朴实,他们住的地方离那皂角树不远,天旱了,那妇人打水浇树;树下若有垃圾粪便了,她打扫清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呵护着皂角树,谁知就在她三十八岁那年,竟然身怀有孕了,后产一子,所以人们都说,那是托了皂角树神的福啊!”
  现在那颗“皂角树”就像一位年迈苍苍的老人,“精神饱满,神志清晰,鹤发童颜”,屹立在村中央,守护着一方子孙。现在树两边前后都住上了村民,新建的房屋墙白瓦红,红花簇拥着风景树,就象等待检阅的士兵,整齐而靓丽,因此当你静心观看,细品慢嚼时,会发现,农村今日的新面貌,有着大都市而没有的独特风格,那一排排别具一格的“门楼”,前大房、后楼房的布局,可真是各具千秋。如果你有烦心事、郁闷事,那你可以到这里来,仰望风景如画的皂角树;回首村中那一座座引人注目的民居建筑,那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我想陶渊明如果能活到现在,看到这景色、树神、农村的奇花异草,一定会颔首捻须,惊呼不已:“原来我心中的世外桃源在这里啊!”
  现在这皂角树下又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们闲暇之余,听一段段脍炙人口的秦腔戏,树下成了人们的文化娱乐中心,村民们自发组织的自乐班,定期不定期的演唱着《下河东》、《打镇台》、《赶坡》、《花亭相会》等等。有些人还从七、八里外的地方,赶来听戏、唱戏。给皂角树又增添了风彩。村上文化活动的展开,也带动了村上的经济,“打麻将”赌博的少了,苹果产业上去了,这一切人们都说是“皂角树”带来的福音。
  ◎ 大孝子
  “孝子”这两字说起容易做起难,但在西府镇前进村真正出了一个大孝子。
  一个儿女孝顺老人,似乎天经地议,孝顺三天、五天,十天、八天可以,一月、四十天也行,但他却放弃舒适优裕的生活,几年来坚持瞻养老人,照顾老人,这在前进村是独一无二的;在西府镇甚至岐风县也是屈指可数的。
  春风染绿了垂柳的长丝,花花草草也苏醒过来了。小鸟在长出绿芽的树林里喧闹着,燕子“叽叽喳喳”地也回到了它久别的“故乡”, 寻找着巢窝。三月的天气把村庄、田野装扮的花枝招展;温柔的太阳,照射着路边的树木,沐浴着大田地里的麦苗。两位一老一“少” 的老人,踩着晨曦,踏着水泥路面,呼吸着新鲜空气, 谁能看出这个衣着普通的再不能普通,六十多岁的退休“老人”,是陪伴着他九十多岁的老父亲在散步,在锻练身体,谁又能想到,他曾是省政府的副厅级干部。
  他叫权海亮,高高的身材,花白的头发,一张文质彬彬的面孔,两眼炯炯有神,朴素的衣着一看便是个普通的农村老头,但走起路来,却潇洒而利索,方显他独有的魄力,谁能把他和一个副厅级干部相提并论,谁又能想像,他还是一个大作家,曾发表新闻、文学作品三千多篇,专集就出了四部,且十多次被评为”省级优秀通讯员“、”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并荣立三等功一次。
  权海亮的父母亲都九十多岁,身体虽然硬朗,但都喜欢居住在农村的家里,“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如何将这种知恩感恩之心实施于行动呢?海亮常思索着。海亮子妹五个,都参加了工作,按农村人说法,都吃的是“皇粮”。他是老大,从部队普通士兵到考上军校,再转业到地方政府部门,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上了副厅级领导岗位,他有令人羡慕的工作,有显赫荣耀的地位。自古道:“忠孝难以两全”。 可他想,自己年轻时为国尽了一辈子“忠”,现在退休,咋也得为父母亲尽一下孝了,海亮这样想着,也这样做着。
  海亮退休后,毅然回到农村,照顾起孤独在家多年的父母亲。海亮的父亲教了一辈子书,退休后闲居在家,他老人家喜爱书法,海亮就购买笔墨纸砚,让父亲练字;父亲爱听新闻和过去的事,他就常跟父亲聊起出国所见所闻。散步回来,忙给父亲沏茶倒水,扫床铺被,让父亲休息。冬天天气冷,他吃饭时把饭菜端到炕上,陪同父亲一块儿用餐。
  夏收后下了几天雨,雨后的天气,使人心旷神怡,给人以凉爽痛快的感觉,万物在雨后散发着清新的气味。海亮陪着父亲散步,老人发现路边一个小孩拿着一个黄澄澄的杏子吃,望了望,自言自语的说道:“那杏真好吃。” 海亮听到后,二话没说,骑自行车到七、八里外大街上,专门买来新鲜黄杏让老人品尝。
  老人爱看戏,海亮常常拿上小凳子陪伴老人看戏,天热,他忙买来草帽、扇子和“矿泉水”送给父亲,惹得身旁看戏的观众都“眼红”了,夸这位老人积下了德,要了个孝子娃
  那天戏完后,海亮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晚上躺在炕上,脑海里浮现出《放饭》戏曲中的一些片段,演员那激昂而豪放的唱腔不停地在耳边回荡,他被剧情中的情节所感染,戏中主人翁朱春登遵老敬老的举动,时时敲打着他的心灵,那纯朴而善良的言行,使他久久不能入眠。他虽然不太喜爱看秦腔戏,但为了父亲高兴,一气陪看到结束。这时,他从窗户向外望去,淡淡的月光像一个多病的老头,时而躲在云下,时而探出头来;他想:当年的戏中朱春登高官履靴,都这样爱戴老母,孝敬老母,我要向他学习。
  不久,海亮妻子因胆囊结石要做手术,父亲知道后,一再催他回城去照料,他总是不愿去,怕老人有个闪失。最后硬是被老人“赶” 和“骂”了回去 。妻子刚出院,海亮又匆忙赶了回来,父亲常对村里人说:“海亮这娃乖,懂事,孝顺,对我们确实好。”一天父亲突然患病,海亮叫回姐、弟和妹。父亲在医院住了二十多天,他接屎倒尿,无微不至。老人在九十五岁那年仙逝后,海亮安葬了老父亲,又让弟弟、妹妹尽“忠”去了,自已则在家陪伴照顾老母亲生活。
  “海亮,你比古典中的‘二十四孝’还孝,现在青年人,如果有你三分之一都好了。”村上三叔银虎对海亮说。
  “三叔,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银虎和海亮住对门,海亮对他影响太深刻了。记得有一年天下大雪,海亮的父亲不慎把脚崴了,海亮把老人背着上厕所;天放晴后,又背出背进地晒太阳,给老人穿戴衣服。
  父亲去世后,海亮对母亲更加孝顺了。老人衣服脏了,他挽起袖子就洗;老人炕筒灰积攒下了,他就找来工具掏;老人起床了,他忙把被褥拿到院子拍打,晾晒;老人下厨做饭,他便忙烧锅摘菜;老人爱吃”搅团“,海亮也随声附和道:“妈,我也爱吃搅团。”以此尽量满足老人的喜好。
  俗话说:“老人心在儿女上,儿女心在石头上”。 这是形容那些嫌弃老人、不管老人的不孝子孙。可海亮对老人的照顾是无微不至。记得一次他母亲生病了,晚上为照看老人”挂吊瓶“,直到凌晨三点。第二天,海亮又为母亲下厨作饭。他的小孙女在广东出生快两岁了,妻子催他去看看,他却一直离不开母亲,终究未去看过孙女。妻子、儿媳妇在电话里说他心“瓷”的很(方言:心硬),他只是呵呵一笑,其实他心里一直都惦念着孙女呢!
  七月的天气炎热干燥,火辣辣的太阳烧烤着大地,吸取着大地仅有的一点点水分,使人心烦不安,人们坐在大树下,还不停地摇着扇子,就连树上的鸟儿,也躲的无踪无影。海亮的母亲,这位受苦过来的九十多岁的老人,是闲不住的,他背着儿子海亮,提上篮子,拿上袋子去拾麦穗了。
  海亮从外面回来不见母亲了,一打问,老人拾麦穗去了,他赶忙拿上喝的水,走了好几片麦地,寻找母亲,当找到老母亲时,他没有埋怨母亲,责怪母亲,还陪同母亲一起拾麦穗,边拾边聊,母子俩的衣服虽然被汗水湿透了,但他看见母亲开心的样子,他也非常快乐。
  拾完麦穗后,老人又要搂点”收割机“割后的麦草,他规劝不住,便拉上架子车,拿上木杈和绳子,冒着高温,挥汗如雨,搂了一车又一车。用海亮的话说:“老人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弟姐妹拉址大,一辈子太不容易了,以往我上班忙,没时间陪同老人,现在退休了,就该照管老人,只要老人满意、高兴,我就是累死累活也心甘情愿。
  晚上纳凉,海亮睡在院子里的简易床上,摇着”大蒲扇”,扇啊,扇啊!抬头看天,流星从树顶滑过,虫儿在墙角低吟,院中的花草和种植的艾,香气浓浓,给炎热的夏季,增添了几分凉意;回想一天的劳作,望着母亲卧室的灯光,他会心地笑了,一切劳累,顿时烟消云散……
  ◎“歪”媳妇
  “歪” 媳妇刘翠莲,在王村是“歪“的有了名气,方圆十几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也就是说“厉害”到了家,大、小人都怕她。
  她瘦高的身材,长的浓眉大眼,但人材一般,既不像西施,更不比貂婵,说她是水浒中的“孙二娘” 嘛,有些对她贬低。但她在村中和人吵架、骂人,“孙二娘” 都无法和她攀比,更别说与她聊天。由于她在村中“称王、称霸”,有人说她“骂断街”, 有人背地叫她“母老虎”。 文明一点的人喊她“泼妇”。 叫她“歪” 媳妇。人们几乎忘掉了她的真名实姓,三、四岁小娃哭闹,大人一说“歪媳妇” 来了,也吓的不敢哭闹。
  翠莲和虎娃是在八十年代初结婚的,那时土地刚承包到户,各家刨各家土地,各人干各人的农活,偶尔见面了,相互打个招呼,翠莲和虎娃度过蜜月,就和老人一起干起了没完没了的庄稼活。
  翠莲个性强,在娘家就是个厉害女子,“歪” 的不像样子。干啥事都爱占上风头,声大高傲,爸妈又自小娇生惯养。一次,几个小娃放学,打落了翠莲家几个柿子,她把几个娃打了一顿,最后事情折腾大了,大队、小队插手处理,她家不得不赔偿人家几百元。
  她在和虎娃订亲时,有人就劝虎娃了。怕他娶过来,“服侍”不下。
  娃听后,哈哈大笑,“我名叫虎娃,不信还管不住一个媳妇,凭这一个‘虎’ 字,我娶定了。”
  结婚三个月,翠莲跟虎娃不大不小的吵架,不知吵了多少次。 翠莲怀孕后不久, 虎娃一忍、再让。 他想,跟女人较量个啥,大树吹风,都相互磨擦,还别说人。舌头跟嘴也有磕碰处, 也不和她计较, 出门就打工去了。以后,翠莲生了个男娃。 两人还是吵吵闹闹,翠莲“歪” 劲没退, 虎娃也折佘了“虎” 气,又不得不去建筑工地干活。
  俗话说: “车没油不走, 人没钱难行”, 全家就靠虎娃这个顶梁柱挣钱,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虎娃一走,“歪媳妇”翠莲更像是个没王的蜂。她在村上,今天跟这个吵吵, 明天跟那个闹闹, 她和人骂起仗来, 可以说一天一夜不睡, 二天二夜不吃, 就这还不骂重复话。她上至祖宗三代, 下到后辈儿孙, 骂得淋漓尽致, 骂到天塌地陷。
  老人劝说了几次儿媳妇,“你太‘歪了’, 改改脾气。”可翠莲说道:“你别管我的事。” 又没完没了,老人后悔了,常常自言自语的说道:“咱亏了“先人”了,给娃娶了这么个麻糜媳妇, 把村里人都得罪完了”
  翠连跟人吵架, 用村上人的话说, 都是为一些鸡毛蒜皮带不起牙的事。 今天和邻家地犁沟不端, 明天谁脚踏了她麦子; 今天谁好像摘了她柿子, 明天又好像谁偷了她苹果, 整天疑神疑鬼, 真好像全村人都和她“作对”,专找她的“麻烦”。
  有时她一个人在骂, 不知骂谁,村上的人习以为常了, 也不理她。
  一次, 村上从学校回来的一个女中学生,,看见翠连坐在自家大门口,满嘴白沫乱溅,骂声不绝, 走到跟前亲切的问道;“大姨,你喝水不,我给你端些”。 翠连不知是讽刺、还是挖苦,忙说:“娃乖, 姨不渴”。又继续骂了起来,有些不知细底的人,还以为是个神经病患者。
  阳光照射着大地,雨水滋润着万物,勤劳善良的人们盼望着风调雨顺, 在过去那个年代, 人们没有过多的祈求, 只要吃饱肚子, 穿暖衣服就知足了。 但翠连她常想,不但吃,就要吃饱吃好;不但穿, 就要穿暖穿漂亮。谁要惹她, 她要叫谁不得安宁;谁要欺负她, 她就要骂的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她这样想,也这样做,她要让全村人怕她、服她、不敢招惹她,才感到心满意足。她事事都要占上风头。
  这种扭曲了的心理,折腾着翠连,也支配着她的逆反思想。
  一次,一个引着狗撵兔的人,从她苹果树地走了一趟,她硬说谁偷了她几笼苹果,并查看脚印,用尺子量脚印鞋码,可她不看狗爪子印。为此,在地里骂了几天,嗓子都骂哑了。村子人笑着、议论着、指脊梁骨骂着。“真是蠢猪一头。”人们在那三、五成群地评头论足着。
  但有一次,卖苹果, 为五角钱,跟客商闹了近一个小时, 客商算认输了; 为了其它生意, 多给了五块钱,她又不要。卖苹果和买苹果的众人,就一下不答应了, 实在看不惯这个女人这么刁野, 这么难缠, 就跟“泼妇”一般了。于是,众人一齐动嘴的指责,笑骂,甚至要动手揍她……她闭嘴,她缩头,狼狈至极。一副狼狈相……在一个宽容大娘的掩护下,才逃出了人墙,避过一劫。村里人很快就知道,无不欢欣雀跃,又没人命令,异口同声都不理她了。
  村上人第一次明白了似的, 大人、小孩都一下清楚了。 过去,有人说她粘的跟浆糊一样, 有人说她骂人跟吃饭一样, 变脸跟脱裤子一样。 现在没人说,一个字不理她;一个行动,看见她就躲着走。
  全村人像躲瘟神一样, 看见她就躲;小孩一见到她,就藏在了大人背后的举动,如若复制的统一。 村上人,一个不拉地开始和她的疏远了, 不再和她打招呼了,问谁都没人搭理她。虽然,她有“ 泼妇” ,“歪媳妇” 名声,但也不见她拿出来用了。奇怪的是她,总是逢迎巴结的找人说话。人看见她远远的走开,她只能一次次失望、无助地站在哪孤闷,拿不出什么好招……
  ◎请先人民俗经典
  西府人把已经过世的老人通称为“先人”。所谓“请先人”,就是“请先人回家过年”。先人是一家人最受尊敬爱戴的亡人。没有先人哪来后人?于是,每逢春节,“请先人”就成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重要议程,一代代继承,薪火相传几千年,从来没有中断过。
  关中西部请先人,有很大的讲究,一请、二敬、三送。 请先人也有很多路数,如果你不懂,别人会笑话你,会说你“连请先人都不懂,还会干啥”。就连出门在外、长年不回家的干部职工,都要回老家请先人。不懂的话,只要你虚心请教上年龄的老人,他们会如实地教给你,并指点该怎么做。
  请先人,一般是在腊月三十日上午12点以后,就是下半天。把六神神位安顿好后,再把头门、二门等对联贴完,你就可以随时去坟地请先人,直到天黑,各家根据自己闲忙都会陆陆续续完成。
  一是:请先人。先找一张桌子,擦洗干净,摆放在家里房间醒目的位置,如有过世三年的老人的遗像也拿出来,摆放在桌子上。暂时把遗像的正面朝下放着,桌上摆放着香、蜡、黄表、割下的大块烧纸。如有过去恭祀先人全(做)的案,也一定要挂在正堂当中,以供来家里看香的人和亲戚欣赏。再找一个稍大的香笼,供插香用。在准备好的桌子前,要根据祖坟的坟头多少点香,以准备每个坟前插一根香。还要准备在祖坟的坟头燃烧的冥纸、冥票和蜡烛。
  请先人必须叫上直属兄弟、兄弟的娃。女人一般不去坟地请先人,如果男人不在,家里无其他人,女人也可以代替请回先人。如坟墓较远、记不清或先人坟在外地,也可以在村子的十字路口把先人请回。
  请先人的人从家里走时,拿上点着的香、冥纸、冥票和蜡烛。到祖坟之后,大人领上小孩都在坟前跪着,烧纸、插香、点蜡,并要口口声声叫爷或婆、爸或妈回家过年,再给坟顶上压张纸,以示先人已请过。回家时,必须拿上在坟里点燃的香,如坟里有柏树,可折几枝柏朵拿回家放在贡桌上,表示先人己请回。请先人一般走路都有讲究,从那里去就要从那里回,不能抄近路走小路,那怕多走几步都要走大路,并要在回来的路上,走一阵叫一声婆或爷、爸或妈回家过年。
  先人请回后,家里其他人早就准备着一串炮,当请先人的人回来时在门口放炮,以示欢迎先人们回来过年。这时,去请先人的人,在贡桌前把从坟里拿回来的香插上,再点燃三根香,把折回来的柏朵放在桌子两侧,把桌子上有过世老人像的像框正面放好。如年代久远,过世的老人没有照下像的,可以用红帖子做成一个大约20厘米高、10厘米宽的折子,背面用大约30厘米高、筷子一般粗的木棍顺长粘住,写上“供奉三代祖宗之神位”,以表示他的神位。然后,家里人把已经准备好的饭菜供给先人,请先人的人赶紧给先人泼茶、点烟、供水果。这时,除过六神,先人就成了家里至高无尚的神灵。
  二是:敬先人。三十日晚上,给六神看过香后,全家人都必须在贡桌前跪下来给先人看香、磕头、点烧纸。给六神看香,一人可以,但三十日晚上和大年初一早上,这两次必须全家人上,都要给先人看香、磕头。初一早上,臊子面第一碗先敬六神,泼点一下;再敬先人,在先人案桌前泼点一下。且记,泼点六神的饭不能再泼点先人,端回后再另浇一碗泼点先人,要不先人就认为吃的剩饭。给先人泼点后,点上蜡、看上三柱香,并在碗上放两根香,以示筷子。并口口声声让先人吃好。先人供桌上的饭,一般端回来给家里长辈或男人吃,一般小孩和妇女是不能吃的,等全家人吃完饭后,先人早已吃过,主人赶紧又给先人泼茶、点烟。西府有句俗话说到:“把你当先人看待”。 就由此而来。
  以后,过年期间的每天早晚由家里的男人给先人供饭、看香、泼茶。直到初五(也叫破五)过后,就在不用早晚看香、供饭了。
  三是:送先人。前辈先人和后辈儿孙欢欢乐乐过完年后,就要回他的墓地休息、享冥福去了。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各家都早早做好准备,欢送先人回自己的“家”。这个讲究先人要稍送晚一点,让在家和后辈儿孙多呆一会儿,下午两、三点后,家里做好丰盛的饭菜,泼好浓茶,点上好烟,让先人吃饱喝足,再回自己“家”的路上腿上有劲。然后,送先人的人再点上香,拿上冥纸、冥票,挑上点着蜡的红火落灌灯笼或其他灯笼,拿上点燃的香(香代表先人),红灯笼引路,照亮先人一路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家园。从家里走时,要叫上先人;“爷或婆、爹或妈,请您老人家回您家休息”,走一阵叫一阵,直到墓地。
  在路上,要保证灯笼不灭。到墓地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灯笼挂在自己先人的坟边,把手腾出来,再在坟顶上压张纸,以让外人知道已把先人送到了“家”,然后在坟上插香、烧冥纸和冥币。并再三告诉先人不要留恋家里,管好自己。现如今,有些孙子还半开玩笑的说;“爷婆,钱用不完,给你办些农行卡、信合卡,随用随取。再参加合疗,也可以大病报销。”烧完纸后,所有人o先人磕三个头,起来拜揖,然后照原路返回。
  走在自家头门口,家里其他人已准备了鞭炮,门前放一堆麦草,让从坟里回来的人一到就放炮、点火,在火上走十字(南、北、东、西各走几次),以示先人再不准回来,即使回来了也拒之门外。
  至此,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请先人”的重要议程就全部结束了。
  ◎ 我心中的父亲
  父亲去逝十多年了。
  前天晚上我做了个梦。
  梦见他老人家那慈祥的面孔,纯厚而善良,花白的头发稀稀落落。稍有些躬背的腰,衬托着他饱经风霜的驱体。衣着还是过去那样朴实,笑起来那满带皱纹的脸上如一团花朵。
  多少年来,每当我内心呼唤着父亲这个亲切的称呼,随之我的身心就充满一股暖流,会被四面八方的幸福感所笼罩。这父亲两字太神圣了,已经像血液一样进入我的生命里,衬托着我,成为我在这尘世上最珍贵的拥有。
  父亲一生的艰辛和磨难,真是无法用语言和文字表达,他受的苦和累,常人无法想像,如果用小说描写,不用加工,虽写不下个长篇,写个中篇绰绰有余。
  奶奶和父亲血泪的叙述,常常历历在目,惊心动魄,令人回味无穷。三岁离开爷爷的父亲,和奶奶、大伯、两个姑姑相依为命,五口之家,挣扎在那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吃人地旧社会,是多么不容易呀。那时军阀混战、天灾人祸,给人们心理又蒙上了一层层阴影。野草吃光了,树叶吃完了,接着人们就吃树皮。村庄、路边、大街上饿死的人一个又一个,惨不忍睹,父亲常对我讲,要不是他舅家收留他们,他们姐弟不知死过多少回了。
  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里,父亲舅家情况稍好些,奶奶常带他们一伙去渡“年馑”。 一去就是一月、四十天,甚至几个月。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是父亲舅家把她们拉扯大的。奶奶对我讲,多少回父亲也是这样讲给我听,直到父亲临终前,他老人家还告诉我,多去他舅家看看,不要忘了人家的大恩大德。俩个姑家的子女,遵照老人遗嘱,也时不时的去父亲舅家看看,直到九十多岁的父亲表哥去逝。
  家庭的破烂不堪,姐弟多而无法悲惨、辛酸的生活,被迫无奈,奶奶就托人给父亲找了个差事,去给财主家放羊,奶奶活着的时侯就告诉我,“那时你父亲虚岁才八岁啊。夏天穿着半截裤,光着上身,一个夏季过去,你父亲身上晒的脱了几层皮,我心痛,心里在流血。没办法,就是为了你父亲逃一条活命,混一口饭吃。”
  记得七十年代初,那年我刚十四、五岁,在小学五年级上学,那时我调皮,不知为什么事被父亲打了一顿,奶奶为我“抱打不平”,把父亲骂了一下,母亲也嫌父亲打了我,所以吵吵闹闹,我知道,父亲就那个脾气。为此,我没少挨过打。
  静谧的夜晚,夏天微风呼呼的吹着,树叶在微风的吹动下,哗哗的响着,天上的月亮照耀着大地,衬托着这山山水水,无名的花花草草放射出诱人的香气,星星微弱的光撒满了人间,给炎热的夏天增添了几分凉意。
  父亲抬头望望天,又回过头来看看正在“夏凉” 的奶奶、妈妈和我、还有弟、妹,长叹一口气对我说:“俗话说‘男长十二夺父子’。 你都十四、五岁了,应该懂事了,我八岁就给财主家放羊,十岁给财主套牛犁地,没鞋穿,就光着脚丫子,回来又要喂牛。那时还吃不饱肚子,一年下来,财主只给半石麦子(约二百斤),做为工钱,拿回家还不够半年口粮。你奶和两个你姑整天靠挖野菜、摘榆树叶子吃着,维持生活”。
  五十多岁的老父亲深深的沉浸在回忆之中,往日的事就好像发生在昨天,前天似的。在院子的树荫下,月光、星星依旧照着我们全家的身影,它好像入迷似的倾听父亲的诉说,这时父亲又说开了,“那年,天刚下完雨,地墒大,不好犁,一天只犁了一亩多地,那晚财主知道后大怒,把我狠狠骂了一顿,我去解释了几句,谁知,财主骂我犟嘴,顺手拿了个棍,在我腿上打了几下,那晚还不让我吃饭。事后,我腿一直痛了十多天。”
  听了父亲的诉说,我倔犟的心理稍有些平衡,不由得恨起了那个打父亲的恶霸财主,恨起了那个暗无天日的旧社会。这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八岁,给财主放羊。
  十岁,就套牛犁地。
  我常常思索着,回忆着。
  打我记事起,父亲就在队上担任生产队长,日以继夜,想方设法让人们过上好日子。那时说起来也怪,你在劳作,地里就是不打粮食,庄稼长的又黄又矮,麦穗长的像个笔尖,病秧秧的。一亩地最多只打二、三百斤,除过交公、购粮外,所剩寥寥无几,可上面却要报亩产八百斤,一千斤。听父亲讲,那年上面派来了一个住队干部,那个住队干部穿着西服,头发梳的油光,两手叉在裤兜,指手划脚,为了要政绩,瞒着父亲,上报了小麦亩产一千斤的产量,还骂父亲保守,弄不成事儿,父亲就是那个倔脾气,直性子。和住队干部吵了一架,不干了。
  为这事,父亲还上了几次批斗会。
  父亲停了几年,又一次被群众选为队长,又一次遭到更严厉的批斗,那是文化大革命中,他所犯的“错误”, 就是只抓了生产,忘记了“革命”。 我站在院子中间,心神不静,一会儿坐在土炕沿上,一会儿走到院子,盼父亲赶快从批斗会上回来。记得院子有一棵椿树,长的高大而宏伟,鸟儿在树冠间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像似同我在说话,好像在告诉我,“你父亲做的对,他万无一失。”不管咋说,我心总是放心不下,最后父亲终于回来了,上面也免去了他的队长职务。
  我们兄妹四人,父亲常常温和地教育我们。做人要正直,要走的端,行的正。该属于自已的就拿,不该属于的千万不要伸手。
  不久,我参加了工作,父亲的教诲时时在我心中闪烁,指引着我。
  一次我在填写出差报销单时,为了一个吉利数“八” 字, 多填了五元多钱,无意中我告诉了父亲,他把我大骂一顿,让我立即撕毁另写。
  父亲去逝十多年了,我常常梦起,可以说,从杂乱的脚步声中,我能清晰的分辩出父亲的脚步声,在吵闹的声音中,我能听出父亲温柔而亲切的说话声。那是父亲稳健的脚步和一丝亲切而甜甜的声音,调动着我全身心的神经,使我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在梦中,我看到父亲又回到了我身边,孜孜不倦的教导着我,有和我说不完的话语,有和我探讨不完的琐事,我想,父亲一生是我的楷模,老人家的豁达和温情,像涓涓流水,淋浴冲刷着我身上的“污迹”。滋润着我全身每个细胞。
  我看着父亲,心情激动,大喊一声,上前去抓他老人家双手。突然 ,父亲望着我一笑,刹间消失了,我也惊醒了,原来是南柯一梦。
  ◎做荆笆、燎荆笆
  “三十日, 燎荆笆,燎了荆笆不害啥”。
  这首儿歌,不知流传多少年,也无从考究,正月十五一过,就有许多上了年纪、中年妇女们,三个一团,五个一堆,在一块儿编制起各式各样的荆笆来,到正月三十晚燎荆笆。
  按老人遗传下来的讲究,这种荆笆必需在正月十九前做好,十九晚先给灶爷挂好所做的荆笆、五色布葫芦、小布鸡娃还有用散麻扎成的小条帚,这四样缺一不可,然后再由孩子的奶奶、或妈妈在孩子睡下后,给小孩缝在衣袖上,但缝这还有讲究,一般是男左女右。
  妇女们做这四样还挺有路数的。
  一是做荆笆用的材料,是半山或山里面长的简简草,这种草长成后,一般有一米二、三高,秋季长成风干后,妇女们在山上跟完庙会后,会三三、二二的在山上采购原料,拔下简简草后,掐头去尾,只留下长四、五十公分的,然后博光护叶,只留下白白净净的杆杆,然后拿下山。
  回家后,再用剪刀把白净、看起来十分光滑漂亮的简简草光干干,分别剪成长短不一的菱形,每个荆笆需十二个齿齿,代表一年十二个月,然后用小针串三道线,这个荆笆就出来了,一般做成的荆笆长大约六、七公分,最多不能超过十公分,宽最多二、三公分,这也根原材料壮细分辩。
  二是做五色布葫芦,做这个十分讲究,据传说这个葫芦是装金银珠宝的,原来灶王爷腊月二十三上天给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恩恩怨怨、幸福与灾难。说到灾难动情处,灶土爷声俱泪下,玉皇大帝听后深受感动,听到人间还有这么多人受苦受难,随手从身后拿了五个色彩艳丽的宝葫芦,让天将装上金银珠宝。腊月三十让灶爷下凡,救济贫苦大众。
  以后人们用各种色彩布剪成葫芦,以代替纪念玉皇大帝的宝葫芦。但切记,五色布中用什么布都可以,绝不可用白布,人们都认为白布是做孝布用的,用在葫芦上不吉利,所以这就成了不成文的民间规定。
  有些人把这种葫芦也叫药葫芦。
  葫芦剪好了,第三就是做小布鸡,这种鸡做工精细,难度大,往往妇女们在一块儿探讨、研究,这时侯是体验一个女人手艺的大好时机,有些心灵手窍的妇女在家偷偷做好,突然拿出来亮亮自己手艺,有些人勤奋好学、钻研,不耻下问。
  有独特设想的女人往往给鸡做上尾巴、翅膀、眼晴。更令人惊奇的是有些女人把一粒玉米用针线穿透掉在鸡嘴下,更是活灵活显,神忽其神。
  剪做这种小鸡也有传说,据说很多年以前,有一个贫苦家庭,三代单传,到他父亲这一代,生了个儿子,长到二十多岁,害了个怪疯病,有时胡打胡说,有时睡下叫不起,并且花费不少银两,就是治不好,老父亲眼看儿子不行了,就买了只大红公鸡,心想杀了,让儿子好好吃几顿,好去上路。
  这只大红公鸡买回后,圈在院内,因要杀悼,也无人喂食,这鸡饿了,满院子寻食,吃虫、嚼草,十多天过去了,在无人喂养的情况下,鸡肥了,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娃病慢慢稳定了,一个多月后,竞全愈了。
  老父亲看儿子病全愈了,十分高兴,想杀鸡庆贺。这晚他刚睡下,突然梦到这只公鸡到他炕前,开口说话,“我到你家一月多,叨走了你家的灾难,叨走了你家的病魔,给你家带来欢乐和幸福,你还想杀我。没良心的东西。”
  老父亲一觉醒来,第二天看见大红公鸡,又喂吃喂喝,逢人便讲,
  以后人们把鸡也作为吉祥物,和荆笆,五色葫芦放在一起,再让他欠走灾难和病魔,迎接幸福和欢乐。
  第四件是用麻做们条帚。
  条帚、扫帚一般是用来打帚卫生用的,扫个树叶、垃圾什么的,善良纯厚的人们把它像征性的用作扫除屋里的悔气,杂物。
  四件物品做成功了,就等待正月尽的燎荆吧?
  小时侯,听奶奶对我讲,正月二十后,女娲娘娘开始用拾来的柴禾燎着五彩巨石,补天补地,玉帝也派花仙下凡,点燃人间奇花异草,接着迎春花仙子,提着花篮,把朵朵鲜花撒向大江南北。我当时记得也不管什么花不花,只盼正月三十燎荆笆,燎百病,砸火堆。
  有一年正月三十,那天正好是星期天,我就叫上几个小娃拾柴去了,在一个坎上把脚扭了,一跛一跛的跳回家,妈妈把我狠狠的骂了一顿,晚上让我好好燎燎荆笆,说明天脚就好了,妈妈还在那晚燎荆笆中,用手狠狠的摘掉了我和弟弟、妹妹袖子上栽的荆笆和可爱的月葫芦、小鸡和条帚,掺扶着我,口里不停的念叨:“燎荆笆、燎荆笆,燎了我娃不害啥”。燎燎燎、燎荆笆,我娃长大走天涯。
  燎完荆笆后,我不顾脚疼。从头门后拿起了一个“鼓嘟”《六、七十年代用在地里打土块的专用工具》?,狠狠的向还没着完的火堆打去,那是 我最爱看的火花,想看看那是“刺麦花”还是“豌豆花”。
  砸完花,。 正月算真正过去了,人们开始搞春耕生产了。
  你还别说,。那晚。燎过荆笆后,第二天我。。。脚还真的不痛了。
  ◎ 一把苜蓿菜
  离开中观山庙会,下山的路上,我偶尔发现了不远处的一片苜蓿地,在微微地春风里摇曳馨香,鲜嫩翠绿,引人注目。现在苜蓿的太少了,不由的我停下摩托车,蹴在苜蓿地边,阳光下,那些郁葱旺盛的生命仿佛在对着我笑。
  阳春三月,路边的花草清丽明艳,蜜蜂嗡嗡忙碌于花丛之间,彩蝶飞舞,新柳婆娑。此时,我却没有心事欣赏迷人的春色,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涌上心头。有关苜蓿的往事,历历在目。
  “一把苜蓿菜,救了一家人”,这句不是铭言胜似铭言的话语,又一次回响在耳边。
  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一次早饭,我将吃剩下的半碗玉米糁子随手倒进脏水桶,急着跑去学校上课了。
  那晚,我跟着奶奶睡着。提起我早上倒掉剩饭的事,奶奶骂了我一通,并告诉我要珍惜粮食。一粒米都来自不易,最后,她老人家语重心长的说:“那年,别说是玉米糁子,就是那一把苜蓿菜,才救活了咱一家人的命啊!”
  浩月当空,碎银铺地,夜空的明月,姣洁妖媚,引得古往今来多少墨客骚人,痴男怨女,对它美,对它长叹,我的眼前又浮现出奶奶一次次吃饭的情景,她老人家每次吃完面糊糊或玉米珍子,总要瑞起碗,用舌头把碗舔一遍,她也教妈妈和我。有次,她舔完玉米珍子碗,脸上沾M了珍子,我喜笑着说奶奶是个&马糊脸&,我也常常仿照奶奶,好奇的用短小的舌头也学着舔起碗来。
  我从兜里取出一张小报,铺在地上坐下来,看着眼前绿油油的苜蓿菜,思绪万千。我想,我应该守护着这片苜蓿地,不让路人或动物糟蹋这些嫩绿的生命。在离苜蓿地约五十米的路上,跟庙会的善男信女,三五成群,谈笑生风,过往不断。庙会上播放的秦腔戏《下河东》,《花亭相会》等,一浪高过一浪。一对野兔,从田野里蹿出来,惊慌失措从我身边跑过去,消失地无踪无影,这一切都不曾打断我的思绪。脑子依然电影般回放着奶奶讲给我的往事:
  民国二十一年,关中大旱,旱情波及到河南、甘肃一带,到处是逃荒的人群,人们从平川一下子涌到大山深处,寻找填肚子的食物,山上的野菜吃完了,能吃的树叶、树皮吃完了。我们一家四口来到半山腰,住在一个小窑洞里,爷爷、奶奶、姑姑和父亲。
  上山时,爷爷只带了一袋米糠(就是碾完小米的外壳),二十多斤玉米皮,还有财主家给的五十斤玉米面(算是财主给爷爷的打工钱),二十斤黑豆,三十斤和麸皮参合一起的麦面,爷爷用扁担挑着,一家人上了山。
  青黄不接的三月,爷爷在山上开荒种地,转眼,带来的粮食眼看吃完了,父亲和姑姑还因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更无钱治病。奶奶只得四处挖野菜、寻找吃的。
  一天,在一个偏僻野的旮旯里,奶奶发现了几十多苜蓿,长的有二、三寸高,鲜嫩、翠绿,。 在当时,这样好的苜蓿菜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到啊!奶奶四下张望,见无人发现,也顾不了许多,急急忙忙撅了一大把就拿回家了。
  回到家里,她把这事告诉了爷爷,爷爷烧锅,奶奶捡苜蓿菜,煮熟后再撒上两把玉米面和米糠,全家人香喷喷的吃了一顿。那时,家里眼看打断顿,精打细算,口粮仅仅能吃三天,也就是说,三天后,家里的粮食会全部吃完,要看的米,面都]有。
  思维活动,真是五光十色,千奇百怪,命运之神总是向善良的人们打开大门,幸福在向我招手,可我却莫名其妙的感到空虚。
  就这样,奶奶每天去那片野地撅苜蓿,悄悄地去,偷偷地回,唯恐别人知道了这个秘密。于是,苜蓿、黑豆、玉米面,成了度饥荒的最好食物。你还别说,自从姑姑和父亲吃了馥郁鲜香的苜蓿后,也慢慢不肿了,病也好了,因为苜蓿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姑姑和父亲当时正是长身体的年龄,长时间营养不良导致身体疾病,这些苜蓿不但治了病,还救了我一家人的性命啊!
  苜蓿和韭菜一样,撅了后,只要雨水跟上,马上又会长出新叶,奶奶一有时间就担着水桶,浇灌那些救命的苜蓿。
  细心的奶奶多长了个心眼,在撅苜蓿菜时,特意留了几朵苜蓿。听她老人家说蓝莹莹的苜蓿花格外引人注目,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秋季,她收了这些种子,准备来年再种一些。
  奶奶对苜蓿特别钟情,三月天气,久旱无雨,她从地窖里打上仅有的一点水来,一窝一窝种上苜蓿。
  那时,父亲还小,为了糊口,爷爷挖地种粮,奶奶和姑姑在山上寻找野菜回来充饥。为了那一点点苜蓿,奶奶日夜操劳,又怕被别人发现偷撅,常要看护。奶奶为了苜蓿能够长高长胖,一次她担着粪土去给苜蓿上肥,山地凸凹不平,脚下一滑,人摔倒了,粪土也倒了,脚扭伤了,二十多天里,每天都是柱棍行走。
  在窑洞里,很快三年过去了,在爷爷、奶奶的辛勤打理下,清贫的日子慢慢有了起色。
  微弱的油灯下,奶奶和爷爷聊起苜蓿的事:“你说怪不怪,莫非在天有灵,最困难的时候,我就见到了这些救命的苜蓿?”爷爷笑了,沉思了一会儿说:“你呱的,连外都不知道,那是一伙小鸟叨下的苜蓿种子,埋在那里,春天就生根发芽了。”
  在那捉衣见肘的日子里,一把把苜蓿菜救了我们全家人的性命,我又想起倒掉的那半碗玉米糁子,想起奶奶语重心长的教诲,奶奶的形象在我心里高大起来。
  一阵风过,我清醒了许多,已经夕阳西下,山坡上的桃花沁人心扉,田野的黄昏更加迷人。
  天色已晚,我踏暮而归,再回首望望那片令我留恋不舍的苜蓿地,依然在我心里回荡 不己。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阿苗,原名陶师德,90后苗族小伙。《当代大学生文学报》副主...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臊子面做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