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洁主编《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教育在哪里》 读后感

《最好的教育在哪里》(转) - 梦醉不知归路 - 安庆教育博客
&&& 人生有梦,活着才有精气神,生活才会充实.但愿沉醉不愿醒!但愿我们的心执着于"一二",梦不被"十之八九"的不如意惊扰.
《最好的教育在哪里》(转)
《最好的教育在哪里》(后记)
我在百度搜索里输入“最好的教育”这几个字,有一段话很快跳了出来:“中国有教育吗?中国只有考试。中国的中学教育几乎被考试所占领,在里面看不到什么教育了。”
幸好这个人用了“几乎”这个词语。
我长期在一线从事教育工作,24年初中语文教学,23年是班主任,从前、现在、未来,应该都是一个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的身边,也都是和我一样的草根。
我想说:我们这些人,一直在探索实践着最好的教育,从未放弃。
只是不知道我们这些草根理解的最好的教育和上面这个悲观愤世者理解的教育是否一致。茫茫网海,无法找这个人出来面谈,我只能说说我们这些草根教师心中的最好的教育。
就是两个字:唤醒。
唤醒学生自尊、自信的天性; 唤醒学生做人的良知; 唤醒学生自强、自律、自省的能力;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唤醒学生开拓创新的意识;唤醒学生自主参与、协作团结的精神……
于是,在这一本完全是一线草根教师真实案例的书中,你会看到:
杨丽娟老师对一个顽劣的学生委以重任;
于洁老师为了一个天天迟到的学生两次家访亲人般的以心换心;
方莼老师让一个只有半颗心的孩子融入集体,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饶燕老师通过家校合力让一个抑郁症的孩子变得阳光起来;
李中霞老师给一个无法自控纪律的学生贴了一张优秀的标签;
鲍文碐老师挖掘学生的体育特长,以点带面转化了一个问题学生;
崔延华老师通过适当容错纠正了一个缺乏父母关爱的学生的不良行为;
谢英老师怀揣一份尊重与理解,捕捉了一个好时机,寻找了一份合力,帮助一对“早恋”的学生回归到正常的友谊;
李芳芳老师营造了一个可爱的班集体氛围,无声地教育了一个问题学生;
张永娟老师让一个长期与母亲失联的学生从“犀利哥”变成了“学霸男”;
刘兴平老师用耐心和爱心加上慧心,让一个个性鲜明到让人头疼的孩子变得可爱快乐起来;
仇春梅老师用积极的引导、鼓励代替惩罚,教育了一个破罐子破摔的孩子;
成士桂老师把特别的爱给了一个特别的孩子;
徐云芳老师用诗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闪光点,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从而赢得了一个学生的真心;
尤静老师用幽默的话语给了学生面子,智慧地解决了难题;
邵秋芳老师用春风化雨的柔情温暖了一颗冰冷的学生心;
陆小芳老师通过因材施教让学霸在学习和做人上双丰收;
朱日中老师在一次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动不动就请家长到学校是错误的,教师的工作方法不能单一;
张锰老师细心地记录着一个班级多媒体管理员的成长之路;
徐萍老师用一碗热粥拉近师生的距离;
任婷婷老师用一次尊重家长尊重学生的家访去取得了心灵的配合;
苏伟老师用一股正面的力量来拉动一个女生脱离了一个不良群体;
刘丽娟老师真爱的泪水融化了一个孤独的孩子的心;
曹青梅老师开展“我不乱扔垃圾”的活动,慢慢引导学生们的行为规范;
陈忠老师面对一个情绪失控的学生不急不躁,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控制情绪,理性面对问题;
冯建东老师面对一个内心比较灰暗离校出走的孩子,冷静沉着,有条不紊,不求她如何优秀,但求她一生平安与幸福;
钟海琴老师遭遇学生抽烟事件,用一句痛惜的“可惜啊……”让学生有了忏悔之心;
钟晓龙老师面对学生联名写信,正确引导,客观评价,民主平等,赢得学生理解;
查桂霞老师面对“外强中干、不讲道理”的学生,冷静思考,想好良策,找到智慧的突破口;
陈玲老师面对学生打架的恶性事件,了解情况,一分为二看待事件,从源头上杜绝青少年犯法犯罪;
俞亚年老师面对一个缺乏家庭温暖,自由散漫没有进取心的孩子,耐心加温情,化身阳光感化坚冰;
费佳玉老师抓住教育一闪而过的契机,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静静等待花开;
你会发现,我们这些一线的老师们的眼中,决不仅仅只有分数,相反,我们更多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
虽然书中只有三十多位老师撰写的真实案例,但我们相信,在中国的教育大地上,绝大部分的一线草根教师一直都在艰难探索着最好的教育之路。也许他们没有立功、立德、立言,不为人所知,可是,绝不能因此而否认了一线草根教师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线的教师们夹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缝隙里艰难求索,寻找着平衡点,寻找着教育应有的美好和诗意。
有些事情,愤世嫉俗的人永远不会知道:
有那么一群老师,每周的某一天定期聚会在QQ群里,进行着教育的主题讨论,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
有那么一群老师,坚持记录自己的教育痕迹,撰写班级故事,拍摄班级照片,只为了给孩子们留下一份珍贵的成长记忆;
有那么一群老师,在各自的博客上辛勤耕耘,农民一般洒下汗水,每一粒种子都被他们期待,每一棵苗儿都被他们精心呵护……
所以,我想说,请你相信,相信探索最好的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在中国一直都是存在的,它是倔强的草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阅读全文(417) |
上一篇:下一篇:
后,你将出现在这里
Copyright ?
oblog.net教育版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江苏省教苑图书发行中心2015年 教师用书精品目录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8:53:1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江苏省教苑图书发行中心2015年 教师用书精品目录.DOC
官方公共微信《最好的教育在哪里》读后感(原创)--钱巍
日 历
公 告
登 陆
我 的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回 复
留 言 板
BOLG 信 息
友 情 连 接
《最好的教育在哪里》读后感(原创)
& 最好的教育在哪里?我一看到这个题目,我问了一下我自己,最好的教育在哪里,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怎么样才是最好的教育。带着这些疑问,我拜读了于洁的《最好的教育在哪里》。
& 对于刚初出茅庐的我,对于教育有一颗赤诚热情的心,想把每一件事都做好,甚至做的更好。但是现实往往就是差强人意,因为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没有充分的站在孩子们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知道“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孩子”,只有深入儿童世界,才能深入理解儿童,才能实施有效的儿童教育。
& 《最好的教育在哪里》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教会学生如何交往四个方面着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的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的刚好教育工作。读了这本书只有,我很喜欢于洁老师说的一句话:最好的教育在哪里?最好的教育是朴实无华的,他就在我们教师的日常生活里,他就在我们教师的教育信仰里,他就在我们教师的爱心里,他就在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里,他就在我们学生的成长里。整本书是以一个个教育案例构成的,是于洁老师和他的小伙伴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真实事件,新学期接手新的班级,每个班级总会有那个几个“特殊”学生,老师要使班集体学习氛围浓厚,营造良好的班级班风,最重要的是要把“特殊”学生搞定。就拿“我的家访不是来告状的”这个案例来说,W同学上学迟到,上课睡觉不停,两次家长会家长缺席,对于这样的情况,很多老师都会觉得对这个孩子的教育难度很大,效果也会微乎其微,于洁老师没有撒手不管,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变这个孩子,知道W本性不坏,就是缺少关心,所以于洁老师从关心W身体健康出发,和家长沟通好保障好W的早餐。再者,慢慢说服他能上课不迟到,于洁老师一次次地去到W家里去感化这个孩子,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个孩子最后能不能脱胎换骨,但是我们能看出于洁老师是用爱心想去转化这个孩子的言行。所以说,最好的教育,它不遥远,就是这样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发生着。
最好的教育就是在老师们无私的奉献中成长着。因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他们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能让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他们愿意成为阳光空气和水,一点点去感化学生。即使孩子有时淘气不懂事,也愿意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去放大他们的优点,然后努力帮助他们变的更好。因为信仰,所以他们才有耐心,有坚持,有期待。教育之路很长,最好的教育,我还需要慢慢去摸索,它应该没有捷径,需要一天天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感受。要是有捷径的话,就是多读书,多向身边的老师学习。
vivi 发表于
上一篇:下一篇:
Re:《最好的教育在哪里》读后感(原创)
不错,教育之路很长,最好的教育,我还需要慢慢去摸索,它应该没有捷径,需要一天天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感受。要是有捷径的话,就是多读书,多向身边的老师学习。
lulinzhen发表评论于<span id="t_/4/5 22:33:35
发表评论:3月随笔--朱玉婷
&&& 《最好的教育在哪里》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教会学生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读了于洁老师的《最好的教育在哪里》这本书以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洁老师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是朴实无华的,它就在我们教师的生活里,它就在我们教师的教育信仰里,它就在我们教师的爱心里,它就在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里,它就在我们学生的成长里。
&&&&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印度著名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一种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培根也曾经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从这些名言中,我们可以发现,良好的习惯已经被塑造为一个人存放在大脑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本。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以外,更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因为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 读了一书,细心品味作者的教育理念,是我对未来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的教育思想读后感.教育的伟大使命是使人们从无知走向成熟.书中用精辟的语言勾画了二十一世纪教育理想的灿烂和辉煌,使人们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信心。
zhuyuting 发表于
9:57:07  |
上一篇:发表评论:您当前的位置:&>&&>&&>&
一位著名的作家说过,看一个人有两个取向,一是看他&做什么&,二是看他&不做什么&。有时候,看一个人&不做什么&,更能看出他的精神和品质。因为&做什么&往往具有共性,而&不做什么&常常具有个性。
在江苏省教科院教师书院赵国忠主任研究于洁老师而撰写的《天使教师》中,我看到了于洁老师的坚持&做什么&;而在于洁老师主编的《最好的教育在哪里》中,我分明看到了她心中最好的教育坚持&不做什么&------不告状,不放弃,不气馁,不急躁,不后悔。
教育不是工业,不可以流水线式地生产;教育是农业,需要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教育孩子是一件慢活,试图一下子提高成绩,试图一转眼改变后进生,试图一次活动就建成了班集体愿景,这样的想法百分百不能实现,这样的老师十之八九会失败。《最好的教育在哪里》告诉我们,&心拉近了,一切都近了&。小东为什么总是拒人于千里?因为他心里有难言之隐,父母离婚严重影响了他的一切。而这些,他不能说,不好说,不想说!于是,与大家越走越远,自己越来越孤独,成绩越来越下滑。老师走近了心灵,走进了学生家庭,后来,小东的父母为了孩子而和解,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于洁老师在点评中说,由于小东的班主任崔老师爱自己的学生,学生才会信任崔老师,崔老师才可以深入地走进他家,帮助他。于洁认为,改变一个,可以改变世界!所以,不着急,认真做,从小事做起,从一个做起,从身边做起,你会发现,世界在悄悄地改变着。
&大教育&观认为,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合作的教育,每一个方面不可或缺,这固然是对的,&三结合教育&肯定比单打独斗要强得多。但是,如果这样的理由成为教师的挡箭牌,成为教师推脱自身教育责任的理由,那就是最大的悲剧。于洁老师坚持《我的家访不是来告状》,就是因为这一理念,家访成为沟通,成为交流,成为研讨,成为孩子发展的平台。这篇叙事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方式,而且关注细节,使得叙事跌宕起伏;把自己当孩子去思考,把孩子当自己的孩子去理解。在《敲开教育的心理之门》一章里,还有《爱一朵花就要陪她绽放》,不是着急地责备她为什么迟迟不开花;《以平常心对待&半颗心&》,告诉我们应该用全心对待只有&半颗心&的孩子;《让抑郁的他变成阳光少年》,绝对不是告状能够解决问题的;《当有人抹黑班级时》,你是不是想去告状?于洁可不赞成。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西方经典的教育理念,但是中国教育工作者很是想不通。这一句话是从理念上说的,要求教师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但是,拿来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就不妥了。马卡连柯说过,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当我们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时,也要尽可能尊重一个人。俗话说&人出一百,五颜六色&,学生也是一样,差异性很大;天赋差异,相貌差异,基础差异,于是,成绩有高低,表现有悬殊,甚至品行有优劣;这时候,有教无类显得非常不容易。
回想当时的我对问题生缺乏耐心和方法,发现问题小题大做,动辄请家长,或停课反省,致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不求进取。在教育转化过程中,出现反复,对此我当时要有宽容的态度,除了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外,还要耐心地教育和期待他。
本站范文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推荐,仅供写作参考之用,其著作权属于文章原作者,我们不提倡抄袭的做法,支持原创范文,借鉴与抄袭的界限就靠朋友们自己去把握,取长补短可以,但不要全盘照搬,不做拿来主义,请朋友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在参考资料的帮助下,写出自己的好文章。
转载资料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范文资料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
找找看,有您需要的吗?
最新实用写作范文
热门实用写作范文
最近浏览过的信息
暂无最近浏览记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